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官网电话号码查询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官网电话号码查询

发布时间: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官网电话号码查询

能不能电子邮箱投稿吗

中华医学杂志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改名为: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医学版) 解放军医学杂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复旦学报医学版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复旦学报医学版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报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广东医学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上海医学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江苏医药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实用医学杂志 山东医药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重庆医学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天津医药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首都医科大学学报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1. 中国公共卫生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卫生研究 营养学报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环境与健康杂志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中国卫生统计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中国职业医学 环境与职业医学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中国卫生经济 毒理学杂志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现代预防医学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中国妇幼保健 中国学校卫生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生殖与避孕中草药 中国中药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中国针炙 中成药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中药材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药药理与临床 中华中医药杂志针刺研究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辽宁中医杂志 时珍国医国药中医杂志 新中医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中国天然药物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解剖学报 中国免疫学杂志 免疫学杂志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生理学报 解剖学杂志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改名为: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生理科学进展 中华病理学杂志 神经解剖学杂志 现代免疫学 病毒学报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改名为:国际免疫学杂志)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改名为: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基础医学与临床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中国临床康复(改名为: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中华护理杂志 临床检验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中国急救医学 检验医学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中国全科医学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中国输血杂志中国实验诊断学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护士进修杂志1.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中华内科杂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中华血液学杂志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消化杂志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中华肾脏病杂志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中华糖尿病杂志 (改名为: 中国糖尿病杂志)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中华传染病杂志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中国循环杂志 高血压杂志(改名为:中华高血压杂志)中国老年学杂志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中国内镜杂志 肠外与肠内营养中国心脏起博与心电生理杂志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中华外科杂志 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中华创伤杂志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麻醉学杂志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手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中华肝胆外科杂志临床泌尿外科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中华男科学杂志中华妇产科杂志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实用妇产科杂志 现代妇产科进展中华儿科杂志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临床儿科杂志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中华肿瘤杂志 癌症 中国肿瘤临床 肿瘤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肿瘤防治研究中国癌症杂志实用肿瘤杂志中华神经科杂志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中华精神科杂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改名为:国际脑血管病杂志)中华神经医学杂志中华皮肤科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改名为: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中华眼科杂志 中华眼底病杂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眼科研究 眼科新进展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牙体牙髓周病学杂志口腔医学研究中华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3 实用放射学杂志 中华核医学杂志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放射学实践介入放射学杂志药学学报 中国药学杂志 中国药理学通报 药物分析杂志 中国新药杂志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中国抗生素杂志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中国药房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华西药学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电话号码查询

修编的流程比较慢,可以耐心等待。来稿请寄:北京西苑操场1号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社(邮编:100091)。《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创刊于1981年7月,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看提示什么,突然就断了一般是占线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官网电话号码查询

崔公让,国家级名老中医。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病科名誉主任,全国第二批及第四批名老中医继承工作带徒指导老师,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顾问、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编辑部副主任等。

张培彤所发表论著:1.肺瘤平扶正防癌饮对肿瘤患者血清内SOD 和自由基水平影响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中华肿瘤杂志 14(6):468 1992年 第一作者2.徽量元素铜锌与癌 中国肿瘤临床 21(3):230 1994年 第一作者3.中医药抗氧化及其对放化疗减毒作用的研究综述 中国肿瘤 1(11):22,1992 第一作者4.超氧化物歧化酶与恶性肿瘤治疗香和预防 肿瘤防治研究 21(1):58,1994 第一作者5.扶正防癌对酶和非酶体质中产生的羟自由基与超氧阴离子的清除作用 中国药学杂志 29(11):675 1994年 第一作者6.肺瘤平膏对酶和非酶体质中产生的氧自由基与超氧阴离子的清除作用 中成药 16(4):36 ,1994 第一作者7.癌症中医临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出路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8,(3):28.肿瘤患者与正常人血小板表面粘附蛋白表达异同的临床观察及意义 中华肿瘤杂志 1998,(3):459.扶正防癌口服液对胃肠道癌患者血清内 SOD 活性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1998,4(2):6510.整合蛋白αⅡbβ3与恶性肿瘤的侵袭和转移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杂志 1998,5(3):7711.血瘀证与恶性肿瘤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1998,4(6):37812.活血药对肺癌细胞粘附和侵袭的影响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9,19(2):10313.不同药物对人肺巨细胞癌PGCL3细胞表面表达的血小板免疫相关抗原的影响 中草药 1999,30(5):35214.爱康胶囊I期临床试验研究 中国新药杂志 1999,8(5):32815.中医肿瘤临床疗效标准的探讨 中国肿瘤 1999,8(10):45316.肺瘤平二号对中晚期肺癌患者血小板表面糖蛋白表达的影响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0,20(1):3217.流式细胞术对不同肿瘤细胞表面所表达血小板免疫相关抗原的检测 中国免疫杂志 1999,(12):55318.中·末期肺癌患者における中抗癌临床效果----血小板表面蛋白に对する影响考察中西医结合(日文版) 2001,12(3):13水平的影响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a19.肺瘤平二号膏对肺癌宿主血浆中TXB2和6-酮-PGF1 2000,6(1):620.整合蛋白αⅡbβ3与恶性肿瘤的侵袭和转移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1998,5(3):7721.“十五”科技攻关中医肿瘤重点课题研究方向 中国肿瘤 2002,11(2):7922.肿瘤细胞表面血小板免疫相关抗原的表达及其意义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杂志 2001,8(5):11923.近20多年来治疗肺癌中草药研究概况 中国肺癌杂志 2002年增刊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官网电话号码查询

临床表现 胆囊结石的症状取决于结石的大小和部位,以及有无阻塞和炎症等。约有50%的胆囊结石病人终身无症状,即所谓隐性结石。较大的胆囊结石可引起中上腹或右上腹闷胀不适,嗳气和厌食油腻食物等消化不良症状。较小的结石每于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或夜间平卧后结石阻塞胆囊管而引起胆绞痛和急性胆囊炎。由于胆囊的收缩,较小的结石有可能通过胆囊管进入胆总管而发生梗阻性黄疸,然后部分结石又可由胆道排入十二指肠,部分结石则停留在胆管内成为继发性胆管结石。结石亦可长期梗阻胆囊管而不发生感染,仅形成胆囊积水,此时便可触及无明显压痛的肿大胆囊。胆囊结石在无感染时,一般无特殊体征或仅有右上腹轻度压痛。但当有急性感染时,可出现中上腹及右上腹压痛、肌紧张,有时还可扪及肿大而压痛明显的胆囊。莫非征常阳性。诊断鉴别 有急性发作史的胆囊结石,一般根据临床表现不难作出诊断。但如无急性发作史,诊断则主要依靠辅助检查。B超检查能正确诊断胆囊结石,显示胆囊内光团及其后方的声影,诊断正确率可达95%。口服胆囊造影可示胆囊内结石影。在十二指肠引流术中所取得的胆囊胆汁中(即β胆汁),发现胆砂或胆固醇结晶,有助于诊断。 治疗预防 (一)手术治疗 作胆囊切除术,治疗效果良好。由于有同时存在继发性胆管结石的可能,因此有下列指征时应在术中探查胆总管。绝对探查指征:①胆总管内扪及结石;②手术时有胆管炎和黄疸表现。③术中胆管造影显示有胆管结石;胆总管扩张,直径超过12mm,但有少见病人胆管有扩张而无结石存在。此点在胆总管探查时的阳性率仅35%左右。此外,还有一些相对探查指征:①过去有黄疸病史;②胆囊内为小结石;③胆囊呈慢性萎缩性改变;④有慢性复发性胰腺炎病史。 (二)溶石治疗 形成胆囊结石的主要机理是胆汁理化成分的改变,胆汁酸池的缩小和胆固醇浓度的升高。通过实验发现予口服鹅去氧胆酸后,胆汁酸池便能扩大,肝脏分泌胆固醇减少,从而可使胆囊内胆汁中胆固醇转为非饱和状态,胆囊内胆固醇结石有可能得到溶解消失。1972年Danjinger首先应用鹅去氧胆酸成功地使4例胆囊胆固醇结石溶解消失。但此药对肝脏有一定的毒性反应,如谷丙转氨酶有升高等,并可刺激结肠引起腹泻。目前溶石治疗的药物主要是鹅去氧胆酸和其衍生物熊去氧胆酸。治疗适应证:①胆囊结石直径在2cm以下;②胆囊结石为含钙少的X线能透过的结石;③胆囊管通畅,即口服胆囊造影片上能显示有功能的胆囊;④病人的肝脏功能正常;⑤无明显的慢性腹泻史。治疗剂量为每日15mg/g,疗程为6~24个月。溶解结石的有效率一般为30~70%。治疗期间每半年作B超或口服胆囊造影1次,以了解结石的溶解情况。由于此种溶石治疗的药物价值昂贵,且有一定的副作用和毒性反应,又必须终生服药,如停药后3个月,胆汁中胆固醇又将重新变为过饱和状态,结石便将复发,据统计3年复发率可达25%,目前此种溶石治疗还有一定的限制。此外,一些新的药物,如Rowachol,甲硝唑(metronidazole)也有一定的溶石作用。苯巴比妥与鹅去氧胆酸联合应用常能增加溶石效果。1985年更有人报告应用经皮肝穿刺胆囊插管注入辛酸甘油单脂或甲基叔丁醚,直接在胆囊内溶石,取得一定的疗效。(三)体外震波碎石 1984年Lauerbwch首先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胆石症(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lithotripsy,简称ESWL)。常用的震波碎石机为EDAP LT-01型,该机由镶嵌在一个抛物面圆盘上的320枚压电晶体,同步发出震波,形成宽4mm、长75mm的聚集区,声压为9×107PZ。一般采用25~5次/sec的冲击频率,100%的治疗功率,历时60~75分钟,胆囊内结石便可粉碎。此外,还采用B型超声实时成象,对结石定位,并监控碎石的过程。用震波碎石方法治疗胆囊结石的主要适应证为胆囊内胆固醇结石,口服胆囊造影显示为阴性结石,结石直径在12~15mm者不超过3枚,直径在15~20mm者仅1枚,并要求有一个正常的胆囊收缩功能。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自1988年1月起已应用EDAP-LT 01型震波碎石机治疗687例胆囊结石病例,结石粉碎率为98%。一震波治疗后1、2、3、4和6个月胆囊结石的消失率分别为27%、33%、40%、45%和50%。治疗后的副作用轻微,如右上腹隐痛不适(45%)、胆绞痛(16%)和乏力等,未发现肝、胆、胰和胃肠道等脏器损害的并发症。为提高结石粉碎后的消失率,在震波前后服用熊去氧胆酸(UDCA)8mg/kg/d,以达到碎石和溶石的协同作用。结石消失后为巩固疗效,可继续服用半年。此法安全有效,仍有约2%结石复发率,治疗费用昂贵,治疗适应范围严格,均属不足之处。

能不能电子邮箱投稿吗

中医药离循证医学多远  2006-12-07 10:37:50来源:健康报  心脏病人中有心率失常者的病死率是无心率失常者的4倍,为减少心肌梗死病人发生心率失常的机会,在未进行临床试验的情况下,医学界即将3种抗心率失常药物用于心梗病人。1987年,由美国、加拿大、瑞典的27个医学中心共112家医院联合进行了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原本是想证实长期应用上述药物可使心梗病人的病死率降低30%,但结果却令人震惊:原计划3~4年完成的试验仅10个月后便发现,试验组心率失常的猝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这时,该类药物仅在美国每年即已用于20万心脏病病人!  关于循证医学推翻原有研究结论的还有许多重要实例,  如近期国外完成的一项循证医学研究表明,实验室早已证实的维生素E对治疗癌症、心血管病具有重要意义,并因已摸清其作用机理而大量长期用于病人,但此次循证医学的研究结果却改写了历史:在人身上无效!  循证医学是近10年来兴起的医学科学,简单来说即“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它大大提高了医学界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和临床疗效,减少了治疗及用药的盲目性,并影响了卫生决策。循证医学引入我国数年来,也已在中医界尝试,我国中医药管理层亦认为,“循证医学是促进中医药现代化的最便捷途径”。那么,强调“因时因地因人”辨证施治的中医药,离讲究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实验结果的循证医学,究竟有多远呢?  中医西医各有特点和优劣  在最近召开的首届中医、中西医结合循证医学专题研讨会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州中医药大学的赖世隆教授认为,要想搞清中医药与循证医学的关系,必须首先明确中医药的自身特点以及与西医、循证医学的异同。  赖世隆强调,中医学具有“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因时因地因人”辨证施治以及调动人体自身功能抗御疾病的独到特点。千百年来,中医学借此治愈了很多常见病、疑难病。他指出,“辨证”是论治的前提,“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机体对致病因素所做出的综合反应,在宏观上表现为特定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的有机结合。中医以“人”作为研究对象,这就决定了“个体化治疗”成为中医学重要的医疗模式。总的来说,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是独特的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相结合的过程,它着重于宏观性、整体性和直观性,因而形成了宏观描述较多而精确量化较少、综合推理较多而具体分析较少、直观观察较多而实验研究较少的特点。“三多”是其优势,而“三少”是其劣势。  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主任刘建平则比较了中西医学体系的异同: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整体调治,注重个体,治疗变异大,以经验和观察性研究为主,结局判断以“软”指标为主。而西医则是以病论治,针对病因,强调标准和统一,倡导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强调终点结局。  如何克服“洋为中用”的水土不服  正是由于中西医学间的差异,中医学引入源于西医的循证医学理念,必然有其难免要跨过的沟沟坎坎。最突出的有:中医看“证”,西医看“病”;中医讲究个体化,西医强调大样本;中医尚未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以“证”为主的疗效评价标准。有专家甚至说:“最基础的条件尚未健全。”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段碧芳举例说,中医的“脾虚证”既可涉及西医的消化系统、血液系统,也可涉及内分泌系统的疾病,而目前仅将西医的餐后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异常等指标,作为脾虚证的诊断或疗效标准,显然是片面的。同理,在临床实践中,往往会遇到患者“病”的指标恢复正常而症状依然存在,如患者服用能降低转氨酶治疗肝病的药物后转氨酶正常了,但仍有上腹部不适等明显症状。这说明只重视疾病的生物学指标是不够的,还应重视患者“人”的一面,完全用西医的指标来衡量中医的疗效不能客观反映中医的有效性和科学性。那么,中医引入循证医学应如何将“证”与“病”相对应?又该采用或建立哪些指标才算科学合理?  中医重视患者治疗后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的改善,这也是最具体、最直接的疗效评价方法。但中医的疗效往往受到质疑,主要是缺乏检验疗效的评价标准。比如,对晚期肿瘤患者,经中医扶正祛邪治疗后,不但可以提高生存质量,改善放化疗的不良反应,也可延长生存期,但对实体瘤的大小可能没有作用,按西医评价就是无效,但患者却不认同。所以,看中医的病人络绎不绝。只有将这些综合评价患者主观感受、功能状态、生命质量的指标,与西医的解剖学、病理学、生化等实验室指标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反映中医的疗效,而这又恰恰是中医多年来最缺乏的。  陈可冀院士则强调,“证候”识别准确,辨证施治的疗效才会好,而这就离不开证候规范化和诊断标准化。其实这也是完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保证,健全这些中医的“基础设施”已成为开展循证医学的当务之急。  尽管难度极大,要做的工作很多,目前所开展的循证医学研究大多水平较低,但专家们还是很乐观。赖世隆教授说:“中医药学也是历来重视证据的医学,它对证候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对医学文献的收集与整理,都是明证,加之中医学与循证医学类似的思辨模式,均说明二者有不少相通之处。”  世界卫生组织在列举中医药对人类所作出的贡献时常用的例子有两个:青蒿素攻克恶性疟疾,解决了非洲每年数亿人的生死之虞;由八角茴香中提取莽叶酸制成特敏福治疗禽流感,给医学战胜这一新的“洪水猛兽”带来了曙光。当中医药克服重重困难而插上循证医学的翅膀时,它定将赢得更重要的发展契机。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官网电话号码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1672-0415]期刊详细信息期刊名称: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CHIN J INTEGR MEDZHONGGUO ZHONGXIYI JIEHEZAZHI (YINGWENBAN)中国结合医学杂志 (英文版)CHIN J INTEGR MED중국결합의학잡지(영문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英文版)1672-04152003243410同行评议:是 本刊收录在: MEDLINE(2011年) 本刊收录在Web of Science: SCIE(2012版) 本刊收录在Web of Science: SCIE(2013版) 本刊收录在Web of Science: SCIE(2016版) 点击: 查看SCI影响因子(2009)Impact Factor:42; 5-Year Impact Factor: 点击: 查看SCI影响因子(2010)Impact Factor: 578 ; Rank: 6096 点击: 查看SCI影响因子(2014)Impact Factor: 217, Rank: 4973 主题分类:Health Sciences: General and Others 期刊历史沿革:继承了: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1006-6497]其它版本: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003-5370]

  • 索引序列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官网电话号码查询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电话号码查询
  •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官网电话号码查询
  •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官网电话号码查询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官网电话号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