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青年出版社总编辑是谁

中国青年出版社总编辑是谁

发布时间:

中国青年出版社总编辑是谁

叶至善叶至善(1918年2月24日-2006年3月4日),享年88岁,江苏苏州人。曾任开明书店编辑。建国后,历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兼《中学生》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编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第一届理事、第二届副主席,中国科普创作协会第二届副理事长,民进第七、八届中央副主席。 搜狗百科生于:1918年2月24日逝世于:2006年3月4日星座:双鱼座父亲:叶圣陶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是共青团中央直属的大型出版传媒集团,已有近60年的辉煌历程,是中国现代出版的开创者之一。该社至今已出版了10000多种图书和杂志,累计发行量达数亿册,影响了中国几代读者。中青社曾被中国新闻出版总署评为“良好出版社”,2006年又被评为“最受中国读者欢迎的八大出版社”之一总社现有6家图书分社、10家杂志社、5家传媒公司,著名的《中国青年》杂志和每月发行量达300万册的《青年文摘》杂志也是其重要的出版品牌2007年中青总社又在英国伦敦注册成立了中国青年出版社国际有限公司(伦敦分社/CYPIPRESS),正式进入国际出版传媒市场。中青雄狮数码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国青年出版总社为了适应中国出版传媒业的改革,更好地参与国内外出版传媒业的竞争而创办的新型传媒公司,由中国青年出版总社社长张景岩担任董事长和法人代表。中青雄狮整合了中国青年电子出版社和中青新世纪图书中心的团队资源、出版资源和渠道资源,主要承担中国青年出版总社艺术出版、IT出版、幼教出版、电子出版和国际出版的策划、编辑及市场营销业务目前设有艺术图书编辑部、IT图书编辑部、摄影图书编辑部、《数码设计》杂志社、中青伦敦分社北京编辑制作中心及市场营销部等6个业务部门,正在筹建摄影杂志社、影视制作部和网络出版部,共有编辑、制作和市场营销人员100余人,50%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或高级职称2007年与日本学习研究社签署协议,正式成立中青学研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日本学习研究社在摄影出版与幼儿教育出版领域展开合作,2008年将引进包括日本发行量第一位的CAPA摄影杂志在内的多本杂志和数十种图书2007年出版书刊300余种,出版码洋超过亿元,其作者团队、营销网络遍布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中青艺术设计图书”、“中青IT图书”的市场份额目前已分别位居中国第一名和第五名,有近百个版权销往海外,已成为著名的专业出版品牌。中青雄狮力争抓住中国出版传媒业改革开放的宝贵机遇,逐步整合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相关资源,加快向综合性出版传媒公司发展的步伐,将在5年内成长为一个以图书、期刊、网络出版为主,兼顾影视策划制作的著名出版传媒公司。 中国青年出版社第一任社长杨述,总编辑李庚,历届其他社领导有刘导生、朱语今、边春光、王炽昌、蔡云、阙道隆、顾均正、张宇、刘文致、贾祖璋、王文琪、邓从理、方铁、王幼于、王伯祥、丁立准、王业康、林君雄、王维玲、黄伯诚、张景岩、陈浩增、程绍沛、郑一奇等。现任社长续文利,总编辑胡守文。现任其他社领导有:王文起(已退)、王修文(已退)、高江波(已退)、韩亚君、王跃春、成晓明、王林、袁晓华、李师东、王瑞、潘平(已调离)。中国青年出版社现有职工173人(不含离、退休人员),其中具有正高职称的13人,具有副高职称的40人。有社科、文教、文学、科普、音像电子5个编辑出版中心以及文化艺术开发部、实业开发部、综合期刊社等,还有出版、发行以及4个业务或行政管理部门。

贾祖璋 贾祖璋(1901-1988)浙江海宁人。1920年毕业于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曾任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青年出版社副总编辑兼编辑室主任、科学普及出版社副总编辑、福建省科协顾问、福建省出版工作者协会顾问、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福建省科普创作协会理事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等职。 贾祖璋先生是著名的科普作家。早在30年代,他就已是我国科学小品的开拓者之一,60多年笔耕不止。他的作品以多姿多彩的文学形式,生动活泼地传播以生物学为主的科学知识,实现科学与文学的联姻。他的科普作品对普及科学知识,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思想,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凝聚力,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他以绚丽多彩的自然界为描述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用生动的独具风格的科学小品体裁,向读者描绘了奇妙的生物世界中的种种珍闻趣事。 贾祖璋在清王朝度过了少年时代,目睹并体验了老百姓的种种苦难,深感民智未开、国家落后,皆因政治腐败、科学不昌明所致。因此,自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从22岁起开始科普创作,28岁出版第一本科普读物。从1931年《鸟与文学》问世到临终前出版的《花与文学》为止,贾祖璋先生60年间一共创作、翻译近300万字作品。他的作品总是将科学与艺术融为一体,许多篇章成为范文精品,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当今中国的读书人没有几个没研读过贾祖璋的作品的。他的《劳动创造了人》是建国初期干部学习社会发展史的必读书籍之一。他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南州六月荔枝丹》、《兰和兰花》、《蝉》均被选入高中和初中课本。 1934年《太白》杂志,开辟“科学小品”专栏,贾祖璋与周建人、顾正均等人,就为这个栏目撰稿。同时,为开明书店编写了多种动植物学课本,为科学在中国的普及做了大量的拓荒工作。也就是从此他走上了从事科普创作、编辑、翻译的艰辛道路。 他平生的著作出版了《鸟类研究》、《鸟与文学》、《生物素描》、《碧血丹心》、《生命的韧性》、《生物学碎锦》、《花与文学》、《贾祖璋科普创作选集》、《贾祖璋科普文选》等等科学小品集和科普读物26种,还编著过《开明新编高中生物学》、《高中生物学纲要》等中小学教材,其中他的《花儿为什么这么红》被选入六年级课本。他奋斗一生,向人民奉献了大量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科普作品。同时,贾祖璋又是著名的出版家,曾编了10种自然、动物、植物、生物、博物方面的中、小学教科书,使几代学子从中受到启蒙教育。他从1936年开始期刊编辑工作,其中著名的期刊有《中学生》、《进步青年》、《旅行家》、《农村青年》、《知识就是力量》、《科学大众》、《学科学》等,这也是他献身科普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活实践是贾祖璋写作的基础和源泉。贾祖璋写的科学小品,以花鸟鱼虫为描述对象,以他独到、深入的观察,细腻、精确的笔触,朴实、简练的语言,勾勒出瑰丽多彩、千姿百态的生物世界。贾祖璋毕生还酷爱书籍,他读书、编书、著书,终身与书为伍。他长年从事编辑工作的余暇,就孜孜不倦,手不释卷地阅读有关生物、文学、历史方面的书籍,从中汲取营养,积累知识,拓展思路,发掘和充实写作的素材。 他的许多作品,涉及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倡导科学、破除伪科学和迷信邪说等诸多方面。在《金鱼》、《萤火虫》中批判“蚕子变金鱼”、“腐草化萤”;在《鸟类面面观》里,从分析麻雀的杂食习性与农作物的关系,判别它对人类的利害关系,其中所体现的科学的求实精神,对于今天保护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物等,仍有现实意义和有益的启示。 1931年,贾祖璋先生的《鸟与文学》,它是把鸟类的科学知识(包括形态、习性、种类等)同有关文学方面的内容(包括历来的诗词、神话,民间传说等)结合起来,用作者的话说,"这是想用较有趣味的文字来写科学书”的一种“尝试”。当时发表这些文章的《自然界》杂志,辟出一个栏目叫“趣味科学”。并第一次揭出了“科学小品”这一新文体的名称。因此,无论是《鸟与文学》,还是《生物素描》,都是我国“科学小品"这一体裁的早期创作成果。现在看来,贾祖璋先生的这一系列作品。在我国科普创作的历史上的确具有奠基性和首创性的意义。时至今日,千千万万的中学生还可以从课本上读到他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南州六月荔枝丹》这样精美的名篇。他写的《鸟与文学》和《花与文学》,这两本书应该成为我国科学小品创作的双壁。它不但反映了贾老毕生的创作历程,而且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科普创作的发展轨迹。 贾祖璋的科普创作写作,大体分为三个时期:一、20年代到40年代,他以旺盛的精力,写下了大量作品。《鸟与文学》、《生物素描》、《碧血丹心》等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二、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写过一些短文。如《夕餐秋菊之落英》、《白丝翎羽丹砂顶》、《一种似蟹非蟹的动物》等;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贾祖璋虽已耄耋之年;沐浴科学春天的阳光雨露,再度焕发创作青春,写下许多作品。《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获得全国新长征科普创作一等奖,连同《南州六月荔枝丹》、《蝉》、《兰和兰花》作为范文被选入高初中和中专课本。 十年动乱期间,身处逆境的贾祖璋,此时的心情虽说无奈,但他又不愿意虚度年华、浪费时光。他只身到野外的稻田、菜园、果园,观察植物生长、昆虫活动和鸟类繁衍的动态。同时,还大量阅读当时所能找到的科学和农技书籍,从1970年到1976年的6年间,共写了50本读书笔记。这段时间的实践和阅读,为科学春天到来后的科普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也才有了荣获“新长征科普创作”一等奖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以及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范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兰和兰花》、《蝉》等名篇的问世。 当《福建卫生报》刚刚复刊,是一张4开4版的小报。身为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福建省科普创作协会理事长、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顾问的贾老十分关心这张报纸的成长,不仅经常阅读本报,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而且还亲自撰写科普文章。先后在本报科普版发表了“怎样种树”、“从恐龙时代繁衍到现在的蟑螂”、“青年人的生理变化”、“重视心理卫生”、“从感冒说到肺结核”、“病从口入”等十余篇文章,使本报增色不少,编辑人员留下了严谨求实、勤奋耕耘的深刻印象。

李庚(1916-1997)简历 祖籍福建省福州,农历丙辰年(1916)十一月四日出生于北京。原名李赓。笔名:孟凡、梁明、严浩、黄文等。 祖父叔芸,曾被清廷送去法国学海军,归国后未入水师,而在北京及地方作官。曾任云南蒙自的道台,四川的盐务官。父倬,1907年至1911年以官费留学日本习警察专业,在此期间时加入了同盟会,辛亥革命参与福建光复起义,一度负责福建省警察厅,随后移居北京。 1921年随父返回鼓励,在家塾读书,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化运动产生的书刊,接受进步思想。 1931年到南京,考入南京中学,受进步教师影响,更大量地阅读新书刊,并参与抗议日本占领我东北的爱国学生运动。1934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地下组织;秋,考入中央大学社会学系,在校组织鲁迅研究会、中日问题研究会等社团,创办《生活文学》杂志。 1935年参与组织领导南京的9学生运动,事后被中央大学勒令转学到金陵大学。继续在南京从事学生运动,并当选南京各界救国会执行委员。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到中共长江局、南方局工作,在南京、武汉、重庆、桂林等地推动抗日救亡工作;1940年被选为救国会全国领导机构的五个常委之一。1941年在桂林创办《青年生活》杂志。 1942年“皖南事变”后被派赴新四军,在苏北开辟敌后根据地。1944年受延安“抢救运动”的波及,被诬为“特嫌”,幸入狱半年后得释放,转任教于解放区的多所中学、专科学校和山东大学。1947年随军北撤,至大连任光华书店编辑部主任,创办《学习生活》杂志。 1949年调任全国青联副秘书长兼团中央出版委员会主任、国际联络部副部长。1950年至1957年负责筹建了中国青年出版社和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为中国青年出版社首任副社长兼总编辑1951年被聘为中央美术学院兼职教授。 1957年被划为右派,开除党籍。1977年在胡耀邦同志过问下摘去右派帽子,1979年得到改正;继续从事出版工作。1983年创办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任总编辑。倡议并组织编撰《中国新文艺大系》任副总编篡。1986年中风偏瘫,离任修养,1988年离休,1997年病逝于北京。 1952年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学生时宜结婚,有女二人,李青、李蓝。 (病死的)

中国青年出版社总编辑

彭荆风 江西萍乡人,生于1929年11月,汉族。中共党员。原就职于成都军区创作室,任主任,职称文学创作一级,1956年加入省作协。1956年9月加入中国作协。于1990年退休。 靠自学成为作家。解放前只读过初中两年就因家贫失学,进报社当学徒、校对、记者、副刊编辑,还办过文学团体“牧野文艺社”;1949年参军后进入云南边疆,担任过编辑、连队文化教员、专业作家,还“当”过22年“右派”,“文革”中坐牢7年。1979年后又继续从事创作,担任过昆明军区宣传部副部长、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生活极坎坷又丰富。书目及简介: 《当芦笙吹响的时候》,短篇小说集。1954年9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字数3万,印数1600。内收描述拉祜族人解放前后的悲欢离合故事,以及新的一代在战斗中成长的两个短篇。 《边寨亲人》,短篇小说集。1955年2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字数7万,印数25000。内收反映滇南边疆拉祜族人生活和边防军剿匪斗争的6个短篇小说。 《佧佤部落的火把》,短篇小说集。1956年12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字数6万,印数12000。内收描述佤族、景颇族、傣族生活的6个短篇,反映了解放初期边地人民对新事物的感触。 《祝福边防战士》,电影剧本。林予、姚冷、彭荆风合著。1957 年8月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字数6万,印数2万。长春电影厂拍摄时改名为《边寨烽火》,描述景颇人对新社会从迷茫走向理解的故事。 《芦笙恋歌》,电影剧本。彭荆风、陈希平合著。1957年8月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字数6万,印数2万。根据彭荆风短篇小说《当芦笙吹响的时候》改编。描述一对拉祜族男女解放前后的悲欢离合和反压迫斗争。 《驿路梨花》,短篇小说集。1978年9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字数8万,印数40500。内收描写云南边地少数民族生活的短篇小说11篇。 《蛮帅部落的后代》,中篇小说。1979年3月由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字数7万,印数20万。描述了两个佤族部落解放前后从械斗仇杀,转变为和睦相处的故事。刻划了一个佤族少年的成长过程。 《鹿衔草》,长篇小说。1979年7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字数22万,印数58000。描述了深居原始老林里的苦聪人的苦难生活,以及人民解放军历尽艰辛去寻找苦聪人并动员他们走出老林定居。 《阿佤姐妹》,多幕话剧。苏策、陈希平、彭荆风合著。1980年2月由红岩出版社出版。字数8万,印数18万。描述阿佤头人两个女儿各受所爱的人(一个是解放军,一个是国民党)的影响而产生的矛盾冲突。 《爱与恨的边界》,长篇小说。1980年3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字数9万,印数20741。以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为背景,描述了一个边防团队众多英雄人物的战斗历程和边地人民的关系。 《绿色的网》,中、短篇小说集。1981年8月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字数9万,印数2万。内收11个中、短篇小说。从各个侧面塑造了边地人民的战斗生活和“文革”十年动乱中各种丑类的嘴脸。 《雾茫茫》,中篇小说。1981年11月由群众出版社出版。字数9万,印数108000。以“文革”为背景,描述一个无罪入狱的瑶族青年与他的恋人相互信任的忠贞爱情以及对丑类的反抗。 《绿色的网》,电影剧本。1982年12月由贵州《山花》月刊发表。字数6万,描述一个傣族少女和两个侦察员(中国和越南)在原始森林中相遇产生的矛盾和斗争。由云南民族电影厂拍成电影。 《巫山一段云》,中、短篇小说集。1983年5月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字数10万,印数222000。内收8个中短篇小说。 《秋雨》,中篇小说。1984年4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字数8万,印数6000。描述“文革”期间“造反派”想挑起部落之间的仇杀,遭到探明大义的佤族人的反对而产生的一系列矛盾。 《云里雾里》,中篇小说。1984年5月由群众出版社出版。字数7万,印数94000。描述一个边防士兵被误认为与瑶族少女有暖昧关系;她们在外敌入侵时却不顾个人的屈辱,英勇投入战斗。 《红指甲》,短篇小说集。1985年12月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字数25万,印数31000。这是作者的短篇小说自选集。内收31个短篇。著名老作家陈荒煤为此书写了长达两万字的序言。 《断肠草》,长篇小说。1987年4月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字数16万,印数15705。以两个苗族姑嫂为主角,描述了“左”风正炽的“四清”运动中,正直的苗家人所遭受的苦难。 《泸沽湖水色》,散文集。1989年9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字数11万,印数3000。内收29篇散文。有对云南边地风情的描述,有访问泰国的感受,也有对作家朋友的怀念。 《红指甲的女人》,中篇小说集。1989年11月由群众出版社出版。字数20万,印数9000。。这是作者的中篇自选集。内收4个中篇。有的写边防战斗,有的写美丽的傣族少女的纯朴…… 《师长在向士兵敬礼》,长篇小说。1992年7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字数15万,印数2220。以边地战争为主线,塑造了从将军到士兵的众多人物。同时在《中国作家》刊载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广播。 《伴随白花蛇》,长篇小说。1994年8月——12月由《警坛风云》发表。字数22万,印数28万。描写一名边防女警官化装成傣族姑娘,潜入犯毒团伙,侦破了出入于边境的大犯毒集团的故事。 《九月衣裳》,散文集。1995年12月由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字数14万,印数加2000。内收35篇散文。从多角度描述了边地的变化、昆明的民俗风情、作家的生活。 《秦基伟将军》,传记文学1996年9月由昆仑出版社出版。字数32万,印数5000。描绘了一代名将秦基伟战斗的一生。 《绿月亮》,长篇小说。1994年9月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字数22万,印数30080。描述3个越狱犯的心态和他们重新犯罪后的不同结局。揭示了人性的美丑。 《孤城日落》,长篇小说。1999年5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字数24万,印数8000。以1944年中日腾冲之战为背景刻划了一个台湾慰安妇的悲壮人生。在《红岩》刊载后,又为《今晚报》、《春城晚报》连载。

找了将近两个小时,一开始本以为可以找到,没想到。。虽然知道你要的不是这些,但是还是给你留个纪念吧,希望你喜欢,也都是叶至善先生的书 科普杂拌儿_15154_html 失踪的哥哥 也是 这个需要登录下载-htm 这个可能是开名少年片段叶至善,江苏苏州人,生于1918年;1941年毕业于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农产制造科,曾任技师、教员;1945年进开明书店,开始了编辑生涯。 1953年,叶至善转入中国青年出版社,任编辑室主任;1956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成立。任社长兼总编辑,此后职务屡有变更;1981年退居二线,任中国青少年出版社编审委员会副主任。社会职务:现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顾问、中国编辑学会顾问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名誉副主席等。 半个多世纪来,叶至善先后主持或参与编辑的期刊有《开明少年》、《中学生》、《旅行家》、《农村青年》、《我们爱科学》等多种,丛书有《开明少年丛书》、《开明青年丛书》、《我们的书》、《少年百科丛书》等多种,为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出过不少主意,经常发表作品。 叶至善所作的《失踪的哥哥》(科幻小说)曾获全国优秀少儿读物二等奖,《梦魔》(科学家传记小说)曾获新长征科普创作一等奖及宋庆龄儿童文学银奖,《竖鸡蛋和别的故事》(科普作品集)曾获上海优秀科普读物一等奖及全国优秀科普创作荣誉奖。叶至善还获得中国福利会颁发的妇幼事业“樟树奖”,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颁发的老编辑“伯乐奖”。 叶至善经常发表关于科普创作的论说,已大多收入新近出版的杂文集《我是编辑》。

彭荆风,当代作家。江西省萍乡市人。他只读过两年初中,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随军进驻云南边疆。1952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195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1956年与人合写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和《芦笙恋歌》,后拍成电影,受到好评。“文化革命”中,受林彪、江青集团迫害,坐了七年监狱。粉碎“四人帮”后,出版伤口有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绿色的网》,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等。《驿路梨花》一文是作者的粉碎“四人帮”后重新提笔的第一篇作品。

叶至善(1918年4月24日-2006年3月4日),享年88岁,江苏苏州人。曾任开明书店编辑。建国后,历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兼《中学生》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编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第一届理事、第二届副主席,中国科普创作协会第二届副理事长,民进第七、八届中央副主席。是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中文名叶至善别名至善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江苏苏州人物关系叶圣陶父亲人物简介著有《失踪的哥哥》、《花萼与三叶》、《未必佳集》、《梦魇》。曾先后参与和领导编辑大型丛书《少年百科丛书》、《中国历史小丛书》、《中国历史故事集》、《儿童自然科学丛书》等。叶至善还获得中国福利会颁发的妇幼事业“樟树奖”,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颁发的老编辑“伯乐奖”,《全身的锻炼》一文被选入小学六年级《童年书架》42课。人物生平叶至善,1918年4月24日生于江苏苏州[1]。 二十二岁开始跟着父亲叶圣陶学习写作和编辑已五十余年。一九四五年任开明书店编辑,编辑《开明少年》月刊和其他青少年读物。一九五二年编《中学生》月刊。一九五三年转入中国青年出版社。一九五六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成立,任首任社长兼总编辑。曾主持编辑《旅行家》和《我们爱科学》杂志。曾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名誉副主席。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名誉顾问等职务。2006年3月4日上午11时16分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88岁。叶至善成就及荣誉叶至善是著名的少儿科普作家、优秀编辑、优秀出版工作者。他主持少儿刊物如图书的编辑工作的五十多年中,为少年儿童写了大量优秀科普文章和图书。其中科学家传记小说《梦魇》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第二届宋庆龄儿童文学二等奖。《竖鸡蛋和别的故事》获上海优秀科普读物一等奖,第三届全国科普作品荣誉奖。除此之外他还曾参与策划编辑了《少年百科丛书》、责编了《叶圣陶集》二十五卷本。著作有: 《未必佳集》、《古诗词新唱》、《诗人的心》、《我是编辑》和即将出版的《科普杂拌儿》、《父亲的希望》等。基于叶至善对少儿科普工作和编辑出版工作的贡献。宋庆龄开创的中国福利会向他颁发了妇幼事业的最高奖《梓书奖》。他还是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评选的首届《伯乐奖》的获得者。作品特点叶至善先生出自书香门第,1945年正式进入开明书店,为父亲叶圣陶主办的初中生杂志《开明少年》做编辑,开始了给孩子们写科普文章的生涯。他努力揣摩孩子们的口味,注意他们的理解能力与阅读兴趣,用文艺的笔调来写科普,希望使孩子们喜欢读、读得懂。并且避免老师讲课的方式,诱发孩子们一同思考。这本书是叶先生几十年编辑与科普生涯中的作品选集,一盘清新、淡雅、可口、浅近、平民的科普杂拌儿。积劳成疾因为肺功能问题叶至善住进医院。叶至善的大儿媳姚兀真说:“最初爸爸还能写字,他就通过小黑板和我们交流,但后来他经常发烧,神智逐渐模糊了。”叶至善的女儿叶小沫透露,父亲重病住院与《叶圣陶集》的编校工作有关。叶至善用了近两年的时间把父亲《叶圣陶集》二十五卷重新校对和修改,又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写了40多万字的《父亲长长的一生》,终日伏案,积劳成疾,书一写完就病倒了。叶至善生前说过,《叶圣陶集》是他最大的心愿,“如果我走了,就没有人能写了。”据叶小沫回忆,叶至善在住院期间,曾有过4次病危,3月4日晨,叶至善血压突然急剧下降。“8点钟,一直昏睡的爸爸眼睛突然睁得大大的,持续了一个小时,好像是想记住他来过的世界。姑姑赶到医院的时候,爸爸的眼睛眯起一条缝,后来慢慢地合上了。他去找等待他多年的爷爷去了。”社会评价曾经担任叶圣陶秘书的姚兀真说,叶至善深受叶圣陶的影响,但凡是读者的来信,他都会认真回复,态度谦卑和认真。深受父亲叶圣陶的影响,叶至善在编辑、写作两个领域也都勤耕不辍。叶至善身前好友朱正认为,叶至善是个编辑专家,也是一位传统的知识分子,“你看他专著的名字《我是编辑》就知道了,像他这样一个亲历了中国出版风云的知名出版人却以这样朴素的四个字来作为他代表作的书名。”藏书家姜德明对《父亲长长的一生》记忆犹新,“这是一本明明白白的书,没有什么模糊不清的事件或拔高的评价,是儿子一丝不苟对父亲的回忆,充满了深情。”参考资料[1] 叶至善同志遗体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中青在线.2006-3-16 [引用日期2018-04-18]

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总编辑是谁

程大利,1945年生。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程大利工作室导师,曾任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总编辑、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  自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参加历届全国美展,部分作品获奖。1989年获“中日水墨画交流展”一等奖; 1992年赴马来西亚艺术学院讲学并举办画展;1993年访问德国,参加“中国艺术家赴德作品展”;1995年在南京举办“荷花系列——程大利水墨画展”;1996年在江苏美术馆举办“悠悠天地间——程大利山水作品观摩展”; 2000年参加文化部和中国美协主办的“百年中国画展”;2004年3月在德国举办个人画展;2005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程大利山水画展”(中国美协、中国美术馆联合主办);同年获“黄宾虹奖”和第二届中国画油画风景展佳作奖;2007年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程大利山水画展”(江苏省文联、文化厅,中国美协联合主办)。2008年以来曾参加北京国际双年展等各项大型展览。  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等多所美术馆及博物馆收藏。出版有《程大利画集》多种,文集《宾退集》、《师心居随笔》、《师心居笔谭》等。主编《敦煌石窟艺术》22卷、《中国民间美术全集》等 获国家图书奖,《童规》等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林阳:现任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总编辑,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岭南书画院学术顾问,岭南印社学术顾问。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编辑学会美术编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版协美术工作委员会秘书长、连环画艺委会秘书长,文化部等十部委聘任“扶持动漫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吴雪:现任安徽省文联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岭南书画院学术顾问,岭南印社学术顾问王贵忱:1928年7月生。常用笔名:可居、银州。辽宁铁岭县城(今为铁岭市银州区)人。现为岭南书画院顾问、岭南印社顾问,是中国著名的古文献版本学家、古钱币学家、金石学家、历史学家及书法家,是中国当代学界的一位通才式学者陈永正:岭南书画院顾问,1941年出生,现居广州,现为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研究员、中文系博士生导 师,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华南文献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岭南文献研究室主任,中国书法 家协会第四、五届副主席,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华诗教学会会长苏华:岭南书画院顾问,广东省书法家协会顾问,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杨建兮:岭南书画院顾问,西安美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协会员,陕西山水画院研究会顾问等徐畅:岭南书画院顾问,岭南印社顾问,西泠印社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南京印社副社长黄惇:岭南书画院顾问,岭南印社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评审委员、全国篆刻艺术展评委、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理事、中国沧浪书社成员等欧广勇:1940年生,又名广涌,广东德庆县悦城人。现为岭南书画院顾问,中国书协创作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书协副主席,岭南书法篆刻艺术研究会会长,岭南诗社副秘书长。曾任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创作评审委员,全国中青年书展评委,华南文艺成人学院教授,《临池津梁》报主编等职。区大为:岭南书画院顾问,现居香港。曾任香港浸会学院校外进修部书法课程导师;香港大一艺术设计学院书法篆刻课程导师;香港中文大学艺术 系兼任讲师;出版有《区大为印谱》、《区大为的书画印》、《区大 为印谱之二——一刻难忘》、《区大为印谱——石也能言》、《区大为书法山水集》等陆康:现为岭南书画院、岭南印社顾问,世界美术文化交流(澳门)协会副理事长,上海书法家协会会员,澳门颐园书画会理事,澳门书法家协会副理事长,澳门美术协会会员,香港中国美术会会员,澳门书法篆刻协会副理事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西泠印社创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澳门印社社长,珠海印社名誉社长。黄泽森:岭南书画院顾问,岭南国画研究院顾问,岭南画院终生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理事、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吴瑾:岭南书画院顾问,1952年出生广州,1982年进入广州画院,现为广州画院二级美术师,广州艺术博物 院特聘研究员。2010年出版美术史专著《青年艺术社与广州现代艺术1927-1937》)袁裕陵:岭南书画院顾问、著名词联家刘斯翰:号童轩,岭南著名诗人、学者。出版过《曲江集校注》、《海绡词笺注》、《汉赋:唯美文学之潮》、《史与诗》等著作十多种,有《童轩词》一卷待出版。曾任广东省《学术研究》杂志社主编,现任广州《诗词报》总编辑,岭南印社顾问、岭南书画院顾问李筱孙:岭南书画院顾问,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州画院画家。卢德平:岭南书画院顾问,广东省美协会员,广东省连环画研究会会员,广州市美协常务理事,广州市山水画研究会常务理事。广州市中国画学会会员。刘书民:岭南书画院导师,岭南国画研究院导师。广州美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研究协会常务理事梁如洁:岭南书画院导师,广州美院教授、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苏金海:岭南印社导师、岭南书画院导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印社副社长、江苏省甲骨文学会副会长邓子敬:岭南书画院导师,岭南国画研究院导师。广东画院画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版协会员、广东省美协理事朱培尔:岭南印社导师兼顾问,岭南书画院导师兼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书法》杂志主编,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西泠印社理事,南京印社副社长,北京大学等首都16家高校联合体书法教授,江南大学客座书法教授,江苏省中国画院、南京书画院特聘画家等童乃寿:岭南书画院名誉院长,岭南国画研究院导师,中国美协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曲斌:西泠传人,岭南印人,岭南书画院院长,岭南印社社长,岭南国画研究院院长,岭南古玩研究中心主任,艺术鉴赏、评论家,书画、篆刻家、古玩鉴赏、鉴定家杜洪昌:岭南书画院副院长,岭南国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关山月艺术研究会特聘教授等曾嵘:岭南书画院副院长,岭南国画研究院副院长,广东美协理事,国家级美术师,著名画家李国梁:岭南书画院副院长,岭南国画研究院副院长,著名书画家、篆刻家卢德铭:岭南书画院副院长,岭南印社副社长,广东省美协原理事、省书协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著名古玩鉴定家,著名书画家,篆刻家丘仕坤:岭南书画院副院长,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书法家黄文启:岭南书画院副院长,书画鉴赏家欧杰:岭南书画院理事、广东省书协会员、广州市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曲竞锋:岭南书画院秘书长,岭南国画研究院秘书长,书、画、篆刻鉴赏家、评论家、艺术研究员吴乐四:《美术时空》总编,岭南书画院副秘书长,著名文艺评论家曲竞舟:岭南书画院副秘书长,岭南国画研究院副秘书长,书、画、篆刻鉴赏家、评论家、艺术研究员金 鑫:岭南书画院副秘书长,岭南印社副秘书长、著名书法家曾德冠:岭南书画院副秘书长,岭南国画研究院副秘书长,书、画、篆刻鉴赏家、评论家、艺术研究员罗泽河:岭南书画院副秘书长,岭南国画研究院副秘书长,书、画、篆刻鉴赏家、评论家、艺术研究员陈楠:岭南书画院副秘书长,岭南国画研究院副秘书长,书、画、篆刻鉴赏家、评论家、艺术研究员屈旭伟:岭南书画院副秘书长,岭南国画研究院副秘书长,书、画、篆刻鉴赏家、评论家、艺术研究员李聪:岭南书画院副秘书长,岭南国画研究院副秘书长,书、画、篆刻鉴赏家、评论家、艺术研究员

中国金融出版社总编辑是谁

在全面实施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金融出版社迎来了建社50周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寄语中国金融出版社50周年,殷切指出:“希望中国金融出版社在新的征程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导向,服务金融发展,促进改革开放,贴近读者需求,多出精品佳作,打造出版品牌,在繁荣中国金融出版事业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继续奋进、多做贡献。”正是有了各级领导的关心爱护,金融出版工作才能取得不断进步;正是有了各金融部门的重视支持,金融出版事业才能实现长足发展;正是有了广大作者读者的呵护厚爱,金融出版精品才能得以流传广远。50年来,在中国人民银行的领导下,中国金融出版社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新闻出版方针、政策,始终坚持“弘扬金融文化、服务金融事业”的金融出版方针,适应金融改革发展的需要,满足广大金融读者的需求,出版了大量书刊作品和电子音像制品,为传播先进金融文化、繁荣金融理论、普及金融知识做出了积极贡献,发挥了中国金融出版事业主力军的作用。中国金融出版社50年的发展历程,是新中国金融新闻出版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国金融事业繁荣发展的见证。从1950年10月《中国金融》杂志创刊,到1956年公开出版《国营工业信贷制度的实行与收获》和《苏联货币流通与信用》等早期金融专业书籍,标志着中国开始了探索新中国金融发展理论和总结实践经验的历程。金融出版社的成立,也开创了中国公开编印出版金融专业图书的新纪元。从最初翻译出版苏联教材、自编银行业务操作手册等单本图书,到形成金融理论类、实务操作类、金融教材类、版权引进类、通俗读物类、资料工具类、金融史料类等特色鲜明的系列图书,金融书刊的繁荣,出版规模的扩大,反映着中国金融事业的发展壮大,体现了中国金融改革发展的欣欣向荣和中国金融事业的勃勃生机。从最初每年仅出版几种图书和一种期刊的小型出版单位,到每年出版图书500余种,期刊4种(共280余万份),音像电子制品50多种的综合性出版机构,金融出版社的发展和演变,彰显出中国金融新闻出版事业的蒸蒸日上和美好前景。50年来,在金融出版这个舞台上,金融理论工作者、金融实践工作者、金融教育工作者、金融出版工作者共同谱写出先进金融文化壮丽篇章。半个世纪,几代金融出版人以艰辛创造和不懈努力,实现了金融出版事业一次次跨越,共同铸就了中国金融出版事业的辉煌成就,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金融专业出版经验,树立了“植根金融土壤、服务金融事业、出版精品书刊”的办社理念,锻造了“导向正确、质量至上、贴近读者、打造品牌”的企业精神,形成了“努力拼搏、和谐共事、严格认真、勤于学习”的企业文化。

金融出版社所属金融电子音像出版社成立于1994年。1998年被新闻出版署评为“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2002年被新闻出版总署列入“中国期刊方阵”,长期以来被北京大学等重点高校列为全国社科核心期刊。《金融博览》杂志以“关注金融事,贴近金融人,放眼天地间”为主旨,及时向广大读者介绍国家的金融方针政策,传递国内外最新的金融信息,反映金融从业人员职场感受,交流金融人生的心得体会。另外,金融出版社还出版《中国人民银行文告》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文告》。多年来,依靠国内一流的专业采编制作设备、技术和人才,策划出版了包括《金融博士》(CD-ROM)、《真假人民币识别》、《中华人民共和国货币》(CD-ROM)、《国际金融与结算》(多媒体课件)等在内的一大批经济金融类优秀音像电子制品。先后有20多种音像电子制品获国家电子出版物奖、金融科技进步奖、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奖等权威奖项。

中国发展出版社总编辑是谁

他师从世界顶级九型人格导师,以九型人格为基石,应用于商业讲师培训,领导力与团队的建设。他曾游历美国、德州、加州等20多个州,与(九型泰斗级导师海伦·帕尔默)同时研讨,深度体验最顶级的人格管理真谛。

中国发展出版社成立于1989年7月,是直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中央级出版社。

  • 索引序列
  • 中国青年出版社总编辑是谁
  • 中国青年出版社总编辑
  • 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总编辑是谁
  • 中国金融出版社总编辑是谁
  • 中国发展出版社总编辑是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