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关于抗战的文献资料

关于抗战的文献资料

发布时间:

关于抗战的文献资料

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华北驻屯军第1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由大队长清水节郎率领,荷枪实弹开往紧靠卢沟桥中国守军驻地的回龙庙到大瓦窑之间的地区。晚7时30分,日军开始演习。22时40分,日军声称演习地带传来枪声,并有一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踪”,立即强行要求进入中国守军驻地宛平城搜查,中国第29军第37师第110旅第219团严词拒绝。日军一面部署战斗,一面借口“枪声”和士兵“失踪”,假意与中国方面交涉。24时左右,冀察当局接到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的电话。松井称:日军昨在卢沟桥郊外演习,突闻枪声,当即收队点名,发现缺少一兵,疑放枪者系中国驻卢沟桥的军队,并认为该放枪之兵已经入城,要求立即入城搜查。中方以时值深夜日兵入城恐引起地方不安,且中方官兵正在熟睡,枪声非中方所发,予以拒绝。不久,松井又打电话给冀察当局称,若中方不允许,日军将以武力强行进城搜查。同时,冀察当局接到卢沟桥中国守军的报告,说日军已对宛平城形成了包围进攻态势。冀察当局为了防止事态扩大,经与日方商议,双方同意协同派员前往卢沟桥调查。此时,日方声称的“失踪”士兵已归队,但隐而不报。7月8日晨5时左右,日军突然发动炮击,中国第29军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线官兵:“确保卢沟桥和宛平城”,“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守卫卢沟桥和宛平城的第219团第3营在团长吉星文和营长金振中的指挥下奋起抗战。七七事变后,日本动员几乎全部军事力量,开始全面侵华

关于日机轰炸给重庆造成的损失情况,各种文献的记载颇有出入,据《重庆大轰炸》一书统计,从1938年至1941年的4年中,日机轰炸重庆127次,出动飞机5940架次,投弹约15677枚,炸死9990 余人,炸伤10233人,毁坏房屋建筑8250幢另33300间。又据《重庆防空志》一书不完全统计,在5年半时间中,日机轰炸重庆203次,出动飞机9166架次,投弹17812枚,炸死炸伤人员24004人,其中死亡11148人、重伤12856人(较场口大隧道惨案伤亡人数按官方统计计算),炸毁、焚毁房屋17452栋、37182间。余凡、陈建林根据有关资料综合计算认为,抗日战争时期日机空袭重庆218次,出动飞机9513 架次,投弹21593枚,炸死市民11889人,伤14100人,焚毁房屋17608幢,损失资产难以计数,仅市区工商界的直接经济损失即达500万美元。四川省政府统计处统计的抗战时期重庆市遭受日机轰炸之伤亡人数,共计23126人,其中死亡9218人,负伤13908人。另据1942年4月15日开幕的重庆空袭损害展览会统计,从1938年至1941年4年中,日机空袭重庆达117次,投弹22312枚,炸死市民30136人,炸伤市民9141人。在这些统计资料中,关于伤亡人数的统计分歧较大,从二万人到近四万人不等。综合各方资料来看,近四万人之说似有夸大,可能是当时出于宣传的需要。二万人之说根据档案资料统计得出,而当时的统计由于多方面原因存在诸多遗漏。因此,我们认为伤亡二万四五千人之说比较可信。但这一伤亡数字中关于大隧道惨案的伤亡人数是按官方统计数字计入的。大隧道惨案中到底死伤了多少人,各种资料分歧也很大。当时大隧道窒息惨案审查委员会发表的《大隧道窒息案审查报告》,认定死亡人数992人、重伤入院者151人。而郭伟波在《重庆大隧道惨案亲历记》一文中认为“一夜之间因窒息而惨死市民近万人”。这二种说法均有值得商榷之处,较场口大隧道最大容量不足万人,惨死近万人说显系夸大。此案与防空当局玩忽职守有关,审查报告公布的数字当有保留。据当时的重庆警察局长唐毅在一次红十字会的宴会上说,从市民实际清点的尸体和卡车运走的次数判断,死亡人数应该在3000人以上。《生活》杂志在报道这一空袭下的悲剧时,推测死亡人数为4000人。因此,我们认为这次惨案实际伤亡人数应该在3000人以上,比官方统计的数字多出2000人左右。这样,日机轰炸重庆的伤亡人数就应该在二万六七千人左右。 在财产损失方面,1948年2月,重庆市政府向行政院赔偿委员会报送的公私财产损失估计为近64亿元(按1937年币值计算),其中私有损失占总损失的99%以上。从下表中可以看出,损失情况没有包括国民政府的军事和企事业方面。事实上,除守卫重庆的空军和高炮部队遭受重大损失外,在渝国民政府各直属单位的损失也是非常惨重的,如第21兵工厂,曾遭受日机14 次以上的轰炸,财产损失达800万元左右。日本对重庆轰炸造成的损失远不止此,在残酷的轰炸中,许多家庭全家遇难,其损失根本无法统计。轰炸后造成的瘟疫泛滥、战争孤儿和无数难民的生理心理创作,以及随之而来的停工停产、交通瘫痪、治安恶化、物价飞涨等,其损失也是无法估算的。

中国抗日战争,又称为日本侵华战争,是指在1930年代至1940年代,由于日本帝国 日本向中国投降 非法入侵中华民国引发的战争,主战场在中国大陆,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事之前与期间,最终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 这场战争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名称。中华民国政府及多数华人称其为八年抗战、中日战争等等,简称抗战,中国共产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称其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日本称其为日华战争(日语:日中戦争)或支那事变(支那事変),西方国家多数称其为第二次中日战争(把甲午战争称为“第一次中日战争”)。 抗日战争结束于1945年8月15日,但对于其开始的时间存在争议。比较普遍的观点认 抗日战争纪念馆 为,全面的抗日战争起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时结束,历时九十七月又八天,共为八年,八年抗战名称因此而来。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这场战争可追溯到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变,这是政府私下主导的局部抗战的开始,因此又有十四年或十五年抗战之说。也有观点认为,1941年12月9日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两天,中华民国政府才公开宣布正式同日本宣战,如果这样算,抗日战争历时不到4年。在这段时间里,战争扩大到整个太平洋地区,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占领南京后,在日寇总司令松井石根的指挥下,对中国人民进行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被害多达35万之巨。1940年6月28日,86架日本侵略军的轰炸机,排着编队对当时的陪都重庆进行了长达三个小时空袭,所到之处炸弹的爆炸声震耳欲聋,旧城区几乎成了火海。日军731部队在诺门罕实施细菌战后,于1940年、1941年、1942年在中国浙江衢州和宁波、湖南常德、浙赣地区连续三次实施大规模细菌战,造成至少超过3万中国和平居民死亡。1943年,日寇从东北各地及山东、河北抓捕来大批劳工,送到井下挖煤。由于饥饿、和常遭酷刑,造成劳工大批死亡,这些死难者的尸体都集中扔在这两个大万人坑里。

关于抗日战争的文献资料

奥莉娅娜·法拉奇(Oriana Fallaci),意大利女记者,作家。1929年6月29日生于佛罗伦萨。她1950年任《晚邮报》驻外记者。1967年开始任《欧洲人》周刊战地记者,采访过越南战争、印度和巴基斯坦战争、中东战争和南非动乱。两次获得圣·文森特新闻奖,一次获得班卡瑞拉畅销书作者奖。她还获得美国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名誉文学博士学位。法拉奇以写著名政治人物的访问记蜚声于世。出版过数本小说,代表作《男子汉》于1979年7 月出版,累计印数超过 150万册,有14种译本。80年代初期为自由撰稿人。1980年8月来中国采访过邓小平。被人们誉为“世界第一女记者”和“文化奇迹”的意大利记者兼作家法拉奇,在罹患癌症多年后,2006年9月14日夜间在佛罗伦萨的桑塔·基阿拉疗养院逝世,结束了她77年的传奇人生。 法拉奇的父亲热爱政治,他同时也是意大利积极的反法西斯分子,曾激烈对抗墨索里尼的专政,也为此付出过沉重的代价,不过这些“代价”之后都在法拉奇的非虚构文学作品中被作为使用频率颇高的一手素材,一次次闪现出英雄般的光彩。也很多次被作为饵钩将采访的政治人物引入战争或自由一类的话题。更重要的是父亲这种政治上的喜好偏向影响了法拉奇在很多范畴中对政治领域的明显偏好,使得“战争”在法拉奇的生命中,成为了和“文学”一样重要的关键词。 在童年时代的佛罗伦萨,她参与了父亲领导的抵抗法西斯地下运动。用瘦弱的手指学习使用手榴弹给她留下了终身的印记。“作为一个女人,你得更激烈地战斗。也就是更多地观察,更多地思考和创造。同样,如果你生来贫穷。生存是你最大的动力。”二战的惨痛回忆使法拉奇一直无法摆脱法西斯的阴影,她厌恶德国,厌恶法西斯和一切形式的极权主义。“我不知道纳粹分子和德国人民是两码事,因此对德国产生了刻骨仇恨。” 成长时期的经历通常决定了一个人的终生气质,她从离开战场始终受着死亡的困扰,最终,她与之拥抱,融为一体。希望以上对你有所帮助

1905~1940)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原名马尚德,字骥生。1905年2月26日(清光绪三十一年正月二十三)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父亲马锡龄是一穷苦农民。杨靖宇八岁时进私塾读书。1918年入确山县高等小学读书。1923年进开封纺织染料工业学校,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3月,为迎接北伐军胜利北进,领导了确山农民起义。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初调到中共河南省委工作,在洛阳、开封等地先后三次被捕入狱。1929年奉中共中央之命赴东北,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同年秋被捕,在狱中坚持斗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出狱,任哈尔滨市委书记,满洲省委委员、代军委书记等职,积极领导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1933年任中国工农红军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政委、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独立师师长兼政委。1934年任南满抗日联军总指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等职。1936年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指挥兼政委,基本队伍有六千余人,分布南满一带开展抗日斗争。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杨靖宇发动西征,经常出击日军,支援关内的斗争。1938年5月,召集南满党和军队干部开会,讨论坚持游击战争策略。会后,在通化、临江一带开展抗日斗争,给敌伪军以沉重打击。同年冬,日军加强对南满抗日根据地的摧残,抗日联军的处境更加艰难。杨靖宇率第一路军一部一千四百多人,进入长白山密林中。次年,在蒙江县境与敌人战斗中受重大损失,队伍剩四百多人。1940年1月,为解决部队给养问题,命部队主力北上,自己带领一支小部队东进。2月23日,在吉林蒙江县(今靖宇县)保安村前三道崴子与敌遭遇,经过激战,壮烈牺牲。 杨靖宇将军生平事迹 杨靖宇将军是我国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姓马名尚德,乳名顺清,号骥生。1905年2月26日(农历正月初十)出生在驿城区古城乡李湾村(原确山县)一个农民家庭里,幼时在村私塾就读,191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确山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1919年的“五四”青年运动席卷全国,年仅十四岁的杨靖宇投身于火热的斗争中;一九二三年秋,他考入河南省开封织染学校;一九二六年在该校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冬奉党团组织的指示,回确山县领导农民运动;一九二七年春被选为确山县农民协会会长;四月领导了震惊中外的豫南农民起义,组织了五万农民武装围攻确山县城,经过四天的激战,占领了县城,打垮了北洋军阀第八军的一个旅,活捉了县长王少渠,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县级人民政权——确山县临时维持治安委员会,杨靖宇被选为常务委员;六月一日在确山县城关镇老虎笼(地名)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员。七月十五日国民党武汉政府叛变革命,新生的革命政权遭到确山县地方顽固势力的反对,杨靖宇和张家铎、张耀昶、李鸣岐等同志率部转移到县东刘店一带继续坚持斗争,开辟新的根据地。九月三十日他和李鸣岐、张家铎、张耀昶等领导了刘店秋收起义,重新组织中国共产党确山县委员会,并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豫南游击队,杨靖宇任总指挥。这一时期曾与数倍于我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打退了国民党反动武装的进攻和地方顽固势力的骚扰。这支部队当时控制了东至马乡、南至明港、西至县城、北至水屯一百多里的大片地区,并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在党中央的指示下,为了开展长期的游击战争,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把胜利引向全国,后来 部队离开平原,奔赴山区,开辟了四望山革命根据地。一九二七年秋末冬初杨靖宇调往河南省委工作,在此期间曾三次被捕入狱,均被党营救获释,随转上海。不久由上海调往东北。他在东北期间先后曾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中共哈尔滨市道外区委书记、哈尔滨市委书记、反日总同盟会会长、中共满州省委军委书记、磐石游击队政治委员、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兼政委、东北民主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在蒙江县(即现在的靖宇县)保安村三道崴子壮烈牺牲,年仅三十五岁。 杨靖宇将军旧居纪念馆 杨靖宇将军旧居纪念馆位于驻马店市南5公里,京广铁路东侧的驿城区古城乡的李湾村,始建于1966年秋,后在十年动乱中停工,1981年扩建后开放,建筑面积为4466平方米。 馆门朝北,砖石结构,建筑宏伟壮观,双檐斗拱,琉璃绿瓦面顶。门楣上书:“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旧居纪念馆”。背面有朱德委员长题写的“人民英雄杨靖宇同志永垂不朽”十三个遒劲的大字。进门一条整洁的通道向南,路西是纪念馆工作人员的住房。路东中间一角门,形似满月,古朴雅致。过了月门则是清洁宽敞的庭院,院中芳草盖地,奇花送香,紫竹亭亭,松柏相映。庭院中央,杨靖宇将军的丰身石雕像面南巍然而立。下有高00米,厚80米,宽20米的主大理石底座。上书“杨靖宇将军,1905——1940”字样,雕像刀法精湛,神润贯于匠心。南边是一排九间的展厅,陈列有照片、图表、油画等92件展品,较系统地介绍了杨靖宇将军的生平事迹。雕像北边是一座常见的农家小院。门楣上悬挂一块横匾,上书“杨靖宇将军故居”。院内有北屋四间(西三间一门,东一间另开门),两间又各有两间小房。东、西配房各三间,均为砖木结构,黄色小瓦面顶。院中西侧有一棵家槐,是杨靖宇将军幼年所栽。北屋为杨靖宇将军的诞生处和他青少年时代的住所。屋内陈放有木床两张、睡柜一对,半截柜和大立柜各一个,方桌一张,抽斗桌一张以及茶壶、脸盆等用品。这些家具都是杨靖宇青、少年时代所用过的。北屋东头的一间,陈放着简陋的桌凳,这是杨靖宇将军青年时代领导豫南农民革命经常秘密集会的地方,一些重大的斗争方略就在这里产生。东西配房为展室,内陈照片、图表、文献、书籍等101件,着重介绍了杨靖宇青少年时代的革命活动,尤其是他领导豫南农民革命时期的革命文物保存较为完整,其中有豫南农民暴动时所用的旗帜、步枪、手枪、大刀、长矛等。还有在东北抗联任总指挥时用过的搪瓷碗、军用锅、切菜板、皮袄、皮褥等军用物品以及将军幼年学习用具30余件。这些珍贵文物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和将军光辉的一生

强烈推荐《保卫和平》,是95年国家为纪念二战胜利五十周年而出版的详细记录世界人民反法西斯重大战役进程的书(当然也包括抗日战争)

当时香港还是英国殖民地。看叶问里都知道,小叶同志都是跑到HONGKONG避难了嘛

关于抗战的文献资料汇编

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华北驻屯军第1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由大队长清水节郎率领,荷枪实弹开往紧靠卢沟桥中国守军驻地的回龙庙到大瓦窑之间的地区。晚7时30分,日军开始演习。22时40分,日军声称演习地带传来枪声,并有一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踪”,立即强行要求进入中国守军驻地宛平城搜查,中国第29军第37师第110旅第219团严词拒绝。日军一面部署战斗,一面借口“枪声”和士兵“失踪”,假意与中国方面交涉。24时左右,冀察当局接到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的电话。松井称:日军昨在卢沟桥郊外演习,突闻枪声,当即收队点名,发现缺少一兵,疑放枪者系中国驻卢沟桥的军队,并认为该放枪之兵已经入城,要求立即入城搜查。中方以时值深夜日兵入城恐引起地方不安,且中方官兵正在熟睡,枪声非中方所发,予以拒绝。不久,松井又打电话给冀察当局称,若中方不允许,日军将以武力强行进城搜查。同时,冀察当局接到卢沟桥中国守军的报告,说日军已对宛平城形成了包围进攻态势。冀察当局为了防止事态扩大,经与日方商议,双方同意协同派员前往卢沟桥调查。此时,日方声称的“失踪”士兵已归队,但隐而不报。7月8日晨5时左右,日军突然发动炮击,中国第29军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线官兵:“确保卢沟桥和宛平城”,“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守卫卢沟桥和宛平城的第219团第3营在团长吉星文和营长金振中的指挥下奋起抗战。七七事变后,日本动员几乎全部军事力量,开始全面侵华

抗日战争(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简称抗战,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Second Sino-Japanese War)、日本侵华战争(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抗战时间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结束,共十四年抗战。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制造事端、挑起战争。国民政府则采取妥协政策避免冲突扩大。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12月9日重庆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中国战场是二战的主战场之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展资料:抗日战争的战役:1、桂南会战桂南会战是广州失陷后,中国守军抵抗日军为打击中国国际交通线并威胁西南大后方而在广西南宁等地区展开的作战。日军侵占南宁和昆仑关之后,国民党从数百公里外急调10个精锐师。对日军发动立体化进攻,取得昆仑关大捷,迫使日军改变对广东的作战计划,造成日军在战略上的部分被动。1939年11月日军将第5师团、台湾混成旅团、第5舰队等部隐蔽集结于海南岛南端的榆林港,等候出动。闪电般出现在钦州湾,疾速登陆,攻陷防城。24日,日军占领南宁、龙州,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急调第5、第99、第36军向广西增援。军长杜聿明受命向昆仑关反击,以步、炮、坦、空诸军兵种协同攻坚,击溃来援的第21旅团。打死旅团长中村正雄,取得昆仑关大捷。1940年1月,日军又调来第18师团和近卫混成旅团,进行反扑,至2月3日,再次占领昆仑关。中国军队苦战多日,伤亡很大,需要休整,遂结束会战。2、长沙会战长沙会战是指发生在抗日战争1939年9月到1942年2月期间,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以长沙为中心的第九战区进行了3次大规模的激烈攻防战,也称为“长沙保卫战”。长沙三次会战,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党正面战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军队侵略,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是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以武力迫使日军回到原战略态势的战役。长沙三次会战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华军队,粉碎了日本消灭中国军队主力、“以战迫降”的战略目标,振奋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有力地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作战,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地位。有力地保卫了湖南广大地区和我国西南大后方的安全,稳定了湖南局势。并使之成为支持全国长期抗战的重要基地。据统计,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阵亡、受伤和失踪的将士达93944人,歼灭日军共计11万余人。3、缅北滇西战役缅北滇西战役发生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0月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3月,缅北滇西战役是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在美、英军的协同下。在缅甸北部和云南省西部对日军缅甸方面军的进攻战役。战役历时一年半,中国军队以阵亡31443人、负伤35948人的代价,毙伤日军25000余人,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4、湘西会战湘西会战,也称“雪峰山会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最后一次会战。侵华日军此战目的是争夺芷江空军基地,故又名“芷江作战”(日方称“芷江攻略战”,我方称“芷江保卫战”)。战争起于1945年4月9日,止于6月7日。在双方参战总兵力28万余人,战线长达200余公里。在王耀武指挥下,湘西会战取得了雪峰山大捷,歼敌3万余人。湘西会战最后一仗主战场为怀化溆浦县的龙潭镇、温水乡和邵阳市洞口县的高沙、江口、青岩、铁山一带。战役以日本军队战败而结束。湘西会战的胜利标志着中国抗日正面战场由防御转入反攻阶段。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抗日战争

一段珍贵影像资料,告诉你抗日战争到底有多惨烈

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华北驻屯军第1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由大队长清水节郎率领,荷枪实弹开往紧靠卢沟桥中国守军驻地的回龙庙到大瓦窑之间的地区。晚7时30分,日军开始演习。22时40分,日军声称演习地带传来枪声,并有一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踪”,立即强行要求进入中国守军驻地宛平城搜查,中国第29军第37师第110旅第219团严词拒绝。日军一面部署战斗,一面借口“枪声”和士兵“失踪”,假意与中国方面交涉。24时左右,冀察当局接到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的电话。松井称:日军昨在卢沟桥郊外演习,突闻枪声,当即收队点名,发现缺少一兵,疑放枪者系中国驻卢沟桥的军队,并认为该放枪之兵已经入城,要求立即入城搜查。中方以时值深夜日兵入城恐引起地方不安,且中方官兵正在熟睡,枪声非中方所发,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华北驻屯军第1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由大队长清水节郎率领,荷枪实弹开往紧靠卢沟桥中国守军驻地的回龙庙到大瓦窑之间的地区。晚7时30分,日军开始演习。22时40分,日军声称演习地带传来枪声,并有一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踪”,立即强行要求进入中国守军驻地宛平城搜查,中国第29军第37师第110旅第219团严词拒绝。日军一面部署战斗,一面借口“枪声”和士兵“失踪”,假意与中国方面交涉。24时左右,冀察当局接到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的电话。松井称:日军昨在卢沟桥郊外演习,突闻枪声,当即收队点名,发现缺少一兵,疑放枪者系中国驻卢沟桥的军队,并认为该放枪之兵已经入城,要求立即入城搜查。中方以时值深夜日兵入城恐引起地方不安,且中方官兵正在熟睡,枪声非中方所发,予以拒绝。不久,松井又打电话给冀察当局称,若中方不允许,日军将以武力强行进城搜查。同时,冀察当局接到卢沟桥中国守军的报告,说日军已对宛平城形成了包围进攻态势。冀察当局为了防止事态扩大,经与日方商议,双方同意协同派员前往卢沟桥调查。此时,日方声称的“失踪”士兵已归队,但隐而不报。7月8日晨5时左右,日军突然发动炮击,中国第29军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线官兵:“确保卢沟桥和宛平城”,“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守卫卢沟桥和宛平城的第219团第3营在团长吉星文和营长金振中的指挥下奋起抗战。七七事变后,日本动员几乎全部军事力量,开始全面侵华

关于抗战的文献资料大全

抗日战争(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简称抗战,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Second Sino-Japanese War)、 日本侵华战争(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抗战时间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8月15日结束,共14年抗战。——引自百度▪百科

抗日战争(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简称抗战,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Second Sino-Japanese War)、 日本侵华战争(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抗战时间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8月15日结束,共14年抗战。1931年9月18日,日军进攻沈阳,九一八事变爆发,由于当局的不抵抗,致使日本侵略军迅速占领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淞沪抗战爆发,中日军队第一次全面对抗和较量。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12月9日,重庆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经过国共两党的浴血奋战,同仇敌忾,共同抗日,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抗日战争是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中国人民进行的8年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有社会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政府军队伤亡322万余人,其中阵亡约132万人;   中国共产党军队损失58万余人,其中阵亡16万余人。 中国军民伤亡共计约3600万人。[2]   不包含大量依附日军的中国伪军等等,纯日军伤亡为约81万8,074人,约315,861人阵亡   502,213人受伤 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是战略防御阶段。   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国抗战的序幕。当时,日本侵略者把国民党作为主要作战对象,所以由国民党军担负的正面战场是抗击日军进攻的主要战场。在全国抗战初期,国民党表现了一定的抗日积极性,先后进行了平津会战、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重要战役,并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阻滞了日军的推进,粉碎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但是,由于国民党在政治上实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在军事上则采取单纯防御的战略方针,所以,尽管国民党军队的许多官兵对日军的进攻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正面战场的战局仍非常不利,先后丢失了华北、华中的大片领土,国民政府亦迁都重庆。而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提出一条依靠人民群众的全面抗战的路线。1937年8月下旬,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0月间,南方各省的红军游击队也改编为新四军,开赴华中前线。八路军和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战场,主要从战略上配合国民党军作战。   随着战局的扩大,战线的延长和长期战争的消耗,日军的财力、物力、兵力严重不足,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展和抗日根据地的扩大,使日军在其占领区内只能控制主要交通线和一些大城市,广大农村均控制在以八路军、新四军为主的中国军队手中。1938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问题,批判和克服了王明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原则,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进行。在此阶段,日本的侵华方针有了重大变化:逐渐将其主要兵力用于打击在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而对国民党政府则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方针。日本侵略军集中了大部分兵力和几乎全部伪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大扫荡”。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了艰苦的斗争,坚决地进行反“扫荡”、反“蚕食”斗争,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在日本政府的诱降下,国民政府内亲日派头子汪精卫公开投降。1940年3月,他 在南京成立了伪国民政府,组织伪军,协同日本侵略军进攻抗日根据地。同时,国民党的反共倾向也日渐增长,蒋介石采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掀起了三次 反共高潮,妄图消灭共产党和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领导解放区军民一面抗击日伪军的“大扫荡”,一面打退了国民党的三次反共高潮,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根据地。至1943年12月,日军在兵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被迫收缩战线,华北方面军停止向抗日根据地的进攻。   从1944年1月解放区战场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是战略反攻阶段。   1944年,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在华北、华中、华南地区,对日伪军普遍发起局部反攻。与此同时,国民党正面战场却出现了大溃败的局面,先后丧失了河南、湖南、广西、广东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1945年,八路军、新四军向日军发动了大规模的春、夏季攻势,扩大了解放区,打通了许多解放区之间的联系。当时,由于国民党军队主力分散在中国的西南、西北大后方地区,日军占领的大部分城镇、交通要道和沿海地区都处在解放区军民的包围之中,因此全面反攻的任务,自然地主要由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人民军队来进行。1945年5月,苏军攻克柏林,德军正式向盟军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战争宣告结束。1945年8月,美国军队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作战胜利,逼近日本本土。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了两颗原子弹。   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8月9日,毛泽东发表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要求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军队,在一切可能的条件下,对一切不愿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实行广泛的进攻。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照会美、英、苏、中四国政府,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的形式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投降的签字仪式在停泊于日本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9月9日,在南京陆军总部举行的中国战区受降仪式上,日本驻中国侵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代表日本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并交出他的随身佩刀,以表示侵华日军正式向中国缴械投降。至此,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共进行大规模和较大规模的会战22次,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总计歼灭日军150余万人、伪军118万人。战争结束时,接收投降日军128万余人,接收投降伪军146万余人。关于八年抗战中国的损失,抗战胜利后,抗战赔偿委员会作出的《中国责令日本赔偿损失之说贴》指出,沦陷区有26省1500余县市,面积600余万平方公里,人民受战争损害者至少在2亿人以上。自1937年7月7日至战争结束,我军伤亡331万多人,人民伤亡842万多人,其他因逃避战火,流离颠沛,冻饿疾病而死伤者更不可胜计。直接财产损失313亿美元,间接财产损失204亿美元,此数尚不包括东北、台湾、海外华侨所受损失及41.6亿美元的军费损失和1000多万军民伤亡损害。此外,七七事变以前中国的损失未予计算;中共敌后抗日所受损失也不在内。经过中国历史学家多年研究考证、计算得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共3500多万人,中国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600余亿美元。

关于抗战的文献资料有哪些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在中国***领导下经过八年艰苦奋战,最终取得全面胜利的一场最伟大的反侵略战争,也是一场最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1931年的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侵华战争,侵入中国东北地区。又以1937年7月7日在北平西南芦沟桥发动的“七・七事变”为起点,进一步侵略中国的华北地区,中国的历史由此进入抗日战争阶段。此后,由红军主力改编的第八路军进入华北,抗击日军,南方红军也改编为新四军进入华中战场。在中国***的正确领导下,抗日军民经受了严峻考验,经历了八年艰苦卓绝的奋战,最终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日本帝国主义于1945年8月14日宣布无条件投降。冀中冀是河北省的别称,冀中即指河北省的中部平原地区。扫荡在抗日战争中,由于我抗日军民团结一致,全民皆兵,日本侵略者根本分不清哪是正规军,哪是游击队,哪是老百姓,因此,在进攻我解放区时,采取了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妄图把抗日力量铲除净尽,所以叫“扫荡”。我抗日军民则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灵活多变地进行还击,因此叫作“反扫荡”。游击战争为了更有力地打击敌人,在党的领导下,许多地方都成立了有武装的组织,称作游击队、独立大队、武工队等等。他们由于人数较少,装备也轻便,因而行动灵活,神出鬼没,采取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疲我打、打完就走等灵活多样的战术,需要时聚零为整,必要时又化整为零,小组作战或单兵作战,最大限度地打击敌人,又保存自己的实力,配合正规部队作战,保护地方党政组织和人民群众,使敌人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碉堡也叫“炮楼”,是建在交通要道和关卡上的军事设施,主要用于打仗时的保护、射击和了望,底层也可住兵员,简单的仅作射击掩体用。一般建在既可杀伤对方,卡住对方前进路径,又隐蔽,不易被对方发现摧毁的地方,多为砖、石、混凝土结构。

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华北驻屯军第1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由大队长清水节郎率领,荷枪实弹开往紧靠卢沟桥中国守军驻地的回龙庙到大瓦窑之间的地区。晚7时30分,日军开始演习。22时40分,日军声称演习地带传来枪声,并有一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踪”,立即强行要求进入中国守军驻地宛平城搜查,中国第29军第37师第110旅第219团严词拒绝。日军一面部署战斗,一面借口“枪声”和士兵“失踪”,假意与中国方面交涉。24时左右,冀察当局接到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的电话。松井称:日军昨在卢沟桥郊外演习,突闻枪声,当即收队点名,发现缺少一兵,疑放枪者系中国驻卢沟桥的军队,并认为该放枪之兵已经入城,要求立即入城搜查。中方以时值深夜日兵入城恐引起地方不安,且中方官兵正在熟睡,枪声非中方所发,予以拒绝。不久,松井又打电话给冀察当局称,若中方不允许,日军将以武力强行进城搜查。同时,冀察当局接到卢沟桥中国守军的报告,说日军已对宛平城形成了包围进攻态势。冀察当局为了防止事态扩大,经与日方商议,双方同意协同派员前往卢沟桥调查。此时,日方声称的“失踪”士兵已归队,但隐而不报。7月8日晨5时左右,日军突然发动炮击,中国第29军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线官兵:“确保卢沟桥和宛平城”,“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守卫卢沟桥和宛平城的第219团第3营在团长吉星文和营长金振中的指挥下奋起抗战。七七事变后,日本动员几乎全部军事力量,开始全面侵华

当时全亚洲日本军事第一强,但自己是个岛国又没资源,想扩张建立大东亚共荣圈,自己成为整个东亚的宗主国合并朝鲜,扶持满洲,入侵中国,先后占领菲律宾,马来亚,缅甸,东印度群岛,强占法属印支那(越南,老挝,柬埔寨),半胁半诱与泰国联盟其扩张的手段是"武力主张权利"中国是唯一未被全占且坚持抵抗到底的被入侵亚洲国家,在极为不利的条件下坚持到了国际形势变化,并在联盟的帮助下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抗日战争(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简称抗战,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Second Sino-Japanese War)、日本侵华战争(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抗战时间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结束,共十四年抗战。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制造事端、挑起战争。国民政府则采取妥协政策避免冲突扩大。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12月9日重庆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中国战场是二战的主战场之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展资料:抗日战争的战役:1、桂南会战桂南会战是广州失陷后,中国守军抵抗日军为打击中国国际交通线并威胁西南大后方而在广西南宁等地区展开的作战。日军侵占南宁和昆仑关之后,国民党从数百公里外急调10个精锐师。对日军发动立体化进攻,取得昆仑关大捷,迫使日军改变对广东的作战计划,造成日军在战略上的部分被动。1939年11月日军将第5师团、台湾混成旅团、第5舰队等部隐蔽集结于海南岛南端的榆林港,等候出动。闪电般出现在钦州湾,疾速登陆,攻陷防城。24日,日军占领南宁、龙州,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急调第5、第99、第36军向广西增援。军长杜聿明受命向昆仑关反击,以步、炮、坦、空诸军兵种协同攻坚,击溃来援的第21旅团。打死旅团长中村正雄,取得昆仑关大捷。1940年1月,日军又调来第18师团和近卫混成旅团,进行反扑,至2月3日,再次占领昆仑关。中国军队苦战多日,伤亡很大,需要休整,遂结束会战。2、长沙会战长沙会战是指发生在抗日战争1939年9月到1942年2月期间,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以长沙为中心的第九战区进行了3次大规模的激烈攻防战,也称为“长沙保卫战”。长沙三次会战,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党正面战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军队侵略,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是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以武力迫使日军回到原战略态势的战役。长沙三次会战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华军队,粉碎了日本消灭中国军队主力、“以战迫降”的战略目标,振奋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有力地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作战,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地位。有力地保卫了湖南广大地区和我国西南大后方的安全,稳定了湖南局势。并使之成为支持全国长期抗战的重要基地。据统计,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阵亡、受伤和失踪的将士达93944人,歼灭日军共计11万余人。3、缅北滇西战役缅北滇西战役发生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0月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3月,缅北滇西战役是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在美、英军的协同下。在缅甸北部和云南省西部对日军缅甸方面军的进攻战役。战役历时一年半,中国军队以阵亡31443人、负伤35948人的代价,毙伤日军25000余人,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4、湘西会战湘西会战,也称“雪峰山会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最后一次会战。侵华日军此战目的是争夺芷江空军基地,故又名“芷江作战”(日方称“芷江攻略战”,我方称“芷江保卫战”)。战争起于1945年4月9日,止于6月7日。在双方参战总兵力28万余人,战线长达200余公里。在王耀武指挥下,湘西会战取得了雪峰山大捷,歼敌3万余人。湘西会战最后一仗主战场为怀化溆浦县的龙潭镇、温水乡和邵阳市洞口县的高沙、江口、青岩、铁山一带。战役以日本军队战败而结束。湘西会战的胜利标志着中国抗日正面战场由防御转入反攻阶段。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抗日战争

  • 索引序列
  • 关于抗战的文献资料
  • 关于抗日战争的文献资料
  • 关于抗战的文献资料汇编
  • 关于抗战的文献资料大全
  • 关于抗战的文献资料有哪些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