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水生态文明建设论文经济发展

水生态文明建设论文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

水生态文明建设论文经济发展

大家一起干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崛起必须有良好的自然生态作保障。随着生态问题的日趋严峻,生存与生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联系紧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支撑和根本保障。(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选择。90多年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发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曾经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口号。这两次理论上的飞跃,都是为了解决时代面临的突出问题。在这两大理论成果的指导下,我们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建设生态文明是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现象十分严峻,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合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大力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四)建设生态文明是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迫切需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不仅期待安居、乐业、增收,更期待天蓝、地绿、水净;不仅期待殷实富庶的幸福生活,更期待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园。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注重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正是为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而作出的战略决策,也为子孙后代永享优美宜居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顺应时代潮流,契合人民期待 。

生态城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历史选择,生态城市建设与治理是社会进步、现代化进程中的头等需要,绿色、智慧、健康、宜居的生态城市建设是最大民生工程和时代要求。今后,我们将继续秉承独立、高端的学术风格,深入学习、系统研究生态城市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和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做好中国生态城市绿皮书年度编撰和发布工作,为美丽中国梦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将继续组织人员积极开展城市生态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同时以编撰生态城市绿皮书等重大课题为切入点,探讨世界各种模式的转型和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经验、教训和趋势,积极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努力为各级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持和智力保障。  以创新精神推进生态城市建设  中国生态城市绿皮书主编 兰州城市学院副院长 刘举科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大致可概括为6类示范型生态城市,即环境友好型城市、资源节约型城市、循环经济型城市、景观休闲型城市、绿色消费型城市和综合创新型城市。  近年来,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生态城市建设理念深入人心,掀起了生态城市建设热潮。我国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生态城市等有关建设目标的城市已达259个,占地级市比例的2%。目前,生态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各城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抓手。生态城市建设的法规标准正在进一步完善,生态城市特色正在逐步彰显。  但是,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也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一是生态城市建设缺乏法制保障与顶层设计,生态化标准的执行力度弱化。生态城市建设缺乏硬性约束和法规保障。政府、企业往往偏重于经济发展指标,而相对弱化环境保护指标的落实。二是城乡生态文明建设一体化未形成共识,忽视区域联系和城乡联动。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在我国现阶段进行的生态城市研究与建设中,只是片面强调各中心城市的生态发展,而忽视了城乡之间的生态关联和有机联动。三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合力机制未能形成,公众参与的广度不够。此外,生态城市建设不能因地制宜,建设重点和特色彰显不够。  生态城市的本质是追求人与城市自然和谐互惠共生结构,其思想基础是生态人本主义。遵循生态文明的理念和现代城市精神建设生态城市,在我国是一个全新的探索,既没有现成的模式,也没有固定的途径,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开拓创新之精神逐步推进。  要站在新的高度认识问题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城镇化,城镇化发展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工业化发展,使我国经济很快变得强大起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的巨大成就,跟城镇化有密切关系。  同时,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生态环境问题逐渐突出,也是一个客观的现实。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充分体现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对于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是很广泛的,包括自然方面的问题,我们和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开发,也包括如何管理社会,管理我们自己,管理我们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欧美国家曾经总结出了值得我们参考、学习的经验。但是,欧美国家已经发展了很长时间,今天它的自然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很少变化,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状态,表现在科学技术、对资源的利用程度、对环境的控制和管理程度都比较高,因此,发展中国家不能直接拿来就用。中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发展阶段又处于中低的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我们要站在一个新的高度。  以城镇化为中心来思考转型和发展城镇化是一种强大的发展动力,从改革开放之后,每一步城镇化往前发展都推动了我们工业化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从去年以来,中国的发展进入新常态之后,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靠自身内生的力量,这种自身内生的力量就是城镇化的进程。以城镇化为中心来思考转型和发展,带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升级,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当前,中国进入了城市化建设的加速期,进入了城市化建设的新时代,这个新时期就是以城市化引领工业化,以生态文明引领工业文明这样一个新的时期。尽管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将来的发展大有希望。上海的崇明岛,西安的浐灞国家森林公园,还有的甘肃嘉峪关,深入到各省市,可以发现很多生态城市建设的典型。以绿色的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这个态势现在已经形成了。  实际上城镇化的问题,无论是目的还是方方面面,都是涉及到人文精神的确立。“要让人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怎样把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相衔接,走出中国特色城镇化的道路,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生态城市绿皮书所反映的是中国生态城市的年度性发展进程,对于城市建设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作用,它提供的是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支撑,对整个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发挥了积极有效的参考作用。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论文

建设生态文明 坚持科学发展 “文明”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文明”程度反映一个国家或民族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的理念,这既是中国发展的科学选择,也是社会不断进步的重要标志,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认知和执政水平。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必将大大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文明形态 人类对于文明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文明是相对于野蛮而言的。人类从“野蛮”过渡到“文明”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同时常常表现为多层次性、多形态性和多系统性。从社会形态看,人类创造了奴隶制文明、封建制文明、资本主义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信息文明阶段;从地域和生产形态上看,又呈现出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等等。 生态文明产生于人类与自然的矛盾斗争中,这一矛盾的不断演化推进生态文明前行。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后,经济活动中片面夸大人力和机械力,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先哲关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是辩证统一的思想,忽视了经济过程与自然再生产过程的动态平衡,一味对自然界进行索取和掠夺性开发,其结果破坏了自然环境的基本生态过程和自然再生产的能力,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纵观人类社会发展,衰落的特别是那些消亡的人类文明,都直接或间接地发生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协调,人口膨胀、盲目开垦、过度砍伐森林等造成的对资源掠夺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性使用是其中的主要原因。恩格斯告诫人们“不要过于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有鉴于此,当今时代,一种新的文明——生态文明的出现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生态文明的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从广义角度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一切文明形态如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基本前提,坚持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及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要内涵,倡导人的自觉与自律,倡导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文明形式之一,它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的相互依存、和谐共生、良性互动、持续发展的意境。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明是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状态,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方面的所有进步作为一个整体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要素。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交互作用,共同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如果生态文明系统不能向人类持续提供资源、能源和良好的环境要素时,物质文明的持续发展就失去了载体和基础,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内涵也无法全面持续发展。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不仅直接影响着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而且直接影响着人类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进步乃至和谐社会的构建。 坚持生态文明是共产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升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为此,社会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环境污染、土地沙化、生态破坏、温室效应等问题日益突出。2006年我国消费能源6亿吨标准煤,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5%,但创造的GDP却只相当于世界总量的5%。世界银行调查并测算,中国的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已经占到中国GDP的8%;而中科院测算的数据则表明,环境污染使我国的发展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了7%,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到GDP的15%。尽管测算单位不同、所采指标各异,但却共同揭示,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既是对我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取得成果的总结,也是对人与自然关系方面重要认识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提出,是我们党科学发展、 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也是党的执政兴国理念的创新发展。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从表象上看,引致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由人类非科学的活动造成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生产能力的巨大提高而生产的。但其根源却在于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支撑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人类中心论”把人类自身看成是世界的中心,自然的主宰,一味对自然资源进行索取和掠夺性的开发,造成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其结果破坏了自然环境的基本生态过程和“自然”的再生产能力,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从这个意义上看,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本身就是一种非科学、反“自然”的文化现象,生态危机实质上就是人类及人类文明的危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巨大,但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这是我们的发展理论中缺少“生态文明”的要素,片面强调GDP增长,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它造成了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严重的矛盾状态。这是一个深刻教训,应该引以为戒。十七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的理念,把生态理念和思想作为一种文明形态提出,实质上是从治国的高度上否定旧有的发展理念,从根本上纠正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不利于长远发展的错误执政理念;超越工业文明资源扩张型的发展模式,实现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理念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从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向以“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转变,探索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因此说,“生态文明”不仅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更是一种重要的执政理念。 不断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建设生态文明为我们解决发展中的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指导。当今的环境问题既是经济问题,又是社会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能孤立地就环境论环境,必须综合运用经济、法律、社会和行政等手段来解决。要努力做到: 树立明确的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意识是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平衡、和谐的关键所在。生态文明要求把人类的价值和终极关怀扩展到自然界,做到既利用和开发自然,又珍爱和保护自然,规范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维护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要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方式,形成以生态文明意识为主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社会氛围和社会道德观念,树立以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生活方式为主导的社会风气,增强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 建立健全生态法律制度体系。法律制度是文明的产物,它标示着人类文明进步的程度,法律的功能在于用刚性的制度约束人类自身的行为。我国环境问题严重的原因之一是环境法制不完善,“无法可依”和“执法不严”并存。必须建立和健全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环境保护管理决策相一致的环境法规、政策、标准和技术体系,严格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尤其是刑事责任的追究制度,加大对违法超标排污企业的处罚力度,严惩环境违法行为。 充分运用市场经济手段。环境污染是经济发展与“自然界”失衡的外部性突出表现,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从单一的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其中,经济手段尤为重要。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杠杆作用,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运用价格、税收、财政、信贷、收费、保险等经济手段,改变资源低价和环境无价的现状,形成科学合理的资源环境的补偿机制、投入机制、产权和使用权交易等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经济与环境、发展与环保的矛盾。 转变生产和消费方式。传统的生产方式是资源—产品—废物—排放单向度的线性模式,资源消耗大,产出效益低;生活方式以物质主义为原则,以高消费为特征,认为更多地消费资源就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生态文明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及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要内涵,倡导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必须转变生产方式,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转变消费方式,以实用节约为原则,以适度消费为特征,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崛起必须有良好的自然生态作保障。随着生态问题的日趋严峻,生存与生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联系紧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支撑和根本保障。(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选择。90多年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发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曾经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口号。这两次理论上的飞跃,都是为了解决时代面临的突出问题。在这两大理论成果的指导下,我们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建设生态文明是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现象十分严峻,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合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大力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四)建设生态文明是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迫切需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不仅期待安居、乐业、增收,更期待天蓝、地绿、水净;不仅期待殷实富庶的幸福生活,更期待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园。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注重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正是为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而作出的战略决策,也为子孙后代永享优美宜居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顺应时代潮流,契合人民期待 。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论文

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二者的矛盾并不是绝对对立的,二者应该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供给和环境的影响;生态环境的改善离不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面临着发展经济和改善环境的双重任务。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落实到实践中。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坚决长期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目前来讲我国由于人口膨胀带来的问题如人口素质不高、就业高峰、老龄化高峰等同题突出且短期内不易解决在全面建设较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时期,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全社会要树立生态保护的观念,使之逐步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其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绿色经济。我国人口占世界的比重大,人均拥有资源能源量比较小且利用率低。主观上缺乏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认识,客观上缺乏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性技术和尚未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机制。对此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开发相关专业技术,构建完整配套的法规和政策体系,推动企业及社会采取循环经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是须臾不可脱离的。离开生态文明单纯地去抓经济发展,不仅不会成功,反而会使经济发展远离既定的目标。同样,离开经济发展来谈生态文明,也不会有真正地发展。1、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是我们充分认识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成果。我们必须摒弃人定胜天的思维方式和作法,充分认识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在生产力布局、城镇化发展、重大项目建设中都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2、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是坚持科学发展的鲜活实践。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我们要牢牢扭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紧紧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主线,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努力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文明型社会,奋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3、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是为人民群众谋福祉的生动诠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既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促进科学发展,又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生动诠释。4、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既要加快经济发展,建设物质文明,又要推动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既要建设经济强国,又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既要金山银山,建设实力中国,又要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扩展资料:把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统一起来1、我们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利用自然的同时又主动保护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2、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既要遵循经济规律,更不能违背生态规律,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既要金色GDP,更要绿色GDP。3、我们必须转变执政理念,坚持环境优先原则,树立发展是政绩,保护生态、建设生态也是政绩的理念,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当作经济发展来重视,当作经济建设来投入、当作生产性项目来安排、当作长效型产业来开发。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把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统一起来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位一体”的战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组成部分。 “和” - 建设生态文明不属于“四大功能于一身的,但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战略,并在这里很好的连接。”党的建设“ - 党的建设永远不能工作,但加强党,但是党的建设的四大功能于一身的“内容,在这里来区分,那就是”与党的建设。“

这个问题太大了,建议可以阅读下党史,系统的读一下毛邓的选集,同时参考一下资本论,相信会有收获的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论文题目

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二者的矛盾并不是绝对对立的,二者应该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供给和环境的影响;生态环境的改善离不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面临着发展经济和改善环境的双重任务。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落实到实践中。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坚决长期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目前来讲我国由于人口膨胀带来的问题如人口素质不高、就业高峰、老龄化高峰等同题突出且短期内不易解决在全面建设较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时期,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全社会要树立生态保护的观念,使之逐步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其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绿色经济。我国人口占世界的比重大,人均拥有资源能源量比较小且利用率低。主观上缺乏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认识,客观上缺乏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性技术和尚未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机制。对此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开发相关专业技术,构建完整配套的法规和政策体系,推动企业及社会采取循环经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是不可脱离,离开生态文明单纯地去抓经济发展,不仅不会成功,反而会使经济发展远离既定的目标。离开经济发展来谈生态文明建设,则不会有真正地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是充分认识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成果,是坚持科学发展的鲜活实践。同时是为人民群众谋福祉的生动诠释,也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是须臾不可脱离的。离开生态文明单纯地去抓经济发展,不仅不会成功,反而会使经济发展远离既定的目标。同样,离开经济发展来谈生态文明,也不会有真正地发展。 (一)生态文明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态文明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自然基础。我们都知道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虽然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如果离开了生态环境这一前提条件,经济的发展就是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通俗地说,如果没有森林,锯木厂的价值就为零;如果没有鱼,渔业的价值就为零。可见,没有生态环境资源,经济就无法发展。从经济学的“木桶”原理来说,我们也应重视生态文明在经济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因为决定木桶容量的不是最长的木板,而是最短的木板。在如今的社会发展状况下,生态环境这木板已经越来越短。如果人们还是一味地追求经济价值,忽视生态价值,那么就算经济木板越来越长,最终也将是无发展的增长。 (二) 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经济的发展, 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保障。生态文明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新型的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而生态文明建设中遇到的一切问题都要靠发展来解决。 可见,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建立在生态文明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才更有利于实现人、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如果我们在生态文明观的指导下,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发展理念,那么在协调经济与生态的相互关系中积聚内部力量,谋求经济的极大发展是可能的。

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按照《关于召开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党的十八大决定于201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这次大会,是我们党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具有多个方面的重大意义一是政治意义党的十八大向全党、全国人民发表了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发表了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宣言,因而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这次大会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一主题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利益和政治立场:就是要在今后几年内,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牢牢把握好我国发展进步的正确方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未来五年内为到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的基础;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为这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开创的,又是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能够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正确道路;继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以解决在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各种问题,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是理论意义党的十八大强调: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因此,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为此,党的十八大部分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样,党的十八大就将“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写进党的指导思想,从而将“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举起来、完善起来,这是党的十八大对党的重大理论发展和理论创新,因而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此外,党的十八大还有其他方面的许多新思想新观点,在其他许多方面实现了理论发展和理论创新,例如,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提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总要求;等等三是战略意义党的十八大在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从而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的总布局和战略布局,因而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党的十七大提出: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中的“全面”,既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方面的目标要求,也包括了生态文明方面的目标要求,如要求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要求循环经济形成圈套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要求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要求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党的十八大这个基础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因而就必须作为一项战略建设提出来为了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指出: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此外,党的十八大还提出了其他方面的一些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 四是实践意义党的十八大发布了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要求、体现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意愿、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因而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党的十八大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特别是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实践,党的十八大报告的题目特别强调了这一点:“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围绕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具体实践目标,党的十八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总要求;等等五是世界意义一方面,党的十八大强调: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另一方面,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正确道路,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因此,中国的前途命运已与世界的前途命运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党的十八也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联系在一起,因而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一方面,党的十八大强调,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坚持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大国作用,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挑战,同各国人民一道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而不懈努力另一方面,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党的十八大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也给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如何解决本国实现现代化的问题提供了参考方案、启迪经验和借鉴意义六是历史意义从理论上看,确立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地位,有助于更好更快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因而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在实践中,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广大党员、干部头脑,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领会和把握,形成全党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把党的指导思想转化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精神力量、实际能力、自觉行动,实现和体现其历史意义从实践上看,党的十八大是我们党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因而党的十八大精神及其贯彻落实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能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具体地说,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针对现阶段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围绕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战略全局上对我国改革发展作出规划和部署,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有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有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崛起必须有良好的自然生态作保障。随着生态问题的日趋严峻,生存与生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联系紧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支撑和根本保障。(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选择。90多年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发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曾经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口号。这两次理论上的飞跃,都是为了解决时代面临的突出问题。在这两大理论成果的指导下,我们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建设生态文明是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现象十分严峻,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合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大力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四)建设生态文明是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迫切需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不仅期待安居、乐业、增收,更期待天蓝、地绿、水净;不仅期待殷实富庶的幸福生活,更期待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园。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注重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正是为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而作出的战略决策,也为子孙后代永享优美宜居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顺应时代潮流,契合人民期待 。

建设生态文明 坚持科学发展 “文明”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文明”程度反映一个国家或民族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的理念,这既是中国发展的科学选择,也是社会不断进步的重要标志,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认知和执政水平。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必将大大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文明形态 人类对于文明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文明是相对于野蛮而言的。人类从“野蛮”过渡到“文明”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同时常常表现为多层次性、多形态性和多系统性。从社会形态看,人类创造了奴隶制文明、封建制文明、资本主义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信息文明阶段;从地域和生产形态上看,又呈现出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等等。 生态文明产生于人类与自然的矛盾斗争中,这一矛盾的不断演化推进生态文明前行。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后,经济活动中片面夸大人力和机械力,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先哲关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是辩证统一的思想,忽视了经济过程与自然再生产过程的动态平衡,一味对自然界进行索取和掠夺性开发,其结果破坏了自然环境的基本生态过程和自然再生产的能力,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纵观人类社会发展,衰落的特别是那些消亡的人类文明,都直接或间接地发生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协调,人口膨胀、盲目开垦、过度砍伐森林等造成的对资源掠夺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性使用是其中的主要原因。恩格斯告诫人们“不要过于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有鉴于此,当今时代,一种新的文明——生态文明的出现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生态文明的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从广义角度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一切文明形态如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基本前提,坚持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及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要内涵,倡导人的自觉与自律,倡导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文明形式之一,它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的相互依存、和谐共生、良性互动、持续发展的意境。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明是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状态,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方面的所有进步作为一个整体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要素。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交互作用,共同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如果生态文明系统不能向人类持续提供资源、能源和良好的环境要素时,物质文明的持续发展就失去了载体和基础,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内涵也无法全面持续发展。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不仅直接影响着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而且直接影响着人类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进步乃至和谐社会的构建。 坚持生态文明是共产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升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为此,社会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环境污染、土地沙化、生态破坏、温室效应等问题日益突出。2006年我国消费能源6亿吨标准煤,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5%,但创造的GDP却只相当于世界总量的5%。世界银行调查并测算,中国的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已经占到中国GDP的8%;而中科院测算的数据则表明,环境污染使我国的发展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了7%,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到GDP的15%。尽管测算单位不同、所采指标各异,但却共同揭示,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既是对我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取得成果的总结,也是对人与自然关系方面重要认识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提出,是我们党科学发展、 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也是党的执政兴国理念的创新发展。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从表象上看,引致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由人类非科学的活动造成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生产能力的巨大提高而生产的。但其根源却在于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支撑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人类中心论”把人类自身看成是世界的中心,自然的主宰,一味对自然资源进行索取和掠夺性的开发,造成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其结果破坏了自然环境的基本生态过程和“自然”的再生产能力,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从这个意义上看,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本身就是一种非科学、反“自然”的文化现象,生态危机实质上就是人类及人类文明的危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巨大,但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这是我们的发展理论中缺少“生态文明”的要素,片面强调GDP增长,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它造成了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严重的矛盾状态。这是一个深刻教训,应该引以为戒。十七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的理念,把生态理念和思想作为一种文明形态提出,实质上是从治国的高度上否定旧有的发展理念,从根本上纠正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不利于长远发展的错误执政理念;超越工业文明资源扩张型的发展模式,实现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理念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从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向以“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转变,探索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因此说,“生态文明”不仅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更是一种重要的执政理念。 不断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建设生态文明为我们解决发展中的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指导。当今的环境问题既是经济问题,又是社会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能孤立地就环境论环境,必须综合运用经济、法律、社会和行政等手段来解决。要努力做到: 树立明确的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意识是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平衡、和谐的关键所在。生态文明要求把人类的价值和终极关怀扩展到自然界,做到既利用和开发自然,又珍爱和保护自然,规范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维护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要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方式,形成以生态文明意识为主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社会氛围和社会道德观念,树立以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生活方式为主导的社会风气,增强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 建立健全生态法律制度体系。法律制度是文明的产物,它标示着人类文明进步的程度,法律的功能在于用刚性的制度约束人类自身的行为。我国环境问题严重的原因之一是环境法制不完善,“无法可依”和“执法不严”并存。必须建立和健全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环境保护管理决策相一致的环境法规、政策、标准和技术体系,严格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尤其是刑事责任的追究制度,加大对违法超标排污企业的处罚力度,严惩环境违法行为。 充分运用市场经济手段。环境污染是经济发展与“自然界”失衡的外部性突出表现,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从单一的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其中,经济手段尤为重要。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杠杆作用,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运用价格、税收、财政、信贷、收费、保险等经济手段,改变资源低价和环境无价的现状,形成科学合理的资源环境的补偿机制、投入机制、产权和使用权交易等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经济与环境、发展与环保的矛盾。 转变生产和消费方式。传统的生产方式是资源—产品—废物—排放单向度的线性模式,资源消耗大,产出效益低;生活方式以物质主义为原则,以高消费为特征,认为更多地消费资源就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生态文明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及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要内涵,倡导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必须转变生产方式,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转变消费方式,以实用节约为原则,以适度消费为特征,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

  • 索引序列
  • 水生态文明建设论文经济发展
  •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论文
  •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论文
  •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论文题目
  • 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