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发布时间: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胡琴,既是现代二胡、马头琴、四胡的前身名称,亦是我国诸多民族拉弦民间乐器的总称。在我国数以千计的民族民间乐器中,胡琴类拉弦乐器,是居于首位的庞大乐器族系,在各民族、各地区广泛流传,仅在汉族中,就有皮膜类的二胡(民间亦称南胡、嗡子)、高胡(粤胡)、京胡、京二胡、坠胡、中胡、革胡及板面类的板胡、椰胡、二弦等多种胡琴;而在蒙、藏、壮、彝、傣、瑶、佤、哈尼、朝鲜等20几个少数民族中,分别以木、竹、金属、葫芦、牛角、马骨为琴筒的独弦、二弦、三弦、四弦等名称不同、形制各异的胡琴,多达50余种。绚丽多姿的多民族的胡琴,广泛地应用于民间歌舞、弦索乐、丝竹乐、吹打乐、鼓吹乐等民间器乐,以及庙堂等多种宗教音乐之中。以此可以说明,胡琴类乐器,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族民间乐器。  胡琴类乐器,不但盛传于中国各地,由于千百年来中外文化交流,亦广泛流传于东南亚一些国家,如朝鲜与韩国的奚琴;日本清乐中胡琴:携琴(似四胡)、提琴(似板胡)及三弦提琴(亦称“小弓”、“胡弓”);越南古代木槽二弦的丐弹胡琴(相当于今日的chainhi )柬埔寨的变种三弦(toikhmer);泰国的三弦萨乌山塞(Saw sain sai);缅甸三弦(tro)等等。(注:(日)林谦三《东南亚乐器考》, 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千百年来,胡琴类乐器一直在中国及东亚地区一些国家的音乐文化史和人民群众生活中占有特殊重要地位,国内外的史料中均有不同的记载,中外音乐史学家亦有诸多论述。对于胡琴类乐器的渊源、历史沿革、发展脉络,已基本清楚,但其中某些环节,尚有模糊不清、各执一说、甚至似是而非、误解和讹传的情况。由于胡琴类乐器的发展与蒙古族的乐器史有着密切关联,胡琴类乐器的重要分支马头琴、四胡又是蒙古族最有代表性的古老传统乐器,所以笔者就此谈些浅见,以期有益于关于胡琴类乐器更深入的研究。   1、胡琴的前身——奚琴  胡琴的前身,可追溯到唐代的奚琴。宋·陈@①《乐书》载:“奚琴,出于弦鼗,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至今民间用焉。”宋·欧阳修亦有“奚琴本出奚人乐,奚虏弹之双泪流”的诗句。由此可确认,奚琴是由北方少数民族——奚人传入中原的乐器。根据《乐书》所绘图观之,琴筒呈圆形,确似拨浪鼓,竹杆,二弦,但无千斤,琴轴设置与现代胡琴类的琴轴相反。 2、奚琴于盛唐传入中原,亦名“嵇琴”   奚琴是何时传入中原的,陈@①《乐书》和欧阳修的诗句中并未予说明。我们只能根据史料分析判断。史载,奚人本属东胡族系,与契丹族“异种同类”,汉时称乌桓,元魏时“与契丹分背”,自号“库莫奚”,隋唐时期始简称“奚”。(注:见《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可见,奚琴传入中原的时间,不可能早于隋唐。另外,由于“奚”、“嵇”同音通假,故在唐朝,奚琴亦称嵇琴。这在唐·孟浩然《池亭诗》中早有所云:“竹引嵇琴入,花邀戴客过”。而孟浩然(689—740年)的创作成熟期正值盛唐时期(712—762年),由此可知,奚琴(嵇琴)最晚也是在盛唐前就已存在了。所以,某些有关中国古代音乐史的论著中称:“胡琴类拉弦乐器,在唐为奚琴,在宋为嵇琴”。“到了南宋时期,奚琴改名为嵇琴”(注: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这样的说法均欠准确。另外,关于嵇琴的由来,宋·陈元靓《事林广记》有云:“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对于此说,诸多中国音乐史和乐器志、艺术辞典中,都有所引,但未见分析。(注: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辞典》编纂委员会编《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辞典》(民出版社,1991年)等。)而以笔者所见这恐怕是望文生义了。因为,其一,嵇康是魏晋时期音乐家,其时,除陈元靓“嵇琴本嵇康所制”之说外,无任何史籍证明嵇琴的存在;其二,嵇康生于公元224年,公元263年为司马昭所杀。在他有生之年,奚人尚属鲜卑宇文部的一支,直到公元4世纪末,才与“契丹相背”分立,“自号库莫奚”,而到隋唐时改称“奚”,那已是6世纪末、7世纪初的事了,前后相距至少有300余年。“皮之尚无,毛由何生”。所以“嵇琴本嵇康所制”之说,是难以成立的。  3、宋代嵇琴的高度发展和马尾胡琴的产生  奚琴虽然是唐代传入中原,但当时并未得到重视,却是到了宋代才广泛流传,无论宫廷还是民间,均盛行演奏嵇琴。对此宋史料中多有记载。如宋《都城记胜》云:“瓦社中的细乐常用箫、管、蓁、嵇琴、方响之类合奏”。《乐书》亦云:“至今民间用焉”。由此,宋代出现了技艺精湛的演奏琴师,沈括《梦溪笔谈》云:“熙宁中,宫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足见徐衍演奏技巧的高超程度。   奚琴在中原发展为嵇琴的同时,在北方广袤的草原上也得到了更快的发展。对此,虽然未有确切史料可查,但唐宋时期,是北方草原众多少数民族频繁更迭、不断分化交融时期,其中奚族就已逐渐分化,并分别与契丹、女真、蒙、汉各族融和,奚人代表性乐器奚琴也自然会为草原各少数民族、甚至中原汉族所接受并广泛流传。宋·沈括在《梦溪笔谈》记载了他赴fū@②延(今延安)督军防御西夏时,曾“制凯歌数十首,令士兵歌之”。其中第三首曰:“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自怨单于;弯弓莫射云中雁,归雁如今不寄书。”可见,到了宋朝,奚琴早已在西北草原演化成先进于中原竹擦嵇琴的弓擦马尾胡琴了。   沈括作歌是宋元丰五年(1082年),而晚其20年后成书晋宫的陈@①的200卷巨著《乐书》中,却未见马尾胡琴的记载。 此事颇令中外民族音乐学家和史学家费解。“不无使人迷惑”(注:(日)林谦三《东南亚乐器考》,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其实,此事也非“不可解”,在此以笔者拙见,探讨一、二。其一,马尾胡琴虽然在西北方草原产生和流传,甚至传入宋驻边的军队中,但尚未传到中原。须知,在古代,一件乐器的传播是非常困难和漫长的。以曲项琵琶为例,据史料记载,约在公元350年前后,就由波斯通过印度传入了中国北方, 而传到南方的时间却是200多年以后,直到公元551年才见著文字记载(注: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古代一件乐器传播速度如此之慢,陈@①对于马尾胡琴无从得知,亦是自然和可能的;其二,陈@①的200卷《乐书》巨著,确实功不可没, 但由于他是一个十足的复古主义者,保守狭隘和陈腐落后的音乐观,使他反对音乐史的新因素、新观念(如音阶中的变音和二度音等),特别反对民间音乐、少数民族和外域音乐。(注: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由此也可推想,陈@①或许知道马尾胡琴的存在,但他是否不屑一顾、视而不见或听而不闻,也未可知。所以,在他的《乐书》中只字未提马尾胡琴,也就不足为怪了。   不论陈@①是“无从得知”,还是“不屑一顾”,宋《乐书》中未有马尾胡琴的记载,确是千古遗憾。因为迄今为止,我们只是从《梦溪笔谈》中了解到宋末年间西夏产生了马尾胡琴,却无法得知其确切形制。由此造成对马尾胡琴形制的不同推测,一般史料中,多是对其形制避而不谈,或不加分析地自然认为是嵇琴式的筒形胡琴,与嵇琴的区别只是竹片擦弦和马尾弓擦弦的区别。唯独在《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辞典》的“马头琴”条目中云:“马头琴”,又称“胡兀尔”、“胡琴”、“马尾胡琴……”,但又言之无据。当然,笔者亦倾向于认为“马尾胡琴”可能就是“潮兀尔”(马头琴的前身)。因为在沈括作歌的公元1082年宋末和辽王朝时期,蒙古族已在北方草原迅速崛起,并于1206年以武力统一了蒙古高原,建立了蒙古帝国,其间,胡琴——潮兀尔与胡兀尔,早已普遍使用于祭祀和征战中(注:《内蒙古历史概要》中云:“十二、十三世纪时……祭祀时奏忽忽尔”(即胡琴)。)。但宋代马尾胡琴之形制究竟如何,仍有待继续探讨和考证。4、奚琴在北方的流传与演变   奚琴在中原演变为嵇琴、在西北草原演变为马尾胡琴之后,约于宋末(即高丽睿宗时代)也传入东北牡丹江镜泊湖、东镜城和高丽国其它地区,逐渐为朝鲜族所喜爱,乃至成为我国延边朝鲜族和朝鲜半岛人民最有代表性的乐器之一。明代朝鲜的《乐书轨范》载:“奚琴,以黜檀花木(刮青皮),或鸟竹、海竹马尾弦,用松脂轧之。”由此可知,至少于明代,奚琴在朝鲜已是木擦和弓擦并存的两种形制乐器了。而据《乐学轨范》的绘图来看,奚琴是竹杆、弓擦、琴轴反置,有了千斤,而且琴筒也不再是拨浪鼓似的扁圆鼓形而改为长筒形,即比较接近现代胡琴类乐器了。(见图2)   诚然,奚琴在北方草原上的继续发展并非只是朝鲜奚琴,在北方其他少数民族中,亦有其不同的变体。如《清史稿》一○一卷载:“奚琴,刳桐为体,二弦,龙首,方柄,糟长与柄等。背圆中凹,凿空纳弦,绾以两轴,左右各一。以木系马尾八十茎轧之。”清《皇朝礼乐图式》卷九中有其绘图(见图3)。此种瓢状音箱形制奚琴, 容易使人误解为是马头琴的前身——“潮兀尔”(注:赵双虎《蒙古族四胡二题》,载于《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实则只是形似而已。“潮兀尔”同时在《皇朝礼乐图式》卷九中绘有琴图(见图4)。 但此种奚琴,其后未流传下来,很可能是由于与潮兀尔过于近似而合二为一,或被潮兀尔取代而淘汰了。   值得特别说明的是,筒形奚琴这一古老乐器,至今仍在流传于我国北方蒙古族(内蒙古东部及辽宁、黑龙江等蒙古族居住区)、朝鲜族(延边)民间之中,而且仍保持其古老母体的“音色柔和、纤细”、音域不宽的特点(注:《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辞典·奚琴》, 民族出版社, 1991年,第505页。),蒙古族称其为奚胡或胡乎。更有趣味的是,至今福建南音中的二弦,其筒形、反装琴轴,与古老的奚琴十分相似(注:《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278页。)。    需要说明的是“胡琴”这一称谓,并非始于元代,早在唐代就已有之。不过在唐代,胡琴是泛指我国少数民族和西域传入我国的乐器,即胡人乐器之意。其时,一般多是指弹拨乐器,如琵琶、胡雷等。由此,使得国外民族音乐学家误认为胡琴在唐代就是琵琶的别名(注:(日)林谦三《东南亚乐器考》,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对此笔者将在另文中专述。

回答 提问 你这能不能整理到我能复制粘贴出来呀[心] 回答 稍等 提问 [鲜花] 回答 研究现状 1国内 目前国内关于此论题的主要研究文献有王路《咏叹调“漫步街上”的音乐特征对演唱的指导意义》(《大众文艺》05)、侯文杰《谈普契尼笔下“漫步街上”的艺术表达》(《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903)、雷英《味叹调“侯爵请听"之音乐特征与演唱技巧分析》(《音乐创作》08),赵浩雨《咏叹调“侯爵请听”的演唱诠释与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学位论文)。王丽《浅析歌剧中穆塞塔的人物形象--以“漫步街上”为例》(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等文章分别从音乐特征和演唱分析的角度对歌曲进行了论述,以上文章的特点在于对歌曲的个案研究,在具体的分析上注重音乐要素分析和演唱中难点分析以上文献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一定的论点论据。 国外研 从国外研究现状看CarlDahlhaus《Nineteenth Century Music》(Berk 歌剧中的人物塑造和演唱风 2国外研究现状 从国外研究现状看CarlDahlhaus《Nineteenth Century Music》(Berkrlry Los 第一章《艺术家的生涯》与《蝙蝠》的创作背景及歌剧简述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ngeles,1989)、John DDrummond《Opera in Perspective》(JMDent,1980) Charles Rosen《The Romantic Generati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等文献分别从音乐学、历史学、美学、社会学等角度分析了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和维也纳歌剧的特点,并对轻歌剧、轻歌剧,抒情歌剧、真实主义歌剧进行了风格方面的分析,其中对普契尼、约翰施特劳斯的歌剧作品创作背景以及音乐特点进行了概括说明以上文献对于本文关于作曲家创作特点以及歌剧创作背景 可以的话给个赞谢谢 [握手] 提问 歌剧《艺术家的生涯》选段《漫步街上》国内外研究现状(预计可能创新的方面) 有没有创新方面 回答 稍等 这个没有 不好意思 提问 好呢[鲜花] 回答 给服务给下赞[握手] 提问 好呢 更多22条 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胡琴,既是现代二胡、马头琴、四胡的前身名称,亦是我国诸多民族拉弦民间乐器的总称。在我国数以千计的民族民间乐器中,胡琴类拉弦乐器,是居于首位的庞大乐器族系,在各民族、各地区广泛流传,仅在汉族中,就有皮膜类的二胡(民间亦称南胡、嗡子)、高胡(粤胡)、京胡、京二胡、坠胡、中胡、革胡及板面类的板胡、椰胡、二弦等多种胡琴;而在蒙、藏、壮、彝、傣、瑶、佤、哈尼、朝鲜等20几个少数民族中,分别以木、竹、金属、葫芦、牛角、马骨为琴筒的独弦、二弦、三弦、四弦等名称不同、形制各异的胡琴,多达50余种。绚丽多姿的多民族的胡琴,广泛地应用于民间歌舞、弦索乐、丝竹乐、吹打乐、鼓吹乐等民间器乐,以及庙堂等多种宗教音乐之中。以此可以说明,胡琴类乐器,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族民间乐器。  胡琴类乐器,不但盛传于中国各地,由于千百年来中外文化交流,亦广泛流传于东南亚一些国家,如朝鲜与韩国的奚琴;日本清乐中胡琴:携琴(似四胡)、提琴(似板胡)及三弦提琴(亦称“小弓”、“胡弓”);越南古代木槽二弦的丐弹胡琴(相当于今日的chainhi )柬埔寨的变种三弦(toikhmer);泰国的三弦萨乌山塞(Saw sain sai);缅甸三弦(tro)等等。(注:(日)林谦三《东南亚乐器考》, 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千百年来,胡琴类乐器一直在中国及东亚地区一些国家的音乐文化史和人民群众生活中占有特殊重要地位,国内外的史料中均有不同的记载,中外音乐史学家亦有诸多论述。对于胡琴类乐器的渊源、历史沿革、发展脉络,已基本清楚,但其中某些环节,尚有模糊不清、各执一说、甚至似是而非、误解和讹传的情况。由于胡琴类乐器的发展与蒙古族的乐器史有着密切关联,胡琴类乐器的重要分支马头琴、四胡又是蒙古族最有代表性的古老传统乐器,所以笔者就此谈些浅见,以期有益于关于胡琴类乐器更深入的研究。   1、胡琴的前身——奚琴  胡琴的前身,可追溯到唐代的奚琴。宋·陈@①《乐书》载:“奚琴,出于弦鼗,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至今民间用焉。”宋·欧阳修亦有“奚琴本出奚人乐,奚虏弹之双泪流”的诗句。由此可确认,奚琴是由北方少数民族——奚人传入中原的乐器。根据《乐书》所绘图观之,琴筒呈圆形,确似拨浪鼓,竹杆,二弦,但无千斤,琴轴设置与现代胡琴类的琴轴相反。 2、奚琴于盛唐传入中原,亦名“嵇琴”   奚琴是何时传入中原的,陈@①《乐书》和欧阳修的诗句中并未予说明。我们只能根据史料分析判断。史载,奚人本属东胡族系,与契丹族“异种同类”,汉时称乌桓,元魏时“与契丹分背”,自号“库莫奚”,隋唐时期始简称“奚”。(注:见《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可见,奚琴传入中原的时间,不可能早于隋唐。另外,由于“奚”、“嵇”同音通假,故在唐朝,奚琴亦称嵇琴。这在唐·孟浩然《池亭诗》中早有所云:“竹引嵇琴入,花邀戴客过”。而孟浩然(689—740年)的创作成熟期正值盛唐时期(712—762年),由此可知,奚琴(嵇琴)最晚也是在盛唐前就已存在了。所以,某些有关中国古代音乐史的论著中称:“胡琴类拉弦乐器,在唐为奚琴,在宋为嵇琴”。“到了南宋时期,奚琴改名为嵇琴”(注: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这样的说法均欠准确。另外,关于嵇琴的由来,宋·陈元靓《事林广记》有云:“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对于此说,诸多中国音乐史和乐器志、艺术辞典中,都有所引,但未见分析。(注: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辞典》编纂委员会编《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辞典》(民出版社,1991年)等。)而以笔者所见这恐怕是望文生义了。因为,其一,嵇康是魏晋时期音乐家,其时,除陈元靓“嵇琴本嵇康所制”之说外,无任何史籍证明嵇琴的存在;其二,嵇康生于公元224年,公元263年为司马昭所杀。在他有生之年,奚人尚属鲜卑宇文部的一支,直到公元4世纪末,才与“契丹相背”分立,“自号库莫奚”,而到隋唐时改称“奚”,那已是6世纪末、7世纪初的事了,前后相距至少有300余年。“皮之尚无,毛由何生”。所以“嵇琴本嵇康所制”之说,是难以成立的。  3、宋代嵇琴的高度发展和马尾胡琴的产生  奚琴虽然是唐代传入中原,但当时并未得到重视,却是到了宋代才广泛流传,无论宫廷还是民间,均盛行演奏嵇琴。对此宋史料中多有记载。如宋《都城记胜》云:“瓦社中的细乐常用箫、管、蓁、嵇琴、方响之类合奏”。《乐书》亦云:“至今民间用焉”。由此,宋代出现了技艺精湛的演奏琴师,沈括《梦溪笔谈》云:“熙宁中,宫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足见徐衍演奏技巧的高超程度。   奚琴在中原发展为嵇琴的同时,在北方广袤的草原上也得到了更快的发展。对此,虽然未有确切史料可查,但唐宋时期,是北方草原众多少数民族频繁更迭、不断分化交融时期,其中奚族就已逐渐分化,并分别与契丹、女真、蒙、汉各族融和,奚人代表性乐器奚琴也自然会为草原各少数民族、甚至中原汉族所接受并广泛流传。宋·沈括在《梦溪笔谈》记载了他赴fū@②延(今延安)督军防御西夏时,曾“制凯歌数十首,令士兵歌之”。其中第三首曰:“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自怨单于;弯弓莫射云中雁,归雁如今不寄书。”可见,到了宋朝,奚琴早已在西北草原演化成先进于中原竹擦嵇琴的弓擦马尾胡琴了。   沈括作歌是宋元丰五年(1082年),而晚其20年后成书晋宫的陈@①的200卷巨著《乐书》中,却未见马尾胡琴的记载。 此事颇令中外民族音乐学家和史学家费解。“不无使人迷惑”(注:(日)林谦三《东南亚乐器考》,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其实,此事也非“不可解”,在此以笔者拙见,探讨一、二。其一,马尾胡琴虽然在西北方草原产生和流传,甚至传入宋驻边的军队中,但尚未传到中原。须知,在古代,一件乐器的传播是非常困难和漫长的。以曲项琵琶为例,据史料记载,约在公元350年前后,就由波斯通过印度传入了中国北方, 而传到南方的时间却是200多年以后,直到公元551年才见著文字记载(注: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古代一件乐器传播速度如此之慢,陈@①对于马尾胡琴无从得知,亦是自然和可能的;其二,陈@①的200卷《乐书》巨著,确实功不可没, 但由于他是一个十足的复古主义者,保守狭隘和陈腐落后的音乐观,使他反对音乐史的新因素、新观念(如音阶中的变音和二度音等),特别反对民间音乐、少数民族和外域音乐。(注: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由此也可推想,陈@①或许知道马尾胡琴的存在,但他是否不屑一顾、视而不见或听而不闻,也未可知。所以,在他的《乐书》中只字未提马尾胡琴,也就不足为怪了。   不论陈@①是“无从得知”,还是“不屑一顾”,宋《乐书》中未有马尾胡琴的记载,确是千古遗憾。因为迄今为止,我们只是从《梦溪笔谈》中了解到宋末年间西夏产生了马尾胡琴,却无法得知其确切形制。由此造成对马尾胡琴形制的不同推测,一般史料中,多是对其形制避而不谈,或不加分析地自然认为是嵇琴式的筒形胡琴,与嵇琴的区别只是竹片擦弦和马尾弓擦弦的区别。唯独在《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辞典》的“马头琴”条目中云:“马头琴”,又称“胡兀尔”、“胡琴”、“马尾胡琴……”,但又言之无据。当然,笔者亦倾向于认为“马尾胡琴”可能就是“潮兀尔”(马头琴的前身)。因为在沈括作歌的公元1082年宋末和辽王朝时期,蒙古族已在北方草原迅速崛起,并于1206年以武力统一了蒙古高原,建立了蒙古帝国,其间,胡琴——潮兀尔与胡兀尔,早已普遍使用于祭祀和征战中(注:《内蒙古历史概要》中云:“十二、十三世纪时……祭祀时奏忽忽尔”(即胡琴)。)。但宋代马尾胡琴之形制究竟如何,仍有待继续探讨和考证。4、奚琴在北方的流传与演变   奚琴在中原演变为嵇琴、在西北草原演变为马尾胡琴之后,约于宋末(即高丽睿宗时代)也传入东北牡丹江镜泊湖、东镜城和高丽国其它地区,逐渐为朝鲜族所喜爱,乃至成为我国延边朝鲜族和朝鲜半岛人民最有代表性的乐器之一。明代朝鲜的《乐书轨范》载:“奚琴,以黜檀花木(刮青皮),或鸟竹、海竹马尾弦,用松脂轧之。”由此可知,至少于明代,奚琴在朝鲜已是木擦和弓擦并存的两种形制乐器了。而据《乐学轨范》的绘图来看,奚琴是竹杆、弓擦、琴轴反置,有了千斤,而且琴筒也不再是拨浪鼓似的扁圆鼓形而改为长筒形,即比较接近现代胡琴类乐器了。(见图2)   诚然,奚琴在北方草原上的继续发展并非只是朝鲜奚琴,在北方其他少数民族中,亦有其不同的变体。如《清史稿》一○一卷载:“奚琴,刳桐为体,二弦,龙首,方柄,糟长与柄等。背圆中凹,凿空纳弦,绾以两轴,左右各一。以木系马尾八十茎轧之。”清《皇朝礼乐图式》卷九中有其绘图(见图3)。此种瓢状音箱形制奚琴, 容易使人误解为是马头琴的前身——“潮兀尔”(注:赵双虎《蒙古族四胡二题》,载于《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实则只是形似而已。“潮兀尔”同时在《皇朝礼乐图式》卷九中绘有琴图(见图4)。 但此种奚琴,其后未流传下来,很可能是由于与潮兀尔过于近似而合二为一,或被潮兀尔取代而淘汰了。   值得特别说明的是,筒形奚琴这一古老乐器,至今仍在流传于我国北方蒙古族(内蒙古东部及辽宁、黑龙江等蒙古族居住区)、朝鲜族(延边)民间之中,而且仍保持其古老母体的“音色柔和、纤细”、音域不宽的特点(注:《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辞典·奚琴》, 民族出版社, 1991年,第505页。),蒙古族称其为奚胡或胡乎。更有趣味的是,至今福建南音中的二弦,其筒形、反装琴轴,与古老的奚琴十分相似(注:《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278页。)。    需要说明的是“胡琴”这一称谓,并非始于元代,早在唐代就已有之。不过在唐代,胡琴是泛指我国少数民族和西域传入我国的乐器,即胡人乐器之意。其时,一般多是指弹拨乐器,如琵琶、胡雷等。由此,使得国外民族音乐学家误认为胡琴在唐代就是琵琶的别名(注:(日)林谦三《东南亚乐器考》,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对此笔者将在另文中专述。

不是核心期刊,就是普通的省级期刊。 原上草论文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1

2022年网络报名考试操作说明内蒙古艺术学院2022年招生网上考试视频作品录制及提交采用“艺术升”APP完成。具体操作流程如下:使用手机(安卓系统用户和苹果ios系统用户均适用)扫描二维码(下图),下载并完成安装。安卓系统用户还可进入应用商店,搜索“艺术升”并进行应用安装。苹果ios系统用户还可进入APP Store,搜索“艺术升”并进行应用安装。系统登录考生打开艺术升APP进入报考相关功能菜单后,输入账号、密码登录。登录所需账号及密码与报名时一致。账号一般为考生身份证号或手机号,如果密码遗失,可通过“忘记密码”找回。报考资料上传在线确认报名的考生必须在“艺术升”报名系统完成报考资料上传,具体采集信息包括:拍摄免冠一寸照、上传身份证姓名页、上传艺术类专业报考证、拍摄5秒语音视频。考生需要确保按要求拍照,并保证照片清晰。上传报考资料以后,进入后台审核过程,审核通过后方可进行在线确认考试。审核不通过的考生需要重新上传报考资料。在线确认考试报考资料审核通过,考生方可进行在线确认;在线确认通过可在院校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网络考试。考前练习我们需要准备两部智能手机,手机A作为主机,用于网络考试全部流程,手机B作为辅机,用于监考考试过程,两部手机都需要下载艺术升APP。需要注意的是,考试前务必保持两部手机的电量和内存充足,内存建议至少在20G以上,提前检查WiFi网络信号,确保网络稳定畅通。务必移除两部手机的SIM卡,确保没有通话功能,考试过程中如果接到来电,会直接中断录制;除此之外,外放音乐、闹钟等其他应用程序也注意关闭,避免外界干扰。考生进入“网络考试”菜单后可选择进行考前练习,没有参加考前练习的考生将无法进行正式考试。考生可以通过多次模拟考试,熟练掌握考试流程,确定好拍摄的最佳距离、角度和位置。(拍摄机位图)(考前练习) 正式考试考生进入“网络考试”菜单后选择正式考试,点击正式考试按钮后会提示考生确认《考试承诺书》,勾选“我已阅读”前的复选框,确认后即可进入正式考试。在进入正式考试前请仔细阅读考试提示信息,并完成认证。正式开始考试后,使用手机A点击正式考试进入科目列表,可以看到该专业下的所有科目;选择所要考试的科目,点击“开始考试”进入科目详情页面,可以看到考试时长、考试内容、考试要求等相关信息;点击“录制视频开始考试”会弹出二维码,并提示“请使用辅机扫码”。(科目列表界面)(使用辅机在未登录状态下扫码)主机这个时候会要求考生进行实人认证,按照提示进行操作,通过验证后可以开始视频拍摄(人脸识别)主机录制视频考生拍摄视频,拍摄时长结束会自动停止拍摄,或者考生可以手动停止拍摄。视频停止后,拍摄视频的视频自动保存。(辅机视频录制) 录制完成提交视频录制完成后,考生可以提交视频。首先提交手机A也就是主机中的视频,如果有多次录制机会,可以选择你最满意的一段视频进行提交;主机视频提交完成后会跳回科目列表,不允许再次修改,提交后的科目会显示“主机视频已提交,点击提交辅机视频”,点击后会再次跳出二维码,使用手机B也就是辅机扫码后,点击提交会自动选择与主机对应视频,辅机视频也提交完成后,该科目考试完成;所有科目的主辅机视频都提交后,才算完成考试。(考试视频上传)主机上传完会出现主机视频已提交,点击提交辅机视频,点击后出现辅机二维码,使用辅机扫码提交辅机视频;(主机上传视频成功用辅机扫码页面)(辅机扫码提交视频)(辅机提交视频)(完成考试)辅机视频完成后在主机界面会出现已提交,专业下所有的科目考试视频都提交成功之后完成考试。重要提示请考生录制完所有考试科目再提交视频,中途切勿点击暂停。报名及考试中遇到技术问题请咨询“艺术升”客服。

01、“禾库剪纸与踏虎凿花的差异性初探”,《装饰》,2014年第11期;02、“凤凰苗族祭祀法器的基本类型与社会功能”,《装饰》,2014年第1期;03、“中原地区丧葬纸扎的类型与工艺”,《装饰》,2013年第4期;04、“凤凰纸扎及其民俗意味”,《装饰》,2012年第4期;05、“马王堆文物所见轪侯家族的日常生活与时尚”,《装饰》,2011年第3期;06、“当‘小清新’遭遇‘大时代’”,《美术观察》,2013年第12期;07、“高校的缺位和民间的坚守:十年工艺美术研究反思”,《美术观察》,2013年第11期;08、“艺术古籍的选编和译介应心存敬畏”,《美术观察》,2013年第3期;09、“异地迁建与消失的文化‘场’”,《美术观察》,2012年第12期;10、“文字错误与编者责任意识的缺失”,《美术观察》,2010年第8期;11、“设计为人:一个中国设计的基本命题”,《美术观察》,2010年第3期;12、“‘受伤’的《中国美术史》:以对马王堆汉墓出土美术品的叙述为例”,《美术观察》,2010年第2期;13、“坚守中国‘人’的底线:谈当代中国美术评价体系的构建”,《美术观察》,2009年第1期;14、“由‘亲亲’及‘爱人’:兼谈二十四孝与民间艺术的伦理图式”,《美术观察》,2008年第5期;15、“不应缺席的设计理论研究”,《美术观察》,2008年第2期;16、“关于设计历史研究的三点思考”,《美术与设计》,2010年第4期;17、“从马王堆《导引图》看中国传统体育与艺术精神”,《美术与设计》,2008年第4期;18、“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中线条情感语言刍议”,《艺术评论》,2007年第7期;19、“马王堆漆器纹饰构成法则再探”,《中国美术馆》,2014年第5期;20、“苗族银饰的文化渊源及美学意蕴”,《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4年第5期;21、“旅游开发与少数民族手工艺生态的破坏”,《艺术生活》,2014年第6期;22、“凤凰苗族银饰的流变特征”,《艺海》,2013年第9期;23、“凤凰古城银饰旅游产品市场调查”,《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24、“德榜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现状调查”,《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25、“马王堆装饰艺术造形特征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26、“传统古籍版式设计美学三题”,《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27、“马王堆漆器纹饰构成法则初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28、“国画程式浅谈”,《艺术研究》,2008年第2期;29、“飞天的美学意蕴”,《艺术探索》,2007年第2期;30、“设计历史研究的三点思考”,发表于“上海设计与中国现代设计史写作学术研讨会”,收入《设计学研究2012》,人民出版社2012年;31、“马王堆装饰艺术色彩特征探微”,发表于“首届全国设计学青年论坛”,收入《设计学论坛》第1辑,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32、“屠隆《考槃馀事》初考”,收入《东吴文化遗产》第4辑,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

内蒙古艺术学院,2021年暑假放假时间为7月15日。各学院学生陆续开始放假。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2

我一向都挺喜欢酸甜口的排骨,小时候不喜欢猪肉,但唯独酸甜口的排骨喜欢。有天看着下厨房的菜谱学做了一次居然成功了!从那以后排骨成了我的拿手好菜,简单易学!嘻嘻。用料 排骨 1000克蚝油 适量料酒 适量冰糖 适量姜片 3-5片八角 1-2个香叶 1-2片陈皮 适量白醋 适量生抽 适量大蒜 一头懒人糖醋排骨的做法 将排骨洗净,冷水下锅,适量放入姜片,香葱,和料酒焯水。开锅以后不再有血水即可。懒人糖醋排骨的做法 步骤1热锅凉油,放适量姜片,喜欢花椒的也可以在这个步骤放入一些花椒粒爆香。放入排骨。中火炒至排骨表面有些焦黄。再放入大蒜和大葱段炒香。懒人糖醋排骨的做法 步骤2事先调好酱汁,按照1勺料酒,2勺生抽,3勺冰糖(冰糖会让肉的色泽看起来很棒哦),四勺白醋,五勺清水。将酱汁均匀搅拌。倒入锅中。并且加事先烧开的热水。没过排骨。放入香叶,和八角。大火烧开,尝一下调好的汤汁,如果味道不够,再加入适量的调料(生抽,或者冰糖,或者醋)转中小火,盖上盖子。焖上至少40分钟以上,其中可以适当翻一下排骨。根据排骨的肉质决定收汁。开始收汁,放入一小勺陈皮!(这步很重要,解腻开胃)大火烧至锅里的汁剩余到满意的程度,放入一些蚝油,即可出锅。最后还可以撒入芝麻。过程忘记拍照了。懒人糖醋排骨的做法 步骤5小贴士在得到下厨房各位大神的菜谱指导下,我完善了这个菜谱,加上我的最爱陈皮!我的排骨已经炉火纯青,简直完美!哈哈哈。因为不会炒糖色(曾经炒糊了,有阴影),所以这个方法对我来说相当的简单。希望你们也能收获到好吃的排骨。按照这个比例,基本不用放盐了。但是每个人的口味不一样。具体还是要自己尝过再决定是否添加。

01、“禾库剪纸与踏虎凿花的差异性初探”,《装饰》,2014年第11期;02、“凤凰苗族祭祀法器的基本类型与社会功能”,《装饰》,2014年第1期;03、“中原地区丧葬纸扎的类型与工艺”,《装饰》,2013年第4期;04、“凤凰纸扎及其民俗意味”,《装饰》,2012年第4期;05、“马王堆文物所见轪侯家族的日常生活与时尚”,《装饰》,2011年第3期;06、“当‘小清新’遭遇‘大时代’”,《美术观察》,2013年第12期;07、“高校的缺位和民间的坚守:十年工艺美术研究反思”,《美术观察》,2013年第11期;08、“艺术古籍的选编和译介应心存敬畏”,《美术观察》,2013年第3期;09、“异地迁建与消失的文化‘场’”,《美术观察》,2012年第12期;10、“文字错误与编者责任意识的缺失”,《美术观察》,2010年第8期;11、“设计为人:一个中国设计的基本命题”,《美术观察》,2010年第3期;12、“‘受伤’的《中国美术史》:以对马王堆汉墓出土美术品的叙述为例”,《美术观察》,2010年第2期;13、“坚守中国‘人’的底线:谈当代中国美术评价体系的构建”,《美术观察》,2009年第1期;14、“由‘亲亲’及‘爱人’:兼谈二十四孝与民间艺术的伦理图式”,《美术观察》,2008年第5期;15、“不应缺席的设计理论研究”,《美术观察》,2008年第2期;16、“关于设计历史研究的三点思考”,《美术与设计》,2010年第4期;17、“从马王堆《导引图》看中国传统体育与艺术精神”,《美术与设计》,2008年第4期;18、“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中线条情感语言刍议”,《艺术评论》,2007年第7期;19、“马王堆漆器纹饰构成法则再探”,《中国美术馆》,2014年第5期;20、“苗族银饰的文化渊源及美学意蕴”,《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4年第5期;21、“旅游开发与少数民族手工艺生态的破坏”,《艺术生活》,2014年第6期;22、“凤凰苗族银饰的流变特征”,《艺海》,2013年第9期;23、“凤凰古城银饰旅游产品市场调查”,《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24、“德榜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现状调查”,《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25、“马王堆装饰艺术造形特征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26、“传统古籍版式设计美学三题”,《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27、“马王堆漆器纹饰构成法则初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28、“国画程式浅谈”,《艺术研究》,2008年第2期;29、“飞天的美学意蕴”,《艺术探索》,2007年第2期;30、“设计历史研究的三点思考”,发表于“上海设计与中国现代设计史写作学术研讨会”,收入《设计学研究2012》,人民出版社2012年;31、“马王堆装饰艺术色彩特征探微”,发表于“首届全国设计学青年论坛”,收入《设计学论坛》第1辑,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32、“屠隆《考槃馀事》初考”,收入《东吴文化遗产》第4辑,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

哦,网上有的是啊

看你是学什么的艺考,你可以在网上搜一搜多了解了解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官网

不是核心期刊,就是普通的省级期刊。 原上草论文

问什么都不知道???蒙古族歌唱家韩龙都不认识?还能答什么?

  • 索引序列
  •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1
  •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2
  •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官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