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长江流域杂志电子版官网

长江流域杂志电子版官网

发布时间:

长江流域杂志电子版官网

有学者将文献与考古成果相结合,将东周时代的列国划分成了七大文化圈(区),即中原文化圈、北方文化圈、齐鲁文化圈、楚文化圈、吴越文化圈、巴蜀滇文化圈、秦文化圈。(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1984年6月第1版。)在长江流域,溯江而上依次分布着吴越文化区、楚文化区、巴蜀滇文化区。其中,以楚文化的影响为最大。楚文化的扩张,是东周时代的一件大事。春秋时期,楚人北上逐鹿中原  ,楚文化也向北延伸。至战国之世,楚文化先是向南大大发展,随后由于楚国政治中心的东移,又向东扩张,进入长江下游以至今山东省境,说楚文化影响所及达到半个中国,绝非夸张之辞。  一、楚文化崛起于长江中  游楚文化的崛起与楚国的崛起是同步的。在春秋早期,楚国开始变小为大,变弱为强,称雄于江汉之间,但楚人并不以此为满足。楚王熊通三十五年(公元前706年)扬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史记·楚世家》)中国即中原,其问鼎中原的野心溢于言表。两年之后,自立为王,是为楚武王。楚武王转战汉水西东,为楚人留下清朗而安宁的江汉平原。其子楚文王(公元前689年至前677年在位)北渡汉水,东进方城,深入中原,使中原为之耸动。楚文王子楚成王(公元前671年至前626年在位)更出入中原,擒纵淮夷,无霸主之名而有霸主之实。当时的楚国在疆域、人口、财富、甲兵等方面已成为并世诸国之冠。楚成王孙楚庄王(公元前613年至前591年在位)时,问鼎中原,饮马黄河,成为春秋时期功业最为显赫的一位霸主。而此时的楚文化已有完整的形态和鲜明的风姿,开始在中华大地上独树一帜了。楚人开疆拓土,所倚仗的不仅有占优势的武力,而且也有占优势的文化。《庄子·逍遥游》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文化与国家的关系,也象水与舟以及风与翼的关系。其在版图扩大的同时,文化随之播散,二者基本同步。楚文化在播散的同时,也是吸收先进文化因素的良机。楚人博采众长,独创一格,至迟在春秋晚期而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直至战国晚期,楚文化始终是长江文化的表率。  二、吴越文化及其楚化  长江下游的江东,大致以太湖为缓冲的水域,北有吴国、南有越国。东周的吴就是西周的宜,或称“勾吴”;越即戉,或称“于越”。吴越虽是两国,土著却是一族。 吴国的疆域以太湖平原北部和宁镇丘陵为主体,扩展到皖南的大部分丘陵,苏北的一部分平原,以及淮南的某些地方。越国的疆域以宁绍平原和太湖平原南部即杭嘉湖平原为主体,扩展到浙西、皖南的山地。有时,越人从杭嘉湖平原西出,渡过长江,渗入淮南。  上文曾论及吴国的公室是姬姓的周人,但已变服从吴俗;越国的公室是夏人的后裔,也已变服从越俗。  吴国的振兴始于吴王寿梦,寿梦元年为公元前585年。此时吴国的政治中心已从宁镇丘陵转移到了太湖平原,何以如此,或认为有可能是吴人畏惧楚人,或者要抗击越人,或者要联合越人以制服宁镇地区的土著夷人,不一而足。吴越位于生态环境十分优越而且原始文化十分发达的江东,可是发展缓慢,落后于江北  。这是因为他们西北面为江所隔,东面为海所限,南面为山所阻,还由于与中原文化的联系被淮夷阻断,因此,不易受到毗邻文化的刺激,不易接纳毗邻文化的信息,不易产生文化杂交的优势。一言以蔽之,人文的生态环境比较恶劣。直到春秋中期,因楚人使淮夷自顾不暇,吴越才开放了,吴人在先而越人在后。  吴越的长技是种稻养鱼,织麻织丝、构筑干栏、制作舟楫,以及铸造农器、匠器和兵器;尤以青铜兵器甲于天下。随着楚人的东进,楚文化的播散,春秋晚期吴墓所出的文物,以及战国早期和中期的越墓出土的文物,都打上了楚文化的烙印。  三、巴蜀滇文化  地处长江上游的巴、蜀因为山高水险的地理环境所限,长时间处于相当闭塞的状态,直至春秋战国之际,这里的文化面貌仍无重大变化。后来秦、楚对抗,才给长江上游的文化带来了加速发展的机缘。蜀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应在今成都市辖区之内。这里“地称天府”,据晋人常璩所著《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其宝则有璧玉、金、银、珠、碧、铜、铁、铅、锡、赭、垩、锦、绣、罽、 、犀、象、毡、耳毛、丹黄、空青、桑、漆、麻、纻之铙。”总之,物产丰富。  约在春秋中期,蜀国改朝换代,蜀王杜宇禅位于开明氏,开明传十二世。在公元前316年,蜀被秦国灭亡。限于考古资料,春秋时期的蜀文化面貌若何,目前尚不清楚。但战国时期的蜀文化已粲然可观,领先于长江上游。在此时的蜀文化中,楚文化的影响也是强烈的。巴人多山居,北起大巴山,南到武陵山,东邻楚,西邻蜀,中心在长江支流嘉陵江下游至乌江下游一带。迄今所知的东周巴文化遗存,基本上是战国时期的,且年代偏晚。 巴国蹈蜀国覆辙,也被秦国攻灭。但秦国对蜀地的统治是直接的,比较严酷;对巴地的统治是间接的,比较宽松。因此,战国晚期蜀文化有衰退现象,巴文化则仍有上升趋势。涪陵曾为巴都所在地,古称“枳”,战国晚期一度为楚军所占领,当地的巴文化遗存带有较多的楚文化因素是合情合理的。长江上游除了巴人和蜀人,还有分布在滇北、黔北、川西的少数民族,先秦的中原人士对他们还浑然不知,汉代则称之为西南夷。西南夷是个总称,其中有许多不同的民族。他们都生息在高原上,或聚居平原,或散居草原、山丘、峡谷。

起源与唐古拉山脉的沱沱河,入海处为东海,中途经过11各省

顺序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双月刊) 创刊于1992年11月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由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和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联合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它是全国唯一一份专门研究长江流域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源期刊,中国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源期刊 (CSSCI) 。它立足长江流域,面向国内外,围绕长江流域资源与生态环境重大问题,报道流域资源与生态环境科学研究成果、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经验,介绍国内外江河流域开发整治和环境保护的最新成就。主要栏目有:资源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农业发展;生态环境;自然灾害;学术讨论?决策建议;动态信息。对从事资源与环境研究,以及广大农业、林业、气象、能源、水利、土地管理、旅游、经济、人口、生物、地理等学科部门的科技人员、决策与管理人员、高等院校师生都很有参考价值。

长江流域杂志电子版

(1)来稿要求一式两份,务须论点明确,文字精练、数据可靠。论文(包括图、表、中英文摘要和参考文献)一般不超过6000字,中文摘要在400字左右,并相应译成英文,关键词3~8个。(2)来稿请用计算机打印。(3)文中计量单位的使用书写必须符合国家标准。(4)文中图表只附必要的,图表题目请译成英文;插图请用绘图纸绘制,线条要匀称,图中文字、符号要标注清楚,文中出现处画方框表示插图的位置;图版照片要求黑白清晰、层次分明。(5)文后参考文献,未公开发表的当页脚注表示;参考文献的顺序按文中出现顺序编排,并在正文相应位置标注;书写格式如下:a专著、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版次(第1版不写)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文献类型标识:专著为M,学位论文为D,报告为R。b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多责任人者至少列出前3名)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论文集中析出的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C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d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6)来稿请注明科研项目来源(首页脚注),本刊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国科学院以及省部级以上重大攻关项目和基础研究基金等资助项目的优秀论文将优先发表。请附有关证明材料。(7)《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已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阵》、《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凡不同意论文在上面刊载的作者,请在来稿上注明。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创办于1992年,由“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与“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联合主办,于2009年改为月刊。刊物立足于长江流域,面向国内外,围绕长江流域的资源开发与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河流流域综合管理、湖泊富营养化、湿地恢复与保护、自然灾害等重大问题,报道原创性的研究成果,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相关工作的科研人员、决策管理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等。《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杂志现有印刷版、光盘版和网络版3种不同的载体形式。编辑部以《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杂志作为文献信息交流平台,自建有相关科学文献数据库和专题信息网站,免费向读者提供服务。此外,编辑部还承接相关学科软课题研究项目、受理读者的信息咨询、接受本领域研究的文献捐赠进而充实相关科学文献的收藏,以期为读者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文献信息服务。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杂志2008年影响因子为032,另外,据“2008年中国科技期刊CSCD影响因子300名排行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排87名。目前《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杂志被国际重要检索系统收录情况如下:俄罗斯文摘杂志(PЖ)、美国化学文摘(CA)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 、日本科学技术文献数据库(JICST) 、英国动物学记录(ZR) 等。同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杂志被国内5家权威检索系统收录: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即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此外,中国国土资源文摘、中国地理科学文摘、中国地质文摘、中国林业文摘、中国农业文摘、中国水产文摘、环境科学文摘、中国学术期刊文摘(英文版)等都收录了本刊。

期刊概况 据2016年1月中心官网信息显示,该中心总馆主办《图书情报工作》《现代图书情报技术》《中国文献情报(英文版)》《化学进展》《中国生物工程杂志》《科学观察》《高科技与产业化》《电子政务》《中国数学文摘》等9种期刊。兰州中心成立《地球科学进展》杂志社,由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科学类基础和应用性刊物《地球科学进展》《遥感技术与应用》《天然气地球科学》和《黄金科学技术》4个特色学科期刊编辑部组成,这些刊物主要报道本学科前沿领域和相关技术。成都中心以情报研究为依托,主办《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和《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种期刊。武汉中心依托以长江流域资源生态环境和工程技术为重点的文献收藏,主办核心期刊《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其中:《中国文献情报(英文版)》是中国第一份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的英文学术期刊。《现代图书情报技术》是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唯一一份技术性刊物,入选北大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并被多次授予“中国图书馆学优秀期刊”荣誉。《图书情报工作》是大型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核心期刊,多次荣获国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图书馆学会授予的各种奖项。《图书情报工作动态》是主要报道业界发展动态、反映图书情报工作最新发展动向。《中国生物工程杂志》为中国科学院学术期刊,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会刊,全国中文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索引核心期刊,美国化学文摘收录期刊等。《化学进展》是以刊登化学领域综述与评论性文章为主的学术评论性期刊。从2001年起,《化学进展》被美国科学情报所(ISI)的SCI-E(SCI扩展版)收录。《中国数学文摘》是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主办的中央级科技检索类期刊,受到国家自然科学数学天元基金资助。收录范围涵盖了中国中国国内外出版的数学专业类核心期刊以及中国主要高等院校学报(共计380种)、数学类专著和会议录等文献的文摘。《科学观察》是反映世界科学发展态势的学术期刊。与美国Thomson Scientific 公司版权合作,推出Science Watch中文版。《电子政务》杂志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主办的中国首家大型电子政务专业杂志。《地球科学进展》主要报道中国国内外地球科学、资源环境科学的研究进展,评述地球系统科学、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等重大主题的研究态势,介绍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信息;同时通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意向,公布地球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交流国家攀登计划、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工作经验、地球科学基金项目内容和研究成果。《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为综合性科技核心期刊,被中国科学引文库(CSCD)、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库 (CSTPC)、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等收录,发表的科技论文涉及自然科学各领域,50%以上的论文获重大基金资助。2005年影响因子为576,列中国国内综合类期刊前20名。《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主要刊载具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及药用动、植物的研究与开发的创新性成果,内容涵盖天然产物化学、生物化学、药学及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被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即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等收录,同时收录本刊的还包括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日本科学技术文献数据库(JICST)、英国动物学记录(ZR)等国际检索刊物。《天然气地球科学》主要刊登天然气地质学、天然气地球化学、天然气地球物理勘探和中国中国国内外典型气田实例分析研究等方面的文章,同时报道中国国内外有关天然气研究和开发方面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成果,非常规气资源(如天然气水合物、煤层气、深盆气、未熟—低熟烃等)的研究论文在刊物中也占有一定比例。《遥感技术与应用》主要介绍中国中国国内外有关遥感技术与应用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数据的使用,全球遥感技术研究发展趋势等,主要推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交流国家攀登计划、攻关计划工作等科研成果及其他科学重大项目具体内容和研究成果。 期刊研究项目 该中心科技期刊承担的国家和部委科技期刊研究项目有:中国科协“《学术期刊出版与管理指南》研究编制”项目(2007-2008);“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国际合作策略研究”项目(2007-2008);“《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报告(2009)》”研究项目(2008-200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数字时代图书馆危机管理研究”(2008-2010)。主要研究成果有:《国外科技社团期刊运行机制与发展环境》(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和《国外科技期刊发展环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长江流域杂志电子版下载

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全长约6300㎞,长江干流自西而东横贯中国中部。数百条支流辐辏南北,延伸至贵州、甘肃、陕西、河南、广西、广东、浙江、福建8个省、自治区的部分地区。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20%。淮河大部分水量也通过大运河汇入长江。长江干流宜昌以上为上游,长4504公里,流域面积100万平方公里,其中直门达至宜宾称金沙江,长3464公里。宜宾至宜昌河段习称川江,长1040公里。宜昌至湖口为中游,长955公里,流域面积68万平方公里。湖口至出海口为下游,长938公里,流域面积12万平方公里。沱沱河,长江发源地,山高岸险,终年集雪数十米深,全长374公里。当曲口以下至青海玉树县境内的巴圹河口,称通天河,全长815公里。水势平缓,河谷宽阔,而多沼泽,日照充足,草滩密茂,两岸峰高雪深,景色壮丽、宜人,是长江流域重要畜牧区。巴圹河口至四川宜宾的岷江口,称金沙江,全长2308公里,因产黄金而得名。明末宋应星著《天工开物》一书中记载:金沙江,(古名丽水),回环五百余公里,出金有数载,金沙江河段山高谷深,水流湍急,水面比降大,总落约三千米。险峻的虎跳峡,河段只有16公里长,而水面落差达200米,平均落差为5‰,可见蕴藏的水利资源是何等的丰富。宜宾的岷江至长江的吴淞口全长2803公里,其中宜宾至湖北的宜昌,全长1030公里,又称川江,湖北的枝江至湖南的城陵矶全长340公里,又称荆江,荆江又有上、下荆江之分。上荆江:枝江至藕池口全长160公里。下荆江:藕池口到湖南的城陵矶全长180公里。江苏以下江段又称扬子江。江阴以下河段江面逐步开阔,向入海口呈喇形状开展,江阴附近水面宽仅一公里,而到入海口附近时江面宽达80公里,有些学者认为,距今六千年以前,长江大致是在杨州、镇江一带入海,由于江面宽阔,坡度平缓,江流海潮交会,大量泥砂因流速缓慢和海水盐分凝聚而成集,江口内外悬移质日日向下沉垫,河底推移质年年向外推动,以致发育成了长江三角洲。江口的崇明岛,就是由长江泥砂堆集而成。这个岛的出现,距今只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崇明岛的南端的黄浦江,是长江的最后一条支流。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创办于1992年,由“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与“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联合主办,于2009年改为月刊。刊物立足于长江流域,面向国内外,围绕长江流域的资源开发与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河流流域综合管理、湖泊富营养化、湿地恢复与保护、自然灾害等重大问题,报道原创性的研究成果,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相关工作的科研人员、决策管理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等。《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杂志现有印刷版、光盘版和网络版3种不同的载体形式。编辑部以《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杂志作为文献信息交流平台,自建有相关科学文献数据库和专题信息网站,免费向读者提供服务。此外,编辑部还承接相关学科软课题研究项目、受理读者的信息咨询、接受本领域研究的文献捐赠进而充实相关科学文献的收藏,以期为读者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文献信息服务。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杂志2008年影响因子为032,另外,据“2008年中国科技期刊CSCD影响因子300名排行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排87名。目前《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杂志被国际重要检索系统收录情况如下:俄罗斯文摘杂志(PЖ)、美国化学文摘(CA)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 、日本科学技术文献数据库(JICST) 、英国动物学记录(ZR) 等。同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杂志被国内5家权威检索系统收录: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即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此外,中国国土资源文摘、中国地理科学文摘、中国地质文摘、中国林业文摘、中国农业文摘、中国水产文摘、环境科学文摘、中国学术期刊文摘(英文版)等都收录了本刊。

长江流域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主要有五大资源。  1.水土资源 全流域水资源总量9616亿立方米,占全国总水量的36%。1995年流域人口平均占有水量约2300余立方米,高于全国平均值。全流域共有土地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其中有耕地46亿亩,约占全国的3%,其中水田01亿亩,水旱比为8:2。  2.能源资源 长江流域水能资源居世界大河之首,可能开发的水能资源97亿kw,约占全国的4%,全部开发后相当于年产原煤6t。本流域的煤炭资源相对较少,探明保有储量约占全国的7%5油在流域内的储量更少,累计地质储量约占全国的4%。  3.矿产资源 长江流域矿产资源保有储量占全国储量50%以上的有约30种其中钛、钒、汞、磷等矿产储量占全国的80%一90%以上;铜、钨、锰 锑、铋等矿产储量占全国的50%以上;铁、铅、锌、钼、金、银等矿产 量占全国的30%以上。 4.森林资源 全流域有林地约7亿亩,主要分布在金沙江、岷江、大渡河、嘉陵 江等河的上游。  5.旅游资源 长江流域山河壮丽、风光明媚、文化古迹众多,还有驰名中外风景旅游区、革命圣地和大面积的自然保护区。

长江流域杂志电子版在哪看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创办于1992年,由“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与“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联合主办,于2009年改为月刊。刊物立足于长江流域,面向国内外,围绕长江流域的资源开发与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河流流域综合管理、湖泊富营养化、湿地恢复与保护、自然灾害等重大问题,报道原创性的研究成果,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相关工作的科研人员、决策管理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等。《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杂志现有印刷版、光盘版和网络版3种不同的载体形式。编辑部以《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杂志作为文献信息交流平台,自建有相关科学文献数据库和专题信息网站,免费向读者提供服务。此外,编辑部还承接相关学科软课题研究项目、受理读者的信息咨询、接受本领域研究的文献捐赠进而充实相关科学文献的收藏,以期为读者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文献信息服务。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杂志2008年影响因子为032,另外,据“2008年中国科技期刊CSCD影响因子300名排行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排87名。目前《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杂志被国际重要检索系统收录情况如下:俄罗斯文摘杂志(PЖ)、美国化学文摘(CA)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 、日本科学技术文献数据库(JICST) 、英国动物学记录(ZR) 等。同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杂志被国内5家权威检索系统收录: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即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此外,中国国土资源文摘、中国地理科学文摘、中国地质文摘、中国林业文摘、中国农业文摘、中国水产文摘、环境科学文摘、中国学术期刊文摘(英文版)等都收录了本刊。

《地球》《城市建设》《北方环境》《环境工程》《环境工程学报》

发表论文的话一般看期刊类别,按高级等级分为1类,2类到5类。一般发表在3类以上就不错了。像这样的期刊很多,我仅就三类的列出来,当然只是自然科学版的,(社科版的如果需要再说):  ISTP收录、国外刊物,自然科学进展,天津大学学报(原名为: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原名为:中南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理工大学学报,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工业大学学报,西北工业大学学报,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方交通大学学报,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太原理工大学学报,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海军工程大学学报,吉林工业大学学报工学版,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上海理工大学学报,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甘肃工业大学学报(改名为:兰州理工大学学报),桂林工学院学报,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四川大学学报(工学科学版),郑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高技术通讯,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东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海大学学报,中国科学基金,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湖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应用科学学报,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昌大学学报(理学版),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版),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湘潭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应用数学和力学,应用概率统计,工程数学学报,运筹学学报,数学的实践与认识,高校应用数学学报A辑,应用数学,数学杂志,生物数学学报,数学研究与评论,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固体力学学报,力学与实践,应用力学学报,实验力学,力学季刊,模糊系统与数学,系统工程,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系统科学与数学,量子光学学报,高能物理与核物理,强激光与粒子束,物理,工程热物理学报,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量子电子学报,液晶与显示,波谱学杂志,应用声学,计算物理,原子核物理评论,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红外与毫米波学报,高压物理学报,低温与超导,低温物理学报,声学技术,质谱学报,噪声与振动控制,光子学报,光谱学与光谱分析,环境化学,分析试验室,化学通报,色谱,分子催化,功能高分子学报,物理化学学报,催化学报,燃料化学学报,电化学,有机化学,分析测试学报,化学试剂,无机化学学报,煤炭转化,化学研究与应用,结构化学,生物多样性,昆虫学报,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动物学研究,遗传,水生生物学报,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兽类学报,人类学学报,植物生理学通讯,实验生物学报,植物学通报,植物研究 ,菌物系统(改名为:菌物学报),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微生物学通报,武汉植物学研究,西北植物学报,广西植物,生命的化学,植物分类学报,动物学杂志,云南植物研究,昆虫分类学报 ,植物生理学报,四川动物,动物分类学报,新型炭材料,复合材料学报,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玻璃钢/复合材料,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材料导报,稀土,材料热处理学报,材料工程,材料科学与工艺,稀有金属,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宇航材料工艺,材料保护,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材料,耐火材料,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煤炭学报,中国矿业大学学报,湘潭矿业学院学报,中国钨业 ,煤田地质与勘探,金属矿山,矿山机械,煤炭科学技术,铀矿冶,煤矿自动化,矿业研究与开发,理化检验——化学分册,钢铁,粉末冶金工业,北京科技大学学报,钢铁研究学报,矿冶工程,硬质合金,冶金自动化,冶金能源,铁合金,焊接学报,特种铸造及有色金属,机械科学与技术,铸造,机械设计,金属热处理,机械传动,振动与冲击,无损检测,制造技术与机床,真空,机械设计与研究,机械强度,传感技术学报,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光学技术,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润滑与密封,液压与气动,铸造技术,工具技术,低温工程,继电器,热加工工艺,机床与液压,流体机械,机械设计与制造,锻压技术,模具工业,压力容器,变压器,焊接,起重运输机械,轴承,工程机械,仪表技术与传感器,内燃机学报,电网技术,电池,电力自动化设备,微特电机,华北电力大学学报,中国电力,动力工程,电力电子技术,电气传动,高电压技术,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燃烧科学与技术,微电机,水力发电学报,电气自动化,高压电器,电机与控制学报,车用发电机,中小型电机,热能动力工程,低压电器,电工技术杂志,汽轮机技术,水力发电,大电机技术,机器人,制造业自动化,光电子•激光,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电波科学学报,探测与控制学报,激光杂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信号处理,压电与声光,应用激光,电子技术应用 ,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红外技术,光电工程,电子元件与材料,光通信技术,微波学报,弹箭与制导学报,激光技术,现代雷达,红外与激光工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动化学报,半导体技术,半导体光电,通信技术,微电子学,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管理版),微电子学与计算机,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计算机应用,中文信息学报,计算机与应用化学,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计算机工程与应用,计算机应用研究,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计算机工程与设计,计算机工程,微型机与应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中国塑料,塑料工业,合成树脂及塑料,塑料,现代化工,膜科学与技术,合成纤维,合成纤维工业,化学工程,天然气化工C化学与化工,硅酸盐通报,无机盐工业,合成橡胶工业,日用化学工业,涂料工业,过程工程学报,林产工业,农药,中国医药工业杂志,北京化工大学学报,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橡胶工业,离子交换与吸附,海湖盐与化工,中国陶瓷,棉纺织技术,中国粮油学报,食品科学,印染,制冷学报,中国造纸,中国乳品工业,中国油脂,纺织学报,中国皮革,粮食与饲料工业,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丝绸,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酿酒技术,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城市规划汇刊,建筑结构,给水排水,暖通空调,工业建筑,工程勘察,建筑科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建筑机械,施工技术,建筑技术,四川建筑科学研究,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水处理技术,应用生态学报,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化工环保,环境科学研究,生态学杂志,工业水处理,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资源科学,海洋环境科学,环境科学与技术,农业环境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环境工程,环境与健康杂志,环境污染与防治,中国环境监测,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西北地震学报,地震研究,地球物理学进展,地球科学,地学前缘,地球化学,第四纪研究,地球学报,地球科学进展,古生物学报,中国沙漠,地质科技情报,地质与勘探,现代地质,成都理工学院学报,高校地质学报,地层学杂志,矿物岩石,岩石矿物学杂志,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国岩溶,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干旱区地理,冰川冻土,地理学与国土研究,山地学报,地理科学进展,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干旱区研究,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中国药理学通报,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中国新药杂志,中国抗生素杂志,中国药房,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沈阳药科大学学报,中国药科大学学报,华西药学杂志

长江流域杂志

好的可以考虑下北核和南核,普刊的话就容易多了,核心很难审稿,不容易上的,你自己是哪方面的意向

《地球》《城市建设》《北方环境》《环境工程》《环境工程学报》

我看过的《人与自然》《国家地里杂志〉内蒙古也有好多环保杂志,忘了名字

  • 索引序列
  • 长江流域杂志电子版官网
  • 长江流域杂志电子版
  • 长江流域杂志电子版下载
  • 长江流域杂志电子版在哪看
  • 长江流域杂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