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星海音乐学院论文封面图

星海音乐学院论文封面图

发布时间:

星海音乐学院论文封面图

星海音乐学院钢琴专业论文要求具体点,

。教研室成员先后有:崔其焜、关伯基、张文倩、陈荣喜、许树坚、赵婉洁、赵雅瑶、汪波、陈维伦、王润秋、罗小平、黄虹、吴丽玲、邓希路、胥远帆、汪红珺等老师。1995年,教研室悉数并入音乐研究所,所长为:罗小平;副所长:周广平、何平;党支部书记为:汪波;秘书:汪红珺、陈宏。除了研究所原有的成员(赵宋光、陈天国、罗德栽、陈安华)外,还先后增加了闫笑雨、潘澜(2000年调离)、刘大坚、尚红、周凯模等老师。所内教师依然承担全院的史论类公共课。1998年,音乐学系从研究所中分离出来,独立建制至今。主要人员几乎都来自原来的音乐理论教研室,后来又增加了年轻一代新教师(均为硕士)。第一届系主任:何平(2004年7月调离);系秘书:陈宏。2004年7月,由邓希路以副主任职衔继任;2005年9月,幸祝香出任党支部书记。下设四个研究室:音乐史学教研室;民族音乐教研室;技术理论教研室;哲学—文学教研室。目前系里从教与管理人员共29名:赵宋光、陈天国、幸祝香、罗小平、吴丽玲、黄虹、邓希路、闫笑雨、刘大坚、周凯模、王少明、彭莉佳、周广平、邹洪明、尚红、王沥沥、章俊、陈宏、艾福华、黄蕾、张卓、吴志武、黎敏、郑敏、高飞胜、藿橡楠、刘彤文、程亚鹏。谢泽慧老师2007年9月调至现代音乐系工作。 作为广东省高校名牌专业,音乐学系在目前广东省各音乐教育机构中音乐学学科建设、师资力量、学术水平、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处于领先的地位。学科结构目前,音乐学系所开设的专业主干课程已覆盖了音乐学的所有基本学科,计有:历史音乐学(含: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民族音乐学、戏曲与曲艺、音乐人类学、音乐形态学、音乐社会学、音乐阐释学等学科。教学队伍(1)人员结构年龄结构:在26位教学人员中,60岁以上3名;50岁以上5名;40岁以上5名;30岁以上8名;30岁以下3名。职称结构:教授/研究员8名;副教授5名;讲师/助研7名;助教6名。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8名。学历结构:博士2名;硕士12名;学士12。学缘结构:星海音乐学院6名;中央音乐学院3名;湖南师大2名;武汉大学1名;中山大学1名;上海音乐学院1名;香港中文大学1名;北师大1名;武汉音乐学院3名、西安音乐学院1名;华南师范大学1名。以上所有人员都在本院固定编制之中,此外还有两位外聘教授:卓仁祥(美国北德克萨斯州大学音乐学院终身教授/博士);费邓洪(广东现代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2)学科带头人及主讲教师业绩从专业要求来看,这些人员配备大致覆盖了这一专业的所有主要学科。同时,这些专业人员都分别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有十分深厚的积累,并展现出颇为丰富而又引人注目的成就,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与较好的学术地位。多学科与跨学科赵宋光教授是国内著名的学者,其研究领域包括有:哲学、美学、数学、音乐美学、音乐形态学、律学、民族音乐学。先后历任: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律学会会长、中国民族音乐学学会理事等全国性学术社团的重要职务。在国内享有盛誉。音乐美学在全国专业音乐院校范围内,音乐美学作为一门专业课,我院是继中央音乐学院之后,于1984年由罗小平教授接踵开出的,至今已有20年的历史,这也说明这一学科在我们院已有20多年的研究历程。作为这方面的专家罗小平教授在国内享有盛誉,先后在专业核心刊物及省级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8本。此外,后来加入这一研究领域的还有王少明教授与邓希路副教授。其中王少明教授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并以他哲学专业之长,进一步加强了这一学科的教研力量,也为这学科的研究拓展出新的学术视野。近年来,他着力于从现象学的角度重新审视音乐学学科的相关问题,提出了许多新颖的学术见解,并在核心刊物上连续发表论文,也很快引起了音乐美学界的关注。民族音乐学在民族音乐学领域,尤其是岭南音乐研究方面,本专业有较强的研究历史与研究实力。首先,赵宋光教授早在50年代末就开始从音乐形态学的角度着力于民族和声理论的探索。此后,80年代初又致力于建立中国民族音乐形态学的学科建立,并在国内多所专业院校讲学。陈天国研究员40多年来,一直从事潮州音乐历史文本的收集与研究工作,其个人所拥有的研究材料在国内无疑首屈一指。在占有充足材料的基础上,他进行了各种分类研究,并先后出版了十数种研究专著,成为国内这方面无可比拟的专家。他还从泰国寻回了早已失传多时的广府板佛乐,为拯救中国传统音乐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王沥沥老师,自本科到研究生阶段连续8年对江西地区的民间音乐与民间戏曲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完成了硕士论文《赣剧两路高腔唱腔音乐比较及其源流分析》,并先后发表多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出版专著一本。音乐人类学周凯模研究员从事“民族音乐学”研究自1985年在上音选修“比教音乐学”开始,二十余年出版专著三部、合著三部、论文数十篇,其中在核心刊物上发表二十二篇。早年研究云南音乐、中国传统仪式音乐,近九年致力于岭南音乐研究:1998年承担和完成了省级项目“客家音乐文化研究”;作为当时研究部主任,1999年提出了本院“岭南音乐文化展览馆”和“岭南音乐文化研究中心”的建设构想,组织完成了展览馆首批资料收集整理,使其学院顺利建成该馆;2005年作为课题负责人,在展览馆基础上又设计了省级重点项目《岭南传统音乐资源在当代高校的转换》获省高教厅批准立项;2006年继续为展览馆争取到香港民族音乐学家曹本冶教授的个人收藏资料两千余件(部)的捐赠,丰富了馆藏基本建设。最近个人相继出版和完成了“广东排瑶‘仪式音声’研究”成果近30万字,为本院在传统丰厚的三大乐种研究成果之上,增加了新领域的岭南音乐研究成果。该成果结合音乐人类学宏观学科理论建设的思考,在本院教学中发挥着一定作用。音乐心理学这一学科的研究,我们起步较早,在国内曾一度处于领先的地位。早在1986年,罗小平与黄虹教授已出版了专著《音乐心理学》,继而又出版了译著《外国音乐心理学荟萃》。其中《音乐心理学》作为一本教科书,被国内其他专业教育机构所采用,并重版多次。最近,该书还应上海音乐出版社之邀进行修订再版。2003年,她们又与其他同事合作出版了《音乐教育心理学》一书。除此之外,两位教授还先后在核心刊物与省级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十多篇。目前,两位教授分别被推选为“中国音乐心理学学会”的副会长与理事。其中,黄虹教授在20年间一直注重调查与实验工作,先后走访的大学、中小学,乃至幼儿园十多家,并建立了一系列有相对固定性的研究试验点。这不但对个人研究,还对实际教学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研究场所。最近,学院又建立了音乐心理学实验室。此外,刚到本系的硕士毕业生张卓,近几年来致力于音乐的时间心理研究,并完成了高水平的硕士毕业论文《影响音乐听觉时距判断的主客体因素》,为音乐心理学界同仁所关注。西方音乐史学这也是我们专业较为成熟的一个研究学科,我们学院从60年代开始就有前辈学者投入这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如关伯基教授曾长期致力于匈牙利浪漫主义音乐家李斯特的专项研究,先后发表论文十多篇,同时还出版了相关的专著与译著。80年代后期由黄虹、许树坚教授接上,90年代后期又加入了邓希路、周广平教授。围绕这一学科的教学,他们先后增设了交响音乐体裁与名作、西方歌剧、20世纪西方音乐等配套课程。20年来,他们先后在各种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此外,他们还十分注重各种研究文本的收集,除图书馆之外,各自收集的唱片4000多张,影像资料2000多张,总括西方音乐文化史从中世纪到20世纪末所有重要体裁的经典作品。此外,还有相关西方艺术文化史方面的书籍万册。黄、邓两人均被推选为中国“西方音乐学会”理事。中国音乐史学这一学科的教研力量在近年的人才引进中得以加强,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引入,使这学科在我院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前景,在古代史范畴,除了吴丽玲,刘大坚、尚红等原有的教师之外,最近又加入了吴志武。吴志武最近五年来一直致力于《九宫大成》的研究,并完成了40万字的博士论文。科学发声与嗓音保健近十年来彭莉佳老师一直致力于科学发声与嗓子保健这方面的研究,先后出版的专著有:《发声常识与嗓音保健》、《嗓音的科学训练与保健》。这项研究深得国内同行的关注与肯定,几年来还应邀在全国数十所大学中举办讲座或开设系列课程。研究基地与研究项目就音乐学各专业,我们还建立了以岭南音乐为主导的研究基地。该基地主要立足于本院在编的音乐学专业教研力量,同时也增聘一些院外专家。目前,我们承接的研究项目有:冼星海研究;岭南音乐研究。冼星海研究的常设机构安置在沙河校区冼星海纪念馆中,而岭南音乐研究则安置在沙河校区岭南音乐博物馆中。关于岭南音乐研究,我们一向有固定的研究指向,其中包括:广东音乐研究,为此我们还设有“余其伟广东音乐研究中心”。客家山歌与汉乐研究。潮州音乐研究。以上几项研究我们还邀请民乐系的有关专家参与,因而使得这项研究具有十分雄厚的力量。此外,在音乐心理学研究上,我们还与广东中医药学会的有关专家合作,研究领域正在向音乐治疗方面拓展。再就是我们还承担了国家级的《高中艺术》教材的研究与编写工作,其中包括4个模块,即:音乐的情感表现(以完成,并出版);生活中的音乐;音乐与文化;音乐与科学(与广州大学音乐学院合作)。学生状况目前本系在读学生分四个年级,总人数97人,其中2004级21人;2005级20人;2006级19人;2007级34人;延长学制3人。近三年报考本系的学生,每年总在200人左右。

岭南音乐研究作为本院重点扶持的研究方向,多年来在全体教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已初见成果。更可喜的是,在本系教师的引导下,几年来在读本科学生中有关这方面的研究选题也日渐增多。具体分列如下:教研人员的研究成果:专著:陈天国:《潮州古谱研究》(陈天国、苏妙筝编著,花城出版社2002年出版)。《潮州音乐》(陈天国、苏妙筝编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出版)。《潮阳笛套古乐研究》(陈天国、苏妙筝编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中国梵呗·香花板》(陈天国、苏妙筝编著,花城出版社2006年出版)。论文:陈天国:《潮州细乐》2002年7月在汕头民间音乐会发表《关于地球音乐与声能音乐的概念》2002年《广州音乐研究》 《潮州佛乐南海赞》为汕头市文化局撰写《潮州古谱研究》(上、下)(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一、二期 《谈罗九香先生对客家音乐的贡献》(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一期《地球音乐与声能音乐等概念的树立及其意义》(星海音乐学院)2004年第一期,此文入编《中国专家学术成果通鉴》《轮音乐的躯壳和灵魂》(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潮州禅和板佛乐考源》《人海灯》2004年11月《潮州音乐的历史》《潮州日报》2006年6月7日王少明:岭南音乐人物访谈: 《后现代主义民族音乐岭南音乐——访展·爱伦教授》刊于星海音乐学院学报《万古长空 一朝风月——访余其伟》刊于人民音乐《永远漂泊的缪斯——访黄锦培教授》刊于星海音乐学院学报《以“问题意识”研究岭南音乐——访冯光钰教授》《筝艺映古音、仁智启百世——访饶宁新教授》《心安即是家——访甘尚时教授》周凯模:《广东排瑶“歌堂仪式”音声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学答辩委员会通过。(2007)《客家音乐文化与本土传承论纲》,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0第1期。罗小平:《在美的创造中,让音乐再生——析广东音乐名家余其伟的音乐表演美学观》(《黄钟》2003第4期)获第四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二等奖。王沥沥:《赣剧两路高腔唱腔音乐比较及其源流分析》(硕士学位论文)《赣南采茶戏的曲调来源与客家民系形成历史之关系》《赣剧两路高腔曲牌结构分析》《赣剧两路高腔曲牌与腔调的关系研究》《赣剧两路高腔不同音乐特点比较及其源流分析》参加全国性学术交流活动:陈天国:2002年9月参加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中国佛教音乐探研》2002年11月参加罗九香学术研讨会,论文《谈罗九香先生对客家音乐的贡献》2003年10月赴北京参加中韩第一届佛教音乐研讨会,论文《广东佛乐概况》2004年第二届中韩佛教音乐研讨会,因故未能参加,论文《潮州佛乐〈南海赞〉听赏》。2004年5月在星海音乐学院开学术讲座《潮州音乐的特点》2005年5月赴香港参加《岭南音乐学术研讨会》,为特邀代表。2005年9月北京参加中国三弦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三弦音乐的体、相、用》2005年10月厦门参加中韩第三届佛教音乐学术研讨会,论文《佛乐搬上舞台几个有关的问题》王少明:2001年参加罗九香诞辰100周年研讨会2003年参加吕文成诞辰100周年研讨会,论文《后现代主义与广东音乐的创新与发展》2003年参加第一届采茶戏音乐研讨会,论文《后现代语境下的采茶戏的生存与发展》2003年参加第一届广东汉乐研讨会,论文《广东汉乐的文化品味》2005年参加第二届广东汉乐研讨会,论文《承续汉乐香火,依托汉乐精神》2005年参加冼星海逝世60周年研讨会,论文《现象学视野中的冼星海“中国新音乐”》岭南音乐文化传播活动:周凯模:1998年.筹建《岭南音乐文化博物馆》(设于沙河校区)陈天国:为乳源县佛学院讲学教工尺谱和乐器演奏(为时二周)。为广东省佛教协会组织佛乐团,从招生、教学至2004年9月16日在黄花岗剧院公演,及后录音、录像《粤海梵音》VCD全世界发行。为岭东佛学院教学潮州禅和板佛乐,第一期2004年连办居士班,第二期2005年,每期各三个月。为广州市中学音乐教师开讲座,讲授“岭南音乐”。为韶关佛学院“禅文化活动”组织岭南禅和板佛乐演出一场。为中山市佛协筹办义务中医诊所义演组织两个节目,台湾电台现场录像并制碟。学生有关岭南音乐研究的论文选题毕业论文:吴玫玫:《广州白云山“城市广场”音乐活动调查报告》黎晓莹:《番禺地区民间乐社音乐活动调查报告》阮美娜:《番禺区基督教歌曲研究》郑敏茵:《宗江、何东〈小提琴协奏曲“鹿回头传奇”〉的研究》翟玥涵:《冼星海〈中国狂想曲〉中的民间音乐因素研究》李 上:《赣南采茶戏〈长长的红背带〉音乐分析和思考》学期论文:古子露:浅析广东番禺的传统民歌与歌舞音乐古子露:浅析佛教音乐文化陈夏杨:潮剧丑角面面观洪洁慧:游神——记乐岛民俗活动(一)刘 晰:2000年至今有关“原生态民歌在当代社会发展的变异及传播”课题研究综述

星海音乐学院论文封面图片

岭南音乐研究作为本院重点扶持的研究方向,多年来在全体教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已初见成果。更可喜的是,在本系教师的引导下,几年来在读本科学生中有关这方面的研究选题也日渐增多。具体分列如下:教研人员的研究成果:专著:陈天国:《潮州古谱研究》(陈天国、苏妙筝编著,花城出版社2002年出版)。《潮州音乐》(陈天国、苏妙筝编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出版)。《潮阳笛套古乐研究》(陈天国、苏妙筝编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中国梵呗·香花板》(陈天国、苏妙筝编著,花城出版社2006年出版)。论文:陈天国:《潮州细乐》2002年7月在汕头民间音乐会发表《关于地球音乐与声能音乐的概念》2002年《广州音乐研究》 《潮州佛乐南海赞》为汕头市文化局撰写《潮州古谱研究》(上、下)(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一、二期 《谈罗九香先生对客家音乐的贡献》(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一期《地球音乐与声能音乐等概念的树立及其意义》(星海音乐学院)2004年第一期,此文入编《中国专家学术成果通鉴》《轮音乐的躯壳和灵魂》(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潮州禅和板佛乐考源》《人海灯》2004年11月《潮州音乐的历史》《潮州日报》2006年6月7日王少明:岭南音乐人物访谈: 《后现代主义民族音乐岭南音乐——访展·爱伦教授》刊于星海音乐学院学报《万古长空 一朝风月——访余其伟》刊于人民音乐《永远漂泊的缪斯——访黄锦培教授》刊于星海音乐学院学报《以“问题意识”研究岭南音乐——访冯光钰教授》《筝艺映古音、仁智启百世——访饶宁新教授》《心安即是家——访甘尚时教授》周凯模:《广东排瑶“歌堂仪式”音声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学答辩委员会通过。(2007)《客家音乐文化与本土传承论纲》,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0第1期。罗小平:《在美的创造中,让音乐再生——析广东音乐名家余其伟的音乐表演美学观》(《黄钟》2003第4期)获第四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二等奖。王沥沥:《赣剧两路高腔唱腔音乐比较及其源流分析》(硕士学位论文)《赣南采茶戏的曲调来源与客家民系形成历史之关系》《赣剧两路高腔曲牌结构分析》《赣剧两路高腔曲牌与腔调的关系研究》《赣剧两路高腔不同音乐特点比较及其源流分析》参加全国性学术交流活动:陈天国:2002年9月参加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中国佛教音乐探研》2002年11月参加罗九香学术研讨会,论文《谈罗九香先生对客家音乐的贡献》2003年10月赴北京参加中韩第一届佛教音乐研讨会,论文《广东佛乐概况》2004年第二届中韩佛教音乐研讨会,因故未能参加,论文《潮州佛乐〈南海赞〉听赏》。2004年5月在星海音乐学院开学术讲座《潮州音乐的特点》2005年5月赴香港参加《岭南音乐学术研讨会》,为特邀代表。2005年9月北京参加中国三弦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三弦音乐的体、相、用》2005年10月厦门参加中韩第三届佛教音乐学术研讨会,论文《佛乐搬上舞台几个有关的问题》王少明:2001年参加罗九香诞辰100周年研讨会2003年参加吕文成诞辰100周年研讨会,论文《后现代主义与广东音乐的创新与发展》2003年参加第一届采茶戏音乐研讨会,论文《后现代语境下的采茶戏的生存与发展》2003年参加第一届广东汉乐研讨会,论文《广东汉乐的文化品味》2005年参加第二届广东汉乐研讨会,论文《承续汉乐香火,依托汉乐精神》2005年参加冼星海逝世60周年研讨会,论文《现象学视野中的冼星海“中国新音乐”》岭南音乐文化传播活动:周凯模:1998年.筹建《岭南音乐文化博物馆》(设于沙河校区)陈天国:为乳源县佛学院讲学教工尺谱和乐器演奏(为时二周)。为广东省佛教协会组织佛乐团,从招生、教学至2004年9月16日在黄花岗剧院公演,及后录音、录像《粤海梵音》VCD全世界发行。为岭东佛学院教学潮州禅和板佛乐,第一期2004年连办居士班,第二期2005年,每期各三个月。为广州市中学音乐教师开讲座,讲授“岭南音乐”。为韶关佛学院“禅文化活动”组织岭南禅和板佛乐演出一场。为中山市佛协筹办义务中医诊所义演组织两个节目,台湾电台现场录像并制碟。学生有关岭南音乐研究的论文选题毕业论文:吴玫玫:《广州白云山“城市广场”音乐活动调查报告》黎晓莹:《番禺地区民间乐社音乐活动调查报告》阮美娜:《番禺区基督教歌曲研究》郑敏茵:《宗江、何东〈小提琴协奏曲“鹿回头传奇”〉的研究》翟玥涵:《冼星海〈中国狂想曲〉中的民间音乐因素研究》李 上:《赣南采茶戏〈长长的红背带〉音乐分析和思考》学期论文:古子露:浅析广东番禺的传统民歌与歌舞音乐古子露:浅析佛教音乐文化陈夏杨:潮剧丑角面面观洪洁慧:游神——记乐岛民俗活动(一)刘 晰:2000年至今有关“原生态民歌在当代社会发展的变异及传播”课题研究综述

冼星海是我国现代著名的音乐家,他出生于1905年6月11日,1945年10月30日病逝于前苏联莫斯科原籍广东番禺,生于澳门贫苦船工家庭童年和少年时期曾在新加坡生活和学习,后在岭南大学预科,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上海国立音专及法国巴黎音乐学院学习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到达延安,任"鲁艺"音乐系教授和音乐系主任,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一生中创作了近300首音乐作品和大量论文塑造了无数生动的艺术形象,并以他对革命音乐的巨大贡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称号作品有《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他在延安鲁艺时期创作的《黄河大合唱》是我国音乐艺术的不朽名作冼星海以自己毕生的艺术实践,不懈地坚持了以聂耳为代表的中国新兴音乐的革命方向,全面反映在反帝爱国斗争中他不断探索音乐创作与群众的密切结合,努力创造既有鲜明民族特点又富于强烈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的各类音乐作品,为发展中国民族新音乐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星海音乐学院地处岭南文化中心--广州,是我国华南地区唯一的一所高等音乐专业学府。其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32年由中国现代音乐教育先驱马思聪、陈洪先生创办的专业音乐学校--“广州音乐院”。后经“广州音乐学校”、“广州音乐专科学校”、 “广州音乐学院”之变迁,1985年12月,为纪念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广州音乐学院”更名为星海音乐学院。

基本情况: 杨岩,男,1962年出生。声乐系系主任,声乐硕士生导师。所在单位级职务:声乐系,声乐系系主任毕业学校及学历: 沈阳音乐学院本科,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课程专业方向及擅长领域: 声乐演唱及教学、歌剧表演及教学、声乐艺术发展史研究及教学社会任职情况: 中国声乐家协会执行主席;广东省声乐艺术研究会会长主要专业技术工作经历 09-07星海音乐学院 声乐系 任声乐教师09-07 星海音乐学院 声乐系 副主任09-至今 星海音乐学院 声乐系 主任主要论文、著作、艺术作品情况: 正式出版的教材有:西洋歌剧咏叹调大全(ISBN9787503936555 / 750393655X) 编委 2011-03 800 文化艺术出版社正式发表的论文有: 1 《评<名家谈艺——田玉斌与名家谈美声歌唱》2 《论发散与聚合思维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3 《吊脚楼里飞出的土家族民歌》4 《忠于原著 解剖作品——我对分析歌曲的一些浅见》正式出版的音乐作品有: 1 2007悉尼春节文艺晚会 独唱 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悉尼歌剧院2 庆祝上海音乐学院建院八十周年音乐会 独唱 06 音乐会(星海音乐厅) 星海音乐厅3 沈阳音乐学院70周年校庆系列音乐会 独唱、 09 沈阳音乐学院 辽宁大剧院4 沈阳音乐学院70周年校庆“庆典”音乐会 独唱 09 沈阳音乐学院 辽宁大剧院5 “星海之声”——杨岩师生中外声乐作品音乐会 第一 11 音乐会(宁波音乐厅) 宁波音乐厅6 广东优秀男高音专场音乐会 独唱 11 深圳市演出公司 深圳大剧院7广东省文艺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文艺晚会 独唱 09 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 中山纪念堂8 中国文学艺术界2010春节大联欢 独唱 01 中央电视台 人民大会堂9 广东省文艺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纪念晚会 独唱 12 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 广州中山纪念堂10广东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文艺晚会 独唱 06 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 广州市白云国际会议中心11“伟人中山华侨情”大型交响音诗 独唱 08 中山市政协 吉隆坡国际会议中心主要获奖: 2000年赴法国参加第八届“嘎斯格尼”国际歌剧比赛男生组第一名2012年 中央音乐学院第一届全国艺术学院“意大利艺术歌曲”比赛 中央音乐学院 优秀指导教师奖2012年 全国大学生第三届“孔雀奖”声乐比赛 中国声乐家协会 教师组第一名2014年 中央音乐学院第二届全国艺术学院“德国艺术歌曲”比赛 中央音乐学院 优秀指导教师奖2002、2003、2005、2006、2013年 广东省优秀音乐家奖评选 广东省音乐家协会 广东省优秀音乐家奖2011年 星海音乐学院优秀共产党员评选 星海音乐学院 星海音乐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经过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的积累及艺术实践,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才,有多名学生在国际、国内的歌剧舞台上担任重要角色,并且在国内外重大赛事中频繁获奖。(一)国际比赛:2009年 获第七届多明戈国际声乐比赛获第三名2007年 获西班牙阿哈尔盖国际声乐比赛第二名2013年 获法国第25届马尔芒德国际声乐大奖赛最高奖及观众喜爱奖2013年 获法国第六届卡纳里国际声乐比赛 第一名2010年 获意大利“特雷维索”国际声乐比赛 第一名2010年 获意大利第七届“佩萨罗”国际声乐比赛 第二名2004年 获乌克兰“基佛21世纪”国际声乐比赛特等奖2004年 获捷克的“德沃夏克”国际声乐比赛 优秀奖2009年 获雅尔塔国际声乐大赛 特等奖(二)国内比赛:(在中国顶级的声乐专业“金钟奖”比赛中共获九项大奖)1、第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美声组 银奖一名、铜奖一名2、第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美声组 铜奖一名3、第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美声组银奖一名4、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美声组铜奖一名5、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美声组优秀奖两名6、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美声组银奖一名、铜奖一名7、第十二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 银奖8、第十届德国“新声音”国际声乐比赛中国赛区 获第三名9、第十一届德国“新声音”国际声乐比赛 中国赛区 获第二名10、中央音乐学院第一届全国艺术学院“意大利艺术歌曲”比赛 获女生组第一名、男生组第二名;获优秀指导教师奖。11、中央音乐学院第二届全国艺术学院“德国艺术歌曲”比赛 获男生组第二名、女生组第三名;获优秀指导教师奖12、全国大学生第三届“孔雀奖”声乐比赛 获本科组、研究生组第一名;教师组第一名。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 获艺术表演类一等奖。14、第六届北京国际音乐比赛·歌剧比赛女生组第三名(国际教科文一类比赛)主要科研项目: 教改项目《歌剧表演教学改革与实践》 主持 在研 广东省教育厅 2012-05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声乐歌剧表演》 主持 在研 广东省教育厅2014-07精品资源共享课《美声演唱》在研 广东省教育厅 2012-06

星海音乐学院论文封面

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简介 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建于1958年。自建系以来,迄今已形成了完备的大学本科教学体系,并成为一个能够代表华南地区乃至全国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教学水平的专业学科。历任系主任有:梁芷琼、余苇、黄容赞、陈家骅、苏克、蔡松琦、廖胜京、刘春荣、吴粤北;现任系主任:房晓敏。 半个世纪以来,作曲系的师资队伍逐步发展壮大,在教学、科研和创作中,涌现出一批具有突出贡献的作曲家、专家、学者,创作了大量有影响的音乐作品。如:创作方面有施咏康的交响诗《黄鹤的故事》、廖胜京的小提琴曲《火把节之夜》及钢琴曲《红河山歌》、房晓敏的民族室内乐《五行》及二胡协奏曲《幻想曲》、李方的木偶音乐《五羊传奇》、曾宇佳的室内乐《窗外》等;在教材、著作方面有施咏康的《管弦乐队乐器法》、刘春荣的《和声分析》、房晓敏的《五行作曲法》及《流行歌曲写作技巧》、任达敏的《流行音乐与爵士乐和声学》、王小玲的《汉族调式和声技法》、蔡乔中的《探路者的求索——朱践耳交响曲创作研究》、雷光耀的《首调单声部视唱教程》等。作曲系现已为华南地区乃至全国培养了一大批音乐创作和音乐理论人才,其中许多毕业生已成为音乐院校、文艺团体、广播电视、音像出版和其它文化单位的骨干;有的已进入我国和我省著名音乐家的行列,并在国际、国内音乐创作比赛中多次获奖。如:李海鹰、卢庆文、黄虹、王小玲、邓希路、杨晓、李方等。 目前,作曲系下设“作曲、作曲技术理论、基础训练”三个教研室。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5人(具有博士学位4人、硕士学位10人)。开设“作曲、和声学、复调、曲式与作品分析、管弦乐配器”五门专业课程;此外,还开设了“视唱练耳、乐理、五行作曲法、流行歌曲写作技巧、民族旋律写作、序列音乐写作、朱践耳交响曲创作研究、和声分析、流行音乐与爵士乐和声学、汉族调式和声技法、近现代高级视唱练耳、音乐英语文献阅读、钢琴、计算机辅助作曲”等多门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简介 音乐学系筹建于1997年10月,1998年开始招生。其前身为音乐理论教研室(1979年始),负责全院的所有史论公共课,其时所开的课程主要有:外国音乐史、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艺术概论、中国民歌、音乐美学、音乐名作、音乐文学等。教研室成员先后有:崔其焜、关伯基、张文倩、陈荣喜、许树坚、赵婉洁、赵雅瑶、汪波、陈维伦、王润秋、罗小平、黄虹、吴丽玲、邓希路、胥远帆、汪红珺等老师。 1995年,教研室悉数并入音乐研究所,所长为:罗小平;副所长:周广平、何平;党支部书记为:汪波;秘书:汪红珺、陈宏。除了研究所原有的成员(赵宋光、陈天国、罗德栽、陈安华)外,还先后增加了闫笑雨、潘澜(2000年调离)、刘大坚、尚红、周凯模等老师。所内教师依然承担全院的史论类公共课。 1998年,音乐学系从研究所中分离出来,独立建制至今。主要人员几乎都来自原来的音乐理论教研室,后来又增加了年轻一代新教师(均为硕士)。第一届系主任:何平(2004年7月调离);系秘书:陈宏。2004年7月,由邓希路以副主任职衔继任;2005年9月,幸祝香出任党支部书记。下设四个研究室:音乐史学教研室;民族音乐教研室;技术理论教研室;哲学—文学教研室。目前系里从教与管理人员共29名:赵宋光、陈天国、幸祝香、罗小平、吴丽玲、黄虹、邓希路、闫笑雨、刘大坚、周凯模、王少明、彭莉佳、周广平、邹洪明、尚红、王沥沥、章俊、陈宏、艾福华、黄蕾、张卓、吴志武、黎敏、郑敏、高飞胜、藿橡楠、刘彤文、程亚鹏。谢泽慧老师2007年9月调至现代音乐系工作。星海音乐学院现代音乐系 现代音乐系 前身为音乐音响导演系。2006年7月正式更名为现代音乐系,同时对原有专业进行了全方位的优化调整。现代音乐系作为华南唯一高等音乐学府——星海音乐学院的新建系,依托广州经济发展前沿地区特征,与大学城多科环境相衔接,确立了以建立多元化现代音乐特征、全面性现代专业环境为定位的办学思路。经过全面的调研以及全方位的论证,体现当代音乐发展特征,体现当代音乐教育需求,并充分利用多元文化环境,及现代音乐可持续发展因素与当代社会需求度的综合特征,将原音响导演专业优化调整为电子音乐制作专业,同时新增设影视音乐创作、爵士音乐表演两个专业(方向)。从而形成了含盖音乐创作、音乐制作、音乐表演多种专业教学相融合的办学环境。 目前现代音乐系拥有强大的师资团队。专业教师中有多位是在国内外专业领域中享有较高声誉的音乐家。此外,师资呈现国际化多元特征是现代音乐系在教师队伍方面的重要特色。目前有来自法国、德国、美国等地的多名外籍教师,使得在教学上与世界先进教学理念同步,创造出国内领先的教学环境。同时现代音乐系拥有先进的教学设施设备。包括专业电子音乐制作核心主课室,音乐创作核心主课室,独立的爵士乐重奏课室,爵士钢琴课室,爵士打击乐课室等。电子音乐制作授课室均配备PC与APPLE双系统工作站及专业级音乐制作硬件设备与软件系统;音乐制作主干课室配备专业音乐工作站系统,同时全部学生系统亦配备专业Cubase及M-Power制作系统。同时正在建设达到国际顶级水准的现代音乐中心及现代打击乐中心。中心拥有先进的设备与环境,能够胜任电子音乐制作、影视音乐录制与编辑、音乐录音、爵士乐表演与录制等诸多现代音乐教学、策划、创作、录制、表演等工作。 现代音乐系的主导办学理念是致力于对希望以电子音乐创作与制作,电影、电视音乐创作及多元媒体艺术作品音乐创作与制作,爵士器乐表演及创编作为艺术事业发展的学生,通过系统、科学的专业理论教学,对应用能力具有指导作用的必要的实践性教学,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专业教育与培养。同时,特别强调在传授学生相关专业技术的同时,充分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与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审美能力及艺术创作的多方合作技巧,同时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各自专业领域的兴趣与探索精神,使其在专业素质、创造性、综合审美素养、以及发展性思维与创新精神方面均得到全方位的发展,从而使其不但获取所必需的专业知识,更为其未来艺术生涯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与综合素养,以及高度的实践应用水平。 星海音乐学院钢琴系简介 广州星海音乐学院钢琴系始建于1957年,发展至今已有50年的历史,通过前后几代领导和教师的努力,及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现已发展成全国优秀的钢琴教育及人才培养单位之一。无论从师资力量到硬件设施的配置,星海音乐学院钢琴系都达到了作为一个高度专业化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单位所应有的条件。星海音乐学院钢琴系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现有教师19人,其中包括如李淇、波波娃、黎颂文、杜宁武、冼劲松等老、中、青几代许多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为钢琴事业的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的钢琴演奏家和教师。我系师资结构的几大特点包括学历高(博士及硕士学位占百分之七十)、具有海归经历的教师比例高(百分之五十)、教师队伍中外结合(中国(包括香港和台湾)、美国、乌克兰)。在教学硬件配套设施,星海音乐学院钢琴系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星海音乐学院从2005年开始搬至广州大学城新校区,在根本上使教学环境得到了一个飞跃。在此基础上,现有数个可供我系使用的演奏厅,都达到了专业演奏厅的标准。并且随着星海音乐学院二期工程的竣工,届时一千三百多个座位的交响乐厅和四百多个座位的室内乐演奏厅将会使我们的演奏设施跃上一个新台阶。在日常教学设施上,所有专业课教室都将在近期内配置两台专用三角钢琴。星海音乐学院钢琴系所涵盖的学科领域有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其教学工作主要包括钢琴演奏专业和其它专业如作曲、现代音乐、声乐、音乐教育、乐器工艺、音乐学等系的钢琴必修课。在学科建设和教学管理上,无论是对主科或者是对必修课的教学,我系都建立了非常完整的教学计划体系,为保证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除严抓日常的教学工作外,我系开展了丰富的对外学术交流活动,内容极其丰富,与国内外同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每学期都有多次来访专家的讲学和演出活动。同时,我系的教师和学生也积极地走出校门,在国内国外各地参加各种讲学、演奏、比赛等活动,其高度的专业水准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由于我系在教学工作中的出色表现,广东省教育厅于2005年授予我系广东省名牌专业称号。 星海音乐学院声乐系简介 声乐系主要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理论素养,并具备较强音乐表演能力,能在专业文艺团体和艺术院校等相关部门,从事声乐演唱及声乐教学和研究的专门人才,以及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材,学制为本科四年。声乐系下设声乐、钢琴两个教研组,拥有一支充满朝气、教学科研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现有教师11人,其中正、副教授有4人,讲师有4人,助教2人。教师中有获硕士学位,有出国留学归来,有国际、国内重大声乐比赛获奖,都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声乐系的学生主要学习声乐演唱的基本知识,接受专业技能的严格训练,使其具有较高的演唱能力。专业课除了声乐课外,还开设了重唱、合唱、歌剧排练、表演、形体训练、外国语语音、正音与台词等课程。专业基础课:视唱练耳、乐理、钢琴、和声、曲式。在教学上,有针对性地全面培养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声乐系近年来,在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教学、科研成果喜人,多次在国际、国内声乐比赛中获奖;在法国第八届哥斯嘎尼国际歌剧比赛获一等奖、在第十三届尼古拉斯施奈德特拉纳夫斯基国际声乐比赛获三等奖、代表学院参加由教育部、文化部举办的“全国大学生艺术歌曲比赛”获专业组一等奖、在由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十一届“全国电视歌手大奖赛”专业组(美声)获银奖、在由中国文联、中国音协、广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比赛荣获二等奖、在科研方面,有承担院级科研项目等。声乐系的毕业生分布国内外,有的多次在国家、省、市的声乐比赛中获奖,有的担任国家、省级文艺团体的主要演员、有的在担任文化单位、文艺团体的领导职务,还有的成为著名的专家学者。星海音乐学院民乐系简介 星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建于1957年,是一个集民族器乐研究、教学、表演为一体的学科,是学院音乐表演艺术学科方向的一个教学部门。民乐系主要以发展中国民族器乐表演艺术与理论研究为基础,重点突出岭南音乐文化特色。历任系主任有易剑泉、黄锦培、潘焜尺、陈天国、陈照华、袁德明、殷惠麟,现任系副主任苏素筝、谭炎健。民乐系下设弹拨乐、弓弦乐、管乐三个教研组,附属有一个近百人的民族乐团。民乐系现有教师28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7人,讲师9人,青年教师9人。现有在校本科生172人,学制四年。主修乐器有琵琶、古筝、扬琴、阮、三弦、高胡、二胡、笛子、唢呐、笙、打击乐、大提、贝司等13门小专业。专业课程有独奏、重奏、合奏、岭南音乐概论(包括潮乐、汉乐、粤乐)、小型乐队编配。专业基础课程包括中国古谱,中国音乐通史、西方音乐通史、戏曲与曲艺音乐、民族音乐概论、艺术概论、视唱练耳、乐理、和声、曲式、钢琴等并开出10多门选修课程。民乐系重视民族器乐的教材建设和理论研究工作,重视各种艺术实践活动。据统计,近年来共出版著作、教材1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音像制品30多张。在国际、国内的各种比赛中获得诸多奖项,其中包括荣获2000年台湾“千禧国际古筝独奏大赛”第一名,获第一届“中国青少年艺术大赛”古筝专业总决赛金奖和阮专业比赛优秀奖,获国家首届“中华民族基金奖”,获全国“广东音乐比赛”一等奖,获2003年“天华杯”全国青年琵琶比赛三等奖,获第一届“吴氏管乐杯”全国唢呐大赛青年组第三名,等等。民乐系教师经常应邀担任国内各种音乐比赛评委,参加国内外的访问、讲学、演出活动,深受国内外业界人士的好评。管弦系概况 发展历史:管弦系是我院办学历史上最早设立的五个教学系之一,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演奏家与教育家。历届系主任有余薇(兼)、刘大汉、梁兆荣。现任系主任席伟泷,副主任李国安、韦玮。专业方向:音乐表演学科管弦乐器演奏方向。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具有一定的政治理论素养、文化素养,掌握管弦乐艺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具备较高的管弦乐器演奏技巧,能在职业团体从事管弦乐演奏,在专业艺术院校从事管弦乐专业教学,在普通大中小学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文化机构从事音乐研究、音乐活动组织与宣传及行政管理的专门性人才与复合型人才。专业设置: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竖琴、古典吉他、单簧管、萨克斯、双簧管、大管、长笛、小号、圆号、长号、次中音号、大号、打击乐。专业主干课程设置:主科、合奏与室内乐(管弦乐合奏、管乐合奏、弦乐合奏、长笛合奏、单簧管合奏、萨克斯合奏、打击乐合奏、重奏)毕业论文、艺术实践。师资状况:管弦系在编任课教师44人,教授5人,副教授9人,讲师24人,助教6人;博士2人,副博士1人,硕士18人;留学归国人员18人,外籍教师3人。管理队伍:设有系主任1人,副主任2人,主管学生工作的党支部副书记1人,教研组组长7人(弦乐第一教研组(小提琴)、弦乐第二教研组(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竖琴、古典吉他)、管乐第一教研组(长笛)、管乐第二教研组(单簧管、萨克斯)、管乐第三教研组(双簧管、大管)、管乐第四教研组(铜管、打击乐)、钢琴艺术指导教研组);办公室秘书1人,乐务1人。实验团体:设有管弦乐团、交响管乐团两个实验团体。管弦乐团:由管弦系本科生、研究生及部分青年教师组成,曾接受过国内外著名指挥家的指导,包括指挥家张国勇、丁家琳、美籍华裔指挥家徐志廉、乌克兰指挥家德博洛夫斯基·巴威乐、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胡坤等。多年来,乐团成功演奏了大量的古典、浪漫以及近、现代不同风格的中外交响乐作品,多次出访美国、澳大利亚、西班牙、奥地利等国及中国香港、澳门。近年来参加的重大活动有:第九届全运会闭幕式大型文艺演出、第四届金钟奖开幕式音乐会、纪念冼星海诞辰100周年音乐会、高雅艺术进校园、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等。乐团现任指挥是留美青年指挥家刘明。交响管乐团:由管弦系本科生、研究生及部分青年教师组成,曾接受过国内外著名指挥家的指导,包括指挥家于海、程义明、林友声、张海峰、美国指挥家John Boyd等。近几年,交响管乐团活跃在华南及港澳地区,积极推行管乐交响化,多次在星海音乐厅及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厅举行交响管乐专场音乐会,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近几年参加的重大活动有:广东管乐学会成立庆典音乐会、广东音乐家协会成立50周年庆典音乐会、第十四届亚太管乐节开幕式音乐会、2006“华南之春”管乐音乐会等。星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简介 星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创办于1980年,27年前音乐教育系的前身为“师范班”,成立之时只有两张办公桌,三位教师,15位学生。今天音乐教音系已成为星海规模最大、师资力量雄厚、课程设置科学,办学设施先进,教学科研创作表演丰硕的单位。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奋斗,到目前为止,音乐教育系已初步形成了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教学科研与艺术实践相结合,富有时代特征、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也是学院重点专业之一。音乐教育系现设音乐教育兼合唱指挥专业方向。下设有钢琴、声乐、教育理论3个教研室和一个行政办公室。全系共有教职工49人,其中,专任教师45人,行政人员4人。目前在校生人数为823人。到目前为止,已培养了二千六百多名本科毕业生加上自考生千余名,从根本上解决了广东省基础音乐教育师资不足的矛盾,成为广东省基础音乐教育(包括普通高等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基地,也为全国部分省(区)输送了人才。 星海音乐学院流行音乐系 流行音乐系成立于2006年7月,由原社会音乐系流行音乐演唱、电子键盘演奏专业合并组成。流行音乐演唱专业自1993年起设立,是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最早设立的一批流行音乐演唱专业之一。电子键盘演奏专业自2000年起设立,现在已成为在华南地区最有影响的专业。流行音乐系注重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强调艺术实践,培养能在文艺团体、艺术院校、演艺制作公司等单位从事表演、教学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两个专业自设立以来已为社会输送了大批文艺人才,有知名歌手周亮、赵鹏、周笔畅、东山少爷等,活跃在省、市电视台的文艺节目主持人宋嘉其、许燕玲、赵荣、姚远、章艳,还有流行音乐市场各个领域的人才。近几年来,社会文艺活动蓬勃开展,流行音乐市场不断活跃,我系抓住有利时机开拓创新,近三年来学生素质进一步提高,涌现了一批优秀学生,学生在各类流行音乐比赛中获得奖励达100多项。如流行音乐演唱专业的周笔畅获“超级女声”全国总决赛亚军,廖寰、张宁分别获第二、三届羊城新秀歌手大赛冠军,电子键盘演奏专业的蔡慧获英国电子管风琴公开赛高级组第三名,多人获得广东省YAMAHA键盘比赛一等奖。在省、市电视台举办的各类流行音乐演唱比赛中,我系学生已成为一支生力军,在舞台上独领风骚,如谢恩民获得南方电视台主办的“敢拼才会赢”年度总决赛季军,肖红、万乘齐分别获得广州电视台主办的“飙歌王”大赛冠军,还有各种优秀奖项多不胜数。 星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简介 星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成立于2006年7月,前身为社会音乐系。为了更加适应和满足社会对多能一专、既懂艺术,又会管理的音乐人才的需要,学院撤销社会音乐系,建立艺术管理系。 本系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掌握艺术管理专业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具备在各级文化管理机构、演出团体、演出场所、演出公司、音像出版社、艺术院校、电台、电视台及各种传媒机构从事艺术管理、艺术策划、艺术传播、艺术经纪、艺术营销等方面工作的既懂艺术又会管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艺术管理专业是一门理论和应用性结合很强的交叉学科,该专业以艺术学为基础,以管理学为依托,与艺术鉴赏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心理学、统计学等诸门学科相结合,将艺术策划、艺术传播、艺术营销等新型运用门类作为主要教学研究内容;以案例调研、专业实习和媒体技术运用作为特色教学手段,强调“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活教学”,培养学生创新、创造、创业能力,适应社区文化、企业文化、传媒文化、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星海音乐学院舞蹈系简介星海音乐学院舞蹈系成立于2003年,现有在校本科生四百余人,其本科专业设置是广东省高校独建舞蹈专业中时间最早、规模最大、专业性最强的学科系。舞蹈系教学设施优良,现设中国舞表教专业,以培养具有表演、编导、教学等技能,适应文艺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等机构需求的综合性舞蹈人才,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有:中国舞基本功训练、中国民间舞、剧目排练、舞蹈编导、中国古典舞身韵、舞蹈解剖学、中外舞蹈史、舞蹈作品赏析、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中外音乐概论、视唱练耳与乐理,舞剧音乐以及数十门选修课,已初步建立起一套科学严谨的课程体系。本系凭借星海音乐学院办学50多年所积淀的音乐底蕴,注重学生音乐修养,使舞蹈教育与音乐教育紧密结合,学生以舞为主,舞乐兼修。舞蹈系有一个团结奋进、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有一支力量强、业务精、素质高、充满朝气的师资队伍,教师绝大多数毕业于国内外名校。舞蹈系注重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把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紧密结合,积极组织师生参加省、市的重大演出活动,本系教师创编的舞蹈剧目在国内外各类赛事中屡获殊荣、深受赞誉。为广东的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本系重视对外交流,时常邀请国内外艺术界知名人士、学者来系讲学、交流,本系师生也应邀到日本、韩国等国家和港澳特别行政区访问、交流、演出。本系毕业生才艺出众、德艺双馨,适应社会需要,广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为了完善专业结构和学科设置,本系正准备进一步拓展相关专业,并积极筹划招收舞蹈硕士研究生,向更好更强迈进。星海音乐学院乐器工艺教研室简介 乐器工艺专业教学最早始于1986年,当年在本院附属中等学校招收了中专层次的钢琴调律专业学生,学制三年; 2002年9月经学院党委批准,正式招收第一届钢琴调律维修专业方向的本科生,同时还在本院的高等成人教育层次中招收了多届本专业方向的学生,2006年11月学院正式成立了独立建制的“乐器工艺教研室”。现任教研室主任梁锐祥。乐器工艺专业是以乐器工艺专业的理论研究与专业技能并重为主要教学模式,涉及文、理、工等各门类知识的综合学科。该室现设有钢琴调修工艺专业方向,目前有在职教师6人,其中5名常任教师中讲师及以上职称3名,高级职称1名,外聘客座教授2名(含硕士一名,本科学历四名(在读硕士一名);聘任了国际著名的钢琴制造家童志成与中国提琴制作大师中央音乐学院郑荃教授为我们的客座教授。本专业方向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乐器工艺方面的理论水平,具备较好的乐器修造工艺技术、操作技能与音乐实践能力,能在乐器生产企业营销或专业维修技术岗位(专业钢琴调律师)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等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乐器工艺教研室自建立以来,其专业主干课程分为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两大类课程。该专业方向的教学改革与亮点特色包括:科学设置骨干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将专业实践与学院维修任务相结合;长期坚持教学研究活动制度;积极发挥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强化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等。在教学科研成果方面,本专业开办六年以来,任课教师完成省教育厅科研项目二项;院内科研课题项目一项;获省级科技成果奖一项;在国内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及文章十余篇,并承担了多次全国与省内乐器行业会议与学术交流。近年来,已有八名毕业生与在校生通过了中国音乐家协会钢琴调律学会的入会考核,获得了国家学会的正式会员资格。目前已有的二届毕业生就业率达100%。乐器工艺专业是学院的组成部分,在今后发展中,教研室本着“务实求新”的办学理念,以“为人师表、育子之心”,加强科学发展观等理论学习,抓住机遇,树立创新,兢兢业业工作,将星海音乐学院乐器工艺专业办成“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集乐器工艺、乐器科研、乐器理论研究的综合性前沿学科”。

你好,作文一般要求写800字。一、专业面试【30】乐器演奏:背谱演奏钢琴或其他乐器,曲目自选。中国民歌、曲艺或戏曲演唱(创作歌曲除外,背谱清唱,不带伴奏)。专业对话:考生音乐学习经历与阅读及一般文化知识。二、专业笔试【60】音乐常识(考试时间150分钟)【30】音乐音响听辨、西方音乐史、中国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及一般音乐知识。作文(考试时间150分钟)【30】文体要求:议论文,内容与音乐生活有关。三、基本乐科(按比例算入总分并划定资格线)【10】参见《附录二:基本乐科考试大纲》。四、考生进校后,依据录取综合分及个人意愿分别修读理论音乐学或应用音乐学。《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刘再生,人民音乐出版社)《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汪毓和,人民音乐出版社)《西方音乐简史》(余志刚,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民间音乐艺术》(王沥沥,广东教育出版社)《音乐学基础知识问答·修订版》(中央音乐学院编,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外国音乐辞典》(上海音乐出版社)初中、高中音乐课本中有关音乐常识的章节

倒!~~~~他应该是跟沈阳音乐学院有关哦!!!如有细节问题!~~请进入%C9%F2%D1%F4%D2%F4%C0%D6%D1%A7%D4%BA%C4%CF%D0%A3%C7%F8&rs2=0&myselectvalue=1&word=%C9%F2%D1%F4%D2%F4%C0%D6%D1%A7%D4%BA%C4%CF%D0%A3%C7%F8&tb=on 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贴吧!~~~我们将细细的回答您!~

星海音乐学院论文封面格式

你好,作文一般要求写800字。一、专业面试【30】乐器演奏:背谱演奏钢琴或其他乐器,曲目自选。中国民歌、曲艺或戏曲演唱(创作歌曲除外,背谱清唱,不带伴奏)。专业对话:考生音乐学习经历与阅读及一般文化知识。二、专业笔试【60】音乐常识(考试时间150分钟)【30】音乐音响听辨、西方音乐史、中国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及一般音乐知识。作文(考试时间150分钟)【30】文体要求:议论文,内容与音乐生活有关。三、基本乐科(按比例算入总分并划定资格线)【10】参见《附录二:基本乐科考试大纲》。四、考生进校后,依据录取综合分及个人意愿分别修读理论音乐学或应用音乐学。《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刘再生,人民音乐出版社)《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汪毓和,人民音乐出版社)《西方音乐简史》(余志刚,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民间音乐艺术》(王沥沥,广东教育出版社)《音乐学基础知识问答·修订版》(中央音乐学院编,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外国音乐辞典》(上海音乐出版社)初中、高中音乐课本中有关音乐常识的章节

冼星海是我国现代著名的音乐家,他出生于1905年6月11日,1945年10月30日病逝于前苏联莫斯科原籍广东番禺,生于澳门贫苦船工家庭童年和少年时期曾在新加坡生活和学习,后在岭南大学预科,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上海国立音专及法国巴黎音乐学院学习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到达延安,任"鲁艺"音乐系教授和音乐系主任,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一生中创作了近300首音乐作品和大量论文塑造了无数生动的艺术形象,并以他对革命音乐的巨大贡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称号作品有《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他在延安鲁艺时期创作的《黄河大合唱》是我国音乐艺术的不朽名作冼星海以自己毕生的艺术实践,不懈地坚持了以聂耳为代表的中国新兴音乐的革命方向,全面反映在反帝爱国斗争中他不断探索音乐创作与群众的密切结合,努力创造既有鲜明民族特点又富于强烈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的各类音乐作品,为发展中国民族新音乐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星海音乐学院地处岭南文化中心--广州,是我国华南地区唯一的一所高等音乐专业学府。其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32年由中国现代音乐教育先驱马思聪、陈洪先生创办的专业音乐学校--“广州音乐院”。后经“广州音乐学校”、“广州音乐专科学校”、 “广州音乐学院”之变迁,1985年12月,为纪念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广州音乐学院”更名为星海音乐学院。

1990年:1、论文:《论广播剧音乐的审美特征》《声屏世界》1990第3期1993年:1、论文:《谈乐器发声时的音乐特征》《交响》1993第3期1994年:1、论文:《论江南丝竹的声部润饰与织体》《音乐艺术》1994第3期2、论文:《丝柔竹脆,情深意切》《人民音乐》1994第4期1995年:1、论文:《论民乐器的改革》《交响》 1995第2期2、论文:《再谈民乐的创作与配器》《江西师大学报》1995增刊3、论文:《也谈音乐的美》《江西师大学报》1995年增刊4、论文:《谈视唱练耳的教学》《儿童音乐》1995第4期1996年:1、论文:《忆我的导师——胡登跳》《人民音乐》1996第1期2、论文:《教盲童弹钢琴的乐趣》《钢琴艺术》 1996第2期4、论文《谈现代音乐表现手法的广泛性与直叙性》《交响》1996第4期1997年:1、论文:《略论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1997第1期2、论文:《论传统音乐中的审美品格特征》《人民音乐》1997第12期3、论文:《试论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版4、论文:《论二胡的揉弦》《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7第1期5、论文:《论歌唱时的审美境界》《黄钟》1997增刊1998年:1、论文:《对现代民族管弦乐创作的回顾与展望》《98’高师作曲理论研讨会》2、论文:《钢琴演奏史》(译文)《音乐探索》1998第2期1999年:1、论文:《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观探析》载《新余高专学报》1999年第4期 该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国家教育部主管杂志)2000 年第2期转摘2000年:1、论文:《赣中花钗锣鼓乐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 第3期2、论文:《传统民族乐曲中的旋律发展手法探析》《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3、论文:《论德彪西管弦乐语言特征》《乐府新声》2000年第2期4、论文:《中国音乐学科理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人民音乐》2000年第1期,该文被《音乐、舞蹈》(人民大学复印刊物)2000 年第2期全文转摘5、论文:《“自性危机”论不符合中国音乐的事实》《新余高专学报》2000年第3期6、论文:《试析黑格尔论艺术想象》《解放军艺术学院学院学报》2000年 第2期7、论文:《从赣南的地域环境看客家山歌的特色》《音乐探索》2000年第4期8、2000年被聘为《中国音乐大百科全书》部分条目的撰稿人2001年:1、论文:《龙虎山道教音乐历史文化透视》《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 第3期2、论文:《论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 第3期3、论文:《音乐美的本质—兼评汉斯立克的“论音乐的美”》《新余高专学报》2001年第1期2002年:1、论文:《道教音乐美学思想和审美品格探析》《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 第2期2、论文:《中国民族管弦乐的历史与展望》《音乐探索》2002年 第2期3、论文:《对<沃采克>最后一个间奏曲和终曲的音乐学分析》《乐府新声》2002 第1期4、论文:《音乐研究中的常用方法与选题原则》《交响》2002 第3期5、论文:《中国道教科仪音乐研究在抢救和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作中的意义》2002年12月“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抢救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读2003年:1、 论文:《音韵悠悠 筝魂长留》载《人民音乐》2003年第4期、载《音乐周报》2003年1月10日2、 论文:《系统建设民族器乐(欣赏)资料的新构想》2003年11月《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1、论文:《龙虎山天师道科仪音乐之渊源与流变》《中国音乐》2004 第3期2、论文:《赣东北吹打乐社—“串堂班”研究》《中国音乐》2004第2期2005年:1、论文:《弋阳腔学术研讨会综述》《人民音乐》2005 第3期2、论文:《赣东北串堂音乐研究》《中国音乐》2005第2期3、论文:《弦索乐配器研究》《音乐艺术》2005第3期2006年:1、论文:《孟戏剧本“长城记”音乐形态研究》《中国音乐》2006年第3期2、作品集:《傅利民音乐作品选集<荷花引>》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2007年:1、论文:《道教科仪音乐的宗教功能》《中国音乐》2007年第1期2、论文:《赣中南窑头打八仙音乐考察与研究》《音乐研究》2007年第1期 1、论著:《美学与美育教程》(江西高校出版社1996版)2、论著:《音乐美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3、论著:《斋醮科仪 天师神韵》(四川巴蜀出版社2003年版)4、论著:《乐种学讲义》(中国音乐学院油印教材2003年)5、论著:《音乐论文写作》(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6、论著:《民族器乐配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7、论著:《傅利民音乐作品集》(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8、论著:《中国道教音乐文化》(中国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年版)9、论著:《江西苏区音乐文化研究》(中国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年版) 1990年:1、作品:《江西师范大学校歌》 10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播出1991年:1、作品:歌曲《送电工人上井冈》《心声》歌刊1991第4期2、作品:童声合唱《蒲公英的欢笑》《心声》歌刊1992第2期1992年:1、作品:二胡与扬琴《春遥》1992、5、8上海东方电台播出1993年:1、作品:民族管弦乐《赤壁随想》5上海东方电台播出1994年:1、作品:丝弦五重奏《深秋的田园》12 9上海东方电台播出1995年:1、作品:二胡与扬琴《春遥》1995、10、29江西电台专题音乐2、作品:歌曲《永远响亮的金唢呐》8播出于江西电台、电视台3、作品:歌曲《山里老表乐呵呵》1995分别播出于江西电台、电视台,发表于水力电力出版社的《歌曲集》;获省创作一等奖4、作品:歌曲《小屋的蜡烛》1995 播出于江西电台5、作品:钢琴独奏《欢乐的童年》19—20播出于江西、北京国际广播电台1996年:1、作品《万泉河印象》[扬琴独奏]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96、7播出)2、作品《第Ⅱ号》[丝弦五重奏] (江西人民广播电台1996、11播出)3、作品:歌曲《中国·母亲》《心声歌刊》1996第6期 获江西省广播征歌一等奖4、作品:歌曲《点燃希望的灯》10江西人民广播电台;获江西省新歌评选一等奖5、作品:歌曲《红绿兰的故事说不完》11江西有线电视台;获江西省歌曲评选“十佳歌曲”奖1997年:1、作品:歌曲《永远响亮的是那金唢呐》1997《声乐演唱与伴奏》;《音乐周报》1998年5月8日版(总739号)2、作品:歌曲《采桑子》1997《声乐演唱与伴奏》3、作品:歌曲《永远响亮的金唢呐》1997《声乐演唱与伴奏》4、作品:歌曲《归帆》7江西人民广播电台5、作品:歌曲《献给你一束万年青》5江西人民广播电台6、作品:笛子独奏《兰花花》4上海东方广播电台7、作品:丝弦五重奏《深秋的田园》9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年播出8、作品:歌曲《这里是中国的土地》12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播9、作品:歌曲《回归颂》26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播出1998年:1、作品:《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二胡独奏曲](入选《全国二胡(业余)考级作品选》第三套第二册)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2、作品:二胡与扬琴《春遥》6上海电台播出3、作品:歌曲《中国、母亲》8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播出4、作品:歌曲《红绿蓝的故事》1998 年10月获江西有线电视台歌曲创作评选“十佳歌曲奖”1999年:2、作品:二胡独奏《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载《全国(业余)二胡考级第三套作品集》 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版2001年:1、 作品:歌曲《难忘岁月如歌》2001年7月在中央电视台、江西电视台播出,并刊于《心声歌刊》2001第3期。2004年:1、作品:歌曲《飞吧 白鸽》。2006年:1、作品集:《傅利民音乐作品选集<荷花引>》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

星海音乐学院论文

你好,作文一般要求写800字。一、专业面试【30】乐器演奏:背谱演奏钢琴或其他乐器,曲目自选。中国民歌、曲艺或戏曲演唱(创作歌曲除外,背谱清唱,不带伴奏)。专业对话:考生音乐学习经历与阅读及一般文化知识。二、专业笔试【60】音乐常识(考试时间150分钟)【30】音乐音响听辨、西方音乐史、中国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及一般音乐知识。作文(考试时间150分钟)【30】文体要求:议论文,内容与音乐生活有关。三、基本乐科(按比例算入总分并划定资格线)【10】参见《附录二:基本乐科考试大纲》。四、考生进校后,依据录取综合分及个人意愿分别修读理论音乐学或应用音乐学。《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刘再生,人民音乐出版社)《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汪毓和,人民音乐出版社)《西方音乐简史》(余志刚,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民间音乐艺术》(王沥沥,广东教育出版社)《音乐学基础知识问答·修订版》(中央音乐学院编,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外国音乐辞典》(上海音乐出版社)初中、高中音乐课本中有关音乐常识的章节

岭南音乐研究作为本院重点扶持的研究方向,多年来在全体教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已初见成果。更可喜的是,在本系教师的引导下,几年来在读本科学生中有关这方面的研究选题也日渐增多。具体分列如下:教研人员的研究成果:专著:陈天国:《潮州古谱研究》(陈天国、苏妙筝编著,花城出版社2002年出版)。《潮州音乐》(陈天国、苏妙筝编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出版)。《潮阳笛套古乐研究》(陈天国、苏妙筝编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中国梵呗·香花板》(陈天国、苏妙筝编著,花城出版社2006年出版)。论文:陈天国:《潮州细乐》2002年7月在汕头民间音乐会发表《关于地球音乐与声能音乐的概念》2002年《广州音乐研究》 《潮州佛乐南海赞》为汕头市文化局撰写《潮州古谱研究》(上、下)(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一、二期 《谈罗九香先生对客家音乐的贡献》(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一期《地球音乐与声能音乐等概念的树立及其意义》(星海音乐学院)2004年第一期,此文入编《中国专家学术成果通鉴》《轮音乐的躯壳和灵魂》(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潮州禅和板佛乐考源》《人海灯》2004年11月《潮州音乐的历史》《潮州日报》2006年6月7日王少明:岭南音乐人物访谈: 《后现代主义民族音乐岭南音乐——访展·爱伦教授》刊于星海音乐学院学报《万古长空 一朝风月——访余其伟》刊于人民音乐《永远漂泊的缪斯——访黄锦培教授》刊于星海音乐学院学报《以“问题意识”研究岭南音乐——访冯光钰教授》《筝艺映古音、仁智启百世——访饶宁新教授》《心安即是家——访甘尚时教授》周凯模:《广东排瑶“歌堂仪式”音声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学答辩委员会通过。(2007)《客家音乐文化与本土传承论纲》,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0第1期。罗小平:《在美的创造中,让音乐再生——析广东音乐名家余其伟的音乐表演美学观》(《黄钟》2003第4期)获第四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二等奖。王沥沥:《赣剧两路高腔唱腔音乐比较及其源流分析》(硕士学位论文)《赣南采茶戏的曲调来源与客家民系形成历史之关系》《赣剧两路高腔曲牌结构分析》《赣剧两路高腔曲牌与腔调的关系研究》《赣剧两路高腔不同音乐特点比较及其源流分析》参加全国性学术交流活动:陈天国:2002年9月参加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中国佛教音乐探研》2002年11月参加罗九香学术研讨会,论文《谈罗九香先生对客家音乐的贡献》2003年10月赴北京参加中韩第一届佛教音乐研讨会,论文《广东佛乐概况》2004年第二届中韩佛教音乐研讨会,因故未能参加,论文《潮州佛乐〈南海赞〉听赏》。2004年5月在星海音乐学院开学术讲座《潮州音乐的特点》2005年5月赴香港参加《岭南音乐学术研讨会》,为特邀代表。2005年9月北京参加中国三弦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三弦音乐的体、相、用》2005年10月厦门参加中韩第三届佛教音乐学术研讨会,论文《佛乐搬上舞台几个有关的问题》王少明:2001年参加罗九香诞辰100周年研讨会2003年参加吕文成诞辰100周年研讨会,论文《后现代主义与广东音乐的创新与发展》2003年参加第一届采茶戏音乐研讨会,论文《后现代语境下的采茶戏的生存与发展》2003年参加第一届广东汉乐研讨会,论文《广东汉乐的文化品味》2005年参加第二届广东汉乐研讨会,论文《承续汉乐香火,依托汉乐精神》2005年参加冼星海逝世60周年研讨会,论文《现象学视野中的冼星海“中国新音乐”》岭南音乐文化传播活动:周凯模:1998年.筹建《岭南音乐文化博物馆》(设于沙河校区)陈天国:为乳源县佛学院讲学教工尺谱和乐器演奏(为时二周)。为广东省佛教协会组织佛乐团,从招生、教学至2004年9月16日在黄花岗剧院公演,及后录音、录像《粤海梵音》VCD全世界发行。为岭东佛学院教学潮州禅和板佛乐,第一期2004年连办居士班,第二期2005年,每期各三个月。为广州市中学音乐教师开讲座,讲授“岭南音乐”。为韶关佛学院“禅文化活动”组织岭南禅和板佛乐演出一场。为中山市佛协筹办义务中医诊所义演组织两个节目,台湾电台现场录像并制碟。学生有关岭南音乐研究的论文选题毕业论文:吴玫玫:《广州白云山“城市广场”音乐活动调查报告》黎晓莹:《番禺地区民间乐社音乐活动调查报告》阮美娜:《番禺区基督教歌曲研究》郑敏茵:《宗江、何东〈小提琴协奏曲“鹿回头传奇”〉的研究》翟玥涵:《冼星海〈中国狂想曲〉中的民间音乐因素研究》李 上:《赣南采茶戏〈长长的红背带〉音乐分析和思考》学期论文:古子露:浅析广东番禺的传统民歌与歌舞音乐古子露:浅析佛教音乐文化陈夏杨:潮剧丑角面面观洪洁慧:游神——记乐岛民俗活动(一)刘 晰:2000年至今有关“原生态民歌在当代社会发展的变异及传播”课题研究综述

1990年:1、论文:《论广播剧音乐的审美特征》《声屏世界》1990第3期1993年:1、论文:《谈乐器发声时的音乐特征》《交响》1993第3期1994年:1、论文:《论江南丝竹的声部润饰与织体》《音乐艺术》1994第3期2、论文:《丝柔竹脆,情深意切》《人民音乐》1994第4期1995年:1、论文:《论民乐器的改革》《交响》 1995第2期2、论文:《再谈民乐的创作与配器》《江西师大学报》1995增刊3、论文:《也谈音乐的美》《江西师大学报》1995年增刊4、论文:《谈视唱练耳的教学》《儿童音乐》1995第4期1996年:1、论文:《忆我的导师——胡登跳》《人民音乐》1996第1期2、论文:《教盲童弹钢琴的乐趣》《钢琴艺术》 1996第2期4、论文《谈现代音乐表现手法的广泛性与直叙性》《交响》1996第4期1997年:1、论文:《略论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1997第1期2、论文:《论传统音乐中的审美品格特征》《人民音乐》1997第12期3、论文:《试论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版4、论文:《论二胡的揉弦》《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7第1期5、论文:《论歌唱时的审美境界》《黄钟》1997增刊1998年:1、论文:《对现代民族管弦乐创作的回顾与展望》《98’高师作曲理论研讨会》2、论文:《钢琴演奏史》(译文)《音乐探索》1998第2期1999年:1、论文:《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观探析》载《新余高专学报》1999年第4期 该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国家教育部主管杂志)2000 年第2期转摘2000年:1、论文:《赣中花钗锣鼓乐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 第3期2、论文:《传统民族乐曲中的旋律发展手法探析》《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3、论文:《论德彪西管弦乐语言特征》《乐府新声》2000年第2期4、论文:《中国音乐学科理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人民音乐》2000年第1期,该文被《音乐、舞蹈》(人民大学复印刊物)2000 年第2期全文转摘5、论文:《“自性危机”论不符合中国音乐的事实》《新余高专学报》2000年第3期6、论文:《试析黑格尔论艺术想象》《解放军艺术学院学院学报》2000年 第2期7、论文:《从赣南的地域环境看客家山歌的特色》《音乐探索》2000年第4期8、2000年被聘为《中国音乐大百科全书》部分条目的撰稿人2001年:1、论文:《龙虎山道教音乐历史文化透视》《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 第3期2、论文:《论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 第3期3、论文:《音乐美的本质—兼评汉斯立克的“论音乐的美”》《新余高专学报》2001年第1期2002年:1、论文:《道教音乐美学思想和审美品格探析》《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 第2期2、论文:《中国民族管弦乐的历史与展望》《音乐探索》2002年 第2期3、论文:《对<沃采克>最后一个间奏曲和终曲的音乐学分析》《乐府新声》2002 第1期4、论文:《音乐研究中的常用方法与选题原则》《交响》2002 第3期5、论文:《中国道教科仪音乐研究在抢救和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作中的意义》2002年12月“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抢救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读2003年:1、 论文:《音韵悠悠 筝魂长留》载《人民音乐》2003年第4期、载《音乐周报》2003年1月10日2、 论文:《系统建设民族器乐(欣赏)资料的新构想》2003年11月《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1、论文:《龙虎山天师道科仪音乐之渊源与流变》《中国音乐》2004 第3期2、论文:《赣东北吹打乐社—“串堂班”研究》《中国音乐》2004第2期2005年:1、论文:《弋阳腔学术研讨会综述》《人民音乐》2005 第3期2、论文:《赣东北串堂音乐研究》《中国音乐》2005第2期3、论文:《弦索乐配器研究》《音乐艺术》2005第3期2006年:1、论文:《孟戏剧本“长城记”音乐形态研究》《中国音乐》2006年第3期2、作品集:《傅利民音乐作品选集<荷花引>》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2007年:1、论文:《道教科仪音乐的宗教功能》《中国音乐》2007年第1期2、论文:《赣中南窑头打八仙音乐考察与研究》《音乐研究》2007年第1期 1、论著:《美学与美育教程》(江西高校出版社1996版)2、论著:《音乐美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3、论著:《斋醮科仪 天师神韵》(四川巴蜀出版社2003年版)4、论著:《乐种学讲义》(中国音乐学院油印教材2003年)5、论著:《音乐论文写作》(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6、论著:《民族器乐配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7、论著:《傅利民音乐作品集》(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8、论著:《中国道教音乐文化》(中国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年版)9、论著:《江西苏区音乐文化研究》(中国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年版) 1990年:1、作品:《江西师范大学校歌》 10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播出1991年:1、作品:歌曲《送电工人上井冈》《心声》歌刊1991第4期2、作品:童声合唱《蒲公英的欢笑》《心声》歌刊1992第2期1992年:1、作品:二胡与扬琴《春遥》1992、5、8上海东方电台播出1993年:1、作品:民族管弦乐《赤壁随想》5上海东方电台播出1994年:1、作品:丝弦五重奏《深秋的田园》12 9上海东方电台播出1995年:1、作品:二胡与扬琴《春遥》1995、10、29江西电台专题音乐2、作品:歌曲《永远响亮的金唢呐》8播出于江西电台、电视台3、作品:歌曲《山里老表乐呵呵》1995分别播出于江西电台、电视台,发表于水力电力出版社的《歌曲集》;获省创作一等奖4、作品:歌曲《小屋的蜡烛》1995 播出于江西电台5、作品:钢琴独奏《欢乐的童年》19—20播出于江西、北京国际广播电台1996年:1、作品《万泉河印象》[扬琴独奏]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96、7播出)2、作品《第Ⅱ号》[丝弦五重奏] (江西人民广播电台1996、11播出)3、作品:歌曲《中国·母亲》《心声歌刊》1996第6期 获江西省广播征歌一等奖4、作品:歌曲《点燃希望的灯》10江西人民广播电台;获江西省新歌评选一等奖5、作品:歌曲《红绿兰的故事说不完》11江西有线电视台;获江西省歌曲评选“十佳歌曲”奖1997年:1、作品:歌曲《永远响亮的是那金唢呐》1997《声乐演唱与伴奏》;《音乐周报》1998年5月8日版(总739号)2、作品:歌曲《采桑子》1997《声乐演唱与伴奏》3、作品:歌曲《永远响亮的金唢呐》1997《声乐演唱与伴奏》4、作品:歌曲《归帆》7江西人民广播电台5、作品:歌曲《献给你一束万年青》5江西人民广播电台6、作品:笛子独奏《兰花花》4上海东方广播电台7、作品:丝弦五重奏《深秋的田园》9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年播出8、作品:歌曲《这里是中国的土地》12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播9、作品:歌曲《回归颂》26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播出1998年:1、作品:《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二胡独奏曲](入选《全国二胡(业余)考级作品选》第三套第二册)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2、作品:二胡与扬琴《春遥》6上海电台播出3、作品:歌曲《中国、母亲》8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播出4、作品:歌曲《红绿蓝的故事》1998 年10月获江西有线电视台歌曲创作评选“十佳歌曲奖”1999年:2、作品:二胡独奏《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载《全国(业余)二胡考级第三套作品集》 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版2001年:1、 作品:歌曲《难忘岁月如歌》2001年7月在中央电视台、江西电视台播出,并刊于《心声歌刊》2001第3期。2004年:1、作品:歌曲《飞吧 白鸽》。2006年:1、作品集:《傅利民音乐作品选集<荷花引>》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

  • 索引序列
  • 星海音乐学院论文封面图
  • 星海音乐学院论文封面图片
  • 星海音乐学院论文封面
  • 星海音乐学院论文封面格式
  • 星海音乐学院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