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关于初中历史教学立德树人的论文

关于初中历史教学立德树人的论文

发布时间:

关于初中历史教学立德树人的论文

注意要点  一、周密思考,慎重落笔论文提纲  论文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正式动笔之前,要对文章进行通盘思考,检查一下各项准备工作是否已完全就绪。首先,要明确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统帅,动笔之前必须想得到十分清楚。清人刘熙载说:“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可以一言蔽之。扩之则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所谓主脑者是也。”(《艺概》)作者要想一想,自己文章的主题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主题不明,是绝对不能动手写文的。其次,是理清思路。思路是人订]思想前进的脉络、轨道,是结构的内在依据。动笔之前,对怎样提出问题,怎样分析问题,怎样解决问题,以及使用哪些材料等,都要想清楚。第三,立定格局。所谓“格局”,就是全文的间架、大纲、轮廓。在动笔之前先把它想好“立定”,如全文分几部分,各有哪些层次,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哪里该详,哪里该略,从头至尾都应有个大致的设想。第四,把需要的材料准备好,将各种事实、数据、引文等找来放在手头,以免到用时再去寻找,打断思路。第五,安排好写作时间、地点。写作要有相对集中的时间,比较安静的环境,才能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完成毕业论文写作任务。  古人说:“袖手于前,方能疾书于后。”鲁迅也曾说,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凝神结想,一挥而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写起来就会很快。有的人不重视写作前的准备,对所写的对象只有一点粗浅的认识就急于动笔,在写作过程中“边施工边设计”,弄得次序颠倒,手忙脚乱,或做或掇,时断时续,结果反而进展缓慢。所以,在起草之前要周密思考,慎重落笔。  二、一气呵成,不重“小节”  在动笔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旦下笔之后,则要坚持不懈地一口气写下去,务必在最短时间内拿出初稿。这是许多文章家的写作诀窍。有的人写文章喜欢咬文嚼字,边写边琢磨词句,遇到想不起的字也要停下来查半天字典。这样写法,很容易把思路打断。其实,初稿不妨粗一些,材料或文字方面存在某些缺陷,只要无关大局。暂时不必去改动它,等到全部初稿写成后,再来加工不迟。鲁迅就是这样做的,他在《致叶紫》的信中说:  先前那样十步九回头的作文法,是很不对的,这就是在不断的不相信自己——结果一定做不成。以后应该立定格局之后,一直写下去,不管修辞,也不要回头看。等到成后,搁它几天,然后再来复看,删去若干,改换几字。在创作的途中,一面炼字,真要把感兴打断的。我翻译时,倘想不到适当的字,就把这些字空起来,仍旧译下去,这字待稍暇时再想。  否则,能因为一个字,停到大半天。这是鲁迅的经验之谈,对我们写毕业论文也极有启发。  三、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  北宋大文学家苏拭在谈到他的散文写作时说:“吾文如万斜泉涌,不择地而出。在乎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干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地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文说》)苏拭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作文如行云流水,有神出鬼没之妙,旁人不可企及。但他总结的“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则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行于所当行”,要求作者在写作时,该说的一定要说清楚,不惜笔墨。如一篇文章的有关背景,一段事情的来龙去脉,一种事物的性质特征等,如果是读者所不熟悉的,就应该在文章中讲清楚,交代明白,不能任意苟简,而使文意受到损害,以致出现不周密、不翔实的缺陷。“止于所不能不止”,就是说,不该写的,一字也不可多写,要“惜墨如金”。如果情之所至,任意挥洒,不加节制,也不肯割爱,势必造成枝蔓横生,冗长拖杏,甚至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毛病。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杜威)。古往今来,历史一向被作为道德教育的手段加以利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立德树人,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及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处事,学会做人。根据新课程目标,结合新课改的理念,及教学实践,浅谈自己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体会:   一、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立德树人   爱国主义教育应是贯穿历史课教学的一条主线,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中学历史教学不但要从知识、理论、技能等方面培养、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还需要从情感、意志、素质等方面为学生高尚品德的形成打下一个坚实基础。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做人的最大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我们的祖国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风雨雨,无数的艰难坎坷,无所畏惧地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披荆斩棘,傲然屹立在东方。教学中,通过课本中大量的史料,教育学生在祖国优秀文化宝库中不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进而体验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及其对整个人类的卓越贡献,同时感受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确立学生对祖国的自尊、自信、自强的进取心,学习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并使之发扬光大。   通过向学生进行祖国悠久历史和辉煌灿烂文化的传统教育,就能让学生产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崇敬之情,同时倍感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渗透理想道德教育,立德树人   古人言:“人无志不立”。这个“志”,在我们今天来讲,就是理想。我们中华民族是富有理想的民族。所以理想道德教育是历史课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培养合格人才的问题。对于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崇高理想会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使他们成长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人。古今,历史上涌现了举不胜举的胸怀大志、为人类谋幸福的仁人志士:如抗金将领岳飞,从青少年时代起就以“精忠报国”为其毕生奋斗的理想;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早年就提出了“振兴中华”的战斗口号;周恩来总理在南开中学读书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语……在传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将这些丰富的思想教育素材,进行适当、生动地讲述,可以收到良好的理想教育效果。同时,还可进行对比教育:假如一个人只知道吃、喝、玩、乐,昏昏庸庸地度过一生,到头来,像“扶不起的刘阿斗”,做这样的人,还有什么价值可言?就连三国时的曹操也给后人留下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之语。古人尚且能老当益壮,更何况生活在二十世纪的青少年呢!这样一来,使学生明确从小树立远大而崇高的理想的重要性,要争做胸怀大志的“鸿鹄”,而不当碌碌无为的“燕雀”。   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立德树人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认识问题,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解决,但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教给他们一些基本的观点和做人的准则。历史上科技的发明与创新、每个历史阶段的改革与革命,以及一些历史名人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都为我们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为我们进行理想教育提供了极好的素材。通过对这些历史的教学,要让学生明白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历史。我们今天享受到的每一个细小的东西,在历史上都曾经只在人们的理想中存在,都是我们的祖先付出了千辛万苦的代价,这些理想的东西才变成了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东西。这些曾经是理想的东西的实现,是一代又一代人共同奋斗的结果。每一代人都为人类的幸福,贡献了自己的努力,后代人又在它们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理想目标,进行新的奋斗,这才有我们的今天。理想的实现是没有止境的,一个目标实现了,就会很自然的为我们提出更多新的目标来。无数新的课题放在我们面前,就像无数颗明珠,看我们有没有志气去摘取,这正是历史放在我们面前的课题,以此激励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   四、充分利用地方历史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立德树人   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加入地方史的内容,由于涉及到自己家乡的人、事、物,所以学生极易产生亲切感,认为可信,易于接受,而且也很容易产生情感共鸣,达到教育目的。历史与现实、祖国与家乡融合在一起,英雄的爱国主义精神感染着学生,教育的目的达到了。学习家乡的历史,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从爱家乡到爱祖国,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因此充分利用地方史教材是加强历史学科德育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途径。例如:在教学中,开展探究学习,让学生到茂县实地考察营盘上文化遗址,了解营盘山文化的时代意义,历史价值,与三星堆文化的联系等,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和上网查与资料,对学生丰富历史知识,了解岷江流域的文化,以及羌族在中华民族形成中的贡献等都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意义。同时,组织学生参观羌族博物馆,了解南新镇牟托村的石器时代的墓葬发掘,这些对羌族的历史教育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对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践行新课改理念,教学与实践结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合作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总之,德育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一个深刻的主题,不管什么时候什么环境都不回过时。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对在历史教学中细致细心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党、国家、民族赋予我们的使命。利用历史教学丰富的素材,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指导下,对学生进行长期的,系统的,连续的,不间断的,科学的,德育教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只要我们时刻不忘一名教师的责任,就会发现更多更好的方法、途径,搞好历史学科的德育渗透工作,立德树人,为祖国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立德树人德育论文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育人先育德,育德先育魂,立德树人就是要解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要求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历史使命,明白政治方向,明白做人道理。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根本任务,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突出以下教育内容。理想信念教育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这是全社会的共同理想,是我们必须具备的政治信念。理想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信念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一个没有理想、没有信念的人,常常只能受自己本能所驱使,他的人生发展就没有明确的方向,这种人或是浑浑噩噩、虚度光阴,或是唯利是图、狭隘自私,最终只能是精神空虚、人格低下,为社会所不齿。我们国家是用共同理想来凝聚人心的。如果全社会没有一个共同理想,就会像一盘散沙。全球化条件下,我们面对激烈的政治竞争,就是看谁的制度更有生命力,谁的政权更加巩固,哪个主义更受人民拥护,哪个政党更有凝聚力。面对激烈的文化竞争,就是看谁的思想文化更有吸引力,谁的价值观念更能广泛传播,哪种生活方式更符合时代潮流。长期面临着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战略图谋,长期面临着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科技占优势的压力,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尤其要强调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做人修养教育学习知识是服务社会的手段,是工具性的,而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是根本性的。如果重智轻德,学生就会片面发展。按照片面理念培养出来的人有一种概括,有智商没有智慧,有知识没有文化,有文化没有修养,有欲望没有理想,有目标没有信仰,最终是有青春没有热血,这将是十分危险的。一个人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就是“危险品”。一个人成小事靠业务本领,成大事必须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一切成功,做人成功;一切失败,做人失败。做人不成功,成功是暂时的;做人成功,不成功也是暂时的,要成才先成人,不成人宁无才,有德无才要误事,有才无德要坏事。道德人格、思想品质比谋生手段训练、专业知识学习、竞争能力培养更重要。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可以做好任何一件事,一个工具化的人,只能机械完成一件事。今天危害人类持续生存的问题,没有一个是工具理性不发达造成的,根源都是价值理性问题,价值理性已经影响到人类整体生存。人品第一,学问第二;文品第一,文章第二。很多国家非常重视品德教育,对优秀人才的评价看以下指标:品行、动机、潜能、理解力、知识、经验。这些指标的重要程度依次递减,把品行置于首位。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可用五句话简要概括:没有品行光有动机很危险,没有动机光有潜能是无能,没有潜能光有理解力是有限的,没有理解力光有知识毫无意义,没有知识光有经验变得非常盲目。民族精神教育全球化背景下,我们要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教育大学生既要有世界眼光、国际知识,又要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既懂得保持民族价值规范体系,又能融入世界优秀文化潮流,培养有根的世界公民。有根的世界公民是以血缘性、本土性、全球性为基础的。从血缘角度看,更爱自己的父母、亲人、朋友,懂得感恩。从本土性角度看,要热爱自己的乡土,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本民族优秀文化。从全球性角度看,有根的世界公民不仅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者,更是世界各个民族文化的欣赏者、沟通者。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根系,是我们民族的“大树”,任何时代精神、外来精神都要嫁接在这棵“大树”上才能成活。加强民族精神教育,需要强化国家意识,加强国家观念、国家安全、国家自强教育;强化民族文化认同意识,加强民族历史革命传统、人文传统教育;加强社会责任、诚信守法、平等合作、勤奋自强等教育。社会责任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什么是责任?责任是主体存在与发展的基本方式。简单讲,责任是主体自我的一般规定,职业角色的基本表征,社会认同的主要依据,价值实现的集中体现。责任出智慧、出勇气、出力量。什么是责任感?责任感是对责任的全面深刻认识和理解,是一种基本的文明素质,是衡量一个人精神素质的重要指标,也是一个人是否优秀、能否成功的标志。责任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美德,强调的都是同一个词——责任。面对国家,没有责任感,就没有尽忠之心;面对长辈,没有责任感,就没有孝顺之心;面对自己,没有责任感,就没有进取之心。作为大学生,必须懂得什么是责任,什么叫负责任。有责任感才会有远大理想抱负。人的每一项潜能都因为有了责任感的驱动,才变得强大。当代大学生应当担当社会责任,要做到平凡之中有伟大的追求,平静之中有强烈的责任感。现代公民教育教育的首要责任不是培养科学家、学者,而是培养现代公民。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还要在受教育者中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包括对世界的生活态度、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以使受教育者成长为现代合格公民。现代公民要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念、团队合作价值观念、诚信受益价值观念;现代公民素质包括:对社会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对国家具有责任感,对他人富有爱心,善于处理人际关系,遵守社会准则。因此,德育工作要强调抓好基本的公民道德修养,使每位公民学会承担责任,讲诚实信用,懂感恩报恩,善于团结合作。要成为好的接班人,首先要成为好的建设者,要成为好的建设者,首先要成为好的公民有问题可以追问我;如果对我的回答还满意请随手采纳下啊!谢谢楼主:!

一天下午,我准备回家。这时,因为我刚才玩得起劲感觉浑身发热,口干舌噪。我抬头向四周望,看见离这不远处有一家商店,有冷饮买。我一摸口袋,有十元钱。 我走到商店门口,看见一位阿姨。她非常热情地招呼我,说:“小朋友,买什么?”“我买一根五角钱的绿色冰激淋。”那位阿姨立刻从冰箱里拿了一根给我。我付了钱,吃着冰激淋走了。在路上,我吃完了冰激淋,把钱拿出来数了数。怎么这么多钱?我百思不得其解。一定是那位阿姨错把一张五元的纸币当成了五角,多找给我四元五角钱。还是不还,我犹豫着。正在这时,在我脑海里浮现出“诚实”两个字。于是,我立刻返身跑回商店。到了商店,我向阿姨讲了经过,又退回了多找给我的钱。那位阿姨连声对我说:“谢谢,谢谢!”在回家的路上,我觉得天更蓝了,草更绿了,我的心情变得更快乐了。因为,我是一个诚实的孩子。

引用蔡泽蕲的回答:记得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知识不健全的人可以用 道德 去弥补,而一个 道德 不健全的人却难于用知识去弥补。”我认为,一个人可以没有博古通今的知识,也可以没有能歌善舞的才能,但决不能没有 道德 。知识可以去积累,才能可以去学习,但惟有 道德 一旦失去,后果将不堪设想。因为古往今来,“德”是一个永远不变的品质,任何时代,只要具备了高尚的 道德 ,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就会使人产生无尽的力量,就能够创造无尽的财富! 道德 是一个人的立足之本,一丝一毫都关乎节操,它不能用钱来买,不能用金子来换。 道德 是一个人的自身修养,是反映一个人品质的镜子,照出一个人真实的面貌; 道德 是人类建立美好生活的基础,没有了 道德 ,人类就没有了核心,人类将自相残杀,争名逐利,世界将一片混乱,惨不忍睹。  想做一个有 道德 的人是需要长期的日积月累的,必须时时留意身边的每一件小事,需要在实际生活中实践,需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做到情、意、行的统一。在公交车上,主动给老人、孕妇或小孩让座;随手拣起地上的果皮纸屑,放进垃圾箱内;为辛劳了一天的父母献上一杯茶,尽一份自己的孝心;帮助同学解答一道难题;用自己的好成绩来报答敬爱的老师;送迷路的小孩回家……其实这都是司空见惯的小事,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只有从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持之以恒,才会成为有 道德 的好少年、好公民。此外,我们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手拉手”活动、“雏鹰”活动和“希望工程”的活动等,帮助那些贫困的孩子们,让他们也能和我们一样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学习,这样,我们的 道德 观念会再次升华。  三国时的刘备曾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话教育自己的儿子,它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只要是“恶”,即使是小恶也不做;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这句话值得我们知道并铭记在心,他反映了古人的 道德 观,直至现在,仍千古流传、脍炙人口。还有儒家学派的代表孟子,也曾说:“吾日三省吾身”讲的是古人良好的修养,也是古人重视 道德 的表现。既然古人都有这样的 道德 观念,我们作为祖国的未来,就更应该努力发扬这种优秀的品质,并世世代代传播下去,让祖国的明天更加美丽。道德 是石,敲出希望之火; 道德 是火,点燃希望之灯; 道德 是灯,照亮人生之路; 道德 是路,引导人们走向灿烂辉煌。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开始,让我们自觉地做 道德 建设的宣传者、实践者和扞卫者,做一个有 道德 的人。

初中数学教学小论文体现立德树人2000

回答 你好啊,亲!为你提供以下例文供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在新课标当中,对学生立德树人的教育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同时新课标也指导广大教师重点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荣誉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和正确的法律法规观念进行培养,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让学生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勇于奉献的精神,努力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远大理想、抱负且道德品质高尚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以上新课标中的要求也充分证明了德育在我国整体教育当中的关键作用和地位,在高中阶段,教学教师更应该明确德育的重要性。本文以高中数学社团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和总结了数学教师应该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具体内容如下。 一、利用名人事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般来说,选择数学社团的学生都是数学基本功不错的,大多对数学都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这一优势,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学会挖掘教材内容,从中寻找德育素材,渗透德育[1]。在课前,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在数学领域有杰出贡献的古今数学家的事迹,通过这些名人事迹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增加其自豪感。让学生以前辈为榜样,更加喜欢学习数学,了解数学。例如,我校数学社团自成立以来就开展了“追溯历史,感悟数学”主题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搜索、提取、整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能够了解数学知识的起源以及数学发展的历程,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素养。教师利用假期时间组织学生采用PPT的形式进行汇报演讲评比,根据不同的年级分为高一组和高二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收集相关材料,开学后上交由教师选出优秀报告给予奖励,并举行汇报会进行展示。这些名人事迹,在数学教学中能起到很好的德育渗透作用。 另外,对学生的德育不能仅仅存在于课堂当中,应该将其和学生的课余生活建立紧密联系。教师完全可以开展一些数学实践活动,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础,例如辩论赛、知识问答等。不光如此,教师还应该结合教材组织社团成员进行一些实践活动,例如在对统计方面的知识进行讲解时,可以组织社团成员去调查自己所居住小区不同年龄段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居住面积和收入水平。在讲授立体几何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要求社团成员利用生活中的事物来制作一些立体模型,这不仅能有效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当前社会的发展情况。 二、在揭示数学规律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树立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师要学会在揭示数学规律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树立学生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在数学世界当中,矛盾、运动和变化无处不在,这些都是数学最为显著的特点。纵观数学解题思路和方法,很多都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所以,教师完全可以通过数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并让其向共产主义世界观靠拢。高中数学包含很多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例如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划归与转化思想、换元法、配方法、待定系数法、分析法、综合法等,五花八门,各不相同但彼此互通。这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就是数学这门学科的本质所在,只有从根本上抓住了这些数学思想的精髓,才能真正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从容面对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才能使学生的数学素养有根本性的提升[2]。而且,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数学方法的重要性,因为掌握方法永远比理解某一道数学习题重要得多,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想,而且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发散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大胆创新,小心实践。同时,它可以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受益终身。在社团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教师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针对解题思路和方法,教师可以通过“更高更妙,数学优解”主题活动,在每个学期的段考之后,推荐出学生答卷中的优解进行评比,评选出最好的解法然后进行奖励,并将优解制作成数学手抄报,以供其他学生学习。通过这样的评比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更愿意钻研数学、学习数学,而且可以起到很好的鼓励作用,让学生不断努力、不断进步。为了将数学更好地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理性思维,我校数学社团还举办了“联系生活,数学游园”主题活动。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通过活动,可以更好地拉近师生的距离,增进学生间和师生间的了解。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就会潜移默化地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当生活中再遇到类似问题时,也会变得更加冷静与沉着,从而用更理性的思维处理问题。 三、通过教师的亲身示范进行德育渗透,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 立德树人是理论和实践共存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学生情感潜移默化的熏陶过程。教师可以通过亲自示范来进行德育渗透,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其实评判教师是否优秀,不能单一地看其的教学水平是否过硬,更重要的是看师德和职业素养[3]。教师平易近人,学生才不会产生畏惧心理,这样才有助于师生距离的拉近,从而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当学生崇拜或者欣赏教师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模仿和学习。反之,如果教师不能够让学生信服,无论他的教学水平有多高,都未必能让学生听从。尤其是高中生处于叛逆期,如果教师不能够让学生喜欢自己,就容易触发学生的逆鳞,甚至导致有的学生不配合教师的工作,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另外,教师对待工作也要时刻保持严谨的态度,力求完美,这样才会给学生更加直接的影响和感染。道德品质不过关的教师是无法成为优秀教师的,同理,学生德育方面存在问题也很难让自己真正变优秀。因此,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无论是在课堂中还是课余时间与学生沟通交流,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可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要想切实提高德育质量,教师的榜样作用必须充分发挥出来。 教师只有让学生相信自己、喜欢自己,才能更好地做到德育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处处包含数学,两者密不可分。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当中,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教学内容尽可能地紧贴生活,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数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生活化的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 四、挖掘数学潜在的文化内涵,让学生理解和欣赏数学的美育价值 “美”不仅仅是自然风光和艺术品的代名词,在数学当中同样也存在不少“美”的现象,只要仔细去观察,就会发现很多数学的美育资源。比如,在不少艺术作品中,都应用了黄金分割点,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也比比皆是。主持人通常都不站在舞台正中间,而是习惯站在舞台的一侧,因为这样的站位会更加符合观众的审美,舞台效果较好,这就是黄金分割点的典型运用[5]。原本较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同样也会有生动有趣的一面,它不仅可以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美好,还能够极大地方便我们的生活。在不少优秀的音乐作品中,都应用了数学的对称美,包括很多古今中外的宏伟建筑都有数学知识的体现,我们的生活也处处离不开数学。 数学定理是经过无数人无数次的实践总结出来的。比如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看似简单的定理,其实是很多代人辛苦论证的结晶。教师在教授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这种教育并不是简单的口述,而是要言传身教,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所谓定理,其本质就是数学准则,生活中也需要一定的规则来约束,不然社会环境绝不会像今天这样和谐。数学的美主要体现在对称性和和谐性上,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数学的美育价值,我校社团开展了一次“畅想科技,畅想未来”的科技节活动,在活动上,数学社团参与了“圣诞树承重”项目比赛的评审工作,通过现场测量、记录、计分等,更深刻地认识数学的奥妙,感受数学不可或缺的作用与无处不在的美感。教师通过此次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同时还鼓舞了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数学 研究活动当中,从而实现了挖掘数学潜在文化内涵、让学生理解和欣赏数学美育价值的教学目标,更好地提升了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真正实现了在教育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 总而言之,科学性强、知识面广是高中数学最重要的特点,教师要利用好高中数学的优势,通过教材深度挖掘德育素材,并且将它融入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名人事迹激发学生的热情,利用数学规律和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通过亲身示范,发挥带头作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数学和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教师善于发现、善于引导、善于沟通,才能培养出更多有格局、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的优秀青少年。 你好,亲!为你提供例文之二: 如何在教学中做到“立德树人”。 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论述,由原先强调“德育为先”调整为“立德树人”,并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一调整,使广大教师进一步明确了的教育的任务和目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贯彻教育方针。 结合教学内容有机渗透 从教三十多年,我一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苏霍梅林斯基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我通过翻阅资料、阅读文献,体会到要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以德树人”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和影响学生。 德育教育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陶冶学生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教师的形象和精神面貌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也是深远的。其中教师的示范作用以及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感染学生,我们要以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上课时,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板书设计、语言表达、教师的仪表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感受了美的教育。 辅导“问题生”要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下,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熏陶和教育。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老板着面孔,死气沉沉,则教室的气氛必然紧张、严肃,学生容易产生一种压抑感,他们学习的潜能就挖掘不出来。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将师生的感情、融于认知活动中,使学生在一个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在课堂的理性灌输中融进形象化情感,使教与学产生和谐的共振效应,德育就会进入新的境界并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在情景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材中的情景引入(教师根据内容创设情景)教学过程中的合作学习都可以很好地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教育,让学生学会尊重、谦让、团结协作和关心他人。另外立德树人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和数学主题活动来进行德育教育。列如,在学习折线统计图(水土流失情况统计),学生可以从题目中联系生活实践考虑到我们的生活环境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调查统计,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三、以前辈数学家的事迹和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 心理学研究表明,榜样教育对具有最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数学教学中适当的介绍一些数学家的事迹,是非常必要的。例如:教学六年级数学《圆的周长》,当教师讲到圆周率时,可用有文字和图片结 合的课件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约在1500年前就计算出圆周率应在1415926和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7位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个故事可感召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人生,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创造、执着追求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使学生了解我国光辉的科学史,激发民族的自豪感和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立志为振兴祖国的科学事业而勤奋学好数学。 四、利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培养过程中强化德育情感----立德树人。 在教学过程中,使数学德育理论具体化、操作化,同时,又可以使数学德育实践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对于小学数学教育,宜采用如下几种方法: 1、转化法。就是把数学中的原理和方法,转化成学生的一般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例如,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拼拼摆摆,动脑思考,顺乎自然地推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从中领悟出“实践出真知”的观点。 2、比较法。就是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对不同的算式、图形、解题思路进行比较,可使学生从中发现规律。例如,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中年级应用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高年级教材中分数应用题的互相转化等等,在数学中,可以把他们联系起来,进行比较。一方面使学 生有比较,有鉴别,掌握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领悟出事物发展变化的原理。 3、迁移法。这一方法要求把已知迁移到未知、把此一类知识迁移到另一类知识中,使学生受到相互渗透、影响和转化的观点的教育。这也正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的“要将数学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例如,学习统计知识,可结合小学五年级《综合实践》下册统计“白色污染”,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将数学知识迁移到其他学科,使学生不仅提高了知识学习的效率,而且逐渐树立起普遍联系、转化的观点。 4、实践法。组织有趣的数学课外活动,在提高能力中受到德育教育。在课堂上,教师不仅寓德育教育于数学过程,还应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资料,从中受到教育,这样不仅智力得到发展,学生还在人际交往、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熏陶。寓教育于学习之中,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五、循序渐进,掌握好小学生立德树人的原则。 1、情感性原则。情感是促使学生知识内化的催化剂。教师要创设情感氛围,借助情感动力,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使之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 形成广阔的心胸,和谐地发展各方面的素质。 2、科学性原则。进行思想教育,必须做到旗帜鲜明、观点正确、说理明白。教师要站在育人的高度给学生以正确的认识导向,使学生信服地接受教育,并指导自己的行为。如四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中,讲 到合理利用时间问题,让同学们都科学的安排自己的时间,珍惜时间。 3、层次性原则。思想品德教育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必须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体现德育渗透的梯度。如低年级引导学生认识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初步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学好数学的信心。中年级则要有机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使学生初步学会分析、归纳的方法,有独立克服困难的愿望和体验高年级则要把数学和社会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猜测、探索、比较、概括、合作的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六、联系生活实际,在课外延伸中渗透德育教育-----立德树人。 1、通过数学训练和实际应用,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教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在数学训练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学生常会遇到一些难题,许多同学则会“置之不理”,没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和毅力,这时要结合数学家成长的经历教育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要有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坚强毅力,这对今后干什么事都有很大帮助,具备了这些品质将来才能为四化建设贡献力量。 2.通过数学作业和练习,培养学生严格、认真、仔细、工作有条理,对计算结果负责任的良好作风。数学作业和练习是学生必不可少的,数学中经常打交道的是数字和图形,数字要求不能有一点错,图形要力求完美,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凡事认真仔细,干工作有条有理,对计算结果负责任。通过这些良好品质的培养,将来走入社会参加工作,才能对自己要求更高更严,才能把工作干得更好。 总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重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师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作为新时期的一名数学教师,应牢固树立,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你好!以上只是例文,请结合自己的实际作适当取舍。希望以上对你有所帮助! 更多43条 

一,首先把教学进度顺利完成。二,照顾到学生们的三分之二接受了,就可以啦。三,有教无类。不歧视思维能力较差的人。有针对性地提问题由他们回答。不可立马用否定的语言来打击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循善诱。有的内容可以《满堂灌》,并不是说就违背教学规律了。五,引导学生们重视课文后头的小例题小练习题。它们是解决难题的桥梁和钥匙。以上的,就是数理学科上的立德树人。千万不可将珍贵的课时当成政治课!

一、结合数学知识对学生进行学习教学目的教育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目标,教学也要有目标。结合教学过程,让学生知道学习数学目的之一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二年级教学平移和旋转后,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平移、旋转的现象。学习应用题是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的好材料。如百分数应用题,内容涉及到出席率、出油率、发芽率、出苗率、成活率等百分率知识,在生产生活应用很广泛、很普遍,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向家长或身边的人请教,结合生产和生活实例设计教学、练习,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使学生认识到数学能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明确了学习数学目的,学习成绩会有所提高,也为教学任务的完成奠定了基础。如何在数学教学中体现树德立人二、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数学史的教育为了引起学生对数学的热爱,了解数学的变革过程,我们在教学同时,渗透数学史的教育。例如:一年级教学数字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的几种计数的方法,会大大调动学习的主动性,使枯燥的教学变得充实了。还有讲圆周长公式时,要讲圆周率∏。我们向学生介绍二千年前我国的《周髀算经》中就有“周三径一”的说法;约一千五百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算出圆周率在1415926和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计算精确到6位小数的人。这项成果比国外至少早一千多年。教学质数、合数,向学生介绍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成果,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爱学习。三、结合教材内容,挖掘德育素材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明显,我们应认真钻研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例如:在“丈量土地”教学中,要向学生介绍中国领土面积虽大,但耕地少,我们以占世界的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在快乐音乐课堂中立德树人摘要:立德树人是学校除教学任务外的重要教育任务之一,是社会对学校提出的重要教育要求之一,也是党的重要教育方针。因此学校应当彻底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指示,帮助学生拥有良好的品德,给社会交上更好的答卷,让人民对于学校教育更加满意。为了帮助学生均衡全面发展,教师不应该只对文化课程比如语文、数学、英语等考试要求的科目进行教学,要积极培养学生“爱人爱己爱祖国”的良好价值观念,这对于未来学生的成长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帮助学生拥有自我管理与自我发展的良好社会责任观,让学生更好的贯彻时代的伟大目标,令学生能更好的融入社会融入集体,成为对社会有用有用的人群。艺术是很好的立德树人的方法,“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音乐是将人类的生活情感通过抽象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艺术。同时音乐能反作用人的心情,让人拥有舒适的体验,让听众忘却烦恼,减轻听众心中的压力,让迷茫的人变得坚强,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在节奏的流动中,让学生对品德教育拥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关键词】立德树人;音乐教育;品德培养引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思想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精髓,也从深层次体现了只对学生的品德方面加以培养,才能最终让学生成长为一代宗师,当代社会背景下,立德树人的培养方式具有更加重要实际意义,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应该贯彻落实党的号召,对学生品德加以培养。品德的教育是多方面的教育,艺术是很好的培养品德的方式,而音乐是学生最容易接触理解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发展音乐立德树人教育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社会意义的。立德树人的意义与价值孔圣人云: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行有余力,方可学文。汇文,汇集文萃,根基在于育人。立人树德的中心在于“树德”为先,教育一个人,将一个人的品行训练端正的核心点在于培养德行,“立德树人”强调了品德的作用,将德行排在第一位,德育工作比优质的教育对学校更加重要,校园风气的组成学生德行占更大部分,因此学校的工作更多的在于丰富德育内涵,将德育深化入学校的章程,切实贯彻我国教育的基本任务。从现阶段我国德育教育的最终目标来看,“立德树人”存在三维六性:存于本土立于世界、源于历史展望未来、内涵价值有主教育。这些维度与性质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本质属性的同时 ,对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都拥有重要的意义,师我国教育的核心价值之一。从存于本土立于世界看来,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德育是中国自古以来便是倡导的教育方式,2015年,英国教育部门提出明确指示:贯彻“英国核心价值”是未来英国教育的核心要点,所有学校都应该将培养英国核心价值观放在和学术培养同样的位置。而中国作为数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传统大国,更应该坚持践行中国的核心价值,也就是德行教育,这边是立德树人的价值体现。音乐教育的作用人之初性本善,小学阶段,学生几乎是一张白纸,三观还未建立,思想意识具有强大的可塑性,可以通过音乐进行潜移默化的改变,现代历史和音乐教育的伟大之处在于能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让学生正确的理解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的斗争的重要意义,让国家更加具有凝聚力,音乐教育的价值便是通过音乐将理想信念与社会价值融入音乐教育,通过音乐教育帮助学生建立端正的价值观,比如通过教学生学习演唱国歌,让学生了解那个时代,体会国歌的创作背景,感受革命先辈的坚信,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树立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先通过音乐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对于音乐的欣赏能力,然后通过多种主题音乐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培养,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对于音乐审美情趣。例如,给学生欣赏中华名族具有代表的古典音乐,比如 “高山流水”,让学生感受音乐中的意境,让学生进行感受的分享,然后开始讲述音乐背后的故事,这样可以让学生欣赏到美的同时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知道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从而树立忠于朋友的正确的价值观;又例如通过让学生欣赏歌曲“大树妈妈”,简单易学朗朗上口的歌曲中蕴含着对环境的保护,在学生心中树立万物有灵的观念,从而产生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以及对母亲的感激与热爱之情,让学生从音乐作品中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从侧面引导学生对感恩母爱,同时引导学生将这种感恩之情融入集体融入祖国。音乐教育与树德立人立德树人的观念,是对党在十七届人大上确立的“教育育人德育为先”的理念的贯彻落实。音乐教育是最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方式,以音乐为思想载体,把对音乐体验作为教育的核心,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教育小学生的思想,让小学生通过音乐感受自然、感受生活,在音乐中感受与现实生活中不一样的美丽,现在的音乐教育还留在传授音乐本身的知识以及理论环节,还无法支撑“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因此需要将音乐与德育相融合,用音乐培养小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目的在于通过旋律让学生体会音乐的深层次思想,以循序善诱的方式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让小学生的思想教育彻底贯彻落实党的号召。为此我们需要通过选取多种富有不同文化内涵的曲目,通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使小学生能够通过音乐对生活进行了解,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音乐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工作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总结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人变得更好更成功,而对于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来讲,德行高尚远远胜过于知识渊博,立德树人的培养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引导与培养,培养德行的重要性更教育知识的重要性是等同的,音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点,高兴的音乐课堂方便与对学生的品德的培养,应当重视音乐里的树人教育。参考文献:[1] 首晓海,耐心、爱心、童心 中国当代音教论文选远方出版社[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

关于初中历史教学的论文

新浪论文网分类: _dir/jy/lw/ 中国论文联盟: 大学生论文库 论文资料网: 论文下载中心: 毕业论文网: 希望对你有帮助 记得采纳啊

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教育探究一、对学生进行革命理想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历史的车轮是滚滚向前的,每个朝代的更替,每种社会形态的更替,都是一种进步的表现。历史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新旧更替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新的、进步的事物代替旧的、落后的事物,也是历史发展的铁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发展的、进步的、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问题,让学生将目光放在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上,形成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在我国古代的发展史上,曾经有许多的英雄人物、志士豪杰涌现,他们有的具有远大的志向和崇高的信念,充满了英雄气概,如霍去病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时,他的爱国情操可以让学生为之沉迷。有的具有崇高的理想,救人民于危难之中,如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经过了含辛茹苦的十三年,终于治水成功,他们的责任感也会让学生为之触动。还有坚韧不拔,周游诸国的孔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班超,他的勇敢与坚强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再如“闻鸡起舞”的祖逖,他的勤奋、好学也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榜样。这些传统的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历史沉淀,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教师要将其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利用先人的事件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向先人学习,领会他们的高尚品格,并时刻牢记这些英雄故事,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面对挫折不气馁、不放弃,勇于挑起社会的重担,做一个有理想道德的社会主义新人。

关于初中历史教学的论文范文

新浪论文网分类: _dir/jy/lw/ 中国论文联盟: 大学生论文库 论文资料网: 论文下载中心: 毕业论文网: 希望对你有帮助 记得采纳啊

首先,要学会听课:1、有准备的去听,也就是说听课前要先预习,找出不懂的知识、发现问题,带着知识点和问题去听课会有解惑的快乐,也更听得进去,容易掌握;2、参与交流和互动,不要只是把自己摆在“听”的旁观者,而是“听”的参与者,积极思考老师讲的或提出的问题,能回答的时候积极回答(回答问题的好处不仅仅是表现,更多的是可以让你注意力更集中)。3、听要结合写和思考。纯粹的听很容易懈怠,能记住的点也很少,所以一定要学会快速的整理记忆。4、如果你因为种种原因,出现了那些似懂非懂、不懂的知识,课上或者课后一定要花时间去弄懂。不然问题只会越积越多,最后就只能等着拥抱那“不三不四”的考试分数了。其次,要学会记忆:1、要学会整合知识点。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温习、掌握。同时,要学会把新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不断糅合、完善你的知识体系。这样能够促进理解,加深记忆。2、合理用脑。所谓合理,一是要交替复习不同性质的课程,如文理交叉,历史与地理交叉,这可使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轮流兴奋与抑制,有利于记忆能力的增强与开发;二是在最佳时间识记,一般应安排在早晨、晚上临睡前,具体根据自己的记忆高峰期来选择。3、借助高效工具。速读记忆是一种高效的阅读学习方法,其训练原理就在于激活“脑、眼”潜能,培养形成眼脑直映式的阅读学习方式,主要练习提升阅读速度、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思维力等方面。掌握之后,在阅读文章、材料的时候可以快速的提取重点,促进整理归纳分析,提高理解和记忆效率;同时很快的阅读速度,还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游刃有余的做其它事情。具体学习可以参考《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训练软件》。学习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也是高效整理,促进理解和记忆的方法。不仅在记忆上可以让你大脑里的资料系统化、图像化,还可以帮助你思维分析问题,统筹规划。不过,要学好思维导图,做到灵活运用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的。前面说的“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训练软件”中也有关于思维导图的练习和方法讲解,可以参考。最后,要学会总结:一是要总结考试成绩,通过总结学会正确地看待分数。只有正确看待分数,才不会被分数蒙住你的双眼,而专注于学习的过程,专注于蕴藏在分数背后的秘密。二是要总结考试得失,从中找出成败原因,这是考后总结的中心任务。学习当然贵在努力过程,但分数毕竟是知识和技能水平的象征之一,努力过程是否合理也常常会在分数上体现出来。三是要总结、整理错题,收集错题,做出对应的一些解题思路(不解要知道这题怎么解,还有知道这一类型的题要怎么解)。四是要通过总结,确定下阶段的努力方向。

内容摘要:初中历史新课改推行数年之后,成果巨大,但是对于普通初中来说仍然面临着很多的难题。本文在对初中历史新课改中教师、学生、理论工作者情况的分析基础上,对提出历史新课改提出了几点建议,思考使普通中学在推进新课改的道理上进入良性循环的方法。   关键词:普通初中 推进 新课改   新课改的推行已经有数年了,整体的运行情况是令人欣喜的,新课改的理论在教育工作的各个层面推广开来,已经为我们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数量巨大的成功范例。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的看到,在新课改潮流不可动摇的今天,理论界与实践界都认为现今新课改的推行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有部分理论工作者认为,部分教师固守旧有模式,对推行新理念缺乏热忱。相当部分的教师则认为,理论界层出不穷的理论看似先进却不具可操作性。这种争论在初中历史科的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也是同样存在的。双方之间的这种分岐已经成为当下新课程改革继续稳步推进必须优先予以解决的重大问题。   1、对教师的分析   一线的初中历史教师在交流教学经验的过程中经常会发出一个慨叹,对新课改是有心无力啊。这说明无法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去,仍然是比较普遍的情况,这一点在普通初中的历史教师中,意见更为集中。新课程改革历时已有几年,教师们对这一改革的理论已有所了解,虽然各人理解程度深浅有所差别,但是相信每一个负责任又有进取心的教师对是作过一番思考与尝试的。但是现实却并不如理论中所描绘的那样美好。对于教师来说,新课改既是给学生减压,也是给教师减压,过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其实并不是教师对这一方式有偏好,而是教育体制使然。一堂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和一堂以教师为主体的课相比,并不能使教师感觉到更轻松。但是不少教师在试行了新课程理论之后,又迅速的回到了旧方法上,为什么呢。笔者接触的一个资深优秀的教师说,新课标只适合于作秀,要解决问题还是要*老办法。   2、对学生的分析   与重点中学相比,普通初中在推行新课改的道路上明显走得更加的艰难,因为他们接触的生源素质更差,虽说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但是学生素质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东莞地区,情况更为特殊,东莞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市区的发展已经相对比较完善了,但是在镇区仍然处于明显的过渡期。虽然学生普遍家庭经济状况良好,但是他们的父辈多数刚从农村转向城镇,镇区的人文素养有待提高,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对这种提高的速度都不可能予以过高的要求,再加上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再次漫延,他们不像山区的学生那样有很强烈的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的信念,更没有自觉的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需要,因而普遍存在厌学,怕苦怕累的被动型学习情绪。历史又从来都不是一门可以立竿见影的学科,也不需要参加中考,在学生的心目中,成为可有可无的科目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思想上的不重视,必定带来行动上的忽视,表现出来的是镇区学生缺乏基本的历史基础知识。

  • 索引序列
  • 关于初中历史教学立德树人的论文
  • 立德树人德育论文
  • 初中数学教学小论文体现立德树人2000
  • 关于初中历史教学的论文
  • 关于初中历史教学的论文范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