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抗战文献有哪些历史

中国抗战文献有哪些历史

发布时间:

中国抗战文献有哪些历史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占领南京后,在日寇总司令松井石根的指挥下,对中国人民进行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被害多达35万之巨。1940年6月28日,86架日本侵略军的轰炸机,排着编队对当时的陪都重庆进行了长达三个小时空袭,所到之处炸弹的爆炸声震耳欲聋,旧城区几乎成了火海。日军731部队在诺门罕实施细菌战后,于1940年、1941年、1942年在中国浙江衢州和宁波、湖南常德、浙赣地区连续三次实施大规模细菌战,造成至少超过3万中国和平居民死亡。1943年,日寇从东北各地及山东、河北抓捕来大批劳工,送到井下挖煤。由于饥饿、和常遭酷刑,造成劳工大批死亡,这些死难者的尸体都集中扔在这两个大万人坑里。

日本要实现其大国梦想,发动对中国的战争就是其中一步,我国的问题是分裂内战等原因造成的大而弱状态,组织起来就可以打败日本,学习历代抗击异族先烈,他们的精神,以他们为榜样,努力去做,分析解决问题,建立政权,发展生产,形成军事体系,发展工业,满足战争需要,如中国晋察冀军区发明了缸塔法工业生产硫酸技术,之后这一技术传到了各大军区,中国人民军队自此掌握了火炸药生产技术,不断改进,不断发展,产量是非常大的,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通过机动灵活战术打败敌人进攻,不断向敌人进攻,压缩敌人生产空间,发展自己,在大规模运动战决战中最终将敌人打败,之后可以进行战略追击,解放中国东北人民,解放朝鲜,造大船造飞机,渡过对马海峡,攻占日本。

中国抗日战争(1937年7月7日—1945年9月2日)是20世纪中国反抗日本侵略的一场全面战争,战场主要在中国大陆。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侵占了中国东北。此后,日本又相继在华北、上海等地挑起军事事变,中国政府当时采取妥协的政策避免了冲突扩大。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随即全面爆发。在战争的最初几年,中国得到了苏联的援助。1941年12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中国与美国和英国结成同盟共同对日本、德国、意大利三国轴心作战,从这时起,中日战争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1945年8月9日,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加入对日作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战后,中华民国作为二战主要战胜国之一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及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据估计,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45年9月日本投降,中国有3500万人以上死伤,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达6000亿美元。战争结束后不久,中国再次陷入国共内战。

<<国殇>> 张洪涛著 团结出版社 58元 514页 从1931年到1938年《血战》胡兆才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432页,80元

抗战历史文献资料有哪些

抗日资料1931年侵略中国的日本军队,在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后,完全占领了东北地区,并且成立了伪满洲国,从此以后,相机在华北和上海等地区的故意制造事端挑起战争,当时国民为了避免扩大冲突,采用了妥协的政策,1937年的7月7日,日军在华北地区附近卢沟桥挑起了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了,1941年的12月7日,在日军发动了太平洋战争的两天之后,中国重庆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军宣战,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以及中国无条件投降,中日战争才正式结束

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华北驻屯军第1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由大队长清水节郎率领,荷枪实弹开往紧靠卢沟桥中国守军驻地的回龙庙到大瓦窑之间的地区。晚7时30分,日军开始演习。22时40分,日军声称演习地带传来枪声,并有一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踪”,立即强行要求进入中国守军驻地宛平城搜查,中国第29军第37师第110旅第219团严词拒绝。日军一面部署战斗,一面借口“枪声”和士兵“失踪”,假意与中国方面交涉。24时左右,冀察当局接到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的电话。松井称:日军昨在卢沟桥郊外演习,突闻枪声,当即收队点名,发现缺少一兵,疑放枪者系中国驻卢沟桥的军队,并认为该放枪之兵已经入城,要求立即入城搜查。中方以时值深夜日兵入城恐引起地方不安,且中方官兵正在熟睡,枪声非中方所发,予以拒绝。不久,松井又打电话给冀察当局称,若中方不允许,日军将以武力强行进城搜查。同时,冀察当局接到卢沟桥中国守军的报告,说日军已对宛平城形成了包围进攻态势。冀察当局为了防止事态扩大,经与日方商议,双方同意协同派员前往卢沟桥调查。此时,日方声称的“失踪”士兵已归队,但隐而不报。7月8日晨5时左右,日军突然发动炮击,中国第29军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线官兵:“确保卢沟桥和宛平城”,“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守卫卢沟桥和宛平城的第219团第3营在团长吉星文和营长金振中的指挥下奋起抗战。七七事变后,日本动员几乎全部军事力量,开始全面侵华

中国抗日战争,又称为日本侵华战争,是指在1930年代至1940年代,由于日本帝国 日本向中国投降 非法入侵中华民国引发的战争,主战场在中国大陆,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事之前与期间,最终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 这场战争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名称。中华民国政府及多数华人称其为八年抗战、中日战争等等,简称抗战,中国共产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称其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日本称其为日华战争(日语:日中戦争)或支那事变(支那事変),西方国家多数称其为第二次中日战争(把甲午战争称为“第一次中日战争”)。 抗日战争结束于1945年8月15日,但对于其开始的时间存在争议。比较普遍的观点认 抗日战争纪念馆 为,全面的抗日战争起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时结束,历时九十七月又八天,共为八年,八年抗战名称因此而来。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这场战争可追溯到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变,这是政府私下主导的局部抗战的开始,因此又有十四年或十五年抗战之说。也有观点认为,1941年12月9日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两天,中华民国政府才公开宣布正式同日本宣战,如果这样算,抗日战争历时不到4年。在这段时间里,战争扩大到整个太平洋地区,

日本要实现其大国梦想,发动对中国的战争就是其中一步,我国的问题是分裂内战等原因造成的大而弱状态,组织起来就可以打败日本,学习历代抗击异族先烈,他们的精神,以他们为榜样,努力去做,分析解决问题,建立政权,发展生产,形成军事体系,发展工业,满足战争需要,如中国晋察冀军区发明了缸塔法工业生产硫酸技术,之后这一技术传到了各大军区,中国人民军队自此掌握了火炸药生产技术,不断改进,不断发展,产量是非常大的,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通过机动灵活战术打败敌人进攻,不断向敌人进攻,压缩敌人生产空间,发展自己,在大规模运动战决战中最终将敌人打败,之后可以进行战略追击,解放中国东北人民,解放朝鲜,造大船造飞机,渡过对马海峡,攻占日本。

抗战历史文献平台有哪些

历史春秋网;盘龙历史网等等。望采纳呦。

敌机被击落坠毁于真如。《淞沪抗战史料》丛书收录的这幅照片原刊载于1932年3月14日出版的《淞沪御侮记》,距离日军占领真如、南翔时隔仅十余日 书中同时刊有闸北民居、商务印书馆、东方图书馆被日军击毁焚毁的照片。在书中的“淞沪战区地图”中,日军图例用“x”表示(本版图片均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提供) 日前,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推出的《淞沪抗战史料》丛书在沪首发。作为“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系列丛书”之一,《淞沪抗战史料》丛书充分利用上海图书馆馆藏资源,将当年“一·二八”和“八一三”两次淞沪抗战的史料以影印形式出版。有关专家认为,这是出版界首次以大型丛书形式完整展示淞沪抗战全貌,史料研究及学术价值重大。 《淞沪抗战史料》丛书共计12辑收录32种作品。其中有通讯、纪实、回忆录及报告文学,亲历者的战地记录包括参战官兵战记,还原了诸多鲜为人知的淞沪抗战细节。丛书编辑团队以史料价值、学术价值和思想教育意义为标准,选辑出最具代表性的部分作品重新影印。既有《上海抗日血战史》《十九路军血战全史》《远东第一次空中大战记》等记录评论战役的著作,也有参战部队的文件,士兵撰写的亲历记录,如《十九路军61师121旅淞沪抗日战纪》《淞沪抗日战役第五军战斗要报》等。丛书还收纳了大量稀有的原始材料,其中不乏当年的军事机密,此次影印出版也都保留了文献原貌。“尤其是当战地的记者,出入枪林弹雨之中,头上有那些银灰色的铁鸟,在天空乱掷恐怖的炸弹;前方有敌人无情的炮火,像连珠般地飞扫过来,更活像狩猎场上的猎狗,向着最危险的火线目标地冲去,搜寻猎得的胜利品一样。我们当做战地的记者,并不是生来便不怕死的英雄。我们所以每天敢冒险到前线上去,一则是激发个人的爱国热忱,其最大的原因,却是受了前线十九路军士忠勇精神的感化。我们在前线亲眼看见生龙活虎的健儿们,他们每时每刻都有死的危险,但是他们都不怕死,他们都是和我们同样有血有肉的人,而且个个都是年富力强的好男儿,他们既不怕死,我们当然也不怕死。”这段刊载在1932年2月19日《大晚报》上的一段话,可以看做是淞沪抗战期间战地记者的自白。由左翼作家钱杏邨(阿英)主编的《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完成于1932年4月,当时“一·二八”淞沪抗战的硝烟刚刚散去,其中不少报道都是《时事新报》《大美晚报》《大晚报》的记者们在战壕、碉堡中动笔写成,传神勾勒了曹家桥之役、江湾血战、八字桥之役等战役细节。 丛书主编、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余子道告诉记者,丛书一大亮点与重点,便是多位知名作家与记者的采访报道及报告文学作品,这部分占丛书篇幅的三分之一以上。包括郭沫若等编著的《上海抗战记》、范长江主编的《淞沪火线上》、张蓬舟撰写《沪战实录》等一系列作品,无不以报告文学样式,饱蘸爱国情感,见证了这一代记者作家的历史担当。 “天空有飞机两架,在我们顶上盘旋飞翔,离开我们走的大路右边,有一堵土围墙,飞机便把那个地方做目标,接连投掷炸弹,黑烟迸飞,好似火山爆发一样。路旁一个武装同志告诉我们说,那是吴淞炮台的老火药库。”纪实作品《在吴淞炮火线下》记录了当时日军轰炸的情景。战地新闻《无情的铁鸟蛋》则描摹了当时恐怖气氛——“在春光明媚的江南天气,蔚蓝的天空,平添了无数银灰色的铁鸟,嗡嗡轧轧的声音,惊破了上海民众的迷梦……只见那些张着白底红十字旗的救护大卡车,车里装着辗侧呻吟的十九路伤兵,和驯伏像羔羊般的无辜老百姓。路上的行人,面部都流露一种紧张的表情,大家都像怀着一个鬼胎,恐怕那无情的铁鸟蛋会像飞将军般从天而降。在真如车站的铁道轨上,停有四辆装兵的铁篷车,两辆的铁篷已破毁不复成形,只剩两架骨骸一般的东西。”作者在文章结尾处说,“在下次重来的时候,祝你们个个健全无恙。你们不用怕那些无情的铁鸟蛋,它最多只能毁坏你们住的地方,但是终不能屈伏你们英武的精神。” “这些名家记录了抗战中中国军民的牺牲与抗争,用笔墨激励着抗战士气。”余子道说,这充分反映出那代作家的民族使命感,折射出纪实文学在那段历史中的重要文本价值。 披露战役细节凸显军民士气与心声 “同胞们!同志们!我们自长官至伙夫,若存一丝一毫畏葸怯顾之心,不仅是我们革命之自杀,将杀尽灿烂历史的威风,杀尽中华民族残灯欲灭的生命……自由之钟已鸣,救死之血正沸,我们不要感觉我们物质敌不过人,我们要以伟大的牺牲精神来战胜一切,我们必定能操胜算,必定能救中国。”出自《告十九路军全体官兵书》的这篇檄文,充满爱国激情和战斗精神,令十九路军广大官兵热血沸腾。 1932年1月28日夜,隆隆炮声划破大上海夜空,日本人未曾料到,竟碰上十九路军这样的强硬对手。 在闸北某次激战时,一位连长被子弹伤了右腮,但他奋勇在前线指挥,后来又被炮火轰断了一只左臂,仍旧忍着巨痛应战。营长发命令叫他退到后方去,他对营长说:“我还没死,为什么要令我退下呢!”丛书中《不怕死的同志们》一文里,讲述了记者眼中“不怕死”官兵的故事。记者把十九路军亲切称为“弟兄们”:“蓝衣的弟兄们,他们依旧是活泼、勇健,苦战的痕迹并没有刻在他们脸上。只有一样,那就是:这些弟兄们,他们已和从前不同,他们都已把丝棉背心脱下,说是不好意思穿。”记者问:“那么什么时候才好穿呢?这样冷。”“什么时候穿?等到我们胜利回到黄浦江的时候!”热血回答掷地有声。 当时,知名作家、记者曹聚仁采写了大量表现淞沪抗战期间将士英勇抗战的文章,生动还原了爱国军民前仆后继、视死如归的壮烈场景。比如他曾细致记录了装甲炮车的3个技工刘大保、苗思兆、蒋细大。曹聚仁引用采访对象之一孙师长的话开篇,“发现美洲新大陆的不仅仅是哥伦布,但是大家容易把和哥伦布一同西航的水手们忘记掉了。”因为作战必要,装甲炮车必需有熟练的技工驾驶,但是炮车上的技工和前线士兵一样危险,敌人若摸准了炮车位置,飞机上的炸弹大炮上的子弹就很快过来了,也许会被炸得什么都不见。孙师长一字一句地告诉3名技工:“同志!国家这两个字你们总该懂的。国家好像我们的身体一样不可分,没有一个细胞可以和身体的痛痒不发生关系。敌人的刀刺到我们身体上来了,我们为了整个身体整个生命的存在,必须要抵抗。我们为自己,为自己的儿女,必须要打掉敌人的魔刀!”这时,孙师长和3名技工的热泪都流下来了。 此外,《庙行镇战记》一文,记载了1932年2月20日至3月1日的11天里,259旅孙元良部顽强对抗日本侵略者,击退日军的过程。记者吴亮夫所著《空军抗战纪略》记录了卢沟桥事变后两个月内,中国空军对日作战的一些基本情况,介绍了多次空战和空军战果,从书中的统计表格来看,1937年8月,共击落敌机61架、日军航空官兵在我境内死伤者约300余名。 不但十九路军官兵有种不怕死精神,还有许多普通青年男女投身到军队中充当救护员。某师部从军救护队员中有不少苏州女子职业中学的女学生,记者问其中一位,“女同志能习惯军队的生活?”女学生含笑点点头。记者继续发问,“女同志怕炮火吗?”对方镇定作答,“我们死都不怕,怕什么炮火呐。” 第5辑《挥戈录:上海战事记载》中,有许多鲜活的历史事件,比如粤人爱国心、中山县首倡飞机救国等,内容多为编者耳闻目击,细节丰富,平常百姓在战争中的表现也被生动描述了出来,抗战军民的精神状态栩栩如生。 为淞沪抗战研究提供丰富佐证 “拿起你的枪,快快儿走前方。和这恶虎狼,拼命战一场。我们受亏已不少,今天和他算总账。告诉你母亲:莫悲伤!莫悲伤!告诉你爱人:莫惊慌!莫惊慌!等到我们打胜了,洋洋得意回故乡。”这首十九路军对日战歌铿锵无畏,唱出了官兵决心与士气。 第4辑《十九路军61师121旅淞沪抗日战纪》中不仅收录了十九路军将领照片和题字、部分战事及战利品照片,还有从1932年1月29日至3月1日的行军日记、电文收录等珍贵史料。第9辑《一·二八的一些纪念品》中载有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和戴戟联名发表的《告十九路军全体官兵书》,其中慷慨陈词:“日本帝国主义的兽行鬼态在我们面前已尽量暴露,夺我东三省,占我锦州,袭我热河,扰我平津……是而可忍,孰不可忍;我不自救,谁能救我们”,并表明抗战决心,“不抵抗无以为人无以救国。与仇日拼命,迥非寻常作战之可比,意义丰富,价值无上,抛掷一头颅,即保障世界一分和平;挥洒一滴血,即挽回一分国运。”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谢俊美指出,从战斗一开始,十九路军将士就将这次作战视为保卫世界和平、挽救民族危亡之举来看待,“可以说淞沪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前哨战,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全民反对日本侵略的预演。”第7辑《沪难与日本》提到,淞沪抗战提振了国威,“且使国际一改新观”,给了日本帝国主义迎头痛击,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军队的抗战面貌。 另一部重要文献《一·二八两路创痕》收录132张照片和大量统计资料,如《两路员工殉难表》《两路财产营业损失表》等。所谓“两路”,具体指京沪、沪杭甬,那时暴日军队挟其飞机与重炮之威,烧北站轰炸吴淞真如和南翔等地,两路沿线桥梁轨道毁坏断绝,不一而足,前方军队的浴血奋战多为人熟知,两路员工的赤手空拳,防护路产,则不太为人所知。但这些也是两路员工不可埋没的战绩。从《两路员工殉难表》中可以看到当时不幸遇难员工的伤亡情形——1932年2月7日,日军进攻蕰藻浜站站屋起火,该站站长季有清率留站员工奋勇救火饮弹殒命;同年2月24日上午,驻处替班电务司事王景贤被派至南翔工作不幸被日机轰炸殒命……桩桩血案令人沉痛无比。 “两路的创痕,同时也是世界人类和平与正义的创痕。当时的舆论已经意识到,要使这些创痕永远地平复,得放下悲怀,提起勇气,不断为抵抗强权,争取和平与正义而战。”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苏智良谈到,这批史料的重新影印出版,印证了上海深厚的抗战传统。“从‘九一八’事变持续到抗战全面爆发,上海一直是抗日救亡的中心,我们的城市精神正是从这段历史中淬炼出的。丛书提供的翔实史料为淞沪抗战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佐证,加上其中有些出版物已难觅踪迹,更凸显了其珍贵文献价值。” 淞沪抗战时期,一批上海金融工商界领袖人物组成“市民地方维持会”,划分了经济组、慰劳组、救济组等工作小组,在战时全面承担起支援前线、稳定后方的任务,补助政府之所未及,1932年的一份《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报告书》详细记录了维持会各项工作,堪称稀有的原始材料。这也为淞沪抗战的全民抗战性质做了生动注脚。 旧文新读 铁与血的斗争 傍午,我们下了车,在出发到上海的附郊一个小镇去的道上,我们远远望见“一·二八”的遗迹,那断垣,那残壁;我们还看见了两路管理局新建的大厦岸然矗立在云霄。一阵温煦的海风扑着我们每个弟兄的黝黑的脸,我仿佛在风中听到一种声音,那声音该是带着欢喜又带着疑惧的欢迎的呼声吧?我不禁在心里响了回音:“别警惧吧!你们这次虽也许还要经历过一次磨难,然而请你们放心,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带这一颗比钢铁还要坚强的决心一定把日本帝国主义永远逐出上海!” 弟兄们虽都在埋怨时间走得太慢,因为,在夜神一到来,敌人,定会到我们阵地来挑衅的,到那时候,几十年来郁积在胸口的愤怒与苦闷是得到一个尽情发泄的机会了。 可是,夜到来了,我们望着那半钩残月徐徐升起,九时,十时……一时,二时过去了,我们又望着那半钩残月在徐徐西落,弟兄们都显得异常焦急。 到三时多,保安队一排在宝山路附近巡逻着,我们的队伍即时离保安队相隔二三百米,一小队日本兵从他们的沙袋后面跳了出来,拦住了保安队的去路,一个日本的队长操着不纯熟的中国国语问: “你们中国军队干么?是不是想包围我们日本军队,是不是想攻击我们?” “中国军队从来不想攻击别国军队的,中国军队只是为保卫自己国家的领土而守卫着。你们不是没有理由的要保安队撤退上海吗?这已经是办不到了,因为保安队所驻守的是咱们中国的领土!”这是一队保安队队长的回答。 他们露出非常不愉快的脸色走进了他们的沙袋后面去,就在保安队开始走不上几步路的时候,他们就向保安队射击了。 我们弟兄一听到枪声,立刻冲上去,向他们回击,可是,我们的枪声一响,他们的枪声却就停止了。 傍晚,我们在江湾路附近。我们奉命进攻八字桥,可是青云桥给敌兵在事先炸断了,我们只能绕路走。敌人在每个路口严密地布置着,机关枪、坦克车,这一切向着我们行进的队伍扫射。 我们开始找到了敌方机关枪的所在地,轻轻地和了三个弟兄,带了一架机关枪,伏在草地上慢慢爬过去,到离开敌方约六十米的地方,我们就开始向着敌方的机关枪阵地扫射过去。 不一会,他们的机关枪响了两下,就不作声了,我那时的快活真是怎么也形容不出来,我几乎兴奋得跳了起来,后面的弟兄这时也紧紧地冲了上来,虽然后来在敌兵的另一阵地里依旧发出了密密的枪弹,虽然在我们身边爆发了密密的炮弹,可是凭了弟兄们一声怒吼,我们终于冲上了八字桥! 钢勇士 二十四日中午,我们在第X师政训处会见了钟品芳连长和韦少卿班长,他们是刚从火线下来的,满脸都是泥尘,身上血迹斑斑,可见他们连日冲锋肉搏已备受辛苦了。 因为大家是站在一条战线上,而且又听到大家都是讲广东话,所以一见之下,有如久别重逢的故知,亲切得难以形容。我们致以慰问之后,便促膝坐下。 钟连长卸下身上的三枚匣子枪,点起一支香烟,很爽快地和我们漫谈起来。 我见了他身上的血迹,问他这血迹的来历。他扯起他的血衣,笑了一笑才回答我:“这是肉搏的时候染的!” 韦班长在擦枪,他递了一枝过来给我们看,他指着枪上的污点说:“你看,这枪上也有血迹!”从这点我们可以想见当时的战事是如何惨烈了! 后来我们请钟连长讲述他们杀敌的故事,他也很高兴,他摸摸那久已不修的胡子,仰起头来想了半响,便开始描述他们的光荣史。 “我是十九日晚上吧?对了,是十九晚,我们开到沈家桥前线,防守第二线,那一晚没有什么好说,只是敌人飞机常常来轰炸我们的阵地。三十多架轮流出动,一队去了一队又来,几乎是不停的。我们没有理他。有一次很危险,一个炸弹竟丢中我们的掩闭部,上面的横木已经炸断,整个顶子陷了下来,幸而我急忙用两支枪杆把它支持住,不然就被活埋了!我们在那里住了一晚,第二天早晨第一线的友军换下来了,我们便接了上去。当时敌人的阵地还没有布置好,冲了几冲,敌人便退却了。这一役敌人死伤恐怕有一千多,满地都是敌人的遗尸,壕沟里也堆满着,那腥臭的气味,真是难闻极了,但是也没有办法收拾,只好把它抛到壕外就算了。” 说到这里,他好像有点感触,停了一会,他终于倾吐出来了: “这一场仗我觉得最有价值。从前内战真是无谓,现在为国家而战,哪个不兴奋?所以我们弟兄们冲锋的时候,都是争先恐后,认为后死是惭愧的。” 摘自1938年2月出版,范长江主编的《淞沪火线上》(《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第12辑) 文汇报记者 许旸

抗日战争历史文献有哪些

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推荐书目

1 《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中、下)》 解放军出版社
2 《不能忘记的抗战》 杨克林 上海画报出版社
3 《一个原日本关东军军医的战争回忆录》 上海文艺出版社
4 《日军侵华战争纪实(1931-1945 )》 中共党史出版社
5 《中国抗日知识手册竞赛题库》 解放军出版社
6 《立马中条》 人民出版社
7 《中国共产党抗日英雄传》 解放军出版社
8 《中国改造日本战犯始末》 群众出版社
9 《探寻陪都名人旧居》 重庆出版社
10《重睹大后方文坛芳华》孙善 重庆出版社
11《八年抗日外交风云录》尹家民 解放军出版社
12《枪响卢沟桥》 王宗仁 解放军出版社
13《日军侵华暴行备忘录》 金辉 解放军出版社
14《抗日歌魂》 湖北人民出版社
15《川人大抗战》 郑光路 四川人民出版社
16《中日战争内幕全公开》 楚云 时事出版社

由上海图书馆上图书店提供

你就肯定是不能好几个标音符号不过活

日本要实现其大国梦想,发动对中国的战争就是其中一步,我国的问题是分裂内战等原因造成的大而弱状态,组织起来就可以打败日本,学习历代抗击异族先烈,他们的精神,以他们为榜样,努力去做,分析解决问题,建立政权,发展生产,形成军事体系,发展工业,满足战争需要,如中国晋察冀军区发明了缸塔法工业生产硫酸技术,之后这一技术传到了各大军区,中国人民军队自此掌握了火炸药生产技术,不断改进,不断发展,产量是非常大的,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通过机动灵活战术打败敌人进攻,不断向敌人进攻,压缩敌人生产空间,发展自己,在大规模运动战决战中最终将敌人打败,之后可以进行战略追击,解放中国东北人民,解放朝鲜,造大船造飞机,渡过对马海峡,攻占日本。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占领南京后,在日寇总司令松井石根的指挥下,对中国人民进行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被害多达35万之巨。1940年6月28日,86架日本侵略军的轰炸机,排着编队对当时的陪都重庆进行了长达三个小时空袭,所到之处炸弹的爆炸声震耳欲聋,旧城区几乎成了火海。日军731部队在诺门罕实施细菌战后,于1940年、1941年、1942年在中国浙江衢州和宁波、湖南常德、浙赣地区连续三次实施大规模细菌战,造成至少超过3万中国和平居民死亡。1943年,日寇从东北各地及山东、河北抓捕来大批劳工,送到井下挖煤。由于饥饿、和常遭酷刑,造成劳工大批死亡,这些死难者的尸体都集中扔在这两个大万人坑里。

抗日战争的历史文献有哪些

白毛女

看中国革命史就可以了

1、《说岳全传》《说岳全传》写的忠奸斗争是在南宋立国未稳、金兵大举进兵中原的特殊历史背景之下展开的。岳飞等爱国将领,力主抗战,收复失地。而秦桧为首的权奸集团,则竭力主张卖国求和。2、《戚继光传》戚继光智勇双全,多谋善断,练兵有方。在四十年的戎马生涯中,屡立功勋。他在东南沿海,剿灭倭寇、廓清海疆;在北国边疆,练兵戍边,屡克北虏。他在军事理论上也有建树,著有多部兵书。3、《杨家将》作者广泛搜集了宋元时期民间流传的杨家将故事、宋元话本和元杂剧中的有关剧目为基础加工整理而成。通过杨业一门世代抵抗契丹侵扰的事迹,贯串了反抗外族入侵,歌颂抗敌英雄,谴责奸佞卖国的主题。4、《国家记忆》章东磐主编本书精选约500幅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的有关二战中缅印战场的珍贵图片,其中许多是首次面世,真实再现了中缅印战场的抗战历史及美、英等国对我国抗战的帮助。5、《突破缅北的鹰》萨苏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上,有三次被日本人叫做“玉碎战”的,也就是日军被全部消灭的战役,即腾冲战役、松山战役和密支那战役,而这三次战役,全部发生在中国驻印军归国之战中。1943年底,中国驻印军从印度雷多出发,开始了打通中印公路的缅北之战。

我国的问题是因为分裂内战等原因造成国家处于大而弱的状态,敌人的力量是小而强,力量只能占领城市,只要我们组织起来,就可以朝大而强的方向发展,就可以打败敌人,组织起来是需要时间的,分散发动群众,建立起各级政权,各级军区,主力部队地方部队结合,建立县区武装,在游击战中组织起来,通过机动灵活战术打败敌人进攻,不断向敌人进攻,发展自己,恢复扩大农业生产,发展商业,建立工业,有大量学生工人等来到农村地区参加抗日战争,如缸塔法,工业生产硫酸,自此掌握火炸药技术,建立起武器生产体系,能源源不断的提供武器弹药炸药包补充,为进行大规模运动战攻坚战创造了条件,支援战争,随着力量的不断增强游击战必然向运动战转变,在抗日战争后期中国人民军队已经进入运动战,普遍出现跨军分区的作战,敌人已经被中国人民军队压缩到大中城市附近,日本不投降就灭亡,中国人民军队有信心有力量将敌人基本全部歼灭,之后渡过鸭绿江解放朝鲜人民,造大船,造飞机,攻占日本,消灭侵略战争产生的根源,为适应更大规模战争的需要,组建跨军分区的二级军区纵队,接着组建跨二级军区的野战大兵团,敌人虽有许多重武器,如果我们军区部队县区武装等将敌人的铁路公路破坏,则敌军行动困难,前进比较慢,有其他野战纵队和军区部队坚决打援,有千万人民大力支援,可以充分发挥步行力强的优点,实行远程奔袭,分进合击,聚歼敌人,打大中歼灭战是完全可以的,调动敌人,在运动中消灭敌人,最后进行战略决战。抗日战争,随着战争发展,中国有两大理论突破,平原建立根据地,缸塔法,工业生产硫酸,掌握火炸药技术,自己可以建立完整武器生产体系,中国人民军队重视科研工作,成立了晋察冀技术研究室等科研机构,还取得了窑炉闷火法韧化炮弹弹体坩埚炼铜锌制造黄铜等技术成就,中国人民军队能生产各种型号步枪,轻机枪,各种型号迫击炮,平射迫击炮,生产子弹迫击炮弹山野炮弹烈性炸药,能根据需要制造些山炮平射炮,能修理陆军常用各种武器,源源不断支援战争,敌人的海军只能执行海岸封锁任务在大江航行,是开不到陆地上的,敌人拥有的空军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作用有限,中国人民军队长于运动战,运动量大,机动灵活,作战勇猛,中国人民军队是主力部队地方部队民兵三结合的军事制度,敌人处于被分割包围的态势,其机场只能设立在城市附近,可以选择派出营级部队突袭,在攻城时可以采用炮火封锁,随着战争发展,中国人民军队占领区域扩大,敌人飞机会增加起飞距离,滞空时间相应会减少,在运动战中将敌人基本全部消灭在中国大陆,将敌人赶出中国,解放朝鲜人民,可以生产水雷,如果需要可以在大江或部分港口进行布设,快速生产高射炮雷达,取得一定对空防御,同时研制战斗机,发展空军,先取得制空权,有制空权就可以获得一定制海权,逐步发展海军,建立一支强大海军。海军是陆军的延续,这就是海军的由来,后来为了更好作战,成立单独的海军军种,没有陆地的支撑,所谓海军只能像海盗一样,所谓的胜利不能长久,经不住消耗,而广阔的陆地则能源源不断补充,经过发展建立起强大的海军,最终打败敌人,在海军力量薄弱时如果陆军强大可以采用严防,乃至禁海,制定好的海岸防御作战方案,海军陆战队是海军为了更好执行海军作战任务而设立,使海军更多的作为一个独立军种,理论上讲应该归属海军,如果特别重视,对国家有重要意义,具有相当规模,为更好独立执行任务,进行相关训练,则可上升为军种。在进行大规模运动战时,可以派出大量小部队向东北等进行渗透,打击敌伪政权,开辟游击区,建立根据地,配合主力兵团在解放关内各城市后向东北等地的进攻。持续长久的战斗,我们需要在游击战中组织起来,恢复生产,建立工业,发展自己的力量,当力量达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开始与敌人进行广泛的运动战,并进而消灭敌人,也就是战争快不得,不然容易因力量不继而失败的,分兵才能发动群众,也就是在力量小时要以发动群众建立政权为主要目的,打击敌人则需要集中兵力,两者不能同时进行时,选择发动群众建立政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方案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是正确的。敌人占领城市后,就需要在城市附近同中国人民军队作战,敌人占领的城市越多,越需要分兵防守,这样可以用于进攻的兵力慢慢就没有了,敌人的力量在不断消耗,而中国人民军队的力量则在不断增强,敌人最终会失败。中国的问题是因为分裂内战等原因造成的大而弱的无组织状态,为什么会分裂内战,1912年后制度建设文化建设仍待,没有好好进行制度建设文化建设。日本是个岛国,国土小,人口少,资源匮乏,美国卖给日本的钢铁石油机器技术等战争物资对日本能进行战争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当美国断绝贸易,对日本的影响立马就显现出来了,日本在中国战场看着没有结束的时间,与接受美国的条件相比,日本决定一搏来获取东南亚的石油橡胶等资源来维持力量继续进行战争,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的常备师团绝大部分都在中国,经过之前的数年战争,日本的可用兵力遭到消耗,国内经济出现困难,如果日本在太平洋战争前真能先集中力量一次打败中国,他在太平洋战争前他早就做了,如果能先打败中国再进行太平洋战争对他不是更好,他做不到,同中国人民军队在中国个城市附近陷入不断的战斗,日本所谓抽调常备师团南下,就是将常备师团若干联队调出和新编联队组成新的师团留驻,然后原师团和新编入联队一起继续南下,用以扩军,在太平洋战争时日本师团有大量的当地土著被编入日本师团,这在中国战场是没有的,在菲律宾战役美军消灭的日本军队就有大量的当地土著,海战对工业科技人口资源等要求更大,海战一旦失败,日本将会在太平洋战场失去继续进攻的能力,就会在各个岛屿陷入分散防御,美军只需要选择需要的岛屿进攻,对其他岛屿进行封锁。打仗靠的是领导人能力将领能力政权组织能力军事制度,民族的文化人口国土资源等对战争具有重要影响,中国的战争潜力是高于日本的,只要中国制定好的方案,不断组织起来,力量就能不断的发展,就能打败日本。

  • 索引序列
  • 中国抗战文献有哪些历史
  • 抗战历史文献资料有哪些
  • 抗战历史文献平台有哪些
  • 抗日战争历史文献有哪些
  • 抗日战争的历史文献有哪些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