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杂志影响力因子

杂志影响力因子

发布时间:

杂志影响力因子

jeccr杂志影响因子在29左右。因为根据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最新统计:JECCR杂志2017-2018年共发表499篇论著和综述,在2019年已被引用3639次。 因此,截止目前即时影响因子:29,按照往年经验,今年发布的SCI影响因子过7分肯定没问题,在六月份公布的结果中,还会略有上涨。JECCR期刊官网提供了审稿周期信息。从提交到第一决定的平均时间约为8天,从提交到给出审稿意见的平均时间约为27天,从提交到接受的平均时间约为95天,出版时间约为21天。影响因子(英文:Impact Factor),简称IF,是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出品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中的一项数据。 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JCR year)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影响因子现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它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统计量。影响因子并非一个最客观的评价期刊影响力的标准。一般来说影响因子高,期刊的影响力就越大。对于一些综合类,或者大项的研究领域来说,因为研究的领域广所以引用率也比较高。

色谱b杂志影响因子756。影响因子(ImPactFactor)是1972年由E·加菲尔德提出的,现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它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统计量。意义影响因子并非一个最客观的评价期刊影响力的标准。一般来说影响因子高,期刊的影响力就越大。对于一些综合类,或者大项的研究领域来说,因为研究的领域广所以引用率也比较高。比如,生物,和化学类的期刊,这类期刊一般情况下就比较容易有较高的影响力。影响因子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表征其学术质量的优劣,但影响因子与学术质量间并非呈线性正比关系。

学术期刊影响因子是指期刊近两年的平均被引率,即该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评价当年被引用的平均次数。用公式表示为:影响因子=该刊前2年所发表的论文在第3年被引用的次数/该刊2年内所发表的论文总数从其定义可知,影响因子的三个决定因素分别为时间(2年)、论文总数(该刊连续2年内所发表论文总数)、被引用次数(上述论文在第3年被引用的总次数)。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数量指标,能够较好的反映期刊被使用的真实客观情况,可较公平的评价各类学术期刊,通常影响因子越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扩展资料:影响因子现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它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统计量。影响因子是以年为单位进行计算的。以1992年的某一期刊影响因子为例,IF(1992年) = A / B其中:A = 该期刊1990年至1991年所有文章在1992年中被引用的次数;B = 该期刊1990年至1991年所有文章数。影响:许多著名学术期刊会在其网站上注明期刊的影响因子,以表明在对应学科的影响力。如,美国化学会志、Oncogene等。中国大陆各大高校(如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都以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作为评判研究生毕业的主要标准。以1992年为例,计算某期刊在该年的影响因子:X=以1992年为基点、某期刊于1990和1991年在1992年全部被引用之论文总次数Y=以1992年为基点、某期刊1990和1991年全部论文发文量的总和IF1992年 =(X(1990年,1991年) / Y(1990年,1991年))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影响因子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期刊影响因子

杂志影响力因子旅游

2012年国内(不包括台湾地区)有150多种学术期刊被SCI收录,影响因子最高的是526(CELL RES),影响因子>2的有15种,1-2之间的有40种,1-5之间的有50种。影响因子的高与低是相对的,大于2的算高,大于1的可以算比较高,看你如何比较。

这个网页可以查

该杂志前两年的总被引次数除以总文章数

就是该杂志中的文章被下载引用的一个统计,期刊网上公布的都有,自己肯定是没法算

杂志影响力因子查询

在中国知网首页点击“出版物检索”,在出版物检索页,输入期刊名称检索到该期刊,就可看到该期刊的相关信息,比如创刊时间、期刊类型、被收录在哪个数据库、下载次数、被引次数、该期刊的影响因子等信息。

看你学校订的是什么数据库了 Web of Science —— 改版以后版面布局很清晰,影响因子,引用和被引清清楚楚 Scopus —— 国际上最大的学术期刊出版集团 Elsevier 的数据库, 当然也包括非 Elsevier 的期刊数据,非常好用, 可惜许多学校都没买。 以上两个数据库现在都支持多字段 Refine 功能,可以从大到小的迅速缩小检索结果集,换句话说就是可以从比较少的几个关键词开始,根据结果一步步地缩小范围

要是你知道文献的具体期刊的话,直接进入期刊主页能看到最新的影响因子,想看当年的话到这个网站查询,这里面有以前年代的影响因子并且能看到影响因子变化趋势图,如果想查一个专业所有期刊的影响因子的话,建议到web of science里查询,希望给你带来帮助

优助说一个比较简单实用的方法。首先,你要有中文核心期刊的目录,因为各大检索网站并不能保证完全收录这些期刊。然后,你去比如知网去搜索这些期刊名称,搜索类目哪里选期刊,就可以查询到相关期刊的信息,影响因子都有显示。

sci影响力因子

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缩写:SCI)是由一部期刊文献检索工具,其出版形式包括印刷版期刊和光盘版及联机数据库。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缩写IF)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的期刊引证报告(JCR)中的一项数据。指的是某一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时期被引用的频率,是衡量学术期刊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一种期刊的影响因子,指的是该刊前二年发表的文献在当前年的平均被引用次数。一种刊物的影响因子越高,也即其刊载的文献被引用率越高,一方面说明这些文献报道的研究成果影响力大,另一方面也反映该刊物的学术水平高。SCI期刊影响因子每年或多或少都会有所变化,一般计算到小数点后3位,如果投稿时影响因子是025,那么论文发表时是892的话,那么是以发表时来计算的。也就是说,除了顶级期刊,一般在选择时,要看2-3年的影响因子再决定投稿比较好。

sci影响因子大于2的算高。影响因子虽然只和被引次数和论文数直接相关,但实际上,它与很多因素有密切联系。决定影响因子大小的因素现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1)论文因素,如论文的出版时滞、论文长度、类型及合作者数等。(2)期刊因素,如期刊大小(发表论文数)、类型等。(3)学科因素,如不同学科的期刊数目、平均参考文献数、引证半衰期等都会对期刊的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产生影响。(4)检索系统因素,如参与统计的期刊来源、引文条目的统计范围等。(5)名人效应的影响。介绍影响因子是一个杂志中文章被引用次数的总和除以这个杂志的总文章数。但这个数字是平均数,它存在的问题是,平均之后并不能反映每一篇文章的引用情况。如果一个杂志只有两篇文章,一篇文章的引用数是500,另一个文章的引用数是10,那么影响因子反映出的数字是两者的平均值255。因此,一个有高影响因子的期刊,只能表明它拥有多篇被多次引用的论文,但并不意味着它刊载的每一篇论文都是高引用的。资料显示,由汤森路透公司计算的期刊影响因子,最初是用来帮助图书馆员确定购买哪些期刊的,并不是测度研究论文科学质量的指标。也就是说,影响因子用于评判一个期刊是可以的,但用来评判论文,并延伸到用来评判科学家是没有借鉴意义的。

sci影响因子究竟多高才算高?先跟大家分享一个数据,2019年的数据统计显示,影响因子过5的sci期刊有上千本,其中虽高的期刊,其影响因子高到令人震惊,就是神刊 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其影响因子达到679,据统计,10分以上期刊有275本,5-10分期刊有731本,不难看出,影响因子能达到5以上的期刊就是非常高的期刊了,低于多数普通作者来说,能发表1以上期刊就足够了,因为对于作者来说,影响因子越高,越难以发表。

肝移植杂志影响力因子

国产英文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Hepatology《临床与转化肝脏病学杂志》,该期刊主要分类领域是肝病研究,期刊简称 JCTH,本期介绍的期刊的亮点在于该刊正在接受SCI收录评估,目前还没有影响因子,但该期刊发展势态良好,被收录的可能性很大,趁现在稿件竞争力相对不大的情况下,投稿是最佳时机! 1)期刊介绍JCTH 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Xia & He Publishing I (华誉出版社)合办的学术性英文期刊,是一本肝病研究期刊,目前为季刊,分别于每年3、6、9、12月出刊。该刊创刊于2013年7月,2015年7月被PubMed Central 及PubMed 收录,2018年1月被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ESCI)数据库收录,即2018年1月1日起JCTH 发表的文章都可以在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 中被检索到,2020年5月被Scopus 收录。 2)JCTH 投稿类型:研究性论文(Original Article)、综述(Review Article)、病例报告(Case Report)和评论(Commentary)等。 3)审稿周期:2019年从投稿到第一次审稿决定的平均时间为24天,从接受到在线发表的平均时间为23天,2020年开通新冠文章绿色通道,一审最快为1天,在线发表最快为6天 4)版面费:JCTH 为开放获取OA模式,版面费:800美元 回答参考资料

这是很多想捐肝者普遍存在的疑问:一个健康的人将肝切取一部分之后,就不是一个健康的人吧?或者认为一个家庭要有两个人同时面对手术可能带来的风险,代价太大了……实际上,全世界范围已完成的上万例亲体肝移植手术中,仅有19名捐肝者因各种原因过世,其中一些死亡与肝移植手术无关,而是死于意外伤害及其他疾病,远远低于普通的肝脏外科切除术的1%死亡率。值得庆幸的是,这些病例多数发生在开展亲体肝移植的早期,随着技术不断提高的今天,并没有再出现捐肝者与手术有关的死亡报道。但一般并发症仍然存在,最为常见的有胆漏、感染、出血等,这些并发症可通过相应的治疗而痊愈。捐献一般手术后两三天就可以下地,十天左右可以出院,术后1个月可以恢复简单的工作,3个月可以完全恢复日常工作和生活。 同尸体肝移植一样,目前亲体肝移植在国内数个大型的医疗中心已经是一项相当成熟的医疗技术了。受者的长期存活率可以达到近90%左右,其中不乏十多年的老肝友,甚至还有接受了肝移植手术以后生儿育女的范例。2010年7月17-18日,第四届中国移植运动会在天津医科大学体育馆举行。来自杭州的3位小将查紫彤、邵汤宁、曹志豪不甘示弱,和他们的捐献者(3位妈妈)一起,包揽了亲体肝移植接力赛的金银铜牌,展现了肝移植受者和供者的风貌。 很多患者和家属在选择肝移植手术时,不断地询问医生到底是亲体肝移植好还是传统的尸体肝移植好。其实早期进行亲体肝移植主要是缓解供体短缺的局面,尤其是儿童肝移植患者。在欧洲,每年大约有15%~20%的肝病患儿在等待肝移植期间死亡,而亲体肝移植的出现大大缓解了这种供求之间的紧张局面。随着亲体肝移植的不断开展,人们发现该技术比传统的尸体肝移植有着很大的优点,一是缺血时间短,大大减少了因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胆道并发症。二是组织相容性好,因为亲体肝移植主要是在亲属之间进行,供受体之间有一定的血缘关系,移植后发生排斥反应的几率减少,有些病人甚至产生了免疫耐受,也就是说不用再吃抗排斥的药物,受体已经把移植过来的肝脏当成“自家人”了。对于非血缘关系的亲属,比如夫妻之间,则排斥的风险与非亲属之间的常规肝移植一样。三是准备充足,由于手术属于择期手术,因此术前能充分了解供体、受体肝内外血管、胆道影像,调整受体营养状态,改善全身重要脏器功能,并进行充分的术前讨论,制定周密的治疗方案。当然亲体肝移植也有其不足,首先是手术前必需进行完善的身体检查,以保证捐肝者的安全。其次是由于吻合的血管和胆道要比全肝移植的细,因此手术后容易发生血管或胆道并发症,另外,供受体肝脏存在断面,可能发生出血、胆瘘等。但随着技术的提高,尤其是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上述的血管和胆道并发症已经明显降低。是否选择亲体肝移植,还要从家庭经济状况、病情缓急及器官是否匹配、紧缺与否综合评定。 一般来说,凡是可以做传统肝移植的疾病都可以做亲体肝移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疾病:1、非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肝实质性疾病。如酒精性肝硬化、药物及化学毒物等所致的急慢性肝功能衰竭,先天性肝纤维化,囊性纤维性肝病,巨大肝囊肿,布-加综合征,严重难复性外伤,自身免疫性肝炎等。2、各种致病微生物引起的各类肝炎及肝硬化致肝功能衰竭,门静脉高压症。包括:乙肝病毒(HBV)及丙肝病毒(HCV)所致的急慢性重型肝炎、肝硬化,血吸虫病,肝包虫病等,其中HBV感染相关的急慢性重型肝炎、肝硬化、肝功能衰竭是目前我国最多见的肝移植适应证,几乎占到所有病例的80%~90%。3、先天性代谢障碍性疾病。如:肝豆状核变性(Wilson氏病),糖原累积症,高氨血症,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家族性非溶血性黄疸,酪氨酸血症等。此类疾病,患者由于某种物质代谢异常,可导致患儿早年夭折或发育异常,是小儿肝移植中较多见的适应证。4、胆汁淤积性疾病。如先天性胆道闭锁,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硬化性胆管炎(PSC),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卡洛里氏病,肝内胆管闭锁(Byler氏病)等,这类疾病,患者以黄疸为主要临床表现,该类患者黄疸可能很高,但肝脏合成功能可长时间保持正常。其中PBC、PSC移植后有复发的风险。5、肝肿瘤:肝脏恶性肿瘤无肝外转移及大血管侵犯时也可做为肝脏移植适应证。2000年世界移植大会在意大利米兰召开时,大会建议肝癌肝移植应按米兰标准执行,即单发肿瘤直径小于等于5cm,多发肿瘤不超过3个,最大不超过3cm,无主要血管侵犯。按此标准肝癌肝移植5年无瘤生存率可达80%,明显优于传统的治疗手段。尤其在我国绝大多数肝癌发生在肝硬化基础上、有HBV或HCV感染背景,肝脏移植提供了一举多得的治疗效果。2008年5月,郑树森院士提出肝癌肝移植的《杭州标准》,拓展了肝癌肝移植的受惠者的范围,挽救了更多的终末期肝病肝癌的患者。相关成果发表于权威杂志《Transplantation》(《移植》杂志),并在多次国际肝移植大会上受到美国肝移植协会主席Bustill教授等海内外同行的高度赞赏。 1、人类免疫缺陷性疾病患者(艾滋病)2、肝癌晚期出现肝外转移者。3、肝内外胆管癌。4、不适合肝移植术的严重畸形。5、不可逆转的肝性脑病患者。6、各种败血症及严重全身性感染。7、进行性心肺疾患。8、酒精依赖症患者(难以戒除的)。9、吸毒及精神病患者。 首先捐肝者必须充分了解活体肝移植的概念及相关知识,并充分自愿无偿捐献部分肝脏。为此医生在手术前必须反复向其说明下列情况:首先是亲体肝移植的现状,其次是病人目前的病情以及接受亲体肝移植的意义及风险,最后是捐肝者在捐肝过程中以及手术后可能出的危险及对身体健康状况和日常生活的影响。其次供体必须是健康成年人(18~60岁),并达到下列要求:第一全身无重大器质性疾病和传染病。第二全身主要脏器功能良好,肝脏及其主要血管、胆管形态结构正常。第三肝脏储备功能良好,以前没有得过肝病,也没有长期酗酒。第四血型要一致,或者符合输血原则,如A->A/AB,B->B/AB,O->A/B/AB/O,AB->AB,如果病情危重,在进行系统的抗排斥治疗的前提下也可以考虑血型不合的亲体肝移植。第五没有精神障碍,具有完全自主的行为能力。根据国务院颁布的《人体器官移植条例》,目前亲体肝移植的捐献者仅限于接受人的配偶(需结婚2年以上或育有子女),直系血亲(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舅甥、叔侄、表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等),以及通过民政部门认定的长期的养父母、养子女关系。

没什么影响的,我老公就是供体捐肝给我女儿,我老公现在好好的

  • 索引序列
  • 杂志影响力因子
  • 杂志影响力因子旅游
  • 杂志影响力因子查询
  • sci影响力因子
  • 肝移植杂志影响力因子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