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电子防御杂志

电子防御杂志

发布时间:

电子防御杂志

已知资料中,"信息战"这一军事术语最早出现在1985年3月美国《电子防御》杂志上发表的"电子战与信息战"一文:"现在,电子战是一个更大概念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而不只是一种信号战斗。""这个更大范畴也包括阻止敌方攻击我方决策能力。这场斗争可公认为是“信息战”。 ‍我国开展信息战理论研究较早。1986年,我国军事专家沈伟光先生在《信息战》专著中,就曾指出,广义的信息战指(在军事、政治、经济、科技及社会领域)对垒的军事集团抢占信息空间和争夺信息资源的斗争,狭义的信息战指战争中交战双方在信息领域的对抗,它是现代战争的本质特征之一。

世界上最早提出信息战概念的,是一位非西方人——中国的沈伟光先生。”沈伟光不仅是世界范围内最早提出“信息战”概念的人,而且早就出版了世界第一本名为《信息战》的专著,他是全球信息战理论的创始人!写出《信息战》专著的沈伟光既不是军人,也不是职业研究者,而是国务院的一名普通公务员。一、提出信息战概念。认为从机械化战争到信息战,不是单纯的作战样式、方式的改变,而是战争形态的改变,并带来作战指导思想的巨大变化。其要点:战争战略目标的“软化”;信息威慑成为新的威摄手段;军队的行动取决于制信息权;作战目标的选择以打乱敌方决策程序为主;火力运用从打覆盖面转为“点穴”;指挥体系趋于扁平化;信息战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全民战;谋略的运用更加丰富多彩。随后,又提出“遏制信息战——知识军事的时代使命”的重大课题。  二、提出新的战争观。认为“少流血”、“不流血”的战争已经出现,战争的非暴力属性已经被揭示;战争不仅是政治的继续,也可能成为非政治群体、甚至个人谋取利益、显示其存在的一种手段;“消灭敌人,保存自已”的战争目的正在变为“控制敌人,保护自己”,寻求利益平衡点;战争性质已很难用正义或非正义来区分,带有多元的色彩。  三、提出建议信息时代国家安全体系。认为军事威胁不只是大兵压境,来自网络威胁同样值得警惕;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应学会利用各种传媒打信息战;网络上的经济打击应引起高度重视;“文化侵略”、“生态侵略”将成为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早在15年前,他就提出“信息边疆”的概念,近几年提出“信息边界的理论,呼吁建设精神武装,建立信息警察和信息防护部队。  四、提出思维战、领导者战争等理想战争的设想。认为在可预见的将来,还无法想像战争先于人类而消亡,但把握、延缓、遏制战争的爆发和升级是可能的。设想把战争局限于“信息”和“思维”的范畴,至多以比试、竞赛、虚拟的方式,甚至带有观党、警示的作用。  五、提出培养“能够回家打仗”的军事人才。认为信息技术的通用性填补着军与民的鸿沟,信息战模糊了战场与社会的界限。那些电子、计算机、信息工程专家,一旦站在军事战略的高度上观察、思考,就可能成为新的战争舞台上真正的英雄。因此,他一直在筹划建立我国第一个信息战研究所,制定信息战遏制战略,完善信息战理论,培养信息战研究人才;同时在一些军内外高等院校开设课程,普及信息战知识,造就一大批21世纪国防建设的急需人才。凡是战争都离不开信息,现代战争是信息主导的战争,信息在战争中具有十分显著的地位和作用。信息与作战武器平台相结合,产生了信息化武器,可极大地提高武器平台的打击精度和作战效能;指挥官利用信息,可用多种信息化指挥手段及时指挥和调整部队,以夺取作战胜利。 信息战主要包括情报战、电子战、网络战、心理战、精确作战以及信息欺、作战保密等。 信息作战的实质是以信息能为主要作战手段,以“信息流”控制“能量流”和“物质流”,剥夺敌方的信息优势,保持己方的信息优势,进而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不战而屈人之兵”或“少战而屈人之兵”的作战效果。 由于信息作战是“信息起主导作用的作战样式”,因此它与机械化战争有明显的不同。 一是作战目的不同。信息战把控制“信息流”、打击对方的指挥控制系统、信息网络和夺取信息优势作为主要任务和打击的重心。而以火力打击为主的机械化战争,主要把摧毁和歼灭对方的飞机、坦克、大炮和舰艇等有生力量作为主要作战目的。 二是作战力量不同。信息战是以全员整体力量进行的整体作战。任何一个懂信息、网络的人都可以成为信息战战场上的一名“斗士”。而机械化战争,作战力量主要是以钢铁和火力武装的陆军、海军、空军、导弹和特种作战部队。 三是作战环境不同。信息战的战场空间除传统意义的陆、海、空、天外,还包括电磁、网络和心理空间,战场是“无疆态”。而机械化战争主要立足陆、海、空、天等有形的物质战场环境来作战。四是作战的本质不同。信息作战是以攻击敌认知能力为本质特征的作战,最终影响敌方人员特别是战争决策者的思想,使其放弃对抗,停止作战。而机械化战争的本质是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夺占对方的领土和阵地。 信息作战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金钱与人才之战。信息作战作为现代战场新秀,被称为“没有硝烟的战争”,其无形利刃的强大功效不仅使其成为现代高技术战争的代名词,同时也给信息作战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然而,其涉及民用信息基础设施之多,对信息技术高、精、尖人才需求之迫切,技术保障要求之复杂,注定了信息作战对经济的消耗将更加巨大。

1995年钱学森教授提出“信息化战争”的概念信息化战争是信息社会的产物。当人类逐步从工业社会迈向信息社会时,信息化战争也悄然登上了战争舞台。 另外,信息战争和信息化战争是两回事。第一次信息化战争应该是海湾战争了,那次战争全维全向,高科技,信息化(基于当时的条件下),后来的美伊战争也是信息化战争,现代大国对小国或者大国之间的战争基本都是信息化战争,这是从战略角度来看不是从战役角度来看,并不是每个小战役中都是信息化的信息战争,目前还没有看到。所谓“信息战争”是指利用和围绕信息的没有硝烟也不真杀实砍的战争。

电子防御杂志怎么样

电子防御包括反电子侦察、反电子干扰和反辐射导弹的防护。反电子侦察就是防止己方电子设备的电磁辐射号被敌方截获,或者即使被截获也难以从中获得有关报,使敌方无法实施有效的干扰和摧毁。

电子对抗的目的就在于:削弱或破坏敌方而同时又保护己方的这种能力,为掌握战场主动权,夺取战役、战斗的胜利创造有利条件。随着电子技术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电子对抗将成为对抗敌方自动化指挥系统和武器控制系统的重要手段。电子对抗技术,简单地说是直接应用于信息对抗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是军用信息技术的一个分支和现代军事高技术之一。由于军队广泛应用先进的电子技术和装备进行战场侦察、目标监视、作战指挥、通信联络、武器控制与制导,从而大大提高了作战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扩展资料;电子防御技术各种抗干扰能力强的电子设备已广泛装备部队使用,如频率捷变雷达、脉冲多普勒雷达、战术相控阵雷达、跳频通信电台等。部分地解决了捷变频与动目标显示的兼容问题,多基地雷达的关键技术已经突破,战术导弹广泛采用复合制导技术。此外,还有自适应跳频技术、超低副瓣天线和副瓣对消技术、多参数捷变技术以及反辐射导弹诱饵技术等。自适应跳频技术就是把自动频谱分析处理技术与跳频通信技术结合,不但可快速跳频,使对方难于侦察和干扰,还能根据频谱分析的结果,跳到无干扰的频率上。

邓小平

1995年钱学森教授提出“信息化战争”的概念信息化战争是信息社会的产物。当人类逐步从工业社会迈向信息社会时,信息化战争也悄然登上了战争舞台。 另外,信息战争和信息化战争是两回事。第一次信息化战争应该是海湾战争了,那次战争全维全向,高科技,信息化(基于当时的条件下),后来的美伊战争也是信息化战争,现代大国对小国或者大国之间的战争基本都是信息化战争,这是从战略角度来看不是从战役角度来看,并不是每个小战役中都是信息化的信息战争,目前还没有看到。所谓“信息战争”是指利用和围绕信息的没有硝烟也不真杀实砍的战争。

电子防御杂志怎么订阅

美国电子防御杂志发表了电子战与信息战

信息化战争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发明家提出的。

(一)电子战的萌芽阶段(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 (二)电子战的初步形成阶段(两次世界大战前后) (三)电子战的全面发展阶段(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 (四)电子战的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

电子战主要分两部分:侦查与反侦察;破坏与反破坏。信息站可分为下面几大部分:舆论战;情报战;电脑系统战(主要就是电脑病毒战,看谁的病毒猛和谁的防毒反毒能力强);通信设备战(破坏敌人的通信设备)。

沈伟光。信息战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是一位参加过作战的中国军人沈伟光首先发现并提出的,浙江大学1990年出版了世界首部中国人沈伟光著的《信息战》论。1991年的海湾战争由美国等多国部队在战场上进行了首次实践。

震灾防御技术杂志

主持负责的项目是:财政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华北地区第四纪断层活动分期特征研究”,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地震防御与应急救援技术研究”中的二级课题“大地震复发周期与年平均发生率的评价技术”,中国地震局“十一五”重点项目“中国地震区划图编制”中的二级课题“高震级档地震年平均发生率综合评定”等。 获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二等奖1次。以第1作者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地震学报》、《地震地质》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9篇,代表论著如下: Zhang Shimin, Ren Junjie, Nie Gaozhong,Paragenesia of Quaternary pediments and river terraces on the north piedmont of Wutai Mountains,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7,52(4):521-530 张世民,王丹丹,刘旭东等,北京南口-孙河断裂晚第四纪古地震事件的钻孔剖面对比与分析?,中国科学(待刊),2008 张世民,任俊杰,罗明辉等,忻定盆地周缘山地的层状地貌与第四纪阶段性隆升,地震地质,2008,30(1):1-15 张世民,王丹丹,刘旭东等,北京南口-孙河断裂带北段晚第四纪活动的层序地层学研究,地震地质,2007,29(4):729- 张世民,聂高众,刘旭东等,荥经-马边-盐津逆冲构造带断裂运动组合及地震分段特征,地震地质,2005,27(2):221-233 四、主要社会兼职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会员,《震灾防御技术》编委,北京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专家库成员。已培养研究生5人,在研硕士生3人。以第1作者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地震学报》、《地震地质》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获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二等奖1次。主要学术贡献:发现了断块山地山麓剥蚀面与河流阶地的共生关系;将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槽探研究古地震的经验引入到隐伏活断层的探测中;基于构造地貌与深部构造的综合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东缘上地壳的拱曲冲断作用。

中国九三学社社员(1989),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1996),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997),北京市海淀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8-1992),中国地震局地震灾害损失评定委员会委员(1999-),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9),中国地震学会理事会理事(2002-),《震灾防御技术》编委会副主编,《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地震学报》、《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等9个学术期刊的编委会委员,天津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兼职教授(2002-),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4-),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兼职,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2003-),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城市发展与城镇化科技问题研究”专题骨干研究人员(2003),国家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6-)

  • 索引序列
  • 电子防御杂志
  • 电子防御杂志怎么样
  • 电子防御杂志怎么订阅
  • 美国电子防御杂志发表了电子战与信息战
  • 震灾防御技术杂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