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电视新闻杂志节目起源于中国的60分钟

电视新闻杂志节目起源于中国的60分钟

发布时间:

电视新闻杂志节目起源于中国的60分钟

《60分钟》是新闻杂志栏目,在包装上干脆也做成一本杂志的样子;以“60分钟”为题,那干脆就用跑表来标示这60分钟的流逝。每周日7:00整,屏幕黑下,跑表滴滴答答的走动声逐渐扬起,黑幕上出现白色方框,仿佛一本杂志的封面,然后在这个方框中出片题和片头。之后杂志的标示一再出现在主持人身后的背景中;跑表的画面则用来联接各个版块,分针的位置不断变化。直至最后杂志封面再次出现,跑表分针指向59分,封面中出现工作人员字幕,本期《60分钟》至此结束。 与其它新闻栏目不同的,《60分钟》不设固定的栏目主持人,只让本期节目的出镜记者在演播室做简短述评。它的主持人都是记者,记者同时也是主持人,这是它的要求,也是它的特色。除了华莱士,它的记者主持人还有丹·拉瑟、哈里·里森纳、莫利·塞弗、莱丝莉·斯塔尔和埃德·布莱德利等等。后来由于著名专栏作家安迪·鲁尼的加盟,《60分钟》开辟了专门的新闻评论版块。每期的《60分钟》基本由3个独立的新闻深度报道和1个新闻评论版块组成,深度报道各13分钟左右,评论版块4分钟左右,加上片头导视、片花和广告,总共60分钟整。《60分钟》的栏目理念是通过深入挖掘,探讨重大社会背景下的重大社会问题。所以在整体定位上,这是一档严肃的新闻杂志栏目。因此栏目在选题上以政府行为、社会事件、司法公正、人类灾难、战火纷争等“硬新闻”为主。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简要读解。 品格读解。曾任《60分钟》执行主编的菲利普·席弗勒总是自豪地说:“《60分钟》是新闻品格的象征,是客观立场的代表,为这个栏目工作,我感到骄傲!”正是这种新闻职业品格和精神,支撑着《60分钟》近半个世纪来的长盛不衰,凝聚着一大批尖端新闻从业人员。而他们的终极目标是“真相”。可在2004年9月8日,《60分钟》公开了几份指向小布什的备忘录,最后却被证明这些备忘录是假的;无论《60分钟》是有意还是被利用,这种错误总是致命的,栏目的新闻品格开始受到置疑。叙事读解。“今晚请看《60分钟》的这些故事和安迪·鲁尼的评论”,这是每期栏目的片头主持人都要说的一句话,它用的是“故事”一词。故事化的叙事方式是栏目收视率的重要支撑。具体表现在对情节的精心选取和挖掘,对矛盾冲突的捕捉和表现,对细节的抓取和提炼,对叙事节奏的把握和控制,还有就是以形象化的信息为论据,避免说理。语言读解。与电影艺术化的影像语言不同,新闻的影像语言更多是一个技术层面上的问题。也正因此,新闻影像语言往往被轻视被忽视,国内的大多数新闻栏目在语言上就极不讲究,认为只把信息传达了就行。《60分钟》的影像语言却总是那么精致纯熟,他们首先关注用什么样的语言才能更好地传达信息,如采访时多用特写;然后在机位变化、运动轨迹、色调运用、场景转换、镜头剪接、声画组合、特技使用等各方面进行最佳配置,以达到最好的传播和观赏效果。而所有这些都是新闻职业素质的重要体现。包装读解。统一而富有特色的形象识别系统是一档电视栏目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60分钟》显然在这方面极为成功,关键词是“杂志”和“跑表”。

《60分钟》或《60分钟时事杂志》(60 Minutes)为美国的一个新闻杂志节目。由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制作并播出。自1968年开始播出,迄今已播出逾40年。该节目制作精良,口碑上佳,是美国知名的电视节目,也多次获得奖项。 节目开播的灵感来自加拿大国营频道同类节目《这小时有七天(This Hour Has Seven Days)》。  此外,在澳大利亚、新西兰、葡萄牙、法国和台湾均制作过同名节目。  亚视国际台曾经在2009年初停播该节目,现已复播。

电视新闻杂志节目

1、《晚间新闻》是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于1980年3月1日开播的一档晚间新闻资讯节目。1996年4月2日起,《世界报道》《晚间新闻》和《体育新闻》合3为1,称为《晚间新闻报道》,2005年3月1日起再次改为《晚间新闻》,《晚间新闻》是一个集可视性、贴近性和权威性的新闻栏目。2、《朝闻天下》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于2006年6月5日推出的大型早间新闻节目。节目以新闻和服务资讯为主,社会民生新闻、天气出行资讯、文化体育资讯、时尚生活资讯为辅。3、《新闻30分》是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于1995年4月3日推出的午间新闻节目。节目前身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在1984年开播的《午间新闻》节目,1995年4月3日更名为《新闻30分》。节目以国内外要闻、话题新闻、文化体育新闻为主,午间天气预报为辅。4、国际新闻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专门报道国际新闻的节目。创办于1950年4月10日,源于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国际新闻与述评节目”,前身为中央台的“国际时事”节目。1987年1月1日与中央台的“国际时事”节目合并为“国际新闻与时事”节目。5、《新闻联播》是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推出的晚间新闻节目,节目由郭志坚、康辉、海霞、李梓萌、欧阳夏丹、刚强、潘涛、宝晓峰、严於信、郑丽担任主播。节目以政治、经济、科技、社会、军事、外交、文化、体育、农业、交通等方面新闻为主。

电视新闻节目有:新闻联播,新闻社区,朝闻天下,焦点访谈,每周质量报告,新闻会客厅,法制在线,媒体广场,新闻调查,东方时空,新闻30分,第一时间,中国法制报道,晚间新闻,等等。电视新闻节目有哪些新闻联播:新闻联播节目以政治、经济、科技、社会、军事、外交、文化、体育、农业、交通等方面新闻为主。新闻社区:《新闻社区》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于2003年5月1日开播的社会民生热点资讯栏目,节目的原名为《地方社会新闻》。朝闻天下:朝闻天下节目以新闻和服务资讯为主,社会民生新闻、天气出行资讯、文化体育资讯、时尚生活资讯为辅。

每周六22:15,新闻周刊播出

关于电视新闻节目的论文

选题一:移动直播 参考方向:移动直播技术升级、秀场直播模式分析、移动直播内容产业分析、传统媒体移动直播试水 2016是视频直播的元年,看看各大互联网公司、媒体在布局直播时的力度就知道了。直播实在是个太大的主题,虽然不能方方面面都进行研究,但你至少可以将关注点聚焦在某一具体领域。 选题二:VR虚拟现实+内容 参考方向:数字媒体VR报道实践、VR纪录片的生产与分发、国内媒体VR新闻创新案例与应用前景 当今科技界聊的最多的话题,大概不是直播就是VR。VR真是一盘超大的棋,各个巨头纷纷入局,不管是VR硬件设备,还是VR内容生产似乎总有无穷的潜力等待挖掘,Facebook的小扎更是全力“押宝”VR。 那你能研究些啥呢?数字化媒体如何运用VR进行多元化新闻报道呈现形式?VR内容生产的现状、前景与忧虑?更酷的同学是不是还可以学习美国大学生做个VR毕设?期待你们的脑洞! 选题三:资讯短视频 参考方向:国内短视频创业综述、青年用户短视频消费习惯调查、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特征 有没有发现一夜之间,短视频火了,网红、垂直行业、社交巨头入局者甚多。媒体人转型投身短视频内容创业,更让大家对短视频领域充满好奇。短视频为什么这么火?为什么这么多媒体人将创业目标置于此?短视频是如何带来大规模流量的?互联网、媒体巨头又是如何布局短视频大棋的?……多看看相关研究,你或许会有更多灵感。 选题四:突发新闻报道 参考方向:外媒如何利用社交媒体报道突发、直播在突发报道中的作用、突发报道中的社交信源核实方法论 近几个月国际国内突发新闻不断,面对这样的突发新闻,媒体作何反应?如何报道?运用什么先进工具来提高报道效率?社交媒体如何聚合消息?发挥何种作用?成为“报道主力”后又对这个传播版图有着怎样的影响?……当下全新的传播环境中,这些都是值得走心研究的好问题。 选题五:IP价值 天机器人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全球机器人写作发展综述 诸多媒体似乎一直在致力于新闻编辑室的工具改革,无论是《纽约时报》的数据分析系统Stela,英国智能内容服务软件Echobox,还是具有写稿、聊天功能的机器人,它们都在尝试提高编辑室的工作效率,最终实现传播效率的最大化。深入研究一下国内外媒体的编辑室工具改革,新闻业务小能手说不定就是你! 选题七:数据新闻 参考方向:媒体数字报道创新(以里约奥运报道为例)、社交传播环境下数据新闻的创新范式 数字新闻仍是当前新闻报道的一个热门方向,从刚刚过去的里约奥运中便可看出端倪。 选题八:粉丝经济 参考方向:SNH48的粉丝经济模式研究、社交媒体在粉丝经济中的作用、粉丝研究:新型粉丝关系下的粉丝权力 随着现在以TFBOYS、SNH48为代表的各类男团、女团的崛起,粉丝经济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粉丝权力如何将偶像团体推向名利的高点?偶像团体又怎样运用“粉丝经济”来稳固自己的根基?……这些或许都是值得你研究的问题。 选题九:网络综艺 参考方向:网络综艺与电视综艺的对比分析、网络综艺的营销之道(以《奇葩说》为例)、传统电视综艺节目的互联网+模式创新 近年来传播环境的改变催生各种传播内容、传播形态的转变,网综作为当下的一支娱乐力量借助移动互联网大势迅速崛起。

一引言 在当前国内外新闻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媒体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如何在新闻实践中独占熬头、占据优势地位?新闻策划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法宝,是新闻媒体和新闻传播在激烈竞争中制胜的首要条件。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推出的《伟大的实践》系列报道便是一组成功运用新闻策划达到非常好的宣传效果的范例。 新闻策划是新闻报道的主体遵循新闻规律,围绕一定的目标,对已占有的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研究,发掘已知,预测未来,着眼现实,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和策略,以求最佳效果的创造性的策划活动。新闻策划一般包括策划者、策划目标、策划对象、策划手段、策划成果。新闻策划不是凭空的臆造,不是脱离实际的空想,它是人们的主观意识活动,这种主观活动是在占有大量信息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活动后进行的,是在坚持事实第一性的原则下,新闻工作者意识能动性在新闻报道活动中的充分反映。这些信息包括对采访对象各种新闻要素的了解,对各种报道手法和技巧的运用,对本单位、本地区、全国以至世界范围新闻单位对同类或相似报道的历史资料的掌握。 二、新闻策划的必要性 对于新闻报道策划的必要性,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首先,新闻策划是媒体竞争的需要。当前,网络正在以异常迅捷的速度向前发展,猛烈地冲击着传统媒体。激烈的新闻竞争促使新闻媒体和新闻传播发生很大变化,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新闻策划的作用被凸显了出来。与网络媒体相比,传统媒体无法在时间上抢先,只能通过在新闻报道中的精心策划,提高媒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媒体的整体形象,最大限度地开发新闻资源,以更多更好的报道吸引受众,从而树立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品牌效应。 其次,新闻策划是媒体追求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也是媒体自身发展的需要。人们任何有意识的活动都是有目的的,新闻策划也不例外。设想一篇没有经过策划的新闻被报道出来,它既没有考虑受众的利益和兴趣,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正确的舆论导向,这必定是一次不成功的新闻报道,不仅谈不上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也不利于媒体自身的发展。 另外,新闻策划对于新闻采编、新闻实践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激烈的竞争中,任何一个媒体都要在新闻策划上下功夫,任何一个媒体工作人员都要学会策划、搞好策划,把新闻传播工作搞得更好。对于网络记者来说,他们无论在文字编写、摄影、摄像、计算机方面,还是在把握导向、新闻敏感、新闻采写方面,都有很好的功底,新闻策划使他们学到了更多的本领,得到了更大的提高。传统媒体加强新闻策划,经常策划一些重大报道,可以让编辑、记者进入许多新的领域,在艰苦的调查、研究和思考中得到锻炼。 三、新闻策划的巧妙运用 当我们判断新闻报道的策划是否成功时,不仅要看其产生的社会效果如何,更重要的是要立足于客观存在的基本事实,在真实性的基础上运用夹叙夹议、抒情、评议等多种表现手法,融新闻、评论、专题、记录片等各种电视表现手段于一体的观众所喜闻乐见的电视报道形式。对于一些新闻题材的策划,特别是那些具有理论意义和历史意义的重大报道,更要策划到位、采访到位、编辑到位、点题到位,经得起推敲。因此,当我们在掌握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对新闻报道进行有效的策划,那么呈现给广大受众的必将是一部上等之作。 下面就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推出的一档关于深圳特区发展的重大成就报道为例,研究其在新闻策划方面的成功之处。《新闻联播》作为中央电视台的王牌栏目,从2000年8月26日开始播出系列报道《伟大的实践》(共8集),相继推出《深圳特区今天20岁》、《高科技托起新深圳》、《把城市建在花园里》、《特区劲吹文明风》、《深圳率先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党旗红、特区兴》、《深圳: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大开放带来大跨越》,在一段时间内形成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一从新闻策划的主题来看,具有深刻的思想性。深圳特区20年,是邓小平改革开放战略方针取得重大成就的典范,其政治性、历史性的意义都是独特的,正如***总书记所说:“深圳以及其他经济特区的发展变化,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带来的伟大成就的一个生动反映,是我国二十多年来实现的历史性变革的一个很好的缩影,也是对中国***和***制度优越性的一个有力例证。” 因此,央视该档节目的负责人深刻把握报道主题,认为关于深圳特区二十年报道的舆论导向至关重要,主要是起典型和示范的作用,策划该报道就是为了使广大读者对特区的发展和二十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有进一步的了解。系列报道《伟大的实践》奏响“***好、***好、改革开放好”的主旋律,以电视新闻的形式在客观上回答了“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如何有效运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如何获得丰收”等重大理论问题,达到了“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政治要求,这也是这组系列报道策划成功的关键所在。 二从新闻策划的选题来看,具有宏观的概括性。《伟大的实践》这组报道在选题上避免面面俱到,而从大处着眼,突出重点,努力在报道内容的宏观控制上做到“以一证多”,从而在内容的选择上做到“以一求多”。深圳20年,内涵深刻、包罗万象。8集新闻节目各有侧重。开篇《深圳特区今天20岁》重在展示今日深圳英姿,从宏观上报道特区的伟大成就;《高科技托起新深圳》以事实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报道深圳经济的高起点,在当前经济结构调整中具有典型示范意义;《把城市建在花园里》报道深圳这一新兴城市在城市建设中的新观念和新成就,展示了深圳的环境美;《特区劲吹文明风》报道了特区人的精神文明风范,展示了深圳市民的心灵美;《深圳率先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框架》抓住“***市场经济体制”这一重大问题,对深圳进行解剖,生动地总结了特区的实践经验;《党旗红、特区兴》重点报道了特区在党的建设这方面取得的成就,表达了深圳特区是党领导下的特区这一重要观点;《深圳: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紧密配合中央精神,体现了最新的时代主题;《大开放带来大跨越》做足“开放”的文章,重点报道深圳勇于开放和敢闯的特区精神。这些报道总体上突出了深圳特区的“特色”,举一反三、发人深省。这组系列报道策划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让人们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更加详尽的了解深圳特区这20年来在经济、科技、城市风貌等方面的巨大变化。 三从新闻策划的参与人员来看,具有群体性。《伟大的实践》这组系列报道可堪称是一部集体智慧与劳动的结晶。前期策划、采访与后期编辑制作,参与报道的人员付出了大量心血。为高质量地完成宣传任务,报道者参阅了大量的资料、形成了详尽的新闻策划方案,并在实地报道过程中进行调整和修改。记者编辑发扬连续作战的工作作风,夜以继日、不辱使命,使得这组系列报道在整体上质量整齐,形成声势。另外,在刊登大量文字信息的同时,还适当的配有一些精选的图片等传播符号作用于读者的感官,使读者对报道对象产生感性认识以及视觉形象。 总之,在重大成就报道这类电视新闻中,《伟大的实践》的独到之处就是有创新、有特色。该组节目在声画语言的运用上十分丰富,发挥了电视传媒的优势,既有宏观场景的航空拍摄、记者多点现场报道,又有鲜活的细节与故事表述、人物采访,可视性和感染力都很强。尤其是开篇《深圳特区今天20岁》,气势恢弘、画面精美、信息量大、时效性强,使人耳目一新。总体上,这组系列报道不仅“用事实说话”,而且用富于视觉效果的形象来说话,从而使政治性极强的主题性成就报道有了很强的吸引力。这不能不说是其成功的新闻报道策划的巨大作用。 四、结语 中央电视台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有着“对内代表党和政府,对外代表国家和民族”的特殊定位,因此一贯以主题性报道为重中之重。如何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做到与时共进、不断创新,从而吸引更大的观众群,这就涉及到如何成功的对其新闻报道进行策划。上述的经验,从理论上来看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这就是策划贯穿始终,指向明确,在特定的议程内引导舆论,将新闻手段与宣传目的有机结合,实现“媒介”的沟通功能,也促进了媒体自身的发展。 通过对这组系列报道的分析,不仅报纸、电台需要新闻策划,电视台也同样需要进行新闻策划;不仅基层电视台要策划,中央一级的电视台也同样需要策划。我认为,新闻策划应该是新闻实践中一个必然的环节,应是新闻媒体进行新闻改革的必经之路。

我毕业时候用过的可以给你请联系我

中国最早的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

《东方时空》是央视开播的一档电视新闻杂志节目,也是中国大陆地区最早的早间节目之一。

东方时空的变革与发展~

1924年,英国人贝尔德发明了最原始的电视机,用电传输了图像。 美国RCA1939 年推出世界上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到1953 年设定全美彩电标准以及 1954 年推出 RCA 彩色电视机。 中国和世界上的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新中国第一部电视剧是《桥》 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郊外的亚历山大宫,播出了一场颇具规模的歌舞节目,并首次开办每天2小时的电视广播。后面答案都能在网上找到,好多的。

杂志类电视新闻节目

《东方时空》。《海峡报道》。《足球之夜》是中国电视史上第一个报道足球的新闻杂志类栏目。

1993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创办新闻杂志栏目《东方时空》,这是第一个

关于电视栏目的分类标准较多,有以栏目内容划分的,有以栏目的节目形式划分的,也有以对象的类型划分的。按现行一般的分类方法,电视栏目可以划分为以下几大类,大类又可以细分为几小类: 1.新闻类栏目。大体包括口播新闻、录像新闻、专题新闻以及访谈新闻、调查等小栏目。 2.教育类栏目。大体包括文化教育类、社会教育类等小栏目。 3.文艺类栏目。太体包括专题文艺、综合文艺、晚会节目以及各种文艺专栏等小节目。 4.体育类栏目。大体包括体育比赛、体育新闻、体育知识、体育欣赏、健身健美等小栏目。 5.服务类栏目。大体包括衣食住行、卫生保健、就业、征婚、气象、交通旅游、购物烹饪、家庭工艺、房间布置等小栏目。

  • 索引序列
  • 电视新闻杂志节目起源于中国的60分钟
  • 电视新闻杂志节目
  • 关于电视新闻节目的论文
  • 中国最早的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
  • 杂志类电视新闻节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