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下载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下载

发布时间: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下载

用百度学术检索,查找到需要文献,点击文献名下方的“引用”查看参考文献,在参考文献中就看到了页码,例如:

使用谷歌学术,例如得到蒋娜红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 29(5): 138-其余的自行完成即可

你确定文章是这个题目?知网检索该主题找到“0个结果“全文检索也只有几篇。1 北宋西京国子监考探 张祥云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2/06 分享 2 从政治型都市文化到休闲娱乐型文化的嬗变——北宋洛阳城市文化研究 张显运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07 22 分享 3 北宋东西两京驿路考 王文楚 中华文史论丛 2008/04 2 122 分享 4 北宋西京洛阳的文教成就 张祥云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12 分享 5 关于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群基址规模问题的探讨 王贵祥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5/05 6 509 分享 6 洛阳出土隋唐至北宋瓦当的类型学研究 陈良伟 考古学报 2003/03 6 229

Google中国用不了了,但中国有百度啊,同样的,在百度学术中搜索引用文献题目,下面同样有个引用,点击就有你想要的了。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下载网址

[参考文献][1]东方兰论莎士比亚的《冬天的故事》[J]文学研究,1940,(5):[2]方平和莎士比亚交个朋友吧[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3]方平莎士比亚“天鹅之歌”—《暴风雨》赏析[J]名作欣赏,1995,(1):[4]郭华敏论《暴风雨》中的基督教隐喻系统[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3(5):110-113,[5]贺祥麟莎士比亚[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6]华泉坤 张浩《暴风雨》——莎士比亚后殖民解读的一个个案[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8(5):46-52,[7]亢西民莎士比亚戏剧赏析辞典[Z]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8]李蕾《暴风雨》情节的深层隐喻[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23(3):77-80,[9]彭镜禧发现莎士比亚—台湾莎学论述集[C]台湾:猫头鹰出版社,[10]邵旭东 王忠祥《暴风雨》的主题及其它[A]阮坤莎士比亚新论—武汉国际莎学研讨会论文集[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李伟民; 何处是安妥灵魂的精神家园——哈姆莱特形象认识辨析 [J];四川戏剧; 2003年06期姜桂栩; 外国文学研究中的基督教文化视角检视 [J];文史哲; 2003年05期于凤保; 莎士比亚与基督教文化 [D];安徽大学; 2007年陈敦; 莎士比亚与基督教——从《威尼斯商人》说开去 [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05期李玉莲; 基督教与西方文学 [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1989年04期肖四新; 莎士比亚悲剧的宗教解读 [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05期王本朝; 论宗教文化对西方文学悲剧意识的影响 [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04期从丛; 再论哈姆莱特并非人文主义者 [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05期从丛; 论哈姆莱特并非人文主义者 [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年01期赵晓梅; 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莎士比亚创作 [J];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01期王鹏;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忏悔母题 [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01期李伟昉; 莎士比亚与《圣经》 [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04期黄龙; 莎士比亚文艺观溯源 [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年01期Frye, Roland Mushat; Shakespeare and Christian Doctrine [M];; 1963年李伟民; 莎士比亚研究——构筑起心灵的家园——兼评张冲的《莎士比亚专题研究》 [J];外语研究; 2007年02期李伟民; 艰难的进展与希望——近年来中国莎士比亚研究述评 [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6年01期焦晓燕; 哈代小说与基督教文化 [D];南京师范大学; 2007年钱佼汝; 小写的后现代主义:点点滴滴[J]; 外国文学评论; 1991年04期; 60-65孙家琇; 莎士比亚的《一报还一报》[J]; 外国文学评论; 1991年04期; 72-80张冲; 当代西方莎士比亚变奏二十年(1965—1985)[J]; 外国文学评论; 1992年01期; 123-129王田葵; 试论拜伦诗歌“惊人的莎士比亚式的丰富多彩”——十九世纪欧美浪漫主义文学历程论(四)[J]; 零陵学院学报; 1990年04期; 66-73方平; 小精灵蒲克和莎士比亚的戏剧观——《仲夏夜之梦》研究[J]; 外国文学评论; 1987年01期; 93-99郑土生,肇星; 浅论莎士比亚的艺术特点[J]; 外国文学评论; 1987年01期; 100-106卞之琳; 了与不了:莎士比亚悲剧研究纪程——《莎士比亚悲剧论痕》前言[J]; 外国文学评论; 1987年01期; 107-110钱佼汝; 美国新派批评家乔纳森·卡勒和分解主义[J]; 外国文学评论; 1987年03期; 22-24乔纳森·卡勒,钱佼汝; 当前美国文学批评中争论的若干问题[J]; 外国文学评论; 1987年03期; 25-32朱虹; 禁闭在“角色”里的“疯女人”[J]; 外国文学评论; 1988年01期; 90-94汪义群; 莎士比亚宗教观初探 [J];外国文学评论; 1993年03期; 117-124张慧荣; 从《冬天的故事》看莎士比亚的中立女性观 [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06年03期; 64-66智慧的作用 [J];领导文萃; 1996年09期; 87再说莎士比亚何以成为莎士比亚 [J];外国文学评论; 2005年03期; 154-155阅读莎士比亚 [J];博览群书; 2004年12期; 70杜革非; 分析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第十八首(英文) [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02期; 24-25马太·阿纳德原,曲文敏; 《莎士比亚赞》 [J];河西学院学报; 1988年02期; 104-105天章; 西柏林世界莎士比亚大会 [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6年03期; 73-76许国璋; 莎士比亚十二赞 [J];外国文学; 1981年07期; 65-72萧莎; 莎士比亚何以成为莎士比亚? [J];外国文学评论; 2005年01期; 151-152孙丽丽; 从毁灭到拯救 [D];山东师范大学; 2003年厉彦花; 论厄普代克在《兔子,跑吧》中的宗教观 [D];山东师范大学; 2006年孙海西;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观比较 [D];山东大学; 2005年矫福军; 莎士比亚悲剧的思想意蕴 [D];吉林大学; 2004年宋艳;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地位 [D];安徽大学; 2005年黄凌; 《乌托邦》与圣经暨莫尔的宗教观 [D];河南大学; 2006年徐剑莹;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爱情故事 [D];安徽大学; 2006年王彦; 艾米莉·狄金森诗中的圣经原型 [D];河北师范大学; 2006年孙珍; 背弃与顿悟 [D];山东师范大学; 2004年董莉; 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管窥其诗学思想 [D];河北师范大学; 2006年陈茂庆; 戏剧中的梦幻 [D];华东师范大学; 2006年王志耕; 宗教文化语境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 [D];北京师范大学; 2000年臧天婴; 莎士比亚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 [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 [C]; 1997年陈少辉; 莎士比亚与司马迁死亡观比较 [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 [C]; 1997年桑迪欢; 卡夫卡的话语世界——从《城堡》看卡夫卡的语言特色和叙事结构 [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C]; 2002年裘克安; 莎士比亚日在中国 [N];人民日报; 2002年雷鸣; 莎士比亚经典的现代话题 [N];中国妇女报; 2004年洪蔚; 当莎士比亚遇上电影 [N];科学时报; 2004年许钧; “遭遇”莎士比亚 [N];中华读书报; 2002年书评人 马淑艳; 当莎士比亚戴上童话面具 [N];中国图书商报; 2007年〔英〕查尔斯·兰姆玛丽·兰姆; 原汁原味品莎翁 [N];光明日报; 2004年裘克安; 有关莎士比亚的一些事实 [N];光明日报; 2000年兰守亭; 被通俗化的莎士比亚 [N];中华读书报; 2004年易沉; 莎士比亚诗作的出版历程 [N];中华读书报; 2002年通讯员 杨英姿 记者 余传诗; 《读莎士比亚》:王元化88岁生日收到最可心的礼物 [N];中华读书报; 2007年

《王禹偁《建隆遗事》考——兼论宋初“金匮之盟”之真伪》,《中华文史论丛》2009年第3期。《北宋学士院若干制度考辨》,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6期。《中国宋朝与高丽外交关系论略》(合作),《洛阳师专学报》1996年第1期。《略论宋文化对高丽的影响》(合作),《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宋朝与高丽佛教文化交流述略》,《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宋辽金元史卷》1997年第1期转载。《熙丰时期“东联高丽”战略研究》(合作),《齐鲁学刊》1996年第6期。《宋朝高丽交聘考》(合作),《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1期。《宋朝与高丽“朝贡贸易”考论》(合作),《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2期。《辽代儒学传播与教育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1998年第3期。《王夫之论宋代书院析》,《教育史研究》1998年第3期。《〈邵氏闻见录〉有关王安石若干史料辨误》,《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3期。《试论宋代书院的官学化》,《中国书院》第2辑,1998年刊。《朱熹论〈春秋〉书法》,《朱子学刊》(第九辑)1998年第1辑。《宋哲宗亲政时期的曾布》(合作),载《宋史研究论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版。《宋初大将自晦现象初探》(合作),《军事历史研究》2000年第1期。《宋代提举学事司考略》,《古籍研究》2000年第4期。《岳飞之死与宋太祖“不杀大臣”誓约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1期。《两宋州县学官及其任用考核制度》(合作),《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辽以释废”析》,《中国文化月刊(台中)》第二五七期,2001年8月刊。《宋代学规考论》,《中国书院》第4辑,2002年刊;《李纲与姚平仲劫寨之战》,《军事历史研究》2002年第3期。《宋代检正中书五房公事制度研究》(合作),载《宋史研究论丛》第五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版。《<宋史·道学传>探源》(合作),《新宋学》第二辑,页76-89,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11月版。《两宋书院盛衰的政策因素》,《中国文化月刊》(台中)第276期,2003年12月刊。《南宋许浦御前水军考论》,《岳飞研究》第五辑,中华书局2004年8月版。《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未注出处之引书试析》,载《<朱子全书>与朱子学——2003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版。《“民不加赋而国用饶”探微》(合作),载《政府与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政府职能与作用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7月版。《明清舒城地区水旱灾害及其成因》,《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2期。《南宋两浙沿海的水军》,载《宋史研究论文集》第十一辑,页153-168,巴蜀书社2006年8月版。《<宋史·高丽传>史源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第4期。《南宋横城义塾及其<义塾纲纪>考论》,《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年5期。《试析五代宋初中原诸政权角立中的契丹因素》(合作),载《辽金史论集》(第十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8月版。《宋太祖心腹武将张琼死因探析》,载《宋史研究论丛》(第八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下载安装

[参考文献][1]东方兰论莎士比亚的《冬天的故事》[J]文学研究,1940,(5):[2]方平和莎士比亚交个朋友吧[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3]方平莎士比亚“天鹅之歌”—《暴风雨》赏析[J]名作欣赏,1995,(1):[4]郭华敏论《暴风雨》中的基督教隐喻系统[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3(5):110-113,[5]贺祥麟莎士比亚[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6]华泉坤 张浩《暴风雨》——莎士比亚后殖民解读的一个个案[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8(5):46-52,[7]亢西民莎士比亚戏剧赏析辞典[Z]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8]李蕾《暴风雨》情节的深层隐喻[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23(3):77-80,[9]彭镜禧发现莎士比亚—台湾莎学论述集[C]台湾:猫头鹰出版社,[10]邵旭东 王忠祥《暴风雨》的主题及其它[A]阮坤莎士比亚新论—武汉国际莎学研讨会论文集[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李伟民; 何处是安妥灵魂的精神家园——哈姆莱特形象认识辨析 [J];四川戏剧; 2003年06期姜桂栩; 外国文学研究中的基督教文化视角检视 [J];文史哲; 2003年05期于凤保; 莎士比亚与基督教文化 [D];安徽大学; 2007年陈敦; 莎士比亚与基督教——从《威尼斯商人》说开去 [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05期李玉莲; 基督教与西方文学 [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1989年04期肖四新; 莎士比亚悲剧的宗教解读 [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05期王本朝; 论宗教文化对西方文学悲剧意识的影响 [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04期从丛; 再论哈姆莱特并非人文主义者 [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05期从丛; 论哈姆莱特并非人文主义者 [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年01期赵晓梅; 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莎士比亚创作 [J];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01期王鹏;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忏悔母题 [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01期李伟昉; 莎士比亚与《圣经》 [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04期黄龙; 莎士比亚文艺观溯源 [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年01期Frye, Roland Mushat; Shakespeare and Christian Doctrine [M];; 1963年李伟民; 莎士比亚研究——构筑起心灵的家园——兼评张冲的《莎士比亚专题研究》 [J];外语研究; 2007年02期李伟民; 艰难的进展与希望——近年来中国莎士比亚研究述评 [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6年01期焦晓燕; 哈代小说与基督教文化 [D];南京师范大学; 2007年钱佼汝; 小写的后现代主义:点点滴滴[J]; 外国文学评论; 1991年04期; 60-65孙家琇; 莎士比亚的《一报还一报》[J]; 外国文学评论; 1991年04期; 72-80张冲; 当代西方莎士比亚变奏二十年(1965—1985)[J]; 外国文学评论; 1992年01期; 123-129王田葵; 试论拜伦诗歌“惊人的莎士比亚式的丰富多彩”——十九世纪欧美浪漫主义文学历程论(四)[J]; 零陵学院学报; 1990年04期; 66-73方平; 小精灵蒲克和莎士比亚的戏剧观——《仲夏夜之梦》研究[J]; 外国文学评论; 1987年01期; 93-99郑土生,肇星; 浅论莎士比亚的艺术特点[J]; 外国文学评论; 1987年01期; 100-106卞之琳; 了与不了:莎士比亚悲剧研究纪程——《莎士比亚悲剧论痕》前言[J]; 外国文学评论; 1987年01期; 107-110钱佼汝; 美国新派批评家乔纳森·卡勒和分解主义[J]; 外国文学评论; 1987年03期; 22-24乔纳森·卡勒,钱佼汝; 当前美国文学批评中争论的若干问题[J]; 外国文学评论; 1987年03期; 25-32朱虹; 禁闭在“角色”里的“疯女人”[J]; 外国文学评论; 1988年01期; 90-94汪义群; 莎士比亚宗教观初探 [J];外国文学评论; 1993年03期; 117-124张慧荣; 从《冬天的故事》看莎士比亚的中立女性观 [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06年03期; 64-66智慧的作用 [J];领导文萃; 1996年09期; 87再说莎士比亚何以成为莎士比亚 [J];外国文学评论; 2005年03期; 154-155阅读莎士比亚 [J];博览群书; 2004年12期; 70杜革非; 分析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第十八首(英文) [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02期; 24-25马太·阿纳德原,曲文敏; 《莎士比亚赞》 [J];河西学院学报; 1988年02期; 104-105天章; 西柏林世界莎士比亚大会 [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6年03期; 73-76许国璋; 莎士比亚十二赞 [J];外国文学; 1981年07期; 65-72萧莎; 莎士比亚何以成为莎士比亚? [J];外国文学评论; 2005年01期; 151-152孙丽丽; 从毁灭到拯救 [D];山东师范大学; 2003年厉彦花; 论厄普代克在《兔子,跑吧》中的宗教观 [D];山东师范大学; 2006年孙海西;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观比较 [D];山东大学; 2005年矫福军; 莎士比亚悲剧的思想意蕴 [D];吉林大学; 2004年宋艳;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地位 [D];安徽大学; 2005年黄凌; 《乌托邦》与圣经暨莫尔的宗教观 [D];河南大学; 2006年徐剑莹;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爱情故事 [D];安徽大学; 2006年王彦; 艾米莉·狄金森诗中的圣经原型 [D];河北师范大学; 2006年孙珍; 背弃与顿悟 [D];山东师范大学; 2004年董莉; 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管窥其诗学思想 [D];河北师范大学; 2006年陈茂庆; 戏剧中的梦幻 [D];华东师范大学; 2006年王志耕; 宗教文化语境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 [D];北京师范大学; 2000年臧天婴; 莎士比亚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 [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 [C]; 1997年陈少辉; 莎士比亚与司马迁死亡观比较 [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 [C]; 1997年桑迪欢; 卡夫卡的话语世界——从《城堡》看卡夫卡的语言特色和叙事结构 [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C]; 2002年裘克安; 莎士比亚日在中国 [N];人民日报; 2002年雷鸣; 莎士比亚经典的现代话题 [N];中国妇女报; 2004年洪蔚; 当莎士比亚遇上电影 [N];科学时报; 2004年许钧; “遭遇”莎士比亚 [N];中华读书报; 2002年书评人 马淑艳; 当莎士比亚戴上童话面具 [N];中国图书商报; 2007年〔英〕查尔斯·兰姆玛丽·兰姆; 原汁原味品莎翁 [N];光明日报; 2004年裘克安; 有关莎士比亚的一些事实 [N];光明日报; 2000年兰守亭; 被通俗化的莎士比亚 [N];中华读书报; 2004年易沉; 莎士比亚诗作的出版历程 [N];中华读书报; 2002年通讯员 杨英姿 记者 余传诗; 《读莎士比亚》:王元化88岁生日收到最可心的礼物 [N];中华读书报; 2007年

1 、《从阮籍的身世个性看其文学创作中的女性意象》,《贵州社会科学》,独著,2004年第2期。2 、《论〈诗经·桧风〉的创作时代》,《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独著,2004年第3期。3 、《原型与象征:〈楚辞·招魂〉主旨新探》,《洛阳师范学院学报》,独著,2004年第3期(该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04年第五期转摘要点)。4 、《魏晋陈留阮氏及其家学家风考论》,《天中学刊》,独著,2004年第4期。5 、《〈世说新语〉何以不收陶渊明--兼与宁稼雨先生商榷》,《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6、《曹丕〈柳赋〉创作背景及时地考辨》,《古籍研究》,独著,2004年卷下(总第 46 期)。7、《孙盛若干生平事迹及著述考辨》,《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03期。8、《论孙绰的文学贡献》,《山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6年第五期。9、《论永嘉中原南渡士族与东晋文学发展之关系》,《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10、《论清谈文化与东晋门第之关系》,《天中学刊》,2008年第6期。11、《〈西洲曲〉产生的地理环境考释》, 《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12、《20世纪以来〈洛阳伽蓝记〉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第6期。13、《〈洛阳伽蓝记〉的作者及创作年代辩证》,《江汉论坛》,2009年第10期。14、《〈洛阳伽蓝记〉从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0年第4期。15、《〈洛阳伽蓝记〉与北魏洛阳的佛教文化》,《文史知识》,2010年第6期。16、《古代城市文学资源与城市文化特色构建——以洛阳为例》(合著),《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7期。17、《谢混年岁及仕历补证》,《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下载中心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的绘画传统的国家。据考古发掘,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墙壁上,就已有涂朱和彩绘的遗存痕迹。而本文主要是针对汉代的墓室壁画进行比较分析。中国汉代墓室中的装饰壁画,兴起于西汉早期,流行于东汉。墓主多为高官显贵或地方豪强。研究汉墓壁画对于了解汉代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及审美思想和绘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姑且先把汉代墓室壁画分为两个时期(即:西汉与东汉时期),从三个方面(即:壁画的布局、内容、风格;壁画中人物的造型;壁画的绘画技巧)来比较分析汉代的墓室壁画。  一、从壁画的布局、内容和风格分析  汉代墓室壁画按题材内容大致可归纳为以下7类:(1)表现墓主庄园中生产活动场面的农耕、桑园、放牧、射猎等;(2)表现墓主仕宦经历和身份的车马出行、任职治所、属吏、幕府及坞壁等;(3)表现墓主享乐生活的燕居、庖厨、宴饮、乐舞百戏等;(4)宣扬儒家伦理道德、强调人身依附关系的经史故事等;(5)神话故事类;(6)在天人感应论影响下产生的祥瑞图等;(7)天象类,如日月星宿、云气和象征四方星座的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各类内容在墓中的分布,一般是(1)、(2)、(3)、(4)类内容绘于前、中、后室或耳室,(5)、(6)、(7)类内容绘于墓室顶部和墓门部位。  接下来按时期划分,分别举例说明西汉时期和东汉时期的壁画的布局、内容和风格特点。  首先,西汉时期的壁画主要安排在墓顶、门额、四壁和隔墙上。初期,主要以升天、始祖、神怪、吉祥等为主题创作;中晚期,则以墓顶的日月星象取代了升仙始祖,但祥瑞神兽仍很流行,另外,由于儒教取得了统治地位,理性逐渐战胜神怪,儒教伦理、忠孝仁义开始主宰着人们的思维活动,因而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壁画也随之出现在了墓室中。其艺术特点为夸张浪漫。如:西汉的《二桃杀三士》壁画,其故事载于《晏子春秋内谏篇》,大意是齐景公采晏婴之计用两个桃子引起手下有功而跋扈的三勇士发生争端,从而杀掉了他们。画面人物共十三人,分三组。右侧一组描绘三壮士,自右至左分别为古冶子、公孙接、田开疆,各呈不同姿态,田开疆身旁置一几,几上盘中盛有两个桃子。中间一组有五人,中间一个身躯高大、威严站立的是齐景公,两旁侍卫四人,其中三人持矛而立,一人跪禀,这样的构图不仅使人物生动自然,而且衬托了齐景公的地位。左侧一组有五人,其中身材矮小的应是晏婴,他左右两人是作画者用来陪衬晏婴个矮的标尺。这幅壁画人物形象刻画细致生动,将众人物的不同性格表现得栩栩如生。如三勇士的勇武倨傲、持矛侍者的恭敬谨慎、齐景公的高大威严、晏婴的矮小从容都生动的呈现在画面上。  其次,东汉初期,开始采取高点透视手法,在画面上能表示远近纵深。中晚期,大量采用高点斜视和鸟瞰透视原理绘图,技巧有明显提高。天象神怪依然流行,但同时由于豪强庄园的盛行,追求功名利禄、现实行乐之风逐渐取代了西汉幻想升天的思想。这样,反映功名利禄的车马出行,属吏贼曹和反映现实享乐的宾主宴饮、舞乐百戏、庖厨劳作等就成了东汉晚期墓葬壁画的主要题材。此外由于佛教的传入,一些墓顶还出现了表现佛教思想的宗教题材壁画。其画面分布进一步规范化,按墓室分工分别绘上不同的题材内容,其人物众多、规模宏大、技巧纯熟、造型生动,使汉代壁画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如:东汉晚期棒台子屯一号汉墓壁画:内容有《出行图》、《宴乐百戏图》、《庖厨图》、《门卫图》等,描绘社会生活广泛、细致、深入,场面宏大。《庖厨图》画厨房中忙碌的景象。有的在俎上切肉,有的坐炉旁烤肉,有的在褪鸭毛,有的洗涤器皿,有的榨汁。厨房内陈列有双釜长方灶,木橱、壶、盆、案、筐、笼等各种用具,横枋上悬挂龟、兽首、鹅、雉、鸟、猴、鱼、小猪等,可谓百态俱陈,其中绘有一男子双手握牛角,牛似惧而不前,男子就用力拉牛至大铁锅前,描绘细致生动而富有情趣,形似骨气兼而有之。  二、从壁画中的人物造型分析:  (一)西汉、东汉壁画中人物造型的共同点:  从汉代壁画的造型方式,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人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和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无论西汉、东汉,其人物造型均有一定规律,主要表现在头像的造型。人物身体无论正、侧,形态不论动静,其头部均为3/4侧面、1/4侧面或正侧面。仅有一例写实的墓主人像为正面(新莽新安铁塔山墓),人物造型准确,姿态安详。这一方面说明当时的造像水平已达到较高程度,画工的写实能力很强,另一方面说明画工作画方式已趋程式化。  如:①西汉卜千秋墓顶脊壁画中的女娲、伏羲头部均为3/4侧面,身体也为侧面。  ②东汉杏园村墓的《车马出行图》中的人物形象也全部是侧面。  汉墓壁画的造型可分为动态造型与静态造型两种,动态造型又可分为人物动态和动物动态。人物动态造型一般是为了表现画面内容的情节,揭示人物的内自世界,表达人物的身份特征,充分显示了汉代画工在人物动态造型方面的高超技艺。工匠把生活中的生动情态通过艺术夸张,真实地再现到壁画上,是汉代生活的真实写照。动物造型通过描绘自然,创造出组合型的神兽形象,以抒写汉人的浪漫主义情怀。洛阳汉墓壁画中的静态造型也是不胜枚举的。比如仪态万方、端庄矜持的伏羲和女娲,《鸿门宴》中静立左侧的张良和范增,《二桃杀三士》中的“持戟者”以及《宴饮图》中端立主人侧面的侍者,都表现出极其安静的姿态,和画面的动态造型形成强烈对比。  如:①西汉烧沟第61号汉墓的《鸿门宴》。所画宴会的瞬间,表面平静,但人物的不同动作和神态烘托出一种紧张的气氛,寓动于静。描绘的人物在技法上尚嫌稚拙,但人物神情的刻画却各不相同,或怒目、或睨视、或狰狞、或忧戚,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人物以流畅的细线勾勒,若干人物的衣袍描绘,更见夸张,以线条勾出飞扬的衣袖,似在加强人物的力量,表现出画家对线条有意识的运用。  ②东汉内蒙古和林格尔墓壁画中的《乐舞百戏图》。此墓的墓主人系东汉王朝的一位高级官吏——陈师曾,其生卒年代不详。此墓室描绘了墓主人从举孝廉、为郎官、到任职西河长史、行上郡属国都尉、繁阳令,直到仕途的巅峰任使持节护乌桓校尉的仕宦经历。画中的百戏内容有掷剑、弄丸、舞轮、安息五案等活动, 人物形象近似速写, 寥寥几笔, 就生动地表现出处于激烈动作中的种种神态和热闹的气氛。  (二)西汉、东汉壁画中人物造型的不同点:   西汉:西汉时期现实造型较为少见,多为虚拟造型,究其原因是因为西汉时期的主要壁画题材是以深化为主的。如:西汉卜千秋墓中《方相士图》描绘一个大耳熊面怪兽,赤膊裸足、紫衣红裙、作推拿状,下绘青龙白虎,此图考为方相氏。此图为兽面人形,应为人与兽形的组合,因而成为古代举行傩戏仪式的打鬼者。   东汉:东汉时期现实题材绘画增多,如:朱村东汉墓壁画北壁的《墓主夫妇宴饮图》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形象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墓主男者居左,头戴赭色进贤冠、慈眉善目、高鼻梁、朱唇、大耳、留八字胡、领下长须、身穿黑色长袍、皂缘领、白袖口、右枉、双手拢于袖中。  三、从壁画绘画技法分析  两汉时期墓葬盛行奢华之风,汉墓壁画题材丰富,表现手法多样;以毛笔为主要绘画工具,使用朱、绿、黄、橙、紫等色调的矿物质颜料,因而壁画色彩历久不变,发现时一般都很鲜艳。  西汉:西汉壁画设色以矿物颜料为主,厚重沉稳,鲜丽夺目而又谐调。造型手法上继承春秋晚期以来的写实而夸张的传统,采用规整、均衡的图案结构与写实形象相结合的手法,主体突出,上下连贯,丰富而又奇变动人。在绘制技巧上则发展了战国至西汉早期宫廷壁画和帛画上所见的墨线勾勒轮廓再平涂施色的手法。构图以密托疏。但总的来说,前期技法还是比较单一的。  如:①洛阳卜千秋墓壁画,勾线流畅,运笔轻重缓疾、虚实转折多变,显得十分粗放、自由有力。色彩有朱红、淡赭、浅紫、石绿四种。  ②西安西汉晚期墓壁画,壁面用白膏泥涂抹并彩绘人物。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的翟霖林说,壁画的做法为先在墓壁或券顶上刷一层白灰,再在上面用墨线起稿,最后填充红、蓝、黑、绿、褐、黄等颜料。  东汉:东汉晚期壁画墓中,发现其使用的颜料有朱砂、朱膘、土红、赭石、石青、石绿、土黄、石黄等矿物质颜料,另外兼用了一些花青、胭脂等植物色。朱膘是从朱砂中分离出来的颜色,是朱砂中颗粒最为细小的颜色,要成此色,研磨是最重要的环节。因此,能将朱膘独立使用,表明制色研磨、飞、跌的技术渐已成熟。石黄、土黄的应用,说明当时画工对矿石的分选技术有了很大提高。  如:①东汉晚期北园一号汉墓壁画中,画工以简练概括的手法,将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面活现出来。其在设色方面,已非平涂,采用“渲染法”,人物衣服、马匹皆用此法,加强了物体的立体感。树的枝干用色直接绘成,近似于“没骨法”。其中的云纹,又以朱红、淡紫、粉绿或粉青阔线排比,手法接近后世的“退染法”。同一壁画上就能应用“渲染法”、“没骨法”、“退染法”,画工的绘画能力和熟练程度不言而喻,也表明其在绘画技法上有了很大发展。  ②东汉晚期密县打虎亭二号墓壁画,内容丰富,色彩鲜明,其用色主要有朱砂、朱膘、赭石、石黄、石绿、土黄、藤黄、石青、白粉等。  参考文献:   张合荣《汉墓壁画的布局、内容和风格》,华夏考古,1995年 第2期。   杜少虎《洛阳汉墓壁画造型分析》,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 第6期。   韦娜《洛阳汉墓壁画中的汉代社会》,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 第4期。   倪龙娇《洛阳烧沟61号墓壁画赏析》,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 第6期第8卷。   李晓庵《秦汉绘画颜料考》,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7月 第3期 第29卷。   李中雪《洛阳西汉墓壁画内容之阐解》,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6月 第2期 第14卷。   (日)林巳奈夫著 蔡凤书 译《对洛阳卜千秋墓壁画的注释》,华夏考古,1999年 第4期。   朱存明《汉代墓室画像的象征主义研究》,艺术探索,2003年 第1期。   贺西林《洛阳卜千秋墓墓室壁画的在探讨》,故宫博物院院刊,2000年 第6期。  许宜兰《洛阳汉代墓葬壁画中所表现的儒、道思想》,宗教学研究,2006年 第3期

[参考文献][1]东方兰论莎士比亚的《冬天的故事》[J]文学研究,1940,(5):[2]方平和莎士比亚交个朋友吧[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3]方平莎士比亚“天鹅之歌”—《暴风雨》赏析[J]名作欣赏,1995,(1):[4]郭华敏论《暴风雨》中的基督教隐喻系统[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3(5):110-113,[5]贺祥麟莎士比亚[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6]华泉坤 张浩《暴风雨》——莎士比亚后殖民解读的一个个案[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8(5):46-52,[7]亢西民莎士比亚戏剧赏析辞典[Z]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8]李蕾《暴风雨》情节的深层隐喻[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23(3):77-80,[9]彭镜禧发现莎士比亚—台湾莎学论述集[C]台湾:猫头鹰出版社,[10]邵旭东 王忠祥《暴风雨》的主题及其它[A]阮坤莎士比亚新论—武汉国际莎学研讨会论文集[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李伟民; 何处是安妥灵魂的精神家园——哈姆莱特形象认识辨析 [J];四川戏剧; 2003年06期姜桂栩; 外国文学研究中的基督教文化视角检视 [J];文史哲; 2003年05期于凤保; 莎士比亚与基督教文化 [D];安徽大学; 2007年陈敦; 莎士比亚与基督教——从《威尼斯商人》说开去 [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05期李玉莲; 基督教与西方文学 [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1989年04期肖四新; 莎士比亚悲剧的宗教解读 [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05期王本朝; 论宗教文化对西方文学悲剧意识的影响 [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04期从丛; 再论哈姆莱特并非人文主义者 [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05期从丛; 论哈姆莱特并非人文主义者 [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年01期赵晓梅; 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莎士比亚创作 [J];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01期王鹏;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忏悔母题 [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01期李伟昉; 莎士比亚与《圣经》 [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04期黄龙; 莎士比亚文艺观溯源 [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年01期Frye, Roland Mushat; Shakespeare and Christian Doctrine [M];; 1963年李伟民; 莎士比亚研究——构筑起心灵的家园——兼评张冲的《莎士比亚专题研究》 [J];外语研究; 2007年02期李伟民; 艰难的进展与希望——近年来中国莎士比亚研究述评 [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6年01期焦晓燕; 哈代小说与基督教文化 [D];南京师范大学; 2007年钱佼汝; 小写的后现代主义:点点滴滴[J]; 外国文学评论; 1991年04期; 60-65孙家琇; 莎士比亚的《一报还一报》[J]; 外国文学评论; 1991年04期; 72-80张冲; 当代西方莎士比亚变奏二十年(1965—1985)[J]; 外国文学评论; 1992年01期; 123-129王田葵; 试论拜伦诗歌“惊人的莎士比亚式的丰富多彩”——十九世纪欧美浪漫主义文学历程论(四)[J]; 零陵学院学报; 1990年04期; 66-73方平; 小精灵蒲克和莎士比亚的戏剧观——《仲夏夜之梦》研究[J]; 外国文学评论; 1987年01期; 93-99郑土生,肇星; 浅论莎士比亚的艺术特点[J]; 外国文学评论; 1987年01期; 100-106卞之琳; 了与不了:莎士比亚悲剧研究纪程——《莎士比亚悲剧论痕》前言[J]; 外国文学评论; 1987年01期; 107-110钱佼汝; 美国新派批评家乔纳森·卡勒和分解主义[J]; 外国文学评论; 1987年03期; 22-24乔纳森·卡勒,钱佼汝; 当前美国文学批评中争论的若干问题[J]; 外国文学评论; 1987年03期; 25-32朱虹; 禁闭在“角色”里的“疯女人”[J]; 外国文学评论; 1988年01期; 90-94汪义群; 莎士比亚宗教观初探 [J];外国文学评论; 1993年03期; 117-124张慧荣; 从《冬天的故事》看莎士比亚的中立女性观 [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06年03期; 64-66智慧的作用 [J];领导文萃; 1996年09期; 87再说莎士比亚何以成为莎士比亚 [J];外国文学评论; 2005年03期; 154-155阅读莎士比亚 [J];博览群书; 2004年12期; 70杜革非; 分析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第十八首(英文) [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02期; 24-25马太·阿纳德原,曲文敏; 《莎士比亚赞》 [J];河西学院学报; 1988年02期; 104-105天章; 西柏林世界莎士比亚大会 [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6年03期; 73-76许国璋; 莎士比亚十二赞 [J];外国文学; 1981年07期; 65-72萧莎; 莎士比亚何以成为莎士比亚? [J];外国文学评论; 2005年01期; 151-152孙丽丽; 从毁灭到拯救 [D];山东师范大学; 2003年厉彦花; 论厄普代克在《兔子,跑吧》中的宗教观 [D];山东师范大学; 2006年孙海西;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观比较 [D];山东大学; 2005年矫福军; 莎士比亚悲剧的思想意蕴 [D];吉林大学; 2004年宋艳;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地位 [D];安徽大学; 2005年黄凌; 《乌托邦》与圣经暨莫尔的宗教观 [D];河南大学; 2006年徐剑莹;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爱情故事 [D];安徽大学; 2006年王彦; 艾米莉·狄金森诗中的圣经原型 [D];河北师范大学; 2006年孙珍; 背弃与顿悟 [D];山东师范大学; 2004年董莉; 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管窥其诗学思想 [D];河北师范大学; 2006年陈茂庆; 戏剧中的梦幻 [D];华东师范大学; 2006年王志耕; 宗教文化语境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 [D];北京师范大学; 2000年臧天婴; 莎士比亚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 [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 [C]; 1997年陈少辉; 莎士比亚与司马迁死亡观比较 [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 [C]; 1997年桑迪欢; 卡夫卡的话语世界——从《城堡》看卡夫卡的语言特色和叙事结构 [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C]; 2002年裘克安; 莎士比亚日在中国 [N];人民日报; 2002年雷鸣; 莎士比亚经典的现代话题 [N];中国妇女报; 2004年洪蔚; 当莎士比亚遇上电影 [N];科学时报; 2004年许钧; “遭遇”莎士比亚 [N];中华读书报; 2002年书评人 马淑艳; 当莎士比亚戴上童话面具 [N];中国图书商报; 2007年〔英〕查尔斯·兰姆玛丽·兰姆; 原汁原味品莎翁 [N];光明日报; 2004年裘克安; 有关莎士比亚的一些事实 [N];光明日报; 2000年兰守亭; 被通俗化的莎士比亚 [N];中华读书报; 2004年易沉; 莎士比亚诗作的出版历程 [N];中华读书报; 2002年通讯员 杨英姿 记者 余传诗; 《读莎士比亚》:王元化88岁生日收到最可心的礼物 [N];中华读书报; 2007年

西汉刚4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电子版官网下载

[参考文献][1]东方兰论莎士比亚的《冬天的故事》[J]文学研究,1940,(5):[2]方平和莎士比亚交个朋友吧[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3]方平莎士比亚“天鹅之歌”—《暴风雨》赏析[J]名作欣赏,1995,(1):[4]郭华敏论《暴风雨》中的基督教隐喻系统[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3(5):110-113,[5]贺祥麟莎士比亚[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6]华泉坤 张浩《暴风雨》——莎士比亚后殖民解读的一个个案[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8(5):46-52,[7]亢西民莎士比亚戏剧赏析辞典[Z]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8]李蕾《暴风雨》情节的深层隐喻[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23(3):77-80,[9]彭镜禧发现莎士比亚—台湾莎学论述集[C]台湾:猫头鹰出版社,[10]邵旭东 王忠祥《暴风雨》的主题及其它[A]阮坤莎士比亚新论—武汉国际莎学研讨会论文集[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李伟民; 何处是安妥灵魂的精神家园——哈姆莱特形象认识辨析 [J];四川戏剧; 2003年06期姜桂栩; 外国文学研究中的基督教文化视角检视 [J];文史哲; 2003年05期于凤保; 莎士比亚与基督教文化 [D];安徽大学; 2007年陈敦; 莎士比亚与基督教——从《威尼斯商人》说开去 [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05期李玉莲; 基督教与西方文学 [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1989年04期肖四新; 莎士比亚悲剧的宗教解读 [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05期王本朝; 论宗教文化对西方文学悲剧意识的影响 [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04期从丛; 再论哈姆莱特并非人文主义者 [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05期从丛; 论哈姆莱特并非人文主义者 [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年01期赵晓梅; 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莎士比亚创作 [J];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01期王鹏;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忏悔母题 [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01期李伟昉; 莎士比亚与《圣经》 [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04期黄龙; 莎士比亚文艺观溯源 [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年01期Frye, Roland Mushat; Shakespeare and Christian Doctrine [M];; 1963年李伟民; 莎士比亚研究——构筑起心灵的家园——兼评张冲的《莎士比亚专题研究》 [J];外语研究; 2007年02期李伟民; 艰难的进展与希望——近年来中国莎士比亚研究述评 [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6年01期焦晓燕; 哈代小说与基督教文化 [D];南京师范大学; 2007年钱佼汝; 小写的后现代主义:点点滴滴[J]; 外国文学评论; 1991年04期; 60-65孙家琇; 莎士比亚的《一报还一报》[J]; 外国文学评论; 1991年04期; 72-80张冲; 当代西方莎士比亚变奏二十年(1965—1985)[J]; 外国文学评论; 1992年01期; 123-129王田葵; 试论拜伦诗歌“惊人的莎士比亚式的丰富多彩”——十九世纪欧美浪漫主义文学历程论(四)[J]; 零陵学院学报; 1990年04期; 66-73方平; 小精灵蒲克和莎士比亚的戏剧观——《仲夏夜之梦》研究[J]; 外国文学评论; 1987年01期; 93-99郑土生,肇星; 浅论莎士比亚的艺术特点[J]; 外国文学评论; 1987年01期; 100-106卞之琳; 了与不了:莎士比亚悲剧研究纪程——《莎士比亚悲剧论痕》前言[J]; 外国文学评论; 1987年01期; 107-110钱佼汝; 美国新派批评家乔纳森·卡勒和分解主义[J]; 外国文学评论; 1987年03期; 22-24乔纳森·卡勒,钱佼汝; 当前美国文学批评中争论的若干问题[J]; 外国文学评论; 1987年03期; 25-32朱虹; 禁闭在“角色”里的“疯女人”[J]; 外国文学评论; 1988年01期; 90-94汪义群; 莎士比亚宗教观初探 [J];外国文学评论; 1993年03期; 117-124张慧荣; 从《冬天的故事》看莎士比亚的中立女性观 [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06年03期; 64-66智慧的作用 [J];领导文萃; 1996年09期; 87再说莎士比亚何以成为莎士比亚 [J];外国文学评论; 2005年03期; 154-155阅读莎士比亚 [J];博览群书; 2004年12期; 70杜革非; 分析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第十八首(英文) [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02期; 24-25马太·阿纳德原,曲文敏; 《莎士比亚赞》 [J];河西学院学报; 1988年02期; 104-105天章; 西柏林世界莎士比亚大会 [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6年03期; 73-76许国璋; 莎士比亚十二赞 [J];外国文学; 1981年07期; 65-72萧莎; 莎士比亚何以成为莎士比亚? [J];外国文学评论; 2005年01期; 151-152孙丽丽; 从毁灭到拯救 [D];山东师范大学; 2003年厉彦花; 论厄普代克在《兔子,跑吧》中的宗教观 [D];山东师范大学; 2006年孙海西;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观比较 [D];山东大学; 2005年矫福军; 莎士比亚悲剧的思想意蕴 [D];吉林大学; 2004年宋艳;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地位 [D];安徽大学; 2005年黄凌; 《乌托邦》与圣经暨莫尔的宗教观 [D];河南大学; 2006年徐剑莹;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爱情故事 [D];安徽大学; 2006年王彦; 艾米莉·狄金森诗中的圣经原型 [D];河北师范大学; 2006年孙珍; 背弃与顿悟 [D];山东师范大学; 2004年董莉; 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管窥其诗学思想 [D];河北师范大学; 2006年陈茂庆; 戏剧中的梦幻 [D];华东师范大学; 2006年王志耕; 宗教文化语境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 [D];北京师范大学; 2000年臧天婴; 莎士比亚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 [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 [C]; 1997年陈少辉; 莎士比亚与司马迁死亡观比较 [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 [C]; 1997年桑迪欢; 卡夫卡的话语世界——从《城堡》看卡夫卡的语言特色和叙事结构 [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C]; 2002年裘克安; 莎士比亚日在中国 [N];人民日报; 2002年雷鸣; 莎士比亚经典的现代话题 [N];中国妇女报; 2004年洪蔚; 当莎士比亚遇上电影 [N];科学时报; 2004年许钧; “遭遇”莎士比亚 [N];中华读书报; 2002年书评人 马淑艳; 当莎士比亚戴上童话面具 [N];中国图书商报; 2007年〔英〕查尔斯·兰姆玛丽·兰姆; 原汁原味品莎翁 [N];光明日报; 2004年裘克安; 有关莎士比亚的一些事实 [N];光明日报; 2000年兰守亭; 被通俗化的莎士比亚 [N];中华读书报; 2004年易沉; 莎士比亚诗作的出版历程 [N];中华读书报; 2002年通讯员 杨英姿 记者 余传诗; 《读莎士比亚》:王元化88岁生日收到最可心的礼物 [N];中华读书报; 2007年

Google中国用不了了,但中国有百度啊,同样的,在百度学术中搜索引用文献题目,下面同样有个引用,点击就有你想要的了。

从知网上可以查询,方法如下:1、首先,搜索“中国知网”,单击官网进入,如下图所示,然后进入下一步。2、其次,完成上述步骤后,在首页上进行搜索,例如键入“结核”开始搜索,如下图所示,然后进入下一步。3、接着,完成上述步骤后,在搜索结果中,随意单击一个文档,例如,选择“18”号文档并单击,如下图所示,然后进入下一步。4、然后,完成上述步骤后,单击“导出参考文献”按钮,如下图所示,然后进入下一步。5、最后,完成上述步骤后,就可以进行查看了,如下图所示。这样,问题就解决了。

刘怀玉,男,1965年生于河南省镇平县。先后毕业于郑州大学 (1985)、中国人民大学(1988)、南京大学(2003),分别获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美国伊里诺依大学香槟分校东亚与太平洋研究中心弗雷曼基基金访问学者(2010-2011)。硕士毕业后曾长期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工作,历任哲学所副所长,河南省优秀专家。2003年调入南京大学哲学系;现任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理论研究所兼职教授等职务。目前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社会理论方向教学研究工作;博士论文《现代日常生活批判道路的开拓与探索—列斐伏尔哲学思想研究》,入选2006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09年评为人事部、教育部“百千万人才支持计划”国家级人选;2012年被评为国务院政府津贴享受者。 《社会科学方法论》(合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被肢解的马克思》(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992年获得“吴玉章学术奖”一等奖  《发展中国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研究》(合著),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经济社会发展观》(合著)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原理》(合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恩格斯与现时代——兼评“西方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学”》(合著),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本书获得北京市第四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  《走出历史哲学乌托邦——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当代沉思》,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本书获河南省2001年度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  《现代性的平庸与神奇——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的文本学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3月版。  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原像(合著),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版   苏俄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理解史(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历史的解构与空间的想象》(自选集),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人类学马克思主义”述评》,载《大学文科园地》1988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  《实践本体的系统发生论》,载《中州学刊》1989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  《“地理环境决定论”批判》,载《学习论坛》1990年第8期。  《科西克的“具体辩证法”述评》,载《社会科学述评》1991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史》全文转载。  《简评科西克“具体辩证法”中的人本主义倾向》,载《中州学刊》1991年第6期。  《邓小平社会稳定思想之哲学分析》,载《中州学刊》1991年增刊。  《从理性的背叛者到理性的捍卫者——论卢卡奇哲学思想的一次重要的转折》,载《中州学刊》1992年第6期。  《论正确认识与利用资本主义》,载《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年增刊,。  《实在论、自然主义与社会行为》,载《国外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史》全文转载。  《马克思的“历史进步代价”理论与发展问题》,载《哲学研究》1993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  《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的历史性突破》,载《河南日报》1993年9月3日。  《发展与稳定问题刍议》,载《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  《从毛泽东的“矛盾动力论”到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论”》,载《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6期。该文收入《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论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新华文摘》与《哲学动态》转摘。  《历史的突破与历史的循环——论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载《河南社会科学》1993年第5期。  《“一致论”、“矛盾论”、“改革论”》(两人合著),载《河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增刊。  《当前我国哲学的困境与出路》,载《现代哲学》1994年第1期,共5千字。有转载。  《经济市场化,哲学如何实践化?》,载《信阳论坛》1994年第1期。  《从对马克思哲学文本的“解喻化”阅读看实践唯物主义的全新特质》,载《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  《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观》,载《中州学刊》1994年第4期。  《当代中国社会稳定问题之结构分析》,载《江汉论坛》1994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全文转载。  《当前我国哲学面临挑战的成因》,载《中州学刊》1994年第6期,本人承担2千字,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  《从哲学社会学和理性社会学的观点看哲学的终结》,载《国外社会科学》1994年第12期。  《世纪之交中国哲学面临的挑战与出路》,载《求是学刊》199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哲学动态》转摘。  《误读、重读与重建——新时期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两次重要转折》,载《南京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  《邓小平改革思想中的辩证法理论及其时代意义》,载《中州学刊》1995年第4期。获得河南省1995年度五个一工程奖。  《制度结构制衡论:伦理制度建设的新思路》,载《天津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哲学动态》转摘,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全文转载。  《历史进步代价问题的科学历史观分析》,载《哲学研究》1995年第7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  《从隐喻的“物的世界”的元科学到解喻的“人的世界”的实践哲学》,载《求是学刊》1995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收入李小娟主编《文化的反思与重建——跨世纪的文化哲学思考》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关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新论的几点看法》,载《河南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本人承担3千字。  《人类思想的永恒悖论——哲学基本问题之随想录》,载《黄淮学刊》1996年第1期。  《从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实践本质论》,载胡福明主编《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论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论21世纪中国哲学的历史使命》,载《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全文转载。  《21世纪中国哲学展望》,载《开放时代》1996年第3期,   《划界论、层次论、公正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度伦理建设问题若干分析》载《中州学刊》1996年第3期。  《论马克思历史观的人道主义哲学精神实质及其科学理论形态》,载《理论探讨》1996年第5期,共10千字。  《论马克思对人道主义哲学问题的三种科学解决的理论途径》,载《南京社会科学》1996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  《马克思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与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的三大主题》,载《求是学刊》1996年第6期。  《返(反)本开新,建(见)卓于微——读张一兵〈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载《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8期。  《马克思经济社会伦理观三题》,载《中州学刊》1997年第5期。  《“抓机遇论”发展哲学观念的历史追踪——从马克思到邓小平》,载《理论探讨》1997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哲学动态》转摘。  《论21世纪中国哲学的历史定位》,载《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全文转载,收入高秀昌主编《冯友兰研究》第2辑,大象出版社1999年版。  《“制度伦理学”研究近况》,载《哲学动态》1998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全文转载。  《在当代的历史深处揭露人类最神圣的情感》,载《东方艺术》1998年第2期。  《“抓机遇论”发展哲学观念的多维理论透视》,载《南京社会科学》1998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  《21世纪中国前景展望》,载《跨世纪》1999年第10期。  《走出历史哲学的乌托邦》,载《中州学刊》1998年第6期字。  《20年的三大观念突破》,载《河南日报》1998年12月。  《笔谈后现代主义文化》,载《大河报》1999年1月20日。  《改革开放20年的三大观念突破及其理论意义》,载《黄河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走向一种淑世主义的历史进步观》,载《江海学刊》1999年第1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中国哲学1999年报告》(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作为本年度“历史哲学研究”栏目头条观点重点摘要介绍。  《美德、公正与自由——马克思关于市场经济道德秩序建设的三种思路》,载《郑州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五四运动与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角色意识转换》,载《市场经济导报》1999年第5期。  《从五四运动到改革开放》,载《学习论坛》1999年第5期。  《乌托邦、末世论与西方历史进步观念哲学批判》,载《史学月刊》1999年第5期。  《新的解释范式,新的伦理肖像》,载《青年思想家》1999年第6期,。  《呼唤自由的哲学》,载《学海》1999年第6期。  《马克思全球化观念的历史追踪与多维透视》,载《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  《从民族之镜到现代之境——20世纪中国哲学观念的逻辑转变》,载《求是学刊》2000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全文转载。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迎接时代挑战的发展过程》,本人承担4千字,载《中州学刊》2000年第2期。  《从马克思的物象化理论到后现代主义的拟象化理论》,载《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  《马克思哲学多重话语结构的历史解读》,载《理论探讨》2000年第4期,《光明日报》2000年8月21日转摘。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世纪性思想背景之多维透视》,载《邓小平理论研究》2000年第4期。  《民族灵魂与现代形式的艰难交融》,载《河南日报》2000年9月7日第7版。  《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发展综述》,载《河南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谱系”》,载《江苏省行政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创刊号)。  《到记忆的远方追寻》,载《东方艺术》2001年第1期。  《中国现代化观念世纪之争的当代历史唯物主义批判》,载《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邓小平理论》要点摘录。   《建构现代生活界“具体乌托邦”图景的新人本主义历史观》,载《学术研究》2001年第4期。  《是比较对话,还是语境回归?——对马克思哲学当代性问题的一种反思与回答》,载《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02年第4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转摘。  《是经济决定论,还是经济支配论——马克思“经济必然王国支配性发展”理论的当代诠释》,载《理论探讨》2002年第1期。  《只有真问题真知识,才有真思想真信仰》,载《博览群书》2001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2001年第11期全文转载。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全新解读模式》,载《中国图书评论》2001年第4期。  《从哲学角度看冷漠问题》,载《文明与宣传》2001年第10期。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解释若干途径的批评与反思——“移心式”重建,还是“溯源式”的开新》,载《江海学刊》2002年第1期。  《破除阅读的宗教神话,回归文本的真实语境》,载《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大人复印资料《外国哲学》2002年第6期全文转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意义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载《学术月刊》2002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02年第10期全文转载。  《从多个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意义问题》,载中山大学主编《哲学与现代化》第2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存在论转向与方法论革命——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三个代表与唯物史观的当代新视野》,载《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深入经典的历史逻辑,塑造当代的理论形态——〈走进马克思〉一书述评》,载《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西方学界关于列斐伏尔思想研究现状综述》,载《哲学动态》2003年第5期。  《论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概念的前后转变》,载《现代哲学》2003年第1期。  《论马克思的现代哲学范式革命》,载《哲学动态》2003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  《列斐伏尔与20世纪西方的几种日常生活批判倾向》,载《求是学刊》2003年第5期。  《去遥远的“地方”体验“最近处”的人文》,载《南方文坛》,2003年第6期。  《不合时宜的深度现代透视——〈无调式的辩证想象〉一书读后感》,载《学术研究》2003年第12期。  《论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后马克思哲学”转向》,《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 《求是学刊》200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  《祛除历史能指的幽灵,解开历史代表问题之谜》,《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  《无地自由,或另一种“第三世界”》,《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实体主义、人本主义与马克思的现代哲学范式革命》,《学术研究》2004年第8期,《光明日报》要点摘录  《“总体人”的辩证法》,《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索亚:后现代地理景观的空间本体论批判》,《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五期  《人学:从可持续发展到永恒的生存的辩证想象》,《探索》2004年第3期。  《哲学的实现只在可能的瞬间》,《河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总体的历史科学视野——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方法论贡献》,《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转载。  《科学发展观:解决中国现代性问题的新视野新思路》,《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马克思新哲学革命的初始理论形态及其经济学局限》,《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创新问题》,《探索》2005年第3期  《消费社会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次重要转向——以列斐伏尔为主线的研究》,《理论探讨》2005年第2期。  《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解释:以列斐伏尔为个案》,《河北学刊》2005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转载。  《为日常生活再辩护——论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卷的基本意义》,《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面向生活的现代性哲学问题构成与反思——对马克思哲学当代意义的一种理解》,《哲学动态》2005年第10期  《深入探讨马克思哲学思想原创的差异化踪迹》,《学术月刊》2005年第10期。  《列斐伏尔:日常生活的现代性本质批判》,《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106、“论毛泽东现代化问题观的原创意义”,《郑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面向生活’的现代性政治哲学难题及超越”,《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  “马克思哲学革命关键历史环节的历史原象-从《未来哲学原理》到《费尔巴哈提纲》”,《河北学刊》2006年第6期。  “论马克思哲学的再生产实践概念”,载《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论马克思哲学的人文意蕴”,载《学习论坛》2007年第2期; (两人合作)  “神秘化:关于日常生活批判的笔记”(译文),载《社会批判理论纪事》第1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12月;   “《空间的生产》新版序言(1986)”(译文),载《社会批判理论纪事》第1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12月;  “从诗学革命到女性政治——西方学界关于克里斯蒂娃思想研究现状述评”,《哲学动态》2007年第6期(两人合作);  “西方学界关于列斐伏尔思想研究现状综述”,《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2007》,人民出版社2007年  “日常生活批判:走向微观具体存在论的哲学”,《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5期;  “自在自然、人化自然与历史自然”,《河北学刊》2007年第5期  “马克思哲学中的社会有机体概念”,《学术研究》2007年第10期  “列宁的两种资本主义观的历史意义及其当代价值”,《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二人合作)  “问题史的考古与激活:哲学研究范式创新之源”,载《江海学刊》2008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理论基础反思”,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年第2期,  “以彻底的实践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二人合作),载《中国教育报》2008年5月6日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再中国化’问题及其前提”,载《理论视野》2008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要点摘编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视野下的以人为本”(二人合作),载《学习论坛》2008年03期。  “为日常生活批判辩护——《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的历史意义”,载《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马克思‘从抽象到具体’的科学方法论的历史原像与当代解读”(二人合作),载《学海》2008年第5期  ”苏俄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理解的历史逻辑及当代反思”,载《河北学刊》2008年第6期  “能指拜物教批判的出场逻辑及其理论困境”,(二人合作),载《求索》2008年第9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再中国化’问题”,载《学习与探索》 2009年第1期    价值重估之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再中国化思考,载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 第23卷 第01期   “论马克思对哲学唯物主义传统的超越及其新唯物主义的革命意义——兼论施米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一书”(二人合作),载《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3期   “从非物质劳动到生命政治——自治主义马克思主义大众政治主体的建构”, 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9年第2期   《基于政治经济批判的两种现代社会理论》, 载《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从大众神话到景观社会:消费主义批判》,载《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7期   《 空间:控制工具抑或希望之乡?——评勒菲弗《空间与政治》(二人合著),载《社会学家茶座》第32辑,山东人民出版社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政治哲学构架》,载《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当代意义》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4月20日  《苏联化、西马化与中国化——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三十年历史的回顾与反思》,载《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11期  《空间的建筑学》译文,载《文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0辑“历史唯物主义为何与如何面对空间化问题“,载《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1期”透视资本主义的当代形态:历史唯物主义的新课题“,载《河北学刊》2011年第3期”不平衡发展的“现在”历史空间辩证法“,载《学习探索》2011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列斐伏尔:从日常生活批判到空间的生产“(著作),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上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论列斐伏尔对现代日常生活的瞬间想象与节奏分析“(论文),载《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论吉登斯、哈维、卡斯特对现代社会的时空诊断“(二人合著),载《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146”传统文化的断裂与继承——以新中国成立前新儒家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为视角“(二人合著),载《学习论坛》2012年第6期147”从“异化劳动”到“社会交往”——试析望月清司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论文)(二人合著),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3期”俄国民粹主义的资本主义观:一个历史的述评“(论文),载《河北学刊》 2013年第2期)(CSSCI)”论布哈林在帝国主义理论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论文),载《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第2期;”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化解释的实践哲学路向“(论文)载《学习与探索》第6期(CSSCI)(二人合著)”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化问题研究前沿报告“,载《中国哲学年鉴》2013,哲学研究杂志社CSSCI;”空间化视野中的全球化、城市化与国家再区域化发展“,载《江海学刊》2013年第5期(CSSCI),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历史唯物主义的两种历史概念及其意蕴“,载《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11期(CSSCI)新华文摘转载”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一元性本质与多元化探索“,载《南京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与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沟通中西、关心实践的语言哲学“(书评),载《学海》2014年第2期”三思毛泽东——革命传统、革命后民族国家创制与后传统理想主义遗产“,载《现代哲学》2014 年第3期”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历史回顾与当代追问“,载《学习与探索》2014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20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观念旅程:从传统的革命到现代化的改革“,载《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论中的中国经验问题“,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2014年7月”论阿尔都塞的政治哲学及其幽灵“,载《世界哲学》2014年第5期2014年9月”《空间的生产》一书若干问题研究综述“载《哲学动态》2014年第10期”突破教条、回到根本、畅所欲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载《吉林大学社会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6期”启蒙的进化与重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逻辑“(二人合著),载《社会科学》(上海)2014年第8期”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载《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 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2006年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西方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研究——以列斐伏尔为个案(主持)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的人本主义观念、方法与实践(主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空间化理论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问题(13JJD710002)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  意识形态领域新变化对策研究(承担者)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化问题研究(11BZX005)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承担者)   本科生: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必修)、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研究(选修)  硕士生: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博士生:20世纪法国马克思主义研究

  • 索引序列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下载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下载网址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下载安装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下载中心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电子版官网下载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