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金融理论与实践投稿经验分享会

金融理论与实践投稿经验分享会

发布时间:

金融理论与实践投稿经验分享会

我自己有一份,不过是我们交过的作业。不知道可以吗?2010-2011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及其政策操作的主要特点摘要:2010-2011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但物价上涨较快。围绕保持物价稳定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采用了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我国由稳健的货币政策转向在“中性”定位上稳健操作。关键词:货币政策 准备金 央行票据2010年以来,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货币信贷增长从上年高位逐步向常态回归,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充裕,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金融运行平稳。居民收入稳定增加,但物价上涨较快。在此期间,持续、大量的国际收支顺差成为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个显著特征,并对中国的货币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国际收支顺差使中央银行不断被动购入外汇、吐出过量的人民币基础货币,并直接增加货币供应,从而形成流动性过剩的压力。同时,由于对房地产过热,导致银行发放大量贷款。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禁止炒房现象,同时也使得大一部分资金流入市场,加剧通货膨胀。围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认真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交替使用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和货币信贷总量调控,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其政策表现出来的特点是:由2010年采取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转向2011货币政策在“中性”定位上稳健操作。一、灵活公开市场操作,央行票据成为公开市场对冲操作的主要工具灵活安排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组合,加大流动性回收力度。不过,传统的正回购与现券卖断很快受到了央行持有债券资产规模的约束。2010年全年累计发行中央银行票据2 万亿元,开展正回购操作1 万亿元;2011年加大对中央票据的操作力度。2011年5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将发行2011年第三十期中央银行票据。第三十期中央银行票据期限1年,发行量300亿元,央行6月14日发行10亿1年期央票。实践证明,在流动性持续较多的情况下,央行票据这一操作工具的推出为货币调控赢得了一定的主动权。同时,央行票据的发行对促进中国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发展以及利率市场化改革也起到重要作用。二、充分发挥存款准备金工具深度冻结流动性的作用准备金本来是为了保证支付的,但它却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副产品”,就是赋予了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职能,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现已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是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2010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回升及全球经济逐步复苏,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市场流动性状况,重新启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这一工具。2011年内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应该说,存款准备金工具对于成功进行流动性对冲功不可没,目前其对冲作用甚至超过了公开市场操作。三、深化差别准备金制度并引入动态调整机制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6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今年以来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此次上调之后,大中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5%的历史高位。所谓差别准备金率制度,是指对金融机构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与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状况等指标挂钩。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可以制约资本充足率不足且资产质量不高的金融机构的贷款扩张。四、运用再贷款和再贴现促进信贷结构调整由于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已经过剩,再贷款、再贴现在总量上增加的余地不大,再贷款甚至是以回收为主,再贴现的规模也比较小。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民银行运用再贷款、再贴现工具主要是发挥其引导信贷资金投向和促进信贷结构调整的功能。一是加强地区间再贷款调剂,扩大对西部地区、粮食主产区以及地震灾区等的再贷款限额。五、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在投资拉动和流动性供给过剩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冲动往往比较强。为此,中国人民银行有针对性地对商业银行进行“窗口指导”,提示金融机构高度重视贷款过快增长可能产生的风险,避免因过度追求利润而盲目进行信贷扩张,应合理、均衡放款;引导金融机构强化资本约束,树立持续稳健经营理念,提高风险控制能力;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通过体制、机制和工具创新;引导商业银行通过拓展中间业务调整盈利结构,增强持续盈利能力。实践表明,通过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使得央行的货币政策措施为市场所预期,增加了政策透明度,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操作成本,更大程度地发挥了货币政策的效力。六、适当发挥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2010 年前三季度,利率政策保持稳定。第四季度以来,为稳定通货膨胀预期,抑制货币信贷快速增长,中国人民银行于10 月20 日、12 月26 日两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1 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25%上调至75%,累计上调5 个百分点;1 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31%上调至81%,累计上调5 个百分点。12月26 日同时上调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其中1 年期流动性再贷款利率由33%上调至85%;1 年期农村信用社再贷款利率由88%上调至35%;再贴现利率由80%上调至25%。2011年2月9日和4月6日两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75%提高到25%,累计上调5个百分点;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81%提高到31%,累计上调5个百分点。当前,中国货币政策仍面临国际收支不平衡和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中央银行仍需加强流动性管理,把好流动性这个总闸门。

金融理论与实践投稿经验分享

最好是结合各个市场进行实战分析。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你可以上网看那些股评,很综合,从根源去理解他为什么这样推理,然后学会自己分析,然后可以开个模拟炒股来检验下自己分析的精准程度。国际金融学类的多关注外汇市场动向公司金融要 结合财务报表分析,有兴趣的可以扒一扒上市公司的年报,自己分析分析然后参照名家的看法,慢慢学会运用,结合股票。典型的有专门研究高送转公司,收购并购重组预期等。固定收益证券和金融工程的方面的要结合统计和计量经济学Eviews或者STATA软件进行建模、统计、检验、修正,数据来源与债券市场等,模型完善后实用性很强。好了,上面讲的是投资学的部分;下面是货币银行学的部分。货币银行学要结合上面说的国际金融学,通过对外汇市场的观察和分析来获得经验。总的来说金融类要求的综合性非常强,通过一些触手可及的市场能非常有效的帮助理解和提升对金融的兴趣。本人也是金融类学生,已接触过所有能接触过的投资工具,亲测很受用。

金融理论在经济学中的历史相当之短。经济学家们很早就意识到信贷市场的基本经济职能,但他们并不热衷于分析更多内容。因此,早期对金融市场的观点大多直观,主要是由实践者形成的。最早对金融市场的理论框架,尤其是路易舍利耶的成果 (1900) ,基本上被理论家和实践者共同忽略了。金融理论的内容投资组合理论(Portfolio Theory)这并不意味着早期经济学家忽视了金融市场。 欧文·费雪( 1906年, 1907年, 1930年)已经概述了信贷市场对于经济活动的基本职能,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也已认识到这一过程中风险的重要性。在发展其货币理论同时, 凯恩斯(1930年, 1936年)、约翰·希克斯( 1934年, 1935年, 1939年),尼古拉斯·卡尔多 ( 1939年)和雅各布·马尔萨克 ( 1938年)已经形成了投资组合选择理论,其中不确定性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这个早期阶段,对许多经济学家而言,正确的来讲,金融市场仍然被视为单纯的“赌场” ,而不是“市场”。在他们看来,资产价格主要取决于资本收益的预期与反预期,因此他们是所谓的“自身规定自身”。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选美大赛”的比喻是这种的态度代表。因此,大量笔墨浪费在投机活动这个题目上了(如购买/临时销售货物或资产以供日后转售) 。举例来说,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1923年, 1930年)和约翰·希克斯 ( 1939 )在其对期货市场的先行理论中认为,商品的期货合约交割价格将普遍低于预期的现货价格,即凯恩斯所谓的“正常贴水”。凯恩斯和希克斯解释为,这主要是因为套期保值者将价格风险转移到换取风险溢价的投机者身上。尼古拉斯·卡尔多( 1939年)又分析了稳定价格基础上投机是否能够成功的问题,并借此广泛扩大了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在随后几年中,霍尔布鲁克·沃京 ( 1953年, 1962年)提出不同意见,认为,事实上,套期保值者和投机商的动机没有什么区别。这导致了早期的实证性方法竞赛-亨德里克(Houthakker)( 1957,1961,1968年,1969年)发现的证据有利于正常贴水;莱斯特(Telser,1958年, 1981年)的证据不利于这一点。)约翰·布尔·威廉姆斯(1938年)是最早挑战经济学家对金融市场的“赌场”观点和资产定价问题的人之一。他认为,金融资产的资产价格反映了资产的“内生价值”,而这是可以用资产预期分红的现金流贴现来衡量的。这种“基本面分析”的概念十分符合欧文·费雪( 1907年, 1930年)的理论,以及“价值投资”的从业人员,如本杰明格雷厄姆等人的实践办法 。哈里·马科维茨( 1952年, 1959年)认识到,既然“基本面分析”的概念依赖于预期的未来,那么风险因素必须发挥作用,从而约翰冯诺伊曼和奥斯卡·摩根斯坦新开发的预期效用理论( 1944 )可大大加以利用。马科维茨理论制定的最优投资组合选择理论置于权衡风险和回报的背景下,着眼于将组合多样化作为减少风险的方法,从而形成了所谓“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简称MPT)。正如所指出的,最优投资组合分配的观念已经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约翰·理查德·希克斯和 尼古拉斯·卡尔多在其理论中考虑过了,因此托宾 ( 1958年)将马科维茨的理论中增加货币理论,从而获得著名的“两基金分离定理”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实际上,托宾认为,市场参与者会在无风险资产(资金)和单一风险资产组合之间将其储蓄分散(事实上每个人都一样)。托宾坚持,对待风险的不同态度,只会导致在现金和特定风险资产组合之间不同的结合。马科维茨——托宾的理论不是很实用。具体来说,估计多样化带来的好处,需要实践者计算每一个资产组合回报的方差。在威廉·夏普( 1961年,1964年)和约翰·林特纳(1965年)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中,他们证明了通过计算每种资产相对一般市场指数的方差可以达到同样效果,从而解决了这一实际困难。利用电脑的计算能力来演算减少后的项目(“beta”), 最佳投资组合选择在电脑辅助下变得可行。不不不久之后实践者就接受了CAPM模型。一个替代方法是罗伯特·默顿提出的“跨CAPM模型”(1973年)(ICAPM )。默顿的方法和理性预期假设引出了考克斯,英格索尔和罗斯( 1985年)的资产价格偏微分方程式,而且也许只有一步之遥,也引出了罗伯特·卢卡斯的资产定价理论(1978)。更有趣的替代理论是斯蒂芬·罗斯的“套利定价理论”(APT)( 1976年)。史蒂芬·罗斯的APT方法脱离了CAPM模型的风险与回报逻辑,将“利用套期定价”的概念利用到了最大限度。正如罗斯本人指出的,套利理论推理并非他的这一理论的独特之处,实际上它是几乎所有的金融理论的基本逻辑和方法。以下著名金融定理说明了罗斯的观点。费舍尔·布莱克、迈伦·斯科尔斯(1973)和罗伯特·默顿(1973)的著名理论——期权定价大量依赖于使用套利推理。直观的,如果期权的回报选择可由一个投资组合或其他资产复制,那么期权的价值必须等于投资组合的价值,否则会有套利的机会。套利逻辑也被M哈里森、戴维M克雷普斯 ( 1979年)和达瑞尔·达菲(DarrellDuffie)、黄奇辅( 1985年)用来衡量多期限(如“永续”)的证券的价值。所有这一切都渗透到新瓦尔拉斯理论的资产市场的一般均衡 (完全和不完全)中,这些理论由罗伊(Radner) ( 1967年, 1968年, 1972年) ,奥利弗D 哈特 ( 1975年)发展,并在此之后被许多人发展。著名的莫迪里阿尼——米勒定理(或“MM定理”)对企业财务结构和公司价值的不相关性理论也运用了套利逻辑。佛朗哥·莫迪利亚尼和默顿·米勒(1958年,1963年)的这个著名定理实际上可以被认为是欧文·费雪原创的“分离定理 ”( 1930年)的一个延伸。实际上,费雪指出,有充分和有效的资本市场,企业家拥有的企业的生产决策应该独立于企业家本人跨期消费的决定。这也就是说,公司利润最大化的生产计划将不受其所有者借/贷决定影响,即生产计划独立于融资决策。莫迪里阿尼,默顿·米勒通过套利逻辑扩展了这一主张。从资产的角度看公司,如果财务状况不同的企业的基本生产计划相同的,那么这些公司的市场价值将是相同的,因为如果不是这样,将可出现一个套利机会。因此,无论公司的财务结构状况如何,套利使得企业价值必然相同。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金融上第二个重要的部分是资产价格的实证分析。一个特别令人不安的结论是,似乎价格往往采取随机游动 。具体地说,在Louis 舍利耶 (1900)(商品价格)的著作中已有据可查,后来又经霍尔布鲁克·沃京(1934年)(多种价格系列)、阿尔弗雷德尔斯(1933年,1937年)(美国股票价格)和莫里斯·肯德尔 ( 1953 )(英国股票和商品价格)深入分析证实,似乎资产市场价格的连续变动没有相关性。沃京、考尔斯、肯德尔的实证结果遭到了经济学家的恐惧和怀疑。如果价格是由“供求力量”决定的 ,那么价格变动应该朝着市场出清的特别方向,而不是随机。但是不是每个人都不高兴看到这些成果。许多人将其作为“基本面分析”之错误的证据,即金融市场真的是狂热的赌场,因此不适合从经济角度考虑。但是还有一大群人证明,这只能说明传统的“统计方法”的失败,他们什么也证明不了。克里夫·格兰杰和奥斯卡·摩根斯坦(1963年)和尤金·法玛 (1965年, 1970年)采用了高性能的时间序列的方法,但他们得出了同样的随机性结果。伟大的突破源于保罗A萨缪尔森(1965年)和伯努·瓦罗特 (1966年)。萨缪尔森对沃京、考尔斯、肯德尔发现的解释并非是金融市场没有按照经济规律运行,而是运行的太好了!基本概念很简单:如果价格变化不是随机的(从而是可预见的),那么任何逐利的套利者都能轻易地正确买卖资产以利用这一点。萨缪尔森和Mandelbrot因此提出了著名的“有效市场假说”(EMH),即:如果市场正常运作,那么所有关于资产的公共信息(以及某些情况下的私下信息)将立即传导入它的价格内。(注意“有效”这个字眼,用在这里它仅仅意味着参与者充分利用可用的信息;它只字未提其他类型的“经济效率”,如生产中资源分配的有效性等)。如果价格变化似乎随机且因此而不可预见,这是因为投资者起作用了:所有的套利机会都被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有效市场假说”因尤金·法玛( 1970年)而家喻户晓,后来被联系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性预期假说中。很多实践者不喜欢它。相信能通过研究价格变动模式而预测资产价格的“技术派”交易员或“图形派”不明白了:有效市场假说告诉他们,他们不能“战胜市场”,因为任何现有的信息已经被纳入了价格。它还有可能惹恼一些基本面分析的实践者:有效市场的观点基于“信息”和“信心”,因此至少在原则上,不能排除基于谣言、错误的信息和“群体性疯狂”产生投机性泡沫的可能。

而学习金融的话,我体会到了金融的重要性,理解金融真的可以赚到大钱。

金融理论与实践投稿经验分享会发言

关于互联网金融的演讲(全文如下,可根据你的具体情况从中删减) 大家在那里聊得更多还是财经类的话题,我把他定义为财经类微博。是个很不错的财经认识交流财经专题的地方。其实,我来这里之前,特地还在半夜写了一篇文章,因为我不太适合在公众场合做演讲,没有这个能力,喜欢一个人在小房间写东西,尤其是大半夜的写,思路比较清晰。因为人多有时候往往比较难理清思路,一个人就比较容易明白。我觉得我今天有点像被赵本山给忽悠了的范伟,本来是听万总讲完以后挺有道理,很有逻辑,讲得很好,听高总讲了以后,我也觉得很有道理,也很有逻辑,然后我就闷了,脑子很乱,把昨天晚上好不容易写的准备今天说的东西全部忘光了,不知道怎么发言了。因为互联网和金融这两种思想实在是太“诡异”。互联网和金融的思维在这里体现得就非常明显。我自己做基层信贷出身,一直在这个领域,也办过几个网站,这个时候让我发言,我就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发,因为都听得挺对的。昨天的文章我已经发在微博上,这里干脆就撇开文章,说说我的想法。第一个想法,我很多场合都提过,互联网金融其实是伪为命题。因为中国金融首先是分业经营,必然意味着金融与金融之间会存在缝隙。我喜欢把互联网金融定义为夹缝金融。甚至小贷机构,担保机构,我都定义为夹缝金融。包括民间借贷,也都是,都是为了弥补我国金融机构在市场中竞争低效率的问题而出现,事实上,中国的金融机构过去几年发展很快,但是这并不是说你有多少能干,很多时候,只是因为你有一张牌照。而刚好又碰上了中国最好的十年,就是过去十年。一方面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另一方面给他牌照,使人家进入不了这个行业。所以只要你是银行,有牌照,就可以高速成长。所以,你会发现过去十年,银行哪怕服务态度多烂,水平多臭,都可以活的很好,这个也就导致在中国只要拿了牌照以后,就谁也不肯精耕细作,不要干辛苦的事情,躺着赚钱,也就没人愿意干脏活苦活,就是这种情况下,大量进入不了银行体系的机构,就得到了很大的机会。我们银行反应很慢,是头恐龙,下面挠痒,上面没反应,审批效率也很慢,你们去想想,现在去银行开个帐户,得多麻烦啊,但是在支付宝点个手机号就可以了,而从结果来看那,银行过了那么多手续之后,依然有很多纠纷不断。支付宝那么简单的注册,也好像这么多年没发生什么大的事情过,这样的情况下,支付宝优势势必显现出来了。民间机构利用更好的服务效率,更好的市场切入,硬生生的拉开了一道夹缝。很多夹缝金融就是这样出现的,利用了牌照机构的低效率和短视,一点点的在夹缝中求生存,不断的成长。未来,随着银行开始发现好日子过到头了,本来可以大鱼大肉,将来可能要去种菜了,银行必然沉下心来,你们去看,在过个几年,银行可能会沉到你都无法想象的地步和姿态里去,没办法,因为随着高速发展的态势降低,未来的银行必然意味着一家银行有饭吃,别的银行就没饭吃的格局,所以走出固有的领域,形成差异化的格局都是各大银行的战略性目标了。这种情况下,本来还能在银行夹缝之间生存的夹缝金融,也就要面临着很大的考验。夹缝金融中的一些机构生存越来越困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夹缝金融全部会活不下去,他们中一些很好的机构,一样可以活的很好,甚至能打败金融机构也不一定,但是总体而言,这样的概率较小,难度很大。互联网金融就是这种业态,大量的非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在夹缝中挤出一块领地,切入一个市场,完全是可行的,但是,我自己的感觉是媒体对于互联网金融抬得太高,也捧得太重,回到最后,互联网金融应该是金融领域的一个部分,一旦互联网金融真正进入了金融领域,那么如同刚才万总说的,满人入关就成了中国人一样的道理,互联网金融进入金融领域,回到最后大家就是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只是走了不同的差异化路线。有的金融机构致力于大型基础建设领域,有的立足于零售业务,有的立足小微领域,而互联网金融则立足于互联网具备优势的领域,现在很多观点说,互联网颠覆金融。我一直很纳闷,互联网是技术应用,如何颠覆金融呢?金融的核心是信贷,互联网如果要颠覆金融,是不是想说有了互联网就不用还钱?这个才叫颠覆吧,否则最多是用互联网技术可以改造金融目前的运行方式吧。利用了互联网技术之后,金融的运行可能更健康和稳健,但是颠覆这两个词语用的太生猛了。这里还有个关键点是互联网本身其实不是行业,而是一种新兴技术,他的覆盖面总是有限的,当前市面上叫的最生猛的是阿里金融颠覆银行体系,我听了就很好笑,阿里金融是依附于淘宝体系上的,离开了淘宝体系,阿里金融没有任何优势,而事实上阿里金融的客户跟银行压根就没有交叉,阿里金融哪怕把所有的淘宝客户都做了,也跟银行一点关系也没有,那么他是如何实现颠覆的呢?当然如果有一天淘宝替代了所有的行业,淘宝能造船了,淘宝能造飞机了,淘宝造高速公路了,或许颠覆到是有可能。只是那个时候,我个人感觉阿里也没必要做金融了。扯的有点远,事实上,我国当前的互联网金融表现出来的特征,其实最终还是金融机构如何快速提高效率的一个概念,并不是说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金融。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前面说了,互联网金融如果只是纯粹的还是按照传统金融机构的模式进行金融运作,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的区别只是有无互联网这层外衣罢了。核心的实际意义有限。我虽然经常讽刺阿里巴巴,但是事实上不得不承认,在中国能称得上互联网金融的只有阿里一家,因为,阿里一开始就想明白了一个事,他其实是改变了中国传统的金融机构所在走的前后台分离,人工审核信贷的传统模式。目前阿里在走这么一条路,而这条路反映的是互联网金融该干的事儿。用互联网的思维来考虑金融,一定要凸显出互联网的优势,而不是说你又变成一家金融机构,这个丝毫没有意义。事实上,我国金融机构已经不少了,远远的多了,在多一家叫互联网的银行,实在是意义有限。现在中国做信贷类业务,考量的绝对不是风控能力,而是有多大的风险容忍度。A银行可以这样干,不要抵押,B银行说不但不要抵押,给给你降利率,这不是风控模式的创新。互联网金融加入进来不在风控上下功夫,在这些地方上跟银行去做竞争,我用屁股想想,也能想明白,这是一条死路,你一个互联网公司比资金成本比不过银行,比风控经验比不过银行,比人力优势,比不过银行,哪怕比砸钱也一样比不过,你跟人家玩,除非人品爆发,否则毫无机会。所以,我一直强调,互联网金融到目前为止,我个人感觉还没开始,没有真正的互联网的金融的开始,有的只是金融的互联网。高总说互联网的模式就是不断走流量。我说这样的互联网如果真的能够创造出流量,如果真的长年收租,他干金融干嘛?金融其实是消耗流动性最好,最快的办法,尤其在中国没有牌照干金融十有八九是死的一塌糊涂的。别看那些放高利贷的一个个玩的很好,那是因为他们身后死了很多人,你看不到。所以,如果让我有每年收租我才不干金融呢,真没必要。其实,马云是个聪明人,你们自己去看阿里金融,事实上马云真要干金融,他完全可以干的更大,但是他没有啊。你想想人家一万亿的淘宝,他才干了多少,大概也额就干了20来亿吧,人家为什么不干多点,他是因为没钱?你信么?他是因为知道金融这口饭不好吃,所以宁愿打公关稿,也不愿意真去做金融。阿里金融四个部分,阿里小贷是一部分,虚拟卡是一部分,在线理财产品销售是一部分,还有虚拟信用卡对应的阿里担保,我可以铁定认为阿里小和阿里虚拟信用卡,不太可能是阿里金融的核心,因为这两个部分一方面是带有太明显的金融特征,另外一方面这种业务就必然是个性化的,真要操作难度也很大。我举个例子,我们真的把我个人放到台上,我把我所有家底掏给你们看,最后也判断不了你借我的钱我还不还的了,不是说你把我翻个底朝天,你知道我的家底了,就可以知道我是否能还钱了。大数据说他理论上可以降低违约度,并不代表真的降低了,至少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可以下定论是肯定可以降低的案例来,全球都没有。信贷这个事情整体上而言,我个人感觉靠概率难度还是很大的,具体你们可以去看下我有篇关于小微企业贷款的文章,里面提到了概率不适用信贷案例的阐述。互联网的优势其实是他的边际成本非常低,可以快速超越区域隔离,可以把一个标准化的东西快速的成长起来,所以保险产品的在线化的成功概率就很高,因为阿里有这个基因在,也有直接的客户群体在,保险又是标准化产品,属性相当。基本可以等同于卖产品,这个模式是容易的,而理财产品的在线化可能没有那么容易,因为他还带是有风险特征的。如果我在淘宝上买东西,十个九个亏,我可能就不在淘宝上买。这里面还涉及到每个人的风险偏好都不一致,你无法进行批量化处理,如果你也开始配置专门的投资经理了,那你又回到金融机构的通行做法了,你的优势就不明显了。所以,像诺亚、好买公司,我说回到最后,其实他们还是个传统的投资咨询公司,哪怕他们把网站做的再好,在线化程度多高,他们的背后还是要配投资经理,客户从网络端口进来,还是需要针对性的客户服务的?所以我昨天晚上那篇文章的核心就是在于区分个性化金融和批量化金融产品的互联网化的差异,个性化主要指信贷类等带有很强风险特征的金融产品,这些产品,其实很难实现互联网化的。大数据等一些手段是一种尝试,但是至少才目前来说,也只是大家的一种期望,觉得可以改变金融特征,真的效果如何,还处于设想状态,结果如何都很难说。在这种情况下,我对于那些用传统思维进行金融运作的所谓互联网金融公司,基本上就持有负面的评价了,主要是指P2P的模式。说句难听点,P2P在这么走下去,走到非法集资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很多人说我带有传统金融的优越性,其实我只要问一句,P2P公司在什么地方采用了什么办法超越了传统的金融机构?除了在放款和吸收存款两个层面放低了门槛外,在核心的风控层面,你找不到一个更优越于传统金融的地方,连P2P自身都在模仿传统金融机构,采取的也都是通行的审核标准,那么我又何来的传统金融的优越性呢?我在拍拍贷上看到过一笔40万的借款,800人借出,我当时第一设想,这个案子符合了中国非法集资的三大要素,只是因为互联网金融,所以可能监管部门也一直在看,但是最终的最终肯定也是结果说话吧。P2P平台还是要学会自我保护,没必要去打这种擦边球,意义不大。我们如果从理论假设,只要政府不倒闭,理论上,中国的金融机构就不会倒的,银行,他可以活一万年。根据类似的办法,假设我成立一个P2P公司,我不断的做形象,专门给一百万以下的投资人许诺远高于银行存款的利息,在当前一百万以下的投资人没有投资渠道的中国,其实,哪怕我的P2P90%的坏帐率又怎么样呢?我一样规模可以不断的做大,为什么呢?事实上,因为目前的P2P带有银行的特征,但却没收到像银行的监管,所以只要不挤兑,就能存活,如何不挤兑呢?那就不断的把盘子做大呗,顺利兑付,形象不断的提升呗。因为不在同一条线上竞争,银行要定期审查,接待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应付这些人我要干多少事,而P2P什么都不用。所以两者各自的监管成本也不一样的,在加上银行短期内的相对低效,P2P的快速成长也就可以理解了。但是我们来问一句,为什么要对银行进行审慎的监管?核心其实还是为了保护投资人的利益。而中国大量的互联网是没有干这个事情,他本身就获得了监管上的优势。如果互联网还是以目前的模式,发展下去,一旦出现类似银行的挤兑,那么出事的概率就会大上很多。所以说到最后,我们很多人在想的互联网可以怎么样,可以怎么样,但是在实践中可能性非常小。互联网技术如果只是比风险容忍度,他比得过银行,他比银行有先发优势,但能不能走到最后,我个人感觉很悬。我们现在规模不大,没关系,反正一两百亿,一千亿之内玩,没关系,政府也先看着,不管你,结果好,表彰你,结果不好,对不起,进去再说。很悲惨,但是却是现实。我跟PROSEPER负责人聊过,他们玩了那么久才四五亿美金。而且人家是鼻祖,为什么中国能远远超过美国?互联网金融如果只是说在提谁能更快把规模做起来,流量做得越大,对社会冲击越大,遭受损失就越大。所以监管现在管不管?没人管。法不责众,每个P2P都想到最后干成既成事实,规模拼命做大,做大到倒逼监管层不能管的层面,从而形成所谓的大而不能倒的局面。我只想说,最后可能成功的可能只有一家,大部分是做不到的,做不到的人会怎样,很难想象。很多创业无非只是归零,但是金融绝对不是,他从一开始就是一只脚在棺材里面,一只脚在棺材外面,哪只脚是你的,要到最后你才知道。而且全身而退的可能性很小,因为金融带有很大负面性。我在微博上苦口婆心的互联网金融的创业者,也劝互联网金融的投资人,被人骂了很多次,说我不懂互联网,说我别有用心,今天听了万老师的讲话,很开心,终于感觉找到一个盟友。因为在互联网上,微博上都是在从事互联网的人,他思维不一样,他骂他的,我做我的,他说我不懂互联网,我说他不懂金融。我今天终於找到了一个可以支撑我部分观点的老师。感觉特别欣慰。我一直有在孤军奋战的那种感觉,所以今天很高兴。

有呀,比如我从金融这本期刊上看到的这些题目,你可以借鉴下商业健康保险对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价值研究安全责任会影响企业财务绩效吗?——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影子银行、房价波动与房地产开发企业风险——基于影子银行资金供需端视角私募股权投资对被投公司市值管理的影响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考虑碳交易的品牌商主导型绿色供应链融资策略研究

我是13年毕业的金融学专业学生,如果你没有思路,只想写一篇随便过了的话,我建议你不要写实证分析,写一些现状问题描述,做一些数据的统计和简单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和改进办法就可以了。题目给你一些参考:一、中国金融改革与金融深化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现状、困境、对策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制与中国的现行企业制度改革利率市场化问题探讨我国金融机构的组织结构再造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方向我国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问题中国信用制度的缺失与建设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问题和对策中国政策性金融的理论与实践论建立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问题中国金融电子化的发展趋势与问题中国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方向与模式探讨非银行金融机构问题研究二、国际金融与汇率问题人民币自由兑换问题研究当前人民币汇率问题研究中国资本市场开放问题研究中国资本外逃问题研究银行股外资并购问题研究;中国国际收支的调节政策与调节机制中国国际储备的规模管理与营运管理全球化经济发展趋势与香港联系汇率制问题人民币汇率机制与香港的联系汇率制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趋势论内部经济均衡和外部经济均衡的政策搭配人民币有效汇率与贸易收支数量关系研究 中国利用外资发展战略与策略三、金融风险与监管问题1.次贷危机下中国金融安全所面临的挑战及对策2.论银行不良资产的化解问题3.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问题研究4.电子银行的监管问题研究5.论金融机构自律或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6.实施信贷风险分类方法的若干思考7.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与防范8.实施资产负债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银行信用卡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开放背景下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的构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防范我国网络银行的风险管理研究银行信用风险评估中的非财务分析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分析及管理方法的研究16,金融监管的成本与效益分析四、投资制度与资本市场1.中国证券市场问题研究2.开发金融创新产品与完善金融市场3.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4.QFII与QDII制度研究中国票据市场发展与完善6.各类金融衍生品在我国的发展研究7.我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实证分析8.CAPM的实用性分析9.认股权证( 或可转债)定价理论的实证研究投资银行在资本市场中的功能投资银行组织模式比较与选择中国衍生证券市场建立与发展银行上市后股权结构与绩效的相关关系研究五、信托、资产证券化与投资基金我国信托投资业的改革与发展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动因分析我国信托公司业务模式的探讨风险投资基金的发展问题研究我国理财市场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证券投资基金的绩效评价研究中国投资基金运行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投资基金发展趋势研究;主权基金运作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开放式基金融资研究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问题探讨六、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当前货币当局金融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政策选择虚拟货币对货币流通秩序的影响分析通货膨胀对当前投资领域的影响利率调整与央行的宏观金融政策当前我国货币流通状况研究公开市场业务与我国国债市场的完善论利率在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整与选择通货膨胀的表现与对策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与财政政策目标的协调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取利率结构的调整与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的利率弹性问题研究我国利率传导机制的优化提高商业银行在利率传导中的效果久期模型在利率风险管理中的运用通缩问题的原因及对策研究利率工具和汇率工具在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应用七、国际货币与汇率制度欧元在今后国际储备中的地位分析21世纪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探讨欧元;美元;日元的汇率走势及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影响加强IMF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的作用全球货币体系与亚洲货币合作前景日本金融自由化及启示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评析八、国际金融市场1.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与监管问题研究2.跨国并购的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3.美元汇率波动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4.国际商业银行发展的新思路5.国际金融危机的预警与防范机制 当前世界金融发展的形势与动态研究这些都是我当初学校给的题目参考和范围,希望采纳。

而学习金融的话,我体会到了金融的重要性,理解金融真的可以赚到大钱。

金融理论与实践投稿经验总结和体会分享

朋友你好,直接往要投的报刊、网站或者其他媒体的电子邮箱投稿即可。根据我多年从事文字工作的经验,我认为:如果投稿更有针对性,命中率会更高一些。这就关系到,你是哪里的?干什么的?写的稿件是什么体裁?什么内容?如果说投稿的话,最好投当地的报刊、网络或者是你从事的职业报刊发表,要投哪个媒体首先要研究哪个媒体,看它需要什么内容、什么体裁、什么格式的稿件,“对症下药”,这样会更轻松一些、方便一些,命中率会更高一些。如果你能够告诉我你的具体情况(干什么工作,哪里的,写的小说的大致内容等),我可以给你一些建议。我1993年开始在部队时开始发表各类文章,包括:报告文学、新闻、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体裁的,到目前,先后在《人民日报》《法制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法制文萃》《半月谈》《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中国绿色时报》《中国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公安报》《中国交通报》《中国安全生产报》《中国转业军官》《中国人事》《道路交通管理》等报刊发表的大约5000篇左右吧,有40多篇获奖。另外:投稿时,第一要有信心,第二要投对报刊媒体,这两点非常重要。祝你成功!

金融理论与实践投稿经验分享怎么写

你几年级的就4000字 我没看错吧

金融结构理论在戈德史密斯的金融发展理论中,金融相关比率处于特殊的重要地位。金融相关比率已经成为目前衡量一国金融发展程度的应用最广泛和最重要指标。在金融相关比率衡量的特定金融发展程度下,通过对储蓄和投资关系的重新安排。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产生着巨大影响,所以,影响金融相关比率计算的因素间接地反映了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根据金融相关比率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如果不考虑价格波动、外生的资本产出率和金融工具的价值变化因素,那么决定金融相关比率的因素就只剩下三个实体性因素:非金融机构发行的金融工具对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δ=kη、金融机构发行的金融工具对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φ=φ(1+λ)和外国发行的金融工具对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ξ。这三个因索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金融行为对储蓄和投资的重新安排,最终影响到资金向最有效率的投资部门的流动。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这一将资金从盈余方导向短缺方的过程就是金融中介过程。金融中介过程包括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两种渠道,前者通过金融中介机构进行,后者通过金融市场进行。相应地,一国金融体系就包括了金融中介机构和金融市场两个部分。随着金融的发展,金融体系所承载的功能日益丰富,并由其基本的融资功能衍生流动性便利或流动性保险、资源汇聚和所有权分割、风险管理、信息生产、为投资者提供监控和激励手段等功能。这些功能的实现程度与作用大小,在金融相关比率的计算中,分别通过非金融部门的外部融资率和金融中介比率体现出来。前者反映了金融工具的丰富程度和以金融工具为核心的金融市场的完善与效率;后者反映了金融机构的运营与作用,其中包含了一国的金融政策取向。所以一国金融结构的调整应注意以上各个方面的完善与发展。金融结构理论戈德史密斯的研究证明了金融结构的趋同性,从而金融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提供了经验与教训。许多研究已经证明。以下几方面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是要打破单一银行体系。中央银行的政策业务从金融业务中分离出来,形成多家、多性质的银行共存的格局;其次是金融市场的开放,主要是针对中小金融机构,特别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外资金融机构准入制度障碍的削减;再次是实施相关的金融深化措施,推进金融制度和金融工具创新,如价格和利率市场化改革、开放货币市场、银行体系表外业务的拓展;最后是资本市场的建立与发展,改变单一间接融资的金融机构主导的市场结构以及政府宏观调控技术途径的多样化,监管体系的科学化。应该注意。一是国家金融中介机构与资本市场之间的互补大于竞争[TMesse(2000),Terr(2002)],高效运作的资本市场需要健康的中介金融机构作为支付和清算体系予以支持。推进商业银行的改革,打破垄断,形成良性竞争的格局,增强金融机构的自生能力极为重要。二是金融结构趋同并不意味着金融发展的程度相同,金融结构的改革与调整应考虑本国的金融改革起点、宏观经济政策的现实取向以及本国特有的人文因素。外资流入对弥补本国资本形成所需资金的不足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外资流入的增加和对外资依赖的提高,将增大一国的外债负担。外资流入以后,可能使国内资源短缺加剧,从而导致大量进口,形成国际贸易巨额逆差,最终导致本币贬值,进而使国内储蓄贬值。并且,如果外资多流向非生产性领域,尤其是特别偏好消费品工业投资形成的消费偏好导向的需求结构;与国内私人投资争夺消费品市场,产生消费挤压效应。这种需求结构限制了国内经济的增长,也不利于国内资本积累机制的形成。因此,无论是外资流入还是货币发行都无法从根本上弥补投资——储蓄缺口。资本持续形成带来的积累对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必要的资本积累是重要的催化剂。按照罗斯托的现代化理论,发展中国家必须立足于国内金融体制的发展来建设完善资本形成与积累机制。20世纪40年代末建立的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进一步论证了只有持续的资本形成,发展中国家才会有持续的经济增长。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投入的加强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源泉。资本形成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前提,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在一定的条件下,资本形成的多少决定着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因而资本形成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或约束条件。金融结构理论但值得注意的是,高投资率、高资本形成率并不必然带来经济的持续高速健康增长。拉美国家经过20世纪70年代的高投资下的经济增长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从发展中国家资本形成发展历程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经济发展不仅取决于资本形成水平,而且还要注意该国银行体系动员储蓄、储蓄——投资转化效率和投资效率,对于这些方面,金融体系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再者,如果在金融相关比率的计算公式中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则发现通货膨胀影响兀对金融发展存在负面影响,体现为衡量金融发展的FIR指标与兀呈负相关关系。这对被迫在国内通过货币发行来增加投资的急功近利行为敲响了警钟。目前,制约中国金融发展和货币政策操作的主要因素在于金融结构的不均衡。在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过程当中,应特别注意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引致效应,金融结构改革与调整不仅是量的扩张,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即把握金融发展的内在规律,考虑国情,逐步推进金融结构调整与结构优化。同时,也应该加强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的深入研究,关注金融发展与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的储蓄与投资的结构效应,充分认识伴随经济发展金融结构的变动与发展趋势和金融中介机构的地位调整。从历史与科学的角度深入认识金融体系的职能,并从金融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进程中吸取经验与教训,立足实际,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体制。

写作没有思路的话,你就可以先去看看参考文献,免费的文献可以直接去商业全球化或者金融这两本期刊上免费找,要多少范文就有多少范文

金融论文的写作与其他文章的写作一样,要有论题、论点、论据等等。但金融理论文章的写作又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和要求。金融论文实际上是对一金融问题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描述出来。对电大学生而言,金融论文的写作也是对学生金融相关知识和综合运用能力的一种检验。金融论文的写作主要包括选择课题、搜集资料、研究他人成果、学习理论、调查研究、整理资料、分析资料、提炼观点、撰写文章等步骤。 金融论文的写作,是电大金融学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课程。金融论文是用来阐述金融问题、揭示经济金融规律、公布金融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它既是人们从事金融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也是进行金融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一、选择题目 选题即选择研究课题。选题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选题是指选择写作金融论文的题目;广义的选题是选择研究领域、确实科研方向。这里我们主要是指前者。 正确的选题是金融论文写作的关键一步,金融论文的成败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题目的选择。因此我们必须慎重对待题目的选择。 (一)选题的一般原则 1、学术价值和社会急需原则。要选择学术价值的课题。学术价值是金融理论研究和金融论文的生命。金融领域中有学术价值的新发现、新创造、新成果、新经验,是每个经济金融工作者努力追求的目标。学术价值体现在揭示规律、探求真理、促进金融事业发展上。因此,凡是有学术价值的课题,都应在选择之列。尤其是要选择当前金融领域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在大量的金融问题中,有些是关系到金融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有些是某一方面发展的关键;有些虽是一般性问题,但与社会生活和金融科学发展密切相关,迫切需要解决。 2、量力而行原则。选择课题要充分考虑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从实际出发,实事实是,量力而行。主观条件主要是指个人的兴趣与爱好、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等。选题统筹考虑,切不可好高骛远,强行为之。实践证明,勉强为之的题目,是不可能出成果的。选题不宜过大,否则会面面俱到,不着边际,什么问题都谈到,什么问题也说不清楚,难以将论题说深说透。选题过窄也不合适,选题过于小,发挥创造的余地很小,要取得突破性成果十分困难。要根据自己的科研能力选择大小适中、难易适中的题目。客观条件是指占有资料的条件和指导老师的条件。选题需要阅读有关的文献资料,需要了解研究内容的历史和现状。所以应当注意选择那些能够获得丰富资料的课题,这将有利于金融科研工作的开展和高质量论文的写作。 (二)确定选题的途径 每个人从事金融研究的基本条件都不同,因而确定选题的途径也不同,我们必须在坚持上述选题原则的基础上,寻求适合自己的基本条件的选题,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确定选题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1、个人偏好法。即从自己的专长和兴趣入手确定选题。金融理论文章大体可以分为总结实践经济的文章、研究金融理论、政策的文章等。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兴趣进行选择。如果自己对消费信贷问题比较有兴趣,或在实际工作中从事消费信贷工作,就可以针对消费信贷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办法。 2、尖刀法。就是说选择问题的开口要小,选题在保证有充分的发挥余地的前提下,要尽可能小一些,小一些的问题容易说透,如同尖刀,可以插得更深一些。仍以上述消费信贷问题为例,如果笼统地写如何开展消费信贷,或如何解决消费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当然也可以,但显然缺乏足够的深度,如果仅仅写消费信贷某一方面的问题,就较容易写出深度来。例如,消费信贷领域中的个人信用制度建立问题、个人信用调查问题、个人信贷风险防范问题、个人信贷保险问题,等等。 3、眼观六路法。即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尤其是金融学科已有的研究成果,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多方面开拓思路,从更广的视角、更高的视点来选择课题。选题本身就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要选择出理想的课题,就需要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全方位开拓思路,进行创造性思维。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办法:(1)延伸法,即进一步加深对某个课题的研究。如上述消费信贷问题,应在别人已有论述的基础上挖掘深度,避免泛泛而论。(2)补差法,即对所研究的领域中尚未研究或研究不充分的问题进行研究。这些问题往往难度比较大,但研究本身的科学价值也较大。(3)杂交法,即将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运用于金融学科。如将会计学、统计学运用于金融分析、商业银行管理研究等。(4)比较法,即通过对几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的比较研究来认识事物。如上述对消费信贷的研究,可以将发达国家消费信贷的状况同我国消费信贷的状况进行比较,找出差距和存在差距的原因,研究解决办法。(5)换角度法,即对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论述。如消费信贷问题,可以从银行角度来研究论述,也可以从消费者角度来研究论述,还可以从信用制度角度加以研究论述。 二、搜集材料 搜集资料是金融论文写作的基础和前提。搜集资料是花时多、费力大繁琐而艰巨的工作。要占有

  • 索引序列
  • 金融理论与实践投稿经验分享会
  • 金融理论与实践投稿经验分享
  • 金融理论与实践投稿经验分享会发言
  • 金融理论与实践投稿经验总结和体会分享
  • 金融理论与实践投稿经验分享怎么写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