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武汉文史资料杂志电子版官网下载

武汉文史资料杂志电子版官网下载

发布时间:

武汉文史资料杂志官网下载电子版

曾参加《人类学词典》、《社会学词典》的编写,合作主编“社会心理学精品译丛”、《心理学与中国发展》、《中国文化厄史》、《黄鹤楼志》、《大江东去——长江流域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著有《文化之道》、《中国人的传统角色》、《人类信息的沟通——传播史》,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社会学研究》、《民族研究》、《世界宗教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未定稿》、《心理学探新》、《大众心理学》、《武汉大学学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现代传播》、《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文献》、《读书》、《东方》、《社会科学战线》、《东南文化》、《民俗研究》、《寻根》、《民俗曲艺》(台湾)、《历史月刊》(台湾)、《中国文化月刊》(台湾)、《孔孟月刊》(台湾)、《国文天地》(台湾)等刊物上发表学术文章100余篇,一些著述曾被《新华文摘》、《书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包括《心理学》、《社会学》、《文化研究》、《民族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中国古代史》等专题)、《中国人民大学社科信息集萃》、《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以及美国的《世界日报》(World Journal)等报刊转载。一、 独著1.1999,《文化之道——人类学启示录》,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2月。2.1999,《中国人的传统角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二、 合著1.1997,《中国文化厄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三、 主编1.1999,《黄鹤楼志》(副主编并撰“概述”),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四、 参编1.1988,《社会学词典》,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6月。2.1991,《人类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5月。五、 学术性文章1.1982,智力问题探新,《心理学探新》1982.4.2.1985,谈谈旅途社会调查,《社会(社会学杂志)》1985.5.3.1985,广西融水白云乡瑶族女不读书的研究,《民族研究》1985.5.4.1985,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白云乡瑶族教育情况调查,《广西民族研究》1985.1.5.1986,论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竞赛,《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4.6.1986,我国民族学如何为现实服务,《民族学与现代化》1986.4.7.1987,广西融水红瑶婚姻、家庭及习俗心态调查,《广西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7辑。8.1987,猿人转变新论,《未定稿》1987.23.9.1988,芦笙文化丛初探,《贵州民族研究》1988.1.10.1989,对早婚和不落夫家的新认识,《广西民族研究》1989.4.11.1990,勤奋耕耘六十余载著作等身桃李满园——记吴泽霖教授,《湖北社科通讯》1990.2-3.12.1990,文化与人格(译文),《民族译丛》1990.2.13.1991,试论宗教与民族心理,《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1.4.14.1991,从人与动物的本质差别看人类起源的动力,《当代中国人类学》,上海三联书店,1991,11。15.1992,吴泽霖民族研究思想述评,《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2.4.16.1993,文化濡化及代沟,《社会学研究》1993.1.17.1993,吴泽霖民族博物馆思想管窥,《民俗研究》1993.1.18.1993,女娲神话中的一个关键细节的复原,《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4.19.1993,《人类学辞典》求疵,《辞书研究》1993.5.20.1993,从田野中来,《读书》1993.9.21.1993,宗教意识论略,《黑龙江民族丛刊》1993.4.22.1993,我国各民族泥土造人神话的比较研究,《黔南民族》1993.1-2.23.1994,余响之余响,《博览群书》1994.2.24.1994,置于时空流中的自然崇拜——《中国自然神与自然崇拜》读后,《民族研究》1994.2.25.1994,中国乡村社会控制的变迁,《社会学研究》1994.3.26.1994,论人类起源过程中的若干问题,《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3.27.1994,鸡子和宇宙蛋——创世神话中的生殖意象,《贵州民族研究》1994.2.28.1994,天人和谐——中国古神话透露的信息,《东方》1994.2.29.1994,女娲与依罗——土家族神话对古神话复原的启示,《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4.1.30.1994,“混沌”与洪水神话的干连,《淮阴师专学报》1994.1.31.1994,生产、生殖、祖社及太阳树——中国古代桑文化谈片,《文史知识》1994.4.32.1994,“教学与科研并重”的落脚点,《湖北教育报》1994,4,18。33.1994,我国民族学发展中的缺憾,《社会科学战线》1994.4.34.1994,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读《明清宫廷疑案》,《博览群书》1994.6.35.1994,数字“七”发微,《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4.36.1994,释“干栏”,《读写月报》1994.11.37.1994,世纪末再回首——读吴泽霖《美国人对黑人、犹太人和东方人的态度》一书,《民族研究动态》1994.3.38.1995,心灵的战栗——美容手术失败的心理打击,《大众心理学》1995.1.39.1995,一幅重要的画面,《读书》1995.4.40.1995,宋代的妇女生活,《文史知识》1995.8.41.1995,宋元时期游牧文化对农耕文化的冲击毁伤,《史学月刊》1995.4.42.1995,从人类学角度看社会控制,《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5.4.43.1995,天梯考,《文献》1995.3.44.1995,广告中的男性中心观,《学习》1995.9.45.1995,妇女观的倒退,《光明日报》1995,10,4。46.1995,女娲抟土造人神话的复原,《寻根》1995.3.47.1995,中国民俗学攀升的坚实阶梯,《民俗研究》1995.3.48.1995,龙与中华文化的多元起源,《黑龙江民族研究丛刊》1995.3.49.1995,北方民族武力冲击对宋文化的双重毁伤,《湖北大学学报》1995.6.50.1996,人类心理的跨文化研究,《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1.51.1996,论中国古代的桑崇拜,《世界宗教研究》1996.1.52.1996,中国元典文化寻踪,《社会科学动态》1996.5.53.1996,冯天瑜的文化之旅,《书城杂志》1996.3.54.1996,戊戌不缠足运动的文化透视,《社会学研究》1996.3.55.1996,女性与数字“七”,《民间文学论坛》1996.2.56.1996,人类学对政治的研究,《南方民族研究论丛》第一辑,民族出版社,1996,5。57.1996,放足与放心——戊戌不缠足运动的回顾,《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4.58.1996,宗法、保甲、乡约——两宋时期的乡村社会控制,(台湾)《历史月刊》1996.8.59.1996,“上骈生耳目”新解,(台湾)《孔孟月刊》1996.12.60.1997,说须发,《文史知识》1997.1.61.1997,丐帮与丐——一个社会史的考察,《湖北大学学报》1997.1.62.1997,中国神话的演化轨迹,(台湾)《历史月刊》1997.3.63.1997,闲说皇帝,《东方文化》1997.2.64.1997,成长的界标——中华民族的成年礼,《寻根》1997.4.65.1997,名士与名妓,(台湾)《历史月刊》1997.6.66.1997,民族史研究的有益尝试,《中国社会科学》1997.6.67.1997,“金莲要小,牌坊要大”——宋代的妇女生活,《书摘》1997.12.68.1997,畲文化二元性论纲,《畲族民俗风情》,海峡文艺出版社,1997,4。69.1998,婚嫁与新娘——一个历史民俗学的考察,《民俗研究》1998.1.70.1998,寡妇问题——社会史立场的检诘,《湖北大学学报》1998.2.71.1998,盘古的来历,(台湾)《民俗曲艺》111期(1998年1月)72.1998,巫的原始及流变,《东南文化》1998.2.73.1998,从“粤人蓄婢”说开去——关于奴婢角色的风俗史话,《广东民俗》1998.2.74.1998,可怜薄命作君王——历史上的角色错位现象,(台湾)《国文天地》第14卷第2期(1998年7月)75.1998,门子与门人,《文史知识》1998.10.76.1998,追忆泽霖先生,《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4.77.1998,从《评皇券牒》看瑶人的边际心态,《民族艺术》1998.4.78.1998,从婚俗看婚姻的本质,《广东民俗》1998.4.79.1998,中国历史上的流民,(台湾)《历史月刊》1998.8.80.199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谈中国历史上的隐士,(台湾)《国文天地》1998.12.81.1999,关于中国的大家庭,《读书》1999.1.82.1999,侠士论谈,(台湾)《历史月刊》1999.1.83.1999,试伦宗教的文化沟通本质,《黑龙江民族丛刊》1999.2.84.1999,中医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以数字“七”与女性的关系为例,(台湾)《中国文化月刊》1999.2.85.1999,中国历史上女性的反礼教行为,(台湾)《历史月刊》1999.4.86.1999,文化的命运,《光明日报》1999,5,13。87.1999,婚礼:文化的确认与民俗的展示,《广东民俗》1999.2.88.1999,中国传统家庭的人生角色——以几种女性角色为例,(台湾)汉学研究中心编《中国家庭及其伦理研讨会论文集》,汉学研究中心出版,1999年6月。89.1999,家庭类型研究及中国的家庭类型,《社会科学动态》1999.6.90.1999,“苍颉四目”试解,《文献》1999.3.91.1999,都市困境——人类发展面临的一个问题,《东方》1999.8.92.1999,假设与验证的循环推进——由《乡土中国》和《江村经济》想到中国文化研究的学术路向,《湖北大学学报》1999.4.93.1999,文化:越问越糊涂,《民族艺术》1999.3.94.1999,中国历史上的君子,《湖北方志》1999.5.95.1999,关系和关系研究——介绍《中国城市的工作和不平等》并以此纪念吴泽霖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南方民族研究论丛》第4辑,民族出版社,1999年9年9月。96.1999,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有关状元的风俗史话,《民俗研究》1999.3.97.2000,图穷匕现话刺客,(台湾)《历史月刊》2000.2.98.2000,宗族文化与社区历史——以湖北土家族地区为例,《湖北大学学报》2000.1.99.2000,以人为中心——《潘光旦选集》读后,《博览群书》2000.3.100.2000,敬老传统的社会与文化意义,《光明日报》2000,3,3。101.2000,记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吴泽霖先生,《武汉文史资料》2000.2.102.2000,人文精神和文化转型——冯天瑜教授的学术理路,《武汉文史资料》2000.4.103.2000,粉墨生涯话优伶,《文史知识》2000.2.104.2000,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对自身与环境关系的思考,《东方》2000.6.105.2000,文化中的边缘人,《民族艺术》2000.2.106.2000,社会记忆与族群认同——从《平皇券牒》看瑶族的族群意识,《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0.4.107.2000,解决问题知难而上——人类学者访谈录,《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0.3.108.2000,人类学视野下的宗教——中国乡村社会控制中的一种力量,《东南文化》2000.7.109.2000,传统社会中的妇女抗争,《光明日报》2000,11,3。110.2000,民俗(含“概况”、“过年”、“饮食习俗”),《武汉年鉴(2000)》“社会生活”,武汉年鉴社编辑出版,2000年8月第1版。111.2001,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中国教育报》“学园”,2001,1,10。112.2001,民间故事:谁在讲谁在听——以廪君盐神故事为例,《民间文化》2001.1.113.2001,人类学关于环境与生活类型的研究,《广西民族研究》2001.1.114.2001,居住模式与生育文化,《市场与人口分析》2001.2.115.2001,生育文化与宜昌经验,《治本之路》,中国人口出版社,2001年5月。116.2001,民俗(含“概况”、“庙会”、“行”、“游戏”、“礼品”),《武汉年鉴(2001)》“社会生活”,武汉年鉴社编辑出版,2001年7月第1版。117.2001,警惕及集体名义下的学术腐败,《光明日报》2001,8,16。118.2001,《艺术民俗学》评述,《民俗研究》2001.2.119.2001,对时间与空间、文本与生活的关注——萧放《〈荆楚岁时记〉研究》读后,《湖北大学学报》2001.5.120.2001,对土家族文化的一点认识(代序),《社区历史与乡政村治》,民族出版社,2001年10月。121.2001,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相处之道——现代化问题与文化多样性,《世界民族》2001.6.122.2002,基督教礼仪文化的追索——读康志杰著《基督教的礼仪节日》,《江汉论坛》2002.2.123.2002,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土家族文化的发生学阐释》读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2.124.2002,从《创世纪》说开去——谈谈中国各民族的人类起源神话,(台湾)《国文天地》2002.4.125.2002,民俗(含“概况”、“电子贺年”、“公共空间·综合性娱乐场”、“公共空间·民俗饮食文化街”),《武汉年鉴(2002)》“社会生活”,武汉年鉴社编辑出版,2002年7月第1版。126.2002,人类家庭的文化透视,《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2.4.127.2002,21世纪前十年中国民族学面临的任务,《民族学论集——兰州2001民族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128.2002,生育文化与民俗心理学,《湖北大学学报》2002.3.130.2003,人类生育、社会控制与文化心理氛围——从民族志材料出发对生育文化的讨论,《民族研究》2003.3.131.2003,文化、文化结构与文化心理,《人文论丛》,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月。132.2003,中华民族的待老之道——从社会、文化、心理等层面展开的讨论,《民族学通报》,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为了更好地提供政府信息公开服务,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获得政府教育信息,根据《武汉市政府信息公开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编制本指南。一主动公开●公开范围向社会免费公开的信息范围参见《武汉市教育局政府信息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在本机关的网站上查阅《目录》,(,也可以到市教育局办公室查阅该目录(地址:汉口常青路58号)。●公开形式主要采取网上公开、电子邮箱受理两种方式。此外,还通过有关报纸和杂志报道等辅助性的公开方式。网上公开的信息,除机构职能类、政策法规类信息以外,网上留存的期限为半年。超过留存期的信息,不再网上继续公开。●公开时限各类政府信息产生后,本机关将尽量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公开,最晚自信息产生后的15日内公开。二依申请公开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需要本机关主动公开以外且不属于《暂行规定》第十条不予公开的政府信息,可以申请获取。●受理机构市教育局办公室;办公地址:汉口常青路58号;办公时间:周一至周五上午9:00—11:30,下午2:40—5:00。●公开范围首批可以依申请公开的信息范围参见本机关编制的《目录》。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在本机关网站上查阅《目录》。●受理方式自2004年7月1日起通过电子邮箱正式受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提出申请向本机关提出申请的,填写《武汉市教育局信息公开申请表》(样本见附表,以下简称《申请表》)。《申请表》可以从本机关网站上下载电子版,也可以在受理地点领取(《申请表》复制有效)。填写后通过电子邮箱传递。为了提高处理申请的效率,申请人对所需信息的描述请尽量详尽、明确;若有可能,可提供该信息的标题、发布时间、文号。●申请处理(1)审查本机关收到申请后,将对申请的要件是否完备进行审查,对于要件不完备的申请予以退回,要求申请人补正。申请获取的信息如果属于本机关已经主动公开的信息,本机关中止受理申请程序,告知申请人获得信息的方式和途径。单件申请同时提出几项独立请求的,鉴于针对不同请求的答复可能不同,为提高处理效率,建议申请人就不同请求分别申请。(2)登记对于《申请表》填写完整且申请人提供了有效身份证明的申请及时登记,并根据收到申请的先后顺序进行处理。(3)答复根据收到申请的先后次序进行处理, 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按下列情形予以答复(特殊情况经审批可延长15个工作日)。①属于可以公开的政府信息,告知申请人该政府信息;②属于部分公开的政府信息,告知申请人部分公开的理由及能够公开的内容;③属于不予公开的政府信息,告知申请人不予公开的理由;④不属于本机关公开的政府信息,告知申请人获得该政府信息的方法和途径;⑤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不存在的,告知申请人实际情况。三救济方式及程序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我局未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可以向市教育局监察室申诉或投诉办公地址:汉口常青路58号;也可以向市监察机关或者上级政府机关举报。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我局违反《规定》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向武汉市人民政府或湖北省教育厅申请行政复议,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武汉文史资料杂志电子版下载官网

okmnhytgf

隋炀帝废九品中正制,采用科举考试,唐朝完善增加明经、殿试。

隋朝时候,还是沿袭魏晋的九品中正制,讲究子承父业,门阀子弟基本垄断了官场。当然,隋朝开创了科举制度,但隋朝38年的历史上,考取秀才进士的人数屈指可数相对于一万多官员来说,不到十位数的寒门人数,实在不能说是科举取士白衣卿相神马的,都是传说。且,科举制度,重在“举”字,必须由官员推举,每州一人,到朝廷科考的时候,还由朝廷七贵把持,基本上寒门士子无望唐朝也差不多吧,要不李白杜甫什么的,这些人这么郁闷呢?好歹李白还是陇西李氏啊你想得没错,这盛世里选公务员,也是权贵间的游戏。

首创科举制,影响中国1500年选官制度,到今天依旧

武汉文史资料杂志电子版官网下载

时见鹿书店、昙华林拾间书局、白日梦书店、卓尔书店、漫行书店、百草园书店、边上书屋,武汉的书店颜值都非常高。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

曾订过两年的《滇池》和《散文百家》看过,就我的感觉而言还不错。或许在有的人看来,它们根本不值一提,然而我还是想就这两种期刊简单介绍一下:《滇池》里包含散文、小说、诗等内容,其中的小说很有味道,至于散文随笔等,虽然篇幅不多,但给人的美感还是挺强烈的。《散文百家》里的文章五花八门,有记人的,有写景的,有写花鸟虫鱼的,有抒发人生感概的,尽管文字质朴,但很接地气,有很强的代入感和现实感。

一个是时见鹿书店。它背靠马鞍山森林公园,空气清新环境好,书店里的玻璃和木质元素很天然,让人觉得很舒适;还有一家叫做“昙华林拾间书局”的书店,是文艺青年喜欢的复古风,有手作和黑胶唱片。

武汉文史资料杂志电子版下载

电子版没有,这样的书最好上档案馆找去

在用的这个,cmбēC⊙㎡目前感觉也是不错的

旅游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铁路局,公安局

武汉文史资料杂志电子版下载网站

如果哥们连有哪些刊物都不清楚,估计投稿录用的可能性不大啊

《武王克商之年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研究所编)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Yit55DQ 提取码:uzoj     书名:武王克商之年研究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研究所编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年份:1997-11页数:692内容简介:本书是《夏商周断代工程丛书》的第一种;「夏商周断代工程」是 中国大陆「九五」期间的重大科研项目。这项工程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要把夏商周时期的年代进一部科学化、量化,为深入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典籍中所得到公认的古代纪年,只能上推到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因此要推求更早的年代,周武王克商之年即是重要的著手点。武王克商之年的重要,首先在於这是商周两个朝代的分界点,因而是年代学研究上不可回避的。这一分界点的推定,对其後的西周来说,影响到王年数的估算;对其前的夏商而言,又是其积年的起点,如陈梦家先生《殷墟卜辞综述》所述:「在年代学上,夏商周三代是相牵联的,要求得殷代的绝对年代,首先要确定周代元年。」从年代学研究的角度来看,武王克商之年的重要,还在於这是一个可能的突口,由於伐纣系周朝建立之始,周又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周(包括春秋战国)及其後文献中关於这一重大事件的叙述较多,而且含有若干历日和天象的记录,给运用天文历法知识进行推算准备了一定的条件。这就使学者们能够在没有确定共和以上列王年数的情况下,直接去推定武王克商之年。事实上,自西汉末年的刘歆开始,已经有许多学者做过这种推算的尝试。因为文献材料尚非充分,以及学者间对材料的理解有异,所采用的方法、角度也不相同,他们推出的武王克商之年彼此有相当大的悬殊。尽管如此,每位学者所走过的道路,总是有今天我们需要借鉴之处。只有在总结了前人的所有成果之後,我们才有希望前进一步。「夏商周断代工程」在1996年5月正式启动。在现划论证和组织项目期间,有关学科的专家都对武王克商之年的推定这一关键问题表示了特别的关注。因此,在整个工程已建立的9个课题中,专门设置了「武王伐纣年代的研究」这一课题。该课题下属4个专题:「武王伐纣时天象的研究」、「先周文化的研究与年代测定」、「周原甲骨的整理及年代测定」、「丰镐遗址分期与年代测定」。基本的想法是,把文献学、天文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和科技测年等学科结合起来,尽可能使用现代科学手段,吸收各方面成果。工作达列比较深入的阶段,大家迫切感觉到这个疑难课题上广泛借鉴和总结前人学说的必要。然而,涉及武王克商之年的学术文献数量非常繁复,资料极为分散,有些论著在几处大图书馆也难寻觅,造成研究工作的严重障碍。因而提出了蒐集编辑(还有翻译)这方面文献的设想。这一行动从年3月发轫,经过3个来月的时问,真正做到「竭泽而渔」,共辑集到各家论著一百多篇,随後精选出有代表性的57篇,结集成《武王克商之年研究》这本书。过去大家一般认为,关於武王克商之年的说法计有30多种,现在本书所反映的说法竟有44种。仅从这一点,便可看出本书的成绩。(以上内容系节录自李学勤所作序) 。作者简介:本书所收录的论文篇目如下:一、选编说明二、古代学者所定克商之年一览表三、近现代研究论文:公元前1127说论武王克殷年代,谢元震 撰。公元前1122说殷周之际年历推证,吴其昌 撰。帝辛三十三年殷亡说,(日)岛邦男 撰。公元前1118说武王克商的年代,(日)成家彻郎 撰。公元前1112说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史研究的矛盾形势和今後出路,刘朝阳 撰。公元前1111说武王伐纣年月日今考,董作宾 撰。从利簋铭看伐纣年,严一萍 撰。用周初历法与周初年代─惟一月壬辰旁死霸史日考证,郑天杰 撰。公元前1106说西周考年,张汝舟 撰。武王克商在公元前1106年,张闻玉 撰。公元前1105说西周金文和周历的研究,马承源 撰。公元前1102说西周青铜器铭文中之年代学资料,黎东方 撰。公元前1093说用日食、月相来研究西周的年代学,葛真 撰。公元前1088说武王克商之年为公元前1088年说,(日)水野清一 撰。公元前1087说西周断代和年历谱,(日)白川静 撰。公元前1076说伐纣之记载检讨,丁驌 撰。公元前1075说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年代问题,唐兰 撰。公元前1071说对武王克商年份的更正─兼论夏商周年代 ,李仲操 撰。公元前1070说西周年代综述(摘要),李仲操 撰。武王克殷之年,张政烺 撰。文王受命至成王五年年表─读王国维《周开国年表》後记,刘启益 撰。公元前1066说周初之年代,(日)新城新藏 撰。公元前1065说关於商、殷的一些新闻,(美)哈特纳 撰。西周的年代与历法,白光琦 撰。公元前1063说周初的绝对年代,(日)山田统 撰。公元前1059说古代和现代中国的行星天文学,(美)彭瓞钧 撰。公元前1057说殷周天象和征商年代,张钰哲、张培瑜 撰。公元前1055说武王克殷年考,章鸿钊 撰。试谈西周纪年,荣孟源 撰。公元前1051说略论西周武王的年代问题与重要青铜彝器,高木森 撰。西周年代考,姜文奎 撰。公元前1050说三代年表,(英)叶慈 撰。公元前1049说书经武成篇之生霸死霸及武王伐纣的年代月日考,王保德 撰。公元前1046说天命的宇宙─政治背景,(美)班大维 撰。公元前1045说西周之年历,(美)倪德卫 撰。《竹书纪年》与周武王克商的年代,(美)夏含夷 撰。西周年代新考─论金文月相与西周王年 ,周法高 撰。武王克商与西周诸王年代考,赵光贤 撰。公元前1044说武王克殷年月考,李丕基 撰。公元前1041说晚商的绝对年代,(美)吉德炜 撰。公元前1040说武王克商之日期,(美)倪德卫 撰。武王伐纣年代考,周文康 撰。公元前1039说周武王克商的年代问题,何幼琦 撰。公元前1030说周武王克殷日历,丁山 撰。西周年代学上的几个问题,(韩)方善柱 撰。公元前1030年克殷新说,周清流 撰。公元前1029说周武王克殷年代考,黄宝权、陈华新 撰。公元前1027说最初可纪之年代,梁启超 撰。殷周年代考,雷海宗 撰。西周历朔新谱及其它,莫非斯 撰。殷代的兵器与工具,(瑞典)高本汉 撰。商殷与夏周的年代问题,陈梦家 撰。西周史事概述,屈万里 撰。周初年代平议,何炳棣 撰。公元前1025说殷周年代的问题─长期求徵的结果及其处理的方法,劳干 撰。公元前1024说试论西周纪年,(日)平势隆郎 撰。公元前1018说西周年代考(摘要),周法高 撰。--------------------------------------------------------------------------------四、武王克商之年研究论著要目:--------------------------------------------------------------------------------1130BC林春溥据《毛诗正义》推算,《竹柏山房丛书》。1127BC谢元震,〈西周年代 〉,《文史》第29期1123BC胡厚宣,〈古代研究的史料问题 〉引,商务印书馆。1122BC刘歆,《世经》,《汉书‧律历志》。绍雍,《皇极经世》。刘恕,《通鉴外记》。郑樵,《通志》。金履祥,《通鉴前编》。马端临,《文献通考》。吴其昌,〈金文历朔疏证〉,《燕京学报》6。吴其昌,〈殷周之际年历推证〉,《国学论丛》2卷1期1929。岛邦男,〈克殷年月考〉,《东洋学》14号1965。岛邦男,〈伐殷考〉,《文经论丛》创刊号11。岛邦男,〈帝辛三十三年殷亡说〉,《甲骨学》第11期1976。1118BC成家彻郎,〈武王克商之年代〉(修订版),《西周史论文集》。1117BC胡厚宣,〈古代研究的史料问题〉引,商务印书馆。1116BC皇甫谧,〈帝王世纪〉引,《丛书集成本》。1112BC刘朝阳,《周初历法考》。刘朝阳,〈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史研究的矛盾形势和今後出路〉,《天文学报》1卷1期1953。1111BC一行,〈大衍历议〉,《新唐书‧律历志》。董作宾,〈中国年历总谱之西周年历谱〉,《史语所集刊》1952。董作宾,〈武王伐纣年月日今考〉,《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3期。严一萍,《何尊与中国年代》。严一萍,〈从利簋铭看伐纣年〉,《中国文学》新8期。郑天杰,〈周初历法与周初年代〉,《史学汇刊》11期1981。1106BC张汝舟,〈西周年考〉,《二毋室古代天文历法论丛》。张闻玉,〈西周王年论稿〉,贵州人民出版社。1105BC马承源,〈西周金文和周历的研究〉,《上海博物馆集刊》1982。1102BC黎东方,〈西周青铜器铭文中之年代学资料〉,(台北)学生书局1975。1093BC葛真,〈用日食、月相来研究西周的年代学〉,《贵州工学院学报》2。1088BC水野清一,〈武王克商的年代问题引〉,据巴纳(Noel Barnard)"MetallurgicalRemains of Ancient China"1975。1087BC白川静,〈西周断代和年历谱〉,《金文通释》第5卷。1078BC胡厚宣,〈古代研究的史料问题 〉引,商务印书馆。1076BC丁驌,〈西周王年与殷世新说〉,《中国文字》新4期7。丁驌,〈西周王年新说更正〉,《中国文字》新5期198112。丁驌,〈伐周之记载检讨〉,《中国文字》新13期2。1075BC唐兰,〈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年代问题〉,《新建设》3。刘启益,〈西周纪年铜器与武王至厉王在位年数〉,《文史》第13期。1071BC李仲操,〈对武王克商年份的更正─兼论夏商周年代〉,《中原文物》1期1997。1070BC殷历家据《易纬‧乾凿度》推算邹伯奇,〈太岁无超辰说〉,《学计一得》。李仲操,〈西周年代〉,文物出版社。张政烺,〈武王克殷之年〉,《洛阳考古四十年》。刘启益,〈文王受命至成王五年年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5。1067BC姚文田,〈周初年月日岁星考〉(按殷正),《邃雅堂学古录》。1066BC姚文田,〈周初年月日岁星考〉(按周正),《邃雅堂学古录》。新城新藏,〈周初之年代〉,《中国天文学史研究》。1065BC姚文田,〈周初年月日岁星考〉(按董作宾推算),《邃雅堂学古录》。哈特纳,〈殷商的某些消息〉,《第14届科技史国际会议论文集》1974。白光琦,〈西周的年代与历法〉,《西周史论文集》。1063BC山田统,〈周初的绝对年代〉,《大陆杂志》15卷6期。1059BC彭瓞钧,〈古代和现代中国的行星天文学〉,《美国天文学通报15》1983。1057BC朱右曾,张汝舟据《逸周书集训校释》推算。张钰哲,〈哈雷慧星的轨道演变趋势和它的古代史〉,《天文学报》19期1978。赵光贤,〈从天象推算武王伐纣之年〉,《历史研究》10。张培瑜,〈殷周天象和征商年代〉,《人文杂志》5。1055BC章鸿钊,〈中国古历析疑〉,科学出版社1958。荣孟源,〈试谈西周纪年〉,《中华文史论丛》1。1051BC高木森,〈略论西周武王的年代问题与重要青铜彝器〉,《华学月刊》11。姜文奎,〈西周年代考〉,《大陆杂志》82卷4期1991。1050BC《今本竹书纪年》。李兆洛,〈初建元以前历代甲子〉,《李氏合刻五种》卷三。叶慈(W P Yetts),《三代年表》(Chronological Tables of the Three Dynasties,"West" and "East" and the Zhou Dynasty),The Rulers of China,1957。1049BC王保德,〈书经武成篇之生霸死霸及武王伐纣的年代月日考〉,《东方杂志》复刊後17卷7期1984。1047BC林春溥,〈古史考年异同表〉(按《史记》推算),《竹柏山房丛书》。1046BC班大维(David W Pankenier),〈商西周的天文年代〉(Astronomical Dates inShang & Western Zhou),Early China(7):81-82。班大维(David W Pankenier),〈天命的宇宙─政治背景〉(The Cosmo-PoliticalBackground of Heaven's Mandate),Early China(20),1995。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045BC倪德卫(David S Nivison),〈西周之年历〉(The Dates of Western Zhou),《哈佛大学亚细亚研究学报》(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43卷1983第2期。倪德卫(David S Nivison),〈《国语》「武王伐纣」天象辨伪〉,《古文字研究》第12辑。夏含夷,〈《竹书纪年》与武王克商的年代〉,《文史》第38辑。周法高,〈西周年代新考〉,《大陆杂志》65卷5期1984。周法高,〈武王克商的年代问题〉,(台湾)《中央图书馆馆刊》1986。赵光贤,〈关於周初年代的几个问题〉,《人文杂志》2。赵光贤,〈武王克商与西周诸王年代考〉,《北京文博》1。1044BC李丕基,〈武王克殷年月考〉,《国民杂志》1卷5期1941。1041BC吉德炜(Keightley),〈晚商的绝对年代〉(Absolute Chronologhy),《商史的渊源》(Sources of Shang History)1978。1040BC倪德卫(David S Nivison),〈1040当为武王克商之年〉(1040 As the Dateof the Chou Conquest),Early China1982-1983倪德卫(David S Nivison),〈武王克商之日期〉,《竹书纪年》解谜第8章。周文康,〈武王伐纣年代考〉,《徐州师范学院学报》4。1039BC何幼琦,〈武王伐纣的年代问题〉,《中山大学学报》1。何幼琦,〈西周的年代问题〉。何幼琦,〈周武王克商的年代问题〉,《西周年代学论丛》。1035BC萧子显,《南齐书‧祥瑞志》。1030BC丁山,〈周武王克殷日历〉,《责善半月刊》20。丁山,〈文武周公疑年〉,《责善半月刊》1。方善柱,〈西周年代学上的几个问题〉,《大陆杂志》51卷1期1975。周清流,〈公元前1030年克殷新说〉。周清流,〈西周年代考辨〉,《史学史研究》2。1029BC黄宝权,〈武王克殷年代考〉,《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1》。1029BC梁启超,〈最初可记之年代〉,《饮冰室全集》之四十七。雷海宗,〈殷周年代考〉,《武汉文史哲季刊》1931。莫非斯,〈西周历朔新谱及其它〉,《考古社刊》第5期1936。陈梦家,〈西周年代考〉,商务印书馆。陈梦家,〈商殷与西周的年代问题〉,《历史研究》2。高本汉,〈殷代的兵器与工具〉,《瑞典远东博物馆刊》17期。屈万里,〈西周史实概述〉,《史语所集刊》1971。何炳棣,〈周初年代平议〉,《香港中文大学学报》1。1025BC劳干,〈论周初年代问题与月相问题的新看法〉,《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7卷1期1974。劳干,〈论周初年代和召诰洛诰新证明〉,(台湾)《中研院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历史考古组》1981。劳干,〈从甲午月食讨论殷周年代的关键问题〉,《史语所集刊》1993。劳干,〈殷周年代的问题─长期求证的方法及其处理的结果〉,《史语所集刊》1996。1024BC平势隆郎,〈试论西周纪年〉,《中国古代纪年的研究》。1018BC周法高,〈西周纪年代考〉,《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学报》第4卷1期1971。

投稿指南网--刊社与作者沟通的桥梁!投稿指南的拼音缩写(tgzn)

电子版没有,这样的书最好上档案馆找去

  • 索引序列
  • 武汉文史资料杂志官网下载电子版
  • 武汉文史资料杂志电子版下载官网
  • 武汉文史资料杂志电子版官网下载
  • 武汉文史资料杂志电子版下载
  • 武汉文史资料杂志电子版下载网站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