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1929年美国古脊椎动物学家发表著作

1929年美国古脊椎动物学家发表著作

发布时间:

1929年美国古脊椎动物学家发表著作

二人美国古脊椎动物学家威廉格雷格里发表了什么数额?2029年,他这个美国古脊椎动物的话,老太太把她错误的话,也是与恐龙有关系的,所以说千年的恐龙,万年的恐龙都发有的

还有我国的童第周

《飞行蓝天的恐龙》作者徐星  中国古生物学家。1969年出生于新疆。1992年获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古生物与地层学专业学士学位。1995年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IVPP)古脊椎动物学专业硕士学位,并留所从事研究工作。2001年在美国纽约自然博物馆从事短期研究工作。2002年获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脊椎动物学专业博士学位。2003年起任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从事中生代恐龙化石及相关地层学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虚骨龙类形态学、分类学和系统发育、鸟类起源、羽毛起源及早期演化、鸟类飞行起源、角龙类的形态学和早期演化、原始鸟臀类的形态学和系统关系、甲龙类的个体发育研究和侏罗纪及白垩纪陆相地层对比。  提出了恐龙向鸟类的演化过程和演化模式上迄今为止最为翔实的证据和模型;建立虚骨龙类系统发育分析最综合的一个数据库,提出目前最为可靠的系统学假说之一;发现虚骨龙类个体大小在进化树上的异常变化现象常常导致一系列关键性特征的趋同演化;发现虚骨龙类的不同支系表现的相反演化趋向,而这些反向演化也是导致演化树上特征分布复杂,噪音信息繁多的原因之一;提出细丝状皮肤衍生物在兽脚类恐龙中有广泛分布的假说;首次报道了原始羽毛的形态,描述了原始羽毛的两种分支形式,提出了原始羽毛演化的3个阶段;首次报道了飞羽在鸟类以外的动物上存在,为建立羽毛的早期演化序列提供了关键性信息;首次报道了可能具有树栖特性的兽脚类恐龙,提出了在向鸟类演化的过程中,兽脚类恐龙经历了一个生态转化的假说;首次报道了具有初步飞行能力的兽脚类恐龙,提出恐龙可能经历了一个四翼阶段,为鸟类飞行树栖滑翔起源说提供了第一份坚实的证据;发现了最原始的镰刀龙类;报道了世界上最古老的角龙;发表了镰刀龙超科的第一个用定量方法恢复的分支树;报道了世界上第一个具有没有争议的植食性兽脚类恐龙;报道了世界上最小的甲龙标本。近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国家地理学会科研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11篇发表于英国《自然》杂志,SCI刊物引用率344次)。 200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并入选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丰田计划,成为全球11位入选科学家之一。  2007年4月,徐星获得中科院杰出青年称号。

爷爷的爷爷哪里来。

1929年美国古脊椎动物学家发表著作是

在研究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的基础上,居维叶还把比较解剖学的研究原理及其方法运用于研究已经绝灭动物的化石方面。他认为,人们可以仅仅根据化石来描绘远古时代动物栩栩如生的形象。例如,居维叶在巴黎附近一个石料场收集到一些古代动物化石,他将这些化石与近代生活的动物进行了比较以后认为,这些化石属于古代生活过的一种“象”。居维叶根据类似这样的一些发现,于1802年把他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撰写出了《四蹄动物化石骸骨的研究》一书,居维叶也由此成为“脊椎动物古生物学”的创始人。

二人美国古脊椎动物学家威廉格雷格里发表了什么数额?2029年,他这个美国古脊椎动物的话,老太太把她错误的话,也是与恐龙有关系的,所以说千年的恐龙,万年的恐龙都发有的

古生物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专门研究地质时期的各类脊椎动物﹐包括它们的形态﹑分类﹑生活习性﹑分布与起源及进化﹑发展历史等。从研究方法﹐特别是从科学发展的历史来看﹐它是“比较解剖学”的孪生姊妹。法国动物学家居维叶﹐G应用与现代动物比较的方法﹐研究巴黎盆地的古代脊椎动物化石﹐发表了4大卷“骨化石研究”(1812)﹐并提出了“器官相关律”(动物体各组成部分间的形态与机能上相互联系与一致)﹐为古脊椎动物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开创了比较解剖学及古脊椎动物学的研究﹐并推动了它们的发展。

1929年美国古脊椎动物学家威廉格雷戈里发表著作

出自:秉志(著名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秉志(9-21),字农山,原姓翟佳氏,曾用名翟秉志、翟际潜,河南开封人,著名动物学家,中国近现代生物学的主要奠基人,美国SigmaXi科学荣誉学会会员。这句话的含义是:学习一定要勤奋,有志向一定要坚定;勤奋所学得的东西才记得牢固,意志坚定行为才能没有改变。这句话告诫我们在勤奋学习的同时,意志也要足够的坚定。扩展资料:秉志主要成就1、昆虫学研究方面1913—1918年,秉志在美国康乃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从事昆虫学研究,发表论文3篇,他在1915年所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加拿大金杆草上虫瘿内的几种昆虫》,是中国人在国外发表的最早的昆虫学论文。2、神经细胞的生长研究方面1918-1920年,秉志在美国韦斯特研究所从事脊椎动物神经学研究时,对白鼠及野生黑鼠上颈交感神经节大型神经细胞的生长进行了详细研究,主要包括大型神经细胞的来源、生长方式、生长过程、形态变化等等,特别着重于大型神经细胞生长与年龄(性成熟)和性别的关系,是很有创见的研究。3、解剖学研究方面秉志具有精湛的解剖技术,20年代对江豚、虎等脊椎动物进行解剖学和组织学研究,其中江豚内脏的解剖、虎大脑和虎骨骼的研究尤为深入细致,成绩卓著,秉志对江豚的大部分内脏器官进行了解剖和详细的描述。4、大脑皮层的功能研究方面秉志对哺乳动物大脑皮层的功能钻研很深。他对豚鼠、家兔、白鼠等哺乳动物的大脑皮层功能所进行的一系列实验,重点研究了大脑皮层运动区的定位,以及大脑皮层损伤后的影响,提出了在大脑皮层高度发达和分化的哺乳动物中所存在的普遍规律。5、分类区系调查方面秉志在1923年发表的《浙江沿海动物采集记》中指出,浙江沿海动物采集是对中国沿海动物调查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有4个目的:(1)研究中国海洋动物区系的分类与分布(2)与欧美各博物馆交换标本(3)为中国院校提供实验材料(4)研究海产食品以促进渔业发展6、化石的研究方面秉志对昆虫、软体动物、鱼类、龟类的化石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鉴定了许多新科、新属和新种。他所研究的化石采自山东、热河、河南、内蒙、周口店、山西、抚顺、浙江、新疆等地,包括上新世、渐新世、始新世、白垩纪等时期的标本。7、鲤鱼实验形态学研究独具特色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秉志制订了长期的研究计划,要对鲤鱼的形态学、胚胎学、生理生化、实验生物学等一一进行研究。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秉志

20世纪以前,动物行为学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缓慢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是动物行为学的萌芽时期。早在旧石器时代,人为了生存就已经开始注意动物的行止规律了,随着动物家养的开始,人对动物的行为有了更多的了解。在人类文明时代的早期,古埃及人就尝试过人工孵卵;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更是开辟了观察、描述动物行为的新纪元。在他的论著中,记录了540多种动物的行为和生活史,对人类关于生命的认识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17—18世纪,研究动物行为的人更多了,开始了不同物种行为的比较研究和行为的理论探讨。如德国人约翰(Johunn Pernaller)研究了不同鸟的行为差异,包括采食、鸣叫、领地、筑巢、迁徙、育雏和季节性羽毛色彩变化等。法国的勒雷(Chorles George Lereg)对狼、狐的捕食行为及野兔的恐惧表现有过生动的描述,提出了动物依靠它们的记忆和生活经验能够聪明地生活。19世纪动物行为研究的四大先驱是达尔文、摩根、法布尔和巴甫洛夫。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发表,对动物行为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人类的由来》一书研究比较了人与动物的本能行为,为科学地、客观地观察和研究动物行为开辟了道路。摩根则证明了我们可用更简单的思路去解释动物的动作,而不能拿人类的感情和标准去判断动物的行为。法布尔的重要贡献在于他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仔细观察动物的科学家,并把自己的观察所得详细、清晰地记录下来,他花了大量时间观察昆虫的生活,说明了昆虫行为的复杂性。巴甫洛夫提出了条件反射这一重要概念,他发现经过训练的犬,能对一个原本不会发生反应的刺激产生行为反应,这一重要的实验揭示了动物学习过程的本质,这是一切动物训练的理论基础,开启了动物训练的新篇章。19世纪末,劳埃德研究鸡的本能、学习、模拟行为,现代行为学中许多术语,如Behaviour(行为)、Animal Behaviour(动物行为),都首次出现在他的论著中。20世纪是动物行为学迅速发展的世纪。霍布豪斯(Hobhouse)在1901年发现了猴及其他动物也能使用一定的工具(石头、棍、箱子等)得到食物;1906年,动物学家詹宁斯(HSJennings)对原生动物的行为进行了详细研究,编写了《原生动物的行为》一书,这是第一本专门论述动物行为的著作。海因罗特(Oskar Heinorth)在1871—1945年,对多种鸭、鹅的运动方式、解刨学特征、社会行为、鸣叫以及繁殖行为等进行了非常详尽的研究,并发现了灰雁从孵卵箱中孵出后的印记行为。他独自阐述的同源性学说,被认为是行为学诞生的真正标志之一。动物学家罗曼内斯(HSReimarus)发展了达尔文的思想,并正式建立了比较行为学这一学科,为现代行为生物学奠定了基础。随后摩尔根(CLMorgun)、杰姆斯(WJames)以及劳埃波(JLoeb)等都在方法、概念上对动物行为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31—1941年,欧洲著名的行为生物学家廷伯根(NTinbergen)和劳伦兹(KLorenz)在自然和半自然条件下对动物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发表了《社会性鸦的行为学》《鸟类环境世界中的伙伴》《关于本能的概念》《对雁鸭类行为的比较研究》等论文,建立了物种的行为图谱,发现了所研究的行为型的功能,提出了显示、位移、仪式化等许多新概念和新的研究课题。特别是“印记”这一术语,极好地说明了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行为的结合问题,在行为分析、行为生态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动物行为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有关的科研成果日益增多,动物行为学已成为生物学中极为活跃的分支学科。通过动物行为的研究,不但揭示了动物行为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其功能,促进了行为生物学的发展,同时对其他学科(如分类学、生态学)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对促进心理、生理、遗传、进化等学科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除了研究动物行为,还把研究内容从行为维系群体的作用,扩展到行为的个体发育进化史、行为的控制及社会性组织等方面。通过这些研究,动物行为学发展成为涉及行为学、生态学、生理学、心理学、遗传学、进化论、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

是秉志写的。  秉志(1886-1965),满族,动物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生物学的主要奠基人。刊行中国最早的综合性学术刊物《科学》杂志。从20年代起,长期从事中国生物学的教学、研究和组织工作。是中国第一个生物学系和第一个生物学研究机构的创办人,中国动物学会的创始人。培养出一批不同分支领域的早期动物学家。在脊椎动物形态学、神经生理学、动物区系分类学、古生物学等领域进行了大量开拓性的研究。50年代后,全面地研究鲤鱼实验形态学,充实和提高了鱼类生物学的理论基础。

1865,开辟了现代遗传学,提出了进化论-php/dispose/php/htm

古脊椎动物学报

中央十套可以看看

1、生态学报2、应用生态学报3、生物多样性4、生物工程学报5、遗传6、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7、微生物学报8、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9、水生生物学报10、中国生物工程杂志11、中国科学12、生态学杂志13、微生物学通报14、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5、生物物理学报16、古脊椎动物学报17、古生物学报18、微体古生物学报19、生物数学学报20、生物技术21、生命的化学22、实验生物学报(改名为:分子细胞生物学报)23、生物技术通报24、生命科学25、生物学通报

American Journal of Molecular Biology

国内最主要的三大刊物:《考古》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考古刊物。月刊。出版地点北京。 第一任主编、副主编为夏鼐、 陈梦家。内容包括田野考古的调查发掘简报,考古研究的一般性论述,考古工作简讯,考古技术工作,书刊译介,学术动态等。创刊于1955年,原名《考古通讯》。1955~1957年为双月刊,1958年为月刊。1959年改名《考古》,出至1966年第 5期停刊(其中1960年出10期)。自1972年复刊至1982年为双月刊,1983年改为月刊。《文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物局主办的学术性、资料性刊物。月刊。出版地点北京。原名《文物参考资料》。创刊于1950年初,本是文物局资料室编辑的内部通讯性刊物,内容包括文物保护、博物馆和图书馆 3个方面。1951年,编者改为文物参考资料编辑委员会,并公开发行,但有关考古的内容仍然较少。从1956年开始,内容不再包括图书馆方面。1959年改名《文物》,有关考古的文章进一步增多。1966年6月停刊,至1972年复刊,内容改为专一于古代文物,不再刊载革命文物方面的文章。该刊与《考古》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在于除刊登考古发现与研究外,还注重碑帖、书画、版刻和各种传世文物。《考古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考古刊物。季刊。出版地点北京。夏鼐主编。内容包括田野考古的调查发掘报告,考古研究的专题论文,以及与考古学关系密切的其他重要论著。它的前身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于1936年出版的《田野考古报告》第 1册。该刊1947~1949年改名《中国考古学报》,出版了第2~4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考古研究所编辑,于1952年出版了第5册。1953年改称《考古学报》,为半年刊,至1955年出版了第6~10册。1956~1960年改为季刊,1962~1965年复为半年刊。1960年下半年、1961年和1966~1971年停刊。1972年复刊至1977年为半年刊(其中1972年仅出1期),1978年起重新改为季刊。其他:刊名 创刊日期 出版频率 主办单位 附注考古与文物 1980年1月 双月刊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华夏考古 1987年7月 季刊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古脊椎动物学报 1957年 1967-1972 年停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于1957年创刊英文版季刊,刊名为Vertebrata PalAsiatic, 1959年创刊中文版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1年两刊合并,刊名沿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6年停刊,1973年复刊(1966和1973年均只出版了两期),1984年起刊名改为《古脊椎动物学报》江汉考古 1980年4月 季刊 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考古学会 农业考古 1981年 季刊 江西省中国农业考古研究中心 史前研究 1986年4月20日 季刊,停刊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半坡博物馆 人类学学报 1982年8月 季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化石 1972年 季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 1953年 年刊 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编辑委员会 辽海文物学刊 1986年5月 半年刊 辽宁省考古博物馆学会,辽宁省博物馆 江西文物 1989年8月 季刊 江西省文化厅 由《江西历史文物》与《江西革命文物》合并而成。1992年起改名《南方文物》。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1979年 半年刊 中国历史博物馆 北方文物 1985年2月 季刊 黑龙江文物管理局 原名为《黑龙江文物丛刊》 黑龙江文物丛刊 1981年10月 1984年11月停刊 黑龙江省文物出版编辑室 改名为《北方文物》 四川文物 1984年1月 双月刊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文物世界 1999年11月 季刊 山西省文物局 原名为《文物季刊》 文物季刊 1989年5月 季刊 山西省文化厅文物局 1999年11月改名为《文物世界》 中原文物 1981年3月 双月刊 河南博物院 原名为《河南文博通讯》 广东文物 1996年8月 半年刊 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物博物馆学会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58年 双月刊 故宫博物院 博物馆研究 1982年12月 季刊 吉林省博物馆学会,吉林省考古学会 东南文化 1985年10月 月刊 江苏省考古学会 原名为《文博通讯》 文博通讯 1975年5月 1984年停刊 南京博物院 1985年10月改名为《东南文化》 文博 1984年7月 双月刊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博物馆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1989年6月 半年刊 上海博物馆 鉴赏家 1995年5月 半年刊 上海博物馆,《鉴赏家》编辑部 收藏 1993年1月 月刊 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新疆文物 1985年 季刊 《新疆文物》编辑部 福建文博 1979年8月 半年刊 福建省博物馆,福建省文博编辑组 故宫文物月刊 1983年4月 月刊 国立故宫博物院 中国历史文物 2002年2月 双月刊 中国历史博物馆 原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古脊椎动物学报英国

张弥曼,1936年4月出生于南京。八.一三后随父母逃难到四川北碚;然后辗转江西,小学时辍时续。抗日战争胜利后才受到较持续的教育。1950年上半年在南通中学读初三下学期。1953年毕业于同济附中并考入北京地质学院。1960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大学地质系。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任职至今。1965年至1966年、1980年至1982年在瑞典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进修并获斯德哥尔摩大学博士学位。1983年至1990年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1986年被聘为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2年至1996年担任国际古生物协会主席。1993年至1997年任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1995年被选为伦敦林奈学会外籍会员。1997年被选为北美古脊椎动物学会名誉会员。:曾先后被聘为纽约美国自然史博物馆、芝加哥菲氏自然史博物馆客座研究员、英国伦敦大学医学院解剖系客座教授、北美古脊椎动物学杂志编委、英国古生物学杂志国外联络人及我国古脊椎动物学报编委及主编。2011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

国内最主要的三大刊物:《考古》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考古刊物。月刊。出版地点北京。 第一任主编、副主编为夏鼐、 陈梦家。内容包括田野考古的调查发掘简报,考古研究的一般性论述,考古工作简讯,考古技术工作,书刊译介,学术动态等。创刊于1955年,原名《考古通讯》。1955~1957年为双月刊,1958年为月刊。1959年改名《考古》,出至1966年第 5期停刊(其中1960年出10期)。自1972年复刊至1982年为双月刊,1983年改为月刊。《文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物局主办的学术性、资料性刊物。月刊。出版地点北京。原名《文物参考资料》。创刊于1950年初,本是文物局资料室编辑的内部通讯性刊物,内容包括文物保护、博物馆和图书馆 3个方面。1951年,编者改为文物参考资料编辑委员会,并公开发行,但有关考古的内容仍然较少。从1956年开始,内容不再包括图书馆方面。1959年改名《文物》,有关考古的文章进一步增多。1966年6月停刊,至1972年复刊,内容改为专一于古代文物,不再刊载革命文物方面的文章。该刊与《考古》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在于除刊登考古发现与研究外,还注重碑帖、书画、版刻和各种传世文物。《考古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考古刊物。季刊。出版地点北京。夏鼐主编。内容包括田野考古的调查发掘报告,考古研究的专题论文,以及与考古学关系密切的其他重要论著。它的前身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于1936年出版的《田野考古报告》第 1册。该刊1947~1949年改名《中国考古学报》,出版了第2~4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考古研究所编辑,于1952年出版了第5册。1953年改称《考古学报》,为半年刊,至1955年出版了第6~10册。1956~1960年改为季刊,1962~1965年复为半年刊。1960年下半年、1961年和1966~1971年停刊。1972年复刊至1977年为半年刊(其中1972年仅出1期),1978年起重新改为季刊。其他:刊名 创刊日期 出版频率 主办单位 附注考古与文物 1980年1月 双月刊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华夏考古 1987年7月 季刊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古脊椎动物学报 1957年 1967-1972 年停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于1957年创刊英文版季刊,刊名为Vertebrata PalAsiatic, 1959年创刊中文版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1年两刊合并,刊名沿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6年停刊,1973年复刊(1966和1973年均只出版了两期),1984年起刊名改为《古脊椎动物学报》江汉考古 1980年4月 季刊 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考古学会 农业考古 1981年 季刊 江西省中国农业考古研究中心 史前研究 1986年4月20日 季刊,停刊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半坡博物馆 人类学学报 1982年8月 季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化石 1972年 季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 1953年 年刊 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编辑委员会 辽海文物学刊 1986年5月 半年刊 辽宁省考古博物馆学会,辽宁省博物馆 江西文物 1989年8月 季刊 江西省文化厅 由《江西历史文物》与《江西革命文物》合并而成。1992年起改名《南方文物》。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1979年 半年刊 中国历史博物馆 北方文物 1985年2月 季刊 黑龙江文物管理局 原名为《黑龙江文物丛刊》 黑龙江文物丛刊 1981年10月 1984年11月停刊 黑龙江省文物出版编辑室 改名为《北方文物》 四川文物 1984年1月 双月刊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文物世界 1999年11月 季刊 山西省文物局 原名为《文物季刊》 文物季刊 1989年5月 季刊 山西省文化厅文物局 1999年11月改名为《文物世界》 中原文物 1981年3月 双月刊 河南博物院 原名为《河南文博通讯》 广东文物 1996年8月 半年刊 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物博物馆学会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58年 双月刊 故宫博物院 博物馆研究 1982年12月 季刊 吉林省博物馆学会,吉林省考古学会 东南文化 1985年10月 月刊 江苏省考古学会 原名为《文博通讯》 文博通讯 1975年5月 1984年停刊 南京博物院 1985年10月改名为《东南文化》 文博 1984年7月 双月刊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博物馆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1989年6月 半年刊 上海博物馆 鉴赏家 1995年5月 半年刊 上海博物馆,《鉴赏家》编辑部 收藏 1993年1月 月刊 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新疆文物 1985年 季刊 《新疆文物》编辑部 福建文博 1979年8月 半年刊 福建省博物馆,福建省文博编辑组 故宫文物月刊 1983年4月 月刊 国立故宫博物院 中国历史文物 2002年2月 双月刊 中国历史博物馆 原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中央十套可以看看

可以写小草在墙缝里坚强的生存

  • 索引序列
  • 1929年美国古脊椎动物学家发表著作
  • 1929年美国古脊椎动物学家发表著作是
  • 1929年美国古脊椎动物学家威廉格雷戈里发表著作
  • 古脊椎动物学报
  • 古脊椎动物学报英国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