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东莞理工学院论文系统

东莞理工学院论文系统

发布时间:

东莞理工学院论文系统

此前,国内一流高校也陆续发布了类似的规定,这是有识之士深思熟虑之后所作出的决定,也是与国际学术界接轨。不过时至今日,中国的绝大多数高校,仍强行要求研究生必须发表论文才能毕业。鉴于这种不合理的要求仍然大行其道,笔者觉得有必要专门谈谈此事。历史地看,国内高校原先并没有发表论文才能毕业的要求,笔者在国内硕士毕业时就是如此。当时研究生招生少,培养的重点除了课程之外,就是毕业论文,学生往往会花一年半的时间来完成它,大家都很重视。后来可能是因为扩招后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对学业的态度也很不同,培养质量难以保障,校方便试图以这种强制性的要求进行掌控。笔者在美国读过硕、博之后,发现美国的高校对硕士生和博士生均没有发表论文才能毕业的硬性规定,他们强调的是培养过程和毕业论文质量。尽管如此,美国的硕博培养质量总体上高于中国,熟悉中美两国学术现状的人都明白这点,笔者也曾在《中国的博士培养应在哪些方面学习美国》一文中谈及。

普通高等学校,按照高考的录取标准就读。

不需要论文答辩

东莞理工学院论文管理系统

那要看你对什么专业的兴趣更大一些!因为学习兴趣对你今后的学习起很大的作用!我想学校怎么样,好坏并不是决定因素!如果你是男生就去学理工,女生就学金融好了!!!

此前,国内一流高校也陆续发布了类似的规定,这是有识之士深思熟虑之后所作出的决定,也是与国际学术界接轨。不过时至今日,中国的绝大多数高校,仍强行要求研究生必须发表论文才能毕业。鉴于这种不合理的要求仍然大行其道,笔者觉得有必要专门谈谈此事。历史地看,国内高校原先并没有发表论文才能毕业的要求,笔者在国内硕士毕业时就是如此。当时研究生招生少,培养的重点除了课程之外,就是毕业论文,学生往往会花一年半的时间来完成它,大家都很重视。后来可能是因为扩招后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对学业的态度也很不同,培养质量难以保障,校方便试图以这种强制性的要求进行掌控。笔者在美国读过硕、博之后,发现美国的高校对硕士生和博士生均没有发表论文才能毕业的硬性规定,他们强调的是培养过程和毕业论文质量。尽管如此,美国的硕博培养质量总体上高于中国,熟悉中美两国学术现状的人都明白这点,笔者也曾在《中国的博士培养应在哪些方面学习美国》一文中谈及。

默认身份证后六位

东莞理工学院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东莞理工学院1985年,东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酝酿兴办东莞理工学院。学院于1987年7月在东莞市区黄屋岭奠基,1988年5月破土动工;1990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筹办,1991年7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先行招生;1992年4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正式建院。 2002年3月,学院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变更为本科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2002年11月学院松山湖校区举行动工仪式,2003年10月在松山湖校区首期工程落成;2004年3月实现办学主体搬迁。中文名: 东莞理工学院 外文名: DGUT 简称: 东莞理工 创办时间: 1985年 类别: 公立学院 学校类型: 工科 主管部门: 广东省教育厅 现任校长: 杨晓西 所属地区: 中国东莞 名誉校长: 杨振宁 名誉顾问: 王华生、方润华、梁麟 名誉会长: 陈瑞球、王锦   东莞理工学院  现有教学行政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体育馆、游泳中心、标准田径运动场、人文景观等二期工程将于今年8月建成使用。学院建有实验教学中心11个,其中“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通千兆校园网,建立了20000多个信息点;松山湖校区现有各尖教室共计188间,其中普通教室90间,多媒体教室77间(座位8076个),语音教室5间(座位224个)计算机房16间(座位1228个)。学院运动场面积52196万平方米,生均面积5。15平方米,松山湖校区体育场馆中心面积达86000平方米,现有1个标准田径场,1个足场、20多个篮球场、2个排球场、10个羽毛球场,是国家田径队挂牌基地。2006 年 8 月,我院以高标准、高规格的体育设备成功地承办了广东省第七届大学生运动会。 学术交流中心礼堂东莞理工学院图书馆建筑面积总 35,700平方米(其中松山湖新馆25,600平方米,莞城校区馆9600平方米),阅览座位3200个(含莞城校区图书馆700个);藏书(含电子图书)200万册,期刊1800余种。松山湖新图书馆建筑采用国际流行的等层高、同柱网、等载荷设计,外形呈四边形几何体结构,造型恢宏、线条简洁。内部为大空间、全通透结构,各功能区之间基本无隔断、无分割。建筑外墙大量采用玻璃与铝合金材料,使整个图书馆建筑清新、明快、通透,极具现代感。   松山湖新馆整体建筑分为地上五层,地下一层。与东侧的综合教学楼.南侧的经管系楼形成群体组合,围合出校园中心广场,使之成为主要的校园活动、集会、仪式场所。图书馆建筑外部四周皆有通廊。内部为 "内街"式空间组织形式,为阅览座位提供了良好的采光条件。新馆采用国际先进图书馆管理模式,营造开放式、多功能知识超市,集藏、借、阅、咨、查于一体。 图书馆图书馆全天连续不间断开放达 5小时,各功能区之间实现无障碍互通,图书借阅手续集中在接近出口处的总台办理,咨询服务由分散在各功能服务区的工作人员提供。读者可随意在各功能区阅读图书报刊、欣赏多媒体、检索联机数据库、网上冲浪等,自由享受全方位的信息资源服务;读者可随意使用图书馆内密布的信息点和工作站,迅速、准确、方便地获取包括馆藏书目、联机目录,数据库资源、电子图书等,利用馆际互借、电子文献传递、虚拟咨询等图书馆相关服务,获得深层次的信息资源服务。图书馆在提供文献服务的同时,还在图书馆一楼开设报告厅、校史展览厅、文献速印中心、咖啡厅、书亭等,为读者提供了全方位的丰富服务内容。 田径运动场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东莞理工学院图书馆馆藏文献已形成了以计算机、化工、机械、电子、管理等学科为重点的文、理、工、管、艺并重的藏书体系。近年来,在院图书情报委员会的指导下,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建设力度也大大增强,先后引进了《科学引文索引( SCI)》(1997-)、《科技会议录索引(IST Proceeding)》《工程索引(EI)》(1995-)、《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springer》、《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1989—)、《外文科技期刊文摘数据库》(1995—)、《超星数字图书馆》、《方正Apabi电子图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1997—)、《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国研网》、《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四六级英语学习库》等大型数据库。编辑本段办学规模  学校建立了以工学、管理学为重点,文学、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设有14个院(系)、26个本科专业,8个专科专业。其中本科层次 东莞理工学院省内在第二批A线招生,同时面向其他十多个省、市、区招生;专科层次在第三批A线面向省内招生。现有普通全日制学生10460人,其中本科生8599人,专科生1861人。创办了按新机制运作的本科独立学院——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在莞城校区办学。编辑本段师资力量  学校师资队伍精干,人才荟萃。现有教职工1106人,其中正高职称88人,博士12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专任教师中,7%以上是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或者是出国留学、进修人员;2%具有副高以上职称。聘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徐建中院士为双聘院士,聘请了世界著名数学家、菲尔斯数学奖获得者丘成桐博士等国内外一批著名的专家学者为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编辑本段发展前景  学校不断加强科研,努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科研促进教学水平提高。学校积极支持“科技东莞”战略,重视与其他科研院所、企业或国外机构联合,建立了东莞市清洁生产科技中心、中瑞精密制造技术中心、东莞分布式能源研究中心等一批重点科研平台;在校内联合建立实验室,积极参与中科院与市政府共建的“散裂中子源”项目。近四年来,学校还承担了国家“863”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粤港澳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等200多项。学校教师还获得了日内瓦国际专利技术成果博览会金奖、国家发明专利奖、省科技进步奖和东莞市科技进步奖等科技奖励及一批发明专利。   学校切实把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以开展覆盖整个学年的校园文化巡礼活动、“三下乡”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为载体,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学校开展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后7次获得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授予的“先进单位”称号。近年来,我校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屡创佳绩。学校设立了篮球、足球、田径、武术、乒乓球、游泳、赛艇等7支高水平运动队。近年来,学校在广东省大学生田径锦标赛、CUBA广东赛区篮球赛、广东省大学生篮球联赛等各类体育竞赛中争金夺银。学校组建的学生艺术团坚持“送艺下乡”,多次到东莞市镇街、村(居)进行文艺演出,深受好评。   学校积极扩大与国际国内的交流与合作,与世界排名前一百位的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探索开办“东莞McMaster大学项目”,与瑞士南方应用科技大学合作开展教育培训和科研合作,与中科院、意大利佩鲁贾大学、瑞典麦兰德隆大学联合开展生态工业园项目,与瑞士、加拿大、美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了友好协作关系。根据东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大量需求,学校积极与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联合举办东莞研究生培养基地,遴选我校教师作为研究生导师,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东莞理工学院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积极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工程。在一年一度的校园科技文化巡礼活动中,科技文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多项品牌活动蓬勃开展,为展示大学生风采、培养其创新精神提供了广袤的沃土,深受广大同学的喜爱。暑期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文艺体育等活动还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奖励,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东莞理工学院在现任院长的领导下坚持走创新之路、走特色之路、走质量办学之路、走科学管理之路,立足东莞,面向广东,紧密围绕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依托东莞社会经济资源丰富和现代制造业名城的优势,努力建设成为一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教学型地方院校。编辑本段现任领导杨振宁  名誉校长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东莞理工学院名誉校长。周致纳  党委书记 东莞理工学院主持校党委全面工作。分管党委办公室。联系机械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杨晓西  党委副书记、校长   主持学校行政全面工作,负责学科建设、教学、继续教育、国际交流(港澳台事务)、政策法规工作。协助党委书记负责党委的全面工作。分管学校办公室、教务处、国际交流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成人教育学院。联系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王江水  党委副书记   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宣传、“两课”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招生就业、共青团等工作。分管组织部(统战部)、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处)、团委、党校、机关党总支。联系政法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师范学院。黄碧莲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负责纪检监察、审计、信访、工会工作。分管纪委办公室、审计监察处、信访办、工会。联系文学院、外语系。安少华  副校长   兼任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院长。负责人事与师资队伍建设、校办产业工作。分管人事处、科技产业公司、城市学院。联系体育系。邹晓平  副校长   负责科研、资产管理、基建、后勤保障、学报、计划生育工作。分管科研处、资产后勤管理处、后勤集团、学报编辑部、网络中心。联系计算机学院、电子工程学院。戴炳源  副校长   负责财务、武装保卫、图书工作。分管财务处、保卫处(武装部)、图书馆。联系工商管理学院、经济贸易系。编辑本段校徽校训   校徽■ 校徽释义——扎根地方服务地方   校徽标识主要由中文校名(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同志题写)、英文校名及DGUT四个英文字母等元素组成,三条竖线分别象征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心图案与外圆相连接、与绿色相映衬,犹如一棵植根沃土、枝繁叶茂的大树,寓意学院扎根莞邑大地,建设具有创新特色的名牌地方院校,英才辈出、生机无限。    校训■校训释义——学而知不足   校训为“学而知不足”。式样采用诺贝尔奖获得者、学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博士于1993年在我院的题词。 “学而知不足”语出《礼记?学记》,蕴含学无止境的进取精神、虚怀若谷的学习态度、教学相长的教育教学理念。学生学习、实践、钻研、成才的过程,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研究的过程,广义上都是“学”的范畴。学而后知不足,知不足而后自省,而后自强、创新、追求卓越。编辑本段学系学院软件学院  东莞理工学院软件学院经广东省教育厅2004年批准成立,是广东省首批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之一。2004年面向广东省招生。软件学院是在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计算机中心、高等数学教研室的基础上,集中了学校信息技术相关学科的人才和资源,于2004年7月创建的新学院。学院聘请了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兼任院长。学院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2个本科专业。学院紧密结合广东和东莞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和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致力于培养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技术及其他社会紧缺、急需的软件相关专业的强能力、实用型人才。同时,软件学院同时承担东莞理工学院公共计算机教育课程和高等数学课程。学院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和学历结构合理、朝气蓬勃的专业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70多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0人,教师中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占80%,教职工平均年龄小于35岁。软件学院教师承担有国家、省、东莞市科研项目和横向合作课题多项。   学院鼓励学生在学好专业必修课的同时,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及社会需求进行多种专业方向选择。软件学院为IBM软件人才教育合作伙伴中唯一的一所地方型高等院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选择相应的技术认证。软件学院教师中已经有十几个在多方向通过IBM教师资格技术认证。   学院现拥有完善的实验设备和优越的实验环境,建有计算机软、硬件专业基础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软件工程实验室和开放创新实验室等,依托软件开发项目,学生参与进行实战开发和管理。同时软件学院建设多个校外实习基地,致力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具备宽口径、精专业、强能力的高质量软件技术人才。电子工程系  东莞理工学院   东莞理工学院于1991年奠基,建校之初,采用联合办学方式与华南理工学院、北京航天大学、桂林电子学院等国内重点院校合作共同招收学生,利用他们的优秀师资和设备条件,为东莞培养电子人才。1992年国家教委正式批准东莞理工学院建校,电子工程系亦正式成立,开设了电子信息工程(又名电子技术)、计算机及其应用、工业生生产自动化三个专科专业,94年新增通信技术专业,考虑到东莞的人才需求和学生分配,95年系里的专业调整为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应用两大专业,96年增设了计算机应用职业教育师资班,98年开始与广东工业大学合作开办专升本教育。为满足东莞IT产业发展对国内IT人才的大量需求,尤其是计算机人才,2000年电子系分为:电子工程系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电子工程系专注于电子信息有关的专业,而计算机系在原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基础上发展,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的专业。2002年4月,东莞理工学院在十年发展的基础上,经国家教委考核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电子工程系批准了两个本科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并在2002年9月面向广东地区招收了首批本科学生160人,2003年10月电子工程系本科随学院整体迁入东莞松山湖新校区(1500亩),2004年7月学院将同时批准的“光信息处理”专业及物理基础课部合并入电子系,2005年9月电子系专科班亦迁入松山湖校区。在学校升格为本科之后,电子工程系随着学校的升格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机电建筑工程系  机电-建筑工程系的党政管理机构设置:① 系党总支部(总支委员5人,书记与副书记各1人)。② 系行政领导3人(主任1人,副主任2人)。③ 系办公室人员4人(主任1人,教务秘书2人,行政秘书1人)。④ 学生辅导员2人。⑤ 系图书资料室管理员1人。   机电-建筑工程系的教学管理机构设置:① 按专业设有5个教研室(机械基础、机械制造、工程管理、工业设计、土木工程)。② 按实验实习教学需要设有3个中心(院级示范基地-现代工业技术实习中心、院级示范基地-机电技术实验中心、土木工程实验中心)。   产学研合作机构设置:① 国际技术合作中心-中瑞精密制造技术中心。② 现代制造工程研究中心。③ 东莞市机电工程学会理事长单位和挂靠单位。④ 东莞市建筑学会理事单位、东莞市建筑装饰协会理事单位。⑤ 美国Solidworks中国授权教育基地。⑥ 美国Solidworks中国授权CSWA考试中心。⑦ 美国Solidworks三维CAD软件原厂认证联考授权考试网点。⑧ Cimatron授权认证培训中心。⑨ 东莞市模具与数控技术培训中心。应用化学系  应用化学系成立于1992年,是东莞理工学院最早成立的系之一。开设了精细化工、工业分析两个专科专业,1994年,创办商品检验与养护专科专业,1995年又开设了环境监测专科专业,1998年,根据东莞众多外资企业大量需要品质管理人才的实际,我们将“商品检验与养护专业”改为“商品检验与品质管理专业”;2000年,新增加环境保护与管理专科专业,应用化学系已培养1117名大专毕业生。 为顺应东莞市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2002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我院变更为本科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2004年应用化学系更名为化学生物工程系,现只有一个本科专业---应用化学专业,主要方向涉及环境保护、材料工程、生化制药等领域,是东莞理工学院有特色的名牌专业。   近三年来,学院加大教学条件的投入,实验室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如实验设备更新,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系的教学条件得到改善,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创造了条件。   应用化学专业建成了基础化学实验室(无机化学实验室、有机化学实验室、物理化学实验室、分析化学实验室、化工原理实验室、化学仿真实验室、仪器分析实验室),专业实验室(材料工程实验室、高分子化学实验室、化工工艺实验室、生化制药实验室、生物工程实验室、环境工程实验室和俄歇电子能谱实验室)。现有实验室面积3090m2。分布在12 E和12F。基础化学实验教学设备先进、齐全,属国内领先水平。包括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原子发射光谱仪、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荧光分光光度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差热分析仪等,保障了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的需要,保证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专业实验室拥有多套高质量的仪器设备,包括有机碳/总氮分析仪、快速溶剂萃取仪、激光粒度分析仪、原子力显微镜、膜分离成套设备、超临界实验装置,为应用化学专业实验、毕业论文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计划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满足了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和应用化学专业实验教学的需要。保证了教学大纲实验项目的开出率达到100%。   化学生物工程系充分发挥东莞现代化企业多的资源优势,注重突出应用化学专业的特色,陆续选定东莞市环境监测站、东莞市质量计量监督检测所、广东唯美陶瓷有限公司、东莞金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东莞市樟村水质净化厂、东莞市亚洲制药有限公司、东莞拓扑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8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及两个校内实习基地,可满足应用化学专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教学的需要,稳定的实习基地能保证实习教学正常有效地开展,通过校内外结合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环境,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在实际训练中得以提高。管理系  东莞理工学院   工商管理系前身为工商行政管理系,于1991年成立,是东莞理工学院最早成立的专门从事工商管理教育与研究的系,刚成立的两年只开设了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在本校代培的财务会计,中英文秘书及企业管理三个专业;1992年,设立了企业管理、财务会计、中英文秘书三个无学校依托的专业和一个由华南师范大学开办的经济管理与财会专业;1993年5月26日,工商行政管理系撤销,正式成立工商管理系;我系党支部也在此年成立。此后,我系也随着学院的发展而逐步扩大,开设了企业管理、财务会计、工商与行政管理、国际商务和经济法五个专业,招生人数也不断增加;到了2001年我系已经成为拥有财务会计、国际商务、企业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电子商务)和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七个专业的大系;2002年,我系设立了第一个本科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招生80人,专科也新增了工商管理(经济法)、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社会行政管理)四个专业;2003年,我系本科专业继续扩招,并且新增了国际经济与贸易和工商管理两个专业,招生人数也增加到了272人;同年9月,本科教学点随新校区建成迁移至松山湖; 2004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撤离我系成立了经贸系,同时会计学专业也成为本科专业;2005年9月,我系专科教学点移至松山湖,03级的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电子商务及财务会计等专科专业和本科专业同在一校区教学,至此,我系主要机构已移至松山湖,同时我系在继续招收会计学、工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三个本科专业的前提下还招收了松山湖校区第一批专科的财务会计新生,进一步的扩大了我系的规模。政法系  政法系前身社会科学部,2000年建系,命名为政法系。我系现设法学、公共事业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三个教研室,共有78名教师,76名专任教师,5名教授,20名副教授,44名讲师,7名助教;7名博士,10名在读博士,42名硕士,在读硕士2名,27名学士。   2003年招收首届法学专业本科学生,现有法学及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公共事务管理专科专业,共18个班。在校学生915名,其中本科生809人,专科生106人。   2007年我系122名首届法学本科学生毕业,其中五人分别考入华南理工大学、西南大学、烟台大学和广东商学院读取硕士研究生。   我系立足东莞,围绕社会和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依托学院以及东莞社会经济资源和现代制造业名城的优势,积极创新教学模式以适应东莞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的需要,努力培养具有较强专业素质、较高政治觉悟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中文系  东莞理工学院中文系成立于1996年6月,前身为应用外语系,2003年,汉语言文学专业被批准为本科专业,2005年,增设广播电视新闻本科专业。目前,中文系已经发展成为以本科为主、专科为辅,拥有四个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教育、中文秘书、广播电视新闻),在校生达800多人的大系,办学规模、办学层次与办学水准逐年提高。   本系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24名,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7人,讲师12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8名(博士后1名),具有硕士学位的12名(在读博士3名)。已经建立了一支学历层次高、年轻精干、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其中有多名教师先后获南粤教坛新秀、东莞市优秀教师、广东省青年优秀党员、学院教书育人先进等荣誉称号)。我系在专业和学科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广播电视新闻专业被列为学院重点专业建设,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中国古代文学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整齐。   中文系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思想素质高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具有富于进取的创新精神,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专业基础、突出的写作能力,较高的外语水平以及一定的电脑应用能力。本着既体现学科专业特点又突出师范性、实用性的原则,立足东莞。学生毕业后能从事中学的教学、研究工作,新闻出版单位的记者编辑工作,各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高级秘书等工作。外语系  录取分数线专业分数线 高考科目: 文科 理科生源地: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河南 山东 山西 安徽 江西 江苏 浙江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云南 贵州 四川 陕西 青海 宁夏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西藏 新疆 内蒙古 海南 福建 甘肃 港澳台 年份: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年份 最低 最高 平均 投档 录取人数 录取批次 2008 512 527 519 -- 3 本科二批 专业大类 专业小类 专业名称 最低 最高 平均 暂无数据

东莞理工学院论文查重系统

普通高等学校,按照高考的录取标准就读。

市外理科一本,文科差一本20分,

一般高校采用知网最为权威检测结果,对于初中稿可以使用paperfree来进行论文查重,支持多次查重改重

此前,国内一流高校也陆续发布了类似的规定,这是有识之士深思熟虑之后所作出的决定,也是与国际学术界接轨。不过时至今日,中国的绝大多数高校,仍强行要求研究生必须发表论文才能毕业。鉴于这种不合理的要求仍然大行其道,笔者觉得有必要专门谈谈此事。历史地看,国内高校原先并没有发表论文才能毕业的要求,笔者在国内硕士毕业时就是如此。当时研究生招生少,培养的重点除了课程之外,就是毕业论文,学生往往会花一年半的时间来完成它,大家都很重视。后来可能是因为扩招后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对学业的态度也很不同,培养质量难以保障,校方便试图以这种强制性的要求进行掌控。笔者在美国读过硕、博之后,发现美国的高校对硕士生和博士生均没有发表论文才能毕业的硬性规定,他们强调的是培养过程和毕业论文质量。尽管如此,美国的硕博培养质量总体上高于中国,熟悉中美两国学术现状的人都明白这点,笔者也曾在《中国的博士培养应在哪些方面学习美国》一文中谈及。

东莞理工学院查重系统

如果是东莞理工学院的话,相对和广东工业大学差不多;如果是东莞理工学院的,它们的教学质量就差不多的。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是东莞理工学院的二级学院,不是野鸡大学,不过也是一个民办的学校。创办时间 2004年主管部门 广东省教育厅

当然是去广东工业大学啦,广东工业大学和东莞理工学院真的不是一个级别的,你先进去广东工业大学,毕业之后大家更看重的是学校,至于专业之类的,你可以到时申请转专业,如果不行,大学自由自配的时间多,你可以自学,而且好的学校资源真的太多了,只有你想和肯努力,拿一堆证书都没问题。

我个人认为是广东工业大学好广东工业大学名气比东莞理工学院大多了找工作一般先问你是什么学校出来的然后 再问你读什么专业所以我感觉先选学校再选专业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投稿系统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古连华,程良伦,ZHU Quan-Min, Aμ-MAC:一种自适应的无线传感器网络MAC协议[J] 自动化学报,2010,(1) 黄曼;程良伦基于蚁群优化的WSN功率自适应路由算法[J/OL]计算机工程,,():1[2011/7/11] 黄帅,程良伦 一种基于虚拟力的有向传感器网络低冗余覆盖增强算法[J] 传感技术学报,2011,(3) 彭蓓雷,程良伦 一种节点任务活动状态感知的改进型S-MAC协议[J] 传感器与微系统,2011,(5) 刘洪涛,程良伦 基于DHT的物联网命名服务体系结构研究[J] 计算机应用研究,2011,(6) 刘洪涛,程良伦 基于优先级的服务区分和速率控制策略[J] 计算机应用,2011,(6) 张小波,程良伦 Web Service在企业集成中的安全应用[J]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1,(6) 陈聪传,程良伦 区域细化的RFID室内定位算法[J]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1,(1) 范富明,程良伦 TFT-LCD检测中基于激光三角法的显微镜离焦快速在线检测及补偿[J] 中国激光,2011,(2) 冯芳,程良伦 一种高节能多跳分层路由协议[J] 自动化仪表,2011,(2) 任斌,程良伦 多项式光滑的支持向量回归机[J] 控制理论与应用,2011,(2) 林观康,程良伦 基于地理信息静态分簇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J]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1,(2) 谢晓松,程良伦 传感器网络基于移动信标改进的DV-Hop定位算法[J]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1,(4) 谢晓松,程良伦 无线传感器网络基于移动信标动态选择的定位算法[J] 传感器与微系统,2011,(1) 汤子隆,程良伦 一种新的支持移动Sink的多媒体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J] 传感器与微系统,2011,(3) 任斌,程良伦 基于RSPHL算法的圆形标志定位方法[J] 计算机工程,2011,(5) Ren Bin,Cheng L Polynomial Smooth Epsilon-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Based on Hermite Interpolation[J],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s, 2010, 6(13): 4523- Ren Bin, Cheng L Research on smoothing 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based on Cubic Spline Interpolation[C],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mage Processing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in Industrial Engineering:78201G Yuechao Wang, Lianglun C Mobile Agent for Medium and High Rate WSN, Computer Application and System Modeling (ICCASM), 2010 International C 2010 , V12, 333- Yuechao Wang, Lianglun C MILR: Itinerary Planning for Mobile Agents Based MHWSN, 2011 3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Network Technology (ICCNT 2011), V20:566- Yuechao Wang, Lianglun C Event-triggered Time Synchronization Algorithm in Medium and High Rate WSN Applied Mechanics and M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tronic Systems and Automation Systems (MSAS 2011) Yuechao Wang, Lianglun C Prioritizing based congestion control in MHWSN, Procedia 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in Control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Science(CEIS 2011) SHEN Jianfang, CHENG L Implementation of Program Behavior Anomaly Detection and Protection Using Hook Technology, 2009 WR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s and Mobile Computing , SHEN Jianfang, CHENG L Adaptive Contention Window MAC Protocol for Middle and High Rate Sensor Networks Based on Cross- Procedia Engineering (ISSN:1877-7058),EI期刊 Xiaobo Zhang, Lianglun Cheng, Quanmin Z Study of RFID Indoor Location Algorithm Based on Region D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al S2010,7(14):3051- Xiaobo Zhang, Lianglun Cheng, Quanmin Z Improvement of Filtering Algorithm for RFID Middleware Using KDB-Tree Query I Journal of S Lun Yong-Liang,Cheng Liang-A RFID Security Authentication Protocol Based on the Public and Tag Key[C] the 3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Network Technology (ICCNT 2011), V Yongliang Lun,Lianglun C The Research on the Framework of Cyber-Physical Systems for the Reliable Sensing and Optimization Scheduling [J]Applied Mechanics and M Yongliang Lun,Lianglun CThe research on the model of the context-aware for reliable sensing and explanation in Cyber-Physical System[J]Procedia E 邓洁,程良伦,大规模无线传感器网络多优先级自适应分簇路由协议[J] 传感器与微系统,2010,(8) 程良伦,江伟欢,SMD缺陷检测中快速图像匹配算法研究[J]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0,(11) 姜钧,程良伦,黄帅,一种检测薄膜晶体管液晶屏的自动对焦方法[J] 激光与红外,2010,(12) 汤子隆,程良伦,一种新的基于地理信息的多媒体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J]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0,(12) 肖磊,程良伦,范富明,TFT-LCD面板反射的能量对光斑图像的影响[J] 微型机与应用,2010,(21) 申建芳,程良伦,基于区分服务的自适应跨层调度算法[J] 计算机工程,2010,(18) 衷柳生,程良伦,基于区分服务的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QoS路由协议[J] 计算机应用研究,2010,(11) 冯芳,程良伦,无线传感器网络中一种新的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路由算法[J] 传感技术学报,2010,(10) 程良伦,赖宇锋,基于改进ACS算法的SMT自动光学检测路径规划[J]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0,(9) 彭蓓雷,程良伦,基于MR防干扰下的高效能多播路由协议[J] 传感技术学报,2010,(8) 彭蓓雷,程良伦,一种节能意识的多路径QoS保证路由协议[J] 化工自动化及仪表,2010,(7) 范富明,程良伦,基于CANopen协议的精密光学平台多轴控制的研究[J] 电气传动,2010,(7) 刘洪涛,程良伦,具有移动汇聚节点的环境监测系统设计[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0,(19) 范富明,程良伦,王晓芬,潘建华,一种新型光学快速自动聚焦系统[J] 光电工程,2010,(5) 尹明,章云,程良伦,蔡述庭,分布式视频编码的自适应图像组结构研究[J] 计算机应用,2010,(5) 许亮,程良伦,黄志平,基于混合函数的KICA-LSSVM故障分类方法及应用[J] 化工自动化及仪表,2010,(3) 李少春,程良伦,一种自适应的混合型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控制算法[J] 传感技术学报,2010,(3) 黎大鹏,程良伦,基于锚节点动态选择和调整的传感器网络定位[J]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0,(3) 张小波,程良伦,何小敏,曾启杰,广域网环境下构建全集成互动式学习平台[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黎大鹏,程良伦,基于VWMC的传感器网络移动节点定位算法[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0,(2) 程良伦,江伟欢,基于二值投影的PCB元件安装缺陷检测算法研究[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0,(3) 尹明,章云,程良伦,蔡述庭 Wyner-Ziv视频编码中边信息估计算法改进[J] 计算机应用研究,2009,(12) 张丰贵,程良伦 基于KDB树的RFID事件聚合过滤算法[J] 计算机工程,2009,(21) 江伟欢,程良伦 水火弯板运动控制系统的研究[J] 机床与液压,2009,(10) 胡晓文,程良伦 基于嵌入式MC206数控水火弯板机控制系统的设计[J] 电气自动化,2009,(2) 邓洁,程良伦 基于二进制搜索算法的RFID系统防碰撞算法[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9,(3) 任斌,程良伦 AOI机器视觉系统中检测光源的分析和设计[J] 微计算机信息,2009,(27) 赖宇锋,程良伦 基于小波变换与相位相关的PCB图像拼接算法[J] 计算机应用研究,2009,(9) 卢旭,程良伦 ASP和ASP·NET共享Session状态研究[J]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9,(6) 衷柳生,程良伦 基于博弈论的无线传感器网络非均匀分簇路由算法[J] 计算机应用研究,2009,(5) 任斌,程良伦 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中V函数的构造研究[J] 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09,(2) 古连华,程良伦 E-μMAC:一种高效的混合型无线传感器网络MAC协议[J] 计算机应用研究,2009,(4) 卢旭,程良伦 高数据融合的非均匀分簇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J] 计算机应用研究,2009,(4) 任斌,程良伦 PCB贴片安装缺陷自动光学检测系统关键技术[J]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9,(1) 张彩霞,程良伦 基于Hash的RFID安全协议的设计[J] 包装工程,2009,(1) 程良伦,林伟勇 一种稳定高效的动态帧时隙ALOHA算法[J] 计算机应用研究,2009,(1) Shen jianfang; Lianglun Cheng;Fu Xiufen,Implementation of program behavior anomaly detection and protection using hook technology,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s and mobile computing, 338- Hongtao Liu; Lianglun Cheng; Dapeng Li, Design of Smart Nodes for RFID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Computer Science, ETCS ' First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 2, , 132-136, 7-8 March Wu yuzhi, Lianglun CA Study of Mobile Agent Tree Routes for Data Fusion in WSN[C]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s and Mobile Computing,2009:57- REN Bin,CHENG LiangLun Research of Classification System based on Naive Bayes and MetaC 2009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ICMS2009, 2009-(EI收录) REN Bin,CHENG LiangLun SMT Automatic Optical Inspection Path Planning Based On MDSPSO Algorithm,“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Natural Computing” CINC2009, 2009- (EI收录) 吴猛,程良伦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及其实现方法[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08(12):14- 杜新恒,程良伦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距离无关定位算法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8,44(33):119- 刘洪涛,程良伦基于J2EE电力营销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8,44(15):218- 伦永亮,程良伦基于PID变频调速技术的纸浆模塑烘干线系统设计[J]中国包装工业,2008(12):30- 程良伦,田云杰,陈少华一种基于IEC61850标准的嵌入式合并单元的研究与实现[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08,36(20):55-58, 陈荣军,程良伦一种新型实用棉条检测传感器[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08(6):7-8, 宋相慧,程良伦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移动数据库体系结构的研究[J]工业控制计算机,2008,21(5):31- 张鼎,程良伦基于CC2500的RFID网络控制器的设计[J]工业控制计算机,2008,21(1):27- 刘学钢,程良伦一种可编程的多协议RFID读写器的设计[J]微计算机信息,2007(23):230- 钟伟,程良伦水利水文遥测系统的设计和实施[J]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07,26(4):102- 刘学钢,程良伦QTE网络编程在嵌入式水文信息采集系统中的应用[J]微计算机信息,2007(27):23- 田云杰,程良伦罗晟基于IEC61850的嵌入式合并单元的研究[J]继电器,2007,35(10):52- 陈浩,程良伦张小波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无导词义消歧[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28(5):1215- 程良伦,刘学钢一种UHF及微波段RFID标签芯片的研究与应用[J]微计算机信息,2006(09Z):182-184, 张鼎华,程良伦,张凌J2EE框架在需求侧用电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6,8(2):15- 周珊珊,程良伦网络数据库的安全及性能优化[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6(1):48- 刘洪涛,程良伦基于活动/资源/时间图模型的过程建模方法[J]现代计算机:下半月版,2005(5):25- 程良伦,许星工业以太网的研究现状与发展[J]可编程控制器与工厂自动化(PLC FA),2004(8):12- 程良伦,周晓辉,何小敏基于Profibus的过程自动化网络系统[J]可编程控制器与工厂自动化(PLC FA),2004(5):51-53, 程良伦基于Profibus的过程自动化网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世界仪表与自动化,2004,8(4):24-24, 罗世亮,邹谷山程良伦PROFIBUS在制碱厂的应用[J]工业控制计算机,2003,16(12):54- 仲兆峰,许星,程良伦基于PROFIBUS总线技术的工业网络的设计与实现[J]微计算机信息,2003,19(11):6- 仲兆峰,徐其迎,唐其伟,程良伦计算机监控系统在峡口水闸中的应用[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03,22(5):78- 程良伦欧金成等IT与自动化在本科毕业设计中的融合[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B06):190- 程良伦,杨宜民管道内微机器人弯管运动的动力学稳定性[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1,18(1):62- 程良伦,杨宜民新型精密直线驱动器及其控制器的研究[J]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00,19(1):19-21, 程良伦,杨宜民一种新型管道内微机器人的研究[J]机器人,1999,21(4):249- 程良伦,杨宜民微型管道机器人[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1998(4):16- 杨宜民,程良伦微细作业系统的现状,构成及其应用[J]机器人,1998,20(1):32- 程良伦,杨宜民新型压电式直线驱动器的研究[J]高技术通讯,1997,7(10):16- 程良伦全自动数控型电阻焊机的研究[J]广东工学院学报,1996,13(4):96-

年份 序号 论文标题 发表刊物 发表日期 作者姓名1992年 1 通过在职进修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5 宁景群1993年 1 东莞理工学院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发展成人教育 《华南师大成人教育》 2 朱志德1994年 1 论毛泽东诗词的语言艺术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6 朱志德1995年 1 当前理工大专课程的主要矛盾及改进措施 《现代教育论丛》 6 朱志德2 论孔子的音乐思想 《武陵学刊》 9 朱志德3 东莞理工学院成教方向准、效果好 《东莞日报》 4 朱志德4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教职工的凝聚力 《人事管理研究》 4 宁景群5 学分制基本模式述评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9 段雄春6 对学分、学分制及其二者关系的理解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3 段雄春7 对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分析思考 《高等专科教育研究》 1 段雄春8 我院施行学分制的实践与思考 《高等专科教育研究》 2 段雄春9 高等工程专科教育“5+5+0”教学模式构想 《教育研究》 2 段雄春 毛济安1996年 1 论学分制的本质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3 段雄春2 对高等教育“产业化”若干问题的辩证思考 《西北教育管理研究》 3 段雄春3 对学年制和学分制的再认识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4 段雄春4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计划的制订原则 《人才培养目标研讨会论文集》 6 段雄春   陈生永 陈军1997年 1 浅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4 宁景群2 学习能力:人的必备素质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3 宁景群1998年 1 运用ISO9000—94的质量标准的思想进行教学质量控制的研究 《高等专科教育研究》 1 段雄春 曾文光 黄海宇2 高教自考拓新路,坚持自学能成才 《东莞日报》 3 宁景群3 加强实践教学,强化能力培养 《中国社会科学文库》 4 宁景群4 对成教学生德育工作的认识与思考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6 宁景群5 提高自考质量 《东莞日报》 6 宁景群 卢柱钦6 关于经济发达地区发展成人教育的思考 《高教探索》 7 朱志德7 培养自学能力,提高自考质量 《河北成人教育》 入选《中华教育文库现代教育艺术研究卷》 8/12 宁景群8 浅谈道德教育 《世纪之交社科文丛》 12 宁景群1999年 1 对我院实行学分制的回顾与思考 《高等专科教育研究》 1 段雄春2 广东地方高校成人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高教专科教育研究》 10 朱志德3 浅谈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与个人心理调适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6 宁景群4 减轻心理压力,适应改革形势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12 宁景群2000年 1 地方高校加强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实践和认识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1 段雄春  曾文光  黄海宇2 论现代市场经济机制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要求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1  刘健  杨丹宇3 我院成人学历教育实行“一级管理”的体会 《广东成人教育》 4 朱志德4 八载成教雨露中,万六英才攀高峰——东莞理工学院建院八年成教发展结硕果 《广东成人教育》入选《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成人教育研究论文集》第二辑 4/8 朱志德5 改变观念,加大投入,大力发展成人高等教育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11 朱志德6 联合办学实施外延发展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4 宁景群7 发挥地缘优势,建立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 《中国高等教育》 6 段雄春 曾文光 黄海宇8 培养创新精神,开发创造能力 《教育探索》 7 宁景群9 浅谈成人高等教育与培养创新精神 《成人教育》 8 宁景群10 浅谈成人高等教育与培养创新精神 《广东成人教育》 1 宁景群2001年 1 高等教育产业应“化”在哪里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1 段雄春2 高等教育产业化问题讨论述评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1 段雄春2002年 1 中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对策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1 段雄春2 转变观念 办出成人教育的特色 《中国高教研究》 1 段雄春3 办出东莞特色,加快成教发展 《东莞理工学院报》 3 段雄春4 成人教育也应加强成“人”教育 《广东职业与成人教育》 3 段雄春2004年 1 着眼社会需要 办出成人高等教育地方特色 《 中国高教研究》 2004 段雄春 宁景群 杨丹宇 陈建新2 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大力发展成人教育 《 中国成人教育 》 2004 宁景群3 试论现代市场营销中的非价格竞争 《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 2004 段雄春2005年 1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 《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 2005 段雄春2 简论成人教育发展的三个着力点 《 中国成人教育 》 2005 段雄春3 怎样组织成人教育课堂教学 《 成人教育 》 2005 杨惠平4 高等院校创新型师生的培养 《 邵阳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冒云辉 何鹏举5 古代中西方人性善恶论比较 《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 2005 冒云辉 罗美珍 何鹏举2006年 1 成人高等教育如何实现从数量到质量的飞跃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 10 刘春江2 对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 10 李 纠3 成人教育是构筑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平台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 10 舒 文4 成教脱产学生的心理现状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 10 谢伟红5 浅谈成人英语教学的师生关系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 10 孙玉琳6 管教结合,努力提高成教出勤率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 10 黄 为7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培训方法探析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 10 段雄春8 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成人教育质量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 10 程克江9 关于提高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效果的思考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 10 段雄春10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思考成人会计课程教学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 10 张新建11 浅谈会计学原理的教学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 10 张新建12 成人教育体验式教学初探--以《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为例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 10 李 淇13 成人函授教学要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 10 柴森林14 英语教学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认识与思考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 10 杜一青15 在我院成人公共英语教学中建立分级教学体系的研究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 10 左 哲16 发挥成教学生在英语口语课中的主体作用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 10 莫兰桂17 试探成人教育翻译课程的改革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 10 李惠萍18 对应用写作规范性的认识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 10 李 伟19 浅谈如何提高应用写作的课堂教学效果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 10 谢伟红20 浅谈成人教育英语写作中的汉化现象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 10 李惠萍21 供应链管理与看板--浅议供应链管理对丰田式生产的借鉴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 10 刘春江22 供应管理对供需企业绩效及分销商满意度影响的实证研究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 10 欧阳波23 浅析中西饮食文化比较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 10 莫兰桂24 发展责任保险,共建和谐东莞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 10 汤 景25 浅入深出--成人教育学习方法新思维 《继续教育研究》 10 段雄春26 略论和谐社会中政府公共治理的路径选择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 4 柴森林27 对完善目前中国财政公共监督体系的几点构想 《市场论坛 》 9 陈海东28 中国电子商务企业物流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市场论坛 》 11 杨惠平29 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社会问题研究 《中国戏剧出版社 》 8 舒文30 新编经济法概论 《立信会计出版社》 5 舒文 序号 课题名称 项目来源 起止时间 负责人1 学分制实践研究(获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东莞理工学院立项 1993、9—2000、12 段雄春2 高职教育教学计划的制定原则(参加) 广东省教育厅 1995 段雄春3 地方高校教学实习基地建设(获学院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东莞理工学院立项 1996、9—2000、12 段雄春 曾文光 余成 黄海宇 詹伟文4 珠三角地方普通高等学校成人教育创新发展的实践探索(获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东莞理工学院 2004年 安少华 段雄春 宁景群 杨丹宇 陈建新5 “十一五”东莞市成人教育发展研究 成教学院.理工学院 05--12 段雄春6 地方院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 东莞理工学院 08--09 程克江 序号 获奖项目名称 授奖名称 时间 获奖人或单位1 简论成人教育发展的三个着力点 2005年广东成人教育优秀论文奖 03 段雄春

  • 索引序列
  • 东莞理工学院论文系统
  • 东莞理工学院论文管理系统
  • 东莞理工学院论文查重系统
  • 东莞理工学院查重系统
  •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投稿系统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