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民族调研报告的论文格式要求

民族调研报告的论文格式要求

发布时间:

民族调研报告的论文格式要求

1、必须包含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四个部分;如有引用他人文章的还要加注参考文献,具体顺序如下:                                                                      1) 标题 2) 摘要 3) 关键词  4) 正文  2、标题的写法 (1)标题。建议采用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基本格式为 “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如《关于××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情况调查》;也可采用正副标题结合式,正题陈述调查报告的主要结论或提出中心问题,副题标明调查的对象、范围、问题,如《企业 发展重在制度创新――××公司管理制度建设实践思考》等。3、摘要的写法                                                                     摘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第一,简要说明调查目的,即简要说明调查的原因;第二,简要介绍调查的对象和调查内容。包括调查时间、地点、对象、范围、调查要点及所要解答的问题;第三,简要介绍调查研究的方法。介绍调查研究的方法,有助于使确信调查结果的 可靠性,并说明选用该方法的原因。3、关键词的写法关键词是从论文标题、内容提要或正文中提取的、能表现该论文主题的、具有实质意义 的词语,通常不超过4个,中间空1个字符距离。4、正文的写法                                                                      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1)前言。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 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2)主体。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 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3)结尾。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 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我要调查网,让调查更简单方便!

调研报告格式1、 文章题名文章题名应简明、贴切,能概括文章的内容,一般不超过20个字。2、 作者署名作者署名应使用真名,如为团体作者的执笔人可标注于篇首页地脚处。3、 摘要摘要应客观地概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篇幅不超过200个字。4、 关键词关键词为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具有检索价值。一般为3~6个。5、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为主要作者的姓名、出生年月、性别、所在院(系、所)和专业,置于篇首页地脚处。6、 正文正文为调研报告的主体部分,不少于4000字(不含调研基本情况部分)。根据所在村的调研基本情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调研报告内容分为调研基本情况介绍、调研分析、思考建议和农户家庭案例(不少于一个)四部分。7、 注释篇名和作者注释置于首页地脚处。文内对特定内容的注释置于当页下(脚注),按在论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1,2,3„„每页单独排序。8、 参考文献 置于正文末,主要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如下:著作:标注顺序:责任者/文献题名/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示例:赵景深:《文坛忆旧》,北新书局,1948年,第43页。期刊:标注顺序:责任者/文献题名/期刊名/年期(或卷期,出版年月) 。示例:何龄修:《读顾诚〈南明史〉》,《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3期。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标注顺序:责任者/文献标题/论文性质/地点或学校/文献形成时间/页码。示例:方明东:《罗隆基政治思想研究(1913-1949)》,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2000年,第67页。9、字体与字号题目:黑体 四号 居中作者名字:宋体 四号 居中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宋体 小四号 加粗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内容:宋体 小四号作者简介、注释:宋体 小五号 加粗作者简介、注释内容:宋体 小五号正文:宋体 小四号

调研报告格式模板:1、文章题名。文章题名应简明、贴切,能概括文章的内容,一般不超过20个字。2、作者署名。作者署名应使用真名,如为团体作者的执笔人可标注于篇首页地脚处。3、摘要。摘要应客观地概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篇幅不超过200个字。4、关键词。关键词为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具有检索价值。一般为3~6个。5、作者简介。作者简介为主要作者的姓名、出生年月、性别、所在院(系、所)和专业,置于篇首页地脚处。6、正文。正文为调研报告的主体部分,不少于4000字(不含调研基本情况部分)。根据所在村的调研基本情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调研报告内容分为调研基本情况介绍、调研分析、思考建议和农户家庭案例(不少于一个)四部分。7、注释。篇名和作者注释置于首页地脚处。文内对特定内容的注释置于当页下(脚注),按在论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1,2,3……每页单独排序。8、参考文献置于正文末,主要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如下:著作:标注顺序:责任者/文献题名/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示例:赵景深:《文坛忆旧》,北新书局,1948年,第43页。期刊:标注顺序:责任者/文献题名/期刊名/年期(或卷期,出版年月)。示例:何龄修:《读顾诚〈南明史〉》,《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3期。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标注顺序:责任者/文献标题/论文性质/地点或学校/文献形成时间/页码。示例:方明东:《罗隆基政治思想研究(1913-1949)》,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20xx年,第67页。9、字体与字号。题目:黑体四号居中。作者名字:宋体四号居中。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宋体小四号加粗。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内容:宋体小四号。作者简介、注释:宋体小五号加粗。作者简介、注释内容:宋体小五号。正文:宋体小四号。

少数民族调研报告的论文格式

(一)综合性报告的写法 标题 事由加文种,如《关于1999年上半年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单位、事由加文种,如《铜陵市人民政府关于1999年度工作情况的报告》。 正文 把握三点:(1)开头,概括说明全文主旨,开门见山,起名立意。将一定时间内各方面工作的总情况,如依据、目的,对整个工作的估计、评价等作概述,以点明主旨。(2)主体,内容要丰富充实。作为正文的核心,将工作的主要情况、主要做法,取得的经验、效果等,分段加以表述,要以数据和材料说话,内容力求既翔实又概括。(3)结尾,要具体切实。写工作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下步工作具体意见。最后可写“请审阅”或“特此报告”等语作结。 (二)专题报告的写法 标题 由事由、文种组成,如《关于招商工作有关政策的报告》。有的报告标题也可标明发文机关。标题要明显反映报告专题事由,突出其专一性。 正文 可采用“三段式”结构法。以反映情况为主的专题工作报告主要写情况、存在的问题、今后的打算和意见;以总结经验为主的专题工作报告主要写情况、经验,有的还可略写不足之处和改进措施;因工作失误向上级写的检查报告主要写错误的事实、产生错误的主客观原因、造成错误的责任、处理意见及改进措施等。结尾通常以“请审核”、“请审示”等语作结。 (三)回复报告的写法 标题 与前两种报告大体相同 正文 根据上级机关或领导的查询、提问,有针对性作出报告,要突出专一性、时效性。 四、报告的写作要求 (一)写综合报告应注意抓住重点,突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此基础上列出若干观点,分层次阐述。说明观点的材料要详略得当,以观点统领材料。 (二)专题报告,要一事一报,体现其专一性,切忌在同一专题报告中反映几件各不相干的事项和问题。 (三)切忌将报告提出的建议或意见当作请示,要求上级指示或批准。 行文规则 一、公文用纸格式 公文用纸一般采用国际标准A4型(长297毫米、宽210毫米),左侧装订。张帖的公文用纸大小,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公文用纸要符合档案保护技术要求。 公文用纸的页边与图文区尺寸。公文天头(上白边)宽20毫米+05毫米;地脚(下白边)宽7毫米+05毫米;装订边(左白边)宽20毫米+05毫米;翻口边(右白边)宽15毫米+05毫米。 国内通用16开型纸图文区尺寸为:长233毫米,宽149毫米;国际标准A4型纸图文区尺寸为:长270毫米,宽175毫米。 二、公文印制格式 公文图文区用字一律从左至右横写、横排。少数民族文字的公文,则按其习惯书写、排印。公文的书写和印刷,必须使用规范的汉字,不能使用异体字、繁体字和未经国家语委公布的简化字。标点符号、字体、字号、数字以及计量单位使用要准确、规范。发文机关的版头推荐用黑变体字(高22毫米、宽15毫米)或初号宋体字,联合行文时,推荐使用小初号宋体字;公文大标题使用二号宋体字,小标题使用三号宋体字;密级、紧急程度和各种标记字符或其它重点字使用三号黑体字;主题词使用三号宋体字;发文字号、主送机关、正文、附件、成文时间、附注、抄送机关、印发说明等一般都彩三号或四号仿宋体字。公文中的数字,除成文日期、部分结构层次序数和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具有修辞色彩语句中作为词素的数字必须使用汉字外,应当使用阿拉伯数码。计量单位须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正文开头和每一段落首行空两个字,回行时顶格。正文文字的每行宽度与图文区宽度相等。 页码是标记公文张页的顺序号,用阿拉伯数码标注,数字两侧各标一短横。单面印刷公文,页码位于每页图文区右下端;双面印刷公文,正面为单数,页码位于每页图文区右下角,背面为双数,页码位于左下角;没有图文区的页面不标页码。 公文一律在左侧装订,不要在天头装订,不要压住文字,也不能只订一颗订书订。

根据语言发展的历史和语言之间语言要素(即语音、词汇、语法)的异同,可以把语言划分为语族、语支等各种类别。若把历史同出一个“基础语”(即母语)的许多语言归为一大类,则称为“语系”;同一语系的语言,根据语言之间的异同,又分为若干“语族”;语族之下分为“语支”;同语支的语言关系最密切,保留的共同点也最多。语支之下又包括若干语言。 按照语言的分类法,云南境内的25个少数民族语言可划分为2个语系、4个语族、11个语支。现将这些民族语言系属分类及其有关历史文化介绍如下。 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民族 云南境内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民族有13个,即彝族、白族、哈尼族、僳僳族、拉枯族、纳西族、景颇族、阿昌族、藏族、普米族、怒族、基诺族、独龙族。此外,还有一些小族群未被识别。藏缅语族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一带。这里是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主要河流的发源地,土地广阔、江河密布、峡谷纵深,地形地脉及气候条件复杂,自然资源富集,人文环境多样性特征显著。 汉藏语系诸语言的共同特点是其基本词汇以单音节为主,而且每个音节有固定的声调,在短语中有丰富的类别词。藏缅语族语言的语法次序是先主语,次宾语,又次动词,以及先名词次形容词的结构。该语族中属于藏语支的民族有藏族;彝语支的民族有彝族、哈尼族、僳僳族、拉枯族、纳西族、基诺族、怒族的一部分;羌语支有普米族;景颇语支有景颇族;缅语支有阿昌族;白语支有白族;另外独龙族语言的语支未定。各民族内部不同支系之间有比较大的方言土语差别。 民族间的语言关系越接近,他们在历史上的文化联系就越密切。藏缅语族诸民族的历史渊源与上古时期活动在西北地区的氏羌人有密切关系。有的是在向西南地区迁徙、流动、定居的过程中,融合当地百濮或百越族系的部众形成的新的共同体。有的是在本土兴起,征服许多氏羌部落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民族集体。因此,古代氏羌人的一些文化特征,如耕牧经济、火葬习俗、父子连名制、转房婚姻、原始宗教信仰等,在藏缅语族民族特别是在彝语支民族中仍有延续。 藏缅语族诸民族不但在语言关系上最接近,有着一系列共同的文化特征,更在族源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们都是古代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古羌人亦称氏羌或西羌,分布在陕西、甘肃、青海一带。约在4000年至5000年以前,羌人早期南下支系与当地土著部落融合为棘(濮)。棘系“羌之别种”,因其所居平坝地区,自然条件较优越,早已发展了农耕。西汉时期及其以前,活动于今西昌地区的“邛棘”和滇池地区的“滇焚”,是其中的主要代表。公元前4世纪初,羌人自甘、宁、青一带河湟地区南下,到岷江以东至金沙江畔,发展为武都、广汉、越诸羌,与《史记》所载的禽、昆明相接,是羌人南下的较晚支系。在古羌人与西南土著部落融合为v的基础上,昆明人与濮的融合是形成藏缅语族民族过程中的一个新的发展。魏晋以后,昆明人与棘(濮)的融合发展为对僚人的融合。汉至六朝,汉文史籍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称为叟人,有时则以叟、濮并列。隋唐以来,有乌蛮和白蛮的分化,乌蛮系由昆明部落发展而成,白蛮系以叟、濮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藏缅语族的先民们在长期的形成与融合发展过程中,活动范围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 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藏缅语族内部形成了三大文化区。青藏高原是藏文化区,以高原草场畜牧型经济和信仰藏传佛教为主要特征;云贵高原是彝语支民族文化区,以山地混合农业经济和信仰原始宗教为主要特征;而横断山脉则是这两大文化与汉文化互动形成的一条民族走廊,普米、纳西、怒、独龙等人口较少民族就是这条被称为“藏彝民族走廊”中的族群,他们以山地耕牧经济和信仰多种宗教为特征。 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民族 云南境内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民族共有4个,即壮族、傣族、布依族、水族。包括了两个语支的民族及其语言,即属于壮傣语支的壮族、傣族、布依族;侗水语支的水族。从历史源流上看,壮侗语族各民族与我国古代南方的最大一个族群“百越”或称“越族”有着密切的关系。越族因其支系繁多、各有种姓,在战国、秦汉时期被统称为“百越”。其中,较大的支系有于越、扬越、南越、闽越、骆越、东瓯、山越、滇越、西瓯等。 百越由于分布很广,各地所处历史条件不同,因而发展演变各异。东南越人早在先秦时期即与中原的华夏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联系密切,互相影响,随着自身政权组织的消亡,加快了与华夏族或后来汉族的融合。岭南和西南地区的越人,有的较早与汉族融合,有的已经演变,形成今天的一些兄弟民族。由于他们具有共同的族属渊源、相似的语言和文化特点,仍然具有亲缘关系。可以这样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民族迁徙与分化融合,居住在不同地区的越人产生了不同的族名,而过去曾普遍使用的“越”这个族称也渐渐不见于史籍,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越人后裔有了不同的族称,至宋明时期,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壮侗语族各民族。因而,在不少著作中,学者们又往往将壮侗语族各民族称为“百越民族”。 “百越”是我国古代南方地区的土著族群。在越族出现于历史舞台前,我国东南、中南和西南的广大区域内,从几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到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都遍布了人类活动的足迹。著名的考古发掘有旧石器时代的“马坝人”“柳江人”“左镇人”“下草湾人”,新石器时代的南宁贝丘遗址、江西的万年仙人洞、浙江余姚的河姆渡、嘉兴的马家浜、太湖杭州湾的良渚文化,等等。其中一些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如几何印纹陶,还出现了有规律的文化层叠压关系,反映了该地区文化的承续性。同时,一些出土文物还与史书上所记载的越人文化特征有着相同或相似之处,说明了古代百越族群与这些史前文化的密切关系。 越人分布地区广泛,史载“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是说自今越南北部经广西、广东、福建至浙江,都有越人各部杂居共处。不过,百越的分布地还延伸至台湾及西南地区的滇、黔等地。百越虽然分布广泛,但基本生活在气候湿润、土壤肥沃的平原低地或靠近江河湖海水道纵横的地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这种自然环境给百越民族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明显的影响,他们的文化创造也表现出与水相关的特征。如种植水稻、喜吃水产、习水善舟、居住干栏、文身断发、龙蛇崇拜等。由于历史的渊源关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不同民族间的互动关系,壮侗语族各民族与古代越人在文化上一方面表现出承续性,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各自的民族特色。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壮侗语族各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对缔造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的民族 云南境内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的民族共有2个,苗族和瑶族。苗瑶语族又分为2个语支,即苗语支和瑶语支。无论从历史源流还是语言、文化特征等等方面,它们相互之间都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两个民族在语言上有亲缘关系。它们共同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各族的地方性族群在语言上有交叉从属关系,如瑶族的“布努”语属于苗语支。这种语言、情感认同上的交叉从属关系,反映了两个民族在历史上曾经存在密切的互动。 从族源上看,两个民族都与历史上的“武陵蛮”“五溪蛮”存在比较密切的渊源关系,说明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今天的湖南、贵州、江西等省交界地区是苗族、瑶族共同的“历史民族区”。据记载,大约在唐朝初年,就有部分苗族从湘、黔、川、鄂等地迁入云南东南部地区,随即成了当时南诏统治范围之内的少数民族之一。以后,分布在云南的部分苗族,曾一度深入到了南诏、大理时期的东部“乌蛮”之中,并在今曲靖一带取得过统治地位。当时的“纳垢部”(今马龙)、“罗雄部”(今罗平)的二部首领都曾以“盘瓠”后裔自称。云南苗族的另一部分,系由元明清时期从黔、桂、川等地陆续迁来。这部分“苗民”“三苗后裔”,指的是清朝以前,元明以后,分别从贵州、广西一带迁来的苗族,其中显然也包括唐朝时期的“四邑苗众”的后裔。而关于瑶族的族源的说法学术界历来有争论,有源于“山越”之说,原始居住地在今江苏和浙江一带;有源于“长沙、武陵蛮”之说,原始居住地在今湖南湘江、资江中下游;有源于“五溪蛮”之说,原始居住地在今湖南、贵州之间;还有一种说法是瑶族的来源是多元的,包含了“长沙、武陵、五溪蛮”和“山越”。今天的学术界多主张瑶族为“长沙、武陵蛮”或“五溪蛮”之后,共同特点为“盘瓠崇拜”。远古时期的瑶族先民,曾与华夏族同居于黄河流域。周代由黄河流域迁至长江流域,成为被称为“蛮”部落群体中的一员。秦汉时期,瑶族先民聚居于湘江、资江及洞庭湖沿岸广大地区。南北朝时扩大了分布地。隋唐时逐步南迁至长沙、武陵、零陵、巴陵、桂阳、衡阳等郡,即今湖南大部分,广东与广西部分地区。元明清时期,瑶族已遍及广西、广东、湖南、云南、贵州诸省了。瑶族迁入云南的时间,记载不尽相同,一说唐代云南就已居住有瑶族先民;另一说瑶族是明清时期迁入的。居住在云南的瑶族同胞,普遍认同其祖先于100多年前自广西迁入。 苗瑶两族由于主体分布的地带山水相连,以长江以南的湖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等省区的山区为主要生存环境,为相互之间的往来提供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形成了以山地耕猎型为主导的经济文化类型。除了物质文化上的接近以外,社会组织如寨老制、石牌;民间传统信仰如盘瓠也多有类似。 两个民族不仅具有上述历史和文化上的密切关系,而且还有一些相似的民族特点,如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迁徙最频繁的民族之一。由于长期迁徙,形成难以磨灭的迁徙记忆文化如服饰、口头文学、丧葬等;相对集中、大分散、大杂居、小聚居,分布地域广阔是云南省苗瑶分布的共同的最大特点;苗、瑶两族还形成跨国分布;两个民族的地方性族群众多,内部的语言文化差异比较大;民族内聚力比较强;社会发育长期停滞,血缘和地缘双重性质的农村公社是基本的社会组织单位,内部贫富分化、阶级分化不很明显等等。 当然,强调两个民族的共性,并不意味着否定他们各自还有鲜明的特点。实际上,两个民族的社会历史发展是不平衡的。瑶族比苗族的开放性要更大一些,表现在语言上有比较普遍的兼语现象,在宗教上受到内地道教的影响比较深,社会的分化程度较之于苗族要更加突出等等。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民族 佤族、德昂族和布朗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古老民族,他们的语言都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与东南亚的孟族、高棉族等民族,在历史源流上有密切关系。从族源上看,佤族、德昂族、布朗族三个民族都同出于古代的百濮族群,居住相对集中在云南西部和西南部地区。根据现有的汉文历史文献,我国的孟高棉语族民族没有经过跨度大、长距离的迁徙,民族分化也相对较晚,很难在唐代以前的汉文献记载中将它们完全区分开来。 百濮族群也是我国南方古代一大族群,因种群繁多而被称为“百濮”。在古代南方,分布于东部的濮人大多与越人融合为一体,西部之濮则与孟高棉语族各民族有直接的渊源关系。汉晋时期,佤族、德昂族、布朗族的先民被称为“苞满”“濮”“闽濮”等,主要分布于今云南保山及其西南地区。唐代,滇西及滇西南的一部分濮人,由于其内部在经济上、文化上的差异性越来越大,开始分化为不同的族群,其中一部分被称作“望蛮”“望苴子蛮”,这一部分与今天的佤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另一部分濮人被称作“朴子蛮”,他们与今布朗族、德昂族有族源关系,主要分布在北至金沙江两岸,南达今西双版纳广大地区。元明清时期,濮人后裔进一步分化,出现了蒲蛮、蒲人、哈瓦、崩龙等称呼,他们与今布朗族、佤族和德昂族有直接的承续关系,分布格局也与之基本一致。 我国孟高棉语族各民族均为典型的山居民族,如佤族的阿佤山、布朗族的布朗山、德昂族的三台山等,是这3个民族最知名的聚居区。长期以来,他们主要分布在适宜稻作的亚热带地区,以旱地农耕为主要生计方式,纺织、茶叶种植在其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德昂族有“古老茶农”之称,布朗族聚居的西双版纳是西南地区重要的产茶区,而茶叶种植在佤族经济收入中也占有一定的比重。 由于这3个民族主要居住在交通不便的山区,文化教育程度较低,社会发育相对滞后,直到现在,仍有极少数群众还在从事刀耕火种农业。同时,由于人口相对较少,这3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影响较多,如小乘佛教的信仰即来自傣族的影响,并渗透到生产、生活中的诸多方面。在当代社会,他们的传统文化也同样受到了冲击和挑战,如何在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发展社会经济和保存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提高文化教育素质,成为这些民族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其他民族 除上述介绍的云南22个少数民族之外,云南少数民族中还有蒙古族、满族、回族3个外迁民族。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蒙古语支。元代落籍云南通海县的蒙古族,因与其他民族杂居,其原有蒙古语已发生变化,在对外交流中多使用汉语或彝语,但蒙古语并未完全消失。满语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的满语支,17世纪40年代,大量满族入迁中原,汉族移居山海关外,满汉交错杂处,在经济、文化、生活上交往频繁,满族逐渐普遍使用汉语汉文。到目前,仅有黑龙江一些边远地区满族聚居村寨的少数老人会说满语。居住在云南的满族习用汉语汉文。云南的满族主要于清代进入。回族的族源可追溯到元代迁入中国内地的中亚各族人、波斯人、阿拉伯人,以及7世纪以来侨居中国沿海广州、泉州等地的阿拉伯人和波斯商人的后裔。在长期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杂居交往发展中,逐渐吸收了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到明代初期形成了回族。史籍中记载大量回族人入居云南始于元代。1253年,即元宪宗三年,忽必烈、兀良合台率蒙、回混合军10万人平大理国,这是大量回族入居云南之开端。回族普遍通用汉语汉文。但在回族内部交往中,还保留着一些阿拉伯语、波斯语词汇,形成3种语言汇合的形式。在进行宗教活动时,则使用统一的阿拉伯文经典。看有没你需要的、

民族调研报告的论文格式模板

一封面  题目: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各项内容:四号宋体居中  二目录  目录: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章节条目:五号宋体  行距:单倍行距  三论文题目  小一号黑体加粗居中  四中文摘要  1、摘要: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2、摘要内容字体:小四号宋体  3、字数:300字左右  4、行距:20磅  5、关键词:四号宋体,加粗词3-5个,每个词间空一格  五英文摘要  1、ABSTRACT:小二号TimesNewR  2、内容字体:小四号TimesNewR  3、单倍行距  4、Keywords:四号加粗词3-5个,小四号TimesNewR词间空一格  六绪论  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500字左右,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  七正文  (一)正文用小四号宋体  (二)安保、管理类毕业论文各章节按照一、二、三、四、五级标题序号字体格式  章:标题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节:标题小三号黑体,加粗,居中  一级标题序号如:一、二、三、标题四号黑体,加粗,顶格  二级标题序号如:(一)(二)(三)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顶格  三级标题序号如: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  四级标题序号如:(1)(2)(3)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  五级标题序号如:①②③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  医学、体育类毕业论文各章序号用阿拉伯数字编码,层次格式为:1××××(小2号黑体,居中)××××××××××××××(内容用4号宋体)1××××(3号黑体,居左)×××××××××××××(内容用4号宋体)1××××(小3号黑体,居左)××××××××××××××××××××(内容用4号宋体)①××××(用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用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  (三)表格  每个表格应有自己的表序和表题,表序和表题应写在表格上方正中表序后空一格书写表题表格允许下页接续写,表题可省略,表头应重复写,并在右上方写"续表××"  (四)插图  每幅图应有图序和图题,图序和图题应放在图位下方居中处图应在描图纸或在洁白纸上用墨线绘成,也可以用计算机绘图  (五)论文中的图、表、公式、算式等,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别依序连编编排序号序号分章依序编码,其标注形式应便于互相区别,可分别为:图1、表2、公式(5)等  文中的阿拉伯数字一律用半角标示  八结束语  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300字左右,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  九致谢  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  十参考文献  (一)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8-10篇,五号宋体,行距:20磅参考文献以文献在整个论文中出现的次序用[1]、[2]、[3]……形式统一排序、依次列出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  着作:[序号]作者译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引用部分起止页  期刊:[序号]作者译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年份卷号(期数)引用部分起止页  会议论文集:[序号]作者译者文章名文集名会址开会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引用部分起止页  十一附录(可略去)  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英文内容小四号TimesNewR单倍行距翻译成中文字数不少于500字内容五号宋体,行距:20磅  (本回答来源于学术堂)

1、必须包含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四个部分;如有引用他人文章的还要加注参考文献,具体顺序如下:                                                                      1) 标题 2) 摘要 3) 关键词  4) 正文  2、标题的写法 (1)标题。建议采用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基本格式为 “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如《关于××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情况调查》;也可采用正副标题结合式,正题陈述调查报告的主要结论或提出中心问题,副题标明调查的对象、范围、问题,如《企业 发展重在制度创新――××公司管理制度建设实践思考》等。3、摘要的写法                                                                     摘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第一,简要说明调查目的,即简要说明调查的原因;第二,简要介绍调查的对象和调查内容。包括调查时间、地点、对象、范围、调查要点及所要解答的问题;第三,简要介绍调查研究的方法。介绍调查研究的方法,有助于使确信调查结果的 可靠性,并说明选用该方法的原因。3、关键词的写法关键词是从论文标题、内容提要或正文中提取的、能表现该论文主题的、具有实质意义 的词语,通常不超过4个,中间空1个字符距离。4、正文的写法                                                                      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1)前言。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 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2)主体。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 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3)结尾。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 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我要调查网,让调查更简单方便!

摘要:XXXXXXXXXXXXXXX(摘要内容宋体小四) 关键词:XXXX XXXXX XXXXXX(关键词3-8个,两两之间空两格,宋体小四) 引言(黑体小三,若引言内容较少,可不必出现“引言”二字,直接叙述引言内容) XXXXXXXXXXXXXXX(内容宋体小四) 以下为正文部分(全文的行距为5倍) 1 一级标题(黑体小三) 1 二级标题(黑体四号) XXXXXXXXXXXXXXX(内容宋体小四) 1 三级标题(黑体小四) XXXXXXXXXXXXXXX(内容宋体小四) 参考文献(正文下空一行接“参考文献”,黑体四)(参考文献内容宋体五号) 各类参考文献的格式如下: ①专著:[序号]作者 书名[M] 出版地: 出版社,出版年份 起-止页码 ②译著:[序号]作者 书名[M], 译者 出版地: 出版社,出版年份 起-止页码 ③期刊:[序号]作者 文题[J] 刊名,出版年,卷号(期号): 起-止页码 ④论文集:[序号]作者 文题 论文集名[C] 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起-止页码 ⑤学位论文:[序号]作者 文题[D] 授予单位所在地:授予单位,答辩年份: 起-止页码 ⑥外文文献:著录格式同中文,实词的首字母大写,其余小写。 ⑦专利:[序号]申请者 专利名[P] 专利国别:专利号 出版日期 ⑧网络文献:[序号]责任者文章标题[文献类型标识](发布时间)[下载时间]文献网址 (时间格式如:2007―02―08) ⑨报纸文章:[序号]作者 文题[N] 报刊名称,发表时间(版面)(时间格式如:2007―02―08) 作者超过3人的按此格式: [1] 罗军武,施兆鹏,沈程文,等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J]作物学报,2004,30(3):266- 其中“[]和()”符号用宋体半角, “, 和”以及数字和英文用Time New R 这是我上的社会调查学的格式。

论文格式要求一、论文篇幅:3000—4500字,论文必须包含200字左右的中、英文摘要及3-4个关键词。二、论文格式:(一)题目、署名及层次格式、文字、字数要求:1、文稿采用A4幅面word文档;中文标题为三号黑体,如有副标题,另起一行,字体为四号宋体;正文为小四号仿宋体;英文字体为Times New Roman,标题字号为三号,字母全部大写;如有副标题,另起一行,首字母大写,正文为小四号字体;文稿应加注页码。2、题目居中,作者署名(五号、仿宋体)及单位信息(五号、仿宋体)标在题目下,(当作者单位不同时,应用1、2……标识区别)。需做作者简介时,可在当页下方划一条横线,在横线下加说明。3、摘要和关键词(五号、黑体)写在题目后、正文前,摘要和关键词的内容部分为五号仿宋体。如下图所示:数字城市化进程王**1 杨**2 张**1(****大学,北京 100001;****研究院,天津 300001)摘 要:**********************************************************************************************************************************************************关键词:*** *** ***4、论文的层次,统一要求采用:1 *******1 *******(占一行或接排。 当接排时,标题后要加标点。一级标题采用四号黑体,二级标题采用小四号黑体,三级标题采用小四号宋体加粗)1 *******1*******(二)文稿和图稿其它要求:1、正确阐述技术内容。名词术语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范。如所采用的名词术语尚未编定时,可采用各业务部门和科研单位常用的名词术语,不要任意用简称、方言。2、准确使用标点符号,注意:(1)标题、图题、表名后及公式后不用标点;(2)阿拉伯数字的起止(范围)号用“~”,如:“20~30”,“8%~10%”,“0~10oC”3、对正文中的某些问题需加以说明时,可用“呼应注”(也叫脚注),即在所要加注处的右上角标注“①、②……”,同时在本页末留出位置,划一横线与正文隔开,在横线下注明“①、②……”。4、计量单位采用国务院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一律用拉丁文书写。5、要将中文图表中的英文说明翻译成中文(英文不保留)。6、外文字母写成印刷体,同时注意将正斜体、大小写分清楚。7、数字的书写(统计数、各种计量及图表编号等各种顺序号)均用阿拉伯数字,世纪、年代、月、日和时刻均用阿拉伯数字,并一概用全称。8、表格、公式、样图均要编号,每篇论文加注流水号,例如:图1、图2,表1、表2,公式⑴、公式⑵。9、照片要求清晰、层次分明,本论文集为非彩印书,请尽量用黑白照片,应尽量避免以颜色做区分的柱状图、线条图等。墨线图要大小适当,图线要规整,文字及数字应采用六号字体。照片、图稿等电子文件需备份一份随稿件一并提交。10、稿件为中文的英文摘要或稿件为英文的中文摘要,要放在正文后,参考文献前。包括题目、作者信息及摘要、关键词。格式如下:PAPER TITLEWang **1 Yang **1 Zhang **2(**** College,北京 100001;**** Academe,天津 300001)Abstract:**********************************************************************************************************************************************************Keywords: *** *** ***11、参考文献的项目要列全,格式如下:[1]*****主编 建筑结构(文献名称) 北京(出版城市):*****出版社,2003(出版年限)[2]*****主编城市规划上海:*****出版社, 2001 (三)文稿最后应有附件页,注明作者个人信息,内容见下表:作者基本情况表姓名 性别 职称 工作单位 职务 联系电话 (固定电话请注明本地区号) 传真 通信地址 邮编 E-mail

民族调研报告的论文格式怎么写

调研报告的正文包括前言、主体和结尾三部分。       (1)前言       调研报告的前言简要地叙述为什么对这个问题(工作、事件、人物)进行调查;调查的时光、地点、对象、范围、经过及采用的方法;调查对象的基本状况、历史背景以及调查后的结论等。这些方面的侧重点由写作者根据调研目的来确定,不必面面俱到。       调研报告开头的方法很多,有的引起读者注意,有的采用设问手法,有的开门见山,有的承上启下,有的画龙点睛,没有固定形式。但一般要求紧扣主旨,为主体部分做展开准备。文字要简练,概括性要强。       (2)主体      这是调研报告的主干和核心,是引语的引申,是结论的依据。这部分主要写明事实的真相、收获、经验和教训,即介绍调查的主要资料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主体部分要包括超多的材料人物、事件、问题、具体做法、困难障碍等,资料较多。所以要精心安排调研报告的层次,安排好结构,有步骤、有次序地表现主题。       (3)结尾       结尾是调研报告分析问题、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必然结果。不一样的调研报告,结尾写法各不相同,一般来说,调研报告的结尾有以下五种:对调研报告归纳说明,总结主要观点,深化主题,以提高人们的认识;对事物发展做出展望,提出努力的方向,启发人们进一步去探索;提出推荐,供领导参考;写出尚存在的问题或不足,说明有待今后研究解决;补充交代正文没有涉及而又值得重视的状况或问题。       总之,调研报告结尾要简洁有力,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没有必要也能够不写。我要调查网,让调查更简单方便!

摘要:XXXXXXXXXXXXXXX(摘要内容宋体小四) 关键词:XXXX XXXXX XXXXXX(关键词3-8个,两两之间空两格,宋体小四) 引言(黑体小三,若引言内容较少,可不必出现“引言”二字,直接叙述引言内容) XXXXXXXXXXXXXXX(内容宋体小四) 以下为正文部分(全文的行距为5倍) 1 一级标题(黑体小三) 1 二级标题(黑体四号) XXXXXXXXXXXXXXX(内容宋体小四) 1 三级标题(黑体小四) XXXXXXXXXXXXXXX(内容宋体小四) 参考文献(正文下空一行接“参考文献”,黑体四)(参考文献内容宋体五号) 各类参考文献的格式如下: ①专著:[序号]作者 书名[M] 出版地: 出版社,出版年份 起-止页码 ②译著:[序号]作者 书名[M], 译者 出版地: 出版社,出版年份 起-止页码 ③期刊:[序号]作者 文题[J] 刊名,出版年,卷号(期号): 起-止页码 ④论文集:[序号]作者 文题 论文集名[C] 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起-止页码 ⑤学位论文:[序号]作者 文题[D] 授予单位所在地:授予单位,答辩年份: 起-止页码 ⑥外文文献:著录格式同中文,实词的首字母大写,其余小写。 ⑦专利:[序号]申请者 专利名[P] 专利国别:专利号 出版日期 ⑧网络文献:[序号]责任者文章标题[文献类型标识](发布时间)[下载时间]文献网址 (时间格式如:2007―02―08) ⑨报纸文章:[序号]作者 文题[N] 报刊名称,发表时间(版面)(时间格式如:2007―02―08) 作者超过3人的按此格式: [1] 罗军武,施兆鹏,沈程文,等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J]作物学报,2004,30(3):266- 其中“[]和()”符号用宋体半角, “, 和”以及数字和英文用Time New R 这是我上的社会调查学的格式。

少数民族调研报告的论文

根据语言发展的历史和语言之间语言要素(即语音、词汇、语法)的异同,可以把语言划分为语族、语支等各种类别。若把历史同出一个“基础语”(即母语)的许多语言归为一大类,则称为“语系”;同一语系的语言,根据语言之间的异同,又分为若干“语族”;语族之下分为“语支”;同语支的语言关系最密切,保留的共同点也最多。语支之下又包括若干语言。 按照语言的分类法,云南境内的25个少数民族语言可划分为2个语系、4个语族、11个语支。现将这些民族语言系属分类及其有关历史文化介绍如下。 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民族 云南境内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民族有13个,即彝族、白族、哈尼族、僳僳族、拉枯族、纳西族、景颇族、阿昌族、藏族、普米族、怒族、基诺族、独龙族。此外,还有一些小族群未被识别。藏缅语族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一带。这里是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主要河流的发源地,土地广阔、江河密布、峡谷纵深,地形地脉及气候条件复杂,自然资源富集,人文环境多样性特征显著。 汉藏语系诸语言的共同特点是其基本词汇以单音节为主,而且每个音节有固定的声调,在短语中有丰富的类别词。藏缅语族语言的语法次序是先主语,次宾语,又次动词,以及先名词次形容词的结构。该语族中属于藏语支的民族有藏族;彝语支的民族有彝族、哈尼族、僳僳族、拉枯族、纳西族、基诺族、怒族的一部分;羌语支有普米族;景颇语支有景颇族;缅语支有阿昌族;白语支有白族;另外独龙族语言的语支未定。各民族内部不同支系之间有比较大的方言土语差别。 民族间的语言关系越接近,他们在历史上的文化联系就越密切。藏缅语族诸民族的历史渊源与上古时期活动在西北地区的氏羌人有密切关系。有的是在向西南地区迁徙、流动、定居的过程中,融合当地百濮或百越族系的部众形成的新的共同体。有的是在本土兴起,征服许多氏羌部落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民族集体。因此,古代氏羌人的一些文化特征,如耕牧经济、火葬习俗、父子连名制、转房婚姻、原始宗教信仰等,在藏缅语族民族特别是在彝语支民族中仍有延续。 藏缅语族诸民族不但在语言关系上最接近,有着一系列共同的文化特征,更在族源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们都是古代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古羌人亦称氏羌或西羌,分布在陕西、甘肃、青海一带。约在4000年至5000年以前,羌人早期南下支系与当地土著部落融合为棘(濮)。棘系“羌之别种”,因其所居平坝地区,自然条件较优越,早已发展了农耕。西汉时期及其以前,活动于今西昌地区的“邛棘”和滇池地区的“滇焚”,是其中的主要代表。公元前4世纪初,羌人自甘、宁、青一带河湟地区南下,到岷江以东至金沙江畔,发展为武都、广汉、越诸羌,与《史记》所载的禽、昆明相接,是羌人南下的较晚支系。在古羌人与西南土著部落融合为v的基础上,昆明人与濮的融合是形成藏缅语族民族过程中的一个新的发展。魏晋以后,昆明人与棘(濮)的融合发展为对僚人的融合。汉至六朝,汉文史籍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称为叟人,有时则以叟、濮并列。隋唐以来,有乌蛮和白蛮的分化,乌蛮系由昆明部落发展而成,白蛮系以叟、濮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藏缅语族的先民们在长期的形成与融合发展过程中,活动范围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 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藏缅语族内部形成了三大文化区。青藏高原是藏文化区,以高原草场畜牧型经济和信仰藏传佛教为主要特征;云贵高原是彝语支民族文化区,以山地混合农业经济和信仰原始宗教为主要特征;而横断山脉则是这两大文化与汉文化互动形成的一条民族走廊,普米、纳西、怒、独龙等人口较少民族就是这条被称为“藏彝民族走廊”中的族群,他们以山地耕牧经济和信仰多种宗教为特征。 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民族 云南境内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民族共有4个,即壮族、傣族、布依族、水族。包括了两个语支的民族及其语言,即属于壮傣语支的壮族、傣族、布依族;侗水语支的水族。从历史源流上看,壮侗语族各民族与我国古代南方的最大一个族群“百越”或称“越族”有着密切的关系。越族因其支系繁多、各有种姓,在战国、秦汉时期被统称为“百越”。其中,较大的支系有于越、扬越、南越、闽越、骆越、东瓯、山越、滇越、西瓯等。 百越由于分布很广,各地所处历史条件不同,因而发展演变各异。东南越人早在先秦时期即与中原的华夏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联系密切,互相影响,随着自身政权组织的消亡,加快了与华夏族或后来汉族的融合。岭南和西南地区的越人,有的较早与汉族融合,有的已经演变,形成今天的一些兄弟民族。由于他们具有共同的族属渊源、相似的语言和文化特点,仍然具有亲缘关系。可以这样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民族迁徙与分化融合,居住在不同地区的越人产生了不同的族名,而过去曾普遍使用的“越”这个族称也渐渐不见于史籍,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越人后裔有了不同的族称,至宋明时期,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壮侗语族各民族。因而,在不少著作中,学者们又往往将壮侗语族各民族称为“百越民族”。 “百越”是我国古代南方地区的土著族群。在越族出现于历史舞台前,我国东南、中南和西南的广大区域内,从几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到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都遍布了人类活动的足迹。著名的考古发掘有旧石器时代的“马坝人”“柳江人”“左镇人”“下草湾人”,新石器时代的南宁贝丘遗址、江西的万年仙人洞、浙江余姚的河姆渡、嘉兴的马家浜、太湖杭州湾的良渚文化,等等。其中一些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如几何印纹陶,还出现了有规律的文化层叠压关系,反映了该地区文化的承续性。同时,一些出土文物还与史书上所记载的越人文化特征有着相同或相似之处,说明了古代百越族群与这些史前文化的密切关系。 越人分布地区广泛,史载“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是说自今越南北部经广西、广东、福建至浙江,都有越人各部杂居共处。不过,百越的分布地还延伸至台湾及西南地区的滇、黔等地。百越虽然分布广泛,但基本生活在气候湿润、土壤肥沃的平原低地或靠近江河湖海水道纵横的地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这种自然环境给百越民族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明显的影响,他们的文化创造也表现出与水相关的特征。如种植水稻、喜吃水产、习水善舟、居住干栏、文身断发、龙蛇崇拜等。由于历史的渊源关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不同民族间的互动关系,壮侗语族各民族与古代越人在文化上一方面表现出承续性,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各自的民族特色。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壮侗语族各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对缔造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的民族 云南境内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的民族共有2个,苗族和瑶族。苗瑶语族又分为2个语支,即苗语支和瑶语支。无论从历史源流还是语言、文化特征等等方面,它们相互之间都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两个民族在语言上有亲缘关系。它们共同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各族的地方性族群在语言上有交叉从属关系,如瑶族的“布努”语属于苗语支。这种语言、情感认同上的交叉从属关系,反映了两个民族在历史上曾经存在密切的互动。 从族源上看,两个民族都与历史上的“武陵蛮”“五溪蛮”存在比较密切的渊源关系,说明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今天的湖南、贵州、江西等省交界地区是苗族、瑶族共同的“历史民族区”。据记载,大约在唐朝初年,就有部分苗族从湘、黔、川、鄂等地迁入云南东南部地区,随即成了当时南诏统治范围之内的少数民族之一。以后,分布在云南的部分苗族,曾一度深入到了南诏、大理时期的东部“乌蛮”之中,并在今曲靖一带取得过统治地位。当时的“纳垢部”(今马龙)、“罗雄部”(今罗平)的二部首领都曾以“盘瓠”后裔自称。云南苗族的另一部分,系由元明清时期从黔、桂、川等地陆续迁来。这部分“苗民”“三苗后裔”,指的是清朝以前,元明以后,分别从贵州、广西一带迁来的苗族,其中显然也包括唐朝时期的“四邑苗众”的后裔。而关于瑶族的族源的说法学术界历来有争论,有源于“山越”之说,原始居住地在今江苏和浙江一带;有源于“长沙、武陵蛮”之说,原始居住地在今湖南湘江、资江中下游;有源于“五溪蛮”之说,原始居住地在今湖南、贵州之间;还有一种说法是瑶族的来源是多元的,包含了“长沙、武陵、五溪蛮”和“山越”。今天的学术界多主张瑶族为“长沙、武陵蛮”或“五溪蛮”之后,共同特点为“盘瓠崇拜”。远古时期的瑶族先民,曾与华夏族同居于黄河流域。周代由黄河流域迁至长江流域,成为被称为“蛮”部落群体中的一员。秦汉时期,瑶族先民聚居于湘江、资江及洞庭湖沿岸广大地区。南北朝时扩大了分布地。隋唐时逐步南迁至长沙、武陵、零陵、巴陵、桂阳、衡阳等郡,即今湖南大部分,广东与广西部分地区。元明清时期,瑶族已遍及广西、广东、湖南、云南、贵州诸省了。瑶族迁入云南的时间,记载不尽相同,一说唐代云南就已居住有瑶族先民;另一说瑶族是明清时期迁入的。居住在云南的瑶族同胞,普遍认同其祖先于100多年前自广西迁入。 苗瑶两族由于主体分布的地带山水相连,以长江以南的湖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等省区的山区为主要生存环境,为相互之间的往来提供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形成了以山地耕猎型为主导的经济文化类型。除了物质文化上的接近以外,社会组织如寨老制、石牌;民间传统信仰如盘瓠也多有类似。 两个民族不仅具有上述历史和文化上的密切关系,而且还有一些相似的民族特点,如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迁徙最频繁的民族之一。由于长期迁徙,形成难以磨灭的迁徙记忆文化如服饰、口头文学、丧葬等;相对集中、大分散、大杂居、小聚居,分布地域广阔是云南省苗瑶分布的共同的最大特点;苗、瑶两族还形成跨国分布;两个民族的地方性族群众多,内部的语言文化差异比较大;民族内聚力比较强;社会发育长期停滞,血缘和地缘双重性质的农村公社是基本的社会组织单位,内部贫富分化、阶级分化不很明显等等。 当然,强调两个民族的共性,并不意味着否定他们各自还有鲜明的特点。实际上,两个民族的社会历史发展是不平衡的。瑶族比苗族的开放性要更大一些,表现在语言上有比较普遍的兼语现象,在宗教上受到内地道教的影响比较深,社会的分化程度较之于苗族要更加突出等等。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民族 佤族、德昂族和布朗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古老民族,他们的语言都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与东南亚的孟族、高棉族等民族,在历史源流上有密切关系。从族源上看,佤族、德昂族、布朗族三个民族都同出于古代的百濮族群,居住相对集中在云南西部和西南部地区。根据现有的汉文历史文献,我国的孟高棉语族民族没有经过跨度大、长距离的迁徙,民族分化也相对较晚,很难在唐代以前的汉文献记载中将它们完全区分开来。 百濮族群也是我国南方古代一大族群,因种群繁多而被称为“百濮”。在古代南方,分布于东部的濮人大多与越人融合为一体,西部之濮则与孟高棉语族各民族有直接的渊源关系。汉晋时期,佤族、德昂族、布朗族的先民被称为“苞满”“濮”“闽濮”等,主要分布于今云南保山及其西南地区。唐代,滇西及滇西南的一部分濮人,由于其内部在经济上、文化上的差异性越来越大,开始分化为不同的族群,其中一部分被称作“望蛮”“望苴子蛮”,这一部分与今天的佤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另一部分濮人被称作“朴子蛮”,他们与今布朗族、德昂族有族源关系,主要分布在北至金沙江两岸,南达今西双版纳广大地区。元明清时期,濮人后裔进一步分化,出现了蒲蛮、蒲人、哈瓦、崩龙等称呼,他们与今布朗族、佤族和德昂族有直接的承续关系,分布格局也与之基本一致。 我国孟高棉语族各民族均为典型的山居民族,如佤族的阿佤山、布朗族的布朗山、德昂族的三台山等,是这3个民族最知名的聚居区。长期以来,他们主要分布在适宜稻作的亚热带地区,以旱地农耕为主要生计方式,纺织、茶叶种植在其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德昂族有“古老茶农”之称,布朗族聚居的西双版纳是西南地区重要的产茶区,而茶叶种植在佤族经济收入中也占有一定的比重。 由于这3个民族主要居住在交通不便的山区,文化教育程度较低,社会发育相对滞后,直到现在,仍有极少数群众还在从事刀耕火种农业。同时,由于人口相对较少,这3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影响较多,如小乘佛教的信仰即来自傣族的影响,并渗透到生产、生活中的诸多方面。在当代社会,他们的传统文化也同样受到了冲击和挑战,如何在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发展社会经济和保存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提高文化教育素质,成为这些民族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其他民族 除上述介绍的云南22个少数民族之外,云南少数民族中还有蒙古族、满族、回族3个外迁民族。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蒙古语支。元代落籍云南通海县的蒙古族,因与其他民族杂居,其原有蒙古语已发生变化,在对外交流中多使用汉语或彝语,但蒙古语并未完全消失。满语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的满语支,17世纪40年代,大量满族入迁中原,汉族移居山海关外,满汉交错杂处,在经济、文化、生活上交往频繁,满族逐渐普遍使用汉语汉文。到目前,仅有黑龙江一些边远地区满族聚居村寨的少数老人会说满语。居住在云南的满族习用汉语汉文。云南的满族主要于清代进入。回族的族源可追溯到元代迁入中国内地的中亚各族人、波斯人、阿拉伯人,以及7世纪以来侨居中国沿海广州、泉州等地的阿拉伯人和波斯商人的后裔。在长期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杂居交往发展中,逐渐吸收了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到明代初期形成了回族。史籍中记载大量回族人入居云南始于元代。1253年,即元宪宗三年,忽必烈、兀良合台率蒙、回混合军10万人平大理国,这是大量回族入居云南之开端。回族普遍通用汉语汉文。但在回族内部交往中,还保留着一些阿拉伯语、波斯语词汇,形成3种语言汇合的形式。在进行宗教活动时,则使用统一的阿拉伯文经典。看有没你需要的、

黑龙江少数民族概况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散杂居边疆省份,全省共有53个少数民族,人口近20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26%。其中世居本省的有满、朝鲜、蒙古、回、达斡尔、锡伯、赫哲、鄂伦春、鄂温克和柯尔克孜等1 0少数个民族。10个世居少数民族中,满、朝鲜、蒙古、回4个民族人口超过10万,达斡尔族人口3万,其余5个民族人口不足万人。赫哲族有3910人,黑龙江省独有民族,鄂伦春族3871人,占全国鄂伦春族人口的52%。满族、回族普遍使用汉语文;朝鲜族、蒙古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大多数人通用汉语文;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赫哲族有本民族语言,没有文字,普遍使用汉语文;其他43个少数民族大部分是在黑龙江开发和建设中,从外地调入、分配、转业、移居而来的,大多通用汉语言文字。少数民族人口按城乡比例划分,人口居住在城市和县镇的占3%;居住在农村的占7%。按民族地区和散居比例划分,居住在自治地方、民族区、民族乡镇的占9%,散居人口占1%。黑龙江省建有1个自治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1个民族区(齐齐哈尔梅里斯达斡尔族区),69个民族乡镇,其中,满族乡(镇)24个、朝鲜族乡(镇)19个、蒙古族乡(镇)6个、达斡尔族乡3个、鄂伦春族乡5个、鄂温克族乡1个、赫哲族乡3个、联合民族乡(镇)8个。全省还认定少数民族聚居村680个。2005年,民族工作为富民、强省、兴边、睦邻,构建和谐龙江做出了积极贡献。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事业有了较快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民族地区初步建立了多元经济结构,种植业、畜牧业已成为民族地区的基础产业。全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占有耕地3973万公顷,人均37公顷,高于全省农民平均水平。中央免收农业税政策,极大地调动了民族地区种粮积极性。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有了较快发展。2005年末,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和69个民族乡(镇)生产总值分别为5亿元和110亿元,比2000年分别增长135%和34%。自治县财政一般性预算收人34亿元,是2000年的4倍。680个民族村人均收入3297元,高于全省农村人均收入76元,是2000年的38倍。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民族教育。鄂伦春族、赫哲族等少数民族的中小学大部分进入规范化学校行列,鄂伦春族、赫哲族、鄂温克族、柯尔克孜族完成了“普九”任务。普通高校对少数民族考生录取政策的深入落实,使一大批少数民族学生进入了高校学习。少数民族医疗卫生条件有较大改善,少数民族人口素质不断提高,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民族语文、出版、新闻、广播事业不断发展。

  • 索引序列
  • 民族调研报告的论文格式要求
  • 少数民族调研报告的论文格式
  • 民族调研报告的论文格式模板
  • 民族调研报告的论文格式怎么写
  • 少数民族调研报告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