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小氮肥杂志改名

小氮肥杂志改名

发布时间:

小氮肥杂志改名

去邮局查一下。

刊名: 中氮肥M-sized Nitrogenous Fertilizer Progress主办: 四川化工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全国中氮情报协作组周期: 双月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4-9932CN: 51-1379/TQ 历史沿革:现用刊名:中氮肥创刊时间:1985PS:该刊为省级普通期刊,非核心期刊,合适请采纳,谢谢~

上次还在网上看到,不过网址忘了,百度查一下吧,呵呵。

小氮肥杂志投稿

第一:你要知道你请投的期刊的级别第二:你要确定你想投的期刊,一定要是与你论文主题相符的期刊~如(林业世界)第三:找到这本期刊的出版社,联系到编辑或自己在其官网上投稿

大氮肥中氮肥小氮肥煤化工化肥工业石油化工应用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化工技术与开发化学工程师西部煤化工广州化工 等等

上次还在网上看到,不过网址忘了,百度查一下吧,呵呵。

《磷肥与复肥》双月刊《中氮肥》双月刊《化肥工业》双月刊《小氮肥》月刊《化肥设计》双月刊《小氮肥设计技术》季刊《大氮肥》双月刊《农药》月刊《世界农药》双月刊《农药译丛》双月刊《化学工业》月刊《化工进展》月刊《中国化工信息》周报《中国化工报导(英文版)》旬刊《化工科技市场》月

氮肥与甲醇杂志

CH30H+HO-NO2=CH3O一NO2十H2O

理论上讲,氨水、甲醇,具有挥发性的化合物,可以使蛋白质变性,失去活力。对机体有毒性。可以致人死亡。二者没有机会与精子相遇。

酸和醇的反应,遵循酸脱羟基醇脱氢的原理,生成脂类(或酯),硝酸脱去羟基变成-NO甲醇脱氢变成CH3O,所以生成CH3O-NO2(硝酸甲酯)和水

硝酸甲酯。。谢谢采纳 记得采纳啊

中氮肥杂志价格

列的很全了。

去邮局查一下。

刊名: 中氮肥M-sized Nitrogenous Fertilizer Progress主办: 四川化工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全国中氮情报协作组周期: 双月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4-9932CN: 51-1379/TQ 历史沿革:现用刊名:中氮肥创刊时间:1985PS:该刊为省级普通期刊,非核心期刊,合适请采纳,谢谢~

大氮肥杂志社官网

这个要花钱啊,是中级职称吧,我没有弄期刊,自己按格式写的也通过了,我们这里好像不一定要求要发表的文章,副高才要,

学术堂整理了一份林业论文发表流程,供大家参考:  一、选刊  选定一种期刊杂志作为自己的投稿对象  二、写作  如果你的论文已经写好了,论文格式就根据投稿要求进行修改,不同的杂志社对论文的格式要求不一样一定要严格按照这个要求操作的哦,包括查重的时候也是一样的  如果你的文章还没有写好,可以先了解下刊物的格式、要求、审稿喜好,然后再去写稿子,这样做,录用率很高的  三、投稿  最普遍的就是邮箱投稿了,但是现在假网站,假邮箱很多,一不小心就上当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很靠谱的方法:在知网的版权页上列有期刊的投稿邮箱或者官网地址点击"原版目录页浏览"还可以查看封皮、扉页以及版权页等信息  四、反馈通知  投稿结束并不是什么事情都没有了,恰恰相反,这才是刚开始作者的文章可能立意选题都比较好,结构框架也十分明了,但是出现漏洞的机率还是有的,所以一般都会需要修改论文一般需要三审,修改意见会发送至作者邮箱或者在投稿系统中显示,作者一定要随时关注邮件/系统动态,避免出现信息不及时的情况  按照修改意见修改文章后再发给编辑,审核无误就可以等候发表了(终于可以放下心来~)  另外,修改审核都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一般来说这个周期会在2-3个月如果作者对时间有要求,一定要提前发表,确保万无一失  五、缴纳版面费  现在的刊物一般都要收取一定的版面费,按文章的字数占几个版面还有刊物的等级来收取一定的版面费只有少数的不收取版面费  六、签收样刊  出样刊的时候,杂志社一般会预留样刊寄给作者,以便作者需要时用但是有一点,杂志社可能不会存多余的样刊,作者拿到样刊后一定要保存好,以免丢失

全球变暖趋势地球正在变得越来越热,全球变暖趋势的预测得到了大多数气象学家的认可,但是,不仅在欧洲,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人明显感受到了不同,似乎这个冬天比往年更加寒冷。 根据气象台连续5天日均气温低于10℃方为气象意义上入冬的标准,上海市于12月4日正式入冬,这个日期在申城近10年入冬时间中名列第三。气象记录证明,今年上海市入冬不仅时间赶早,而且来势凶猛,使得近期成为近10年来同期最冷的几天。在2004年以前,上海市连续16年“暖冬”,直到去年冬季持续的雨雪,才结束了连续的温暖冬天。 全国许多地方的同期最低气温纪录,在12月内被更新。北京市12月4日最低气温为-1℃,是北京近50年来同期最低气温。中国东北部的大连市连续降雪41个小时,是54年来罕见的现象。 全球变暖,为何冬天更加寒冷,暴风雪越来越多呢?记者采访了德国著名气候学家,德国基尔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教授莫吉布·拉提夫。 他认为,冬季的寒冷和暴风雪的增加,并不能推翻“全球变暖”的判断,“暖冬是全球变暖的第一个信号,我们还是会遭遇一些寒冷的冬天”。相反,“少量的降雪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一种反应”。莫吉布·拉提夫说:“我们观察到的最近严重的降雪事件仅仅是气候自然条件无序的反应。” 莫吉布·拉提夫认为,越来越多的强降水,包括降雨和降雪,是全球变暖的表现,特别是在夏天。然而,强降水将会与越来越多的频繁发生的干旱交替出现。因此,一方面,严重雨雪愈加频繁,另一方面,干旱会越来越多。 “后天”先兆? 很多人对全球变暖引起的气候异常担忧,这种担忧被以极端的形式搬上银幕,美国电影《后天》上映后,曾引起强烈的反响,电影中纽约被迅速冰封的场景让人不寒而栗。电影描述了全球变暖导致南北极冰山融化,大量淡水注入海洋后,破坏了墨西哥暖流的运动。墨西哥暖流是向北半球送去温暖的重要洋流,它的减弱让北半球陷入寒冷,并且迅速地进入冰河时代。 电影导演称,《后天》依据科学预测。英国自然海洋学中心的研究人员近期在《自然》上发表文章说,驱动墨西哥暖流的洋流系统自1992年以来减慢30%,这是全球变暖所造成的。气候专家对于这些变化如何影响气候还不能确定。 当欧洲和中国部分地区遭遇暴雪和寒冷时,有人自然会联想到《后天》。 “电影《后天》是虚构的,我不认为会出现因为墨西哥暖流变弱而开始新的冰河时代。”莫吉布·拉提夫说,但是,全球变暖的趋势却实在地被更多的证据证实。 2004年,一则新闻在中国流传:美国五角大楼“秘密报告”中说,“今后20年内,全球气候将发生突变,一场全球性灾难就摆在我们面前,成千上万的人将在自然灾害中死亡。”“到2020年,欧洲的沿海城市将被上升的海平面所淹没,英国气候将像西伯利亚一样寒冷干燥。核战、大旱、饥饿和暴乱等问题将困扰全球各国。”“中国南部地区在2010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2010年以后,中国北方水患不断,南方一片干旱……” 按照这份报告的预测,5年以后,全球气候将发生剧烈的变化。记者询问莫吉布·拉提夫教授对这个预测的看法,他回答说:“这是不严肃的,气候的改变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 但莫吉布·拉提夫肯定的是,洪水暴雪等极端天气将越来越多,他说,“气候变化的反应是滞后的,无论如何我们将感觉到越来越热,越来越热意味着更多的极端天气,如更加剧烈的台风。”可以预见的是,因恶劣气候导致的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也将增加。 联合国世界气候变化会议近期发布报告证明,2005年将成为有记录以来气候最糟糕的一年。 世界自然基金会提交的这份报告称,2005年的糟糕气候表现在:全球平均气温最高,北极圈冰层融化最剧烈,大西洋飓风最肆虐,加勒比海域水温最高。今年还是亚马逊河流域几十年来最干燥的一年,其干旱程度比上世纪任何时候都要剧烈。 报告援引美国政府部门以及世界气象组织的数据说,美国航天局10月一份报告显示,2005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998年创纪录的年份还要高;美国飓风研究中心记录的飓风次数甚至超出了26个字母的范围;9月份北极圈冰层面积创下新低。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有效吗? 气候反应的滞后性,让我们对将来的气候变化难以把握,但这样的规律也许也为人类改善将来气候状况赢得了可贵的时间。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已经被科学研究证明,莫吉布·拉提夫教授告诉记者,“在最近100年中,大约60%-70%导致变暖的原因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已经超过纪录,但是,气候改变是滞后的,几十年后才能反映出来。因此,在未来几十年,我们将遇到越来越温暖的季节。在2100年以前,将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对气温升高的影响限制在2摄氏度以内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将来温度将上升大约6摄氏度。” 莫吉布·拉提认为,“我们需要的是大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50年以前大约减少50%”。“如果我们使用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太阳能,我们才可能达到这个目标。如果我们继续使用化石能源,我们就不能保护气候。”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是目前各国对改善气候所做的努力,《京都议定书》就是一个由世界各国参与的旨在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公约。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球和环境科学教授华莱士·布洛克最近却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思路表示反对,他在《Discover》杂志上撰文指出:生态学家错误地把注意力用于发展替代化石能源的新能源技术方面,这些新能源不会产生二氧化碳。“但是我们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让能源的30%-40%来自太阳能。”他认为核能、风能、地热和潮汐能等都难以尽快代替传统能源,阻止温室气体积累的增加。简而言之,在二氧化碳充斥整个天空之前,没有实际可行的方法来让可再生能源来替代化石能源。 同一期杂志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球学院的地球物理学家克劳斯·莱克纳(Klaus Lackner)和其他人一起为控制温室效应另辟蹊径。他们共同创造了“人造树”,这是一种去除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装置。根据莱克纳的计算,一棵人造树吸收的二氧化碳量是一棵普通树的1000倍。“这意味着一棵人造树能够解决每年5万辆轿车的排放量。”每年全世界化石能源产生的220亿吨二氧化碳,需要25万棵人造树来解决。 克劳斯·莱克纳的方案是利用氢氧化钠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变成碳酸钠。但他承认,这样的方法只能解决短期内的问题。

地球在变冷还是在变热 在古书《列子·天瑞》里有一则杞人忧天的故事。传说杞国有一个人,整天忧心忡忡。他担心天要崩塌下来,自己将无处藏身,因此愁得不想睡觉也不想吃饭。后来,人们就用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或无根据的忧虑。可是,从本世纪70年代开始,科学家们对地球今后的温度变化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双方的观点截然相反,但这并非是杞人在忧天,而是向全球宣告:人类将面临气候异常的威胁!地球未来的气候如何?是变暖还是变冷?科学家们的忧虑有没有根据呢? 温室效应 一些气象学家们预言,到下个世纪,地球上寒冷的冬季将不复存在,冰雪也将全部消融殆尽。不管是从天而降的飞雪,还是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川,还有极地覆盖的冰雪,都将一去不复返。如果有人还想举办冰上舞蹈表演的话,那就只好求助于造雪机了。冬天消失意味着天气变暖,这个后果真令人可怕。太平洋、印度洋沿海地势较低的地区将要被海水淹没,成为一片汪洋。原先住在那里的成千上万居民,不得不迁移到别的国家。有的人曾经计算过,当冰雪全部消融后,海平面大约上升60m,这意味着凡海拔高度低于60m的地方,包括纽约曼哈顿摩天大厦第20层以下的地方,都要被海水淹没……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这是不是有人故意在危言耸听呢?不,一些科学家已找到了证据:由于海平面上升,陆地正在下沉。如上海、广州、天津等大城市与上个世纪同期相比,大约下沉了15cm左右。气候变暖的趋势还可以从全球气温记录来证明。据英国气象部门统计,1988年是近百年来气温最高的一年。本世纪末,年平均气温升高的情况曾出现6次,且都发生在80年代。到了本世纪初的90年代初,全球年平均气温上升了59℃。可见地球在明显地变暖。那么为什么地球会变暖呢?科学家认为,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日趋严重。全世界每年要向天空排放120亿吨之多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有一种奇特的功效,它能大量地吸收大气层表层和下层的热量,并阻止它们散失到空中去,就像温室的玻璃一样,所以科学家用温室效应这个词说明二氧化碳的作用。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越高,气候变暖的趋势就会越明显。更为严重的是,大气中某些微量气体产生的“温室效应”远比二氧化碳厉害。这些微量气体包括;有机物腐烂产生的甲烷、汽车排放的废气和土壤中氮肥释放的一氧化二氮……这些气体目前含量虽然还不多,但它吸收热量的能力却很强,能将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作用放大。除此之外,还有城市越来越多的人工热的影响。随着城市建设发展规模越大,人口越来越多。使城市的温度比郊外高出0.5~1℃,这种现象有人叫作热岛效应。以上理由似乎足以证明地球在变暖。然而正当一部分科学家争相提出控制温室效应的办法时,另一些科学家却提出了针锋相对的意见。 阳伞效应 近年来,抨击气候“变暖说”的学者接连出现。一些科学家纷纷发表研究成果,他们指出:地球正在向低温化、湿润化的方向发展。那些认为地球温暖化的观点,不过是人们对未知自然的误解。美国的一些地质学、地理学、古生物学、考古学的专家认为,“变暖说”的观点以气象观测站的统计数据为基础,而气象观测站的数据97.5%取自城市和城市的周围,不难看出,在城市的周围才存在着人为的升温,所以变暖说缺乏有力的依据。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通过卫星温度测量证明,地球平均气温从1979年到1988年没有上升,甚至还在下降。在北半球,温度在10年中稍有增高,但南半球温度在降低。总的来说,地球是在变冷。美国农业部多年来跟踪研究,发现地球是在降温。他们对1200个以上气象观测站的数据作了详尽的分析,从1920年以来,温度有所上升的只是大城市,而在城市郊区和农村,气温在下降。我国的气象专家也认为,我国的气象资料也表明了气温呈现下降的趋势。地球在变冷,它的理论根据是什么呢?科学家们做了种种有趣的解答。有的说,我们的地球每隔几万年要进入“冰箱”冷藏一段时间。这在地球史上叫进入冰期。到时候全球银装素裹,连赤道也不例外。地球已经历了将近1万年的温暖期,人类似乎已听到了冰川匆匆赶来的脚步声。有的科学家说,天气变冷与地球上的“阳伞效应”有关。什么是阳伞效应呢?这是指地球大气中烟尘引起的效应。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火山爆发的次数已由平均每年16~18次增加到37~40次。而从1880年~1970年,北半球人为烟尘已增加了3倍,工业、汽车、炉灶等排放的烟尘在不断增加。这些悬浮在大气中的气溶胶粒子犹如地球的遮阳伞,它能反射和吸收太阳的辐射,引起地面温度下降。气候变暖或者是变冷的预测,科学家各执己见,存在很大的分歧。一位澳大利亚沃伦昂大学的教授埃德·布列昂特说得似乎也很有道理。他说:“气候在变,但变化的原因是自然的而不是人为的。”他说气候只是变得更加多变。例如英国刚遭遇到历史上最冷的冬天。而其后是最暖的春天和秋天。它只不过是自然气候的波动。按照他的观点,无论是温室效应还是阳伞效应,这些人为的因素虽影响着地球的气温,但终不能左右气温变化的总趋势。地球究竟是在变冷还是在变热呢?它仍然是一个有趣的谜。但在科学家们的孜孜探索下,全人类必将能经受气候变迁的考验,迎接恶劣气候的挑战。 北京师范大学气象学与气候学博士谢云指出,当前科学家使用31个全球气候模式,预测未来100年的全球气候变化,结果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在未来100年将上升4℃-8℃,这可能是近一万年中增温最快的。考虑二氧化碳和气溶胶共同作用,学者预测我国未来100年气温将继续上升,未来变暖的范围也将增加。 “认识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是弄清楚地球气候系统辐射能量的收支状况,”中国气象局刘震坤解释,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是地球气候系统的能量“收入”。其一部分被直接反射回太空,另一部分被气候系统“吸收消化”以后再以红外辐射的形式排放回太空。 无论是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量的变化还是离开地球的反射或红外辐射变化都将引发地球气候变化。 学者认为,人类的活动也催化了全球变暖进程。刘震坤指出目前全球平均温度的变化,几乎和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是同步上升的,从工业革命开始,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剧增加,虽然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了很大一部分二氧化碳,海洋也溶解了一部分二氧化碳并固定成碳酸钙,但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还是逐步增加。 因温室效应,冰川融化,地球进入第二冰河期;龙卷风、海啸肆虐,沙漠更加干燥;厄尔尼诺现象将更严重,全球变暖…… 我们的地球正有变暖的趋势,已是科学界关注已久的话题。近日,美国学者在刊物上用气候模型论证全球变暖的趋势,而欧洲的一些学者则提出新的理论,认为地球不在变暖,而是恰恰相反。在11月份《自然》(Na鄄ture)杂志一篇名为《气候变化对全球水文的影响》的论文中,美国学者用12个气象模型指出了20世纪来全球气候的变化趋势:变暖,并预测了21世纪全球水文变化,进一步指出如果全球水循环系统被搅乱,就会促进全球气候变暖。 作为小组领头人物的密里(Milly)指出水资源对人类的健康、经济发展、生态效应、地球物理等各方面都起了极大的效用。他们针对河川径流和水源补充趋势进行分析,发现有12个现有的气候模型能准确解释20世纪发生的变化。 密里认为20世纪以来的气象变化受到火山活动、太阳黑子、大气环流等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在气候模型的选择上囊括大气、海洋环流及温室效应。通过对这12个气候模型的分析,科学家们认为变暖是20世纪显著的气候变化,其中的CCSM3气候系统模式是由布尔德(BOUL鄄DER)的大气研究国家中心(NCAR)于去年公布的,它被称为共同气候系统模式第三版本。这是世界领先的大气环流气候模式之一,包括了火山爆发对温度分布的影响,也蕴涵了海冰漂移吸收太阳光的影响。用这个模式得到的最初的结果表明:如果社会继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到大气中,全球温度可能将大幅升高。但是面对着全球变暖的论断,也有不少的反对声音提出。今年8月,俄罗斯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和俄罗斯水文气象局中央高空气象台的科研人员通过多年研究,提出了新的理论解释。该理论认为,宇宙射线流在全球气温的变化过程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而不是一般所认为的温室气体排放。根据对宇宙射线的观测,21世纪全球气温将不再升高,而是开始变冷。 研究人员认为,来自遥远太空的宇宙射线不断投射到大气层上部,并与大气层发生相互作用后产生次级射线流,次级射线流同样也受到太阳活动的影响。宇宙射线在平流层与对流层将空气电离,使空气具有导电性,最终导致地球带电。而地球电荷形成的电场加速了空气中不带电悬浮粒子对比较轻的离子的吸附,变成了水蒸气聚集的中心,这将导致对流层下层的云团数量增加。云团数量不仅影响太阳能流的变化,也影响近地大气层的温度变化。 科研人员认为20世纪地球温度上升是因为宇宙射线的强度渐渐下降了,即对流层和平流层中空气导电性降低,雷雨活动的下降,云团覆盖区缩小。而宇宙射线强度有着200年周期性的变化,到了21世纪,投射到地球上的宇宙射线将增加,气温将下降。 而来自英国和荷兰的气象学家于12月1日在英国《卫报》撰文指出,暖流的影响也将使得气温下降。根据专家们提供的数据,自1957年以来,墨西哥暖流已减少了30%,这将导致欧洲大陆的平均气温在未来十年内会下降10°C荷兰气象研究者巴斯·爱克哈特(BasEickhout)指出这一结果是由于北极地区冰层融化,大量淡水的涌入逐渐阻断海水热交换过程,从而干扰墨西哥暖流的形成。而洋流运动速度的减缓则导致了英国和北欧地区的平均气温会下降数摄氏度,至于更深远的影响科学家们还未探测出来。 全球变暖趋势地球正在变得越来越热,全球变暖趋势的预测得到了大多数气象学家的认可,但是,不仅在欧洲,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人明显感受到了不同,似乎这个冬天比往年更加寒冷。 根据气象台连续5天日均气温低于10℃方为气象意义上入冬的标准,上海市于12月4日正式入冬,这个日期在申城近10年入冬时间中名列第三。气象记录证明,今年上海市入冬不仅时间赶早,而且来势凶猛,使得近期成为近10年来同期最冷的几天。在2004年以前,上海市连续16年“暖冬”,直到去年冬季持续的雨雪,才结束了连续的温暖冬天。 全国许多地方的同期最低气温纪录,在12月内被更新。北京市12月4日最低气温为-1℃,是北京近50年来同期最低气温。中国东北部的大连市连续降雪41个小时,是54年来罕见的现象。 全球变暖,为何冬天更加寒冷,暴风雪越来越多呢?记者采访了德国著名气候学家,德国基尔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教授莫吉布·拉提夫。 他认为,冬季的寒冷和暴风雪的增加,并不能推翻“全球变暖”的判断,“暖冬是全球变暖的第一个信号,我们还是会遭遇一些寒冷的冬天”。相反,“少量的降雪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一种反应”。莫吉布·拉提夫说:“我们观察到的最近严重的降雪事件仅仅是气候自然条件无序的反应。” 莫吉布·拉提夫认为,越来越多的强降水,包括降雨和降雪,是全球变暖的表现,特别是在夏天。然而,强降水将会与越来越多的频繁发生的干旱交替出现。因此,一方面,严重雨雪愈加频繁,另一方面,干旱会越来越多。 “后天”先兆? 很多人对全球变暖引起的气候异常担忧,这种担忧被以极端的形式搬上银幕,美国电影《后天》上映后,曾引起强烈的反响,电影中纽约被迅速冰封的场景让人不寒而栗。电影描述了全球变暖导致南北极冰山融化,大量淡水注入海洋后,破坏了墨西哥暖流的运动。墨西哥暖流是向北半球送去温暖的重要洋流,它的减弱让北半球陷入寒冷,并且迅速地进入冰河时代。 电影导演称,《后天》依据科学预测。英国自然海洋学中心的研究人员近期在《自然》上发表文章说,驱动墨西哥暖流的洋流系统自1992年以来减慢30%,这是全球变暖所造成的。气候专家对于这些变化如何影响气候还不能确定。 当欧洲和中国部分地区遭遇暴雪和寒冷时,有人自然会联想到《后天》。 “电影《后天》是虚构的,我不认为会出现因为墨西哥暖流变弱而开始新的冰河时代。”莫吉布·拉提夫说,但是,全球变暖的趋势却实在地被更多的证据证实。 2004年,一则新闻在中国流传:美国五角大楼“秘密报告”中说,“今后20年内,全球气候将发生突变,一场全球性灾难就摆在我们面前,成千上万的人将在自然灾害中死亡。”“到2020年,欧洲的沿海城市将被上升的海平面所淹没,英国气候将像西伯利亚一样寒冷干燥。核战、大旱、饥饿和暴乱等问题将困扰全球各国。”“中国南部地区在2010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2010年以后,中国北方水患不断,南方一片干旱……” 按照这份报告的预测,5年以后,全球气候将发生剧烈的变化。记者询问莫吉布·拉提夫教授对这个预测的看法,他回答说:“这是不严肃的,气候的改变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 但莫吉布·拉提夫肯定的是,洪水暴雪等极端天气将越来越多,他说,“气候变化的反应是滞后的,无论如何我们将感觉到越来越热,越来越热意味着更多的极端天气,如更加剧烈的台风。”可以预见的是,因恶劣气候导致的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也将增加。 联合国世界气候变化会议近期发布报告证明,2005年将成为有记录以来气候最糟糕的一年。 世界自然基金会提交的这份报告称,2005年的糟糕气候表现在:全球平均气温最高,北极圈冰层融化最剧烈,大西洋飓风最肆虐,加勒比海域水温最高。今年还是亚马逊河流域几十年来最干燥的一年,其干旱程度比上世纪任何时候都要剧烈。 报告援引美国政府部门以及世界气象组织的数据说,美国航天局10月一份报告显示,2005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998年创纪录的年份还要高;美国飓风研究中心记录的飓风次数甚至超出了26个字母的范围;9月份北极圈冰层面积创下新低。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有效吗? 气候反应的滞后性,让我们对将来的气候变化难以把握,但这样的规律也许也为人类改善将来气候状况赢得了可贵的时间。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已经被科学研究证明,莫吉布·拉提夫教授告诉记者,“在最近100年中,大约60%-70%导致变暖的原因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已经超过纪录,但是,气候改变是滞后的,几十年后才能反映出来。因此,在未来几十年,我们将遇到越来越温暖的季节。在2100年以前,将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对气温升高的影响限制在2摄氏度以内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将来温度将上升大约6摄氏度。” 莫吉布·拉提认为,“我们需要的是大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50年以前大约减少50%”。“如果我们使用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太阳能,我们才可能达到这个目标。如果我们继续使用化石能源,我们就不能保护气候。”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是目前各国对改善气候所做的努力,《京都议定书》就是一个由世界各国参与的旨在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公约。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球和环境科学教授华莱士·布洛克最近却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思路表示反对,他在《Discover》杂志上撰文指出:生态学家错误地把注意力用于发展替代化石能源的新能源技术方面,这些新能源不会产生二氧化碳。“但是我们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让能源的30%-40%来自太阳能。”他认为核能、风能、地热和潮汐能等都难以尽快代替传统能源,阻止温室气体积累的增加。简而言之,在二氧化碳充斥整个天空之前,没有实际可行的方法来让可再生能源来替代化石能源。 同一期杂志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球学院的地球物理学家克劳斯·莱克纳(Klaus Lackner)和其他人一起为控制温室效应另辟蹊径。他们共同创造了“人造树”,这是一种去除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装置。根据莱克纳的计算,一棵人造树吸收的二氧化碳量是一棵普通树的1000倍。“这意味着一棵人造树能够解决每年5万辆轿车的排放量。”每年全世界化石能源产生的220亿吨二氧化碳,需要25万棵人造树来解决。 克劳斯·莱克纳的方案是利用氢氧化钠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变成碳酸钠。但他承认,这样的方法只能解决短期内的问题。

  • 索引序列
  • 小氮肥杂志改名
  • 小氮肥杂志投稿
  • 氮肥与甲醇杂志
  • 中氮肥杂志价格
  • 大氮肥杂志社官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