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编委会审稿是终审吗

编委会审稿是终审吗

发布时间:

编委会审稿是终审吗

主编审稿就是终审。一般是编辑初审,专家审稿,副主编复审,主编终审,终审时决定是否录用的程序。但是这些环节的顺序不一定,每一个流程下面都有好几个走向(包括退修、录用、退稿等),而具体过程视稿件审稿情况和需要定,会出现多次外审等情况,比如我的那篇文章就是经过了初审、复审、总审、主编终审、退修、外审和终审这些环节,然后才被录用的。核心期刊的审稿一般都是:编辑初审,审文章方向、大体内容等;然后是专家外审,专家审核文章质量,内容的创新性等;最后是主编终审,主编审核拍板通过之后才能够在期刊上发表。投稿到杂志社的技巧:1、认真研究报纸杂志风格作为一个职业撰稿人,要想提高稿件的命中率,首先要认真研究报纸杂志风格,把报纸杂志风格研究透了,就能有的放矢地为报纸杂志投稿,稿件的命中率会大大提高。从自己的长项入手,擅长各种散文就先多写多练散文,作为自己投稿写作生涯的突破口。2、认真阅读编辑约稿信看清楚它的投稿须知,了解杂质需要稿件的类型、特点以及征稿期限。因为编辑的约稿信都是讲栏目要求,概括性很强,单凭几句对栏目的要求概括就知道栏目的真正风格是不可能的,自己必须对照约稿信,认真阅读那个编辑编的稿子,两者对照起来研究,才能真正把握栏目风格。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投稿

经过三审三校希望还是蛮大的

物理学报编委终审会据稿吗

我的也是这样,你的现在怎么样了,

地球物理学报审稿终审即主编终审,结合外审意见给出最终结果。《地球物理学报》它是在1948年正式创办的,它主要是由我国的地球物理学会以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联合进行主办的一本关于地球物理科学的综合性学术刊物。

一般投稿都是过3审。最后一审叫终审。就是这个过了就可以出现在杂志上面拉。所以你希望很大,改改发过去吧

我也是,投了物理学报,稿件三天后审稿状态也是被拒审的稿件,原来仁兄和我一样啊。

编委会是审稿人吗

编辑委员会编委会,既某一著作、教材、期刊、丛书等出版物的编辑委员会的简称。

机构编制委员会的简称

编委是作品的策划、约稿、审查、定稿的人;责任编辑主要负责审查字句的正确性,数据、观点的科学性等;主编是一部(套)作品的主要负责人,属于最终决策者。根据职能还有文字编辑、美术编辑等,是一部作品问世的参与者。在我国,编辑具有专业职称的专业人员,是国务院规定的人事/职业的一种。

审查稿件

物理学报编委终审终审专家

可以不推荐让你推荐是可以找一个相关方向的专家,对你的工作比较了解。杂志社会参考你的建议,也可能不用你推荐的审稿人。如果你不推荐,他们就自己选了。

初审,外审,复审,终审,最关键的是后面的。我投过两次物理学报,两次都没过一次是外审被毙,另一次更惨,投了一两周就退稿信到了不过上两次写得都比较差以后一定写得自己满意了才投仅仅是过来初筛

期刊编委会委员是审稿专家吗

不是 是各个审稿人组成的一个委员会编委会顾名思义就是编辑委员会一篇稿子是否通过是不是编审一个人决定 而是通过编委一致裁定的

编委是作品的策划、约稿、审查、定稿的人;责任编辑主要负责审查字句的正确性,数据、观点的科学性等;主编是一部(套)作品的主要负责人,属于最终决策者。根据职能还有文字编辑、美术编辑等,是一部作品问世的参与者。在我国,编辑具有专业职称的专业人员,是国务院规定的人事/职业的一种。

提起审稿,许多人认为所谓的审稿就是受期刊编辑的委托,对一篇论文作出正确的评价。这一点大凡大家都知道,为什么呢?许多博友可能都不同程度地参与过审稿工作而已。那么,期刊编辑如何选择审稿专家,专家如何审阅稿件,即如何正确评价一篇论文,专家的审稿意见是否会被编辑所采纳。我想这是广大博友十分关心的一个话题。 编辑如何选择审稿专家 对于每一份专业的科技期刊(或称学术期刊),其编辑部都会设立一个庞大的编辑委员会,编委会主任一般都由在本行业(或专业)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学者担任,编委会成员由一大批本行业(或专业)的知各专家、教授或学者担任,在编委中,一般都要考虑到各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相关科研院所及地域间的名额平衡问题,期刊主办单位和北京地区的名额相应会多一些,而一些省市的名额可能只有一个,有些经济和文化相对落后的省区可能还没有编委。这种情况造成了一些编委天生地就只能是挂名或名誉的。有时一些编委几年都审不了一篇稿件,这种情况是十分正常的。为什么呢?因为在编委会下,编辑部还会有一个审稿专家的名单,这个审稿专家名单是不公开的,这个审稿名单里的专家一般都是处于年富力强、正在一线从事科研工作的专家学者。同时,有时编辑部还要根据具体情况聘请部分两院院士作为学术顾问,对一些对行业有重大影响的稿件进行必要的审查。从而形成了编委不审稿、审稿专家不是编委的状况。 编辑选择审稿专家的原则,首先,是专家的经历和学历,特别是专家的经历是最重要的。每年编辑部都要发表格给专家,让专家填写工作经历,即专家系统数据库的刷新,通过“刷新”编辑会得到专家最新的研究动向和科学前沿,在编辑请专家审阅某一篇论文时,编辑就会“心中有数”,从而不会出现选择审稿专家时的“偏差”。当然高学历的专家也是编辑首选的目标。其次,是专家对审稿工作的认真负责态度。有些专家喜欢做一些文字工作,而有些专家学者并不善于从事审稿工作。有些专家对待审稿工作竞竞业业,从标题到标点,从字词到结构,从正文到参考文献等通篇都进行了修正,并做出全面而客观的评价意见,最后得出了采用与否的建议,这样的审稿专家从编辑的角度来说,是十分喜欢的。而一些专家的审稿意见则是“不用”或“建议录用”几个字了事,对于不用的稿件,无论是编辑还是审稿专家,都应该明明白白地告诉作者不用的理由,而简单的“不用”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作者理解的!如果审稿专家的长期这么简单的处理稿件,必将导致编辑对其的“淡化”。同时,对于由于繁忙而经常拖着不及时审阅的论文,编辑也会在以后的审稿安排中,少给这些“比较忙”的专家们审稿,有时可能就会在无声无息中取消了这些专家的审稿资格。我接触过几位审稿专家,对论文的审稿意见竟多达三页纸(有时比作者的论文还长),还有一位教授不光给我写了二张纸的审稿意见,还将国外一些最新的文献复印给我,让我转告给论文的作者。这种负责任的审稿专家是编辑工作的“开路先锋”,有了这样的审稿意见,编辑的工作何愁做不好呢?第三,是专家的审稿水平。当然,审稿专家的学历、经历不同,对一篇论文的审查结论也会有所不同。而专家审稿所处的角度不同,对稿件的评价高度也就不尽相同。这种差异有时让编辑很难给一篇论文下结论。在我所接触的审稿专家中,有时批给一位专家的四五篇论文,专家没有一篇通过的,还有一些专家,只要到他那里的稿件,都认为是“好文章”而篇篇通过,这就会让编辑们“若有所思”的。 专家如何审稿 作为某一行业的专家学者,对其所处专业的学术动态和技术水平应有一个全面地了解,专家审稿主要是对论文内容的审查,如论文的观点是否正确,所采用的原理、公式、推导过程以及结论的正确与否,试验数据是否与国外文献上数据有出入,参考文献是否是最新的等等。从某种程度上说,专家审稿是对论文的学术水平、技术水平,以及论文的创新性、先进性等进行正确地评价。记得在1988年时,有一篇关于沙棘方面的论文,专家审稿后认为国内沙棘的含油量有些偏高,但专家在征求作者意见后还是同意刊登了,但两年后该作者给编辑部发来了致谦信,说是当时测定沙棘含油量用的试剂过期了,因而试验数据有误。对于这种失误,作者恐怕要担当全部的责任了。 专家审稿时,必须对学术论文所反映的内容进行全面而细致地审查,如论点、实验过程、结果与讨论、结论等应进行细致的审查,对不同的学术观点和论点,专家应静下心来,进行认真地、理性地思考,给论文以正确而恰如其分地评价,切不可“臆测”、“臆想”和“臆断”地评价论文的学术价值。如对于食用油的“分子重整”技术和1:1:1营养问题,要看其本质,而不能“谈虎色变”,对所有“分子重整”技术和1:1:1都进行批驳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科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研究的进展,一切新发现和新发明都会成为可能。 对于一些科学前沿上的问题,如果专家不是十分地了解,可以退给编辑另请他人进行审稿,没有必要“硬着头皮”审下去。在我接触的许多审稿专家中,几乎都有过“我对此论文的研究领域不甚了解,敬请其他专家审稿”的意见,我认为这是很正常的,也是审稿专家的“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正常的一种学术风气。 对待参考文献的问题,一些专家是很认真的。的确,参考文献越来越受到审稿专家的重视了,有些专家在给我的信中说,一些论文的参考文献太老了,还有一些论文的参考文献只有比较“陈旧”的几本书,没有最新的期刊文献,特别是一些综述性稿件,参考文献列了50-100条不等,但真正有用的参考文献并不多,还有一些作者为了提高自己论文的引用率,不管文章内容与文献有没有关系,都大量引用自己的文献,因而一些专家在审稿时都一一“画出来”。一些比较经典的公式的推导和换算,专家则更注重参考文献中一些经典名著的出版时间、版别(即第几版),从而更能说明一些科学研究的进展情况。对于网络参考文献一些专家更是亲自点击,从而得到更确切的求证。 当然,专家审稿有时也会遭遇“两难”的境地,如同学的论文和学生的论文,以及研究同行的论文等,只要坚持一个审稿和评价标准,在行业“德高望重”的专家会处理好这一难题的! 编辑会采纳专家的审稿意见? 谈到这个问题,相信许多博友都十分关注。那么编辑是否会全部采纳专家的审稿意见昵,我明确地告诉大家:不可能! 一本科技期刊上要刊出什么样的稿件,专家和编辑的观点往往是不同的,这是因为各自所处的位置的差异造成的。专家希望多刊出一些自己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而编辑则更注重期刊的众多读者群对阅读的不同需求。这就是为什么有些论文专家审稿都通过了,而且专家对该论文的评价很高,而编辑部却没有及时给予刊出的原因,有时这样的论文还被拖了很长时间才得以刊出。与此相反的是,一些专家并不看好、评价免强的论文,编辑却在第一时间给予刊出。这种现象其实是很正常的。因为,有时编辑考虑的是相关专题论文的搭配比例,正所谓“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充分结合。 现在,由于科普期刊的少之又少,因而在一些技术类期刊上也就刊出一些“人尽皆知”的科普文章。试想想,一篇充满普及性内容的文章,有何“学术价值”而“堂而皇之”地刊登在科技期刊上呢?这其实并不是期刊“没稿子登了”,而是编辑为了迎合一部分读者的需求而故意为之的。当然,一些比较好的科普论文审稿专家也是比较喜欢的,而且在现今,能写出“宏图巨著”的学术论文大师,并不一定能写出“妙趣横生”的科普文章来! 希望大家多出好文章!!

  • 索引序列
  • 编委会审稿是终审吗
  • 物理学报编委终审会据稿吗
  • 编委会是审稿人吗
  • 物理学报编委终审终审专家
  • 期刊编委会委员是审稿专家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