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残疾人杂志社张和勇

中国残疾人杂志社张和勇

发布时间:

中国残疾人杂志社张和勇

张海迪张海迪 张海迪,女, 1955 年生于济南,汉族,哲学硕士,中共党员,山东省创作协会一级作家,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张海迪 5 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她因此没有进过学校,童年时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的专业课程。张海迪 15 岁时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一个贫穷的小山村,但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在那里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在莘县期间,她无偿地为人们治病一万多人次,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誉。 1983 年,海迪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她以顽强的毅力克服疾病和困难,精益求精地进行创作,执着地为文学而战,至今已出版的作品有: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绝顶》。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翻译作品《海边诊所》、《丽贝卡在新学校》、《小米勒旅行记》、《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等。她的作品在社会上在青少年中引起了很强的反响,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已经在日本、韩国出版。 1992 年中国作协庄重文学奖; 1994 年全国首届奋发文明进步奖长篇小说一等奖; 1997 年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 1998 年获山东省“精品工程奖”和“山东省十佳文艺工作者”称号; 1998 年全国第二届奋发文明进步奖图书奖和个人特别奖; 1999 年全国第三届优秀妇女读物奖; 1999 年全国第四届外国文学作品优秀图书奖; 2002 年10月长篇小说《绝顶》被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了列为向“十六大”献礼重点图书; 2002 年 12 月《绝顶》获全国第三届奋发文明进步图书奖; 2003 年 10 月《绝顶》获首届中国出版集团图书奖; 2003 年 12 月《绝顶》获第八届中国青年优秀读物奖; 2003 年 12 月《绝顶》获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 2003 年 12 月《绝顶》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图书奖。 1991 年张海迪在做过癌症手术后,继续以不屈的精神与命运抗争,她开始学习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经过不懈的努力她写出了论文《文化哲学视野里的残疾人问题》。 1993 年,她在吉林大学哲学系通过了研究生课程考试,并通过了论文答辩,被授予硕士学位。张海迪以自身的勇气证实着生命的力量,正像她所说的“像所有矢志不渝的人一样,我把艰苦的探询本身当作真正的幸福。”她以克服自身障碍的精神为残疾人进入知识的海洋开拓了一条道路。 张海迪多年来还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她以自己的演讲和歌声鼓舞着无数青少年奋发向上。她也经常去福利院,特教学校,残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给他们送去礼物和温暖。近年来,她为下乡的村里建了一所小学,帮助贫困和残疾儿童治病读书,还为灾区和孩子们捐款,捐献自己的稿酬六万余元。她还积极参加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呼吁全社会都来支持残疾人事业,关心帮助残疾人,激励他们自强自立,为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呼吁全社会都来支持残疾人事业,关心帮助残疾人,激励他们自强自立,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张海迪曾三次应邀出访过日本、韩国,举办演讲音乐会,她的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也鼓舞着不同民族的人民。 1995 年,她曾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了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 1997 年被日本 NHK 电视台评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 张海迪先后被授于各种荣誉称号: 1981 年获莘县广播局先进工作者; 1982 年获聊城地区“模范共青团员”称号; 1982 年获聊城地区“三八红旗手”称号; 1983 年共青团山东省委授予“模范共青团员”称号; 1983 年山东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1983 年3月7日共青团中央授予“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1983 年山东省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 1983 年全国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 1989 年中宣部授予“优秀青年思想工作者”称号; 1990 年山东团省委授予“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1991 年中国残联授予“自强模范”称号; 1992 年济南市政府记大功一次; 1993 年全国妇联授予“巾帼建功标兵”称号,并再次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 1995 年山东省委宣传部授予“模范党员文艺工作者”称号; 1997 年山东省委宣传部授予“十佳文艺工作者”称号; 1997 年被日本 NHK 评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 2000 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2001 年被新华社《环球》杂志评为“环球二十位最具影响力的世纪女性”。 1983 年 5 月,中共中央发出《向张海迪同志学习的决定》,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等八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为张海迪题词,表彰她积极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 张海迪曾当选共青团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并长期担任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团委员,山东省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山东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等职务。海迪在本职岗位和社会工作中自强不息,以满腔的热忱和高尚的品格服务社会,奉献人民,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很高的声誉和威望,是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典型。她是中国一代青年的骄傲,也是中国残疾人的杰出代表。张海迪,1955年秋天在济南出生。5岁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到的人生。她无法上学,便在在家自学完中学课程。15岁时,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教书先生。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自学多门外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在《生命的追问》之前,这个奖项还从没颁发给散文作品。最近,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即将问世。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 为了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她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 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 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邓小平亲笔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 随后,使张海迪成为道德力量。 张海迪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供职在山东作家协会,从事创作和翻译。

为残疾人服务的杂志主要有中国残疾人杂志社出版《中国残疾人》、《三月风》、《盲人月刊》三种月刊,其中《中国残疾人》是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办的服务综合性月刊,《三月风》杂志系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主办的文化综合性月刊,《盲人月刊》是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办的为盲人服务的盲文版综合性期刊。

中国残疾人杂志社

一般归属当地政府管理不归什么民政部门管

中国残疾人杂志社隶属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以弘扬人道主义为宗旨,是中国唯一一家全国性的为残疾人服务的新闻出版机构,也是中国影响力最大、期刊发行量最多、网络覆盖范围最广的服务于残疾人的官方媒体机构。中国残疾人杂志社出版发行《中国残疾人》、《三月风》、《盲人月刊》(盲文版)三本杂志,同时运行“中国残疾人网”,并开展与残疾人相关的重大文化活动和艺术交流。

现在大多数的企业,只有极少数由党或政府主办的才是事业单位,比如《红旗》。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简称中国残联是国务院领导的专门管理残疾人事物的群团组织行政级别是正省部级单位

中国残疾人杂志社社长

曾担任陕西省肢残人协会副主席详细:朱华,男,1967年出生,肢残祖籍陕西省大荔县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自修播音艺术大专,进修于中国摄影函授学院,摄影技师中国二胡学会会员、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音乐教育研究会会员曾担任陕西省肢残人协会副主席、民进陕西省委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曾荣获全国自强模范(部级劳模)、中华爱国之星、全国第三届特奥会优秀工作者、陕西省自强模范、渭南市自强模范、北京市昌平区自强模范、陕西省有突出贡献残疾人等光荣称号;曾获全国第三届特奥会摄影展金奖和特殊贡献奖、全国残疾人书法摄影大赛优秀奖、全国音乐知识竞赛优胜奖、陕西电视台才艺擂台赛一等奖、陕西省残疾人乒乓球比赛银牌、陕西省残疾人文艺比赛声乐和器乐二等奖等全国、省、市各级各类比赛奖励三十余项。他还参加了全国第二届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担任了全国第三届特奥会大型画册《生命之光》的美术编辑,四十幅摄影作品入编中国残联和中国特奥会主办的《特奥运动在中国》大型画册创作的音乐、摄影作品及论文多次在国家及省级刊物发表其中《云棋圆舞曲》入编《全国校歌精粹》一书,《少年交警之歌》刊登在《中国交通报上》;摄影作品《特艺之花》刊登在《中国残疾人》杂志上,作品《生命的奋飞》入编《当代长安摄影家作品集》,并成功举办了第三届全国特奥会摄影展歌曲《鸵鸟王的故事》被陕西省工会评为全省工人合唱比赛必唱歌曲论文《用特殊艺术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将在第九期中国残疾人杂志上发表他在声乐、器乐、表演、词曲创作、摄影、乒乓球、特殊艺术教育、活动策划、演艺展览等诸多领域均有所建树,被誉为"艺苑奇才"他曾为部队、学校、厂矿企业培训管乐队二十余支,受到好评演出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并多次出访朝鲜、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现任北科院参奥特殊艺术学院院长、北京弘扬参奥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入编《全国自学成材人才典籍》、《中国世纪专家》《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等辞书

北科院参奥特殊艺术学院院长

中国残疾人杂志

《残疾人研究》,《残之家》

故事一:一只手操作电脑设计广告 苏永亮,河源市某公司的一位电脑排版设计师,月薪1000多元。这对于一个28岁、仅存一只右手的三级残疾的小伙子来说,相当不容易。 他用膝盖顶着削铅笔,用绳子把调色盘绑在齐腕而断的左手上,右手敲打键盘,顺利完成了工艺美术设计专业的学习,拥有了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 他在这家公司已干了3年了,为当地一家报纸编辑图片,也承揽广告设计和画册的排版。经他手设计、编绘的作品,不少是他的得意之作。比如前年河源市首届龙舟赛的全部广告,就有他的一份汗水,做这些广告设计是他有史以来最辛苦的日子。事实证明,他不比其他人差。 说起刚毕业找工作时的艰辛,他的脸上露出些许无奈。几个月的上门询问,查找招聘广告,许多公司在看了材料后表示考虑,可一见到人,发现他的手有残疾,便将他拒之门外。但他没有泄气,终于被一家广告策划公司聘请为电脑图片编辑。然而,做了2个月后,老板才给了他250元的工资,这对他打击很大。“当时找工作没有考虑薪水,只想着只要有工作就行,但是拿着这比一般人要少得多的工资,就感觉这老板在欺负我们残疾人!”他一气离开了那家公司,又到另一家广告公司干刻字、装招牌的活儿,月薪500多元。有时还要扛着梯子到户外安装广告牌,这让只有一只手的他相当吃力,他边干着这份工作,边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工作。终于,他的机会来了,他到河源市东正彩印公司应聘电脑设计操作师,他以出色的专业技术和娴熟的电脑操作打动了老板,月薪提高到每月1000多元。故事二:盲人养猪练就一门绝技陈新添,河源市源城区埔前镇玉胜村村民。他凭着坚强的意志,在黑暗中*着嗅、听、摸,掌握了一门盲人养猪的绝技。他与患有严重弱视的弟弟一起,每年养猪近400头,还帮助周边的5位残疾人一起养猪致富。去年8月,他当选为河源市盲人协会主席。1975年陈新添双眼失明了,然而,他没有气馁,一直在寻找一条自强不息的路。养一两头猪是每户农民的传统副业,陈新添决定从养猪入手,他筹钱买了几头猪养,一年下来,他的收入比单纯种田还多,这下激发了他的生存斗志。盲人养猪,比正常人困难得多。陈新添要*手去触摸猪槽、猪身、猪粪,来掌握猪的体温、猪的饮食情况。他每日扶着墙壁,摸索着准备饲料、搅拌猪食、用抽水机抽水冲洗……每天喂十几头猪,来去摸索十多回,花1个多小时。他终于“摸”出了一套盲人特有的养猪技术。他的双手能感觉到哪头猪是健康的,哪头猪生病,哪头猪没长膘,哪头猪到了该宰的时候。他听猪的叫声,闻猪圈的气味,触摸猪的肚子,能判断猪的病情,还能为猪打针、喂猪吃药。 源城区残联干部经常帮助他,只要镇里有养猪培训班都通知他参加。1994年,他和患有严重弱视的弟弟商量扩大养猪规模,源城区残联的理事长送来了1万元的无息贷款,他们还筹资购进了100多头猪苗。弟弟的眼睛能看到一丈以内事物,能慢速驾驶摩托车去购买饲料、猪仔、猪药。陈新添说:“平时每天要杀一头猪,能卖800多元,过年时要杀多几头,一年下来,养的近400头猪都是自己动手杀了卖的。”源城区残联帮助他们取得工商、税收等部门同意,让他们在家门口卖猪肉,还减免税收。现在陈新添兄弟俩养猪富裕了,还帮助5位残疾人养猪。帮助残疾人是陈新添兄弟最乐意做的事,附近的残疾人有困难或有心事都找陈新添兄弟商量。陈新添帮助下肢瘫痪的特困户黄莲娣一家四口,将自养的猪肉送给他们。源城区残联还将陈新添的家设立为“残疾人之家”。去年,陈新添向当地的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今年4月,陈新添到省城参加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第一期盲人协会主席培训班归来。他告诉笔者,在培训班上,他得知今年10月15日是国际盲人节,他正在思考着为河源盲人做些什么,他思考着《中国残疾人保障法》的修改意见……故事三:聋哑人开间“旺来”理发室 李东来,一个在河源市开理发店的聋哑人。他的世界是无声的,自食其力开店要付出比常人多几倍的努力。他终于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在市区南门路开了一家叫做“旺来理发室”。李东来的母亲告诉我们,李东来两岁时发现不能学说话,对声音没有多大反应。四处求医得到的结论是无法医治。一个可爱的孩子不能听不能说,母亲只有伤心地流泪。9岁时,母亲把他送到聋哑学校读书。15岁那年小学毕业,母亲却卧病在床,懂事的小东来用稚嫩的肩膀,挑起了挣钱养家的重任。他好不容易找到塑料厂的一份工作。干了3个月,又去学编藤椅。李东来什么都肯学。他学着安装工艺灯、维修电器,还跟着母亲学电机车衣。18岁那年,李东来到深圳一家工厂当上车衣工,管理人员看他只用半天时间就熟悉业务才答应收下这位聋哑人。有一次,厂里来了一批新货,许多做了10多年的老员工都难以按要求做好,但是李东来做得到了。老板得知,感慨地说,厂里哪怕再多50个这样的聋哑人也不怕。两年后,工厂停产,李东来又回到河源的塑料厂当装配工和当汽车维修沙板工。由于是聋哑人,工作辛苦还挣不到几个钱。李东来的母亲和他合计,学一门手艺来安身立命。正好有一位聋哑的理发师答应收他为徒。他细心聪慧,很快掌握了基本功。几年后,他攒够了经费自己开理发店了,只有五六平方米的发室生意很快红火,还成了聋哑人聚会的地方。2001年,他与另外5名聋哑人成立了聋哑人协会,李东来担任副会长,当年下半年就发展到12名会员。他的妻子告诉我们,他们的新发店4月开张,扩大生意规模。李东来每年都订《中国残疾人》杂志。他用笔“告诉”我们,他最大愿望就是搞好聋哑人协会的工作,为聋哑人做点事。

残疾人研究

目录 | 《三月》2020年第五期本刊编辑 三月杂志 昨天目录佳作欣赏如果你来南七 张琳中篇小说跑单帮的女人 叶剑秀小小说小小说三题 卞小侠晨光 曲蓓夸宝 王新丽夜路 聂楚函散文安居 石淑芳生活在树上 刘太义秋意 空谷幽兰我绣《清明上河图》 徐智敏古树遐思 李俊醉美南桥 火凤凰诗歌花朵及其他 (组诗) 孟响风吹(外二首) 雪丫丫 评谈尘世的污秽和警示 赵敏扶贫扎记夏日山村别样情 邵志创

《中国残疾人》杂志

目录 | 《三月》2020年第五期本刊编辑 三月杂志 昨天目录佳作欣赏如果你来南七 张琳中篇小说跑单帮的女人 叶剑秀小小说小小说三题 卞小侠晨光 曲蓓夸宝 王新丽夜路 聂楚函散文安居 石淑芳生活在树上 刘太义秋意 空谷幽兰我绣《清明上河图》 徐智敏古树遐思 李俊醉美南桥 火凤凰诗歌花朵及其他 (组诗) 孟响风吹(外二首) 雪丫丫 评谈尘世的污秽和警示 赵敏扶贫扎记夏日山村别样情 邵志创

《残疾人研究》,《残之家》

应该是吧,但还有《三月风》等

为残疾人服务的杂志主要有中国残疾人杂志社出版《中国残疾人》、《三月风》、《盲人月刊》三种月刊,其中《中国残疾人》是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办的服务综合性月刊,《三月风》杂志系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主办的文化综合性月刊,《盲人月刊》是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办的为盲人服务的盲文版综合性期刊。

  • 索引序列
  • 中国残疾人杂志社张和勇
  • 中国残疾人杂志社
  • 中国残疾人杂志社社长
  • 中国残疾人杂志
  • 《中国残疾人》杂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