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妈祖文化研究杂志封面设计图

妈祖文化研究杂志封面设计图

发布时间:

妈祖文化研究杂志封面设计图

妈祖文化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尊崇、信仰妈祖过程中遗留和传承下来的物质及精神财富的总称,是中华民族重要文化瑰宝之一。妈祖是流传于中国沿海地区的传统民间信仰。妈祖文化肇于宋、成于元、兴于明、盛于清、繁荣于近现代,妈祖文化体现了中国海洋文化的一种特质。历史上宋代出使高丽、元代海运漕运、明代郑和下西洋、清代复台定台,这一切都体现海洋文化的特征。中国民间在海上航行要先在船舶启航前要先祭妈祖,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在船舶上立妈祖神位供奉。这就是“有海水处有华人,华人到处有妈祖”的真实写照。而影响所及,妈祖由航海关系而演变为“海神”、“护航女神”等,因此形成了海洋文化史中最重要的中国民间信仰崇拜神之一。扩展资料:妈祖,原名林默,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出生,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日仙逝。林默诞生直到满月,从未啼哭过,因而取名“默”,昵称“默娘”。相传林默娘小时勇敢聪明,事亲至孝。8岁从师学习,过目成诵,悉解文义。10岁时,随母亲王氏诵经礼佛。13岁时,得到一位老道士指点,授以“玄微秘法”,能识诸般要典。15岁时,能为人治病,扶贫济困。16岁时,她照妆于井,得铜符一双,本领更加高强。由于生于沿海都巡检之家,她熟习水性,能驾船、挽缆,巡游于岛屿之间,常于风浪里救助遇险船舶。她还“为里中巫”行医救人,辛勤劳作,这为她最终成为海上保护神奠定了基础。

关于妈祖文化,历史上许多著名学者都曾涉猎这个领域,现代专家学者也进行认真的研究,1987年,莆田举行妈祖千年祭学术研讨会,与会的专家、学者着重从妈祖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进行研讨。   从妈祖文化的内涵来说,妈祖短暂的一生虽未留下什么著作,也谈不上有什么思想体系,但她的热爱劳动、热爱人民、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高尚情操和英雄事迹,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形成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妈祖牺牲之后,人们就按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进一步把她塑造成为一位慈悲博爱、护国庇民、可敬可亲的女神,其目的仍是为了化育子孙后代和弘扬民族精神。“传闻利泽至今在”,“已死犹能效国功”──这是宋代状元黄公度的诗句;“但见舢舻来复去,密俾造化不言功”──这是宋代学者陈宓的诗句;“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这是元代诗人张翥的诗句;“扶危济弱俾屯亨,呼之即应祷即聆”──这是明成祖永乐皇帝的题诗。以上这些诗名既是对妈祖精神的高度概括,而又说明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都很重视发挥妈祖的教化功能,希望使这一民间信仰成为促进国家昌盛、民族团结、民生富饶的推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妈祖精神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从妈祖文化的外延来说,则是指妈祖信仰持续一千年来形成许多值得我们深入研讨和借鉴的相关学术文化课题。   在中外关系史上,妈祖信仰与我国古代许多和平外交活动有密切关联,诸如宋代的出使高丽,明代的郑和七下西洋历访亚非40多国,明、清两朝持续近500年的对古琉球中山国的册封等等,都是借助妈祖为精神支柱而战胜海上的千灾万劫,圆满地完成了和平外交的任务。外交使节们为报答妈祖神功,写下了大量颂圣文章,而这些原始资料对澄清一些历史遗留的争议很有作用。即如郑和的《天妃灵应之记》碑详细记录七下西洋的过程,对史书记载的讹误和不足起到了订正和补充的作用。清康熙二十二年中国册使汪楫所著《使琉球杂录》详述在妈祖庇佑下,封船如“凌空而行”,飞速通过钓鱼屿、黄尾屿、赤屿而进入琉球国境的姑米山、马齿山海域,使迎接天使的大夫郑永安惊叹如“突入其境”。由此记载可证,钓鱼岛列岛自古就是跟台湾连结在一起的中国领土。   在反侵略战争史上,有关古籍曾记载中国水师将领依恃妈祖庇护多次把殖民主义者驱逐出澎湖海域的史实。澎湖妈祖庙迄今尤存一块“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的石碣,这是明万历三十二年(1640年)荷兰殖民者企图强占澎湖,沈有容从厦门率船队抵达澎湖,令其无条件撤离后的刻石纪功。明天启四年(1624年),中国水师复在澎湖克敌制胜,迫使侵略军首领牛文来律在妈祖庙签字投降。至于妈祖助潮让郑成功的舰队顺利进入台湾鹿耳门港的传说,则在台湾已家喻户晓。

妈祖文化研究杂志封面设计

首先,妈祖的形象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善良、智慧和正义的化身。关于妈祖一言一行的口传故事和神话描述,都反映了人们对扶危济困、舍身助人等高尚品德的颂扬和追求,从而激励人们积极向善,涵养一种朴实而崇高的人性品质。不论哪类传说,都体现了妈祖的正义、勇敢、无私、孝悌、仁爱、乐善好施等美德,对于提升人们心性、净化社会道德,都有积极的意义。其次,妈祖文化的价值在于它的普世性,反映了一种世界大同的崇高理想和深切的人文关怀。不论是救苦救难、乐善好施,还是斩妖除怪,都以拯救生命为最高宗旨,以追求生活幸福、社会和谐安宁为目标。时至今日,妈祖的文化精神对于弘扬正气,促进精神文明,仍有社会文化价值。再次,妈祖文化不是一种考古的“文物”,而是一种“活态”的文化,其包含的文化纽带意义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俗话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妈祖。”福建在海外的华侨华人有一千多万,他们把妈祖信仰带到了世界各地。凡华人所到之处,都要设立会馆,会馆中必设妈祖神座;可见,妈祖在海外华侨华人社会中起着联系乡谊、敦睦亲情、寻根怀祖的重要作用。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福建与台湾距离最近,语言相通,神缘相同,民俗相近,尤其福建是妈祖的诞生地,而妈祖信仰在台湾人数最多、影响最大。因此,搞好妈祖文化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必将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

妈祖是在湄州岛出生的。出生日期是960月3月23日出生。 你听过这句话吗? 天下妈祖住在湄州岛。

妈祖文化研究杂志封面设计师

妈祖文化是对妈祖精神的一种研究传播,妈祖虽然看是一个平凡的古代女子,但是她短暂的一生所作所为却很好的诠释了中华民族大爱无私的最高品德,也是佛禅精神中无我利他的现实体现。妈祖文化基于这样的精神理念为出发点,构筑了大爱、利他、无私奉献的文化内涵,结合闽台传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外延,形成了影响深远、传承千年的文化体系。不同时期对妈祖文化的释义和界定虽然略有差别,但是基本的理念还是以它的核心内涵为出发点。近百年来,随着闽台商帮在全世界范围的发展壮大,闽台商人们把祖祖辈辈朴素信仰的保护神妈祖带到了全世界各地,也把妈祖大爱、利他、奉献的精神有机的融入到商帮文化中,成为当代商业文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引起了全世界各地对妈祖文化的研究热潮。

海上救人淹死的,后来被神话了

妈祖是在湄州岛出生的。出生日期是960月3月23日出生。 你听过这句话吗? 天下妈祖住在湄州岛。

妈祖诞生于宋建隆元年(960)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在她出生之前,父母已生过五个女儿,十分盼望再生一个儿子,因而朝夕焚香祝天,祈求早赐麟儿,可是这一胎又是一个女婴,父母大失所望。就在这个女婴将要出生前的那个傍晚,邻里乡亲看见流星化为一道红光从西北天空射来,晶莹夺目,照耀得岛屿上的岩石都发红了。所以,父母感到这个女婴必非等闲之女,也就特别疼爱。因为她出生至弥月间都不啼哭,便给她取名林默,父母又称她为林默娘,默娘。 林默幼年时就比其他姐妹聪明颖悟,八岁从塾师启蒙读书,不但能过目成诵,而且能理解文字的义旨。长大后,她决心终生以行善济人为事,矢志不嫁,父母顺从她的意愿。她专心致志地做慈善公益的事业,平素精研医理,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灾,人们都感颂她。她性情和顺,热心助人。只要能为乡亲排难解纷,她都乐意去做,还经常引导人们避凶趋吉。人们遇到困难,也都愿意跟她商量,请她帮助。 生长在大海之滨的林默,还洞晓天文气象,熟习水性。湄洲岛与大陆之间的海峡有少礁石,在这海域里遇难的渔舟、商船,常得到林默的救助,因而人们传说她能“乘席渡海”。她还会预测天气变化,事前告知船户可否出航,所以又传说她能“预知休咎事”,称她为“神女”、“龙女”。 宋太宗雍熙四年(987)九月初九,是年仅二十八岁的林默与世长辞之日。这一天,湄洲岛上群众纷纷传说,他们看见湄峰山上有朵彩云冉冉升起,又恍惚听见空中有一阵阵悦耳的音乐……。 从此以后,航海的人又传说常见林默身着红装飞翔在海上,救助遇难呼救的人。因此,海船上就逐渐地普遍供奉妈祖神像,以祈求航行平安顺利。 妈祖一生在大海中奔驰,救急扶危,在惊涛骇浪中拯救过许多渔舟商船;她立志不嫁慈悲为怀,专以行善济世为已任。 历代对妈祖的赐封根据史料,宋、元、明、清几个朝代都对妈祖多次褒封,封号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并列入国家祀典。 妈祖逝世时乡人感其生前治病救人的恩惠,于同年在湄洲岛上建庙祀之,这就是名闻遐迩的湄洲妈祖庙。祖庙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扩建,日臻雄伟。明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航海家郑和曾两次奉旨来湄屿主持御祭仪式并扩建庙宇。至清康熙时,已形成了具有五组建筑群的“海上龙宫”。可惜,原有金碧辉煌的建筑群已废圯,现存原建只剩下“林默的父母祠”,规模较小。近年来,湄洲祖庙进行了大量的复原修建工作,已初具规模。莆田湄洲岛的上妈祖庙,天津的天后宫,澳门的妈祖阁,台湾北港的朝天宫和鹿港妈祖庙为我国天后宫有名的大庙。

妈祖文化研究杂志封面图

妈祖文化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尊崇、信仰妈祖过程中遗留和传承下来的物质及精神财富的总称,是中华民族重要文化瑰宝之一。妈祖是流传于中国沿海地区的传统民间信仰。妈祖文化肇于宋、成于元、兴于明、盛于清、繁荣于近现代,妈祖文化体现了中国海洋文化的一种特质。历史上宋代出使高丽、元代海运漕运、明代郑和下西洋、清代复台定台,这一切都体现海洋文化的特征。中国民间在海上航行要先在船舶启航前要先祭妈祖,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在船舶上立妈祖神位供奉。这就是“有海水处有华人,华人到处有妈祖”的真实写照。而影响所及,妈祖由航海关系而演变为“海神”、“护航女神”等,因此形成了海洋文化史中最重要的中国民间信仰崇拜神之一。

妈祖的文化来源 元明以来,凡江海河滨,莫不有天后宫、天妃庙等名号的祭祀建筑,享受广大信众香火供奉的是一位端庄慈祥的女神,俗称"妈祖"或"海神娘娘"。据专家考证,妈祖本为福建莆田、仙游地区的民间信仰,其后才因历朝封建政府不断封赐等缘故,逐渐成为全国性的正神。俗信妈祖不仅能保佑航渡江海人的平安,并且兼有消灾解厄、赐福送子等多种神通。随着明清时期民间贸易和移民活动的发展,妈祖信仰也传播到海外更遥远的地方,受到全世界华侨华裔的敬仰。1987年夏历九月初九(公历10月31日),会集莆田湄州岛妈祖庙的港台同胞、海外侨胞及来自大陆各地的男女信众达十万之多,举行了纪念妈祖逝世一千周年的隆重祭典,还召开了学术讨论会。在此前后,台湾海峡两岸都掀起了研究妈祖的热流,各种资料、图册和研究成果纷纷推出。但是,在有关妈祖信仰的不少问题上,仍是众说纷纭,比如妈祖的身世之谜,就是其中之一。 一般说法,妈祖姓林,名默,是五代后周都巡检林愿的小女儿,生于北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夏历三月二十三日。她自幼聪敏,能为人治病,水性也好,有"龙女"之称。当时常有渔船商轮在其故乡湄洲屿前遇风倾覆,或困于礁丛,妈祖逢难即救,成活渔民客商无数。宋太宗雍熙四年(987)九月初九,时年二十八岁的她突然辞别家人,在湄洲屿最高处升天而去。其后,她屡屡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显灵,为泛舟人保驾护航。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在海上遇险,得到妈祖显灵相助,方得转危为安。上奏朝廷后,徽宗特赐"顺济",立庙奉祀。此后,历代王朝不断对她加爵褒封,其中尤以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加封的"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最为显赫,所以除闽台一带民众仍亲切地称其为"妈祖"外,天下人都尊为"天妃"或"天后"。清赵翼《陔余丛考》记:"江汉间操舟者,率奉天妃,而海上尤甚。……相传大海中,当风浪危急时,号呼求救,往往有红灯或神鸟来,辄得免,皆妃之灵也。"妈祖信仰之影响深远,由此可见。 但是,上述关于妈祖的履历,自明清以来,不断受到学人的质疑。如有人指出,路允迪出使朝鲜赖海神济助才得转危为安的故事,在《八闽通志》上就有记载,而该书谓"神"乃唐末观察使陈岩长子,是五代时已经流行连江演屿的地方神奉祀,因知妈祖救路而得徽宗赐额云云,当是民间故事流传中的"嫁接"。还有人指出,现在湄洲所传之妈祖族谱上所列其祖、父所任官职如"福建总管"、"都巡检"等等,皆不存在于五代各国官制中,显然是后人所加的。 在妈祖信仰日益隆盛的情形下,佛家和道家也对其身世作出了各自的解释。如元黄仲元《圣墩顺济祖庙新建蕃厘殿记》称,妈祖是"普陀大士之千亿化身"。明代出版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对此叙述更详:妈祖母亲陈氏尝梦南海观音"与以优钵花,吞之,已而孕",十四个月后生下妈祖,时在唐天宝元年(742)三月二十三日。因是观音化身,所以她在襁褓中就能礼佛,五岁便会诵《观音经》,长成后慈悲为怀,普救众生。道家则称妈祖之前身乃妙行玉女,因太上老君目睹"舟船往复,风水不便……其诸鬼神,乘此阴阳变化,翻覆舟船,损人性命",故命她"降生人间,救民疾苦"(《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据《宋会要》,宋时莆田县有张天师祠,当地民众在祠内附祀"宁海镇顺济女神庙灵惠夫人",似乎也为妈祖信仰源于道教提供了证据。 有人认为妈祖未必实有其人,而是民间在幻想中虚拟的海神。宋代以来,莆田一带的航海十分发达,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人们难以摆脱恐惧心理,便企望有一尊拯世护航的神灵保佑,妈祖信仰由此发轫。至于天妃、妈祖之女性形象及其名称的由来,清人赵翼解释道:按阴阳学说,天为阳,地为阴,水在地上亦为阴,男属阳,女属阴,故水神之象应为女性;地媪与天帝相配称"天后",水母次之,故称"天妃";"妈祖"者,则是闽人未嫁女子在娘家的称谓。故"天妃之名,即谓水神之本号可,林氏女之说,不必泥也"(《陔余丛考》卷三五)。此说颇为一部分近代学者赞同。 又有人认为妈祖信仰乃巫觋文化的产物,根据是莆田地方史志对其人其事的追述资料。如南宋廖鹏飞说她"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黄四如说她"湄洲屿人,初以巫祝助事,能预知人祸福,既殁,众为立庙"(《圣墩顺济祖庙新建蕃厘殿记》),南宋绍熙年间的《莆阳志》也说她原为"里中巫"。种种材料都说明她生前是一位在湄洲屿一带活动的能"预知人祸福"的妇女。北宋时民间迷信盛行,地方上出一二个巫祝并不奇怪。如果该巫祝具有一点今天所说的"特异功能"的话,则更见其神异。妈祖似乎就是一个有点特异功能的人,民间流传的种种诸如"伏机救亲"、"收伏二怪"、"保护册使"的奇异传说,更增添了她的神奇色彩。在其由人到神的嬗变过程中,普通民众祈求平安的善良愿望和统治当局的附会利用都起了相当的作用。政治原因和社会心理的双重合奏促使了这次造神活动的成功。

妈祖文化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尊崇、信仰妈祖过程中遗留和传承下来的物质及精神财富的总称,是中华民族重要文化瑰宝之一。作为汉族海洋文化的代表,妈祖文化近千年来一直与我国诸多和平外交活动、海上交通贸易,都有着密切关联。随着2009年“妈祖信俗”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妈祖文化更是成为了全人类尤其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共属的精神财富。1妈祖是流传于中国沿海地区的汉族民间信仰。妈祖文化肇于宋、成于元、兴于明、盛于清、繁荣于近现代,妈祖文化体现了汉族海洋文化的一种特质。历史上宋代出使高丽、元代海运漕运、明代郑和下西洋、清代复台定台,这一切都体现海洋文化的特征。汉族民间在海上航行要先在船舶启航前要先祭妈祖,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在船舶上立妈祖神位供奉。这就是“有海水处有华人,华人到处有妈祖”的真实写照。而影响所及,妈祖由航海关系而演变为“海神”、“护航女神”等,因此形成了海洋文化史中最重要的汉族民间信仰崇拜神之一。

妈祖,是人们对海上女神的亲昵称呼。据宋代的文献史料记载,她是莆田湄洲一位姓林的女子。 林姓是福建望族之一。闽林始祖林禄,在晋永嘉元年(307)以黄门侍郎琅琊王司马睿渡江镇建业(今南京市)。十年之后,司马睿于建业即帝位,是为东晋元帝,林禄以招远将散骑常侍领合浦太守。太宁三年(325),林禄奉敕守晋安(今福建省之闽中、闽西和闽南沿海地区,治所在福州),卒赠晋安郡王。林禄的十世孙林茂,于隋代迁居莆田北螺村(今西天尾紫霄山一带)。迨至十六世孙林披,又迁澄渚(今西天尾镇澄渚村)。 (林披于唐天宝十一年(752)明经出身,官终检校、太子詹事、苏州别驾,赐紫金鱼袋、上柱国,生九子,名苇、藻、著、荐、蕴、蒙、迈,皆官至州刺史(即州牧),世称“九牧林”。) 妈祖的七世祖林蕴,在“九牧”兄弟中排行第六,唐贞元四年(788)明经出身,辟为西川节度推官。元和元年(806)西川节度使刘辟谋反,派刽子手持刀胁迫林蕴随他反叛,林蕴毫无畏惧地叱骂“死即死,我颈岂顽奴砺石耶?”刘见其大义凛然,终不敢杀。川乱平后,擢为邵州刺史。卒后赐谥“忠烈”。 林蕴后裔有一支居湄洲湾沿岸,地名叫忠门,即表其“忠节”之意,现在地名仍旧。妈祖的高祖林圉, 五代时仕闽。曾祖保吉,仕后周,显德元年(954)任统军兵马使,鉴于天也纷乱,弃官归隐。祖父名孚,官福建总管。 妈祖的父亲名惟愿(一说名惟悫),宋初官都巡检,母亲王氏,生一男(名洪毅)六女。妈祖是这个家庭中的最小女儿。

妈祖文化研究杂志封面设计理念

金宝源先生金宝源先生(1926-2002)为著名的古建筑摄影专家。上海市人。历任少年儿童出版社、科学画报社摄影记者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摄影室主任等职。1980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1991年任上海市摄影家协会荣誉理事。金老师素来热爱中国文化,数十年来,足迹遍踏全国,以其敏锐的触角、艺术家的摄影眼,捕捉现代中国的精神面貌和深层文化,1978年12月,其作品《中国岩溶》获全国科学大会科研成果奖;1984年《中国服饰五千年》获美国第25届设计馆CH84优异奖;1994年《中国民居》获第八届中国图书一等奖。随年事渐高,其创作却不辍,近年所发表有关中国民居、江南园林、江南厅堂及中国古代书院等摄影作品,均称誉全国,亦为祖国山河和广大人民留下大量美丽动人的剪影,堪称中国摄影界的翘楚。此外,金老师毕生桃李满门,对后辈爱护有加,他的宽宏和和蔼得到大家的敬爱,并赢得大家对他亲切的“老师”的尊称。金秋鹏先生金秋鹏(20-13),福建泉州人,回族。6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物理系,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新建设》杂志社,65年底调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室(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前身),直至逝世。一生致力于中国科技通史、中国造船和航海技术史的研究,并极力提倡对中国海洋文化、海上丝绸之路和妈祖文化的探讨和研究。曾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原科技通史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史》(30卷本)常务编委、编撰办公室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副主任(兼),上海交大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兼职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人物卷》、《中国科学技术史.通史卷》、《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图说中国古代科技》、《中国古代的造船和航海》、《中国古代科技史话》、《中华海魂》及着有《中国科学技术史稿》(合着)、《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话》(合着)、《中国历史上对造船和航运技术的贡献》、《试论造船与航海技术史中的几个问题》、《略论牵星板》、《海事活动中的中外科技文化交流》、《妈祖信仰与海上交通》、《关于郑和宝船船型之我见》等著作及论文。汪道涵先生鲁迅说过凡有名人弃世,总有若干闲人争相攀附,谬托知己,这是足以令逝者不安、生者侧目的。鉴于此,不佞很少写类此悼念文章,将感恩之情与萦思之痛深埋心底,未尝不是很好的纪念。然而汪老不同,就我所身受的温煦,所承接的雨露,非写出点东西来,不然难以排遣那袅袅的哀思。汪老堪称当代举世尊崇的长者与伟人,本轮不到我瞎三话四。不佞既非他的下属,也非他的学生,连私淑弟子都谈不上,没什么瓜葛可攀的,但正因为我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知识分子罢,所以才格外感受到他那炙人的热力与慈爱的胸怀。踏踏实实做学问1999年顷,我在香港中华书局和上海文艺出版社同时出版了繁、简体字版的《中国小说史学史长编》,该书《跋》中有一段话:乡前辈汪道涵先生时予教诲、关切与勖勉,拳拳之意,铭感无已。此绝非客套之语,实乃肺腑之言。事缓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上海市政府召集了一群所谓知识界的精英组成了上海市中青年知识分子联谊会,不佞忝为理事,同为理事的尚有我的师姊戴厚英 (作家,已故),以及惠永正 (后曾任中国科技部副部长)、张祥 (后曾任中国外经贸部副部长)、厉无畏 (现任上海人大主任) 等,而汪老与王元化教授皆为顾问,故时有亲炙与承教的机会。加之汪老祖籍徽州歙县,寄籍嘉山,说起来还是徽州小同乡,故尊称为乡前辈。当时他的寓所在康平路32号楼上,雅洁修整,窗明几净,弥漫著书香氛围。汪老间中命我去他那里聊天,或陪他去书店淘书。我曾陪过两位长者去上海旧书店、古籍书店的书库觅宝,一位是汪老,另一位是马飞海先生,中国钱币史的专家,曾任上海市出版局长,同样也是一位儒雅博学之士。时值评职称(因评审、晋升职称的活动在文革中中断已久,故上世纪八十年代各科研机构、大学会集中一段时间来开展评审职称的活动),我被上海社会科学院列为晋升正教授的候选人,由王瑶、王元化、许杰、钱谷融诸师长作审评推荐人,经由三十多位知名学者组成的上海社会科学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审核通过。可是因为刚恢复评职称不久,各级职称都有名额限制,常有粥少僧多之叹,而上海社会科学院有一千多名研究人员,资历高的人多的是,可能在于论资排辈方面的原因,相对年轻者的晋升有所阻滞,于是我的晋升也搁浅了。当时东京大学已以A级待遇邀请我去访问研究 (日本文部省学术振兴会资助的邀请外国学者待遇分四等:A、专家;B、教授;C、副教授; D、助手〔讲师或助教〕),故我对晋升与否也不大措意,但汪老与王元化老师说了话 (具体说什么我也不清楚,是事后风闻的,大约是说评职称主要看学问与能力,不要光考虑资历之类),随即晋升问题解决了,于是我成了上海社会科学院最年轻的正教授。心情是颇为惶恐的,赴日前去汪老处辞行也心中惴惴,汪老说了些勉励的话,然而正色说:不要斤斤于浮名,最要紧的踏踏实实做学问!这两句箴言我一直横亘在心,谨记笃行,未敢或忘!自忖天分不高,要想做点学问,惟有谨记汪老踏踏实实做学问的诲导。回顾自己治学历程中,孜孜于第一手资料的占有,不囿于旧说,在《榛莽集──中国现代文学管窥录》、《柘园草》、《鲁学蠡测──鲁迅与中国新文化》、《文辙初揆──中国近现代文学散策》、《中国小说史学史长编》、《拓荒者.垦殖者.刈获者──许地山与香港新文化的萌与勃兴》、《晚清儿童文学沉》等著作中,于学术史、近现代文学史、儿童文学史领域,如果说能不因袭陈言,在所掌控的丰富史料中发掘、引伸结论,填补了或一方面的学术空白,那就是在汪老箴言指导下的结果。为国家做点有益的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移居香港之后,我又在香港大学修读了博士学位,加上原本持有内地的正教授资格,本想找一份教学或研究的工作,可是我的求职申请连续几年都四处碰壁,有一位相熟的某大学中文系主任C教授对我说:你怎么申请都是没有用的,所有招聘名额早已内定好了。原来如此,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我持有香港大学博士学位、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正教授的资格,却申请一个大学讲师职位而不得的原因了。沮丧之馀,回沪时难免到师长处发发牢骚,汪老安慰我说:无论顺境、逆境,能为国家做点有益的事就好。并叮咛我无论如何不要放弃自己的专业。稍后,我想申请澳门大学的教职请他帮忙时,他老人家在百忙中亲笔写了短笺给我,兹录如次:从经先生:关于请王今翔转马万祺先生的申请函,连同履历及其他推荐函件已全部寄出,据王今翔答要待了解情况后告知。特奉闻并建议如方便可直接与王今翔连(联)系,我有消息即转告。汪道涵 5 晨马万祺先生是居于澳门的全国政协副主席,兼澳门大学的校董,是汪老的老朋友;王今翔先生则是汪老的老部下,时任澳门新华社副社长。现在回想起来,自己连求职这样的鸡毛蒜皮小事都要去麻烦他老人家,实在于心不安。但汪老却是出于对一个后辈的关爱与期冀,他希望我能从事本职工作而发挥才智吧。汪老爱才、怜才之心是广袤无垠的,许多知识分子都受过他光热的照拂。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居于一仅十二平方米的斗室,而且满屋都是书,人连插足都难。汪老不知是听元化师或是别人说起,即特批给我一套二居室的住房,位于万人体育馆对面的上海第一批的高层建筑中。当我安坐在带有阳台的小书房中读书写作的时候,感激的心情是不言而喻的。弘扬中国文化是读书人责无旁贷的本份九七回归不久后,饶宗颐教授、李业广律师、方心让教授等发起成立中国文化研究院,不佞也忝陪末座。该院以研究与弘扬中国文化为宗旨,得到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的大力支持。研究院成立之后,理事会决定邀请汪老出任名誉院长。我致电汪老时,他老人家爽快地答应了,并对我说:弘扬中国文化是读书人责无旁贷的本份,这在香港尤其重要,我相信你们会大有作为!并应我的请求题写了院名,当我打开快递寄来的邮件时,顿时感动得热泪盈眶,原来他老人家为了便于我们处理,竟然超越我们的请求,一横一竖写了两张大字,字体遒劲丰盈,不同凡响。如今汪老的题额就挂在研究院的大门口,并印在研究院同仁的名片及有关印刷品上,仿佛时刻惕励我们牢记汪老的遗训,将弘扬中国文化的工作持之以恒,做到最好。《灿烂的中国文明》网站是中国文化研究院的第一项大型文化工程,拟采用资讯科技手段来形象地再现中国文化的基本轮廓与发展规律。为了确保网站内容学术的权威性、知识的准确性和资料的丰富性,必须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学术顾问队伍。为此我商请汪老担任网站的首席学术顾问,他老人家一口就答应,并建议我应该请那些学者出任学术顾问。正因为汪老的号召力,许多全国第一流学者都参加到《灿烂的中国文明》学术顾问的行列,其中有季羡林、王元化、许嘉璐、潘吉星、罗哲文、冯其庸、金维诺、汤一介、袁行霈诸教授。网站建成之后受到香港、内地乃至国际上的赞赏与好评,作为首席学术顾问的汪老也甚为欣慰。尤其是在联合国首届世界信息峰会上,《灿烂的中国文明》荣获世界最佳文化网站大奖,在三百六十多国的八百零三个优秀网站中脱颖而出,得票最高,一举夺得桂冠。当我赶赴日内瓦从世界信息峰会大奖董事会主席PETER BRUCK教授和奥地利国务卿手中接过奖状后,第一时间打越洋电话给汪老报喜,他老人家连声说:好呀!好呀!从经,好好干!……汪老犹如一棵参天的大树,我所知见的不过是一枝一叶,但仅就此也足可窥见汪老对知识分子的关切、爱护和尊重。这种关爱是出自内心的,既非官样文章,亦非虚文客套;而且无分尊卑、长幼、畛域皆一视同仁。对于像我这样名不见经传的普通知识分子如此,对于名闻遐迩的大学者更是如此。如对饶宗颐教授十分推崇,我亲耳听他说:饶教授是国宝级的大师,他那样的修养和境界,今天的学者想达到,难了!饶公要在上海开书画展,命我请汪老莅临主礼,他即欣然前往,而且与饶公一见如故;饶公写了一对楹联要我赴沪奉呈汪老,他收到摩挲半日,非常高兴。尊重知识,理解与体谅知识分子,应是执政为官者的固有品德,汪老树立了值得仿效的圭臬。哲人其萎,我在给汪雨的唁电中写道:痛失恩师,衷心如捣,哀痛莫名!二十馀年雨露之恩,点点滴滴在心头,他的温煦,他的垂爱,他的诲导,他对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的关切与扶植,使我深切领受到他仁心的宽厚与人格的魅力。其实文字也难以表达我心中的悲恸,作为曾亲炙汪老伟人风范与慈爱胸怀,以及亲聆过他教诲的后辈,惟有终生谨记他的训示,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本份,以慰他老人家在天之灵。

  • 索引序列
  • 妈祖文化研究杂志封面设计图
  • 妈祖文化研究杂志封面设计
  • 妈祖文化研究杂志封面设计师
  • 妈祖文化研究杂志封面图
  • 妈祖文化研究杂志封面设计理念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