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文学刊物四大名旦

文学刊物四大名旦

发布时间:

文学刊物四大名旦

在京剧艺术表演中,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旬慧生四位京剧表演艺术家被誉为“四大名旦”。他们以风格独特的演技在京剧舞台上尽领风骚数十年,为京剧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一、梅兰芳(公元1894—1961年),工旦。出生于梨园世家,祖籍江苏泰州,长期居于北京。在京剧表演艺术上精心钻研,勇于革新,创造了很多优美的艺术形象,发展了大量优秀剧目,改革与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国内观众对其十分欢迎和喜爱,“梅派”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二、程砚秋(公元1904~1958年),工青衣。满族,生于北京。6岁学艺,11岁开始登台,12岁参加营业演出。先后师从众多京剧名家,并广泛涉猎文学及多种艺术。其表演艺术突飞猛进,声誉日隆。他的表演功力非常深厚,表情细腻,艺术上富于独创性,逐渐形成了个人的艺术风格,创立了“程派”。 三、尚小云(公元1900~1976年),工旦。祖隶汉军旗籍,河北南宫人。幼为北京三乐科班学生,初习武生,后改正旦,以演青衣戏为主,并取得一些成绩。尚小云的唱腔字正腔圆、刚劲高亢,尤其是念白,爽朗明快、流丽大方、字清音朗、极富感情色彩。尚小云排演了大量新戏,创造了众多巾帼英雄、侠女烈妇的艺术形象。在艺术上独树一帜,形成了“尚派”。 四、荀慧生(公元1900—1968年),工花旦、闺门旦。河北东光县人。首次于天津登台。1910年人京,师从梆子演员侯俊山。19岁时(公元1918年),参加喜群社,从此专演京剧。荀慧生功底深厚、戏路宽广,又出身于梆子班,所以能吸取梆子旦角艺术之长,将京剧青衣、花旦、闺门旦、刀马旦的表演熔于一炉,兼收京剧小生、武生等行当的技艺,从唱腔、念白、身段到化妆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造,并逐渐形成风格新颖、独树一格的“荀派”艺术。

京剧的四大名旦是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1、梅兰芳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1岁登台。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狱鸳鸯》《思凡》等出戏。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2、程砚秋是京剧程派艺术的创始人,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他严守音韵规律,唱腔起伏跌宕,节奏多变,表演非常细致深刻,同时注重贴近生活的真实性。他在艺术创作上,勇于革新创造,根据自己独有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了一种幽咽婉转、若断若续的唱腔风格,形成独有的艺术特点。3、尚小云的唱腔字正腔圆,刚劲高亢,念白爽朗明快,流丽大方,韵白字清音朗,富于感情,做功刚健又婀娜,塑造了一系列巾帼英雄、侠女烈妇的形象,独树一帜,世称“尚派”。4、荀慧生是四大名旦之一,荀派创始人。他大胆破除传统局限,发挥个人嗓音特长,吸取昆、梆、汉、川等曲调旋律,大胆创新,塑造的许多少女、少妇的艺术形象,娇雅妩媚、清秀俊美、风格各异。

大师们的代表剧目太多了,以下是我个人的理解。梅兰芳,《穆桂英挂帅》里的穆桂英,捧印一折,就是“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这一段;尚小云,因为是擅长文戏武唱,所以做功了得,《昭君出塞》的“趟马”一段最精彩;程砚秋,主要欣赏他的程派唱腔,代表剧目《锁麟囊》中的薛湘灵,春秋亭的一段最精彩,就是“春秋亭外风雨暴”那一段;荀慧生,代表剧目《红娘》中的小红娘,耍棋盘的边唱边舞最精彩,“叫张生”一段

京剧四大名旦是指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1、梅兰芳梅兰芳(1894~1961),原籍江苏泰州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北京人,1894年生于北京,他出生于京剧世家,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攻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2、程砚秋程砚秋(1904~1958),满族,北京人。自幼学戏,演青衣,受师于梅兰芳。他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讲究音韵,注重四声,追求"声、情、美、永"的高度结合。并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一种幽咽婉转、起伏跌宕、若断若续、节奏多变的唱腔,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程派"。程砚秋擅长演悲剧,编演过《鸳鸯冢》、《荒山泪》、《青霜剑》、《英台抗婚》、《窦娥冤》等戏,大多表演封建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3、尚小云尚小云(1900~1976),幼入科班学艺,14岁时被评为"第一童伶"。初习武生,后改正旦,兼演刀马旦。他功底深厚,嗓音宽亮,唱腔以刚劲著称,世称"尚派"。代表作有《二进宫》、《祭塔》、《昭君出塞》、《梁红玉》等,塑造了一批巾帼英雄和侠女烈妇。4、荀慧生荀慧生(1900~1968),幼年在河北梆子班学艺,19岁改演京剧,扮演花旦、刀马旦。他功底深厚,能汲取梆子戏旦角艺术之长,熔京剧花旦的表演于一炉,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荀派"。擅长扮演天真、活泼、温柔一类妇女角色,以演《红娘》、《金玉奴》、《红楼二尤》、《钗头凤》、《荀灌娘》等剧著名。扩展资料最后归宿1、梅兰芳——夙愿未了身先逝1960年,梅兰芳打算正式排演根据唐人传奇中的《柳毅传》改编的《龙女牧羊》。但从这年入冬起,梅兰芳因长年劳累感到身体不适。次年7月间,他终因突发性心脏病住进了医院。1961年8月8日,因病情突然加重而去世。享年67岁。2、程砚秋——鞠躬尽瘁殉艺术1958年新春,国家文化部把率领中国艺术团到巴黎参加国际戏剧节的重任交给程砚秋。这个时候,他开始不时感到身体倦乏,甚至出现胸闷心慌、大汗淋漓的症状。当他因病情突发昏倒,才知道早已患上了严重的心脏病。3月9日早晨,他永别了观众,享年55岁。3、尚小云——十年蒙难心力瘁1966年5月,尚小云正在为编演革命现代京戏《秦岭长虹》和改进戏校教育奔走,岂料自己一夜之间变成了“资产阶级反动艺术权威”而被关押批斗。1976年春日的一天,尚小云在家中突感身体不适,家人连忙送他到医院抢救,后因心脏病再次发作,于4月19日逝世。享年76岁。4、荀慧生——孤苦零丁离世间1966年夏天,荀慧生被扣上了“反动艺术权威”的帽子,接着又被勒令去劳动改造,有一次终于累倒在了大路旁。此后,他原有的旧病更加严重了。由于家人都受牵连失去了自由,夜晚,他一个人蜷缩在小黑屋里。1968年12月26日,荀慧生病故于北京,享年68岁。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大名旦

文学杂志四大名旦四小名旦

四大名旦:梅兰芳、荀慧生、尚小云、程砚秋四小名旦: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

四小名旦 中国李世芳、毛世来、宋德珠、张君秋4位京剧旦角的合称。继四大名旦以后,北平《立言报》游艺版发起并主办北平(今北京)童伶选举。1938年初,舆论界在男旦中推出李世芳、毛世来、宋德珠、张君秋为四大童伶。1939年四大童伶已毕业组班,观众口碑称四大童伶为四小名旦。1940年,北平《立言画刊》在长安剧场组织四小名旦合作演出《白蛇传》,李世芳、宋德珠合演《金山寺水斗》;毛世来演《断桥》、《合钵》;张君秋演《祭塔》,四小名旦遂成定论。1947年因李世芳飞机失事遇难,“四小名旦”出现空缺。同年北平《纪事报》发起选举“新四小名旦”,结果得票20万张,选出张君秋、毛世来、陈永玲、许瀚英四位,这次选举未能改变过去定论,观众对原四小名旦印象更深。

当今没有四大四小。

文学刊物四小名旦

最新的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12年版)里已经把它踢出去了,没有了,同样被踢出的还有《大舞台》

《芒种》 创刊于1957年1月,由齐白石大师亲题刊名 ,是国内外发行的大型综合性文学月刊。《芒种》自创刊以来,真诚面对读者,以“关注社会现实,反映百姓生活,抒写人间真情”为宗旨,大量刊发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熔思想性、艺术性、文学性,可读性于一炉。努力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长期以来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八十年代在全国文学期刊界被誉为“四小名旦”。大量知名作家和文学新锐关注和拥抱《芒种》,国家级权威性刊社加大了选载《芒种》作品的数量,在全国作者和读者群中引起了较好反映。2005年从第五期开创文学月刊彩版印刷全国之先河,以精美图片、靓丽色彩、现代版式展现新姿,在视觉与心灵上给读者以双重的冲击。2008年又全新改版,获得社会各界一致好评。《芒种》文学半月刊,创刊于1957年,由齐白石大师题写刊名。是国内外发行的综合性文学月刊,月发行量曾高达30万册,在中国当代文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曾被誉为全国文学月刊“四小名旦”。《芒种》以中、短篇小说精品为主,兼发小小说、散文、随笔、诗歌、文学评论和报告文学等。每期都有精彩作品被国家级文学期刊选载。同时刊发较大含量的广告信息。《芒种》文学月刊下半月刊面向广大网络文学征集优秀作品,诗歌、散文、短篇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以及相关文化评论,全国各文化艺术单位也可发表论文,鉴于稿件众多,请投稿作者一定选择自己认为满意的作品,优秀作品投稿10日内回复。《芒种》文学半月刊,创刊于1957年,由齐白石大师题写刊名。是中共沈阳市委员会宣传部主管、沈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2012中文核心期刊,国内统一刊号:期刊CN号 21-1040/I;《芒种》国内外发行的综合性文学月刊,月发行量曾高达30万册,在中国当代文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团结作者,扶持新者,直击生者,关爱读者。我们相信只要用汗水去浇灌她,用心血去发展她,用智慧去培育她,用市场去推动她,就能铸就 刊名:芒种 英文名称:Mangzhong Literature主办:沈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周期:半月出版地:辽宁省沈阳市语种:中文广告许可辽工商广字01—19号发行辽宁省报刊发行局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订购全国各地邮局本刊代号 8—16国外代号 M492联合征定代号:LD211040国内定价 80元/册刊 号 ISSN1003—9309 CN21—1404/I《芒种》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12)

宁肯,北京作协签约作家,第二届老舍文学奖长篇小说奖获得者。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二分院,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诗歌作品,1984-1986在西藏生活工作,有关西藏的系列散文使其成为“新散文”创作代表作家。代表作长篇小说《蒙面之城》2000年获“全球中文网络最佳小说奖”,2001年获“《当代》文学接力赛”总冠军,2002年获第二届“老舍文学奖”。现为《十月》杂志副主编。长篇小说《蒙面之城》因用独特的视角剖析了当代人的精神追求,受到读者和评论界的一致好评,成为畅销小说,并获得第二届“老舍文学奖”。作者也被誉为当代极具探索意识的作家之一。宁肯是个心态平和而又出手不凡的作家。当不少人为创作急功近利的时候,他却能气沉丹田,默默地搭建自己独特的文字世界。这样的作家需要自己的制高点,宁肯的制高点就是他对人与世界的更深远也更矛盾的思考和阐释。当别人在文学洼地的泥泞中。中学时期,宁肯的作文就显出与众不同,于是很早就确定了自己的理想。上大学后,他正式开始了写作,并在当时名列“文学期刊四小名旦”之首的《萌芽》上发表了一些作品。1983年,宁肯被分配到中学担任语文老师。从学校毕业又回到学校,这种“原地打转”的生活使宁肯觉得自己缺乏经历,然而创作作品,首先就要创造自己的生活,他渴望能走出去。生活在哪儿呢?他站在地图旁,最先看到的是新疆,他几乎没敢往西藏想,因为一部名为《农奴》的电影,留给他极为恐怖的西藏印象。当时新疆有个学校招聘,宁肯几乎快与校方谈成了。这时来了一个消息,北京要组建援藏教师队,到拉萨去支援中学,时间两年。宁肯选择了后者。去拉萨是集体组织,比只身前往新疆更踏实。他没想到,去西藏也不那么容易。20世纪80年代初,中学特别需要像宁肯这样大学毕业的老师,学校不同意宁肯去西藏。宁肯就找到教育局,自己到区里报名,总算成行。宁肯一行28人来到西藏。“西藏和我的印象反差特别大。飞机沿着雅鲁藏布江滑行了很长时间,我看到的山像环形山,特别美,有点像到月球。下了飞机,我在地上蹦了蹦,没什么呀?但是失重感特别强,像太空人。再加上沿途藏民的热情、亲切,到处向我们挥手,风景那么优美壮观,天蓝、水蓝,和《农奴》的调子完全相反,心里一下子踏实了。”事隔多年,宁肯说,很多内地城市有各自特点,但仍属于汉文化圈。到了拉萨,完全不同。他想,这里确实是适合搞创作的地方。28位教师被分配到城市中学和郊区中学,大家都不愿意去郊区。宁肯想,郊外更接近西藏的本质,于是他第一个主动报名去了郊区中学。从报名援藏到去郊区中学,宁肯不自觉中成了“标兵”。他的决定非常正确。他选择的学校所在地,地貌特别典型,有牧场、农田,有宗教气氛。学校正在拉萨河边上,还可以爬山,冬天的山谷里仍然是绿草丰盈。宁肯一直用“特别棒”来形容西藏给他的感觉。大自然的壮观震撼了他,以至于无力把握住手中的笔。他以为到了西藏能写出重要的东西,可他发现,很多东西到了笔下却干瘪得要命,苍白而无力。给安妮宝贝出的主意变成了《环形女人》5年前,宁肯在上海参加一个颁奖会,安妮宝贝是最年轻的评委,而他则是年龄最大的获奖者。在酒店的咖啡厅,他与安妮谈到她的小说《暖暖》。宁肯说,安妮是语言和感觉的天才,但那时他认为,她的想象不够离奇大胆,凭她对事物的尖锐感觉,完全可以想象出更为极致复杂的故事。他对安妮说:“可以想象‘暖暖’后来有了一大笔钱,在一处山庄与世隔绝,她把旧日的情人一一招来,就像科幻或陈列室那样,把他们排列,她可以像讲解员那样。”他建议安妮能按自己的设想,写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回京后宁肯写了一篇短文《上海之行》谈到这件事,贴到了“榕树下”陈村主持的论坛上。没想到招致安妮的“粉丝”指责。安妮当然也没有按他的“指点”写作。但是,那个想象却成就了今天的《环形女人》。从《蒙面之城》到《环形女人》,看得出来宁肯对于希区柯克的迷恋:《蒙面之城》讲述17岁的高中学生迷恋福尔摩斯、希区柯克,用可笑的侦探眼光怀疑周围的一切,秘密跟踪别人,甚至怀疑身为历史学教授的父亲是否自己的生父,并开始了一系列的调查。他由此堕入了历史和现实的迷雾,最终放弃高考,走出“蒙面之城”,开始了长达七年的“蒙面之旅”。

该杂志是新晋的北大核心,不过被入选理由是因为该期刊的文学作品。该杂志学术论文审稿较快,大概三天吧,且稿费偏高,可想而知,是核心但质量尚待商榷,发表学术文章的话,还请三思。

文学期刊四大名旦

有很多,但好的也就读者和其他几本

《人民文学》、《北京文学》、《上海文学》、《广州文艺》、《中国作家》四大名旦:《收获》、《十月》、《花城》、《当代》《钟山》《长城》《西部》《黄河》《特区文学》《大家》等等。建议采用!

1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文学期刊进入继晚清、二三十年代以来的第三个黄金时期。1980年,在一次全国性文学期刊讨论会上,一位编辑如此比喻:“《收获》老成持重,是老旦;《花城》活泼新鲜,是花旦;《十月》文武兼备,是刀马旦;《当代》正宗,是青衣”(大意如此),文学期刊界的“四大名旦”由此得名,并流传至今。 2 “中国现代文学史”四大社团  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茅盾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其主要理论家茅盾提出文学要老老实实表现人生,尤其应描绘被压迫的人民,在创作方法上,他主要提倡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上,如茅盾的《蚀》三部曲、叶圣陶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以对现实的细密描绘、深入剖析,显示出现实主义特色,而成为文学研究会这个显示主义文学流派的力作。  创造社  成立于1921年7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主要成员郭沫若、郁达夫等,主要出版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创造社的文学主张有明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色彩,非常强调文学是作家的自我表现,极力反对文艺的社会功用,认为于是应除祛一切功利,力求本身之完美,同时,他们又极力反对社会黑暗,创造社的主要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的,重在抒发个人感情,表现自己个性。如郭沫若的诗集《前茅》、郁达夫的《茑萝行》、《春风沉醉的晚上》等都以浓重的主观抒情色彩、鲜明的浪漫主义倾向而成为创作社的代表作品。  新月社  新月社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月刊。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主要贡献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体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他们对于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等是新月派的佳作。  语丝社  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馔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有任意言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拨辣幽默,讽刺强烈。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3 京派文学: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之处。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蕴。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京派”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只是一种名称的沿用。“京派”作家创作的小说就是京派小说,其文风淳朴,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所显现的是乡村中国的文学形态,其统一的审美感情是诚实、从容、宽厚的,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比较成熟的抒情体和讽刺体样式。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融入浪漫主义的、表现主观个性的多种艺术手法。代表作是《边城》《萧萧》《长河》等。 京派的基本风貌、特征:赞颂纯朴、原始的人性美、人情美;扬抒情写意小说的长处,熔写实、记“梦”、像征于一炉;平和、淡远、隽永的风格;简约、古朴、活泼、明净的语言。  4 海派文学:广义上指所有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派别,包括左翼文学、新感觉派文学、鸳鸯蝴蝶派;狭义的话,就只指鸳鸯蝴蝶派 海派小说主要是以描写都市生活为题材,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初期海派的叶灵凤的《紫丁香》、第二代海派新感觉派的刘呐鸥的《都市风景线》和茅盾的《子夜》、张爱玲《金琐记》《倾城之恋》。

中国文学刊物四小名旦

《钟山》,《大家》,《作家》,《山花》四大名刊

有很多,但好的也就读者和其他几本

《芒种》 创刊于1957年1月,由齐白石大师亲题刊名 ,是国内外发行的大型综合性文学月刊。《芒种》自创刊以来,真诚面对读者,以“关注社会现实,反映百姓生活,抒写人间真情”为宗旨,大量刊发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熔思想性、艺术性、文学性,可读性于一炉。努力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长期以来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八十年代在全国文学期刊界被誉为“四小名旦”。大量知名作家和文学新锐关注和拥抱《芒种》,国家级权威性刊社加大了选载《芒种》作品的数量,在全国作者和读者群中引起了较好反映。2005年从第五期开创文学月刊彩版印刷全国之先河,以精美图片、靓丽色彩、现代版式展现新姿,在视觉与心灵上给读者以双重的冲击。2008年又全新改版,获得社会各界一致好评。《芒种》文学半月刊,创刊于1957年,由齐白石大师题写刊名。是国内外发行的综合性文学月刊,月发行量曾高达30万册,在中国当代文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曾被誉为全国文学月刊“四小名旦”。《芒种》以中、短篇小说精品为主,兼发小小说、散文、随笔、诗歌、文学评论和报告文学等。每期都有精彩作品被国家级文学期刊选载。同时刊发较大含量的广告信息。《芒种》文学月刊下半月刊面向广大网络文学征集优秀作品,诗歌、散文、短篇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以及相关文化评论,全国各文化艺术单位也可发表论文,鉴于稿件众多,请投稿作者一定选择自己认为满意的作品,优秀作品投稿10日内回复。《芒种》文学半月刊,创刊于1957年,由齐白石大师题写刊名。是中共沈阳市委员会宣传部主管、沈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2012中文核心期刊,国内统一刊号:期刊CN号 21-1040/I;《芒种》国内外发行的综合性文学月刊,月发行量曾高达30万册,在中国当代文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团结作者,扶持新者,直击生者,关爱读者。我们相信只要用汗水去浇灌她,用心血去发展她,用智慧去培育她,用市场去推动她,就能铸就 刊名:芒种 英文名称:Mangzhong Literature主办:沈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周期:半月出版地:辽宁省沈阳市语种:中文广告许可辽工商广字01—19号发行辽宁省报刊发行局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订购全国各地邮局本刊代号 8—16国外代号 M492联合征定代号:LD211040国内定价 80元/册刊 号 ISSN1003—9309 CN21—1404/I《芒种》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12)

该杂志是新晋的北大核心,不过被入选理由是因为该期刊的文学作品。该杂志学术论文审稿较快,大概三天吧,且稿费偏高,可想而知,是核心但质量尚待商榷,发表学术文章的话,还请三思。

  • 索引序列
  • 文学刊物四大名旦
  • 文学杂志四大名旦四小名旦
  • 文学刊物四小名旦
  • 文学期刊四大名旦
  • 中国文学刊物四小名旦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