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国外期刊撤销中国科学家文章的时间

国外期刊撤销中国科学家文章的时间

发布时间:

国外期刊撤销中国科学家文章的时间

到底什么算牛人?论发文章?颜宁都入选了怎么施一公怎么没入选?论学术成就?付巧妹在分子人类学这个领域也就是个中等级别的人物,上面还有最年轻院士张亚平和复旦的金力。论社会贡献?袁隆平杳无踪影。论官阶高低?白春礼是中央委员,王志珍是全国政协副主席。随手抖几个牛人,饶毅,潘建伟,张启发,曹雪涛,欧阳自远,薛其坤,卢柯……这个名单可以很长很长。最高科技奖还有一堆活着的:袁隆平,吴文俊,金怡濂,李振声,孙家栋,于敏,王永志,吴孟超,吴良镛,郑哲敏,王小谟,张存浩,程开甲so,当做娱乐新闻就行了。ps:nature news 和nature 的文章是有区别的,前者是传播性质的,不算nature 论文。左下角的research才是我们通常口中的nature。

因为英文期刊更有影响力。受科学家关注度较高的期刊几乎都是英文期刊,所以发表在英文期刊才更有反响。

那不可能。

英国《自然》杂志网络版公布了由其记者和编辑选出的10位有代表性的中国科学家,他们在各自领域都取得了突出成就并产生影响,对提升中国在全球科学领域的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中国近年在科学领域的进展,这份世界知名学术期刊的主编菲利普·坎贝尔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国过去数十年里在科学领域的持续投入已带来丰硕成果,未来如果中国能继续鼓励独立和创新性的科学思维,并给予年轻科学家更多时间去实现科研突破,那么中国“就有很大机会实现科技创新方面的雄心壮志”。令人关注的是,有4位女性科学家名列榜单,她们从事的研究主要涉及生物和遗传学领域。中国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也名列榜单。此外入选的科学家还有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吴季、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陆朝阳、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崔维成和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秦为稼。这些科学家在各自的领域都有突出成就。重大科研突破往往离不开国际交流合作,入选榜单的中国科学家多数都曾在国外留学或从事科研工作。

国外期刊撤销中国科学家文章

好像是因为看不懂,所以才会拒绝的这个稿子。

我个人认为杨先生来自一个不同的时代吧,所以才会不能理解

就要有利于科学家评职称,对于科学家来说,科学是没有国界之分的,只要有好的发明,一定要让全世界都知道,这样才可以促进世界的进步。

可能是因为国内和国外不同吧,所以才会拒绝。

国外期刊撤销中国科学家文章的原因

李森科在苏联的获得宠幸,以及他对古典遗传学和摩根学派遗传学家的迫害作风,在1947年后随著「向苏联学习」的政策而迅速扩展至中国。李森科在1948年,向列宁农业科学院(Lenin Academy of Agriculture Science)所作的报告:「生物科学近况」(The situation in biological science)的中文译文於1949年刊出,随即被定为各大学生物系和相关研究机构的必读教材(注二)。在1950年代,所有被邀来中国的苏联生物学家,都是李森科的同党。他们在课堂上都否定了孟德尔(G Mendel, 1822~1884年)、魏士曼(A Weismann, 1834~1914年)和摩根的成就,指他们为「资产阶级的」、「反动的」、「理想派的」、「假科学的」人。但是,李森科的见解和大多数中国生物学家的见解却十分不同。在1949年前,中国的遗传学乃是自西方移植而来。许多中国的遗传学家和生物学家们,都是在1920~1940年代,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受过教育,有些人甚至是在摩根的实验室接受过他本人的指导。他们学成回国以后,遂在不同的大学裏任教和研究。但是,有极少数的生物学家,在1940年代系在延安(中日战争时中共的大本营)或中国北方其他「解放区」工作,这些人没有受过西方科学思想的洗礼。尽管中国生物学界的主流派反对李森科和苏联式将遗传学定於一尊的作风,但中共官方却把苏联那一套拿来如法炮制。在1952年所发动对知识分子的改造运动中,中国的生物学家——特别是摩根学派的遗传学家们,均受到了批判,而无一幸免。在那个时候的中国,就像在苏联一样,各种报章、杂志、期刊都充斥著代表李森科见地的文章。而摩根学派的观点则成了政治的祭品。1952年六月,《人民日报》刊出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为坚持米丘林方向而斗争」(注三)。该文全力支持李森科的见解,有云:「马克斯和列宁的思想被确切的应用在米丘林派生物学上,乃是一种伟大的成就…米丘林派生物学乃是生物科学上一次基本的革命。」西方遗传学遭到了全面的排斥。该文也批评那些不赞成李森科学说的中国遗传学家:「目前中国生物学的现况不能再加以容忍…在各大学裏,不同的生物学主张仍毫发未损,旧观念仍然充斥在课程之中,米丘林派生物学只在一个学期裏有讲授,中学教科书中只有一章谈到它。所有研究都一仍旧贯。」并呼吁「用米丘林生物学来彻底改造生物科学。」「不仅遗传学,其他如生态学、细胞学、胚胎学、微生学等,也都与时代脱了节,都必须加以彻底改造…我们可以经由批判不合时宜的遗传学和生物学,来学习米丘林微生物学…各大学生物系的课程应全面加以修订。」由於此文系由人民日报发表,而《人民日报》的言论乃是中共中央委员会的传声筒。因此,这一篇文章对於增强李森科学派的声势影响极大。文章发表后,各相关研究单位无不倾力求其实现。自1952年秋季开始,所有正统的遗传学课程全部停授,相关的研究也不能再进行。所有从事杂交育种的研究均受到批判,因为这些研究是基於生物间存有逢机变异的预期之上。中学的生物教科书也根据李森科的观点加以修订。只有采用李森科观点的文章才能在科学期刊上发表。这是在1956年八月青岛会议前中国生物学界的状况。在另一方面,《人民日报》的上述文章也批评了李森科学说的中国追随者,指他们为「闭门主义」、「狭隘的实验主义」和「态度不科学,决定不严谨」。并说:「米丘林学说不能被看作枯燥无味的八股」,「古典的生物科学不能全加否定」和「坚信摩根学说的科学家不能被看作政治反动派」。《人民日报》所以会说出上面这些话,来缓和对摩根学派的批判,乃是若干特殊状况使然。在1950年代早期,一个农业大学的高干,也是李森科学说的追随者,曾对摩根学派的遗传学和遗传学家苛刻无礼,从而产生了严重的后果。譬如北京农业大学一位族群遗传学的教授,因为不赞成对正统遗传学的批判,更由於受到令他难以忍受的人身迫害,而逃离了中国(注四)。当中共中央的当权人物知道之后,他们对於此一事态深感关切,在《人民日报》的文章中遂对这些过火的行为加以规范:「虽然摩根学说禁止传授,但科学家们不会加以整肃。」因此,中苏共的遗传学家际遇不同。在中国大陆裏的遗传学教授虽然不能讲授摩根的遗传学,但仍可讲授动物学、胚胎学、演化论和其他生物学课程。尽管受到党中央的批评,各地农业大专院校及研究机构,育种的材料仍常遭毁弃。譬如1954年十月,由鲍文奎(1940年代曾在摩根的实验室裏进修过)在四川省某实验农场所主持的黑小麦(triticale)杂交试验被迫停止,实验农场废置(注五)。地方政府施加压力,要研究单位的负责人俯首同意。此一举措,后来受到中央方面的批判,并且采取步骤,重行恢复鲍氏的研究。虽然如此,彼时官方支持李森科的立场则始终未变。1950年代早期,苏联国内有两件新发展,也影响了中国。一、1950年六月二十日,苏联的《真理报》发表了由史达林署名的一篇文章,题目是<马克斯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人民日报》将该文予以译载。史达林在这篇文章中,对苏联一位颇有名气的语言学家NY Marr加以批判,指摘他误解语言学的阶级性,和他在苏联语言学界中表现军阀式的极权领导作风。史达林说:「各种观念间如全无争论,不能加以自由批判,那就无科学可言,也不会作出贡献。」中国科学家对这几句话特别留意(注六)。二、李森科在1950年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叫<生物学上有关物种(species)形成的一个新观念>。该文的中文译文出现在1950年八月《中国米丘林学会会刊》的创刊号上。从1952年开始,苏联的《植物学杂志》在VN Sukhachev担任主编的情况之下,以及苏联的其他科学杂志,都对李森科的物种形成论作冗长的讨论。这些文章也迅即受到中国科学家的注意。1954年十二月,彼时史达林已死,中国科学院所出版的《科学通报》(Scientia Sinica)刊登了来自苏联《植物学杂志》的一篇译文,题目是<物种与物种形成问题讨论的若干结论及其今后的任务>。该文总结前一年对李森科的讨论,并指出李氏及其同伙的工作犯了很多错误。自1954年起,「中国科学社」就对此一持续的讨论不断出版小册子(注七)。上述二类事件,鼓舞了中国摩根学派的遗传学家,勇於表达他们的意见。1955年,中国科学院的胡先驌在其新著《植物分类学简编》的一章「植物分类学原理」中,对李森科加以批判:「李森科所提出有关生物学上物种的新观念,起初曾经风尚一时…在近代生物学史上,必须对此一争论加以注意。我们中国生物学家,特别是植物分类学家,必须对此有深入了解,否则大家会被导入迷途。」但是此书出版后不久,胡氏即广受批判,特别是1955年十月,为庆祝米丘林的百年冥诞,在北京所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为最(注八)。从此以后,中国无人再敢反对李森科。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1956年秋为止。在1955和1956年的苏联,发生了两个重要政治事件,从而大大改变了李森科的处境。首先,赫鲁雪夫已逐渐掌握了史达林死后的苏共政权。1956年元月所举行的苏共第二十届党大会上,史达林遭到了公开批判。第二,到1955年末,有好几百人联名陈情,要求免除李森科所担任列宁农业科学院院长的职务。1956年四月李氏终於丢官。

我个人认为杨先生来自一个不同的时代吧,所以才会不能理解

已经发表的论文被撤稿,这是一件非常尴尬的事情。撤稿非常明确的表明了文章内容的是不可信的。在论文被撤后,任何试图使用或者引用文章里面的数据都应该非常谨慎。表面上看,撤稿的决定都是由期刊的主编或者编辑下的,他们是促成这个事情的主要成员。但实际上,撤稿的原因往往是非常复杂的。科研人员在科研出版中扮演的角色既是文章的制造者,也是文章的检查者。一篇文章被发现有问题,也可能是文章的作者自己发现了重大的错误,也可能是由其他科研人员在重复这个工作的时候发现了问题,这些人都有可能通知期刊的编辑要求撤稿。但实际上,编辑并不会都同意他们的建议。不管怎么说,撤稿对于期刊来说总是件影响不好的事情。在文章出现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把可以接受的人为错误和蓄意的学术不端行为区别开来。人为错误包含了:数据采集或分类出现错误;统计分析出现了问题,以及一些在同行评审中无法核实的信息出现错误。蓄意的学术不端行为则包括:一稿多投或者一稿多发;为了利益而制造或操纵数据;违反研究协议;剽窃以及把一份数据切成多篇文章的香肠文章等。人为错误可以通过纠正的方式来解决,如果文章存在姓名、地址和一些印刷等可以被纠正的错误,期刊可以通过再发表一个勘误通知来纠正。但是学术不端的情况就只能选择立即撤稿。一般来说,与选择最坏情况的立即撤稿相比,编辑更愿意选择纠正的方式,宁可让作者获利也不愿意选择冲突。但是近几年学术不端行为的数量在不断增加,编辑在将来是否会改变策略也不得而知。

点返回Web of Science是美国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原汤森路透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公司基于WEB开发的产品,包括SCI、SSCI、A&HCI和CPCI(原ISTP)和两个化学数据库(CCR、IC),以ISI Web of Knowledge作为检索平台。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的科学引文索引SCIE(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和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A&HCI(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三个学术期刊论文引文索引数据库,收录13,000 多种世界高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内容涵盖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生物医学、社会科学、艺术与人文等诸多领域。

国外期刊撤销中国科学家文章了吗

知网收录的文献主要是中文文献和部分英文数据库的文献,在搜索英文文献时要使用中英文 拓展检索,并且勾选相应数据库,如果选择这两种方式后还是无匹配文献检索出来,说明该期刊并未被知网收录。 如有疑问请追问,解决问题还望采纳。

您好。《中国科技博览》(原名《中国包装科技博览》) 杂志 主管单位:中国包装总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包装总公司 北京物资学院,更名了,新闻出版总署应该还没有更新!是包装公司的一本刊物!不上知网。应该是上万方。如果是单纯的评职称用,应该没什么问题! 此乃我个人的看法,欢迎大家纠正。

中国科技博览是假期刊,期刊,假的。_百度知道

无论你是哪国人,要在高水平的国际科学期刊上发表论文,只能用英语。这也是英语成为全球第一语言的根本原因。汉语如果想取代英语,中国的科技实力必须超过所有英语国家科技实力总和。

中国医学论文撤稿时间

一般由时间(指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指事件发生的地方)、人物(指事件的中心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构成。 第一,要交代明白。无论记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一般都要交代明白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否则文章就不完整。第二,线索清楚。虽然观察的角度、记述的方式可以不同,但每一篇文章都应当有一条关联材料、统贯全篇的中心线索,否则文章就会松散。

当地时间4月20日,施普林格出版集团旗下期刊《肿瘤生物学》宣布一次性撤回107篇来自中国的医学论文,发表时间为2012年至2016年。撤稿原因是论文作者通过“第三方”中介投稿,伪造虚假同行评审。换而言之,论文作者“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因虚假同行评议而大规模撤稿,暴露的是从作者投稿动机、第三方作弊机构、期刊审稿机制整个论文发表链条的问题。第三方中介机构的存在,同行评议机制的漏洞“在中国,有一定证据表明,提供所谓语言编辑服务的第三方机构(注:一些提供论文代投服务的机构)在操纵评审流程上发挥了作用。”施普林格细胞生物学及生物化学编辑总监彼得·巴特勒(Peter Butler)参加了此次的调查,他对澎湃新闻()表示,同行评审及投稿过程中的造假问题是全球性的,并非任何国家所特有。除了第三方中介,期刊是不是应该承担部分失职责任也成为热议。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官方网站透露,在4月18日,中国科协就撤稿事件会见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春法说:“作者和‘第三方’中介确实存在不可推卸的责任,但2015年撤稿事件发生后,出版集团没有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发生,出版集团和期刊编辑存在内控机制不完善、审核把关不严格等问题,理应对此承担责任。”(注:在2015年、2016年,《肿瘤生物学》因虚假同行评议,进行过两次批量撤稿。)这涉及到此次撤稿的共同原因是论文伪造同行评议。同行评议是决定一篇投稿论文能不能在期刊发表的重要机制。一般而言,论文作者向期刊投稿后,期刊编辑会邀请具有专业知识、和作者没有利益相关的学者,评议论文的价值和质量。期刊主编在同行评议的基础上决定是不是接收论文。同时,和很多期刊的做法一样,《肿瘤生物学》此前规定,论文作者可以向期刊推荐评审这篇论文的合适专家。此举本是为了让细分领域的研究能有对口的专家进行评审,但这本基于科研诚信的制度同时意味着有空可钻。造假者或是提供伪专家名单,或是提供真专家的假邮箱。如果期刊选择他们作为审稿人,会得到一份第三方中介机构发来的热情洋溢的正面评议回执,从而“助推”论文发表。在和中国科协的会谈中,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安诺杰表示:“在撤稿事件中,出版集团确实存在期刊编辑对评审专家信息、评审专家评审意见审核不严格等问题,正在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完善内控机制,出版集团已经解除与涉事期刊的合作。”为何医生群体成为这批撤稿论文的主体据澎湃新闻()统计,被撤稿的107篇论文作者来自125家中国研究机构、4个国外研究机构。其中,相比高校研究人员,此次被撤稿的论文作者大部分来自国内各大医院。山东大学附属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大学附属医院成重灾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等三甲医院在列。值得一提的是,统计来自各大医院的第一作者所属科室时,泌尿外科和普外科的比重最多,分别占比13%、12%,其次是神经外科,占比7%。统计来自各大医院的第一作者所属科室时,泌尿外科和普外科的比重最多。来源:微信公众号“知识分子”医生群体的身影出现在此次撤稿事件中,和目前国内的医生评价体系有所关联。医生晋升、评职称需要论文,有的医院还会对论文发表在哪一类期刊有硬性要求,比如需要是被SCI(科学引文索引,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之一)收录的文章。比如,据《知识分子》披露,在国内某三甲医院的“卫生技术医师系列评聘标准”文件中,要满足“正高标准”的第一条要求便是: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本专业研究性论著,SCI单篇影响因子大于等于0,或影响因子大于等于0的2篇以上,或影响因子大于等于0的4篇以上。这意味着医生若想晋升,在问诊之余还需撰写医学论文,根据医院评价体系来选择合适的期刊投稿。此次宣布撤稿的《肿瘤生物学》期刊是国际肿瘤及生物标记物学会(ISOBM)的官方期刊,2015年的影响因子为926。它虽然是肿瘤学领域偏低级别的期刊,但仍属于被SCI收录的一类。

  • 索引序列
  • 国外期刊撤销中国科学家文章的时间
  • 国外期刊撤销中国科学家文章
  • 国外期刊撤销中国科学家文章的原因
  • 国外期刊撤销中国科学家文章了吗
  • 中国医学论文撤稿时间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