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文

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文

发布时间:

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其保护的意义是什么, 进而制定如何保护的对策,才能够使那些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一切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为国家的政治、经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的。田青教授在“珠海大讲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中说过:我们为什么要保护传统民俗文化,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民族的DNA。我们的所有的古老的传统包括我们的民俗,在面对现代化的时候,都是弱势文化,不保护提倡就会消亡。因此保护“非遗”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迫在眉睫。但是,我们在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时候要作要对 精神家园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 既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又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象征,既需要各部门团结协作又需要确定各自的职能、履行相关的责任。做好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工作 ,关系到文化血脉的传承、精神家园的维护、和谐文化的建设, 关系到民族文化身份和国家文化主权的维护。关系到人类文化多样性及其可持续性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活的文化 它的价值不单体现在传承人创作的作品 更在于传承人所拥有的技艺 技术 使 非物质文化遗产 得以有效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于民间,生存于民间,传承于民间 没有任何文化形式比 非物质文化遗产 更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以人为载体的 是他们承载着 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薪火 失去了传承和传承者 非物质文化遗产 就不复存在。

观点论  一批重量级专家、学者、官员的到场无疑为本次论坛增色不少,他们在会场上激烈的观点碰撞更是擦出了精彩绝伦的火花。  冯骥才:古村落遗产,比万里长城还大  “我一直认为古村落是中国最大的文化遗产,比万里长城还大。”冯骥才这样解释他的观点,“从规模上讲,我国有5000年到7000年的农耕文明,56个民族,960万平方公里,约1600个县,19000个镇,按照一个镇10个行政村来算,我们有20万个左右行政村落。但不是所有村落都是古村落。我原来估计中国的古村落大约有3000个到5000个。但后来听说仅贵州黔东南地区就有六七百个古村落。所以我们心里应该有个数,我们的古村落数量至少过万。”  他认为,古村落应该符合以下几个标准: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历史文化遗存,基本保留原来村庄的体系以及鲜明的地方特色。“村落是历史文化的容器,它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体。它的建筑,它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规划,都是其物质遗产,还有很多诸如民俗之类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  关于民俗,他补充道:“我所说的民俗,包括人们生产、生活的民俗,商贸的民俗,婚丧嫁娶的民俗,起居饮食的民俗,节日的民俗,信仰的民俗,还有类似神话、故事、谚语、歌谣之类的口头文化。民间戏剧、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艺人们身怀的民间技艺和民间手艺都是这个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什么要进行保护?冯骥才这样回答:“我们的古村落有它研究的价值、学术的价值、见证的价值、历史文化的价值、审美的价值、欣赏的价值,但最终的价值还是它的精神价值。我们之所以传承文化遗产,最终的目的就是传承我们民族的独特文化,就是把我们的民族身份、民族基因传承下来。”  他认为我们的文化遗产有一个问题,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面对的是全球化这种同质化的文化,它把我们的文化变成了同一个样子。同时它又是商业文化,能成为卖点的就利用,不能成为卖点的就抛弃、甚至毁掉。“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文化危机,也是我们这一代文化人的失职。”  “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从去年开始做的,但是由于目前没有法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现在只能做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但令他感到欣慰的是,目前有关方面正在加紧相关法律的制定。

你可以自己创建各种问卷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

活动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是人类的一种最基本需要,也是促进人发展的重要方式。赋予一定意义的主题活动能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被调动起来,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等得到内化与升华,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良好习惯与性格在活动中得以形成和完善,主题活动是学习品质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

你叫我-------你教我

中国民俗文化 ——风水文化和风水建筑  风水一说被大多数人视为无稽之谈。在科学发展的今天,从科学的角度来看,风水之说并不是一无是处。大多数人也将其看做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 《黄帝宅经》曰:地善,苗旺盛;宅吉,人兴隆。短短十个字就完全道出风水学的精髓。风水从字面上来理解,风是流动的空气; 水是大地的血脉, 万物生长的依靠。  有风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和生气,万物就能生长,人群就能生活。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正因为有了空气与水和适宜的温度,地球上才有了生命。所以,风水一说也有正确所在,正因如此,在建筑中从古至今人们都十分重视风水一说。  在中国有许多风水建筑,人们在建造房屋,选择家宅的时候会注意风水的好坏,讲究环境方位问题。人们也常以山水俊秀,地灵人杰等词语来赞美自己所在的地方。风水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那么,何为风水文化?它究竟是迷信还是科学呢?  《葬书》最早提出风水一词, “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所谓的风水学便是:太极生两仪(阴阳、正负) ,两仪生四相(五行) ,四相生八卦,八卦生二十四山。通常人们将风水分为:龙、穴、砂、水、向、意、形、天。所有高等的风水师,都是按这些理去做,但要结合人命理,本性去计算;以前风水大师们的一句发家名言便是: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  中国古人把风水称为堪舆,也叫地理,我们可以将其连起来读做:堪舆风水地理——堪(观察天) 、舆(勘察地)、风(空气空间) 、水(水文水质)、地(地形地质)理(的研究分析理论) 。  在地球上, 水、 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是也是风 占最大体积的物质是风、 地。 (空气)、水、地(土地) 。在地球上除了由天体进来的物质之外,几乎所有物质都由风水地三者所承载所包含所孕育,当然也包括人类。可见古代人所说的风水,就是泛指地球中的所有物质,风水学就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微观物质(空气、水和土)和宏观环境(天地)的学说。 根据古人的感知,在大地上除了地和水之外,余下的就是空间了,空间里只有风了。古人认为,风和空间和天是联在一体的,风水学中所说的风,既是空气,也代表空间,同时也包含天。老子曾说过: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就是天,所以有天一生水之说,二就是地,三就是水。翻成白话文便是:天生地,天地生水,天地水生万物。 风水一词最早出于伏羲时代, 太昊伏羲根据自己研创的简易图, 推理出地球有过一段是风与水的时期。  《简易经》里记载: “研地说:一雾水,二风水,三山水,四丘水,五泽水,六地水,七少水,八缺水,九无水。 ”这里所指的风水应该就是风水的原义了。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 风水一词是这样定义的: 指住宅基地、 坟地等的地理形势,如地脉,山水的方向等。在《辞海》中也是如是解释:风水,也叫“堪舆” 。旧中国的一种迷信。认为住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等形势,能招致住者或葬者一家的祸福。也指相宅、相墓之法。但其实这两种说法并不准确。其一,它将风水等同于一种迷信,没有肯定其科学的内涵;其二,没有把风水与风水术区别开来。风水是从古代沿袭至今的一种文化现象。从表面上讲,它是一种民俗,一种择吉避凶的术数;从本质上讲,它是古人研究人与环境之间关系 、的一门学问。简略地说,它与现代的“人类聚居学”“环境地理学”有些相似,但二者之间仍有本质的差别: 后者是建立在观察与实验基础上的一门科学; 而前者由于缺乏科学理论与实验基础, 夹杂着许多唯心主义的说法和迷信的内容, 以至于我们还不能将它作为一种科学,只能作为一种“术数” 。  近年来,由于对传统文化研究不断深人,中外学者对风水的看法渐趋一致。他们认为:风水是中国古代为寻找建筑物吉祥地点而提出的一套景观评价系统, 是古人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处理的方法与布局的艺术。风水的范围包含住宅、宫院、寺观、陵墓、村落、城市等许多方面,其中涉及死人葬地的称“阴宅风水” ,涉及生人居住地的称“阳宅风水”。风水有糟粕也有精华,不能简单地采用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的态度对待它。有的学者还认为,严格地讲,风水与风水术是有区别的。风水是一种客观存在,其本体是自然界;而风水术是主观对客观的活动,其本体是人。  中国风水学是宇宙星体学、天文学、天体运行方位学、地球物理学、地磁方位学,水文学、地质地貌学、环境景观学、自然生态建筑学、社会伦理学、美学、人体信息学、气象学、空间选择学、时间选择学、民俗学、做人哲学、玄学、易学、预测学、阴阳学、五行学、形气学、理气学、日课学等等一门庞大的综合类学科。这是中国古人的伟大智慧的结晶,这是我们后人所应学习继承,应大力发扬光大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所有人都熟知的风水建筑可能非故宫和明十三陵莫属了。 北京有一条龙脉,贯穿故宫和明十三陵。 古代君王身前居住之所与身后安息之地皆在龙脉之上,受天神庇护。 故宫,距今已经有了 600 多年的历史。故宫的龙脉与昆仑山相通,而昆仑山与天上元气相通。故宫中的交泰殿是故宫的龙穴也是北京城的龙穴,同时也是全中国的龙穴。从静态风水来看,故宫后有景山,前有金水河,位于山水之间,镇山金水,处于山水的环抱之中,为延年穿宅之格。从后宫后寝分析,以前宫前三殿来论,主体建筑太和殿、中永殿、保和殿皆占吉星位置,以后寝、后三宫来论,朝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亦处于吉星位置,尤其是延年吉星得位,更主长久稳固。整个故宫是完全按照风水这个大体的格局来建造的。  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十三陵亦是如此,它始建于永乐七年。为了求得吉祥的墓地,明成祖命江西风水师在昌平境内找到了这一片山地, 经朱棣亲自踏勘确认后并封为“天寿山”。以后的十二代明朝皇帝也相继把陵墓建造在这里,十三陵周围层峦叠嶂,秀美天成。十三陵所处的地形是北、东、西三面环山,南面开敞,山间众溪汇于陵前河道后,向东南奔泻而去。陵前神道两侧的两座小山,为“龙山”和“虎山” ,符合东青龙、西白虎的四灵方位格局;用风水理论来衡量,天寿山山势延绵, “龙脉”旺盛,陵墓南面而立,背后主峰耸峙,左右“护砂(山)”环抱,向南远处一直伸展至北京小平原,前景开阔。陵墓的“明堂” (基址)平坦宽广,山上草木丰茂,地脉富有“生气” ,着实是一处天造地设的帝陵吉地。这次在去北京的旅游途中,我还听说了北京另一特别知名的风水建筑——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大厦。此建行位于北京西二环金融街 25 号。  “金融街”在元代被称为“金城坊” ,明、清两代是金铺、银号聚集之地;清末至民国,我国的大部分银行也多设于此,是历代各种金融机构垂青的风水宝地。“现在的‘金融街’始建于1993 年 8 月,至 2005 年全部完工。南起复兴门, 北至阜成门,东临太平桥,西沿二环路,占地总面积 103 公顷。这里云集了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中国工商银行总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总行、中行总行、农发行总行等国家级银行总部,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中保集团、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网通等一大批著名金融保险证券单位和电信企业入驻。马来西亚丰隆集团等国外的著名银行机构等 200多家国内外金融及非金融机构落户此地, 成为我国掌握国际最新金融信息, 了解世界金融动态的国家级金融中心。” 虽说在此块“风水宝地”之上,但建行总行却是“地处不兴” 。建行门前天桥斜去,呈虚水而走遇“天桥煞”,而其西北角又面对十字路口遭“路冲煞” ,皆为泄财之象。相传时任行长周小川为此请来了香港著名的风水大师为建行的设计出谋划策, 力图化险为夷。于是便有了这幢为北京人所津津乐道的“风水建筑” 。金融街上的建行大厦通体黑色,在世界建筑史上实属罕见,在风水学中,黑色属水,水亦表财,黑色不仅催财力量强而且可以化煞;在西北角的煞重之位,大厦被设计成两把尖刀状的化煞布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顶部,为四个形如水闸放水的旺财设计, 意为财源滚滚;十字路口与天桥的西北角也有一对号称中国最大的汉白玉貔貅来招财镇宅;在貔貅的正中,竖立三根旗杆,意为三根高香表示对天地神灵的敬畏。在如此风水建筑的庇佑之下,这几年来,建行蓬勃发展,成为了我国四大商业银行之楚翘;原行长周小川也官升三级,从总行行长之位扶摇直上至证监会主席、央行行长之高位。  真正的中国古代风水学应该是一种古代人类繁衍生息,治国安民等社会活动所形成的生存知识;是一种研究大自然对人类作用的精深学问;是一种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是一种趋吉避凶的术数; 是一种流传了几千年的民俗活动;是一种中国独有的以天人合一阴阳调和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产物;是一种由实践积累起来的经验所形成的人居环境选择优化的实用技术;是一种由中国古人的唯物唯心学术混杂而形成的博大学派; 是一种科学与玄学相提并论的、精华与糟粕并存的、落后于现代技术的、超越于现代科学的的系统理论;是一种宝贵的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  风水可以改天命而夺神功,这是古人对风水学的高度肯定。风水学告诉人们要能顺应自然规律,做到天人合一,要优化自然环境,这样就有了好的阴阳宅,有了好的风水地的吉气感应与荫庇,自己和后人即可以平安昌盛,所以丁财贵秀,百福臻临,如果人人家家都能获得好风水地而吉祥, 社会就会因人人平安幸福而和谐,民族国家也就会因人人有为家家发达社会和谐而兴旺,这就是风水学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所在。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风水不是万能的,风水也只是影响人生的一种力量。中国风水学虽博大但杂乱,虽精深但虚玄,虽可验证但少数据,虽有作用但多无科学根据,尚存在很多局限性,广而无边,深不见底,艰以学习,难以操作,尚泥古不化,裹足不前,为此,但愿风水同行们能摒弃成见,在考古践今的同时,努力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地丰富它,充实它,完善它,提升它。是所至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文

你到省事!!看看我找的: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量非常丰富,基本分布在10个方面:   口头文化。包括民间文学以及语言、口头文化的各种遗存。北京的民族民间故事、歌谣、谚语、歇后语、俗话等,各区县已搜集整理到的资料虽然已出版很多,但是许多关于神鬼帝王、富绅豪杰、才子佳人的故事因历史原因未被收入。尤其是一些地名由来的传说,清代八旗营房的传说,数量非常少。   音乐。已经过市级专家论证通过的项目有智化寺京音乐、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门头沟京西幡乐、通州运河船工号子、顺义曾庄大鼓等5个。   戏剧。昆曲、京剧已列入国家保护项目,昆曲已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项目已经专家论证的有河北梆子、大兴诗赋闲、柏峪燕歌戏等。   曲艺。北京是曲艺蕴藏量极其丰富的城市,其影响渗透到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过专家论证的市级项目有相声、岔曲、单弦、京韵大鼓、密云蔡家洼村五音大鼓、平谷调。   舞蹈。已通过专家论证的市级项目有延庆旱船、门头沟京西太平鼓、昌平后牛坊村花钹大鼓、密云蝴蝶会、米粮屯高跷会、海淀扑蝴蝶、白纸坊太狮老会、大栅栏五斗斎高跷秧歌、沙峪村竹马、汤河川大班小班等10项。民间舞蹈是评审项目中内容最多的,京西太平鼓已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游艺与竞技。已经市级评审通过的有天桥中幡、抖空竹、帽山满族二魁摔跤。市体育总局提出把围棋和中国象棋列入保护名录,得到了联席会议所有代表赞同。中幡和抖空竹已列入国家第一批保护名录。游艺是集体育、艺术、游戏三者结合在一起的群众性娱乐活动,是最鲜活、最广泛、最有典型意义的文化项目。   美术。北京的民间美术在历史上十分繁荣,宫廷艺术更是发达。北京牙雕工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北京的风筝、剪纸、挑补绣花是民间美术重要内容,此次经专家论证的有“曹氏风筝”,列入市级保护项目。   传统手工技艺。景泰蓝制作技艺、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漆雕技艺和木版水印技艺等4项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过专家论证的市级保护项目有全聚德挂炉烤鸭技艺、便宜坊焖炉烤鸭技艺、宝刀衡制作工艺、绒布唐工艺。   传统医药。同仁堂中医药文化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化的社会中越来越显示出不可代替的治病和健身的作用,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民俗。市级民俗保护项目有7个:门头沟妙峰山庙会、东岳庙行业祖师信仰习俗、北京春节厂甸庙会、房山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石景山古城村秉心圣会、通州区漷县镇张庄村龙灯会、门头沟龙泉务童子大鼓老会,其中厂甸庙会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厂甸庙会历时四百多年,是历史上唯一的官办春节庙会,其宏大规模、开放性的形式,鲜明的京味文化特色在北京乃至全国独树一帜,是北京春节民俗活动带有标志性的事象,深受群众喜爱。

山歌,是一种具有一定旋律,采用单唱或者对歌的形式,通过语言来进行交流的艺术形式,属于口承文化遗产。广泛流行于东亚地区,尤其以中国西南部云南、贵州、广西一带最为典型。本论文以笔者家乡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一带的山歌传承现状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探究当代社会变迁中山歌的传承和适应情况。 地处黔滇交界的贵州六盘水市水城县,从有少数民族居住开始便有了山歌。当地的山歌传承与传统农耕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以布依族传承的山歌最为典型和完整。其后迁入黔地的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融合,进一步推动了山歌的发展。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随着价值观念的转变,当地的青年们纷纷外出读书、工作,原有社会结构逐渐解体,山歌活动也随之衰落。进入21世纪以后,出现了歌会表演或者专门雇佣歌师灌制的CD、VCD的商业活动。这种经济活动一度使山歌文化得到广泛延伸,但对山歌本身而言,这究竟是一种传统文化复兴还是一种文化复兴的“假象”呢? 2005年以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潮流的影响下,水城县文化部门也开始重视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山歌也名列其中。

要求:讲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现状(可选典型案例或者国外情况进行对比)的分析,以及我国遗产的开发与保护前景。还要200字的中文摘要,3-5个关键词,后附3-5个参考文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论文

!!!!!!!!!

无语了,不是口头文化么?为什么打开却是这个??!

中华民族不仅有灿烂的文化,更有令人瞩目的遗产。遗产,《辞海》上解释为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而冠以文化二字,则说明与文化相关。而前面又修饰以民族、民间四字,更加明确其意思是指散落在民间,流传在民间,而又被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民间舞蹈、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节日、民族服饰、少数民族英雄史诗、话本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形态(状态)。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特质。既向世界宣告其曾经的辉煌,也向世界证明其精神之本。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众多的,有许许多多已经进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的行列,诸如莫高窟、都江堰、黄山等等,随着辽宁一宫两陵、牛河梁文化遗址、五女山古城等一批文化古迹相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进一步展开,在辽宁乃至全国兴起了一股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①学者保护。②政府保护。③世界保护。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议论文

!!!!!!!!!

你叫我-------你教我

今天,我们学校组织春游,去非物质文化遗产园,这可是我做梦都想去的地方,我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了这一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坐上了大巴车,一路上我看见了许多美丽的景物,一棵棵树儿都长出了嫩绿的芽儿,仿佛在告诉我们春天来了,万物苏醒。农民伯伯辛勤耕种的油菜花,黄灿灿的,好看极了,一路欣赏着美景,我和同学们也一路高歌。很兴奋,终于到了非遗园。一进门我们可以看见美丽的喷泉,大鼓和革命战士用的马车,真壮观呀!导游先让我们看斗鸡、赛狗、赛马,它们跑的速度可真快!让我看得眼花缭乱,看完了这些,导游又把我们带到马戏团,一进门黑漆漆的,伸手不见五指,我有些害怕,等我坐好了位置,表演也开始了,刚开始就表演空中飞人,惊心动魄的一幕,只见两位叔叔在空中紧抓竿子,从这头荡到那头,去接另一位叔叔,连成接龙,真惊险呀!最后,我们看得是水舞,那美丽的喷泉随着音乐的旋律开始跳舞。真让人目不转睛。我们要走了,我还真有些恋恋不舍。

  • 索引序列
  • 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文
  • 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文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论文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议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