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先秦两汉文学论文3000字

先秦两汉文学论文3000字

发布时间:

先秦两汉文学论文3000字

魏晋南北朝小说可分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志怪小说记叙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虽然很多作品中表现了宗教迷信思想,但也保存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志人小说记叙人物的逸闻轶事、言谈举止,从中可以窥见但是社会生活的一些面貌。魏晋南北朝小说篇幅短小、叙事简单,只是粗陈故事梗概,而且基本上还是按照传闻加以直录,没有艺术的想象和细节的描写。虽有人物性格的刻画,但是还不能展开。所以还只是初具小说的规模,而不是成熟的小说作品。在中国小说史上,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在人物刻画、细节描写,以及叙事语言的运用等方面,它们都为唐传奇的写作积累了经验。一些唐传奇的故事取自这个时期的小说,如《离魂记》与《幽明录》的《庞阿》,《柳毅传》与《搜神记》的《胡母班》都有继承关系。唐以后的文言小说始终有志怪一类,《聊斋志异》是这类小说的顶峰。模仿《世说新语》的小说达几十种之多,这也说明了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文学,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196),下迄隋朝建立(489),前后约400年。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时期,战争频仍,军阀割据,朝代更迭,同时也是一个思想异常活跃、文化环境较为宽松、文学艺术极为活跃的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大转变,且极富创造性时期。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轨迹:诗歌是这一时期文学成就最高的领域。我们从三个线索予以表述:(1)时代线索:建安诗歌是中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次大丰收,其代表人物有“三曹”和“建安七子”;正始诗歌,其代表人物有“竹林七贤”,而真正代表正始诗歌成就的是阮籍、嵇康;太康诗歌,作家众多,有所谓“三张”、“二陆”、“两潘”、“一左”,除左思外,成就不太高;永嘉诗坛,代表人物有刘琨、郭璞与玄言诗人许询、孙绰等;晋宋之际,陶渊明是成就最高的诗人;齐、梁永明体诗,代表人物有谢朓、王融、阴铿;梁、陈之际的宫体诗;北朝文学以庾信成就最高,庾信是南北朝诗歌的集大成者。(2)内容线索:建安诗歌,悲伤离乱,慷慨苍凉,梗概多气,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被称为“建安风骨”;正始诗歌继承建安诗歌的传统,由于环境险恶,变慷慨用世为忧生嗟叹;太康诗歌重模拟、颂功德,重形式倾向明显,而左思则是建安风骨、正始之音的继承者。其《咏史》诗,借古讽今,抒写怀抱,笔力矫健。其后,鲍照《拟行难路》和《拟古》之作,情感抑郁、体气豪迈;庾信《拟咏怀》抒发悲愤,开绮艳、清新、老成的诗风。在玄言诗盛行之际,陶渊明可谓独树一帜,他以平淡自然之风开田园诗歌一派。谢灵运和谢朓完成了由玄言诗向山水诗的转变,开山水诗一派。梁、陈时期的宫体诗风靡一时,这是诗风的一股逆流。(3)体裁线索。曹操四言诗,曹植五言诗和建安七子的文人五言诗彬彬其盛,蔚为大观。永明体新诗的出现为唐代近体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七言诗也得到了开创和发展。曹丕的《燕歌行》,标志着七言古诗的成熟;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创制了以七言为主的歌行体;曹操以乐府旧题写时事,发展了乐府诗;以四言写乐府,使四言诗出现中兴。南北朝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又一次集中的民间口头创作。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南朝民歌风格清丽柔弱,代表作为《西洲曲》;北朝民歌风健质朴,代表作为《木兰诗》。散文一改两汉史传、政论独盛的局面,向多样化方向发展。与汉代散文相比,有四个特点:一、叙事言情的书信和山水散文兴起,用书信的形成写自然山水是魏晋南北朝散文的独创;二、历史传记逐渐独立于史书之外,成为文学传记;三、抒情成分增多;四、文章趋向骈俪。骈体文形成并臻于鼎盛。文章四六句型已成常规,追求精致的对仗、谐调的声律、使事用典、雕饰辞采、骈文创作盛极一时。辞赋由汉大赋演变为抒情小赋,并向骈化和律化方向发展。小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的新的文学样式,是我国小说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主要有志怪小说《搜神记》和志人小说《世说新语》。 文学意识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自由,带来了文学理论发展和文学批评的繁荣。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批评专论,它对文学的社会地位与作用、文学批评的态度与方法、文体的区分、文风与作家的关系等重要问题提出了看法,标志着文学批评进入了新时期。陆机的《文赋》是一篇用骈体文写成的文论著作,阐述了相当完整的创作论,它第一次把创作动机、过程、方法、形式、技巧等问题归入文学批评范畴。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体大思精的文学理论巨著,是对前代文学理论的总结和发展。它初步建立了文学史观,既重视文学发展与世风的关系,也重视文学自身发展中的继承与革新,较全面地说明了作品的内容与形成之关系,总结了创作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经验和教训,初步建立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钟嵘的《诗品》是我国第一部诗论著作。《诗品序》是全书的总论,论述了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对诗歌的某些创作方法及诗歌的抒情达意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它也存在一些缺憾,如对某些作家品评失当,对声病说盲目排斥,在探讨诗歌传承关系时显得简单化,但它无疑是研究汉魏六朝诗歌的重要参考材料。此外,颜延之对文笔说的阐述,裴子野的《雕虫论》,萧绎的《金楼子·立言篇》,萧子显的《南齐书·文学传论》、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文章篇》等,都对文学问题发表了重要的意见。齐武帝永明年间,周颙、沈约、王融等提出“四声八病”的理论,是对声律说的新发展,对后世韵文和近体诗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发展,逐步使文学创作置于其影响与指导之下。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同步发展,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对当时和后世的文学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发端期。 《诗经》与《楚辞》是先秦诗歌的代表。《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周王朝京都之外的地方乐歌,“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歌,而“颂”是宗庙祭祀时的乐歌和舞曲。《诗经》采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兴是感物起兴。《诗经》反映了自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的社会生活,大部分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人民性。《硕鼠》、《伐檀》等诗讽刺了腐败的者,表现了反抗的心声;《采薇》、《君子于役》等诗反映了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忧伤;《氓》等诗表现了妇女爱情婚姻方面的不幸遭遇;《七月》等诗反映了初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表现了天人谐和的意识;《静女》、《蒹葭》等诗颂扬了真挚的爱情和对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诗经》格式以四言为主,是四言诗的高峰。楚辞产生于战国后期的楚国,是以“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为特点的新体诗。楚辞以六言、七言为主,长短名灵活多变,多用语气词“兮”。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运用楚辞的诗歌形式创作了大量杰出作品,《九歌》是根据楚国祭神乐歌创作的,其中,《湘君》、《湘夫人》是取材神话传说的爱情诗篇,《国殇》是颂扬为国捐躯的战士们的英雄颂歌;《九章》大多抒写流放后的悲愤,其中,《哀郢》写于郢都沦陷之时,《怀沙》是自投汩罗江之前的绝笔;《天问》就自然、历史、神话等方面提出了一百七十几个问题,表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忠于理想的激情,充满着神奇瑰丽的想象,富于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诗经》和楚辞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共同开创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2、先秦历史散文和先秦诸子散文构成先秦散文的辉煌。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政治大变革的时期,在剧烈的社会动荡里,各诸侯国当政者需要借鉴历史,总结经验,于是大量历史著作应运而生。先秦历史散文以记言记事为主,著名作品有编年体史书《左传》、国别体史书《国语》和《战国策》等,其中许多优秀篇章情节曲折,人物生动,剪裁得体,具有很高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左传》名篇《郑伯克段于鄢》再现了纺织阶层家庭内部的相互残杀,揭露了统治者残忍而虚伪的面目,叙事写人生动传神;《秦晋肴之战》生动记述了战争的史实。《国语》名篇《召公谏厉王弭谤》提出“为民者宣之使言”的主张,设喻引事,独具匠心。《战国策》中人物形象个性更为突出,描写了技巧更加高超,在历史散文中文学价值更高,如名篇《燕昭王求士》生动描写了燕昭王招贤复国的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游说之士蜂起,在百家争鸣的环境中,产生了一批政治家和思想家,写作了大量说理透辟、逻辑严密、言辞锋利、善用比喻的散文。诸子散文各具特色,《论语》警策,《孟子》雄辩,《墨子》谨严,《荀子》淳厚,《韩非子》犀利,《庄子》汪洋恣肆。诸子散文中,《庄子》的文学性最强,《逍遥游》、《秋水》等名篇,想象奇幻,文笔夸张,成就很高。 不知你有没有搜过,只是提供给你参考而已。词条里也有

这一时期,无论是历史还是思想,文章,都是很丰富的,建议你以专题来写,那样范围不是很多,例如解析诗经,九首古逸歌谣九首也是很能反映当时社会民风的,历史散文方面,从尚书,左转,国语,到战国策,在到史记,汉书,这些史家经典是很值得研究的,写起来范围内容也都很丰富,诸子百家是我最喜欢的,思想性,艺术性都是没的说的,美学方面,建议你看些辞赋吧,两汉时期的赋文是很多的

先秦两汉论文

那个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很繁华的时段,建议你从秦汉时期的历史著作入手,通过写他们的成就来反映先秦两汉的文学,下来可以一石二鸟!

这一时期,无论是历史还是思想,文章,都是很丰富的,建议你以专题来写,那样范围不是很多,例如解析诗经,九首古逸歌谣九首也是很能反映当时社会民风的,历史散文方面,从尚书,左转,国语,到战国策,在到史记,汉书,这些史家经典是很值得研究的,写起来范围内容也都很丰富,诸子百家是我最喜欢的,思想性,艺术性都是没的说的,美学方面,建议你看些辞赋吧,两汉时期的赋文是很多的

咱俩是同行啊 难道你也是学先秦的吗 我想到一个题目 可以参考着秦汉时期的诸子典籍和汉初的政治思想, 讲一下儒表法里 然后可以讲一下儒家道家法家之间的关系,以前一般认为法家是从儒家分出来的 如荀子 还有他的弟子韩非 李斯 其实 法家和道家的关系比儒家法家关系更紧密 道家在老子孔子那个时期 思想和儒家更近,都是想恢复周制,但是道路不一样,儒家更积极。道家消极,目的一样,天下同归而殊途 但是到了战国时期,道家变成了犬儒主义,变成了老百姓面对统治者的时候更加消极,有利于统治者统治, 这和法家一样,而西汉初年,为什么是黄老之术盛行,其实 西汉初期的政策用儒家也能解释的了,还有汉景帝之时辕黄之争 这些东西整理出来,就是一篇好论文,主要是政治思想方面的,这一点你可以找找秦晖的文章 相信能有不少启示

我认为这句话是错误的,因为后续的其实所有思想都是从诸子百家中所继承的

先秦两汉文学论文

老爷爷的课么?

1、秦始皇于公元前二二一年统一了长期分裂的中国,但不到十五年就覆灭。秦在文学上几无建树,只有统一前的《吕氏春秋》、李斯的《谏逐客书》稍可称道。 2、汉是中国最强盛的封建王朝之一。汉武帝时代的中国,更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物产最丰富、国力最强盛的国家。但统治者的奢侈,对外的扩张,使人民付出了“海内虚耗,人口减半”的代价。两汉王朝后期的社会矛盾均异常激烈,各地起义暴乱不断。这个时代背景对汉文学的发展有极大影响。两汉时期的主要成就有两汉散文、汉赋、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 3、 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是两汉史传文的代表作。特别《史记》是纪传体通史的鼻祖,是中国文学最杰出的散文作品之一。两汉的政论文也相当发达,汉初的贾谊、晁错,宣帝时桓宽,东汉时的王充、仲长统都写出的政论文。 4、汉赋是一种新的文体。它主要从楚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文体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形式以主客问答为特点,韵散间用,善于铺叙。汉赋虽在内容上多为汉帝国歌功颂德,但也不乏讽谏意义。在文体上汉赋对六朝文学影响颇大。 5、两汉的乐府诗主要是底层人民的作品,多为“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风格质朴,长于叙事,其五言的形式对文人五言诗产生巨大影响。 6、东汉以后五言诗渐趋成熟,在诗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

先秦散文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文史哲三位一体。你可以从这方面下笔

国古代文学是一个历史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若论历史悠久,只有古希腊文学、古印度文学可以与之相比。它与中国大历史、文化紧密相连,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学发展的脉络,显示出特有的民族性、传承性、时代性的特征。它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同时有兼容了其他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学,构成蔚为大观的中国古代文学。无论是中国古代的诗歌,还是散文、戏曲、小说都有着明显的可以追寻的历史。并且呈现着在创作和理论上的不断发展,丰富,日臻完善。每种题材的演进都是一部历史,而且脉络清晰。充分体现并显示着它的历史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文学深受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每一时代都有一个时代的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并且与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各种文体互相渗透、影响,互相借鉴,有交融的特点。在文学的内涵中,又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字的特殊魅力,显示出以中国古代文字为载体的中国古代文学在内涵上极大的丰富和巨大的张力。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比拟的。中国文学各种文体齐备,诗歌、散文、词、戏曲、小说等无不涵盖,且各具时代特色。先秦文学包含着原始社会和夏、商、周三代以来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早期)的三个阶段。远古时期的歌谣和神话是中国文学的源头。先秦文学以诗歌、散文等为主要文体。诗歌又以《诗经》、《楚辞》为代表。《诗经》以风、雅、颂、赋、比、兴之“六义”传播影响后世。散文以《左传》、《国语》、《战国策》、和诸子散文等为最佳。同时先秦文学也孕育着很多其他文学题材的萌芽。其中神话传说和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散文是小说的源头,辞赋可以追溯到楚辞。《九歌》中已有戏曲的萌芽。中国文学的思想也孕育在先秦、秦汉时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小说家、杂家、农家等“诸子百家”,流派纷呈,形成百家争鸣。这些思想对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影响巨大。尤其是儒家、道家的思想观念对整个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及广大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他们如何生存,以何种态度来对待人生等,都取之于对传统观念的取舍。尤其是儒、道两家思想,被中国读书人所接受,而且根深蒂固,不可动摇,乃至今日。各家都有自己的学说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大力宣传各自思想,战国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和发展,带来了文学上散文的勃兴和繁荣。他们的学说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决定着他们对一切事物的取舍。在诗歌创作方面,战国后期出现了我国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他开创了我国古代爱国主义诗歌的题材,并创造了新诗体楚辞,打破了《诗经》以后寂寞了三百年的诗坛,出现了奇文郁起,大放光芒,揭开我国诗歌崭新的一页。在文学理论上,诸子散文中已出现一些理论观点和美学思想。先秦文学是我国文学光辉的起点。秦汉文学,主要以汉代为主。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始,开创的是历史的崭新的一页,但因思想钳制严酷,秦文学却是空白。只有秦统一前吕不韦召集门客编写的《吕氏春秋》和李斯的散文外,再无佳作可言。汉代文学以散文、汉赋和乐府民歌为代表。代表作家有贾谊、晁错、司马迁等。司马迁的《史记》以“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记述了我国上自传说中的皇帝,下至汉武帝时代的三千年间的历史。《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一部《史记》,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都很高。汉乐府诗以民间创作和叙事诗形式给诗坛带来新鲜血液,为文人诗歌创作提供可资借鉴的范例和推动力。汉乐府民歌,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第三个重要发展阶段。酝酿了五言诗的产生。东汉的文人五言诗,是在东汉乐府民歌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今存无名氏《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品。它以高度的艺术造诣,开创了我国抒情诗的新风格。两汉文学在散文和诗歌上取得的成就为建安文学准备了条件。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在玄学这种思辨哲学的影响下形成的。但文学走向自觉的时代。文人在作品中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苦闷情感和自我意识。主要文学成就是诗歌,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文学所取得的成绩。他们以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创作风格,被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谢灵运是第一个大力写山水诗的人。东晋末年有杰出的诗人陶渊明,他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有成就的诗人。他以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和遗世独立的生活态度,傲然屹立于浑浊的时代,表现出超凡的人格和诗风。鲍照出身寒微,以愤世嫉俗的态度,抒发了怀才不遇的苦闷。骈文曾经风行一时,因为只重视形式而忽略了内容的表达,传世之作只有孔稚珪的《北山移文》、丘迟的《与陈伯之书》等。小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兴盛起来。主要形式是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代表作分别是干宝的《搜神记》、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空前繁荣。系统的著作有,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等,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出现了文章选集。如萧统编的《昭明文选》,徐陵编的《玉台新咏》。文学处在繁盛阶段。

先秦两汉文献

先前根本几乎没史料。

左氏春秋,战国策,史记,汉书和后汉书等左氏春秋编年体,战国策则属于国别体史书,是先秦时代著名的史书史记,汉书,后汉书则都属于纪传体史书

相如赋

有《史记》,《东周列国志》,还有《吕氏春秋》《战国策》《左传》《春秋》等等

先秦两汉散文论文

2006-09-01 17点44分第I部分(36小时)文学 简介(1小时)范围内的文献。 2,开始我们的文学,原创歌曲和古代神话,神话童年时代的中国民族的百科全书,最古老的宝藏,我们的文学遗产。 3日,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作为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的来源,“诗经”开创了文学表达的对象和做法的意义。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出现“百家争鸣抗衡”的局面,促进繁荣的散文。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作品,如森林,名家辈出,和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屈原,我们的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优秀的诗歌“离骚”的思想,爱国热情和浪漫神奇色彩的高尚情操,开拓我们的浪漫主义传统。 问题:文献概览? 古老的神话(2小时)代的神话和神话。神话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是通过无意识的自然世界最先进的加工和社会形态“的幻想的人。”原始的生产力水平和思考的能力密切相关的神话,神话的方式通常包括这两个方面的生产劳动和宗教活动。 神话的内容。古代神话非常丰富,也很齐全的品种,如宇宙生成的神话,人类起源神话的神话,英雄神话,洪水神话,以及各种相关的神格的习惯,形态描绘的一切。 神话,艺术和民族特色。古代神话是原始人浪漫主义精神的体现,夸张的幻想,自然,社会的理解和想象的原始人的表达手段。我们的神话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唱的内容无穷的创意精神,表现的不屈不挠,顽强执着的追求,不屈不挠的献身行为,积极浪漫主义精神,丰富的色彩艺术,充满幻想的致敬。 意义和影响的神话。 问题:1,古代神话的内容和功能如何? 2,古代神话和原始宗教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周代诗,“诗经”(13小时)古老的谚语,咒语,并形成每周的诗歌。诗经之前,中国的古诗词是一个很长的发展历史,古老的谚语和古老咒语早期的诗歌的两种主要形式,也是周诗的前体。周王朝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繁荣时期,除了“诗经”,仍然在“易经”,“左传”诗经也有大量可与“书诗经”的调查。 2,系统和编纂的“诗经”,“诗经”总收入305西周至春秋中间的约五百年的诗的三个组成部分的分风,雅,颂。地理诗三百,包括陕西,山西,河南,河北,湖北,山东省的全部或部分。一些民歌,也有一部分贵族,文人创作,作者的名字已被下落不明。“诗经”编制,过去的一切说这说提供诗歌,收集诗诗和孔子删除诗说3大影响。人们今天“书诗经”编译成以上,法院和当地领导和音乐家共同完成的。“书诗经”在先秦称为“诗”或“诗百”后汉书儒家经典,被称为“诗经”。 3概述的“书诗经”的分类。①周部落的史诗;②政治讽刺诗;③赋役诗;④农业诗;⑤爱情诗; ⑥杂事诗。“诗经”是一个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周王朝,周王朝各级人民群众的生命的各个方面,情绪是“诗经”已经被证实。一些研究项目显示的周任城悠久的历史;一些性能上的贵族,文人雅士,小莉,人,甚至连奴隶的社会和政治问题或不满,一些性能上的贵族礼制的生活和燕共享娱乐节目;性能和一些小国的小丽不堪忍受驱动,批评甜或不幸的是,一些表现爱情,家庭和婚姻,有人形容周代妇女被遗弃的社会问题;一些反映家庭关系的家族和朋友的分布不均,社会现实的工作和休息,一些节目的农业生产周人;和友谊。总之,“诗经”多方面展示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现实主义的杰作。 4,“诗经”的艺术成就。①现实艺术的特点和做法的“诗经”;②叙述,推理,抒情,风景,谈朱既有艺术手段;③“诗经”的句法章法;④“书诗经”的语言艺术(5 )“诗经”赋,比,技术问题:1这是六义,四毛开始,四诗歌风格的转变吗? 2的“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歌曲“ 3,什么是”诗经“的主要艺术特色? 4,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诗经“的具体体现, > 先秦历史散文(5小时) 1的基础上的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新的社会变革,思想,文化等领域的空气,社会发展的历史书风格的新要求。 BR />历史的商代到春秋散文。甲骨文,金文的起源,古代散文系统的“更改”占卜书,这也是一定的历史内容的表现上最早的和记黄埔报表书由身体的史书“春秋”是我国最早的历史纪念品体(按时间顺序排列)。 3,“左传”,“左传”作者“左传风格和内容,”左传“艺术:“左传”是一本历史书,但它有丰富的文学叙事重点,讲故事,戏剧,张力和动人的情节,长于写战争,特别是城濮之战,战之战的荤菜,长勺战争描述静脉连贯的,完整的端到端的和不断变化的,令人印象深刻。“左行人的言论是特别擅长写作。 4,“国语”。的风格和内容的“国家语言”,“国家语言”的艺术成果的“国家语言”远不如“左传”,但也有书面的对话,诙谐,生动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刻划更详细的优秀章。 5,“战国”。 “战国”的风格;成书的“战国”,“战国策”的内容和艺术:“战国”反映的战国家思想,特点的辅导员活跃和生动的图像的政治家和参赞挂羊头卖狗肉的书, Juezha,客观的描述记录和好评一些政治远见,坚持正义,强力的人物和生动的故事。 “战国”在艺术,喜欢用夸张,比喻,寓言指的人物和故事是诙谐,语言方面不羁的风格,善用排比句,在语言强,再加上收集的辉煌,活泼生动。相比以前的历史散文的语言技能,改善和发展。 思考问题:1,尝试“左传”中的描述战争所取得的成就。 2,“战国”风格的语言测试分析。 章先秦诸子散文(5小时) 1,残疾人上升的哲学家。春秋花“的情况下,残疾人士这一阶层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社会各阶层的崛起转化的士成为这一时期小时的人是活跃在政治舞台上,智育,”深不可测十,为代表的哲学家的思想,一个完整的系统。 2黄埔军校与早期道教格言散文。 “艺术之战”的谋篇布局特点,语言特色的“孙子兵法”,“我想,我的格言散文。语录体散文集”论语“的思想,”论语“孔子简练的语言艺术个性和声音。 4,对话的论辩散文“孟子”,“庄子”论语“描述的。孟子,孟子参数特性;孟子的语言艺术;孟子寓言艺术“庄子思想,庄子散文的浪漫主义特色庄子”寓言艺术的思考。 5,荀子韩非子的话语散文。 “荀子推理文字艺术”韩非子“的寓言艺术。的问题:孟子”散文论证能力分析。 2,分析的浪漫主义庄子“散文风格。 章屈原与楚辞(10小时)楚文化”楚辞“的产生。楚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一代楚辞明确的关系楚辞与楚巫文化的关系;代南方和中原文化的歌曲,民歌的民间音乐;代。 2屈原生活和工作的真实性。不成功的人楚怀王王初期离开仅矛盾的旧势力的楚国贵族的状态赢得草案,诽谤,生活在汉北夺回江南自沉增长平稳。屈原的作品,“韩易闻氏录得25,而有些人担心伪造的。 3,朗多的心态 - “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杰作,一个漫长的自传体政治抒情诗彪炳千古。这首诗深刻的表达屈原和楚旧势力的政治理想之间的矛盾,和倾吐自己的心理困扰梆黄对他的爱的家园和不懈追求的理想,蔚为壮观人体正气。 “离骚”与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情感,铿锵的风格,气势磅礴,蔚为壮观。他还善于巧妙地利用材料的神话和传说,驰骋想象天堂游行,这样的描述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华章。比香草美人技术,后来咏怀石勇史诗,怀孕的诗歌产生巨大的影响。 流亡漂泊套房号 - “九章”。编辑并命名为“九章”,“九章”的内容;九章“分章分析,”九章艺术。 5,仪式套房 - “九歌”。 “九歌”,“九歌”的艺术。 :屈原的作品及其影响。 “天问”,“招魂”及其他。 7,流变楚辞与其他作家。宋宇和他的“九辩”,“风赋,汉南歌。 问题:1,“楚辞”这种新的诗歌是什么原因呢? 2,南方的独特风格的歌曲?如何表现? 3,“离骚”和“九歌”的艺术风格的异同。第二部分秦汉文学(24小时)概述(1小时) 1,秦始皇统一了2021年BC长除法,但不到15年的破坏。秦文学成就,“吕氏春秋”只有统一前,里斯“谏逐客书绍科值得称道的。 2,汉人是世界最强大的封建王朝在中国,中国汉武帝的时代,是世界上最大的和最生产力的最强大的国家实力。但奢侈的统治者,对外扩张,这样的人,以支付之家的成本和浪费,减少一半。社会冲突的后期汉激烈的起义暴动周围不断。的历史背景,中国文学的发展影响极大。汉赋,汉服汉乐府诗古诗十九首的主要成就。 3,“史记”司马迁和班固韩寒履历杰作。特殊的“历史记录”是在一个个人简历历史鼻祖,一个中国的最杰出的文学散文作品。韩王朝的政治散文是发达的,在政治散文的早期韩贾易,晁厝,轩当欢宽,在东汉冲,仲长统“。 4,韩长赋是一种新的风格。的Q&A的形式,主要是发展从南方,诗歌和散文的文体之间的歌的基础上。韵散的主体和对象的特点,善于叙事。汉赋内容是汉帝国歌功颂德,但也有一些宫廷小丑和意义。,六朝时期汉赋文体很大的影响力。 5,汉乐府诗的工作在底部,多为食品,劳动者的歌曲是“土气长于叙事,在其五言巨大的影响文人五言诗的形式”这首歌曲的饥饿的人。 6,成熟后五言诗东汉历史上的诗,“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的杰作,具有显着的影响。问题:文学的汉概述了吗?

论先秦两汉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论先秦两汉散文的艺术特色论先秦两汉散文的代表作者和影响

那个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很繁华的时段,建议你从秦汉时期的历史著作入手,通过写他们的成就来反映先秦两汉的文学,下来可以一石二鸟!

它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主要著作先有《论语》,后有《老子》、《墨子》。第二期是战国中期,语录体仍旧通行,但它们已不像《论语》那样只是后学的追录,而是一个学派师徒们的集体著作;所记的也不限于单人的语录,而普遍采用对话的形式。主要著作有《孟子》、《庄子》等。主要特点是词藻丰富,说理畅达,行文多有寓言和比喻。《孟子》以对话为主,富于雄辩,议论酣畅,气势磅礴。《庄子》说理论证,文笔纵横恣肆,想象丰富奇特,大量运用寓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第三期是战国后期,则完全摆脱了语录体,成为专题论著。它们已经不是一个学派的集体著述,而是学者个人的论文集;不是以驳论为主,而是以正面论说为主。这是百家争鸣不断深入的结果。主要著作有《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主要特点是论证严密、鞭辟入里。《荀子》行文条分缕析,反复设喻,反复论证,务求理尽义达。《韩非子》行文犀利峻拔,剖析入微,善于运用浅近的寓言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具有较强的论辩性。它们都对我国汉魏以来的哲理散文,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左传》中的民本思想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君权的根本在民。例如,《左传》哀公元年记,吴师伐陈,因为十二年前吴先王阖庐伐楚时陈未肯站在吴的一面。“吴师在陈,楚大夫皆惧,曰:‘阖庐惟能用其民,以败我于柏举。今闻其嗣(指吴王夫差)又甚焉,将若之何?’子西曰:‘二三子恤不相睦,无患吴矣。昔阖庐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器不彤镂,宫室不观,舟车不饰,衣服财用择不取费。在国,天有灾疠,亲巡孤寡而共其乏困。在军,熟食者分而后敢食,其所尝者,卒乘与焉。勤恤其民,而与之劳逸,是以民不罢劳,死知不旷。吾先大夫子常易之,所以败我也。今闻夫差,次有台榭陂池焉,宿有妃嫱嫔御焉;一日之行,所欲必成,玩好必从;珍异是聚,观乐是务;视民如仇,而用之日新。夫先自败也已,安能败我?’” 十二年前吴伐楚,入其都城郢,楚几乎亡国。这时吴王夫差的兵力看样子比阖庐时更强,所以楚国的大夫们大夫们一见吴出兵就感到震惊。这并非是全无理由的。可是唯独子西看到了问题的深层实质。他指出,阖庐之强,全凭爱惜民力,从而得到人民的效力;夫差之“强”,则靠滥用民力,从而在实际上是在为其自身的失败准备了条件,当然对楚也不能成为真正的威胁了。子西看到了一个国君的权力的盛衰存亡最后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说明了君权的真正基础在民。 第二,立君的目的在于保民。例如,《左传》文公十三年记:“邾文公卜迁于绎。史曰:‘利于民而不利于君。’邾子曰:‘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与焉。’左右曰:‘命可长也,君何弗为?’邾子曰:‘命在养民。死之短长,时也。民苟利矣,迁也,吉莫如之。’遂迁于绎。五月,邾文公卒。君子曰:‘知命。’” 在这一段引文里既包含了邾文公的思想,也包含了《左传》作者通过对于邾文公思想的评论而表现出的思想。当占卜说明迁都利于民而不利于君的时候,邾文公认定利于民就是利于君,因为他认为天立君的目的就在于养民,不思利民就不配为君;能利民才说明君的称职,为君而能称职才算有利。所以他不把利民与利君对立起来,而认定利民就是利君。他的左右却有不同的看法,以为迁都危及国君生命,不迁才有利于君。他们考虑的是国君作为个人的生命之利,而非其作为国君的使命之利。所以邾文公为他们解释了命的意义。他说“命在养民”,这个“命”就是国君的使命;而个人的生命短长,那不过是个时间问题,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意义。所以他坚决迁绎。《左传》作者对于邾文公只作了两个字的评论:“知命。”这就是说这一位国君知道他为君的使命。可见立君为民原是当时流传的一种思想认识。 这种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可以无民,也不可以无君。立君为民,民为目的,是重要的;但是无君即无以达到为民之目的,所以君也是重要的。这里也有君民之间的张力关系,《左传》作者在这种关系中仍保持其以民为本的思想倾向。 第三,如果君不称职,民可以批评以至反抗。例如,《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记:“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这一段文字既说明了子产主张让人民批评执政者的思想,又说明了孔子对于子产思想的赞同。子产以为,执政者只有听见人民的批评,才能及时地改正错误,才能利民;而利民才可以避免人民的反感的积累,从而才能避免大的政治动荡。这可以说是既利民,又利君。而在这君民张力的关系中,子产和借孔子的话来表达自己思想的《左传》作者坚持了以民为本的思想倾向。3、庄子散文的特点第一,气势宏伟,景象壮阔,具有雄奇怪诞的艺术意境。如《逍遥游》篇写鲲鹏展翅九万里的描写;《人间世》篇写齐地的栎社树,其大能遮蔽数千条牛,临山十仞之枝而能造船数十只;《秋水》篇写“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东流至海,不见水端,那种浩渺苍茫的景象;《达生》篇写孔子观于吕梁的惊心动魄 的场面等,都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表现了无穷的想象力,给读者留下美好的回味。第二,辛辣幽默,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庄子对社会上的种种弊端和丑恶行径,都能用犀利的笔触予以无情的讽刺。如《徐无鬼 》篇对魏武侯搜刮民脂民膏而供自己享乐,反美其名曰“爱民”,“为义偃兵”的虚伪性,给与冷嘲热讽;《则阳》篇讽刺诸侯发动兼并战争,就好像在蜗牛左右角厮杀那样可笑;《外物》篇把两个伪儒盗墓时的丑恶心态,描写的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等,都说明庄子是我国最早的讽刺文学大师。第三,善于比喻,生动活泼。由于庄子散文善于使用明喻,暗喻,正喻,反喻等巧比曲喻手法,就使得他的文章含蓄蕴籍,富于变化,余音袅袅,韵味无穷。第四,庄子是中国的语言大师 ,她的语言丰富多彩,生动形象,表达力强,富有创造性,具有强烈艺术效果和很高的审美价值。庄子是写生的妙手,处处表现了高超的“写生”的本领和营构“境界”的能力,穷形尽相的描写随处可见,无论是鸟兽虫鱼还是风云山水,以及深怪异人,均体物入微,形神毕肖。其词汇之大,语言之挥洒自如,在同代文章中罕有匹敌。 他的语言作为成语流传至今的相当多,诸如大相径庭,鹏翼垂天,朝三暮四,望洋兴叹,吐故纳新,望似木鸡,亦步亦趋,鸡鸣狗吠,得意望言,摇唇鼓舌,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等等,语言精练,概括力强,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 索引序列
  • 先秦两汉文学论文3000字
  • 先秦两汉论文
  • 先秦两汉文学论文
  • 先秦两汉文献
  • 先秦两汉散文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