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关于水库大坝的论文

关于水库大坝的论文

发布时间:

关于水库大坝的论文

丹江口工程不仅是汉江流域上的一座最大的水利工程,而且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兴建的“五利俱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伴随着共和国的脚步,从1958年开始建设到世纪之末,已走过了41年的风雨路程,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严峻考验,发挥了一次又一次的巨大作用。这种作用,是其他水利工程不可替代的。今天,站在世纪之交看丹江,重新认识丹江口工程,对丹江口工程进行再评价,对我们运用好这个工程,发挥好它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汉江是长江上最大的支流之一,位于长江以北,全长1577公里,流域面积9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入江水量554亿立方米。流域内年平均降水量800~1100毫米,5~10月降水量约占全年的75%。受东南季风影响,7~9月份经常发生暴雨,容易形成峰高量大的洪水。汉江中下游是湖北省的重要粮棉基地之一,但洪灾频繁。据资料记载,从1822年至1955年,干堤或主要支堤溃口的有68年,约为2年一溃。防洪减灾是治理汉江的首要任务,而丹江口水利枢纽是治理开发汉江的首要工程。 丹江口大坝位于汉江上中游交界处,控制汉江流域面积60%,多年平均入库水量389亿立方米,占汉江水量的70%。按流域规划及1958年批准的建设规模是:坝顶高程175米,水库正常蓄水位170米,相应库容5亿立方米,防洪库容80~110亿立方米,可解除汉江中下游相当于1935年百年一遇的洪水灾害。1966年经国务院批准,大坝工程采取分批建设方式,完成了第一期工程。初期规模坝顶高程162米,正常蓄水位157米,相应库容5亿立方米,防洪库容56亿~78亿立方米,与原批准的建设规模相比,水库调蓄能力降低,中下游防洪标准只能达到20年一遇,对防御特大洪水仍存在缺陷和不足。因此水库防洪调度中明确规定:6月21日至8月20日汛限水位为149米,9月1日至9月30日汛限水位为5米,10月1日起允许逐步蓄至157米。 从大坝1967年下闸蓄水至1998年这32年的运行来看,丹江口工程在防洪、发电、灌溉、通航、养殖等五大效益中,都发挥了显著的作用。防洪:拦蓄洪峰流量100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洪水67次,累计减少淹没耕地5万公顷,匡算减免损失达75亿元人民币。发电:累计发电量1028亿千瓦时,创发电产值2亿元人民币。灌溉:引水总量129亿立方米,累计灌溉面积185万公顷。航运:累计过坝次数3084次。养殖:库区年捕鱼量已达1000万公斤以上。在五大效益中,以防洪效益最为显著,从这一点来说,丹江口工程的公益性是第一位的,社会效益是首位的。 1998年夏天,长江流域发生了自1954年大水之后的又一次流域性大水。作为主要支流的汉江,7月4日至16日,上游平均降雨量3毫米,致使7月11日入库洪峰流量达到14300立方米每秒,总洪量46亿立方米,经丹江口水库拦蓄,削峰率87%。8月份,丹江口以上流域平均降雨量7毫米,为多年平均值的91倍,入库总水量7亿立方米,为多年平均值的3倍。月内,丹江口入库洪峰流量大于10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共计3次,最大洪峰流量18300立方米每秒,经丹江口水库拦蓄,削峰60%~93%,最大下泄流量仅1780~5710立方米每秒,甚至有60小时减为1000立方米每秒。8月中旬,汉江全流域普降大到暴雨,16日丹江口入库流量18300立方米每秒,丹江口至钟样区间又发生洪峰流量8000立方米每秒的大洪水。此时,长江第六次洪峰来临,武汉关水位已高达9米,汉水入江受阻而宣泄不畅,造成下游水位上涨,防洪形势非常紧张,丹江口水库调度运用也处于艰难状况,按照规程调度应加大下泄量,以腾出库量拦蓄第三次洪峰,但为减轻下游防洪压力,汉江集团公司积极与湖北省防汛指挥部协调配合,勇担风险,紧锁闸门长达96个小时,成功地实现了汉水第三次洪峰与长江第六次洪峰的错峰。丹江口水库于8月15日奉命关闸停止泄洪,致使库水位于19日达到65米,超汛限水位65米,超蓄洪水27亿立方米,有效库容只剩下17亿立方米,这是丹江口水库首次在汛期大幅度超高蓄水,承担了大坝在高水位运行下的巨大压力。当时中下游控制点皇庄流量是9280立方米每秒,仙桃以下洪峰流量为5320立方米每秒,而位于汉江中下游杜家台民垸的部分群众已经转移,做好了分洪的准备,但由于丹江口水库的有效调节,避免了杜家台的分洪,保证了下游干堤的安全,仅此一次的直接经济效益就达到43亿元。 如果没有丹江口水库拦蓄,8月份洪水在中下旬全部通过汉江河槽宣泄,加上丹江口至皇庄区间约8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泄入,皇庄自然流量将有可能达到25000立方米每秒,按汉江防洪规划,皇庄河段流量超过21000立方米每秒时,就需用民垸分蓄洪,至少小江湖、邓家民垸要配合分洪,仅此一次,分洪损失即约3亿元(按1990年水平)。下游沙洋新城河段将持续出现18400~19000立方米每秒的稳定流量,在东荆河自然分流4200立方米每秒的情况下,泽口以下河段干流流量仍有14000~15000立方米每秒,仙桃段以下仅能安全通过5000~9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即使在杜家台分洪的情况下,仙桃以下干流洪峰量仍高达9000立方米每秒,而当时汉口的最高水位为43米,此时汉江汇人长江的洪水只有6300立方米每秒,如再增加300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通过汉江河槽下泄,将提高汉口水位3米,则汉口水位就可能接近或超过1954年最高水位73米。这里不谈对汉江干流堤防的压力和是否能保证干堤安全的重大问题,仅就由于丹江口水库所发挥的重大拦蓄削峰作用,对缓解长江中游特别是武汉河段的洪水压力这一重大贡献是难以用数字来表达的。1998年汛期,丹江口水利工程为减轻汉江中下游和武汉的防洪压力,先后拦蓄汉江70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洪水5次,累计拦蓄洪水的总量约75亿立方米,这个数字相当于湖北省公安县分洪区进洪容量的5倍,由此可见丹江口水利工程在去年汛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纵观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从下闸蓄水运行以来32年的历史,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防洪的社会效益显著。自1973年丹江口初期工程建成后,汉江中下游形成了以丹江口水库为主体,和两岸堤防、杜家台分洪工程、中下游临时分蓄洪民垸组成的防洪体系,初步缓解了武汉市及江汉平原受洪水严重威胁的被动局面。其初期工程自1967年蓄水以来,共拦蓄入库洪峰流量大于10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67次,有38次削峰率在50%以上,其余洪峰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减,避免了10次民垸分洪,减少杜家台工程分洪17次。1983年,汉江流域发生了约40年一遇的洪水,经丹江口水库与杜家台分洪区部分分洪民垸联合调度运用,保证了汉江平原的安全,累计减少淹没耕地560万亩,近百万人次免遭洪灾。在确保汉江中下游和武汉市的安全中,丹江口水利工程发挥了巨大的防洪减灾作用。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曾被水利专家称为综合效益最好的一座水库工程。 二是所处的地理位置重要。丹江口水利枢纽地处鄂西北汉江与丹江的汇合处,不仅是中线南水北调工程理想的水源地,也是汉江的控制性工程,对于汉江中下游的防洪乃至长江的防洪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就拿它的坝顶高程162米来说,海拔水平面比华中地区高出130多米,相当于40多层楼房的高度,对汉江中下游1300万乃至武汉市的800多万人民来说,就好像悬在头顶上的一“盆”水,一旦出现险情,后果不堪设想。因此,笔者认为从防洪的角度来看,完善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也是必须的。 三是发展前景广阔。丹江口水库曾被不少水利专家认为是中线南水北调理想的水源地,如果大坝加高到完建高程6米,不仅水库蓄水容量可增加到300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可向北方调水150亿立方米,而且可以使汉江中下游的防洪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从长远来看,丹江口大坝加高,能实现三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汉江防洪,二是有利于南水北调,三是有利于黄河调水。黄河流域近几年频频断流,已经向人们敲响了水资源短缺的警钟,而丹江口大坝加高,可以实现从汉江调水入黄河的愿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解黄河断流之危。 按长江水利委员会可行性研究报告,丹江口大坝加高的主要工程量为土石方挖填621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120万立方米,金属结构安装6000吨。根据1992年调查资料,库区需动迁移民22万人,淹没耕地5万亩,按1995年物价水平静态投资48亿元,工期6年。完建丹江口大坝所用资金与汉江中下游堤防加固和民垸建设所用资金相差不多,若确定先完建丹江口工程,加大水库调洪作用,则汉江中下游堤防设防标准可按照1964年型洪水(20年一遇)设置。如果不再完建或较长时间后再完建丹江口工程,则汉江中下游的堤防及分蓄洪设施不仅只按1964年型洪水标准加固加高,还要按我国主要江河的防洪标准设防,这样,投入资金更多。所以,在完善汉江中下游防洪体系中,先实施丹江口大坝加高的方案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况且丹江口大坝也是我国目前唯一一座没有完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三峡景色变化知多少(多图)(2003-06-02 09:41:34) 2003年水库蓄水达到135米后,宜昌三斗坪至丰都近400公里的水面上将形成峡谷型三峡水库,最大水深比现在增加六十多米,这对于高达数百米乃至大多数千米以上的悬崖峭壁来说,三峡两岸陡崖对峙、峡谷锦绣的景色依然存在,其所固有的雄、秀、险、奇、幽特色不会发生变化。 瞿塘峡水位将升高9米▲6月15日后,瞿塘峡水位(洪水位)将升高9米,巫峡水位将升高16米,西陵峡水位升高46米,峡谷两岸山峰顶端高约1000—1500米,因此,峡谷的壮观景象将不受任何影响。夔门雄姿丝毫不减,巫峡十二峰依然亭亭玉立。 张飞庙▲丰都名山鬼城大门的高度位155米,山顶阎王殿高度位288米,2003年,丰都水位基本没有抬高,丰都游览丝毫不受影响。 石宝寨不受影响▲石宝寨寨门高度位173.5米,2003年,石宝寨当地水位基本没有变化,石宝寨游览不受影响。 白帝城将变成水中孤岛(电脑合成图)▲2003年,白帝城水位升高10米,白帝城游览不受影响,相反,游船码头离停车场更近。同时,整个白地山将变成三面环水的半岛,站在白帝城山头,眺望烟波浩淼的白帝湖以及雄伟的夔门,将是别有一番全新的景象。 马渡河上的小小三峡将景色更幽▲大宁河小三峡龙门峡水位将升高18—20米,小三峡水位升高后,峡感虽小有影响,但峡内的小小三峡却可以常年游览。 水位上升16米对“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景观不会有影响,“神女”更是连鞋底都不会湿。 ▲神农溪水位将升高34米—35米,受回水的影响,神农溪漂流河段将向纵深发展。而且神农溪漂流的经典项目——纤夫裸体拉纤有望得到恢复和保留。

不知道你的年级,所以提供两个方案如果是幼儿园到小学,就可以简单点,你可以这样写,某一天心情很好,和小朋友或者家人去了附近的水库游玩,那里风平浪静,十分好玩,你们在那里欣赏风景,心情愉快如果是初中到大学,就要写得复杂点,水库的风景,要与人的情感联系起来比如在你的家乡或者居住地有一座水库,这个水库的风景十分怡人,你带着放松的心情去游玩,可以和朋友,也可以独自一人去,那里的风景带给你很多遐想最后要转一下,要看到这个水库正是这种包容的品格,才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好处,比如防洪灌溉,养殖渔业,旅游开发等

关于水库大坝的论文3000

关于水库大坝的论文题目

三峡大坝坚如磐石 !三峡军事安全经几十年论证 :实际上,早在1958年,三峡工程人防安全问题就已经提到议事日程。1958年中央成都会议决定兴建三峡工程,要实现毛主席“高峡出平湖”的宏愿。1959年,中央开始规划三峡工程,考虑到战争因素,同时也开始了对大坝人防安全问题的研究。国家成立的人防小组汇集了60多名各方面专家,从1959年到1961年,首先进行了三峡工程抵御常规武器袭击的实验,取得了大量真实可靠的实验数据。近十多年来,仅模拟尖端武器的试验就达200多次。 从1964年到1972年,我国科学家曾对4座模拟大坝进行了7次核武器轰炸实验,取得了极其珍贵的数据。实验显示的最严重情况是,当大坝被100万吨当量的核武器命中时,会产生1000米溃口。从1978年到1988年,专家又连续进行了三峡溃坝实验,研究大坝在遭受核武器袭击后,溃坝洪水的影响范围,以及减少损失的对策。 常规武器对三峡大坝没用: 三峡大坝是一座坚固的混凝土重力坝,大坝由2689万吨混凝土外加29万吨钢筋和25.5万吨钢材组成,坝高185米,大坝底部宽121米,坝高和坝宽都超过100米。 关于三峡大坝的坚固性,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副总经理曹广晶明确表示,三峡大坝的设计特点,可以使遭受打击的破坏性减到最小。他说:“三峡大坝是重力坝,重力坝的意思就是每一个坝块都可以依靠自身的重力来保证自己的稳定。常规武器对三峡大坝的破坏性,是没有什么作用的。如果真的发生了核战争,那对于整个人类都是毁灭性的打击。但战争一般都有预警,我们可以提前把水库的水放干,核武器的破坏作用也就有限了。” 三峡水库不是“一盆水” 另外,三峡水库是“一线水”,而不是很多人想像中的“一盆水”,水库的长度达600多公里,平均宽度仅1.1公里,其下游段为三峡河谷,千回百转,全长200公里,这是一个少见的“河床型”水库。 据三峡工程论证报告中称,即使水坝被突然炸溃,对于下游大城市威胁也不大。溃坝后,由于库区曲折河道的阻滞,江水从库上游流到大坝处,少说也要两天的时间。而且,从三峡到宜昌江面上有3个大的转弯,每个转弯处都是很高的山峰,可以有力地缓冲水流。到宜昌以后,江面变宽,水流骤缓。宜昌附近有长江的几条小支流,可以容纳一部分水流。长江第一坝葛洲坝可以阻挡一部分水流。从宜昌到荆州有长江几条比较大的支流可以回水。进入荆江分洪区后,还可通过分洪减轻中游武汉、九江等大城市压力。 为了得到三峡工程万一遭核武器袭击而溃决后的水灾影响范围的准确数据,水利部门进行了多年的研究试验,试验表明,大坝溃口在宽度为1000米、700米、400米3种不同情况下,在宜昌测得的最高水位基本相同。多次溃坝实验结果表明,三峡万一溃坝,对下游地区的破坏作用有限。 保护大坝有天网 :兴建三峡工程是党和国家经过长达30多年的反复论证后才决定的,对三峡大坝可能成为未来军事打击的重要目标早有考虑。因此,在建设大坝的同时,我国也构筑起了一个严密的防御网。虽然工程全部竣工要到2009年,但有关的防御早就部署就绪,并仍在不断加强。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一直把国土防空作为重中之重。目前,中国的防空能力在大气层以内具有很大优势。大气层以内的防御体系分高、中、低3层。担负防御任务的主要力量是空军航空兵、空军地面防空部队及陆军防空部队。 组成防御的主要兵器大致有:地空导弹,各种类型作战飞机,单兵对空导弹,各型高射炮和高射机枪等。据悉,负责保护三峡大坝的防空作战人员和武器装备的基本工作是以三峡大坝为圆心,从里到外按陆军防空部队、空军防空部队、空军航空兵循序进行疏散配置。其任务分配是:高中空由空军航空兵主要负责,中低空由空军、陆军的防空部队负责。 三峡大坝地处中国内陆,任何兵力兵器要想突破中国多层次密不透风的立体防御体系,偷袭三峡大坝都属于白日做梦,以美国的超强军事实力,除非他们想玉石俱焚否则就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如何描写水库 联系蓝天,飞鸟,白云,水面上的渔船,水中的渔网,水库的四周风景,放水时的气势。

丹江口工程不仅是汉江流域上的一座最大的水利工程,而且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兴建的“五利俱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伴随着共和国的脚步,从1958年开始建设到世纪之末,已走过了41年的风雨路程,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严峻考验,发挥了一次又一次的巨大作用。这种作用,是其他水利工程不可替代的。今天,站在世纪之交看丹江,重新认识丹江口工程,对丹江口工程进行再评价,对我们运用好这个工程,发挥好它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汉江是长江上最大的支流之一,位于长江以北,全长1577公里,流域面积9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入江水量554亿立方米。流域内年平均降水量800~1100毫米,5~10月降水量约占全年的75%。受东南季风影响,7~9月份经常发生暴雨,容易形成峰高量大的洪水。汉江中下游是湖北省的重要粮棉基地之一,但洪灾频繁。据资料记载,从1822年至1955年,干堤或主要支堤溃口的有68年,约为2年一溃。防洪减灾是治理汉江的首要任务,而丹江口水利枢纽是治理开发汉江的首要工程。 丹江口大坝位于汉江上中游交界处,控制汉江流域面积60%,多年平均入库水量389亿立方米,占汉江水量的70%。按流域规划及1958年批准的建设规模是:坝顶高程175米,水库正常蓄水位170米,相应库容5亿立方米,防洪库容80~110亿立方米,可解除汉江中下游相当于1935年百年一遇的洪水灾害。1966年经国务院批准,大坝工程采取分批建设方式,完成了第一期工程。初期规模坝顶高程162米,正常蓄水位157米,相应库容5亿立方米,防洪库容56亿~78亿立方米,与原批准的建设规模相比,水库调蓄能力降低,中下游防洪标准只能达到20年一遇,对防御特大洪水仍存在缺陷和不足。因此水库防洪调度中明确规定:6月21日至8月20日汛限水位为149米,9月1日至9月30日汛限水位为5米,10月1日起允许逐步蓄至157米。 从大坝1967年下闸蓄水至1998年这32年的运行来看,丹江口工程在防洪、发电、灌溉、通航、养殖等五大效益中,都发挥了显著的作用。防洪:拦蓄洪峰流量100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洪水67次,累计减少淹没耕地5万公顷,匡算减免损失达75亿元人民币。发电:累计发电量1028亿千瓦时,创发电产值2亿元人民币。灌溉:引水总量129亿立方米,累计灌溉面积185万公顷。航运:累计过坝次数3084次。养殖:库区年捕鱼量已达1000万公斤以上。在五大效益中,以防洪效益最为显著,从这一点来说,丹江口工程的公益性是第一位的,社会效益是首位的。 1998年夏天,长江流域发生了自1954年大水之后的又一次流域性大水。作为主要支流的汉江,7月4日至16日,上游平均降雨量3毫米,致使7月11日入库洪峰流量达到14300立方米每秒,总洪量46亿立方米,经丹江口水库拦蓄,削峰率87%。8月份,丹江口以上流域平均降雨量7毫米,为多年平均值的91倍,入库总水量7亿立方米,为多年平均值的3倍。月内,丹江口入库洪峰流量大于10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共计3次,最大洪峰流量18300立方米每秒,经丹江口水库拦蓄,削峰60%~93%,最大下泄流量仅1780~5710立方米每秒,甚至有60小时减为1000立方米每秒。8月中旬,汉江全流域普降大到暴雨,16日丹江口入库流量18300立方米每秒,丹江口至钟样区间又发生洪峰流量8000立方米每秒的大洪水。此时,长江第六次洪峰来临,武汉关水位已高达9米,汉水入江受阻而宣泄不畅,造成下游水位上涨,防洪形势非常紧张,丹江口水库调度运用也处于艰难状况,按照规程调度应加大下泄量,以腾出库量拦蓄第三次洪峰,但为减轻下游防洪压力,汉江集团公司积极与湖北省防汛指挥部协调配合,勇担风险,紧锁闸门长达96个小时,成功地实现了汉水第三次洪峰与长江第六次洪峰的错峰。丹江口水库于8月15日奉命关闸停止泄洪,致使库水位于19日达到65米,超汛限水位65米,超蓄洪水27亿立方米,有效库容只剩下17亿立方米,这是丹江口水库首次在汛期大幅度超高蓄水,承担了大坝在高水位运行下的巨大压力。当时中下游控制点皇庄流量是9280立方米每秒,仙桃以下洪峰流量为5320立方米每秒,而位于汉江中下游杜家台民垸的部分群众已经转移,做好了分洪的准备,但由于丹江口水库的有效调节,避免了杜家台的分洪,保证了下游干堤的安全,仅此一次的直接经济效益就达到43亿元。 如果没有丹江口水库拦蓄,8月份洪水在中下旬全部通过汉江河槽宣泄,加上丹江口至皇庄区间约8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泄入,皇庄自然流量将有可能达到25000立方米每秒,按汉江防洪规划,皇庄河段流量超过21000立方米每秒时,就需用民垸分蓄洪,至少小江湖、邓家民垸要配合分洪,仅此一次,分洪损失即约3亿元(按1990年水平)。下游沙洋新城河段将持续出现18400~19000立方米每秒的稳定流量,在东荆河自然分流4200立方米每秒的情况下,泽口以下河段干流流量仍有14000~15000立方米每秒,仙桃段以下仅能安全通过5000~9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即使在杜家台分洪的情况下,仙桃以下干流洪峰量仍高达9000立方米每秒,而当时汉口的最高水位为43米,此时汉江汇人长江的洪水只有6300立方米每秒,如再增加300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通过汉江河槽下泄,将提高汉口水位3米,则汉口水位就可能接近或超过1954年最高水位73米。这里不谈对汉江干流堤防的压力和是否能保证干堤安全的重大问题,仅就由于丹江口水库所发挥的重大拦蓄削峰作用,对缓解长江中游特别是武汉河段的洪水压力这一重大贡献是难以用数字来表达的。1998年汛期,丹江口水利工程为减轻汉江中下游和武汉的防洪压力,先后拦蓄汉江70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洪水5次,累计拦蓄洪水的总量约75亿立方米,这个数字相当于湖北省公安县分洪区进洪容量的5倍,由此可见丹江口水利工程在去年汛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纵观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从下闸蓄水运行以来32年的历史,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防洪的社会效益显著。自1973年丹江口初期工程建成后,汉江中下游形成了以丹江口水库为主体,和两岸堤防、杜家台分洪工程、中下游临时分蓄洪民垸组成的防洪体系,初步缓解了武汉市及江汉平原受洪水严重威胁的被动局面。其初期工程自1967年蓄水以来,共拦蓄入库洪峰流量大于10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67次,有38次削峰率在50%以上,其余洪峰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减,避免了10次民垸分洪,减少杜家台工程分洪17次。1983年,汉江流域发生了约40年一遇的洪水,经丹江口水库与杜家台分洪区部分分洪民垸联合调度运用,保证了汉江平原的安全,累计减少淹没耕地560万亩,近百万人次免遭洪灾。在确保汉江中下游和武汉市的安全中,丹江口水利工程发挥了巨大的防洪减灾作用。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曾被水利专家称为综合效益最好的一座水库工程。 二是所处的地理位置重要。丹江口水利枢纽地处鄂西北汉江与丹江的汇合处,不仅是中线南水北调工程理想的水源地,也是汉江的控制性工程,对于汉江中下游的防洪乃至长江的防洪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就拿它的坝顶高程162米来说,海拔水平面比华中地区高出130多米,相当于40多层楼房的高度,对汉江中下游1300万乃至武汉市的800多万人民来说,就好像悬在头顶上的一“盆”水,一旦出现险情,后果不堪设想。因此,笔者认为从防洪的角度来看,完善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也是必须的。 三是发展前景广阔。丹江口水库曾被不少水利专家认为是中线南水北调理想的水源地,如果大坝加高到完建高程6米,不仅水库蓄水容量可增加到300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可向北方调水150亿立方米,而且可以使汉江中下游的防洪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从长远来看,丹江口大坝加高,能实现三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汉江防洪,二是有利于南水北调,三是有利于黄河调水。黄河流域近几年频频断流,已经向人们敲响了水资源短缺的警钟,而丹江口大坝加高,可以实现从汉江调水入黄河的愿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解黄河断流之危。 按长江水利委员会可行性研究报告,丹江口大坝加高的主要工程量为土石方挖填621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120万立方米,金属结构安装6000吨。根据1992年调查资料,库区需动迁移民22万人,淹没耕地5万亩,按1995年物价水平静态投资48亿元,工期6年。完建丹江口大坝所用资金与汉江中下游堤防加固和民垸建设所用资金相差不多,若确定先完建丹江口工程,加大水库调洪作用,则汉江中下游堤防设防标准可按照1964年型洪水(20年一遇)设置。如果不再完建或较长时间后再完建丹江口工程,则汉江中下游的堤防及分蓄洪设施不仅只按1964年型洪水标准加固加高,还要按我国主要江河的防洪标准设防,这样,投入资金更多。所以,在完善汉江中下游防洪体系中,先实施丹江口大坝加高的方案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况且丹江口大坝也是我国目前唯一一座没有完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关于水库大坝的论文2000字

在河流上修建水库,势必造成河流上游储水量增加,河流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增多。这样就增加了库区河段的承重量,这种重量一方面来自库区水的压力,另一方面由于河流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增多就导致地下水位上升,从而也会增加一部分重量。同时这种结果也会增加库区发生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概率。而下游则会因上游储水的流量前少,这样部分河床就会裸露出来,更容易遭受风化侵蚀,而在丰水期又会被淹没,可能会引发更强的水土流失。

三峡大坝坚如磐石 !三峡军事安全经几十年论证 :实际上,早在1958年,三峡工程人防安全问题就已经提到议事日程。1958年中央成都会议决定兴建三峡工程,要实现毛主席“高峡出平湖”的宏愿。1959年,中央开始规划三峡工程,考虑到战争因素,同时也开始了对大坝人防安全问题的研究。国家成立的人防小组汇集了60多名各方面专家,从1959年到1961年,首先进行了三峡工程抵御常规武器袭击的实验,取得了大量真实可靠的实验数据。近十多年来,仅模拟尖端武器的试验就达200多次。 从1964年到1972年,我国科学家曾对4座模拟大坝进行了7次核武器轰炸实验,取得了极其珍贵的数据。实验显示的最严重情况是,当大坝被100万吨当量的核武器命中时,会产生1000米溃口。从1978年到1988年,专家又连续进行了三峡溃坝实验,研究大坝在遭受核武器袭击后,溃坝洪水的影响范围,以及减少损失的对策。 常规武器对三峡大坝没用: 三峡大坝是一座坚固的混凝土重力坝,大坝由2689万吨混凝土外加29万吨钢筋和25.5万吨钢材组成,坝高185米,大坝底部宽121米,坝高和坝宽都超过100米。 关于三峡大坝的坚固性,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副总经理曹广晶明确表示,三峡大坝的设计特点,可以使遭受打击的破坏性减到最小。他说:“三峡大坝是重力坝,重力坝的意思就是每一个坝块都可以依靠自身的重力来保证自己的稳定。常规武器对三峡大坝的破坏性,是没有什么作用的。如果真的发生了核战争,那对于整个人类都是毁灭性的打击。但战争一般都有预警,我们可以提前把水库的水放干,核武器的破坏作用也就有限了。” 三峡水库不是“一盆水” 另外,三峡水库是“一线水”,而不是很多人想像中的“一盆水”,水库的长度达600多公里,平均宽度仅1.1公里,其下游段为三峡河谷,千回百转,全长200公里,这是一个少见的“河床型”水库。 据三峡工程论证报告中称,即使水坝被突然炸溃,对于下游大城市威胁也不大。溃坝后,由于库区曲折河道的阻滞,江水从库上游流到大坝处,少说也要两天的时间。而且,从三峡到宜昌江面上有3个大的转弯,每个转弯处都是很高的山峰,可以有力地缓冲水流。到宜昌以后,江面变宽,水流骤缓。宜昌附近有长江的几条小支流,可以容纳一部分水流。长江第一坝葛洲坝可以阻挡一部分水流。从宜昌到荆州有长江几条比较大的支流可以回水。进入荆江分洪区后,还可通过分洪减轻中游武汉、九江等大城市压力。 为了得到三峡工程万一遭核武器袭击而溃决后的水灾影响范围的准确数据,水利部门进行了多年的研究试验,试验表明,大坝溃口在宽度为1000米、700米、400米3种不同情况下,在宜昌测得的最高水位基本相同。多次溃坝实验结果表明,三峡万一溃坝,对下游地区的破坏作用有限。 保护大坝有天网 :兴建三峡工程是党和国家经过长达30多年的反复论证后才决定的,对三峡大坝可能成为未来军事打击的重要目标早有考虑。因此,在建设大坝的同时,我国也构筑起了一个严密的防御网。虽然工程全部竣工要到2009年,但有关的防御早就部署就绪,并仍在不断加强。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一直把国土防空作为重中之重。目前,中国的防空能力在大气层以内具有很大优势。大气层以内的防御体系分高、中、低3层。担负防御任务的主要力量是空军航空兵、空军地面防空部队及陆军防空部队。 组成防御的主要兵器大致有:地空导弹,各种类型作战飞机,单兵对空导弹,各型高射炮和高射机枪等。据悉,负责保护三峡大坝的防空作战人员和武器装备的基本工作是以三峡大坝为圆心,从里到外按陆军防空部队、空军防空部队、空军航空兵循序进行疏散配置。其任务分配是:高中空由空军航空兵主要负责,中低空由空军、陆军的防空部队负责。 三峡大坝地处中国内陆,任何兵力兵器要想突破中国多层次密不透风的立体防御体系,偷袭三峡大坝都属于白日做梦,以美国的超强军事实力,除非他们想玉石俱焚否则就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如何描写水库 联系蓝天,飞鸟,白云,水面上的渔船,水中的渔网,水库的四周风景,放水时的气势。

关于水库大坝的论文摘要

关键词规范  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通常以与正文不同的字体字号编排在摘要下方。一般每篇可选3~8个,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按词条的外延(概念范围)层次从大到小排列。  关键词一般是名词性的词或词组,个别情况下也有动词性的词或词组。  应标注与中文关键词对应的英文关键词。编排上中文在前,外文在后。中文关键词前以“关键词:”或“[关键词]”作为标识;英文关键词前以“Key words:”作为标识。  关键词应尽量从国家标准《汉语主题词表》中选用;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和地区、人物、文献等名称,也可作为关键词标注。关键词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条。选择关键词的方法  关键词的一般选择方法是: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从其题名、层次标题和正文(出现频率较高且比较关键的词)中选出来。  论文正文  要点⑴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提出问题-论点;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结论。  为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常常将正文部分分成几个大的段落。这些段落即所谓逻辑段,一个逻辑段可包含几个小逻辑段,一个小逻辑段可包含一个或几个自然段,使正文形成若干层次。论文的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五级。

如何描写水库 联系蓝天,飞鸟,白云,水面上的渔船,水中的渔网,水库的四周风景,放水时的气势。

  • 索引序列
  • 关于水库大坝的论文
  • 关于水库大坝的论文3000
  • 关于水库大坝的论文题目
  • 关于水库大坝的论文2000字
  • 关于水库大坝的论文摘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