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古代文学诗经论文

古代文学诗经论文

发布时间:

古代文学诗经论文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一)1、论先秦儒家“乐”的思想之政治意义2、论先秦儒家“中和”学说的形成3、论先秦两汉时代游戏的文学表现4、论先秦青铜器装饰艺术的美学思想5、论先秦道家科技伦理思想6、论先秦到汉代孔子历史地位的变迁7、论先秦孝道观的演变8、论先秦两汉诗歌的表演性9、论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0、论先秦儒家学习伦理思想11、论先秦儒家治国理论的现代应用12、论先秦义利思想及其当代价值13、论先秦楚乐的审美取向14、论先秦民本思想的实质15、论《诗经》中的玉文化16、论《诗经原始》之解《诗》主张17、简论《诗经》中的女性思想18、论《诗经·卫风·氓》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接受19、论《诗经》中的天命信仰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二)《诗经》的审美学特色论《诗经》中的征役诗论《诗经》中的婚恋诗论《诗经》中的史诗论《诗经》中的农事诗6、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7、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8、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9、先秦史传寓言研究10、先秦史书寓言研究11、先秦文学与理性精神12、《吕氏春秋》与杂家13、《诗经》的比兴与《楚辞》的象征14、论《左传》的战争描写15、论《左传》的妇女形象16、《战国策》的艺术成就17、《战国策》名篇研究18、老子的思想19、《老子》的艺术特色20、《庄子》的艺术特色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三)1、历史的界河——论先秦“礼崩乐坏”之“乐坏”2、论先秦两汉的颂、赞、箴、铭3、论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4、论先秦“道”“势”关系与士人的精神超越5、论先秦道家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教学的启示6、论先秦儒家礼乐文化与当代社会公德教育7、再论先秦民本思想的实质8、论先秦儒家生命价值观9、论先秦法律文献中的和谐思想10、从“中和”准则到“平和”心境11、论先秦东夷文化分布范围的演变12、论先秦法家社会进化历史观13、论先秦礼治思想的演变过程14、中国早期铭文石刻新论15、论先秦文学的水意象16、浅论先秦儒家德治思想体系17、论先秦儒家“中和”学说的形成18、论先秦诸子的“以史为鉴”19、论先秦乐论与诗论的同构与分化20、论先秦儒家散文文学表现的历时性发展(学术堂提供更多论文知识)

学术堂整理了一部分古代文学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  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方式及其影响略论  智慧的启迪:浅谈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现代价值  武则天的人格与重要人际关系考论  中国三大神话母题研究  《聊斋志异》中的妒、悍妇群像研究  《儒林外史》与科举制度研究  唐传奇爱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媒介环境视域下文学创作的职业化之路--以晚清报人小说家为研究中心  《淮南子》神话艺术解读  唐代青楼题材小说研究  近世京津词坛研究  《盛京时报》小说研究  明清小说与韩国汉文小说女将形象比较研究  宋代出使文学研究  唐前曹植接受史  黄庭坚隐逸诗及其隐逸思想研究  论楚辞《九歌》中的自然崇拜  魏晋南北朝涉医文学研究  明清小说"乡村描写"研究--以名者为中心  牟氏家谱研究牟菲菲中国海洋大学  陆游诗歌的地域文化研究--以绍兴、汉中为中心

远古颜色不同于现代,更加苍凉朴素,接近本相根据诗经分类,也相应有冷暖色调,色寄情,情达意

中国古代文学诗经论文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一)1、论先秦儒家“乐”的思想之政治意义2、论先秦儒家“中和”学说的形成3、论先秦两汉时代游戏的文学表现4、论先秦青铜器装饰艺术的美学思想5、论先秦道家科技伦理思想6、论先秦到汉代孔子历史地位的变迁7、论先秦孝道观的演变8、论先秦两汉诗歌的表演性9、论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0、论先秦儒家学习伦理思想11、论先秦儒家治国理论的现代应用12、论先秦义利思想及其当代价值13、论先秦楚乐的审美取向14、论先秦民本思想的实质15、论《诗经》中的玉文化16、论《诗经原始》之解《诗》主张17、简论《诗经》中的女性思想18、论《诗经·卫风·氓》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接受19、论《诗经》中的天命信仰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二)《诗经》的审美学特色论《诗经》中的征役诗论《诗经》中的婚恋诗论《诗经》中的史诗论《诗经》中的农事诗6、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7、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8、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9、先秦史传寓言研究10、先秦史书寓言研究11、先秦文学与理性精神12、《吕氏春秋》与杂家13、《诗经》的比兴与《楚辞》的象征14、论《左传》的战争描写15、论《左传》的妇女形象16、《战国策》的艺术成就17、《战国策》名篇研究18、老子的思想19、《老子》的艺术特色20、《庄子》的艺术特色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三)1、历史的界河——论先秦“礼崩乐坏”之“乐坏”2、论先秦两汉的颂、赞、箴、铭3、论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4、论先秦“道”“势”关系与士人的精神超越5、论先秦道家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教学的启示6、论先秦儒家礼乐文化与当代社会公德教育7、再论先秦民本思想的实质8、论先秦儒家生命价值观9、论先秦法律文献中的和谐思想10、从“中和”准则到“平和”心境11、论先秦东夷文化分布范围的演变12、论先秦法家社会进化历史观13、论先秦礼治思想的演变过程14、中国早期铭文石刻新论15、论先秦文学的水意象16、浅论先秦儒家德治思想体系17、论先秦儒家“中和”学说的形成18、论先秦诸子的“以史为鉴”19、论先秦乐论与诗论的同构与分化20、论先秦儒家散文文学表现的历时性发展(学术堂提供更多论文知识)

无聊的!@#¥%&()——+“『::

学术堂整理了一部分古代文学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  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方式及其影响略论  智慧的启迪:浅谈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现代价值  武则天的人格与重要人际关系考论  中国三大神话母题研究  《聊斋志异》中的妒、悍妇群像研究  《儒林外史》与科举制度研究  唐传奇爱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媒介环境视域下文学创作的职业化之路--以晚清报人小说家为研究中心  《淮南子》神话艺术解读  唐代青楼题材小说研究  近世京津词坛研究  《盛京时报》小说研究  明清小说与韩国汉文小说女将形象比较研究  宋代出使文学研究  唐前曹植接受史  黄庭坚隐逸诗及其隐逸思想研究  论楚辞《九歌》中的自然崇拜  魏晋南北朝涉医文学研究  明清小说"乡村描写"研究--以名者为中心  牟氏家谱研究牟菲菲中国海洋大学  陆游诗歌的地域文化研究--以绍兴、汉中为中心

古代文学诗经论文选题

大致方向有要求吗?

不知道呀么不知道!

学术堂整理了一部分古代文学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  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方式及其影响略论  智慧的启迪:浅谈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现代价值  武则天的人格与重要人际关系考论  中国三大神话母题研究  《聊斋志异》中的妒、悍妇群像研究  《儒林外史》与科举制度研究  唐传奇爱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媒介环境视域下文学创作的职业化之路--以晚清报人小说家为研究中心  《淮南子》神话艺术解读  唐代青楼题材小说研究  近世京津词坛研究  《盛京时报》小说研究  明清小说与韩国汉文小说女将形象比较研究  宋代出使文学研究  唐前曹植接受史  黄庭坚隐逸诗及其隐逸思想研究  论楚辞《九歌》中的自然崇拜  魏晋南北朝涉医文学研究  明清小说"乡村描写"研究--以名者为中心  牟氏家谱研究牟菲菲中国海洋大学  陆游诗歌的地域文化研究--以绍兴、汉中为中心

本人看过。总的感觉同意鲁迅先生的评价。鲁迅称《山海经》为“古之巫书”,并不为过。当然,里面也有山川、河流、植物、动物、飞禽走兽的记载。但光怪绿离的故事太多了,让人对其它史料也产生怀疑。大致情况如此。建议先看看鲁迅先生的相关文章。

古代文学诗经论文题目

1、中国古代神话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刍议 2、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 3、中国古代神话的美学意义 4、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 5、论《诗经》中政治讽谕诗所表现的忧患意识 6、论《诗经》的婚恋诗 7、论《诗经》中的妇女形象 8、论《诗经》的讽刺艺术试论 9、《诗经》大小雅怨刺诗之异同 10、孔子与《诗经》 11、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 12、浅析《左传》中关于“梦”的叙述 13、论《左传》的战争描写艺术 14、《左传》与《战国策》行人辞令比较研究 15、《战国策》的寓言艺术 16、论《战国策》的纵横家形象 17、《孟子》与《庄子》寓言异同论 18、从《孟子》看孟子的人格魅力 19、《庄子》的神话意象 20、屈原与庄子浪漫主义的比较 21、《史记》人物塑造论 22、汉乐府叙事诗研究 23、汉乐府与《诗经》中弃妇形象比较 24、汉乐府中女性题材作品研究 25、论《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 26、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 27、从《氓》到《孔雀东南飞》──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 28、陶渊明的田园诗(可侧重内容,也可侧重艺术特色) 29、三曹诗歌比较 30、论“正始诗风”与“建安风骨”的关系 31、嵇康与阮籍诗歌风格比较 32、南朝乐府特色及其成因 33、陆机诗论与创作的关系 34、《玉台新咏》所选宫体诗研究 35、从《世说新语》看西晋文人的心态 36、论魏晋六朝的志怪小说 37、论唐人的咏马诗 38、王孟山水田园诗(可分别写王、孟,也可分写山水、田园) 39、中唐山水田园诗(可选某一、二个作家,也可以比较研究) 40、李白诗与酒的关系 41、论李白的古题乐府 42、杜甫咏史怀古诗研究 43、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多义性 44、唐宋咏物诗之比较(也可着眼于一个朝代,或者某一主题) 45、论柳宗文散文风格的发展变化过程 46、论白居易诗歌艺术的演变过程 47、论李贺与李白诗歌想象艺术的异同 48、论中晚唐咏史诗的艺术

大致方向有要求吗?

不知道呀么不知道!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 1 《诗经》分类研究(情诗、思妇诗、离别诗等) 2 先秦诸子文研究(《论语》、《庄子》、《孟子》、先秦寓言等) 3 屈原与楚辞研究(生平、悲剧成因、作品辨伪、思想与艺术等) 4 中国文学批评史专家专著专论研究 5 亡国之音哀以思——论李煜词 6 柳永词的雅和俗 7 论柳永对苏轼词的影响 8 苏轼的人品与词风 9 李清照前后期词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 10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11 论秦观词的艺术特色 12 论黄庭坚的瘦硬诗风 13 《三国演义》和历史文学创作问题 14 《水浒传》主题辨析 15 汤显祖戏曲观的研究 16 《聊斋志异》爱情题材论 17 《红楼梦》主要人物形象论 18 简论中唐多情传奇 19 从李贺诗看其“鬼才”之名 20 简论李商隐的咏史诗 21 李商隐的“无题诗”的艺术特色 22 简论中唐多情传奇 23 李煜词评价之我见 24 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25 豪放大师苏轼的婉约词 26 论关汉卿喜剧之“双璧”《救风尘》与《望江亭》 27 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任选一部)中的女性艺术形象试论 28 《三言》中爱情作品的反封建倾向 29 《红楼梦》中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试论 30 《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女性悲剧 31 谈影视剧中历史题材作品的时代精神与当代意识 32 论《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的艺术经验 33 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特色 34 论《西游记》的孙悟空形象 35 论《牡丹亭》的杜丽娘形象 36 论“三言二拍”表现的市民生活特色 37 论《桃花扇》的李香君形象 38 论《桃花扇》的结构艺术 39 论《儒林外史》对八股科举制的批判 40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41 论论李汝珍的《镜花缘》 42 论二晏词 43 论苏轼的散文特色 44 论陆游晚年的思想和诗歌创作 45 从林逋的咏梅诗到姜夔咏梅诗 46 辛弃疾词与南宋理学的关系 47 论元杂剧中的包公形象 48 论《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 49 论元杂剧中的李逵形象 50 贾谊论 51 《史记》人物传记所体现审美情趣 52 《史记》人物传记中人物形象分析 53 汉乐府诗分析 54 陶渊明的人格和诗风 55 南北朝乐府民歌艺术风格比较 56 正始文学与建安文学异同论 57 论曹植诗歌的整体风格 58 魏晋隐士与魏晋文学 59 《世说新语》刻画人物 60 魏晋南北朝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 61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 62 《西厢记》的传播 63 元杂剧的题目正名 64 元刊本杂剧中的角色问题 65 《窦娥冤》的悲剧特征 66 三国演义的成书问题 67 《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 68 牡丹亭》的传播 69 《红楼梦》中改名问题 70 石头传说与贾宝玉形象 71 石头传说与孙悟空形象 72 传奇戏的文人化问题 73 戏曲的案头化研究 74 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的变化及意义 75 《桃花扇》中的女性问题 76 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 77 论辛词的英雄情节 78 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79 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80 论韩愈的“以文为诗”。 81 “清空骚雅”、“幽韵冷香”的白石词。 82 关于白居易《新乐府的评价 83 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 84 韩愈散文的艺术风格 85 元散曲的艺术风格 86 柳宗元的寓言创作 87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88 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 89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90 论杜牧的七言绝句 91 论归有光的散文 92 论李商隐的无题诗 93 《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94 西蜀词与南唐词之比较 95 论《西游记》的诙谐风格 96 欧阳修词的艺术风格 97 《金瓶梅》人物论 98论纳兰性德词 99 欧阳修散文的情韵美 100 王安石后期的诗歌

古代文学诗经论文摘要

远古颜色不同于现代,更加苍凉朴素,接近本相根据诗经分类,也相应有冷暖色调,色寄情,情达意

试论《诗经》的表现艺术——赋、比、兴手法及对后世民歌和文人诗歌的影响。——赋、比、兴手法及对后世民歌和文人诗歌的影响。《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本只称“诗”或“诗三百”,《诗经》是后起之名,全书收录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丰富优美的语言,和谐自然的韵律,丰富多彩的内容,富于变化的表现艺术为后世诗歌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诗经》的表现艺术博大精深,这里仅谈赋、比、兴手法在《诗经》中的应用以及这些手法对后世文人诗歌和民歌的影响。一、 赋、比、兴手法在《诗经》中的应用历来,人们以“赋、比、兴”作为《诗经》的写作手法“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痹贿,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用之辞也。”(朱考亭语)赋相当于今天文学上的叙述手法。比、兴相当于比拟、借喻等修辞手法。(一) 赋《诗经》中有很多篇章运用了赋的手法,多是长篇的。如《卫风、硕人、氓》,《魏风、伐檀》,《秦风、小戎》,豳风、七月》,《大雅》,《小雅》,长篇特多,也就是用赋的写法多。虽然是叙事,但也有细腻的描写,如人物形象,人的内心活动和事件过程,都写得形象鲜明,意境及深。先说人物形象:1、人物外貌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 齿如 兮。螓首蛾首。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卫风、硕人》《硕人》这章,前五句写静态的身体形象,。分别就手、肤、齿、首、眉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本来已经非常美了,再加上后二句,真是呼之欲出。2、婚嫁心理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至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诗经、卫风、氓》这一章写结婚、勤劳持家,生活富裕后又被遗弃,竟然被兄弟耻笑,写了一件无限哀痛的事件和真实、丰富、曲折的内心感受。3、景物描写通过写景来衬托人物内心活动,意境高妙,引人入胜。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小雅、采薇》通过典型的环境描写,描写出人物的典型性格,通过正衬和反衬的的手法,写出人物内心的悲苦,因而后人多用杨柳来表达人物的离愁别绪。故前人评它是《诗经》的典范,被后人称之为“压卷”不无道理。再举一例: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时,曰之夕矣,牛羊下来。君子于役, 如之勿所思!君子于役,不曰不月,曷其有 ?鸡栖于 ,曰之夕也,牛羊下栝,君子于役,苟无饥渴!——《王风、君子于役》诗歌描绘了一幅安闲恬静的“晚归图”,每当落曰的余辉还抹在天边, 牛羊便成群结伴,悠然自得的走下山来;鸣声咯咯的鸡群,也呼唤着栖息于窝中。可是,丈夫却久役不归,妻子热切的盼望他早曰归来,思念之情排解不开,相思之苦,排遣不尽。连禽兽都知道回家,触景生情,外出的人为什么还不回来呢?作者借助映衬的技巧,将一位女子的思夫之情寄寓在所描述的景物中,情因景显得更加真挚,景因情变得更加典型,情景交融,引起人们思想感情的共鸣。这也是《诗经》中写景的范例。4、时令、劳动四之曰举趾。同我归子,盍彼南 ,田峻至喜。一之曰于 。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曰其同,载绩武功。言私其 ,献 于公”——《七月》仅两节诗歌,既写了时令,又写了农民劳动:一年忙碌到头不得休息,千辛万苦熬到年终,还要向老爷们献上年货。5、写景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坎坎伐轮兮,置之河 兮,河水清且沦猗、、、、、、 ——《伐檀》情景如画,美不胜收,和人物命运形成对比。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为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兼葭凄凄,白露未唏,所谓伊人,在水之渭。……兼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 。……——《兼葭》《兼葭》意境极美,也反衬人物命运。四月维夏,六月徂暑,先祖匪人,胡宁忍兮,秋曰凄凄,白卉具腓。乱离莫矣,瑗其适归?冬曰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谷,我独伤害。相彼泉水,载清载浊,我曰构祸,曷云能谷。滔滔江汉,南国之纪,尽 以仕,宁莫我有。山有蕨薇,湿有桤 ,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小雅、四月》《四月》以夏、秋、冬、写出了三种季节的特点:夏曰酷暑,秋气萧杀,冬季烘托时代离乱,可是人民却无家可归,“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写时令,都为写人,写人的丰富感情。(二) 比兴《诗经》中,比兴手法更是大量运用。比如以硕鼠、鸱 比喻剥削者与压圃贿,不但形象生动,实质也很贴切,是以此物比彼物的例子,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汝,莫我肯德,逝将去汝,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汝,莫我肯劳,逝将去汝,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硕鼠》“鸱 鸱 ,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恩斯恩斯, 子闵斯。”“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莆户,今汝下民,或敢辱予”“予手拮据,予所捋荼,予所畜租,予口卒 曰予未有室家”“予羽谯谯,予尾 予室翘翘,风雨所飘摇,予唯音哓哓” ——《鸱 》硕鼠、鸱 的形象跃然纸上,不言而喻。以上是用动物起兴,用植物起兴的例子也很多:“如彼岁旱,草不溃茂,如彼栖 ,我相此邦,无不溃止”——《大雅、召 》这是用天汗成灾,水中枯槁的浮草,来比国家的动乱。又如:“神之吊矣,诒尔多福,民之质矣,曰用饮食,群黎百姓,偏为尔德” “如月之恒,如曰之升,如南山之寿,不蹇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天保》诗尾这是用高山、曰月、松柏比喻国家安定稳固。和前面一章一样,也属明喻手法。“墙有茨,不可不扫也,中莆之言,不可不可不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墙有茨,不可不襄也,中莆之言,不可不详也,所可详也,言之长也”“墙有茨,不可不束也,中莆之言,不可不读也,所可读也,言之辱也”——《墙有茨》诗尾。这首诗用难得根除的墙上的蒺藜草,比喻那些贵族老爷们所干的可耻行为,连别人也感到害羞。“中谷有推, 其干矣,有如仳离,慨其叹矣,慨其叹矣,与之人艰难矣”“中谷有推, 其 矣,有如仳离,条其 矣,条其叹矣,遇之人不淑矣”“中谷有推, 其湿矣,有如仳离,啜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中谷有推》 这首诗用山中的益母草,因遇到山洪被淹没,水退后又被风吹,太阳晒干。任风雨摧残,命运菲薄,干湿不又自己作主,比喻妇人被遗弃,无家可归,流离失所,的确可怜,令人同情。“桃之夭夭,其叶荼奏,之又于归,宜其家人” ——《桃夭》这首诗描写春天的桃树,红花盛开,鲜艳绚烂,比喻初嫁少女光艳照人,令人心生爱意,这是借喻的写法。(二) 《诗经》的表现手法对后世民歌的影响1、赋《诗经》中赋的手法对后世民歌也有很大影响,这里从叙事和写景两方面略做探讨。(1)、叙事“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渡若飞。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原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乐府民歌〈木兰诗〉诗中对木兰应征、出征、作战、还乡的过程的叙写,其结构同《卫风、氓》中女主人公从婚恋到被弃过程的叙写非常相似。 (2)、写景“遥看是津河,杨柳郁婆娑。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乐府诗集《折杨柳歌辞》先写景,后写意,和《小雅、采薇》中首段写景可谓异曲同工。2、比兴 我国民歌以南北朝民歌最具特色,民歌中比兴手法运用相当广泛。(1)、在诗前的“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诗》用急促、单一的织布声来铺垫木兰焦急的心情。(2)用在诗中的“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洲曲》对莲的描写,实际上是对诗中女子思郎而郎又不至的复杂心绪的描写。(3)用在诗尾的“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子夜歌》诗末两句,用织丝难以成匹喻男女主人公难以结合的遗憾。“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旁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这也是用在诗尾的,用雄兔、雌兔难辨比喻木兰女扮男装的高超艺术。《诗经 》不愧为中华文化史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人类早期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是早期人类心路历程的记载,它不仅影响这中华文化的过去,而且还必将影响着中华文化的将来。

无聊的!@#¥%&()——+“『::

  • 索引序列
  • 古代文学诗经论文
  • 中国古代文学诗经论文
  • 古代文学诗经论文选题
  • 古代文学诗经论文题目
  • 古代文学诗经论文摘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