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艺术与人生论文1500字

艺术与人生论文1500字

发布时间:

艺术与人生论文1500字

从小学到现在的作文课,觉得只有一句话对作文的本质概括得较到位,那就是"作文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在我的理解,"源于生活"就是材料的选取是来自于平时的生活,而"高于生活"则是要求作文要以审美的眼光对一般材料进行艺术加工。  其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像做每一件事一样,要有源于生活的材料,则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灵敏的感受力。而要有灵敏的感受力则又要有敏感的思维和感官,要在每时每刻留心身边的每个人,每件事,特别要抓住一些细小的细节,也就是说感受要深刻、独特、细腻。这样才会在作文时不必担心无话可说,无字可写,硬是把作文变成"榨文"。  谈起感受,不由想起清代扬州八怪里的郑板桥,大家都知道郑氏瘦竹不仅反映了郑板桥的高尚人格,而竹本身的削俏、挺拔,竹之神韵更被表达得淋漓尽致。板桥为什么能把竹画为"神品"呢?据说,板桥在空闲时就站在竹林里,默默的观察竹的一举一动,看竹的傲对冰霜,看竹的迎风送雨。通过对竹的深刻感受,于是就能很轻易地把它的神韵表现出来。另外达o·芬奇画蛋也是训练感受的一个例证。  艺术是相通的绘画和写作都属于艺术,所以写作也要通过不断的接触现实生活、感受现实生活,才能生动、准确地表现事物和道理。当在写作中觉得无话可说,你就感到平时仔细观察的重要性了。  也许,有人会说我平时的生活实在是太单调了,并没有别人文章里所描写的大喜大悲、大起大落,每天就是由"家"--"学校"--"家"三点运动,而大多的时间都是在学校渡过,只有单调的学习,很少有机会到社会上去了解一些情况,也很少有时间与社会进行交流,每天都是固定陈式似的生活着,突发事件几乎不会出现,一点新鲜材料也没有,而以前的材料又已写了若干遍,再写也无甚意义。于是到了写作就有江郎才尽的感觉。  其实,哲学上讲过,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世界上不可能存在绝对相同的东西,即使你每天过着同样单调枯燥的生活,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你并没有仔细的观察和感受其中的细微变化。如果你无时无刻都做个有心人,不时的以敏感的心努力去挖掘事物的细微变化,并把它放大,同时加入你的想象和联想,这样你就能在细微中见伟大,于无声中见有声。那么你在以后的写作中就觉得有事可写,一改以前"榨文"的状态。  当然,有了材料还只是成文的一半,要文章有生命力,则还必须对材料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这样你写的才能称得上是一篇合格的文章。那么又要怎样加工,如何让自己加工的东西有一定的艺术性呢?这就要求每一个为文者注意在平时训练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如果让一个思想龌龊的人写一些有很高意义,让人赏心悦目的文章,这可能是很难的,勉强为之,只会写出一种"四不象"的文章。而要培养良好的审美能力,在我看来就要求你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在这基础上多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精美的艺术作品。从别人的作品里寻找适合自己的风格和样式,感受绘画、音乐,动物、植物等里面所蕴涵的美感。同时经过自己的取舍以培养自己独特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从而用自己独特的语言组织形成文章,这样的文章才能吸引读者,感动读者。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文章的所有材料都已存在,只是等你去发掘,去利用,用自己的语言去组织成文,让读者感知,使其感动。

《论艺术的精神》是西方抽象艺术的鼻祖瓦西里·康定斯基1910年写成的。为什么要介绍这样一本主要讲绘画艺术的老书呢?大学时一位对我教导颇多的恩师曾说过:艺术是一个人最隐秘的需求,艺术又是一个人最崇高的需求,化为形,隐于物。似有似无,形而上学。而这本书正是他赠予我,反复咀嚼,书中所述所讲对人裨益良多,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交流。 本书作者康定斯基出生于莫斯科的一个贵族家庭。1896年,30岁的他毅然放弃了德班大学法学教授的职位,跑到慕尼黑学习绘画;1910年创作了第一幅抽象画,并写成了《论艺术的精神》一文。作者一生经历了世纪转折期的精神危机与两次世界大战的社会动荡,却始终带着明显的危机意识与改造现实的雄心从事着艺术活动,创立抽象艺术理论。 康定斯基在世界近现代艺术史上的地位毫不低于马蒂斯、毕加索,更可贵的是,他的价值同时体现在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两方面。康定斯基的《论艺术的精神》在伟大的20世纪显现出了它前所未有的内在力量,被无数注重人性的艺术家和理论家重新解读与创造,素有“现代绘画的启示录”之称。康提出的“内在需要”“内在声音”“综合艺术”“隐形结构”等概念曾对二十世纪视觉艺术观念的变革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在我看来,这些理论更能启发我们自己的人生艺术。 康曾经说过,“精神生活可以用一个巨大的锐角三角形来表示,顶上为最窄小部分,越低的部分越宽面积越大。整个三角形缓慢地、几乎不为人们觉察地向前和向上运动。今天的顶点位置,明天将被第二部分所取代;今天只有顶点能理解的东西,明天就成了第二部分的思想和感情。” 这种形象的比喻贴切地形容了艺术的发展,更反映了一个人的艺术的需求。对器物的偏好,服饰的选择,这些都是一个人隐性的艺术需求,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在精神世界的上层,三角形的顶端,经常站立着的是我们自己的思想,对世界的思考,对人生轨迹的把握,对生命和生活的理解,这些都是最纯粹的人生艺术。可是高处不胜寒,又有多少人能清楚地认识自己呢?究竟需要多少时间,三角形的较大部分才能上升到我们曾站立过的那个顶点呢?尽管有着许多思考,然而事实上又有多少人曾上升到追求的境界呢? 作者一直强调绘画的“内在需要原则”,并进一步对绘画的形、色等要素与心灵的关系作了独特的解释。比如谈颜色,他认为“颜色是直接对心灵产生影响的一种方式,色彩是琴键,眼睛是音锤,心灵是绷满弦的琴”,颜色经由视觉通道拨动心灵的琴弦。这在现在对于我们在精神世界的探索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一切行动发于本心,终于本心,最后反馈本心,心有感悟,才是被内在需要的现实活动,也是我们在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什么是真正被需要的活动,如何合理有效地达到目的,如何得到正面积极的反馈。这是我们自己精神世界的行为准则,更是我们工作中的黄金宝典。 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忙碌又重复,什么是我们真正追求的?或许艺术只是一个抽象的代表。认清自己,不变本心才是我们真正的追求,才是真正的“人生艺术”。

作为人类数千年文明史里发明的从业行当中,痛苦与烦恼最多,幸福与快乐也不少的首推“艺术”。如此对立又协调的矛盾体,却引得爱家们前赴后继,种种想使“艺术”概念明确、“艺术”面貌清晰的所谓奋斗与企图、都在“艺术”的晃动感、游离感、模糊感面前俯首称臣——“艺术”仍然是天边的云,看的见,摸不着。而作为“艺术人”的我们又该追求些什么?表现些什么呢?“人生价值”!——一个人在世上走一遭的最好说明……而我们又该怎样去确定、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呢? 在精神荒芜、贫困、堕落、空虚、浮华的围剿之中,当代艺术家们无法对现代生存关系做出抗争的其他选择。没有灵魂、没有道德、没有尊严、没有精神,这使他们抛弃了80年代那种波西米式的精神漂泊和人文热情。物质主义和艺术家们的作品共同勾肩搭背,面对这种道德困窘,精神乏力的现实,我们应该发现并提出问题,并努力使自己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但问题的实质是我们学艺术的往往不明白自己的处境以及自己的人生价值在于什么。 虽然艺术正变得越来越服从于时尚的支配,艺术家之中也有一种不断增长的改变自身的趋向。在年轻一代的中国艺术家那里,更重视对当下生存状况,生活方式的表达,以个人感情和体验作为艺术创造的出发点,以期在作品中得到自我的价值。但一个人的真正价值而是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多创作一些人们的作品,多反映一些生活的作品。虽然艺术也在“全球化”,艺术家们为了生计和利益,辛勤地生产出新出口画去换取美钞,但我们应该明白,也应该理解:艺术的观念化也在改变!它不仅仅在表现为作品的思想性与判断性,其中更是表现在对现有的,习惯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思考与反省。所以我们不管怎么样,只要真正在艺术上有所创新、有所追求、有所贡献,就是对我们各自的人生一个最好的体验! 艺术也不能仅仅按照艺术史的坐标来衡量自身的价值,它必须在社会当中验证它的存在,而在现在,艺术家毕竟生活在尘世间,而尘世间并非真空领域,各种各样真实的、虚伪的、健康的、没落的东西弥漫、漂浮其中,稍一不注意便会沾染到身上,所以,一方面,我们应当格外小心,避免自己被沾染;另一方面,得仔细甄别世间的人或物,越是庞大的形体,越是精美的结构,越可能被污染,所以我们在艺术的追求领域、奉献方式中都要踏踏实实,这样才能够让自己的价值升华、证实。 历史演进到当代,人们感叹过、愤怒过,但问题还是问题,而且似乎更重要,我们不可能着长衫马褂留着长辫子加入世贸组织,我们同样不可能抱着旧思维走进当代。而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催生出信息革命、网络革命。也催生出速度与效率的新实用主义。因此,现实中也许我们很多人都处在迷迷茫茫之中,不知道自己在干些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该干些什么。但是,我们只要静下心来,与浮躁的气氛、心态做斗争,就可以迈出一步了,因为世界正在不断地缩小,每一个角落都留有人类的足迹,不再有新的大陆被发现。今天,我们的新大陆就在我们自身,一种新的角度、一种新的选择,就是一次对世界的掘进。因此,我们应该始终明白自己的责任,自己的追求以及自己的人生价值。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许多艺术人的情景令人堪忧,在表扬栏上无名倒是处罚栏上“有名”了。寝室里也乱七八糟的说什么大丈夫要扫天下而不扫一家,可一屋不扫又何以扫天下呢?又整夜整夜玩命似的上通宵网,旷课迟到简直是家常便饭,等等。这又谈什么人生价值?也许许多人都比较相似,口里说的与自己做的完全是两回事。只顾自己玩的开心活得潇洒就万事大吉了。就是不想想凡高的默默无闻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大自然的伟大人生价值。以及贝多芬的坚持不懈对音乐的终极追求等 依我看,确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做好当前该做的事情。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赶路的人,虽然路旁的风景很美,但我们不能只顾欣赏而忘了赶路,那我们永远是一个迟到者,而路尽头的那个价值目标也永远是遥遥而望不可及了! 所以说我们艺术人只有把握好现在,夯实基本功,踏踏实实,方可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自己的生命也更有意义了,因为生命的色彩是要自己去涂抹的,浓淡深浅那只有看自己的冷静思维了,千万不要被温柔的环境所陶醉所腐朽,而应该崛起,去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那样人生的价值在自然而然中会得到升华、得到证实!

艺术人生论文1500字

你是杭电的????

假如你想来这里找生活与艺术的论文的话。这里是没有人帮你的

[艺术人生读后感]众所周知,即便是未品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是作者曹雪芹呕心沥血,批阅十年,增删五次长期艰辛劳动才给子孙后世留传下来的一件宝贵的艺术珍品,艺术人生读后感上高中那年,我曾读过这本书,当时只是懵懵懂懂的,不知所谓,人物都理不清出,只知道《红楼梦》是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赞颂了自由爱情,描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矛盾生活解释了封建社会由兴到衰的必然规律今天,当我们再次接触到《红楼梦》时,尤其是听了老师讲解的《红楼艺术人生》后,才明白:宁府、荣府的兴衰其实就是整个社会的兴衰的缩影!但两府的兴衰是以物是人非,才子佳人的消逝或归隐为结局的,给人一种分外的伤感!如今,老师的每一句话都回旋于脑海中,正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本次课中,让我刹时懂得了很多,深入了解了很多,收获甚多《红楼梦》不仅仅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从金满箱、银满箱到陋室空屋的惊天巨变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在这样的一个封建社会,大观园中男男女女们都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虽然林黛玉琴棋书画无所不精,才情气质人人赞,可到头来,年纪轻轻就郁郁而终;薛宝钗凡事稳重,识大体,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原是金玉良缘,可偏偏只念木石前盟,可叹端娴处子,到底是误终生;迎春才貌双全,可叹却遇中山狼,一味骄奢淫荡,叹芳魂艳质,一载去悠悠才情万种的红楼儿女们散的散,去的去,曾经的繁华人生如一场梦!它不单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在暗示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在人物赏析中,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作为角儿,其是曹雪芹笔下所同情悼惜的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敢于反叛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所拥护封建礼教而难逃其压迫者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概括其特点,用凄美二字足已凄主要表现在林黛玉的身世凄凉、纤弱多病,美主要表现在外在、内涵、艺术这几方面,两者相加则构成了林黛玉凄美的悲剧形象记得初次见到黛玉,作者并未直接着墨描绘其的美,而是借用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来突出其绝世美丽心直口快的王熙凤一见黛玉便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而在贾宝玉眼中: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时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千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好一个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笔至此处,一个活生生的绝美林黛玉已跃然纸上,这便是林黛玉的外在之凄美,读后感《艺术人生读后感》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从此写成了她的命运贾宝玉是个又奇又俗的人物,叛逆则是他的性格其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厌恶封建仕途道路,尖刻的嘲讽那些热衷仕途之人,称他们是沽名钓誉之徒,他一反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说: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人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丑逼人在这种骇世惊俗的思想指导下,宝玉终日在内帏厮混,并钟爱和怜悯女孩子,钟爱她们的美丽、纯洁、洋溢的生气、过人的才智,怜悯她们的不幸遭遇,怜悯其将嫁与浊臭的男子,失去了她们的圣洁之美宝玉曾道:女子出嫁前为珍珠,嫁人后便失去光芒成了死珠其种种叛逆思想,当然被封建正统人物视为草莽在他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无疑是与林黛玉的真心相爱,互为知己,但在贾母等人的安排下,被迫与薛宝钗成亲,最终因双方思想不同,且无法忘怀精神上的伴侣林黛玉,婚后不久,便出家当和尚了不幸的相恋,不幸的婚姻,一方面开始于叛逆的性格,另一方面又促使了他叛逆性格的最终形成因此,有人说过:贾宝玉这个形象所体现的是初步民主平等思想,但毕竟,他的思想还是有一点狭隘的,例如,他不敢与封建制度彻底的决裂;他从来就不敢和封建家长正面发生冲突,对抗比较消极;当他苦于找不到思想出路时,就产生了想死的念头,想化灰化烟的虚无空幻的思想这便是贾宝玉她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守护者,是封建势力的帮凶,但同时,她又是受封建势力压迫,毒害的千万人物中的一个,她就是薛宝钗她的才,她的貌,是有目共睹的,她博学多才,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一不晓,各地风土,处世之万般皆通,是个才貌双全的少女在《红楼梦》中,宝钗很少直接宣扬和维护封建礼教,而是通过她的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反映她的真实个性表面上端庄贤淑,是完全符合封建淑女风范,但实际上,她熟谙世故,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她留心观察,因此即便是在荣府这个人事复杂,矛盾错交的环境里,也生活得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然她终究是不幸的,宝玉的出家,让薛宝钗只好独守闺房,抱恨而终不过,就其社会地位和得到人们心中的好评来说,宝钗的做人还是成功的在当今纷繁变化的社会中,要想得心应手地周旋其中,恐怕这就要向宝钗学几手了不过有得必有失,或许我们会推动我们的真本性但我想,只要我们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只学习好的一面,或许对我们也是很有帮助的中国四大名著之《红楼梦》,留给我们太多的遐想,它把我们带进了另一个世界,其高度的思想觉悟,看来我们还是要慢慢体会  〔艺术人生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我的艺术人生论文1500字

当粘贴到这个位置作为答案时,回答也就变成了百度能找出来的,你留下个邮箱,我看时间你写个吧,百度hi我就好 在用户名上右键留言就可以

我之前写了一个关于当代艺术认识的文字,希望可以对你有帮助!  中国当代艺术小“拙”  中国当下物质文化的不断丰富,精神文化的极度匮乏,促使了中国当代  艺术的跳跃式发展这种跳跃式的发展极大的刺激了中国当代艺术部落的发  展,出现了当代艺术家的众多云集,艺术上的”开元盛世”这是社会发展的  必然;是艺术本质上走在社会前沿的必然;是文化匮乏下的迫切需要;是  ”天价”绘画市场的催化但朦胧状态下的当代艺术确存在着诸多弊病.关  于当代艺术本人有以下拙见:  一 发展不规范,有恶性发展之趋势,许多艺术家迷失方向  ”天价”当代艺术市场的刺激致使当代艺术家众多云集,其中不乏滥竽  充数之士,当代艺术市场混乱,这种混乱不仅仅体现在价格上的恶意炒作,还  表现在许多艺术家意识上的盲从,许多当代艺术作品片面注重所谓的”创意”  所谓的”独树一帜”内容上苍白空洞,浮于表面,甚至肮脏不堪,毫无艺术性  社会性可言成功者也仅仅是昙花一现  所谓”当代艺术”一是要体现在”当代”上反映当下社会的现状,体现  社会的现实,走在社会的前沿,体现当代艺术哲学之美;反映人类现实生活;  为人类精神生活呐喊―――这是身为当代艺术家的一种历史责任.  所谓”艺术”,作为艺术的本质是美化人类的生存空间.当代艺术家应  该适应当代,学会发现美创造美.使艺术作品不仅仅追寻唯美而且上升到一  定的当下哲学的高度.  二.艺术的民族化尽失,缺乏生命力.  真正的的艺术是根源于自己的民族;根植于自己生存的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而并非盲从.正如”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许多”当代艺术家”  并不了解艺术之哲学,不了解自己民族文化.中国必定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  化的文明国度,我们常常会为古人的艺术文化哲学智慧而叹为观之任何一个  细心去认识去了解去感悟她的人,都会被她的艺术魅力所倾倒.身为中国的  艺术家应该了解自己的民族的文化,用自己的”艺术语言”去阐述描绘自己  的民族.  中国现在已经涌现出了众多在国际上顶级的艺术大师无不根植于自己的  民族.如赵无极(法兰西院士)朱德群(法兰西院士)蔡国强(当代世界艺  术家排名前100位)吴冠中(中国的艺术泰斗)他们都是世界当代艺术领  域公认的艺术大师.他们都有留过洋,有的甚至久居国外.但他们的艺术无  不是根植于我们民族的文化艺术土壤.正如吴冠中老先生看到朱德群展览作  品时说道的”乡音未改”对艺术的民族化世界化概括的是如此之精辟.  三当代艺术收藏群体的盲目,缺乏艺术鉴赏力 艺术圈有点象娱乐圈  当代社会经济的繁荣,有势力的艺术收藏群体不断壮大,这对当代艺术的  发展有极大的催化促进作用,但他们大都是金钱有余,鉴赏能力不足,对当代艺  术的鉴赏能力有限大多受一些艺术炒作现象的左右和一些不负责任的”评论  大嘴巴”左右  部分艺术收藏群体收藏艺术品只是为了等待它的升值,以谋求利益,并  非真正关切艺术品本身的艺术价值.  当代艺术圈有点象娱乐圈,大量的包装炒作使一些似是而非的艺术作品在  艺术市场飘荡作品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受到包装炒作的影响,许多有志士的当代  艺术家被埋没在没有硝烟的娱乐圈之中  中国当代艺术起步晚,发展周期短.发展上的存在弊端这也是必然现象.  随着当代艺术家们的不断规范,理性的发展,中国当代艺术之路也必然会在世  界上利于颠峰之地.  后记:金融危机来了,这也许是对中国当代艺术的一种洗礼……(09年4月 于兆洋)  祝福中国当代艺术之明天

缤纷斑斓、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令人心醉神迷、流连忘返。然而,艺术究竟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不同时期的专家和学者都有各自不同的观点。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18 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认为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目前似乎谁也不能够明确地给予回答。撇去文献资料的繁冗,哲学观点的争辩不休。笔者仅以自己的浅薄之识谈一下对艺术的理解。什么是艺术?艺术就是对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的情感表达。艺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艺术时刻点缀着我们的生活创造生活中的美,艺术拥有永恒的魅力。一、艺术让我们懂得去发现美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你视而不见;蓬莱文章,古今佳作,你望而生厌;巍巍泰山,绵绵长城,你望而却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你嗤之以鼻。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为何你的眼中就没有美?那是因为你不懂得去欣赏。而如果你懂得什么是艺术,你就会发现原来身边的世界如此美丽。艺术给了我们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当重新审视这个世界的时候,你会发现美无处不在。山有稳健之美,水有静柔之美,草有苍翠之美,花有香艳之美,海有辽阔之美,溪有清澈之美,天空有高远之美,自然有和谐之美。艺术我们美丽双眼的滋润液,带我们走进色彩斑斓的大千世界,让我们学会审美。审美并不一定要有《兰亭序》、《米洛的维纳斯》、《蒙娜•丽莎》和《田园交响曲》。 其实,每个人自己的大脑在那颗智慧果的营养中已经获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创造力,它有足够的能力随时创造出比迄今为止所有的自然美景和艺术品更加扣人心弦的壮丽画卷(这并不为多数人所理解和接受,但它却是实实在在、千真万确的),从而随时使自己跨入无限辉煌的审美时空,随时使自己在瞬间获得永恒! 二、艺术让我们懂得去追求美一幅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不仅因为笔意流畅,灵活多变,其中更赋予了王羲之对艺术执著不懈的追求。不论是科学界还是哲学界,总有一种力量在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去追求美的东西。马克思四十年如一日的终日苦读,源于他对哲学美不断追求。最终,他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与一体,完成了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命运交响曲》唱尽了贝多芬人生的悲怆和同命运作斗争的艰难与不屈;《蒙娜丽莎》更是达芬奇将内心永存的永恒的微笑尽画其中。张恨水一生勤于笔耕,30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流传于世,真可谓著述丰厚,像他这样勤于创造的一生,不仅展露了他人生的智慧,也尽显了他对生命之美的不懈追求。生命之美更存在于不息的创造之中。有一首歌唱得好,“幸福在那里?朋友啊告诉你,它不在柳荫下,也不在温室里,它在辛勤的工作中,它在艰苦的劳动里。”其实,生命之美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当生命在不断的耕耘不断的创造时,才能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升华自我,才能体现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生命的美也就尽含其中。正因为蜜蜂从不间歇地辛勤采撷,所以蜜蜂不仅自己欣赏了百花争妍的大好自然,而且也成为了人们眼中勤劳使者的象征,当然,人们也就不惜用一切好词佳句来讴歌蜜蜂的生命之美;蚂蚁整天东奔西跑,忙忙碌碌,从不疲倦,只要它出了洞口,就会不苛求劳动的条件,从不休息,而愉快地劳作,因而,蚂蚁也就在忙碌中创造了生命之美。世间一切撼人心魄的美,均源于生命,而生命之美又源于灵动和不停息的创造,所以,只有一个懂得珍惜生命的人,才能真正创造生命的美,展现生命的美,享受生命的美!艺术,让我们明白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什么能够遗传千古,什么够流芳百世。人们希望在有限的生命里追求无限的价值,在相对的存在中追求绝对的意义。对艺术的执著精神激励着人们惜时如金,不负年华,积极向上,建功立业。三、艺术让世界多姿多彩从古埃及大漠中的金字塔、罗马庞培城的斗兽场到中国的古长城,从秩序井然的北京城、宏阔显赫的故宫、圣洁高敞的天坛、诗情画意的苏州园林、清幽别致的峨眉山寺到端庄高雅的希腊神庙、威慑压抑的哥特式教堂、豪华眩目的凡尔赛宫、冷峻刻板的摩天大楼,无不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而这些正是建筑艺术给我们带来的艺术盛宴。建筑的文化内涵表明,建筑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不只是物质因素的作用,同时可能是,甚至更主要的是精神文化因素促成的结果。建筑艺术中蕴藏着时代的、民族的文化气息。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王羲之书法,颠狂醉态的张旭狂草,“颜精柳骨”……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汉字的用笔用墨、点画结构、行次章法等造型美,来表现人的气质、品格和情操,从而达到美学的境界。1841年3月,恩格斯听了《命运交响曲》的演出。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知道这奇妙的东西,那么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他说,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恩格斯用短短的几句话,揭示了音乐艺术给我们带来的魅力。电影艺术让我们享受视觉冲击的同时感受一下生活的多姿多彩;绘画艺术仅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彩搭配就能展现缤纷的世界,诗歌、散文则以静的字符展现跃动的世界。……世界因为艺术而多彩,艺术活动是在不完善的人世间建立审美幻象,使人类的生命更丰富和更健康。正因如此,艺术创造不是外在于生命的知识、不是工具性的技术能力,而是生命成长的学问,也就是古人所追求的“道”。艺术其实就是在未定性、无限性中对世界意义的不断开启。 所以,我们对艺术意义的探讨,无异于对心灵的意义的探讨实际上,也正是人类自己根本问题。艺术让我们用智慧的双眼去发现、去创造生活中的美,艺术给我们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我们更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发现艺术、创造艺术,这样才能做一个真正懂得生活的人。

语文与人生论文1500字

北大中文系百年系庆时,我曾谈及:“‘母语教育’不仅仅是读书识字,还牵涉知识、思维、审美、文化立场等。我在大陆、台湾、香港的大学都教过书,深感大陆学生的汉语水平不尽如人意。”前一句好说,后一句很伤人,这其实跟我们整个教育思路有关。  记得4年前,在上海哈佛中心成立会上,与哈佛大学英文系教授交流各自的心得与困惑,我谈及“大一国文”的没落以及大学生写作能力的下降,对方很惊讶,因对他们来说,“阅读与写作”是必修课,抹不掉的。准确、优雅地使用本国语言文字,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的大学生都很重要。而这种能力的习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政治课或通识课所能取代的。  学习本国语言与文学,应该是很美妙的享受。同时,此课程牵涉甚广——语文知识、文学趣味、文化建设、道德人心、意识形态,乃至“国际关系”等。2“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高中的语文课或大学的文学史课程,依旧注重自由自在的阅读,没有那么多“先修课程”的限制,也不太讲究“循序渐进”。面对浩如烟海的名著或名篇,你愿意跳着读、倒着读,甚至反着读,问题都不大。这也是大学里的“文学教育”不太被重视的原因——“专业性”不强,缺几节课,不会衔接不上。  可这正是中学语文或大学的文学课程可爱的地方,其得失成败不是一下子就显示出来的,往往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比如多年后回想,语文课会勾起你无限遐思,甚至有意收藏几册老课本,闲来不时翻阅。另外,对于很多老学生来说,语文老师比数学、英语或政治课老师更容易被追怀。不仅是课时安排、教师才华,更与学生本人的成长记忆有关。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语文课很重要,影响学生一辈子,一点都不夸张。  语文教学的门槛很低,堂奥却极深。原因是,这门课的教与学,确实是“急不得也么哥”,就像广东人煲汤那样,需要时间与耐心。如何在沉潜把玩与博览群书之间,找到合适的度,值得读书人认真思考。  今人读书如投资,都希望收益最大化。可这一思路,明显不适合语文教学。实际上,学语文没什么捷径可走,首先是有兴趣,然后就是多读书、肯思考、勤写作,这样,语文就一定能学好。《东坡志林》里提到,有人问欧阳修怎么写文章,他说:“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做自能见之。”这样的大白话,是经验之谈。欧阳修、苏东坡尚且找不到读书作文的“诀窍”,我当然更是“无可奉告”了。3“经典阅读”与“快乐阅读”并不截然对立  为何先说“学”,再说“教”?因本国语文的学习,很大程度靠学生自觉。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在这门课上表现特别突出。教师能做的,主要是调动阅读热情,再略为引点方向。若学生没兴趣,即便老师你终日口吐莲花,也是不管用的。  说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必须区分两种不同的阅读快感:一是诉诸直觉,来得快,去得也快;一是含英咀华,来得迟,去得也迟。“经典阅读”与“快乐阅读”,二者并不截然对立。我只是强调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发现的目光”。发现什么?发现表面上平淡无奇的字里行间所蕴涵着的汉语之美、文章之美、人性之美以及大自然之美。而这种“发现”的能力,并非自然而然形成,而是需要长期的训练与培育。这方面,任课教师的“精彩演出”与“因势利导”,都很重要。  讲课是一门艺术,课堂即舞台,单有演讲者的“谈吐自如”远远不够,还必须有听讲者的“莫逆于心”,这才是理想状态。去年我在《文汇报》发文章,承认慕课(MOOC,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在普及教育、传播知识方面的巨大优势,同时又称:从事文学教育多年,深知“面对面”的重要性。打个比喻,这更像是在干“农活儿”,得看天时地利人和,很难“多快好省”。别的课我不懂,但深知语文课不能对着空气讲,“现场感”很重要,必须盯着学生们的眼睛,时刻与之交流与对话,这课才能讲好。只顾摆弄精美的PPT,视在场的学生为“无物”,这不是成功的教学,也不是称职的教师。4太富贵、太顺畅、太精英,不一定是好事情  关于中学语文课以及大学的文学教育,我说过两句话:一是请读无用之书,二是中文系是为你的一生打底子;现在看来,有必要增加第三句,那就是:语文学习与人生经验密不可分。  先说第一句,那是答记者问时说的。我谈到提倡读书的三个维度,其中包括“多读无用之书”。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今天中国人的阅读,过于讲求“立竿见影”了。在校期间,按照课程规定阅读;出了校门,根据工作需要看书。与考试或就业无关的书籍,一概斥为“无用”,最典型的莫过于搁置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历史等。而在我看来,所谓“精英式的阅读”,正是指这些一时没有实际用途,但对养成人生经验、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有意义的作品。  第二句则是在北大中文系2012届毕业典礼上的致辞:“中文系出身的人,常被贬抑为‘万金油’,从政、经商、文学、艺术,似乎无所不能;如果做出惊天动地的大成绩,又似乎与专业训练无关。可这没什么好嘲笑的。中文系的基本训练,本来就是为你的一生打底子,促成你日后的天马行空,逸兴遄飞。有人问我,中文系的毕业生有何特长?我说:聪明、博雅、视野开阔,能读书,有修养,善表达,这还不够吗?当然,念博士,走专家之路,那是另一回事。”  这就说到了第三句。引述章太炎“余学虽有师友讲习,然得于忧患者多”(《太炎先生自定年谱》),似乎有点高攀;那就退一步,说说普通大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同地区不同水平的中学毕业生,通过高考的选拔,走到一起来了;可实际上,他们的学习能力及生活经验千差万别。一般来说,大城市重点中学的学生学业水平高,眼界也开阔,乡村里走出来的大学生,第一年明显学得很吃力,第二年挺住,第三、四年就能渐入佳境——其智力及潜能若得到很好的激发,日后的发展往往更令人期待。如果读的是文史哲等人文学科,其对于生活的领悟,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对于幸福与苦难的深切体会,将成为学习的重要助力。  某种意义上,学文学的,太富贵、太顺畅、太精英,不一定是好事情。多难兴邦,逆境励志,家境贫寒或从小地方走出来的大学生,完全不必自卑。  5还得学会独立思考与精确表达对于今天的大学生来说,单讲认真读书不够,还得学会独立思考与精确表达。这里的表达,包括书面与口头。几年前,我写《训练、才情与舞台》,谈及学术会议上的发言、倾听与提问,其中有这么几句:“作为学者,除沉潜把玩、著书立说外,还得学会在规定时间内向听众阐述自己的想法。有时候,一辈子的道路,就因这十分钟二十分钟的发言或面试决定,因此,不能轻视。”  具体的论述容或不准确,但强调口头表达的重要性,我想八九不离十。大陆、香港、台湾三地大学生在一起开会,你明显感觉到大陆学生普遍有才气,但不太会说话——或表达不清,或离题发挥,或时间掌握不好。这与我们的课堂教学倾向于演讲而不是讨论有关。实行小班教学,落实导修课,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记分数,若干年后,这一偏颇才有可能纠正过来。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语文课最有可能先走一步。  在一个专业化时代,谈“读书”与“写作”,显得特别小儿科。或许正因此,当大学老师的大都不太愿意接触此类话题。既然没有翅膀,若想渡江,就得靠舟楫。不管小学中学大学,对于老师来说,给学生提供渡江的“舟楫”,乃天经地义——虽然境界及方法不同。在北京大学的专题课以及香港中文大学的讲论会上,每当循例点评学生的论文时,我不仅挑毛病、补资料、谈理论,更设身处地帮他们想,这篇文章还可以怎么做。学生告诉我,这个时候他们最受益。  说到底,中学语文课以及大学人文学科,就是培养擅长阅读、思考与表达的读书人。只讲“专业知识”不够,还必须“能说会写”——这标准其实不低,不信你试试看。

语文就是生活论综观你观念,了解清楚

随着我们的长大,语文学习和我们的关系似乎越来越疏远。记不得从几年前开始,老师不会再布置纯动笔而不用动脑的作业了,如果哪天偶尔哪位语文老师让我们再重温一下小学那段水深火热、记忆犹新的整日抄书的漫漫时光,他光辉的形象会瞬间淹没在来自讲台下的吐沫里。就算他布置,学生也会集体罢写的。小翅膀有些硬,开始学会表达不满,开始学会抗议的我们,有的说:“这年头了,我们又不像小学生,不会写字,没有积累,抄书作什么?”有的会说:“现在学习这么紧,又不是只学语文,有九门课要学,把有限的时间浪费在抄书这种没什么实用价值的事上,不值得。”更有甚者说:“如果是好词好句,我们一定会积累摘抄下来的,但做任何事都要讲求效率,可以有选择摘抄,可全抄就没有必要了。况且,语文书上有些文章未必写得有多精妙,凭什么我要这样供奉它?”先不去深究“义愤填膺”的我们的话到底有几分实理,几分蛮不讲理,总之,几乎没有哪位初中老师会不明“引起公愤”的弊端,为了“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美满结局,都不会主动挑起这个事端。这样一来,与语文亲密接触的机会似乎变得少之又少了。你会听到有人说他每晚复习预习物理化学,会听到有人埋怨昨天的数学难题思路多么的难理,可你绝对不会看到有人下课围在一起讨论哪篇语文课本上的文章的结构划分,你也绝对少有听到有人会每晚复习预习语文课本,毕竟,大多数学生会想:“谁不会说中国话,谁没有一般理解能力,语文课本有什么好预习的?”既然课后不重视已是普遍现象,那么课上就好好尽点本分吧。

“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工具性作为语文的基本性质:首先,语文是思维的工具。叶圣陶先生认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语文课实际上就是通过言语来学习语言,也就是通过课文,一些具有汉语典范性的文作品来学习语言的,而不是孤立地去学字、词、句、章、等知识的。语文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就是指导学生把朦胧的思想变为清澈的思想,把不清不楚的语言变为有条有理的语言。  其次,语文是交际的工具。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生活在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不可能独立存在。语文是人与人交流和交际的必不可缺的工具。现代信息技术的传播速度的提高和广度的扩大,是人们的交流更加方便和快捷,使语文的交际功能达到了新的高度。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人获得语言,规范语言的过程。  第三,对于其他学科来说,语文具有基础性及工具性。在所有的学科中,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掌握了必备的语法知识,才能有条件去学习其他学科。因为所有学科的教材都离不开语言文字,要靠语言文字来传达和表达信息,建立和学生的联系,学生也只有在通过语文知识理解了教材内容后,才有可能将信息进行内化,借助语言在大脑中形成相关的知识体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4] ”语文既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更是学习其他学科必备的工具。[1]  人文性  “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强调语文学习的过程,既要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于漪老师认为:人文精神的内涵应该包括知、情、意等方面,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里品质等。具体到语文课程方面,人文性就意味着:应该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并以此来制定语文课程目标和选择整合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应凸显教师的人文关怀,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自身的独特体验受到保护和尊重。教师将在关注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发展的同时更加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注重人文关怀和语文教育的感染熏陶作用,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1]  统一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地运用语言工具,并能顺利地参与交际活动。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格、个性、精神世界的关怀,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高尚的审美意识。语文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而人文性则是对工具性的升华,它使语文的工具性充满了活力和灵性。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在一起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既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教材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等人文性的内涵。[1]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要想学好语文,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等都是很重要的。有人感到学习语文很吃力,我想主要是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没有拥有一把打开语文之门的金钥匙。想要学好语文,就必须要注重培养学习兴趣,增加阅读能力,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积累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能力等。[2]  无论做任何事,兴趣是最重要的。两千年前的“文圣”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正说明了“好”、“乐”对于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追求和精神支柱。  培养兴趣  培养兴趣,可以去背诵,抄录一些精彩的片断,富有哲理的名人名言,以及课外知识都可以。这样,慢慢积累,在某一天,你会突然发现,原来当一个才多识广,知识渊博的学者竟如此容易。你还可以参加一些关于语文方面的活动,比如演讲、征文等等。爱因斯坦说过:“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种结果社会价值的认识。”  培养习惯  学习习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你学习质量的好坏。叶圣陶认为:“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1] 习惯”。其实好的习惯,主要还是靠自己去养成的。农村有句俗语是这样说的“习惯成自然”如果你坚持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久而久之,则会成为雷打不动的“自然”。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从学习实践中,文章作品中去领会。《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就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其实更重要的是要我们从学习中去总结散文、名言之类,可以增

诗词与人生论文1500字

百度作文

诗与生活  诗,是感情的渗透,是思想的火花,是理想的光辉,是智慧的结晶。它凝聚着汉字的灵魂,像一条潜龙,流动在华夏文明历史长河中。古语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无论是古典的诗词歌赋,还是现代的新体诗歌,无不渗透着一个人的思想感情和人格修养。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刹那的感受,将之褪去人世铅华,并赋予思想的内涵和审美的情趣。因此,真正的诗能使我们领会事物的本质,体味到生活的美感,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时代在变迁,诗的发展也在随之变化,从诗三百、离骚的源头,到乐府民歌,再到瑰丽宏伟的唐诗宋词,以至现代的新诗、散文诗,诗人们以其幽微的洞察力、悲天悯人的情愫、妙笔生花的笔墨,显示出多彩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文化。不仅为人类文明增添了自然性情的真善美,也丰富了无数人的精神生活,影响了一代代平凡而美丽的华夏儿女。恰好是这一代代流传的诗句,才镌刻出这悠久的诗意中国。  席慕容在《诗的价值》中曾写道:“不知道这样努力地,把忧伤的来源转化成光泽细柔的词句,是不是也有一种美丽的价值。”其实,诗就是一种把无形的感情转化成有形的意境的美丽价值。诗,是能够流动的文字,让平凡的字符具有思想的灵性;诗,是心灵磨成的珍珠,让苦乐的生活凝聚成闪耀的精华;诗,是映照灵魂的镜子,让真实的美丽展示在你我眼前;诗,是人性结出的果实,让匆匆的过客品尝人生的百味。  或许我们不是出色的诗人,没有潇洒的春风词笔,但我们可以拥有通达自然的人生态度,没有气壮山河的豪言壮语,但我们可以拥有脚踏实地的生活理想。正所谓“诗言志,词言情”,每一首好的诗都写着诗人一段触动心灵的故事,流淌着生活激荡起的赤诚热血。体悟一首好诗,其实就是在培养生活态度,寄托生活理想。李太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不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柳七哥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不知表达了多少善男信女的心声。这些诗即便千百年之后,依旧传唱不衰。    而在这个繁杂的社会生活里,我们时常被套在物质精神的枷锁里。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因此,我们不只应该学会读诗,更应该学会诗意生活。在荒凉的秋季,听风小憩,当菊对酌,在深夜无眠时,放舟星河,聆听寒山寺隐隐约约的钟声。虽然这无法带来金块珠砾,但总会让我们在无意间享受到心灵的共鸣,甚至让我们领略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而这就是读诗的乐趣。在奔波的生命旅途中找到一个千百年前的知己,正像我们头顶上的明月,也曾经照耀过那个泼墨吟诗的苏子瞻一般。就这样,让现实中的酸甜苦辣蜕变成一种生活情趣,进而升华为一种道德情操。

幼时的我只是一个在海边拍浪逐沙的孩子,大海未曾赋予我文学的天分,缪斯未曾用她的手抚摸过我。长大后,我离开故乡的海。在城里的一家书店里,我第一次接触了那么多的书。有一次,我从琳琅满目的书柜里抽出一本诗集,上面印有泰戈尔的引言:“用你手中的钱币买下一本诗集吧,它会使你的心快活得像一只小鸟,自由地飞翔在无限的空灵之中。”仅仅是看了一眼,我便如获至宝地买下了它。从此泰戈尔领我走向了一个缤纷的世界。我迷上了诗,正如我迷恋那深沉广阔的大海一样。 我第一次发现了诗的魅力正如阳光那样灿烂。诗里走出了乐观豪放的李白、深沉忧郁的杜甫、清丽婉约的李清照……他们用风格不同的笔向我展示了世间的万物。渐渐地我又读懂了汪国真的诚挚、舒婷的细腻、闻一多的深刻;我与雪莱、普希金交朋友,领略了世界诗苑的璀璨。慢慢地,我发觉自己已离不开诗了。诗用它无形的手时时扣动我的心弦,拨出动人的琴声,令我如痴如醉。于是在课堂上,我从老师口里知道了顾城那“黑夜给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向往;在课外我吟诵着,进入那“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意境。我真的感到自己像泰戈尔所说的那样像一只快活的小鸟,自由自在地飞翔在无限的空灵之中。 读了许多诗,我不禁怀着一个梦想,用我的诗轻轻扣动文学殿堂的大门。每当别人嬉戏玩耍时我醉心去探究万物的美;当万家灯火熄灭时,我独自一人在灯下构筑诗行,细细的笔尖流出小鸟的歌唱、花朵的绽放、嫩草的生长……用自己的笔谱写心中的歌,与万物同欢乐。每当我把诗稿邮寄之后,等待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尽管大多数石沉大海,但一想起江国真的“失意时,就唱一首歌;烦恼时,就写一首诗。因为生活总是美丽的”这句话时,我的胸就异常地开阔起来。偶尔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了铅印的字,便激动得几夜睡不好觉。尽管无人喝彩,但我感到文学殿堂的大门正徐徐开启,缪斯女神向我微笑,我那稚嫩的诗正圆着我的文学梦。 我醉心于读诗,醉心于写诗。那一行行诗句是一只只飞翔的彩蝶,带我到美丽缤纷的大花园;那一首首诗又像是一只只萤火虫,“发出了微弱的光,但攒起来将是亮丽的光”。 永远与缪斯结缘,我无悔。

人生读来几乎像一首诗,它有其自己的韵律和拍子,也有其生长和腐坏的内在周期。它的开始就是天真烂漫的童年时期,接着便是粗拙的青春时期,粗拙地企图适应成熟的社会,具有青年的热情和愚憨,理想和野心:后来达到一个活动的很剧烈的成年时期,由经验获得利益,又由社会及人类天性上得到的更多的经验:到中年时期,紧张才稍微减轻,性格圆熟了,像水果的成熟或好酒的醇熟那样圆熟了,对于人性渐渐抱了一种较宽容,较玩世不恭的。同时也较慈和的态度;以后便成了衰老的时期,内分泌减少了他们的活动,如果我们同老年人一样有着一中真正的哲学观念,而照这种观念调整我们的生活方式,那么,这个时期在我们的心目中便是和平,稳定,闲逸和满足的时期:最后,生命的火光闪灭了,一个人永远长眠不再醒了。我们应该能体验出这中人生的韵律之美,应该能象欣赏大交响曲那样,欣赏人生的主要题旨,欣赏他的冲动的旋律,以及最后的决定。这些周围的动作在正常的人生谁是大同小异的,可是那音乐必须由个人自己去供给,再一些人的灵魂中,那个不调和的音符变的日益粗大,结果竟把主要的曲调淹没了。那不调和的音符声响太大了。搞得音乐不在继续演奏下去,于是哪个人开枪自杀,或跳河自杀了。可是那是因为他缺少一种良好的的自我教育,搞的原来的主旋律被淹没了。如果不然的话,正常的人生便回保持着一种严肃的动作和行列,朝着正常的的目标而迈进。在我们许多人之中,有时断音或激越之音太多,因为速度错误,所以音乐刺耳难听:我们也许应该有一些恒河的伟大音律和雄壮的音波,慢慢地永远地向着大海流去。没有人会说一个有着童年,壮年和老年的人生不是美满的办法:一天有上午。中午。日落之分,一年有四季之分,这办法是很好的。人生没有所谓好坏之分,只有“什么东西在那一季节是好的”的问题。如果我们抱着这种生物学的人生观,而循着季节去生活,那么,除夜郎自大的呆子和无可救药的理想主意者之外,没有人会否认人生不能像一首诗那样地度过去。莎士比亚曾在他关于人生七阶段那段文章里,把这个观念更明了的讲了出来,许多中国作家也曾这样说过。莎士比亚永远不曾变成很虔敬的人,也不曾对宗教表示很大的关怀,这是可怪的。窝主、想这便是他伟大的地方:他在大体上把人生当作人生看,正如他不打扰他的戏剧人物一样,他夜不打听世间一切事物的一般配置和组织。莎士比亚和大自然本身一样,这是我们一位作家或思想家最大的称赞。他仅是活于世界上,观察人生,而终于跑开了。 赞同1| 评论 2012-3-19 12:44 32147852 | 二级 幼时的我只是一个在海边拍浪逐沙的孩子,大海未曾赋予我文学的天分,缪斯未曾用她的手抚摸过我。长大后,我离开故乡的海。在城里的一家书店里,我第一次接触了那么多的书。有一次,我从琳琅满目的书柜里抽出一本诗集,上面印有泰戈尔的引言:“用你手中的钱币买下一本诗集吧,它会使你的心快活得像一只小鸟,自由地飞翔在无限的空灵之中。”仅仅是看了一眼,我便如获至宝地买下了它。从此泰戈尔领我走向了一个缤纷的世界。我迷上了诗,正如我迷恋那深沉广阔的大海一样。 我第一次发现了诗的魅力正如阳光那样灿烂。诗里走出了乐观豪放的李白、深沉忧郁的杜甫、清丽婉约的李清照……他们用风格不同的笔向我展示了世间的万物。渐渐地我又读懂了汪国真的诚挚、舒婷的细腻、闻一多的深刻;我与雪莱、普希金交朋友,领略了世界诗苑的璀璨。慢慢地,我发觉自己已离不开诗了。诗用它无形的手时时扣动我的心弦,拨出动人的琴声,令我如痴如醉。于是在课堂上,我从老师口里知道了顾城那“黑夜给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向往;在课外我吟诵着,进入那“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意境。我真的感到自己像泰戈尔所说的那样像一只快活的小鸟,自由自在地飞翔在无限的空灵之中。 读了许多诗,我不禁怀着一个梦想,用我的诗轻轻扣动文学殿堂的大门。每当别人嬉戏玩耍时我醉心去探究万物的美;当万家灯火熄灭时,我独自一人在灯下构筑诗行,细细的笔尖流出小鸟的歌唱、花朵的绽放、嫩草的生长……用自己的笔谱写心中的歌,与万物同欢乐。每当我把诗稿邮寄之后,等待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尽管大多数石沉大海,但一想起江国真的“失意时,就唱一首歌;烦恼时,就写一首诗。因为生活总是美丽的”这句话时,我的胸就异常地开阔起来。偶尔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了铅印的字,便激动得几夜睡不好觉。尽管无人喝彩,但我感到文学殿堂的大门正徐徐开启,缪斯女神向我微笑,我那稚嫩的诗正圆着我的文学梦。 我醉心于读诗,醉心于写诗。那一行行诗句是一只只飞翔的彩蝶,带我到美丽缤纷的大花园;那一首首诗又像是一只只萤火虫,“发出了微弱的光,但攒起来将是亮丽的光”。 永远与缪斯结缘,我无悔。

  • 索引序列
  • 艺术与人生论文1500字
  • 艺术人生论文1500字
  • 我的艺术人生论文1500字
  • 语文与人生论文1500字
  • 诗词与人生论文1500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