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民国文献类编pdf

民国文献类编pdf

发布时间:

民国文献类编pdf

《末代王朝与近代中国:清末 中华民国》(【日】菊池 秀明)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 提取码:vclm 书名:末代王朝与近代中国:清末 中华民国作者:【日】菊池 秀明译者:马晓娟豆瓣评分:4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年份:2014-2页数:416内容简介:本书是日本讲谈社“中国历史”系列“清末 中华民国”一卷。《中国的历史》为日本讲谈社百周年献礼之作,是日本历史学家写给大众的中国通史读本。丛书自上古到近代,内容涵盖量大,撰述者均为日本该领域的代表性学者,作品大多构思巧妙,写法轻松,观点新颖,富于洞见,但同时又吸取了近些年来的诸多学术成果,利用了最新出土的史料,是一套可读性与严肃性兼备的重磅历史佳作。本卷作者将19世纪中叶到1936年为止作为一个时代进行叙述,把此阶段的历史归结为“复兴中华的尝试”。作者指出,中国存在地方文化的差异与联系,尝试“以南方边地吹来的新时代之风的视角”来重新认识这一时代。他认为,洪秀全、孙中山以及后继者蒋介石等本书中的出场人物,皆以南方边地为出发点,后来北伐作战。从南方农村根据地兴起的毛泽东的边区革命也是朝着黄土高原的延安一路撒下了新时代的种子。虽然全书基本上还是以政治史的叙述为主要线索,但作者仍注意到对文化予以特别的关注,用较多的笔墨描写了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为我们理解中国近代史提供了一个新的读本。作者简介:【作者简介】菊池秀明 1961年生于日本神奈川县。就读于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东京大学大学院,文学博士。曾任中部大学国际关系学部讲师、助理教授、国际基督教大学副教授,现任国际基督教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史。重视田野调查,并广泛收集各领域文献,主要著作有:《广西移民社会与太平天国(正文篇、史料篇)》(风响社)、《太平天国与历史学——客家民族主义的背景》(《岩波讲座•世界历史 20 亚洲的“近代”》,岩波书店)、《从太平天国看异文化接受》(世界史手册65,山川出版社)。【译者简介】马晓娟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著有《中日友好合作三十年 文化教育与民间交流卷》(合著)、《明治时期的日本陆军大学述论》等。

《民国演义》(蔡东藩)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提取码:terr书名:民国演义作者:蔡东藩豆瓣评分:8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年份:2005-8页数:750内容简介:本书为《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之一。比较详细地记述了辛亥革命、孙中山下野、袁世凯称帝、蔡锷讨袁、张勋复辟、五四运动、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等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始末。中国历史自从夏禹以降传到满清中间几经革命几经易姓究不脱个皇帝的范围。怎奈创业的皇帝或有几个贤明几个公允传到子子孙孙多半昏愦糊涂,暴虐百姓百姓受苦不堪,遂铤而走险相聚为乱。所以历代相传,总有兴亡。天下无不散的筵席从古无不灭的帝家。近百年来,中外人士究心政治统说皇帝制度实是不良欲要一劳永逸除非推翻帝制改为民生不可。于是有孙中山黎元洪袁世凯三人出来做主,把二百六十七年的清室江山古脑儿夺还,四千六百多年的皇帝制度一古脑儿扫清。四万万同胞总道是民国肇兴震铄古今,从此光天化日函夏无尘,大家安享太平了。谁知民国二年,你也集会,我也集会各自命为政党,分门别户,互相诋诽已把’共和”二字抛在脑后,及至民国十年苍狗白云几已演出许多怪状令小子手中生痒写了若干言又因余怀未尽,续写下去……

我觉得我是能够看懂的,当时的书都是比较有文化气息的。

民国文献资料丛编pdf

国家图书馆9月2日在京发布“日本细菌战资源库”、《侵华日军细菌战档案汇编》等文献整理成果。该数据库即日面向全社会免费公益使用,力求展示史实史证,助力学术研究。配合“日本细菌战资源库”发布,国家图书馆还推出《侵华日军细菌战档案汇编》,将这些一手史料原汁原味影印出版,以方便专业学者研究使用。同时,发布会现场还陈列了“抗日战争文献史料丛编”“对日战犯审判文献资料丛刊”“近代日本对华调查资料丛编”等系列抗战史料1000余册。这些成果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社会、交通、国际、抗战损失、战犯审判等方面,集中全面反映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各方面真实状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文献研究价值。扩展资料“日本细菌战资源库”下设子库:“日本细菌战资源库”以国家图书馆从海外征集的日本细菌战档案为基本素材,对原始文件进行逐页整理标引后建成。数据库下设日本细菌战档案、人物索引、地名索引、机构索引、疾病索引、相关报告、伯力审判庭审记录、相关历史事件8个子库,并为每份档案撰写了中文提要,实现了原始档案页级深度标引和全库知识点检索定位。国家图书馆馆长饶权介绍,2012年起国家图书馆实施“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从文献普查、征集、整理、数字化与专题资源库建设入手,有针对性地开展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抢救保护工作。八年来先后征集到日本细菌战调查档案、日本战犯审判文献、日本战争罪行文献、日本对华调查文献等史料,较好填补了中国国内的空白。参考资料来源:和讯网-日本细菌战资源库向社会免费开放 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

民国初期(1912—1923)山西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略作探讨,以期有助于民国初期山西农业经济的研究。一山西历史上“土厚水深,素称农产区域”,辛亥革命后当政者根据山西农业省份的实际情况,认为改良农产、发展农业经济为“救济晋省穷困最普及易收效之法”[1]40,同时也是解决财政困难和筹集军费的最好途径,因而对农业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在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的民国初期,要发展农业经济,主要依靠的是简单劳动力。然而,近代以来,山西农村人力日弛,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究其原因,除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剥削的加重这两个主要原因之外,还有诸多社会原因,其中以下三个较为突出。第一,灾荒使人口减少。近代的山西灾荒频仍,几乎无年不灾,至1911年全省大范围的旱灾  山西省地处华北平原以西(太行山之西)、黄河中下游之东、王屋山和砥柱山(在今河南三门峡市内)以北、蒙古的丰镇厅和清水河之南。平均海拔800~1500米,称山西高原,为黄土高原的一部分,总面积为2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1024万多(按乾隆二十七年统计)。  其自然地理条件,从整体上看不算优越:境内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普遍气温较低,并且北寒南暖,全年南北气温平均相差10℃多。地表水资源不足,尤其是晋北一带这些特点表现得更为突出。而且降雨量不多,旱多涝少(且雨量分布不均),不良的自然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的发展,并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地的租佃关系。土地总面积为8万余顷,荒山荒地众多,约为654万顷,森林覆盖率不高,只有2万多顷的山地林,耕地面积也仅有53万余顷,农业生产空间欠广。农田以旱地为主,水田很少,仅占总耕地面积的5%。境内北中部产玉米、谷子、高粱、莜麦、荞麦等杂粮,其中太原县还可利用晋水育稻。晋南以产小麦为主,兼种棉花及少量水稻。  一、生产条件与耕作习惯  省内北部地区,人稀地多,农田面积稍广,中部人地比例较为适中,而南部则显得人多  地狭,不足耕种。但北部耕种条件不好,土地贫瘠,水资源短缺,且山地坡地居多,水土流失严重。中部地区,虽然平地、二阴地居多,但水肥资源仍然不够,制约着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南部一带,相对而言,土地肥沃,水利条件好。综观全省,农业经济呈现不平衡的发展状态:晋南地方,农业生产搞得较好,晋中地区稍差些,北路农业则最为落后。  具体地讲,晋南的平阳府、蒲州府、绛州、解州一带,稼禾两年三熟,夏季收了春麦后,种一茬荞麦,或种冬麦,或歇休。如种棉花,则一般为一年一熟。故麦茬地可种花,或于花茬地种麦。再如濒临黄河的临晋、芮城、永济等县,种麦之外,又往往中稻,收获颇佳。割稻后立即翻耕,撒种菜籽,入冬可收油菜、芥菜等。平、蒲地方,人口人口密度大,农户经营农田面积相对要小些,一般为30亩左右。乡民辛勤劳动,精耕细作,往往取得较好的收成。  上述南路的河东地区农民,在进行农业劳动时,比较注重生产技术。通常在夏收或秋收后,要用木犁深翻田土,整理农地。其目的是将稼茬翻入深处,沤烂残技败叶,既可除草,又可得肥源培田。同时,用耱耙打碎土块,熟化土壤,为下年开播做前期预备工作。继之,到春种季节,老农事先翻地,再次熟?i,碎土保墒。对过于干旱的土壤,进行空灌,调节商情。  在下种前,或用草木灰水浸种,或用砒霜拌种,防止作物的黑穗病和虫害发生。此种传统办法,行之有效,故当地百姓长期坚持。民间注重水肥作用,在保墒的基础上,又多加底肥,以畜肥和土灰为主。即一般以牛羊粪做底肥,以猪粪做追肥。其时在江南地方有“种田不养猪,秀才不读书,必无成功”的农谚,而在山西河东地区以至平阳、霍州一带,也同样有种田须养猪积肥的说法。山西农书曾记到:“豕不放于街衢,亦不可常在牢中,宜于在牢地掘地为坎,令其自能上下,或由牢而入坎,或由坎而入牢,坎内泼水添土,久之自成粪也。”这是晋南晋中地方改散养为圈养,以利积肥壅田的一大进步。  锄禾拔草也较为认真。河东地区和晋中一带的农民有一种旱锄的经验,即选择晴天锄地,既利除草,也可松土,“阴雨天入地无利有害”。在庄稼成长期间,通常要锄禾三至五次,一次比一次浅,一次比一次精心。初锄讲究深入,有松土之意,可越往后庄稼长得越高,根浦浅层,就越忌讳深锄了。锄草或锄田,主要是在豆禾、棉花、蔬菜地里进行,麦禾因密植之故,一般不下锄,只是在旱日(晴天)入地徒手拔草,以免伤其根。  按其农作习惯,在植物生长期间,要应时施肥、浇水,及时防治虫害。人们有时把烟草茎杆剪成小段,约三寸长,搜入田土里,以其毒性杀虫。或用浸泡过烟草的水,喷洒到棉花或小麦的茎部和根部,以治虫害。乾隆年间,山西地方,特别是晋南、晋中一带农民从实践中摸索灭蝗技术,进而掌握了一套有效的消灭蝗虫办法――除蝻术。时人声称:“捕蝗不如除蝻,除蝻不如灭种。”一些地方官在境内提倡于水涸草草枯之时,焚烧丛秽之区;或于春暖土松之时,集民于生蝗处掘地取卵种。平阳、蒲州、绛州各地积极响应。乾隆十七年(1752年),言官周焘曾将这种经验奏报给朝廷,引起了统治进的重视。  平阳、蒲州、解州、绛州地方种植棉花,一般采取穴种,壅肥较厚,采用摘头(打天心)、整枝等一系列技术。并严格控制棉株高度、棉田水分和棉株密度,强调稀科、通风,对田间管理精细。这一套棉生产技术,是明代从邻省陕西引进的,在晋南运用确当,甚至有所发展。康、乾之际,棉花的播种和管理方法又流传到晋中,在平遥、介休效果良好,收获颇佳。  晋南地方,在清代不仅认真培育传统的粮食品种,而且于康、乾之际,开发新的农作物品种,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最早出产于美洲墨西哥、秘鲁的玉米和出产于墨西哥、哥伦比亚的蕃薯,曾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分别传入我国,先后在江苏、山东等地种植。康熙十一年(1672年),玉米种子引入晋南,试种成功,产量较高。其生产方法逐步向晋中、晋北推进。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境内陈云、陈燮兄弟俩将蕃薯从河南朱仙镇引入三晋河东,先在解州试种成功,逐步向北推广其栽培技术,使晋中、晋南地方百姓喜获丰收。  晋南农民对农业的投入较多,水肥并进,精耕细作、精收细打,往往获得较为理想的产量。通常年景,河东地方亩产小麦2石左右,亩产水稻3石,玉米2石多,棉花50~60斤(皮棉),农业生产水平较高。  他们为了改良土壤,曾合理利用汾水和霍泉水浇灌稼禾。其中在晋南平阳府,洪洞县和赵城县农民本着互利的原则,经过官方许可,采取自由联合的形式,互相协作,合力开发霍山南麓的霍泉水,浇溉两县的农田。雍正年间(1723~1735年),霍泉上有引水溉田的渠道5条:南霍渠、小霍渠、副霍渠、清水渠、丽泽渠(现在称之为霍泉渠),灌溉洪洞县李卫、永宁、湾里等33村土地和赵城县各村土地5万亩;到道光五年(1825年),洪、赵两县疏引霍泉溉田面积扩大到5万亩,创霍泉水溉田的历史之最。霍泉流量比较稳定,当地人民积极利用,不断开发,使霍泉灌区常获丰收,成了洪、赵一带粮食生产的重心所在。  比较而言,晋中地方,耕地稍多,土壤的熟化程度较高,水利条件一般化。农民的耕作技术比晋北好,但却逊于晋南。生产高梁、玉米、黍子、谷子、水稻、莜麦、小麦等杂粮,两年三熟,少数作物如荞麦、蔬菜等可一年两收。水地占15%,旱地占85%,水田亩产杂粮2石左右,旱地亩产杂粮7斗~1石。该地区的耕地主要集中于太原和忻、定两大盆地,地势平衍,气候适中,对农作物生长有利,属于山西普通的产粮区。  晋中的太原县、榆次县、清源县等处的农民,还积极引用汾水、晋水既田,增进地力,提高产量。当地从康熙初年(1662年)开始兴筑汾水第一坝堰――广惠渠(堰)后,沿河各县相继效仿,又逐渐建起广济、广义、利义、天义、天顺、公议等大堤坝,号称“汾河十大堰”,是其时开发汾河资源的最为典型的灌溉工程。这些水利工程的灌溉范围,包括晋中地方的太原、清徐、太谷、交城、文水、祁县、平遥、介休等县之190多个村庄的40多万亩土地。  与“十大堰”配套使用的是引水沟渠,最为突出的工程举措是在太原县,清雍正以后至道光年间,太原县东之汾河上先后有用以溉田的引水渠27道。其中长安渠、龙首渠、白马渠三渠总长355里, 同时,晋中农民在潇河流域,建起了“上五道、中四道、中三道、下五道和另外十八道泥渠的灌溉系统,整个流域的灌溉面积达到二十万亩”,对晋中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中榆次县农民集中巨大的人力、物力在潇河(洞涡河)上修浚了31里长的官甲口渠,浩荡之水流向郭家堡、寇村、荣村、高村、韩村等处,溉田6万亩,成为县民世代所乐道的一个大型水利工程。这些水地每年收成都较为可观,平均产粮皆在2石以上。  晋北地区包括大同府、朔平府、宁武府、保德州一带。人少地多,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地势高,气温低,冬季酷冷,夏无炎暑,且春迟夏短冬来早。就全省来说,当南路桃李花谢之时,该地区草木方萌。史称:宁武、偏关、神池、五寨等县,“终岁多大风,惟五月后至中秋初则少杀,季春孟夏时尚雨雪旦日,晴霁郡国诸山岚气蒸吐,触之若瘴”。雁北之左云、右玉、各县,立春节后仍旧寒风大作,春风节后,东风开始解冻,农事方兴。清明节后,草木甲拆,开始下种。立夏节后,天气方为和暖,坚冰始消。虽三伏盛暑,少穿葛纱。“早晨夜暮不离棉衣,立秋节后,天已深凉”,“寒露节前百草皆枯,人皆衣裘”。在晋中、晋南,庄稼两年三熟,而晋北地方则因夏短冬早,地气寒冷之故,田禾一年仅有一熟。  因为温差大,一年四季早晚皆冷,不能栽桑养蚕、种棉种麻,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纺织业)的结合,在晋北则视为不可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晋北难以存在。清代官府认为晋北妇女懒惰,不兴织业,实际是地势使然。如(清)光绪《天镇县志?风土记》上讲:“独塞北诸郡,但知有耕,不知有织,天寒地冻,不能树桑养蚕,固其所耳。而棉布亦以粟易。”光绪《续修崞县志》也记到,原平一带,“地寒不产棉花,女不晓织纺”。山阴、广灵、灵丘、大同、阳高、偏关、代州、繁峙各县皆是如此,甚至连靠近忻州、定襄的一些地区也是早燠迟不宜棉,农地多沙不宜麻??,田碱不宜桑柘。由于地理和习惯的缘故,织麻、纺棉、织丝都不流行,绝大多数的农户是用自产之粮来换取棉布,或直接买取袄、裤。  因地理和土质的关系,不仅难栽桑麻,就是水稻也不能种,种植旱稻也很少。百姓仅就土宜,种植五谷杂粮,也栽培一些耐寒性的果蔬植物,如大麦、莜麦、稷、黍、糜、秫、籽麻、萆麻、大豆、小豆、莞豆、黄豆、绿豆、谷子、葡萄、西瓜、茄子、南瓜、芥、蔓菁、苤兰、白菜、萝卜、土豆、黄花、茴子白。其中,莜麦为主要食粮,适宜当地水土,耐寒耐旱,能相对保证产量。鉴此,晋北的莜麦播种面积占到总耕地面积的80%――90%,无论贫富皆食之。在静乐、岚县及宁武府各县,“每百亩之田种者(莜麦)十之八九”,左云县,除了莜之外,粟谷不过占20%。即使是种植最少的神池县,“莜麦……种百亩者(指农户),即居其半”。意为50%的农民种植莜麦可以达到100亩。当地人们认为莜麦是最为经济实惠的粮食,因为莜麦面耐消化,有终日食一餐者。  山西北部地方,土旷人人稀,百姓广种薄收。大同府2 州8县,共有民田54249顷(每顷为100亩),而民户仅45220丁,每丁平均可种120亩土地。朔平府的朔州、马邑、左云、右玉、平鲁5州县,官民屯田5万多顷,丁口06万,每丁平均耕地约为100亩。由于地阔民少,不忍弃耕,农民广泛经营土地之现象,十分普遍。其中偏关县,田阔地多,民不胜耕,大抵“一夫犹有百壤(壤即垧,每垧地约为2亩多)可耕,尚足支终岁耳”。表明该地每户农民一般要耕种200多亩田。附近的河曲、平鲁县,户种100―200亩农田也是常有的事。在整个晋北和晋西北地方,每户或每丁耕种70―100亩土地者处处可见,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传统的农业习惯。在这一带,有的是自耕农种田,也有的是佃种土地者。当时租田赁耕者人数较多,也同样是大面积耕种。如乾隆十七年(1752年),岚县人李京佃种田主之土地120亩;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岢岚州人吴应强佃种田主土地140亩[21]。常常见民间一户经营一面坡,数户耕种一道山梁者。  然而,多种并未多收。北路地瘠民贫,稼获甚少,终岁劳作,亩产杂粮仅仅几斗,整体效益比较低下。从当地的文献资料看,偏关农户每家虽然大都耕种200来亩土地,可据民国《偏关县志》讲,有清以来,该地一直是“十室九空”,可见田间收之极低。就连靠近晋北的临县地方也受其影响,广耕田,少打粮。该县之田以垧计,东区南区以3亩为一垧,西区以4亩为一垧,“数垧之田,不能当川原一亩之入”]。由于晋北人民经营土地面积广,所投资金不足,工本难免有缺,产量势必减低。如乾隆时雁北文人声称,大同府所属2州8县,“其农力作勤苦,然薄于粪壅”。朔平府、宁武府地方也有“肥力不达而敛薄”的说法。这一带的农民种田,往往简单从事,常有既无底肥又不追肥的现象。春耕时机,一个成年男子大手抓起杂粮种子(除了玉米外),用力挥动胳膊,飞撒于田中,然后驾牛犁耕一次,将作物籽籽儿翻入土中,听其自生,以待秋获。这种撒播方式,所用籽粒也少,往往1升或2升种子就能撒播一亩多地。较之晋中寿阳、榆次等地用粪肥拌籽下种每亩5~6升或7~8升种子要省得多。一般是地少肥足者才用灰粪拌下种。撒播出苗后,除黍、谷外,皆无暇顾及锄草、灭虫等事。如此粗种粗收,是导致晋北农田产量低微的主要原因。  晋北地方之所以广种薄收,除了以上人稀地阔、人力工本不继诸因素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水利不兴之故。历来“晋北土质干燥……山田高耸,无川流灌溉,所凭借者雨泽耳!故晴雨稍失时,便成灾歉”。我们知道,山西北部尽为山田坡地,不仅绝少水田,而且就连平地也是极为少数。静乐、兴县等处皆为荒山野坡,附近的岚县也是如此。故(清)雍正《岚县志》曾讲,该县四境还山,“全无三五里平田,涧湾山转,即为膏腴良田,历年来淫雨漂冲,尽成沟渠,寸土难耕。若夫山田,高者五六十丈,低者二三十丈”,实不能引水上田入灌。在雁门关外的应州,水害未除,水利未兴。长期以来,境内浑河两岸,田地俱高出河身三至四尺或五至六尺不等,桑干河两岸田地又俱高出河身四至八尺不等。此两河,雨缺则细如带,不能上引入地,雨多则惊涛急涨,往往漫溢两岸,或倒灌小溪,可也是随涨随落,很少获得水利。即使打井汲水,又地多盐碱,浇地反损田苗。百姓也没有能力治理盐碱地。并且,北路地土砂碛,遇雨下渗为速,保留水分较差。山田易干,雨多又往往造成水土流失,若遇山洪暴发,还将淹没田禾,不得水利,反罹水害。  总之,山西北部因天寒地冷、夏短冬旱之故――有限生产时间较短,势必迫使当地农民去广种田土。换句话说,地土砂瘠,水利难兴,收获低微,再加上田禾一年又仅一熟,为此百姓必须抓紧时间抢耕多种,即人们要在一次收成中,取得全年的粮食,故而不多种是不行的。整个关外(雁门关外)七厅及大同、朔平、宁武、代州、保德州等各府各直隶州地方,向无春收和夏收,只有秋收。通常是三月开种麦、豆,五月种黍、稷,七月种荞麦,七月下旬即降霜。在这三至四个月中,常常忙于犁地下种,播足“七八十亩至百亩”,才会休止。尔后又要抢收秋禾,中间时间很短,往往顾不得锄草、壅肥。俗称北路人与天气抢食,而抢食的办法就是抢耕抢收。所谓抢耕就是多耕,向田野抛撒籽种。忙于种田,而不治田,当然难免薄收。如此则农业落后,百姓贫困。

“家谱”的产生应该从姓氏开始产生后就开始形成了,同宗族的人聚居一处,避免族中辈序混乱及方便后人寻根朔源而编纂家谱,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血统观念的一个缩影,家谱一旦定下来则代代相传。

记录家族一代人的格式如下 XXX 1 ---- 1 1 1 ----XXX 1 XXXXXX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民国卷pdf

据明末《警世通言》记载, 宋代时,有一千年修炼的蛇妖化作人形叫白素贞,与青蛇精小青,在杭州西湖遇书生许仙,白蛇逐生欲念,欲与书生缠绵,乃嫁与他。后经历诸多是非,许仙乃知白素贞、小青具是异类,并受白蛇威胁,惊恐难安,便求法海禅师救度。于是白蛇被收入钵内,镇压于雷峰塔下。许仙看破红尘情愿出家,礼拜禅师为师,就雷峰塔披剃为僧。修行数年,一夕坐化去了。众僧买龛烧化,造一座骨塔,千年不朽,临去世时,亦有诗八句,留以警世,诗曰: 祖师度我出红尘,铁树开花始见春。 化化轮回重化化,生生转变再生生。 欲知有色还无色,须识无形却有形。 色即是空空即色,空空色色要分明。 后世根据此传说又添加了一些的情节,使得故事更加平民化,符合大众的口味,得以流转至今,内容大致如下:在宋朝时的镇江市。白素贞是千年修炼的蛇妖,为了报答书生许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为人形欲报恩,后遇到青蛇精小青,两人结伴。白素贞施展法力,巧施妙计与许仙相 白蛇传说图片识,并嫁与他。婚后金山寺和尚法海对许仙讲白素贞乃蛇妖,许仙将信将疑。后来许仙按法海的办法在端午节让白素贞喝下带有雄黄的酒,白素贞不得不显出原形,却将许仙吓死。白素贞上天庭盗取仙草灵芝将许仙救活。法海将许仙至金山寺并软禁,白素贞同小青一起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却因此伤害了其他生灵。白素贞因为触犯天条,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钵内,镇压于雷峰塔下。后白素贞的儿子长大得中状元,到塔前祭母,将母亲救出,全家团聚。还有可爱的小青也找到了相公。源起记载 “白蛇传”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白蛇传》乃是起源于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时期,发源地在河南汤阴(今河南鹤壁市)黑山之麓、淇河之滨的许家沟村。 许家沟所依的黑山,又名金山、墨山、大伾([pī];形容众多,茂盛)山,古为冀州之地,是太行山的余脉之一。这里峰峦迭嶂,淇水环流,林木茂盛,鸟语花香,环境清幽,亚赛桃源。早在魏、晋时期,左思就在《魏都赋》里记载了“连眉配犊子”的爱情故事传说:“犊子牵黄牛,游息黑山中,时老时少,时好时丑。后与连眉女结合,俱去,人莫能追……”后来这一典故衍化为“白蛇闹许仙”故事,故事的女主人公也由“连眉女”演变为白蛇。 “白 蛇闹许仙”里的白蛇精,当年曾被许家沟村一位许姓老人从一只黑鹰口中救出性命。这条白蛇为报答许家的救命之恩,嫁给了许家后人牧童许仙。婚后,她经常用草药为村民治病,使得附近“金山寺”的香火变得冷落起来,也使黑鹰转世的“金山寺”长老“法海和尚”大为恼火,决心破坏许仙的婚姻,置“白娘子”于死地。于是引出了人们熟悉的“盗仙草”、“水漫金山寺”等情节。白娘子因为水漫金山而触动胎气,早产生下儿子许仕麟。法海趁机用“金钵”罩住分娩不久的白娘子,将其镇压于南山“雷峰塔”下。通过此事,许仙心灰意冷,便在“雷峰塔”下出家修行,护塔侍子。18年后,许仕麟高中状元,回乡祭祖拜塔,才救出母亲,一家团圆。 据载:“金山嘉佑禅寺”创建于北宋·嘉佑(1056—1063)年间,以寺院所在的地名和创建年代而得名。在这一带民间流传的“白蛇闹许仙”故事,当成型于北宋后期。而“白蛇闹许仙”故事向江南一带的播迁,则与金人南侵、宋室南迁有关。宋高宗晚年禅位后,驻跸临安(今浙江杭州)德寿宫中。“喜阅话本”,“命内当日进一帙。当意,则以金钱厚酬”。出于“怀旧”情结,在他“龙兴”之地相州一带民间流传的“白蛇闹许仙”故事色彩奇幻、情节曲折,应是他喜欢聆听的故事之一。这就成为宋、元时期“白蛇传”故事在杭州一带广泛流传的主要原因。 光阴似箭,倏忽千年,黑山的“金山嘉佑禅寺”目前尚有部分留存。南山头的“雷峰塔”却已坍塌为废墟,而当年白娘子在“青岩绝”修行的“白衣仙洞”至今香火旺盛。 一说源于唐传奇《白蛇记》;一说源于《西湖三塔记》。到明代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警世通言》),故事已初步定型。

原文:传说南宋绍兴年间,有一千年修炼的蛇妖化作美丽女子叫白素贞,及其侍女青青(也称小青、青鱼、青蛇)在杭州西湖遇药店之王主管许宣(或名许仙)邂逅相遇,同舟避雨,一见钟情,白蛇逐生欲念,欲与书生缠绵,乃嫁与他。遂结为夫妻。婚后,经历诸多是非,白娘子屡现怪异,许不能堪。镇江金山寺高僧法海赠许一钵盂,令罩其妻。白、青被子罩后,显露原形,乃千年成道白蛇、青鱼。法海遂携钵盂,置雷寺峰前,令人于其上砌成七级宝塔,名曰雷峰,永镇白、青于塔中。出处:出自于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民间传说白素贞被收于法海钵下镇于雷峰塔,只是在传播于民间期间以讹传讹的影响。传说师从黎山老母。民间传说《白蛇传》中的女主人公。也称白娘子、白蛇娘娘。扩展资料:后世根据此传说又添加了一些的情节,使得故事更加平民化,符合大众的口味,得以流转至今,内容大致如下:在宋朝时。白素贞是千年修炼的蛇妖,为了报答书生许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为人形欲报恩,后遇到青蛇精小青,两人结伴。白素贞施展法力,巧施妙计与许仙相识,并嫁与他。婚后金山寺和尚法海对许仙讲白素贞乃蛇妖,许仙将信将疑。后来许仙按法海的办法在端午节让白素贞喝下带有雄黄的酒,白素贞不得不显出原形,却将许仙吓死。白素贞上天庭盗取仙草灵芝将许仙救活。法海将许仙至金山寺并软禁,白素贞同小青一起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却因此伤害了其他生灵。白素贞因为触犯天条,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钵内,镇压于雷峰塔下。后白素贞的儿子许仕林长大得中状元,到塔前祭母,将母亲救出,全家团聚。还有可爱的小青也找到了相公。

据明末《警世通言》记载,传说南宋绍兴年间,有一千年修炼的蛇妖化作美丽女子叫白素贞,及其侍女青青(也称小青、青鱼、青蛇)在杭州西湖遇药店之王主管许宣(或名许仙)邂逅相遇,同舟避雨,一见钟情,白蛇逐生欲念,欲与书生缠绵,乃嫁与他。遂结为夫妻。婚后,经历诸多是非,白娘子屡现怪异,许不能堪。镇江金山寺高僧法海赠许一钵盂,令罩其妻。白、青被子罩后,显露原形,乃千年成道白蛇、青鱼。法海遂携钵盂,置雷寺峰前,令人于其上砌成七级宝塔,名曰雷峰,永镇白、青于塔中。众僧买龛烧化,造一座骨塔,千年不朽,临去世时,亦有诗八句,留以警世,诗曰:祖师度我出红尘,铁树开花始见春。化化轮回重化化,生生转变再生生。欲知有色还无色,须识无形却有形。色即是空空即色,空空色色要分明。后世根据此传说又添加了一些的情节,使得故事更加平民化,符合大众的口味,得以流转至今,内容大致如下:在宋朝时的镇江市。白素贞是千年修炼的蛇妖,为了报答书生许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为人形欲报恩,后遇到青蛇精小青,两人结伴。白素贞施展法力,巧施妙计与许仙相 识,并嫁与他。婚后金山寺和尚法海对许仙讲白素贞乃蛇妖,许仙将信将疑。后来许仙按法海的办法在端午节让白素贞喝下带有雄黄的酒,白素贞不得不显出原形,却将许仙吓死。白素贞上天庭盗取仙草灵芝将许仙救活。法海将许仙至金山寺并软禁,白素贞同小青一起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却因此伤害了其他生灵。白素贞因为触犯天条,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钵内,镇压于雷峰塔下。后白素贞的儿子长大得中状元,到塔前祭母,将母亲救出,全家团聚。还有可爱的小青也找到了相公。扩展资料:《白蛇传》在中国广为流传,开始时是以口头传播,后来民间以评话、说书、弹词等多种形式出现,又逐渐演变成戏剧表演。后来又有了小说,民国之后,还有歌剧、歌仔戏、漫画等方式演绎。到了现代也有根据《白蛇传》拍成的电影,编排成的现代舞,新编的小说等。这个故事以《白蛇传》的名字出现大抵出现在清朝后期,之前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名字。《白蛇传》不但在国内流传,在日本也有拍成的电影。法国汉学家儒莲也曾将《白蛇传》翻译成法文。由于《白蛇传》的故事早期以口头相传为主,因此派生出不同的版本与细节。原来的故事有的到白素贞被镇压到雷峰塔下就结束了,有的版本有白蛇产子的情节,还有版本有后来白蛇之子得中状元,祭塔救母的皆大欢喜的结局。但这个故事的基本要素,一般认为在南宋就已经具备了。目前发现《白蛇传》的最早的成型故事记载于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清代初年黄图珌的《雷峰塔》,是最早整理的文字创作流传的戏曲。他只写到白蛇被镇压在雷峰塔下,并没有产子祭塔。后来又出现的梨园旧抄本(可能是陈嘉言父女所作,现存本曲谱已不全),是广为流传的本子,有白蛇生子的情节。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蛇传

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当然,同时也相应地使它的民间乡土气息减弱,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因而,它的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在此形成过程中,京剧也孕育出了独属于它自身的特殊的名词。如果你要说京剧戏曲书籍和其它曲剧书籍这就不得不说  古籍阁   这个既奇葩且神奇的所在,无论是现代京剧戏曲书籍资料还是古代戏曲书籍基本上没有你找不到的, 京剧书籍推荐目录:《京剧旦角唱念浅说》《京剧声乐研究》《京剧花旦表演艺术》《京剧传统曲牌选》《京剧老旦唱腔琴谱集》《京剧唱腔鼓套子》《京剧字韵》《中国京剧史图录》《京剧传统曲牌选》《京剧名家的演唱艺术》《京剧余派老生唱腔集》《京剧音韵概说》《京剧表演艺术杂谈》《京剧谈往录全四编》《赵喇嘛京胡曲谱-》《京剧生行艺术家浅论》《京剧前辈艺人回忆录》《京剧曲谱集成》《京剧大师裘盛戎》《中国京剧打击乐》《京剧脸谱图说》《京剧声韵》《京剧传统剧本汇编》《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3 清宫文献》《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4 申报》《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续编 1 清宫文献 上》《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8 笔记及其他》《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5 其他报纸 上》《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续编 3 行会文书》《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续编 4 报纸及其他》《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2 专书 下》《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续编 2 清宫文献 下》《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9 图录 上》《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6 其他报纸 下》《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10 图录 下》《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7 日记》《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1 专书 上》

中国民族历史文献学pdf

可能还有不少人希望那种生活呢,对我而言,只要有酒和书,在哪儿都行。遗憾地告诉你,不行,你不能以同等学历报。原因,你有本科学历,视为本科,不算同等学历,那个是专科毕业二年考研。这是云南大学的报考资格 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可以再次报考硕士研究生,但只能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的硕士生; (4)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经过两年或两年以上(2007年7月31日以前毕业),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历,且符合我校各单位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 你属于第二类。云大对跨专业没有要求。下面那些是历史学的考试范围,说明,历史与别的科目不同,它考三门不是四门,这点要注意了 060101☆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5 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③313历史学专业基础 同等学力加试:①史学概论②中国历史文选。 01西方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02中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03历史理论与跨学科发展中的历史学 060102☆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6 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③313历史学专业基础 同等学力加试:①史学概论②中国历史文选 01中国西南考古研究 02中国史前考古 03中国美术考古研究 060103☆历史地理学 5 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③313历史学专业基础 同等学力加试:①史学概论②中国历史文选。 01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02历史人文地理 03历史自然地理 060104☆历史文献学 5 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③313历史学专业基础 同等学力加试:①史学概论②中国历史文选。 01中国民族历史文献学 02西南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 060105☆专门史 18 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③313历史学专业基础 同等学力加试:①史学概论②中国历史文选。 01中国古代经济史 02中国经济思想史 03云南地方经济史 04中国民族史 05中国西南民族史 06边疆史与边疆民族史 060106☆中国古代史 10 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③313历史学专业基础 同等学力加试:①史学概论②中国历史文选。 01秦汉史 02魏晋南北朝史 03唐宋史 04明清史 05中国思想史 060107☆中国近现代史 10 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③313历史学专业基础 同等学力加试:①史学概论②中国历史文选。 01晚清民国史 02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060108☆世界史 10 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③313历史学专业基础 同等学力加试:①史学概论②中国历史文选。 01东南亚史 02南亚史 03欧美史 04非洲史 05亚非文化史 06国际关系史 060120★☆社会史 5 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③313历史学专业基础 同等学力加试:①史学概论②中国历史文选。 01西方社会史 02社会性别研究与妇女史 03乡村社会史 04宗教社会史

教学大纲中国古代史(上)第一讲 从原始群到氏族制第二讲 氏族时代第三讲 文明的曙光第四讲 国家的初始——夏朝 一 夏朝:国家的开始二 早夏文明的探索三 关于夏朝的传说第五讲 商朝的政治与社会一 商的先世二 商朝的建立三 商的经济四 商代文化第六讲 西周一 周族的早期历史二 西周的建立三 西周的政治四 西周的经济第七讲 春秋时代一 春秋争霸二 春秋文化第八讲 战国时代一 战国政治二 战国经济三 战国文化第九讲 秦朝:统一帝国及其命运一 秦的统一战争二 秦朝政治第十讲 汉初政局、政论与政策一 基本格局与黄老政治二 汉承秦制三 从封国到削藩四 从白登之围到汉匈和亲第十一讲 汉武时代一 汉武帝功绩二 西汉与匈奴的战争三 汉武帝时期的经济第十二讲 西汉中后期一 汉武帝时代的政治遗产二 昭宣中兴三 王莽改制第十三讲 东汉历史一 东汉的建立二 东汉经济的发展三 东汉前期的政治四 东汉后期的政治与社会第十四讲 魏晋南北朝 一 国土开发二 民族发育三 文化整合中国古代史(下)第一讲 隋朝:大一统的重建一 隋朝的建立与统一二 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努力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第二讲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一 唐朝的建立二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第三讲 从武则天到开元盛世一 一代女皇武则天二 唐玄宗与开元盛世第四讲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一、天宝政局与安史之乱二、财政经济的整顿三、唐朝后期政局 四、五代十国第五讲 两宋时期基本历史线索一、 宋代的历史地位二、宋代的基本问题第六讲 契丹兴衰与宋辽关系一、契丹兴起与辽朝的建立二、辽朝疆域的开拓及其统治政策二、宋辽关系三、辽朝灭亡第七讲 “祖宗家法”与宋朝制度一、赵宋“祖宗家法”的核心内容 二、宋代的官僚制度三、科举制度的完善四、宋代的赋役制度第八讲 北宋中期的内外形势与改革运动一、宋夏和战 二、庆历新政 三、王安石变法第九讲 金王朝的盛衰与宋金关系一、金朝的建立二、女真的汉化和封建化 三、宋金关系第十讲 蒙古的崛起与对外征服一 蒙古的崛起与成吉思汗二 大蒙古国的对外征服第十一讲 元朝的百年统治一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二 元朝的统治特点三 元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第十二讲 明朝的建立与开创期政治一 朱元璋与明朝的建立二 专制主义的强化三 从靖难之役到仁宣之治第十三讲明中期的积弱和改革 一 明中期政治概述二 张居正与万历中兴第十四讲 明朝的衰败和灭亡一 宦官专权二 士大夫与党争三 明末农民战争第十五讲 满族崛起与清代开国一 满族的崛起与明清易代二 清代开国期的政治第十六讲 康乾盛世及其余波一 君主集权的加强二 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欢迎来到免费考研网

你是不是想考西南民族大学的“专门史”?不管你是什么专业的都可以考,并且现在考研既容易考,又考了没有用。 我就是该点毕业的研究生,不过我们当时考和现在考完全不一样,现在的历史类是属于全国统考,只要去查查全国历史统考的资料就可以了,真题在网上一般都可以下载到。

第一讲 从原始群到氏族制 第二讲 氏族时代 第三讲 文明的曙光 第四讲 国家的初始——夏朝 一 夏朝:国家的开始 二 早夏文明的探索 三 关于夏朝的传说 第五讲 商朝的政治与社会 一 商的先世 二 商朝的建立 三 商的经济 四 商代文化 第六讲 西周 一 周族的早期历史 二 西周的建立 三 西周的政治 四 西周的经济 第七讲 春秋时代 一 春秋争霸 二 春秋文化 第八讲 战国时代 一 战国政治 二 战国经济 三 战国文化 第九讲 秦朝:统一帝国及其命运 一 秦的统一战争 二 秦朝政治 第十讲 汉初政局、政论与政策 一 基本格局与黄老政治 二 汉承秦制 三 从封国到削藩 四 从白登之围到汉匈和亲 第十一讲 汉武时代 一 汉武帝功绩 二 西汉与匈奴的战争 三 汉武帝时期的经济 第十二讲 西汉中后期 一 汉武帝时代的政治遗产 二 昭宣中兴 三 王莽改制 第十三讲 东汉历史 一 东汉的建立 二 东汉经济的发展 三 东汉前期的政治 四 东汉后期的政治与社会 第十四讲 魏晋南北朝 一 国土开发 二 民族发育 三 文化整合 中国古代史(下) 第一讲 隋朝:大一统的重建 一 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二 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努力 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 第二讲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一 唐朝的建立 二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第三讲 从武则天到开元盛世 一 一代女皇武则天 二 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第四讲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 一、天宝政局与安史之乱 二、财政经济的整顿 三、唐朝后期政局 四、五代十国 第五讲 两宋时期基本历史线索 一、 宋代的历史地位 二、宋代的基本问题 第六讲 契丹兴衰与宋辽关系 一、契丹兴起与辽朝的建立 二、辽朝疆域的开拓及其统治政策 二、宋辽关系 三、辽朝灭亡 第七讲 “祖宗家法”与宋朝制度 一、赵宋“祖宗家法”的核心内容 二、宋代的官僚制度 三、科举制度的完善 四、宋代的赋役制度 第八讲 北宋中期的内外形势与改革运动 一、宋夏和战 二、庆历新政 三、王安石变法 第九讲 金王朝的盛衰与宋金关系 一、金朝的建立 二、女真的汉化和封建化 三、宋金关系 第十讲 蒙古的崛起与对外征服 一 蒙古的崛起与成吉思汗 二 大蒙古国的对外征服 第十一讲 元朝的百年统治 一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二 元朝的统治特点 三 元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第十二讲 明朝的建立与开创期政治 一 朱元璋与明朝的建立 二 专制主义的强化 三 从靖难之役到仁宣之治 第十三讲明中期的积弱和改革 一 明中期政治概述 二 张居正与万历中兴 第十四讲 明朝的衰败和灭亡 一 宦官专权 二 士大夫与党争 三 明末农民战争 第十五讲 满族崛起与清代开国 一 满族的崛起与明清易代 二 清代开国期的政治 第十六讲 康乾盛世及其余波 一 君主集权的加强 二 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中国文献学新编pdf

玩游戏有助于提高历史水平,凡是喜欢玩游戏的人历史成绩都比较高。

看好的通俗历史书,比如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不要看太多论坛的帖子,很多消息都带有主观意见。我也是理科生,周围有很多同学也喜欢历史,感觉找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天讨论也是一个好办法。呵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1:  电骡下载页:(目录下列)    2:国学数典论坛(有很多下载资源,TXT的文件更小)    中华书局][中华书局版图书][PDF][石渠藏简发布]  诸子百家 古典名著 围棋书 (pdf包)  [推荐][任真先生扫描学术书籍资源下载索引][任真先生发布]  [英文圣经17种](Holy Christian Church Bible Ultimate Collection)  人民教育出版社《儿童心理学》word版,朱智贤著,仲夏夜之原创  【资源】我收集的一些心理学电子书  [资源][电骡古籍资源荟萃][转自国学数典论坛]  [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47本] [PDF][煤炭子鬼发布]  [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PDF]  金庸作品集  [综合][读书中文网书籍][PDF][wanqan发布]  [三联书店][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PDF]  [版本目录学图书][DJVU][任真先生扫图][落花轩主人转djvu并发布]  [灌水]我的电子书目  [中华书局][历代词全集系列][PDF][gconquer发布]  [三联书店][文化与生活译丛][PDF]  [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艺理论丛书][PDF][shuchuxs原创]  [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18种][PDF]  王力古汉语字典 同源字典  [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四库学合集][jpg][tif][任真先生发布] 3 1月7日  [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ISO-PDF][瑚琏先生发布] 2 1月7日  [中华书局][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PDF][瑚琏先生发布] 4 1月3日  小澄兄告知的djvu格式书籍资源! 8 2007/12/17  [公告]本组讨论贴--可在此发表意见、申请链接 3 2007/10/30  [资料资源区][读书中文网][陈寅恪先生全集][里仁书局][pdf] 1 2007/10/29  《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正编》65-70册 [DJVU]已经在verycd上发布 1 2007/7/29  [周作人著作集][PDF][桥十七发布]

《文献学概要》(杜泽逊)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B7Q 密码:059f    书名:文献学概要作者:杜泽逊豆瓣评分:7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年份:2008-1页数:414内容简介:《文献学概要》是大学文科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文献学课程教材。全书深入浅出地讲述文献学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整理方法等等,既可作教材,亦可作为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入门书和工具书。作者简介:杜泽逊,山东省滕州市人,现任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为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1963年4月20日生,1981年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1985年毕业,考入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生班,1987年毕业留该所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工作,1988年获硕士学位,硕士论文《四库全书总目辨伪学发微》,指导老师是王绍曾教授。参加工作之初,即奉命协助王绍曾教授编撰《清史稿艺文志拾遗》,旋被指定为副主编,从此开始师从王绍曾先生治目录版本之学。1993年该书正文部分完成,2000年由中华书局出版,2002年获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一等奖。

  • 索引序列
  • 民国文献类编pdf
  • 民国文献资料丛编pdf
  •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民国卷pdf
  • 中国民族历史文献学pdf
  • 中国文献学新编pdf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