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现代企业管理课程论文2000字

现代企业管理课程论文2000字

发布时间:

现代企业管理课程论文2000字

你可以去看下(现代管理)、(服务科学和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等等这样的期刊~看下里面的参考范文吧~

企业管理论文范文:企业管理分析摘 要:针对企业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向管理要效益的措施,主要是重视人才,制定适合企业的管理制度,加强企业节能降耗管理,得出适合企业发展现状的管理模式就是最好的管理模式,向管理要效益是企业永恒的主题。   关键词:企业管理;人才;节能降耗;制度      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效益,这是企业领导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其实管理本身并不能产生效益,管理就是保持企业顺畅的运营程序优化资源的工具,管理就是简化手续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减少扯皮堵塞漏洞降低成本开源节流,提高效益这就是管理的本质。      1 管理的关键就在于用人      企业不重视人才,不善用人才,损失最大的不是人才个人,而是企业。因为个人如果不受重用,无法施展才华,完全可以“退而独善其身”,利用贵企业的一切便利条件,充实自己,积累学识、经验、关系、资历和资金,伺机而动,时刻准备另谋高就。而企业却象花高价买了一台多功能大彩电,却只会看几个频道的电视节目,浪费了电视机的其他许多功能一样,花费不少,却未能人尽其用。结果花费了大量财力和精力,却为别的企业源源不断地培养和输送了大量人才。   发自内心地尊重人才、爱护人才,与实用主义地笼络人才、利用人才,完全是两回事。在实用主义的人才政策的笼罩下,人才对企业没有向心力,人人离心离德。企业中常见的轻视管理人才,偏重技术人才、经营人才的现象,也反映了一种实用主义的人才观,这是一种短视、浅薄的人才观。技术要出成果,经营要出效益,整个公司各方面的潜能要调动起来、协调起来并产生最大的合力,还是要靠管理,靠管理人才。   对人才要严格要求,但不等于可以苛求人才。任何人初来乍到,都两眼一抹黑,谁能事事处置得当?领导者给新手安排工作,应当有所交待。否则,任务一交,就把你扔进无边的黑暗之中,让你自己设法从死亡线上挣扎出来。干得好是领导的功劳,干得不好是部下的无能。这不是一种爱护人的态度。这样的领导也太好当了。对于新手,要扶上马,还要送一程。如果新手偶尔做错一件事,就一棍子永远打入冷宫,不复重用,哪里还会有人才?即便老职员,也没有不做错事的。领导者应从爱护出发,加以批评、纠正,不可一味苛求。有才者往往不拘小节,甚至狂放不羁。领导者当以宽厚、幽默之心待之,并加以引导。凡有才者一般也都有脾气,领导者应大度能容。否则只能使人才或逃之夭夭;或韬光隐晦;或变得无所适从,成为蠢才;或变得唯唯诺诺,成为庸才。      2 管理制度要符合企业的现状助力企业的发展      管理制度的作用是硬而不僵活而不乱。环境宽松可以但可以随时监管任何角落,严而不束能任意抽查了解情况。目前多数大型企业采用西方的管理模式,采取严管重罚高薪严管的制度,但是忽略了制度本身的意义是催人奋进的动力,相互协调配合工作的依据而非是束缚人的工具。管理的目的是上下顺畅前后贯通左右衔接,绝不是管住与条块分割及各自为政。但是国内的多数企业管理制度还 很不科学,导致企业的层级管理程序复杂、手续烦琐办事效率低下人浮于事,出现制度压人权力治人争权损人夺利毁人的混乱局面,哪个企业敢说自己的企业不存在这些现象呢?   管理制度是企业所有员工共同遵守的条例,不分资历深浅职务高低必须一视同仁。国内的企业总是说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管理出发的宗旨是对事不对人,其实永远都是对人不对事同样的事情,张三可以轻松过关而李四就要严厉处罚。管理制度不应该搞一刀切可以有变通但绝不是因人而“量刑”。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治理国家都采取灵活多变的管理制度,分为中央统一管理制度下的直辖市模式、省级模式、自治区模式、一国两治模式还有计划单列市模式等等,国家如此企业更应该采取灵活的管理模式,例如企业内部员工的管理制度与企业外部管理制度要分开各有差异,我本人认为管理制度要有三种选择,例如完全按照制度执行或者有条件遵循制度与不遵循管理制度,就是说管理制度有三个选择,你只要符合这三个选择都可以视为遵守制度,即为为人性化管理。      3 加强企业节能降耗管理      首先从企业内部入手控制成本降低消耗,以前企业的各个车间及部门领取物资,只要部门领导签字就可以到仓库领取物资,没有了去领用完了再领多数物资的去向不明造成物资的极大浪费。首先是物资的领用不规范,只要有车间主任的签字每天都可以领用,很多物资使用的周期比较长不可能经常更换或者是经常损耗,这其中的奥秘是“损公肥私”。物资的使用情况没有登记管理制度,损耗与破损和使用周期均没有登记造册,根本无从知晓物资真实的使用情况,缺乏必要的监督检查的重要环节造成很多物资的极大浪费,公领私用现象非常普遍。企业的采购部门也是快用完了就去采购周而复始,从来没有人总结与质疑有的物资到底有多少真正用在“公”字上。因为谁也不愿意为了企业的事去树敌得罪人,造成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居高不下。让每个车间与部门上报年度费用预算计划,非但没有降低能耗反而大副度提升,纠其原因是物价上涨所致。企业的核心领导让所有的车间主任与部门领导,必须把报表细致到每一个品种的数量必须把费用降下来,否则视为不称职就地免职。这一招非常奏效每个车间与部门都做得非常认真,新管理制度采取谁使用谁申请、谁负责谁受益谁预算的原则,制定科学严谨的预算节约奖超出罚的管理办法,费用管理数据化物资管理明确化品种数量数字化,细致到每一个品种的使用数量,精确到年用量每月用量周用量是多少,科学的预算帮助企业科学合理使用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增加利润。预算管理落实到人谁负责谁申报,谁负责谁担责谁受益的管理方式,费用在原来的基础上下降了30%,因为细致到每月每周每天使用的物资数量,再细致到每个品种的使用数量,超出与节约关系到个人利益车间与部门非常清楚使用数量,自己严格把关杜绝公领私用的弊端,加强机器的保养与维护提高效率,维修破损的零件经过维修保养可继续使用降低成本,延长易损易坏的零部件的使用时间,减少换新的频次降低消耗节约成本,还有原来报废的零部件经过专业人士的维修又发挥了作用,同时优化岗位机构提高劳动效率产品合格率提高到8%,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优化资源提高效益。严格按照预算执行超出部分扣除部门的奖金,减少负责人的浮动工资收入,车间主任严格把关因为涉及到自己的切身利益。预算计划执行非常成功,部门的奖金超额发放到员工到班组长及车间主任,员工的收入增加了企业的凝聚力强战斗力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了。   管理的科学企业可快速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提高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及影响力。管理混乱企业就会失去市场失去客户失去消费者,员工人心向背思想涣散企业失去凝聚力很快就会倒下。向管理要效益是完全正确的关键是要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符合自身企业实际情况的、适合企业发展现状的管理模式就是最好的管理模式,所以说向管理要效益是企业永恒的主题。      参考文献   [1]张文昌现代管理学(原理卷)[M]山东人民出版社,   [2]姜杰管理学名著与案例[M]山东人民出版社,   [3]张康之,齐明山一般管理学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知识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运用越来越重要,本文在归纳出知识管理基本思想的基础上,具体从企业知识库、企业产品创新、企业客户管理等几方面说明知识管理在企业中的运用。 关键词:知识管理 知识库 产品创新 客户管理 邓立治版权所有 随着知识经济的初显峥嵘,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已成为全球的发展战略。知识作为企业中一种新的资源这种观念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和接受,为了有效地利用好这一资源,知识管理将成为企业管理者最为关注的话题。 一、知识经济下的知识管理和企业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企业将主要通过知识而不是金融资本或自然资源来获取竞争优势。企业的知识将成为和人力、资金等并列的资源,并且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劳伦斯·普鲁萨柯(Laurence Prusak)指出:唯一能给一个组织带来竞争优势,唯一持续不变的就是知道什么,如何利用所拥有的知识和以更快的速度获取新知识。所以知识管理在企业中处于战略性地位,任何一个现代化企业都应该把它提升到战略角度来考虑。 (一)知识管理的现状 企业的知识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它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考察和分析管理问题。近年来许多学者和团体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知识管理的定义。比较有代表的有:“知识管理是指为了增强组织的绩效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Bassi,1997)。“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地发现、选择、组织、过滤和表述信息的过程,目的是改善雇员对待特定问题的理解。”(E.Maise,1998)。总之知识管理的基本思想是“在充分肯定知识对企业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创造一种环境,让每位职员能获取,共享知识。使用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知识和信息以形成个人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出新的知识。并支持、鼓励个人将知识应用,整合到组织的产品和服务中去,最终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经济效益。” 企业的知识管理的基本职能有三个,如图1所示,它们分别是外化、内化和认知过程。 (1)外化:外化包括一个强大的搜索、过滤与集成工具,从企业内部和外部知识中获取对企业现在和未来有用的各种显性和隐性知识,在用知识库储存起来,在用一个文件管理系统对储存的知识进行分类,并找出其间隐含的联系和关系。(2)内化:指发现知识库中与知识寻求者相关的知识,并把相关的知识呈现给知识需求者。知识的需求者根据这些知识再进行知识的创新,由此循环。(3)认知:认知是经由前几个功能交换得出的知识的运用, 是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 (二)知识管理对现代化企业的重要性 知识管理对现代化企业来说非常重要,除了可以在企业内建立一种知识的积累、共享和传递的机制,来加强知识资源的管理外。还有以下几个直接的因素   ● 人员流动特别是关键人员的流动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企业因此可能丧失一部分多年实践中所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和方法;   ● 员工相互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机会越来越少;   ● 一些复杂的业务流程难以在短时间内被人所理解和接受;   ● 进行客户关系管理,提升客户的满意度进而提高客户对公司和品牌的忠诚度;   ● 由于知识的不断产生,同时知识本身特别是一些专门的知识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员工有持续再学习的需要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要求,迎接新的挑战;   ● 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敏捷的反应和调整。  所以为了解决以上出现的情况,企业管理者引入知识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知识管理可以为企业管理者实现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显性知识易于整理和储存,隐性知识集中在劳动者脑里。知识管理有助于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处理并把这些知识用一种适合于社会环境的方式表现出来。实施良好知识管理的管理者能够对外部需求作出敏捷反应,明智地应用内部资源并预测外部市场的发展方向及其变化。 二、知识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运用 (一)知识管理与企业知识库的建立 国外知识型企业大多十分重视组织和建设企业知识库,广泛采集与企业经营发展有关的各种经验和知识,经过分类编目,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存储和积累起来,成为企业知识共享和使用的必备基础结构,构成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企业知识资源的集散中心。而国内企业在这方面比较欠缺,所以对于现代化企业来说建立企业知识库对知识进行有序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企业的知识库内容可以非常丰富,这其中可以包括:(1)公司的人力资源状况。知识管理是从强调人的重要性、人的工作实践和文化开始的,然后才是技术问题。因此,公司的人力资源状况是知识库的首选。(2)公司员工的各种经验和建议。员工解决各种难题的成功经验或方法建议,由专家评审小组进行审核,经筛选后存入知识库,并列出提供者姓名,以资鼓励其积极性。(3)公司各部门和各地分公司的内部资料。(4)公司客户的全部信息。由此可以了解客户的需求的新动态和其对产品的偏好。(5)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及合作伙伴的详细资料。这样可以为公司人员了解对手的动态提供一个平台。(6)公司内部研究人员的研究文献和研究报告。内容如此广泛而丰富的知识库通过企业内部网络系统为全体员工提供快捷和方便的服务,公司员工可以使用该系统查询和获取必要的知识和信息,也可在虚拟的公告板上相会,交流和讨论各种问题。 企业知识库对于企业的知识管理有莫大的帮助,这主要有:(1)企业知识库乃是这些企业信息库或数据库发展出来的高级形式,它正在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推动难以“言传”、只能“意会”和“身教”的隐性经验知识的文字化和编码化进程,从而实现更多知识的无障碍交流和共享。库藏也比一般信息库更广泛、更丰富。(2) 企业知识库的组建并发挥功能,正在加快和完善企业知识的采集和加工、积累和交流、共享和使用的有序过程。其中知识的分类、时事和新闻栏目的开设、生产方法的优选、成功商业经验和管理经验的报道以及员工建议和客户知识的进入知识库等,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3) 企业知识库的文化环境乃是其成功组建和持续发挥作用的基础性条件,企业文化和员工的精神状态乃是对知识库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企业艰苦创业和不断创业的文化氛围,员工积极进取和旺盛的求知欲望,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以及与合作伙伴共存共荣的品格风范等,都成为企业知识库成功实践的文化支持和力量源泉。 (二)知识管理与企业产品创新过程 知识管理在企业产品创新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并且渗透到了企业产品创新的各个过程。在这我们可以把产品创新过程分为四部分,即产生产品创新想法的过程、产品创新想法实现的过程、创新产品的商业化过程和新产品知识的共享过程。 (1)产生产品创新想法的过程:产生产品创新的冲动需要一定的动因。而对产品喘息的意识和火花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之上。在产生一个创新的想法之前,知识的内化过程已经发生,也就是指相关知识的共享和交流已经发生。并且也就是在此基础上,个人通过对知识的获取、自身经验和与他人交流使产品得到创新。所以产品创新离不开知识的内化过程。 (2)产品创新想法的实现过程:怎样才能是这个产品创新的想法获得实现呢?最重要的让有关部门和人员能理解这个想法所蕴涵的基本思路,这也是说要把这个个人的隐性知识进行外化成为一种明确的概念。这个概念可以是字面的描述、原型、试验等等,并由整个组织的人员对其实现。这样,想法就能够一步步得到证实并最终成为一种基于产品的发明。 (3)创新产品的商业化过程:为成功实现产品商业化,首先要做的是要有一种整体方法将企业已有知识和伙伴知识有效的整合起来,这些知识的结合对于最终开发一个有市场价值的创新产品非常重要。其次,这些知识还需要跨越组织得到整合,因此也因能够实现和供应商、分销商、广告代理商等之间的知识交流, 进行市场研究、制定公司产品策略等,以使新产品的商品化能够得到有效的资源支撑,假如这种产品能被客户所接受而创造出经济价值,就将最终成为创新的产品,最终实现它的商业化过程。 (4)新产品知识的共享过程:在商业化后,总结出新产品的知识,并使这些知识继续提供给相关人员共享。这样,就可以为下一个产品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并由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三)企业设立知识管理部门,建立知识经理制度 知识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必须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负责,对其进行管理,才能提高其利用效果,充分发挥知识创造财富的巨大价值。目前,国外许多大型企业已经建立其以知识总监CKO(Chief Knowledge Officer)为中心的知识管理体系,其地位居于行政总监CEO和信息总监CIO之间,是公司中最具有挑战性的职位,其主要任务是将知识资本化。具体职责应包括:首先,为组织建立一套知识管理的信息基础结构。它包含综合的技术基础结构,如技术支持环境的建立、知识管理工具的选择等;人力基础结构,如人力资源的发展机制、智力知识库的建立和维护等;环境基础结构,如连接于国际商业环境的知识网络和知识组织(团队)等。其次,为组织营造一种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的企业文化。CKO必须配合组织的高层管理团队出台一系列激励机制,促进以知识导向开展工作。通常,CKO此时会真切地感到来自组织多方面、多层次的挑战和压力。最后,为组织获得经济回报。CKO必须决定如何通过知识管理更好地产生知识产品,以便帮助组织赚钱或者省钱。(四)企业客户的知识管理 了解客户的知识对企业来说十分重要,而目前的现状是大多数企业缺乏详细的客户资料。而在现代化的企业中我们因该不遗余力的去了解客户的知识,了解他们到底需要什么,并提高他们对本企业的忠诚度。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比如说: (1)在销售人员接触顾客时,可以通过各种手段了解其个人信息,这些信息将汇总到企业知识库中,这些信息经过信息提炼与数据挖掘过程形成关于顾客的知识,比如“青年人喜欢休闲服饰”、“学生喜欢购买音像制品”……然后,该知识库根据顾客的信息归纳出该顾客的购买倾向,生成顾客知识,并由此为顾客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而每次的个性化服务结果都会记入到顾客知识库中去。顾客知识库将尽量保持精简,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下保持过旧的纪录是毫无意义的,所以要及时更新并使顾客信息系统化,这样就能及时更换掉数据垃圾,为顾客以后的服务提供知识和信息,提高企业反映顾客需求的速度,缩短为顾客服务的时间,这样对客户的知识管理可以增加顾客服务的满意度。 (2)在对代理商、销售商的调查和反馈过程中,可以了解客户需求的最新动态。经过专门人员的处理和归纳可以使其系统化,并纳入企业的知识库中。这样为企业其他不太接触客户的部门人员了解客户和市场提供一个便捷的途径,使客户的知识得以共享。这样才能更好得发挥企业人员得主观能动性。 (3)对客户进行知识管理能更好的留住客户,使消费者成为企业长期忠实的客户,保证企业能够拥有稳定的顾客群,企业在进行营销时,能够从对客户知识管理中分析出顾客是什么人,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并且可以通过了解客户的知识,采取一些好的促销方式,与客户建立紧密的联系,使客户不再转向其竞争对手。所以在企业客户的知识管理过程中,我们主要考虑的是通过客户的知识管理,如何能够有效的为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和有效的解决企业面对客户的复杂繁琐事务,为企业提供迅速反应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缩短客户服务时间与流程,增加客户服务满意度,提高其对企业产品的忠诚度。

现代企业管理论文2000字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互动研究 摘要:本文对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指出人力资源管理的获取、控制和激励、培训与开发、整合等各项基本功能的实现都受到企业文化直接或潜在的影响,同时这些功能的实现又反作用于企业文化的形成、维持及发展。在企业文化变革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系统进行相应的调整可以促进新的企业文化的形成。两者必须有效结合,才能实现企业成功。 关键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变革 20世纪末,西方管理界、企业界掀起了企业文化热,这次浪潮被称为企业管理发展史上的第四次革命。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企业文化从更高的起点来研究企业管理,寻求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美国《幸福》杂志曾作出这样的评价:“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发展的动力,作为的准则,成功的核心。” 作为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经营思想、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一种综合体,企业文化产生于企业自身,同时会对企业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尤其与人力资源管理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美国人力资源学者E·麦克纳和N·比奇指出:“人力资源的真正关注点就是组织文化,以及它的变革和管理。文化与组织战略、结构紧密相连,并对员工招聘、选拔、评估、培训及奖励等均有影响。”这个观点接触到了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关系的实质内容。因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最终目的,不但是为人性发展寻求一条科学途径,也要使群体组织的力量得到最大化发挥,取得优异的组织效益。那么,就必须协调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目标,在个人与组织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能够担负这一任务的就是企业文化。同时人力资源政策本身也决定企业文化的性质和强度。 一、基于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的获取、控制和激励、培训与开发、整合等各项基本功能的实现都受到企业文化直接或潜在的影响,同时这些功能的实现又反作用于企业文化的形成、维持及发展。 获取。 人力资源管理的获取职能主要指的是人才的招聘。传统的人才招聘,往往只重视学历与品德而忽略文化价值因素,将人看作无判别的同一的“类”,完全不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工作态度、激励方式、价值取向、个人成功标准等因素。把这些所谓的“标准件”吸纳进企业后,再通过各种途径向这些人灌输公司的企业文化。尽管企业文化具有整合功能,但并不能保证对每一位成员进行有效的整合。整合失败不仅会影响企业文化的正常渗透,支解企业文化的核心力量,还使受聘方由于没有合适的生长土壤而导致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消极被动的处理一切工作事务,最终的结局必然是要么企业解聘,要么个人自行辞职。 国外成功企业的经验表明,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往往对应聘人进行3方面的测试:(1)知识和技能(看有无能力);(2)动机和态度(看有无意愿);(3)工作偏好(看价值观是否契合)。凡是通过这几方面测试的求职者聘用后都会有较高的成功率。其中的第3项就是从企业文化的角度出发,选择与企业现有价值观相适应的人员。一些成功企业甚至并不注重员工目前可以为公司做些什么,而是着重关注人的可塑性的大小,只要与企业有相同的价值观,企业便相信求职者定能立刻适应公司的规范从而出色地完成任务。实践证明这种选用标准也是使企业文化能够得到形成和强化的有力保证,而良好的企业文化所树立的企业形象又会增加企业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 控制和激励。 我们处在一个人力资源决定企业成败的时代,人才竞争加剧,如何吸引和留住企业的核心人才,培养他们对公司的忠诚度,激励他们不断创新、奋斗,与企业共同成长,已成为大多数企业面临的一大挑战。企业必须通过制定合理的绩效管理制度并将其与薪酬管理以及人员的升迁、选拔相结合,来增加员工满意感,使其安心和积极工作。它一方面是企业文化的体现,同时又对企业文化的形成起到一定的强化作用。 以IBM为例,它的个人业绩评估计划从几个方面来考察员工工作的情况,即:致胜(Win)、执行(Executive)和团队精神(Team)。职员的晋升及薪金的发放严格按照个人业绩评估的结果实行,由直属经理根据个人业绩评估结果分配自己掌握的工作增长额度,并且员工如果对薪金产生不满,至少有4种制度化的通道可以提供申诉的机会。薪金构成很复杂,但里面不会有学历工资和工龄工资,员工的薪金跟员工的岗位、职务、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直接联系,与工作时间长短和学历高低则没有必然关系。通过这一系列的制度安排,IBM的薪酬并不是最高的,但是在建设尊重个人,讲求绩效的企业文化方面却是做得相当不错。 培训与开发。 这一职能指的是对职工实施培训,并给他们提供发展的机会,指导他们明确自己的长、短处与今后的发展方向。组织理论学家路易斯提出,相对于民族的和种族的文化来说,个人参与一定组织文化只是暂时的,而且是自愿选择的。他认为一个人在进入一个新的组织之后,只有迅速地掌握了该组织文化中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念,并喜欢多数人赞同的信条时,才能在组织中发挥作用。因此,一般企业在对新来人员进行培训时,都要对他们进行企业文化灌输。这种灌输不仅减少了新来人员可能带来的麻烦,也给他们指明了企业期望于他们的行为,这种灌输越是正规和严密地组织,企业文化就越是被强化。 在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中必须将企业文化的要求贯穿始终,要改变以往生搬硬套的模式,而应采取一些较灵活的方式,如非正式活动、非正式团体、管理游戏、管理竞赛等方式,将企业价值观念在这些活动中不经意地传达给员工,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员工的行为。 整合。 企业文化的实质是以人为本,人力资源管理中一定要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不仅保证信息从上往下流动,而且从下往上的渠道也必须畅通无阻。这样才能了解员工的真实想法,才能管理好员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无处不在、畅通无阻、安全有效的对话通道是员工贴近企业的最佳通道,给员工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和随和感,进而形成健康活泼的企业文化。 人力资源的这一文化整合功能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全过程,尤其在发生兼并和重组阶段更为明显。企业的兼并重组往往成功率不高,原因不在于战略或者资本,而是在人力资源的整合以及文化的融合上出了问题。企业在实施兼并战略以后,势必要面对一定程度上的文化差别,既可能是组织层次的也可能是行业层次上的差异,基于不同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可能会导致彼此的冲突。为了加强员工对不同文化传统的反应与适应能力,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必须进行跨文化培训,根据环境与企业的战略发展要求,建立起企业强有力的独特文化及共同的经营观,而不是简单地套用企业原有的文化模式。跨文化培训,还应该培养管理阶层的跨文化的领导能力,缩短磨合期,使员工尽早达成对企业文化的共识。 二、企业文化变革中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人力资源系统和政策决定着公司招什么人,提供什么培训,什么样的员工可以得到提升和奖励,什么样的员工是公司重点挽留的对象,而这些都向全体员工发出了强烈的信号,影响着企业文化的形成。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会有力地强化企业文化。如果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体系是强调资方特权,要求员工绝对服从,对员工进行严密的监督并以金钱和物质激励作为主要激励手段,那么企业文化就必然是以等级服从和资方决策为显着特征的。反之,如果人力资源制度是以吸引员工参与管理,创造公平、公正的内部竞争环境作为出发点的,那么企业文化往往是以尊重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开发人力资源为基调的。 在企业文化变革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系统进行相应的调整可以促进新的企业文化的形成。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直接影响着员工的行为,当人力资源政策发生变化时,员工的行为也会发生变化。企业新的文化内涵重新定义之后,根据新的文化内涵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系统进行相应调整,可以确保公司的人力资源政策、系统、关键指标等能有效地支持和强化新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和公司原则,即新的企业文化。具体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人员调动。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人员外部招聘和内部流动。将新的思想观念和新的行为带到组织中来,影响组织文化。在一些历史沉积较深的企业内,尤其应当注意通过新成员源源不断地加入组织来增强组织的活力。有些组织的传统文化已经对组织形成了巨大的束缚力量,这时也可以考虑通过引进最高层管理人员来冲击企业的传统文化,带来企业的新发展。 员工培训。当组织需要建立并巩固一种新的文化时,可以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员工培训让员工了解企业的新文化,学习如何在企业的新文化基础上改变自己的行为。 绩效评估和激励。为了建立和推行组织的新文化,组织可以修改绩效评估的标准和奖励的标准,以此形成对员工行为的新规范。换一句话说,可以在绩效评估和奖励中植入组织文化的因素,让员工在新文化的标准基础上产生企业所需要的新的行为。 沟通。组织可以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沟通过程来向员工阐明组织文化改变的重要性及其对员工本身的影响这种沟通过程可以是正式的,如:会议、报告、演讲等等,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员工谈话、小范围交流等。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两者有着互相依赖、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再好的人才也需要在特定的企业环境和文化氛围中施展才能。企业文化所提供的企业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不仅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运作中的精神和行为依据,同时又为企业培育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反过来,一个企业如果要创建自己的文化,如果离开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做后盾,也很难成功。企业的成功,依赖于两者的有效结合。

知识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运用越来越重要,本文在归纳出知识管理基本思想的基础上,具体从企业知识库、企业产品创新、企业客户管理等几方面说明知识管理在企业中的运用。 关键词:知识管理 知识库 产品创新 客户管理 邓立治版权所有 随着知识经济的初显峥嵘,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已成为全球的发展战略。知识作为企业中一种新的资源这种观念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和接受,为了有效地利用好这一资源,知识管理将成为企业管理者最为关注的话题。 一、知识经济下的知识管理和企业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企业将主要通过知识而不是金融资本或自然资源来获取竞争优势。企业的知识将成为和人力、资金等并列的资源,并且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劳伦斯·普鲁萨柯(Laurence Prusak)指出:唯一能给一个组织带来竞争优势,唯一持续不变的就是知道什么,如何利用所拥有的知识和以更快的速度获取新知识。所以知识管理在企业中处于战略性地位,任何一个现代化企业都应该把它提升到战略角度来考虑。 (一)知识管理的现状 企业的知识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它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考察和分析管理问题。近年来许多学者和团体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知识管理的定义。比较有代表的有:“知识管理是指为了增强组织的绩效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Bassi,1997)。“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地发现、选择、组织、过滤和表述信息的过程,目的是改善雇员对待特定问题的理解。”(E.Maise,1998)。总之知识管理的基本思想是“在充分肯定知识对企业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创造一种环境,让每位职员能获取,共享知识。使用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知识和信息以形成个人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出新的知识。并支持、鼓励个人将知识应用,整合到组织的产品和服务中去,最终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经济效益。” 企业的知识管理的基本职能有三个,如图1所示,它们分别是外化、内化和认知过程。 (1)外化:外化包括一个强大的搜索、过滤与集成工具,从企业内部和外部知识中获取对企业现在和未来有用的各种显性和隐性知识,在用知识库储存起来,在用一个文件管理系统对储存的知识进行分类,并找出其间隐含的联系和关系。(2)内化:指发现知识库中与知识寻求者相关的知识,并把相关的知识呈现给知识需求者。知识的需求者根据这些知识再进行知识的创新,由此循环。(3)认知:认知是经由前几个功能交换得出的知识的运用, 是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 (二)知识管理对现代化企业的重要性 知识管理对现代化企业来说非常重要,除了可以在企业内建立一种知识的积累、共享和传递的机制,来加强知识资源的管理外。还有以下几个直接的因素   ● 人员流动特别是关键人员的流动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企业因此可能丧失一部分多年实践中所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和方法;   ● 员工相互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机会越来越少;   ● 一些复杂的业务流程难以在短时间内被人所理解和接受;   ● 进行客户关系管理,提升客户的满意度进而提高客户对公司和品牌的忠诚度;   ● 由于知识的不断产生,同时知识本身特别是一些专门的知识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员工有持续再学习的需要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要求,迎接新的挑战;   ● 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敏捷的反应和调整。  所以为了解决以上出现的情况,企业管理者引入知识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知识管理可以为企业管理者实现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显性知识易于整理和储存,隐性知识集中在劳动者脑里。知识管理有助于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处理并把这些知识用一种适合于社会环境的方式表现出来。实施良好知识管理的管理者能够对外部需求作出敏捷反应,明智地应用内部资源并预测外部市场的发展方向及其变化。 二、知识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运用 (一)知识管理与企业知识库的建立 国外知识型企业大多十分重视组织和建设企业知识库,广泛采集与企业经营发展有关的各种经验和知识,经过分类编目,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存储和积累起来,成为企业知识共享和使用的必备基础结构,构成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企业知识资源的集散中心。而国内企业在这方面比较欠缺,所以对于现代化企业来说建立企业知识库对知识进行有序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企业的知识库内容可以非常丰富,这其中可以包括:(1)公司的人力资源状况。知识管理是从强调人的重要性、人的工作实践和文化开始的,然后才是技术问题。因此,公司的人力资源状况是知识库的首选。(2)公司员工的各种经验和建议。员工解决各种难题的成功经验或方法建议,由专家评审小组进行审核,经筛选后存入知识库,并列出提供者姓名,以资鼓励其积极性。(3)公司各部门和各地分公司的内部资料。(4)公司客户的全部信息。由此可以了解客户的需求的新动态和其对产品的偏好。(5)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及合作伙伴的详细资料。这样可以为公司人员了解对手的动态提供一个平台。(6)公司内部研究人员的研究文献和研究报告。内容如此广泛而丰富的知识库通过企业内部网络系统为全体员工提供快捷和方便的服务,公司员工可以使用该系统查询和获取必要的知识和信息,也可在虚拟的公告板上相会,交流和讨论各种问题。 企业知识库对于企业的知识管理有莫大的帮助,这主要有:(1)企业知识库乃是这些企业信息库或数据库发展出来的高级形式,它正在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推动难以“言传”、只能“意会”和“身教”的隐性经验知识的文字化和编码化进程,从而实现更多知识的无障碍交流和共享。库藏也比一般信息库更广泛、更丰富。(2) 企业知识库的组建并发挥功能,正在加快和完善企业知识的采集和加工、积累和交流、共享和使用的有序过程。其中知识的分类、时事和新闻栏目的开设、生产方法的优选、成功商业经验和管理经验的报道以及员工建议和客户知识的进入知识库等,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3) 企业知识库的文化环境乃是其成功组建和持续发挥作用的基础性条件,企业文化和员工的精神状态乃是对知识库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企业艰苦创业和不断创业的文化氛围,员工积极进取和旺盛的求知欲望,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以及与合作伙伴共存共荣的品格风范等,都成为企业知识库成功实践的文化支持和力量源泉。 (二)知识管理与企业产品创新过程 知识管理在企业产品创新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并且渗透到了企业产品创新的各个过程。在这我们可以把产品创新过程分为四部分,即产生产品创新想法的过程、产品创新想法实现的过程、创新产品的商业化过程和新产品知识的共享过程。 (1)产生产品创新想法的过程:产生产品创新的冲动需要一定的动因。而对产品喘息的意识和火花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之上。在产生一个创新的想法之前,知识的内化过程已经发生,也就是指相关知识的共享和交流已经发生。并且也就是在此基础上,个人通过对知识的获取、自身经验和与他人交流使产品得到创新。所以产品创新离不开知识的内化过程。 (2)产品创新想法的实现过程:怎样才能是这个产品创新的想法获得实现呢?最重要的让有关部门和人员能理解这个想法所蕴涵的基本思路,这也是说要把这个个人的隐性知识进行外化成为一种明确的概念。这个概念可以是字面的描述、原型、试验等等,并由整个组织的人员对其实现。这样,想法就能够一步步得到证实并最终成为一种基于产品的发明。 (3)创新产品的商业化过程:为成功实现产品商业化,首先要做的是要有一种整体方法将企业已有知识和伙伴知识有效的整合起来,这些知识的结合对于最终开发一个有市场价值的创新产品非常重要。其次,这些知识还需要跨越组织得到整合,因此也因能够实现和供应商、分销商、广告代理商等之间的知识交流, 进行市场研究、制定公司产品策略等,以使新产品的商品化能够得到有效的资源支撑,假如这种产品能被客户所接受而创造出经济价值,就将最终成为创新的产品,最终实现它的商业化过程。 (4)新产品知识的共享过程:在商业化后,总结出新产品的知识,并使这些知识继续提供给相关人员共享。这样,就可以为下一个产品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并由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三)企业设立知识管理部门,建立知识经理制度 知识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必须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负责,对其进行管理,才能提高其利用效果,充分发挥知识创造财富的巨大价值。目前,国外许多大型企业已经建立其以知识总监CKO(Chief Knowledge Officer)为中心的知识管理体系,其地位居于行政总监CEO和信息总监CIO之间,是公司中最具有挑战性的职位,其主要任务是将知识资本化。具体职责应包括:首先,为组织建立一套知识管理的信息基础结构。它包含综合的技术基础结构,如技术支持环境的建立、知识管理工具的选择等;人力基础结构,如人力资源的发展机制、智力知识库的建立和维护等;环境基础结构,如连接于国际商业环境的知识网络和知识组织(团队)等。其次,为组织营造一种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的企业文化。CKO必须配合组织的高层管理团队出台一系列激励机制,促进以知识导向开展工作。通常,CKO此时会真切地感到来自组织多方面、多层次的挑战和压力。最后,为组织获得经济回报。CKO必须决定如何通过知识管理更好地产生知识产品,以便帮助组织赚钱或者省钱。(四)企业客户的知识管理 了解客户的知识对企业来说十分重要,而目前的现状是大多数企业缺乏详细的客户资料。而在现代化的企业中我们因该不遗余力的去了解客户的知识,了解他们到底需要什么,并提高他们对本企业的忠诚度。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比如说: (1)在销售人员接触顾客时,可以通过各种手段了解其个人信息,这些信息将汇总到企业知识库中,这些信息经过信息提炼与数据挖掘过程形成关于顾客的知识,比如“青年人喜欢休闲服饰”、“学生喜欢购买音像制品”……然后,该知识库根据顾客的信息归纳出该顾客的购买倾向,生成顾客知识,并由此为顾客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而每次的个性化服务结果都会记入到顾客知识库中去。顾客知识库将尽量保持精简,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下保持过旧的纪录是毫无意义的,所以要及时更新并使顾客信息系统化,这样就能及时更换掉数据垃圾,为顾客以后的服务提供知识和信息,提高企业反映顾客需求的速度,缩短为顾客服务的时间,这样对客户的知识管理可以增加顾客服务的满意度。 (2)在对代理商、销售商的调查和反馈过程中,可以了解客户需求的最新动态。经过专门人员的处理和归纳可以使其系统化,并纳入企业的知识库中。这样为企业其他不太接触客户的部门人员了解客户和市场提供一个便捷的途径,使客户的知识得以共享。这样才能更好得发挥企业人员得主观能动性。 (3)对客户进行知识管理能更好的留住客户,使消费者成为企业长期忠实的客户,保证企业能够拥有稳定的顾客群,企业在进行营销时,能够从对客户知识管理中分析出顾客是什么人,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并且可以通过了解客户的知识,采取一些好的促销方式,与客户建立紧密的联系,使客户不再转向其竞争对手。所以在企业客户的知识管理过程中,我们主要考虑的是通过客户的知识管理,如何能够有效的为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和有效的解决企业面对客户的复杂繁琐事务,为企业提供迅速反应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缩短客户服务时间与流程,增加客户服务满意度,提高其对企业产品的忠诚度。

企业战略管理课程论文2000字

美国教授费来德·R·大卫在《战略管理方法》一书中,认为战略的形成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即经营宗旨确定、外部环境估定、内部环境估定和战略分析与选择。通过以上四个步骤的工作实现四个目标:1.明确一个机构或企业的宗旨;2.建立起若干年之后的奋斗目标;3.选择适应自己机构或企业的战略;4.制定实施战略的相应政策。  一、确定宗旨  企业或机构的宗旨是非常重要的,正如美国著名的管理学者彼得·杜拉克(PDrucker)教授所讲的那样:“经营宗旨如此独特,是造成一个企业或机构经营失败的唯一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那么宗旨的定义是什么?根据美国管理学者John Pearce和Frecl David两位学者的定义,宗旨是使一个企业区别于其他同类企业的有关企业目的的陈述。美国管理学者迈克·吉尼斯(Vern,McGinnis)教授认为,一个良好的宗旨陈述应包括五方面的内容:1.应该明确企业是什么和希望成为什么;2.在战略上允许企业创造性地发展,而在战术上限制企业进行一些冒险行为;3.使本企业或机构有别于其他同类型的企业或机构;4.应指出作为评价企业现在和未来活动的框架;5.陈述应该准确明白,易于被整个企业或机构所理解。概括起来说,宗旨陈述应包括以下九个方面的内容:顾客,产品/服务,市场,技术,关注生存、增长和盈利,哲学,自我意识,对公共事业的关注和对企业内部职工的考虑。  二、外部环境因素的分析  外部环境因素分析中最重要的是社会的宏观环境分析。宏观环境分析中应考虑的五大变量:  1.经济力量。  美国众多的学者研究表明,共有27项经济因素的变化可能给企业带来机会或威胁。核心的经济因素有六大部分:(1)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国民经济发展趋势,三大产业之间的比重和关系,通货膨胀率、利率的水平和价格政策;(2)国民适应经济变化的行为,即失业水平,居民的平均收入,消费与储蓄的比例关系,地区和消费群体的差距;(3)金融政策,货币政策,本国货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价值,银行信贷的方便程度,股票市场的动向;(4)外经贸政策,即进出口情况,劳动力和资本输出的变化;(5)财政政策,即政府的赤字预算,税收政策和外债的承受能力;(6)国际经济的影响,即欧共体,北美贸易自由区政策,最不发达国家联盟的经济政策以及亚洲经济的高速发展,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政策等。  2.社会文化和环境。  影响企业战略的主要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人口方面的变量多达34项,但主要的因素可分为四部分:(1)社会因素:家庭结构的变化、离婚率的高低、单亲家庭的增加、儿童生长和保健的状况、社会职责感;(2)文化因素,即人们的价值观、士气、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的行为准则,劳动者的教育水平,对工作的态度变化,职业分布的变化;(3)人口因素。社会老龄化的问题,人口在民族和性别上的比例变化,人口和地区再教育水平和生活方式的差异;(4)环境因素。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废品再利用政策、水及空气污染、生态平衡和土地沙漠化等问题。  3.政治和法律。  通常影响企业的政治、法律方面的因素有如下几方面:政府政策的稳定性、税率和税法的变化、企业法、雇佣法、反垄断法、广告法、环保法、关税、专利法的改变。政治运动、国防(军费)开支、进出口政策、政府预算和货币改革,各地方政府的特殊法律规定,对外国企业的态度等。  4.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当今社会计算机广泛应用,国际互联网高速发展,机器人柔性工厂,高效药物,太空通讯,激光技术,卫星通讯网络,光导纤维,生物工程和生命工程等革命性的技术变化已经给企业生产过程和技术带来了巨大影响。技术革新可以对企业的产品、服务、市场供应者、供货、竞争者、顾客和市场销售手段产生极大的影响。  5.竞争对手。  竞争对手通常来自相同行业,甄别竞争对手主要考虑对方的强项、弱项、能力、机会、威胁、目标和战略。收集和评价竞争对手的信息是形成战略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但鉴定竞争对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多数综合型多部门经营的企业一般不提供销售和利润方面的信息,私有制的企业更不出版和公布任何财务和市场营销方面的信息和资料。关于竞争分析中的行业分析,美国哈佛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著名的行业分析技术,也称波特分析因素模型,即潜在进入,开发替代产品,供方讨价还价的能力,买方讨价还价的能力和现有企业竞争对手的分析;读者感兴趣可以阅读1997年出版的《竞争战略》(作者:迈克尔·波特,陈小忆译)一书。  三、内部环境因素的评价  内部环境的分析是对自己组织的长处与缺陷的分析,而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不一样的根本点在于,企业或机构内部能够控制自己内部环境。内部环境因素的分析主要包括企业或机构的管理、市场营销、财务/会计、生产/作业、研究和开发以及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支持。  1.内部管理分析。  管理因素的分析内容主要包括计划、组织、激励、人事和监控五方面,而这五种职能又与战略管理的各阶段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从战略制定阶段来讲,管理的计划职能更为明显,这里所指的计划主要针对企业或机构为将来做好准备的管理活动。从战略实施阶段来讲,涉及到组织、奖励、人事三项管理职能;组织管理主要是指全部的协调职权利关系的管理活动;激励管理主要是指调动全体职员积极性的全部活动;人事管理活动主要是指人员安排或人类资源管理;从战略评估阶段来讲,则是管理的控制职能,控制管理是指所有保证实施结果与计划相一致的活动。  2.市场营销分析。  美国学者JEvans和BBerman对于市场营销分析指出了9项市场营销的功能。(1)消费者分析;(2)购买供应;(3)推销产品/服务;(4)产品和服务计划;(5)价格;(6)流通;(7)营销研究;(8)机遇分析;(9)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主要从产品的安全性能和合理的产品价格来考虑。而广义的社会责任是企业管理者对整个社会的进步和保护全社会的利益理应承担的一种管理责任,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范围,各个机构或企业与社会的各方利益总是相矛盾的,不可能有一个使得每一方面都满意的战略。不过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需要具体分析,类似中国的企业办社会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也阻碍企业自身的发展。 3.财务分析。  财务状况是经常被考虑作为一个最好的评价企业竞争状况的衡量标准,确定一个机构财务优势和不足是有效制定战略的基本原则。企业财务因素的变化会改变和终止现有企业战略或实施过程中的战略计划。美国财务教授James VHorne提出,财务管理功能主要取决于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和分配决策。投资决策涉及到企业的资金如何在各工厂、各类项目、各种产品三者间分配的问题。一旦战略形成,资本预算决策要求成功地实施战略;筹资决策考虑确定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和包括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增加企业资本。筹资决策必须考虑近期和长期两方面对流动资金的需要。两个关键的财务比率能够表明一个企业的筹资决策是否有效。一个是负债与股东总资本的比率(也称债务与自有资本比率),另一个是总债务与总资产的比率(也称债务与资产比率)。分配决策主要考虑每股分红,分红支付时间是否稳定,再购买股票或股票的保险。分配决策会影响投资者和股东对企业的投资信心和股票在股市上的表现。  4.生产/运行。  企业生产/运行是企业的投入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各个行业的市场需求不同,企业的投入加工、生产也不尽相同,但生产运行管理的具体内容是一致的。美国管理学者罗杰尔·斯格洛德尔(Roger,Schroder)提出了生产运行管理中的五项职能或五个决策领域。(1)加工系统决策。(2)生产能力决策;(3)库存决策;(4)劳动力决策;(5)质量决策。  5.研究和开发(R和D)。  对于研究和开发业务来讲通常有两类,一个是利用企业内部的研究和开发力量,另一方面是利用外部的科研和开发力量。目前决定研究和开发预算的方法有四种:(1)如有可能,投资所有能够研究和开发的项目;(2)按照总销售额提成投资;(3)与竞争对手投入相等的数量投资;(4)根据需要来确定,即有多少新产品需要替代落后的产品,估算的投资额。分析企业的研究和开发工作,需要具体分析企业高层管理者和具体管理人员能否抓住时机,看准市场,组织协调,筹集资金,利用企业内外的人才资源共同发展。  6.计算机信息系统(情报系统)。  计算机信息系统用于收集、记录、储存、分析、报告、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回答在制定和实施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是企业各种类型的数据库以及有关高层管理人员决策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类关键的数据资料。信息管理系统仅仅有数据库还不够,还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评估,精选其精华,分析和判断企业战略选择所需要的关键数据。  四、战略分析与选择  战略分析与选择阶段是企业或机构在战略形成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关键的一个阶段。战略分析和选择将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和命运。通常的做法有三个步骤:第一步为投入阶段,也称基础调研阶段,主要包括内部因素评价表(IFE)、外部因素评价表(EFE)和竞争对手的分析表:第二步为组合阶段,也称综合阶段,主要包括SWOT分析组合演变方法、战略定位和趋势变化分析方法(space)、波士顿咨询集团的四方格方法(BCG)、内外环境九方格模型演变方法(IF)和大战略模型方法;第三步为决策阶段,主要包括战略计划的数量模型,以上三阶段实际是九大模型的组合。以下简要介绍这九大模型的特点:1.外部环境因素评价表,重点放在研究评估企业或机构外部环境中的机会和威胁;2.内部环境因素评价表,主要用于概括整理企业在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生产,研究,开发和信息方面的关键优势和不足;3.竞争评价分析办法,主要是用于了解竞争对手的优势、不足、战略和目标,也是企业制定战略的重要方面;4.SWOT(Tows)组合方法,SWOT是由英文优势、弱点、机会和威胁四个单词的第一字母构成的,其基本出发点是每一企业的战略应发挥自己的优势从机会中获利(so)、克服弱点,从机会获益(Wo)、利用优势,避免威胁(ST)、使弱点最小化而排除威胁(WT);5.战略定位和趋势变化分析办法(space),表明它们座落在一个有四个象限的坐标中,坐标的四个象限空间中有积极、保守、防御和竞争四个含义,而坐标轴线又代表资本实力、竞争优势、环境稳定性和工业实力。这种以坐标形式出现的战略分析,更具有客观性,容易理解和操作;6.波士顿咨询集团的四方格方法,是以相对的市场定位和工业增长率为坐标,来判断一个分厂或某一部门在企业、市场和行业的地位;从而为多部门的集团企业进行经营组合管理提供重要的依据;7.内外因素九方格模型:将企业集团的各个分厂和分部放在九个不同的方格中加以确定他们的位置,其横向是内部环境评价的总权数,分成强、中、弱三部分,其纵向是外部环境评价的总权数,分成高、中、低三部分,从而构成九方格模型;8.大战略模型是以竞争定位和市场增长率这两个评价参数为基础而构成。每一个象限排列战略可选顺序,并列出可采用的战略选择;9.战略计划数量模型是建立在IFE,EFE,Tows,Space,BCG,IE和大战略等几种分析模型基础上,更具有全面综合考虑的特点。  以上内容均为定量分析,实际上企业的战略除了定量分析之后,还有3项主要的定性分析:  1.战略选择的文化观念。企业文化为职工提供了一种认同感,激励职工为集体而不是只为他们自身利益工作,并能够增强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系统的稳定性。  2.政治因素。任何机构都面临政治的压力,来自企业内部的政治压力影响到企业领导选择战略,不少人或一部分小团体的代言人也会将个人的利益、局部利益放在首位,而将企业的利益放在其后。为了使企业高层决策者在战略选择中减少或克服各方面的政治压力,做出最佳战略决策,美国两位学者Willian Guthand Milltan提出的五条指导原则会有一定帮助:(1)同等定局;(2)满意度;(3)着眼于长远利益;(4)普遍性原则;(5)寻求在重要问题采用对话的途径。  3.董事会的作用。历史情况表明,大多数的董事会作为局外人并不参与战略管理实施的工作。而当今社会,这种状况已有改变,董事会作为局内人更多地参与机构或企业的战略管理。近来对美国1300家大企业进行调查,近40%的董事会报告他们实际参与企业管理过程。在实际生活中,董事会的参与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减少企业内部风险,并能够协调解决企业与社会出现的各类问题。  总之,战略决策者从各种可行的战略选择中找到一个最佳的选择。在这一决策过程中,主要采取一些定量的方法,但并不是定量方法比较即能达到目标,因为他们决策过程,必将受文化、政治、董事会因素的影响。当然,战略选择结束之后,关键还取决于战略管理的实施和控制。

只能给你个大概思路,当做借鉴吧,行不行你自己决定。既然对比就要有实例,所以这类论文的基本思路就是例证和数据。中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最好举例有代表性的,然后总结分类。也可以现找资料总结分类,然后举出相应的实例。最好要有数据支撑。然后就是外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了。外资企业有哪些,他们的人力资源管理有哪些共同点,找共同点为主。然后对比总论,中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外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异,最后,提出哪些值得学习借鉴的地点,提出自己的发展观点。一般思路就是这样的。问题就是题目太大,建议可以找到差距最大的地方在哪里,把这个地方最为副标题,然后集中分析这一点,这样比较好些。希望采纳

另一篇我发给你  战略管理会计概念和实务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各种创新的会计理论与实践正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而层出不穷。经济理论的每一个领域都在发生巨大的变革,理论和实践均不再局限于原有的理论框架与模式,边缘化的现象日趋明显。  战略管理会计(Strategic Management Accounting简称SMA)的理论与实践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是建立在企业战略管理(StrategicManagement)的有关理论基础之上,并以管理会计手段,运用会计信息有效地服务于企业战略的新领域。由于战略管理会计是一个新出现的领域,因此,对于如何界定其概念以及企业哪些活动属于战略管理会计范畴,如何进行操作等问题,均没有完全统一的观点。故此,有必要对战略管理和战略管理会计,特别是战略管理会计的定义界限和实际应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寻求规律,促进相关理论和实务的发展。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内涵  战略管理会计兴起于二十世纪80年代。该词的首创者是SSimmonds被公认为战略管理会计之父,他在1981年将战略管理会计定义为“对关于企业及其竞争者管理会计指标的准备和分析,用来建立和监督企业战略”。他对传统管理会计理论的挑战在于,他不再从企业内部效率的角度看待利润的增长,而是从企业在其市场的竞争地位这一视角,重新看待这个问题。  从不同视角研究战略管理会计的学者是很多的。Govindarajan和Shank主要研究成本信息在战略管理的以下四个阶段所起的作用,即战略的简略表述(公式化表达)、战略的交流、战略的推行和战略的控制。在此,他们使用了三个主题:价值链分析、战略地位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分析的目的在于系统地表述关于企业战略和管理会计之间关系的框架。他们将此框架称为“战略成本管理”。Shank将战略成本管理定义为“成本信息直接针对战略管理循环的四个阶段之一或之几的管理化应用”。  Bromwich和Wilson的研究角度又有区别。Bromwich关注于最终商品市场,他将战略管理会计定义为“对企业的产品市场和竞争者的成本和成本结构的财务信息进行的提供和分析,以及对企业及其竞争者一定期间内在这些市场上的战略所进行的监督”。Wilson则主要强调战略管理会计的外部指向和前瞻性。  关于战略管理会计的这些文献从不同的侧重点反映了人们对战略管理会计的多方面理解。有两种观点主要来源于Porter的竞争地位模型。Simmonds的观点将战略管理会计的功能看成是提供对竞争者的成本、价格和现金流量的评估,并将这一信息还原为价格――成本――产量指标。其他如Porter和Wilson的观点则更侧重于产品的寿命周期。  从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内容可以看出,传统管理会计领域呈现出与“策略”有更为密切的联系,而并非“战略”。将上列战略性主题置于传统管理会计实务的主要领域这一背景之下时,这个结论更是显而易见。传统管理会计体系并不倾向于采纳长期的、面向未来的立场,也不被市场或竞争所左右。涉及到管理会计的时间框架,财务年度多占主导地位。预算总体上根据1年来确定,构成投资报酬率基础的时间框架是1年的一个合计数及按历史成本确定的余额(即1年的利润占资产历史成本的百分比)。从对内还是对外这个的角度出发,传统管理会计体系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对内的方面,这与战略管理会计强调对市场的认识或评价竞争者行为的目标是不一致的。  对战略管理会计定义内涵的研究并不是唯一的目的。我们的主要目的在于界定归属于战略管理会计的实务范围,并寻求战略管理会计的整体框架和运行规律。综合上述各位学者的观点,我们可以认为,对“战略性”一词的理解是一个关键,因而,凡是体现非战略性倾向的方法和举措,均可归于传统管理会计实务领域;反之,体现战略性属性的方法和举措,则可列入战略管理会计实务的范畴。现有对战略管理会计实务进行探讨的文献,揭示了战略管理会计实务的下列属性:环境或市场导向,对竞争对手的关注和长期的、面向未来的导向。  三、几种常见的战略管理会计实务及其应用  利用我们对战略管理会计实务的属性分析的结果,我们认为作为战略管理会计实务应满足关注竞争对手、关注市场和关注未来这三个最基本的判断标准。这些判断标准与该实务是否能将企业的战略导向具体化以及具体化的程度密切相关,但并不一定属于某一具体企业负责管理公司战略的经理人员所需要的会计行为。目前,在实际应用中常见的战略管理会计实务主要包括三大类:战略性成本计算和定价、竞争对手会计和品牌价值会计。下面我们对各项实务的内容和应用分别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战略性成本计算和定价  产品属性成本计算(Attribute Costing)  产品属性成本化是将吸引顾客的特定产品属性成本化的过程。可以进行成本化的产品属性包括:经营行为的多样性,产品的可靠性,担保的安排、完工和齐备的程度,供应的保障及售后服务等。产品是由大量的属性构成的,正是产品的不同属性造成了产品之间的区别,而产品属性对消费者品位的迎合程度恰恰决定了企业的市场份额。  产品生命周期成本计算(Life Cycle costing)  是指基于产品或劳务生命中各阶段的长度所进行的成本评估。在此,我们不再以年度为基准评估成本,生命周期成本化的时间框架基于产品生命中各个阶段的长度。这些阶段包括设计、推广、发展、成熟、衰落直至废弃。对这种方法的评述一致认为,该方法能够避免短期行为的管理倾向。在产品设计阶段积累下来的年度亏损用传统财务会计方法加以确认,由此产生的压力会促进产品成熟之前的市场推广。如果管理当局相信生命周期成本化理论,他们就能够认识到,为了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盈利能力,有必要实施一个全面的研究和设计阶段。  质量成本计算(Quality Costing)  质量成本是指那些与创新、鉴定;修理和预防残次品有关的成本。这些成本可以划分为三大类:预防成本、评估成本和缺陷成本。出具质量成本报告的目的在于引导管理当局优先注意质量问题。产品或劳务的质量,不论是观察到的还是真实的,均可作为竞争优势的源泉。预防成本、评估成本和缺陷成本之间存在这内在的联系。我们可以通过事实,建议管理当局对质量成本进行监控,以确保企业政策的最佳相关性。总体上讲,预防费用的增加会导致大量的节约,并带来由减少缺陷成本(退货、返工、废品和销售失败等)造成的竞争优势。  战略成本计算(Strategic Costing)  是根据战略和市场信息,利用成本指标,开发并确定能够保持相对优势的最佳战略的过程。为了使成本分析有助于追求竞争优势这一目标,必须仔细考虑战略结局。最初的研究者曾使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集中说明一项由使用传统成本化方法(即由相关成本和短期视角出发开展的分析)带来的次佳战略。通过对战略结局的考虑,并利用市场学和竞争战略有关文献提供的概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该战略方案产生的过程。  战略定价(Strategic Pricing)  是指在定价决策中对战略因素的分析。利用竞争导向分析进行战略定价,会带来比较正确的定价决策。这些分析中应予评估的因素包括:竞争对手的价格回应、价格弹性、市场的增长、规模的经济性以及经验。在此类分析的过程中,市场营销人员发现了会计信息在与价格决策相联系后,发挥了巨大的潜在作用。  目标成本计算(Target Costing)  这是一种用于产品和程序设计阶段的成本估算方法,具体是通过用估计(或基于市场)的价格减去需要的目标利润,以得到所需要的生产、工程或市场成本。然后,该产品就按满足该成本的方式设计。目标成本化主要应用于制造程序中的开发和设计阶段。与目标成本化密切相关的是Kaizen成本化。该方法也应用于产品的制造阶段,因而将目标成本化引导到设计与开发阶段之外。Kaizen成本化要求为保证进一步的节约而进行持续不断的努力。这些理论将成本化从追求精确的监督转化为具有前瞻性的成本化理论,从而与追求竞争优势密切联系起来。  价值链成本计算(Value Chain Costing)  一种作业基础的成本化方法,成本被分配到设计、采购、生产、市场、分配和产品或劳务的服务这些必要的作业当中。这种方法建立在价值链分析基础之上。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最终来自于以相等的成本提供较高的顾客价值,或来自于以较低的成本提供相同的顾客价值。在产品的设计与分配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活动如同链务上的环节,正是这一思路产生了价值链分析。这一研究鉴定了在企业价值链的各有关部分中,顾客价值可以在哪个环节提高,或者成本可以在哪个环节降低。价值链成本化使传统成本分析得到了有效的延伸。传统管理会计由于仅仅关注于增值,缺乏对包含在企业与供应商和顾客的联系当中潜存的利益和潜在成本节约的探求,因而出现停滞不前的局面。  (二)竞争对手会计  竞争对手成本评估(Competitor Cost Assessment)  竞争对手成本评估是基于对竞争者的设备、技术、经济规模等的评估,定期更新对竞争对手的推测。这是一项广为讨论的战略管理会计实务。当然,通过竞争对手者成本评估得到的具有重大影响的结果有时可能是因追加技术进步投资而引起的,于是,与这种投资相关的长期影响及投资显现出的竞争对手者对提升竞争地位的追求,更助长了企业对竞争对手成本了解的需要。竞争对手成本评估的系统性方法包括:评估竞争对手的制造设施、经济规模、政府关系和技术产品设计。除这些方法之外,还有一些关于竞争对手信息的不直接来源。这些不直接的信息来源包括实地观察、共同的供应商、共同的顾客以及雇员(特别是竞争对的前雇员)。  竞争地位监督(Competitive Position Monitoring)  竞争地位监督是在行业内部通过评价和监督竞争对手的销售收入、市场份额、销售量、单位成本和销售收益率,分析竞争对手的状况。这一信息可为评估竞争对手的市场战略提供基础。竞争地位监督是竞争对手评估的一种更为权威的方法,它将分析扩大到评价主要竞争对手的销售收入、市场份额、销售量、单位销售成本和收入。这些会计计量是具有广度的,因为他们提供了比仅仅简单地基于市场份额所进行的评估更多的关于竞争对手的情况。竞争对手单位成本的增加可能原本是一个好的征兆,然而,如果这种增加是由追加对广告费用的投入以增强品牌知名度,或者是由投资新产品开发造成的,则变动的成本结构更可能恰恰意味着竞争对手正在保持较强势的竞争地位。  基于公开财务报表的竞争对手评价(Competitor Appraisal onPublished financial Statement)  是指对竞争对手公开的财务报表进行的数字性分析,作为竞争对手竞争优势评估的一部分。实际上,这是基于对公开财务报表的解释而进行的竞争对手业绩评价。与前面讨论的方法不同,对公开财务报表的解释包含了受传统会计教育的会计师所熟知的一切技术,运用这种分析模式评估竞争对于竞争优势的关键来源,可以获得具有战略意义的结果。分析的内容包括监测销售趋势和利润水平,以及资产和负债的运动。  (三)品牌价值会计  品牌价值预算(Brand Value Budgeting)  这是将品牌价值应用于分配资源的管理决策,旨在支持或提升一个品牌的地位,因而将注意力置于管理当局关于品牌争议的对话上的过程。  品牌价值监控(Brand Value Monitoring)  是通过评估品牌强度因素而对某一品牌进行的财务估价。这些因素包括:领导能力、稳定性、市场、国际化能力、趋势、支持和与历史品牌利润相结合的品牌保护。  品牌价值预算和监控可以统称为品牌估价,它仅能应用于拥有品牌产品或劳务的企业。此项战略管理会计技术出现较晚,也存在较多的争议。但是对于拥有著名品牌的公司来讲,将品牌价值作为衡量市场成就的因素是非常合理的。当然,与其他因素相比较,品牌估价实务的战略影响取决于估价方法的使用。  以上列举的12种战略管理会计实务,并不能代表所谓普遍公认的观点,这是因为人们对战略管理会计实务范围的理解尚存在一些分歧。国外的研究表明,竞争对手会计和战略定价在企业中的应用最为广泛。将各种战略管理会计实务应用于企业战略当中,需要更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分析方法。由此得到的信息应用于企业的战略决策和控制,就达到了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尚不够广泛,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进入国际市场的步伐的加快,其应用前景将会十分广阔。我们有必要对相关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和推广,并在应用当中加以丰富和完善。

主考院校要求写什么题目

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论文2000字

知识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运用越来越重要,本文在归纳出知识管理基本思想的基础上,具体从企业知识库、企业产品创新、企业客户管理等几方面说明知识管理在企业中的运用。 关键词:知识管理 知识库 产品创新 客户管理 邓立治版权所有 随着知识经济的初显峥嵘,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已成为全球的发展战略。知识作为企业中一种新的资源这种观念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和接受,为了有效地利用好这一资源,知识管理将成为企业管理者最为关注的话题。 一、知识经济下的知识管理和企业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企业将主要通过知识而不是金融资本或自然资源来获取竞争优势。企业的知识将成为和人力、资金等并列的资源,并且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劳伦斯·普鲁萨柯(Laurence Prusak)指出:唯一能给一个组织带来竞争优势,唯一持续不变的就是知道什么,如何利用所拥有的知识和以更快的速度获取新知识。所以知识管理在企业中处于战略性地位,任何一个现代化企业都应该把它提升到战略角度来考虑。 (一)知识管理的现状 企业的知识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它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考察和分析管理问题。近年来许多学者和团体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知识管理的定义。比较有代表的有:“知识管理是指为了增强组织的绩效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Bassi,1997)。“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地发现、选择、组织、过滤和表述信息的过程,目的是改善雇员对待特定问题的理解。”(E.Maise,1998)。总之知识管理的基本思想是“在充分肯定知识对企业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创造一种环境,让每位职员能获取,共享知识。使用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知识和信息以形成个人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出新的知识。并支持、鼓励个人将知识应用,整合到组织的产品和服务中去,最终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经济效益。” 企业的知识管理的基本职能有三个,如图1所示,它们分别是外化、内化和认知过程。 (1)外化:外化包括一个强大的搜索、过滤与集成工具,从企业内部和外部知识中获取对企业现在和未来有用的各种显性和隐性知识,在用知识库储存起来,在用一个文件管理系统对储存的知识进行分类,并找出其间隐含的联系和关系。(2)内化:指发现知识库中与知识寻求者相关的知识,并把相关的知识呈现给知识需求者。知识的需求者根据这些知识再进行知识的创新,由此循环。(3)认知:认知是经由前几个功能交换得出的知识的运用, 是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 (二)知识管理对现代化企业的重要性 知识管理对现代化企业来说非常重要,除了可以在企业内建立一种知识的积累、共享和传递的机制,来加强知识资源的管理外。还有以下几个直接的因素   ● 人员流动特别是关键人员的流动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企业因此可能丧失一部分多年实践中所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和方法;   ● 员工相互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机会越来越少;   ● 一些复杂的业务流程难以在短时间内被人所理解和接受;   ● 进行客户关系管理,提升客户的满意度进而提高客户对公司和品牌的忠诚度;   ● 由于知识的不断产生,同时知识本身特别是一些专门的知识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员工有持续再学习的需要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要求,迎接新的挑战;   ● 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敏捷的反应和调整。  所以为了解决以上出现的情况,企业管理者引入知识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知识管理可以为企业管理者实现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显性知识易于整理和储存,隐性知识集中在劳动者脑里。知识管理有助于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处理并把这些知识用一种适合于社会环境的方式表现出来。实施良好知识管理的管理者能够对外部需求作出敏捷反应,明智地应用内部资源并预测外部市场的发展方向及其变化。 二、知识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运用 (一)知识管理与企业知识库的建立 国外知识型企业大多十分重视组织和建设企业知识库,广泛采集与企业经营发展有关的各种经验和知识,经过分类编目,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存储和积累起来,成为企业知识共享和使用的必备基础结构,构成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企业知识资源的集散中心。而国内企业在这方面比较欠缺,所以对于现代化企业来说建立企业知识库对知识进行有序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企业的知识库内容可以非常丰富,这其中可以包括:(1)公司的人力资源状况。知识管理是从强调人的重要性、人的工作实践和文化开始的,然后才是技术问题。因此,公司的人力资源状况是知识库的首选。(2)公司员工的各种经验和建议。员工解决各种难题的成功经验或方法建议,由专家评审小组进行审核,经筛选后存入知识库,并列出提供者姓名,以资鼓励其积极性。(3)公司各部门和各地分公司的内部资料。(4)公司客户的全部信息。由此可以了解客户的需求的新动态和其对产品的偏好。(5)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及合作伙伴的详细资料。这样可以为公司人员了解对手的动态提供一个平台。(6)公司内部研究人员的研究文献和研究报告。内容如此广泛而丰富的知识库通过企业内部网络系统为全体员工提供快捷和方便的服务,公司员工可以使用该系统查询和获取必要的知识和信息,也可在虚拟的公告板上相会,交流和讨论各种问题。 企业知识库对于企业的知识管理有莫大的帮助,这主要有:(1)企业知识库乃是这些企业信息库或数据库发展出来的高级形式,它正在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推动难以“言传”、只能“意会”和“身教”的隐性经验知识的文字化和编码化进程,从而实现更多知识的无障碍交流和共享。库藏也比一般信息库更广泛、更丰富。(2) 企业知识库的组建并发挥功能,正在加快和完善企业知识的采集和加工、积累和交流、共享和使用的有序过程。其中知识的分类、时事和新闻栏目的开设、生产方法的优选、成功商业经验和管理经验的报道以及员工建议和客户知识的进入知识库等,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3) 企业知识库的文化环境乃是其成功组建和持续发挥作用的基础性条件,企业文化和员工的精神状态乃是对知识库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企业艰苦创业和不断创业的文化氛围,员工积极进取和旺盛的求知欲望,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以及与合作伙伴共存共荣的品格风范等,都成为企业知识库成功实践的文化支持和力量源泉。 (二)知识管理与企业产品创新过程 知识管理在企业产品创新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并且渗透到了企业产品创新的各个过程。在这我们可以把产品创新过程分为四部分,即产生产品创新想法的过程、产品创新想法实现的过程、创新产品的商业化过程和新产品知识的共享过程。 (1)产生产品创新想法的过程:产生产品创新的冲动需要一定的动因。而对产品喘息的意识和火花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之上。在产生一个创新的想法之前,知识的内化过程已经发生,也就是指相关知识的共享和交流已经发生。并且也就是在此基础上,个人通过对知识的获取、自身经验和与他人交流使产品得到创新。所以产品创新离不开知识的内化过程。 (2)产品创新想法的实现过程:怎样才能是这个产品创新的想法获得实现呢?最重要的让有关部门和人员能理解这个想法所蕴涵的基本思路,这也是说要把这个个人的隐性知识进行外化成为一种明确的概念。这个概念可以是字面的描述、原型、试验等等,并由整个组织的人员对其实现。这样,想法就能够一步步得到证实并最终成为一种基于产品的发明。 (3)创新产品的商业化过程:为成功实现产品商业化,首先要做的是要有一种整体方法将企业已有知识和伙伴知识有效的整合起来,这些知识的结合对于最终开发一个有市场价值的创新产品非常重要。其次,这些知识还需要跨越组织得到整合,因此也因能够实现和供应商、分销商、广告代理商等之间的知识交流, 进行市场研究、制定公司产品策略等,以使新产品的商品化能够得到有效的资源支撑,假如这种产品能被客户所接受而创造出经济价值,就将最终成为创新的产品,最终实现它的商业化过程。 (4)新产品知识的共享过程:在商业化后,总结出新产品的知识,并使这些知识继续提供给相关人员共享。这样,就可以为下一个产品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并由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三)企业设立知识管理部门,建立知识经理制度 知识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必须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负责,对其进行管理,才能提高其利用效果,充分发挥知识创造财富的巨大价值。目前,国外许多大型企业已经建立其以知识总监CKO(Chief Knowledge Officer)为中心的知识管理体系,其地位居于行政总监CEO和信息总监CIO之间,是公司中最具有挑战性的职位,其主要任务是将知识资本化。具体职责应包括:首先,为组织建立一套知识管理的信息基础结构。它包含综合的技术基础结构,如技术支持环境的建立、知识管理工具的选择等;人力基础结构,如人力资源的发展机制、智力知识库的建立和维护等;环境基础结构,如连接于国际商业环境的知识网络和知识组织(团队)等。其次,为组织营造一种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的企业文化。CKO必须配合组织的高层管理团队出台一系列激励机制,促进以知识导向开展工作。通常,CKO此时会真切地感到来自组织多方面、多层次的挑战和压力。最后,为组织获得经济回报。CKO必须决定如何通过知识管理更好地产生知识产品,以便帮助组织赚钱或者省钱。(四)企业客户的知识管理 了解客户的知识对企业来说十分重要,而目前的现状是大多数企业缺乏详细的客户资料。而在现代化的企业中我们因该不遗余力的去了解客户的知识,了解他们到底需要什么,并提高他们对本企业的忠诚度。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比如说: (1)在销售人员接触顾客时,可以通过各种手段了解其个人信息,这些信息将汇总到企业知识库中,这些信息经过信息提炼与数据挖掘过程形成关于顾客的知识,比如“青年人喜欢休闲服饰”、“学生喜欢购买音像制品”……然后,该知识库根据顾客的信息归纳出该顾客的购买倾向,生成顾客知识,并由此为顾客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而每次的个性化服务结果都会记入到顾客知识库中去。顾客知识库将尽量保持精简,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下保持过旧的纪录是毫无意义的,所以要及时更新并使顾客信息系统化,这样就能及时更换掉数据垃圾,为顾客以后的服务提供知识和信息,提高企业反映顾客需求的速度,缩短为顾客服务的时间,这样对客户的知识管理可以增加顾客服务的满意度。 (2)在对代理商、销售商的调查和反馈过程中,可以了解客户需求的最新动态。经过专门人员的处理和归纳可以使其系统化,并纳入企业的知识库中。这样为企业其他不太接触客户的部门人员了解客户和市场提供一个便捷的途径,使客户的知识得以共享。这样才能更好得发挥企业人员得主观能动性。 (3)对客户进行知识管理能更好的留住客户,使消费者成为企业长期忠实的客户,保证企业能够拥有稳定的顾客群,企业在进行营销时,能够从对客户知识管理中分析出顾客是什么人,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并且可以通过了解客户的知识,采取一些好的促销方式,与客户建立紧密的联系,使客户不再转向其竞争对手。所以在企业客户的知识管理过程中,我们主要考虑的是通过客户的知识管理,如何能够有效的为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和有效的解决企业面对客户的复杂繁琐事务,为企业提供迅速反应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缩短客户服务时间与流程,增加客户服务满意度,提高其对企业产品的忠诚度。

全球经济正朝着多元化、一体化发展,而市场营销是企业管理中的命脉,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砝码。市场营销中视顾客为上帝,以消费者市场为主要研究对象。现代营销战略家阿尔。拉依斯曾经论述:"市场营销是一场战争,敌人是竞争对手,顾客是赢得胜利的基础。"从早期的快餐业、饮料业到近年的电脑业、汽车业以及房地产业,都反映出市场营销的"战争"特性。这种战争是没有硝烟的战争,是以价格、渠道、媒体、促销等为武器的战争。它的胜负不取决于武器的先进,而取决于正确的营销策略以及高效的运作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市场竞争力。如此看来,企业家要了解"市场营销"这个专名词的定义是非常有必要的。市场营销的含义就是指与市场有关的一切人类活动,即为满足人的需要和欲求而利用市场来实现潜在交换的活动。它是企业与顾客之间双方寻求有价值的物品的交换活动。著名的麦卡锡教授在《基础营销学》一书中,第一次提出市场营销组合"4P策略",即产品、价格、销售区域及促销手段,以此满足目标市场顾客的需求。克特尔教授又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市场营销"的"6P策略",即加进了政治力量和公共关系,后来他在1986年6月来中国讲学时,又提出加进了探查、划分、优先、定位,这就构成了营销组合的10P策略。 随着新经济的迅速发展,新型营销的模式也随之产生,主要表现为四种类型:一是服务营销、二是网络营销、三是概念营销、四是整合营销。新型市场营销与传统市场营销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市场的主导位置不同。前者是消费观念导向,"以消费者为中心",把市场看成生产过程起点,企业的职责首先是进行市场调查,了解顾客的实际需要,从而生产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后者是生产观念导向,"以生产为中心",把市场作为生产过程的终点,企业的职责就是直接将产品推入市场。新型市场经济模式的创新性使得原来只注重眼前效益的传统营销模式受到重创,同时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这一飞跃也使企业的营销观念从过去的以企业为中心转变到现在的以顾客为中心,从而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新型市场营销模式经过不断的实践总结及发展演变,已受到广泛的认可和重视。根据其特性和规律,制定市场操作规范,完善运营机制,重点围绕发挥企业自身优势,激发营销队伍的创造性来开展科学营销,牢固树立市场决定一切的经营观念。由此看来,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应该把如何创新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市场营销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按照新型市场营销模式的四种类型,结合行业和企业背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倡导优质服务,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工作原则面对用户。 长期以来,电力行业都把"人民电业为人民"作为自己的服务宗旨。"视顾客为上帝"已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一句美言,它必须货真价实。日前,电力系统开展的"光明工程",就是按照营销学中新型营销观念--"以消费者为中心"组织实施的。它一改过去那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工作作风,用微笑服务迎送每一位客户;一改过去那种"吃、拿、卡、要"的不良现象,用严密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组织纪律约束工作人员;一改过去个别职工滥用职权所出现的"人情电"、"关系电"、"权利电",按标准化、规范化的服务要求,让客户得到方便、快捷、满意的服务。 通过改善服务,大力开拓丁电力市场,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从根本上增强了电力的整体实力,从而更好的向社会提供优质良好的服务。二、强化营销队伍,整理销售渠道,科学规范管理。 由于电是一种特殊商品,它能满足顾客的核心利益。因此,电力部门应以这些核心利益为出发点,重视分析与研究市场需要,了解顾客现在和将来的需求,以"以消费者为导向"的观念来指导整个公司的运转。从组织结构、部门关系、设备配备、经费使用到人员安排以及激励机制的制定和完善等,都以市场为核心进行统筹安排。其间,利用完善的销售网络,利用现代观念、现代技术手段,建立正常的工作秩序,运用市场营销的理论与营销组合策略,进行点到点、点到面、面到面的广泛交流,也是一种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的有效手段。另外,建立一支善于打硬仗的营销队伍,能够出奇制胜地占有市场,也不失为一条制胜法宝。 三、完善经营管理体系,提高工作效率,全面参与市场竞争。 常言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在新经济活动中,信息的获取是重中之重,它能激活整个市场,使营销这一"战争"更为激烈。因此,设立相关的市场研究机构及信息网络通道,对提高营销工作效率和全面参与市场竞争有着必要的保证。日本丸井百货公司原为13平方米的一家小店,由于后期加强了对经济环境的分析及大量的市场调查,发现了日本青年的支出模式有超前消费的冲动,于是,商品实行分期付款。这一举措很受青年人的欢迎。于是这一批固定消费者在其总顾客流量中占到82%。如今,这家公司已发展成为日本有名的大企业。

现代企业管理论文2000字开头

知识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运用越来越重要,本文在归纳出知识管理基本思想的基础上,具体从企业知识库、企业产品创新、企业客户管理等几方面说明知识管理在企业中的运用。 关键词:知识管理 知识库 产品创新 客户管理 邓立治版权所有 随着知识经济的初显峥嵘,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已成为全球的发展战略。知识作为企业中一种新的资源这种观念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和接受,为了有效地利用好这一资源,知识管理将成为企业管理者最为关注的话题。 一、知识经济下的知识管理和企业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企业将主要通过知识而不是金融资本或自然资源来获取竞争优势。企业的知识将成为和人力、资金等并列的资源,并且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劳伦斯·普鲁萨柯(Laurence Prusak)指出:唯一能给一个组织带来竞争优势,唯一持续不变的就是知道什么,如何利用所拥有的知识和以更快的速度获取新知识。所以知识管理在企业中处于战略性地位,任何一个现代化企业都应该把它提升到战略角度来考虑。 (一)知识管理的现状 企业的知识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它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考察和分析管理问题。近年来许多学者和团体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知识管理的定义。比较有代表的有:“知识管理是指为了增强组织的绩效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Bassi,1997)。“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地发现、选择、组织、过滤和表述信息的过程,目的是改善雇员对待特定问题的理解。”(E.Maise,1998)。总之知识管理的基本思想是“在充分肯定知识对企业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创造一种环境,让每位职员能获取,共享知识。使用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知识和信息以形成个人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出新的知识。并支持、鼓励个人将知识应用,整合到组织的产品和服务中去,最终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经济效益。” 企业的知识管理的基本职能有三个,如图1所示,它们分别是外化、内化和认知过程。 (1)外化:外化包括一个强大的搜索、过滤与集成工具,从企业内部和外部知识中获取对企业现在和未来有用的各种显性和隐性知识,在用知识库储存起来,在用一个文件管理系统对储存的知识进行分类,并找出其间隐含的联系和关系。(2)内化:指发现知识库中与知识寻求者相关的知识,并把相关的知识呈现给知识需求者。知识的需求者根据这些知识再进行知识的创新,由此循环。(3)认知:认知是经由前几个功能交换得出的知识的运用, 是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 (二)知识管理对现代化企业的重要性 知识管理对现代化企业来说非常重要,除了可以在企业内建立一种知识的积累、共享和传递的机制,来加强知识资源的管理外。还有以下几个直接的因素   ● 人员流动特别是关键人员的流动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企业因此可能丧失一部分多年实践中所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和方法;   ● 员工相互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机会越来越少;   ● 一些复杂的业务流程难以在短时间内被人所理解和接受;   ● 进行客户关系管理,提升客户的满意度进而提高客户对公司和品牌的忠诚度;   ● 由于知识的不断产生,同时知识本身特别是一些专门的知识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员工有持续再学习的需要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要求,迎接新的挑战;   ● 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敏捷的反应和调整。  所以为了解决以上出现的情况,企业管理者引入知识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知识管理可以为企业管理者实现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显性知识易于整理和储存,隐性知识集中在劳动者脑里。知识管理有助于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处理并把这些知识用一种适合于社会环境的方式表现出来。实施良好知识管理的管理者能够对外部需求作出敏捷反应,明智地应用内部资源并预测外部市场的发展方向及其变化。 二、知识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运用 (一)知识管理与企业知识库的建立 国外知识型企业大多十分重视组织和建设企业知识库,广泛采集与企业经营发展有关的各种经验和知识,经过分类编目,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存储和积累起来,成为企业知识共享和使用的必备基础结构,构成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企业知识资源的集散中心。而国内企业在这方面比较欠缺,所以对于现代化企业来说建立企业知识库对知识进行有序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企业的知识库内容可以非常丰富,这其中可以包括:(1)公司的人力资源状况。知识管理是从强调人的重要性、人的工作实践和文化开始的,然后才是技术问题。因此,公司的人力资源状况是知识库的首选。(2)公司员工的各种经验和建议。员工解决各种难题的成功经验或方法建议,由专家评审小组进行审核,经筛选后存入知识库,并列出提供者姓名,以资鼓励其积极性。(3)公司各部门和各地分公司的内部资料。(4)公司客户的全部信息。由此可以了解客户的需求的新动态和其对产品的偏好。(5)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及合作伙伴的详细资料。这样可以为公司人员了解对手的动态提供一个平台。(6)公司内部研究人员的研究文献和研究报告。内容如此广泛而丰富的知识库通过企业内部网络系统为全体员工提供快捷和方便的服务,公司员工可以使用该系统查询和获取必要的知识和信息,也可在虚拟的公告板上相会,交流和讨论各种问题。 企业知识库对于企业的知识管理有莫大的帮助,这主要有:(1)企业知识库乃是这些企业信息库或数据库发展出来的高级形式,它正在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推动难以“言传”、只能“意会”和“身教”的隐性经验知识的文字化和编码化进程,从而实现更多知识的无障碍交流和共享。库藏也比一般信息库更广泛、更丰富。(2) 企业知识库的组建并发挥功能,正在加快和完善企业知识的采集和加工、积累和交流、共享和使用的有序过程。其中知识的分类、时事和新闻栏目的开设、生产方法的优选、成功商业经验和管理经验的报道以及员工建议和客户知识的进入知识库等,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3) 企业知识库的文化环境乃是其成功组建和持续发挥作用的基础性条件,企业文化和员工的精神状态乃是对知识库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企业艰苦创业和不断创业的文化氛围,员工积极进取和旺盛的求知欲望,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以及与合作伙伴共存共荣的品格风范等,都成为企业知识库成功实践的文化支持和力量源泉。 (二)知识管理与企业产品创新过程 知识管理在企业产品创新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并且渗透到了企业产品创新的各个过程。在这我们可以把产品创新过程分为四部分,即产生产品创新想法的过程、产品创新想法实现的过程、创新产品的商业化过程和新产品知识的共享过程。 (1)产生产品创新想法的过程:产生产品创新的冲动需要一定的动因。而对产品喘息的意识和火花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之上。在产生一个创新的想法之前,知识的内化过程已经发生,也就是指相关知识的共享和交流已经发生。并且也就是在此基础上,个人通过对知识的获取、自身经验和与他人交流使产品得到创新。所以产品创新离不开知识的内化过程。 (2)产品创新想法的实现过程:怎样才能是这个产品创新的想法获得实现呢?最重要的让有关部门和人员能理解这个想法所蕴涵的基本思路,这也是说要把这个个人的隐性知识进行外化成为一种明确的概念。这个概念可以是字面的描述、原型、试验等等,并由整个组织的人员对其实现。这样,想法就能够一步步得到证实并最终成为一种基于产品的发明。 (3)创新产品的商业化过程:为成功实现产品商业化,首先要做的是要有一种整体方法将企业已有知识和伙伴知识有效的整合起来,这些知识的结合对于最终开发一个有市场价值的创新产品非常重要。其次,这些知识还需要跨越组织得到整合,因此也因能够实现和供应商、分销商、广告代理商等之间的知识交流, 进行市场研究、制定公司产品策略等,以使新产品的商品化能够得到有效的资源支撑,假如这种产品能被客户所接受而创造出经济价值,就将最终成为创新的产品,最终实现它的商业化过程。 (4)新产品知识的共享过程:在商业化后,总结出新产品的知识,并使这些知识继续提供给相关人员共享。这样,就可以为下一个产品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并由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三)企业设立知识管理部门,建立知识经理制度 知识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必须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负责,对其进行管理,才能提高其利用效果,充分发挥知识创造财富的巨大价值。目前,国外许多大型企业已经建立其以知识总监CKO(Chief Knowledge Officer)为中心的知识管理体系,其地位居于行政总监CEO和信息总监CIO之间,是公司中最具有挑战性的职位,其主要任务是将知识资本化。具体职责应包括:首先,为组织建立一套知识管理的信息基础结构。它包含综合的技术基础结构,如技术支持环境的建立、知识管理工具的选择等;人力基础结构,如人力资源的发展机制、智力知识库的建立和维护等;环境基础结构,如连接于国际商业环境的知识网络和知识组织(团队)等。其次,为组织营造一种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的企业文化。CKO必须配合组织的高层管理团队出台一系列激励机制,促进以知识导向开展工作。通常,CKO此时会真切地感到来自组织多方面、多层次的挑战和压力。最后,为组织获得经济回报。CKO必须决定如何通过知识管理更好地产生知识产品,以便帮助组织赚钱或者省钱。(四)企业客户的知识管理 了解客户的知识对企业来说十分重要,而目前的现状是大多数企业缺乏详细的客户资料。而在现代化的企业中我们因该不遗余力的去了解客户的知识,了解他们到底需要什么,并提高他们对本企业的忠诚度。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比如说: (1)在销售人员接触顾客时,可以通过各种手段了解其个人信息,这些信息将汇总到企业知识库中,这些信息经过信息提炼与数据挖掘过程形成关于顾客的知识,比如“青年人喜欢休闲服饰”、“学生喜欢购买音像制品”……然后,该知识库根据顾客的信息归纳出该顾客的购买倾向,生成顾客知识,并由此为顾客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而每次的个性化服务结果都会记入到顾客知识库中去。顾客知识库将尽量保持精简,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下保持过旧的纪录是毫无意义的,所以要及时更新并使顾客信息系统化,这样就能及时更换掉数据垃圾,为顾客以后的服务提供知识和信息,提高企业反映顾客需求的速度,缩短为顾客服务的时间,这样对客户的知识管理可以增加顾客服务的满意度。 (2)在对代理商、销售商的调查和反馈过程中,可以了解客户需求的最新动态。经过专门人员的处理和归纳可以使其系统化,并纳入企业的知识库中。这样为企业其他不太接触客户的部门人员了解客户和市场提供一个便捷的途径,使客户的知识得以共享。这样才能更好得发挥企业人员得主观能动性。 (3)对客户进行知识管理能更好的留住客户,使消费者成为企业长期忠实的客户,保证企业能够拥有稳定的顾客群,企业在进行营销时,能够从对客户知识管理中分析出顾客是什么人,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并且可以通过了解客户的知识,采取一些好的促销方式,与客户建立紧密的联系,使客户不再转向其竞争对手。所以在企业客户的知识管理过程中,我们主要考虑的是通过客户的知识管理,如何能够有效的为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和有效的解决企业面对客户的复杂繁琐事务,为企业提供迅速反应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缩短客户服务时间与流程,增加客户服务满意度,提高其对企业产品的忠诚度。

现代企业已经成为国家管理中的重要元素,其社会责任和义务凸显。西方企业管理既有优势也有不足,所以有必要在 学习西方企业管理的同时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管理理念,倡导得民心者得企业的管理思想,对企业进行科学化管理。 一、企业管理的概念 企业已经不是18世纪以前资本家私营企业那般简单和原 始。现代企业中涵盖着政治的、金融的、经济的、法律的、制度 的、社会保障的、乃至社会化再教育的、人民福利的等诸多的社 会要素,其社会责任和社会影响非常巨大。企业已经是国家管 理中的重要单位。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体化的进程,企业必将是 国家管理中的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单位,企业管理的水平也在 相当程度上标志着国家管理的水平。因此,对于企业进行科学 化管理就极其重要了。 科学的企业管理之原理不是寥寥数语就可以介绍的,但是 对于科学的企业管理原则、方法是可以简单再简单地说明出来 为什么这样说?科学成果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两个字“:简单”。 曾对很多中老年朋友介绍他们使用电脑,但很多人畏惧 他们怕的是什么呢?怕的是计算机高深,不能掌握。我告诉他们 科学的结果就是简单,如果计算机在使用上弄的很复杂就失去 了高科技的意义,也就是说失去了科学的意义。 企业科学的企业管理也是如此,其管理原理虽然非常深邃 复杂,但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必然(须)是简单的、易操作的。 在MBA管理学中,罗宾斯先生把管理定义为“:是指使他人 或者和其他人一起有效率和有效或地将事情完成的过程”。这 个定义强调了过程、有效率和有效果,但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 三个字“使他人”,如果没有这三个字那么任何一个单位的员工 所做的工作都应该具备过程、有效率和有效果,而即便加上了 “使他人”三个字也没有突出管理人员脑力劳动的重要特征。 预测性、逻辑性、创造性、权衡性和调度性这个管理者的基 本思维和职业特征被忽视了,那么就没有弄清楚什么是企业管 理者,那么也就忽视了建立和建设管理型的思维程序,就无法 科学的培养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就无法科学地建立和建设优 秀的企业领导团队,这个问题尤为严重。 那么什么是企业管理?我认为企业管理就是预测、决策、调 度。预测:是指对内外相关信息的采集、储存和分析处理;决策: 是指对信息处理、分析结果基础上左右权衡之后的抉择;调度: 就是安排调动企业内部机制中诸因子实施决策。 二、企业管理中现存的问题 一)管理者有把员工当做机器来看待的倾向 不能否认,一个私有(也包括一些公有)权力者能够把员工 当做机器看待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进步。原始的企业盛行着对 工人阶级的剥削和压迫,资本家想尽办法在工人躯体里榨出油 水,增加必要劳动时间、调高质量要求、增加劳动强度,目的只 有一个———增加自己企业效益,为企业最大效益来挖掘员工各 种潜力。 剥削和压迫导致了工人的反抗,剥削和压迫也导致了大量 的工人生病乃至死亡。资本家也会算账,工人本来就是资本家 管理下的肉体机器,机器需要保养,需要休息,需要大修,那么 对肉体机器是保养好还是剥削压迫好?前者工人可以安稳地工 作,后者工人也会用尽办法来反抗剥削和压迫,那么,与其剥削 导致工人病、死,剥削导致工人消极怠工、罢工甚至是暴力反 抗,还不如给工人一定的实惠让他们安稳地工作。 最常用的是他律的制度和激励技巧。员工在他律的压力下 机械性地进行工作,在激励的刺激下在竞争中生存,不论是他 律还是激励,说穿了就是原始残酷的资本家遗留下来的管理工 人的手段而已,这些管理没有真正把员工当做一个活生生的人 来看待。他律也好,激励也罢,那不过是一软一硬调教畜生般的 手段,老板高高坐在金字塔之上。智慧的领导从不靠霸道树立 威信,那是极度愚蠢的行为。一个人的威信来自哪里?来自对 (正确)原则内涵的理解和坚持,来自对言行的高度统一,来自 对下属的认真负责。 非常遗憾的是,在我们引进西方企业管理方法的时候放弃 了我们优秀的管理内涵———凝聚人心,而且把西方管理术中最 腐朽的东西拣来,什么东西呢?就是把工人当做机器!那些管理 者用尽了西方管理术仍不奏效,便一脸铁青用霸道来稳定自己 的权威,或者再用末位淘汰制来威胁员工。这是什么?说穿了就 是管理者黔驴技穷而已,是高度的管理无能。 (二)没有把权衡术当做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 一些企业的管理者不习惯也不懂得权衡利弊,更不习惯全 方位地权衡利弊。不懂权衡就不懂得得失,不懂得得失就无法 进行科学管理,因为不懂得权衡的管理者往往只顾及了眼前利 益而忽略了长远利益,只顾及了局部利益而损失了大局利益, 而这样的损失必然是惨重的。所以,一定要培养管理者掌握权 衡术,习惯全方位权衡利弊。 (三)信息的匮乏和不科学,预测的近视、盲视化 1.很多企业的基层单位尚不能直接接触市场等相关的外 界信息,更谈不上对相关信息的采集和分析,作为基层单位对 相关的市场信息的采集和分析是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 环节。由于信息的近视和盲视决策者往往只顾自我利益不顾及 企业的纵横连带的关系,没有比较稳定的、相互协作的企业发 展外围环境。 2.高管理层不能与基层进行信息的有效沟通,没有建立 企业内部信息网络(不是单只计算机网络)。 3.没有预见性。必须指出的是,一些企业管理层不习惯对 政治的、金融的、经济的大气候进行分析预测,这次金融危机推 倒一片企业就是惨痛的教训。没有足够的预见性就不会有长远 的、大局的认识,就必然没有确实的保障体系的建立,这就如同 汽车只有油门而没有刹车装置。 4.腐败的管理思想严重。一些管理者不能客观地对下属 的专业、素质、性格进行分析,在用人上任人唯亲,因此,在管理 上不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一个管理者思维的腐败愚蠢对企 业的危害最为严重。 (四)过度强调竞争 竞争在自然界比比皆是,但是团结协作在自然界中更是数 不胜数。一味地强调竞争,把很多的人、很多的关系,甚至是内 部关系都当做竞争对象,其局面必然是纷纷落马,危机、矛盾往 往就在这种环境下被制造出来。 三、用心凝聚成企业健康的生命 (一)让员工安居乐业 企业不单单是老板自己(或政府)获利的单位,更是员工赖 以生存的家。所以企业否给员工一个安居乐业的保障是关乎企 业、国家乃至人类安全(文明)的大事。 中国的管理思想来自国家管理繁荣全民的哲学,西方的管 理思想则是来自资本家为自己企业谋利的思想,有着本质的不 同。因此我说,中国管理思想侧重与人民的同心,而西方管理思 想侧重企业自身效益。 不过在西方管理过程中也诞生了很优秀的管理手段,我们 应该科学地学习西方管理学当中有用的东西。我认为关键是要 学习他们企业的质量控制的成果,但是学习必须有取有舍,要 取其精华。比如,日本50年代推行的5S方法也值得我们学习。但 我认为,不论是六西格玛还是5S,还是什么管理方法,一定要简 单,容易理解,容易操作,简单才是科学成果的使用特性。有一 本介绍5S的书写了将近20万字似乎还没有写完,其实完全没有 必要。员工清理工作环境,将废物等归类存放那本来就是企业 管理应该要求到的。工作环境弄的像猪窝一样必然浪费,必然 影响工作质量。 西方的管理手段没有完全脱离原始资本家剥削压迫的遗 传,即便他们增加了若干工人的福利和保障,但他们的一切其 宗旨还是为资本家谋利服务的,这很悲哀。我们的一些管理者只接受了西方管理中的糟粕,是什么呢? 就是只重眼前自我的效益,甚至是只重视个人利益。他们视企业 是自己可以为所欲为的王朝,视员工是自己的下人。他们随意把 员工当做包袱和垃圾扔来扔去,甚至把国有资产当做私人的礼包 换回顶顶乌纱!十分可笑的是,这些管理者所捡回的糟粕,其实是 在19世纪就被聪明的西方资本家扔到垃圾箱里的东西了。 得民心者得天下,得民心者得企业。 得民心者得企业?我相信有很多人不认同。因为很多人都 会问,私有企业是老板自己的,国有企业主管是政府任命的,与 民心有何关系? 不错,企业是你的。但是企业是由人组成的,天下的管理者 都知道企业管理就是在管理人。就算你把员工当做机器,那么 你的机器没有达到使用效率,这个效率只有百分之十,那么你 的企业是不是等于失去了百分之九十?一个企业,如果员工不 能主动地、创造地、协作地、与企业同心同德、同舟共济地开展 工作,那么就损失了人力的最大、最有效资源!如此不是企业最 大的亏损么?管理,主要就是在人力资源当中得到效益、增加效 益,甚至是创造奇迹。那么员工赖以生存的企业没有生活保障、 没有工作保障、没有保健医疗的保障、没有养老保障、心理需求 得不到满足,员工们能够发挥他们的才智么?员工能够给你反 馈自己捕捉到、意识到的非常有价值的信息么?当然不能。不给 员工一定的保障,不给员工一个愉快的工作环境,员工即便不 消极怠工,不暗地干扰生产也实在没有办法给你一个最大的奉 献,他最多只能在他律环境下机械地工作。 国家、企业尤其应该重视给员工安居乐业的基本保障。这 个问题需要各个阶层的管理者用良心来执行。 (二)使企业人同舟共济 企业有兴有衰,企业人能够同舟共济、同心同德才能应对 机遇和挑战。 企业的生命在哪里?很多人说是在产品质量上,实在是错 误。再好的质量如果没有人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制造,没有人进 行科学的推销,无用。所以企业的生命就是人气的旺盛。什么是 人气的旺盛?就是企业人朝气蓬勃、阳光向上、团结协作、同舟 共济!这样的企业是最具有生命实力的企业。 为什么自古以来人们常说:三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为什 么有“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的说法?就是说有了同心便有 了大财富,有了共谋就有了大智慧。 怎样才会使人同心呢?这要首先了解人,了解什么是人的 最高需求。没有解决人的最高需求,只把人当做家畜,供给一日 三餐吃饱穿暖了,那是错的。 人的最高需求是情绪的(心理)舒畅。人的生理需求,诸如: 吃穿住等不过是人生命的基本要求,这些要求也是生命的基本 要求,人要通过这些基本的加之其它社会活动要达到心理的满 足。而心理满足同样有一个代谢过程,只让人接受而不宣泄不 行,苦恼的时候需要倾诉,不满的时候需要发泄,情感沸腾的时 候需要表白,有意见的时候需要批评,建议的时候需要提出,愤 怒的时候需要控诉或者指责。 如今,西方企业管理者也似乎发现了沟通的重要,情绪宣 泄的重要,但是他们的认识程度和做法还远远不够,因为他们 是力图让员工在愉快的情绪下增加奉献,而不是出于对员工人 道的尊重和心理需求的满足。 在企业当中应该建立一个使人舒畅的沟通渠道。这个渠道 既是员工发泄情绪、提出意见和建议的途径,也是让员工得到 关怀、得到心理指导的途径,更是领导层了解员工,接受员工批 评的途径。这个渠道就如同是人体的经脉,它能够循环不息的 流动就是企业生命健康的保障。用交流增进理解,用交流化解 矛盾增进团结,用交流相互体谅,用交流适时修正和补充,用交 流达到协调一致积极向上。有了这个保障才有能够同心同德的 基础,才有能够同舟共济的感情基础。

你要的内容已经发送,请看看是不是你需要的。如果满意的话请采纳O(∩_∩)O~~

  • 索引序列
  • 现代企业管理课程论文2000字
  • 现代企业管理论文2000字
  • 企业战略管理课程论文2000字
  • 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论文2000字
  • 现代企业管理论文2000字开头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