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人生杂志社简介

人生杂志社简介

发布时间:

人生杂志社简介

你好象都没有提问题吧?叫我们怎么回答

江西文学与人生杂志社是2012-05-29在江西省南昌市注册成立的全民所有制,注册地址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抚河北路73号6层。江西文学与人生杂志社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60100596529967J,企业法人袁泉,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江西文学与人生杂志社的经营范围是:《文学与人生》杂志的编辑、出版、发行(许可证有效期至2018年12月31日止);设计、发布、代理、制作国内各类广告;文学创作服务(以上项目依法需经批准的项目,需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在江西省,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351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10-100万 规模的企业中,共11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良好。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江西文学与人生杂志社更多信息和资讯。

人物杂志社简介

自从1974年创刊以来,美国的《人物》杂志已经成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每个星期,《人物》都会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报导名人和普通人的故事。为了纪念创刊35周年,《人物》杂志10月9号推出纪念特刊,开始了将持续一年的庆祝活动。《人物》杂志高级编辑埃斯皮诺萨说,10月9号的纪念特刊浓缩了美国过去30年的历史瞬间:  “从柏林墙的倒塌,辛普森杀妻案,9/11恐怖袭击,到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的当选,所有这些历史事件都出现在这期特刊中。我们还回顾了布拉德·皮特和安吉利娜·裘丽的浪漫情史,法拉.弗西和莱恩.奥尼尔的感人爱情,以及过去三十年中最杰出的音乐表演。所以,这期特刊绝对是涉猎广泛,内容精彩。”  代表了《人物》杂志的办刊理念:“我们报导普通人,也报导明星,但他们都有精彩的故事。我们希望呈现给读者的是动人的故事,饱满的感情。我们报导的是有魅力的、让读者有共鸣的人。我们做每期杂志的时候都会提醒自己,‘人物’最初的创办宗旨就是讲述平凡人的不凡故事。”  埃斯皮诺萨说,每期杂志的封面人物都是读者希望获得更多了解的人。这就是已故的戴安娜王妃曾50多次登上《人物》封面的原因。另外,用朱莉亚·罗伯茨、布拉德·皮特和迈克尔.杰克逊作封面也能让杂志热卖。当然了,《人物》的封面上也不乏普通人的面孔。  埃斯皮诺萨说,30多年来,《人物》杂志为了在艰难的传媒业环境中生存发展,要应对各种各样的挑战:  “当然,最大的挑战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上网阅读。传统杂志的销量在下降,因为人们对印刷媒体的态度已经改变了。他们有太多其它的选择了。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几年前推出了自己的网站:。”  那么,《人物》网站最终取代《人物》杂志,传媒业中所有最聪明的脑袋都遇到了这个问题,但是谁也无法给出答案。我相信这一切会自然而然地有个结果。至于印刷媒体是否将以有限的形式存在,我觉得这是有可能的。谁也说不准。不过,我个人觉得,当你躺在海滩上,手里拿着本杂志时,那种感觉是独一无二的,是和抱着笔记本电脑坐在海滩上是不一样的。”  出版业目前的竞争性和开放性都是前所未有的。为了保持在市场上的领先地位,刊物的记者们不但要能使用数码技术,还得能通过深入调查和报导,写出引人入胜的故事:  “我觉得记者的人脉关系比以前更重要了。过去,当影星们要宣传自己的新片子时,他们的公关人员会打电话找‘人物’杂志。而现在,有太多媒体想作这种报导,竞争太激烈了。公关人员可以找很多媒体作采访,宣传电影。此外,新闻出来的速度也比以前快多了,因为网上随时都能发布最新的消息。所以我认为,你必须有更广的人脉,认识更多人,行动要快,头脑要机灵。当然,对干记者的人来说,这些一直是必备的能力。”  埃斯皮诺萨还说,《人物》杂志也和其它媒体一样,正把眼光放在全球市场:  “在过去几年里,‘人物’杂志开辟了印度版。印度‘人物’的版式及编辑概念和美国的是一样的。在印度,这个杂志非常受欢迎。如果你去印度买一本‘人物’,你将会看到,杂志的封面人物是印度宝莱坞的明星。杂志的内容是完全按照印度社会的文化打造的。”  埃斯皮诺萨说,《人物》杂志把挑战当成机遇,力图不断改进创新。不过她说,杂志的基本思想依然是:讲述名人和普通人的不平凡故事。

简介:西安时代人物杂志社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03月16日,主要经营范围为许可经营项目:时代人物期刊出版(许可证有效期至2018年12月31日)等。法定代表人:姚建民成立时间:2012-03-16注册资本:50万人民币工商注册号:610133100016930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法人独资)公司地址:西安曲江新区雁南五路1868号曲江影视大厦11901B室

生活杂志创始人简介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国作家和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的奥克帕克,晚年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自杀身亡。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错综复杂,先后结过四次婚,是美国“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生平:海明威出生于奥克帕克,他在瓦隆湖接受了洗礼仪式。海明威的童年时光大多在瓦隆湖的农舍中度过,小时候喜欢读图画书和动物漫画,听各类型的故事。喜欢模仿不同的人物,对缝纫等家事亦很感兴趣。海明威的母亲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在音乐上有所发展,但海明威却承袭了父亲的兴趣,如打猎、钓鱼、在森林和湖泊中露营等。因此从小在瓦隆湖的农舍中度过的海明威,很热爱大自然。1913年到1917年间,接受高中教育的海明威,学业、体育上成绩优越,在英语方面天赋突出。在初中时,为两个文学报社撰写文章的他有了首次的写作经验。升上高中后,他更成为了学报的编辑。有时他会使用“Ring Lardner J”这笔名写作,以纪念他心目中的文学英雄拉德纳(Ring Lardner)。高中毕业之后,拒绝入读大学的海明威,以18岁之龄到了在美国举足轻重的《堪城星报》(Kansas City Star)当记者,正式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在《堪城星报》工作了6个月的过程中,海明威受到了良好的训练。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顾父亲的反对的海明威,辞掉了记者一职,并尝试加入美国军事以观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斗情况。海明威由于视力缺陷导致体检不及格,只被调到红十字会救伤队担任救护车司机。前往意大利前线途中,他在德国炮火轰炸之下的巴黎逗留。他并没有在安全的旅馆停留下来,反而尽量接近战场。海明威在意大利前线目睹了战争的残酷:米兰附近的一座弹药库爆炸,一个临时停尸场中的女尸多于男尸,令海明威极为震惊。1918年7月8日,海明威在输送补给品时受伤,并把意大利伤兵拖到安全地带,被意大利政府授予他银制勇敢勋章。后来,海明威在米兰一个美国红十字会的医院工作。他早期小说《永别了,武器》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此。海明威把自己当作小说中的主人公,进行本色创作。1920年,海明威迁往安大略省多伦多,居于公寓。居住期间,在《多伦多星报》找到工作的海明威他成为自由作家、记者和海外特派员,并结识了星报记者莫利·卡拉汉(Morley Callaghan),建立友谊。1920至1921年间,在芝加哥北部附近居住的海明威为一所小报社工作。1921年,海明威娶了他的第一任妻子——哈德莉·理察逊(Hadley Richardson),并在9月迁到了芝加哥北部的三层公寓居住。到12月,海明威一家迁出国外,再没有回到那里居住。在巴黎安顿的海明威,给星报进行关于希土战争(1919年-1922年)的采访。回到巴黎之后,安德森引导了海明威参与“巴黎现代主义运动”。 1923年,海明威的处女作《三个故事和十首诗》,在巴黎出版。海明威的第一个儿子出生后,由于要支持整个家庭的开支,海明威辞去多伦多星报的工作。1925年,短篇故事系列《在我们的时代里》出版,显示出简洁的写作风格。1926年,海明威的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出版。1927年,海明威与哈德莉·理察逊离婚,另娶第二任妻子宝琳·费孚(Pauline Pfeiffer)。 并出版《没有女人的男人》。1928年,海明威离开了巴黎,居住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和古巴,过着宁静的田园生活。他经常去狩猎、捕鱼、看斗牛。在陆续几年中,海明威的二儿子与三儿子出生。1931年,海明威迁往基韦斯特(他在那里住的房子现为博物馆),并为《午后之死》和《胜者一无所获》积累素材。1932年,《午后之死》出版。尊奉美国建筑师罗德维希的名言“越少,就越多”,使作品趋于精炼,缩短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提出了“冰山原则”,只表现事物的八分之一,使作品充实、含蓄、耐人寻味。1933年秋天,海明威随一队狩猎的旅行队到了非洲,[13] 他根据在非洲的见闻和印象,于1935年出版了《非洲的青山》、《乞力马扎罗山的雪》、《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1937年至1938年,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奔波于西班牙内战前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作为记者随军行动,并参加了解放巴黎的战斗。在此期间,海明威写的散文《告发》于1969年附《第五纵队与西班牙内战的四个故事》出版。 1940年,海明威与费孚的结束婚姻,在这段期间,身体健康问题接踵而至,对海明威造成很大困扰。 同年,海明威发表了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的反法西斯主义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1950年,以二战后的威尼斯为背景的《过河入林》出版,马尔克斯就曾表示:“没有《过河入林》,就没有《老人与海》。”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海明威立即将自己的游艇改装成巡艇,侦察德国潜艇的行动,为消灭敌人提供情报。上世纪90年代中期,前克格勃人员亚历山大·瓦西里耶夫获准进入苏联情报机关档案馆。结果他惊讶地发现,海明威竟然曾于1941年被招募为克格勃间谍,代号:阿尔戈。可惜没有天分,没有获得任何有价值的情报。1944年,海明威随同美军去欧洲采访,在一次飞机失事中受重伤,但痊愈后仍深入敌后采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获得一枚铜质奖章。1948年,海明威与玛莎离婚,并与战时通讯记者玛丽·维尔许·海明威(Mary Welsh Hemingway)结婚,不久重返古巴。1961年7月2日,海明威用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享年62岁。在海明威一生之中曾荣获不少奖项。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授予银制勇敢勋章;1953年,他以《老人与海》一书获得普利策奖,1954年,《老人与海》又为海明威夺得诺贝尔文学奖。 2001年,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The Sun Also Rises)与《永别了,武器》两部作品被美国现代图书馆列入“20世纪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说”中。海明威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他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海明威的作品标志着他独特创作风格的形成,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国记者和作家,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海明威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的奥克帕克,晚年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自杀身亡。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错综复杂,先后结过四次婚,是美国“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在海明威一生之中曾荣获不少奖项。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授予银制勇敢勋章;1953年,他以《老人与海》一书获得普立策奖;1954年,《老人与海》又为海明威夺得诺贝尔文学奖。2001年,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The Sun Also Rises)与《永别了,武器》两部作品被美国现代图书馆列入“20世纪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说”中。海明威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他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海明威的作品标志着他独特创作风格的形成,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海明威生平简介

香港华人杂志社简介

牛津大学出版社皇冠出版社

属于一本很不错的人文杂志

刘江:《时尚》杂志现在有12本杂志,这是我们创刊十年来成果的体现,创刊《时尚》编辑在93年八月,在当时市场高档杂志是空缺的,当时时尚的起步应该说是填补了一个空白。十年来我们员工不断努力,使《时尚》品牌得到了发扬光大,也对现现在的年轻人群产生了比较深的影响,时尚阶层的影响还是非常巨大的。同时我们杂志也得到快速的发展,特别是近两年我们杂志发展的比较快,所以到今年我们是12本,形成了相当于集团的规模,最重要是这些杂志都在各自的领域里面应该是领军人物。  我们时尚杂出是一本男性和女性内容的综合杂志,两面是双封面,就叫《时尚》,后来根据市场需求变成一本男性的,另外一本《时尚》先生,我们给购买美国的版权,这两本杂志以后我们不断的发展,根据市场的需求我们又创办了时尚家居、时尚旅游、时尚中国时装,还有我们对的时尚健康杂志做了改版。  主持人:《时尚》杂志马上就要迎来它十周岁的生日,这个星期六要举行一个时尚慈善义卖的活动,这是不是《时尚》十周年的序曲呢?  刘江:这个活动体现了时尚的深度的人文精神。体现人们对生活、对环境对人们品味提升,这个杂志也是我们时尚集团做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将近两年的时间,这个杂志已经在这个领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它应该不到两岁,但是它各方面的影响都非常巨大,一个是在读者的认知上,我们有一个排名,是一个第三方的调查,新生代的调查,它已经在高水准读者当中的阅读率,就是时尚类杂志排到第三。它的广告应该也是炙手可热。  主持人:都被一些高端品牌垄断了。  刘江:因为这些品牌和它找到了共同点,所以它得到了最广泛的支持。  主持人:你刚才提到关于时尚杂志的排名,时尚类杂志似乎已经达到超饱和状态,你目前的市场状况有什么样的看法?  刘江:第一我认为市场没有饱和,时尚杂志虽然比较多,但是并没有饱和的地步。我向你透露时尚还会做新的刊物。再一个从国际和国内的情况对比来看,国外的杂志总量比我们还要大,说明从发展的空间来讲还非常大,所以基于这一点我觉得我们市场的竞争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我们作为具有一定规模的期刊集团的雏形,实际上我们也有我们的战略部署,我们在杂志的品牌上,我们会市场细分,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引导性的工作。《时尚》最早就把男性和女性分开,就是两本。后来我们把家居单列出来,实际上我们各刊在各个领域里面就是在第一的位置。我们的《家居》就单出来作为一本杂志。我们的《健康》也是,现在没有一本象健康一样的杂志。  主持人:《时尚健康》办的非常不错,我是忠实的读者。  刘江:《时尚健康》、《时尚旅游》都办的非常好,我今天带来一本,大家可以看一下。这期杂志我们做了一个《五十个一生必游之地》,这期杂志在市场上的反响是非常好。在时装里我们的Bazzar异军突起,一下抓住一个点,人们对视觉的需求一下得到了满足。  主持人:你刚才提到时尚旅游,最近这段时间《时尚》杂志社推出的这些新刊似乎都是针对于中产阶层,或者是针对成功人士,这是否意味着《时尚》把精力都已投入到高端的受众群?  刘江:我的办刊理念就是讲它是一个梦想。人们其实都要追求一个梦想,一种是享受到这个梦想,正在享用期间,还有一种是在追逐梦想,这都是我要的读者。  网友:《时尚》从当年的一本杂志发展成这么多系列的杂志有没有秘诀?  刘江:我们不是把它作为商业的东西来做,我们的出发点是讲究人文精神的,我们的办刊理念是让人们时尚的生活,为了让人们能够时尚的生活,我们把最好的东西展示出来,把最好的东西创造出来,我们非常重视原创精神,我们在创造的过程我们的创作人员得到他们那一份快乐,他们有一种执着的追求,在他们这种快乐的、不断的复制当中,我们的作品就会越来越精彩,这是我们《时尚》能够保持比较长久的生命力的秘诀。也就是说我们的人对杂志充满了热情,像我和我的搭档开始做杂志的时候没有想要挣钱,只是想做一本好的东西给人家看,做着做着,市场就在不经意之间,因为我们觉得至少我们找到了市场的需求,最后就需要起来,经济效益就随之而来,就是你想赚钱钱就来了。我们办了一本,还想办第二本,是因为我们觉得还有市场空间。我们做家居的也是这样,家居马上要改成半月刊了,又会呈现另外一个新的杂志。秘诀就是我们永远能够发现新的市场空白,还有在现有的《时尚》的平台能够创新和发挥。因为我们在操作,特别是我们去年我们一下上了四本杂志,我们的人没有增加多少,我们也没有像有的做杂志的人一下赔一千万,两千万的人,其实我们用很少的钱就把这个杂志做起来了。  主持人:你刚才提到优秀编辑对一本杂志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时尚》除了在保持它的本土化和原创性的基础,它也是一本国际性的刊物,有国际媒体的协作,我们也可以在杂志上看到很多国外的内容,你对于媒体合作怎么看?它是不是办杂志的优势。  刘江:《时尚》是一个开放式的平台,我们从创刊开始就寻求合作,我们觉得有国外经验,应该说是人类共享的经验,我们觉得没有必要排斥,特别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上会有逐渐趋同的现象,中国加入WTO也是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寻求版权支持也是这样的思路。但是不是只要有了版权就肯定能成功的,在国内已经有失败的例子,我们的版权是利用的比较好。我们的办刊理念是我们有一个本土意识,国际眼光,既有国际化的内容,我们用本土的东西把它改造,来适应中国人的消费需求。  我们现在有六个国际合作伙伴,我们时尚旅游是美国国家地理协会的版权,另外我们刚刚推出的作佳是普尔梅地亚,我们的时尚健康男士版,我们又购买了美国一家出版集团在健康类上很有专项成就的杂志的版权,在版权上我们是大胆使用。领域我们还有一个词汇叫巧用版权。另外我们还有没有版权的杂志,我们的时尚家居和时尚健康就是自己办,就是完全本土的,它也非常成功,在我们集团的份额也是非常大。这是因为什么呢?我们也注意到,比如家居,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家居风格,它不会是完全一样的,即便中国有西班牙风格,有南美风格,还是带有相当浓厚的本土色彩,所以我们的家居就是要介绍国外的东西,可能零星的购买版权资料,但是我们没有购买版权。所以我们用自己的版权,已经有人来跟我们寻求要我们时尚健康的版权输出,所以我们想这也是我们以后要做的事情。  主持人:下一步新的目标和举措是什么呢?是不是开始走向国际市场了。  刘江:我是把中国当做国际市场来看待,也就是说不是我们杀出去,而是人家打进来。在中国这个战场上我们一定要立足,就像有一句套话叫越是民族越是世界的。我们把中国的事情就等于把世界的事情做好。  主持人:目前《时尚》杂志除了做平面媒体,是否还在其他行业里进行探索?  刘江:实际上《时尚》期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还会做我们熟悉的和我们不熟悉,但是我们觉得有希望,有把握成功的事情,比如我们在做新的杂志,另外我们已经做了的,像《时尚》的图书公司已经成立了,不久我们会推出美国国家地理百年的经典图片,叫做《透过镜头》,都是经典图片,经典照片,大家知道美国国家地理的摄影师的拍片的投入都是非常巨大,比如有200人报这个选题,可能最后只有几个人的选题通过,比如拍一个动物的哺乳过程,他可能要等一年。拍一些特殊的图片,比如珠峰的图片,都是国际地理拍的,可能在我们时尚之夜前后就要推出。  另外《时尚》的网站,为了给网友更及时的提供咨询,我们的网站也加强了投入,做的比较多一些。另外我们还做了《时尚》读者订阅中心,订阅中心在刊社里面我们做的比较大,也是比较有规模。另外我们可能还会做的,就是因为立体发展,我们可能和其他的伙伴一起做。像发行我们已经做了自己的发行公司,有一些电视台也在跟我们寻求合作,这些都在探讨,没有一个确定的结论,但是它是我们的方向。  主持人:目前《时尚》盈利的比例中是发行的收益比较高还是广告的收益比较高。  刘江:《时尚》的盈利模式还是靠广告为主,《时尚》创刊的时候基本上就是这样的模式,我们的刊物特别强调是有效的送达率。我们的发行实际上应该说在《时尚》类杂志里面应该是名列前茅,但是我们的盈利模式里面广告收入是主要的盈利点。我们的杂志做三百页这样的规模,实际上懂印刷的人知道,在发行上我们是补发给读者,所以读者能够体会到看时尚杂志能够得到隐性的收益,和刚才一个问题链接,有的读者说他的钱都购买《时尚》,那么两个问题,一个是要问你得到了什么,得到的东西可能是不能用钱衡量。第二在印刷上的投入我们的投入非常大,我们给读者提供是超值的东西。是谁帮助我们提供的超值是我们的广告商,我们不去特别追求,它也会增加。就象我刚才讲我没有刻意的赚钱,也赚钱了,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我们的覆盖率、品牌效应都是非常好的,所以在盈利模式我们是广告为主,发行上我们给读者让利比较多。  网友:什么叫时尚,很多人看同一本时尚杂志,是不是在思维上也变的趋同,那样还能称得上时尚吗?时尚的东西是不是有长久的生命力呢?  刘江:其实《时尚》已经在进行自我批判了,有的时候如果把《时尚》看成纯粹的物质的堆积那就是潜表的东西,因为真正的时尚是一个发展趋势,是具有人文内涵,是一种文化形态,这种东西我这里简单说可能说不了太多,但是可以告诉你,我觉得时尚是精神内涵更多的东西,我曾经说过,时尚是一份好心情,看起来是普通的话,但是背后是你如何看待生活,看待生活的角度,比如你对理财的认知是什么,你的居住环境的评估和判断是什么样的,你对造型、设计、色彩,你的审美是什么,这些都是时尚的内涵。我们《时尚》杂志不断的讲这些知识的积淀成为你潜移默化的东西,比如你选一个眼镜你说它好看,为什么跟16岁的女孩子的观点不一样。时尚杂志社副社长兼副总编刘江作客新浪  有的时候时尚容易被人误解,比如他穿的东西好就是时尚,但是这里面有历史的东西,有民族的东西,可能他不知道。我们认为时尚是什么?我们有责任,我们也可以,一个是理直气壮,再一个也很应该做这件事情,告诉人们真正的时尚的内涵,我们甚至想引发这个讨论,因为有的杂志觉得我们创办一本新的杂志的时候,印刷漂亮,拍一点时装的片子,这就是时尚了,其实恰恰他不懂。比如我们的“Bazzar”这期的色彩,和我们客户的色彩是契合,这种契合不是偶然的,我们并不是为了它这个去拍这个封面,但是在文化认同,审美上,潮流的分析我们是一致,这叫英雄所见略同。所以这种东西你会知道什么是这个时期体现美的一种精神,或者是为什么。看了我们杂志你就知道为什么,你不仅会这样做,你还知道这样做的理由,这就是成熟女性和不成熟的女性的差别。  但是我相信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时尚人群会逐渐扩大,大家会越来越认识到什么是最好的东西,因为会有一个过程。  主持人:你是在时尚圈里呆了很久,也算是专家了,你觉得自己是时尚的人吗?,你平时对时尚的事物敏感吗?  刘江:专家不敢说,因为做时尚,其实内心的境界可能是更重要的,你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处理关系的方法、情感表达方式,它是综合成为一个人他是不是时尚。可能我在某些方面我有我的特点,其实特点就是时尚,我就是我,我有我个性的东西,也许在着装上,也许在休闲方式上,也许在个人的偏好,在表达观点和表达观点的方式上我有我的特色。我曾经自我评价我,第一在品质上我是一个书生,因为我与人为善的态度、追求内心善良的这种欲求,以及我随和和率性的感觉,这是我的一个特点。我是曾经做过很多工作,我觉得我的快乐是在我的生活当中至少占了70%的份额,一个是我自己这样努力,我也希望我们的同事这样,我会给同事们营造这样的空间,快乐的工作,只要把你的工作当成快乐的事情,你的成就感是以乘法计算的。  主持人:据我所知,你以前是学中文的,我觉得一个学中文的人,似乎应该非常忠于本真、非常重视精神感受的人。你在进入时尚行业之后,在内心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刘江:其实我喜欢文学,最早曾经写过歌,当然也出过诗集,我的文学梦有从来没有消失过。我在去年我们《时尚》九周年的时候,还写了一首诗,最后我和我的搭档合作,我写诗,他写书法,我们把它制作成一个非常精美的贺卡,送给我们每一个人。  网友:你能不能给大家说两句当年得意的诗作?  刘江:这个没有准备。我想起一句,我描述当时的一个夜晚的情况,描述夜晚的到来,我是这样写的叫做“一大滴浓墨,在宣纸上化开,夜就这样到来”,这是我自我得意的一句。因为我想这是一种审美。另外一个写华清池的诗,最后的结尾是“浅浅的一池清水,泡烂了一个王朝”。  网友:你认为办一本杂志的根本的目的是什么?  刘江:有一个目的宽泛或者目标化的给人们的说法就是给别人一种精神的滋养,就是能不能通过这个杂志让人觉得它的营养、滋养,基于这一点,我们对编辑的要求就是说,就是每一本杂志要有它自己独特的声音,绝对不能和另一本一样,要宽泛的理解时尚,当然具有时尚的精神内涵,一种风貌,但是仔细去读,每一本杂志是个性的、自我的。个性就是时尚,同时每一本杂志在这个领域,它会提出自己的声音,会有自己的理念,我们每本杂志,每期杂志都要有成为社交谈资的话题,这就是我说的内涵的体现。  网友:都说传媒是最后一个暴利行业,杂志也是吗?你认为这种现象能持续多久?  刘江:这个我真的有不同的看法,我感谢你提出这个问题,因为我做传媒十年了,十年磨一剑,台湾有过流行的说法,叫做你恨一个人就让他做杂志,因为做杂志投入很大,从成功率来讲就已经相当少了,因为杂志是眼球经济,杂志难在它是连续的购买物,不象有一些东西生产一批卖出去就行了,这不是投资特别容易回收的,也不是像人们说的最后一份暴利的行业,其实传媒产业里面做杂志已经有很多人在这里面扔掉了不少钱。我觉得是浪费了资源,因为想当然的认为办一本杂志就能赚钱,我知道纷纷倒下的是多数。我有一点算是探讨,实际上做杂志还是要做杂志的去做,而不是商人去做,因为商人可能对市场、对赚钱的意识太强,就是老想着赚钱,他投入的时候,可能放进五百万以后,如果没有收回的时候他就不再投,可是恰恰再投两百万就可以赚钱,他就不继续投了,这点是商人和文化人的区别,往往是文化做杂志才能够持久。  我和我的搭档,和现在的同事们很上瘾,做了以后觉得还能做的更好,我们《时尚》的敬业精神,用合作伙伴来比较是比较合适,说我们时尚的人很敬业。我说你们做的好不好,由很多合作方来评价,我经常跟我们的同事来讲,我说你们做的好不好,你们说了不算,是合作伙伴说好。我跟总编讲,你说杂志好,好卖吗,读者说好才是好。  网友:你对香港那边出的八卦娱乐类杂志有什么看法?  刘江:人们特别疲惫的时候需要一些搞笑的东西,在中国市场不一样,它的市场会是一部分,它不会成为主流。  主持人:因为现在大家对时尚的需求,对生活的品质要求更高,所以现在时尚类的杂志才会受到这样的关注。  网友:《时尚》给大家的面面貌是大众的,而不是边缘,但是似乎现在边缘是非常有市场的,你会考虑出一本先锋的杂志吗?  刘江:要做杂志也好,要做什么也好,你要占主流,在时尚媒体你要成为主流的话,《时尚》目前的选择,目前的模式,目前的状态是占据主流的地位。但是不能说《时尚》的东西包罗万象,《新锐》的东西也是有很成功的,比如《新周刊》就很成功。但是大家应该注意到,这种新锐不是标榜新锐就可以新锐,这些咨询,生活提供的原始材料是不是足够你做一本连续出版物,应该说《新周刊》是非常非常敬业的人在做的,同时也是非常非常成功,但是他可能会有水准的起伏,同样的东西,别人已经做了,别的人再去做新锐,用这个角度切入不见得是最聪明的做法。

回答 亲亲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都有香港三联书店、香港中华书局、香港商务印书馆,是占香港最大市场比率的。然后是 金庸的出版社,明窗出版社。还有,香港大学出版社。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祝亲亲新年快乐 提问 中国芙蓉出版社怎样? 回答 您稍等 他的知名度不好。不代表档次低 提问 请发下中国芙蓉出版社的介绍。谢谢! 回答 您稍等 提问 请问中国芙蓉出版的书号价格是多少 回答 亲亲您好 主管单位: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湖南文艺出版社 国际刊号:1004-3691 国内刊号:43-1079/I 发型周期:双月刊 下单时间:1-3个月 期刊类别:中国文学 出版社:公司类 发行地:湖南 邮发代号:42-26 创刊时间:1980 更多19条 

中华名人杂志社简介

《中国时代名人》是由《中国时代名人》杂志社主办,中国社会调查所、湖南名人网等联合协办的一封面:中国时代名人封面,向全国以及海外华人华侨的人物类期刊,每月出版一期。《中国时代名人》以“弘扬华夏文化精神,展现华夏名人风采,揭示名人成长规律,激励世人奋斗成才”为宗旨,以“打造中国名人时代”为目标,追踪报道全国以及海外华人华侨中,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先进热点人物,为读者呈现华夏名人风采,解读名人智慧,揭示成功秘诀。

名人亚洲是由中华国际名人俱乐部主办的综合性人文期刊。期刊,也称杂志,辞海中期刊的定义是:由多位作者撰写的不同题材的作品构成的定期出版物。期刊杂志又称连续出版物,有固定刊名,以期、卷号或年、月为序,定期或不定期出版的印刷读物,每期的内容一般不重复。它根据一定的编辑方针,将特定领域的作品汇集成册出版。定期出版的又称期刊。“杂志”一词,英文为“Magazine”,源自法文“Magasin”,本意是仓库。简介电子杂志,又称网络杂志、互动杂志。当前已经进入第三代以flash为主要载体独立于网站存在。电子杂志是一种非常好的媒体表现形式,它兼具了平面与互联网两者的特点,且融入了图像,文字,声音、视频、游戏等相互动态结合来呈现给读者,此外,还有超链接、及时互动等网络元素,是一种很享受的阅读方式。电子杂志延展性强,当前已经逐渐可移植到PDA、MOBILE、MP4、PSP及TV(数字电视、机顶盒)等多种个人终端进行阅读。

  • 索引序列
  • 人生杂志社简介
  • 人物杂志社简介
  • 生活杂志创始人简介
  • 香港华人杂志社简介
  • 中华名人杂志社简介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