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俞冰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俞冰

发布时间: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俞冰

继法国巴黎首展的影响力。 ● 2005年6月2日,诗迪在国内首展,《天水无居·诗迪作品巡回展》从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被接回到上海美术馆举办。中法文化年,第二站在上海美术馆整个2层隆重举办。在上海美术馆与诗迪个展同期展出的艺术家盖·伯丁,被认为是二十世纪视觉文化领域最大胆、最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家之一。《诗迪作品展与中国抽象绘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艺术评论家水天中评论摘录: (《美术观察》2005年第06期)诗迪出生在六十年代中后期,与老一辈艺术家相比,她从事艺术创作的环境远为明朗安详,这使他充分享受艺术创作的愉悦,并说出了前辈艺术家不能说出的话:“绘画给我快乐,在那里没有清规,没有束缚。在一张张画面上留下的是像阳光和晨风一样流变的自己”这本是艺术创造应有的情境,但却是老一辈抽象绘画艺术家所缺乏的。诗迪画画是与自己对话,只对自己的心境负责,因此,她的作品才会如此澄明清澈,静谧典雅,从容精致。这是一个没有人造污染的活动,是一个在自然面前不去表现人的自不量力之狂妄的天地。这种单纯的非功利的前提,又使得她与那些追求看似宏大、神秘甚至超验,或者传达着当代人特有的焦虑的当代艺术家拉开了距离。《精神的戏游——看诗迪的画》中国艺术研究所、美术研究员、艺术评论家郎绍君评论摘录: 诗迪作画非功利动机:作画是她的余事,源于她在特定情境中的生命需要,是她的一种精神戏游,戏游的过程远比结果重要,这个过程没有任何功利性杂念的干扰,是“解衣盘礴”——全身心投入、明澈纯净、真正自由的。诗迪作画用水彩纸、水彩色而不用宣纸和中国画颜料,画中经常出现的细线以硬笔而非毛笔勾画。这使得墨、色、笔和纸形成的张力,是外扩性的,而与用宣纸、追求书法用笔和内渗性张力的传统水墨画有很大距离。它的风格是现代的,东方的,它具有抽象表现主义的激情和率意,也不乏中国艺术的朦胧和精微。它的似乎在不假思索中流淌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跨文化气质,赢得了国内外专业与非专业人士的喜爱与好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诗迪的绘画标示了现代世界文化交融的新景观。《倾听自然》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副主编、艺术评论家殷双喜评论摘录: “心事浩茫连广宇”。诗迪的绘画以自由无拘的色彩表达了个人的情感,也在视觉的层面与读者达到了灵魂的沟通。正如蒙德里安所说:“生命显示为在平衡里的不断的动力……在这样的形态里,节奏溶解于统一性。”它表明人类的生活虽然屈服于时间的流逝,但仍然建基于感性与理性的平衡之上。她在梦幻与真实之间穿行于绮丽的色彩世界,“恍兮惚兮,其中有象”,借用“庄生梦蝶”的典故,她将自己的灵魂与绘画融为一体。诗迪画中的色彩意象,似乎来自偶然性的眷顾,具有不可重复之美,但她长期在世界各国旅行所获得的四季风景的体悟以及对宝石这一自然之灵的精微观察,使她有可能一窥大自然的天机妙化。诗迪画中的色彩意象,是东方女性对于生命的礼赞,更是人类对于自然的崇敬。 ● 2006年10月25日,《天水无居·诗迪作品巡回展》第三站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个展由欧莱雅独家赞助。当日,来自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中国驻法大使馆、中国美术馆、中国美协、意大利文化中心、法国驻华大使馆的官员,文化界学者及社会名流都出席了画展,还举行了由范迪安主编的诗迪画册《天水无居系列Ⅱ——诗迪作品选》首发式。《诗迪的绘画:源自心灵的气象》中国美术馆馆长、教授、艺术评论家范迪安评论摘录: (《中国美术馆》2006年 第10期、《天水无居---五洲同源·诗迪作品选之二:汉、英、法》序 )她全部作品汇集起来的,则是一种充满蓬勃生机、闪耀着灼灼光华的气象。我们能够感受到诗迪在艺术创造上的天赋与才华,而她也愿意让人们与她一起分享她画中世界的阳光、雨露、烟岚、云水和流霞——这正是艺术创造最可贵的品质:自己获得的发现和充分的表现是一种快乐,让人们共同感受和获得,则圆满了这种快乐。我想从“韵”、“态”、“光”、“色”几个角度来简明地分析诗迪的作品,这是中国绘画传统中对视觉化形象的品评角度。在每一幅作品的营构中,诗迪显然把握住了画面结构的“韵”,也就是善于在直觉的瞬间构成画面形象的分布,用点、线、面形成画面的“韵律”。在这方面,她的绘画是不断发展的,前几年已有对画面韵律的探索,近几年更是熟练地控制整个画面生发的趋向。在一些大尺幅的作品中,她也同样能够创造不同的韵律,使得作品如同多声部构成的交响乐,产生多层次多角度但又协调的和声。她的画中有许多与自然界万物相关联的形象,但那些形象不是自然事物的实像,而是得于自然的意象。她用了许多时间感悟自然,但基本上不直接描绘自然,而是将对自然的感受加以酿化,使感受转变为感觉和修养,因此, 她落笔之际,画面上的形式语言十分丰富,构成每一幅作品独具特点的“意态”。《源自心灵的气象——诗迪画展在京举行》艺术评论家徐良瑛评论摘录: (《艺术教育》2006年12期 )欧莱雅1997 年在中国独家赞助了“从北京到凡尔赛”中法美术交流博览会,展现中法两国长达300年的艺术交流史;1998年,还赞助了抽象派艺术大师赵无极在中国内地首次举办的一生绘画回顾展;这次携手女画家诗迪,独家赞助她的《天水无居》个人画展,是因为他们对诗迪在作品中诠释出的中国人的国际化、时尚、无边的想象力和深邃的智慧,非常地认同和重视。《思绪的色痕——诗迪绘画的语言图式和观念形态》《美术》杂志执行主编、艺术史学博士尚辉评论摘录:她用渗化而灵动的水与色的痕渍,去呈现吹皱一泓春水的池塘;她用相互浸染与触碰的水与色的动态,去捕捉霓裳羽衣般俊俏而瑰丽的卷云;她用透叠与交合的水与色的层次去营构苍茫无尽、淡定而透明的天霭。分明描绘的是春池倒影,偏说风吟云舞;分明表现的是山光水色,偏说以太听音;分明捕捉的是幻影梦痕,偏说海浸潮韵。她像诗人那样用通感重组印象,或者将味觉变幻为视觉,或者将旋律转换为色彩,或者将触感虚拟为线条和节奏。她把诗的纯粹性转化为绘画语言的纯粹性。如果说诗的纯粹性在于滤除对于生活情节的叙述,单纯以有意味的形象组合营构意境,那么诗迪对于绘画语言纯粹性的追求,则是放弃现实形象的描绘,单纯以彩色以及水与色之间触碰、离合、浸透、渗化而形成的节奏呈现与提纯她对于日常视觉经验的印象。这种绘画语言的纯粹性,一方面抽离了具象性的描绘与再现,单纯以彩色和笔触捕获心愫的波动和记忆的碎片,体现了心灵世界对于现实世界的高度超越;另一方面诗迪的这些作品又不是单纯的抽象性绘画或表现性绘画。她的那些作品并没有完全脱离现实形象的身影,完全用抽象性的线条、色块与符号表达理性思维的感性显现;或者凸现色彩与笔触的审美独立性,用暴力性的色彩和狂放不羁的笔触倾泄内在的激荡。《唯美的诗魂——诗迪的抽象表现绘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评论摘录: 诗迪的绘画倾向于康定斯基注重直觉的抒情抽象,而不是蒙德里安注重理性的几何抽象。虽然她的专业是自然科学,但她的绘画却超越自然的现象而深入内在的精神,脱离科学的理性而依赖艺术的直觉。这种直觉相当于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的“顿悟”和“妙悟”。诗迪自称她的绘画是纯视觉、纯感性的,不受“思”或理性的束缚,可见她非常重视直觉。就直觉的敏感来说,女性是天生的艺术家,何况诗迪是东方的女诗人、女画家,她的审美直觉特别敏感,生命冲动特别强烈。《诗意的神化,神性的诗化——诗迪印象》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陶咏白评论摘录: 可以说,在她的生命意识中有一种常人所缺少的“神性” ,一种能超越万物和自我经验的“诗性智慧”,它带着神秘主义色彩,具有强烈的感受性和广阔的想象性,有一种超知性、超见解、超本质的不可言说的神秘洞见。具备了这种神秘的生命体验,赋于她的心灵以深邃和悠远,能在诗意的想象中,在神秘的幻觉中,飞身世界之外,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界域之外,不仅与亿万年来生存于地层深处的宝石交谈;与前世巨匠们气息相通,也能腾跃入茫茫太空穿梭于天外星系之中,云游在浩渺的苍穹中,任凭自己丰沛的想象力,展开诗意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把一个内在荒凉的物质世界提升为一个充满感情和美的世界。并把她那神秘的生命体验用画笔倾诉在绚丽多彩、变幻无穷的画面上。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可信与不可能”,难以解释的“世界和生命”之谜的哲学命题,诗迪却以东方神秘主义的诗性智慧,“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诗迪“宇宙乐章”的作品,把生命的伟大、神圣、完美,如绵延无尽的音符,流入不可知的永恒之中,不正是在科学探索的极限处,宇宙秩序呈现出的不可思议的美,那是天命流行之处,神意荟萃之所,宇宙大化之大美矣!《超越存在 复归天性》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邓平祥评论摘录:诗迪是以诗性的方式表现天理和天道本象的,更深入地说一个丰富而敏锐的心灵和造化之神的对话。从诗迪的画中看她更多的体悟是积极的,她的作品传递出了这样一种愿望:她要通过艺术超越生命的存在,在艺术中表达个体生命力的痕迹——就如她所珍爱和熟知的宝石那样。诗迪的近 期作品是更为纯粹了,似乎是在向抽象艺术的“无物象”境界跨进了一步,是否她会由此发展到纯粹抽象(形式抽象)的地步,笔者不敢揣测,这里有两点需要指出:一是中国的抽象艺术“是”或者“应当是”何种形态的问题;二是具有本土特征的“自然抽象”,或者由“意象”而抽象的艺术形态是否需要和西方抽象艺术趋同?——笔者以为这似乎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由诗迪以及中国当代有志于抽象艺术的艺术家在实践中回答的问题。《“天水”涌自内心的泉》艺术评论家王海珍评论摘录:或许是天性中那抹纯净,亦或许是她长久以来放逐自己的想象与幻想在渺远的苍穹,她与先哲们,竟然有着共鸣式的相互感应的神奇关系而达到精神的贯通。诗迪,如同未沾染尘世一星点蒙尘那般,拥有着少见的“神性”,在艺术世界中拥有天赋异禀的“悟”,她的生命中似乎拥有超常感受性与广阔的想象性。她总是能感受到美对于她心灵的撞击:她看黄公望的画,有一种升腾飘浮起来的感觉;看董其昌的字,似乎被一股力推动,神游走在他的横、竖、点、捺、撇、勾之间;她看吴昌硕的花卉画,似乎听到吴家花园里的花伸展枝节的声音;“看黄宾虹画,我当时感到有股强烈的气向我冲撞过来,我就象是被重拳击中,很疼,我被打晕了,吃不下饭,甚至病倒。”未遭尘世渲染的她,在心灵深处与天,与自然似乎达到了完美的和谐。 ●2010年5月9日,诗迪作品被邀请在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整个展馆隆重展出诗迪的99件作品,是艺术家近 五 年来心路历程的一次集中总结。一位没有上过艺术学院的艺术家,她的大量作品却在国内外高规格地集中展出,她被媒体形容为“横空出世的精灵”。《海德格尔的诗意》鲁迅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韦尔申评论摘录: 绘画本是属于个人的事,但当画家的自述得到认同与回应时,共频的振荡极其愉悦。这对画家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美丽,诗迪以其天成的画境承载了这份恩宠:一方面她有着自己真正的独立精神、形式语言;另一方面又天然具备与大众认知交互、灵犀相通的能力。这是才华加神赐幸运皆备时的情况。在此基础上,眼耳鼻舌身意的感官将世间众物之像的灵光片羽摄取、建立再展开的其实是画家本色的精神现实。丰沛的心源给了诗迪横跃于世的能量,而当内外互为彼此时,释放则转为消解,此时作者与观者将共享欢愉的优美。我想那该是艺术的化境了 。《天水无居·荡涤成诗》艺术评论家杨涓评论摘录: (《东方艺术》 2010年11期 )诗迪的绘画并不只具有一种面貌,纯净与斑斓恰如其分地融合在她的绘画中。纯净的绘画表现出一种寂静的美,但是诗迪的纯净又不是单调和寂寥的,那种透着莹莹光泽的画面本身就是丰富的,尤其是通过留白、肌理等的处理,这种丰富性就更加体现了出来。另一些则采用色彩之间的撞击、对峙、交融,最后形成了丰富的色彩变化。因此我认为,诗迪的绘画具有花的意象,恰似那种怒放时的绚丽与缤纷。她将自身那种无拘无束的个性气质自然地流淌在画布上,于是色彩碰撞、抗拒、交织、融合,最终形成了肌理感极强的作品,那种自然形成的如同豹纹一般的图式透析了艺术家的秘密,其中的力量感和强度就以一种隐秘的方式在唯美的画面中透露出来,诗迪在这样的空间里充分展现着她的“能量”。诗迪只是在画着她自己,她如无居的天水有时奔腾欢快,有时安宁深邃,于是就荡涤出了一首首别样的诗。

初试都是线下的。2021年12月26到27号进行笔试。考研初试是笔试,考研复试是面试,近几年因疫情原因,复试大多为线上面试。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

目前是中国艺术理论的最高学府

垃圾学校,教学管理一塌糊涂,不把学生当人看待。

官网上有,和中科院一个级别,不过没中科院牛就是了

不参与艺术院校排名,因为本身不是学校(所以低调),没有本科生,是国家艺术最高科研机构。关于强不强,国家最高,理论界最强。 随便叫一个导师都是行业翘楚或者顶级大佬。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馆长

中国现任美术馆馆长是吴为山。吴为山,男,汉族,1962年1月生,江苏东台人。1981年毕业于无锡工艺美术学校雕塑专业。1987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并留校任教。1990至1991年在北京大学研修心理学硕士学位课程 ,任南京师范大学雕塑教研室主任。1996年为欧洲陶艺工作中心高级访问学者,同年应荷兰政府之邀为荷兰女王贝娅特丽克丝塑像。1997年至1998年为美国华盛顿大学美术学院高级访问学者。1998年回国任南京大学教授,创建南京大学雕塑艺术研究所,为宗教学、美术学两个方向的硕士生导师。2003年创建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并任首任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主任。2007年3月任苏州大学设计艺术学方向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院长、全国城市雕塑指导委员会委员。2013年11月27日,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2014年12月25日,文化部任命担任中国美术馆馆长。2015年12月3日,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衔。2016年5月14日,任北京大学兼职教授。2018年12月24日,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扩展资料吴为山的学术活动:吴为山作为学术主持或大会学术主席多次组织国际国内大型学术活动,倡导主旋律。2014年9月,吴为山担任中国美术馆馆长以来,积极整合藏品资源,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致力于让经典作品在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推动当代中国艺术在世界的传播,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以吴为山为总策划推出了多个系列展览,如“典藏活化系列展”、“弘扬中国精神系列展”、“捐赠与收藏系列展”、“国际交流系列展”、“一带一路系列展”、“学术邀请展”等系列,社会反响十分强烈,均已形成品牌。不仅如此,吴为山积极推动与策划将中国美术馆的优秀展览送到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和延安革命老区,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努力创新拓展美术馆公共教育服务等方面都做出了杰出贡献。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吴为山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馆长级别

看认命的级别,省长是部级。

中央美术学院是教育部直属艺术院校。中国美术馆是教育部直属事业单位。从级别上讲,两者都是正厅级单位,自然级别一样。但正如热门单位与冷门单位一样,中国美术馆更受上级重视一些。

回答 亲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职位大 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男,汉族,1955年9月生于福建,1973年参加工作,197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文学硕士。现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1],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吴为山,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香港中文大学荣誉院士,兼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院长,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前者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后者是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更多2条 

中央美术学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唯一一所高等美术学校,是正厅级单位,中国美术馆现为文化和旅游部直属事业单位,从行政级别上应该都属于正厅级,院长和馆长级别一样,都是部属单位,美院是唯一的部属美术类高等院校,美术馆是是中国唯一的国家造型艺术博物馆

中国艺术研究院(北区)艺术与文献馆

中国艺术研究院(英文:China Art Research Institute)是我国唯一一所集艺术科研、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为一体的国家级综合性学术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是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成立的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音乐研究所、中国美术研究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80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定名。它的建立和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支持,1951年,毛泽东同志为其前身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并题写院名,周恩来、彭真、陆定一和郭沫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题词。在历任院领导中,贺敬之、王蒙曾以文化部部长兼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李希凡、曲润海、冯牧、张庚、王朝闻、郭汉城、冯其庸、陆梅林、马彦祥、胡风、杨荫浏、葛一虹、周汝昌等学者或艺术家都曾担任院领导或顾问。现任院长为文化部原副部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文章。

中国艺术研究院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直属主管,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艺术科研、创作和教育机构。同时,中国艺术研究院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艺术理论研究领域最高学府,被称为全国文艺理论研究的“国家队”。这里汇集着中国当代各个艺术门类的一大批最优秀和具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和艺术家。中国艺术研究院自成立以来,至今已有59年的历史。中国艺术研究院曾经坐落在北京前海西街古建筑恭王府内,现位于北京朝阳区惠新北里甲1号。它的前身是成立于1951年的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于1954年的中央民族音乐研究所和成立于1953年的中国绘画研究所。毛泽东主席曾为中国戏曲研究院的成立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中国艺术研究院是1978年以来中国首批恢复招收艺术学研究生的机构,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评审批准的中国第一个艺术学一级学科授予单位,是国家人事部批准建立的中国第一个艺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拥有全国唯一独立设置的艺术学科研究生院,设有艺术学、音乐学、美术学等8个博士点和9个硕士点及艺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且面向港澳台地区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以及招收外国留学生,现有在读艺术学博士、硕士生研究生近800人。

知道了

  • 索引序列
  •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俞冰
  •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
  •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馆长
  •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馆长级别
  • 中国艺术研究院(北区)艺术与文献馆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