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考古杂志投稿要求

考古杂志投稿要求

发布时间:

考古杂志投稿要求

这三种刊物不是报,而是期刊,《考古学报》目前是季刊,《考古》、《文物》是月刊。《考古》、《文物》、《考古学报》内容都是考古类的,并且都坚持资料性和学术性并重,既有大量原始考古资料的报告,又有研究性论文,而且每期的顺序都是田野考古报告或简报在前、论文在后,绝无所谓“考古发掘论著“”侧重于考古文物实物论著”之说。区别仅在于主办单位不同。《文物》是由国家文物局主办,前身是《文物参考资料》。《考古学报》、《考古》是社科院考古所主办,前身分别是《田野考古报告》和《考古通讯》,唯一不同之处就是《考古学报》通常刊载的文章较少而且篇幅长。

您的问题,中国考古杂志《考古学报》、《考古》、《文物》,都是专业文物考古报刊;《考古学报》、《考古》侧重于考古发掘论著;《文物》侧重于考古文物实物论著;各有所长、各有千秋!

这三种刊物不是报,而是期刊,《考古学报》目前是季刊,《考古》、《文物》是月刊。《考古》、《文物》、《考古学报》内容都是考古类的,并且都坚持资料性和学术性并重,既有大量原始考古资料的报告,又有研究性论文,而且每期的顺序都是田野考古报告或简报在前、论文在后,绝无所谓“考古发掘论著“”侧重于考古文物实物论著”之说。区别仅在于主办单位不同。《文物》是由国家文物局主办,前身是《文物参考资料》。《考古学报》、《考古》是社科院考古所主办,前身分别是《田野考古报告》和《考古通讯》,唯一不同之处就是《考古学报》通常刊载的文章较少而且篇幅长。中国考古杂志《考古学报》、《考古》、《文物》,都是专业文物考古报刊;《考古学报》、《考古》侧重于考古发掘论著;《文物》侧重于考古文物实物论著;各有所长、各有千秋!

悬疑志。你搜搜看。我把书弄丢了抱歉。

考古学报杂志投稿要求

要求都是按照学校的具体要求来的,如果你们学校没有出通知,你也可以去找早发表网,他们那里的发的期刊多,一定有你所在学校的师兄师姐发表过,所以你可以先问一问往年的学校要求。但是只做参考哦,毕竟每年的要求都不是一成不变。

cscd期刊肯定可以,但你如何判断这个刊物是真的cscd?!千万别因为自己的无知付出沉痛的代价!!

这三种刊物不是报,而是期刊,《考古学报》目前是季刊,《考古》、《文物》是月刊。《考古》、《文物》、《考古学报》内容都是考古类的,并且都坚持资料性和学术性并重,既有大量原始考古资料的报告,又有研究性论文,而且每期的顺序都是田野考古报告或简报在前、论文在后,绝无所谓“考古发掘论著“”侧重于考古文物实物论著”之说。区别仅在于主办单位不同。《文物》是由国家文物局主办,前身是《文物参考资料》。《考古学报》、《考古》是社科院考古所主办,前身分别是《田野考古报告》和《考古通讯》,唯一不同之处就是《考古学报》通常刊载的文章较少而且篇幅长。

朋友你好,根据我多年从事文字工作的经验,我认为:如果投稿更有针对性,命中率会更高一些。这就关系到,你是哪里的?干什么的?写的稿件是什么体裁?什么内容?如果说投稿的话,最好投当地的报刊、网络或者是你从事的职业报刊发表,要投哪个媒体首先要研究哪个媒体,看它需要什么内容、什么体裁、什么格式的稿件,“对症下药”,这样会更轻松一些、方便一些,命中率会更高一些。如果你能够告诉我你的具体情况(干什么工作,哪里的,写的小说的大致内容等),我可以给你一些建议。我1993年开始在部队时开始发表各类文章,包括:报告文学、新闻、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体裁的,到目前,先后在《人民日报》《法制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法制文萃》《半月谈》《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中国绿色时报》《中国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公安报》《中国交通报》《中国安全生产报》《中国转业军官》《中国人事》《道路交通管理》等报刊发表的大约5000篇左右吧,有40多篇获奖。另外:投稿时,第一要有信心,第二要投对报刊媒体,这两点非常重要。祝你成功!

考古杂志投稿要求高吗

参考

它很好的

jnci杂志投稿要求严格吗?非常严格,下面开始介绍。问题1:jnci杂志是你的原创《白月光》吗?一点也不,我记得一开始,我最想投J Clin Oncol的票。在被拒绝后,我还投票给了lancet Oncol、J Clin invest甚至PLoS One。这个过程相当曲折。后来,我们碰巧读到了一篇在J Natl cancer inst上发表的类似风格的文章。巧合的是,我在国外的老板与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合作的一篇文章也碰巧被J Natl cancer inst修复,所以我们决定改用J Natl cancer inst。问题2:你在出演前是否感到“颤抖”?在这项研究中,我们投票支持J Natl癌症研究所。事实上,这不是原文,而是简短的交流。虽然策略有所改变,但事实上,这本杂志对简短交流的要求不亚于其他杂志的原创文章。有很多限制,比如不超过多少个单词。事实上,字数越少,写起来就越难,需要添加很多内容。我觉得不同杂志的要求是不同的。对于这次提交体验,我们仍然从中受益匪浅。

嗯……市面上的很多杂志大多数都可以投连载,不过你要看杂志社有没有发出约稿函,上面都有相关要求!(如果想要知道有什么杂志社正在约稿,上网查一下就知道!)连载稿是要签约的,如果你在连载中时突然断载,那就要付违约金……ps:如果你还有什么不知道的,可以在再我!

中国考古杂志投稿要求

我觉得,考古是一门相对比较综合的学科,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它们多埋没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其大概的学习方向是“疑古~考古~释古”。当然,最重要的是你必须对历史有一个大的框架的了解。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实物。主要是物质的遗存,或者说是遗物与遗迹。而这些遗存应该是古代人类的活动遗留下来的。 按照研究的年代范围、具体对象、所用手段和方法等的不同,考古学可以划分为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田野考古学及各种特殊考古学等分支。 如果学习的是中国考古学,必须了解它的发展历史。在以上的基础上,才能逐渐深入学习考古学其中的方法、目的。另外,还得学习一些地层学、生物类型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体质人类学等其他类型科目。目前大学里面考古专业主要有以下的学习科目:考古学通论、考古学概论、文物学概论、体质人类学、中国历史地理(选修)、古代汉语、科技考古、田野考古、中国古代史。世界上古中古史。朝代分类考古: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秦汉考古、魏晋南北朝考古、隋唐考古、宋元明考古。以下几本书可以提供楼主去看:张之恒先生的《中国考古学通论》、张宏彦的《考古学十八讲》、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考古资料书籍。

您的问题,中国考古杂志《考古学报》、《考古》、《文物》,都是专业文物考古报刊;《考古学报》、《考古》侧重于考古发掘论著;《文物》侧重于考古文物实物论著;各有所长、各有千秋!

《考古》《寻根》(这个主要针对民俗文化现象)

考古学比较研究的五个层次 比较研究适用的范围极广,只要是两种以上的文化,不管是对文化的整体,还是对文化中的某项因素,都可以进行比较。可以对照中与外国的文化,也可以对照中国境内的不同文化。我觉得,在中国考古学范围内展开比较研究,不妨分为下列五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中原地区各文化的比较研究。 这里说的“中原”,比有些人理解的更为广义一些,是指从陕西关中以至黄河中下游一带地区。古代自虞、夏、商、周、汉、唐盛世,王朝建都均不出这个地区的范限,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中国考古学早期的工作地点,主要也是在中原。 中原的考古文化,并不是只有单线的发展。这方面的认识,在古代史的研究者间已有先驱。比如《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庆祝论文集》所刊傅斯年《夷夏东西说》,就主张“三代(夏、商、周)及近于三代之前期,大体上有东西不同两个系统。这两个系统,因对峙而生争斗,因争斗而起混合,因混合而文化进展。夷与商属于东系,夏与周属于西系。”这种东西两系的观点,至今对这一时期的考古研究仍有影响。 现在我们知道,中原地区的考古文化是相当复杂的,如果简单划为两系,未必能反映实际。古代这一地区的人民究竟应如何划分,很值得通过比较研究去考察。即使是在秦统一以后,一些文物之间的文化联系,也应当通过比较来探索研究。 第二个层次,是中原文化与边远地区文化的比较研究。 这里说的“边远”,是就古代的历史情况而言,也可叫非中原地区,即中原以外的广大的地芍。中国从来是多民族、多区域的统一体,研究历史文化不能脱离这一前提,但是以往很长一段时间,边远地区的考古工作进行不多,对当地的文化面貌了解有限。这种情况,在近年已有根本的改变。现在全国各地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数量已经超过四十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分布,其密集和广泛,更是前人难于想象的。过去学者多认为商文化限于黄河中下游一带,如今看来,这种文化的影响范围要广大得多。以商代青铜器出土而论,北到内蒙古,东到山东,西到陕西和甘萧一带,南到广西,其器物均有商文化特点,表明这种文化的强烈影响。 苏秉琦先生近年提倡考古学的区系研究,他所主编的《考古学文化论集》,不少率文都是运用芍系类型理论的。其中有邵望平《〈禹贡〉“九州”的考古学研究》一篇,以黄河、长江流域古文化区系与《尚书·禹贡》九州对比,指出古人的九州划分古老而真实,“视角是处于凌驾诸区系之上的中心位置的俯视角,其视野所及之天下正与中华两河(黄河、长江)流域文化圈相当,其中,九州分野又与各历史文化区大体一致”。这是非常发人深思的。当然,中国的疆域尚不限于《禹贡》的九州。 中原与边远地区文化的交流影响,是双向的。在中原以外很多地方能够看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同时在中原也能找到来自边远的文化因素。比较双方的异同,使我们能更进一步了解中华文明形成发展的历程。 第三个层次,是中国文化与邻近地区文化的比较。 由于地理的接近,人民的往来,同中国文化关系最密切的,自当推中国周围的国家地区。不少学者在这方面作过探讨,例如以中国北方以青铜短剑为特征的文化与西伯利亚的文化比较,以中国南方发现的靴形钺、铜鼓与东南亚的文化比较。再如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两国学者长期以来从考古学方面加以研究,提出了很多重要的课题。这一类实例,可谓不胜枚举。 第四个层次,是包括中国在内的环太平洋诸文化的比较。 上面谈到的中国同邻近文化的比较,自然也包含了这个层次的一部分。 太平洋的周围,有亚洲的东部,有美洲,也有大洋洲。地理大发现以后,位处旧大陆的太平洋沿岸的东亚、东南亚,与遥远的美洲等地古代有否往来,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特别是中国,古代有悠久灿烂的文明,其影响曾否远越重洋,引起学者许多推测。章太炎写过,法显发现西半球说》云公元5世纪中国僧人法显至墨西哥,“今考墨西哥文化,尚有支那(中国)文物制度之蜕形”。随后有类似想法的论作颇多,外国也有持这种意见的作品。无论将来能不能证实往来关系的存在,对环太平洋各地的文化进行比较研究肯定是有益的。 第五个层次,是各古代文明之间的比较。 这是说的,是指古代独立形成的各个文明,英国考古学家丹尼尔(Glyn Daniel)在他的《最初的文明》(The First Civilizations)中曾有讨论。中华文明,就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古代文明之一,有着自己独立的起源和发展。但正如夏鼐先生所讲,“中国文明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本身的发展,但这并不排斥在发展过程中有时可能加上一些外来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通过中国与其他古代文明对照分析,去考察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法则。1986年,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爱尔丽举行了题为“古代中国与社会科学的一般法则”的学术讨论会,不少论文即以中国与近东、美洲的古代文明作出比较研究,有所收获。 在这种比较研究上,应该反对唯传播论的观点。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人们,在历史前进到类似阶段时,会有相同或相似的工艺和美术的创造,不可把这种现象一律视为传播的结果,否则就会导致错误的推论。同时又必须承认,古代人民的活动范围每每胜过今人的想象,文化因素的传播会通过若干环节,达到很遥远的地方。这里要求实事求是,也就是真正科学的态度。 比较研究还可以从更广义的方面去理解。不同文化的类似因素可供对照比较,同一文化里的不同因素(例如表面上看来互不相干的几种器物)也可供参照研究。有意地利用这种方法,将会使考古学的内涵更为丰富多彩。如果这种方法能为多数学者接受运用,有可能成立新的学科分支,即比较考古学。

考古科学杂志投稿要求

国内最主要的三大刊物:《考古》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考古刊物。月刊。出版地点北京。 第一任主编、副主编为夏鼐、 陈梦家。内容包括田野考古的调查发掘简报,考古研究的一般性论述,考古工作简讯,考古技术工作,书刊译介,学术动态等。创刊于1955年,原名《考古通讯》。1955~1957年为双月刊,1958年为月刊。1959年改名《考古》,出至1966年第 5期停刊(其中1960年出10期)。自1972年复刊至1982年为双月刊,1983年改为月刊。《文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物局主办的学术性、资料性刊物。月刊。出版地点北京。原名《文物参考资料》。创刊于1950年初,本是文物局资料室编辑的内部通讯性刊物,内容包括文物保护、博物馆和图书馆 3个方面。1951年,编者改为文物参考资料编辑委员会,并公开发行,但有关考古的内容仍然较少。从1956年开始,内容不再包括图书馆方面。1959年改名《文物》,有关考古的文章进一步增多。1966年6月停刊,至1972年复刊,内容改为专一于古代文物,不再刊载革命文物方面的文章。该刊与《考古》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在于除刊登考古发现与研究外,还注重碑帖、书画、版刻和各种传世文物。《考古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考古刊物。季刊。出版地点北京。夏鼐主编。内容包括田野考古的调查发掘报告,考古研究的专题论文,以及与考古学关系密切的其他重要论著。它的前身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于1936年出版的《田野考古报告》第 1册。该刊1947~1949年改名《中国考古学报》,出版了第2~4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考古研究所编辑,于1952年出版了第5册。1953年改称《考古学报》,为半年刊,至1955年出版了第6~10册。1956~1960年改为季刊,1962~1965年复为半年刊。1960年下半年、1961年和1966~1971年停刊。1972年复刊至1977年为半年刊(其中1972年仅出1期),1978年起重新改为季刊。其他:刊名 创刊日期 出版频率 主办单位 附注考古与文物 1980年1月 双月刊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华夏考古 1987年7月 季刊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古脊椎动物学报 1957年 1967-1972 年停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于1957年创刊英文版季刊,刊名为Vertebrata PalAsiatic, 1959年创刊中文版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1年两刊合并,刊名沿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6年停刊,1973年复刊(1966和1973年均只出版了两期),1984年起刊名改为《古脊椎动物学报》江汉考古 1980年4月 季刊 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考古学会 农业考古 1981年 季刊 江西省中国农业考古研究中心 史前研究 1986年4月20日 季刊,停刊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半坡博物馆 人类学学报 1982年8月 季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化石 1972年 季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 1953年 年刊 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编辑委员会 辽海文物学刊 1986年5月 半年刊 辽宁省考古博物馆学会,辽宁省博物馆 江西文物 1989年8月 季刊 江西省文化厅 由《江西历史文物》与《江西革命文物》合并而成。1992年起改名《南方文物》。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1979年 半年刊 中国历史博物馆 北方文物 1985年2月 季刊 黑龙江文物管理局 原名为《黑龙江文物丛刊》 黑龙江文物丛刊 1981年10月 1984年11月停刊 黑龙江省文物出版编辑室 改名为《北方文物》 四川文物 1984年1月 双月刊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文物世界 1999年11月 季刊 山西省文物局 原名为《文物季刊》 文物季刊 1989年5月 季刊 山西省文化厅文物局 1999年11月改名为《文物世界》 中原文物 1981年3月 双月刊 河南博物院 原名为《河南文博通讯》 广东文物 1996年8月 半年刊 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物博物馆学会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58年 双月刊 故宫博物院 博物馆研究 1982年12月 季刊 吉林省博物馆学会,吉林省考古学会 东南文化 1985年10月 月刊 江苏省考古学会 原名为《文博通讯》 文博通讯 1975年5月 1984年停刊 南京博物院 1985年10月改名为《东南文化》 文博 1984年7月 双月刊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博物馆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1989年6月 半年刊 上海博物馆 鉴赏家 1995年5月 半年刊 上海博物馆,《鉴赏家》编辑部 收藏 1993年1月 月刊 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新疆文物 1985年 季刊 《新疆文物》编辑部 福建文博 1979年8月 半年刊 福建省博物馆,福建省文博编辑组 故宫文物月刊 1983年4月 月刊 国立故宫博物院 中国历史文物 2002年2月 双月刊 中国历史博物馆 原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百科探秘 探索发现

探索发现

楼上那位说的正我想说

  • 索引序列
  • 考古杂志投稿要求
  • 考古学报杂志投稿要求
  • 考古杂志投稿要求高吗
  • 中国考古杂志投稿要求
  • 考古科学杂志投稿要求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