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电力电子课程设计参考文献

电力电子课程设计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电力电子课程设计参考文献

1]电力电子技术[M]4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第1篇 电力电子装置常用器件第1章 常用电力电子半导体器件1 不控型电力电子器件1 普通功率二极管2 快恢复二极管3 肖特基功率二极管2 半控型电力电子器件1 普通晶闸管2 快速晶闸管3 双向晶闸管4 逆导晶闸管5 光控晶闸管3 全控型电力电子器件1 门极关断晶闸管(GTO)2 电力晶体管(GTR)3 功率场效应晶体管4 绝缘栅双极晶体管第2章 常用控制触发驱动器件1 晶闸管移相触发控制专用集成电路1 KJ004(KC04)晶闸管移相触发器集成电路2 KJ787高性能晶闸管三相移相触发器集成电路3 EXB841 IGBT厚膜驱动器电路4 HIA02具有自保护功能的IGBT厚膜驱动器集成电路5 IR2110两路输出MOSFET或IGBT驱动器集成电路2 单相、三相PWM和SPWM控制专用集成电路1 TL494脉宽调制器集成电路2 SG1525 PWM控制器集成电路3 HEF4752V三相PWM及SPWM专用大规模集成电路第3章 电力电子配套元件1 变压器1 整流变压器2 脉冲变压器2 电抗器1 平波电抗器2 进线电抗器3 均衡电抗器3 互感器1 普通互感器2 LEM互感器4 功率电容器5 功率电阻器6 散热器7 过电压保护器件1 TVS瞬态电压抑制器2 SIDACtor双向瞬态过电压保护器3 MMC防雷管系列第2篇 电力电子技术实验与课程设计第1章 电力电子技术实验实验一 晶闸管的简易测试及导通关断条件实验实验二 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及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实验实验三 单结管触发电路及单相桥式半控整流电路实验实验四 锯齿波同步触发电路实验实验五 集成触发电路与单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实验实验六 三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的研究实验七 采用集成触发器的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的研究实验八 双向晶闸管单相交流调压电路实验实验九 三相交流调压电路实验实验十 直流斩波电路实验实验十一 IGBT直流斩波电路实验十二 升、降压直流斩波电路实验实验十三 半桥型开关稳压电源的性能研究实验十四 电力晶体管(GTR)特性研究实验十五 功率场效应晶体管(MOSPET)特性研究实验十六 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CBT)特性研究实验十七 单相桥式有源逆变电路实验第2章 电力电子电路的计算机仿真实验1 Multisim 7仿真实验1 Multisim 7窗口界面2 电路的创建3 仪器仪表的使用4 应用举例2 电力电子电路的MATLAB 5仿真1 MATLAB简介2 启动和退出MATLAB 5软件3 MATLAB 5主体界面3 Simulink工具箱1 Simulink工具箱简介2 Simulink的基本概念和常用工具3 模型的建立与仿真4 简单应用实例4 电力系统(Power System)工具箱简介1 启动电力系统元件库2 退出电力系统元件库3 电力系统元件库简介5 电力电子电路的建模与仿真实例1 晶闸管元件应用系统的建模与仿真实例2 可关断晶闸管的仿真模型及仿真实例3 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元件的仿真模型及应用实例4 晶闸管交流调压器及其应用仿真第3章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1 课程设计的目的和要求2 课程设计的过程及方式1 课程设计过程2 课程设计方式3 课程设计的内容1 设计方案的确定2 晶闸管整流主电路的计算3 电力电子器件选用原则4 设计实例5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题目第4章 整流变压器、脉冲变压器、平波电抗器参数计算1 整流变压器参数计算2 脉冲变压器参数计算1 脉冲变压器波形参数2 小功率脉冲变压器的计算3 平波和均衡电抗器计算1 平波和均衡电抗器在主回路中的作用及布置2 平波电抗器和均衡电抗器的选择计算3 电抗器的选用第3篇 电力电子装置的认识实习与调试第1章 成套电力电子装置的认识实习1 开关电源1 开关电源的基本构成2 IBM-PC微机开关电源2 UPS不间断电源1 UPS不间断电源的基本结构2 Santak M2000型在线式UPS不间断电源3 蓄电池充电装置1 高频开关电源充电装置的特点2 蓄电池充电类型及方式3 JZ-Ⅲ型高频开关逆变整流充电机4 电磁转差离合器调速装置1 交流电动机调速基本原理2 电磁转差调速电动机系统3 JDI ⅡA型电动机调速控制器5 无轨电车斩波调速装置1 牵引负载用直流斩波调压调速系统的组成2 无轨电车斩波牵引制动调速装置第2章 电力电子装置的调试与故障处理1 常用工具、仪器简介1 万用表2 数字转速表3 示波器4 数字式示波器2 直流调速变流器的调试1 晶闸管直流调速系统的调试2 现场调试3 变频器的调试1 变频器的空载通电检验2 变频器基本参数的调试3 变频器带电机空载运行调试4 系统联动调试4 故障诊断和处理原则1 电力电子电路故障诊断方法2 电力电子电路故障检测的一般方法第3章 变流装置的定相技术1 同步定相的概念2 确定同步变压器连线组别的方法3 示波器定相的方法1 确定主电源相序2 校对同步信号与主电源之间的相位关系3 测量触发电路输出脉冲波形4 测量触发脉冲顺序及对称度5 整定控制信号最小和最大时晶闸管移相控制角及移相范围6 定相整机调试参考文献

淘宝上这种课程设计都要200多rmb了,你这才多少点。。。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参考文献

课设毕设接多了,有需要请发消息。有任务书就明白了!

第1篇 电力电子装置常用器件第1章 常用电力电子半导体器件1 不控型电力电子器件1 普通功率二极管2 快恢复二极管3 肖特基功率二极管2 半控型电力电子器件1 普通晶闸管2 快速晶闸管3 双向晶闸管4 逆导晶闸管5 光控晶闸管3 全控型电力电子器件1 门极关断晶闸管(GTO)2 电力晶体管(GTR)3 功率场效应晶体管4 绝缘栅双极晶体管第2章 常用控制触发驱动器件1 晶闸管移相触发控制专用集成电路1 KJ004(KC04)晶闸管移相触发器集成电路2 KJ787高性能晶闸管三相移相触发器集成电路3 EXB841 IGBT厚膜驱动器电路4 HIA02具有自保护功能的IGBT厚膜驱动器集成电路5 IR2110两路输出MOSFET或IGBT驱动器集成电路2 单相、三相PWM和SPWM控制专用集成电路1 TL494脉宽调制器集成电路2 SG1525 PWM控制器集成电路3 HEF4752V三相PWM及SPWM专用大规模集成电路第3章 电力电子配套元件1 变压器1 整流变压器2 脉冲变压器2 电抗器1 平波电抗器2 进线电抗器3 均衡电抗器3 互感器1 普通互感器2 LEM互感器4 功率电容器5 功率电阻器6 散热器7 过电压保护器件1 TVS瞬态电压抑制器2 SIDACtor双向瞬态过电压保护器3 MMC防雷管系列第2篇 电力电子技术实验与课程设计第1章 电力电子技术实验实验一 晶闸管的简易测试及导通关断条件实验实验二 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及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实验实验三 单结管触发电路及单相桥式半控整流电路实验实验四 锯齿波同步触发电路实验实验五 集成触发电路与单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实验实验六 三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的研究实验七 采用集成触发器的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的研究实验八 双向晶闸管单相交流调压电路实验实验九 三相交流调压电路实验实验十 直流斩波电路实验实验十一 IGBT直流斩波电路实验十二 升、降压直流斩波电路实验实验十三 半桥型开关稳压电源的性能研究实验十四 电力晶体管(GTR)特性研究实验十五 功率场效应晶体管(MOSPET)特性研究实验十六 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CBT)特性研究实验十七 单相桥式有源逆变电路实验第2章 电力电子电路的计算机仿真实验1 Multisim 7仿真实验1 Multisim 7窗口界面2 电路的创建3 仪器仪表的使用4 应用举例2 电力电子电路的MATLAB 5仿真1 MATLAB简介2 启动和退出MATLAB 5软件3 MATLAB 5主体界面3 Simulink工具箱1 Simulink工具箱简介2 Simulink的基本概念和常用工具3 模型的建立与仿真4 简单应用实例4 电力系统(Power System)工具箱简介1 启动电力系统元件库2 退出电力系统元件库3 电力系统元件库简介5 电力电子电路的建模与仿真实例1 晶闸管元件应用系统的建模与仿真实例2 可关断晶闸管的仿真模型及仿真实例3 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元件的仿真模型及应用实例4 晶闸管交流调压器及其应用仿真第3章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1 课程设计的目的和要求2 课程设计的过程及方式1 课程设计过程2 课程设计方式3 课程设计的内容1 设计方案的确定2 晶闸管整流主电路的计算3 电力电子器件选用原则4 设计实例5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题目第4章 整流变压器、脉冲变压器、平波电抗器参数计算1 整流变压器参数计算2 脉冲变压器参数计算1 脉冲变压器波形参数2 小功率脉冲变压器的计算3 平波和均衡电抗器计算1 平波和均衡电抗器在主回路中的作用及布置2 平波电抗器和均衡电抗器的选择计算3 电抗器的选用第3篇 电力电子装置的认识实习与调试第1章 成套电力电子装置的认识实习1 开关电源1 开关电源的基本构成2 IBM-PC微机开关电源2 UPS不间断电源1 UPS不间断电源的基本结构2 Santak M2000型在线式UPS不间断电源3 蓄电池充电装置1 高频开关电源充电装置的特点2 蓄电池充电类型及方式3 JZ-Ⅲ型高频开关逆变整流充电机4 电磁转差离合器调速装置1 交流电动机调速基本原理2 电磁转差调速电动机系统3 JDI ⅡA型电动机调速控制器5 无轨电车斩波调速装置1 牵引负载用直流斩波调压调速系统的组成2 无轨电车斩波牵引制动调速装置第2章 电力电子装置的调试与故障处理1 常用工具、仪器简介1 万用表2 数字转速表3 示波器4 数字式示波器2 直流调速变流器的调试1 晶闸管直流调速系统的调试2 现场调试3 变频器的调试1 变频器的空载通电检验2 变频器基本参数的调试3 变频器带电机空载运行调试4 系统联动调试4 故障诊断和处理原则1 电力电子电路故障诊断方法2 电力电子电路故障检测的一般方法第3章 变流装置的定相技术1 同步定相的概念2 确定同步变压器连线组别的方法3 示波器定相的方法1 确定主电源相序2 校对同步信号与主电源之间的相位关系3 测量触发电路输出脉冲波形4 测量触发脉冲顺序及对称度5 整定控制信号最小和最大时晶闸管移相控制角及移相范围6 定相整机调试参考文献

[1]ROVITHAKIS G A Stable adaptive neuro-control design via Lyapunov function derivative estimation [ J ] Automatica, 2001 37 (8):1213- [2]王源,胡寿松,吴庆宪一类非线性系统的自组织模糊CMAC神经网络重构跟踪控制[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3,20(1):70-(WANG Yuan, HU Shousong, WU Q Adaptive reconfigurable tracking control of a class of nonlinear systems based on self-organizing fuzzy CMAC neural networks [ J ] Control Theory & Applications, 2003,20(1 ) :70 - )[3]LEWIS F L, YESILDIREK A, LIU K Multilayer neural net robot controller:structure and stability proofs [ J] IEEE Trans on Neural Networks, 1996,7(2) :388 - [4]金波,俞亚新一种自适应CMAC神经元网络控制器及其在水轮调速器中的应用[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2,19(6):905-( JIN Bo, YU Y Adaptive CMAC controller for hydraulic turbine speed governor [ J ] Control Theory & Applications, 2002, 19 (6):905 - )[5]CHEN F C, KHALIL H K Adaptive control of nonlinear systems using neural networks [J] Int J Control, 1992,55(6): 1299 - [6]牛玉刚,邹云,杨成梧基于神经网络的一类非线性系统自适应跟踪控制[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1,18(3):461-( NIU Yugang, ZOU Yun, YANG C Neural network-based adaptive tracking control for a class of nonlinear systems [ J] Control Theory & Application, 2001,18 ( 3 ): 461 - )[7]李翔,陈增强,袁著祉非最小相位非线性系统的简单递归神经网络控制[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1,18(3):456-(LI Xiang,CHEN Zengqiang, YUAN Z Simple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 control for non-minimum phase nonlinear system [ J ] Control Theory &Application ,2001,18(3) :456 - )[8]CHEN S, BILLINGS S A, GRANT P M Recursive hybrid algorithm for nonlinear system identification using radial basis function networks [J] Int J Control, 1992,55(5): 1050 - [9]BROWN M, HARRIS C J Neurofuzzy Adaptive Modeling and Control [M]Hertfordshire: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UK) Limited,[10]LIN C T, LEE G C S Neural Fuzzy Systems-A Neuro-fuzzy Synergism to Intelligent Systems [M]New York: Prentice Hall I ,A Simon & Schuster Company, [11]GE S S, LEE T H, HARRIS C J Adaptive Neural Network Control of Robotic Manipulators [ M]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12]孙富春,孙增圻,张钹机械手神经网络稳定自适应控制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SUN Fuchun, SUN Zengqi, ZHANG B Theory and Approaches for Stable Adaptive Control of Robotic Manipulators Using Neural Networks [M]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13]WIDROW B The original adaptive neural net broom-balancer[ C ]//Proc of IEEE Int Symposium on Circuits and S Piscataway,NJ:IEEE Press, 1987:351 - [14]ALBUS J SNew approach to manipulator control:the cerebellar model articulation controller (CMAC) [ J] J of Dynamics Systems,Measurement and Control, 1975,97 ( 3 ): 220 - [15]HOPFIELD J J, TANK D W Computing with neural circuits: A model [ J] Science, 1986,233:625 - [16]RUMELHART D E, MCCLELLAND J L 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 : Explorations in the Microstructure of Cognition [ M]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7]WANG Jeen-Shing, LEE G C S Self-adaptive recurrent neuro-fuzzy control of an 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 [ J ] IEEE Trans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2003,19 ( 2 ): 283 - [18]DIAO Yixin, PASSINO K M Adaptive neural/fuzzy control for interpolated nonlinear systems [ J ] IEEE Trans on Fuzzy Systems,2002,10(5) :582 - [19]达飞鹏,宋文忠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滑模控制[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0:17(1):128-(DA Feipeng,SONG W Sliding mode control based on the fuzzy neural networks [ J ] Control Theory & Applications, 2000,17(1):128- )[20]DENG Hui, SUN Fuchun, SUN Z Observer-based adaptive controller design of flexible manipulators using time-delay neurofuzzy networks [J] J of Intelligent and Robotic Systems,2002,34(34) :453 - [21]LIU Huaping, SUN Fuchun, HE Kezhong, et Controller design and stability analysis for fuzzy singularly perturbed systems [ J] Acta Automatica Sinica ,2003,29(4) :494 - [22]胡寿松,周川,胡维礼基神经网络的模型跟随鲁棒自适应控制[J]自动化学报,2000,26(5):623-(HU Shousong, ZHOU Chuan, HU W Model-following robust adaptive control based on neural networks [ J ] Acta Automatica Sinica ,2000,26(5) :623 - )[23]PARTRICIA Melin, OSCAR C Intelligent adaptive control of non-linear dynamical systems with a hybrid neuro-fuzzy-genetic approach [C]//Proc of IEEE Int Conf on Systems, Man, and C Piscataway,NJ: IEEE Press, 2001:1508 - [24]LEE Ching-hung,LIN Yu-hing,LAI Wei- Systems identification using type-2 fuzzy neural network (type-2 FNN) systems [C]//Proc of 2003 IEEE Int Symposium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in Robotics and A Piscataway, NJ: IEEE Press, 2003:1264 -[25]PARTRICIA M, OSCAR C A new method for adaptive model-based control of nonlinear plants using type-2 fuzzy logic and neural networks [C]//Proc of IEEE Int Conf on Fuzzy S Piscataway,NJ: IEEE Press, 2003: 420 - [26]MENDELAND J M, BOB John R I Type-2 fuzzy sets made simple [J] IEEE Trans on Fuzzy Systems,2002,10(2): 117 - [27]Ezhov A A, Khromov A G, Berman G P Analog quantum neuron for functions approximation [ C ]//Proc of Int Joint Conf on Neural N Piscataway,NJ: IEEE Press, 2001,2:1577 - [28]SANNER R M, SLOTINE J J E Stable adaptive control and recursive identification using radial Gaussian networks [ C ]//Proc of IEEE Conf on Decision and C Piscataway, NJ: IEEE Press,1991:2116-[29]POLYCARPOU M M, IOANNOU P S Identification and control of nonlinear systems using neural network models: design and stability analysis EE-Report 91 - 09 - 01 [ R ]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Southem California, [30]SANCHEZ E N, BERNAL M A Adaptive recurrent neural control for nonlinear system tracking [ J ] IEEE Trans on Systems, Man,and Cybernetics, Part B: Cybernetics, 2000,30( 6 ): 886 - [31]SUN Fuchun, LI HanXiong, LI L Robot discrete adaptive control based on dynamic inversion using dynamical neural networks [ J ]Automatica, 2002,38 ( 11 ): 1977 - [32]SANNER R M, SLOTINE J J E Structurally dynamic wavelet networks for the adaptive control of uncertain robotic systems [ C ]//Proc of the 34 th IEEE Conf on Decision and C Piscataway,NJ: IEEE Press, 1995: 2460 - [33]POLYCARPOU M M Stable adaptive neural control scheme for nonlinear systems [ J] IEEE Trans on Automatic Control, 1996,41(3) :447 - [34]SUN Fuchun, SUN Zengqi, WOO P Neural network-based adaptive controller design of robot manipulators with an observer [ J] IEEE Trans on Neural Networks ,2001,12( 1 ) :54 - [35]NARENDRA K S, PARTHASARATHY K Identification and control of dynamical systems using neural networks [ J ] IEEE Trans on Neural Networks, 1990,1(1) :4 - [36]ROVITHAKIS G A Tracking control of multi - input affine nonlinear dynamical systems with unknown nonlinearities using dynamical neural networks [ J] IEEE Tra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Part B: Cybernetics, 1999,29(2): 179 - [37]GE S S, LI G Y, LEE T H Adaptive NN control for a class of strictfeedback discrete-time nonlinear systems [ J ] Automatica, 2003,39(5) :807 - [38]JAGANNATHAN S, LEWIS F L Multilayer discrete-time neural-net controller with guaranteed performance [ J ] IEEE Trans on Neural Networks, 1996,7 ( 1 ): 107 - [39]SUN Fuchun, SUN Zengqi, WOO Pengyan, Stable neural networkbased adaptive control for sampled-data nonlinear systems [ J] IEEE Trans on Neural Networks, 1998,9(5) :956 - [40]CHENG C M, REES N W Stability analysis of fuzzy multivariable systems: vector Lyapunov function approach [ J] IEE Proceeding of Control Theory, 1997,144(5) :403 - [41]SUN Fuchun, SUN Zengqi, FENG G An adaptive fuzzy controller based on sliding mode for robot manipulators [ J ] IEEE Tra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Part B: Cybernetics,1999,29(5) :661 - [42]TANAKA K, WANG H O Fuzzy Control Systems Design and Analysis-A Linear Matrix Inequality Approach [M]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I ,[43]TANIGUCHI T, TANAKA K, WANG H O Fuzzy descriptor systems and nonlinear model following control [ J ] IEEE Trans on Fuzzy Systems, 2000,8 (4): 442 - [44]WU S J, LIN C T Optimal fuzzy controller design: local concept [J] IEEE Trans on Fuzzy Systems,2000,8(2): 171 - [45]WU S J, LIN C T Discrete-time optimal fuzzy controller design:global concept approach [ J] IEEE Trans on Fuzzy Systems, 2002,10(1) :21 - [46]CAO S G, REES N W, FENG G H∞ control of uncertain fuzzy continuous - time systems [ J ] Fuzzy Sets and Systems, 2000,115 (2):171 -

电工电子课程设计参考文献

[1] Camenzind H 模拟集成电路设计的艺术[M], 人民邮电出版社, [2] 徐进 基于25 μm工艺的8GHz的CMOS压控振荡器的研究与设计[D], 苏州大学, [3] 刘清波 18 μm CMOS压控振荡器研究与设计[D], 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 [4] 徐仁伯 低压CMOS压控振荡器设计[J], 硅谷, 2008, (12):30- [5] 张涛, 邹雪城, 刘力 低噪声CMOS环型压控振荡器的设计[J],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2004, 21(7):164- [6] Min B, Hyun S, Yu H Low Voltage CMOS LC VCO withSwitched Self-Biasing[J], ETRI Journal, 2009, 31(06):755- [7] Clein D CMOS集成电路版图——概念、方法与工具[M], 电子工业出版社, [8] 魏延存, 陈莹梅, 胡正飞, 等 模拟CMOS集成电路设计[M], 清华大学出版社, [9] Alfonso G LDO模拟集成电路设计[M], 科学出版社, [10] 何乐年, 王忆 模拟集成电路设计与仿真[M], 科学出版社,

1]电力电子技术[M]4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电子电路课程设计参考文献

<> ,<>

你的目的是什么?加我求求我告诉你。330856445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参考文献

这里只给你说下步骤,希望对你有多帮助: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报告的主要内容如下:(1)课题名称。(封面)2)中英文摘要 (3)设计的任务、指标内容及要求,应完成的任务。 (4)设计方案选择及论证。 (5)总体电路的功能框图及其说明。 (6)功能块及单元电路的设计、计算与说明。 (7)总体电路原理图及其说明。 (8)所用的全部元器件型号参数等。 (9)收获、体会及改进想法等。 (10)主要参考文献。 七、课程设计的成绩评定 (1)课程设计成绩主要根据以下几方面来评定: 设计方案的正确性、先进性与创新性。 关键电路设计与计算的正确性。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题的完成情况。 课程设计报告的撰写水平。 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学习态度与工作精神。 (2)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分制(或百分制)记分。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设计说明书及其设计期间的表现来评定,并附有指导教师评语。 八、课程设计基本选题(一)单相桥式可控整流电路的设计 (二) 三相半波整流电路的设计 (三) 三相桥式可控整流电路的研究 (四) 单相交流调压电路的设计 (五) 直流斩波电路的设计 九、参考书目 1.王兆安,黄俊主编.电力电子技木.第四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1月 2.王云亮主编.电力电子技术.第一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8月 3.梁廷贵主编.现代集成电路实用手册可控硅触发电路分册.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2月 十、课程设计报告内容 课程设计说明书应使用规定格式的用纸(A4)。课程设计说明书应包括如下内容。 (1)设计题目(封面) (2)中英文摘要 (3)课程设计的目的。 (4)设计方案论证:包括设计思路、设计方法、有关计算、图表或程序等。 (5)设计结果与分析。

兄弟,是张波的课题吧,祝你好运吧,本人也烦恼中

四、交通信号灯的自动控制:1、任务要求(1)通常情况下,大道绿灯亮,小道红灯亮。(2)若小道来车,大道经6秒由绿灯变为黄灯;再 经过4秒,大道由黄灯变为红灯,同时,小道 由红灯变为绿灯。(3)小道变绿灯后,若大道来车不到3辆,则经过 25秒钟后自动由红灯变为黄灯,再经过4秒变 为红灯,同时,大道由红灯变为绿灯。

设计题目:数字钟的设计与仿真二.设计要求: (1)设计一个有“时”、“分”、“秒”(12小时59分59秒)显示,且有校时功能的电子钟; (2)显示采用六只LED数码管分别显示时分秒; (3)时间的小时、分可手动调整; (4)采用+5V电源供电。三.题目分析: 根据题目,我们可以分析出:数字电子钟是由多块数字集成电路构成的,其中有振荡器,分频器,校时电路,计数器,译码器和显示器六部分组成。振荡器和分频器组成标准秒信号发生器,不同进制的计数器产生计数,译码器和显示器进行显示,通过校时电路实现对时,分的校准。1)振荡器又包括由集成电路555与RC组成的多谐振荡器,用石英晶体构成的振荡器和由逻辑门与RC组成的时钟源振荡器。三种方案如下图所示:方案一:由集成电路定时器555与RC组成的多谐振荡器作为时间标准信号源。 555与RC组成的多谐振荡器图方案二:振荡器是数字钟的核心。振荡器的稳定度及频率的精确度决定了数字钟计时的准确程度,通常选用石英晶体构成振荡器电路。石英晶体振荡器的作用是产生时间标准信号。因此,一般采用石英晶体振荡器经过分频得到这一时间脉冲信号。 石英晶体振荡器图方案三:由集成逻辑门与RC组成的时钟源振荡器。 门电路组成的多谐振荡器图集成电路555与RC组成的多谐振荡器电路:如果精度要求不高,则可以采用由集成电路定时器555与RC组成的多谐振荡器。如上图所示。设振荡频率f=1KHz,R为可调电阻,微调R1可以调出1KHz输出。石英晶体振荡电路:采用的32768晶体振荡电路,其频率为32768Hz,然后再经过15分频电路可得到标准的1Hz的脉冲输出R的阻值,对于TTL门电路通常在7~2KΩ之间;对于CMOS门则常在10~100MΩ之间。由门电路组成的多谐振荡器的振荡周期不仅与时间常数RC有关,而且还取决于门电路的阈值电压VTH,由于VTH容易受到温度、电源电压及干扰的影响,因此频率稳定性较差,只能用于对频率稳定性要求不高的场合。综上所述,因为本电路对精度没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我们选用由集成电路555与RC组成的多谐振荡器。2)校时器的方案有如下两种:方案一:通常,校正时间的方法是:首先截断正常的计数通路,然后再进行人工出触发计数或将频率较高的方波信号加到需要校正的计数单元的输入端,校正好后,再转入正常计时状态即可。根据要求,数字钟应具有分校正和时校正功能,因此,应截断分个位和时个位的直接计数通路,并采用正常计时信号与校正信号可以随时切换的电路接入其中。图1所示为所设计的校时电路。图 1方案一校正电路图方案二:校准电路由基本RS触发器和“与”门组成,基本RS触发器的功能是产生单脉冲,主要作用是起防抖动作用。未拨动开关K时,“与非”门G2的一个输入端接地,基本RS触发器处于“1”状态,这是数字钟正常工作,“分”进位脉冲能进入“分”计数器。拨动开关K时,“与非”门G1的一个输入端接地,于是基本RS触发器转为“0”状态。秒状态可以直接进入“分”计数器,而“分”进位脉冲被阻止进入,因而能较快地校准分计数器的计数值。校准后,将校正开关恢复原位,数字钟继续进行正常计时工作。 图 2 方案二校正电路通过比较可知,方案一和方案二相比,防抖动措施更好,更完备,但电路也更为复杂,成本也更高,通过比较选择方案一,既能实现防抖动功能,做出事物也更经济一些。四.总体方案: 本电路是以555定时器组成多谐振荡器作为频率发生器,多谐振荡器产生1000HZ的振荡波,经过分频器分频,分解成1HZ的脉冲波,随后经过秒计数器,秒计时器是60进制计数器,当计数器计数到60时产生进位脉冲,到分计数器。分计数器也是60进制计数器,当分计数器计数到60时,再次产生更高一级的进位脉冲,脉冲送到时计数器,实现了分向时的进位。当需要进行校时时,打开对应的开关,进行对应位置上的校时,此时计数进位脉冲无效。而计数器的工作是通过外接时钟脉冲CP的作用下,秒的个位加法计数器开始记数,通过译码器和数码显示管显示数字即计数器。当经过10个脉冲信号后,秒个位计数器完成一次循环,秒十位计数器的CP与秒个位计数器的CP同步,秒个位计数器的Qcc使得秒十位的P和T端同时为1,从而秒十位开始计数,秒十位计数器工作1次,通过译码器和数码显示管,秒十位数字加1。当经过60个脉冲信号,秒部分完成一个周期,分钟个位计数器的CP通过秒十位计数器的Q2Q1与非得到脉冲,分钟个位计数器工作一次,通过译码器和数码显示管,分钟的个位数字加1。分部分的工作方式与秒部分完全相同。当经过3600个脉冲信号,分钟部分完成一个周期,小时个位计数器的CP通过分十位计数器的Q2Q1与非得到脉冲,小时个位计数器工作一次,通过译码器和数码显示管,小时的个位数字加1。当小时个位部分完成一个周期,小时十位计数器的CP与小时个位计数器的CP同步, 小时个位计数器的Qcc使得小时十位的P和T端同时为1,从而小时十位开始计数,小时十位计数器工作1次,通过译码器和数码显示管,小时的十位数字加1。当小时十位部分计数到2同时小时的个位部分计数到4,小时个位计数器的清零端和十位计数器的清零端通过小时个位计数器的Q2和小时十位计数器的Q1与非得到信号,小时部分清零,从而完成了1次24小时计时。五.具体实现:(1) 数字时钟基本原理的逻辑框图如下图3所示: 由图3我们可以看出,振荡器产生的信号经过分频器作为产生秒脉冲,秒脉冲送入计数器,计数结果经过“时”、“分”、“秒”,译码器,显示器显示时间。其中振荡器和分频器组成标准秒脉冲信号发生器,由不同进制的计数器,译码器和显示电路组成计时系统。秒信号送入计数器进行计数,把累计的结果以“时”,“分”、“秒”的数字显示出来。“时”显示由二十四进制计数器,译码器,显示器构成;“分”、“秒”显示分别由六十进制的计数器,译码器,显示器构成;校时电路实现对时,分的校准。(2)数字钟的原理图如附一图所示,其功能原理均与系统方框图的一致。六.各部分定性说明以及定量计算:振荡器秒发生电路---振荡器是计时器的核心,振荡器的稳定度和频率的精确度决定了计时器的准确度。一般来说,振荡器的频率越高,计时精度就越高,但耗电量将越大。所以,在设计电路时要根据需要而设计出最佳电路。在此设计中,我采用的是精度不高的,由集成电路555与RC组成的多谐振荡器。其具体电路如下图4所示: 图4 振荡器电路图555定时器是一个模拟与数字混合型的集成电路。555定时器是一种应用极为广泛的中规模集成电路。该电路使用灵活、方便,只需外接少量的阻容元件就可以构成单稳、多谐和施密特触发器。因而广泛用于信号的产生、变换、控制与检测。 目前生产的定时器有双极型和CMOS两种类型,其型号分别有NE555(或5G555)和C7555等多种。它们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基本相同。通常,双极型定时器具有较大的驱动能力,而CMOS定时器具有低功耗、输入阻抗高等优点。555定时器工作的电源电压很宽,并可承受较大的负载电流。双极型定时器电源电压范围为5~16V,最大负载电流可达200mA;CMOS定时器电源电压范围为3~18V,最大负载电流在4mA以下。555的引脚图如下图5所示: 图5555的内部电路和功能如下图6所示:图6上面图6 是555定时器内部组成框图。它主要由两个高精度电压比较器A1、A2,一个RS触发器,一个放电三极管和三个5KΩ电阻的分压器而构成。它的各个引脚功能如下:1脚:外接电源负端VSS或接地,一般情况下接地。8脚:外接电源VCC,双极型时基电路VCC的范围是5 ~ 16V,CMOS型时基电路VCC的范围为3 ~ 18V。一般用5V。3脚:输出端Vo2脚: 低触发端6脚:TH高触发端4脚: 是直接清零端。当 端接低电平,则时基电路不工作,此时不论 、TH处于何电平,时基电路输出为“0”,该端不用时应接高电平。5脚:VC为控制电压端。若此端外接电压,则可改变内部两个比较器的基准电压,当该端不用时,应将该端串入一只01μF电容接地,以防引入干扰。7脚:放电端。该端与放电管集电极相连,用做定时器时电容的放电。在1脚接地,5脚未外接电压,两个比较器A1、A2基准电压分别为 的情况下,其功能如下表: 555定时器的功能表清零端 高触发端TH 低触发端 Qn+1 放电管T 功能0 0 导通 直接清零1 0 导通 置01 1 截止 置11 Qn 不变 保持 接通电源后,电容C1被充电,vC上升,当vC上升到大于2/3VCC时,触发器被复位,放电管T导通,此时v0为低电平,电容C1通过R2和T放电,使vC下降。当vC下降到小于1/3VCC时,触发器被置位,v0翻转为高电平。电容器C1放电结束,所需的时间为 : 当C1放电结束时,T截止,VCC将通过R1、R2向电容器C1充电,vC由1/3VCC上升到2/3VCC所需的时为:当vC上升到2/3VCC时,触发器又被复位发生翻转,如此周而复始,在输出端就得到一个周期性的方波,其频率为 : 本设计中,由电路图可知R1、R2和C的值,然后再根据f的公式可以算出:其输出的频率为f=1KH分频器分频器的功能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产生标准秒脉冲信号;二是提供功能扩展电路所需要的信号,如仿电台报时用的1000Hz的高音频信号和500Hz的低音频信号等。本设计中,由于振荡器产生的信号频率太高,要得到标准的秒信号,就需要对所得的信号进行分频。这里所采用的分频电路是由3个总规模计数器74LS90来构成的3级1/10分频。其电路图如下图7所示:图7 分频器电路图74LS90的引脚图及其功能图如下图所示: 74LS90引脚图74LS90 功能表 计数器本设计所采用的是十进制计数器74SL160,根据时分秒各个部分的的不同功能,设计成不同进制的计数器。秒的个位,需要10进制计数器,十位需6进制计数器(计数到59时清零并进位),秒部分设计与分钟的设计完全相同;时部分的设计为当时钟计数到24时,使计数器的小时部分清零,从而实现整体循环计时的功能。74LS160功能表和真值表如下表1和表2所示: 表1 输入 输出(CR) ̅ (LD) ̅ CTT CTP CP D0 D1 D2 D3 Q0 Q1 Q2 Q30 × × × × × × × × 0 0 0 01 0 × × ↑ D0 D1 D2 D3 D0 D1 D2 D31 1 1 1 ↑ × × × × 计数1 1 0 × × × × × × 触发器保持,CO=01 1 × 0 × × × × × 保持表274LS160的真值表CLK Q Q Q Q 0 0 0 0 01 0 0 0 12 0 0 1 03 0 0 1 14 0 1 0 05 0 1 0 16 0 1 1 07 0 1 1 18 1 0 0 09 1 0 0 110 0 0 0 074LS160的引脚介绍如下表3所示:表374LS160逻辑符号 各引脚顿的名称 D D D D 置数端 Q Q Q Q 输出端 EP ET 工作状态控制端 LD 预置数控制端 RD 异步置零(复位)端 CO 进位输出端 CLK 信号输入端计数部分:利用74LS160芯片和74LS00芯片组成的计数器,它们采用异步连接,利用外接标准1Hz脉冲信号进行计数。显示部分: 将六片74LS160的Q0Q1Q2Q3脚分别接到实验箱上的数码显示管上,根据脉冲的个数显示时间。秒信号经过计数器之后分别得到显示电路,以便实现用数字显示时、分、秒的要求,计时电路共分三部分:计秒、计分和计时。其中,计秒和计分都是60进制,而计时为24进制,可以采用十进制计数器74LS160实现24进制、60进制计数器。(1)六十进制计数由分频器来的秒脉冲信号,首先送到“秒”计数器进行累加计数,秒计数器应完成一分钟之内秒数目的累加,并达到60秒时产生一个进位信号,所以,选用2片74LS160和一片74LS00组成六十进制计数器,采用反馈归零的方法来实现六十进制计数。其中,“秒”十位是六进制,“秒”个位是十进制。 秒部分具体设计如图8所示: 图8 秒的个位部分为逢十进一,十位部分为逢六进一,从而共同完成60进制计数器,当计数到59时清零并重新开始计数。如图所示个位1脚接高电平,7脚、9脚及10脚接1,当7脚和10脚同时为1时计数器处于计数工作状态。个位11脚和秒的十位的2脚相接,十位的9脚、10脚、7脚分别和个位的1脚相接。个位计数器由Q3Q2Q1Q0(0000)2增加到(1001)2时产生进位,从而实现10进制计数和进位功能,秒的十位在计数至0110时由与非门反馈清零实现6进制。分钟部分设计与秒完全相同。(2)二十四进制计数器:选用2片74LS160和一片74LS00组成24进制计数器,采用反馈归零的方法来实现24进制计数。当十位为0010且个位为0100时使两芯片异步清零。小时部分具体设计如图9所示: 图译码器、显示器译码是指把给定的代码进行翻译的过程。计数器采用的码制不同,译码电路也不同。74LS48驱动器是与8421BCD编码计数器配合用的七段译码驱动器。74LS48配有灯测试LT、动态灭灯输入RBI,灭灯输入/动态灭灯输出BI/RBO,当LT=0时,74LS48出去全1。本系统用七段发光二极管来显示译码器输出的数字,显示器有两种:共阳极显示器或共阴极显示器。74LS48译码器对应的显示器是共阴极显示器。本实验采用实验箱中的74LS48译码器和共阴极显示器组成的显示系统。校时电路数字种启动后,每当数字钟显示与实际时间不符进,需要根据标准时间进行校时。校“秒”时,采用等待校时。校“分”、“时”的原理比较简单,采用加速校时。对校时电路的要求是 :1)在小时校正时不影响分和秒的正常计数 。2)在分校正时不影响秒和小时的正常计数 。如图10所示,当数字钟走时出现误差时,需要校正时间。校时电路实现对“时”“分”“秒”的校准。在电路中设有正常计时和校对位置。本实验实现“时”“分”的校对。需要注意的是,校时电路是由与非门构成的组合逻辑电路,开关S1或S2为“0”或“1”时,可能会产生抖动,为防止这一情况的发生我们接入一个由RS触发器组成的防抖动电路来控制。 校时电路图 图10校时开关的功能表如下: 校时开关的功能表S1 S2 功能1 1 计数0 1 校分1 0 校时整点报时电路 整点报时,只报时不报分。从59分50秒起,每隔2s发出一次信号,连续五次,最后一次结束时即达到正点。其原理图如下所示: 图11电路图如下图12所示:图12综合以上多个电路,将其连接起来,就组成了一个具有时、分、秒计时功能,能够手动校时、校分,并且整点报时的数字电子钟。七.实验仿真:在电子电路计算机仿真软件Multisim中进行调试和仿真数字电子钟,得到的仿真电路图如附二图所示。由仿真电路实验知道了当高频信号经过分频器后得到标准的秒脉冲信号,进入60进制的“秒”计时,“秒”的分位进入60进制的“分”计时,最后,由分的“时”进位进入24进制的“时”计时。再加上由门电路和开关构成的校时电路对电路的“时”,“分”进行校时,从而得到正确的时间的。八.元器件清单(1)74LS160( 6片) (2)74LS00(15片)(3)数码显示器(6片) (4)74LS90(3片)(5)74LS30(1片) (6)74LS04(1片)(7)74LS02(1片) (8)555计时器(1片)(9)可变电容(1个) (10)电容(2片)(11)蜂鸣器(1个) (12)电阻(2个)(13)数字电路实验箱 (14)+5V电源若干(15)导线,开关若干。九.设计心得体会在此次的数字钟设计过程中,更进一步地熟悉了芯片的结构及掌握了各芯片的工作原理和其具体的使用方法。使我对已学过的电路、数电、模电等电子技术的知识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锻炼和培养了自己利用已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自己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刚开始做这个设计的时候感觉自己什么都不知道怎么下手,脑子里比较浮躁和零乱。但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通过重温数电,模电等电子技术的书籍,还有通过查看相关的设计技术以及一些参考文献,再加之在老师的指导和周围同学的帮助下,使我对自己的本设计有了熟练的掌握。在整个的设计过程中我充满了渴望和用心。记得在精工实习的时候,也是用满腔的热情来完成各项实习任务,并在每项实习项目中都达到了优秀的成绩。 所以,我相信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并一向的加强自己在这方面的努力。在这次的电子技术设计中亦是如此,用自己的双手和满腔的热情来完成各个环节,不断的在图书管查看相关资料和期刊文献,特别在网络上也收收获了很多新鲜的东西。这次设计更让我熟悉了一些常用集成逻辑电路和其相应芯片的使用。虽然,在本设计中所用的方案不是最好的,但我想其中的原理是最基本的;虽然其中可能出现误差,不过在杨老师的答疑课上,这些问题还是基本解决了。最后,我要衷心的感谢杨老师给了我一次实践的机会和平时在学习上的莫大帮助,让我更加深刻地了解和认识到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通过这个课程设计我发现了我好多知识都不熟悉甚至有的东西我根本就不知道,这让我感到了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因此使我更坚定了在以后的学习中要扎实好基础,阔广知识面。碰到的问题越让人绝望,解决问题之后的喜悦程度就越高。作为工科类的学生,以后工作了难免要碰到许许多多的问题,不要绝望,坚持,直到看到胜利的曙光。十.参考文献李中发主编 电子技术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毛期俭主编 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实验及应用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吕思忠,施齐云主编 数字电路实验与课程设计 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阎石主编.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黄智伟主编 电子电路计算机仿真设计与分析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程勇主编 Multisim10电路仿真实例讲解 北京: 人名出版社 彭介华主编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指导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卢结成、高世忻等编 电子电路实验及应用课题设计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梁宗善主编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 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欧阳星明主编 数字系统逻辑设计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李中发主编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 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 索引序列
  • 电力电子课程设计参考文献
  •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参考文献
  • 电工电子课程设计参考文献
  • 电子电路课程设计参考文献
  •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