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唐研究杂志

唐研究杂志

发布时间:

唐研究杂志

一、杂志简介《国家人文历史》是一本以“真相、趣味、良知”为核心价值的国家级时事人文类半月刊,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以“人文家国、历久弥新”为理念,致力于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寻找人文精神的支点。二、刊物定位 《国家人文历史》的主要阅读群体定位于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精英人物、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关心时政、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城市中青年白领。他们爱好文史、关心国内及国际最新资讯信息,他们多数为年龄在35-55岁之间的成功人士。三、发行范围 《国家人文历史》每期发行54万份,连续四年成为“中国邮政发行畅销报刊”。除邮局系统订阅外,还在全国各大城市报刊亭、超市、书店零售;同时,在全国主要城市的机场、五星级以上酒店、高档写字楼、高档餐饮场所均有展示。四、主要栏目 封面故事 这是一个漫长而不冗长,庞大而不庞杂的故事。这是一篇高深而不艰涩,考究而不考据的文章。那些曾经震撼我们心灵的人和事,那些左右我们生活的人和事,那些影响我们未来的人和事,那些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用心思考、精心解读、诚信对待的人和事。我们抽丝剥茧,给您的是一个精彩绝伦的人文大餐、历史饕餮。 人物 网罗精英学者,汇聚文化名流。让我们带您与这个时代最聪明、最睿智、最有价值的人物,喝茶聊天、海阔天空。 旅行 走过一段恢宏的历史,观察一种文化的印记,感受一个文明的精神,记录一段说走就走的旅行。 这里矗立的不是一座建筑,而是一个国家的地标、一段历史的丰碑、一个文明的烙印。 唯物 洞悉策展人心中的美丽,探寻博物馆背后的玄机。 收藏家心中的天地,尽是珍玩;发烧友眼中的世界,全是宝贝。 吃喝玩乐的学问,笔墨纸砚的道理,酒色财气的真谛…… 别小看任何一个老东西!讲述那些寻常玩意儿里的大学问,传统手艺里中真智慧。 视听 一部一部的看电影,我们看的是明星、剧情和特效; 一组一组的看电影,我们看的是一位导演的小标签,一个明星的老套路,一类影片的旧情怀。 一曲辉煌乐章之前的人生悲喜,一段优美旋律背后的人文故事。

学位论文《六朝时代的建康》(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博士论文,1982)。出版著作《六朝的城市与社会》(台北:学生书局,1992)。《慈悲清净──佛教与中古社会生活》(台北:三民书局,2000)。刘淑芬著,任大熙译,《六朝的城市与社会》(韩文版)(韩国,서울市:景仁文化社,2007)。(注:本书系旧作,但译本有新增和校订部分。《中古的佛教与社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灭罪与度亡──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之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9)。学术论文〈六朝建康的经济基础〉,《食货月刊》(复刊)11/12 (1983):1-14。〈六朝建康的园宅〉,《大陆杂志》3 (1983):39-47。〈建康与六朝历史的发展〉,《大陆杂志》4 (1983):36-47。〈六朝建康与北魏洛阳之比较〉,《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学报》1 (1983):177-189。〈六朝建康城的兴盛与衰落〉,《大陆杂志》4 (1983):23-40。〈六朝时代的建康──市廛民居与治安〉,《大陆杂志》4 (1984):23-45。〈清代凤山县城的营建与迁移〉,《高雄文献》20/21 (1985):5-46。〈清代的凤山县城 (1684-1895):一个县城迁移的个案研究〉,《高雄文献》20/21 (1985):47-63。〈清代台湾的筑城〉,《食货月刊》(复刊)11/12 (1985):484-503。〈六朝会稽士族〉,《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 (1986):285-327。〈六朝南海贸易的开展〉,《食货月刊》(复刊)9/10 (1986):379-394。〈三至六世纪浙东地区经济的发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 (1987):485-524。〈近四十年来中共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民国以来国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国立台湾大学,1988)。〈中古坊制初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 (1989):293-315。〈中古都城坊制的崩解〉,《大陆杂志》1 (1991):31-48。〈五至六世纪华北乡村的佛教信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 (1993):497-544。〈北齐标异乡义慈惠石柱──中古佛教社会救济的个案研究〉,《新史学》4 (1994):1-50。〈慈悲喜舍──中古时期佛教徒的社会福利事业〉,《北县文化》40 (1994):17-20。“Art, Ritual and Society: Buddhism practice in Rural China during the Northern Dynasties,” Asia Major 1 (1995): 19-〈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和唐代尊胜经幢的建立──经幢研究之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 (1996):145-193。〈从本愿寺石刻看唐代获鹿的地方社会〉,见简牍学会编辑部主编,《劳贞一先生九秩荣庆论文集》(收入《简牍学报》〔台北:兰台出版社,1997〕,第16期),页119-151。〈经幢的形制、性质和来源──经幢研究之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 (1997):643-786。〈林葬──中古佛教露尸葬研究之一(一)、(二)、(三)〉,《大陆杂志》1 (1998):22-31;2 (1998):25-43;3 (1998):20-40。〈石室瘗窟──中古佛教露尸葬研究之二(一)、(二)、(三)〉,《大陆杂志》2 (1999):49-60;3 (1999):97-113;4 (1999):145-152。〈唐代俗人的塔葬〉,《燕京学报》新7 (1999):79-106。〈中古的宦官与佛教〉,《郑钦仁教授荣退纪念论文集》(台北:稻香出版社,1999),页45-70。“Death and Degeneration of Life: Exposure of Corpse in Medieval Chinese Buddhism,” Journal of Chinese Religions 28 (2000): 1-〈从民族史的角度看太武灭佛〉,《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 (2000):1-48。“Jiankang and the Commercial Empire of the Southern Dynasties Change and Continuity in the Medieval Chinese Economics History,” in Culture and Power in the Reconstitution of the Chinese Realm 200-600, Scott Pearce, Audrey Spiro and Patricia Ebrey ( Cambridge, M: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1), 35-〈北魏时期的河东蜀薛〉,《中国史学》11(东京:中国史学会,2001),页37-55。〈年三月十──中古后期的断屠与斋戒(上)、(下)〉,《大陆杂志》1 (2002):15-33;2 (2002):16-30。“Ethnicity and the Suppression of Buddhism in Fifth-Century North China: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Gaiwu Rebellion,” Asia Major 1 (2002): 1-〈墓幢研究──经幢研究之三〉,《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 (2003):673-763。〈「客至则设茶,欲去则设汤」──唐、宋时期世俗社会生活中的茶与汤〉,《燕京学报》16 (2004):117-155。〈六朝建康的佛寺与城市空间〉,《古代都市与王权》(「百济研究丛书」第13辑,韩国:忠南大学百济文化研究所,2005)(注:本文系以韩文发表)。〈中古僧人的「伐魔文书」〉,收入蒲慕州编,《鬼魅神魔──中国通俗文化侧写》(台北:麦田出版社,2005),页135-173。〈戒律与养生之间──唐宋寺院中的丸药、乳药和药酒〉,《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 (2006):357-400。〈唐、宋寺院中的茶与汤药〉,《燕京学报》19 (2006):67-97。〈中国撰述经典与北朝佛教的传布──从北朝刻经造像碑谈起〉,见简牍学会编辑部主编,《劳贞一先生百岁冥诞纪念论文集》(收入《简牍学报》〔台北:台北市简牍学会,中华简牍学会,2006〕,第19期),页249-276。〈六朝建康的佛寺与城市空间〉,收入《郑钦仁教授七秩寿庆论文集》(台北:稻乡出版社,2006),页57-84。〈「禅苑清规」にみる茶礼と汤礼〉,收入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编,《中国宗教文献研究》(京都:临川书店,2007),页119-162。(注:本文以日文发表)〈中古佛教政策与社邑的转型〉,《唐研究》13 (2007):241-299。〈禅苑清规中所见的茶礼与汤礼〉,《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 (12):629-671。〈唐、宋时期僧人、国家和医疗的关系:从药方洞到惠民局〉,收入李建民编,《从医疗看中国史》(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0),页145-202。〈香火因缘──北朝的佛教结社〉,收入黄宽重主编,《中国史新论‧基层社会分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联经出版事业公司,6),页219-272。〈玄奘的最后十年 (655-664)──兼论总章二年 (669) 改葬事〉,《中华文史论丛》95 (9):1-97。The Return of the State: On the Significance of Buddhist Epigraphy and its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in Early Chinese Religion, Part Two: The Period of Division (220-589 AD), John Lagerwey and Lü Pengzhi (Leiden: Brill, 2009), 319-〈从《禅苑清规》看唐宋时期的茶、汤礼与养生文化〉,《知识飨宴系列》(台北:中央研究院,2010),页184-207。书评与翻译〈读《中国历史上的人口》〉,《食货月刊》(复刊)7/8 (1983)。会议论文“Ethnicity and Suppression of Buddhism in 5th-Century Chang'an” (conference paper for The 50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Washington D C, March 28, 1998)〈从家庙到功德坟寺──一个文化史的角度看唐宋变革〉,发表于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主办,「唐宋时期的社会秩序与社会流动」学术研讨会,北京:北京大学,2004年7月18-19日。〈六朝建康的佛寺与城市空间〉,发表于「王权与都市」国际研讨会,韩国:忠南大学百济文化研究所,2004年10月26-27日。“唐宋寺院中的茶与汤药” (conference paper for Buddhist Monasticism in East Asia Conference, Cambridge, England, July 1-2, 2004)〈唐宋寺院中的丸药、乳药和药酒〉,发表于第二届亚洲医学史学会主办,「宗教与医疗」国际学术研讨会,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4年11月16-19日。〈《禅苑清规》中所见的茶礼与汤礼〉,发表于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主办,「中国宗教文献研究──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创立七十五周年记念」国际学术研讨会,日本:京都大学,2004年11月18-21日。〈从药方洞到惠民局──僧人、国家和医疗的关系〉,发表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主办,「从医疗看中国史」国际研讨会,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5年12月13-15日。〈唐、宋时期的功德寺──以忏悔仪式为中心的讨论〉,发表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主办,「唐宋社会变迁」国际研讨会,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6年9月4-5日。“The Return of the State: On the Significance of Buddhist Epigraphy and its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conference paper for Rituals, Pantheons and Techniques: A History of Chinese Religion before the Tang, Paris, December 18-21, 2006)〈从造像碑看南北朝佛教的几个面相〉,发表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主办,「中国史新论‧宗教篇与性别篇」研讨会,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7年5月1-3日。〈唐、宋时期的功德寺──以忏悔仪式为中心的讨论〉、〈附论:功德寺的意涵〉,发表于中国历史学会、国立政治大学、新史学社等主办,第三届中国史学会──「基调与变奏:7-20世纪的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台北:国立政治大学,2007年9月3-5日。〈玄奘的最后十年 (655-664) ──兼论669年改葬事〉,发表于发表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讲论会,2008年10月27日。〈香火因缘──北朝佛教信仰团体之研究〉,发表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与中兴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合办,「《中国史新论:基层社会》」座谈会,台中:惠荪农场,2008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高僧形像的传播与回流──从「玄奘负笈图」谈起〉,发表于成功大学历史系主办,「宗教传播与宗教冲突:第二届东亚历史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台南:成功大学,2009年11月14-15日。其它〈中国历史上的舍利信仰〉,《静宜大学新闻深度分析简讯》94 (2002)。〈借水澄心,即茶演法──唐、宋寺院中的茶、汤、药与仪节〉,《中央研究院周报》1017 (28):4-6。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当代中国史研究 北京 当代中国史研究所,国史学会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档案学通讯 《档案学通讯》杂志社 中国人民大学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近代史研究 北京·近代史研究杂志社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年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考古 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抗日战争研究 北京 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历史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清史研究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史学理论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史学史研究 北师大史学所 北师大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世界历史 北京·世界历史杂志社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文献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北京图书馆社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中国史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中国农史 南京农业大学农史研究室 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中国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中国科技史料 北京中科院自然学史研究所 中国自然科学史学会,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中国党史研究 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百年潮 北京 中共党史学会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出版发行研究 出版发行杂志社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档案学研究 北京·该刊编辑部 中国档案学会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东南文化 南京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敦煌研究 甘肃敦煌 敦煌研究院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故宫博物院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胡适研究丛刊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考古学报 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考古与文物 西安·该刊编辑部 陕西考古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历史档案 北京·历史档案杂志社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历史地理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民国档案 南京·民国档案杂志社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明史研究 合肥·黄山书社 中国明史学会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农业考古 江西 中国农业博物馆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史学月刊 开封·河南人民出版社 河南史学会,河南大学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史学集刊 长春·吉林大学该刊编委会 吉林大学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史林 上海·该刊编辑部 上海社会科学院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苏联历史问题 西安 陕西师大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文博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西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博物馆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文物 北京·文物出版社 文物编辑委员会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西北史地 兰州·该刊编辑部 兰州大学研究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中国地方志 北京·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中国地方志领导小组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中国史研究动态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中国档案 北京 国家档案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北京·经济研究杂志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北京·该刊编辑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北京·文物出版社 中国历史博物馆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中国党史研究资料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自然科学史研究 科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

历史,是人类存在的证明。以古鉴今,可以带领人类开辟未来。现在杂志云小编倾情推荐全国热门历史杂志排行榜,通过最权威的历史杂志排行榜赢了大家踏入历史和河流,以全新角度看待历史。历史,不知是时间的记录者,更应该是一门艺术。下面杂志云小编强力推荐全国热门历史杂志排行榜,事不宜迟赶紧来看看吧。《国家人文历史》福特锐界PLUS气魄而来广告《看历史》《今参考·历史》

唐研究杂志下载

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清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抗日战争研究,史林,史学史研究,史学月刊 ,世界历史 ,安徽史学,西域研究,史学集刊,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历史档案,民国档案,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敦煌学辑刊,中国史研究动态,历史教学,文献,历史教学问题,中国地方志这些都是国内的核心刊物,都可以直接给它们投稿。具体投稿方式可以在网上查,也可以直接与他们电话联系。

《历史研究》、《世界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文史》、《中国史研究》、《史学史研究》、《中华文史论丛》;专一点看《唐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国学研究》、《燕京学报》等等。

推荐书单的问题,基本上是琳琅满目。而本人认为书单推荐应该有几个标准:第一,推荐者本人要看过,或者至少部分看过,这样才有独特的心得,而不是人云亦云;第二,推荐书单要讲究循序渐进,至少要有入门级——教材级——提高级三个层次,而不是剪刀加浆糊随便列举;第三,推荐书单要相对全面,比如历史类书单,就不能完全偏重一个时期。带着以上三条标准,本人来推荐一份独到的历史类书单。入门级:入门级的主要是提高兴趣,理清史实,不需要非常专业。现代出版社有套《历史中国》系列,包括醉罢君山《夏商周原来是这样》、姜狼《春秋原来是这样》等,基本有全套中国通史。断代史也有一些优秀读物,比如月望东山《那时汉朝》、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等等。社科院历史所编写的五卷本《中国通史》也不错,简明扼要,既专业又通俗,还有同名纪录片播放。教材级:教材级的主要是系统学习,不容易被个人风格的作品带偏。不少大学院校都有历史本科教材,比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等等。这里推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历史学基础课配套教材》系列,《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古代史资料汇编》《历史学理论与方法》《中国史学史》等等。虽然教材可能有些枯燥,但是专业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级:这个阶段可以读点学术专著,比如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中国断代史系列》就不错,包括杨宽《战国史》、林剑鸣《秦汉史》等等;河北教育出版社的《二十世纪史学名著》,包括顾颉刚《古史辨自序》、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等等;另外有一些通史、断代史史学名著,比如钱穆《国史大纲》、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顾诚《南明史》。外国的也可以看看,比如《剑桥中国史》《哈佛中国史》。限于篇幅就不多介绍了,但是按照这个思路,本人认为是比较科学的书单。感谢阅读,欢迎关注!林屋公子作家 代表作《先秦古国志》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5万粉丝 · 1万赞搜索有关历史的好书及书一生必读的10本书樊登推荐女性读的书30-40岁必读十本书十五部最好历史小说10岁孩子必读历史书

《历史研究》、《世界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文史》、《中国史研究》、《史学史研究》、《中华文史论丛》,专一点看《唐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国学研究》、《燕京学报》等等

唐诗研究论文

李白崔令钦交游发隐 《复旦学报》1980年第4期李翱卒年订误 《中华文史论丛》1981年第1期温庭筠早年事迹考辨 《中华文史论丛》1981第2期也谈温庭筠生平之若干问题--答王达津先生 《南开学报》1982年第6期欧阳修与北宋文学革新的成功 《研究生论文选集·中国古代文学分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3年3月姜夔卒年考《复旦学报》1983年第2期六十年来国内《长恨歌》研究述要《文史知识》1983年第7期杜甫为郎离蜀考《复旦学报》1984年第1期新发现杜甫佚诗证伪《草堂》1984年第1期《班婕妤》非严武作《中华文史论丛》1985年第1期杜甫离蜀后的行止原因新探《草堂》1985年第1期袁郊未任翰林学士《中华文史论丛》1985年第1期欧阳修著述考《复旦学报》1985年第3期杜诗早期流传考《中国古典文学丛考》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7月《全唐诗》误收诗考《文史》第24辑中华书局1985年李康成《玉台后集》辑目《唐代文学论丛》第7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1月《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订补二则《中华文史论丛》1986年第4期略谈《全唐诗》《语文学习》1986年第4期殷璠《丹阳集》辑考《唐代文学论丛》第8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义净诗小考《中华文史论丛》1987年第1期《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补遗(与骆玉明合作)《文学遗产》1987年第1期跋王之涣祖父王德表、妻李氏墓志《文学遗产》1987年第5期《全唐诗》补遗六种札记《中国古典文学丛考》第2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11月欧阳修、苏舜钦、王安石诗文拾遗《中国古典文学丛考》第2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11月晏几道生平零考《中华文史论丛》1988年第1期石刻所见唐代诗人资料零札《唐代文学论丛》第1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忠谏无畏贤陆贽《十大名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8月师门摭忆《泰兴文史资料》第6辑1989年10月明铜活字本《唐五十家诗集》印行者考《中华文史论丛》1990年第1期欧阳修 收入《十大散文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张碧生活时代考 《文学遗产》1992年第3期唐人编选诗歌总集叙录 《中国诗学》第2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版诗话寻源 《中国诗学》第2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版花间词人事迹考《俞平伯先生从事学术活动六十五周年纪念论文集》巴蜀书社1992年《全唐诗补编》编纂工作的回顾《书品》1993年第2期《全唐诗》的缺憾和《全唐五代诗》的编纂(与罗时进合作)《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第256期1993年2月唐诗人李昂、綦毋潜、王仁裕生平补考《铁道师院学报》1993年第4期《登科记考》正补《唐代文学研究》第4辑广西师大出版社1993年11月版郑虔生平与著述补考《郑虔研究续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新罗旅唐三诗人诗辑存《铁道师院学报》1994年第2期我作《全唐诗补编》《古典文学知识》1994年第3期《五代新说》中的先唐遗诗《铁道师院学报》1994年第3期齐己佚文《龙牙和尚偈颂序》考述《益阳师专学报》1994年第4期文史考据应有所阙疑《文学遗产》1994年第4期唐代闽籍诗人考《唐代文学研究》第5辑广西师大出版社1994年10月《全唐诗简编》述评《河南大学学报》1994年第6期再续劳格读《全唐文》札记 《选堂文史论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旧五代史·王审知传》辑校《漳州师院学报》1995年第1期《诗渊》全编求原《文献》1995年第1期(又见《咸宁师专学报》1993年第3期)《旧五代史》补传十六篇《文献》1995年第3期述《全唐文》成书经过《复旦学报》1995年第3期毛文锡《茶谱》辑考《农业考古》1995年第4期读《唐文拾遗》札记《中西学术》第1辑学林出版社1995年6月《二十四诗品》辨伪答客问《作家报》1995年8月19日《新唐书·艺文志》补——集部别集类《唐研究》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宋诗话辑佚》匡补《中国诗学》第4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真伪问题讨论述要(署独孤棠) 《中外文化与文论》第1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版)喜读《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杜甫研究学刊》1996年第2期石刻文献述要《古典文学知识》1996年第2期唐五代文章的总汇--《全唐文》《古典文学知识》1996年第3期《二十四诗品》不是司空图所作(与汪涌豪合作)《寻根》1996年第4期问学纪程《中文自学指导》1996年第5期《全唐文补编》前言《铁道师院学报》1996年第6期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辨伪(与汪涌豪合作)《中国古籍研究》第1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8月版,本文获第二届全国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唐诗人占籍考(与胡中行合作)《中西学术》第2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11月《二十四诗品》辨伪追记答疑《中国诗学》第5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长沙窑唐诗书后《中国诗学》第5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全唐文补遗》(书评)《唐研究》第3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唐诗研究集成》(书评)《唐研究》第3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石刻所见唐人著述辑考《出土文献研究》第4辑中华书局1998年11月《钓矶立谈》作者考《文史》第44辑中华书局1998年刘大杰先生和他的《中国文学发展史》——写在《中国文学发展史》初版重印之际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版《中国文学发展史》附新见逸诗附存(《全唐诗补编》简体横排本附)中华书局1999年1月唐代文学文献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第338期1999年1月清辑《旧五代史》评议《学术月刊》1999年第9期传统考据与现代学术《学术月刊》1999年第9期《汉唐方志辑存》(书评)《唐研究》第5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新唐书艺文志补》(书评)《唐研究》第5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陈寅恪先生唐史研究中的石刻文献利用《中山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晏殊《类要》研究《新国学》第二辑(巴蜀书社即出)贞石订五代史《海上论丛》第3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

(2018·黄石)隋朝开始设置进士科,主要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面对唐朝重视考诗赋。这种变化直接导致了唐朝诗歌创作的繁荣。

中国现代六大家作品研究会相较其他两类简单,首先作为现代文,对于当今来说熟悉度高。再则,古文及外国著名作家难以把握,综上,建议研究现代六大作家作品,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谢谢!

唐宋词研究论文

唐宋词的发展流程由小而大:由晚唐西蜀的艳情之作,而至李煜、冯延巳“士大夫之词”的堂庑渐开。是一大;柳永由小令而大量创作慢词,由抒情而叙事,由院落笙歌而市井、羁旅,是二大;苏轼以诗为词,开拓题材、提高意格、提升词境,融理趣而人,是三大;辛弃疾以文为词,驱遣古人、使事用典、敛雄心豪气而成温婉悲凉,是四大。伴随着这些由小而大的变化.亦有破体与遵体、越律与守律的纠缠。但唐宋词始终未曾背离美文与美听的原则。未离异其起始之时所奠定的“缘情”传统,未丢弃其“体物”之长。唐宋词一直为人所爱。词可以溯源于隋代,而发展繁荣于唐宋,其中经历了两、三百年的时间,词的流派也在不断地更替,无论是花间词派、南唐词派、北宋前期的晏欧柳,还是婉约词宗秦观和北宋后期的大晟词人周邦彦、贺铸,以及南宋的李清照、辛弃疾等词人,在他们的词中,我们都可以体会出“愁”的滋味,或浅或深。唐宋词善于言愁,有友人爱侣间的离愁别恨;有深闺少女少妇的怀人的幽愁;有怀才不遇的寒士的叹贫嗟悲的哀愁;有忧国忧民的有志之士报国无门的深愁。一部唐宋词史可以说是一条用“愁”与“悲”编织而成的关于人间悲苦之事的长卷。1908年,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发表,标志着词学研究由近代向现代的转变,兹后的30年间词学研究和词学批评取得了空前的成就。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就针对了唐宋词特别擅长表现“审悲心理”的“本源”问题作了一番研究,王国维说“李后主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又说晏殊、冯延巳词有“忧生”、“忧世”之意”(王国维《人间词话》),这些实际上就是针对唐宋词关于审悲的“本源”的一个触及。唐宋词人既从前代文学那里传承了原本就已经积淀了十分丰厚的忧患心理的精神负担,又“吸收了”本朝新释放出来的忧患心理的势能,于是便形成了唐宋词特别喜欢抒写“苦闷”与“伤感”的另一种内容特色。在建国后30年里,前15年由于过分注重词体外部规律的探讨,单纯以论诗论文的方式论词,专门的唐宋词学批评范畴与术语几乎没有增加,相反,原有的多被忽略了。后来随着词学批评走向多元化,产生了一些专门的唐宋词学批评范畴与术语,如杨海明的《唐宋词史》首次在词学批评中引进“忧患意识”,用以阐释唐宋词的感伤色彩,其他像“狭深文体”、“心绪文学”、“类型风格”、“多重人格”、“以悲为美”、“以艳为美”、“以柔为美”等术语都能恰如其分表达某些词学观念。纳兰性德说过:“诗亡词乃盛,比兴此焉托。往往欢娱工,不及忧患作。”(《饮水诗·填词》)这就揭示了“词”与“忧患(心理)”间的密切关系。20世纪80 年代的唐宋词研究表现出宏观的视野和鲜明的学术品格,现代化思潮的涌动导致了学术思想的变异,方法热、寻根热和文化热的潮汐,使唐宋词研究产生了多元的视角和多样化的方法,新老研究者用自己创造性的劳动确立了自己的学术地位,彰显出各自独特的个性。对唐宋词审美特别是审悲意识方面,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质和量的飞跃:在质的方面,中青一辈的研究学者在吸收和继承老一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出现不少新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不少的新的研究理论,如叶嘉莹的《迦陵论词丛稿》中作者把西方理论与中国传统词学理论进行了成功的对接,并用西方理论来观照中国传统词学理论,还有杨海明、邓乔彬、刘尊明、王兆鹏等新生代,取得许多超越前人的成果,尤其是“以悲为美”理论的提出,更是体现了“质”的飞跃;在量的方面,对于唐宋词审悲意识的研究者越来越多,这方面的研究论著也在不断地增加,老一辈如吴梅,她的《词学通论》、《霜崖词录》,还有吴梅的学生万云骏和唐圭璋,万云骏例如《伤春伤别是唐宋词的主旋律》,本文章追溯伤春伤别题旨的产生源头,《诗词曲欣赏论稿·总论》中以悲剧性的美这一古典诗词中的普遍问题进行评论,还有唐圭璋的《唐宋词简释》、《词学论丛》;年轻一辈的如吴熊和的《唐宋词通论》,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杨海明先生的《唐宋词风格论》、《唐宋词史》、《论唐宋词所积淀的民族审美心理》,乔力的《“诗之余”———论中唐文士词的文化品位与审美特征》,刘乃昌的《论李清照的文化性格及审美趣向》等等。尤其是先生他在《唐宋词史》针对唐宋词的感伤色彩进行进一步的阐释,而在1987年发表的《论唐宋词所积淀的民族审美心理》一文中,他以一个唐宋词读者和研究者的角度来阐述他对唐宋词中“悲”的色彩的审视,他说这是一种“悲美的褶褶色彩”,杨海明将唐宋词这种词体比喻成为一种特异的“光谱分滤器”,只从特殊的角度吸收外界的光和色,而这种光和色便是以“悲”为主的两大词境:一类是悲伤,一类是悲愤。在他看来,整个唐宋词所抒写的“悲哀”内容又是复杂的。当代对唐宋词审悲意识的研究,出现了多方法、多角度、多侧面的态势,如有以流派的转变更替为切入口,进行对唐宋词审悲意识的探索;有从民族心理与时代大背景结合为角度而进行研究,有的是从唐宋词审悲意识的内涵进行发散式的研究等等。形成了鲜明而独特的研究风格,其范围在不断的扩大,深度也在不断地推进。其中成果卓著的有许多,如邓乔彬从中国文学的文化基因和美学因子的溯源开始,探求词文学美感形态的特质和表现,揭示其悲剧性内美的存在状态及原型意味;如吴惠娟《唐宋词审美观照》,邓乔彬《唐宋词美学》,杨伯岭的《唐宋词审美文化阐释》还有童庆炳发表的一些关于唐宋词审悲方面的研究以及阐释等。如在教授的《唐宋词审美文化阐释》中既扎根于中国古代诗学传统又能超越这个传统,是一部既有深厚的理论支撑,又能真正贴近词作文本,既有深刻精细的分析又有高度的理论概括,中西文化交融的综合性著作。在这本著作里面作者以开阔的文化视野,纵横捭阖,既阐释唐宋词的审美文化特质又能延伸到唐宋词审美文化观念的演变和接受史,特别是在针对唐宋词的审悲意识的阐述这一章中,作者对于唐宋词审悲意识的艺术特征做了比较全面的论述,并结合唐宋词文本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并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一、唐宋词中的审悲意识与时代忧患心理的交融;二、唐宋词词体与人生境遇变化的关联;三、唐宋词审悲意识对于生命感动的辨析;四、唐宋词塑造的孤独形象的悲感艺术特性,加深了我们对于唐宋词艺术特征和风格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前言在《中国文学史》上,袁行霈已经明确提出,“稼轩词所创造的战争和军事活动的意象,又使词的意象群出现了一次大的转换。”[1](162)即已经认识到辛弃疾词的军事意象的存在,并且明确提到弃词中含有“刀、枪、剑、戟、弓、箭、戈、甲、铁马、旌旗、将军、奇兵等军事意象”。[1](162)但是书中并没有深入探究这些军事意象所要表达的含义,只是说到“密集的军事意象群,连续成雄豪壮阔的审美境界,更能体现辛词的个性特色”,那究竟这些意象体现了词人什么个性特色呢?词人大量运用这些意象词语究竟是要表现他一种怎样的思想呢?鉴于这些疑问,本文就对辛弃疾词中的军事意象词语进行一些探讨,希望能了解到其中的含义。2 军事意象的内涵 刘宗朝在《试论辛弃疾词中意象的运用》[2]中也有对辛弃疾词中的军事意象做了分析研究,其文章中提到“辛词中仅‘剑’这一意象就有十八处”,然后列举了其中的一些句子,最后得出“这里的‘剑’是作者壮志难酬的象征”的结论。这种运用统计学的分析方法是科学的,但是但是通过列举了统计出来的句子就直接下结论,未免过于牵强。因此,笔者把统计学的数据分析方法和传统的具体词作内容分析法结合起来,最后才给辛弃疾词中的军事意象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下一个总体的结论。1 数据分析 笔者以“唐诗宋词网”下载的《辛弃疾词全集》电子版[3] 作为蓝本,运用计算机统计工具,对一些宋词中描写战争普遍出现的词语做了统计。具体数据是:“剑”字在辛词中出现过4处,“醉里挑灯看剑”,“剑气已横秋”,“想剑指三秦”,“倚天万里须长剑”;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宋词:是古代诗歌发展的一个阶段,从诗歌的角度去理解,从先秦两汉找它的形态,从唐五代论述它的起源,从宋词本身各流派论述它的丰富形态和内容,从明清显示它的衰落,宏观把握它的脉络、特征、从近现代诗词论述它的影响,从文学史上的显著地位演绎出论文的结论。很好写的。望采纳~~~~~~

唐研究论文选集

大唐百年开国(诙谐幽默类似于《明朝那些事》)以下这些是材料类的:基本史料新旧唐书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岑仲勉:《隋唐史》 汪 篯:《隋唐史论稿》 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 王仲荦:《隋唐五代史》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金宝祥:《唐史新探》 胡如雷:《李世民传》 赵克尧、许道勋:《唐太宗传》。 唐长孺:《隋唐制度三论》等等 张国刚:唐代官制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 张泽咸:唐代工商业 章群:唐代蕃将研究 张日铭:唐代中国与大食穆斯林 赵雨乐:唐宋变革期之军政制度--官僚机构与等级之编成 周征松:魏晋隋唐间的河东裴氏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 隋唐五代史 郑学檬主编:唐文化研究 朱雷主编:唐代的历史与社会 吴宗国:盛唐政治制度研究 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吴玉贵: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谢保成:隋唐五代史学 许道勋,赵克尧:唐玄宗传 薛宗正:安西与北庭--唐代西陲边政研究 严耕望:唐史研究丛稿 杨际平:北朝隋唐“均田制”新探 [日]铃木俊等:唐代均田制研究选译 [日]堀敏一:均田制的研究 严耕望:唐仆尚丞郎表 许序雅:唐代丝绸之路与中亚历史地理研究 辛德勇:隋唐两京丛考 史念海:唐代历史地理研究 唐任伍:唐代经济思想研究 唐朝朔方军研究:兼论唐廷与西北诸族的关系及其演变 李鸿宾王寿南:唐代宦官权势之研究 汪篯隋唐史论稿王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 王小甫主编: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 王永兴:唐代前期军事史略论稿 王永兴:唐代前期西北军事研究 艾冲:唐代都督府研究 兼论总管府·都督府·节度司之关系 唐研究论文选集(池田温文选) 池万兴 刘怀荣:梦逝难寻--唐代文人心态史 敦煌典籍与唐五代历史文化 (上卷) 敦煌典籍与唐五代历史文化 (下卷 何汝泉:唐代转运史初探 顾立诚:走向南方--唐宋之际自北向南的移民与其影响 胡如雷:隋唐五代社会经济史论稿 黄新亚:消逝的太阳--唐代城市生活长卷 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 程蔷 董乃斌:唐帝国的精神文明 岑仲勉:唐史馀渖·外一种(府兵制度研究) 黄云鹤:唐宋下层士人研究 贾志刚:唐代军费问题研究 李季平:唐代奴婢制度 毛蕾:唐代翰林学士 任士英:唐代玄宗肃宗之际的中枢政局 荣新江: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索 大唐开元礼 唐研究 程志 韩滨娜:唐代的州和道 侯林柏:唐代夷狄边患史略 李大龙:都护制度研究 唐长孺:唐书兵志笺正 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 王家广:唐人风俗

四库全书

唐诗300首

鲁迅的书一定要多读啊 !!!!当前国人还是很麻木 一些韩奴 看着韩剧里歪曲丑化中国无动于衷 !

  • 索引序列
  • 唐研究杂志
  • 唐研究杂志下载
  • 唐诗研究论文
  • 唐宋词研究论文
  • 唐研究论文选集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