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食品与生活杂志受众人群分析

食品与生活杂志受众人群分析

发布时间:

食品与生活杂志受众人群分析

(一) 方便面的购买人群 所有人 在当今的快速生活节奏下,无论是老人还是儿童,城市白领还是农村工地工人,越来越多的人都会选择购买方便面作为出行,应急的必备食物。方便面有各种不同口味的,可以满足不同年龄群体,不同生活习惯消费者的选择。 (二) 康师傅方便面目标消费群 所有人 康师傅方便面的产品布局是以红烧牛肉面为核心产品、发展多种定位不同的副品牌,以吸引不同人群。“福满多”系列定位为农村市场,“亚洲精选”定位为年轻人,“福香脆”、“脆旋风”则是针对中小学生消费者的。 1、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年轻人 学生时代没有足够的时间及完备的条件,选择方便面作为快速解决饥饿的食物是最普遍的现象。康师傅方便面价格从5元到3元,价格比较合理学生可以接受。康师傅近期推出新品辣白菜精炖牛肉面,口味独特,年轻人勇于尝试新口味,因此新品项重点锁定大学生为目标消费群。 2、中老年及儿童 日常生活中,儿童和中老年也会偶尔选择方便面作为食物,但由于该群体比较注重健康注重口味,所以对方便面要求较高。康师傅经典红烧牛肉面,新品卤香牛肉面经典味道,面条劲道,为大众人能接受。(三) 潜在消费者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康师傅方便面的潜在消费者主要有两大群体。 1、 农村市场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巨大发展,而这种发展给康师傅方便面带来了巨大的潜在市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村市场方便面消费由原来的好滋味,大骨面等低档面转向了红烧牛肉面劲爽系列等中高档面;其次,随着工作强度的增强,使方便面这种速食食物拥有了更大的市场契机。近几年,农村收入水平提高,方便面市场消费比率日益增加。 2、 大学生市场 大学生是低收入甚至是无收入群体,可是对康师傅方便面的消费能力是非常可观的,再加上近期康师傅在大学校园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活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认准康师傅品牌。另一方便面,康师傅方便面超市促销员大部分为大学生兼职,无形中加剧了康师傅的潜在市场的开拓。大学生单次购买数量可能不大,但是购买次数较为频繁,且多为现金购买。关键词:康师傅方便面 康师傅方便面目标市场战略定位分析 就目前全国范围来看,中国的方便面市场,主要由很多快消企业巨头把持。而论在消费者当中影响深、影响广的方便面品牌,当属康师傅了,其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1、产品特点定位精准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国外几大快销业巨头对整个全球目标市场仍占据相当大的比重,而这其中能赢得广大消费者信赖,获得更具竞争力的市场份额当属那些有自己营销特色,且生产的产品适销对路的企业。以方便面为例,国人首先会想到的是康师傅方便面。究其原因,不仅因为其产品质量一直都受到消费者的信赖,更在于以精准的营销目标定位目标群体,进而显现其产品特色,以赢得一方空间。自进入市场以来,康师傅一直坚持走绿色健康食品大道,与此同时,康师傅能率先洞悉巨大的市场潜力,制作出满足不同群体需要的方便面口味,实现了产品的服务升级。 2、组合策略分析 康师傅方便面一方面不断开拓新的销售目标市场,另一方面也在为生产适销对路的新产品而不断探索,实现产品多样化,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多样化,最终占领更多市场空白点,这些都是康师傅目标市场营销的核心关键。同时,康师傅生产技术水平也是辅助产品升级换代的关键环节。当目标用户群体确定以后,康师傅会根据用户群体的喜好进行SWOT分析法则进行产品组合营销,配之以良好的销售渠道,使产品能迅速地销往市场并占据一定销售份额。 3、品牌延伸深入人心 康师傅方便面产品材质精良、无论是碗装面还是袋装面,口味独特,冲泡起来鲜香味浓,更为重要的是它有一个‛康师傅‛的名字。许多消费者都认为‘康师傅’的老板姓康,其实不是,‘康’意为我们要为消费者提供健康营养的食品。‘师傅’在华人中有亲切、责任感、专业成就的印象,这个名字有亲和力。用‘康师傅’这个品牌反映了企业的责任心。 毋庸置疑,康师傅通过优良的产品、完善合理的销售渠道把品牌打造得更好,因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率先赢得消费者和商家的认可与支持,最终取得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本课程是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的一门学科,重点介绍人体对营养的需要,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不同人群食品的营养要求等内容。

食品与生活杂志受众人群分析分析

1、二次细分在根据企业战略目标初步判别目标客户群体的轮廓之后,企业需要对 这个范围较大的目标客户群体进行二次细分,目的是帮助企业确认目标客户群体的最终方案。首先通过综合定性判别结合小规模的客户调查或经销商访谈,丰富已经初步确定的战略目标客户群体分解标准,赋值形成购买驱动/衰竭曲线,如以年龄层次、购买频率、购买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额度为分解标准赋值切等等。2、动态调整建立有效的信息跟踪机制,对市场上的变化及时跟踪了解,在需要的时候调整策略,并适时推出针对性单品迎合客户需求。同时,企业在理解客户需求并有针对性地对战略、营销加以调整的时候,也需要注意一些策略性的问题:(1)消费者行为很多时候是从感性角度出发的, 而不只是理性的考虑技术方面的因素。(2)消费 者在个人价值观动摇或者观念与显示不协调的时候会表现得很消极。(3)消费者只有在产品能够满足他们真正的需求或尚未满足的期望时会对产品产生兴趣。扩展资料:目标客户的市场分类:市场营销学根据购买者和购买目的来对企业的目标客户进行分类。包括:1、消费者市场:消费者市场由为了个人消费而购买的个人和家庭构成。2、生产者市场:生产者市场是由为了加工生产来获取利润而购买的个人和企业构成。3、中间商市场:中间商市场由为了转卖来获取利润而购买的批发商和零售商构成。4、政府市场:政府市场由为了履行政府职责而进行购买的各级政府机构构成。5、国际市场:国际市场由国外的购买者构成,包括国外的消费者、生产者、中间商和政府机构。每种市场类型在消费需求和消费方式上都具有鲜明的特色。企业的目标顾客可以是以上五种市场中的一种或几种。也就是说,一个企业的营销对象可以不仅包括广大的消费者,也包括各类组织机构。企业必须分别了解不同类型目标市场的需求特点和购买行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目标客户群体分类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目标客户

受众分析主要根据你的栏目定位,栏目定位的受众人群是那些人群,根据这些受众人群在进行受众分析!受众分析要考虑你的目标人群的工作、生活(包括夜生活)、学习、社交、家庭、消费观念、收入水平、时代心理,综合他们的生活习惯,来解析这些人对你的节目的认可与关注程度!访谈类节目还是取决于栏目定位,你的栏目主旨是什么,根据栏目主旨挖掘每期访谈节目的话题,凸显你要表现内容,用你的思路带着嘉宾走,这样会达到你想要的效果,访谈类节目根据节目定位而选择合适的主持人,主持人相当重要,此类节目不比娱乐节目,能“的色”就行,访谈类节目主持人要具备丰富的才学与交流技巧,例如:CCTV的崔永元、王志,这两位是访谈类节目的杰出人物,朱军大家喜欢,但是照他俩差远了!做好受众分析、确定栏目定位、找一个与栏目定位相契合的主持人就OK了

所有热爱生活、关注健康、喜爱美食的人以及不注重饮食和挑食的人群。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加入《食品与健康》的读者队伍,让我们以后的日子,健康生活每一天吧。

食品与生活杂志受众人群分析论文

GC-O法在食品风味分析中的应用摘要:气相色谱-嗅觉测量法(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GC-O)是一种从复杂的混合物中选择和评价气味活性物质的有效方法。本文简单介绍了它的发展、原理、四类强度分析方法及其在食品风味分析中的应用。关键词:气相色谱-嗅觉测量;气味活性物质;风味;应用对于很多食品,风味物质的组成和含量决定着这种其质量,即风味是食品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很多风味方面的检测技术得到了发展,包括仪器检测(如GC-MS)和感官检测(如GC-O)[1]。它们被用来分析食品中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含量和强度大小。在国内,对于挥发性化合物的分析运用得最多的还是GC-MS。但是,食品中产生的大量挥发性化合物中,只有小部分对风味有贡献,且它们的含量和阈值都很低。对于静态顶空分析而言,其顶空的挥发物浓度一般在10-11至10-4g/L,但只有当挥发物浓度≥10-5g/L时才能被MS检测到,也就是说MS只能检测出含量丰富的挥发性物质。而且,GC-MS是一种间接的测量方法它无法确定单个的风味活性物质对整体风味贡献的大小。而气相色谱-嗅觉测量法(GC-O)却能解决上述问题。因为人的鼻子通常比任何物理检测器更敏感。人类鼻子所能感知到的食品基质中挥发物的强弱与挥发性化合物释放的程度及其本身的性质有关。因此,从某一食品基质的所有挥发性化合物中区分出风味活性物质(或关键风味物质)成为风味分析的一项重要任务[2-4]。1 GC-O简介GC-O法是将气相色谱的分离能力与人类鼻子敏感的嗅觉相联系,从复杂的混合物中选择和评价气味活性物质的一种有效方法,其中人的鼻子起到了检测器的强大作用。GC-O最早是在1964年由Fuller等提出的,当时是以直接吸闻气相色谱毛细管柱的流出物这种最简单的形式进行的。到了1971年有人将GC流出组分与湿气相结合,通过薄层层析后再进行吸闻。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Acree和德国Ullrich的研究人员几乎同时使用定量稀释分析法来进行风味强度的评价[5-8]。而如今,GC-O已发展了许多更为先进的检测方法,如时间-强度法(time-intensity methods)等。GC-O的原理非常简单,即在气相色谱柱末端安装分流口,将经GC毛细管柱分离后得到的流出组分分流到检测器[如氢火焰离子检测器(FID)或质谱(MS)]和鼻子。当样品进入GC,经由毛细管柱分离后,流出组分被分流阀分成两路,一路进入化学检测器(FID或MS),另一路通过专用的传输线进入嗅探口。嗅探口通常是圆锥形的,由玻璃或者聚四氟乙烯制成。加热传输线是为了防止被分析物在毛细管壁上凝结。将湿润的空气加入到流出组分中,可防止评估人员的鼻黏膜脱水。2 GC-O的分析方法为了更好地收集和处理GC-O数据,评价单个风味活性物质对样品整体风味的贡献大小,使结果更具重复性和可靠性,研究人员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开发了很多先进的检测技术对香味进行强度分析。GC-O的这些强度分析方法又被称为嗅探技术(sniffing),通常有四类[9],包括稀释法(dilution analysis methods)、频率检测法(detection frequency methods)、峰后强度法(posterior inten-sity methods)以及时间强度法(time-intensity methods)[3,10]。也有文献将嗅探技术分成三类,即频率检测法、阈值稀释法以及直接强度法[4]。1稀释分析法稀释法是基于连续稀释一种气味直到在嗅探口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即逐步稀释到嗅觉阈值的方法。例如:Charm分析(combined hedonic aroma response measurement)[7]和芳香萃取物稀释分析(aroma extraction dilution analysis,AEDA)[11]。AEDA法在GC-O的检测分析中是比较常用的。萃取物通常按照1:2、1:3、1:5或1:10的稀释度进行稀释(R),然后再用气味测量法对每个稀释度的样品进行评价。评价员只需说明在哪个稀释度下仍然能闻到被分析物,并描述该气味。稀释因子(FD因子)就是一种风味化合物所能感知到的最后的一个稀释度。当萃取物按照一定的稀释度稀释P(P=0,1,2,3,……)倍之后,所得到的FD因子就是RP[4]。AEDA的分析结果可以用图来表示,它的横坐标是保留时间(RT)或保留指数(RI),纵坐标是稀释因子(FD Factor),常用对数(lgR FD)表示。这种方法已用于许多不同食品中风味活性物质的强度测定,包括烤牛肉、小麦面包、鸡汤、大豆油等食品中[3]。AEDA法除了将萃取物(液体)梯度稀释后进行分析外,也有使用静态顶空进行分析的。稀释步骤可以改为不断降低顶空体积[12]或者改变分流比[13]。2频率检测法频率检测法最早是由Linssen等提出的,采用一组评价员(通常需要6至12个评价员组成一个评价小组)同时记录一种气味化合物,并用能够感知这种气味的所有评价员数目(检测频率)来表示此种气味的强度[14]。在由频率检测法得到的谱图中,保留时间(RT)或保留指数(RI)为横坐标,能感知到一种气味化合物的所有评价员的数目为纵坐标。频率检测法最大的优点就是简便、耗时少,对评价员的要求不高。这种方法的重复性比较好,结果能够反映各评价员的敏感性差异。但此方法得到的结果只与给定浓度的被分析物中的风味物强度有关。如果被分析物的浓度总是高于检测阈值以至于所有评价员都能感觉到,那么某一给定的样品在不考虑其浓度的情况下,可能也会得到相同的结果[4]。3峰后强度法峰后强度法就是出峰后一定时间内记录气味强度变化的方法[15]。它将感觉到的气味强度在标度上进行评估,常见的有5~9点标度法。以5点标度法为例:1-极弱;2-弱;3-中等;4-强;5-极强[16]。此方法对于感官评价员来说属于中等难度,在使用标度时会有很大的差异。4时间强度法时间强度法是基于气味强度的数量估测,评估人员记录气味强度和持续时间并描述该气味[15],例如:OSME和指距法(Finger Span)。OSME最早是由McDaniel等提出的[17]。评价员使用可变电阻,通过上面指针的移动来确定强度。同时,指针所在位置的电脑图解反馈将帮助评价员调整到感知的强度位置。由此方法得到的风味谱图与传统检测器得到的谱图相似。它的横坐标是保留时间,纵坐标是风味强度,峰的高度对应于最大的气味强度,而峰宽则对应于气味的持续时间[4]。指距法是在1967年由Ekman等提出的。Etie vant[18]等还利用指距与跨通道匹配相结合(cross-modality match-ing with the finger span,GC-O-FSCM)的方法对气味强度进行了评价。它使得拇指和其他手指之间的距离能够得到精确地测量和采集。两手指间的距离正比于气味的强度,而滑动的时间对应于气味的持续时间。3 GC-O在食品风味分析中的应用GC-O具有很广泛的适用性,它在香精、香水的分析方面展示了强大的检测功能。由于GC-O拥有一些GC-MS所没有的优点,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尤其是在食品风味分析方面。1 GC-O在肉品风味中的应用Machiels等[19]利用GC-O对两种商品爱尔兰牛肉(标签上分别为“传统”和“有机”)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作了评价,并通过GC-MS鉴定了这些风味化合物。由八名感官评价员组成一个评价小组,使用GC-O中的频率检测法对风味物质进行了强度分析,同时描述了该气味。81种挥发性风味物质被鉴定出来,其中的11种具有气味活性(第二种样品中具有14种气味活性物质)。两种肉共有的风味物质为:甲硫醇、二甲基硫醚、2-丁酮、乙酸乙酯、2-甲基丁醇和3-甲基丁醇、一种未知化合物、2-辛酮、正癸醛以及苯并噻唑。根据频率检'测,气味特征以及挥发性风味物质本身这三方面综合考虑,两种肉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就频率检测法所得到的结果来看,风味活性物质除了二甲基硫醚外,其他的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田怀香等[20]采用自制简易的Sniffing装置,接GC-MS的毛细管柱出口,对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提取的金华火腿的风味物质进行柱后感官嗅闻评价,有效地将原样品风味轮廓中的88种化合物精简到22种比较重要的化合物,其中包括9种醛类化合物(2-甲基丙醛、3-甲基丁醛、2-甲基丁醛、己醛、庚醛,3-甲硫基丙醛、辛醛、苯乙醛、壬醛)、4种含硫化合物(甲硫醇、二甲基二硫化物、3-甲硫基丙醛、二甲基三硫化物)及3种杂环化合物(甲基-吡嗪、2,6-二甲基吡嗪、2-戊基呋喃),它们是金华火腿的重要的风味化合物,对金华火腿的整体风味贡献很大。2 GC-O在乳品风味中的应用GC-O在乳制品方面的应用包括对新鲜牛奶和加热牛奶、奶酪、酸奶以及牛奶巧克力等的风味研究分析。Frank等[21]通过固相微萃取对乳酪的香味进行浓缩,并通过GC-MS和GC-O分析了Cheddar、Hard grating以及Mold-ripened blue三种乳酪的风味。他们将鉴定出的挥发性化合物与之前报道的进行比较发现:由嗅觉测量法鉴定出的组分中甲硫醇、蛋硫醛、二甲基三硫化物以及丁酸存在于所有的乳酪中。这说明它们是形成基本的乳酪风味物质。在某些乳酪中发现,大量的烷基-吡嗪酰胺传递烤坚果味、生马铃薯味以及类似肉汤的风味。总的来说,由嗅觉测量法鉴定的风味活性物质与文献报道的相一致。3 GC-O在酒类风味中的应用国外对于酒类风味的分析主要集中在葡萄酒。Gomez-Miguez等[22]利用GC-O法以及定量分析技术对产自西班牙南部的一种新鲜的白葡萄酒(Zalema wine)的挥发性组分进行了研究。这是利用嗅觉测量法对该葡萄酒品种风味的首次报道。经过定量化学分析得出的71种挥发物中,有23种化合物的浓度是高于嗅觉阈值的。依据气味活性值(OAVs),大多数有效的气味化合物是发酵物质,主要是脂肪酸和它们的乙酯。其中的两种酮、两种醇、三种挥发性的硫醇以及两种羰基化合物的OAVs都大于1。GC-O的分析结果验证了上述结果,表明五种酯类(乙酸异戊酯、己酸乙酯、丁酸乙酯、异戊酸乙酯和辛酸乙酯)以及异戊醇和β-突厥烯酮是Zalema葡萄酒最有效的气味物质。Campo等[23]对Malvazia、Boal、Verdelho以及Sercial这四种标志性的葡萄品种所酿制的马德拉白葡萄酒的风味谱图进行了感官、GC-O以及GC-MS的分析研究。这些葡萄酒的风味特征有:糖果味、坚果味、焦香味以及干果味等。利用GC-O法分析了动态顶空技术得到的萃取物。他们将马德拉葡萄酒的GC-O谱图与三种新鲜的单一品种(Malvazia、Boal、Verdelho)酿制的白葡萄酒谱图进行比较,使得鉴定出与马德拉葡萄酒相关的气味物质成为可能。他们指出,GC-O是一种筛选存在于葡萄酒中的活性气味物质的有效工具。同样,Falcao等[24]也对产自巴西葡萄酒风味进行了研究,首次使用GC-O法对该品种的葡萄酒进行风味分析。通过频率检测法发现了14种重要的风味物质,其中的9种被GC-MS鉴定出来。4 GC-O在水果风味中的应用水果风味是一种由特征挥发性化合物组成的混合体,包括碳水化合物(糖:葡萄糖、果糖和蔗糖)、有机酸(柠檬酸和苹果酸)以及一些常见的无特征气味的挥发性酯类。单独的某种水果可能就有超过100种不同的挥发性物质,当然,这也会随着水果不同的成熟阶段而发生变化。是相对于其他食物,水果中的挥发物含量比较高,一般超过30×10-6g/g,这就能使分析研究得到一定的简化[25]。Guillot等[26]按照感官特性选择了六种杏品种进行实验,它们分别是Iranien、Orangered、Goldrich、Hargrand、Rouge du Roussillon以及A4025。它们的风味强度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味测量法(HS-SPME-Olfactometry)进行确定和分级。在这六个杏品种中,HS-SPME-GC-MS鉴定出了23种常规的挥发物。最终,通过HS-SPME-GC-O分析发现乙酸乙酯、柠檬烯、r-癸内酯等10种化合物是对杏风味有贡献的。5 GC-O在茶风味中的应用窦宏亮等[27]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提取绿茶和绿茶鲜汁饮料样品中的挥发性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结合气相色谱-嗅觉测量法(GC-Olfactometry),根据挥发性化合物的保留指数(RI),鉴定了绿茶和饮料中的主要风味化合物,并对二者香气组成及相对含量差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GC-MS/GC-Olfactometry/RI法能有效地鉴别和确认绿茶和绿茶鲜汁饮料中香味化合物的类别、香味强度及其对总体香气的贡献。Schieberlea等[28]采用芳香萃取物稀释分析法对红茶茶叶的挥发物进行分析。在25种气味活性化合物中(它们的FD值范围在16~256),芳樟醇、β-紫罗兰酮、3-羟基-4,5-二甲基-2(5H)-呋喃酮、苯乙酸等六种物质含有最高的风味稀释因子(FD)。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所浸提的红茶汁显示了相同的气味。但用热水浸提可以得到更多的风味物质,尤其是醇类。除了以上提到的五个方面外,也有人利用GC-O分析了咖啡[25]、豆类[29]、辣椒[30]等食品的风味。4总结和展望近年来,食品风味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国外,他们通常都会将经过前处理(如同时蒸馏萃取、固相微萃取等)的样品进行GC-MS以及GC-O分析,得到其中的关键挥发性化合物。GC-O法是研究食品风味的一个有力工具,对鉴别特征香味化合物、香味活性化合物、具有有效香味的化合物及用来确定香味化合物的香味强度和作用大小都是非常有用的。但是它也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频率检测法耗时最少,最容易进行,但准确度不高;稀释法在评判化合物对样品整体风味贡献大小方面很具说服力,但是工作量很大、耗时,特别是对于一个比较大的评价小组来说;强度法是最难进行的,对评价员的要求很高。另外,每一个评价员的嗅闻灵敏度是有差异的,即使是同一天的不同时段也会有所不同,而且不同的评价员对同一种风味的感知也有差异。针对上述不足之处,可以结合几种分析方法同时对食品基质进行风味分析,使结果更可靠。至于评价员,可以经过专业的闻香培训,毕竟拥有一个好的评价小组是进行GC-O分析的前提。参考文献:[1]夏玲君,宋焕禄香味检测技术——GC/O的应用[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6,32(1):83-[2]FRIEDRICH J E,ACREE T EGas chromatography olfactometry(GC/O)of dairy products[J]International Dairy Journal,1998,8(3):235-

行举例探讨,不可能详述所有。但通过这些我们已经可以看到,我国的《食品卫生法》有必要根据新出现的问题加以完善和强化,以有效制止和打击食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有损食品安全的行为,保障人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二、我国食品安全法制化工作有待加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品安全法制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初步奠定了我国食品安全保障的基本框架。但是,我国食品安全的法制建设也存在着时代发展遗留的缺陷:重权力,轻权利;重程序,轻实体;重局部,轻全局;重职权,轻责任;重处罚,轻促进。随着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从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变,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制建设已进入了新的变革时代。但是从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现状来看,我国食品安全的法制化管理与国际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我国食品法律体系的框架结构仍有待进一步的科学化、合理化。 在我国食品安全范畴局限性很强,食品卫生管理取代了食品安全管理,对于“食品初级生产过程中安全操作生产对食品安全性和适宜性的影响”重视不够。由于我国在食品安全管理中,没有把食品安全建立在全部食品产业链基础上,因此造成了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广度不够;具体标准和法规的制定上也不够协调和系统。食品工业是我国支柱性产业,食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我国食品的国际竞争力。一个既符合我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可为企业提供一套完整有效、科学合理的安全生产和监控管理技术标准,并强化食品从业者的自主意识,引导和规范企业行为。因此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将是我国食品安全法制化工作急需加强的重点。三、构建相对独立的法律体系是食品安全的一个发展趋势 (一)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概述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的建设是我国保证食品安全、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也是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实施我国环境战略的需要。研究、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有利于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和产业政策的完善以及与国际市场的接轨。 1、美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美国是一个非常重视食品安全的国家,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也是非常多的,例如《联邦食品、药物和化妆品法》、《食品质量保护法》和《公共卫生服务法》等。这些法律法规覆盖了所有食品和相关产品,制定了非常具体的标准以及监管程序。若是食品不符合安全标准,就不允许其上市销售。同时其从事食品生产、加工与销售的企业,也不存在什么无照企业或者家庭作坊式的企业,因此掺假现象也极少。 2、欧盟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欧盟历来十分关注食品安全,经过近年来不断的改进立法和开展相关的行动,对食品安全条例进行了大量修订和更新。例如:食品卫生条例,动物源性食品特殊卫生条例,动物源性产品官方监管组织条例等等,表明了欧盟是在构建食品安全的战略性框架,并进一步提高完善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法规,提供统一管理标准;建立独立的科学咨询体系,加强风险分析力度;加强法律监管措施,保证法律实施效果;增加食品与饲料质量安全信息的透明度,保护消费者权益。因此经过多年的发展,欧盟形成了比较严谨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3、日本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日本是一个法律比较健全的社会,拥有较完备的食品安全法。日本从所发生的安全事故中吸取教训,不断完善其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日本政府先后对《食品卫生法》进行了10多次修改。制定并实施《食品安全基本法》,强调了食品安全事故之后的风险管理和食品安全对健康影响的预测能力;成立 “食品安全委员会”,拥有向农林水产省、厚生劳动省提出建议,并对其进行监督和检查的权力。与此同时,日本政府还对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行为施以更加严厉的处罚措施。另外,国外例如德国、加拿大等国也都十分重视食品安全,也都组建了自己的食品安全体系。(二)我国在食品安全上所做的努力1、我国在近几年来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上所做的努力(1)在2003年爆发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中我国加强食品卫生监督工作 全面防制非典。结合非典防治,开展了餐饮业专项整治,把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监督执法作为非典防治工作的重点措施之一;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行为,保证紧缺物资的正常供应;全力做好非典期间重大活动的保障工作。(2)在2004年及2005年,周边国家和我国部分省份发生了动物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为有效防止禽流感对人的感染,我国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有关工作,提高人民群众和食品从业人员防病意识和能力,加强对重点地区卫生监督工作的督导,把城乡结合和农村作为重点地区,重点监督经营野味的餐饮业、交通要道餐饮业和集体食堂等。同时,还加强对餐饮业的规范管理,加强与农业、林业和工商等部门的联系,及时了解禽流感疫情动态采取相应卫生监督措施,防止可疑禽畜肉类流入餐饮业。(3)在2005年2月23日国家质检总局部署全国彻查苏丹红以来,政府采取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食品清查追缴行动,使消费者在空前关注中迅速提升了食品安全意识。从而使食品安全的重点体现在预防上。 2、加强监督监测工作,促使食品合格率提高。为了进一步做好食品化学污染物和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我国建立了食品污染物监测网点。污染物监测网点建设使我国的食品污染物监测网点进一步完善,监测能力进一步得到了增强。 3、完善食品安全危险性评估的方法和技术。对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材料、食品容器以及新研制、发现和引进的新资源食品的许可要严格建立在危险性技术评估的基础上,本着尊重科学的原则修订《新资源食品卫生管理办法》。通过组建的危险性分析专家队伍及时收集、分析食品危害情况,开展危险性评估,及时发布预警。建立卫生监督技术支撑体系和执法监督体系,使其承担食品卫生、职业卫生、医疗机构和血站等监督执法任务,并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风险度和信誉度量化评价和分级,对高风险、低信誉的企业重点监管。四、发展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建议 (一)加强食品安全法律建设和法制管理。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国外食品安全法律标准的研究、消化,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多层式法律体系,探索和发展既和国际接轨,又符合国情的理论、方法和体系(二)建立新的食品安全政策支持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和管理体制。我们可借鉴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做法,针对我国国情来建立农业管理部门与食品工业管理部门合一,对农业和食品工业实行一体化管理的机构。 (三)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起我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使我国食品安全迈上一个新台阶。在制度规范上,建立起食品安全信用的监管体制、征信制度、评价制度、披露制度、服务制度、奖惩制度等,使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方面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四)推进体制改革 加强监督队伍建设为了保证卫生监督的公正,加大食品卫生监督的力度,改革卫生监督体制,集中原来分散的卫生监督职能,撤销市、县级卫生防疫站、公共卫生监督所、劳动卫生监察所,组建新的卫生监督所,承担面向社会的综合卫生监督执法任务。(五)做好发展规划 推动食品行业稳步发展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法制保障体系、食品安全预警和控制体系、食品安全监管和卫生监督体系三大目标以及具体指标,同时从经费、人员、组织、管理等方面落实目标实现的保障措施,为食品卫生监督工作明确工作的重点和努力的方向。 (六)规范食品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深化将整顿和规范食品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和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实施工作有机

食品与生活杂志受众人群分析报告

我们应先全面了解一下街头食品的概况:1、街头食品加工者构成十分混杂,有农民、菜农、在职工人、城市闲散劳动力及两劳释放人员等。一般文化素质低,法制观念淡薄。2、街头食品经营设施简陋,卫生防护设施不健全。3、街头食品摊点一般集聚在人群密集,流动大的公共场所,比如学校门口,空气中的尘埃细菌极易污染食物。4、管理混乱食品卫生监督不力,街头食物的卫生根本无法保证。例如油炸食品可能经过多次污染。首先不能保证它是新鲜的,其次不能保证它洗干净了而且经过消毒,然后你也不能保证油的质量,最后连调味品的卫生也无法保证,还要在一个不卫生环境中就餐。按理说不会有人敢吃它,而中学生就偏偏喜爱这类食品,经过问卷调查,证实有79%的同学爱吃油炸食品,因为食后没发现不适,就继续吃下去,其实这些带着细菌的不卫生食物正一天天吞噬着你的健康。中学生身体正处于生长期,更要注意合理膳食。作为中学生每人每天总热量为2400大卡,摄入蛋白质70克,可达到饮食营养基本平衡。要尽量多食含维生素的水果,蔬菜和豆类。我们对这点也进行了书面的调查。结果显示,58%的中学生常吃水果,5%的中学生从不吃水果。爱吃蔬菜的中学生只占35%。要多食含氨基酸的食物,以保证精力充沛,增强理解力。如牛奶、鱼、蛋等。要少食含糖食物、高脂肪食物。最近荷兰学者的一项研究表明,大量食用油炸和烤制食品不仅会造成营养的不均衡,还会增加患心脏病的机会,这主要是因为这些食品中富含的转脂肪酸对心脏有害。所以中学生应尽量克制自己少吃此类食品。为了使中学生朋友可以更卫生的饮食,根据我们在调查中的心得体会,提出如下建议和一些方法供参考。1、选择有“卫生许可证”的饮食摊点。2、个人就餐空间应尽量大,防止唾液传播疾病。3、吃瓜果尽量先洗手后削皮。4、不吃过期变质的食品,为了做到这点,应尽量去国营超市选购食品。在同学中85%的人表示愿意去超市购买食品。5、不买小厂家生产的无包装食品。6、就餐前,先观察就餐环境以及经营者个人的卫生状况。7、饭前洗手,以防病从口入。8、不要用塑料制品盛放高温食物。9、不吃颜色鲜艳的肉类食品。饮食健康不只是注重饮食的卫生,还要注重食物的合理搭配,根据不同的性别、年龄、职业选择不同的食品。中学生处在生长发育的飞跃期,是一生中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在此阶段的生长速度,性成熟程度、学习能力、运动成绩、劳动效率等都和营养状况有密切关系,所以我们必须注重合理膳食。随着最近本地接连发生的几起中学生在外饮食中毒的发现,中学的饮食安全问题已成为倍受各方关注的焦点。提示应该加强中小学生营养卫生知识的教育和饮食卫生行为的培养。六、学习体会以上是我们小组研究的成果,希望能对中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提供一些帮助。通过这次课题研究,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培养了自己动手的能力和持之以恒的研究态度,而且让我更明白了中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的重要性。感谢老师给我们这个发展自身素质、学习课外知识、了解社会现实的平台

一. 调查背景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大家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当前,我国食品领域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食品安全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为了解大家对食品安全方面的看法,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我们五(4)班展开了关于食品安全状况的调查。目的: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调查,能让大家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得到保障,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犯罪活动,重建信用规范市场秩序。时间:3月20—3月26日。地点:华联超市,旺达超市,学校附近的小店,街旁的地摊。4.对象:食品安全。方式:实地调查,上网调查。二.调查过程及结果过程:(实地调查)(1)华联超市我们小组去了华联调查,调查结果如下:包装上有绿色商标的食品是85%,有生产日期的食品是95%,有保制期的食品是95%,有质量安全标志的食品是90%,有厂方地址的食品是95%。(2)旺达超市在旺达超市,我们的组员调查到:包装上有绿色商标的食品是80%,有生产日期的食品是90%,有保制期的食品是95%,有质量安全标志的食品是80%,有厂方地址的食品是90%。(3)学校附近的小店而在学校附近的小店,我们惊讶地发现包装上有绿色商标的食品竟只有50%,有生产日期的食品有65%,有保制期的食品有75%,有质量安全标志的食品有70%,有厂方地址的食品是85%。(4)街旁的地摊在街旁的地摊上,我们惊呆了。包装上有绿色商标的食品竟只有15%,有生产日期的食品有10%,有保制期的食品竟然只有5%,有质量安全标志的食品有5%,有厂方地址的食品是10%。表格:地点 绿色商标 生产日期 保制期 质量安全标志 厂方地址 华联超市 85% 95% 95% 90% 95% 旺达超市 80% 90% 95% 80% 80% 学校附近的小店 50% 65% 75% 70% 85% 街旁的地摊 15% 10% 5% 5% 10%由此可见,我们应该在大型超市购买东西,不在旺达、乐哈哈、笑哈哈等小型超市购买东西,尤其是学校附近的小店,街旁的地摊,等没有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的地方购买东西!(上网调查)我们小组为了更进一步了解食品安全状况,就上网查了资料,发现城市消费者高度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大部分消费者愿意为保障食品安全支付少量的额外费用。城市消费者中,最关注食品安全的占8%,不关注食品安全的仅占6%;购买食品时首选质量的占30%,选择质量和价格并重的占7%,选择“价格优先”的仅占8%;80%以上的消费者认为超市食品安全状况好于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50%左右的高收入和中等收入阶层只到超市购买食品。农村消费者购买食品的价值取向主要是“价格优先”。据调查,农村消费者中,4%回答会适当考虑食品安全问题,但7%仍首选价格便宜。结果通过以上调查,我们发现市民高度关注食品安全,我们但是和市民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还是有距离。市民的食品安全防范意识加强,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管。三. 结论与建议(结论)不要吃街头小吃,注意卫生。少吃学校附近小店里卖的零食。少吃没有绿色商标、生产日期、保质期、质量安全标志、产房地址的食品。少吃油炸类食品,比如:薯片,薯条,同学们最喜欢吃的“麦当劳”等。不吃没有营业执照的小型店铺里销售的“垃圾食品”。(建议)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学会了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与分工,学会了与他人交往,学会了综合应用信息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还知道:要购买有生产日期、保质期、绿色标志的由正规厂家生产的食品,还懂得了用正当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回答者: 我的美天使是谁 | 三级 | 2011-1-27 19:10 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大家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当前,我国食品领域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食品安全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

所有热爱生活、关注健康、喜爱美食的人以及不注重饮食和挑食的人群。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加入《食品与健康》的读者队伍,让我们以后的日子,健康生活每一天吧。

中国现代饮食文化与健康摘要:中国的烹饪技术在世界上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富有代表性的一部分,我国是一个饮食文明的国家,众多的传统佳肴,精湛的烹饪技艺,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烹饪奇迹,中外称誉。中国对饮食的重视程度有史以来都是很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饮食文化不仅仅是以作的巧,吃得好为主要内容了,而是增加了一个健康的概念。饮食与健康也成了一对不可分割的词语了。关键词:饮食文化,饮食发展,饮食储藏,健康饮食在中国的饮食中,很多都是富有传说和故事的。这不仅为饮食文化增添了一种深厚的积淀,也同时记录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历史。据《易,鼎》中最早的记载,“以木翼火,亨任也。”在古汉语里,“亨”同“烹”,作烧煮讲也就是用火加热食物。”饪”是指事物加热到适当的程度(成熟),随着时代的发展,烹饪就是对事物原料的科学合理的加工,制成有一定艺术的,有营养的色香味俱全的菜肴。我国的烹饪技术在夏朝得到很快的发展,当时不仅宫廷中,官府中有专职的厨子,明鉴也有“沾酒市肺”的“庖人”专司饮食业。少康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年代可查的厨师,而是夏代国王,从这一方面也说明了夏王朝对烹饪的重视。随着历史的发展。我国在商朝春秋等以后的时期,到元明清时期,饮食烹饪技术都在不断的发展,到了清朝烹饪技术算是到了又一个高峰。清朝的满汉全席,享誉中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谓是清朝的一个代名词。中国的饮食文化文明与中外,山珍海味,特色佳肴,它也成为了中国文明史的一部分。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特色不一,有川鲁苏粤四大菜系,闽浙皖湘风味,京沪鄂风味等,以长江为界又分为北方菜和南方菜。不同的菜系又有别的分类方式,菜肴又可分为宫廷菜,素菜,少数民族菜,官府菜。每种菜肴又有细分,由此可见,中国的饮食文化深厚之底蕴。一下便是中国一些名菜的由来。“冰糖湘白莲”,湖南名菜,有着这样的一个故事。古典巨著《红楼梦》记述元春回贾府宴请贵妃的宴席上,就有“莲叶羹”,不过作者之介绍了这次宴请的场面没有提到佳肴的食单,而后来在宝玉挨打后,再道出了宴请席上的这道菜。“三杯鸡”江西传统名菜之一。其独特之处是烹调时放糖米酒,猪油,酱油,各一杯,不放汤水,使鸡块熟透,故名“三杯鸡”。相传百年前有一户农户家,只有姐弟俩人相依为命,因生活贫困,弟弟出外谋生,临行前,姐姐将家中仅有的一只母鸡杀了剁成块,连同内脏装在一小沙钵里,苦无调料,只得放些稻米和酱油,鸡沸时,香气四益,惊动了隔壁一位在官府作厨的熊师傅,登门拜访,恰逢鸡熟,师傅尝了一块,其味甚美,后经该师傅改进用于酒宴,深受宾客赞誉。像这样的有故事的菜肴还有很多,如福州名菜“佛跳墙”,江苏名菜“无锡肉骨头”,上海松花江地区特产“四腮鲈鱼”等。广东是一个吃得很奇特的一个地方,美味可口的芝麻炸鸭脯,糖醋鸭块,凉瓜田鸡,口蘑肾丁,杏花鹧鸪松,网油焖鲈鱼等深受大众的喜爱。我国的菜肴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对做工要求很高,要作出色香味俱全的菜肴,丝毫不能马虎。比如我国的名菜“宫保鸡丁”,要放多少猪油,多少酱油,多少糖,都是一定的。黄瓜要切成5cm的方丁,用水淀粉10g,精盐5g上浆,用热油锅温油滑散捞出来。再放高汤,味精等。完全按步骤来,方能做出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否则这种美食恐怕要少点什么了。随着历史的进步,和烹饪工具的不断出新,人们做菜水平和工艺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原始社会中,人们不知道使用调料,也没有调料,再夏商周时代,很多加热及烹饪工具没有出现,随着文明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使得我们的烹饪工具有很大提高。像现在我们用的电磁炉,微波炉,不沾锅等等,这是在古代社会中绝对不曾被想到的,更不要提备用了。在调料方面也是一样,调料的种类大体不变,但是调料的细节有很大改善。在现代社会中,吃得好,已经不再是我们追求饮食的唯一目的了,我们还要吃得好,在“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意境下,我们要关注我们的健康。从一份调查报告中了解。我国的营养情况存在双峰现象,一方面某些营养缺乏,另一方面尚存在营养不平衡与某些营养摄取过多的问题,根据卫生部这几年对住院病人前十位疾病的统计,与某些营养过多有关的疾病如心脏病,肿瘤,加上与膳食有关的脑血管病,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其死亡率都是在1957年为第5,6,7位,而从1975年后一跃成为疾病死亡率的前三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吃得好已经不再是饮食的主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饮食健康的问题了,吃得要健康开始成为饮食的又一个主题。确实,随着经济的发展,污染在加剧,水源的污染,土地的污染,还有空气等的污染,导致了我们的食物已经没有那么“干净了”。在蔬菜上打药打得越来越重 ,药物的残留越来越多,药物的毒性越来越重,而动物类的饲料加的添加剂的成分越来越不纯净。什么动物的骨灰,促长剂等,动物饲养的越来越好看了,但是对人的影响越来越大了。所以,饮食的健康成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污染导致我们的食物不是那么干净了,但是还有就是我们自己对事物的储存问题。食品细菌非致病种类很多,他们对温度,ph,氧气,渗透压的要求不同,常见的食品细菌,假单胞菌属,微球菌属,芽胞杯菌属,肠杆菌科菌属,弧菌属,嗜盐杆菌属等。有的食品本身就是动物的一部分,在宰杀或收获后的一定时间内,其所含酶类继续进行,某些生化过程如肉,鱼类的后熟,粮食水果的呼吸等,引起了食品组成成分的分解,加速腐败变质,食品营养成分,水分多少,ph高低,和渗透压的大小等,对食品中微生物增值速度,菌相组成和优势菌种有重要的影响,从而决定了食品的耐藏性与易腐败变质进程和特性。健康饮食离不开食品的保鲜,储藏食品有以下一些办法:低温储藏,高温杀菌,脱水干燥,腌渍和烟熏,辐射光照射。比如。干燥的具体的办法又分为:晒干及风干,空气对流风干,传导风干。高温处理可分为:电阻式加热,红外加热,热辐射加热。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开始少吃或是不吃肉食了。他们习惯吃素菜,确实,素菜能给人带来很多的益处。以下便是一些对身体有益的一些素菜:三池辣菜,别名三池大叶缩缅高菜,产于日本,20世纪80年代进入我国,在北京有小面积种植,风味奇特,有较强保健的作用。2.紫苏,公元前300—200年《尔雅》中称其为“蔷”。其营养丰富,每100g幼茎中含铁23mg,钙3mg,磷44mg,胡萝卜素09毫克,维生素B02mg,维生素B2 35毫克 ,维生素c 47mg,可以凉拌,也可以做汤。3.芝麻芽。芝麻种子虽然小,但是营养却极其丰富,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含量很高,还有大量的矿物质和维生素。其蛋白质中有人体所必需的大量的氨基酸,比大豆和肉类还丰富,含 钙量比牛奶高10倍,比菠菜高3倍,比牛肉高5倍。含有大量的刻意地抗衰老的维生素E,被称为食物之冠。4.西芹,芹菜在我国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我国南北均有种植。西芹是一个品种,属大型芹菜。略有香味。营养价值很高,可以健胃,清肠利便之功用。对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尿血和小儿吐泄有疗效。中国有着悠久的文明史,也是有着悠久的饮食文化的历史。我们在品尝着美食佳肴时,如果对我们的饮食的文化能够有所了解,我想也会增加一些饮食的情调的。希望我们以后能够吃的好,吃的健康,吃的有文化内涵。

食品与生活杂志受众人群分类图

他们店里的产品种类繁多,基本涵盖一家老小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食材以及膳食补充产品⌄只要是对食材品质有着高要求的人群,都他们家的受众人群。

食物可分为碱性食物和酸性食物两个大类,人们进食必须酸碱食物搭配才能维持体内血液酸碱度即PH值的平衡。所谓酸性和碱性食物,并非由口感或味觉来识别,主要是看食物被机体吸收氧化后所蕴含的化学元素来作为鉴别的依据。大凡含氮、硫、磷等非金属元素较多的则为酸性食品,而含钠、钾、钙、镁等金属元素较多的乃是碱性食品。并非味道酸的就是酸性食品,比如醋是酸的,柑、梅、杏等水果也是酸的,但它们非但不是酸性食品,恰恰相反,却是典型的碱性食品。又如粮食、糖果、糕点、鱼、猪肉及其他动物肉类等,则不是碱性食品,全都属于酸性食品。扩展资料: 强酸性食品:牛肉、猪肉、鸡肉、金枪鱼、牡蛎、比目鱼、奶酪、米、麦、面包、酒类、花生、核桃、薄肠、糖、饼干、白糖、啤酒等。 弱酸性食品:火腿、鸡蛋、龙虾、章鱼、鱿鱼、荞麦、奶油、豌豆、鳗鱼、河鱼、巧克力、葱、空心粉、炸豆腐等。 强碱性食品:茶、白菜、柿子、黄瓜、胡萝卜、菠菜、卷心菜、生菜、芋头、海带、柑橘类、无花果、西瓜、葡萄、葡萄干、草莓、板粟、咖啡、葡萄酒等等。 弱碱性食品:豆腐、豌豆、大豆、绿豆、竹笋、马铃薯、香菇、蘑菇、油菜、南瓜、豆腐、芹菜、番薯、莲藕、洋葱、茄子、南瓜、萝卜、牛奶、苹果、梨、香蕉、樱桃等等。 还有一些食物因吃起来酸,人们就错误地把它们当成了酸性食物,如山植、西红柿、醋等,其实这些东西正是典型的碱性食物。

中国饮食文化区域性特征、演进规律及认识方法 提要 本文主要讨论中国饮食文化区域形成的原因、特征、变化规律,并对研究方法提出看法。 饮食文化的存在与发展,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与文化生态环境两大系统因素。就物 质层面说,饮食文化主要取决自然因素;就民族性层面看,则主要由文化因素制约。文章 认为,早在距今10000年——4000年前的时间里,中国便形成了以粟、菽、麦等“五谷” 为主要食物原料的黄河流域饮食文化区、以稻为代表主食原料的长江流域饮食文化区、以 肉酪为主要食料的中北草原地带饮食文化区三大饮食文化不同风格的区域类型。又经过约 四千年之久的演变,至19世纪末,在今天的中国版图内,出现了东北、中北、京津、黄河 下游、黄河中游、西北、长江下游、长江中游、西南、青藏高原、东南等11个子属饮食文 化区位。由于中国历史上是以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闭的小农社会,因此饮食文化 是以“滞进”方式存在的,“惰性”是其变化特征。文章认为在研究方法上,应当把握四点 原则:一、通过文献研究、田野与民俗考察、模拟重复等方法再现历史真实;二、把饮食 文化视为历史上人们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三、生产力与科学技术水平是决定饮食文化 民族性风格的主要因素;四、冷静公正、实事求是是饮食文化研究必须恪守的原则。文章 同时指出,菜肴品种只是饮食文化的物质构成之一,远不是民族或区域饮食文化的主体。 认为目前中国大陆的菜品文化研究,主要是以大中城市饭店餐馆的经营品种为对象。而这 些菜品,既不是农民等普通民众的,也不是市民主体的,不属于国民大众日常饮食的范畴。 关键词 中国 饮食文化 区域性 民族性 变化规律 研究方法 区域性是文化的基本属性,这一点应当是文化学的基础理论和文化学者的常识性共识。同样, 饮食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也是国际食文化学者无分歧的认识。从区域性入手考察中国饮食文化及其历史演变,是笔者一贯坚持的原则性方法。这一研究方法,最近十余年来为愈来愈多的研究者所注重,中国食文化学者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也逐渐增多。笔者与中国十几个省区的二十余名学者分工合作的“中国饮食文化区域史”工程就是这一理论原则和方法的体现。本工程以中国历史上形成的东北、京津、黄河下游、黄河中游、中北、西北、青藏高原、西南、长江中游、长江中游、东南等十一个饮食文化区位为研究对象,是每个食文化区位的发展通史,共由十二册组成。全套丛书约六百万字,目前正在考虑出版事宜。由于中国疆域广阔,自然地理差异大,各地区食生产方式与内容不尽相同,多民族成份存在和彼此的文化差异等因素,于是决定了中国版图之内众多不同风格饮食文化区位的存在。而随着人们食生产活动的不断深化发展,这些彼此差异、不同风格的食文化区位又处于缓慢渐进的历史动态过程之中。认识这种历史存在,研究中国饮食文化区位的历史发展,不仅对了解过去是必要的,而且对于理解今天和创造明天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区位性是在漫长的历史上逐渐形成并与时演变的 中国饮食史上的区位性,可以说是伴随饮食史的开端即显露出来了。原始人类赖以活命的食物原料,完全靠“上帝”的恩赐,即直接向大自然索取。因此,这时的饮食文化特征基本是由人群生息活动范围内的动植物种类、数量、存在与分布状态及水源等纯天然因素决定的。食物原料是天然的,食物形态基本是原料自然形态的分割剥离,没有或很少有原料的再加工。距今一万年左右,在今天中国的版图内,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出现了。从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的出现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即距今四千余年前,在经历了五、六千年漫长时间的食生产和食生活之后,中国史前时代的食文化区位特征明显形成。这就是以种植业为主生产方式的明确和以谷物为食料主体倾向逐渐强化的特征。这一时期具体体现为:粟、菽等五谷杂粮结构的黄河流域食文化区,稻为基本食料的长江流域食文化区,以及中北广阔草原地带的畜牧与狩猎食文化区三大史前事文化区域类型。鉴于食物原料的广泛性,本文只就最具决定意义的粮食品种讨论,而将蔬果、畜禽等暂且搁置一边。 黄河流域等北方地区是以粟、黍为主要粮食品种的农业文化带。一般认为粟、黍同属,黍糯、粟不糯,、稷通常主要是指粟。考古资料表明,粟最早驯化与栽培于中华大地。粟的驯化和种植,大约开始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粟的祖先是狗尾草,是广泛分布于史前时代黄河流域的野生高淀粉含量植物,也应当是黄河流域史前先民野生采集阶段的主要植物性食料。从植物生态学角度来看,粟的最早被黄河流域史前先民驯化成功是理所当然的。粟能适应各种生长环境,自生能力极强:叶面蒸发量很小,是一种较耐干旱的作物;大旱之际粟的叶子纵卷,甚至假死,以减少水分蒸发,一旦获得水分便很快恢复生机,对土壤要求也不高,非常适应黄土高原降雨量小与易干旱的生态环境。因此,粟首先被驯化成功了,并且成为北方地区绵延四、五千年之久的最重要的粮食品种1。粟去壳后即为小米,营养价值很高。尤其重要的是,粟的坚实外壳具有很强的防潮防蛀性,因而易于贮藏。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最早从粟发展起来的农业国家。 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发现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墓葬中有早期的粟粒、粟壳及炭化粟粒等的遗存已累计二十余处。其中发现于河北武安磁山遗址的粟粒距今已有7300余年,遗址中的346个窖穴中88个有粮食堆存,一般厚达3-2米,有的窖穴堆积竟厚达9米。堆积物虽已腐烂,但出土时部分颗粒仍然清晰可辨,有人估计贮藏量约在10万斤以上,足够250人吃一年。这是迄今为止年代最为久远的早期粟食物。磁山遗址发现的粟,不仅是我国而且也是全世界发现的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粟2。研究者普遍认为,目前在世界各地栽培的粟的品种,绝大多数都可能与中国栽培粟有亲缘关系。此外,陕西的西安半坡遗址、宝鸡北首岭、华县泉护村等遗址以及广泛分布于华北、西北地区的许多新石器时代的窖穴、房屋和墓葬中都发现了粟的遗存。自从粟被驯化以后,直至20世纪,在约近万年的漫长历史上一直是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居民的主要食料,可以说正是粟支撑了数千年之光辉灿烂的黄河文明。 粟的种植与周部族有较深的渊源,也许粟的驯化和栽培也与周部族有至为重要的渊源关系。周人因擅长农事而兴盛起来,其始祖“弃”因富有农事经验而被虞舜任命为农官,职责是“教民耕稼”,大概相当于后来秦、汉封建国家中央政府主管农业的“大司农”一职。因而,弃被誉称为“后稷”。“后”是至高伟大之义,先秦时“天子”之王才能称为“后”,而“稷”就是粟。也就是说,周部族是靠以粟为主的农业起家的,周人的始祖弃是种植粟的专家。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词—“社稷”,社稷一词是由“社”—土地神和“稷”—谷神合称而成,祭祀社稷是中国自史前时代便开始的文化传统。这一文化是农业的,也是粟的,表明以粟为代表的渊源久远和肇基深厚。这一点,若联系到中国历史上的中央政权所在地自夏国以来三千余年基本上没有离开黄河中下游中枢线的事实,应当是足够发人深省的。“社稷”一词一直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国家政权的代名词,而中国历代封建国家政权的数千年一以贯之的基本国策,又无一例外是以“农为邦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这种典型的“农为邦本”、“农业立国”思想传统是起源于黄河流域食文化区的,也一直是以黄河流域农业为主要支撑的。 粟之外,菽是另一最主要的粮食品种。中国是大豆的故乡,大豆是中国特产,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栽培,它的祖本野生大豆在我国南北方均有广泛分布。大豆是中国人驯化最早的菽类品种,而从历史文献记载和民俗学考察来看,大豆最早的驯化地和主要食用分布地在相当长的历史时间里,主要仍是北方地区。先秦典籍中频繁和大量出现的“荏菽”、“菽”、“藿”都是指大豆,“藿”许多时候又泛指豆叶。“菽者,众豆之总名”(宋·罗原《尔雅翼》),“古语但称菽,汉以后方谓之豆。”3距今三千余年前,豆类已经成了中国人最重要食物原料之一。春秋战国时的文献记载,往往“菽粟”并列:“贤者之治邑也,蚤出莫入,耕种树艺,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4“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5“君之厩马百乘,无不被绣依而食菽粟者。”6等皆是例证。菽与粟两者均是庶民百姓的活命之本,仰食之天,“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7;而国家粮食储备也以此两物为根本,诸侯或因“菽粟藏深,而积怨于百姓。”8食菽粟民众尚不仅力耕之农,“工贾不耕田,而足乎菽粟”9,只有上层社会成员才不象广大庶民那样三餐是赖、世代仰给。《汜胜之书》记春秋战国时代北方农人“谨计家口数,种大豆,率人五亩,此天之本也。”10而按当时户田百亩的常规说法,则“五口之家”种豆田为二十五亩,“八口之家”豆田则达四十亩,即豆田占全部农田比重的25%或40%,大豆的为先秦民人所仰食可见11。当然,这主要是北方农业区的情况。豆的种植所以有这样高的比重,就是因“大豆保岁易为,宜古之所以备凶年也。”12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并高效利用了大豆的稳产易保藏、耐饥壮力和效用广(既为三餐主副食的饭、羹原料,又是牛马使役和猪等肉食牲畜的饲料)等众多特点。荒年无有他谷而仅以豆充饥的记载多见于封建中世以前的文献中。直到战国末年,当中原的政治家已经习惯从统一和全局的视角来认识所有社会问题时,菽也是列在北方第一谷和南方第一谷的粟、稻两者之后备受重视:“得时之菽,长茎而短足,其荚二七以为族,多枝数节,竞叶蕃实,大菽则园,小菽则搏以芳,称之重,食之息以香,如此者不虫。先时者必长以蔓,浮叶疏节,小荚不实;后时者短茎疏节,本虚不实。”13菽的种植农艺研究具有北方、南方的普遍意义,因为它均是北、南方居于第二位的谷物品种。先秦时,菽是黄河食文化区人们食物原料结构最重要的“五谷”之一。“五谷”当时主要是指稷、菽、麦、黍、麻(《周礼·天官·疾医》郑玄注)或稷、菽、麦、黍、稻(《孟子·滕文公上》赵歧注),关于“五谷”及菽在“五谷”结构中地位的认识,唐以前的文录主要反映的是黄河流域食文化区的情况。 入汉以后,由于耕作技术的发展,粟、麦的亩产提高和它们更宜作三餐主食的固有特点,以及其他食料的有效开发与利用等原因,大豆种植在耕田总数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但大豆在汉代,甚至直至赵宋以前的十余个世纪里,其在庶民膳食结构中的地位仍未根本改变。大豆一直是重要的“五谷”之一,北方农业区则尤其如此,作为与麦、粟轮作种植的品种,其播种面积仍不可能太少。因此西汉人的观念中仍极重视菽,政治家仍主张以“欲实菽粟货财市”14的政策来裕国强国。入汉以前,大豆主要食用方法是主食的“豆饭”、“豆粥”;副食的“豆羹”、“藿羹”15;调料的“酱”、“豉”以及同时兼作药用的“大豆黄卷”—豆芽等。“以洮(淘)米泔和小豆而煮之”的“甘豆羹”等“皆野人农夫之食耳”是汉代的基本民情16。大豆磨粉食用是封建中叶以后的事,近现代始增大比重。两汉及至赵宋以前的十余个世纪里,除了传统的使用法之外,最值得一提的是豆酱、豆豉和豆腐的普遍食用。先秦时,酱的使用在庶民之家尚非十分普遍和倚重,作为咸味调料那时寻常百姓多是直接用盐,而汉时则大不然:酱已成为与传统的“醢”(以各种肉料为之)并列而存的一大咸味调料种类:“酱以豆和面而为之也。”“酱之为言将也,食之有酱,如军之须将取其率领进导之也”17已成生活常识。酱类品种很多,其中以豆为原料的酱又分作“以供旋食”称为“末都”的酱和长贮的“大酱”;又因用盐多少而有咸或略酸味的区别等18。自汉而后,酱在人们日常食事中的地位始终居于调味料的首位:“可以调食,故为之酱焉”19;“酱,八珍主人”20;“酱,食味之主”21等一类说法反映了这种历史实情。而其对寻常百姓来说,则更是三餐是赖、一日不可或缺;对于他们酱不仅是调味之将(庶民百姓可无“百味”可调,通常只是一盂豆饭、一瓯豆羹的“一饭一汤”而已),而且还是每餐必备的佐食之肴,是一品经久不变的副食。“百家酱,百家味”,是中国历史上一句经久的俗谚,它表明酱是庶民百姓家千家万户各自长年贮备的最重要食料。正因为如此,一旦不慎生了蛆虫,人们也舍不得丢弃,于是造出一种自慰的理论来继续食用,另一句不文明的俗语则表明了这种历史文化:“井里的蛤蟆,酱里的蛆”,意即无大害,除去之后仍可食用。其实,这是中国人因窘迫的经济生活而生的求生存的思想,它更表明了庶民对酱的依赖之重。豉的历史要晚于酱,酱本来是诸多“醢”的一种,而豉则是由豆酱衍化发展出来的。豉的出现当不晚于春秋,东汉王逸注《楚辞·招魂》“大苦咸酸”句云,“大苦,豉也。”故历来经诂学者均认为“古人未有豉也……盖秦、汉以来始为之耳”;“古来未有豉也,止用酱耳。”22但汉代人普遍食用豉则是毫无疑义的,西汉初年豉便是城邑中商人经营的主要日常消费食品之一:“糵麴盐豉千答”23;也是百姓家常备的调料之一:“芜荑盐豉醯酢酱”24。豉的种类也很丰富,从含盐量多少和风味差异上看,可分为淡豆豉和咸豆豉两大类25。酱、豉之外是“豆酱清”即“酱清”或“清酱”26,同样是汉代人十分青目的美味调料。此外,以大豆为原料制作酸味的酢,也是汉魏南北朝时的通习,其最常见的是“大豆千岁苦酒”和“小豆千岁苦酒”等27。至于藿,作为重要的菜蔬原料,至少一直沿用到宋代。在此之前很久,藿曾是市易的主重要菜蔬品种28。 豆腐,应当是于汉代便被中国人认识的大豆制品。至迟于两汉之际时,豆腐的制作与食用应当在庶民社会开始普及化29。但是,由于迄今尚未十分清楚的原因,史文记述空疏,长达十个世纪之久才于五代时见到“豆腐”二字的明确记载。但以目前发现最早记有“豆腐”一词的《清异录》中以“小宰羊”雅称豆腐俗贱之物的情况来推断,则早在五代(907—960)之前很久豆腐便成为庶民常食已是毋庸置疑了。总之,自唐以后豆腐作为很便宜的市易肴料,更广泛地被下层社会广大民众喜食、习食和有能力购食了,这是促使大豆从“豆饭”、“豆粥”等主食料逐渐退出并同时在副食的天地里更多发挥作用的重要原因。豆腐的大宗有水豆腐和干豆腐两大类,每类又都有南、北不同风格之分(水豆腐南称嫩豆腐,北为老豆腐;干豆腐南方则成为千张、百叶)。入宋以后,以豆腐为原料的加工品种开始增多,并且随着都市餐饮业的发展和人们食生活的渐趋丰富,豆腐制品也便逐渐增多。清人李调元的《豆腐》30打油诗便非常形象写实地反映人们对豆腐的加工利用: 家用可宜客非用,合家高会命相依。(豆浆,制豆腐之前必先泡豆磨浆,故豆浆是庶民之家相依为命的饮料,且极价廉易得) 石膏化后浓如酪,水沫挑成皱成衣。(豆腐皮) 剁作银条垂缕滑,划为玉段载脂肥。(水豆腐) 近来腐价高于肉,只恐贫人不救饥。(泛指水、干两种) 不须玉豆与金笾,味比佳肴尽可损。(豆腐干等) 逐臭有时入鲍肆,闻香无处辨龙涎。(臭豆腐) 市中白水常成醉,寺里清油不碑禅。(油豆腐) 最是广大寒彻骨,连筐称罢御卧寒。(冻豆腐) 才闻香气已先食,白楮油封四小甔。(豆腐乳) 滑似油膏挑不起,可怜风味似淮南。(豆腐脑) 豆腐的细加工品种非常丰富,如“熏豆腐”、“酱油茶干”、鸡汤豆腐丝、五香干豆腐卷、五香豆腐丝、油豆腐、茶干等均已见于清代及其以前的食谱等大量文字记录中了31。 制豆腐必先泡豆磨浆,故豆浆的利用更应在豆腐之先。照笔者豆腐发明当在西汉的理解,豆浆的利用自也至迟在西汉时期。这不仅由于西汉时大量使用的旋转磨主要用途是用来研磨浸泡过的豆等谷物原料的,事实上早在磨发明之前的谷物加工具杵臼即有此功用。因浸泡过的大豆一经粉碎性加工过程,便有浆汁析出,而且越是研磨或舂捣精细浆汁便析出越多。而早在豆腐发明之前,即在大豆主要用来烧豆饭、煮豆粥和豆羹阶段,为了使组织坚硬的大豆能与其他易烂熟的谷物协调烹饪,一般也要先将大豆浸泡相当时间(这样既适口也可节省燃料、事功)。富贵大家待客以豆粥能“咄嗟便办”,原因即是“豆制南煮,豫作熟末,客来,但作白粥以投之”32。若是考虑到三代时人们用杵臼舂制“糍”、“饵”等主食品的情况,则捣击泡豆出浆并加以利用的历史还应当更早许多。西汉时,都市之中甚至有以豆浆出售而成巨富者:“通邑大都,酤一岁千酿,醯酱千瓨,浆千甔,……”“卖浆,小业也,而张氏千万。”33这里的“浆”,既不是酒浆,也不是水浆,而应是包括豆浆在内(当以豆浆为主)的各类果汁、酵汁饮料的统称,文中的“张氏”即略近现代意义的张记饮料店。 由豆浆制成的豆腐脑和各种风味的豆花,同样是古往今来广大下层社会民众喜食和常食的副食或风味小吃食品。“豆腐,……其最嫩不能成块者曰豆腐花”34,即点腐时使浆聚而不凝;而点豆腐之后不加压去水,则成豆腐脑:“点成不压则尤嫩,为腐花,亦曰腐脑。”35 黄豆芽,是中国人很早就利用为蔬食原料的大豆的活性转化形态,作为有目的的培养而利用豆芽,这无疑是比简单和直接利用大豆原始形态的一大进步。黄豆芽在先秦典籍《神农本草经》中记为“大豆黄卷”36,这一称谓其后沿用很长时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遣策中亦有“黄卷一笥”的记载37。黄豆芽(当然也包括其他豆类的芽),很早并长期和大宗被用作历史上庶民阶级几乎每日必食的“豆羹”的主要原料,直到今天仍是南北城乡广大民众四季常食的蔬菜品种,尤其是北方漫长冬季里大众的传统食料。当然,今天人们食用豆芽的方法,除了二、三千年传统的汤煮之法外,炒、炝、拌、渍、馅料(煮、蒸、炸等),或与其他原料配合的更多烹调方法是古今不可同日而语的。 大豆之外的菽类品种是极为丰富的,它们可以分作主食和副食的两大类,如主要用作豆饭、豆粥或豆馅、豆粉等主食原料的黑豆(乌鸡豆)、白豆、绿豆、褐豆、青豆、斑豆38、赤小豆(又称红小豆或小红豆等)、稆豆(又称黑小豆等)、豌豆(曾有胡豆、戎菽、回鹘豆、毕豆、青小豆、青斑豆等称)、蚕豆、豇豆、扁豆、黎豆、花豆、眉豆、脑豆、芸豆等;主要用作菜肴原料的刀豆、扁豆、豆角、龙豆、垅船豆、四季豆、荷兰豆、绿豆芽,以及用于主食原料诸类品种生长青嫩时的籽、荚、叶、苗、秧等的用来蔬食。一些品种的豆实同时可以制粉、酱、豉、麸、粉丝(或条、片)等,作为肴品原料丰富人们的餐桌,改善人们的营养状况。 肉美鱼鲜,动物性食料味美、耐饥、壮力、养颜、益智等许多养生功效是中国人很早就充分认识到的常识性道理。但是大多数中国人是没有常餐鱼肉的福气的。以五谷为主要食料,即基本营养源于此;各种蔬菜的主要功用仅是“充”—充实、补充而已:“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39,这一距今足有二千四、五百年的看法,反映了中国人早期的膳食综合观念。“养”、“助”、“益”、“充”四字并非单纯的并列修辞需要,事实上是包涵着一定意义的性质和程度差别理解成份在内的。至于各种食物原料都蕴涵何种营养成份并如何营养人们的身体与健康,那都是暝暝不清的,至少在二千数百年前的当时甚至以后很久都在中国人的隐约感觉和迷朦揣摩之中,他们只能用简单的实验—生活实践观察比较的形而上学的方法,和混杂着许多唯心、唯灵成份的思考来试图彻底理解和解释这一切。于是,在漫长的历史上,中国人都视“养”—营养—的基本问题的砝码是“五谷”。中国历史上维系了二千数百年之久的历代统治者的“重本抑末”或“重本轻末”基本国策,从根本上说来盖源与此;中国人的似乎过于眷顾以大豆为主的菽类食料,其情结亦在于此。李时珍对菽类评论说:“北人用之甚广,可作豆粥、豆饭、豆酒,炒菜、麨食,磨而为面,澄滤取粉,可以作饵顿糕,荡皮搓索,为食中要物。以水浸湿生白芽,又为菜中佳品。牛马之食亦多赖之。真济世之良谷也。”40李时珍的这一评语,是对诸多豆类品种对庶民百姓的充饥养生作用的充分肯定,中国人在漫长的数千年里大大得益和仰重于菽类食料,他们于调顺时节三餐是赖,荒欠之年唯其为重;果腹调食、养生疗疾,离之不可一日。中国人所得益的,正是他们虽苦苦思索却仍冥冥不能解的菽类独特丰富的各种营养成份。可以说,中华民族的主体民众—庶民大众是靠以大豆为主体的菽类食料来维系健康的,而这一点首先,并且在相当长时间里是黄河流域食文化区的最主要特征之一。 明末著名科学家宋应星(1587—1666?)曾在他的《天工开物》中说:“凡谷无定名,……五谷则麻、菽、麦、稷、黍,独遗稻者,以诸书圣贤起自西北也。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十七,而来(小麦)、牟(大麦)、黍、稷居十三。麻、菽二者功用已全入蔬、饵、膏馔之中,……”41宋应星的这句话,值得认真推敲:首先,他正确的指出,汉代以前黄河流域食文化区人民大众的主食结构是以粟为主要品种的“五谷杂粮”,当时稻在北方粮食结构中只占极小的比重。其次,汉代时的黄河流域食文化区在当时中国占有最主要的地位。当然,宋应星的话是仅就汉代的文献而言的,也就是说在本质上,宋氏并没有否定汉以后直至唐一段时期黄河流域北方食文化区基本食料结构的意义。再次,唐以后随着南方人口的持续上升和和生产、经济的累积发展,南北人口与经济的对比发生了极大变化。唐代时,在社会政治比较稳定、经济发展较为正常时期,全国人口的北南对比为六比四,而中央财赋收入的重头则在南方。南方财赋的主体是稻米,这就是宋应星于唐后七个多世纪所说“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十七”一语的确切历史内涵。不同的是,宋氏议论的明代末期,而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明帝国版图内人口分布的比例则已经发展成一比二不足了,约六千七百万人口分布在以稻米为主要食粮的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食文化区42。第四,也大约是在唐代前后,随着谷物食料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亩产量的提高和食料种类的增多,如宋氏所说,麻和菽开始退出了主食的行列,而在副食“肴”的天地里充分发挥着潜能。 考古发掘和文献研究同样表明,我国又是世界上小麦的起源中心之一和栽培小麦的最大变异中心之一。“麦”字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竟有约近八十种大同小异的写法,这既表明麦的变异品种多,同时也说明距今三、四千年前麦已经是一种非常广泛栽培食用的谷物品种43。田野考察发现,我国西南和西北高原迄今还生长着一种具有典型野生性状的原始小麦,专家们认为“它们很可能与现在我国原有的普通小麦的起源有密切的关系”44麦最初主要是蒸、煮粒食,入汉以后粉食逐渐成了主要和基本的食法。此后,“北麦南稻”一直是中国北、南两方食文化区的重大区别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同样具有二千多年之久,堪称中华民族“国食”的面条、馒头、饼、饺子、包子等都是主要以小麦粉为原料制作的,它们同样也是黄河流域及广大北方地区食文化的传统与代表性食品。麦面食品广泛流行北方地区的原因,除了麦“种在冰上,收在火上”的寒播、暑收生长习性之外,还在于其比较粒食米饭而更易于制作、贮放、携带、食用的特点和优点

四种膳食结构模式:  一是发达国家模式。也称富裕型模式,主要以动物性食物为主,通常年动物性食品年人均消达270kg,而粮食的直接消费量不过60-70kg。  二发展中国家模式。也称温饱模式,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一些经济不发达国家年人均消费谷类与薯类达200kg,肉蛋鱼不过5g,奶类也不多。  三是日本模式。也称营养模式,主要特点是既有以粮食为主的东方膳食传统特点,也吸取了欧美国家膳食长处,加之经济发达,人均年摄取粮食110kg,动物性食品135kg左右  四是地中海模式。为居住在地中海地区的居民所特有。突出特点是饱和脂肪摄入量低,不饱和脂肪摄入量高。膳食含大量碳水化合物。蔬菜水果摄入量较高。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很低。  膳食结构类型有三种:  一、营养平衡型  动、植物性食物消费量比较均衡,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摄入量基本符合营养要求,膳食结构比较合理,以日本人的膳食为代表。分析战后日本人的膳食结构,可以发现有以下几个特点:粮食消费逐年下降,1960年人均谷物消费410g/d(克每天),1980年降至312 g/d,下降了24%,但到1984年仍达298 g/d,加上薯类,人均口粮(折合原粮)则达484 g/d;动物食品消费增加较多,但并不过量,而且水产品食用量较大,1984年,人均肉类消费量62g/d、牛奶及奶制品168g/d、鸡蛋39g/d 、鱼贝类95g/d ,动物蛋白质摄入量占蛋白质摄入量的45%,水产品蛋白质又占动物蛋白质摄入量的50%;ƒ能量摄入量低于欧美发达国家,1984年2594kcal(千卡),近几年仍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蛋白质83g/d,无大变化,脂肪增加较多,为81g/d但仍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分别占总能量的2%、8%、0%,膳食结构总体上仍是比较合理的。但随着膳食结构的变化死因顺位还是发生了变化。上世纪初危害居民健康的结核病,由于抗结核药的应用,至80年代降至死因顺位10 位以后,肺炎随着抗菌素的出现,降至死因第4位;而如今死因前三位的疾病为恶性肿瘤、脑卒中、心脏病(心肌梗死)。尽管有许多影响因素,但膳食结构的变化,仍然是不可低估的因素,这就是诸多日本学者呼吁防止饮食西化的重要原因。  二、营养过剩型  谷物消费量少,动物性食物消费量大。谷物消费量人均仅160~190g/d;动物性食物,肉类约280g/d、奶及奶制品300~400g/d以上、蛋类40g/d左右。能量摄入3300~3500kcal、蛋白质100g左右、脂肪130~150g。属高能量、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所谓“三高一低”膳食模式,以欧美发达国家膳食为代表。尽管膳食质量比较好,但营养过剩。  大量研究显示,营养过剩是肥胖病、心血管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的共同危险因素。其中对高脂肪膳食与心血管病(主要是冠心病)研究最多,结论也比较清楚。早在1933年Anitschkow即指出高脂肪膳食与冠心病发病率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欧洲国家由于牛奶、黄油、干酪缺乏,冠心病发病率一度减少,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加引起了人们的关注。1952至1956年,Keys等通过缺血性心脏病的广泛流行病学研究指出:膳食脂肪摄入量占总能量40%地区的人群冠心病患病率高。另据Yerushalmy 等22国冠心病死亡率与饮食关系研究表明,冠心病死亡率与脂肪摄入量呈正相关,相关显著(r=659)。据美国“膳食与健康专家委员会”一项研究认为,膳食不平衡是若干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其中对心血管病的影响最为明显,对乳腺癌、结肠癌、前列腺癌有高度参考意义,能量过剩可引发肥胖病并增大患Ⅱ型糖尿病的风险。该项研究还指出,有明确证据说明膳食脂肪及其它脂质总量和类型对患冠心病的风险有影响;临床、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增加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可致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增高,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增加患冠心病的风险,饱和脂肪酸摄入量是血清TC和 LDL-C的主要膳食决定因素,因而也是冠心病风险的决定因素;少数膳食脂肪与癌症研究显示,脂肪总量及饱和脂肪酸摄入量高与结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发生率、死亡率高有关。  能量摄入增加、消耗减少或两者同时存在,可致能量正平衡,长期能量正平衡是引发肥胖病的重要原因。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及一些动物实验证实肥胖病与冠心病、绝经期后乳腺癌、Ⅱ型糖尿病、高血压、胆囊疾病、子宫内膜癌、骨关节炎等有关。人体研究显示,腹部脂肪堆积比臀部和大腿部脂肪积聚对Ⅱ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中风的风险更大,并可增加这些疾病的死亡率。  关于蛋白质摄入量,Yerushalmy 等22国冠心病死亡率与饮食关系研究表明,动物蛋白质摄入量与冠心病死亡率相关显著(r=765),植物蛋白质摄入量与冠心病死亡率呈负相关(r=-43)。在一些国家的相关研究中显示,进食肉类食物多的膳食与冠心病及结肠癌和乳腺癌增加相关。这种膳食的特点是饱和脂肪和胆固醇含量也常高,说明高动物蛋白质、高脂肪(尤其是高饱和脂肪)是冠心病和某些癌症的共同危险因素。  营养过剩严重损害了西方人的健康,如今,心脏病、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已成为西方人的三大死亡原因,尤其是心脏病死亡率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和日本。1988年美国一份«营养与健康»状况研究报告祥述了冠心病、癌症、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病、骨骼病等11大类疾病和酒精中毒,以及行为等问题,也详尽地分析了这些所谓富裕病与膳食结构的关系。报告指出,美国每年有125万人发生心肌梗死(2/3为男性),有15万人死于心肌梗死;每年发生动脉硬化、脑卒中50万,15万人死亡或失去自理能力;每年有5万人死于癌症;有1100万糖尿病人。高脂肪膳食对慢性病的影响也有例外。著名的七国调查发现,希拉克岛人群膳食脂肪摄入量占总能量40%,,其中29%来自单不饱和脂肪,仅8%来自饱和脂肪,心血管病远远低于其他西方国家。该人群的膳食特点是食用橄榄油、鱼、谷物、果蔬和红葡萄酒。有人提出,地中海膳食对预防心血管病作用最强的是红葡萄酒,可能还与花青素甙、生物类黄酮有关。  三、营养缺乏型  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较少,膳食质量不高,蛋白质、脂肪摄入量都低,以发展中国家的膳食为代表。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这些国家的人均能量摄入量为2000~2300kcal 、蛋白质50g左右、脂肪30~40g,能量勉强满足需要,蛋白质、脂肪摄入不足,营养缺乏病仍然是这些国家的严重社会问题。

  • 索引序列
  • 食品与生活杂志受众人群分析
  • 食品与生活杂志受众人群分析分析
  • 食品与生活杂志受众人群分析论文
  • 食品与生活杂志受众人群分析报告
  • 食品与生活杂志受众人群分类图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