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宁德师专学报投稿邮箱

宁德师专学报投稿邮箱

发布时间:

宁德师专学报投稿邮箱

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自治功能分析开题报告毕业论文这个题目有一定的难度如果你之前没有接触过写最好是请人帮你吧需要的话我们也可以帮你

1 、承传与择取:面对传统的两类中国知识分子 《鲁迅研究月刊》 1994 年 1 期(独立)2 、物态化与意志化的消长 《学习与探索》 1994 年第 1 期(独立)3 、老舍与中国生存文化的现代化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 1994 年第 1 期(独立)4 、“何其芳特征”与东方色彩 《东方丛刊》 1994 年第 1 辑(独立)5 、协畅与拗峭:中国现代新诗的音韵特色《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4 年第 2 期(独立)6 、卞之琳与后期象征主义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994 年第 2 期(独立)7 、论中国现代新诗的歌谣化运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4 年 3 期(独立)8 、中国诗文化的自由形态与自觉形态《郭沫若学刊》 1994 年第 3 期(独立)9 、物态化与中国现代新诗的文化取向《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1994 年第 3 期(独立)10 、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 《江海学刊》 1994 年第 4 期(独立)11 、论戴望舒与中西诗歌文化 《中州学刊》 1994 年第 5 期(独立)12 、论中国现代新诗艺术自觉的传统渊源 《文艺研究》 1994 年第 5 期(独立)13 、走向文化时代的诗歌与诗学 《青年思想家》 1994 年第 5 、 6 期(独立)14 、十五年来中国现代诗歌研究之断想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5 年第 1 期(独立)15 、胡适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地位新论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1995 年第 1 期(独立)16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郭沫若研究 《郭沫若学刊》 1995 年第 1 期(独立)17 、传统心理结构的自我拆解 《贵州社会科学》 1995 年第 2 期(独立)18 、宋诗与中国现代新诗的反传统趋向《海南师院学报》 1995 年第 2 期(独立)19 、本体的召唤: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东方丛刊》 1995 年第 2 辑(独立)20 、现代四川文学研究的地域文化视野——中国现代文学与巴蜀文化之一 《宁德师专学报》 1995 年第 2 期(独立)21 、火辣辣的川妹子:一个典型的巴蜀意象——四川现代文学与巴蜀文学之二 《宁德师专学报》 1995 年第 3 期 (独立)22 、鸦片·茶馆·川味——四川现代文学与巴蜀文化之三 《宁德师专学报》 1995 年第 4 期(独立)23 、论现代巴蜀文学的生态背景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5 年第 3 期(独立)24 、二十世纪中国诗歌的难题与选择 《海南师院学报》 1995 年第 4 期(独立)25 、巴蜀文化的二十世纪体验者 《郭沫若学刊》 1996 年第 1 、 2 期(独立)26 、传统:误读中的生长 《诗探索》 1996 年第 1 期(独立)27 、从移民到漂泊——现代四川文学与巴蜀文化之四 《宁德师专学报》 1996 年第 1 期(独立)28 、巴蜀派、农民派与中国现代文学——现代四川文学与巴蜀文化之五 《宁德师专学报》 1996 年第 2 期(独立)29 、中国 / 西方: 20 世纪中国诗歌的难题与选择《三峡学刊》 1996 年第 2 期(独立)30 、论现代四川文学“洄水沱”景观的地域文化内涵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1996 年第 2 期(独立)31 、多重文化的冲撞和交融——论现代外省作家的入蜀现象 《贵州社会科学》 1996 年第 2 期(独立)32 、重审中国新诗发展的启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6 年第 2 期(独立)33 、巴蜀调笑传统与现代四川文学的幽默趣尚《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1996 年第 2 期(独立)34 、盆地文明·天府文明·内陆腹地文明——论现代四川文学的文化背景 《社会科学研究》 1996 年第 2 期(独立)35 、锻造文学的筋骨 《渝州大学学报》 1996 年第 2 期(独立)36 、“辨 / 忘”模式与中国新诗文法追求的民族特色 《东方丛刊》 1996 年第 2 辑(独立)37 、穆旦研究评述 《诗探索》 1996 年第 4 期(独立)38 、研讨现代作家与乡土文化的两个问题 《郭沫若学刊》 1996 年第 4 期(独立)39 、王富仁与中国 20 世纪晚期的启蒙文化思潮 《当代作家评论》 1997 年 4 期(独立)40 、论穆旦与中国新诗的现代特征 《文学评论》 1997 年 5 期(独立)41 、鲁迅旧诗新论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7 年 2 期(独立)42 、中西交融的理想与现实 《江海学刊》 1997 年 2 期 (独立)43 、马克思主义文艺的输入与中国文学批评范畴论的确立 《中州学刊》 1997 年 1 期(第一)44 、地方志—龙门阵文化与四川现代文学的写实取向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7 年 2 期 (独立)45、 鲁迅、梁实秋论争新议 《赣南师院学报》 1997 年 1 期(独立)46、“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学运动 《中国社会科学》 1998 年 6 期(独立)47、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研究的新开拓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8 年 2 期(独立)48、 从童真到“莽汉”的艺术史价值 《贵州社会科学》 1998 年 5 期 (独立)49、 作为马克思主义批评群体的创造社 《郭沫若学刊》 1998 年 2 期(第一)50、 来自巴蜀的反叛与先锋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8 年 2 期 (独立)51、 青春的诗情与年轻的文化人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8 年 4 期 (独立)52、艾青:中国传统的“弃儿”与叛逆 《东方丛刊》 1998 年 2 期 (独立)53、 田间新论 《赣南师院学报》 1998 年 2 期(独立)54、论“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学运动 《人大复印资料 文艺理论》 155、论“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学运动 《新华文摘》 256、鲁迅人生体验中的《故事新编》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357、对于“后新诗潮”的多种阐释 《天津社会科学》 358、巴蜀文化的阐扬与《社会科学研究》的历史责任 《社会科学研究》 359、诗人穆旦的痛苦与中国读者的财富 《四川三峡学院学报》 360、 后新诗潮:时间的延续与空间的定位 《淮北煤师学院学报》 361、巴渝文化与诗人傅天琳 《涪陵师专学报》 162、重庆文学、地域文学与文史学 《涪陵师专学报》 463、 历史的意义与学术的魅力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64、 评龙泉明《中国新诗流变论》 《文学评论》 565、 寻找和建立中国新诗发展的内在“理念” 《海南师院学报》 366、 任洪渊与中国学院派诗人的选择 《西南师大学报》 267、 任洪渊与中国学院派诗人的选择 《人大复印资料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568、 无法圆满的悲剧 《西南师大学报》 569、 大西南文化与新时期诗歌的消长 《诗探索》 1-2 辑70、 现代文化的读本:中国新诗的几个文本 《名作欣赏》 271、 标准与尺度:关于中国新诗的总体评价 《学习与探索》 272、 文学现代性与民族性的内在关系 《社会科学战线》 473、 新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刍议 《荆州师院学报》 374 、穆旦研究:折射出现代中国诗学的艰难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纲》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75 、 论“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学运动 《解析吴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年版76 、“为人生”与新世纪鲁迅研究展望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1 年 4 期77 、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与 21 世纪中国文论建设的若干问题《涪陵师专学报》 478 、我们究竟有着怎样的“现代性”?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2001 年 11 期79 、 2000 :走向新世纪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1 年 4 期80 、时空的自由与郭沫若的感受方式 《社会科学研究》 2002 年 2 期81 、中国“反现代性”思潮:世界意义的保守主义《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2 年 2 期82 、 21 世纪郭沫若研究的挑战与机遇 《郭沫若学刊》 2002 年 2 期83 、芜乱来自于真正的批评家的“缺席” 《诗刊》 2002 年 3 期84 、现代文化的读本:中国新诗的几个文本(连载二) 《名作欣赏》 2002 年 4 期(独立)85 、现代文化的读本:中国新诗的几个文本(连载三) 《名作欣赏》 2002 年 5 期(独立)86 、“重估现代性”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再认识 《文学评论》 2002 年 4 期87 、反现代性:从学衡派到“后现代” 《中州学刊》 2002 年 5 期88 、鲁迅旧诗新论 收入《鲁迅其书》,社科文献出版社 2002 年 标准与平台 《诗刊》 2003 年 2 期89 、《甲寅》月刊: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声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3 年 4 期90 、从进化论到地理学 (香港)《新亚论丛》 2003 年 1 期91 、西部的“空间”与东部的“时间” 《唐都学刊》 2003 年 1 期92 、文化反思时代的文体学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3 年 1 期93 、日本生存体验与清末“小说界革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3 年 6 期94 、“民族”与“革命”:日本之于中国的关键词《理论与创作》 2003 年 4 期95 、关于“世界”的学说 《徐州师大学报》 2003 年 4 期96 、 王富仁的“九十年代” 《中国文学研究》 2003 年 2 期(独立)97 、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中国社会科学》 2004 年 1 期98 、历史的散失与当代的“新考据研究” 《学习与探索》 2004 年 1 期99 、日本生存的实感与中国诗歌的近代变革 《社会科学研究》 2004 年 1 期100 、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庆视野 《红岩》 2004 年 2 期101 、“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年 3 期102 、意志化之路上的梁宗岱诗歌与诗论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4 年 3 期103 、“走向世界”、“现代性”与“全球化” 《南京大学学报》 2004 年 3 期104 、关于中国新诗的两种“传统” 《江汉大学学报》 2004 年 4 期105 、西方文论在中国如何“化”? 《河北学刊》 2004 年 5 期106 、论中国现代诗论的现代性问题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4 年 6 期107 、日本体验与中国散文的近现代嬗变 《文学评论》 2004 年 6 期108 、日本体验与中国散文的近现代嬗变 人大复印资料 2005 年 1 期109 、 从起点处“正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5 年 1 期(合作,第一)110 、传统与现代:二元如何对立? 《江汉论坛》 2005 年 1 期(川)111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文献史料:问题与方法 《汕头大学学报》 2005 年 1 期112 、他山之石:作为现代中国文学思想重要资源的西方文论《兰州大学学报》 2005 年 2 期113 、中国现代诗歌与当代中国读者的需要《钦州师专学报》 2005 年 2 期(合作,第一,川)114 、“新民”与“心力”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5 年 3 期115 、 “新民”与“心力”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 2005 年 4 期116 、现实的感受与文本的感受 《天津社会科学》 2005 年 3 期117 、 1907 :鲁迅“入于自识”的选择 《中山大学学报》 2005 年 3 期(川)118 “问题”与“前沿” 《陕西师大学报》 2005 年 5 期(川)119 、抗战文化、抗战文学与郭沫若研究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6 年 6 期120 、 1907 :周作人的“协和”体验及与鲁迅的异同 《贵州社会科学》 2005 年 4 期(川)121 、 1907 :周作人的“协和”体验及与鲁迅的异同 人大复印资料 2005 年 4 期(川)122 、抗战作为中国文学的资源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5 年 9 期 (川)123 、巴金的愿望与我们的姿态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5 年 11 期124 、现实的感受与文本的感受 《天津社会科学》 2005 年 3 期125 、我们在什么意义上讨论“文学感受” 《中国文学研究》 2005 年 3 期126 、失落了文学感受的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5 年 4 期127 、文学的阐释:从文化关联的发现到文学感受的发掘《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005 年 3 期128 、多重概念的歧义与中国文学“现代性”阐释的艰难《社会科学研究》 2005 年 5 期(川)129 、 20 世纪 50 年代与“二元对立思维”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5 年 5 期(川)130 、生命体验、生存感受与现代中国的文化创造 ?《社会科学战线》 2005 年 6 期(川)131 、“重估现代性”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再认识《现代性与 20 世纪中国文学思潮》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年132 、 “Re-evaluation of Modernity” and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Excerpts) Critical Zone 1,2005133 、心中的“海”——胡续冬《海魂衫》,《诗探索》 2005 年 2 期(独立)134 、国家主义的批判与个人主义的倡导 ——从《甲寅》到《新青年》的思想流变 《江汉论坛》 2006 年 1 期(独立)135 、文学博士谈《名作欣赏》的学术贡献,独立,《名作欣赏》 2006 年 1 期(独立)136 、论中国新诗的“传统” 《诗探索》 2006 年 1 期(独立)137 、人文主义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福建论坛》 2006 年 1 期(第一)138 、抗战:中国文化的资源与重庆文化的资源《涪陵师院学报》 2006 年 2 期(独立)139 、巴蜀学派与当代批评 《当代文坛》 2006 年 2 期(第一)140 、“问题”与“前沿”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年 1 期(独立)141 、 传统 : 中国新诗问题的一个关键词《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2006 年 2 期( 独立)142 、当代诗歌批评的历史建构 《江汉论坛》 2006 年 4 期(第一)143 、大众传媒与中国新诗的生成 《学术月刊》 2006 年 4 期,(第一)144 、多重概念的歧义与中国文学“现代性”阐释的艰难,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 2006 年 3 期( 独立)145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面临的挑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6 年 5 期,(独立)146 、今天我们如何纪念鲁迅逝世? 《钦州师专学报》 2006 年 5 期(独立)147 、 中国抗战文学研究的新的可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6 年 6 期(第二)148 、 重绘现代中国文学批评的概念谱系,《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006 年 6 期(独立)149 、 自我体验、自我意识与现代中国文化的“问题”《福建论坛》 2006 年 7 期(独立)150 、鲁迅:现代中国文化之“结”,《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6 年 8 期(独立)151 、从中国抗战文化研究看郭沫若研究的新思路 独立, 收入《文化与抗战》,巴蜀书社 2006152 、 清点现代中国文学批评概念的意义 《社会科学研究》 2007 年 1 期( 独立)153 、文学批评的本土意义:从自我的清理开始 《贵州社会科学》 2007 年 1 期( 独立)154 、重庆文学史与普通话写作 《红岩》 2007 年 1 期( 独立)155 、命题的意义 《红岩》 2007 年 2 期( 独立)156 、寻找我们自己的语言 《红岩》 2007 年 3 期( 独立)157 、体制与生存 《红岩》 2007 年 4 期( 独立)158 、《红岩》 2007 年 5 期( 独立)159 、《红岩》 2007 年 6 期( 独立)160 、鲁迅的“五四”与“新青年”的“五四”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年 1 期(独立)161 、鲁迅的“五四”与“新青年”的“五四” 人大复印资料现当代文学 2007 年 5 期162 、重绘现代中国文学批评的概念谱系,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 2007 年 4 期163 、现代中国文学批评“本土化”建设的三大内涵 《新华文摘》 2007 年 7 期164 、中国新诗研究的世纪性工程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新诗卷第三辑

宁德师专学报投稿邮箱地址

1 、承传与择取:面对传统的两类中国知识分子 《鲁迅研究月刊》 1994 年 1 期(独立)2 、物态化与意志化的消长 《学习与探索》 1994 年第 1 期(独立)3 、老舍与中国生存文化的现代化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 1994 年第 1 期(独立)4 、“何其芳特征”与东方色彩 《东方丛刊》 1994 年第 1 辑(独立)5 、协畅与拗峭:中国现代新诗的音韵特色《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4 年第 2 期(独立)6 、卞之琳与后期象征主义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994 年第 2 期(独立)7 、论中国现代新诗的歌谣化运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4 年 3 期(独立)8 、中国诗文化的自由形态与自觉形态《郭沫若学刊》 1994 年第 3 期(独立)9 、物态化与中国现代新诗的文化取向《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1994 年第 3 期(独立)10 、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 《江海学刊》 1994 年第 4 期(独立)11 、论戴望舒与中西诗歌文化 《中州学刊》 1994 年第 5 期(独立)12 、论中国现代新诗艺术自觉的传统渊源 《文艺研究》 1994 年第 5 期(独立)13 、走向文化时代的诗歌与诗学 《青年思想家》 1994 年第 5 、 6 期(独立)14 、十五年来中国现代诗歌研究之断想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5 年第 1 期(独立)15 、胡适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地位新论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1995 年第 1 期(独立)16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郭沫若研究 《郭沫若学刊》 1995 年第 1 期(独立)17 、传统心理结构的自我拆解 《贵州社会科学》 1995 年第 2 期(独立)18 、宋诗与中国现代新诗的反传统趋向《海南师院学报》 1995 年第 2 期(独立)19 、本体的召唤: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东方丛刊》 1995 年第 2 辑(独立)20 、现代四川文学研究的地域文化视野——中国现代文学与巴蜀文化之一 《宁德师专学报》 1995 年第 2 期(独立)21 、火辣辣的川妹子:一个典型的巴蜀意象——四川现代文学与巴蜀文学之二 《宁德师专学报》 1995 年第 3 期 (独立)22 、鸦片·茶馆·川味——四川现代文学与巴蜀文化之三 《宁德师专学报》 1995 年第 4 期(独立)23 、论现代巴蜀文学的生态背景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5 年第 3 期(独立)24 、二十世纪中国诗歌的难题与选择 《海南师院学报》 1995 年第 4 期(独立)25 、巴蜀文化的二十世纪体验者 《郭沫若学刊》 1996 年第 1 、 2 期(独立)26 、传统:误读中的生长 《诗探索》 1996 年第 1 期(独立)27 、从移民到漂泊——现代四川文学与巴蜀文化之四 《宁德师专学报》 1996 年第 1 期(独立)28 、巴蜀派、农民派与中国现代文学——现代四川文学与巴蜀文化之五 《宁德师专学报》 1996 年第 2 期(独立)29 、中国 / 西方: 20 世纪中国诗歌的难题与选择《三峡学刊》 1996 年第 2 期(独立)30 、论现代四川文学“洄水沱”景观的地域文化内涵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1996 年第 2 期(独立)31 、多重文化的冲撞和交融——论现代外省作家的入蜀现象 《贵州社会科学》 1996 年第 2 期(独立)32 、重审中国新诗发展的启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6 年第 2 期(独立)33 、巴蜀调笑传统与现代四川文学的幽默趣尚《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1996 年第 2 期(独立)34 、盆地文明·天府文明·内陆腹地文明——论现代四川文学的文化背景 《社会科学研究》 1996 年第 2 期(独立)35 、锻造文学的筋骨 《渝州大学学报》 1996 年第 2 期(独立)36 、“辨 / 忘”模式与中国新诗文法追求的民族特色 《东方丛刊》 1996 年第 2 辑(独立)37 、穆旦研究评述 《诗探索》 1996 年第 4 期(独立)38 、研讨现代作家与乡土文化的两个问题 《郭沫若学刊》 1996 年第 4 期(独立)39 、王富仁与中国 20 世纪晚期的启蒙文化思潮 《当代作家评论》 1997 年 4 期(独立)40 、论穆旦与中国新诗的现代特征 《文学评论》 1997 年 5 期(独立)41 、鲁迅旧诗新论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7 年 2 期(独立)42 、中西交融的理想与现实 《江海学刊》 1997 年 2 期 (独立)43 、马克思主义文艺的输入与中国文学批评范畴论的确立 《中州学刊》 1997 年 1 期(第一)44 、地方志—龙门阵文化与四川现代文学的写实取向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7 年 2 期 (独立)45、 鲁迅、梁实秋论争新议 《赣南师院学报》 1997 年 1 期(独立)46、“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学运动 《中国社会科学》 1998 年 6 期(独立)47、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研究的新开拓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8 年 2 期(独立)48、 从童真到“莽汉”的艺术史价值 《贵州社会科学》 1998 年 5 期 (独立)49、 作为马克思主义批评群体的创造社 《郭沫若学刊》 1998 年 2 期(第一)50、 来自巴蜀的反叛与先锋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8 年 2 期 (独立)51、 青春的诗情与年轻的文化人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8 年 4 期 (独立)52、艾青:中国传统的“弃儿”与叛逆 《东方丛刊》 1998 年 2 期 (独立)53、 田间新论 《赣南师院学报》 1998 年 2 期(独立)54、论“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学运动 《人大复印资料 文艺理论》 155、论“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学运动 《新华文摘》 256、鲁迅人生体验中的《故事新编》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357、对于“后新诗潮”的多种阐释 《天津社会科学》 358、巴蜀文化的阐扬与《社会科学研究》的历史责任 《社会科学研究》 359、诗人穆旦的痛苦与中国读者的财富 《四川三峡学院学报》 360、 后新诗潮:时间的延续与空间的定位 《淮北煤师学院学报》 361、巴渝文化与诗人傅天琳 《涪陵师专学报》 162、重庆文学、地域文学与文史学 《涪陵师专学报》 463、 历史的意义与学术的魅力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64、 评龙泉明《中国新诗流变论》 《文学评论》 565、 寻找和建立中国新诗发展的内在“理念” 《海南师院学报》 366、 任洪渊与中国学院派诗人的选择 《西南师大学报》 267、 任洪渊与中国学院派诗人的选择 《人大复印资料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568、 无法圆满的悲剧 《西南师大学报》 569、 大西南文化与新时期诗歌的消长 《诗探索》 1-2 辑70、 现代文化的读本:中国新诗的几个文本 《名作欣赏》 271、 标准与尺度:关于中国新诗的总体评价 《学习与探索》 272、 文学现代性与民族性的内在关系 《社会科学战线》 473、 新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刍议 《荆州师院学报》 374 、穆旦研究:折射出现代中国诗学的艰难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纲》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75 、 论“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学运动 《解析吴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年版76 、“为人生”与新世纪鲁迅研究展望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1 年 4 期77 、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与 21 世纪中国文论建设的若干问题《涪陵师专学报》 478 、我们究竟有着怎样的“现代性”?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2001 年 11 期79 、 2000 :走向新世纪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1 年 4 期80 、时空的自由与郭沫若的感受方式 《社会科学研究》 2002 年 2 期81 、中国“反现代性”思潮:世界意义的保守主义《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2 年 2 期82 、 21 世纪郭沫若研究的挑战与机遇 《郭沫若学刊》 2002 年 2 期83 、芜乱来自于真正的批评家的“缺席” 《诗刊》 2002 年 3 期84 、现代文化的读本:中国新诗的几个文本(连载二) 《名作欣赏》 2002 年 4 期(独立)85 、现代文化的读本:中国新诗的几个文本(连载三) 《名作欣赏》 2002 年 5 期(独立)86 、“重估现代性”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再认识 《文学评论》 2002 年 4 期87 、反现代性:从学衡派到“后现代” 《中州学刊》 2002 年 5 期88 、鲁迅旧诗新论 收入《鲁迅其书》,社科文献出版社 2002 年 标准与平台 《诗刊》 2003 年 2 期89 、《甲寅》月刊: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声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3 年 4 期90 、从进化论到地理学 (香港)《新亚论丛》 2003 年 1 期91 、西部的“空间”与东部的“时间” 《唐都学刊》 2003 年 1 期92 、文化反思时代的文体学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3 年 1 期93 、日本生存体验与清末“小说界革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3 年 6 期94 、“民族”与“革命”:日本之于中国的关键词《理论与创作》 2003 年 4 期95 、关于“世界”的学说 《徐州师大学报》 2003 年 4 期96 、 王富仁的“九十年代” 《中国文学研究》 2003 年 2 期(独立)97 、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中国社会科学》 2004 年 1 期98 、历史的散失与当代的“新考据研究” 《学习与探索》 2004 年 1 期99 、日本生存的实感与中国诗歌的近代变革 《社会科学研究》 2004 年 1 期100 、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庆视野 《红岩》 2004 年 2 期101 、“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年 3 期102 、意志化之路上的梁宗岱诗歌与诗论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4 年 3 期103 、“走向世界”、“现代性”与“全球化” 《南京大学学报》 2004 年 3 期104 、关于中国新诗的两种“传统” 《江汉大学学报》 2004 年 4 期105 、西方文论在中国如何“化”? 《河北学刊》 2004 年 5 期106 、论中国现代诗论的现代性问题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4 年 6 期107 、日本体验与中国散文的近现代嬗变 《文学评论》 2004 年 6 期108 、日本体验与中国散文的近现代嬗变 人大复印资料 2005 年 1 期109 、 从起点处“正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5 年 1 期(合作,第一)110 、传统与现代:二元如何对立? 《江汉论坛》 2005 年 1 期(川)111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文献史料:问题与方法 《汕头大学学报》 2005 年 1 期112 、他山之石:作为现代中国文学思想重要资源的西方文论《兰州大学学报》 2005 年 2 期113 、中国现代诗歌与当代中国读者的需要《钦州师专学报》 2005 年 2 期(合作,第一,川)114 、“新民”与“心力”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5 年 3 期115 、 “新民”与“心力”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 2005 年 4 期116 、现实的感受与文本的感受 《天津社会科学》 2005 年 3 期117 、 1907 :鲁迅“入于自识”的选择 《中山大学学报》 2005 年 3 期(川)118 “问题”与“前沿” 《陕西师大学报》 2005 年 5 期(川)119 、抗战文化、抗战文学与郭沫若研究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6 年 6 期120 、 1907 :周作人的“协和”体验及与鲁迅的异同 《贵州社会科学》 2005 年 4 期(川)121 、 1907 :周作人的“协和”体验及与鲁迅的异同 人大复印资料 2005 年 4 期(川)122 、抗战作为中国文学的资源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5 年 9 期 (川)123 、巴金的愿望与我们的姿态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5 年 11 期124 、现实的感受与文本的感受 《天津社会科学》 2005 年 3 期125 、我们在什么意义上讨论“文学感受” 《中国文学研究》 2005 年 3 期126 、失落了文学感受的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5 年 4 期127 、文学的阐释:从文化关联的发现到文学感受的发掘《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005 年 3 期128 、多重概念的歧义与中国文学“现代性”阐释的艰难《社会科学研究》 2005 年 5 期(川)129 、 20 世纪 50 年代与“二元对立思维”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5 年 5 期(川)130 、生命体验、生存感受与现代中国的文化创造 ?《社会科学战线》 2005 年 6 期(川)131 、“重估现代性”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再认识《现代性与 20 世纪中国文学思潮》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年132 、 “Re-evaluation of Modernity” and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Excerpts) Critical Zone 1,2005133 、心中的“海”——胡续冬《海魂衫》,《诗探索》 2005 年 2 期(独立)134 、国家主义的批判与个人主义的倡导 ——从《甲寅》到《新青年》的思想流变 《江汉论坛》 2006 年 1 期(独立)135 、文学博士谈《名作欣赏》的学术贡献,独立,《名作欣赏》 2006 年 1 期(独立)136 、论中国新诗的“传统” 《诗探索》 2006 年 1 期(独立)137 、人文主义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福建论坛》 2006 年 1 期(第一)138 、抗战:中国文化的资源与重庆文化的资源《涪陵师院学报》 2006 年 2 期(独立)139 、巴蜀学派与当代批评 《当代文坛》 2006 年 2 期(第一)140 、“问题”与“前沿”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年 1 期(独立)141 、 传统 : 中国新诗问题的一个关键词《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2006 年 2 期( 独立)142 、当代诗歌批评的历史建构 《江汉论坛》 2006 年 4 期(第一)143 、大众传媒与中国新诗的生成 《学术月刊》 2006 年 4 期,(第一)144 、多重概念的歧义与中国文学“现代性”阐释的艰难,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 2006 年 3 期( 独立)145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面临的挑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6 年 5 期,(独立)146 、今天我们如何纪念鲁迅逝世? 《钦州师专学报》 2006 年 5 期(独立)147 、 中国抗战文学研究的新的可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6 年 6 期(第二)148 、 重绘现代中国文学批评的概念谱系,《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006 年 6 期(独立)149 、 自我体验、自我意识与现代中国文化的“问题”《福建论坛》 2006 年 7 期(独立)150 、鲁迅:现代中国文化之“结”,《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6 年 8 期(独立)151 、从中国抗战文化研究看郭沫若研究的新思路 独立, 收入《文化与抗战》,巴蜀书社 2006152 、 清点现代中国文学批评概念的意义 《社会科学研究》 2007 年 1 期( 独立)153 、文学批评的本土意义:从自我的清理开始 《贵州社会科学》 2007 年 1 期( 独立)154 、重庆文学史与普通话写作 《红岩》 2007 年 1 期( 独立)155 、命题的意义 《红岩》 2007 年 2 期( 独立)156 、寻找我们自己的语言 《红岩》 2007 年 3 期( 独立)157 、体制与生存 《红岩》 2007 年 4 期( 独立)158 、《红岩》 2007 年 5 期( 独立)159 、《红岩》 2007 年 6 期( 独立)160 、鲁迅的“五四”与“新青年”的“五四”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年 1 期(独立)161 、鲁迅的“五四”与“新青年”的“五四” 人大复印资料现当代文学 2007 年 5 期162 、重绘现代中国文学批评的概念谱系,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 2007 年 4 期163 、现代中国文学批评“本土化”建设的三大内涵 《新华文摘》 2007 年 7 期164 、中国新诗研究的世纪性工程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新诗卷第三辑

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自治功能分析开题报告毕业论文这个题目有一定的难度如果你之前没有接触过写最好是请人帮你吧需要的话我们也可以帮你

宁德师专学报投稿邮箱格式

引用╰蓝铯de泪★的回答:我纠正一下,校车是20路,22路终点站是宁德的动车站(就是火车站),它起点也不是旧校区,只是经过,只是22路的师傅在中午的时候会开车来学校的第一食堂吃午饭,同学们可以等师傅吃完后顺便坐车去火车站或是旧校区而已,除了中午吃饭那点平常它是不开进来的,它不是校车!!周围环境:不是山就是小村落,偏僻的很。只有20路校车可以带你出去,而且校车频率不高,本来是6分钟一趟,因为学校人少,听说亏本了,就变30或40分钟甚至一个小时一趟,有时候等车挺火的(今年又搬五个系过来,人多了,我想应该会提高频率吧)要去市区逛街你得转车,但校车有经过沃尔玛超市哦。走路出去到动车站坐车也行的,30、40分钟。校园环境:学校没建完是肯定的,绿化特别不好,所以整个学校看过去特萧条,特别是教学楼和宿舍那块,学校门面做不错,校门口就是入口那段还是挺好看的。有时候有领导来检查,学校就会赶工,大型拉土车到处跑,整个宿舍楼会摇的(不要怕,久了就习惯了),雨天路泥泞不堪,晴天就沙土飞扬了,宿舍楼后面还有个党校在建设,噪音就难免了。宿舍:2号楼是六人间,3号楼是4人间,虽然浴室和厕所合在一起的,但互不干扰,我觉得挺大的了,有热水器。3号楼1-3层男生住,4-6层女生住,与2号楼女生宿舍对望呢,猛吧!很不方便!(这学期可能男生都会搬到操场那边的宿舍楼)上床下桌,旁边是柜子。每桌都有网线,要交钱的,不是免费的哦。至于一号楼以前没人住,刚盖好,这学期可以入住了,还有一栋就是操场那边的,都没去过,具体情况不知道,应该是上面那位说的都是标准宿舍,不仅有一件浴室,还有一间厕所,可以肯定,比2号和3号楼光看过去就美多了。没熄灯要求,但停水停电还蛮经常的,有时候停电会从早上六点停到晚上11点,更经常的是停水,有时候半夜停,早上起来都没水刷牙洗脸!要跑到楼下绿化带那里接水,再没有水,就买矿泉水解决了,受不了!师资:你去看官网吧,就那样了。教学楼:常年缺水,现有在用的教学楼,几乎每间厕所都奇臭无比!非常脏。其他还好了,但不是每间小教室都有多媒体。大教室有!操场:非常不错了,挺美、挺大的!我空间有部分照片你可以看看。食堂:我觉得一食堂快餐,东西很贵的,也不好吃,品种也少,但有卖兰州拉面,炒面炒粉、扒饭、西餐(汉堡薯条)之类的。二食堂相对便宜料又多,但就只有中式快餐!仅供参考!!!(空间有部分照片)

与预订日电热

不是那学校的,但是我是本地人。去过几次。现在基本都装修好了,环境很好。我妹妹就在那里念英语专业。因为是郊区,在一个村里面,周围还好啦。宿舍的话,好像是6人间。交通就只有一条线路新区到旧区的公交车。但是走到外面一点就是动车站了,哪里的公交比较多。师资就不太了解了,上次有看到几个外教,我觉得这个不错。

在宁德火车站附近 环境很好 比旧校区大旧校区 好像都要搬到新校区了 交通挺方便的

宁德师专学报官网投稿邮箱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主办单位:宁德师范学院出版周期:季刊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办单位:宁德师范学院出版周期:季刊这种地方性的小本科高校的学报,根本不可能是任何核心期刊。就是最最普通的省级期刊。

(三)论文 晚清翻译机构与在华美国传教士 [J] 德州学院学报(哲社版), 2005,(1)   《万国公报》与美国在华传教士的西学翻译 [J]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 2005,(1)   中国近代国际法翻译第一人——丁韪良 [J] 延安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5,(2)   晚清在华英美传教士西学译介的本土化 [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 2005,(3)   围绕《闽省会报》中译介的考察 [J] 宁德师专学报, 2005, (4)   近代上海科技翻译界的“美国流”[J] 上海翻译, 2006, (1)   林乐知的翻译活动与晚清政治变革的互动 [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2006, (1)   论林乐知的西学翻译及其在晚清的接受 [J] 国外文学, 2006, (1)    晚清厦榕两地美国传教士西学翻译之比较 [J]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 2006, (1)   晚清入闽美国传教士卢公明的西学翻译 [J] 闽江学院学报, 2006, (1)   嘉约翰的翻译:中国医学译史上的里程碑 [J] 社科研究, 2006, (4)   晚清在闽美国传教士西学翻译的兴与衰 [C] 福建省译协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晚近在华美国传教士的《圣经》汉译 [J]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6, (2)   美国传教士对晚清科技翻译的贡献 [J] 山东外语教学, 2006, (3)   狄考文西学翻译发凡 [J]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2006年7月教学科研论文专辑   晚清美国传教士在澳粤的西学翻译 [J] 韶关学院学报, 2006, (8)   近现代在华美国传教士的百年西学翻译 [J] 外国语言文学, 2006, (3)   《中东战纪本末》: 美国传教士军事翻译之经典 [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6年12月增   花华圣经书房与晚清西学翻译 [J] 梧州学院学报, 2007, (4)   晚近教科书与在华美国传教士的翻译活动[C] 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 2006 年12月   传教士翻译与晚清文化社会现代性——以中国第三次翻译高潮中译坛美士“三杰”个案等为例[D] 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12月   前缀a-构成的词的特性 [J] 英语辅导, 1984, (5)   代美国俚语的来源与特点 [J]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1992, (2)   英语异叙与拈连修辞法 [J]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 1996, (2)   斯特短诗哲理的根源和表现 [J]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 1996, (4)   英语中法语借词的嬗变及发展 [J]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 1997, (3)   词汇“Pyramid”框架与记忆“Downstairs”阶梯 [J] 英语天地, 1998,(8)   英语“垂悬”现象透视 [J]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 1998, (4)   弗罗斯特短诗的哲理思想 [J] 福建外语, 1998年增刊   现代美国俚语的构筑框架及美学特征 [J] 福建外语, 1999年增刊   霍桑的散文《秋天》的艺术特征 [J]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1999, (3)   形似的美感—译泰勒诗歌《捕捉苍蝇的蜘蛛》偶得 [J]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 2002, (3)   漫步大学英语的英诗长廊 [J]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 2003, (1) “译”彩纷呈:《火与冰》三译文得与失 [J]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 2003, (3)   匠心独运 各显神韵─“Spring Pools”译文比较论 [J]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 2004, (2)   可读性:不容忽视的翻译标杆 [J]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 2004, (4)   论英语基础阶段素质教育的层次定位 [J]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 2000, (3)   “中选”对教育改革的启示 [J] 福建高教研究, 1998,(1)   师专特色的大学英语面面观 [J]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1998, (1)   “中期选拔”的竞争及激励机制 [J]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 1998, (2) 警惕外语教师专业素质滑坡 [N] 闽东日报, 1999年2月22日   中学英语教学任重道远 [N] 闽东日报, 1998年6月9日   英语素质教育与小学启蒙职责 [N] 闽东日报, 1998年2月17日   英语素质教育与家庭角色扮演 [N] 闽东日报, 1998年1月20日 (四)课题“美国传教士与晚清翻译”,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独立,2006,已结题;   “美国传教士与晚清翻译”,宁德师范学院科研项目一等资助,独立,2006,已结题;   《实用翻译》,宁德师范学院校级精品课程,负责人,2009-2010;   《高级英语》,重庆市(省级)精品课程,排名第4,2007-2010(注:2010年增补);   《大学英语》,重庆市(省级)精品课程,排名第6,2010年;   《信息科技英语翻译》,重庆邮电大学(校级)精品课程,负责人,2010-2013,已结题;   “信息科技英语翻译研究”,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负责人,2010-2012;   “模因论视域下的信息科技英语翻译研究”,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排名第2,2014-2015,在研中;   “蒯因的翻译不确定性及其对英汉互译的启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排名第2,2014-2016,在研中;   2014年度重庆市社科规划博士项目,排名第2,12—12,在研中; “弗罗斯特诗歌及其译作系列比较论”课题,宁德师范学院2003年校级社科三等资助,独立,已结题;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译著,24万字),重邮人才引进科研基金项目,独立,2010-2012,已结题;   信息翻译研究创新团队,重庆邮电大学,校级,负责人,2012年11月;   《爱德华·泰勒诗选》(译著,15万字),重庆邮电大学博士科研基金项目,独立,2014-2015,在研中。 (五)获奖 《社会契约论》(译著),重庆翻译学会第十三次年会上获重庆翻译学会第四次优秀翻译成果奖,三等奖,独立,2015年12月; 《哈佛百年经典》第24卷与第32卷(译著),“第四届天府翻译奖优秀成果”译著奖,一等奖,第1译者,2015年9月;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译著),重庆翻译学会第九次年会上获重庆翻译学会第三次科研成果,二等奖,独立,2011年11月; 宁德师范学院2011年度“科研工作先进个人”,独立,2011年12月; “英语互动社区”,第一届重庆市优秀教育技术科研成果,三等奖,排名第5,2010年7月; 论文“晚清在闽美国传教士西学翻译的兴与衰”,福建省译协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优秀奖,独立,2006年5月; “英语词汇立体教学方法”项目,“199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校级奖)”,三等奖,独立,1998年9月; 宁德师范学院大学英语四级教学奖,一等奖,独立,1997年10月; 《福建译报》首届译文比赛鼓励奖,独立,1990年6月。 (六)学术会议与交流 “美国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小组发言:“弗罗斯特短诗的哲理思想”, 北京大学-纽约州立大学联合举办,2001年10月24-27日; “传教士与翻译—近现代的中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小组发言:“论林乐知的西学翻译及其在晚清的接受”,北京大学-瓦西塔浸会大学联合举办,2004年5月23-25日; 重庆翻译学会第13次年会,第三分场专家点评,重庆文理学院,2015年12月12日; 重庆翻译学会第11次年会,大会主旨发言:“云翻译时代通译的困境与专译的出路”,长江师范学院,2013年12月21日; 重庆市莎士比亚研究会,大会主旨发言:“三维视角下的名家名著重译观”——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为典型案例,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4月23日; 第一届江南高校外语学术交流会翻译组主持人,重庆邮电大学,2011年4月9日; 重庆市翻译家协会2010年年会,大会主旨发言:“重庆市翻译家协会如何走出困境?”,南山文高楼,2011年1月08日; 翻译研究与教学研讨会暨重庆翻译学会第8次年会,大会主旨发言:“九问重庆翻译”,以及小组发言:“小翻译,大学问?”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12月26日; 重庆市莎士比亚研究会第三届年会暨莎士比亚446周年诞辰纪念大会,重庆大学,2010年4月23日; 第一届重庆高校英语教学学术论坛,重庆邮电大学,2010年2月23日; “重庆翻译教育发展研讨会”,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学院,2014年6月17日; “2014重庆市高校翻译专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研讨会”,重庆邮电大学,2014年6月21日; 重庆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学术交流,“非译·杂译·真译·善译”,2010年6月12日; 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武夷学院,2009年12月11-13日; 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晚近教科书与在华美国传教士的翻译活动”,集美大学,2006年12月16-17日; 福建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第十届学术年会,“晚清在闽美国传教士西学翻译的兴与衰”,福州,2006年5月26日; 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花华圣经书房与晚清西学翻译”,泉州师范学院,2005年12月16-18日; 福建师范大学,为全校本科生讲座:“走出英语词汇记忆的误区”,1992年5月23日; 宁德师范学院,为中师讲座:“翻译与文化”与“翻译工作者的基本素质”,2005与2007年; 宁德市教师进修学院,为中师讲座:“翻译漫谈”与“高考的第三只眼睛”,2006与2008年; 宁德师范学院,为全校本科生讲座:“大学英语四级冲关策略”,2011年10月11日; 重庆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为2013与2014外院新生讲座:“翻译基础”,2013年10月13日和2014年11月03日; 重庆邮电大学翻译协会,为协会会员讲座:“如何应对英语四六级翻译”,2013年11月2日; 四川外国语大学,为硕士生讲座:“象牙塔翻译到市场翻译的距离——兼谈乱象丛生的当代文学翻译”,2014年5月22日; 重庆南方翻译学院和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为本科生宣讲“重邮翻译硕士招生简介”,2014年10月26日和2015年5月20日; 重庆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硕士研究生学术论坛,主讲:中国译论之翻译标准嬗变,2015年9月17日。

宁德师专学报投稿邮箱是多少

都可以。建议作者选择专业的投稿平台,这种方式是比较靠谱的,投稿所需的时间也是比较短的,您可以将论文传给我们的在线编辑老师,由他们帮助您进行评估,并且推荐给您合适的刊物,保障论文与期刊内容相符,提升投稿成功率。作者在自己投稿邮件时也需要注意格式,一股杂志社的编辑每天会收到很多邮件,想让您的邮件更加突出,那么您就需要按照“投高+期刊名+姓名+论文名”的格式,邮件中的正文也尽量不要空着,可以简单的向杂志社编辑说明自己的投稿意向,并介绍自己及联系方式,这对于日后联系也是很有利的。

一般一周内给于答复,可投稿大学学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征稿范围:农业科学、农业工程、畜牧兽医、食品工程、计算机应用、农业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同时也刊登质高的研究生学术论文。《牡丹江大学学报》征稿范围:文史哲研究、科技理论与实践、城市建设与经济管理、政法论坛、教学研究、语言与艺术、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等。《大庆师范学院学报》征稿范围:哲学、经济学、政治、文学、语言学、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和自然科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山东交通学院学报》《长春理工大学》(高教版)《重庆科技学院》学报。。国家级杂志:《社科纵横》理论版《中国XX教育》《中国校外教育》。。核心期刊:《继续教育》《黑龙江高教研究》《科技管理研究》《北方论丛》《学术交流》《中国市场》《财会通讯》《电影文学》《会计之友》邮箱:(注明所投刊物)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分为人文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文科学报邮箱:ahsd@C理科学报邮箱:

  • 索引序列
  • 宁德师专学报投稿邮箱
  • 宁德师专学报投稿邮箱地址
  • 宁德师专学报投稿邮箱格式
  • 宁德师专学报官网投稿邮箱
  • 宁德师专学报投稿邮箱是多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