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发布时间:

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这个学校很垃圾!!!!!别去!!!!!!!!

挺好呀。针灸推拿学院最好了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但不是 中文核心期刊。算是普通国家级期刊吧。

参编《中医学》1991年。“逍遥丸致大汗出一例”潍坊医学院学报95年第三期。“小承气汤临床应用举隅”河南中医杂志96年。“血脂含量与血液粘度指标的相关分析”中国医学与临床96年。“银杏叶总黄酮对载脂蛋白的影响”长春中医学院学报95年第3期。“再障治疗现状”现代临床荟萃96年。“补肾疏肝汤治疗黄体性不孕48例疗效观察”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96年第6期。“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T3、T4与外周血细胞相观性研究”中级医刊92年第8期。“辩证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61例”山东中医杂志95年第二期。“补阳还伍汤治疗心绞痛22例”潍坊医学院学报97年第三期。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第一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1999);第四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2010);连续三届被评为“吉林省一级期刊(2005-2006,2007-2008,2009-2010);吉林省高校文科学报“学会工作突出贡献奖”(2011);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现已更名为《长春师范大学学报》。《长春师范学院学报》创刊于1982年,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并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由吉林省教育厅主管,是隶属于长春师范学院的处级单位,分为人文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人员由主编、副主编及4位编辑组成,学报现有人员中,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4人,自然科学版2人。本刊已与全国500余所高校及科研单位建立了学术信息交流关系,所有刊载文章经中国期刊网制成光盘或通过Internet 网供国内外专家学者查阅。2013年,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长春师范学院更名为长春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学院学报》相应更名为《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长春中医学院学报

1本编辑部有权选择作者投稿在《吉林中医药》杂志或《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刊发,如有特殊要求,请在投稿时注明。2来稿须附单位证明,并应注明对稿件真实性的审评意见以及无一稿两投、不涉及保密及署名无争议等项。3如系各类基金资助项目文稿,请在论文末注明项目名称及编号,并附寄项目任务书首页复印件,本刊将优先发表。4编辑部收到稿件后将在10个工作日内发出稿件录用通知,1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通知者,可向编辑部查询或另行处理。作者若欲改投他刊,请事先与本刊编辑部联系。5来稿文责自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本编辑部对来稿可作文字性修改、删节,如不同意删改请事先声明。凡有涉及原意的修改,则将提请作者考虑。6本编辑部两本杂志均为多家国内外数据库和文摘刊物收录。凡向本刊投稿者,本刊均视为其同意文稿刊登后可供国内外数据库及文摘刊物收录,不另付稿酬。凡有不同意者,请在投稿时注明。7文稿决定录用后,将酌收版面费,杂志社收到汇款后开具收款凭证。2 撰稿1 文字 力求主题明确,层次清楚,文字精炼,数据可靠,表达准确。2 医学名词 以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医学名词》为准。文稿内使用的名词术语应前后统一,新术语尚无统一译名时,首次出现应在术语后面用圆括号注明原文。药物名称应使用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写的《中国药品通用名称》中的名称,均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不用商品名。3 缩略语 在摘要及正文中,如原词过长且文内又多次出现,第一次出现时一律先写出中文名词全称,后在圆括号内标注英文全称及缩写词,英文全称及缩写词之间用逗号分隔,以后再出现时则用简称。已被公知公认常用的缩写词可不加说明直接引用(例如:ACTH、DNA、HBsAg)。文中引用中国人姓名时,应写全名。4 文题名 不使用非公知的缩略词、代号,一般不用副标题。英文题名应与中文题名含义一致,首字母大写,其他均小写。5 作者署名和单位 作者姓名全部列出,置于题名下方。作者单位须写全称(包括具体科室、部门)并注明省份、城市和邮政编码。如作者单位为两个以上,应分别注明单位全称(包括具体科室、部门)、省份、城市和邮政编码。投稿时要确定一名对文稿负责的通讯作者。在论文末列出通迅作者姓名、联系电话、E-mail地址或传真号。如来稿未特别注明,则视第一作者为通讯作者。来稿注明第一作者姓名、性别、出生年、最高学位、职称、主要研究方向。各类文稿均须附英文题名、全部作者姓名汉语拼音,以及全部作者单位名称的英译。6 摘要 专家论谈、名医经验、医史文献、实验研究、药物研究、临床研究、思路与方法栏目的文章,均须附中文摘要。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不用“本文”、“笔者”等术语。实验研究、药物研究、临床研究文稿的摘要形式使用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四部分结构式摘要。7 关键词 应尽量从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Index Medicus 的 Medical Subject Headings (MeSH)词表中选用规范词,中文译名可参照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编译的《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中医药词汇可参照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情报研究所编著的《中医药学主题词表》。未被词表收录的词如确有必要也可作为关键词标注。关键词数目一般3~8个,不得少于3个,关键词之间用“;”分隔。各类文稿均须列出中英文关键词,英文关键词应与中文关键词相对应。8 正文格式和层次结构 实验研究、药物研究类文稿一般分为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4部分;临床研究类文稿一般分为引言、资料与方法、结果、讨论4部分。各层次的标题应简短明确。各层次的编号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均左顶格书写,后空一格写标题文字;二级以上层次序号的数字间用下圆点相隔,末位数字后不加圆点。编号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为三级,最多不超过四级。9 图和表 凡能用文字说明者,尽量不用图表。图表均应有简要的图题和表题。图、表序号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别按其在正文出现的先后次序连续编码,并在正文相应位置标示。即使只有1张图或表,也须标示“图1” 或“表1”。1 图 每幅图的背面应贴上标签(或在图的下方)标明图题、图号、方向及作者姓名。图题、图注应置于正文内相应位置。凡要求有英文摘要的文稿的图题、图注均需中英文对照;其它类文稿,图题和图注只用中文。图中需标注的符号(包括箭头)请另用纸标示,不要标在照片上。大体标本照片在图内应有尺度标记。病理照片须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若刊用人像,应征得本人的书面同意,或遮盖其能被辨认出系何人的部分。引用已发表的图,须注明出处,并附版权所有者同意使用该图的书面材料。2 表 一律采用“三线表”,其内容不可与文字和图重复。凡要求有英文摘要的文稿,表题用中英文对照。表内不设备注栏,如有需说明的事项(如P值等),以简炼文字写在表的下方,表内依次用 *、△、▲、□、■ 号标注在相应内容的右上角。表内参数的单位应尽量相同,放在表的右上方;如各栏参数的单位不同,则放在各栏的表头内,均值±标准差用x±s,置于表的右上方。表内数据要求同一指标保留的小数位数相同,一般比可准确测量的精度多一位。统计学处理结果统一用 *、△、▲、□、■ 表示P<05; * *、△△、▲▲、□□、■■ 表示P<01。10 统计学 应写明所用统计学方法的具体名称(如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两因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等)和统计量的具体值(如t =45),并尽可能给出具体的P值(如P=025)。统计学符号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3358-19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书写,一律用斜体。11 计量单位 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3100~3102-1993《量和单位》的规定,正确使用和书写单位的名称与符号。12 数字 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1 时间 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和时间,必须用阿拉伯数字。年份用4位数表示,如1994年不宜写成94年。避免用时间代词,如“今年”,“去年”等。小时用“h”表示,分钟用“min”表示。2 数字范围的表示形式 表示范围用“~”,不用“—”。5至10应为5~10;5万至10万应为5万~10万,不能写成5~10万;3×109至5×109应为3×109~5×109, 或(3~5)×109, 不能写成3~5×109;60%至70%应写为60%~70%,不能写成60~70%。13 参考文献 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标注法,即按引文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外加方括号标注在文献作者的右上角;如文献作者名不出现时可作为文中词语的一部分引用。文后参考文献表著录项目应齐全,文献作者列出第1~3名,超过3名时,后加“,等”。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 Medicus 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每条参考文献均须著录起止页,期刊文献的卷和期均须著录。参考文献必须由作者对其原文核对无误。参考文献应以作者亲自阅读过的主要文献为主。内部资料、私人通信、未发表的文章不能作为参考文献引用。每条参考文献题后需加文献类型标识:期刊[J],专著[M],学位论文[D],论文集[C],报纸文章[N],标准[S],报告[R],专利[P]。

附属医院比较正规,放心

这是在普及啊?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但不是 中文核心期刊。算是普通国家级期刊吧。

中医药学报杂志1999年第1期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不是核心期刊。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公开发行的优秀期刊。自创刊以来,以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为主题,坚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读"的理念。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内容详实、观点新颖、文章可读性强、信息量大,众多的栏目设置,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公认誉为具有业内影响力的杂志之一。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并获中国优秀期刊奖,现中国期刊网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双月刊)创刊于1999年,是由湖北中医药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中医药学术期刊。本刊提倡理论与实践结合、基础及临床并重,着力反映湖北中医学院科研、教学、临床等方面的新成果、新思路、新方法,积极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

《针灸临床杂志》肯定是核心期刊了、《中医药信息》、好像也是

回答 中国药学杂志,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中国中药杂志,药学学报,中国晦洋药物杂志,中国临床药学杂志,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 药学类的权威核心期刊有:药学学报 中国药学杂志 中国药理学通报 药物分析杂志 中国新药杂志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中国抗生素杂志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中国药房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华西药学杂志 提问 有没有 联系方式 回答 亲,您是做什么用呢 亲可以到邮局定刊 提问 发论文 回答 清稍等亲 提问 不明白 回答 请稍等亲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社首页 地 址: 北京丰台区菜户营东街甲88号邮箱:lcyywxxsb@ 邮 编: 100055 电 话: 010-57125070 传 真: 010-57125070 手 机: 13366441483 联系人 : 王编辑 公司网站:  提问 中国药房 联系 回答 请稍等亲 023-68586727 ,023-68586827 更多25条 

《中医药学报》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主办,虽然不是北京大学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的核心期刊,但2008年被科技部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即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从该刊的学会背景和科技部源期刊状况,应该被认为是国家级期刊(虽然目前国内没有国际级期刊的提法)。该刊在评职称时应该作为国家级核心期刊对待。但是,国内没有统一的期刊评价标准,不同的单位掌握的评价尺度也是不同的。因此,是否可以在评聘职称时作为国家级核心期刊,还需先咨询所在单位的职称评审部门(人事处)。

《考古学报》1997年第3期目录

《商文化玉器渊源探索》(《考古》1987年8期);《夏商周时期辽东半岛与朝鲜半岛西北部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及相互关系》(《中国考古学论丛》,科学出版社,1993年);《商代马车渊源蠡测》(《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5年);《从考古发现看四世纪的东亚》(《考古学报》1996年3期);《从马具看三~六世纪东亚地区古代文化交流》(《考古》1997年12期);《偃师商城考古新发现及其相关问题》(《青果集》,知识出版社,1998年12月);《先周文化的考古学探索》(合著)(《考古学报》2000年3期);(以下论文系用日文撰写)《仰韶文化前期的社会形态》(《博古研究》创刊号,1990年);《六世纪东亚诸国的文化交流》(《东亚的古代文化》第83期,1995年);《〈魏志倭人传〉所记载的三世纪前半倭国的社会结构》(《九洲历史》1996年2月);《从考古发现看中国的龙山时代》(《博古研究》第10期,1995年10月);《倭五王时期的国际交流》(《考古学季刊》第54期,1996年2月);《日本弥生、古坟时代坟丘墓所见古代中国的影响》(《古代的日本和渡来文化》,学生社,1997年);《东北亚青铜文化的出现与发展》(《古代出云的青铜器文化》1997年)。近几年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1·中美合作项目――“河南安阳洹河流域聚落群分布的调查与研究”(1999年~2002年)中方负责人。2·国家“九·五”社科重点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中 承担“琉璃河西周燕国都城与墓葬的年代学研究”课题(1996年~2000年)。3·国家“九·五”社科重点项目――《中国考古学·概论卷》主编(1996年~2001年)。4·国家“十·五”社科重点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聚落形态反映的社会结构”课题负责人。5·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黄河中下游地区古代生态环境的变迁与人类生活方式及文明演进关系研究”(2000年~2004年)第一主持人。6·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过程研究”(2001年~2005年)主持人。7·“安阳古人类分子考古学(古人类遗传基因)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99年~2001年)考古方面第一主持人,负责殷墟出土人骨的文化、社会背景及其对遗传基因所反映的历史问题的阐释与研究。院重点项目――“河南偃师商城宫城内宫殿群的发掘与研究”( 1996年~1998年),项目主持人。 “陕西周原西周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的发掘与研究” 2000年度发掘领队。中德合作“西北地区青铜文化的综合研究”(2000~2005年) 中方主持人。中日合作“东北亚史前文化交流的考古学研究”(2001年~2003年)中方主持人。 中日合作“中国汉代以前出土海贝的产地研究”中方主持人。

《驻马店杨庄——中全新世淮河上游的文化遗存与环境信息》(合著),科学出版社,1998年。2.《岱海考古(一)——老虎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集》(独著),科学出版社,2000年。3.《岱海考古(二)——中日岱海地区联合考察报告集》(合著),科学出版社,2001年。4.《中国文明起源的人地关系简论》(合著),科学出版社,2002年。5.《岱海考古(三)——仰韶文化遗址发掘报告集》(独著),科学出版社,2003年。6.《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独著),文物出版社,2003年。7.《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自然历史卷·合著),科学出版社,2004年。8.《五帝时代——以华夏为核心的古史体系的考古学观察》(第一作者),学苑出版社,2006年。9.《新疆的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文化》(独著),文物出版社,2007年。10.《中国西北地区先秦时期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发展》(独著),文物出版社,2008年。11.《北京先秦考古》(独著),文物出版社,2011年。12.《先秦考古研究:文化谱系与文化交流》(独著),文物出版社,2013年。13.《先秦考古研究:聚落形态、人地关系与早期中国》(独著),文物出版社,2013年。 《墓葬的考古学研究——理论与方法论探讨》,《东南文化》1992年3-4期。 《什么是民族考古学》,《东南文化》1993年2期。 《大汶口墓地分析》,《中原文物》1994年2期。 《禹征三苗探索》,《中原文物》1995年2期。 《河南驻马店市杨庄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5年10期。 《中国上古时期三大集团交互关系探讨——兼论中国文明的形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1期。 《河南驻马店市党楼遗址的发掘》,《考古》1996年5期。 《西山古城兴废缘由试探》,《中原文物》1996年3期。 《苗蛮集团来源与形成的探索》,《中原文物》1996年4期。 《试论豫东南地区地考古学文化与古农业形态》,《中原文物》1996年4期。 《王湾三期文化研究》,《考古学报》1997年1期。 《殷墟西区墓地分析》,《考古》1997年1期。 《试论豫东南地区龙山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编:《考古学研究》(三),科学出版社,1997年6月。 《夏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阶段》,《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4期。 《先商文化探源》,《中原文物》1998年2期。 《河南驻马店杨庄遗址龙山时代环境考古》,《考古与文物》1998年2期。 《湖北随州市西花园早期遗存分析》,《考古》1999年3期。 《唐伐西夏与稷放丹朱》,《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4期。 《斜腹杯与三苗文化》,《江汉考古》2002年1期。 《涿鹿之战探索》,《中原文物》2002年4期。 《先周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阶段》,《考古与文物》2002年增刊(先秦考古)。 《略论中国铜石并用时代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和不同模式》,《古代文明》第2集,2003年7月。 《朱开沟文化研究》,《考古学研究》(五),2003年8月。 《论雪山一期文化》,《华夏考古》2003年4期。 《论新石器时代中原文化的历史地位》,《江汉考古》2004年1期。 《先秦时期长城沿线陶器遗存的北界线及相关问题》,《中国历史文物》2004年2期。 《内蒙古朱开沟遗址有关问题的分析》,《考古》2005年3期。 《新疆青铜时代——早期铁器时代文化的分期和谱系》,《新疆文物》2005年3期。 《论早期中国文化周期性的“分”“合”现象》,《史林》2005年增刊。 《中国古代屈肢葬谱系疏理》,《文物》2006年1期。 《晋西南豫西西部庙底沟二期-龙山时代文化的分期与谱系》,《考古学报》2006年2期。 《距今5000年和4000年气候事件对中国北方地区文化的影响》,《环境考古研究》(第三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59~163页。 《老虎山文化的扩张与对外影响》,《中原文物》2007年1期。 《半山类型的形成与东部文化的西迁》,《考古与文物》2007年3期。 《中国先秦洞室墓谱系初探》,《中国历史文物》2007年4期。 《试论北京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文物春秋》2007年5期。 《试论作为长城“原型”的北方早期石城带》,《华夏考古》2008年1期。 《仰韶文化的研究》,《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世纪回顾——新石器时代考古卷》,科学出版社,2008年4月。 《中国西北地区先秦时期的人地关系特征》,《北京联合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2期。 《大汶口文化的立鸟陶器和瓶形陶文》,《江汉考古》2008年3期。 《春秋战国时期长城沿线游牧民族的地下世界》,《南方文物》2008年4期。 Different Traditions of Flexed Burials in Ancient C Chinese Archaeology volume 8, 《论二里头青铜文明的兴起》,《中国历史文物》2009年1期。 《裴李岗文化的迁徙影响与早期中国文化圈的雏形》,《中原文物》2009年2期。 《全新世黄土:早期中国文明的物质基础》,《中国文物报》2009年4月24日。 《重读<仰韶文化研究>——严文明先生仰韶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南方文物》2009年3期。 《试论嵩山文化圈在早期中国文化圈中的核心地位》,《中华文明与嵩山文明研究(第一辑)》,科学出版社,2009年。 《试论北京地区夏商周时期的文化谱系》,《华夏考古》2009年4期 《晚期红山文化南向影响的三个层次》,《文物研究》第十六辑,黄山书社,2009年。 《试论北京地区夏商周时期的文化谱系》,《华夏考古》2009年4期。 《良渚、陶寺与二里头——早期中国文明的演进之路》,《考古》2010年11期。 《初期仰韶文化研究》,《古代文明》(第8卷),文物出版社,2010年。 《试论跨湖桥文化的来源和对外影响——兼论新石器时代中期长江中下游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东南文化》2010年6期。 《龙邱庄文化的北上与大汶口文化的形成》,《江汉考古》2011年1期。 《以考古学为基础,全方位研究中国古代文明——严文明先生聚落考古和文明起源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南方文物》2011年1期。 《略论北京昌平白浮M2墓主人身份》,《中原文物》2011年4期。 《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现状与对策研究》,《北京联合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4期。 《重建中国远古史的创举——读<中国远古时代>》,《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11年卷(总第9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庙底沟时代与“早期中国”》,《考古》2012年3期。 《中国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文化的区系研究》,《考古学研究》(九),文物出版社,2012年。 《双墩文化的北上与北辛文化的形成——从济宁张山“北辛文化遗存”论起》,《江汉考古》2012年2期。 《5000年前的中西文化交流南道》,《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6期。 《略论中国的“青铜时代革命”》,《西域研究》2012年3期。 《“彩陶之路”与早期中西文化交流》,《考古与文物》2013年1期。 Han J “The Painted Pottery Road” and Early Sino-Western Cultural Exchanges, ANABSASIS-Studia Classica et Orientalia 3(2012): 25- 《中国古代钱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 索引序列
  • 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 长春中医学院学报
  • 中医药学报杂志1999年第1期
  • 《考古学报》1997年第3期目录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