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诗歌研究期刊是C刊吗

中国诗歌研究期刊是C刊吗

发布时间:

中国诗歌研究期刊是C刊吗

《中国诗歌研究》是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所创办的大型学术丛刊。这种不属于 期刊,是 书号 出版,而不是 学术期刊的刊号。 所以也不是 核心期刊。

网页链接点开这个链接,里面是官方认定的C刊

中国诗歌研究 不是期刊,属于 学术集刊,在CSSCI集刊 目录中 可以查到,也可以认为是核心期刊。

所谓A刊就是正刊,B刊则是增刊,或者是副刊,在上面发表论文是不管用的,一般都是发在正规期刊上的。评职称一定要发表在A刊上。因为A刊才是正刊,而B刊和其他的则是一些副刊或者增刊。A类、B类、C类是一些单位对期刊的水平的简单认定,各单位不一定,也不一致。人文社科的期刊,CSSCI是南京大学的检索的,水平要高于北大的核心,因北大核心的杂志数量要多。不同的单位认定标准不太一样,一般来说多数学校和单位都有自己认定的ABC类期刊,具体的看自己的单位,但是大部分还是一样的。扩展资料:核心期刊有两个概念:1,通常所说的核心期刊是指北大版的中文核心期刊,指被北大图书馆每三年出版一次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列出的期刊。2,广泛意义的核心期刊包括所有的核心数据库。首先当然包括南大核心,即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刊。其次就是北大核心,就是指被北大图书馆每三年出版一次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列出的期刊。再次还有科技核心期刊,即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另外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因为北大及其它版本的核心期刊数量较多,所以比南大版的核心相对差一些。有人说,南大核心是985,北大核心是211,就是这个意思。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中国诗歌研究期刊点评

《顾城诗全集》(顾城)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提取码:mkxy书名:顾城诗全集作者:顾城豆瓣评分:0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年份:2010-4-1页数:1816内容简介:对中过当代文学多有犀利批评的德国著名汉学家顾彬,对中国当代诗歌的成就却独具慧眼。在对中国当代诗歌的评价中,似乎又对已故诗人评价尤高。在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顾彬称:顾城“可能是20世纪最好的中国诗人”。虽然对什么是最好的诗人,每个论者会有不同的理解,但是,顾彬的观点其实并不孤立,在国内相当多的诗人、诗歌研究者及诗歌读者中,顾城的人气一直居于领先地位,也许因为他人已逝,人们更可以客观地论定,也许是他的作品,曾经引起太多的争议,他作为中国当代“朦胧诗”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的诗歌已经成为研究中国文学、中国诗歌、中国当代文化思潮乃至当代人的心灵史的不容忽略的标本。“黑夜给了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诗歌经典。本书收录了目前所能收集到的全部顾城诗歌,由顾城的姐姐故乡精心整理、编集。该诗集用编年结构的方式,收录了诗人自1962-1993年30年间的全部诗歌作品共2000多首,准确翔实、循序渐进地展示了诗人的创作脉络。从中可以看到一个世界级诗人的心灵发展和文学发展的全过程。全书近1700页,堪称当代诗歌出版的鸿篇巨制。该著分为上、下两卷,硬精装。由著名书籍装帧艺术家朱赢春担任设计,优美、大气,具有很强的冲击力。是阅读、研究、收藏、馈赠的不可多得的珍品。作者简介:顾城,朦胧诗主要代表人物,顾城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早期的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梦幻情绪,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后期隐居激流岛,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杀死妻子谢烨后自杀。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作品译成英、法、德、西班牙、瑞典等十多种文字。

作为最高层次的语言艺术,诗歌是我们传承民族灵魂和沟通人类情感的重要信息载体,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再到今天的新诗,诗的传统代代嬗传。海南是一座诗的岛屿,宋代著名诗人苏东坡在海南岛上播下了诗歌的种子,开始了诗歌的教化和流播。今天,不论是对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的教学与研究,还是弘扬大学的人文教育,诗歌研究中心的设立和工作将会成为海南大学人文精神的重要象征。在海南大学建设“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对于我们进一步弘扬诗歌传统,开展人文教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据悉,海南师范学院已经成立“中国散文研究中心”,作为海南师范学院校级重点学科,该中心已经申报海南省高校首个校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并有望申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诗歌中心”在海南大学的成立将和中国散文中心互为呼应,共为声气,互相扶助,为海南的文学之教育、文化之流播尽微薄之力。“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成立后将致力于教学、诗歌批评和诗学理论研究工作,研究中心成立后,将以现当代文学为学科基础,申报硕士点。除教学工作外,具体的研究设想如下:1、整理和出版中国诗歌资料,翻译并出版西方现当代的优秀诗作,逐步建立起中国的诗歌资料库;2、参与世界文化交流和对话,建立与欧洲大学汉学系和中国诗歌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参与国际国内的各种诗歌交流活动,举办关于诗歌的学术会议、朗诵和学术讲座;3、创办一份诗学杂志;4、积极与国际国内的一些基金组织建立联系,合办国际诗歌节。总之,我们将竭尽全力,弘扬海南大学声名和诗歌风习,扩大海南大学和诗歌文化之影响。中心成立当年,即准备与国外基金会合作,在海南大学举办国际诗歌节,争取在二年内申请到现当代文学的硕士点。在条件成熟时创办诗学杂志。海南大学 “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已经引进或正式在编的有著名诗人多多教授,诗评家耿占春教授,现代诗学研究者、北京大学在读博士段从学。正在引进中的还有现在深圳电影制片厂任职的著名诗人王小妮(深圳大学客座教授)、现在作家出版社工作的资深评论家唐晓渡和旅居德国的著名诗人萧开愚(上海音乐学院客座教授)等。可以预期,在一批具有广泛影响诗歌界人士的努力和带动下,在海南大学学校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扶持下,“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能够在教学、科研方面产生扎实的成果,并且成为国内大学诗学研究和现当代文学研究方面一个具有特色的引人注目的学科,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走出一条新路。促进人文精神在海南重新崛起和兴盛,让海南大学成为新时代的诗歌圣地和诗歌中心。 海南岛的原住民是黎族,他们是历史上开拓海南岛的先驱。是中国目前10个人口超百万的民族之一。黎族在海南岛上的历史,有史可证的年代距今已有3000年以上。黎族历来都是以土著自居,称岛上其他民族为“美”(客人的意思)。主要分布在五指山、三亚、东方、陵水、乐东、保亭、昌江、白沙等9个市县。以五指山区为中心向南呈扇形分布。部分散居在儋州、万宁、琼海、屯昌等市县的12个民族乡镇。分布面积为8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地面积的02%。人口约86万人(2000年统计数字),占全省总人口的87%。黎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上,创造了灿烂而独特的文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进步,以及社会文化的趋同化倾向,黎族文化的多样性逐渐消失。其中很多物质民俗和文化民俗的遗产,如不加以抢救性挖掘与整理,必将永久消亡。这对中国民族文化多样性传承是不可弥补的损失。目前,这方面的工作还很不够。这不仅是在保留历史,更重要的是整固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从学术角度对黎族民族文化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并在20世纪50-60年代形成高潮。这期间有些学者做过一些调研,出版过数种著作。期间,标志性的研究成果是德国人类学家史图博1931年-1932年两次到海南黎区作田野调查,在1937年出版了德文著作《海南岛民族志》。广东省的一些民族研究学者,对海南黎族曾进行过规模比较大的综合考察。比较重要的有两次:一是中南民族学院调研组,在1954年7月至1955年1月间对海南22个黎族村点的调查,结集为《海南岛黎族社会调查》(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二是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广东省课题组民族研究学者于1956年11月至1957年2月对海南黎族村落的调查,结集为《黎族社会历史调查》(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限于当时历史条件和学术视野,这些论著都有相当大的局限。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后,原广东省的一些黎族研究学者陆续转向对其他民族研究,中央的一些民族研究机构(如社会科学院下属民族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虽然也有黎族研究人员和课题,但大都处于个别和个案的研究状态,科研成果稀少。难以进行大规模和深入系统的研究考察工作。对黎族文化的系统考察研究因此陷于长期停顿状态。随着现代化浪潮由城市推向乡村,黎族的生存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许多传统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正在加速从现实生活中退出。可以说,对黎族生存状况所涉及的一些文化遗产的考察带有抢救性质。海南大学作为海南省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对黎族文化考察研究负有特殊的责任。黎族研究中心2003年由海南大学批准成立,由孙绍先教授兼任中心主任;周伟民教授为顾问。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学萍(黎族)为名誉顾问。 海南方言研究所简介海南大学海南方言研究所于2003年10月在原文学院海南方言研究室基础上成立,现有研究成员4名,都是兼职语言学教师。研究所是人文传播学院中文系语言学科的主要学术支撑,还承担着本科生、留学生教学以及普通话测试等工作任务。原海南方言研究室与厦门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合作调查了海南闽语11个点,调查报告正在整理出版中。研究所成立以后,在一无经费,二无编制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埋头进行田野调查,累计调查海南闽语30个点,儋州话、客家话、军话各一个方言点,临高话6个方言点。研究所的口号是“不空谈,做实事,向国际水平看齐”。我们向老一辈专家学习,坚持“田野第一,老派优先,语音、词汇、语法、民歌并重”的原则,记录了百万字的珍贵语料。这两三年,研究所成员陆续在《中国语文》、《民族语文》、《语言研究》等重要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海南岛语言研究论文,还有一些论文在重要学术会议上宣读。目前,研究所一方面补充调查的结果,整理出版,另一方面积极准备,开展黎语濒危方言调查。海南的语言及其研究现状海南岛是我国公认的语言复杂地区,有闽南系的海南话,粤语系的儋州话、迈话和疍家话,有客家话、军话,还有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临高话、村话、黎话,另有苗瑶语族的苗话以及与南亚语有关的回辉话,它们与汉语共同语差异很大。海南岛汉语方言与壮侗语族语言长期融合,使得海南岛的语言具有鲜明的特色,在我国独树一帜,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海南方言是在海南岛这个特殊土壤上成长起来的,海南方言属于地域文化现象之一,研究海南方言在语言学方面有重要意义,也可以得到有关海南历史、文化、民俗方面的重要资料。方言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取之不尽的宝贵源泉。对海南研究来说,历史文献资料或有缺乏,家族谱牒也可能部分造假,语言却不能。每一种语言和方言都是一个古今成分并存的异质体,研究海南方言,通过共时比较与历史比较厘清历史层次,将大大有助于研究海南人的迁移历史、他们与国内及东南亚其它地区族群的关系等。对于没有文字记载的少数民族来说,语言跟遗传基因一样,是研究其历史的直接材料。语言是一种存在于人口头的资源,不象矿产资源,不挖掘它仍然一直存在。一代人死了,这代人口头的语言也随之而去,下一代人的语言必有变化。海南岛的语言属于弱势语言,随着普通话的强力影响,海南语言和方言正处在快速消失的过程中。就汉语方言来说,据我们调查,50-60岁的一代与80左右的老人语言差异已经明显,沿袭数百年的文读系统几近消失,只有白读系统仍在保留,但是中青年人已经有好些白读词不会说了。黎族号称有百万之众,但真正会讲黎语的估计不足50万。这50万中也汉化越来越严重,口音变化很大。侾黎中的侾炎支派本来就生活在黎族区的边缘一带,与汉人杂居,几乎都懂汉语,很多风俗都已明显汉化。杞黎中的堑对支派在1980年代初青年人就已经不懂黎语,保城支派早已用双语,现在的年轻一代大多已不说黎语,唯有通什支派多数仍讲黎语。黎语中几个人数较少的方言境况更加堪忧。在昌化江下游的美孚黎人数本来就少,边缘地区的已经完全汉化,腹地的东方、广坝、江边、抱板四镇也是双语区了。本地黎1980年代就已经兼通儋州话,现在多数人又会讲海南话和普通话。黎语加茂方言的保亭县加茂镇,人口约1万,但真正会讲黎语的不足三千。人类学家李露露1993-94年调查时就发现,加茂黎通晓汉语,青年人不讲黎语。如此下去,要不了15-20年,加茂黎语就会消失。相关的语言和民族文化特征更是荡然无存,只能在书中读到、在博物馆里看到。如果抢救不及时,书中也读不到、博物馆也看不到全貌了。海内外语言专家历来看好海南岛这个宝库。1930年我国非汉语语言学之父李方桂先生率先登上海南岛,调查了海口、临高、乐会(今琼海)三地的方言。1950年代国家组织了海南岛语言调查,积累了第一批海南岛语言资料,此后陆陆续续出版了一些学术著作。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日本、台湾、新加坡学者详细调查了海南岛语言。如50年代到80年代,桥本万太郎曾调查过海南文昌话和临高话。70年代台湾学者丁邦新调查过儋州话,张光宇调查过海口话,何大安调查过琼海话和澄迈话。80年代到90年代新加坡学者云惟利调查过文昌话。国内1950年代詹伯慧调查过万宁话和三亚军话,50年代至70年代欧阳觉亚等人调查过黎语,1980年代欧阳觉亚、郑贻青调查过村话、回辉话,1990年代梁敏、张均如等人调查过临高话。1990年代以后,又有国外学者来调查三亚回辉话。目前国内外出版的海南岛语言研究专著有:欧阳觉亚、郑贻青《黎语简志》(1980年),欧阳觉亚《黎语调查研究》(1983年),丁邦新《儋州村话》(1986年),云惟利《海南方言》(1987年),社科院民族所《黎汉词典》(1993年),苑中树《黎语语法纲要》(1994年),符昌忠《海南村话》(1996年),陈鸿迈《海口方言词典》(1996年),郑贻青《回辉话研究》(1997年),梁敏、张均如《临高话研究》(1997年),欧阳觉亚《村语研究》(1998年),刘剑三《临高汉词典》(2000年),钱奠香《海南屯昌闽语语法研究》(2003年)。另有一些学者发表了单篇论文。海南岛语言研究中,老一辈学者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在当时的艰苦条件下,亲临田野调查,得到一批珍贵的资料,他们的方法结论也给后人诸多启迪。而且,他们中绝大多数是非本地出身又非本地工作的学者,调查颇为不易。但是,前辈学者详细调查的,只是海南岛语言资源中很小的一部分,大量的资源还没有挖掘。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后继研究人员缺少,以及海南省本土不重视,研究经费严重缺乏。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预言:“今后的时代,控制世界的国家将不是靠军事,而是信息能力走在前面的国家。”作为一门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朝阳学科,今天的传播学不仅仅是服务于新闻、宣传、公关、广告等传统行业,更重要的是,传播学的诸多理论和发现还被应用到舆论战、心理战、信息战等非传统领域。这就是传播学之所以受到政界、学界、军界、商界一致推动的原因。海南大学传播学研究中心成立于2004年12月。作为海南省第一家传播学研究机构,中心将充分利用海南省得天独厚的地缘政治优势,从微观(中国大陆)、中观(大中国区)和宏观(亚太地区)三个层次上开展国际传播和政治传播方面的应用研究。中心计划于近期从海内外聘请首批特约研究员。海南大学传播学研究中心的成立得到了境内外部分知名学者和研究机构的大力支持。英国利兹大学传播学硕士课程负责人兼Media and Cultural Politics执行编辑Katharine Sarikakis博士、中华传播学会理事长兼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所长张锦华教授、香港电台新媒体拓展副总监张玲玲女士、《传播学论坛》总编阮志孝先生、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王强先生(吉林大学行政管理学博士)等海内外同仁发来了热情洋溢的贺信。新华网海南频道、《商旅报》、海南在线、传播学论坛、中国校长网、CN记者作家网、中国教育产业联盟网等多家媒体做了报道或介绍。中心主任毕研韬副教授先后就读于中国曲阜师范大学、英国考文垂大学和爱尔兰国立科克大学,于2004年7月加盟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 为迎接2005年教育部本科教育工作水平评估,加强学校文科教学与科研,海南大学于2005年2月,整合相关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了一所实体性研究机构——海南大学海南历史文化研究基地。2007年1月,升格为海南省历史文化研究基地的省级文科研究单位。现任中心主任为赵康太教授(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和经济成长中心主任林崇椰先生。中心现收藏海南文献两万余册与海南相关的历史资料,各类谱牒、海南人文集近百余种。目前正在开展10个项目的研究。先后举办过2次学术研讨会。中心下设海南方言研究所、黎族研究所、海南省文化历史研究会、海南族谱研究室、周伟民唐玲玲工作室、东南亚文献研究所、琼崖地方史研究室、海南地方志研究室、海南现代文献研究室、特区经济研究所、特区法制研究所、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等。采用专兼结合的方式从事科研。基地目前主要致力于四个方向的研究:◆海南岛民间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海南岛物质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南海疆域史地与南海诸岛研究;◆东南亚文化及华侨研究。中心除开展日常的学术研究活动外,还编辑大型学术丛刊《海南历史文化研究》,自2007年始,每年出版一卷。本着以学科建设带动科研的理念,基地正积极准备材料,做好2007年硕士点的申报工作,以便后续人才培养。 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是由政府专门机构主持的一项测试。国家语委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及地方(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测试站具体负责实施。非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测试站组织的测试结果,一律不作为普通话水平的凭证。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一种资格证书测试。根据测试评定应试人普通话水平的等级,为国家正在逐步推行的持证上岗制度服务。有关行业对本行业从业人员提出了相应的普通话水平等级要求,《国家普通话水平等级证书》是从业人员普通话水平的凭证,在全国范围内通用。  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一种口语测试,全部测试内容均以口头方式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不是口才的评定,而是对应试人掌握和运用普通话所达到的规范程度的测查和评定。

中外诗歌研究期刊

中国唐代以后出现的近体律诗和绝句讲究格律,如句数、字数、平仄、用韵等等。规定很严格。中国诗歌含蓄、精练,讲究意境。 外国诗歌没有中国古典诗歌的讲究,比较自由、奔放。中国现代诗歌(自由诗)已经与外国诗歌没有多少区别。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中西方诗歌迥然不同,分别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艺术、美学、文论的综合成就。对中西诗歌进行比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迷踪与沉寂》,《新华文摘》1999(8)《反传统的歌唱》,《文学评论》2000(2)《后朦胧诗整体观》,《文学评论》2002(2)《九十年代先锋诗歌的“叙事诗学”》,《文学评论》2003(2)《世纪之交文化转型与文学发展研讨会综述》,《文学评论》2002(5)《在构想与实现之间:评海子的“大诗”》,《文学评论丛刊》2003(1)《重述与建构:评胡适的文学史观》,《文艺研究》2005(11)《戴望舒诗的特质情思与传达策略》,《文艺理论研究》2001(3)《现代主义诗歌:中国对西方的精神接受》,《文艺理论研究》2002(5)《卞之琳诗歌的艺术新质》,《文艺理论研究》1999(1)《激情与技术遇合:90年代女性诗歌的审美新向度》,《文艺理论研究》2004(2)《朦胧美:现代诗派的诗学思想》,《文艺理论研究》1999(5)《面向“此在”的思考与言说》,《光明日报》2006年8月25日《沉寂与坚守》,《光明日报》2007年12月7日《评〈中国新诗流变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4)《评四十年代的九叶诗派》,《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0(1)《论废名的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2)《后朦胧诗的语言策略》,《诗探索》2002(3-4期)《评吕周聚〈当代先锋诗歌研究〉》,《诗探索》2003(1、2合刊)《亚文化选择:民刊策略与边缘立场》,《诗探索》2003(3-4期)《后朦胧诗抒情策略的转移》,《诗探索》1995(4)《在智性抒情的僻路上:评金克木的诗》,《社会科学战线》1999(6),《诗探索》2000(3、4合刊)《“界碑”的还原与凸显》,《社会科学战线》2007(6)《近二十年先锋诗歌的历史流程与艺术走向》,《诗探索》2005(1)《论曾卓的诗》,《诗探索》2001(1、2合刊)《汉语诗学本体论的再审与重构》,《诗探索》2002(1、2合刊)《现代主义诗歌:中国对西方的形式汲纳》,《天津社会科学》2002(3)《知识分子写作:智性的思想批判》,《天津社会科学》2004(1)《困惑:黑土诗为何走入低谷》,《文艺评论》1990(1)《关于诗的对话》,《文艺评论》2001(5)《本色的布拉吉:李琦的散文世界凝视》,《文艺评论》2003(1)《先锋诗歌的历史断裂与转型》,《中外诗歌研究》2003(3)、《文艺评论》2004(3)《朦胧诗艺术的盖棺论定》,《文艺评论》1998(6)《告别优雅》,《文艺评论》1997(3)《寻找纯粹:李琦诗歌感知方式的选择》,《文艺评论》2005(4)《黑土地:卓然独立的风景——评陆少平的诗》,《文艺评论》1990(2)《龙江特色作家研究丛书·序》,《文艺评论》2001(6)《生命本体的喧哗》,《文艺评论》1998(1)《语言视角:一种可行的诗歌阐释途径》,《文艺评论》2007(4)《率性自然的“精神还乡”——于志学散文论》,《文艺评论》2007(3)《迟滞视野下的史学重构》,《文艺评论》2006(3)《后朦胧诗的命运反思》,《评论》2000(创刊号)《先锋诗人自杀的历史反思》,《评论》2003上卷《黑色的精灵在歌唱》,《评论》2004(2)《以人心丰富世界》,《文艺争鸣》2008(4)《现代诗派中主情派与主知派的审美差异》,《北方论丛》2002(2)《九叶诗派的发生动因与美学评价》,《北方论丛》1990(1)《评20世纪20年代的象征诗派》,《北方论丛》1995(1)《新月诗派的巴那斯主义倾向》,《北方论丛》1997(4)《中国现代主义诗潮论》,《北方论丛》1999(3)《世纪末诗坛的论争和分化》,《北方论丛》2003(3)《李琦诗歌的理趣美》,《北方论丛》2004(1)《品与思:一种精神的生成与象征》《北方论丛》2005(1)《臧克家与现实主义诗派》,《北方论丛》1998(1)《都市放歌:评徐迟的诗》,《北方论丛》2001(1)《朦胧诗的论争与价值重估》,《北方论丛》1996(2)《歧路的诗学》,《北方论丛》2007(6)《龙江新时期文学概观》,《文艺报》2002年5月8日《成功的学术“去蔽”》,《文艺报》2005年8月18日《龙江诗坛忧思》,《黑龙江日报》1994年11月10日《黑土地:萌动的春潮》,《黑龙江日报》1989年1月4日《心灵与历史同构:朦胧诗的心理机制》,《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3(5)《现代诗派的诗学思想》,《社会科学辑刊》1999(2)《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对中西诗艺接受论纲》,《社会科学辑刊》1996(5)《北大荒诗与西部诗的美学差异》,《当代作家评论》1987(1)《1984-2004先锋诗歌整体观》,《当代作家评论》2006(3)《“复调”意向与“交流”诗学:论翟永明的诗》,《当代作家评论》2006(3)《解构传统的女性诗学:80年代的女性主义诗歌》,《文史哲》2003(4)《浪漫理想的余晖:海子诗歌的艺术个性》,《艺术广角》2003(4)《个人化写作:通往“此在”的诗学》,《中国文学研究》2004(1)《现代诗派的艺术创新》,《中州学刊》1994(3)《李金发诗歌成败论》,《中州学刊》2001(5)《何其芳诗歌的情思空间与艺术个性》,《江汉论坛》2001(9)《是非二元的共在:论十七年的诗歌》,《江汉论坛》2002(3)《非非诗派:还原“前文化”的艺术探险》,《江汉论坛》2004(8)《论实证思维对新诗语言的影响》,《江汉论坛》2005(10)《他们诗派:返回本体与语感实验》,《创作评谭》2004(12)《朴素的力量:评吴宝三的散文》,《北方文学》2004(8)、《文艺报》2006年7月15日《原创的快乐的文本:70后的诗歌创作》,《山花》2004(5)《在自由、爱与悲悯中落笔——论朵渔及其诗歌》,《山花》2008(2)《人的尊严,诗的风骨:评山青的诗》,《黄河诗报》1988(3)《瀚海雪原的雄浑鸣奏》,《青海湖》1990(7)《民间立场:日常口语化的解构写作》,《文学与文化》6辑,2005《悖论与焦虑:简说新文学中的文体互渗》,《文学与文化》(8)《闻一多诗歌与徐志摩诗歌的美学差异》,《闻一多研究集刊》9辑2004《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概观》,《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5(2)《海子诗歌的思想与艺术殊相》,《吉林大学学报》2007(1)《问鼎上层文化:胡适的哲学史研究》,《吉首大学学报》2005(2)《感伤又明朗的缪斯魂:评路易士的诗》,《天津大学学报》2000(4)《九叶诗派的本体特征》,《天津大学学报》2001(3)《简说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学习与探索》2001(2)《清洁的河流:李琦诗歌的价值定位》,《学习与探索》2002(6)《对抗传统的精神探险:评于坚的诗》,《学习与探索》2006(1)《翻译与现代新诗命名》,《学习与探索》2007(5)《值得信赖的诗评家:论吴思敬的诗歌研究》,《南方文坛》2002(6)《论程光炜的新诗研究》,《渤海大学学报》2007(5)《凭文本支撑的精神鸣唱:“中间代”诗歌论》,《广东社会科学》2007(2)《九叶诗派的价值估衡》,《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4)《20世纪20年代象征诗派的艺术形态》,《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4)《原创与实验: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的艺术趋向》,《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2)《朦胧诗后先锋诗歌概观》,《南开大学学报》2006(3)《对抗“古典”的背后:穆旦诗歌的“传统性》,《南开大学学报》2007(3)《穆旦诗歌创作学术研讨会综述》,《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6(3)《新时期先锋诗歌的民刊策略》,《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1(1)《禅趣盎然的诗意探寻:从废名的四首小诗谈起》,《名作欣赏》2005(4)《象征诗派的艺术新质》,《江海学刊》1996(4)《朦胧诗后诗坛印象》,《文学自由谈》1989(6)《传统诗美的认同与创造:论林庚的诗》,《北京大学学报》2000(3)《忧郁而感伤的精灵:简说杜涯的诗》,《诗刊》2006(1)《由来与归宿:现代诗派的历史流向》,《求是学刊》1999(3)《新诗鉴赏方法说略》,《求是学刊》2007(1)《台湾现代派诗抽样分析:纪弦、郑愁予、余光中、洛夫、瘂弦》,《台湾研究集刊》2006(1)《台湾现代派诗的思想与艺术殊相》,《台湾研究集刊》1998(4)

中国诗歌研究期刊点评要求高吗

诗短,易写,诗是适合玩文字的文体,玩文字自得其乐且可益智。中国诗歌网是中国所有诗歌网站中最权威也是最大的一个。投稿有编缉审核,诗的质量有把控,中国诗歌网发表诗分四档,一挡,每日好诗。二挡,每日精选。三挡,每日好诗题名,四挡,诗发布在诗人主页作品栏。因中国诗歌网选诗严格,诗作按质分档,可读性强,中国诗歌网有众多的读者。

喜欢呗

不会的了,每日好诗按月公布,成立一年多了,如果稿费不靠谱,早该有人举报了。据我所知,中国诗歌网是国内当前唯一一家官方主办的诗歌互联网出版平台,也是中央文字资助的国家级文化重点工程,官方支持稿费不会是假的。

中国诗歌研究杂志

《诗刊》由诗刊社编辑出版。现任常务副主编叶延滨;副主编:李小雨;副社长:王青风。地址: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楼邮编:100026国际刊号:ISSN 0583-0230中国刊号:CN11-1512/I扬子江诗刊主办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编辑出版:扬子江诗刊社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9-542X国内统一刊号:CN32-1602/I邮发代号:28-270

诗刊可以还有比赛

知名度高的有《诗刊》《星星诗刊》《诗选刊》《诗歌月刊》《中国诗人》《诗林》《扬子江诗刊》《诗潮》《绿风》诗刊 《散文诗世界》 《散文诗》等

  • 索引序列
  • 中国诗歌研究期刊是C刊吗
  • 中国诗歌研究期刊点评
  • 中外诗歌研究期刊
  • 中国诗歌研究期刊点评要求高吗
  • 中国诗歌研究杂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