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人类学学报通讯

人类学学报通讯

发布时间:

人类学学报通讯

综合性大学的学报Q--综合性生物科学 1、生态学报 2、应用生态学报 3、生物多样性 4、生物工程学报 5、遗传 6、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7、微生物学报 8、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9、水生生物学报 10、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1、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12、生态学杂志 13、微生物学通报 14、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5、生物物理学报 16、古脊椎动物学报 17、古生物学报 18、微体古生物学报 19、生物数学学报 20、生物技术 21、生命的化学 22、实验生物学报(改名为:分子细胞生物学报) 23、生物技术通报 24、生命科学 25、生物学通报 Q94--植物学 1、植物生态学报 2、植物生理学通讯 3、西北植物学报 4、植物分类学报 5、云南植物研究 6、植物学通报 7、武汉植物学研究 8、菌物学报 9、植物研究 10、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11、广西植物 Q95/96--动物学/昆虫学类 1、动物学报 2、昆虫学报 3、动物学研究 4、动物分类学报 5、兽类学报 6、动物学杂志 7、昆虫知识 8、昆虫分类学报 9、人类学学报 10、四川动物 下面还有一些是农业和食品的看能不能靠上第六编 农业科学S--综合性农业科学 1、中国农业科学 2、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3、华北农学报 4、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6、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7、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9、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10、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11、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12、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13、西南农业学报 14、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15、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16、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17、安徽农业科学 18、上海农业学报 19、中国农学通报 20、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1、西北农业学报 22、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3、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4、江苏农业科学 25、江苏农业学报 26、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7、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8、浙江农业学报 29、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0、广东农业科学 31、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32、湖北农业科学 33、新疆农业科学 34、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35、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36、贵州农业科学 37、河南农业科学 38、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S1--农业基础科学 1、土壤学报 2、水土保持学报 3、土壤 4、土壤通报 5、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6、水土保持通报 7、水土保持研究 8、土壤肥料(改名为:中国土壤与肥料) 9、生态环境 10、中国水土保持 11、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S2--农业工程 1、农业工程学报 2、灌溉排水学报 3、农业机械学报 4、节水灌溉 5、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6、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7、农机化研究 8、中国农机化 S3,5--农学、农作物 S4--植物保护 1、植物病理学报 2、中国生物防治 3、植物保护学报 4、植物保护 5、农药 6、昆虫天敌(改名为:环境昆虫学报) 7、植物检疫 8、中国植保导刊 S6--园艺 1、园艺学报 2、果树学报 3、中国蔬菜 4、北方园艺 5、食用菌学报 6、中国果树 7、中国食用菌 8、中国南方果树 S7--林业 1、林业科学 2、林业科学研究 3、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4、 福建林学院学报 5、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6、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7、浙江林学院学报 8、西北林学院学报 9、世界林业研究 10、中南林学院学报(改名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11、竹子研究汇刊 12、中国森林病虫 13、林业资源管理 14、浙江林业科技 15、林业实用技术 S8--畜牧、动物医学 1、畜牧兽医学报 2、中国兽医学报 3、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4、中国兽医科技(改名为:中国兽医科学) 5、中国兽医杂志 6、草业学报 7、中国草地(改名为:中国草地学报) 8、草地学报 9、动物营养学报 10、蚕业科学 11、黑龙江畜牧兽医 12、草业科学 13、中国家禽 14、动物医学进展 15、中国饲料 16、畜牧与兽医 17、饲料工业 18、中国畜牧杂志 19、饲料研究 20、中国畜牧兽医 S9--水产、渔业TS2--食品工业 1、食品科学 2、食品与发酵工业 3、食品工业科技 4、中国油脂 5、中国粮油学报 6、食品科技 7、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8、中国乳品工业 9、食品工业 10、茶叶科学 11、食品与机械 12、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3、中国调味品 14、粮食与油脂 15、粮食与饲料工业 16、中国食品添加剂 17、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改名为:粮油加工) 18、中国食品学报 19、中国酿造 20、食品研究与开发

根据知网的显示,它属于:核心期刊 、JST、 CSCD、 CSSCI,没有显示它是sci期刊,而且看了下它的内容可能属于考古学和体质人类学研究的比较多。

人类学学报通讯作者

王铭,李保国* 2009 非人灵长类动物睡眠地点的选择与利用。人类学报,28(4)。(*通信作者) 黎大勇,任宝平,Cyril CGrueter,周岐海,彭正松,魏辅文,李保国* 2009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格花箐滇金丝猴夜宿地的季节性选择。兽类学报,29(4):389-395。 王程亮,齐晓光,郗文忠,朱紫瑞,邢连喜,李保国* 2008 非人灵长类个体的迁移与扩散。人类学报,27(3):256-263。(*通信作者) 高翔,赵大鹏, 李保国* 2008 非人灵长类动物雌性携抱婴儿与婴儿吸乳偏好的研究进展 动物学杂志, 43: 158-(*通信作者) 王晓卫,李保国*,马军正,吴晓民,肖红,杨君英,刘宜平 2007秦岭玉皇庙川金丝猴群2-3岁个体社会行为的性别差异。动物学报,53(6):939-946。(*通信作者) 王晓卫,李保国*,吴晓民,何鹏举,胡永乐 2007 依据取食优势判断秦岭川金丝猴群OMU的等级地位。兽类学报,27(4):344-349。(*通信作者) 高云芳,王慧平,李保国 2007 秦岭野生雌性川金丝猴粪便睾酮水平与邀配频次的季节性变化。动物学报,52(5):783-790。 齐晓光,李保国*,李银华 2006 秦岭川金丝猴的母系投入与生殖性别偏倚。动物学报,52(1):1-10。(*通信作者) 李保国,李宏群,赵大鹏,张育辉,齐晓光 2006 秦岭川金丝猴一个投食群等级关系的研究。兽类学报,26(1):18-25。 吕九全,李保国* 2006 秦岭川金丝猴昼夜活动时间分配。兽类学报,26(1):26-32。(*通信作者) 胡松梅,李保国 2006 中国宝鸡关桃圆新石器遗址中发现的金丝猴头骨及其意义。兽类学报,26(4):417-420。 李银华,李保国*,Chia LTan 2005秦岭川金丝猴一周岁内个体的行为发育。动物学报,51(6):953-960。(*通信作者) 赵大鹏,李保国* 2005 川金丝猴射精标准的量化辅助。兽类学报,25(3):293-296。(*通信作者) 王慧平,高云芳,张新利,李保国 2005 川金丝猴粪尿中类固醇激素抽提方法比较。兽类学报,25(3):296-301。 余晓玉,吕九全,李保国 2005 非人灵长类冲突后行为的研究进展。人类学报,24(3):249-257。(*通信作者) 高云芳、高更更、白绪祥、张新利、陈超、李保国 2005 雌性川金丝猴尿液中雌二醇与孕酮水平的季节性变化。西北大学学报,35(5):592-596。 李银华,李保国* 2004 灵长类相互理毛的影响因素、功能及其利益分析。人类学报,23:334-342。(*通信作者) 齐晓光,李保国*,谈家伦,高云芳 2004 秦岭川金丝猴群在非移动时的空间结构。动物学报,50:697-705。(*通信作者) 李宏群,张育辉,李保国* 2004 非人灵长类和解行为的研究方法与内容。动物学杂志,39(3)109-114。(*通信作者) 李宏群,张育辉,李保国* 2004 非人灵长类社会等级现象的研究进展。兽类学报,24(1)53-60。(*通信作者) 高云芳,王慧平,李保国 2004 秦岭山中的川金丝猴。生物学通报,39(10):10- 李保国,齐晓光,卢竹艳 2004 大自然的瑰宝—秦岭金丝猴。野生动物,25(1):35-37。 张鹏,李保国*,和田一雄,谈家伦,渡边邦夫 2003 秦岭川金丝猴的一个群的社会结构。动物学报,49:727-735。(*通信作者) 高云芳,陈超,李保国*,张新利,卢新明,高更更,白绪祥,贾康社 2003 川金丝猴尿液中睾酮水平的季节性变化。动物学报,49:393-398。(*通信作者) 郭松涛,余玉群,李保国*,顾正勤,吐逊江,王新军 2003 天山盘羊秋季集群习性和日活动节律初步观察。兽类学报,23:27-30。(*通信作者) 李保国,张鹏,渡边邦夫,谈家伦 2002 川金丝猴的相互理毛行为是否具有卫生功能。动物学报,48:707-715。 李保国, 张鹏 2002 中国秦岭山脉金丝猴研究的现状和未来目标。中国灵长类研究通讯,10(1):8-12。 李艳秋,邰发道,李保国,王廷正 2002 亲缘关系对棕色田鼠动情的影响。西北大学学报,32(2):207-210。 李艳秋, 李保国, 孙文基 2001 龙胆苦甙的抗炎作用。西北大学学报,31:212-215。 李艳秋,赵德化,潘伯荣,李保国, 孙文基,田琼,贾敏 2001 龙胆苦甙抗鼠肝损伤的作用。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2:1645-1649。 任青峰,韩淑芬,钱金财,李保国 2001 宁夏药用脊椎动物资源的现状、利用与保护。 西北大学学报,31(2):143-145。 李保国,任保平,高云芳,张树义,梁冰 2000森林采伐导致秦岭川金丝猴夏季活动范围变化。动物学报,46(4):464-466。 任保平,李保国,张树义,李明,梁冰 2000 秦岭金丝猴下地活动的初步调查。兽类学报,20(1):79-80。 张树义,任保平,李保国,梁冰, 王立新 1999川金丝猴群移动时的成员空间分布模式。科学通报,44(8):825-828。 高云芳,蒙世杰,刘诗峰,李保国,魏武科,何鹏举,许振武,扬得夏 1998 川金丝猴血象和血液生物化学指标的研究。动物学报,44(2):190-194。 李保国,何鹏举,王景堂,郭斌,魏武科,胡永乐,司开闯,刘宜平 1997 秦岭北坡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兽类区系分析。西北大学学报,27(3):235-238,252。 李保国,刘建利 1996 川金丝猴体毛微元素的分析。兽类学报,16(3):188-193。 李保国,李智军,熊成培 1996 陕西猕猴的栖息地和食物组成。西北大学学报,26(1):87-92。 贾志云,李保国 1996 动物雌性个体的多次交配与适合度。西北大学学报,26:1048-1051。 贾志云,李保国 1996 动物避免近亲交配的机制。西北大学学报,26:966-969。 李保国,杨兴中,李继康 1996 华山地区脊椎动物资源特征,Ⅰ 区系组成和地理分布特征。跨世纪科学文集(姚远,张惠民,廉振民 主编)。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pp: 332-336。 杨兴中,李保国, 李继康 1996 华山地区脊椎动物资源特征,Ⅲ 鸟类群落的组成与分布特征。西北大学学报,26:1041-1047。 李保国,闵芝兰,杨兴中 1995 化龙山兽类资源特征。西北大学学报,25:751-754。 杨兴中,李保国, 李继康 1995 华山地区脊椎动物资源特征,Ⅱ 鸟类和兽类名录及其资源特征。西北大学学报,25:743-750。 徐象平,李保国 1995 试论历史时期陕西几种珍稀动物的地理分布及其变迁。西北大学学报,25:736-742。 李保国,刘安宏 1994 灵长类家域的研究。生态学杂志,13(2):61-65。 李保国,杨兴中,王开峰,张小工 1992 朱鹭在陕西地理分布的变迁。生态学杂志,11(5):50-55。 李保国,陈服官 1992 鼢鼠属凸颅亚属的分类整理。西北大学学报,22(3):339-344。 陈服官,杨兴中,刘诗峰,李保国 1992 陕西秦岭西段3 种雉鸡种群密度变化的研。西北大学学报,22(1):71-77。 李保国,沈文君,陈服官 1989 金丝猴名称考释。金丝猴研究进展(陈服官,李保国 等著),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西安,30-32。 李保国,陈服官 1989 鼢鼠属凸颅亚属(Eospalax)的分类研究及一新亚种。动物学报,35(1):89-95。 李保国,陈服官,纪维红,肖红 1989 中华鼢鼠和罗氏鼢鼠阴顶茎骨的比较。西北大学学报,19(1):73-76。 李保国,陈服官 1987 几种鼢鼠染色体和血清LDH同工酶电泳的比较研究。兽类学报,7(4): 275-282。 李保国,陈服官 1986 鼢鼠属Eospalax亚属的系统发育关系及其物种形成和起源中心的研究。西北大学学报,16(3):59-65。 李保国,黄洪富 1984 陕西蛇类新记录。西北大学学报,14:125-126。 李保国 2001キンシコウの野生生活。モンキー,441-442(291?292):12-15。 李保国,熊成培, 李智军 1995 中国产マヵヵ属の分布·个体群动态,(2)秦岭におけるキンシコゥとアヵゲザル。プロ·ナトゥーラ·ファンド助成成果报告书,4:125-137。 李保国,熊成培, 李智军 1995 中国产マヵヵ属の分布·个体群动态,(4)陕西省におけるアヵゲザルの分布と变迁。プロ·ナトゥーラ·ファンド助成成果报告书,4:143-150。 李保国,刘安宏 1994 中国秦岭山脉北面の川金丝猴。モンキー,386(260):3-10。 Naoki Agetsuma, Kazuo Wada and Baoguo L 1994 Preliminary research of wild golden monkeys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roxellana) in Qinling Mountains, C Primate R 10: 49- (In Japa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Funio Fukuda, Kazuo Wada, Baoguo L 2001 Social organization of snub-nosed Primate Research, 17: Fumio Fukuda, Baoguo Li, Kazuo Wada, Onodera K 2000 Present state of golden monkey Primate Research, 16: Songtao Guo, Weihong Ji, Ming Li, Hongli Chang, Baoguo Li* 2010 The mating system of the Sichuan snub-nosed monkey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 72:25- (*Corresponding author)(SCI)Xiaoguang Qi, Baoguo Li*, Paul AGarber, Weihong Ji, Kunio Watanabe 2009 Social dynamics of the golden snub-nosed monkey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female transfer and one-male unit 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 71:670- (*Corresponding author)(SCI)Songtao Guo, Weihong Ji, Baoguo Li*, Ming Li 2008 Response of a group of Sichuan snub-nosed monkeys to commercial logging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C Conservation Biology,22:1055- (*Corresponding author)(SCI)Dapeng Zhao, Weihong Ji, Baoguo Li*, Kunio Watanabe 2008 Mate competition and reproductive correlates of female dispersal in a polygynous primate species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Behavioural Processes, 79:165- (*Corresponding author)(SCI)Dapeng Zhao, Baoguo Li*, Kunio Watanabe 2008 First evidence on foot preference during locomotion in Old World monkeys: a study of quadrupedal and bipedal actions in Sichuan snub-nosed monkeys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Primates,49:260- (*Corresponding author)(SCI)Peng Zhang, Kunio Watanabe, Baoguo Li 2008 Female social dynamics in a provisioned free-ranging band of the Sichuan snub-nosed monkey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C 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70:1013-(SCI)Wenzhong Xi, Baoguo Li*, Dapeng Zhao, Weihong Ji, Peng Zhang 2008 Benefits to female helpers in wild Rhinopithecu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imatology, 29:593- (*Corresponding author)(SCI)Peng Zhang, Kunio Watanabe, Baoguo Li, Xiaoguang Qi 2008 Dominance relationships among one-male units in a provisioned free-ranging band of Sichuan snub-nosed monkeys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C 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70:634-(SCI)Dapeng Zhao, Weihong Ji, Kunio Watanabe, Baoguo Li* 2008 Hand preference during unimanual and bimanual reaching actions in Sichuan snub-nosed monkeys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 70:500- (*Corresponding author)(SCI)Dapeng Zhao, Xiang Gao, Baoguo Li*, Kunio Watanabe 2008 First wild evidence of neonate nipple preference and maternal cradling laterality in Old World monkeys: a preliminary study from Rhinopithecus Behavioural Processes, 77:364- (*Corresponding author)(SCI)Xiaoguang Qi, Baoguo Li*, Weihong Ji 2008 Reproductive parameters of wild female Rhinopithecus 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 70:311- (*Corresponding author)(SCI)Dapeng Zhao, Baoguo Li*, Colin P Grove, Kunio Watanabe 2008 Impact of male takeover on intra-unit sexual interactions and subsequent interbirth interval in wild Rhinopithecus Folia Primatologica, 79:93- (*Corresponding author)(SCI)Baoguo Li, Dapeng Zhao 2007 Copulation behavior within one-male groups of wild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of C Primates, 48: 190-(SCI)Chia L Tan, Songtao Guo, Baoguo Li 2007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ranging patterns of Sichuan snub-nosed monkeys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in Zhouzhi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Shaanxi, C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imatology, 28:577-(SCI)Songtao Guo, Baoguo Li*, Kunio Watanabe 2007 Diet and activity budget of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C Primates, 48:268- (*Corresponding author)(SCI)Barnaby JDixson, Alan FDixson, Baoguo Li, MJAnderson 2007 Studies of human physique and sexual attractiveness: sexual preferences of men and women in C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Biology, 19:88-(SCI)Peng Zhang, Kunio Watanabe, Baoguo Li, Chia LTan 2006 Social organization of Sichuan snub-nosed monkeys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Central C Primates, 47: 374-(SCI)Baoguo Li, Dapeng Zhao 2005 Female multiple copulations among wild Sichuan snub-nosed monkeys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in Qinling, C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0: 942-(SCI)Dapeng Zhao, Baoguo Li*, Yinhua Li, Kazuo Wada 2005 Extra-unit sexual behavior among wild Sichuan snub-nosed monkeys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of C Folia Primatol 76:172- (*Corresponding author)(SCI)Huiping Wang, Yunfang Gao, Baoguo Li 2005 Seasonal change of fecal gonadal hormone content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reproductive behaviors of male Sichuan snub-nosed monkey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in Qinling M 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Part A Molecular & Integrative Physiology 140 (2):(SCI)Yunfang Gao, Huiping Wang, Baoguo Li 2005 The change of fecal gonadal hormone contents in different season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reproductive behaviors of female Sichuan snub-nosed monkeys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in Qinling M 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Part A Molecular & Integrative Physiology 140 (2):(SCI)Songtao Guo, Baoguo Li*, Chia LTan 2004 Determinants of ranging behavior in Rhinopithecus Folia Primatol 75(suppl): ( *Corresponding author)(SCI)Huiping Wang, Chia LTan, Baoguo Li, Yunfang Gao 2004 Resident-male replacement in Sichuan snub-nosed monkeys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Folia Primatol 75(suppl):(SCI)Yinhua Li, Chia LTan, Baoguo Li * 2004 Social play in infant Sichuan snub-nosed monkeys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in Qinling Mountains, C Folia Primatol 75(suppl): ( *Corresponding author)(SCI)Chia LTan, Baoguo Li, Dapeng Zhao 2004 What’s sex got to do with it?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sexual behavior of Sichuan snub-nosed monkeys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in Qinling, C Folia Primatol 75(suppl):(SCI)Chia LTan, Peng Zhang, Baoguo Li, Kunio Watanabe, Kazuo Wada 2003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Sichuan snub-nosed monkeys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in Qinling, C 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 60 (supplement 1): (SCI)Baoguo Li, Ruliang Pan, Charles E O 2002 Extinction of snub-nosed monkeys in China during the past 400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 23:1227- (SCI)Baoping Ren, Shuyi Zhang, Lixin Wang, Bing Liang, Baoguo L 2001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age-sex classes in a foraging group of Sichuan golden monkeys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Folia Primatol 72:96- (SCI)Baoguo Li, Pengju He, Xingzhong Yang, Wuke Wei, Baoping Ren, Junying Yang, Kaichuang Si and Yiping L 2001 The present status of the Sichuan snub-nosed monkey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of China, and a proposed conservation strategy for the Biosphere C 3 (2): 107- (SCI)Baoguo Li, Chao Cheng, Weihong Ji and Baoping R 2000 Seasonal home range changes of the Sichuan snub-nosed monkey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of C Folia Primatol 71:375- (SCI)Baoguo Li, Baoping Ren and Yunfang G 1999 A change in the summer home range of Sichuan snub-nosed monkeys in Yuhuangmiao, Qinling M Folia Primatol 70: 269- (SCI)Shuyi Zhang, Baoping Ren and Baoguo L 1999 A juvenile Sichuan golden monkey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predated by a Goshawk (Accipiter gentilis) in the Qinling M Folia Primatol 70: 175- (SCI)Zhang Shuyi, Ren Baoping Li Baoguo, Liang Bing and Wang L 1999 Spatial pattern in the foraging group of Sichuan golde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4 (15): 1369- (SCI)Dapeng Zhao, Baoguo Li 2009 23 years research of Sichuan snub-nosed monkeys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in Zhouzhi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C Asian Primates Journal, 1(2):19-Dapeng Zhao, Baoguo Li* 2009 Do deposed adult male Sichuan snub-nosed monkeys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roam as solitary bachelors or continue to interact with former band members? Current Zoology, 55:235- (*Corresponding author)Dapeng Zhao, Xiaowei Wang, Kunio Watanabe, Baoguo Li* 2008 Eurasian blackbird predated by the wild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C Integrative Zoology, 3:176- (*Corresponding author)Jiuquan Lv, Dapeng Zhao, Baoguo Li* 2007 Prolonged carrying of a dead infant among the golden monkey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C Acta Zoologica Sinica, 53:175- (*Corresponding author)Jiuquan Lv, Dapeng Zhao, Baoguo Li* 2007 Homosexual mounting within one all-male juvenile unit in wild Sichuan snub-nosed monkeys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Acta Theriologica Sinica, 27:14- (*Corresponding author)Peng Zhang, Baoguo Li*, Kunio Watanabe 2006 Use of forest strata by Sichuan snub-nosed monkeys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in spring and winter in Qinling Mountains, C Acta Zoologica Sinica, 52:429- (*Corresponding author)Wang Huiping, Chia LTan, Gao Yunfang, Li Baoguo 2004 A Takeover of resident male in the Sichuan snub-nosed monkey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in Qinling M Acta Zoologica Sinica, 50:859-Baoguo Li, Zhiyun Jia, Ruliang Pan, Baoping R 2003 Changes in distribution of the Snub-nosed monkey in C In: Primates in Fragments: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 by Laura K Marsh) Kluwer Academic/ Plenum Publishers, NY, 29-Baoguo Li, Peng Zhang, Kunio Watanabe, Chia LTan, Fumio Fukuda, Kazuo Wada 2003 A dietary shift in Sichuan snub-nosed Acta Theriologica Sinica, 23:358-Baoguo Li, Ruliang P 2002 Disappearance and diminishing distribution of the snub-nosed monkey (Rhinopithecus) in C Australasian Primatology, 15:3-Fumio Fukuda, Kazuo Wada, Baoguo L 2002 Social organization of golden monkeys (Rhinopithecus) Anthropological Science, 110:Li Baoguo and Yang X 1994 Recent development in studies of Sichuan golden monkey in Qinling M Chines, e Primate Research and Conservation News, 12(3): Li Baoguo, Cheng Fuguan, Luo Shiyou and Xie W 1993 Major categories of vocal behavior in wild Sichuan golden monkey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Acta Theriologica Sinica, 13(3): 181-Li B 1992 On the wildlife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Shaanxi, C Proceedings of the Symposium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for Maintaining Biodiversity, Basel, Switzerland, pp:110- 李保国 何鹏举 主编2007 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西安。 郑生武, 李保国 主编1999 中国西北地区脊椎动物系统检索与分布。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西安。 陈服官,刘诗峰, 李保国, 杨兴中, 罗时有, 解文治 1989金丝猴研究进展。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西安。 郑生武, 李保国 等编著 1994 中国西北地区珍稀濒危动物志。 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 北京。 闵芝兰, 姚建初, 许树华, 李保国, 常秀云 1991 陕西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 北京。 张荣祖,陈立伟,瞿文元,Chris Coggins 主编,李保国等参编 2002 中国灵长类生物地理与自然保护:过去、现在与未来。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北京。 全国强, 谢家骅 主编,李保国等参编 2002 金丝猴研究。上海科技摙育出版社,上海。王玛丽、邢连喜、张国昌主编,杨茂生,李保国,王永智,张跃进副主编 2004 陕西化龙山自然保护去综合科学考察报告。西安地图出版社出版,西安。

(一)论著《儿童心理理论解释模型的新范式——具身模仿论述评》获2009年浙江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二等奖。《经验的描述——意动心理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年5月,45万字,参撰10万字)(排名第三)。(二)项目主持江苏省科研基金项目、南京师范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培养项目各一项;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一项(排名第三)。(三)论文《社会认知是具身化的吗?》,《社会心理研究》,2010年第4期(译者)《寻找心智的生物学基础》,《科技导报》(中文核心,CSCD),2011年第2期(独立)《解释人类学习的新途径:进化教育心理学》,《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月11日-心理学版(第二作者)《进化认知神经科学:人类行为研究的新视域》,《自然辩证法通讯》(中文核心,CSSCI),2011年第2期(第一作者)《具身模仿论的回应:“模仿”需要“理论”吗?》,《哲学动态》(中文核心,CSSCI),2010年第8期(独立作者)《教育神经科学:检验与超越教学争论的科学途径》,《教育学报》(中文核心,CSSCI),2010年第5期(第一作者)《自闭症脑功能性关联障碍研究进展:来自fMRI的证据》,《中国特殊教育》(中文核心,CSSCI),2010年第6期(第一作者)《教室里的神经科学:一种从理论到实践的取向》,《外国教育研究》(中文核心,CSSCI),2010年第9期(第一作者)《关于儿童模仿能力的理论解释模型及其研究展望》,《学前教育研究》(中文核心,CSSCI扩展版),2010年第12期(独立作者)《从颅相学到认知神经科学——脑研究的百年演进》,《科技导报》(中文核心,CSCD),2010年第15期(独立作者)《第一代认知科学五十年:离身谬误与危机根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2010年第4期(第一作者)《具身认知观:认知科学研究的身体主题回归》,《心理研究》,2010年第4期(第二作者)(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10年第11期全文转载)《共享身体表征:心智阅读起源的具身匹配论》,《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文核心,CSSCI),2010年第5期(第一作者)《孤独症碎镜假说述评》,《心理科学进展》(中文核心,CSSCI,CSCD),2010年第2期(通讯作者)(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10年第6期全文转载)《重新发现屈尔佩:二重心理学思想的演进轨迹与启示》,《心理学探新》(CSSCI扩展版),2010年第6期(第一作者)《围绕符茨堡学派无意象思维实验的争论与启示——纪念符茨堡学派创立110周年》,《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CSSCI),2010年第6期(第一作者)《神经现象学的系统动力学方法论纲》,《系统科学学报》(中文核心,CSSCI扩展版),2011年第4期(第一作者)《脑与行为的进化史观:整合心理科学的“战役式”设想》,《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独立作者)《第三种文化在认知科学中的浮现》,《科技导报》(中文核心,CSCD),2010年第10期(独立作者)《镜观人猿揖别的里程碑——评丁峻教授的新著〈思维进化论〉》,《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2010年第1期(独立作者)《社会认知的双重机制:来自神经科学的证据》,《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扩展版),2010年第1期(第二作者)《具身化的情绪理解研究:James-Lange错了吗?》,《心理研究》,2010年第1期(通讯作者)《Human mirror neuron system and its plasticity》,《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SCI),2008年第3期(第一作者)《社会脑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CSSCI),2008年第6期(第一作者)(《新华文摘》,2009年第6期全文、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9年第4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2期论点摘编)《镜像神经元:从个体认知到社会行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中文核心,CSSCI),2009年第1期(第一作者)《具身认知之根:从镜像神经元到具身模仿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CSSCI),2009年第1期(第二作者)(《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2期全文转载)《建构抑或天赋——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的元理论困境与出路》,《学前教育研究》(中文核心,CSSCI扩展版),2009年第3期(第一作者)《儿童心理理论解释模型的新范式——具身模仿论述评》,《心理研究》,2008年第4期(第二作者)(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9年第1期全文转载)《心理理论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反思》,《心理学探新》(CSSCI扩展版),2009年第1期(通讯作者)《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碎镜假说述评》,《中国特殊教育》(中文核心,CSSCI),2008年第11期(第二作者)《阐明心理理论机制的新途径:来自镜像神经元研究的证据》,《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CSSCI),2009年第1期(第二作者)《Mirror neuron system as the joint from action to language》,《Neuroscience Bulletin》(CSCD,Springer数据库、PubMed数据库收录),2008年第4期(第一作者)《幼儿信念推理、抑制控制与意图理解能力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CSSCI,CSCD),2009年第2期(第一作者)《情绪的具身观:基于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视角》,《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2009年第3期(第二作者)《从认知神经科学到基于脑的教育:回顾与展望》,《教育学术月刊》(中文核心),2009年第4期(第二作者)《心理理论解释模型的整合实验:一个“阶段-分类”的框架》,《心理研究》,2009年第3期(第一作者)《具身模仿:从神经元到现象体验》,《求是学刊》(中文核心,CSSCI),2008年第5期(译者)《自我与他人同一性的神经现象学进路》,《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CSSCI),2008年第4期(第一作者)《镜像神经元与主体间性现象学》,《世界哲学》(中文核心,CSSCI),2007年第6期(译者)《灵长类动作理解的镜像神经机制研究进展》,《人类学学报》(中文核心,CSCD),2008年第3期(第一作者)《镜像神经元系统解剖结构研究进展》,《神经解剖学杂志》(中文核心,CSCD),2008年第3期(第一作者)《心理科学的“DNA”: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及其意义》,《自然杂志》(中文核心),2008年第4期(第三作者)《镜像神经元系统与模仿行为研究进展》,《中国行为医学科学》(中文核心),2008年第2期(第一作者)《镜像神经元研究概况述评》,《生命科学》(中文核心),2007年第5期(第二作者)《后悔的心理学研究进展》,《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CSSCI,CSCD),2007年第4期(第一作者)《自组织理论视野下的“新性善论”与德育观探赜——兼与檀传宝教授的商榷》,《教育学报》(中文核心,CSSCI),2006第3期(第一作者)《耗散结构视野下神经质症的发生机理与治疗———从森田疗法到新森田疗法的嬗变》,《医学与哲学》(中文核心),2006年第2期(第一作者)《感受性问题与当代心身关系功能主义的批判》,《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2008年第2期(第一作者)《像神经元系统研究视阈下心脑复杂巨系统举要》,《复杂性系统与复杂性科学》(科技核心),2007年第2期(第一作者)《Mirror system based therapy for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Frontiers of medicine in China》(Springer数据库收录),2008年第4期(第一作者)《功能主义对当代科学心理学研究的蒙蔽》,《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2期(独立)《近十余年来国外进化心理学研究进展述评》,《社会心理研究》,2008年第3期(第二作者)

报刊通讯员是投稿人吗

报纸的记者算第一作者。显著的特征是:以条块分割的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体都不再仅仅生产一种形式的新闻产品,并依靠单一的传播载体为受众服务,而是以“同平台采集、多平台发布”的方式完成对同一信息的立体化传播。以广电媒体为例,电台、电视台从过去单一的节目播出机构,改造成“一云多屏”的综合节目服务平台。“云”是指内容,即建立包含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的媒资库;“多屏”是指构建数字电视网络、网站、户外大屏、车载电视、手机客户端等多终端、全覆盖的内容分发体系。在这样的传播体系中,原先为单一的传播终端采写新闻、提供稿件的传统记者,就变成了为“云”媒体平台贡献内容的“云记者”。即全媒体记者。全媒体记者需要根据全媒体时代的特点,以全媒体思维和开放性的视野,根据传播终端的不同定位和需求,策划采写不同的稿件,完成平面媒体、广播、电视、电脑、手机等传播终端的发稿,对同一新闻题材进行差异化、层级化开发建设。记者(Journalist)是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中担任采访报道摄影的工作人员。采访,媒体信息的采集和收集方式,通常通过记者和被获取信息的对象面对面交流。新闻机构中从事采访报道的工作人员称为记者。16世纪,意大利港口城市威尼斯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那里的商人和手工业者急需了解商品原料产地、销售市场以及有关交通、政治、军事等情况,于是有些人就以采集和出售政治和宗教消息、商业行情、航船行期等新闻为专门职业,成为早期的新闻记者。代替广大的民众前往事情发生的现场,或是接触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并将事情的真相及其代表的意义,透过报导呈现于大众媒体之上,协助媒体达成守望、教育、讨论、娱乐等功能。一般而言,记者主要在报社、电视台、广播电台、杂志社、通讯社等机构工作。网络出现之后,也有部分记者替网络媒体(网络报)或专业网站工作。许多政府机关、工商企业也有自己的记者,还有不在固定媒体工作的记者,一般称为“自由撰稿”或“自由记者”,接受媒体委托或靠投稿维持生计。

正式工和临时工的区别吗?

通讯员是外站人员自己注册投稿的 本报记者就不用解释了吧

通讯员是采写报道的。通讯员是通讯社、报社、电台、电视台、网络媒体等新闻出版单位聘请的非专职新闻工作人员,通讯员也称通信员或通信记者,是以通讯形式为新闻机构反映情况、采写报道并按稿计酬的编外新闻工作人员。在新闻媒体中,通讯员队伍最为庞大的是报纸;但其不是报社的记者,有什么新闻信息可向报社投稿,中稿率高于一般投稿人;简单陈述便是不收报社工资只收稿费的兼职记者。通讯员的能力要求:通讯员是经过组织的、经常为新闻单位提供新闻线索、采写新闻报道的编外新闻工作者。他们一般是某个地区、部门、单位从事宣传工作的人员,受过新闻采访写作的基本训练,有一定的新闻敏感和采写能力,能够广泛联系群众,积极负责地完成各项新闻通讯任务。通讯员可以及时了解本地区本部门的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为新闻单位撰写新闻稿件或内部参考材料;了解周围群众对新闻报道的意见和要求,充当新闻机关与读者的桥梁,收集读者反馈信息、组织读报评报,协助报刊搞好发行等。

杂志负责人通讯

论文的第一作者必须是论文的主要贡献者和直接创作者(初稿撰写人), 同时又是作品的直接责任者, 享有更多的权利, 承担更多的义务。在没有特别声明的前提下, 第一作者就是论文的第一权利、第一责任和第一义务者。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是论文的主要学术思想的提出者和最重要的责任者,更是论文对外责任的承担者、知识产权拥有者、实际统筹处理投稿和承担答复审稿意见等工作的主导者。而且在论文发表后,对于读者针对论文提出各种问题时能与之讨论和联系的作者。通讯作者通常是科研课题的主要负责人。在论文的投稿和发表过程中,通讯作者要负责与编辑部的一切通信联系和接受读者的咨询。凡是在文章内注明通讯作者的稿件,与稿件相关的一切事宜,包括邮寄收稿单、退稿、退修稿件、校样、版面费、稿费等,均与通讯作者联系。二者相比,通讯作者对发表论文所承担的责任更大,需对论文中涉及的方法、过程、结果、观点等任何问题进行解答,并有对论文的作者排序、论文发表、论文撤稿的决定权。

通讯作者往往指课题的总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和把关。他也是文章和研究材料的联系人。最重要的是,他担负着文章可靠性的责任。他要负责与编辑部的一切通信联系和接受读者的咨询等。实际上如果从知识产权上来说,研究成果算是通讯作者的。通讯作者的好处是能和外界建立更广泛的联系。第一作者必须是第一线操作的实施者和原始数据的收集和处理人,又是初稿的执笔人,第一作者当然要对研究结果和数据的真实性负首要责任,因此研究生论文的第一作者必须是研究生本人,而不是导师或领导。

1、性质不同:通讯作者是文章的负责人;第一作者是文章的执行者2、作用不同:通讯作者承担课题的经费、课题设计以及对文章的书写的把关;第一作者在创新性科研成果中贡献最大,因其是第一线操作的实施者和原始数据的收集和处理人,初稿的执笔人;3、结果不同:研究成果属于通讯作者,第一作者只是参与者。【通讯作者】往往指课题的总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和把关。他也是文章和研究材料的联系人。最重要的是,他担负着文章可靠性的责任。他要负责与编辑部的一切通信联系和接受读者的咨询等。实际上如果从知识产权上来说,研究成果算是通讯作者的。通讯作者的好处是能和外界建立更广泛的联系。【第一作者】一般是本文工作中贡献最大的研究人员。此作者不仅有最多和最重要的图表 (即体力上的贡献),也是文章初稿的撰写人(即对本文的智力贡献)。界定:论文的第一作者必须是第一线操作的实施者和原始数据的收集和处理人,又是初稿的执笔人。第一作者当然要对研究结果和数据的真实性负首要责任,因此研究生论文的第一作者必须是研究生本人,而不是导师或领导。通讯作者则是本研究的学术指导人或导师,而不是"通讯联系人"。任何非高级职称的作者和研究生都没有资格当通讯作者。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论文的当然通讯作者。通讯作者作为研究论文的指导者对选题的先进性、首创性、实验设计和方法的合理性、结论的可信性、严谨性等,以及对发表时署名次序和"一稿一投"等原则负首要责任。由于不直接在第一线操作,通讯作者都对原始数据的真伪虽然负有一定责任,但不能负首要责任。由于分担的责任不同,一般研究论著( original article)和研究生论文的通讯作者不应兼当第一作者。作为论文的指导者,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在单位中有较高而稳定的地位,所以,论文发表之后,读者有质疑或咨询时,首先应该和通讯作者联系反映意见。通讯作者有责任认真回答读者的问题。扩展资料在创新性作品如科研论文、专利、调研报告等等的署名中,对于多个作者共同完成的情况,对作品贡献最大的人的名字通常署名在最前面。特别对于科研论文的署名,各期刊都有更细致的规定;而当论文署名用于职称评定时,第一作者的分量显然比第二、第三作者要重,而比单独署名的要轻。由于科学研究的复杂化多样化,如生物信息学有几百人署名一篇论文的情况。第一作者指的是署名排在最前面的那个人,有的文章署名也有两个或多个第一作者,称为并列第一作者,这种情况下一般需要在人名上进行标注。另外,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不同,与创造性贡献不同,通讯作者常由诸作者中在论文所属领域最有权威者所充当。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通讯作者百度百科-第一作者

在署名的时候,谁的名字排第一,谁就是第一作者,谁投的稿,或者联系谁方便 ,谁就是投稿作者,但投稿作者是没有什么用处的,第一作者用处大,比如晋正高级职称的,只有第一作者有用,其他的没有用。但如果只有一个作者,那就不涉及什么第一作者、投稿作者的说法了

人文社科类期刊有通讯作者吗

你的导师,或者论文的指导专家一类的人物,只要是通讯作者不论是否第一作者,他都可把该论文记在他的课题中,当然一般通讯作者会是一些杂志的编委之类,可以有助于论文发表。但对你自已的晋升可能有影响的。

第一作者指的是署名排在最前面的那个人,有的文章署名也有两个或多个第一作者,称为并列第一作者,这种情况下一般需要在人名上进行标注。通讯作者一般指整个课题的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等。他也是文章和研究材料的联系人。最重要的是,他担负着文章可靠性的责任。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不同,与创造性贡献不同,通讯作者常由诸作者中在论文所属领域最有权威者所充当。扩展资料在创新性作品如科研论文、专利、调研报告等等的署名中,对于多个作者共同完成的情况,对作品贡献最大的人的名字通常署名在最前面。特别对于科研论文的署名,各期刊都有更细致的规定;而当论文署名用于职称评定时,第一作者的分量显然比第二、第三作者要重,而比单独署名的要轻。对作品有一定直接或间接帮助的贡献人,在总体贡献上跟第一作者有较大差距,统称为第二/三作者。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第一作者

据学术堂了解,首先,第一作者通常是论文工作的主要完成人,这一点当无异议。在多数情况下,第一作者也是论文的主要执笔者,但这一点常有例外。例如,不少导师在为顶级学术刊物撰写论文时,往往亲自执笔(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更漂亮,也更容易中),但是仍然把做具体的学生放在第一。近年来,在各顶级学术刊物上,共同第一作者的现象越来越多。这是现体制下看重论文的第一作者、以及科研合作日益增多的必然结果。事实上,很多高水平的科研工作,由多人共同完成,并且可能都起到了关键作用,确实很难分清谁的贡献更大。  再说说通讯作者。设置通讯作者,其原本目的是为了方便读者和论文作者联络。因为学生、博士后等人员的流动性,因此导师提供固定地址(主要是email地址),作为通讯作者。同时,通讯作者也是和编辑部直接打交道的人,往往需要一定的cretit和经验。在目前科学界的评价体系中,通讯作者被看作是论文学术credit的所有者。在多个课题组平等合作、贡献相当的情况下,还会出现共同通讯作者。  对于一篇论文,其学术思想来自第一作者还是通讯作者?这点非常难说。一般来说,刚刚入门的学生,多数情况下是根据老板提出的想法完成工作。对於比较资深的如课题组成员,如高年级的博士生、博士后等,他们的工作独立性较强,作为第一作者往往对于学术思想的贡献也很大。就作为通讯作者的导师这方来说,很多的大老板主要时间和精力都在外面跑经费和拉关系,具体的学术细节常常无暇过问。这种情况下,他们是很可能指出研究方向的人,但是却不一定是提出具体研究思路的人。  必须要说明的是,关于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署名原则,虽然是有国际通行惯例的,却因学科、国家和地区、课题组的习惯风气而异。比如说,欧美的导师,通常作为通讯作者把名字署在最后。而我注意到,日本某个做纳米材料的大老板,从来都是作为通讯作者把名字放在第二。欧洲一个做计算材料学的课题组,则是学生自己投稿、自己做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导师并不在文章上打星号。尽管从选题到具体工作和论文修改,导师都是很负责地作出了贡献。  近年来我在论文署名上大致按照这样的原则:  (1)尽量由完成主要工作的学生自己执笔写出论文初稿,作为论文的第一作者;  (2)如果工作的完成过程中,其他学生(或博士后)的贡献有限,那么我作为通讯作者和第二作者,其他学生根据贡献放在后面;  (3)如果除第一作者外的其他学生对本工作也有较大的贡献,那么依照贡献分别作为第二、第三作者等,我的署名在这些学生的后面;  (4)如果论文写作过程中,有校内其他老师的参与,那么哪个老师的贡献较大,就作为通讯作者,同时名字出现在其他老师的前面。

  • 索引序列
  • 人类学学报通讯
  • 人类学学报通讯作者
  • 报刊通讯员是投稿人吗
  • 杂志负责人通讯
  • 人文社科类期刊有通讯作者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