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财政学的核心问题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财政学的核心问题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发布时间:

财政学的核心问题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川农的?

“国家分配论”认为,财政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分配行为。在国家与财政之间,存在着同生死、共存亡的密切联系。历史发展到今天,没有任何财政不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也没有任何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不是财政。由国家所代表的双重身份(即政治权力行使者和国有生产资料所有者)及其双重职能(即社会管理和经济管理)所决定,国家所进行的财政活动局限于两大领域之内:一是提供国家从事行政事务所需要的财力,并且提供社会公众不能有效提供的具有共同消费性质的产品或服务,两者实际上共同构成了西方财政理论中所指的“公共产品”;二是对国家自身所拥有的经营性财产——国有资本进行宏观价值管理并参与收益分配。前者称为“公共财政”,后者则称为“国有资本财政”,二者之间在活动目的、运作方式和收支内容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由国家这个共同的财政主体所决定,它们有时又融合于一体,表现出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事实上,公共财政古已有之,财政的“公共性”是与生俱来的。因为从国家和财政的起源和形成上看,财政一开始就是在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集团的分配活动,并且服务于该集团的利益,集团的“集体性”或“公共性”首先赋予了财政区别于财务的“私人性”。更为根本的还在于,国家在建立政权以后,出于维护政权的需要,必然要介入社会经济领域,参与社会经济管理活动,一方面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另一方面提供社会公众所不愿提供、无力提供或不能有效提供的公共产品,而由于这些活动是服务于社会公众的公共需要的,因此,服从于这类活动需要的财政行为就天然具有了“公共性”。在任何社会形态下,国家都拥有一定数量的资源和财产,即国有资产。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国家或者直接参与经营管理,或者参与间接管理和收益分配活动。不过,国家参与其中一些或全部国有资产的运营,有时并不以盈利为首要目的,而是为了提供私人无法有效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弥补私人经济活动的不足,以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维护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这种财政活动仍属于“公共财政”的范畴,比如,古今中外由国家或政府组织的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就属于这一类。但在此之外,国家对另外一些国有资产进行直接或间接管理,以及参与其中的收益分配活动,则是以盈利为首要目的的。国家的这种财政活动领域事实上是私人企业也愿意进入、且能够有效运作的领域;同时这种财政活动在运作方式和作用机制上与私人财务活动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别,我们称之为“国有资本财政”,以表明其以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为目的。应当指出,如果说财政的“公共性”是财政的一般属性的话,那么财政的“盈利性”则只是财政的特殊属性。换句话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公共财政”是国家或政府行为的天然组成部分,“国有资本财政”则并没有在各种社会形态下都存在。比如,西方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的财政模式(或类型)只是单一的“公共财政”,而几乎不存在“国有资本财政”。此外,“公共财政”与“国有资本财政”作为理论上的划分,其在社会经济实践中的界限有时还不是十分明晰,例如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对国有经济进行着全面的介入和控制,当时不仅国家财政与国有(营)企业财务没有明确的区分,而且财政的“公共性”也消融于财政的“盈利性”之中,“公共财政”与“国有资本财政”融为一体,既要满足全社会的公共需要,又要试图达到国有资产经营上的保值和增值。以财政在分配依据、活动范围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差别为标准,“国家分配论”把财政区分为“公共财政”与“国有资本财政”两类,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财政作为一个整体在运行模式和运行机制上所显现的各种特征,而且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区分历史上由于经济制度或经济体制的不同而采用的不同的财政类型。但是,从财政本质上看,任何财政活动都反映了以国家(政府)为主体的分配关系。一般地,财政本质体现着“国家分配论”的核心和灵魂,而公共财政和国有资本财政则都反映着财政活动这一现象及其运行模式和运行机制。因此,“国家分配论”与公共财政所反映的分别是本质层次和现象层次上的问题,“国家分配论”中也涵盖着公共财政所反映的基本内容,二者之间从根本上说并不相互排斥。

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是财政的核心问题

司法独立,建立真正的法治国家!

从财政学角度来看;市场在经济运行中起主导作用,市场能够自发的调节经济运行中的各种问题。如资源配置领域,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等。但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由于其固有的特点,使其在经济运行中导致失灵。如对资源配置失效,收入分配不公和宏观市场经济不稳定。而政府在这些方面可以给补充和调控,它能够通过微观和宏观等调控手段,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控,从而促进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尤其体现在公共产品的提供上面。所以,在市场经济运行中要以市场为基础,以政府调控为补充。此仅为个人见解

而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首先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199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有人简称为“市场化”改革。21年前,党中央明确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是一些关键的要素价格还不是由市场供求决定。核心资源、要素(如资本)、行业(如电信)等领域的市场化改革与进展仍比较有限。从市场的角度来说,政府不合理的限制性规章制度和审批程序过多过细,过度运用行政性手段干预市场主体特别是微观经济主体,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如果这种状况不加以改变,很可能导致企业努力的方向不是去争夺市场,而是去争取政府手中掌控的资源。这样,一方面会加大寻租空间,另一方面也会弱化企业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动力。问题所在,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正说明经济改革和资源潜力释放的空间还很大。我们只有把更多资源从体制束缚中释放出来,形成新的制度优势,才能够保证经济获得新的发展动力,才能优化资源高效利用的制度环境,激活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其次,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在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应该主要定位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就应该让政府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真正解决在某些领域存在的政府错位、越位和缺位现象。现在,一方面政府对公共产品生产分配的管理调解作用还不够强,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过度市场化造成利益扭曲,公共服务总量不足、结构失衡;另一方面,不少企业为获取高额市场利润,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大量排放污染物,给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亟待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当前,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一方面需要弱化政府在微观方面的一些管理职能,从不该管的领域中退出来,让市场真正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从而有效提升市场效率,努力打造服务型政府,在坚持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完成政府职能的转变;另一方面需要强化政府在社会管理和服务方面的职能,通过强化政府这方面职能,弥补市场本身具有的不足和缺陷,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比如,片面追求经济效率的市场容易引发社会的不协调,以价格变化引导资源配置和再配置容易造成经济波动,以追求个人利益为动力容易导致两极分化,等等。因此,需要由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通过制定经济政策加以弥补。同时,还需要提高政府在宏观管理上的效率,发挥政府对市场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建立健全市场规则和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坚持取缔和打击坑蒙拐、假冒伪劣、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不法行为,倡导公平竞争、诚实守信、遵纪守法、互利共赢的良好市场行为。 三是要注意加强二者的有机协调和配合,既防止出现否定市场化改革方向的倾向,又防止只讲市场化、忽视政府作用的倾向。市场经济发展有自己的规律性,市场规律发挥作用需要有一定的条件和环境。政府要为市场发挥作用创造必要的条件和环境,同时还要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在经济社会转型期,政府还需要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引导和推动。当然,市场经济中的政府不是万能的,不合理的限制性规章制度和审批程序过多过繁,不仅不会弥补市场失灵,而且会抑制市场规律和市场机制作用的正常发挥。因此,政府必须有意识地自觉对自身的经济行为加以明确限定,加快转变职能,为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良好政策环境。

财政学的核心问题是研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川农的?

因为财政学是解释政府如何介入经济、以多大程度及何种手段介入经济的学科,但是根源是政府凭什么介入经济,通常认为政府介入经济的原因是市场失灵或外部性,所以要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说起。财政学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于财政学类专业。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经济学基础知识、专门的财税专业知识、较好的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在财政、税务、公共管理、公共投资、国有资产管理、企业管理、非营利组织等相关领域或者工作岗位上从事研究、应用、管理、咨询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或者创新型人才。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掌握财政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具有处理财政税收业务的基本能力。 熟悉国家有关财政、税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财政的核心问题是政府与什么的关系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摘 要:党的十八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作为宏观调控的主体,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无庸置疑的。但政府对经济干预的程度、深度都必须有一个合理的边界。因此,对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来看,转变政府职能,使之能更好地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保障是当务之急。本文提出了当前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转变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演变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市场经济国家要解决好的主要问题,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来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主要被总结为以下几种: (一)重商主义 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为确立市场经济新秩序,摆脱教会及封建地主阶级对经济活动的控制,一般强调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全面干预。这一时期,政府的经济职能是十分重要的。 (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市场经济体制在西方国家确立之后,人们对政府作用的认识发生了重要转变。以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充分肯定私人经济活动和市场机制,即“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对政府的特征则做出了如下的描述:“管事最少,政府最好”。 亚当·斯密在其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对政府的职能做出了明确的限定:“第一,保护社会,使其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第二,保护社会成员,使其不受任何其他人的侵犯和压迫;第三,建立并维护某些公共事业及某些公共设施。” 此时的政府主要是充当着“守夜人”的角色,以社会管理职能为主。 (三)政府干预时期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由自由竞争走向了垄断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固有的一些无法克服的矛盾开始逐渐显现,即所谓的“市场失灵”。表现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贫富两极分化、失业率增高等等,对社会的危害性十分巨大,但这些问题市场是不能自动克服的。在这种情况下,以凯恩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了新的政府职能。凯恩斯认为,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根源是需求不足,仅仅靠市场自发调节是无法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依据;国家通过干预促进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财政和货币两种手段调控市场的运行。因此政府不仅要履行其传统的社会管理职能,还要对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以及对市场失灵的弥补等负责。 二、我国在改革中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探索 (一)十四大以来我国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探索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去掉了“社会主义”四个字,说明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只是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或方式。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更加充分地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肯定了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十八中更提出了:“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上述过程可以看出,我国的改革开放过程一直在不断地探索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政府强力推行的市场经济到逐步转变政府职能,向服务型政府的迈进。我们也更清醒地认识到:政府和市场都是配置社会资源的运行机制,但二者功能不同,单靠一种机制无法有效协调经济运转。 (二)当前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中亟待理顺的关键点 1、我国对政府经济职能的定位。就当前我国所处的经济社会转型时期而言,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宏观调控职能。即政府通过制定和运用财政税收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进行间接的、宏观的调控。 (2)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职能。政府通过政府管理、制定产业政策、计划指导、就业规划等方式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间接控制;同时,还要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和企业的力量,与政府一道共同承担提供公共产品的任务。 (3)市场监管职能。即政府为确保市场运行畅通、保证公平竞争和公平交易、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而对企业和市场所进行的管理和监督。 由此可见,政府职能的主要作用在于弥补市场不足,促进社会公平。 2、当前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不到位的主要表现。当前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不到位主要表现在“越位、缺位和错位”三个方面。 (1)越位。政府经济职能“越位”现象主要表现在政府直接介入经济活动。主要表现在行政审批项目仍然较多,“以批代管”现象仍然十分普遍;重要生产要素的价格管制多;直接干预企业经营决策;以行政手段干预企业重组和收购兼并;地方政府负债运行,一些地方通过低价出让土地等优惠政策进行招商引资,或变相举债、违规担保企业贷款等上项目,形成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这些直接干预经济的行为,削弱了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作用,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同时一些地方借助行政权力,追求短期经济增长,不惜以环境污染、过度耗费资源作为沉重代价。同时忽视那些不易短期见效的民生项目、环境治理项目、科技开发项目。不利于经济的平稳发、可持续发展。 (2)缺位。政府经济职能“缺位”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不到位。主要表现为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对于经济的“过热”现象,往往借助行政手段直接进行所谓的打压;市场监管体系不完善,现有市场监管机构职能交叉、责任不清、执法不严、问责不力使得市场监管无法真正到位,直接造成了低水平重复建设,假冒伪劣商品泛滥、信用环境恶化等现象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是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分配不公。主要表现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相对薄弱,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如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资源分配极不均衡。 (3)错位。政府经济职能“错位”现象主要表现在强制性推进经济改革。具体表现在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城镇化进程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成了改革的主体,不顾当地的实际,强行推进,不仅造成了极大的资源、物资的浪费,甚至引发的许多社会问题。 三、当前我国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途径 (一)明确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政府定位 政府职能定位是否正确明了,决定着政府能否发挥相应的作用。我国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从政府主导型的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主导型的经济体制,相应的,政府职能就必须从干预经济运行为主要职能转变为以提供公共服务为主要职能的政府。 以提供公共服务为主不意味着政府完全退出对经济的干预,而是采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干预方式,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在出发点上,政府干预经济由单纯为了促进经济高速增长转变为必须从公共利益出发进行干预;在干预手段上,由以强制性的行政手段直接进行干预转变为通过法律、经济等手段对经济进行间接干预。充分发挥市场、企业、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作用,把政府经济职能切实转变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在此基础上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现阶段要切实做好: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完善市场监管体系,维护市场机制正常运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加强在国土安全与规划、环境保护、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及公共安全与卫生等方面。 (二)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保障 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深化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保障。当前在我国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完善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法律体系,以法制的手段规范公共服务的市场化,从而创造一个公平但有效竞争的市场环境。从中国实际出发,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经济效益与社会公平协调的分配制度,注重程序公平、结果公平与过程公平。探索适合中国实际的大教育体系,明确政府责任,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质量,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劳动力保障。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城乡一体的医疗保障制度等等。 (三)建立服务导向型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转变政府职能,当前的目标就是建设服务型政府,政府绩效评估对政府工作有着极强的导向性。因此,必须建立服务导向型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首先,要树立科学的政府绩效管理理念,以服务、责任和效能作为政府的基本理念,以构建和谐社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实现科学发展观及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质量及人民满意程度,最终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取向。其次,要逐步建立政府绩效评估的法律保障,以法的力量来推动地方政府行政管理改革。第三,要建立健全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要做到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应充分反映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五个统筹的要求,发挥正确的导向机制作用,使各级政府能够更好地履行各项政府职能。 (四)加强政府公共责任,防止公共服务失衡 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对公众负责,确保公众利益。因此,实现以市场调节为主的发展方式,政府在下放部分服务权给中介组织和部分主导权给企业的同时,要强调和加强政府的公共责任,确保公平和公正。如在非义务教育、公共交通、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政府应当做到严格监管、及时调节和大力支持。其次,在公共服务市场化过程中,政府还要防止公共服务过度市场化,以引起公共服务的不均衡发展。 来源:经济视角·下半月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就为我们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政府和市场是相互关联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是经济管理和调控主体、涉及发展全局的重大利益协调主体,市场是把政府同各类微观经济运营主体连接起来的桥梁、配置各类经济资源的基础环节、媒介产权产品和其他要素交换活动的基本场所。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决定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走向和运行质量。政府行为往往表现为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市场功能往往表现为供求、价格自发调节和自由竞争,两者紧密关联、相互交织、缺一不可。因为政府行为不可能完美无缺,市场功能也不可能完全有效,两者都有弱点,都存在局限性,需要协调互补。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高度重视政府的作用,也要高度重视市场的作用。政府宏观调控和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结构优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同时,积极完善和规范市场准入制度,建立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但是,如果政府管理和调控的范围、力度超过了弥补“市场失灵”、维持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合理需要,或干预的方向不对路、形式选择失当,其结果非但不能纠正市场失灵,反而会抑制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具效率和活力的经济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手段,它具有任何其他机制和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优势,但也存在着自发性事后调节、催生过度垄断、排斥公共利益、引发两极分化等固有的功能缺陷,而且仅靠自身力量难以克服。完全摒弃政府管理和调控的市场经济会使其缺陷大于优势,导致“市场失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键是寻求政府行为和市场功能的最佳结合点,使政府行为在调节经济、弥补市场功能失灵的同时,避免和克服自身的缺位、越位、错位。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必须要解决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并不断完善,但在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处理上,既存在政府干预过度,也存在“市场失灵”,政府作用和市场功能都亟待进一步完善。如在政府作用方面,不合理的限制性规章制度和审批程序过多过细,各种政策工具选择搭配不适当,过多运用行政性手段干预市场主体特别是微观主体,抑制了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对公共产品生产分配的管理调节作用弱化,影响社会公平和民生改善。又如在市场功能方面,不少企业为获取市场高额利润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大量排放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一个时期以来,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事业发展过度市场化,造成利益导向扭曲,使公共服务长期处于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状态,等等。这些问题近年来虽有不同程度解决,但从总体上看,仍有较大改进空间。  下一步,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问题为核心,围绕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统筹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要巩固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加快改革财税体制、金融体制,使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能够扬长避短、有机结合,都得到有效发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社会关系形成的共同体国家通过政府组织主持财政分配财政。  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  国家代表的不仅是最广大人民,最终代表公民利益的就是国家,人们为了自身的利益和保障自身安全和处理社会关系而形成共同体(国家)。  同时,代行国家职能的机构,等不平等消亡以后,政府就消失,国家社会管理不能全部由政府来组织实施,而我看来。当然,还必须有公民的自我管理与完善,这个共同体又由人民选举出来形成管理机构(政府)来代行国家职能。  政府在一定区域内,是国家的共同体,它就只能代行国家职能。在人类还存在不平等的情况下,政府在管理这个国家更多的是一个民族共同体。(以上乃西方学观点)马克思把国家看作阶级斗争的工具国家是社会,它代表的是全体人民,行使公共职能,政府是一个小概念。

财政体制改革是政改的核心问题要从限制政府的征税权和预算开支开始,构建公开、透明、民主和法治的政府财政预算制度。法治民主的核心和骨架是“预算民主”。原来许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民主政治,其核心是税收问题,是民主预算问题,或简单说来是限制政府的征税权以及政府财政支出要受到民选代表的实质性审议和制约问题。如果我们未来的政治体制改革没有一个明确的宪政目标,而仅仅把政治民主化进程想象为只是在形式上采取一些西方国家通行的“普选制”,这将不能保持我们国家的社会安定和经济的长期增长。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楼上一堆废话,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就为我们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政府和市场是相互关联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是经济管理和调控主体、涉及发展全局的重大利益协调主体,市场是把政府同各类微观经济运营主体连接起来的桥梁、配置各类经济资源的基础环节、媒介产权产品和其他要素交换活动的基本场所。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决定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走向和运行质量。政府行为往往表现为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市场功能往往表现为供求、价格自发调节和自由竞争,两者紧密关联、相互交织、缺一不可。因为政府行为不可能完美无缺,市场功能也不可能完全有效,两者都有弱点,都存在局限性,需要协调互补。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高度重视政府的作用,也要高度重视市场的作用。政府宏观调控和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结构优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同时,积极完善和规范市场准入制度,建立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但是,如果政府管理和调控的范围、力度超过了弥补“市场失灵”、维持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合理需要,或干预的方向不对路、形式选择失当,其结果非但不能纠正市场失灵,反而会抑制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具效率和活力的经济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手段,它具有任何其他机制和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优势,但也存在着自发性事后调节、催生过度垄断、排斥公共利益、引发两极分化等固有的功能缺陷,而且仅靠自身力量难以克服。完全摒弃政府管理和调控的市场经济会使其缺陷大于优势,导致“市场失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键是寻求政府行为和市场功能的最佳结合点,使政府行为在调节经济、弥补市场功能失灵的同时,避免和克服自身的缺位、越位、错位。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必须要解决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并不断完善,但在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处理上,既存在政府干预过度,也存在“市场失灵”,政府作用和市场功能都亟待进一步完善。如在政府作用方面,不合理的限制性规章制度和审批程序过多过细,各种政策工具选择搭配不适当,过多运用行政性手段干预市场主体特别是微观主体,抑制了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对公共产品生产分配的管理调节作用弱化,影响社会公平和民生改善。又如在市场功能方面,不少企业为获取市场高额利润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大量排放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一个时期以来,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事业发展过度市场化,造成利益导向扭曲,使公共服务长期处于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状态,等等。这些问题近年来虽有不同程度解决,但从总体上看,仍有较大改进空间。  下一步,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问题为核心,围绕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统筹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要巩固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加快改革财税体制、金融体制,使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能够扬长避短、有机结合,都得到有效发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经济体制改革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这一客观规律的要求,对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进行的改革。经过三十年的努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功,基本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经济体制的各个层面都呈现出明显的市场经济特征,总体市场化程度达到70%左右,成效显著。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走过了三十个年头,回顾这三十年历程,中国经济体制各个层面均发生了巨大变化。总体上看,中国的改革与发展是极其成功的,基本上实现了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由低收入水平国家转向中等收入水平国家的双重过渡。本文侧重经济体制改革历程,选取了七个主要的层面,系统回顾了改革开放的进程,梳理了改革的脉络,提炼了改革的成就。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经济体制改革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这一客观规律的要求,对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进行的改革。经过三十年的努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功,基本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经济体制的各个层面都呈现出明显的市场经济特征,总体市场化程度达到70%左右,成效显著。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走过了三十个年头,回顾这三十年历程,中国经济体制各个层面均发生了巨大变化。总体上看,中国的改革与发展是极其成功的,基本上实现了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由低收入水平国家转向中等收入水平国家的双重过渡。本文侧重经济体制改革历程,选取了七个主要的层面,系统回顾了改革开放的进程,梳理了改革的脉络,提炼了改革的成就。

  • 索引序列
  • 财政学的核心问题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是财政的核心问题
  • 财政学的核心问题是研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财政的核心问题是政府与什么的关系
  •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