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表面活性剂参考文献

表面活性剂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表面活性剂参考文献

Rossen, WR, “Foams in Enhanced Oil Recovery,” in R K Prud’homme and S Khan, , Foams:Theory, Measurements and Applications, Marcel Dekker, New York, 1996, 413–Schramm, LL, Foams: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 in the Petroleum Industry, Advances inC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Washington, DC, Simjoo, M, and Zitha, P L J, “Effects of Oil on Foam Generation and Propagations in PorousMedia,” SPE 165271, presented at the SPE Enhanced Oil Recovery Conference, Kuala Lumpur, Malaysia,2-4 July Svorstøl, I, Vassenden, F, and Mannhardt, K, “Laboratory Studies for design of a Foam Pilot in theSnorre Field,” SPE paper 35400 presented at the SPE/DOE Improved Oil Recovery Symposium, Tulsa,OK (1996)Szlendak, S M, Nguyen, N, and Nguyen, Q P,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 of Low-Tensio-GasFlooding for Improved Oil Recovery in Tight Formations,” SPE Journal 18, 851–866 (2013)Tang, G Q, and Kovscek, A R, “Trapped Gas Fraction During Steady-State Foam Flow,” TransportPorous Media 65 287–307 (2006)Yin, G, Grigg, R B and Yi, S, “Oil Recovery and Surfactant Adsorption During CO2 FoamFlooding,” SPE paper 19787 presented at the Offshore Technology Conference, Houston, Texas, Zhou, W, Dong, M, and Wang, X, “Polymer/Gel Enhanced Foam Flood for Improving Post-Waterflood Heavy Oil Recovery,” SPE paper 165430 presented at the SPE Heavy Oil Conference Canada,Calgary, Alberta, Canada, 11-15 June ROSSEN的,对,“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泡沫,“R·K·普鲁多姆和S Khan,主编,泡沫:理论,测量和应用,德克尔,纽约,1996,页413–464。施拉姆,LL,泡沫:在石油工业中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进展化学。美国化学学会,华盛顿,DC,1994。simjoo,M,和zitha,P J,“油在多孔泡沫的产生和传播的影响媒体,“SPE 165271,在SPE提高采收率会议,吉隆坡,马来西亚,七月2-4日2013。svorstøL,I,瓦森嫩,F,和曼哈特,K,“在一个泡沫的导频设计的实验室研究孤场,“SPE论文35400在SPE/DOE提高采收率座谈会,塔尔萨,好(1996)。茨兰达克,SM,阮,阮,,,,问:体育,“低压气体的实验研究在提高石油采收率在致密地层驱油,“SPE杂志18,851,866(2013)–。问:唐,G,和Kovscek,A R,“被困气体组分稳态泡沫流动过程中,“运输多孔介质65 287 307(2006)–。阴,G,格里格,R B彝族,“在美国,CO2泡沫驱油和表面活性剂的吸附驱,“SPE论文19787在近海技术会议,休斯敦,德克萨斯,2009。周,W,东,M,和王,X,“聚合物/凝胶泡沫驱提高增强后的—注水采油,“SPE论文165430在SPE重油大会加拿大,卡尔加里,阿尔伯塔,加拿大,六月11-15号2013。

当今,化学的发展非常迅速。在20世纪发现和人工合成的化合物的种类是2285万多种,是此之前发现的所有化合物总数的41倍强。但“化学家太谦虚”,20世纪化学取得的辉煌成就,并未获得社会应有的认可。1 化学所面临的挑战1 化学的形象正在被与其交叉的学科的巨大成功所埋没化学是一门中心科学,化学与生命、材料等八大朝阳科学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产生了许多重要的交叉学科,但化学作为中心学科的形象反而被其交叉学科的巨大成就所埋没。化学这门重要的中心科学(central science)反而被社会看作是伴娘科学(bridesmaid science)而不受重视。2 化学正被各种各样的环境污染问题所困扰 化学的发展在不断促进人类进步的同时,在客观上使环境污染成为可能,但是起决定性的是人的因素,最终要靠人们的认识不断提升来解决这个问题。一些著名的环境事件多数与化学有关,诸如臭氧层空洞、白色污染、酸雨和水体富营养化等;另一方面把所有的环境问题都归结为化学的原因,显然是不公平的,比如森林锐减、沙尘暴和煤的燃烧等。这当然与化学没有树立好自己的品牌有关系,在最早的化学工艺流程里面,根本没有把废气和废渣的处理纳入考虑范围,因此很多化学工艺都是会带来环境污染的。现在,有些人把化学和化工当成了污染源。人们开始厌恶化学,进而对化学产生了莫名其妙的恐惧心理,结果造成凡是有“人工添加剂”的食品都不受欢迎,有些化妆品厂家也反复强调本产品不含有任何“化学物质”。事实上,这些是对化学的偏见,监测、分析和治理环境的却恰恰是化学家。2 绿色化学是应对挑战的必然 科学不但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还要保护世界。化学也如此,为了应对化学所面临的挑战,提倡绿色化学是刻不容缓。1 绿色化学的概念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或清洁化学,是指化学反应和过程以“原子经济性”为基本原则,即在获取新物质的化学反应中充分利用参与反应的每个原料原子,在始端就采用实现污染预防的科学手段,因而过程和终端均为零排放和零污染,是一门从源头阻止污染的化学。绿色化学不同于环境保护,绿色化学不是被动地治理环境污染,而是主动的防止化学污染,从而在根本上切断污染源,所以绿色化学是更高层次的环境友好化学。2绿色化学的产生及其背景当今,可持续发展观是世人普遍认同的发展观。它强调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永续发展。绿色化学正是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在1984年,美国环保局(EPA)提出“废物最小化”,这是绿色化学的最初思想。1989年,美国环保局又提出了“污染预防”的概念。 1990年,美联邦政府通过了“防止污染行动”的法令,将污染的防止确立为国策,该法案条文中第一次出现了“绿色化学”一词。1992年,美国环保局又发布了“污染预防战略”。1995年,美国政府设立了“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1999年英国皇家化学会创办了第一份国际性《绿色化学》杂志,标志着绿色化学的正式产生。我国也紧跟世界化学发展的前沿,在1995年,中国科学院化学部确定了《绿色化学与技术》的院士咨询课题。 3 绿色化学的核心内容原子经济性是绿色化学的核心内容,这一概念最早是1991年美国Stanford大学的著名有机化学家Trost(为此他曾获得了1998年度的“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的学术奖)提出的,即原料分子中究竟有百分之几的原子转化成了产物。理想的原子经济反应是原料分子中的原子百分之百地转变成产物,不产生副产物或废物,实现废物的“零排放”。他用原子利用率衡量反应的原子经济性,认为高效的有机合成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料分子的每一个原子,使之结合到目标分子中。绿色化学的原子经济性的反应有两个显著优点:一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原料,二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废物的排放。原子利用率的表达式是: 原子利用率= (预期产物的式量/反应物质的式量之和)×100% 如无公害氧化剂过氧化氢的制备可采用乙基蒽醌法,即由氢和氧在2-乙基蒽醌和Pd为催化剂作用下直接合成,2-乙基蒽醌复出并可循环使用。此反应原子利用率为100%,体现了原子经济性,减少废物的生成和排放,是典型的零排放例子。4 绿色化学的12项原则和5R原则为了简述了绿色化学的主要观点,PTAnastas和JCWaner曾提出绿色化学的12项原则,这12项原则对我们今后从事绿色化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Ⅰ.防止——防止产生废弃物要比产生后再去处理和净化好得多。 Ⅱ.讲原子经济——应该设计这样的合成程序,使反应过程中所用的物料能最大限度地进到终极产物中。 Ⅲ.较少有危害性的合成反应出现——无论如何要使用可以行得通的方法,使得设计合成程序只选用或产出对人体或环境毒性很小最好无毒的物质。 Ⅳ.设计要使所生成的化学产品是安全的——设计化学反应的生成物不仅具有所需的性能,还应具有最小的毒性。 Ⅴ.溶剂和辅料是较安全的——尽量不同辅料(如溶剂或析出剂)当不得已使用时,尽可能应是无害的。 Ⅵ.设计中能量的使用要讲效率——尽可能降低化学过程所需能量,还应考虑对环境和经济的效益。合成程序尽可能在大气环境的温度和压强下进行。 Ⅶ.用可以回收的原料——只要技术上、经济上是可行的,原料应能回收而不是使之变坏。Ⅷ.尽量减少派生物——应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多余的衍生反应(用于保护基团或取消保护和短暂改变物理、化学过程),因为进行这些步骤需添加一些反应物同时也会产生废弃物。 Ⅸ.催化作用——催化剂(尽可能是具选择性的)比符合化学计量数的反应物更占优势。 Ⅹ.要设计降解——按设计生产的生成物,当其有效作用完成后,可以分解为无害的降解产物,在环境中不继续存在。 Ⅺ.防止污染进程能进行实时分析——需要不断发展分析方法,在实时分析、进程中监测,特别是对形成危害物质的控制上。 Ⅻ.特别是从化学反应的安全上防止事故发生——在化学过程中,反应物(包括其特定形态)的选择应着眼于使包括释放、爆炸、着火等化学事故的可能性降至最低。 为了更明确的表述绿色化学在资源使用上的要求,人们又提出了5R理论:Ⅰ.减量——Reduction 减量是从省资源少污染角度提出的。减少用量、在保护产量的情况下如何减少用量,有效途径之一是提高转化率、减少损失率。②减少“三废”排放量。主要是减少废气、废水及废弃物(副产物)排放量,必须排放标准以下。Ⅱ.重复使用——Reuse 重复使用这是降低成本和减废的需要。诸如化学工业过程中的催化剂、载体等,从一开始就应考虑有重复使用的设计。Ⅲ.回收——Recycling 回收主要包括:回收未反应的原料、副产物、助溶剂、催化剂、稳定剂等非反应试剂。 Ⅵ.再生——Regeneration 再生是变废为宝,节省资源、能源,减少污染的有效途径。它要求化工产品生产在工艺设计中应考虑到有关原材料的再生利用。 Ⅴ.拒用——Rejection 拒绝使用是杜绝污染的最根本办法,它是指对一些无法替代,又无法回收、再生和重复使用的毒副作用、污染作用明显的原料,拒绝在化学过程中使用。3 绿色化学的发展前景1反应原料的绿色化 即反应原料符合5R原则。2原子经济性反应 在基本有机原料的生产中,已有一些原子经济性反应的典范,如丙烯氢甲酰化制丁醛、甲醇羰化制醋酸和从丁二烯和氢氰酸合成己二腈等。3高效合成法 不涉及分离高效的的多步合成无疑是洁净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反应的选择性———定向合成 如不对称合成。环境友好催化剂 例如在正己烷的裂解反应中,固体酸SiO2-AlCl3比普通AlCl3具有更好的选择性,更小的腐蚀性。物理方法促进化学反应 如微波引发和促进Diels Alder反应、Claisen重排、缩合等许多重要的有机反应。酶促有机化学反应 酶促有机化学反应有高效性、选择性、反应条件温和和自身对环境友好等特点。8溶剂 化学污染不仅来源于原料和产品,而且与反应介质、分离和配方中使用的溶剂有关,有毒挥发性溶剂替代品的研究是绿色化学的重要研究方向。如超临界流体、水相有机合成和室温熔盐溶剂等。计算机辅助绿色化学设计和模拟 在化学化工领域,计算机已广泛用于构效分析、结构解析、反应性预测、故障诊断及控制等许多方面。无疑,计算机在寻找符合绿色化学原则的最佳反应路线、化工过程最优化、产品设计等方面推动了绿色化学的更快发展。10环境友好产品 如可降解塑料、环境友好农药、绿色燃料、绿色涂料和CFCs替代物等。绿色化学为化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21世纪化学必将大有可为。浅谈绿色化学摘 要 建立绿色化学的根本目的是从节约资源和防止污染的观点出发,重新审视和改革传统化学,从而使我们对环境的治理可以从治标转向治本。为此,工业、农业、日常生活等采用无毒、无害并可循环使用的物料,化学反应的绿色化,是从“本”治理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当今,化学的发展非常迅速。在20世纪发现和人工合成的化合物的种类是2285万多种,是此之前发现的所有化合物总数的41倍强。但“化学家太谦虚”,20世纪化学取得的辉煌成就,并未获得社会应有的认可。关键词 绿色化学 环境保护 生物技术 前言 人类正面临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环境危机,由于人口急剧的增加,资源的消耗日益扩大,人均耕地、淡水和矿产等资源占有量逐渐减少,人口与资源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环保问题就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化学工业及相关产业,在为创造人类的物质文明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在生产活动中不断排放出大量有毒物质,化学工业也为环境和人类的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发达国家对环境的治理,已开始从治标,即从末端治理污染转向治本,即开发清洁工业技术,消减污染源头,生产环境友好产品。“绿色技术”已成为21世纪化工技术与化学研究的热点和重要科技前沿。 化学可以粗略地看作是研究从一种物质向另一种物质转化的科学。传统的化学虽然可以得到人类需要的新物质,但是在许多场合中却既未有效地利用资源,又产生大量排放物,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绿色化学则是更高层次的化学,它的主要特点是“原子经济性”,即在获得物质的转化过程中充分利用每个原料原子,实现“零排放”,因此既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又不产生污染。传统化学向绿色化学的转变可以看作是化学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绿色化学可以变废为宝,可使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绿色化学已在全世界兴起,它对我国这样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1 采用无毒、无害并可循环使用的新物料1 原料选择 工业化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许多新物料,它们在不断改善人类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带来大量生活废物,使人类的生活环境迅速恶化。为了既不降低人类的生活水平,又不破坏环境,我们必须研制并采用对环境无毒无害又可循环使用的新物料。 以塑料为例,据统计,到1989年美国在包装上使用的塑料就超过43亿kg(20世纪90年代数量进一步上升),打开包装后即被抛弃,这些塑料废物破坏环境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问题:掩埋它们将永久留在土地里中;焚烧它们会放出剧毒。 我国也大量使用塑料包装,而且在农村还广泛地使用塑料大棚和地膜,造成的“白色污染”也越来越严重。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研制可以自然分解或生物降解的新型塑料,目前国际上已有一些成功的方法,例如:光降解塑料和生物降解塑料。前者已经投入生产。光生物双降解塑料研究是我国“八五”科技攻关的一个重大项目,已取得一些进展。2 溶剂的选择 大量的与化学制造相关的污染问题不仅来源于原料和产品,而且源自在其制造过程中使用的物质。最常见的是在反应介质,分离和配方中所用的溶剂。在传统的有机反应中,有机溶剂是最常用的反应介质,这主要是因为它们能较好地溶解有机化合物。但有机溶剂的毒性和难以回收又使之成为对环境有害的因素。因此,在无溶剂存在下进行的有机反应,用水作反应介质,以及超临界流体作反应介质或萃取溶剂将成为发展洁净合成的重要途径。1 固相反应 固相化学反应实际上是在无溶剂化作用的新颖化学环境下进行的反应,有时可比溶液反应更为有效并达到更好的选择性。它是避免使用挥发性溶剂的一个研究动向。2 以水为溶剂的反应 由于大多数有机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性差,而且许多试剂在水中会分解,因此一般避免用水作反应介质。但水作为反应溶剂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因为水是地球上自然丰度最高的“溶剂”,价廉、无毒、不危害环境。此外水溶剂特有的疏水效用对一些重要有机转化是十分有益的,有时可提高反应速率和选择性,更何况生命体内的化学反应大多是在水中进行的。水相有机合成在有机金属类反应,水相Lewis酸催化的反应现都已取得较大进展。因此在某些有机化学反应中,开发利用以水作溶剂是大有可为的。3 超临界流体作为有机溶剂 超临界流体是指超临界温度及超临界压力下的流体,是一种介于气态与液态之间的流体。在无毒无害溶剂的研究中,最活跃的研究项目是开发超临界流体(SCF),特别是超临界CO2作溶剂。超临界CO2是指温度和压力在其临界点(10℃,7 79KPa)以上的CO2流体。它通常具有流体的密度,因而有常规常态溶剂的溶解度;在相同条件下,它又具有气体的粘度,因而又具有很高的传质速度。而且,由于具有很大的可压缩性,流体的密度,溶剂溶解度和粘度等性能可由压力和温度的变化来调节。其最大优点是无毒、不可燃、价廉等。3 催化剂的选择 许多传统的有机反应用到酸、碱液体催化剂。如烃类的烷基化反应一般使用氢氟酸、硫酸、三氯化铝等液体酸做催化剂,这些液体酸催化剂的共同缺点是:对设备腐蚀严重,对人身危害和产生废渣污染环境。为了保护环境,多年来人们从分子筛、杂多酸、超强酸等新催化材料入手,大力开发固体酸做为烷基催化剂。其中采用新型分子筛催化剂的乙苯液相烃化技术较为成熟,这种催化剂选择性高,乙苯收率超过6%,而且催化剂寿命长。 2 化学反应的绿色化 为了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合成效率成了当今合成方法学研究中关注的焦点。合成效率包括两方面,一是选择性(化学、区域、非对映体和对映体选择性),另一个就是原子经济性,即原料分子中究竟有百分之几的原子转化为产物,理想的原子经济反应是原料分子中的原子百分之百的转变为产物,不产生副产物或废弃物,实现废物的“零排放”。为此,化学化工工作者在设计合成路线时,要减少“中转”、增加“直快”、“特快”,更加经济合理地利用原料分子中的每一个原子,减少中间产物的形成,少用或不用保护基或离去基,避免副产物或废弃物的产生。实现原子经济反应的有效手段很多,在些不作赘述。 3 生物技术的应用 生物科学是当代科学的前沿。生物技术是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化工是21世纪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它将成为创造巨大社会财富的重要产业体系。采用生物技术已在能源、采油、采矿、肥料、农药、蛋白质、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催化剂、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精细化学品的制造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从发展绿色化学的角度出发,它最大的特点和魅力就在节约能源和易于实现无污染生产而且可以实现用一般化工技术难以实现的化工过程,其产品常常又具有特殊性能。因此,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倍受青睐。 绿色化学是人类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绿色化学的根本目的是从节约资源和防止污染的观点来重新审视和改革传统化学,从而使我们对环境的治理可以从治标中转向治本。绿色化学的发展不仅将对环境保护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将为我国的企业与国际接轨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朱清时 绿色化学和新的产业革命[J] 现代化工,1998(6) 闵思泽 环境友好石油炼制技术的发展[J]化学进展,1998(1) 黄培强 绿色合成:一个逐步形成的学科前沿[J] 化学进展,1998(4) 高兆林, 谭丕亨 绿色化学浅说[J] 山东化工,1999(2)[王恩举漫谈绿色化学.大学化学,2002,(4) 徐光宪今日化学何去何从?大学化学,2003,(1) 董昌耀,杨世忠.中学绿色化学教育实施策略探讨,化学教育 2002来

表面活性剂论文参考文献

可去知网找,自己不会找的话,我baidu空间里找论文的去处和步骤

表面活性剂在化妆品中的应用摘要:论述了表面活性剂的功能,如润湿、分散、乳化、增溶、起泡、消泡和洗涤去污等功能,以及在化妆品中的作用。介绍了表面活性剂和化妆品的分类情况,化妆品的原料以及化妆品对表面活性剂的要求。详细介绍了化妆品中常用的几种表面活性剂。对化妆品中用的表面活性剂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关键词:表面活性剂;化妆品;功能;应用表面活性剂在化妆品中的主要功能包括乳化、分散、增溶、起泡、清洗、润滑和柔软等。表面活性剂在化妆品中具有广泛的用途,起着重要的作用。化妆品中所利用的表面活性剂的性能不仅仅是其单一的性能,而是利用其多种性能,因此,表面活性剂是化妆品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原料,广泛应用于化妆品中。化妆品是指以涂抹、喷、洒或者其他类似方法,施于人体(皮肤、毛发、指趾甲和口唇齿等),以达到清洁、保养、美化、修饰和改变外观,或者修正人体气味,保持良好状态为目的的产品。目前,化妆品的发展趋势是向疗效性、功能性和天然性方向发展。1表面活性剂的分类表面活性剂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根据表面活性剂的来源进行分类,通常把表面活性剂分为合成表面活性剂、天然表面活性剂和生物表面活性剂三大类。1合成表面活性剂合成表面活性剂是指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通过化学方法合成制备的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在性质上的差异,除与烃基的大小和形状有关外,主要与亲水基团类型有关。一般以亲水基团的结构为依据来分类,按亲水基团是否带电可将表面活性剂分为离子型和非离子型两大类,其中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又分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2天然表面活性剂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对以石油为基本原料的表面活性剂工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引起人们对能源消耗、工艺生产过程、生态学和石油制品安全性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从而引发了以天然油脂为原料生产表面活性剂的重大变革。由于生物新技术的应用,油脂分离精制技术的发展,植物油脂品种的改良及增产,使得大量获得价格较低的高纯度的天然油脂成为可能,新的抗氧化剂的开发成功,解决了天然油脂腐败变质的问题,再加上人们对安全及环保意识的提高,以油脂为原料的天然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目前在天然油脂中最受重视的要数棕榈油和棕榈仁油。3生物表面活性剂生物表面活性剂是指由细菌、酵母和真菌等多种微生物产生的具有表面活性剂特征的化合物。用微生物生产表面活性剂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国际生物工程领域中研究的新课题。用微生物制取生物表面活性剂可以得到许多难以用化学方法合成的产物,在结构中引进了新的化学基团,而制得的产物易于被生物完全降解,无毒性,在生态学上是安全的。生物表面活性剂根据其亲水基的不同可分为糖脂系、酰基缩氨酸系、磷脂系、脂肪酸系和高分子表面活性剂五类。2表面活性剂的功能表面活性剂是一类具有多种功能的精细化学品,表面活性剂具有润湿、分散、乳化、增溶、起泡、消泡和洗涤去污等多种功能。当液体与固体表面接触时,气体被排斥,原来的固-气界面消失,代之以固-液界面,这种现象称为润湿。从普遍意义而言,润湿是一种流体被另一种流体自表面取代的过程。通常把一种物质的颗粒或液滴以及微小的形态分散到另一介质中的过程叫分散。所得到的均匀、稳定的体系叫分散体。乳化是一种液体以微小液滴或液晶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不相混溶的液体介质中形成的具有相当稳定性的多相分散体系的过程。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形成胶束后,具有能使不溶或微溶于水的有机化合物的溶解度显著增大的能力,且溶液呈透明状,这种作用称为增溶作用。由液体薄膜或固体薄膜隔离开的气泡聚集体称为泡沫,可分为液体泡沫和固体泡沫。在液体泡沫中,液体和气体的界面起主要作用。一般地说,当表面张力低,膜的强度高时,不论是稳定泡沫还是不稳定泡沫,起泡力都较好。溶液的黏度对泡沫稳定在两方面起作用:一方面是增强泡沫液膜的强度;另外,表面黏度大,膜液体不易流动排出,延缓了液膜破裂,而增强了泡沫的稳定性。消泡作用分为破泡和抑泡两种。具有破泡能力的物质称为破泡剂。有效的消泡剂既要能迅速破泡,又要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防止泡沫生成。洗涤去污作用是表面活性剂应用最广泛、最具有实用意义的基本特性。洗涤去污过程是极为复杂的,与污垢种类、基本性能、表面活性剂和助剂的种类和结构密切相关,而其过程又是多种表面现象,如吸附、润湿、渗透、乳化、分散、泡沫和增溶等在不同情况下的综合效应。3化妆品的分类化妆品能对人体面部、皮肤表面、毛发和口腔起清洁保护和美化作用。化妆品的品种多种多样,分类方式也各不相同。按使用部位可分为:皮肤用化妆品、毛发用化妆品、指甲用化妆品和口腔用化妆品。按使用目的可分为:洁净用化妆品、基础保护化妆品、美容化妆品和芳香制品,还可根据化妆品本身的剂型分类。4化妆品的原料制造化妆品所用的原料有很多种,据统计大概有3 000多种。根据化妆品原料在化妆品中所含比例的大小,可分为基质原料和配合原料。基质原料是调配各种化妆品的主体,也成为基础原料。膏霜类的油脂,香粉类的滑石粉等均属基质原料;配合原料是用来改善化妆品的某些性质和赋予色、香等的辅助原料,如膏霜中的乳化剂、抗氧化剂和防腐剂等均属配合原料。配合原料在化妆品中的比例虽小,但对化妆品的质量影响却很大。它们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某一种原料在化妆品中起着基质原料的作用,而在另一化妆品中可能仅起着辅助原料的作用。1基质原料1)油脂类油脂是组成膏霜类化妆品的基本原料,主要起护肤、柔滑和滋润等作用。脂肪酸甘油酯是组成动植物油脂的主要成分,在常温下呈液态的称为油,呈固态的称为脂。根据来源又可分为植物性油脂和动物性油脂。植物性油脂包括椰子油、橄榄油、蓖麻籽油、杏仁油、花生油、大豆油和棕榈油等。动物油脂包括牛油、猪油、貂油和海龟油等。这些动植物油脂加氢后的产物称为硬化油。在化妆品中常用的硬化油有:硬化椰子油、硬化牛脂、硬化蓖麻油和硬化大豆油等。2)蜡类蜡是高碳脂肪酸和高碳脂肪醇所组成的酯。在化妆品中主要作为固定剂,增加化妆品的稳定性,调节其黏度,提高液体油的熔点,使用时对皮肤产生柔软的效果。依据来源的不同,蜡类也可分为植物性蜡和动物性蜡。植物性蜡包括巴西棕榈蜡、霍霍巴蜡和小烛树蜡等。动物蜡类包括蜂蜡、羊毛脂蜡、鲸油和虫蜡等。3)高碳烃类用于化妆品原料中的烃类主要包括烷烃和烯烃,它们在化妆品中的主要作用是其溶解作用,净化皮肤表面,还能在皮肤表面形成憎水性油膜,来抑制皮肤表面水分的蒸发,提高化妆品的功效。在化妆品中用的主要包括角鲨烷、凡士林、液体石蜡和固体石蜡等。4)粉类粉类是组成香粉、爽身粉、胭脂、牙粉和牙膏等粉类化妆品的基质原料。一般是不溶于水的固体,经

表面活性剂文献

第1章 表面活性剂概述1 表面活性剂发展历史2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与分类1 表面活性剂分子的双亲结构2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3 表面活性剂的主要品种1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2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3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5 特种表面活性剂参考文献第2章 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1 表面活性剂的溶解性1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临界溶解温度2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浊点3 表面活性剂在非水溶剂中的溶解性2 表面活性剂的溶液性质1 分子有序组合体2 胶束的结构与性质3 临界胶束浓度4 液晶5 囊泡3 表面活性剂的润湿作用1 润湿2 接触角和润湿方程3 润湿作用4 表面活性剂的乳化作用1 影响乳状液稳定性的因素2 乳化剂的选择原则5 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6 表面活性剂的分散作用7 表面活性剂的发泡与消泡作用1 发泡作用2 消泡作用8 表面活性剂的洗涤去污作用1 洗涤过程2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与洗涤作用的关系9 表面活性剂的柔软和抗静电作用1 柔软平滑作用2 抗静电作用1 0表面活性剂的杀菌作用参考文献第3章 表面活性剂在电子与信息技术领域中的应用1 表面活性剂在半导体集成电路制造中的应用1 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制造工艺2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2 表面活性剂在影像材料中的应用1 影像材料的生产工艺2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3 表面活性剂在电子陶瓷加工中的应用1 电子陶瓷的生产工艺2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4 表面活性剂在磁记录材料中的应用1 磁记录材料的生产工艺2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参考文献第4章 表面活性剂在生物工程和医药技术领域中的应用1 表面活性剂在生物工程中的应用1 发酵促进剂2 反胶束萃取2 表面活性剂在医药技术中的应用1 表面活性剂在药物提取中的应用2 表面活性剂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3 表面活性剂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4 表面活性剂在药物剂型中的应用3 表面活性剂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1 表面活性剂在仿生膜中的应用2 表面活性剂在消毒杀菌剂中的作用参考文献第5章 表面活性剂在新材料领域中的应用1 表面活性剂在多孔材料中的应用1 多孔材料的合成方法2 表面活性剂在介孔材料合成中的应用3 表面活性剂在多级孔材料合成中的应用2 表面活性剂在纳米材料中的应用1 纳米材料的分类及合成2 表面活性剂在纳米材料合成中的应用3 表面活性剂在纳米材料表面修饰中的应用3 表面活性剂在其他材料加工中的应用1 表面活性剂在电镀中的应用2 表面活性剂在皮革材料加工中的应用参考文献第6章 表面活性剂在现代农业技术领域中的应用1 表面活性剂在农药加工和使用中的应用1 表面活性剂在农药加工中的应用2 表面活性剂在农药使用中的作用2 表面活性剂在化肥生产中的应用1 表面活性剂的抗黏结和防结块作用2 表面活性剂在化肥生产中的其他作用3 表面活性剂在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1 表面活性剂在有机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2 表面活性剂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4 表面活性剂在农业节水中的应用1 水分蒸发抑制剂2 液体地膜5 表面活性剂在种衣剂中的应用参考文献第7章 表面活性剂在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领域中的应用1 表面活性剂在燃料电池中的应用1 燃料电池的分类2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2 表面活性剂在水煤浆中的应用1 水煤浆概述2 水煤浆添加剂3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3 表面活性剂在乳化燃油中的应用1 燃油乳化原理及工艺2 表面活性剂在乳化、微乳汽油中的应用3 表面活性剂在乳化、微乳柴油中的应用4 表面活性剂在三次采油中的应用1 表面活性剂在三次采油中的作用机理2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参考文献第8章 表面活性剂在环境保护新技术领域中的应用1 表面活性剂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1 表面活性剂在液膜分离技术中的应用2 表面活性剂在胶束强化超滤处理技术中的应用3 表面活性剂在混凝处理技术中的应用4 表面活性剂在浮选(气浮)处理技术中的应用5 表面活性剂在其他处理技术中的应用2 表面活性剂在废气处理中的应用1 表面活性剂在工业有机废气处理中的应用3 表面活性剂在烟气湿法脱硫除尘中的应用3 表面活性剂在大气除尘技术中的应用1 矿山采掘面喷洒表面活性剂水液湿式除尘2 表面活性剂用于煤层注水预湿除尘3 表面活性剂用于矿物加工、转载点等处的泡沫除尘4 表面活性剂用于爆破尘毒的防治5 表面活性剂在矿山运输路面防尘中的应用4 表面活性剂在环境污染物分析中的应用1 表面活性剂在环境污染物样品分离和富集中的应用2 表面活性剂在环境污染物光化学分析中的应用3 表面活性剂在环境污染物电化学分析中的应用4 表面活性剂在环境污染物色谱分析中的应用参考文献第9章 表面活性剂在其他技术领域中的应用1 表面活性剂在新型分离技术中的应用1 胶束色谱2 膜分离技术3 萃取分离4 泡沫分离2 表面活性剂在成型加工中的应用1 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2 陶瓷成型加工中的应用3 金属粉末注射成型中的应用4 熔模精密铸造中的应用3 表面活性剂在核工业中的应用1 溶浸采矿中的应用2 从铀矿石浸出液中提取铀3 铀化合物精制中的应用4 表面活性剂在核燃料分析中的应用5 核设施与人体的放射性污染去污6 表面活性剂在放射性污染物的处理中的应用4 表面活性剂在选矿工业中的应用1 起泡剂2 捕收剂3 调整剂参考文献

中国表面活性剂网,上面好多介绍各种表面活性剂的文献。

接触氯化钠一九六小时内并没有死亡发生,小鱼最初表现出过度兴奋和过度换气,约10小时后恢复到正常状态。在这些毒性试验中没有观察到非致死的效应例如兴奋抑制,变黑的鱼背,呼吸的减弱。表1表示的是经短期氟化物毒性生物测定分析的水质参数值。所有数值都处于适合水生生物的水质标准(美国环境署,1986)以内。在开始时未检出氨和亚硝酸盐含量,也没有在生物测定时发现氟化盐的沉淀。每个鳟鱼物种在经过氟的毒性测试的平均干重( 60 * C 24小时)是9 - & 9毫克(O mykiss) 和6 9毫克(S truttafario) 死亡率的百分比,和氟化物,钠和电导率的均值

表面活性剂文献ppt

这应该是作者编的一个化学代号,不根本查不到的。现在很多文献都把一些重要的原料编上自己命名的代号,为的就是不让别人知道,技术保密。当然,有时也是故弄玄虚,根本没有的原料,起上个代号,故作高深,这种情况我也经常见到。现在的文献资料很多出于功利的目的,根本没什么实质性内容,仅做参考。

表面活性剂是一类易于富集于界面、并对界面性质及相关工艺过程产生明显影响的物质。从发展历史看,表面活性剂源于洗涤剂,但随着技术发展而脱离了洗涤剂,形成了独立的工业。随着表面活性剂的发展和整体工业水平的提高,表面活性剂已从日常生活中的家用洗涤与个人保护用品,进入了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和国家支柱产业,它是一种负载“功能”型化工材料,可有效地改进相关行业的生产工艺,提高效率,改善产品质量、节约能源和改善环境,起着被誉为“工业味精”的助剂作用。20世纪80年代中期,诺贝尔奖得主Gilles de Gennes在其陈述中这样写道:“没有了表面活性剂,我们对于工业上90%的问题都无能为力。”这是对当时和现在状态的一个真实反映。自20世纪后期起,以信息技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为重点的高技术产业迅速发展成长,已经成为体现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先导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建立了包括航空航天、核能、微电子和计算机、生物工程、光电子及通信工程、海洋资源开发、新材料、自动化、精密仪器仪表等工业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表面活性剂在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成为高新技术产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助剂。本书重点介绍了表面活性剂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应用情况。全书共分9章。第1章介绍了表面活性剂的概念、结构和基本分类;第2章简要介绍了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能及应用性能;第3章详细介绍了表面活性剂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中的应用;第4章详细介绍了表面活性剂在生物工程和医药技术领域的应用;第5章重点介绍了表面活性剂在新材料领域中的应用;第6章叙述了表面活性剂在现代农业及农用化学品中的应用;第7章介绍了表面活性剂在新能源和高效节能技术中的应用;第8章介绍了表面活性剂在环境保护新技术领域中的应用;第9章叙述了表面活性剂的在其他技术领域中的应用。本书第1章和第2章由王军编写,第3章、第5章和第7章由杨许召编写,第4章由韩富编写,第6章由王军和李妮妮共同编写,第8章和第9章由雷万学编写,全书由王军教授统编定稿。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国内外众多表面活性剂研究的专著和文献,在此谨向这些专著和文献的作者表示感谢。同时化学工业出版社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和敬意。高新技术发展迅速,涉及学科众多。作者尽可能地使本书系统、完整和新颖,但受资料来源和编者水平所限,书中定有许多缺陷和不足,恳请读者批评指正,不吝赐教。

第1章 表面活性剂概述1 表面活性剂发展历史2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与分类1 表面活性剂分子的双亲结构2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3 表面活性剂的主要品种1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2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3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5 特种表面活性剂参考文献第2章 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1 表面活性剂的溶解性1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临界溶解温度2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浊点3 表面活性剂在非水溶剂中的溶解性2 表面活性剂的溶液性质1 分子有序组合体2 胶束的结构与性质3 临界胶束浓度4 液晶5 囊泡3 表面活性剂的润湿作用1 润湿2 接触角和润湿方程3 润湿作用4 表面活性剂的乳化作用1 影响乳状液稳定性的因素2 乳化剂的选择原则5 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6 表面活性剂的分散作用7 表面活性剂的发泡与消泡作用1 发泡作用2 消泡作用8 表面活性剂的洗涤去污作用1 洗涤过程2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与洗涤作用的关系9 表面活性剂的柔软和抗静电作用1 柔软平滑作用2 抗静电作用1 0表面活性剂的杀菌作用参考文献第3章 表面活性剂在电子与信息技术领域中的应用1 表面活性剂在半导体集成电路制造中的应用1 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制造工艺2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2 表面活性剂在影像材料中的应用1 影像材料的生产工艺2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3 表面活性剂在电子陶瓷加工中的应用1 电子陶瓷的生产工艺2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4 表面活性剂在磁记录材料中的应用1 磁记录材料的生产工艺2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参考文献第4章 表面活性剂在生物工程和医药技术领域中的应用1 表面活性剂在生物工程中的应用1 发酵促进剂2 反胶束萃取2 表面活性剂在医药技术中的应用1 表面活性剂在药物提取中的应用2 表面活性剂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3 表面活性剂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4 表面活性剂在药物剂型中的应用3 表面活性剂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1 表面活性剂在仿生膜中的应用2 表面活性剂在消毒杀菌剂中的作用参考文献第5章 表面活性剂在新材料领域中的应用1 表面活性剂在多孔材料中的应用1 多孔材料的合成方法2 表面活性剂在介孔材料合成中的应用3 表面活性剂在多级孔材料合成中的应用2 表面活性剂在纳米材料中的应用1 纳米材料的分类及合成2 表面活性剂在纳米材料合成中的应用3 表面活性剂在纳米材料表面修饰中的应用3 表面活性剂在其他材料加工中的应用1 表面活性剂在电镀中的应用2 表面活性剂在皮革材料加工中的应用参考文献第6章 表面活性剂在现代农业技术领域中的应用1 表面活性剂在农药加工和使用中的应用1 表面活性剂在农药加工中的应用2 表面活性剂在农药使用中的作用2 表面活性剂在化肥生产中的应用1 表面活性剂的抗黏结和防结块作用2 表面活性剂在化肥生产中的其他作用3 表面活性剂在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1 表面活性剂在有机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2 表面活性剂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4 表面活性剂在农业节水中的应用1 水分蒸发抑制剂2 液体地膜5 表面活性剂在种衣剂中的应用参考文献第7章 表面活性剂在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领域中的应用1 表面活性剂在燃料电池中的应用1 燃料电池的分类2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2 表面活性剂在水煤浆中的应用1 水煤浆概述2 水煤浆添加剂3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3 表面活性剂在乳化燃油中的应用1 燃油乳化原理及工艺2 表面活性剂在乳化、微乳汽油中的应用3 表面活性剂在乳化、微乳柴油中的应用4 表面活性剂在三次采油中的应用1 表面活性剂在三次采油中的作用机理2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参考文献第8章 表面活性剂在环境保护新技术领域中的应用1 表面活性剂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1 表面活性剂在液膜分离技术中的应用2 表面活性剂在胶束强化超滤处理技术中的应用3 表面活性剂在混凝处理技术中的应用4 表面活性剂在浮选(气浮)处理技术中的应用5 表面活性剂在其他处理技术中的应用2 表面活性剂在废气处理中的应用1 表面活性剂在工业有机废气处理中的应用3 表面活性剂在烟气湿法脱硫除尘中的应用3 表面活性剂在大气除尘技术中的应用1 矿山采掘面喷洒表面活性剂水液湿式除尘2 表面活性剂用于煤层注水预湿除尘3 表面活性剂用于矿物加工、转载点等处的泡沫除尘4 表面活性剂用于爆破尘毒的防治5 表面活性剂在矿山运输路面防尘中的应用4 表面活性剂在环境污染物分析中的应用1 表面活性剂在环境污染物样品分离和富集中的应用2 表面活性剂在环境污染物光化学分析中的应用3 表面活性剂在环境污染物电化学分析中的应用4 表面活性剂在环境污染物色谱分析中的应用参考文献第9章 表面活性剂在其他技术领域中的应用1 表面活性剂在新型分离技术中的应用1 胶束色谱2 膜分离技术3 萃取分离4 泡沫分离2 表面活性剂在成型加工中的应用1 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2 陶瓷成型加工中的应用3 金属粉末注射成型中的应用4 熔模精密铸造中的应用3 表面活性剂在核工业中的应用1 溶浸采矿中的应用2 从铀矿石浸出液中提取铀3 铀化合物精制中的应用4 表面活性剂在核燃料分析中的应用5 核设施与人体的放射性污染去污6 表面活性剂在放射性污染物的处理中的应用4 表面活性剂在选矿工业中的应用1 起泡剂2 捕收剂3 调整剂参考文献

表面活性剂英文文献

这应该是作者编的一个化学代号,不根本查不到的。现在很多文献都把一些重要的原料编上自己命名的代号,为的就是不让别人知道,技术保密。当然,有时也是故弄玄虚,根本没有的原料,起上个代号,故作高深,这种情况我也经常见到。现在的文献资料很多出于功利的目的,根本没什么实质性内容,仅做参考。

不知道,随便给你一个疏水缔合型聚合物P(AMTA)溶液性质的研究疏水缔合型水溶性聚合物是指在聚合物亲水性大分子链上带有少量疏水基团的一类水溶性聚合物。在聚合物水溶液中,疏水基团之间由于憎水作用而发生聚集,使大分子链产生分子内和分子间缔合。在临界缔合质量分数以上,形成分子间缔合为主的超分子结构,增大了流体力学体积,故具有较好的增黏性。在盐溶液中,由于小分子电解质的加入增加了溶液极性,使疏水缔合作用增强,表现出明显的抗盐性质。 疏水缔合型水溶性高分子很难合成,且不易表征,把疏水部分连接到水溶性聚合物链上,一般采用胶束共聚合或者使用具有表面活性的大单体进行共聚,胶束聚合需要在体系中加入大量的表面活性剂,这就增加了后处理过程的复杂性。利用表面大单体共聚合,需要事先合成大单体,这方面的技术也有相当大的难度。作者采用丙烯酸十四酯作为疏水单体,直接用沉淀聚合法制备疏水缔合型聚合物P(AM/TA)共聚物,从而使共聚反应及其产物的后处理过程较为简单易行。并用凯达尔定氮法表征共聚物的组成,研究共聚物的溶液性能和对苯丙乳液的增稠性。 1实验 1.1试剂 丙烯酰胺(AM),质量分数不少于985%,根据文献提供的方法提纯;N,N-甲基甲酰胺(DMF),分析纯;甲醇、氯化钠,化学纯;丙烯酸十四酯(TA),实验室自制;苯丙乳液由福建省福州树脂有限公司提供。 1.2P(AM/TA)共聚物的合成 称取一定量的AM和TA单体,用DMF溶解,转入三颈瓶中,通氮除氧。升温至80℃,加入引发剂反应4h,过滤,产物用甲醇洗涤多次,以除去未反应的单体。40℃真空干燥至恒重。 1.3分析测试 凯达尔定氮法测定共聚物的组成。用乌氏黏度计测定共聚物溶液特性黏度[η],测试温度为(30±O1)℃。聚合物溶液表观黏度用NDJ-I型旋转黏度计测定。 2结果与讨论 2.1共聚物稀溶液性质不同疏水基团摩尔分数的P(AM/TA)共聚物在蒸馏水和w(NaCl)=5%的溶液中的特性黏度[η]值列于表1。 聚合物的[η]正比于溶液中大分子线团的流体力学体积,因而能反应大分子线团收敛、卷曲的程度。从表1可知,随共聚物的TA链节摩尔分数的增加,其水溶液的[η]值逐渐减小,在w(NaCl)=5%的溶液中也是持续减小。这是因为在稀溶液中,疏水基团缔合以分子内缔合为主,随着TA摩尔分数的增加,分子内缔合增强,导致分子链卷曲。在盐溶液中,由于离子电荷的作用,使疏水链节分子内缔合力增强,分子链收缩,因而[η]值也持续下降。 2.2疏水基团TA摩尔分数对聚合物溶液黏度的影响 图1和图2分别表示P(AM/TA)系列共聚物及PAM在蒸馏水和w(NaCl)=5%的溶液中表观黏度与聚合物质量分数的关系曲线。PAM溶液黏度随其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平缓上升,而疏水共聚物溶液的质量分数为3O%~4O%时其黏度急剧增加,表明疏水基团聚集而导致分子间缔合,形成了物理交联网络。此时共聚物溶液的质量分数即是临界缔合的质量分数。如图1所示,随TA摩尔分数增加,共聚物溶液的黏度显著增加。当疏水基团摩尔分数较高时,其溶液黏度随质量分数增加的速度更快,共聚物的临界缔合质量分数降低。如图2所示,加入Nacl溶液后,溶液表观黏度有较大提高,如质量分数为O%的P(AM/TA)-1 5聚合物溶液在20℃,转速为6r/min时,黏度达OmPs,而在水溶液中的黏度只有374mPa·s。不同TA摩尔分数的聚合物的质量分数均较其在纯水中低。Hydrophobically associating polymer P (AMTA) the nature of the study solution Hydrophobically associating water-soluble polymer is the hydrophilic polymer with a small amount of macromolecular chain hydrophobic group of a class of water-soluble Aqueous solution in the polymer, the hydrophobic groups and between the role as a result of hydrophobic aggregation occurred, so that large molecules have a molecular chain and inter-molecular Associating the critical mass fraction of the above, the formation of intermolecular association based supramolecular structure, increases the volume of fluid mechanics, it has good by In salt solution, because of the addition of small molecule electrolyte solution increased polarity, so that co-operation with enhanced hydrophobic association, shows that the nature of the Hydrophobically associating water-soluble polymer-based synthesis is difficult and not easily characterized, in part to hydrophobic chains connected to the water-soluble polymer, the general use of micellar copolymerization, or the use of the large surfactant monomer to copolymerization, polymer micelles need in the system by adding a large number of surface-active agent, which, after an increase of the complexity of the The use of the surface monomer copolymerization, the need for prior synthesis of large monomer, this technology also has considerable Author tetradecyl acrylate used as a hydrophobic monomer, the direct use of precipitation polymerization Preparation of hydrophobically associating polymer P (AM / TA) copolymers, so that the product of copolymerization and post-processing is more simple and easy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itrogen determination Kedar copolymer composition, study the solution properties of copolymers of styrene-acrylic emulsion and of the 1 Experimental 1 Reagents Acrylamide (AM), the mass fraction of not less than 985 percent, according to documents provided by purification methods; N, N-dimethylformamide (DMF),分析纯; methanol, sodium chloride, chemical pure; acrylic 10 four acetate (TA), laboratory-made; styrene-acrylic emulsion resin from Fuzhou in Fujian Province L 2P (AM / TA) Copolymer Check that a certain amount of monomer AM and TA, using DMF dissolved into three-neck bottle, pass oxygen Warming to 80 ℃, reaction by adding initiator 4h, filtering, washing the product several times with methanol to remove unreacted 40 ℃ vacuum drying to constant 3 Analysis and Testing Determination of nitrogen Kedar will be the composition of Determination of intrinsic viscosity with copolymer solution viscosity [η], the test temperature (30 ± O1) ℃ Apparent viscosity of polymer solution with NDJ-I-type rotary viscometer 2 Results and Discussion 1 Dilute Solution Properties of Copolymers of different mole fraction of hydrophobic groups of the P (AM / TA) copolymers in distilled water, and w (NaCl) = 5% of the solution intrinsic viscosity [η] values listed in Table Polymer [η] is proportional to the solution of the fluid dynamics of macromolecular coil volume, which can respond to the convergence coil macromolecules, the degree of We can see from Table 1, with the copolymer chain of the TA increase in mole fraction, the aqueous solution of [η] value decreases in w (NaCl) = 5% of the solution is continued to This is because in dilute solution, the hydrophobic group to intramolecular association based association, with the mole fraction of the increase in TA, to enhance intramolecular association, resulting in the molecular chain In salt solution, because of the role of ionic charge, so that intramolecular hydrophobic chain to enter into force enhancement, molecular chain contraction, so [η] value continued to TA hydrophobic group 2 mole fraction of polymer solution viscosity on the impact of figures 1 and 2, respectively, P (AM / TA) series of copolymers and PAM in distilled water, and w (NaCl) = 5% in the apparent viscosity of the solu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ss fraction of polymer PAM solution viscosity with the increase of mass fraction of gentle rise, and the hydrophobic copolymer solution for the mass fraction of 3O% ~ 4O%, when a sharp increase in viscosity, indicating that aggregation of hydrophobic groups and lead to intermolecular association, forming a physical crosslinking网络 At this point the mass fraction of copolymer solution that is the critical mass fraction of the As shown in Figure 1, with the mole fraction of TA increased, the viscosity of copolymer solution increased When the mole fraction of hydrophobic groups is high, the solution viscosity increases with the mass fraction of the faster, the critical aggregation copolymer mass fraction As shown in Figure 2, by adding Nacl solution, the solution has greatly enhanced apparent viscosity, such as the mass fraction of O% for the P (AM / TA) -1 5 polymer solution at 20 ℃, rotation speed 6r/min , the viscosity of OmPs, and viscosity in aqueous solution only 374mPa TA different mole fraction of the mass fraction of polymer in water were

Electrochemical treatment of simulated industrial paint wastewater in a continuous tubular reactor 电镀工业涂装废水处理 专业词汇太多了 不太好翻译 只能希望你能找到更好的资源了。_ob=ArticleURL&_udi=B6TFJ-4TJ1HT0-3&_user=10&_rdoc=1&_fmt=&_orig=search&_sort=d&view=c&_acct=C000050221&_version=1&_urlVersion=0&_userid=10&md5=c6ce06172dab7dbdfd50f9702654732b

没有什么地方可以下载免费的英文文献,除非这篇文献本来就是免费的,你在网络上搜索一下就可以。如果你的学校没有购买该期刊的版权的话,你只能用一下一些其他学校的IP代理,或者利用馆际互借或者在一些论坛上求助,比如/bbs

  • 索引序列
  • 表面活性剂参考文献
  • 表面活性剂论文参考文献
  • 表面活性剂文献
  • 表面活性剂文献ppt
  • 表面活性剂英文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