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文化产业研究杂志

文化产业研究杂志

发布时间:

文化产业研究杂志

还好,就普通的。

我看了一本刚出版的新书,四川大学出版社《管理:如何抓住本质的学问——利学企业管理》写得不错,从人性角度讲企业管理的,把人性和管理分析的很透彻,连台湾的书店上都可以买到这本书。

《文化产业导刊》创刊于2010年1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政法大学传媒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承办,是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两大社科名校联袂打造的我国第一家服务于文化产业的行业杂志。《文化产业导刊》是一本以传播政策、指导发展、引导投资为主要手段来服务文化产业的行业杂志。《文化产业导刊》秉持权威性,前沿性,学术性,实证性的宗旨,及时传递和权威解读党和国家的文化产业政策,详细介绍国内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果和经验,科学评价各类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产品的市场价值,全面反映国际文化产业发展动向,它关注创新举措,直面核心问题,倡导学术争鸣。  《文化产业导刊》读者定位:各级党和政府相关部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相关领域研究人员,文化产业各领域高层管理者以及有志于文化产业投资的各类投资家和专业人士。  《文化产业导刊》以传导政策、指导发展、引导投资为传播宗旨,主要研究我国文化产业政策、市场结构、产业组织、企业行为、市场绩效、盈利模式、管理经营等文化产业领域热点问题。  《文化产业导刊》致力于及时传递和解读国家文化产业相关政策,介绍国内外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果和经验,科学评价各类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产品的市场价值,全面反映文化产业发展动向。  《文化产业导刊》为国际流行的大16开本,每月10日出版,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7534;国内统一刊号:CN11-5860/F。  编辑部:010—88598407  发行部:010—88598949 51986161  编辑部:010—88598407  办公室:010—51980789  中国政法大学传媒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成立于2005年11月,是中国政法大学从事传媒经济与文化产业研究的专业研究机构。  研究中心的宗旨是,秉持全心全意探求科学真知的精神,组织和协调校内外力量,推动传媒经济与文化产业理论研究,并为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提供科研和实习基地;面向政府,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各界,开展研究工作,提供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研究中心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坚持实践第一性的原则,鼓励开展原创性研究。在学术研究中充分发挥学术民主,尊重任何人的学术观点并给予其发表的机会。  研究中心的主要工作是,综合传媒学、文化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市场学等多个学科的力量,在以下三个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1、开展媒介经济和媒介管理领域的基础性及应用性研究;  2、开展在文化产业经济和管理方面的基础性及应用性研究;  3、开展文化与传播领域的制度、法规和产业政策、行业伦理等方面的研究,为党和政府制度政策提供依据。

文化产业研究杂志期刊

文化产业”是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启蒙辩证法》( 1947 年)一书中率先使用的概念。他们特别强调:“文化产业必须和大众文化严格区分开来。文化产业把旧的面熟悉的东西熔铸成一种新的特质。在其各个分支中,那些适合大众消费的产品,那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消费特性的产品,或多或少地是按计划生产的。某些分支具有相同的结构,或者至少说是彼此互通,它们被置于一个几乎没有差别的系统之中。正是通过技术手段以及经济的和管理的集中化,这一切才有可能实现”。应该说,文化产业的大规模发展使审美的商品属性昭然若揭,并使审美生产与消费呈现出规模化的效应。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二十世纪初。最初出现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它的英语名称为Culture Industry,可以译为文化工业,也可以译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影响了人民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看文化产业有不同的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从文化产品的工业标准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再次消费的角度进行界定。文化产业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作为目标,是指文化意义本身的创作与销售,狭义上包括文学艺术创作、音乐创作、摄影、舞蹈、工业设计与建筑设计。基本信息中文名 文化产业专家学者 范周、陈少峰、向勇研究院校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目标 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作为目标产业书籍 文化产业发展预测报告规模为进一步向国内外全面客观展示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成就,充分发挥统计数据客观性、简洁性、权威性特点,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的预期目标为4万亿元左右,约占同年国内生产总值的4%。为达到此目标,“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的年均增长速度要达到19%,高于GDP年均增长率(10%)9个百分点,因此各省市均在大力上马文化产业项目。《公报》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文化系统所属及管理的文化单位共有74万个,比上年末减少55万个;从业人员02万人,比上年减少47万人。公共图书馆3117个,比上年末增加5个;人均藏书量58册,比上年增加03册;全年总流通人次53036万,比上年增长7%。群众文化机构44423个,比上年末增加163个;全年组织各类活动20万场次,比上年增长8%;服务人次50668万,增长7%。艺术表演团体8769个,比上年末增加589个;全年演出91万场,比上年增长3%;国内观众91020万人次,增长1%;赴农村演出04万场,增长5%,赴农村演出场次占总演出场次的6%,比重比上年增加2个百分点。文物机构8418个,比上年末增加681个;年末全国文物机构拥有文物藏品58万件,比上年末增加77万件,增长8%;全年接待观众8425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截至2014年末,国务院共公布了137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化部共认定了198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4年全国文化事业费44亿元,比上年增加95亿元,增长0%,占国家财政总支出比重为38%,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65元,比上年增加66元,增长4%。[1]北京一直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头羊。早在2014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就实现增加值3亿元,占地区经济比重达到2%,是首都经济中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在全国具有标杆效应。2015年上半年,新三板市场挂牌的文创企业中,北京辖区达到16家,占全国同行业挂牌企业总数的43%,位列全国第一。从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些细分领域来看,北京在全国也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2013年,北京图书出版种类达到2万种,占全国的52%;2014年,北京期刊出版种类为3053种,占全国的6%;2015年,北京电影票房收入5亿,名列全国各大城市之首;按常住人口计算,北京人均年观影次数达到3人次,为全国最高;平均1万人拥有一块银幕,人均银幕居全国第一;北京生产影片291部,占全国总数的42%;在票房前20名的国产影片中,北京出品13部,占65%;票房超过10亿的5部国产影片中,北京出品4部。此外,北京的文艺演出、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广告会展等细分领域也均处于全国前列。

估计够呛啊

。。。。已经发表过了

文化产业研究杂志官网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专业2015年考研招生简章招生目录 专业代码:1301J1 研究方向 01文化规划02文化投融资03文化市场营销04文化管理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202俄、203日选一③728文化产业基础④817综合考试[艺术学]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复试:9071文化产业管理与经营①《中国文化产业新思考》 范周 光明日报 ②《文化产业概论》 韩骏伟、胡晓明编著 中山大学 ③《文化市场营销学》 赵泽润等编著 中山大学 ④《艺术产业运营学》 谢伦灿 人民 ⑤《中国文化产业年鉴》⑥《中国文化产业》杂志2010年至今,每期⑦《中国娱乐产业》杂志2010年至今,每期 ⑧《中国文化产业评论》 胡惠林等主编 上海人民

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专业不同,就业方向不同。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隶属于中国传媒大学经管学部,成立于2006年,历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文化产业研究院、文化发展研究院三个阶段。现共有专职教师30人,自2010级开始招收研究生以来,共有5届研究生,已形成由一批知名专家学者领衔,以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博、硕士研究生为主体的跨学科、多元化的研究团队。研究院建有国家文化改革发展研究基地、国家对外文化贸易理论研究基地、文化部公共文化研究基地、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一带一路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文化产业年鉴》(中、英文版)编辑部、《文化经济研究》编辑部等多个学术研究平台。近年来,研究院承接了包括国家部委、各省市以及国际联合研究课题近百项。同时推出了《文化创意产业前沿》丛书、《中国城市文化消费报告》以及数十部文化产业相关丛书与专著。

推出《2013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总评榜》TOP 1: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理论专业)   TOP 2: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TOP 3: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文化产业与管理系)   TOP 4:山东艺术学院艺术文化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TOP 5: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文化产业系)TOP 6: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化产业管理学系)   TOP 7: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学院)   TOP 8: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TOP 9: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   TOP 10:闽南师范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和良好的文化企业管理能力;掌握文化产业的经营特点和运作规律,了解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同时具备现代管理、现代经济和法律知识,为文化企事业、政府管理部门和教育培训部门培养能够从事文化产业管理、文化企业经营、文化市场运作、文化项目策划、文化经纪、贸易、咨询和传播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国内部分设立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或方向的院校: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复旦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闽南师范大学、北京印刷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济南大学历史与文化产业学院、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浙江传媒学院管理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咸阳师范学院、广东商学院、江汉大学、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安徽师范大学、长春大学、同济大学、北京现代艺术研修学院、浙江工商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云南大学、贵州大学、徐州师范大学、云南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华东政法学院、重庆工商大学、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广州大学、山西师范大学、中央文化干部管理学院、江西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大学、上海大学、深圳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南昌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澳门城市大学、湘潭大学、青海大学、长沙理工大学、仰恩大学、厦门理工学院、石家庄学院、四川文理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管理系、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兰州文理学院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是研究和实践东方文化的非实体学术研究机构,成立于l997年4月。中心的主要研究领域有:印度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日本文化、韩国文化,越南文化等。中心主要工作内容有:编辑出版东方文化研究丛书,举办各种类型的学术研讨会,举办专题讲习班、研修班,提供有关的咨询与建议,开展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中心聘请院内外、国内外有关著名学者为特约研究员,黄心川为名誉主任,徐远和、李甦平曾任中心主任,现任主任为孙晶,副主任卞崇道,秘书长王青。四川大学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为四川大学所属从事文化传播与文化产业基础理论、应用理论、管理决策理论研究的跨学科、跨院所的综合性研究机构。2011年获批成为首批全国版权示范基地,中心主任是蔡尚伟。中心的宗旨是发挥四川大学新闻传播、文学艺术、工商管理、历史文化、软件工程、外国语言等学科的综合优势,主要运用现代化的以实证调查为基础的社会科学研究手段,深入研究世界文化产业特别是亚太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及走向,为中国特别是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建设性思路与方案,提供有关决策咨询服务,培养和培训有关专门人才,集科学研究、决策咨询和人才培养为一体,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是中国人民大学直属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机构,研究所依托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整合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相关科研院所及产业链相关的优秀资源,开展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题的课题研究、标准制定、战略规划、决策咨询、园区建设、人才培训、品牌推广、投资促进等系列活动。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被誉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理论之父,是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中国文化发展纲要》起草工作小组专家组成员,北京市政府、深圳市政府等8省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顾问。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为多个国家部委,省市级城市和数十家文化产业园区提供过咨询服务,是国内文化创意领域成功实践案例最多的文化创意研究机构 。清华大学国家为加强文化产业领域的学术研究,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根据中央领导有关指示精神,2004年5月,经清华大学校务会议批准,学校以新闻与传播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学院、信息学院等7个与文化产业研究相关的实体学院为依托,建立了校级跨院系的清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中心有一支多学科权威学者和高层行业管理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在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和非物质经济等相关领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和良好的国际学术声誉,2005年被批准为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2006年,中心被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中心主任是熊澄宇。中心将以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精神为指导,以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的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为研究对象,以提升中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为宗旨,面向市场,面向国际,面向未来,努力建设一个设备先进、机制灵活、人才荟萃、成果丰富、研 学产管一体化的国家基地,为政府决策、产业发展和学科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是上海社会科学院设立和领导的专业研究机构,以建设国际一流的文化智库为目标,以理论研究为基础,以规划应用为重点,以决策服务为特色,长期从事文化产业、创意经济、城市战略、企业文化、体育经济等方面的专业研究和规划设计。中心主任为花建。 陈少峰,1964年出生于福建省漳浦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文化部专家,教育部评审专家,中国文化产业前沿论坛召集人。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伦理学史、正义的公平、新中道的管理哲学和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等。 向勇,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副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英国剑桥大学Judge商学院访问学者,英国伦敦Metropolitan大学商学院访问教授。兼任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国家扶持动漫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海淀区创意产业协会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韩国文化院顾问委员会文化产业组委员。 金元浦,男,汉族,1951年1月生,浙江浦江人。1987年于陕西师大获文学硕士学位。1991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师从钱中文先生学习,1994年获文学博士学位。1999-2000赴韩国讲学。现为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文艺学博士点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文艺学学科带头人,澳门城市大学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 崔俊超,知名自媒体人,动漫产业国际联盟副秘书长,“文化旅游产业”微信公众平台创办人,多家大型媒体特邀专栏作者,供职山水盛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从事旅游演艺、主题公园、农业生态、文化传媒等大型文化产业项目,创办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微峰会任秘书长、河南媒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执行董事。曾参与有中国著名爆笑舞台剧《开心麻花》河南巡演、世界著名音乐剧《猫》、中岳嵩山大型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中国首席禅文化主题酒店《禅宗少林·照见山居》、大型实景神话音乐剧《嫦娥》等市场营销与品牌宣传工作。 范周,男,首席研究员、教授、博士,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澳门城市大学特聘教授、全球文化产业学术联盟主席,《中国文化产业》杂志社总编辑。历任山东省曲阜市文化顾问、中国金牌形象大使等大型活动总策划,参与了许多著名企业的整体经营策划和营销活动。在北京市朝阳区、河北省承德市挂职期间,主抓文化产业工作并将丰富的实践经验充分运用到科研教学中。 叶朗,浙江衢州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兼任宗教学系、艺术学系主任。同时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兼高校美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市哲学会会长,全国政协常委。

文化产业研究杂志投稿

可以在百度里找到你需要发表的相关专业的2013年核心期刊目录。然后再百度百科里查找到那个论文,看看期刊介绍是不是和你,还有投稿指南什么的,然后再根据杂志名称在百度里查找相关杂志,但要看好了,有许多假的网站,特别是那些有QQ号的千万别联系,找到有网上投稿系统的,或者杂志社电话,地址,然后再百度里多搜搜对照一下,最后给编辑部电话核实了,才可以注册网上投稿系统,一步一步投稿,或者直接寄到编辑部,千万不要寄给个人,一般需要一定的审批程序。

《文化产业》《科学时代》《管理学家》《商业文化》《城建》《工程理论研究》教育,工程,医疗,旅游,科技,文学,戏曲,等等期刊都有

《文化产业导刊》创刊于2010年1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政法大学传媒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承办,是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两大社科名校联袂打造的我国第一家服务于文化产业的行业杂志。《文化产业导刊》是一本以传播政策、指导发展、引导投资为主要手段来服务文化产业的行业杂志。《文化产业导刊》秉持权威性,前沿性,学术性,实证性的宗旨,及时传递和权威解读党和国家的文化产业政策,详细介绍国内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果和经验,科学评价各类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产品的市场价值,全面反映国际文化产业发展动向,它关注创新举措,直面核心问题,倡导学术争鸣。  《文化产业导刊》读者定位:各级党和政府相关部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相关领域研究人员,文化产业各领域高层管理者以及有志于文化产业投资的各类投资家和专业人士。  《文化产业导刊》以传导政策、指导发展、引导投资为传播宗旨,主要研究我国文化产业政策、市场结构、产业组织、企业行为、市场绩效、盈利模式、管理经营等文化产业领域热点问题。  《文化产业导刊》致力于及时传递和解读国家文化产业相关政策,介绍国内外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果和经验,科学评价各类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产品的市场价值,全面反映文化产业发展动向。  《文化产业导刊》为国际流行的大16开本,每月10日出版,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7534;国内统一刊号:CN11-5860/F。  编辑部:010—88598407  发行部:010—88598949 51986161  编辑部:010—88598407  办公室:010—51980789  中国政法大学传媒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成立于2005年11月,是中国政法大学从事传媒经济与文化产业研究的专业研究机构。  研究中心的宗旨是,秉持全心全意探求科学真知的精神,组织和协调校内外力量,推动传媒经济与文化产业理论研究,并为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提供科研和实习基地;面向政府,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各界,开展研究工作,提供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研究中心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坚持实践第一性的原则,鼓励开展原创性研究。在学术研究中充分发挥学术民主,尊重任何人的学术观点并给予其发表的机会。  研究中心的主要工作是,综合传媒学、文化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市场学等多个学科的力量,在以下三个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1、开展媒介经济和媒介管理领域的基础性及应用性研究;  2、开展在文化产业经济和管理方面的基础性及应用性研究;  3、开展文化与传播领域的制度、法规和产业政策、行业伦理等方面的研究,为党和政府制度政策提供依据。

。。。。已经发表过了

文化产业研究论文

文化产业面临发展机遇 一个国家或民族强大与否,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仅取决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同时更取决于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亟须通过先进文化建设,将亿万群众的创造力、向心力凝聚成一种强大的合力,为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种巨大的精神需求为文化产业的勃兴,提供了无比广大的发展空间。因为先进文化是文化产业之魂,而文化产业是先进文化的实践基地和传播途径,是它的血肉之躯,二者相互依存,息息相关。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 面对国际社会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民族、国家也纷纷依据新的特点改变自己的文化发展策略。由于我们多年来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人为地把文化产业和意识形态对立起来的倾向,成为了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党的十六大报告根据当前的特点,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统一到社会效益的原则下。文化事业与产业分立,通过提高文化事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雄厚文化事业基础,重视经济效益,文化产业又成为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这种改变,是根据意识形态新的特点和规律做出的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创新,也为文化产业的勃兴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迅猛发展,提供了以前人们难以想象的变革世界、开拓世界的崭新手段和无穷力量,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生产、生活、消费等诸多方面,也为文化的开发、传播、消费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五千年文明史,文化积累深厚,文化类型极其丰富,文化资源难以估价。但由于地域、交通、传播等多方局限,价值大多没有完全体现出来,甚至有的濒于消亡。而以数字技术革命为代表的高科技进步,为激活文化资源实现空前规模的产业整合准备了条件。现在许多发达国家在完成了通信、传媒、信息产业的第一次制度创新后,正在进行第二次革命,文化内容的填充,发展与信息产业相关的文化产业,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制定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及进行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在这方面,我国汇入世界潮流也正当其时。我国在“十五”期间拟投入40亿元开发软件产业,传媒业正在成为我国第四大产业,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对接更有了现实可能性。   据有关统计,我国每年文化市场消费可达4800亿元,而现在我们的文化产品市场实际份额只有1800亿元,国际文化资本看好我国的广阔市场。200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500亿美元,成为世界引资第一大国。这些资本虽然大多投在加工制造、金融、电信和农业,但随着资本形式在新时期发生的重大变化,有的已从单一的货币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今年我国将在市场经济和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允许美日德三国投资旅游业,上海将和美国某公司合作,共同设计兴建和经营国内首家世界级环球影城主题公园等。这些当然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通过合资、参股方式大量注入国际文化资本,甚至彻底购买、兼并国内较有实力或前景的文化产业,我们的版权经市场转换可能为外国所有。另外,他们通过雄厚财力和优越条件,吸引国人为其打工,按照好莱坞等国外模式“包装”中国题材文化产品,再以本土化打入中国市场,赢得巨额收入的同时,也势必将国外文化价值观渗入国内。面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巨大考验,我们应在启动“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的基础上,尽快制定中国文化资源保护法。而这些只有通过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来完成。从国内民间投资来看,其份额已接近国有经济投资。如果将这部分资本吸引转移到文化产业中来,必将使其能量得以释放。可见文化产业的确立,也为国内外资本增值开辟了新的渠道,也从根本上消除了文化产业的资本瓶颈制约。   文化资源一旦与科技等产业融合嫁接,就会显露出巨大经济意义,成为一种新经济资源进入经济开发中心地带,实现关联度极高的拉动效应。文化产业在美国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在英国的平均发展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在日本已达到其汽车工业的产值。这种新经济资源的转化和实现过程,就是通过文化作为要素在其它产业的渗入融合,或发生渐变,实现优化升级,或发生质变,成为新的产业形态和产业分支,使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打破行业界限完成重组。以新的内容和卖点进入以网络业为主的科技产业市场,诞生了信息文化产业;以新的产品和服务进入旅游市场,形成了旅游文化产业;将游戏与娱乐注入到教育中,改变旧的知识传播方式,创造了新型的教育娱乐产业;加大体育健身的娱乐开发力度,实现体育娱乐产业质变;以文化品位、设计、策划进入城市规划、建筑、装潢、广告、环卫环保、标志制作、汽车美容、美容美发、形体塑造、大众摄影、环艺、工业设计等为主的形象领域,甚至餐饮、花卉等服务业,完成文化与物质的互动。从更深层次说,经济制度的变更,经济战略的提出,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向和方式的选择,都有文化因素在发挥着驱动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文化产业是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因此,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其实你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去确定一个方向,然后再具体的去找下资料和范文,然后再定题目,最好要根据题目去找找资料和文献,再然后列个大纲给你们老师看。论发展文化产业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关系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法的探索论公共档案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责及途径消费主义时代的大众文化产品——海岩小说走红影视圈探析山东长岛特色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对策研究山东文博会成功举办的启示山东省公共历史文化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策略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及保护研究(可以某地市为研究界域)山东省公共历史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研究试论《新闻联播》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2018年为例近五年来中国文化政策与文化立法研究综述艺术授权经营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初探歌谣学运动以来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这些方面的毕竟好写徽州文化信息资源的保护管理与开发利用研究随州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研究视听产品进出口贸易法律规制问题研究国家出版基金专题研究乡村综合治理中的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研究北妇社图书编校项目质量控制研究文化型旅游景区游客体验研究烟台市普通高校网球运动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南阳文化旅游发展研究

这要分大专、本科还是研究生的。

  • 索引序列
  • 文化产业研究杂志
  • 文化产业研究杂志期刊
  • 文化产业研究杂志官网
  • 文化产业研究杂志投稿
  • 文化产业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