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城市管理与科技杂志投稿经验总结与体会

城市管理与科技杂志投稿经验总结与体会

发布时间:

城市管理与科技杂志投稿经验总结与体会

1高层建筑防火设计审核中对消防登高面和作业场地应把握的要点 房材与应用 2005/03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2 浅议高层建筑防火设计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4/05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3 高层建筑的防火安全——浅谈世贸大厦的倒塌 福建建筑 2003/02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4 浅析中小城市高层建筑防火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河南消防 2003/08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5 关于高层建筑防火问题的几点思考 金陵职业大学学报 2003/01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6 浅析高层建筑防火问题及预防措施 绥化师专学报 2003/02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7 高层建筑防火设计审核对消防登高面和作业场地应把握的要点 浙江消防 2003/12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8 浅析高层建筑的防火设计 医药工程设计 2003/06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9 高层建筑防火设计探析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2/06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10 山城高层建筑防火实践探析 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2/03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11 新世纪全国高层建筑防火实践研讨会在重庆召开 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2002/04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12 中小城市高层建筑防火安全问题初探 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2002/05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13 高层建筑防火阀和排烟防火阀设计安装中常见问题分析 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2002/09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14 现代城市高层建筑防火设计的思考 城市管理与科技 2001/03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15 高层建筑防火设计系统优化方法初探 昆明大学学报 2001/01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16 关于高层建筑的防火设计分析 林业科技情报 2000/01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17 烟囱效应与高层建筑防火 河南消防 1999/12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18 现代高层建筑防火优化设计及其研究方向 制冷与空调(四川) 1999/03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19 香港制定高层建筑防火措施 上海消防 1998/03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20 高层建筑防火安全评估的不确定型群组决策方法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 2004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21 浅述高层建筑防火的几个问题 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 1998/S1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22 国内外高层建筑防火之综合探析 消防科学与技术 1998/04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23 浅议高层建筑防火设计中防排烟的若干问题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1997/02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24 高层建筑防火与防排烟设计探讨——宏兴大厦工程设计概况 制冷与空调(四川) 1997/02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25 高层建筑防火设计与体会 中州建筑 1997/02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26 影响高层建筑防火分区划分的几个因素及对策 山东消防 1996/10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27 高层建筑防火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山东消防 1996/12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28 高层建筑的防火安全管理 安全 1995/03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29 美国高层建筑防火设计中正在解决的问题 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1995/04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30 高层建筑防火安全设计的概念 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1995/07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序号 题名 来源 年期 来源数据库 31 高层建筑的防火忧思 云南消防 1995/01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32 简论福建高层建筑防火正压送风与排烟设计 消防科学与技术 1994/01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33 高层建筑的防火设计必须立足于自防自救 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1994/09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34 高层建筑防火设计的若干问题 消防科学与技术 1993/03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35 关于高层建筑防火的探讨——河北省高层建筑消防学术研讨会综述 消防科学与技术 1991/04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36 对高层建筑防火的几点看法 消防科学与技术 1987/02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37 高层建筑防火与防排烟设计体会——宏兴大厦工程防排烟 全国暖通空调制冷1996年学术年会资料集 1996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有记录37条 首页 上页 下页

城市管理与科技杂志投稿经验总结

把科学发展观贯彻于各项工作的始终对新时期加强和提升城市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去期刊网上搜,有的版面费越高越容易。

不知道你说的杂志是已经有的还是没有的,需要申请的。如果说是先有的杂志,出版一期杂志,则需要以下:  1、制作的提前量一般两到三个月  2、各个阶段中的任务分工不同  3、每月流程存在任务交叉  步骤:  选题会:各编辑报选题,然后各自回头做稿子  第一次截稿  美术设计/第二次截稿  最终截稿  一校  美编设计截稿  二校  改二校  外校三校  改三校  主编终审  核红  改核红/一次发厂  改大样  二次发厂  签菲林  杂志开印  印完 发行 上市  如果说没有,需要申请,则需要以下步骤  杂志出版,需要的手续和相关流程  如何申请刊号?(转帖)   申请刊号的关键  申请刊号的关键是寻找一个能负政治责任和新闻行政单位认可的主管单位,由其出面申请。为什么大家申请难,就是没有主管单位  1什么是主管单位  在我国新闻行政单位认可的主管单位有如下副厅以上的行政和事业单位(包括行政机关、学 校、研究机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协会、国有企业),或正县一级政府机构以上,(包括政协、人大、法院、检察院)或相当于县一级的如地市的新闻出版局,宣传部、广播电视局、日报社、新闻办、地市级总工会、纪律委员会、政法委、编制委,民族自治地区的科委,侨乡地区的侨办,大的出版社或其他认可的主管单位(如我国十四个副省级城市的副厅级单位和某些相当于副厅级民办大学和研究机构)。具体可以查寻当地的年鉴。  怎样寻找主管单位  由于要负政治责任,一般单位主管单位都不太愿意,根据经验。有两个渠道,一个是找到一个副省以上领导,退下的也可以,由他出面联系。另一个就是从下往上走,找到主管单位一定级别的主要领导。这很重要,没有他们支持无法申请。  申请流程  中国刊号申请归口有四个单位,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科委,国家侨办,解放军总政治部。一般期刊通过省市新闻出版局报国家新闻出版署,科技类通过省市新闻出版局和省科委报国家科委再到新闻出版署。侨刊报国家侨办再到新闻出版署。  民间办刊关键  目前民间办刊的五个出口,  1) 科协、  2) 工商联、  3) 相当于副厅级民办大学和研究机构(如深圳综合研究院或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另外有50个大的民办大学中有部分相当副厅级的);  4) 某些国家字头的学会、研究会、基金会、论坛(他们一般是部省级别领导下来办的事业单位,是民间协会。  5) 中图渠道和省新闻出版局的出版社渠道。  申请技巧和注意事项  一般申请需要先办6期以上的杂志,一般是用丛刊、协作出版、书号形式、光碟号形式、增刊形式、内部准印证形式。(千万不要用国际刊号)。要求期发行量如消费经济类在20000份以上、技术经济类5000以上、学术类1000以上(不能底于500份),我国目前有几百种发行量在500份左右的学术期刊,这是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但许多期刊是通过这样说服主管单位的或找到主管单位,一定要有过程。  还有在申请时一般是专门成立新的主办单位,以事业单位为好,(也可以公司制)以适应要出版期刊的出版宗旨 (如许多人挂靠地方上的,地市级总工会、纪律委员会、政法委、编制委。他们一般专门成立如XX经济发展中心,XX企业战略研究会,XX研究会,XX人才研究会,XX职工技术改革研究,XX企业文化研究会。最好是以跟出版内容相适应机构。我知道有纪律委员会办的文摘杂志,他们的主办单位就是XX战略研究会 。  如何通过挂靠主管单位合作出版  1) 直接申请,请几个副省级别的领导或院士出面做顾问,一般3个人以上,强调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和经费保障。向新闻行政单位或市科协,国家科协申请。 能请到副委员长或政协副主席以上领导,会很快。  2) 如果是所在地区指标缺,可以请主管部门出面,到其他地区调一个刊号,一般也是选同行业方面的,将他的刊号转过来,他们的内容可以合到其他杂志。或他们的内容用协作出版的方式用书号出版。国际刊号不变。类似目前许多学术期刊形式。  3) 以上都是过程,有时申请可能需要一两年,对时机而言,时间太久,风险大。可以用收购合作的形式办,我们讲收购期刊也要通过主管单位进行。有省内收购和出省收购。有省内收购一般可以逐渐用新的主管单位接手。出省收购则需要用合办的形式或者购买一个新指标补偿原有的地区。  4) 与新闻出版局下的出版社合作,他们派编审,费用10000--15000元每期。他们可以帮你用增刊号的形式,或安排某杂志合办的方式。这一般是新办杂志的过度。  5) 打主管单位本身杂志的主意,捆绑在一起的方法,待市场培养较好后再创刊一种是A、B卷形式将A卷为《要办的杂志》, B卷为原来的主管单位杂志,定价不变还是原样。但A卷为《要办的杂志》进入用打折的方式零售市场,如只卖?元等。另外是将主管单位杂志改书号协作出版将其刊号用于《要办的杂志》出版,但这样最好能改月刊或半月刊安排的好可以变成三四本杂志(如科普版)(综合版)(学术版)(专题版)价值才大  6) 走丛刊道路,与出版社协作出版或用内部准印证的形式捆绑其他杂志发行,这需要好好找,需要有资金保证 。利用增刊号申请邮发,解决订户问题。一年出版2期正式期刊,  7) 最坏情况用内部准印证的方式发行,在许多同类杂志上交换广告如XXX等进行会员发展,用会员方式征定。或用邮购形式零售,如许多内部杂志目前是免费,但其邮费则很贵,如无线电定向要8元,中国无线电要12元。还有20多的,30多的。通过快递发行落地。不需要有资金保证 。到一个发行临界点再申请正式刊号。  注意事项  有的地方刊号的指标非常紧张,申请要注意看他们的刊号走向,你可以查《媒介》 杂志上面有一个出版公告,一般在申请刊号时,内紧外松,地方上要挡驾,国家会支持,但技术经济类杂志他有个总量规划布局,如果一种类型太多他可能会限制,但可以用自己设立主办单位的方式规避,如文化类申请困难,可以用经济类,以经济文化内容为主。  科技类杂志特别是地方协会办,一般当地的省市科协会会挡驾或强调很难。这时你们需要强硬一点,质问他们,同不同意办一本科技杂志,一般情况他们没有理由,如果他们没有理由,请他们支持就盖章行文,或者先让支持办一个省内的连续内部准印证。上面新闻部门批不批是一回事,你们报不报又是一回事。新闻部门政策性强,人员修养高,只要你坚持,不会为难,还会给建议,出主意在权限内,就都会批准。  许多地方协会就是这样给档回,一般北京的机构为什么容易拿到刊号,原因在此,我知道只要主管单位同意,新闻部门就挡不住,因为现在一切都是依法办事,他在规定的时间不答复,你们可以对其行政诉讼,诉行政不做为。一般到这地步,他们会给你一个丛刊号或协作出版书号,让你们出版,几期后根据他们的考核标准,再批准,给正式刊号。  刊号需要多少钱  刊号是一种社会公共资源,数量有限。一般情况下的手续费用非常少。但是任何国家都有出版管制,有一个总量平衡的问题。数量有限,壳就有一个价格,根据评估如消费经济类在100万以上、技术经济类50万以上、学术类30万以上新闻类要150-200万以上,报号要200-500万。 (是对现有刊号指特定情况的最低评估,需要请出版部门的高层协助。能够交易的价格。但学术类有许多可以改类(如改新闻类),所以价值很高)  我的分类是按国际上的一种分法。消费经济类相当大众期刊,技术经济类相当小众期刊。新闻类是指刊期在2周内的。  国际刊号  WTO后中国的出版没有放开的内容,同时任何国家都有出版管制,国际刊号他是一个图书馆的检索标志,不是出版许可。中国刊号包括国际刊号和国内刊号(他实际是出版许可证,有国内刊号可以出版)在香港和许多国家不承认国际刊号 ,通过他们的机构直接到法国申请是免费的。  ⊙—⊙同时香港的出版许可证也是免费的,但很少有人申请,因为监督管理和市场容量的原因,如香港每年出版10000种期刊,但只有750多种登记,(在香港有俗语害人劝他办杂志)在香港杂志出版需要月内按时送样,没有送样一期罚2000港币,还有版权问题处理困难。  ⊙—⊙在香港除必须零售才登记,从某种意义没有登记也是违法的,好在香港商业印刷品可以不登记。所以标的国际刊号也没有意义,我观察许多发行中港台的杂志没有国际刊号,但都有当地落地许可的标  DM广告媒体刊号如何申请 ?(转帖)  目前我国还没有DM广告,国家工商局在1996年2月有一个内控标准,即在出版部门同意的情况下,可以出版不包含政治新闻和文学作品内的信息内容。目前我们看到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全部是广告内容的印刷品,可以按区域或行业许可审批,但每一次需要按印刷品广告审查。目前邮政DM,电信运营商的DM,金融办的DM,或工商部门办的DM,商业部门办的黄页DM。都是这种形式,由于不含信息内容,不能定价、可读性差和成本高,经营很困难,发展不好。实际DM的广告业务收入在西方广告总量70%。如果DM能放开。以上机构都会成为巨无霸。  二、商情类,发行2000份以上,这是信息管理部门用纸媒质许可证的方式发的一种印刷品,把广告做为信息发布,写各省的管理条例不一样,但一般要通过新闻出版部门前置审批,有纸 媒质许可证号、内部准印证号,印刷品广告号。有纸媒质许可证号是一次性申请,内部准印证号,印刷品广告号逐次审查批准。这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DM。但审批困难,有许多地方不批,可以拿一本《慧聪商情》类的DM,跟新闻出版部门做工作,一般他们请示上级后,2个月内会批,(会有主管领导面谈,学习出版和广告条例,获得广告审查证)面向特定群体的还可以获 得工本费许可。付版权费的按50元/千字或协商支付。  如果申请的话,要注意什么,有什么技巧?  需要注意版权问题,按付版权费的按50元/千字或协商支付,需要在引用软文时联系,或者20个字修改一次。各地对DM一般不批,需要挂靠政府信息中心单位或者新闻机构(如电视台)或协会(如广告协会、工商联),年鉴办、工商服务中心等其他部分符合广告宗旨事业单位。申请时先做几期样板,一般用激光打印(彩色也如此)。送信息办、新闻出版局、工商局,他们会报省级单位的信息办、新闻出版局、工商局批准。派2个律师和精通法律的顾问跟进,一般2个月会批下。公开费用很少,每期的审查费用大众广告内容的在1000/期。  费用大概需要多少?  公开费用很少,每期的审查费用大众广告内容的在1000/期。或者需要提供担保。地方或区域性的专版类DM杂志。新闻出版和工商广告方面的协调要好。大众类不建议,行业内可以考虑。开办费用大众类投入地区20万以上,省级200万。除非是有足购的广告资源,建议不要轻易进入。  怎样办一个赚钱的新的经济类杂志  序  这不是一篇充满了术语,看似逻辑严密,盈利的可能性十足的专业媒体投资分析报告(我还不能够教投资方怎样办一个赚钱的经济类杂志)。  本文写来,实在是有感于我所看到和经历到的是在一些新的媒体中,刊物执行总负责人和传媒外的投资方一直上演着重复发生的悲喜连续剧。多版本的故事梗概无一例外都是这样:开始时的相敬如宾,后来是剑拔弩张,最后不欢而散的多,很少见到大家相处愉快。这是最危险的:一是令我们一些具体执行、完成杂志使命的中层就很是为难,二是大乱军心,人心一散,团队不再,这会严重影响杂志社的发展规划,有时就是曲终人散的结局。(哈,我认识的一些媒体朋友们可不要对号入座啊,我只是将一个普遍地现象作一归纳,个案太多,大家的所见所闻都太多,就不举例说明了。)  其实,投资和媒体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行业,媒体人和投资人想的问题、想问题的角度都不同,表达方式及语言也差之千里。开始时,大家能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一般来说,投资方选择操盘手(刊物执行总负责方)就是选择一个自己投入真金白银希望着尽快产出的项目,但他们又不了解内容(编辑部)、销售(广告部)、发行三大部门的操作流程和业内的潜规则,更不理解杂志的盈利是需要有个过程和周期的。杂志的操盘手,更多的是一些文人,他们骨子里比较傲气,对投资者他们可能从心底里,认为他们没有专业,不懂传媒,修为差一点的,傲气也就写在脸上了;同时,内心也还有一种危机感和一种不安全感,对操盘手来说,找到一个展示和实现自己抱负的舞台不容易,操作了半年或者一年,还不足以证明他的能力,实现不了他的个人抱负,也一定已经是一件很令他恼火的事了,再遇到……这是双方战争上演着的心理基础。  跳出来回头审视,我想:如果在杂志市场与资本市场联姻之前就沟通好,将杂志的DNA――杂志是怎么赚钱的?杂志的市场运作与合作风险规避、我的杂志能赢利吗?退出程序……这些所有的可能出问题的方面沟通清楚,双方理解,合作方共同努力,按市场规律和经济法则办事,把风险降到最低点,这不比有了问题再来互相责怪的好吗?  第一大问题:期刊盈利模式和周期的共识  期刊盈利模式:  一发行收入,这是最为普遍的盈利模式――杂志的定价一般高于其成本,广告收入少,盈利主要依靠发行收入。  二是依靠广告收入,这是当前国内期刊业最为热衷的盈利模式。一批新兴杂志开始放弃依靠发行盈利的模式,采用低于成本的价格发行,扩大发行量以吸引更多的广告。  第三种盈利模式则是出售期刊的品牌资源,利用品牌资源发展衍生产品。在有一个好的媒体平台的基础上,方式通常有:重印或合订本、特刊或增刊、图书和光盘、数据库、网站、会展、客户名单、品牌授权和主办会展论坛活动等。活动可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也成为新的盈利点。具体而言,就是要以刊物资源、影响力为依托,用更开放的思路、更多样的路子、更有效的服务,寻求新的盈利途径,真正实现经营刊物的目的。现在有些刊物已在这些方面进行初步的摸索,如办班、购书服务、举办论坛等。总体看,在依托刊物资源的同时,又受到了刊物本身的局限。  媒体行业无论是产业形态、政策与法律环境,还是盈利模式、投入产出、治理结构、进人与退出机制等都与其他行业有本质的不同,因此用通用的商业分析方法恐怕还不能看透传媒业。这也是为什么以前一些投资银行、券商、投资公司、咨询公司等机构出具的媒体研究报告让人有浮于表面的感觉,观点不够深入,有的甚至出现偏差和谬误的原因所在。  在传媒界流传甚广的西谚:如果你爱一个人,那么就让他去办杂志;如果你恨一个人,那么也让他去办杂志。现在这句话也可以演化为:如果你想赚钱,那么就去投资杂志,如果你想赔钱,那么也去投资杂志。期刊的确是让人又爱又恨的东西,也许这正是她的魅力所在。如果运作得法,印杂志就像印钞票一样,能够产生丰厚的利润;反之,印出来的杂志卖不掉,广告上不来,就像把钞票变成废纸,“印钞机”就变成了“老虎机”。  不论任何形式的媒体,都有自己容易和困难的地方,杂志最难的地方是一年只有12期,最多只有12次调整与表现的机会,而事实上,如果一本杂志在一年内犯了三次以上的错误,基本上就意味着这一年的时间白过了。因为一次错误通常需要2-3期才能发现并挽回。同样,杂志一年的出彩机会也只有12次,如果投入不大,不大可能做到每期都要极高的质量。我们经常都听到很多人说杂志需要3年时间才能盈利或者看出胜败。这就需要投资方够耐心,《三联生活周刊》坚持七年,才奠定了中国《TIME》的地位。  很多投资人做惯了其他盈利较快的行业,对期刊较长的市场培育期不能理解,也不能忍受,结果导致合作破裂。比如做工业产品的卖出去就赚钱,房地产商挖个地基就开始卖“楼花”,就有钱进账,可投资一份期刊两年了还没持平呢。其实那份杂志可能已经做出一定的影响了,再稍微坚持一下就能赢。很多期刊投资就是这样,往往在水已经烧到90度还差一点就开时挺不住了,十分可惜,这样的例子不少。关键还是对期刊的“影响力经济”的特征和“二次售卖”的盈利模式没有吃透。  另外,新创期刊的不确定性更大,品牌和市场培育的时间较长,即使经过市场调研,所得的数字也存在很多变量,分析也都是预测的、未知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发现与想像的差距很大,因此投资风险极大。但一旦成功回报极高,尤其在培育期过后的3-5年内都会保持极高的年增长率。成熟期刊有成熟的品牌、稳定的受众,清晰的盈利模式等,是实业投资和财务投资理想的目标。但成熟期刊对待投资的态度往往是:一)不缺钱,拒绝投资;二)代价高,出让小股融巨资;三)利用老刊的品牌优势为扩张新刊融资,这就又带有新刊投资的色彩了,可能比单纯投资新刊风险相当低一点,但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以上谈的是第一个问题,我想解决的是婚姻的双方处于“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危险的防范,我把这些讲清楚,可能双方美好姻缘的几率会大一些?投资的目的就是逐利,利从哪里来,什么时候该来了,这是我们要首先搞清楚的。让业外不懂传媒的投资者能够轻松掌握期刊业的特征和规律,这是我的第一目标。  第二大问题: 面对第三者,媒体人和投资人双方的相互配合与容忍  媒体人和投资人双方的关系就好象一对男女的相亲,既然要论及婚嫁,除了男女双方彼此要相配和喜欢外,还要讨好双方都很在意的亲朋好友(也就是杂志传媒与广告主都在意的读者,也同时是消费者) ,取得读者(也就是消费者)的满意和认可。其实,一些有经验的男女都知道,本来夫妻双方都是恩爱的,但一加上父母亲朋好友的因素,双方的关系就不是那么好处理了。  杂志当然在媒体人和投资人外要有第三者,杂志要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将读者利益置于中心(当然是在符合国家的宣传政策和新闻规范的前提下),这将直接决定杂志能否得到市场的认可,能否实现赢利。进入实操阶段,媒体人和投资人最容易出现代问题是:媒体由于定位不清,得不到读者和广告主的认可;或是思路清晰,但市场不成熟,投资商没有耐心等下去;或是也进行了市场细分,但市场规模不大,竞争却很激烈,依然是赢利无望(当然除此之外,其他外部风险同样不容小觑,如政治政策的影响等可能会成为无妄之灾)……这些是双方不愉快的环境因素。  大家为什么看好期刊业的市场机会与发展前景呢?相对于报纸来说,杂志的投资小,也不容易出事(政治风险和心理风险小些)。传媒投资近年来持续升温,而期刊在各类媒体中也一直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且人均创利能力最强,具有投资小、见效快、人员少、成本低、利润高等特点,杂志的赢利的确实很强,可以说一本好杂志就是一棵摇钱树。因为媒体后期投入成本并不大,设备无无非就是几台电脑,投资期刊的成功模式和成功案例最多。所以杂志一开始就背负上了较高的赢利期望值。  任何投资都是为了取得投资收益,得到投资回报,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读者定位和广告营销定位,没有关于有效发行量、有效覆盖地区、有效版面规模、获得相对竞争优势的版面强度等数量效益界限的计算与把握,以及一系列相应营销措施的配合与跟进,投入很可能会“打水漂”’。  新杂志创刊前,在过详细的市场调查和分析后,最好是由媒体人和投资人双方确定杂志的定位。而新期刊按照的定位,运作几期后,必然会咨询来自该杂志定位时假想读者和杂志人朋友的意见和建议。咨询结果通常会显示:读者的意见和建议更多的是否定杂志的定位。这时,投资方第一反应就是:开始怀疑定位或执行有偏差。有的投资人开始对期刊的专业管理工作参与过深,而且固执己见,要求被投资人必须言听计从,令行禁止,不管决策正确与否。一种是指手画脚,对办刊人的专业管理工作横加干涉,往往理念不和造成合作破裂,《新××》杂志采编骨干集体跳槽就是这种典型。还有一种是监视和说教,对职业经理人像家长看小孩一样总是监视和不信任的态度。  其实,我的看法:一是主管、主办、投资方应该开明一些、有耐心一些,干涉不能太多。遇到问题要从治理结构上去解决分工、责任和权力的问题。二是要清楚:市场对新生事物,是很难接受的,总是会发现他的一些小毛病,然后放大这些小问题。其实有些问题是可以进行自我修复的,市场接受是需要付出时间做交换,是有一个过程的。新刊贵在坚持,坚持自己的定位,一年后你会看到胜利的曙光。三是需要合作方共同努力,按市场规律和经济法则办事,把风险降到最低点。遇到相关冲突,这里我强调用市场的手段解决问题,而一定不能用政治的所谓“谋略” 曲线救国来处理。  有的投资方走得更远,因为个人意气,炒掉操盘手,这面对的必然是重新找人替换整个团队,意味着追加一笔不菲的投资,要付出时间和很大的机会成本,而且要命的是,可能这个团队整体不如上个团队,我就遇到过这种情况,所以建议投资人需要学会在观望中忍耐,要尽量策略谨慎地处理。  第三大问题:双方严密规划,商定“过程监测、结果评估、赏罚奖惩”的规则  杂志市场与资本市场联姻是一个前景看好的投资热点,同样也存在种种风险。因而对这些风险的论证和防范应具体和量化,这很有必要,投资的目的就是逐利,利从哪里来?风险在哪里?如何运作?投资的底线是什么?投资方必须对自己的目标是清楚明确的,否则自己昏昏,岂能使人昭昭?自己都没有实际的计划,怎么确定执行者的进度。  在实际操作中,现实情况的表现不尽人意时,投资方对原则问题不能妥协。投资方自己和媒体人最好有大家一致认同的可执行的三年内各年度的目标及各年度的分季度分月目标,按杂志的投入产出基本规律,通常将杂志发展分为导入期(一般为3—6个月)、成长期(一般为第6-第36个月)、成熟期(一般为第36-第54个月)及衰退期(根据发展而确定时间)。在进行投入产出核算时,应重点做好导入期和成长期的财务预算。同时,在进行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即在一定原则性的基础上,允许在一定程度上的灵活性。超过预算的费用必须经董事会批准,否则一律按计划操作。我认为花钱要谨慎、有计划,浪费是品德的问题,不是经营的问题,经营上当花的一定不能省。所以,不管多大财力的投资者投资报业,合理控制成本,永远是必要的。其中,在投入产出的核算中,必须精确地列出在各个动态发展阶段的预算:  印刷成本。根据需要先进行委托加工生产,但要确保印刷质量和时效。一本杂志100多页,印1万册,用铜板轻涂纸,一期印刷费大概要5-10万,要看具体页数和印场。  固定资产投资。通常以满足基本需要为原则。  管理成本。应尽量减小中层人员,缩短管理等级,强调高效的集约化管理。  采编成本。通常对采编成本应进行总量控制。编辑成本每页算1000元(不算高吧),  广告成本。此项成本主要用于客户联谊、广告推广会等方面。  发行成本。实行不同阶段的费率控制,强调有效发行比片面强调发行总量更有意义。  品牌推广成本。根据品牌建设的规律,在各个阶段进行不同规模的投入。  工资、福利、稿费、差旅费、交通、通讯、税费等相关费用。  9.发行、广告及相关副业的产出。  除了对前期硬件投入、工资、稿酬、运营成本、差旅、印刷、发行、推广、流动资金等进行匡算计划以外,还需要执行人 的具体操作方案。各高管层人员(包括兼职)到岗后,应该在20天内根据杂志的整体发展战略、目标及各人的岗位职责,将自己的工作思路理清并加以细化,从而形成各阶段的操作方案。每个人都必须提供主要包括:工作目标(包括时间限制和最终完成成果);工作思路(如何完成,其过程,所需资源设施人员);管理理念及风格(团队的选择标准及选择方案);下属人员的结构、数量、素质、工作职责、考核办法、人员进退制度等;风险防范;团队配合的工作计划等。

城市管理与科技杂志投稿经验总结报告

关于女大学生就业观的调查报告摘要:为了解当前女大学生的就业观,研究分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供有关部门及当事人参考,我们对女大学生就业观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女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就业困难的分析,女生就业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性别歧视;对此提出相关建议,促进女大学生就业。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 调查 建议 报告自2003年以来,当我国高校扩招后的毕业生陆续进入就业市场后,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2009年12月,我们对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毕业的女大学生生进行了女大学毕业生就业观调查。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当前女大学生的就业意愿和就业观,研究分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供有关部门及当事人参考。本次调查的内容包括:女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就业意愿与预期”、“就业价值判断”及其“就业面临的困难”和“实际就业的感受”等。本次调查采取的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我们共计发放调查问卷20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20份,对得到的信息做了一个统计分析。一、女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看法我们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女大学生中,有65%的女大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较有前途,而不是很有前途,说明她们对自己所学专业并不是相当满意,根据女性心理推测,她们更多的是因为这个专业是自己所学专业所以才去爱它,而不是因为爱才去学,这就存在一个兴趣问题,而接下来的问题是“你选择现在所学的专业是因为什么?”只有20%的女大学生选择了“我喜欢这个专业”,而65%的女大学生选择了“服从调整”或者是“父母选的我服从”,这就说明大部分的女大学生选择的专业并不是自己真心喜欢的,所以问到认为自己的专业技能如何的时候,多数人选择了较好,而不是很好。综上可见,女大学生从一开始就没有建立起来学习的兴趣,所以这个问题从一开始就是强迫学,而不是自愿学,不管是自己强迫自己还是他人。二、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本次调查主要关注毕业生就业求职必须面对的三大选择:“到哪里(地区)就业?”、“选什么单位就业?”及“要求多少薪酬?”。女大学生对就业地区的选择对就业地区的选择,在被调查者中,有65%的女大学生都选择了在中等城市就业,15%的女大学生选择了大城市,10%的女大学生愿意在父母家所在地工作,另外10%的女大学生喜欢在沿海城市工作。这表明女生对就业地区的选择范围并不狭窄,并且由于一些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女生毕业后,较多选择在生源地就业,也就是回家乡就业。2.女大学生对就业单位的选择本次调查将就业单位划分为政府机关、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务员、合资企业、公务员、事业单位、自主创业和其他等类型。改革开放以来,在人们的就业观念里一直有着在外企工作就意味着高薪但不十分稳定,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收入不高但工作稳定的认识。本调查数据显示,有50%的女大学生选择了在国家机关工作,这一方面说明稳定对大学生选择就业单位的影响很大,另一方面这与政法院校开设的专业也有很大相关。此外,有35%的女大学生选择了在外资企业就业,这就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女大学生认为外资企业的待遇高于中营企业。还有15%的女大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3.女大学生对第一份工资的期望值在劳动力市场上,工薪期望是劳动者的自我标价。在被问及收入底线时,女大生的工薪期望都主要集中在1000—2500元之间,但是具体分析,女生主要集中在1000—1500元,占49%,在1500—2000占30%,在2000—2500元仅占9%;可见女大学生对工资的期望并不算太高。4.女大学生对选择就业单位考虑的因素在择业时,女生对选择就业单位会着重考虑哪些因素?女生重点考虑的因素依次为职业稳定、升迁机会、收入、能运用所学知识、压力、挑战性。从调查数据显示,60%的女大学生把个人的发展空间大小做为择业的标准,有20%的女大学生将工作的稳定与保障性放在了首位,另外20%的女大学生把薪水的高低做为选择就业单位的选择标准。女大学生对择业依靠的因素之想法在女大学生眼里,获得理想的工作依靠什么呢?是学习成绩还是长相,是人情关系还是机遇?几乎所有的女大学生都选择了综合素质、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关系,说明现代女大学生的学习已经不只是拘限在课本知识上,已经扩展到了各种能力的培养,这对女大学生的就业很有好处。女大学生获得理想工作主要依靠个人的知识和技能,并且普遍关注个人素质。此外,外貌、社会关系、机遇对于获得理想工作影响也很大,政策的影响很小。综上所述,女大学生对就业地区的选择范围并不狭窄;女大学生选择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及三资企业的较多;女生对于工薪的期望值并不高;女生对职业稳定性的追求很高;女大学生普遍认同获得理想工作主要依靠个人的知识和技能;女大学毕业生没找到工作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忽视的是,缺乏应试技巧的仍占一定的比例。三、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相关因素1.在校期间得准备绝大多数女大学生是抱着积极向上的态度走完自己的大学生活的,据我们调查所得,女大学生比较心细,会想到很多方式去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1)理论知识方面有明确的就业目标与方向,有的看过有关求职就业的指导书,还考过与职业相关的技术证书,接触并请教有相关经验的人,向相关单学习等,而且平时还注意搜集就业信息,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拓展知识面。(2)实践方面在校期间很多女大学生都在利用课外时间去打工,做企业兼职,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还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各方面都得到了提升。也提前对社会有了一个大致了解,毕业后不会看到社会而茫然。女大学生做得这些准备对以后的就业非常有帮助,因为现在的社会,能力是第一位。她们有的在在校期间都已经开始努力地去采取各种媒介去了解就业信息,人才网站、招聘会、人才市场等都有她们的足迹。2.女大学生在就业中的优势在问到认为身为女生,自己在就业中所占的优势时,50%的女大学生认为工作热情是她们的优势,也有相当一部分有选择了相貌和容姿,还有少数女大学生选择了工作能力和人际关系。3.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失利的因素相当一部分女大学生认为自己求职失利是因为自己社交能力不强,还有的认为女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弱,还有一些因素,像依赖心理严重,太过挑剔,就业政策不详等,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传统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在中国,有几千年“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文化传统,传统的性别依附观的残余影响至今支配着许多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的录用。性别歧视已经成为女大学生就业中很大的一个问题。通过上述对女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就业困难的分析可见,女生所做得准备并不比男生少,而且个人素质也高,女生就业与男生相比处于劣势;女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性别歧视;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最急需的帮助是需要政策禁止性别歧视; 传统观念和生理差异因素则是女大学生就业主要的两大障碍。四、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几点建议对政府部门的建议二十世纪中下叶以来,联合国先后发布了一系列文件、宣言,倡导保护基本人权,消除对妇女的一切歧视,保障妇女的权利。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北京宣言》指出:“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消除对妇女和儿童的一切形式歧视,并移除实现两性平等、提高妇女地位和赋予妇女权力的一切障碍。”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行动纲领》“促进妇女获得资源、就业、市场和贸易的平等机会应采取的行动”指出:“各国政府:加强国家作为雇主的激励作用,发展男女平等机会的政策;分析、指导、协调和执行各项政策,将受雇、自营职业和创业妇女的需要和利益纳入部门性和跨部委的政策、方案和预算。”“消除职业隔离和一切形式的职业歧视应采取的行动”指出:“制定和执行法律,并采取执行措施,包括处理违法行为的补救办法和诉诸法律的途径,以期禁止在就业机会、就业条件方面,其中包括培训、晋升、保健和安全方面,以及在解雇和工人的社会保障方面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基于性别的歧视,包括根据婚姻状况或家庭状况而予以歧视,并对性骚扰和种族骚扰提供法律保护;消除雇主基于妇女的生殖作用和功能的歧视性做法,包括因妇女怀孕或以母乳育婴而拒绝雇用或予以解雇。”1995年3月12日社会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第14次全体会议通过的《社会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行动纲领》第三章扩大生产性就业和降低失业率中指出:“促进妇女和女孩打入一向由男性控制的职业领域;制定男女平等的原则,作为就业政策和促进性别敏感培训的基础,以消除对妇女就业的成见;在雇用、工资、获得信贷、福利、晋升、培训、职业发展、工作分配、工作条件、工作保障及社会保险福利方面消除性别歧视;使妇女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技术,以便利职业工作和家务,鼓励自立,创造收入,改变生产过程中按性别规定的任务,并使妇女能够脱离认定由妇女担任的低收入工作。”上述联合国相关文件指出了国家政府对保障妇女权利的责任和目标,对此国家政府应该切实予以落实。为促进女大学生就业,保障妇女的就业权之实现,我们建议,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应采取以下措施:(1)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招聘员工实行性别配额制。在就业领域,基于男女平等原则,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女性就业权的实现。建议在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录用人员的相关规章中增加规定:根据男女平等原则,为保障男女两性平等地实现就业权,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在招聘员工时实行性别配额制,除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不宜由妇女承担的工作岗位外,应按照一定的比例招聘男女员工。在这方面国家机关应当身体力行、率先垂范。(2)立法禁止就业性别歧视。我国流行几千年的“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男强女弱”等传统性别依附观念,至今仍有一定的残余影响。除继续大力宣传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外,还必须立法明确禁止对妇女的就业性别歧视,包括在就业领域禁止带有性别歧视的招聘启事和以性别为由不录取女性等,创造一个男女平等的就业环境。(3)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以利益导向机制引导企业平等地录用女性员工,有利于消除生理差异因素给女性就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建议尽快将政府应当承担的有关社会保障责任如生育保险责任从用人单位中转移出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企事业单位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追求效益优先。如果继续让单位承担女职工的生育保险责任将增加单位雇佣女工的成本,在相同条件下用人单位当然更愿意选择男性。因此,女职工生育保险责任由单位承担改为社会承担,是增加女性就业机会,保证男女公平竞争就业的重要保证。如2001年10月开始实施的《上海市城镇生育保险办法》,部分消减了因员工性别不同造成的生育负担畸轻畸重的不合理现象,相对弱化了用人单位的性别偏好。[3] 对女大学生的建议(1)女大学生当自强。这就是说,女大学生要不断地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总体上看虽然女性就业比男性困难,但从个体上看,如前所述,在被调查者中有许多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于男大学生的平均水平。从实际看,即使女大学生受未来的结婚、生育等因素影响,但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女大学生也更具有就业竞争力。(2)女大学生可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的工作单位。目前,我国由于高校扩招,每年的毕业生不断增多,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法学专业毕业的女大学生,除选择竞聘司法人员和国家公务员外,各行各业中还有许多职业适合女性,所以,她们可以从当前我国就业情况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单位。对用人单位的建议用人单位应当改变传统的“男比女强”的用人观念。我们都应该认识到,在现代社会,高素质的优秀女性人才越来越多。这是因为,一方面女性自身素质在不断地提高,另一方面就业环境在不断地改善,这些都使女性就业中的不利因素越来越少。在知识经济时代,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经济的开放、产业结构的调整与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一大批新企业以及更适合女性的新职业、新岗位,女性雇员与男性雇员的差别正在不断地缩小。所以,用人单位对女性的观念也应当更新,应以“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的新观念取代“男比女强”的旧观念,实行因才选人、因才用人,才能使更多的女大学生能够被用人单位录用。对学校的建议为促进女大学生就业, 建议学校应采取以下措施: (1)应注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为顺畅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学校应注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即学校在培养人才之初,在制定教学计划前,就应考察和研究用人单位的需求,要主动与相关用人单位取得联系,或根据用人市场的需要设置新的专业,或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进行特殊技能培训或安排实习内容,并且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和社会实践的锻炼,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适应不同用人单位的需求,从而实现顺利地就业。(2)应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在我校,应当注意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大力提倡和采取措施如设立专项奖学金,鼓励法学专业的学生辅修非法学专业第二学位,或选修财会、金融、新闻等社会急需的专业课程(或采取登记学分、或发给结业证),将其培养成复合型人才;并组织学生参加法律咨询、社会调查、“三下乡”、法院等实际部门实习等,提高其实际工作能力,将其培养成应用型人才。我们相信,这些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就业范围将会更加宽阔,其就业的机会也将会更加增多。(3)应大力向用人单位宣传和推荐女大学毕业生。如前所述,就被调查的女大学生的个人素质情况而言,女生的学习成绩普遍好于男生; 女生获得各种证书的数量多于男生;女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并不低于男生。因此,学校应当大力向用人单位宣传和推荐女大学毕业生,特别是一些较为适合女性的工作单位及岗位。(4)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学校除继续广泛收集和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外,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应针对女大学生的特点,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并给予面试技巧等指导培训,以增强其就业的竞争能力。

把科学发展观贯彻于各项工作的始终对新时期加强和提升城市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知道你说的杂志是已经有的还是没有的,需要申请的。如果说是先有的杂志,出版一期杂志,则需要以下:  1、制作的提前量一般两到三个月  2、各个阶段中的任务分工不同  3、每月流程存在任务交叉  步骤:  选题会:各编辑报选题,然后各自回头做稿子  第一次截稿  美术设计/第二次截稿  最终截稿  一校  美编设计截稿  二校  改二校  外校三校  改三校  主编终审  核红  改核红/一次发厂  改大样  二次发厂  签菲林  杂志开印  印完 发行 上市  如果说没有,需要申请,则需要以下步骤  杂志出版,需要的手续和相关流程  如何申请刊号?(转帖)   申请刊号的关键  申请刊号的关键是寻找一个能负政治责任和新闻行政单位认可的主管单位,由其出面申请。为什么大家申请难,就是没有主管单位  1什么是主管单位  在我国新闻行政单位认可的主管单位有如下副厅以上的行政和事业单位(包括行政机关、学 校、研究机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协会、国有企业),或正县一级政府机构以上,(包括政协、人大、法院、检察院)或相当于县一级的如地市的新闻出版局,宣传部、广播电视局、日报社、新闻办、地市级总工会、纪律委员会、政法委、编制委,民族自治地区的科委,侨乡地区的侨办,大的出版社或其他认可的主管单位(如我国十四个副省级城市的副厅级单位和某些相当于副厅级民办大学和研究机构)。具体可以查寻当地的年鉴。  怎样寻找主管单位  由于要负政治责任,一般单位主管单位都不太愿意,根据经验。有两个渠道,一个是找到一个副省以上领导,退下的也可以,由他出面联系。另一个就是从下往上走,找到主管单位一定级别的主要领导。这很重要,没有他们支持无法申请。  申请流程  中国刊号申请归口有四个单位,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科委,国家侨办,解放军总政治部。一般期刊通过省市新闻出版局报国家新闻出版署,科技类通过省市新闻出版局和省科委报国家科委再到新闻出版署。侨刊报国家侨办再到新闻出版署。  民间办刊关键  目前民间办刊的五个出口,  1) 科协、  2) 工商联、  3) 相当于副厅级民办大学和研究机构(如深圳综合研究院或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另外有50个大的民办大学中有部分相当副厅级的);  4) 某些国家字头的学会、研究会、基金会、论坛(他们一般是部省级别领导下来办的事业单位,是民间协会。  5) 中图渠道和省新闻出版局的出版社渠道。  申请技巧和注意事项  一般申请需要先办6期以上的杂志,一般是用丛刊、协作出版、书号形式、光碟号形式、增刊形式、内部准印证形式。(千万不要用国际刊号)。要求期发行量如消费经济类在20000份以上、技术经济类5000以上、学术类1000以上(不能底于500份),我国目前有几百种发行量在500份左右的学术期刊,这是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但许多期刊是通过这样说服主管单位的或找到主管单位,一定要有过程。  还有在申请时一般是专门成立新的主办单位,以事业单位为好,(也可以公司制)以适应要出版期刊的出版宗旨 (如许多人挂靠地方上的,地市级总工会、纪律委员会、政法委、编制委。他们一般专门成立如XX经济发展中心,XX企业战略研究会,XX研究会,XX人才研究会,XX职工技术改革研究,XX企业文化研究会。最好是以跟出版内容相适应机构。我知道有纪律委员会办的文摘杂志,他们的主办单位就是XX战略研究会 。  如何通过挂靠主管单位合作出版  1) 直接申请,请几个副省级别的领导或院士出面做顾问,一般3个人以上,强调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和经费保障。向新闻行政单位或市科协,国家科协申请。 能请到副委员长或政协副主席以上领导,会很快。  2) 如果是所在地区指标缺,可以请主管部门出面,到其他地区调一个刊号,一般也是选同行业方面的,将他的刊号转过来,他们的内容可以合到其他杂志。或他们的内容用协作出版的方式用书号出版。国际刊号不变。类似目前许多学术期刊形式。  3) 以上都是过程,有时申请可能需要一两年,对时机而言,时间太久,风险大。可以用收购合作的形式办,我们讲收购期刊也要通过主管单位进行。有省内收购和出省收购。有省内收购一般可以逐渐用新的主管单位接手。出省收购则需要用合办的形式或者购买一个新指标补偿原有的地区。  4) 与新闻出版局下的出版社合作,他们派编审,费用10000--15000元每期。他们可以帮你用增刊号的形式,或安排某杂志合办的方式。这一般是新办杂志的过度。  5) 打主管单位本身杂志的主意,捆绑在一起的方法,待市场培养较好后再创刊一种是A、B卷形式将A卷为《要办的杂志》, B卷为原来的主管单位杂志,定价不变还是原样。但A卷为《要办的杂志》进入用打折的方式零售市场,如只卖?元等。另外是将主管单位杂志改书号协作出版将其刊号用于《要办的杂志》出版,但这样最好能改月刊或半月刊安排的好可以变成三四本杂志(如科普版)(综合版)(学术版)(专题版)价值才大  6) 走丛刊道路,与出版社协作出版或用内部准印证的形式捆绑其他杂志发行,这需要好好找,需要有资金保证 。利用增刊号申请邮发,解决订户问题。一年出版2期正式期刊,  7) 最坏情况用内部准印证的方式发行,在许多同类杂志上交换广告如XXX等进行会员发展,用会员方式征定。或用邮购形式零售,如许多内部杂志目前是免费,但其邮费则很贵,如无线电定向要8元,中国无线电要12元。还有20多的,30多的。通过快递发行落地。不需要有资金保证 。到一个发行临界点再申请正式刊号。  注意事项  有的地方刊号的指标非常紧张,申请要注意看他们的刊号走向,你可以查《媒介》 杂志上面有一个出版公告,一般在申请刊号时,内紧外松,地方上要挡驾,国家会支持,但技术经济类杂志他有个总量规划布局,如果一种类型太多他可能会限制,但可以用自己设立主办单位的方式规避,如文化类申请困难,可以用经济类,以经济文化内容为主。  科技类杂志特别是地方协会办,一般当地的省市科协会会挡驾或强调很难。这时你们需要强硬一点,质问他们,同不同意办一本科技杂志,一般情况他们没有理由,如果他们没有理由,请他们支持就盖章行文,或者先让支持办一个省内的连续内部准印证。上面新闻部门批不批是一回事,你们报不报又是一回事。新闻部门政策性强,人员修养高,只要你坚持,不会为难,还会给建议,出主意在权限内,就都会批准。  许多地方协会就是这样给档回,一般北京的机构为什么容易拿到刊号,原因在此,我知道只要主管单位同意,新闻部门就挡不住,因为现在一切都是依法办事,他在规定的时间不答复,你们可以对其行政诉讼,诉行政不做为。一般到这地步,他们会给你一个丛刊号或协作出版书号,让你们出版,几期后根据他们的考核标准,再批准,给正式刊号。  刊号需要多少钱  刊号是一种社会公共资源,数量有限。一般情况下的手续费用非常少。但是任何国家都有出版管制,有一个总量平衡的问题。数量有限,壳就有一个价格,根据评估如消费经济类在100万以上、技术经济类50万以上、学术类30万以上新闻类要150-200万以上,报号要200-500万。 (是对现有刊号指特定情况的最低评估,需要请出版部门的高层协助。能够交易的价格。但学术类有许多可以改类(如改新闻类),所以价值很高)  我的分类是按国际上的一种分法。消费经济类相当大众期刊,技术经济类相当小众期刊。新闻类是指刊期在2周内的。  国际刊号  WTO后中国的出版没有放开的内容,同时任何国家都有出版管制,国际刊号他是一个图书馆的检索标志,不是出版许可。中国刊号包括国际刊号和国内刊号(他实际是出版许可证,有国内刊号可以出版)在香港和许多国家不承认国际刊号 ,通过他们的机构直接到法国申请是免费的。  ⊙—⊙同时香港的出版许可证也是免费的,但很少有人申请,因为监督管理和市场容量的原因,如香港每年出版10000种期刊,但只有750多种登记,(在香港有俗语害人劝他办杂志)在香港杂志出版需要月内按时送样,没有送样一期罚2000港币,还有版权问题处理困难。  ⊙—⊙在香港除必须零售才登记,从某种意义没有登记也是违法的,好在香港商业印刷品可以不登记。所以标的国际刊号也没有意义,我观察许多发行中港台的杂志没有国际刊号,但都有当地落地许可的标  DM广告媒体刊号如何申请 ?(转帖)  目前我国还没有DM广告,国家工商局在1996年2月有一个内控标准,即在出版部门同意的情况下,可以出版不包含政治新闻和文学作品内的信息内容。目前我们看到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全部是广告内容的印刷品,可以按区域或行业许可审批,但每一次需要按印刷品广告审查。目前邮政DM,电信运营商的DM,金融办的DM,或工商部门办的DM,商业部门办的黄页DM。都是这种形式,由于不含信息内容,不能定价、可读性差和成本高,经营很困难,发展不好。实际DM的广告业务收入在西方广告总量70%。如果DM能放开。以上机构都会成为巨无霸。  二、商情类,发行2000份以上,这是信息管理部门用纸媒质许可证的方式发的一种印刷品,把广告做为信息发布,写各省的管理条例不一样,但一般要通过新闻出版部门前置审批,有纸 媒质许可证号、内部准印证号,印刷品广告号。有纸媒质许可证号是一次性申请,内部准印证号,印刷品广告号逐次审查批准。这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DM。但审批困难,有许多地方不批,可以拿一本《慧聪商情》类的DM,跟新闻出版部门做工作,一般他们请示上级后,2个月内会批,(会有主管领导面谈,学习出版和广告条例,获得广告审查证)面向特定群体的还可以获 得工本费许可。付版权费的按50元/千字或协商支付。  如果申请的话,要注意什么,有什么技巧?  需要注意版权问题,按付版权费的按50元/千字或协商支付,需要在引用软文时联系,或者20个字修改一次。各地对DM一般不批,需要挂靠政府信息中心单位或者新闻机构(如电视台)或协会(如广告协会、工商联),年鉴办、工商服务中心等其他部分符合广告宗旨事业单位。申请时先做几期样板,一般用激光打印(彩色也如此)。送信息办、新闻出版局、工商局,他们会报省级单位的信息办、新闻出版局、工商局批准。派2个律师和精通法律的顾问跟进,一般2个月会批下。公开费用很少,每期的审查费用大众广告内容的在1000/期。  费用大概需要多少?  公开费用很少,每期的审查费用大众广告内容的在1000/期。或者需要提供担保。地方或区域性的专版类DM杂志。新闻出版和工商广告方面的协调要好。大众类不建议,行业内可以考虑。开办费用大众类投入地区20万以上,省级200万。除非是有足购的广告资源,建议不要轻易进入。  怎样办一个赚钱的新的经济类杂志  序  这不是一篇充满了术语,看似逻辑严密,盈利的可能性十足的专业媒体投资分析报告(我还不能够教投资方怎样办一个赚钱的经济类杂志)。  本文写来,实在是有感于我所看到和经历到的是在一些新的媒体中,刊物执行总负责人和传媒外的投资方一直上演着重复发生的悲喜连续剧。多版本的故事梗概无一例外都是这样:开始时的相敬如宾,后来是剑拔弩张,最后不欢而散的多,很少见到大家相处愉快。这是最危险的:一是令我们一些具体执行、完成杂志使命的中层就很是为难,二是大乱军心,人心一散,团队不再,这会严重影响杂志社的发展规划,有时就是曲终人散的结局。(哈,我认识的一些媒体朋友们可不要对号入座啊,我只是将一个普遍地现象作一归纳,个案太多,大家的所见所闻都太多,就不举例说明了。)  其实,投资和媒体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行业,媒体人和投资人想的问题、想问题的角度都不同,表达方式及语言也差之千里。开始时,大家能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一般来说,投资方选择操盘手(刊物执行总负责方)就是选择一个自己投入真金白银希望着尽快产出的项目,但他们又不了解内容(编辑部)、销售(广告部)、发行三大部门的操作流程和业内的潜规则,更不理解杂志的盈利是需要有个过程和周期的。杂志的操盘手,更多的是一些文人,他们骨子里比较傲气,对投资者他们可能从心底里,认为他们没有专业,不懂传媒,修为差一点的,傲气也就写在脸上了;同时,内心也还有一种危机感和一种不安全感,对操盘手来说,找到一个展示和实现自己抱负的舞台不容易,操作了半年或者一年,还不足以证明他的能力,实现不了他的个人抱负,也一定已经是一件很令他恼火的事了,再遇到……这是双方战争上演着的心理基础。  跳出来回头审视,我想:如果在杂志市场与资本市场联姻之前就沟通好,将杂志的DNA――杂志是怎么赚钱的?杂志的市场运作与合作风险规避、我的杂志能赢利吗?退出程序……这些所有的可能出问题的方面沟通清楚,双方理解,合作方共同努力,按市场规律和经济法则办事,把风险降到最低点,这不比有了问题再来互相责怪的好吗?  第一大问题:期刊盈利模式和周期的共识  期刊盈利模式:  一发行收入,这是最为普遍的盈利模式――杂志的定价一般高于其成本,广告收入少,盈利主要依靠发行收入。  二是依靠广告收入,这是当前国内期刊业最为热衷的盈利模式。一批新兴杂志开始放弃依靠发行盈利的模式,采用低于成本的价格发行,扩大发行量以吸引更多的广告。  第三种盈利模式则是出售期刊的品牌资源,利用品牌资源发展衍生产品。在有一个好的媒体平台的基础上,方式通常有:重印或合订本、特刊或增刊、图书和光盘、数据库、网站、会展、客户名单、品牌授权和主办会展论坛活动等。活动可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也成为新的盈利点。具体而言,就是要以刊物资源、影响力为依托,用更开放的思路、更多样的路子、更有效的服务,寻求新的盈利途径,真正实现经营刊物的目的。现在有些刊物已在这些方面进行初步的摸索,如办班、购书服务、举办论坛等。总体看,在依托刊物资源的同时,又受到了刊物本身的局限。  媒体行业无论是产业形态、政策与法律环境,还是盈利模式、投入产出、治理结构、进人与退出机制等都与其他行业有本质的不同,因此用通用的商业分析方法恐怕还不能看透传媒业。这也是为什么以前一些投资银行、券商、投资公司、咨询公司等机构出具的媒体研究报告让人有浮于表面的感觉,观点不够深入,有的甚至出现偏差和谬误的原因所在。  在传媒界流传甚广的西谚:如果你爱一个人,那么就让他去办杂志;如果你恨一个人,那么也让他去办杂志。现在这句话也可以演化为:如果你想赚钱,那么就去投资杂志,如果你想赔钱,那么也去投资杂志。期刊的确是让人又爱又恨的东西,也许这正是她的魅力所在。如果运作得法,印杂志就像印钞票一样,能够产生丰厚的利润;反之,印出来的杂志卖不掉,广告上不来,就像把钞票变成废纸,“印钞机”就变成了“老虎机”。  不论任何形式的媒体,都有自己容易和困难的地方,杂志最难的地方是一年只有12期,最多只有12次调整与表现的机会,而事实上,如果一本杂志在一年内犯了三次以上的错误,基本上就意味着这一年的时间白过了。因为一次错误通常需要2-3期才能发现并挽回。同样,杂志一年的出彩机会也只有12次,如果投入不大,不大可能做到每期都要极高的质量。我们经常都听到很多人说杂志需要3年时间才能盈利或者看出胜败。这就需要投资方够耐心,《三联生活周刊》坚持七年,才奠定了中国《TIME》的地位。  很多投资人做惯了其他盈利较快的行业,对期刊较长的市场培育期不能理解,也不能忍受,结果导致合作破裂。比如做工业产品的卖出去就赚钱,房地产商挖个地基就开始卖“楼花”,就有钱进账,可投资一份期刊两年了还没持平呢。其实那份杂志可能已经做出一定的影响了,再稍微坚持一下就能赢。很多期刊投资就是这样,往往在水已经烧到90度还差一点就开时挺不住了,十分可惜,这样的例子不少。关键还是对期刊的“影响力经济”的特征和“二次售卖”的盈利模式没有吃透。  另外,新创期刊的不确定性更大,品牌和市场培育的时间较长,即使经过市场调研,所得的数字也存在很多变量,分析也都是预测的、未知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发现与想像的差距很大,因此投资风险极大。但一旦成功回报极高,尤其在培育期过后的3-5年内都会保持极高的年增长率。成熟期刊有成熟的品牌、稳定的受众,清晰的盈利模式等,是实业投资和财务投资理想的目标。但成熟期刊对待投资的态度往往是:一)不缺钱,拒绝投资;二)代价高,出让小股融巨资;三)利用老刊的品牌优势为扩张新刊融资,这就又带有新刊投资的色彩了,可能比单纯投资新刊风险相当低一点,但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以上谈的是第一个问题,我想解决的是婚姻的双方处于“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危险的防范,我把这些讲清楚,可能双方美好姻缘的几率会大一些?投资的目的就是逐利,利从哪里来,什么时候该来了,这是我们要首先搞清楚的。让业外不懂传媒的投资者能够轻松掌握期刊业的特征和规律,这是我的第一目标。  第二大问题: 面对第三者,媒体人和投资人双方的相互配合与容忍  媒体人和投资人双方的关系就好象一对男女的相亲,既然要论及婚嫁,除了男女双方彼此要相配和喜欢外,还要讨好双方都很在意的亲朋好友(也就是杂志传媒与广告主都在意的读者,也同时是消费者) ,取得读者(也就是消费者)的满意和认可。其实,一些有经验的男女都知道,本来夫妻双方都是恩爱的,但一加上父母亲朋好友的因素,双方的关系就不是那么好处理了。  杂志当然在媒体人和投资人外要有第三者,杂志要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将读者利益置于中心(当然是在符合国家的宣传政策和新闻规范的前提下),这将直接决定杂志能否得到市场的认可,能否实现赢利。进入实操阶段,媒体人和投资人最容易出现代问题是:媒体由于定位不清,得不到读者和广告主的认可;或是思路清晰,但市场不成熟,投资商没有耐心等下去;或是也进行了市场细分,但市场规模不大,竞争却很激烈,依然是赢利无望(当然除此之外,其他外部风险同样不容小觑,如政治政策的影响等可能会成为无妄之灾)……这些是双方不愉快的环境因素。  大家为什么看好期刊业的市场机会与发展前景呢?相对于报纸来说,杂志的投资小,也不容易出事(政治风险和心理风险小些)。传媒投资近年来持续升温,而期刊在各类媒体中也一直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且人均创利能力最强,具有投资小、见效快、人员少、成本低、利润高等特点,杂志的赢利的确实很强,可以说一本好杂志就是一棵摇钱树。因为媒体后期投入成本并不大,设备无无非就是几台电脑,投资期刊的成功模式和成功案例最多。所以杂志一开始就背负上了较高的赢利期望值。  任何投资都是为了取得投资收益,得到投资回报,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读者定位和广告营销定位,没有关于有效发行量、有效覆盖地区、有效版面规模、获得相对竞争优势的版面强度等数量效益界限的计算与把握,以及一系列相应营销措施的配合与跟进,投入很可能会“打水漂”’。  新杂志创刊前,在过详细的市场调查和分析后,最好是由媒体人和投资人双方确定杂志的定位。而新期刊按照的定位,运作几期后,必然会咨询来自该杂志定位时假想读者和杂志人朋友的意见和建议。咨询结果通常会显示:读者的意见和建议更多的是否定杂志的定位。这时,投资方第一反应就是:开始怀疑定位或执行有偏差。有的投资人开始对期刊的专业管理工作参与过深,而且固执己见,要求被投资人必须言听计从,令行禁止,不管决策正确与否。一种是指手画脚,对办刊人的专业管理工作横加干涉,往往理念不和造成合作破裂,《新××》杂志采编骨干集体跳槽就是这种典型。还有一种是监视和说教,对职业经理人像家长看小孩一样总是监视和不信任的态度。  其实,我的看法:一是主管、主办、投资方应该开明一些、有耐心一些,干涉不能太多。遇到问题要从治理结构上去解决分工、责任和权力的问题。二是要清楚:市场对新生事物,是很难接受的,总是会发现他的一些小毛病,然后放大这些小问题。其实有些问题是可以进行自我修复的,市场接受是需要付出时间做交换,是有一个过程的。新刊贵在坚持,坚持自己的定位,一年后你会看到胜利的曙光。三是需要合作方共同努力,按市场规律和经济法则办事,把风险降到最低点。遇到相关冲突,这里我强调用市场的手段解决问题,而一定不能用政治的所谓“谋略” 曲线救国来处理。  有的投资方走得更远,因为个人意气,炒掉操盘手,这面对的必然是重新找人替换整个团队,意味着追加一笔不菲的投资,要付出时间和很大的机会成本,而且要命的是,可能这个团队整体不如上个团队,我就遇到过这种情况,所以建议投资人需要学会在观望中忍耐,要尽量策略谨慎地处理。  第三大问题:双方严密规划,商定“过程监测、结果评估、赏罚奖惩”的规则  杂志市场与资本市场联姻是一个前景看好的投资热点,同样也存在种种风险。因而对这些风险的论证和防范应具体和量化,这很有必要,投资的目的就是逐利,利从哪里来?风险在哪里?如何运作?投资的底线是什么?投资方必须对自己的目标是清楚明确的,否则自己昏昏,岂能使人昭昭?自己都没有实际的计划,怎么确定执行者的进度。  在实际操作中,现实情况的表现不尽人意时,投资方对原则问题不能妥协。投资方自己和媒体人最好有大家一致认同的可执行的三年内各年度的目标及各年度的分季度分月目标,按杂志的投入产出基本规律,通常将杂志发展分为导入期(一般为3—6个月)、成长期(一般为第6-第36个月)、成熟期(一般为第36-第54个月)及衰退期(根据发展而确定时间)。在进行投入产出核算时,应重点做好导入期和成长期的财务预算。同时,在进行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即在一定原则性的基础上,允许在一定程度上的灵活性。超过预算的费用必须经董事会批准,否则一律按计划操作。我认为花钱要谨慎、有计划,浪费是品德的问题,不是经营的问题,经营上当花的一定不能省。所以,不管多大财力的投资者投资报业,合理控制成本,永远是必要的。其中,在投入产出的核算中,必须精确地列出在各个动态发展阶段的预算:  印刷成本。根据需要先进行委托加工生产,但要确保印刷质量和时效。一本杂志100多页,印1万册,用铜板轻涂纸,一期印刷费大概要5-10万,要看具体页数和印场。  固定资产投资。通常以满足基本需要为原则。  管理成本。应尽量减小中层人员,缩短管理等级,强调高效的集约化管理。  采编成本。通常对采编成本应进行总量控制。编辑成本每页算1000元(不算高吧),  广告成本。此项成本主要用于客户联谊、广告推广会等方面。  发行成本。实行不同阶段的费率控制,强调有效发行比片面强调发行总量更有意义。  品牌推广成本。根据品牌建设的规律,在各个阶段进行不同规模的投入。  工资、福利、稿费、差旅费、交通、通讯、税费等相关费用。  9.发行、广告及相关副业的产出。  除了对前期硬件投入、工资、稿酬、运营成本、差旅、印刷、发行、推广、流动资金等进行匡算计划以外,还需要执行人 的具体操作方案。各高管层人员(包括兼职)到岗后,应该在20天内根据杂志的整体发展战略、目标及各人的岗位职责,将自己的工作思路理清并加以细化,从而形成各阶段的操作方案。每个人都必须提供主要包括:工作目标(包括时间限制和最终完成成果);工作思路(如何完成,其过程,所需资源设施人员);管理理念及风格(团队的选择标准及选择方案);下属人员的结构、数量、素质、工作职责、考核办法、人员进退制度等;风险防范;团队配合的工作计划等。

西南交通大学软件工程硕士论文开题报告(信息管理系统)研究生学位论文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论文的背景我国流动人口现状    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等原因,形成了规模巨大的流动人口,据统计,2011年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己达21亿。“中国人口的大交流、大流动、大融合,极大地促进了市场的繁荣、经济的腾飞、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同时,流动人口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流动之大,也给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已经成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难点和薄弱环节。为了及时准确地掌握流动人口特别是流动的已婚育龄妇女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实现流动人口现居住地和户籍地计划生育部门的双向沟通,加强对流动人口在计划生育方面的管理、宣传教育和服务,国家人口计生委提出了通过建立和利用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实行流动人口信息网络化,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进行动态的、有效管理”。二、信息管理系统概念和技术    信息管理系统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的工具和手段,服务于管理领域的信息处理方式。它是20世纪中叶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系统科学、人工智能及认识论等学科相互渗透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早期的信息管理系统主要依靠手工操作,到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出现后,才进入了自动化与智能化信息管理的阶段。    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过程可分为可行性研究、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等四个主要阶段。“目前使用的开发方法主要有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原型开发方法和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面向对象的系统开发方法是现代软件开发的主流,其基本思想是将客观世界抽象地看成是若干相互联系地对象,然后根据对象和方法地特性研制出一套软件工具,使之能够映射为计算机软件系统结构和进程,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开发”I2]0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在基于Internet的环境下,基于B/S模式的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最常用的Web技术包括HTML与XML语言、HTTP协议、动态网页技术(ASPNET, JSP)和客户端脚本(javascript,flash)等,还有网络数据的存储与访问技术,这些技术的出现大大推动了网络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三、论文的意义    从实际应用上来看,城市流动人口的增加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趋势,四川省是流动人口大省,大量的流动人口给城市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流动人口的管理对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促进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有必要建立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从而对流动人口进行科学的管理与有效的监控,减轻城市管理的压力,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从理论研究上看,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详细地说明了使用面向对象方法开发基于Bis架构的信息管理系统的整个过程,提供了开发网络环境下的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的解决方案,这种开发模式可以应用到时其它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中,还应用了基于数据分片思想设计流动人口数据库,解决了大容量数据的存储与访问的问题。四、论文的内容    四川省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采用面向对象、自上而下的开发方法,逐步实现并测试完成系统的各个模块,论文的主要内容有:    m对系统的流入(出)人口管理、协查管理、个案查询、监控和统计等业务流程及细节进行了分析,并形成了规格化的用户需求文档    (2)对系统业务处理类的交互关系进行了研究,实现了类的方法。    (3)对流动人口信息数据结构和数据分片方法进行了研究,设计了系统的数据库和数据访问模式。    (4)对系统进行了功能测试、并发性能测试和数据库分片性能对比测试。    论文各章节安排如下:    第1章为引言,主要闸述了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及开发系统的实际意义,并说明论文各章节的主要内容。    第2章为需求分析,闸述了如何通过对应用领域的调查,了解客户的需求,并测试需求的正确性。    第3章是系统分析,闸述了将用户需求整理并形成规格化的需求说明文档的过程。    第4章是系统设计,分为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闸述了系统的架构方案、基础模块和核心方法的实现算法。    第5章是数据库设计,闸述了应用数据分片思想解决大容量、大流量数据库的方法。    第6章是系统实现与测试,闸述了ASPNET的编程特点与实现过程,完成功能测试与性能测试的过程。    最后是论文的总结与展望。五、需求概览    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对软件开发者来说是一个陌生的领域,所以我们必须先充分理解这一领域的特点。我们采用访谈、检查客户的各种表格、操作流程等客户文档的方式,对客户的需求有了初步的了解。    四力l省的流动人口数量非常大,而且人口的流动频率也快,省计生委需要记录每个流动人口(主要是流动育龄妇女)的姓名、身份证号、户籍、婚姻状况和配偶信息等基本信息,而且还要实时监控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情况,为他们提供相关的卫生保健服务,使计划生育政策得到落实,提高人口生育质量。    计生管理工作是按不同的区域划分各级部门的工作范围,如省级计生委负责全省的计生工作,市级计生委负责本市的计生工作,区级、县级计生委负责本区县的计生工作,一直到最基层的社区计生部门,各部门管理自己所辖区域内的流动人口,且只能管理本区域,每级部门向上一级部门上报相关的数据,一直到省级。各级部门的工作权限不完全相同,基层的计生部门(街道、社区)主要负责采集修改流动人口的信息和生成一些局部的统计表格,高层的计生部门(省、市、区)主要负责查询信息和汇总生成总的统计表格。

科技与管理投稿经验总结和体会

学习、实践与管理的重要。没有范文。以下供参考,主要写一下主要的工作内容,如何努力工作,取得的成绩,最后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或者新的努力方向。。。。。。。工作总结就是让上级知道你有什么贡献,体现你的工作价值所在。所以应该写好几点:1、你对岗位和工作上的认识2、具体你做了什么事3、你如何用心工作,哪些事情是你动脑子去解决的。就算没什么,也要写一些有难度的问题,你如何通过努力解决了4、以后工作中你还需提高哪些能力或充实哪些知识5、上级喜欢主动工作的人。你分内的事情都要有所准备,即事前准备工作以下供你参考: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的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评价、总分析,分析成绩、不足、经验等。总结是应用写作的一种,是对已经做过的工作进行理性的思考。总结的基本要求1.总结必须有情况的概述和叙述,有的比较简单,有的比较详细。2.成绩和缺点。这是总结的主要内容。总结的目的就是要肯定成绩,找出缺点。成绩有哪些,有多大,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怎样取得的;缺点有多少,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怎样产生的,都应写清楚。3.经验和教训。为了便于今后工作,必须对以前的工作经验和教训进行分析、研究、概括,并形成理论知识。总结的注意事项:   1.一定要实事求是,成绩基本不夸大,缺点基本不缩小。这是分析、得出教训的基础。    2.条理要清楚。语句通顺,容易理解。3.要详略适宜。有重要的,有次要的,写作时要突出重点。总结中的问题要有主次、详略之分。总结的基本格式: 1、标题   2、正文    开头:概述情况,总体评价;提纲挈领,总括全文。   主体:分析成绩缺憾,总结经验教训。   结尾:分析问题,明确方向。    3、落款   署名与日期。

学到了: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分配时间人的时间是固定的,你投入工作的时间多了,自然做其他令自己愉悦的事就少了。就比如说,如果你喜欢运动打球或者其他体育类的比赛,即使浑身是汗,但是非常有激情,因为这是我们喜欢的事,不需要催促,但是人的时间是固定的,我们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无限的事情,此时最重要的就是要分配好时间。我们要科学的管理时间通过分配时间来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在当今快时代的发展中,要学会平衡,娱乐与学习工作与生活。更要注重劳逸结合。

农业科技管理投稿经验总结与体会

我觉得可以用的

1、 了解了农业政策2、 了解了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3、 体会到了自身的艰巨任务4、 自身还需要提高农业专业知识,以结合管理技术,发挥自身价值

个人总结一,学习情况概述,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和取得的成绩二,思想认识,学习纪律的遵守情况三,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

做好草稿-------准备发稿-----等待审核-----审核下来-----失败成功------失败则退稿费成功则不退,大概就这样

  • 索引序列
  • 城市管理与科技杂志投稿经验总结与体会
  • 城市管理与科技杂志投稿经验总结
  • 城市管理与科技杂志投稿经验总结报告
  • 科技与管理投稿经验总结和体会
  • 农业科技管理投稿经验总结与体会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