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国际应用陶瓷技术杂志期刊官网

国际应用陶瓷技术杂志期刊官网

发布时间:

国际应用陶瓷技术杂志官网

我国的陶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的成就,它在我国的文化和工艺发展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陶器的起源和演变陶器是人类最早的手工业制品,陶器的产生与人类从游猎生活逐步过渡到定居生活并从事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恩格斯曾对陶器的发明作如下叙述;“可以证明,在许多地方,或者甚至在一切地方,陶器都是由于用粘土涂在编制或木制的容器上而发生的,目的在于使其能耐火。因此,不久之后,人们便发现成形的粘土,不要内部的容器,也可以用于这个目的。”陶器的出现也标志着人类文化开始从旧石器时代跨入了新石器时代。我国陶器起源于何时,随着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不断发现而众说纷经,到目前为止,我国最早陶器在北方和南方都有发现。北方中原地区发现的裴李岗遗址中的陶器,根据+!(测定年代,为公元前(’)#’ , (-%)年,距今约-%%% 年;!)* 年发现的磁山遗址中的陶器,距今约*#%% 年之久。南方的浙江省余姚河姆渡村遗址中的陶器,根据测定也距今约*%%% 年之久。这些最早出现的陶器大都是泥质和夹砂红陶、灰陶和夹碳黑陶。河姆渡的夹碳黑陶使用的是含/01#量较低(!& ’$ 2 !& -$)的绢云母质粘土,烧成温度为-%% 2 )%%3。随着陶器制作的不断发展,到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已发展到以彩陶和黑陶为其特色的史前文化。!"#! 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首先发现了红黑花纹的彩陶片与磨制过的石器共存。考古学家称这一时代的文化为“仰韶文化”,又称“彩陶文化”。据测定,早期仰韶文化的彩陶其年代距今约$%&& 年。此后,在山西、陕西、甘肃、新疆、宁夏以及内蒙古等地陆续有同样的发现。仰韶文化的陶器分布很广,陶器壁厚薄相当均匀,造型端正,色彩大部分为灰红色,上面画有红色、黑色或紫色花纹。河南仰韶村夹砂红陶器孔隙度#莫氏硬度%,氧化气氛烧成。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的,还有西北地区的甘肃仰韶文化,鲁中南和苏北地区的大汉口文化,太湖流域的马家浜文化,以及华中地区的大溪文化。大汶口文化发掘于山东泰安大汉口,大约开始于公元前%&&& 年,早期以红陶为主,均用手制,彩陶有红、白、黑、赭数种,至中后期使用了陶车,晚期以灰陶为主。马家浜文化是河姆渡文化的直接继承者,其年代为公元前%’)& * +’&& 年,陶器以夹砂和泥质红陶为主,并有部分泥质灰陶以及少量黑陶,早期仍用手制,器表多施红色陶衣,到晚期则出现轮制。到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以北已从仰韶文化过渡到龙山文化,长江以南则从马家浜文化进入到良渚文化。从公元前#&&& 年到进入青铜时代的时期,陶器的制作已有较大发展,并有明显的时代风貌,其中最突出的为龙山文化的陶器。!"#, 年在山东历城县龙山镇城子崖,发现了许多黑色的陶器,考古学家称之为“黑陶”,并称这一时期的文化为“龙山文化”,又称“黑陶文化”。龙山文化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及东部沿海的广大地区,它是继大汶口文化发展而来的东方古老文化。解放后在山东、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和江苏等省,发现了数百处龙山文化遗址。龙山黑陶在烧制技术上有了显著进步,它广泛采用了轮制技术,因此,器形浑圆端正,器壁薄而均匀。黑陶中最精制的制品,表面打磨光滑,乌黑发亮,薄如蛋壳,厚度仅! --,人称“蛋壳陶”。山东城子崖龙山文化薄胎黑陶,孔隙度!)(,莫氏硬度+,通体墨黑,烧成温度!&&&左右。黑色是用烟熏法渗碳造成的。龙山文化时期,除黑陶外,也有灰陶、红陶、黄陶和白陶,但数量不多。以上是我国史前时期陶器的演变情况,距今约+)&& 年以前。进入有文字记载的殷商时代,在河南安阳曾发掘出距今约+&&& 年的商代刻纹白陶,后在郑州和辉县都有发现。郑州二里同殷代硬陶,颜色上红带黄,烧成温度(!!"# $ %#)&,说明陶器的烧成温度不断提高。特别应予提及的是商代除出现白陶外,极少量的釉陶在郑州早期遗址和安阳晚期遗址中发现,安阳殷代晚期釉陶,其孔隙度#’%(),莫氏硬度(,釉色浅黄,坯色土黄带红,烧成气氛氧化,釉层厚#’#!**,石灰釉。商代陶器从无釉到有釉,在技术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是制陶技术上的重大成就,为从陶过渡到瓷创造了必要条件,这一时期釉陶的出现可以看成是我国陶瓷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周代在釉陶方面继承了殷商时代的传统,出土的釉陶数量很多,器形均为更式,釉色略呈青色。西周张家坡陶碎片中+,- 含量较高,达/’ 01),烧成温度(!%## $ 2#)&,气孔体积分数0’ %%);山西侯马东周釉陶的孔隙度为#’!/),烧成温度(!%2# $ 2#)&,胎内结构较细,孔隙较少。从这些碎片的显微结构来看很接近陶器的结构,但在原料处理和坯泥炼制上还比较原始。周代在陶器应用方面的一个重要发展是把陶器的应用扩大到建筑方面,砖瓦已开始成为建筑中的重要材料,烧制砖瓦也成了陶业中的重点业务。尤其至秦代(公元前%%! 3 前%#( 年)用大量砖瓦修建长城和阿房宫,说明建筑陶瓷材料已大量使用。!104 年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墓东侧出土的巨型兵马陶涌,其尺寸类同真人真马,造型生动,工艺精巧,是罕见的古代巨型雕塑品,说明秦代陶工在陶俑成形和烧造方面的完美无缺,这是我国陶瓷工艺发展史上辉煌的成就。两汉(公元前%#(—公元%%# 年)是我国陶器制造很发达的时代,这时各地已设置制陶工场,大量生产陶器,尤其是釉陶,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釉陶在两汉末年已成为了一种正常的生产。汉代釉陶的釉色有翠绿、赭黄、铜绿、灰青等,基本上都属于铅釉,只是含有不同含量的氧化铜或氧化铁。铅釉的熔融温度低,较适宜于烧成温度不高的陶器。硬陶上的灰青釉是一种高钙石灰釉,含5- 量在!4) 3 %#)。随着使用原料的选择和精制、烧成温度的提高,又使用了石灰釉,使汉代末期的釉陶已向胎质更致密、釉层更光亮、透明而均匀、胎釉结合更好的瓷器过渡。汉代以后,釉陶逐渐发展成瓷器,无论从釉面和胎质来看,瓷器的出现无疑是釉陶的一大飞跃。但作为致密度和光泽度都不及瓷器的陶器来说,并没有因为瓷器的出现而逐渐消失。陶器由于其密度较小,很少变形,易于制造大件器物,脆性相对较小等特点,加之原料易得,烧成温度低,工艺技术要求不高,日用陶器在民间需要量大,故陶器虽然经过若干曲折,但一直经久不衰,与瓷器并存到现在。历代在陶器的品种上也不断出现新的品种,如唐代的三彩陶很负盛名,称为唐三彩,唐三彩系发展了汉代的低温铅釉,用绿(以!"# $ 着色)、黄褐(以%&’ $ 着色)、蓝〔以(!()*)# + 着色〕和紫(主要色剂为,-,而%&、!( 起调色作用)的釉色施在雕塑产品及实用器物上,变化多端,堂皇华丽。宋代以后在江苏宜兴地方兴盛起来的紫砂陶器等等,都是曾经在历史上煌赫一时,至今声名不衰的著名陶器。陶器的发展,不仅在釉和装饰上有不断的发展,同时在原料的选择、烧成温度、加工处理、胎釉结合等方面也日益精作,生产出外表上可与细瓷器媲美的现代细陶器(精陶器)。另外,陶器的多孔结构具有过滤性和吸附性,也具有隔热隔音等优良性能,在现代陶瓷工业中出现的称为多孔陶瓷的新种类,充分利用了多孔结构材料的特性,在多种工业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以看出,陶器作为陶瓷发展史上的早期制品,经过演变与发展,直到现在,仍不失为具有其特色的一大系列陶瓷制品,它对人民生活和工业建设从古到今都起到了应有的积极作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二)由陶到瓷的发展过程和瓷器的发明从陶器到瓷器是我国陶瓷生产史上的一个重大飞跃,世界人民公认瓷器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中国是瓷器的祖国。关于由陶到瓷的发展过程,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李家治等,较全面的总结了自新石器时代一直到明、清近/// 年我国陶瓷工艺的发展的过程,科学的指出:我国之所以能够由陶过渡到瓷,主要是由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在制陶工艺上取得辉煌成就的基础上,又逐步提高认识,积累经验,在原料的选择和精制、炉窑的改进和烧成温度的提高、釉的发现和使用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于是远在’/// 多年前的商、周时代,即创造了釉陶或原始瓷器。又经过0/// 多年的过渡时期,使原始瓷器的工艺更为成熟,遂在三国、魏、晋时期或更早一些的汉代,完成由陶向瓷的过渡,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这里,提出了我国陶瓷工艺发展的三个重大突破和我国陶瓷发展的三个阶段。三个重大突破即是原料的选择和精制、炉窑的改进和烧成温度的提高、釉的发现和使用。前一个突破是陶向瓷发展的内因根据,后两个突破是陶向瓷发展的外因条件。三个阶段即是陶器、原始瓷器(过渡阶段)、瓷器。并指出由陶向瓷过渡中在化学组成中起相当重要作用的!"#$%,由陶器中含量为&’以上,降到原始瓷器的%’左右,然后再降到瓷器(’左右。正是由于!"#$%含量的降低,才使烧成温度有提高的可能。我国学者刘秉诚"从传统陶瓷的表观结构出发,认为我国陶瓷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三个重大飞跃:商、周时代的釉陶是陶器的第一个飞跃;从釉陶发展到具有半透明的釉,而股还是欠致密的瓷器,是又一个飞跃;以后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更具有半透明的胎的瓷器,是第三个飞跃。并指出,自新石器时代到商代,陶器开始有釉,发展为釉陶,尽管釉陶的釉还不够好,但由无釉到有釉,而且胎也比较烧结,这毕竟应当算是一个大的飞跃。如安阳殷代晚期釉陶的孔隙度为)*#&’,釉层浅黄,坯土黄带红。山西侯马东周釉陶的孔隙度为)*(+’,烧成温度((#%) , #))-,釉层浅黄,釉浅土黄。胎内结构较细,孔隙较少,釉层中有若干气泡。西周张家坡陶瓷碎片/0$ 含量较高,达+*12’,烧成温度((#)) , %))-,矿物组成:石英(%* )’;莫来石(1* +’;玻璃&2*&’;气孔体积分数1*##’,从这些碎片的显微结构看来已非常接近瓷器的结构,但在原料处理和坯泥练制上还比较原始。第二个飞跃是作出了比较美观的釉面。在早期,釉陶的釉层还比较薄( 3 )*)(44),光泽也不够好。自商代经汉魏以至北宋,尤以汉魏南方青瓷为代表,釉面“晶莹明彻,光润如玉”,釉层厚度由)* )(44 增长到)* (44 左右,并进行通体敷釉,似可称为第二个飞跃。在此阶段主要着重于釉的发展,由极薄的釉发展到形成一定厚度并且表面致密光润具有近代瓷感的釉。由于其观感上已与釉陶有很大的不同,发生了突变和飞跃,使当时人们意识到无法再以一个“陶”字继续混称下去,遂创造了“瓷”字来称呼这些当时有所发展的釉陶,从而逐渐发明了瓷器。但应明确,当时的瓷器着重于釉面的“晶莹明彻,光润如玉”,而不注重瓷胎,这种“重釉轻胎倾向”一直贯穿到宋代以来的五大名窑(汝、定、官、哥、均)。许多釉面呈现光润如玉的传世作品,其胎质则处于生烧或微生烧状态,尤以北方为甚,这是由于未注意到加入适量熔剂,使胎质烧结,达到瓷化所致。同时也可能是有意识地为了防止窑和产品变形。第三个飞跃是瓷器由半透明釉发展到半透明胎。江西景德镇由于具有适宜的原料,首先产生了这个飞跃。宋代景德镇湖田、湘湖窑的影青瓷的胎的白度和半透明度都很高,已接近现代细瓷的水平,可作为标志。景德镇一带的陶瓷原料有其地质特点,不仅具有高岭村附近的白土(相当于片状高岭石和管状埃洛石的混合物),并且主要矿物为石英和水云母类矿物、以及部分高岭石或长石的各种瓷石。故景德镇瓷器的配方不同于目前的长石质瓷器,而属于水云母质系统。即以水云母作熔剂的高岭! 石英! 水云母质瓷胎和石灰石! 石英! 水云母质瓷釉的瓷器。于是,为具有半透明釉的瓷发展到具有半透明胎的瓷创造了条件。这三个重大飞跃的观点,不仅可以概括解释由陶到瓷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的“质变”现象,而且特别适合于用来说明:随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陶瓷科学领域中的“飞跃”现象将像在其它科学技术领域中一样,继续出现许多光耀夺目的成果,如近年航天飞机外壳上所用的陶瓷耐热耐磨绝缘材料,以及近代材料科学领域内出现的各种技术陶瓷和特种功能陶瓷,其用料和制作工艺已超出传统陶瓷的范畴,则可看作是陶瓷发展的第四个“飞跃”。瓷器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但是关于我国瓷器起源的具体年代,历来各家说法颇不一致,产生分歧的原因主要是衡量古代瓷器的标准不同,或者对瓷器的涵义理解不同。再加上我国地下文物陆续出土,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认识。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李家治等,全面总结了我国由陶到瓷的工艺发展,并结合近年来在浙江上虞龙泉塘西晋墓出土的越窑青釉瓷片和上虞小仙坛出土的东汉越窑青釉瓷片进行研究,指出:无论在组成上或工艺上,这些瓷片都已达到近代瓷器的标准,它的组成除"#$%&和’(%$的含量较高,而使瓷胎呈较深的灰白色外,其烧成温度已达)&** + )&)*,,吸水率为*-$/和*-$0/,显气孔率为*- 1$/和*- 2$/,在光学显微镜下,可看到瓷胎里有发育较好的莫来石晶体,石英颗粒较细,还可看到它的熔蚀边,有较多的玻璃态,烧结程度较好,微透光。因而进一步认为我国在公元! " # 世纪的东汉时代即已出现瓷器。也有人指出,我国传统“瓷器”这个概念主要是以釉为主来确定和划分的,瓷胎方面既包括致密烧结和完全瓷化的,也包括未充分烧结和瓷化程度差些的。在东汉到五代这段历史时期内,南北方青瓷胎的瓷化程度并不与时代发展成正比关系。从商周到唐宋,我国陶瓷器只是釉层厚度有较明显的增长,至于胎质的孔隙度和烧成温度,并未看到明显或突出发展的趋势。因而,不能用现代成瓷标准对当时的制品进行内外通体衡量。从出土的三国至晋时代南方的青瓷来看,这些传世魏晋间的完整瓷器,其釉层由薄而厚,已增至$%!$&& 左右,并进行了通体敷釉,胎质也逐渐趋向致密,不吸水,瓷化程度较高,这时已普遍选用优质粘土矿物原料作成坯体,在釉料中存在铁质,于还原焰中烧成泛青色调,大大改善了以往粗糙晦暗的观感。由此表明,东汉末至三国,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由于考虑到现存完器如东汉(公元#’ " ##$ 年)的青瓷四系罐,表面上看来还明显地逊于西晋初期(公元#(’—#)$ 年)的青釉瓷羊和三国吴(公元###—#)$ 年)的青瓷卧羊。同时,东汉到西晋时间跨度较大,如何为中国瓷器的始期划限,值得商榷。若考虑;!已经出土的魏晋完器釉面具有明显瓷化质感的表现特性表征;"现存典籍中的“瓷”字开始出现于魏晋;#国外著名的科学技术史料〔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也承认,在瓷器方面,西方落后于中国!! " !* 个世纪。不妨先暂定为魏晋或汉晋,俟掌握更多的有关实物和研究成果后再行推敲论定。(三)我国历代瓷器的成就我国瓷器在汉、晋时期完成由陶向瓷过渡以后,进入了普遍发展时期。在南北朝(公元+#$—’), 年)青釉瓷器大量生产,不仅在南方,同时在北方青瓷生产也有极大的进展。到了隋唐时代(公元’)!—,$- 年)瓷器的发展进入了成长阶段。当时的经济、文化颇为发达,由于生活的需要和禁用铜器的结果,陶器制造业有了更大的发展,瓷器的使用已很普遍,瓷器生产已普遍使用高火度烧成,胎质更为坚致。隋代已出现白釉瓷器。唐代瓷器产区已分布很广,并正式出现“窑”的专称。其中以越窑(浙江余姚)的青瓷和邢州的白瓷齐名全国。古人有诗云:“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人评“邢瓷类银、类雪”,“越瓷类玉、类冰”。到五代江西景德镇胜梅亭窑的白瓷,其白度达!"#,空隙度为"$%,已接近现代细瓷的水平。宋代(公元’("—&)!’ 年),我国南北各地的窑业,继承唐代传统,得到了极大发展,造瓷地区逐渐扩大,当时有官、越、定、钧、汝五大名窑。官窑北宋时在河南开封,南宋时在浙江临安(杭州),北宋官窑一说是汝窑的贡器,釉色主要是粉青。越窑在浙江余姚,继承唐代越密的传统,以秘色著称。定窑有北定、南定两处,北定在河北曲阳,南定在江西景德镇,定窑继承了邢窑制瓷传统,以白釉为主,兼出红、紫、黑、绿定,花纹加工有划花、刻花、印花三种。钧窑在河南禹县神((*+)(!))镇,钧窑是应用钢红釉最早的窑,其釉色丰富多彩,并创造出窑变花釉,著名的釉色有茄波紫、朱砂红、胭脂斑、鸡血红、雨过天晴、葱翠青等,钧窑的铜红釉和窑变花釉对以后的国际上著名的景德镇铜红釉和窑变影响极大。据研究,所有的钩窑系釉都是液, 液分相釉,蓝钧釉的乳光蓝色和官钧紫红色窑变釉中的蓝色斑纹都是釉中的分相液滴引起的光散射效应。汝窑在河南临汝,汝窑制品以卵青色为主,器物通体有极细纹片,其釉青色是我国烧瓷技术采用铁还原着色的一个划时代发展。此外,陕西的耀州窑,福建的建窑,江西的吉州窑,浙江的哥窑、弟窑、象州窑,河北的磁州窑,北宋和辽对峙时期的辽瓷,南来和金对峙时期的金钧窑,也都是当时比较著名的窑场。耀州窑以青釉为主,近似汝窑产品,装饰多用凸雕与印花,如串枝莲、莲瓣碗等,简朴壮美,为其它各窑所不及。建窑中最著名的是黑釉瓷,人称黑建,釉黑而滋润,并半透出银色白波纹如免毫状,有兔毫、油滴、玳瑁斑等名贵铁系花釉。吉州窑在今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品种相当丰富,釉色有青釉、绿釉、黑釉和白釉等,其中油滴、兔毫、玳瑁、鹧鸪斑和木叶、剪纸等釉色最为著名。浙江的哥窑、弟窑相传皆为龙泉窑系,龙泉窑继承唐代越窑的优良传统,制造青瓷,誉满海内外。龙泉青瓷有两种主要类型,即黑胎青瓷和白胎青瓷,相传为章姓兄弟二人所主之窑,黑胎青瓷为哥窑型龙泉青瓷,白胎青瓷为弟窑型龙泉青瓷。哥窑青瓷土脉细紫,质颇薄,色青,浓淡不一,有紫口铁足,多断纹,号百圾碎,冠绝当时;弟窑青瓷质厚,用白土造器,外涂幻水翠浅,纯粹如美玉,影露白痕,无纹片,是整个龙泉窑系的主流。龙泉瓷釉在五代北宋属石灰釉,南宋元明属石灰, 碱釉,其高温粘度较高,釉面光泽柔和,应看作是一个创造性的进步。磁州窑在今河北彭城镇,有白器和黑器,其装饰以黑白色彩对比为主要特点,在白釉上用黑色、储色、茶·色等色调作画,还有黑底褐彩等,开创了用笔彩绘装饰的新途径,为宋以后的青花和五彩瓷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广东、山西、山东、甘肃、安徽、四川、云南等省也普遍开始生产陶瓷。景德镇自汉代生产陶器开始,唐初已能烧造瓷器,宋以“景德年制”置镇,习称景德镇,后正式命名,大量生产“色白花青”的影青瓷。所谓影青瓷是指当时以景德镇为代表的一些窑场所生产的釉面呈色青白的瓷器,而“色白花青”特指有刻印花纹的青白釉瓷器。北宋末年间有红釉器制作。至南宋年间,则仿定窑生产白釉瓷器。南宋以后,特别是从明代开始,江西景德镇成为我国瓷业的中心,逐渐成为我国瓷器的代表,对世界各国有很大的影响。元代(公元!"#!—!$%& 年)初期,南北瓷窑很多遭到破坏,独有景德镇在原有基础上继续获得发展。当时蒙古帝国横跨欧亚,中西交往频繁,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景德镇的瓷业生产。景德镇除继续烧造青白瓷外,又创烧了卵白釉、黑釉等,并绘制了红绿彩与金彩等釉上彩绘瓷器。特别是青花与釉里红两种釉下彩绘瓷器的烧造成功,使我国瓷器的装饰艺术别开生面,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除景德镇瓷器外,龙泉的青瓷也大量出口。明代(公元!$%&—!%’’ 年)以来景德镇逐渐成为全国瓷业的中心,景德镇的制瓷工艺继承了历代的优秀传统,在技术上和艺术上都有了极大的发展。从原料的开采、精选、胎釉配方的改进、成形、干燥、烧成和装饰等一系列的工艺过程都有显著的进步。如当时已能烧制“半脱胎”和“大龙缸”等大型制品。当时四方名工巧匠集聚景德镇,除发展本地区的优良传统外,还吸取和继承了国内外著名瓷区的工艺特点,仿制过宋代窑场的各种色釉,如汝、官、钧、龙泉,釉色逼真,甚至超过原物,有的派生出新,更有发挥,基本上可以代表我国这一时代传统制瓷工艺的综合成就。当时有名的制品有:永乐时创制的白釉脱胎瓷,宣德时用低锰高铁的钻料为着色剂的青花,用铜为着色剂的雾红釉和釉里红,成化时的五彩和斗彩等。尤其是宣德青花,幽茜明艳,被称为“开一代未有之奇”。除景德镇外,河北彭城、浙江处州(龙泉)、福建德化、江苏宜兴、广东石湾等地都有各具一格的发展。清代(公元!%’’—!(!! 年)初叶,我国的制瓷工艺进入了十分成熟的阶段。此时仍以景德镇为中心,选瓷规模更大,制瓷技术达到历史上的空前水平,制品种类更为丰富。除继承前人之外,又接受了一些外来的影响,釉彩由五彩、斗彩发展到粉彩与珐琅彩,并创造了各种低温和高温颜色釉,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制品尤其精巧华丽。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卓越的成就之一,不但在我国陶瓷史上永远闪烁着光辉,而且在世界陶瓷史上也占有灿烂的一页。清代名窑除景德镇外,还有石湾、宜兴、德化、博山等地,至清末湖南醴陵瓷业一鸣惊人,成为后起之秀。(四)制瓷技术的外传及其对世界陶瓷的影响中国瓷器对世界各国的影响很大,在文化发展和瓷器制造技术方面都有过直接与间接的影响。远在唐代。中国瓷器即以新兴的商品进入国际市场,东销日本,西销印度、波斯以及埃及。两宋时对外通商范围和贸易数量都超过唐代,瓷器仍是主要出口商品之一。当时来中国通商的有大小!" 余国,对外贸易中心逐渐由广州扩展到泉州,荷兰商人由泉州贩运瓷器至欧洲,取得很大利润。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所经各国在政治上、贸易上、文化上都和中国发生了密切关系,从而互市不绝。每次使节往来,中国政府的“赏赍品”中必有瓷器。外国人对中国瓷器视如奇珍异宝,纷纷到中国大量采购。所输出的瓷器,绝大部分是景德镇所产,以青花瓷器居多,其次是龙泉青瓷。清代初期到中叶,中国瓷器除在欧洲有广大市场外,其它如美、非、大洋各洲也都直接或间接来购买中国瓷器。中国瓷器自# 世纪初传到世界各国后,各国竟相仿造。埃及人从法特米王朝(公元$%$—&& 年)开始仿制。&’ 世纪波斯人仿造的瓷器中有中国式凤凰图案。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等国所制瓷器的风格,均能不同程度地看出一些中国的影响。&(#" 年前后,意大利威尼斯人从阿拉伯人学会中国制瓷技术,造出了半透明瓷器。 世纪中叶(&%## 年)法国首先仿制中国瓷器,制成青花软瓷。&%’( 年,荷兰的德尔夫特学会了制造软质瓷方法,至此仿造的中国瓷器都属于软质瓷。直到") 年,德国迈森国家瓷厂的鲍特盖尔制成第一批硬质瓷,这是欧洲仿造中国瓷器之最先成功者。当时,他能仿制中国白瓷、宜兴紫砂器和宜钧。然后英国于!" 年,法国于%" 年,瑞典在!) 年,丹麦于%" 年相继生产出硬质瓷,而美国瓷器于&)$" 年始在特伦顿出现。值得一提的是在&* 年和** 年法国人传教士殷弘给神父,曾两次将景德镇制造瓷器的实况,详细地向法国报告。当时,他以神父身份搜集了景德镇制瓷工艺的详细材料。对欧洲瓷器的制造有过很大的作用。在东方,梁贞明四年(公元!"# 年)朝鲜学会了中国的制瓷技术并在康津设窑厂烧造瓷器,能仿制越窑、汝窑、磁州窑、龙泉窑等各窑的制品,到"$ 世纪也能仿制景德镇的青花白瓷。以后中国的制瓷技术由朝鲜传到日本。南来嘉定十六年(公元"%%& 年)日本人加藤四郎左卫门氏随道元禅师到我国福建学习制陶技术六年,回国后在濑户地烧制黑釉炻瓷器,后人称之为“濑户物”,称加藤氏为日本的“陶祖”。明正德时期,日本又派人来中国景德镇学习制作青花白瓷,归国后在有田设窑烧造瓷器,称“有田烧”。清初日本又有人到中国继续吸取经验。越南于"$ 世纪初邀请中国技师教授制瓷。泰国在公元’!$ 年窑、青花等瓷。从上述简况来看,世界各国的瓷器发展都比中国晚得多,他们中间,虽然由仿制中国瓷器而逐渐创立自己的风格,但在早期瓷器的纹饰和造型等方面以及工艺制作过程,都还很容易直接或间接找出其源自中国的痕迹。中国瓷器,为人类文化的进步所做出的重大贡献,是值得我们引以自豪的。

国际陶瓷期刊送审需要1-3个月。国际陶瓷期刊审稿周期在1-3个月左右,具体周期以杂志社公布为准。期刊外审是期刊审稿的第二环节,外审是由外部专家组成的,通常有2-3人,审稿组的外部专家一般是专业内对本专业本研究方向颇有研究的专业人士,对文章中所涉及的专业领域内的内容进行审核,以确保文章的专业性、严谨性和客观性。

国际应用陶瓷技术杂志期刊官网

这个期刊的英文介绍如下:响应因子=1(比较低)。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s and ApplicationJournal description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s and Applications is a peer-reviewed open access journal, which aims at providing a publication forum for an important research in all aspects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It investigates all aspects of materials science from the fundamental properties and characteristics to the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with its emphasis on biomaterials, nanotechnology, electronic, optical, and magnetic materials, composite materials, This journal will accept high quality articles containing original research results and survey articles of exceptional RG Journal Impact: 00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systemic studies国际应用系统研究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systemic studies国际应用系统研究杂志

国际应用陶瓷技术杂志

质量算比较好的,但是顶级期刊还不至于。期刊,定期出版的刊物。如周刊、旬刊、半月刊、月刊、季刊、半年刊、年刊等。由依法设立的期刊出版单位出版刊物。期刊出版单位出版期刊,必须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持有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领取《期刊出版许可证》。从广义上来讲,期刊的分类,可以分为非正式期刊和正式期刊两种。非正式期刊是指通过行政部门审核领取“内部报刊准印证”作为行业内部交流的期刊(一般只限行业内交流不公开发行),但也是合法期刊的一种,一般正式期刊都经历过非正式期刊过程。正式期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与国家科委在商定的数额内审批,并编入“国内统一刊号”,办刊申请比较严格,要有一定的办刊实力,正式期刊有独立的办刊方针。“国内统一刊号”是“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的简称,即“CN号”,它是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分配给连续出版物的代号。

全称为:AFM: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原子力显微镜。AM:Advanced Materials;先进材料。杂志有:1、《Nature Reviews Materials》《自然评论材料》。2、《Nature Energy》《自然能量》。3、《NATURE MATERIALS》《自然材料》。4、《Nature Nanotechnology》《自然纳米技术》。5、《ADVANCED MATERIALS》《先进材料》。AFM全称Atomic Force Microscope,即原子力显微镜,它是继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之后发明的一种具有原子级高分辨的新型仪器,可以在大气和液体环境下对各种材料和样品进行纳米区域的物理性质包括形貌进行探测,或者直接进行纳米操纵。现已广泛应用于半导体、纳米功能材料、生物、化工、食品、医药研究和科研院所各种纳米相关学科的研究实验等领域中,成为纳米科学研究的基本工具。分类﹕(1) 接触式﹕利用探针和待测物表面之原子力交互作用(一定要接触),此作用力(原子间的排斥力)很小,但由于接触面积很小,因此过大的作用力仍会损坏样品,尤其对软性材质,不过较大的作用力可得较佳分辨率,所以选择较适当的作用力便十分的重要。由于排斥力对距离非常敏感,所以较易得到原子分辨率。(2) 非接触式﹕为了解决接触式之AFM 可能破坏样品的缺点,便有非接触式之AFM 被发展出来,这是利用原子间的长距离吸引力来运作,由于探针和样品没有接触,因此样品没有被破坏的问题,不过此力对距离的变化非常小,所以必须使用调变技术来增加讯号对噪声比。在空气中由于样品表面水模的影响,其分辨率一般只有55nm,而在超高真空中可得原子分辨率。(3) 轻敲式﹕将非接触式AFM 改良,将探针和样品表面距离拉近,增大振幅,使探针再振荡至波谷时接触样品由于样品的表面高低起伏,使的振幅改变,再利用接触式的回馈控制方式,便能取得高度影像。分辨率介于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之间,破坏样品之机率大为降低,且不受横向力的干扰。不过对很硬的样品而言,针尖仍可能受损。

国际应用陶瓷技术杂志官网网址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systemic studies国际应用系统研究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systemic studies国际应用系统研究杂志

国际陶瓷期刊送审需要1-3个月。国际陶瓷期刊审稿周期在1-3个月左右,具体周期以杂志社公布为准。期刊外审是期刊审稿的第二环节,外审是由外部专家组成的,通常有2-3人,审稿组的外部专家一般是专业内对本专业本研究方向颇有研究的专业人士,对文章中所涉及的专业领域内的内容进行审核,以确保文章的专业性、严谨性和客观性。

国际应用陶瓷技术杂志期刊

陶瓷国际期刊是sci二区的期刊。《Rare Metals》被世界著名检索工具sCI Search, CA, EI, MA等收录,本刊是由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主办的学术性刊物,以稀有金属材料研究、开发和冶炼为特色。《Rare Metals》主要报道稀有金属和部分有色金属在材料研制、合金加工、选矿、冶炼、理化分析测试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报道超导材料、半导体材料、复合材料、陶瓷材料、贮氢材料、磁性材料和纳米材料的研制与性能。《无机材料学报》(月刊)创刊于1986年,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主办,被美国《ProQuest数据库》、瑞典《开放获取期刊指南》收录。科学出版社出版,郭景坤院士任主编,主要报道包括纳米无机材料、功能陶瓷(铁电、压电、热释电、PTC、温敏、热敏、气敏等)、高性能结构陶瓷、功能晶体材料、能源材料、生物材料、无机薄膜材料、特种玻璃、环境材料、特种无机涂层。材料以及无机复合材料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上述材料性能的最新检测方法以及获得_ 上述材料的新工艺等。Advances in Applied Ceramics 期刊号1743-6753影响因子092是工程技术4区刊物,有平均2 -3个月的审稿期,是比较容易投稿的陶瓷类期刊。CERAMICS INTERNATIONAL期刊号0272-8842影响因子 057是工程技术2区刊物,平均审稿周期1。9个月,以往投稿人员反馈也是比较好投的刊物。

  • 索引序列
  • 国际应用陶瓷技术杂志官网
  • 国际应用陶瓷技术杂志期刊官网
  • 国际应用陶瓷技术杂志
  • 国际应用陶瓷技术杂志官网网址
  • 国际应用陶瓷技术杂志期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