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扬州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电话多少

扬州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电话多少

发布时间:

扬州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电话多少

本刊为全国社科优秀期刊、吉林省一级期刊、中国核心期刊。中国核心期刊和“核心期刊”是不一样的。我们常说的“核心期刊”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每四年评审一次,最新的是2008版。在网上搜索“2008年核心期刊目录”你会发现,《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并不在内。

柳宏,男,1959年11月生。江苏如皋人。 1984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同 年分配到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工作。2002年晋升教授,2004年获古代文学博士学位。 现为扬州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古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学术成就: 多年来主要从事基础写作、应用写作研究,近年来转向古代学术史研究和《论语》研究,出版学术专著《公文写作模型建构论》、《当代礼仪文书写作》、《清代<论语>诠释史论》,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目前主持古籍整理委员会项目《清代<论语>注疏序跋校注》、江苏省社科项目《清代<论语>诠释研究》。 刘佳,女,汉族,安徽滁州人, 1975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学、教育社会学,取得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资格和省级普通话测试员资格。主持或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教育部辅导员骨干支持教育研究课题、省“十二五”教育规划重点项目、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资助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在《现代大学教育》、《教育发展与评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现代远距离教育》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科研成果先后获省高校思政教育优秀成果三等奖、省高校辅导员论坛一等奖、省高等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大会优秀论文二等奖。先后获得省“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省委党校“优秀学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最受学生欢迎的辅导员”、“优秀专职学生工作干部”、“五四标兵”、“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文艺学学科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第九批博士学位授权学科 ,江苏省“十一五”省级重点学科。此前已建成硕士点多年。现有博士生导师4人,教授5人,有博士学位者5人。文艺学博士点设有文学理论、文艺美学、中国文艺学三个研究方向,在学术研究和研究生教学方面已形成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较大的影响。近五年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0多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项,部省级项目3项,主持江苏省重点高校建设项目1项,该项目获科研经费500万元。出版著作10余种,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60多篇次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复印。科研成果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文学理论方向从事文艺学教学和科研已有半个多世纪,具有历史较长、质态良好、基础厚实的优势,从20世纪90年代初逐步形成了文艺社会学研究这一较为明显和相对稳定的特色,主要从文艺社会学研究入手,对于当前的文学艺术和审美文化作出说明、界定和反思。出版《现代文艺社会学》、《当代审美文化批判》、《美学文艺学本体论》、《当代性与文学传统的重建》等专著。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权威刊物发表《“文学性”问题与文学本质再认识》、《关于文学理论的话语权问题》、《文学传统与科学传统》、《从关键词看我国现代文论的发展》、《美学的扩张:伦理生活的审美化》等论文。文艺美学方向较早展开了关于文艺美学一般原理的研讨,在对于文艺美学的性质、对象和范围,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和理论框架,文艺美学的范畴体系和研究方法,文艺部门美学,以及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等的研究方面有所建树、有所创新。出版《笑与喜剧美学》、《悲剧美学》、《文艺美学范畴研究》、《当代文艺美学的多维思考》、《中国戏剧美学的文化阐释》等专著,在《光明日报》、《学术月刊》等报刊发表《论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文艺美学的合法性问题》等重要论文多篇。中国文艺学方向在保持中国文艺学研究的基本学理的基础上,侧重于文论思潮研究,致力于揭示雅俗文学的流变与整合对于文论思潮的发展演变所起的作用,在叙事研究、文体研究、语言研究、文化研究等方面开展理论探讨。出版《中国美学初步》、《意境探微》等专著,在《文学评论》等刊物上发表《现代大众小说:新旧小说的流变与整合》等论文。本学科具有深厚的学术背景,谭佛雏(佛雏)先生有关文学理论以及王国维诗学的系统研究奠定了厚实的基础。近期本研究方向的建设卓有成效,博士生导师姚文放教授的文艺社会学研究、当代审美文化研究、文学理论基础研究,博士生导师佴荣本教授的文艺美学范畴、文学史论研究,古风教授的中国文艺学研究,陈学广博士的文学语言学研究等跻身于学术前沿且各具个性。 中国古代文学学科 是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同时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扬州大学重点学科。著名词曲学家任中敏(半塘)先生是该学位点的开创人。现有博士生导师5人,教授7人,具有博士学位者8人。近五年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0多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出版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的论著,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有4项成果获得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本学科目前在中国古代通俗文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与学术史研究等方向上卓有建树,形成特色。中国古代通俗文学研究方向由任中敏(半塘)先生开创,他以《敦煌歌辞总编》、《唐戏弄》、《唐声诗》等巨著为代表的词曲学研究和敦煌文学研究拥有学术经典的地位。前辈学者徐沁君先生的《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全元散曲补校》,谢伯阳先生的《全明散曲》、《全清散曲》等在相关领域研究中居领先水平。数代学人薪火相传,继往开来,不断取得新的学术进展。本研究方向以研究自古以来流传在民间的各种通俗文学形态为主,包括小说、戏曲、诗词、变文、俗讲、宝卷等,取一条与高雅文学、精英文学研究不同的路径,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空间。博士生导师董国炎教授的论著着意将通俗文学与士大夫文学相区别,显示与主流文学史、小说史的体系性差别;博士生导师许建中教授、黄强教授、汪俊教授、陆永峰博士等在戏曲研究、诗词研究、讲唱文学研究、宝卷研究等领域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近年来出版《明清小说思潮》、《明代小说》、《施耐庵与水浒》、《明清传奇结构研究》、《李渔研究》、《词学散步》、《两宋之交诗歌研究》、《敦煌变文研究》、《中国宝卷研究论集》、《中国宝卷总目》、《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等著作,以及一批高质量的论文。现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项目10多项。中国古代文学史与学术史研究方向具有深厚的学术背景,扬州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是清代学术研究的中心之一,而任中敏(半塘)先生的词曲学研究和敦煌文学研究原本就富于学术史研究的内涵。本方向人员从当代视角出发,运用新的观念和方法,着重研究学术史、思想史、地域文化传统与文学的关系,深入探讨推动文学演变、发展的外部动力和内在动因,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版了《近代经学史》、《六朝经学与玄学》、《清代扬州学派经学研究》、《六朝江东世族之家风家学研究》、《嘉定钱大昕全集》、《刘熙载全集》等著作,现承担《汪中全集》、《嘉定王鸣盛全集》校点等项目。特别是承担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的《清史·朴学志》的编纂工作,获科研经费55万元。博士生导师田汉云教授在经学史研究方面跻身于学科前沿,博士生导师王永平教授、陈文和副教授等在学术文化与文学之关系研究方面各有建树。 中国现当代文学 学科于1984年建成硕士点,扬州大学重点学科。该学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培养出一批有影响的中青年学者,诸如丁帆、汪晖、吴义勤、杨剑龙等,已成为海内外知名的学者、教授,或国内现当代文学博士点的带头人和骨干。有的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青年作家毕飞宇、祁智等,毕飞宇的的短篇小说《哺乳期的女人》曾获得鲁迅文学奖,近期又以中篇小说《玉米》和吴义勤的当代文学评论一同获得鲁迅文学奖。本学科的开创人曾华鹏先生,在学术界有较高的声望与影响,他从长篇论文《郁达夫论》开始的现代作家作品研究,奠定了本学科的学术基础。本学科成员保持并发展了这一学科优势和特色,近期出版了《中国现代小说的雅俗流变与整合》、《瞿秋白与中国现代文学运动》、《20世纪散文观念与名家论》、《散文审美与解读》等专著,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权威期刊发表《在历史与个人之间:王安忆的“众生话语”》、《〈花腔〉:现代知识氛围中的小说体裁建构》、《从〈离婚〉看老舍小说的叙事艺术》、《老舍小说融中西诗学的实践》、《五四后周作人文艺思想之转变》、《论沈从文情爱小说的民间意象》等学术论文。另外,还编著多部高质量、有影响的现当代文学教材。这些成果的特点是,注重作家自己阐述的创作宗旨,未曾专门阐述的则通过作品的细读进行发明,由此而注重在细读的微观研究中彰显作家的诗学践行,实现与诗学建构的宏大目标紧密联系的理论追求,形成了新的研究格局与进路。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西叙事诗学的现代整合》(99BZW026),江苏省十五规划项目《中国现当代小说语境中的虚构方法研究》(04SJD750025)、《现代白话语言与文学叙事互动关系研究》(A0108072)等。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本学科有着一支实力强劲、结构合理、颇具潜质的学科梯队。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1人,具有博士学位7人。博士生导师徐德明教授在现当代文学的创作实践与作家的诗学追求之间寻求和确立其诗学价值的工作具有开拓意义;刘小中教授对于现代作家的文艺观念与现代文学思潮与运动、文论史之关系的研究独具特色;吴周文教授从散文作家作品的研究扩展到散文文体和审美风格的研究;陈军博士致力于对现代剧作家、戏剧文本、导表演以及剧场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研究,从而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中国现代戏剧艺术的特征。 汉语言文字学学科 为扬州大学重点学科。该学科设有三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一是先秦专书语言研究,包括今文《尚书》语言研究、《墨经》的语言与逻辑研究、《方言》、《尔雅》及其注家的研究等,通过今文《尚书》专书语言的研究及与之相关的甲骨文、金文、《史记》、《说文》等语言的纵向对比研究,辅以考古发现的最新材料的研究,探究今文《尚书》的语言特点。二是汉语语法修辞研究,基于当代和断代汉语语料库的汉语语法、修辞研究,从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角度研究词的语法属性、词语的更替、相关句法语用现象以及修辞手法的历时发展过程。三是汉字学研究,包括说文学、汉字的结构与发展研究、汉字的文化内涵以及中日整理规范汉字比较研究,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系统梳理探讨东汉以来《说文》研究的发展源流,结合语言认知和语言比较,对汉语字族、词族等字词类群进行新的诠释,以汉字结体义理为基础研究汉字的规范化问题。本研究方向现有教授4名,副教授5名,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博士生导师钱宗武教授的先秦专书语言研究特别是今文《尚书》语言研究视野广阔、成果丰硕,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张其昀教授的汉字流变研究特别是“说文学”研究探源发流、史论相生,获得学界赞誉;张亚军博士的汉语语法研究角度新颖、手段先进,得到学界的好评;于广元副教授的汉语修辞格发展史研究,纵考古今之变化,横辨机理之异同,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近年来出版了《今文尚书语法研究》、《尚书新笺与上古文明》、《今古文尚书全译》、《汉语论丛》、《“说文学”源流考略》、《汉字学纲要》、《副词与限定描状功能》、《汉语修辞格发展史》、《现代汉语同素词》等十余部专著,在《中国语文》、《语言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不少成果被人大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中国语言文字学资料信息》等复印、摘载,获多项省部级以上优秀科研成果奖。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今文《尚书》词汇研究”(02BYY027)和部省级项目10余项。 本学科是校级重点学科 ,设有中国古代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国古代经学文献整理与研究二个方向。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7人,具备博士学位8人,学术梯队的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合理。中国古代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方向具有深厚学术渊源和较高学术地位。任半塘先生开创了现代散曲学研究的基础,徐沁君先生、谢伯阳先生的工作在相关领域中居领先水平。本方向教师在此基础上勤奋工作,在戏曲史、小说史、诗歌史等领域有了新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中国古代经学文献整理及研究是本学科的特色方向。本方向教师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中国古代经学史、清代扬州学派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海内外具有较大影响。本学科近年来承担各类研究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项,在《文学遗产》、《文献》、《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等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了学术专著34部。9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 本学科设有世界文学 、比较文学两个研究方向。现有教师5人,其中有教授2人,副教授2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人。学科带头人肖淑芬教授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在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作品研究方面有厚重的成果。本学科的梯队成员具有较强的教学和科研实力。《外国文学史》课程被评为江苏省高等院校二类优秀课程;梯队成员在最近五年间共发表科研和教学论文50余篇,出版著作14部,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是普通的学术期刊。刊名: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Beihua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主办: 北华大学周期: 双月出版地:吉林省吉林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9-5101CN: 22-1319/C邮发代号: 12-180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曾用刊名:吉林师范学院学报创刊时间:2000期刊荣誉:Caj-cd规范获奖期刊

扬州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电话

额~历史系?你是说的东湖校区人文学院的里面有。理工有两个学院:一个是老校区(元和校区),一个是东湖校区。网址里有联系电话、系部介绍什么的,你可以去看看至于主任是谁,我找了半天没找到,很遗憾%>_<%我能帮你的只有这些了,希望能对你有用,O(∩_∩)O~ 学院教授简介 许 霆:1951年生,男,江苏太仓市人。常熟理工学院党委书记,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1985年8月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1988年8月上海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硕士课程班结业。1998年晋升为教授。任编委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为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列为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博士点重点项目《20世纪中外文学交流史》撰稿;主持过“十四行体在中国”等6项省属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学研究》、《文学评论》、《文学理论研究》、《新文学史料》、《上海社会科学》》、《江海学刊》、香港《诗双月刊》和《诗网络》等刊物发表研究论文百余篇。出版理论专著《新格律诗研究》(与鲁德俊合作),《十四行体在中国》(与鲁德俊合作)、《新诗理论发展史(1917—1927)》、《中国新诗的现代品格》、《中国现代诗学史论》、《中国现代主义诗学论稿》、《百年中国现代诗体流变史论》等,多次获得省、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刘华民:1952生,男,山东牟平人,中共党员。2001年晋升为教授。现任常熟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主要著作有《文天祥诗研究》(巴蜀书社,1999年版)、《宋词导读》(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论语》导读》(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参撰《唐诗艺术技巧分类辞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宋词艺术技巧词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实用文写作》(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20世纪古诗研究新思维》(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并在多家学报和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还撰写出版散文集《逝水钩沉》(雅园出版公司,2008年版)。曾获江苏省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江苏省教育系统百名勤政廉政好干部等荣誉称号。科研成果曾获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丁晓原:1958年生,江苏常熟人,文学博士,常熟理工学院副院长,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我国从事报告文学研究的主要学者和从事散文研究的重要学者。1982年1月本科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中文系,2001年6月博士毕业于苏州大学文学院。2000年晋升教授。江苏省省级优秀学科梯队、常熟理工学院重点建设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带头人,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专业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报告文学和散文。主持7项省(含省教育厅)项目,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社科规划项目。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2篇为《新华文摘》转载,20篇为中国人民大学报刊中心复印,30篇为CSSCI收录。《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首次发布的(2000年)作者年度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排序列全国文学学科第一。出版专著5部,主编著作(作品)5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纪实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现代文学学会理事、江苏省教育厅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获全国曾宪梓优秀教师奖,中国文联优秀文艺评论奖,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江苏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苏州市首届“东吴中青年学者”。 李铁匠:1944年1月生,男,江西新建人。北京大学伊朗研究所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长期从事世界古代史、中古史等基础课程教学、研究工作。参加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有:《中国大百科-外国历史》伊朗部分条目(1990年版);国家社科基金65规划重点课题《外国历史大事集》古代分册(1986年版);国家社科基金75规划重点课题《外国帝王传》伊朗和以色列部分;国家社科基金95规划重点课题《古代西亚北非文明》伊朗部分(1999年版);95规划重点课程《中国外交大辞典》伊朗部分。近年来,撰写出版的史学著作有《长河落日--巴比伦文明探秘》(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古波斯文明探秘》(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承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通信部《中国军事通信百科全书》古代伊朗部分条目。2000年,被国务院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副理事长。 张浩逊:1949年生,男,江苏省无锡市人。2000年被评聘为教授。主要从事唐诗研究。已出版《唐诗分类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唐诗导读》(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等著作5种。参撰《唐诗艺术技巧词典》、《唐代文学百科词典》等7种中型工具书。在《中国韵文学刊》、《中国典籍与文化》、《文学遗产》、《红楼梦学刊》、《社会科学评论》、《古典文学知识》、《杜甫研究学刊》等刊物发表唐诗研究论文50多篇,其中10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和《唐代文学研究年鉴》、《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等全文复印、介绍、摘登。目前正在进行专著《唐诗接受研究》的写作,国内尚未见同类著作出版。 张道理:1947年出生,男,安徽定远县人。1969年7月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1996年晋升为教授。曾任安徽科技学院思政室主任、社科部书记、党委宣传部长、党校常务副校长等职。1998年调入常熟高等专科学校。现任常熟理工学院教授。社会兼职有全国地方院校德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张道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伦理学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在常熟理工学院期间主要担任“伦理学”、“西方政治思想史”、“国家公务员管理制度教程”、“思想政治教育学”、“教师职业道德”、“领导科学”、“人生哲学新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出版专著《人生哲学新论》、《法律基础教程》;主编《思想道德修养》等;参编《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哲理》、《形势政策学》等多部教材。先后在《高校理论战线》、《中国高等教育》、《江淮论坛》、《黑龙江高教》、《高等农业教育》、《思想教育研究》、《思想理论教育》、《高校社会科学研究和理论教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等70余篇,在《中国教育报》、《安徽日报》发表论文、述评多篇。完成了全国地方院校德育研究会“全国职大学生思想观念调查研究”课题,其成果获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战线科技成果一等奖。多篇论文被全国地方院校德育研究会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二等奖。参编的《大学生思想修养》获安徽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曹培根:1957年10月生,男,江苏吴县人,现任常熟理工学院宣传部部长。中国索引学会会员、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员、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员。2006年聘为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1985年以来从事高校文献检索课教学与研究工作。参撰《江苏艺文志•苏州卷》(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古籍提要》丛书卷(中华书局)等,独立承担教育部师范教育科研课题"高师学生的科研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师司〔1997〕40号)、常熟文献史研究"(苏教财「1996」27号)、"文献检索与用户教育史研究"(苏教财[1997]98号)等。有论文集《文献史料论丛》,编纂《黄人集》(原国家教委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项目)、标校《重修常昭合志•艺文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完成教育部、江苏省高校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吴中历史藏书概述》、《汉语史料学》等多项。主要著作有《文献检索知识概要》、《书乡漫录》等6种。主持标校《重修常昭合志》,在各类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札记百余篇,其中多篇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 何东亮:1952年出生,男,江苏常熟人。主要从事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开设过心理学、教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管理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等课程。主持的“苏南发达地区师专教育改革综合实验研究”课题获“世界银行贷款师范教育发展项目改革课题”江苏省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部二等奖。发表专业研究论文“学习因素诊断测验在苏南地区的试用报告”(心理科学)、“人格理论的两个核心范畴”(南师大学报)、“弗洛伊德分析心理学中的辨证思想”(苏州大学学报)等二十多篇;出版编著、教材有:师范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原理、管理心理学。2002年被评为江苏省教育厅教育科研先进个人。苏州市心理学会理理事,江苏省教师教育研究会理事。 杨景龙:1962年生,男,河南省安阳市人。是安阳市“名师工程”首批名师、跨世纪学术带头人、优秀青年社科专家、市管优秀专家。长期从事中国诗歌教学研究工作,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诗探索》、《词学》、《古籍研究》、《文史知识》、《名作欣赏》等刊发表古代诗词曲和现当代新诗研究文章70余篇,出版独著、合著多部,主持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蒋捷竹山词校注》、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古典诗学与新诗名家》,另参与国家社科项目、省社科项目多个。论著获1997年度、2004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市1997年度、2004年度、2006年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独著的《古典诗词曲与现当代新诗》一书,在上海“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和“《文学遗产》论坛”上受到好评,被誉为“中国诗学研究领域贯通古今的具有学科创新性质的专著”,获河南省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 张幼良:1963年生,男,江苏省无锡市人。常熟理工学院图书馆馆长。2004年毕业于苏州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参与国家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江苏省教育厅项目两项,科研成果获市厅级以上奖两项。近五年来在《江海学刊》、《江汉论坛》、《江苏社会科学》、《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其中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1篇,CSSCI期刊收录10篇,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复印1篇,为各类文章和学术机构选录4篇,出版专著1部,合作出版专著3部。张 永:1967年生,男,江苏句容人,中共党员,文学博士,江苏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乡土小说民俗学研究、沈从文诗学的文化人类学研究等。1993年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6年6月入伍,先后在解放军炮兵学院基础部、政治部工作,中校军衔;1998年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2001年到2003年,在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朱晓进教授进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2004年到2007年,在扬州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文艺学研究。先后主持并完成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项目“沈从文小说的民俗世界”(200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民俗学与中国现代乡土小说”(2005)。在权威期刊《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发表论文三篇,其他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十余篇。其中《论沈从文情爱小说的民间意象》一文获2003年度《文学评论》学术提名。论著《民俗学与20世纪20、30年代乡土小说》(25万字)即将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周 宏:1962年生,男,江苏省吴江市人,哲学博士。人文学院院长、社会科学部主任,《常熟理工学院学报》主编、编辑部主任;江苏省333工程科学技术带头人,校学术带头人,“马克思主义哲学”校重点扶持学科带头人,苏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河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分配到校担任哲学教师至今。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高校理论战线》、《南京大学学报》、《道德与文明》和《江海学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或摘编,发表《理解与批判: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学研究》、《现代西方哲学论略》、《哲学:智慧的地平线》、《唯物史观的返本开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知识经济》、《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新发展》等著作10余部;多次主持或参与国家、省级和省厅级科研项目,6次获国家和省厅级奖励;主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获得江苏省精品课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会员,江苏省哲学学会理事,江苏省伦理学会理事,江苏省政治学会理事。 张锡庚:1957年生,男,江苏省江阴人。系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常熟市文化局副局长、常熟市书画院院长、常熟市文联副主席、常熟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 书法作品入选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五、六、七、八、九届书法展;第一、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书法展、全国三、四、五、六、七、八届中青年书法家作品展,并在四、五、八届获奖。2006年获全国首届行书展一等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奖二等奖,入选国际和全国的名家邀请展、编入国家重点图书《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并获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杰出艺术奖、文化部第十二届群星奖“银奖”、第十三届群星奖“金奖”、获苏州市“五个一”工程奖、苏州市“十佳”书法家称号。被《书法》杂志评为“中国书法2006十大年度人物”。 论文发表于《文物》、《中国书法》、《书法》、《书法世界》等专业刊物。出版著作有《张锡庚书法作品集》、《书法与文化》、《行书经典十讲》、《书法教与学》、《大学生书法》、《怎样学书法》、《古代名帖临摹》、《难得糊涂——郑板桥和他的书法艺术》等十余种。《中国书法》、《书法》等专业杂志为其作品作过专题介绍,被《书法》杂志选为特邀点评嘉宾。《书法之友》为其举行创作研讨会。三度应邀赴美参加“国际书法教育研讨会”、举办个人书法展并讲学,在当地产生了很大影响。应邀赴日进行书法交流。学院领导及行政人员 周 宏:人文学院院长、社会科学部主任 丁晓良: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院长 黄 斐:教学工作副院长 徐志坚:学生工作副院长 党总支副书记 张锡庚:副院长顾国梅:学院办公室主任 王莉莉:教务秘书 蒋 超:学院分团委书记、06级辅导员 陈清森:07级辅导员 负责学生军训 宿舍管理 体育锻炼 范 莉:08级辅导员 负责日常管理 学生奖惩 档案管理 王 梓:05级、09级辅导员 负责学生就业 勤工助学 学生考勤

截至2016年3月,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700多项,全校年科技经费5亿多元。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连年位居省属高校前列。共有300多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其中,由中科院与该校共同完成的“转基因山羊体细胞克隆山羊”成果被评为1999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之首,由该校参与完成的“水稻第四号染色体精确测序”工作被评为200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头条新闻,8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科技开发与成果推广成绩同样喜人,学校的“农科教结合”工作已形成了以苏北基地为中心,辐射苏中、苏南的格局,在服务“三农”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2002-2013年期间,学校共有4篇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6篇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 2013年,在ESI评价的22个学科中,学校共被ESI收录论文3672篇,被引23142次,篇均被引频次为3,在全球排名前1%的5039个研究机构中,总被引次数位居第1664位。学校的“江苏省动物重要疫病与人兽共患病防控协同创新中心”于2013年被评定为首批江苏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 学术期刊 扬州大学学报编辑部是在原江苏农学院、扬州师范学院、扬州工学院、江苏商业专科学校等高校学报编辑部的基础上,于1997年扬州大学合并办学5周年之际成立。1997年创刊《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双月刊)、《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季刊),2004年改为双月刊;1998年创刊《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季刊);1999年将《江苏农学院学报》更名为《江苏农业研究》;2002年将《江苏农业研究》更名为《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季刊)。《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该刊为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刊物。该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苏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国儒商研究”、“扬州文化研究”、“女性文学多棱镜”、“审美新视角”等特色栏目。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该刊为综合性高等教育研究刊物,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研究和探索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各类问题,既发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性研究论文,也刊登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内容覆盖了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该刊被《高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人大复印资料中心、《教育文摘周报》、《新华文摘》等都不同程度地转载、摘引该刊所发论文。该刊为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江苏省期刊方阵优秀期刊、第二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 《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该刊是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数理科学和化学、工业技术、环境科学等门类的学术论文。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该刊被美国《数学评论》(MR)、俄罗斯《文摘杂志》(РЖ)、德国 《数学文摘》(ZBL)、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生物学文摘》、《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力学文摘》等国内外著名检索期刊收录。并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版)》、《万方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华艺数位艺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重庆维普)》全文收录。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原《江苏农学院学报》、《江苏农业研究》)该刊是综合性农业与生命科学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农业科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生物技术、园艺、植物保护、食品科学、基础医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 该刊被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图书馆分别入选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即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被联合国粮农组织AGRIS、英国CABI、动物学记录(ZR)、美国DIALOG、化学文摘(CA)、波兰哥白尼索引(IC)、国内所有以”中国”名头出版的农业文摘类期刊和部分医学文摘期刊及《中国生物学文摘》等作为一次文献源期刊收录。2002年以来多次获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及全国农业优秀期刊(学术类一等奖),蝉联”江苏省双十佳期刊”。 图书馆藏 截至2014年9月,全校拥有文献402万余册;年订购中文报刊3376种,原版外文期刊548种。馆内藏有《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目录丛刊》、《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等大型文献,馆藏中苏北方志较为齐全,文史、农业、烹饪类文献具有特色,敦煌学资料丰富。馆内拥有丰富的电子文献资源,藏有各种电子出版物,包括中国期刊网镜像站、超星数字图书馆、北大方正Apabi数字图书系统、EI、PQDD、IEEE/IEE等国内外大型数据库40种,折合电子文献7万册。

扬州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电话号码

中文核心又叫北大核心北核各几年都在变动的,所以需要发表什么方向的刊物,该刊物是否是核心期刊,可以实时的进行查询 查询网址如 知网、万方、维普、之类的。但是只要是核心期刊知网都会收录的。所以一般都是在知网查询就可以了。

“中文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是普通的学术期刊。刊名: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Beihua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主办: 北华大学周期: 双月出版地:吉林省吉林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9-5101CN: 22-1319/C邮发代号: 12-180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曾用刊名:吉林师范学院学报创刊时间:2000期刊荣誉:Caj-cd规范获奖期刊

是省级刊物,不是核心期刊。

扬州工学院学报编辑部电话多少

看您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发表的,一种方式是自己投稿到杂志社,一种方式是找代理机构。如果您是找的代理机构审稿前是需要先支付定金的,如果您是自己投稿到杂志社,一般都是稿子通过后再交版面费。您自己定夺!希望上面的回答对您有帮助!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您可以进我空间,上面有我的联系方式,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再问我。

没那么麻烦吧审稿通过了,还要自己再审核,你最好打个电话到杂志社问一下

电话:0514-87978347 传真:0514-87859737 网站

QQ:174495884学弟们,加吧!!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电话多少

你好 你的文章要是很好很好的话 最权威得nature和science 祝你好运……

都是相对应的,大学教师发论文最低也要发国家级的,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还有时代教育,有些杂志就不收中小学的文章。大学学后关键是评什么,学校要求发什么级别的期刊。

这里说的应该是贵州师范学院学报吧。如果是这个,那是省级的。

  • 索引序列
  • 扬州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电话多少
  • 扬州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电话
  • 扬州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电话号码
  • 扬州工学院学报编辑部电话多少
  •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电话多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