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地理杂志总部

中国地理杂志总部

发布时间:

中国地理杂志总部

杂志上面有通讯地址

国土面积 中国国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约占亚洲陆地面积的1/4,约占全世界陆地面积的1/15,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位置 中国位于北半球,在亚洲的东部和中部,太平洋的西岸,东南面向海洋,西北伸向内陆。有漫长的海岸线,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中国纵横经纬跨度大。东西之间,自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的东经13503'至西端帕米尔高原喀拉湖东岸的东经7322',跨经度约62度5200公里,东西时差4小时以上。南北之间,自南端曾母暗沙附近的北纬351',至北端漠河县北面的黑龙江主航道的北纬5334',跨纬度约50度间距5500公里。 地貌 中国地形多样,类型齐全,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戈壁、沙漠、洞穴无不典型壮观。地形分布的规律是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自西而东,逐级下降。中国平原少,山地多,陆地高差悬殊。山地、高原、丘陵等约占总面积的66%,平地约占34%。全国近70%的县区分布于山区。山地和高原多集中于西部地区。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区仅占全国面积的16%;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达65%。全球高于8000米的12座山峰中,中国就有7座。中国和尼泊尔接界处的珠穆朗玛峰,海拔13米,是世界最高峰。新疆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海拔在155米以下。中国陆地正负比差超过9000米,为世界之最。 青藏高原是中国西高东低三级阶梯地势的最高台阶,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许多高山峻岭,号称“世界屋脊”。最高台阶边缘是昆仑山-祁连山-龙门山-大凉山。越过边缘即降到海拔1000-2000米的中级台阶,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组成。越过中级台阶的东缘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即降到海拔500米以下的低级台阶,由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闽粤丘陵组成。低级台阶的东南边缘多属水深小于200米的浅海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 中国地形格局多以山脉为基楞线,走向及成因不同的山脉往往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全国可分为三大自然区:①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东部季风湿润地貌区;②以风蚀、冰蚀与流水作用为主的西北干旱地貌区;③以冰冻、风蚀作用为主的青藏高原高寒地貌区。 疆界与四邻 中国陆地边界长约28万公里,毗邻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等15国。东和东南与韩国、日本、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隔海相望。。 海岸与大陆架 中国大陆海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长约8万公里。加上岛屿海岸线,总长约3万公里。沿岸多优良海湾和港口城市,自北向南依次有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厦门、广州、湛江、北海等,其中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中国的浅海大陆架是世界最宽广的大陆架之一,包括渤海、黄海全部,东海大部和南海的一部分。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巨大的开发价值。 岛屿与海峡 中国辽阔的海域上分布着5000多个岛屿,总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其中台湾岛最大,面积约57万平方公里;海南岛次之,面积约35万平方公里。这两个岛各为中国的一个省。崇明岛位居第三,面积为1083平方公里。此外如长山列岛、庙岛群岛、舟山群岛、澎湖列岛、钓鱼岛列岛以及南海中的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等,都是中国的重要岛屿。这些岛屿及其所属各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的海峡自北起有渤海海峡、台湾海峡、巴士海峡、琼州海峡。 内海、领海与毗邻海域 中国近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区等5大海区。其中,渤海是中国内海。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区的位置,北起日本琉球群岛西南部的先岛群岛,南至巴士海峡。这片海区划分为北中南三段,自北向南水深从600米增至5000米以上。 海底地形起伏大,地貌单元完整齐备。 中国领海的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为12海里。领海基线采用直线基线法划定,由各相邻基点之间的直线连线组成;领海外部界限为一条其每一点与领海基线的最近点相距12海里的线。 中国的毗连海域为领海以外邻接领海的一带海域,毗连区的宽度为12海里。毗连海域的外部界限为一条其每一点与领海基线的最近点相距24海里的线。 中国对领海的主权及于领海上空、领海的海床及底土;中国有权在毗连海域内,对在其陆地领土、内水或者领海内违反有关安全、海关、财政、卫生或者入境出境管理的法律、法规的行为,行使管制权。

中国国家地理新官网: 中国国家地理老官网: 《中国国家地理》,原名《地理知识》,是一本关于地理的杂志月刊,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主办。内容以中国地理为主,兼具世界各地不同区域的自然、人文景观和事件,并揭示其背景和奥秘,另外亦涉及天文、生物、历史和考古等领域。是中国大陆较为出名的一本有关地理的杂志。 现任杂志社社长为李栓科(1997年至今)总编辑为单之蔷。

地址:北京市东区朝阳区安外大屯路甲11号。   邮编:100101

国家地理杂志总部

英国 BBC

美国的

美国的

杂志的另一特色是经常提供高质量地图。国家地理学会的地图档案曾经为美国联邦政府所采用以弥补美国军方地图资源的不足。2001年国家地理发布了一套8张CD的合集,内容包括从1888年至2000年12月的所有杂志地图。杂志订阅者对这本杂志的收藏爱好也是其与众不同之处(大部分其他种类的旧杂志一般人都是看完就扔),订阅者也可以选择全年合集购买。1915年一月号国家地理杂志封面1960年开始, 杂志开始在其封面刊登照片(原先只有文字)。接下来的几年,杂志去掉了封面上那著名的橡树叶饰纹。1985年有一张封面描述的是阿富汗难民──一位用刺骨的绿眼看着镜头的年轻阿富汗小女孩。她的照片后来变得非常著名。在美军击败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后,国家地理杂志第二次发起人力寻找她。2002年,普什图族妇女Sharbat Gula被认出就是当年的那位女孩。1995年,国家地理杂志开始发行日文版,这也是第一个本地化版的国家地理。之后,国家地理的本地语言版本已经在全球大大扩展,包括:简体中文、西班牙文、希伯来文、希腊文、法文、德文、波兰文、印度尼西亚文、韩文、葡萄牙文、繁体中文、日文、捷克文、罗马尼亚文、俄文、挪威文、土耳其文、荷兰文、瑞典文与克罗地亚文。中文环境中第一本国家地理杂志的译版,是在台湾发行,使用繁体中文编辑,创刊号是2001年1月号。2007年以后在中国内地也可以买到《国家地理》杂志,中国内地的《华夏地理》于2007年7月与《国家地理》杂志建立了正式的版权合作关系。(《华夏地理》在采用《国家地理》稿件的同时,保持一半内容为本土原创)2009年,《国家地理》少儿版正式由学友园教育传媒集团开始运营,2010年1月在国内上市。 时 间 事 件 1888年1月13日 33名始创人在华盛顿特区的“宇宙俱乐部”聚会,组建“一个增进与传播地理知识的学会”。 1888年10月 向200名会员寄出第一期《国家地理》杂志 1890-91年 国家地理学会首次资助探险队,对阿拉斯加圣伊莱亚斯山地区进行地图测绘;发现加拿大最高峰洛根山。 1898年1月7日 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出任国家地理学会总裁。 1903年2月 吉尔伯特·H·格罗夫纳成为《国家地理》主编。 1905年1月 格罗夫纳用整整11页刊登西藏拉萨的照片。他本以为自己将因此被解职,不料却得到学会成员的称赞。 1906年7月 格罗夫纳刊登了乔治·西罗斯三世首创的闪光灯拍摄夜景动物照片;两名学会委员愤而辞职,指责杂志正在变成一本“图画书”。 1909年4月6日 在国家地理学会资助下,罗伯特·E·波尔利和马修·A·汉森首次到达北极。 1912-15年 在国家地理学会资助下,由海勒姆·宾汉领导的探险队对秘鲁安第斯山中印加王朝消失的山顶古城马丘比丘进行发掘。 1920年 吉尔伯特·H·格罗夫纳成为国家地理学会总裁(直至1954年)。 1926年 《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查尔斯·马丁和科学家W·H·朗利首次拍出自然色彩的水下照片。 1929年11月29日 理查德·E·伯德完成人类首次飞越南极的航行;从空中拍摄6万平方英里的南极照片。 1930年 梅尔维尔·贝尔·格罗夫纳首创刊登自然色彩的航拍照片。 1941年 国家地理学会向罗斯福总统和美国军队开放自己的照片、地图和其他制图数据库,协助军事行动。 1952年10月 杂志开始刊登雅克-伊夫·库斯托介绍海底世界的文章。 1956年8月 杂志刊登大西洋中部海底5万英尺的罗曼希海沟照片,是当时最深的海底摄影。 1959年9月 杂志封面开始定期采用彩色照片。 1960年9月 《国家地理》报道路易丝·李基和玛丽·李基发现年代超过175万年的南方古猿。 1961年 简·古道尔在国家地理学会资助下开始在坦桑尼亚的贡比河国家公园从事黑猩猩研究。 1962年2月 杂志出版了第一期全彩杂志。 1962年6月 约翰·格伦携带国家地理学会会旗完成美国首次绕地轨道飞行。 1963年5月 首批美国人在国家地理学会支持下登上珠穆朗玛峰。 1965年 国家地理电视节目在CBS上首播,推出国家地理专题“美国人在珠峰”。 1967年 戴安·弗西在国家地理学会资助下开始对卢旺达高山大猩猩进行长期研究。 1969年7月 阿波罗11号宇航员将国家地理学会会旗带上月球。 1975年 《国家地理世界》取代《校刊》杂志成为国家地理的青少年出版物,1976年发行量已达130万。 1979年4月 玛丽·李基报告在坦桑尼亚一处河床的火山灰中发现距今360万年的脚印,据信是现代人行动缓慢的祖先留下的。 1984年 海底考古学先驱乔治·F·巴斯在学会资助下,在南土耳其海域发现一艘4万年前的沉船遗骸,其中有有史以来海底发现的最大一批青铜器时代贸易物品。 1984年 学会的旅行杂志《国家地理旅行者》创刊。 1984年3月 《国家地理》封面上出现一张鹰的全息照片,这是全息照片在大发行量杂志中首次使用。 1985年 国家地理学会在吉尔·格罗夫纳的领导下推出“地理教育项目”,旨在改善学校系统内的地理教学。 1985年9月 罗伯特·D·巴拉德在国家地理学会宣布发现泰坦尼克。 1986年5月1日 斯蒂格尔国际极地探险队的六名成员(包括一名女性)在1909年波尔利和汉森之后首次乘狗拉雪橇、无补给抵达南极。 1986年1月 资深副主编约瑟夫·加吉经过多年研究,报告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地点是在巴哈马群岛的萨马纳岛。 1988年1月 国家地理学会庆祝自己的百年诞辰。 1988年12月 全息封面的百年纪念专刊专题讨论“我们能否拯救这脆弱的地球?” 1989年1月 “国家地理小蜜蜂”首次举办。到第10年,每年有500万学生参与。 1989年7月 整期杂志为法国专题,庆祝法国大革命200周年。 1993年1月 芝加哥大学的保罗·塞利诺在学会总部宣布发现世界上最早的恐龙。 1995年4月 《国家地理》杂志日文版开始出刊,是杂志的首个地方语言版本。 1995年8月 “国家地理电视”成为独立纳税的子公司。 1996年5月 在秘鲁高山上发现的一具冰冻的印加女孩木乃伊在学会的探索堂首次展出,观众达到创纪录的5万人。 1996年6月 学会推出网站 1996年8月 整期杂志集中关注墨西哥。 1997年7月 罗伯特·D·巴拉德在学会宣布在地中海海底发现八艘古代沉船。 1997年8月 古人类学家李·贝格尔介绍在南非发现有史以来最古老的现代人足迹。 1997年9月 “完全国家地理:《国家地理》杂志108年”光盘推出。 1997年9月 国家地理国际频道开播;到2002年7月,收视超过15亿户,在140个国家用23种语言播出。 1997年10月 《国家地理》杂志西班牙语版在西班牙发刊。 1997年11月 《国家地理》杂志拉美西班牙语版发刊。 1998年2月 《国家地理》杂志意大利语版发刊。 1998年3月 探险项目委员会成立。第一年就出资约1百万美元,用于对地球上一些最有魅力、少有人知的地点进行考察。 1998年4月 国家地理制作了自己第一部大幅面电影《埃及之谜》。 1998年5月 罗伯特·巴拉德在国家地理资助下对中途岛进行考察,在太平洋下3英里多的海底发现美军的二战时期的“约克城”号航母。 1998年6月 国家地理宣布在中国发现有明显羽毛的恐龙化石,进一步巩固了恐龙与鸟类关系理论。 1998年6月 《国家地理》杂志希伯来语版在以色列发刊。 1998年9月 学会向美国和加拿大赠送千禧纪念礼:每个学校一幅新版世界地图。 1998年10月 《国家地理》杂志希腊语版发刊。 1998年11月 保罗·塞利诺在学会宣布,在西非尼日尔共和国境内撒哈拉沙漠发现巨型食肉恐龙。这种叫做“似鳄龙”的食鱼恐龙头颅状若鳄鱼,指长盈尺。 1999年1月 伊恩·贝克领导的小组在西藏南部的藏布峡谷发现瀑布。这条19世纪以来传说中的“隐身瀑布”落差115英尺,数百年来,门巴猎人们严守着它的秘密。 1999年3月 高海拔考古学家约安·雷恩哈德在世界上最高的考古发掘场所、阿根廷尤耶亚科山顶墓穴中发现三具冰冻木乃伊和精美的印加器物。 1999年4月 海洋生物学家希尔维亚·厄尔开始“可持续性海洋考察”的探索阶段,这是国家地理学会一个为期5年的美国海洋保护区探索和记录项目。 1999年4月 《国家地理探险》杂志创刊。杂志以国家地理学会遍布全球的探索家和探险家撰写的独家专稿为特色。 1999年6月 罗伯特·巴拉德领导的考察队在东地中海发现两艘古腓尼基沉船。 1999年9月 《国家地理》杂志的法语、德语和波兰语版发刊。 1999年11月 著名的山地摄影师/探险家布拉德福德·沃什伯恩宣布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正式修正高度为29,035英尺(8,850米),比此前在1954年确定的高度高出7英尺。 1999年11月 古生物学家保罗·塞利诺在学会为一只巨型素食恐龙揭幕,这只叫做“泰鸠敦龙”的史前长颈恐龙重约20吨,长成有70英尺(21米)长。 1999年11月 罗伯特·巴拉德宣布,1999年7月的一次考察中发现支持7000年前黑海大洪水的证据。 2000年1月 《国家地理》杂志韩语版发刊。 2000年4月 国家地理召集第一届驻会探险家聚会,为新千年的探险事业重新规划。他们是斯蒂芬·安布罗斯、罗伯特·巴拉德、韦德·戴维斯、希尔维亚·厄尔、简·古道尔、约安·雷恩哈德和保罗·塞利诺。 2000年4月 古斯塔夫斯·麦克劳德在《国家地理》的支持下首次完成了驾驶开放式驾驶仓飞机飞越北极的壮举。 2000年5月 《国家地理》杂志巴西葡萄牙语版发刊。 2000年8月 国家地理资助的考察小组使用先进的全球定位系统装置,在秘鲁的内瓦多-米斯密山中发现亚马逊河源的精确位置。 2000年9月 《国家地理》杂志的丹麦、瑞典、和挪威语版发刊。 2000年10月 《国家地理》杂志第一期荷兰语版出刊。 2000年11月 罗伯特·巴拉德宣布在黑海发现一只保存完好的1500年前古木船。 2001年1月 进入21世纪,国家地理学会有新的目标:鼓励人们更好保护地球。

中国地理杂志总编

《中国国家地理》,原名《地理知识》,是一本关于地理的杂志月刊,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主办。作为中国的国家地理杂志,内容以中国地理为主,兼具世界各地不同区域的自然、人文景观和事件,并揭示其背景和奥秘,另外亦涉及天文、生物、历史和考古等领域。是中国大陆最出名的一本有关地理的杂志。因该社隶属中国科学院,有一大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专家学者作为该社顾问,同时还有许多战斗在科考第一线的工作者与杂志社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具有很强的独家性和权威性。该刊的文章和图片经常被中央及地方媒体转载。另外,该刊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收藏价值,国内外很多家图书馆已经把该刊作为重点收藏期刊。 现任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为李栓科(1997年至今),执行总编为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原名《地理知识》,是一本关于地理的杂志月刊,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主办。作为中国的国家地理杂志,内容以中国地理为主,兼具世界各地不同区域的自然、人文景观和事件,并揭示其背景和奥秘,另外亦涉及天文、生物、历史和考古等领域。是中国大陆最出名的一本有关地理的杂志。因该社隶属中国科学院,有一大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专家学者作为该社顾问,同时还有许多战斗在科考第一线的工作者与杂志社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具有很强的独家性和权威性。该刊的文章和图片经常被中央及地方媒体转载。另外,该刊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收藏价值,国内外很多家图书馆已经把该刊作为重点收藏期刊。 现任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为李栓科(1997年至今),执行总编为单之蔷。 中国的地理杂志 但好像不是中国自己的版权是模仿美国国家地理的主要介绍 地理 人文 风景 自然 等你可以去美国国家地理的网站 是全球最重量级的人文地理杂志各个国家 地区的都有 还可以查看以前的专辑超棒

是一本关于地理的杂志月刊,是中国的,有介绍外国人文地理其实每一期都算一个专辑吧各省专辑有2001:台湾2002:新疆、山西、云南2003:四川、山东2004:贵州、大香格里拉2005:陕西(2册)、西藏2006:青海2007:江南、塞北西域珍藏版2008:北京、河南(上下)、东北2009:福建(上下) 如果你想在网上看到《中国国家地理》的电子杂志的话,需要先安装一个ZCOM电子杂志下载阅读器,你可以在下面这个网址下载到ZCOM: 下载完成之后安装→打开杂志下载阅读器→在上方的搜索框里面输入“中国国家地理”→点搜索→得到搜索结果→有好几十本都是 然后任意点击一本《中国国家地理》→进入介绍页面→点击下载→下载完毕后打开→尽情阅读吧!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执行总编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总编

望采纳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工作人员名单 截止2006年10月15日 社长•总编 李栓科 执行总编 单之蔷 社长助理 才华烨 《中国国家地理》编辑部 编辑部主任 杨浪涛 副主任 刘 晶 尹 杰 设计总监 介彬 图片总监 王彤资深编辑 李志华 编辑 李雪梅 黄秀芳 朱 彤 何 亮 王德辉 易 水 周晓红 耿菲琳 杨嘉敏 高新宇 校对 陆凤山 美术编辑 李 晟 图片摄影 吴 敬 马宏杰 地图编辑 陈 云 王 岩 繁体版协调 何 亮(兼)地理资料室 陈俊华 编辑部信箱 电话 (010)6484 2202 传真 (010)6484 2217 青少版《博物》编辑部主编 许秋汉副主编 王蓓蓓 编辑 刘 莹 张 迪 李 磊 童晓岽 李鹰 王辰美术编辑 刘承周 助理美术编辑 黄蓓蓉 图片编辑 唐志远 校对 钱 进编辑部信箱 《中国国家地理》广告部广告部主任 张星星 高级客户经理 孙士军 客户经理 徐 凡 刘 铮 魏岑 高颖 广告热线 (010)64841903/1895/1951/2066/1562 传真 (010)64841815 《中国国家地理》 发行部 发行部主任 连建华业务与资金流平台经理 杨 柠 物流平台经理 吴 超 信息平台经理 耿晓莉国内发行 北京报刊发行局 订购处 全国各地邮局 邮发代号 2-806 国外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代号M80 发行热线 (010)64841987/1603/1995 《中国国家地理》市场部 才华烨(主任) 白莎莎 史 楠 詹 珊 黄志鹏 陈志文市场热线 (010)64842130/2136/2140 市场部信箱 《中国国家地理》 会员部贾 立 (主任) 宋丽娟 赵宝利 王原荣 会员热线 (010)64852138/64879277/64849250 传真 (010)64859755 E-mail 《中国国家地理》俱乐部 张书清(主任) 赵 超 华超 电话 (010)64851539/2136 《中国国家地理》行政部 江 郁(主任) 华希娟 李 宁 吕 鑫 《中国国家地理》网络部 网站主管 闫瑞杰 网站编辑 卢建爽 网址 《中国国家地理》 影视中心 孙 钢(主任) 上海联络处 王 斌 办公室电话 021-64712579 传真 021-64712597广州联络处 曾广军办公室电话 020-38781239 传真 020-38781386 驻香港代表 周兆营 香港发行代理 兆营亚洲有限公司 电话:(852)25292228 传真:(852)28613082 E-mail info@enews_

我订中国国家地理两年了,总的来说很不错,每到月底都很期待。《中国国家地理》办刊宗旨 推开自然之门 昭示人文精华 我们的优势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主办者是享誉中外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及中国地理学会。 她在秉承保护地球、探索未知、推进文明的基础上,又涉及了各种有趣的话题:天文、地理、生物、人文、历史诸领域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件及重大考古发现、后旅游时代出行的理由、都市白领的生活方式、探险的经历、著名科学家的人生轨迹、文化版图的胀缩等等。 “记者+作家+科学家+艺术家”的策划采编队伍,使杂志融科学性、观赏性、收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成为中国高档杂志中的顶极品牌,并成功的进入发达国家和地区,她是了解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的平台,也是你了解自己国家及世界不同区域自然和人文现状的起点。 我们的定位 这是一本传导地理哲学、追逐科学精神的杂志 这是一本给热爱生活、喜欢地理的读者阅读的精品杂志 这是一本讲述自然和人文故事的高层次、权威性的杂志 我们的主体读者群 年龄在25-45岁,生活态度积极向上,有强烈的家庭和社会责任感; 他们追求事业的成功,注重生活质量的提升,具有生态环保意识和人文情怀; 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较高的职位和影响力,是各行业、单位、部门的中坚阶层; 他们包括外企白领、媒体从业人员、科研科考人员、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管理者和决策者。 我们的编辑内容 专辑 地域专辑:聚焦新发现、新进展或再发现、再认识;聚焦影响当前人类发展的地区或国家,以独特的视角策划的特别选题(如:云南、陕西、四川、西藏、斯里兰卡等专辑) 地理专题:关注重大的地理热点、难点和疑点性问题,对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进行深入 详细的报道(如:三峡、青藏铁路、沙尘暴、大香格里拉、选美中国等专辑)

国土面积 中国国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约占亚洲陆地面积的1/4,约占全世界陆地面积的1/15,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位置 中国位于北半球,在亚洲的东部和中部,太平洋的西岸,东南面向海洋,西北伸向内陆。有漫长的海岸线,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中国纵横经纬跨度大。东西之间,自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的东经13503'至西端帕米尔高原喀拉湖东岸的东经7322',跨经度约62度5200公里,东西时差4小时以上。南北之间,自南端曾母暗沙附近的北纬351',至北端漠河县北面的黑龙江主航道的北纬5334',跨纬度约50度间距5500公里。 地貌 中国地形多样,类型齐全,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戈壁、沙漠、洞穴无不典型壮观。地形分布的规律是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自西而东,逐级下降。中国平原少,山地多,陆地高差悬殊。山地、高原、丘陵等约占总面积的66%,平地约占34%。全国近70%的县区分布于山区。山地和高原多集中于西部地区。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区仅占全国面积的16%;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达65%。全球高于8000米的12座山峰中,中国就有7座。中国和尼泊尔接界处的珠穆朗玛峰,海拔13米,是世界最高峰。新疆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海拔在155米以下。中国陆地正负比差超过9000米,为世界之最。 青藏高原是中国西高东低三级阶梯地势的最高台阶,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许多高山峻岭,号称“世界屋脊”。最高台阶边缘是昆仑山-祁连山-龙门山-大凉山。越过边缘即降到海拔1000-2000米的中级台阶,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组成。越过中级台阶的东缘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即降到海拔500米以下的低级台阶,由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闽粤丘陵组成。低级台阶的东南边缘多属水深小于200米的浅海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 中国地形格局多以山脉为基楞线,走向及成因不同的山脉往往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全国可分为三大自然区:①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东部季风湿润地貌区;②以风蚀、冰蚀与流水作用为主的西北干旱地貌区;③以冰冻、风蚀作用为主的青藏高原高寒地貌区。 疆界与四邻 中国陆地边界长约28万公里,毗邻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等15国。东和东南与韩国、日本、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隔海相望。。 海岸与大陆架 中国大陆海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长约8万公里。加上岛屿海岸线,总长约3万公里。沿岸多优良海湾和港口城市,自北向南依次有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厦门、广州、湛江、北海等,其中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中国的浅海大陆架是世界最宽广的大陆架之一,包括渤海、黄海全部,东海大部和南海的一部分。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巨大的开发价值。 岛屿与海峡 中国辽阔的海域上分布着5000多个岛屿,总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其中台湾岛最大,面积约57万平方公里;海南岛次之,面积约35万平方公里。这两个岛各为中国的一个省。崇明岛位居第三,面积为1083平方公里。此外如长山列岛、庙岛群岛、舟山群岛、澎湖列岛、钓鱼岛列岛以及南海中的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等,都是中国的重要岛屿。这些岛屿及其所属各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的海峡自北起有渤海海峡、台湾海峡、巴士海峡、琼州海峡。 内海、领海与毗邻海域 中国近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区等5大海区。其中,渤海是中国内海。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区的位置,北起日本琉球群岛西南部的先岛群岛,南至巴士海峡。这片海区划分为北中南三段,自北向南水深从600米增至5000米以上。 海底地形起伏大,地貌单元完整齐备。 中国领海的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为12海里。领海基线采用直线基线法划定,由各相邻基点之间的直线连线组成;领海外部界限为一条其每一点与领海基线的最近点相距12海里的线。 中国的毗连海域为领海以外邻接领海的一带海域,毗连区的宽度为12海里。毗连海域的外部界限为一条其每一点与领海基线的最近点相距24海里的线。 中国对领海的主权及于领海上空、领海的海床及底土;中国有权在毗连海域内,对在其陆地领土、内水或者领海内违反有关安全、海关、财政、卫生或者入境出境管理的法律、法规的行为,行使管制权。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总编辑

我看了这书5年多了,既然是简介,不用多说废话,这是一本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发现美、感受美和保护美的杂志。

国土面积 中国国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约占亚洲陆地面积的1/4,约占全世界陆地面积的1/15,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位置 中国位于北半球,在亚洲的东部和中部,太平洋的西岸,东南面向海洋,西北伸向内陆。有漫长的海岸线,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中国纵横经纬跨度大。东西之间,自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的东经13503'至西端帕米尔高原喀拉湖东岸的东经7322',跨经度约62度5200公里,东西时差4小时以上。南北之间,自南端曾母暗沙附近的北纬351',至北端漠河县北面的黑龙江主航道的北纬5334',跨纬度约50度间距5500公里。 地貌 中国地形多样,类型齐全,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戈壁、沙漠、洞穴无不典型壮观。地形分布的规律是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自西而东,逐级下降。中国平原少,山地多,陆地高差悬殊。山地、高原、丘陵等约占总面积的66%,平地约占34%。全国近70%的县区分布于山区。山地和高原多集中于西部地区。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区仅占全国面积的16%;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达65%。全球高于8000米的12座山峰中,中国就有7座。中国和尼泊尔接界处的珠穆朗玛峰,海拔13米,是世界最高峰。新疆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海拔在155米以下。中国陆地正负比差超过9000米,为世界之最。 青藏高原是中国西高东低三级阶梯地势的最高台阶,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许多高山峻岭,号称“世界屋脊”。最高台阶边缘是昆仑山-祁连山-龙门山-大凉山。越过边缘即降到海拔1000-2000米的中级台阶,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组成。越过中级台阶的东缘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即降到海拔500米以下的低级台阶,由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闽粤丘陵组成。低级台阶的东南边缘多属水深小于200米的浅海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 中国地形格局多以山脉为基楞线,走向及成因不同的山脉往往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全国可分为三大自然区:①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东部季风湿润地貌区;②以风蚀、冰蚀与流水作用为主的西北干旱地貌区;③以冰冻、风蚀作用为主的青藏高原高寒地貌区。 疆界与四邻 中国陆地边界长约28万公里,毗邻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等15国。东和东南与韩国、日本、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隔海相望。。 海岸与大陆架 中国大陆海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长约8万公里。加上岛屿海岸线,总长约3万公里。沿岸多优良海湾和港口城市,自北向南依次有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厦门、广州、湛江、北海等,其中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中国的浅海大陆架是世界最宽广的大陆架之一,包括渤海、黄海全部,东海大部和南海的一部分。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巨大的开发价值。 岛屿与海峡 中国辽阔的海域上分布着5000多个岛屿,总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其中台湾岛最大,面积约57万平方公里;海南岛次之,面积约35万平方公里。这两个岛各为中国的一个省。崇明岛位居第三,面积为1083平方公里。此外如长山列岛、庙岛群岛、舟山群岛、澎湖列岛、钓鱼岛列岛以及南海中的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等,都是中国的重要岛屿。这些岛屿及其所属各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的海峡自北起有渤海海峡、台湾海峡、巴士海峡、琼州海峡。 内海、领海与毗邻海域 中国近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区等5大海区。其中,渤海是中国内海。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区的位置,北起日本琉球群岛西南部的先岛群岛,南至巴士海峡。这片海区划分为北中南三段,自北向南水深从600米增至5000米以上。 海底地形起伏大,地貌单元完整齐备。 中国领海的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为12海里。领海基线采用直线基线法划定,由各相邻基点之间的直线连线组成;领海外部界限为一条其每一点与领海基线的最近点相距12海里的线。 中国的毗连海域为领海以外邻接领海的一带海域,毗连区的宽度为12海里。毗连海域的外部界限为一条其每一点与领海基线的最近点相距24海里的线。 中国对领海的主权及于领海上空、领海的海床及底土;中国有权在毗连海域内,对在其陆地领土、内水或者领海内违反有关安全、海关、财政、卫生或者入境出境管理的法律、法规的行为,行使管制权。

中国地图上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下称宁夏),被狭长的甘肃半揽入怀,与“端坐”的陕西击掌相庆,往广袤的内蒙古自治区“伸头探脑”。在这儿,山峦迭起,连绵延伸出与众不同的宏大视角。大河奔走,湖泊环绕簇拥出别样篇章。长城绵延,大漠孤烟不过是寻常景致。胡杨伫立,绿草如茵闪烁着动人风光。这块狭小的土地,何以将高山大河,湿地荒漠齐纳怀中?又缘何谱写出“一半江南,一半荒漠”的传奇?成为农牧相争之地?解释这一切之前,我们需要先弄清楚另一个问题。宁夏究竟有多袖珍?不了解“宁夏究竟有多袖珍”,便无法领略到“一半江南,一半荒漠”,囊括“高山、盆地、平原、台地、峡谷、湿地、黄土丘陵、沙漠、高原……”的宁夏有多么不可思议。“如果开车的话,一天的工夫,就可以把宁夏转一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执行总编,单之蔷”除了海南和台湾两个海岛,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北京、天津、上海外,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里,数宁夏最小。面积约占直辖市重庆四分之三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从南到北约450公里,从东到西约250公里,东西向不过跨3个经度,南北延伸4个多纬度。无怪于单之蔷用“袖珍”二字来形容它了。虽然袖珍,但首府银川位于宁夏伸往北部的触手,东西北三面被内蒙古自治区包裹其中,对乌海市、阿拉善左旗、鄂托克前旗等地的居民来说,相比远在东北方的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银川才是他们选择“更高一级工作、就医、求学、消费”距离最近的省会城市。若从飞机往下看,银川附近一簇簇的绿意说是点缀在大片荒漠中的宝石也不为过。对生活在周围昏黄土地上的居民而言,绿洲银川显然意味着更多的可能,也更让他们向往。那么以银川为代表的塞北江南又为何能够出现在无垠大漠的包围之中呢?黄河!黄河!“黄河百害,唯富一套”。在郑州的黄河博物馆里,除宁夏形成了历史上的水文化区和最早的农业精耕地区外,5400多公里的黄河其余地区所展示的尽是灾害。宁夏西南横卧以六盘山为屏障的黄土高原,北倚背靠贺兰山的宁夏平原,汹涌奔腾的母亲河介于二山之间,自黑山峡跳出后,一改往日的湍急,温柔地流淌在中宁平原,再经青铜峡进入银川平原,灌溉着周边麦香四溢的良田,造就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作为黄河流域主要的农业区,宁夏平原基本由南部黄土高原的黄土被侵蚀后重新沉积而成。季风卷过广阔的平原、攀越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到了宁夏,早已后继无力,所能带来的降水寥寥。虽气候干旱,但黄河水的灌溉与滋润给宁夏带来了无尽的机遇。秦代开凿的“秦渠”经历代不间断的开凿,造就了宁夏平原的黄河文明,形成并孕育了闻名遐迩的“塞上江南”。农牧兼宜的宁夏,引发了各部对肥美水草向往的同时,也带来了战乱和纷扰。吹角连营、战马嘶鸣、长河落日、大漠孤烟,战争上演的同时,高墙累,长城拔地而起,其数量之多,意义之重大甚至让后世为宁夏冠以“中国长城博物馆”的美称。游牧部落与农耕民族对水土的争夺,使得宁夏的古长城几乎与年等降水量线重合。为了维护农耕文明,秦王朝的长城起初建在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上,随着国力的强盛,秦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争夺中屡占上风,长城也推移到了几乎与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重合之处;大汉天子们与匈奴的历次角逐更使长城越过黄河,一直修到贺兰山下。此后,长城自北向南推进的历史基本告一段落,明长城甚至退回至黄河以东。长城的进退,非常直观地表现了这片沃土之上的农牧争夺。除此之外,宁夏中心城市自南(固原)向北(银川)的迁移,也为激烈的农牧争夺提供了有力的注解。农业文明闪烁出璀璨光辉为抵御匈奴,汉武帝刘彻六巡安定郡,即今固原。这里倚山(六盘山)傍水(清水河),山峦郁郁,城以南清水河与泾水相接,城以北清水河与黄河相融,时为“汉代四大边关战略要地——萧关”,作为匈奴南下关中的咽喉要道,是汉都长安西北边防最重要的军事屏障,距长安仅四百里,轻骑一日可达都城。坐拥六盘山脉、贺兰山、清水河、黄河的萧关亦是宜农宜牧的最佳地带,有“马千匹,牛倍之,羊万”的畜牧业养殖,也有“以万钟计的粟”。既是天然的粮仓,又为蓄养军马的福地,得之,富国强兵;失之,则肥沃匈奴。萧关虽为秦汉时雄踞北方的要道和屏障,但并非秦以前的绝对边关。固原以北的战国秦长城,也并非是秦国与北方少数民族不相往来的界碑。自西安到固原到河西的丝绸之路,巧妙穿行于高山大漠,奔腾于黄河的间隙之间,充分利用各种自然提供的可能性,从都城长安到重镇武威,近乎一条直线,大大缩短了往来商旅的行进时间。商旅的往来带来了多文化的交汇、融合与传播,佛教也沿着丝绸之路进驻宁南。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公元477—499年)的须弥山石窟,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各代大规模营造及宋、元、明、清各代修葺重妆,借助神秘的佛教文化色彩,香火盛极1500多年,成为古代固原规模最大的一处佛寺禅院。“左控五原、右带兰会、黄河绕其北,崆峒阻其南”的固原不仅是北周太祖宇文泰的发迹之地,还是历代王朝十分看重的经济和军事基地。唐王朝国力的强盛和国界的北移,使固原从纷扰频繁的边关变为稳定和平的腹地,有着大唐最大的养马中心,巅峰时刻曾养育着33万匹王朝之马。“正当盛唐的霓裳羽衣曲弹奏正酣之时,渔阳鼙鼓也动地而来。——《中国国家地理》作者,杨弦章”安史之乱打破了极乐之宴的大唐靡梦,为抵御自东而来的安禄山,西北军防遭紧急调用,吐蕃趁虚而入,攻城略地,占领宁南,摧毁固原后又弃城而去。郭子仪惮于异族闹事,建议唐代宗将时在庆州的拓跋朝光部迁至银州以北和夏州以东地区(约为今鄂尔多斯东南部),此地即为南北朝时匈奴人赫连勃勃的“大夏”旧地,时称平夏。而与吐蕃有“世仇”,其后归顺大唐的党项羌,开始徐徐登上宁夏乃至华夏大地的舞台,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争夺宁夏的高潮,也在暗中酝酿。游牧民族治下的高光时刻拓跋氏率领的党项羌蛰居西北,唐末大乱时曾助唐僖宗“收复”长安,获赐皇姓“李”,党项羌的武装也有了“定难军”的美称。也正是从这时起,鄂尔多斯以南地区,尽数落入拓跋氏的手中。中原战乱频仍的五代十国,政权快速更迭,拓跋氏审时度势,向每位中原皇帝俯首称臣,换来了稳定的统治和大笔的“赏赐”安抚,如此经营了二百多年后,坐拥天然粮仓和大片牧场。树大招风,农牧皆宜,安稳富裕的平夏很快遭到了大宋王朝的忌惮。宜农宜牧的宁夏再次成为农业文明与游牧部族“亮剑”的前沿。太平兴国七年(982),赵光义原计划把李氏亲族一锅端到京城,准备根除这一盘踞西北的雄大势力。却不料让一个叫李继迁的年轻人成为漏网之鱼。通过联姻借势,李继迁迅速东山再起,占据银州,攻破会州,与宋闹翻,向辽请降,被契丹人封为“夏国王”。夏国王和他的后人自此与大宋王朝展开了激烈的交锋,胜多败少的李氏一族枭雄辈出,1038年,李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建都兴庆府,即今银川。因地处西北,宋人称之为西夏。党项羌虽为游牧民族,但重视农业发展,善用黄河,兴修灌渠,一时间宁夏“地饶五谷,尤宜稻麦”。在10位帝王,历时189年的经营之下,西夏先后与北宋、辽成鼎立之势,和南宋、金成对峙之局。而她命运的终结之势,亦如其崛起那般摧枯拉朽。蒙兵的铁骑踏破西夏的城墙,依照成吉思汗病死六盘山时的临终遗言,中兴府被“尽屠之”,宫室、陵园付之一炬,“千里几成赤地”,“城遂空”。如今的西夏王陵,只余光秃秃的残骸伫立荒野。频仍的战乱也打破了农牧交错带宁夏的丰饶,但这并不影响她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得到元朝统治者的重视与青睐。公元1268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诏令:西夏时外逃的避难者归还本籍,并设西夏惠民局收容安置,组织屯田。据《元史》记载,至元八年(1272年)九月,元世祖忽必烈“签西回回军”,两年后,又下令“探马赤军,随地如社,与编民等”。按照规定,他们“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元朝驻宁夏一带的蒙古军队中,相当一部分信奉伊斯兰,成为宁夏回族的族源之一。此后几百年间,回族逐渐在全国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其中约有1/5聚居宁夏。1958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成为中国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宁夏可容天下人明朝初年(1372),为避元蒙残军的袭扰,明政府将宁夏境内的全部居民迁往陕西关中,后又迁回原地,并“徙五方之人实之”,其中包括大批江南人。江左之风来到塞上。当然,这并非宁夏第一次对江南人敞开怀抱,早在北周,便有两万江南民户被迁往此处。而在此之前,大规模迁入宁夏的多为北方游牧民族。残元势力的侵扰,让大明王朝修筑了东起辽东海关,西至甘肃嘉峪关的万里长城。自古便为农牧相争之地的宁夏,顺理成章地成为明朝抗击蒙军南下的主战场。驻军官兵中的上级军官多来自安徽、江苏、浙江,下级军士则多操着陕西、山西、甘肃、河南口音。直到清王朝与蒙古贵族确立稳定的联盟关系,银川平原的大规模军垦、移民史才告一段落。不过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自治区成立之前,为发展宁夏,国家动员解放军就地转业、复员,并有计划、有组织地抽调大批干部、职工来到此处。一半江南,一半漠北以另一种形式绽放在宁夏大地之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位于银川老城区西南角的“上海新村”是上海移民的聚居群落。旗袍店、杭帮菜、乡谣酒吧、操着上海话的老人,一个恍然,无不让来人以为自己置身上海闸北的老城区。南北共融的特征还体现在对亲属的称呼之上,前不久网络上关于“外婆”和“姥姥”的争论,很难引起宁夏人的共鸣。毕竟在这儿,“奶奶”、 “外奶奶”、“姥姥”、“外婆,指的可能都是“外祖母”。银川的电台广播里,上海口音的普通话和银川味儿普通话共聚一堂的情况,当地人早习以为常。江南荒漠,共塑宁夏“一半江南,一半荒漠”的宁夏,从来都不是割裂的,往往是绿洲在荒漠中,塞北环江南外的和谐共生。这儿,到处是荒与绿的组合。“人进沙退”的草方格,在沙坡头搭建了令人欣喜的沿路绿洲。大漠中古朴粗犷,荒凉原始的西部影城,铸就了银幕影视的不朽传奇。融江南秀色与塞外雄浑于一体的“塞上明珠”沙湖,谱写了别样传奇。贺兰山黄褐色的岩石下,宽厚雄壮的银川韩美林艺术馆巍峨屹立。所有这些,共同谱写着属于宁夏的传奇——虽甲子之年,恰风华正茂。参考资料:丁克家 《色彩中的回族史》单之蔷 《宁夏,冲出长城天地宽》梅毅 《西夏,没有正史的王朝》刘子超 《银川有天下人》薛正昌 《黄河文化与宁夏农业文明》杨弦章 《宁夏石窟,刻在大山上的“战争与和平”》

望采纳

  • 索引序列
  • 中国地理杂志总部
  • 国家地理杂志总部
  • 中国地理杂志总编
  •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总编
  •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总编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