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茶叶出口文献综述

茶叶出口文献综述

发布时间:

茶叶出口文献综述

有一本《茶经》咱们老祖宗写的。去看看吧。

《茶经》陆羽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Zhejiang Tea exports face a series of challenges that affect the Hangzhou study leading export industries - tea export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Will broaden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start with the macro level of overall exports of Chinese tea situation, further evidence of the point of full and effective investigation of Zhejiang tea The key point is the exogenous variables affecting the export of tea, building construction, expansion of trade gravity model to determine the variables on the impact of Zhejiang tea exports, more specific look at Hangzhou tea herein and on the export share of the existence of internal troubles, barriers to trade and the market is too narrow green issues such as investigation and elaboration of comprehensive Hangzhou tea exports reflects the various problems fac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ose put forward as to further establish and improve all levels of the Organization of tea industry, develop a number of strength of the leading tea companies, to strengthen brand building, the formation of product advantages, optimizing transformation of tea processing factory,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tea, tea sales to further expand the development and thus made valuable Keywords status issues Countermeasures

湖南茶叶出口文献综述

喔喔

19世纪中国茶叶贸易获得大发展有多种非常直接的原因,一是欧美茶叶市场需求激增,在中国购买量巨大,中外茶叶商人展开竞争,促进了茶叶市场发展。二是打破了延续多年的广州制度后,通商口岸增多,中外贸易额增加很快,尤其是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以后,西方列强对中国采取所谓“合作”的外交政策,这带来了中西贸易关系几十年的稳定。另外,太平天国起义被平定后,国内形势比较稳材料信息定,产茶区重新迎来中外茶商,为国内茶叶贸易的繁荣提供了条件。事实正是如此,19世纪中叶以后,大批中国茶商和西方茶商代理人从条约口岸到内地直接向农民和生产者收购茶叶,并形成内地收购制度。有学者对这一时期中国的贸易化水平评价很高,称“农产品商品化,是贸易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内地丝茶收购是它再好不过的证实”。(25)茶叶贸易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是较为明显的,突出表现在茶叶种植面积增加和茶叶从业人口数目众多等方面。茶叶出口贸易增长导致旧茶区扩大种植面积,新茶区不断被开辟出来,有的地方甚至拔除别的经济作物,改种茶叶。如福建武夷山在1850年代后茶树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在玉山及河口镇一带,即是在武夷山的北面,栽种着大量茶叶,以供外销。上万英亩的土地都种着茶树,而且大部分的土地显然是最近几年内开垦和栽种起来的”。(26)在江西,“茶叶昔无近有,皎源西山最盛”。(27)安徽的茶叶种植面积增加更是明显,比如在九江四周,“本埠四周产茶区的发展是很有意味的。距本埠87哩的建德县(Kien-Te,即今安徽秋浦县),是1861年才开始种茶的,今年提供的茶大大增加了,有些卖价已高”;“五个新产区的茶已经进进了市场,此即距本埠280哩的吉安,距本埠287哩的建昌(Kien-Chong,即永修),距本埠35哩的瑞昌(SoeyChong),和九江四周包括庐山山脉的一些地方。福州四周的潭尾街地区(TooMooKwan)今年也生产了小种茶(SouChong),供本市销售”。(28)享有盛名的安徽祁门红茶也是侠盗飞车钻土车的秘籍肇兴于咸丰年间,为具有传奇色彩的胡元龙所创:安徽改制红茶,权舆于***,而***有红茶,实肇始于胡元龙。胡元龙为祁门南乡之贵溪人,于前清咸丰年间,即在贵溪开辟荒山五千余亩,兴植种茶。光绪元二年间,因绿茶销场不旺,特考察制造红茶之法,首先筹集资本六万元,建设日顺茶厂,改制红茶,亲往各乡教导园户,至今四十余年,孜孜不倦。(29)湖北产茶区以羊楼峒最为着名,咸丰年间,“晋皖茶商,往湘经商,该地为必经之路。茶商见该地适于种茶,始指导土人,教以栽培及制造红茶之方法”。不仅大规模种茶,而且茶叶市场兴隆,茶厂林立,光绪初年“红茶贸易极盛,经营茶庄者,年有七八十荚冬砖茶制造,亦于此时开始”。(30)茶叶生产、贸易和茶叶制造业带动了地区经济发展,扩大了就业。比如在羊楼峒,“该地数千农民及其家族从事制造砖茶”;(31)在福建北岭古田罗源等处,年产茶3万多担,“恃此营生者约有一万户之多”;(32)在台湾,同治年间,乌龙茶销路日广,“茶业大兴,岁可值银二百数十万元。厦、汕商人之来者,设茶行二三十家。茶工亦多安溪人,春至冬返。贫家妇女拣茶为生,日得二三百钱。台北市况为之一振”。(33)据估计,鸦片战争前,中国植茶农户共有25万户,按每户均匀5人计,茶农约350万人左釉痘到1894年,植茶农户增加到09万户,茶农650万人左釉冬半个世纪增加了近一倍。(34)假如再加上采茶季节工、制茶临时工、茶贩、茶号、茶栈职工等,数目应该更多。有学者估计,晚清时期直接投进茶出口产业的人力至少在13茶叶价格59万以上,这还不包括材料生产、水运、金融等其他辅助部分的从业职员。(35)以台湾为例,1860-1895年间,台湾的茶叶出口据全岛第一,茶叶从业人口达30多万人,是糖从业者的一倍,这还不包括无法统计的熏制茶叶所用花的种植者,以及将茶叶由产地运送至港口的挑夫、船夫或牛车夫及制船的人等,对解决台湾日益加重的人口压力和就业压力,起到了积极作用。(36)太平天国战乱期间,江南及两湖的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中俄恰克图陆路茶叶贸易的繁荣,对江南和两湖农业的恢复和种茶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农业出现了贸易化和市场化的倾向。尤其是汉口开辟为商埠后,湖南各地茶叶就可以由水路经洞庭湖进长江,然后会集汉口。在“红茶利兴”和方便交通的刺激下,平江县以前种植红薯的山谷间闲地,全部改为种茶;浏阳以前种麻的地方,也改为种茶。其他地方竞相效仿。这样,两湖地区茶叶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1871年,两湖地区茶叶种植面积比10年前增加了50%。(37)由于种茶有利可图,地方官也大力支持农民种茶,如湖北襄阳知县宗景藩编写了《种茶说十条》,广为散发,积极劝导农民种植茶树。种茶面积扩大,茶叶产量进步,茶庄林立,又带动了就业和制茶业的发展。如平江,拣茶者就有几万人;鄂南的崇阳、咸宁、羊楼岗一带也是著名茶区,这里的茶叶一部分由晋商收购并就地设厂加工。俄商则在汉口开办了几家至公司,专门制造砖茶和焙制上等茶,公司经常雇佣当地农民数百乃至上千人。这是中国近代社会中农业借助于贸易金融获得发展的实例,是国外茶叶市场开辟带动了地方农业、手产业和贸易的发展。从理论上说,这种茶叶贸易的繁荣会使国内投资流向发生改变,落后的农业经济可以借此得到改造,并促使茶区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从而引起劳动雇佣关系的变化。(38)但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这种市场推动农业发展的成效却并不明显。值得留意的是,19世纪茶叶贸易的繁荣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国内经济结构。由于茶叶出口量增长迅速,市场需求增加,从而刺激了国内茶叶种植业的发展,茶叶种植面积扩大,产量增加,品种增多。清初全国茶叶产量为235万担,光绪年间增至450万担,其中至少三分之一用于出口。随着茶叶商品生产规模的扩大,农村中从事经济作物生产的劳动力比例有所进步,从而改善了生产部分中劳动力的分配,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市场繁荣。(39)在促进茶商的近代转化方面,茶叶贸易的繁荣也起了很大作用,这就是经营茶叶出口贸易茶商的兴起。鸦片战争前,基本上是从事国内贸易的旧式商人。除在恰克图与***直接做生意的晋商外,其他经营出口茶的商人只是将茶叶卖给广州十三行,他们自己并不与外商打交道。鸦片战争后,对外贸易中心转移到上海,一些“多领洋人本钱”的新兴茶商,“挟重金”来到产茶区,代外国洋行购买茶叶。(40)继之有人开设专门与外商做交易的茶栈,以及加工精致茶的茶厂、茶号,至1870年,上海已有茶栈几十家。在福州,经营出口业务的茶庄基本取代了原来的“西客”。汉口的情形与福州相似,原来经营输俄茶的“西客”均告衰落,取而代之的是新式茶商。九江、武宁、祁门等地也是如此。(41)在新的形势下,这些茶商学会了新的经营方式,取代了传统商人,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汉口在19世纪60年代成为一个主要的中英贸易口岸。之所以如此,完全是由于汉口在茶叶贸易中的重要地位,正如罗威廉引用西方观察家们的话说:“假如不是茶叶贸易,实际上没有一个西方人会涉足这个城市。在西方人眼里,茶叶是汉口存在的惟一理由。”这种说法固然有点言过实在,但可见茶叶贸易对于汉口的重要性,所以罗威廉又说:“正是由于茶叶贸易的巨大份额,才使得当地茶叶市场成为西方影响这座城市的主要渠道。因此,茶叶改变了汉口与其区域腹地之间的关系的性质,并改变了汉口社会精英的结构。”(42)上述分析是符合历史实际的,茶叶的确全面拉动了汉口经济增长。有学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了茶叶对于汉口经济地位确立的重要性:茶叶催生了汉口的砖茶产业,使汉口成为中国近代砖茶产业的滥觞地;茶叶贸易是导致汉口近代海关制度产生的直接原因;茶叶使汉口金融业发生了质的变化,直接促成了近代银行系统的产生;茶叶在使汉口成为国内乃至国际著名商埠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43)茶叶贸易对汉口经济发展的作用最为明显。至清末,茶叶已经成为汉口市场最大宗的商品,茶叶贸易额超过上海,占到全国出口茶叶的一半以上。(44)福州的兴起具有传奇性,而且与茶叶贸易密不可分。在《南京条约》规定的五个通商口岸中,福州发展最晚。福州的真正发展开始于1850年代,即太平天国起义期间,由于上海被小刀会占领,于是茶叶贸易中心迅速转移到福州。可以这样说,福州自从有了繁荣的茶叶贸易后才得到了真正的发展。“由于湖南省及中国其他各地的骚略冬茶叶运往广州和上海的内地运输常有中断,福州遂成为收购茶叶的主要商港之一”,福州“作为一个对外贸易地点,正在迅速日臻重要”。(45)当然,从贸易额上来说,有时鸦片要超过茶叶,但显然茶叶贸易对福州更为重要。红茶是福州最为重要的出口货物,1856年福州辟为茶叶外运的正规口岸,茶叶贸易发展更快,“此事为茶叶贸易开辟了一个新纪元”。(46)1856-1860年,福州的茶叶出口一般都占到了全国的40%以上;1859年超过上海出口量的8%,达到46万磅。(47)福州的茶叶出口对福建、江西、湖南等地的茶叶产业及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由于茶叶这种商品的特性,茶叶贸易繁荣对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但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茶叶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又是非常有限的。在整个19世纪,中国茶叶出口数目一直是上升的,但出口值却并未随出口数目的上升而增长。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茶叶贸易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并给中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由于从茶叶贸易的客观情形看,直到19世纪中后期以前中国都是世界上最大甚至是唯一的茶叶生产国和出口国;也恰恰正是在19世纪,世界茶叶消费迅猛增长,对中国的依靠度加大。然而,中国茶叶出口的迅速增长并未带动中国融进全球化的步伐,茶叶产量虽有增加,但产值并未相应增加,生产和加工技术也未有明显改进。清政府看重的仅仅是茶叶生产和贸易带来的税收,不仅没有具体措施激励茶叶生产和贸易,还设置种种关卡限制中国茶商的茶叶贸易。这直接导致中国茶叶生产和加工水平低、本钱高、茶叶质量下降,促使英国在印度和锡兰等地开辟新茶园。到19世纪后期,国外大茶园迅速崛起,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遂逐步萎缩,中国茶叶贸易由盛转衰,随之而来的是贸易赤字增加,经济形势恶化,危机加剧。因此,茶叶贸易除了暂时给政府带来短期的税收效益以外,

关于论文的东西一般都在万方数据库以及维普数据库都能找到。

茶叶出口文献综述怎么写

中国茶叶出口现状的文献综述

自古以来,中国都是世界级茶叶大国,茶叶是中国重要的产值来源,同时也是中国庞大农民群体赖以生存的支柱,也是各类商业企业发展的领域。《艾媒报告 |2019中国茶行业市场大数据及标杆商业模式研究报告》显示,2015-2018年,中国茶叶总产量稳步上升,截至2018年,中国茶叶产量增长至6万吨,产值高达3亿元。中国茶叶双十一全网销售额达到7亿元,茶叶线上市场规模潜力巨大。2013年至2019年间,中国茶叶线上规模市场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截至2019年,中国茶叶线上市场规模达到0亿元,相比于2018年,增长了6%,预计将于2021年,增至0亿元。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Zhejiang Tea exports face a series of challenges that affect the Hangzhou study leading export industries - tea export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Will broaden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start with the macro level of overall exports of Chinese tea situation, further evidence of the point of full and effective investigation of Zhejiang tea The key point is the exogenous variables affecting the export of tea, building construction, expansion of trade gravity model to determine the variables on the impact of Zhejiang tea exports, more specific look at Hangzhou tea herein and on the export share of the existence of internal troubles, barriers to trade and the market is too narrow green issues such as investigation and elaboration of comprehensive Hangzhou tea exports reflects the various problems fac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ose put forward as to further establish and improve all levels of the Organization of tea industry, develop a number of strength of the leading tea companies, to strengthen brand building, the formation of product advantages, optimizing transformation of tea processing factory,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tea, tea sales to further expand the development and thus made valuable Keywords status issues Countermeasures

茶叶是中国19世纪最重要、最大宗的出口商品,但在1886年出口量达到历史最高峰后便急遽下滑,因此,人们习惯上将该年作为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由盛转衰的标志。仅从出口量上看,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因为,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危险处境早在19世纪70年代就暴露无遗了,即印度红茶在英国、日本绿茶在美国都已成为中国的竞争对手,中国在这两个茶叶消费大国的市场份额正在被强劲的对手所瓜分。只是由于在这个阶段中国出口俄国的茶叶增长迅速,出口总量直至1886年仍在增长,危机情况暂时没有显现而已,但危机的种子却早已埋下了。①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国,中国本来应该有机会借茶叶出口实现农业的大改造,而借助于茶叶加工又可以促进工业的发展。但现在看来,这只是今人的一种美好的愿望,在那个时代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中国茶叶出口一蹶不振并不简单的是茶叶本身的问题。茶叶出口危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19世纪中国社会的危机。印度、锡兰茶业虽然兴起较晚,但因为其生产方式的先进,很快超越了中国茶业。在茶叶的种植方面,中国茶叶生产与印度、锡兰非常不同,后者是大规模茶园生产,且为欧洲人控制,采取先进科学的管理方法,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优良。印度阿萨姆地区的茶园全是大面积经营,有的茶园面积达千亩以上。这种经营资本雄厚,有条件对茶叶生产的各道工序进行科学实验。比如在茶叶品种的选择上,印度最初多选用中国茶种,但英国人经过对比实验,发现印度土产茶种更加优良,最后不但放弃了大规模引进中国茶种的最初尝试,而且连中印杂交品种也不再栽培了。①中国则任由农民种植于“畸零之土地”即不太适合耕作庄稼的土地上,如山坡、屋旁田边等,只视为一种副业;中国茶农“所注重在于他种农作物,故对于茶叶之采摘多漫不经意”。②茶农也无力给土地提供肥料,更不可能定期更换种茶的土地,茶园在年复一年的连续使用之后渐趋耗竭。英国人最初在阿萨姆种茶时也仿效中国人,选择在山坡处种植,但实验结果很不理想,于是将茶园选定在土地肥沃的大河冲击地带,产量大幅度上升,品质也得以提高。大农场集中经营、科学管理,与小农分散耕种、各自为政相较,优劣高下,不言自明。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中国茶农更是处于劣势。传统的小农经营方式使中国茶农只能被动地去适应市场,而对外部世界的无知又使中国茶农处于愚昧状态,任人宰割。严中平指出,研究中国茶叶的对外贸易,一定要注意茶叶生产的特殊性问题。因为一般地说,生产周期越是短的行业,就越能适应市场的变化,从而调整产销结构;反之,越是生产周期长的行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就越低。茶叶生产无疑属于前者。茶树从培植到产茶旺盛期,需生长八年,此间茶农无任何收益可言;旺产期可维持十年,但如果此间茶价下跌,茶农将受到重大损失,只能降价销售,有的甚至无法收回投资。中国的实际情形是,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国际市场对茶叶的需求大增,而当时中国几乎是国际茶叶市场的唯一供应国,在这样的形势刺激下,茶农积极扩大茶园,1840年后的三十年间,茶叶产量增加四倍之多。但国际茶叶市场到19世纪70年代以后大变,即红茶遭遇到印度、锡兰的竞争,绿茶遭到日本的竞争,中国对英国和美国的出口量大减,这时已经扩大生产的茶农如果不毁弃茶园、忍受更大的损失,便只有降价求售的唯一出路。③这个现象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班思德正确地指出,因为华茶“均由小农自由种植,生产数量漫无节制、殊欠组织,栽培方法墨守成规、鲜知改良”,因此“趋于没落,乃势所必然也”。④在这里,市场这只手对中国茶农来说是无形的,对主要竞争者英国人来说却是有形的,因为为了彻底解决茶叶供应的问题,英国人已经有目的的默默奋斗了几十年,其奋斗的目标就是摆脱完全依赖中国茶叶供应的局面,而在这几十年当中,中国人却并未意识到中国茶叶市场将要出现的窘况。鸦片战争前后,茶叶产区虽然扩大,产量提高,但很少规模生产,经营方法一如既往。英驻中国领事在商业报告中比较了中印两国茶叶生产的状况,指出印度茶逐渐在英国站稳脚跟是有其深刻原因的,并分析了印度茶业的优势和中国茶业的劣势:最主要的,是印度茶的种植与制造有欧洲技师的监督。这些技师能够制造各种等级的茶叶,以满足市场的需要。另一个极重要的优点,在于每年的茶叶收获量,事前能有精确的估计,以指导购茶者准备购买。中国的情况则迥然不同。茶叶的种植、制造和出售,都是出于本地茶农之手,他们墨守长久相传的、刻板的制茶方法,一点也不知道外国消费者经常变化的嗜好。任何季节可能提供的出售量,也只能从买办等等不确实的报告中,粗略地加以揣度,而这些人的报告常常是不可靠的。因此中国市场上的购茶者,不得不经常在黑暗中进行工作,因为不知道茶叶收获的情况,他们对于茶叶的供应能否满足需要,或超过需要何种程度,常常毫无所知。⑤报告人是站在消费者和购买者的立场上谈这个问题的,由此可以探知中国茶叶的生产和加工完全是处在自发和无序的状态中,在没有竞争者的情况下尚能够继续维持,一旦有任何的竞争者出现,都将可能成为牺牲品、失败者。中国产茶源远流长,茶叶又是重要出口物资,历史上中国即是世界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和输出国。1、近代中国茶叶生产和贸易早在一千多年以前,中国茶叶就运销国外,清朝(约公元1684年)海禁开放后,更促进了茶叶海运贸易的发展,先后与中东、南亚、西欧、东欧、北非、西亚等地区的30多个国家建立了茶叶贸易关系。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实行五口通商后,中国茶叶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而快箭船的出现,又加速了茶叶海运贸易的发展。同时,清朝政府由于允许大量鸦片和工业品进口,致使贸易入超与年俱增。为了平衡贸易逆差,抵制白银外流,曾大力推进农业,扩大丝茶出口,所以这一时期茶叶产销高速发展。据史料记载,1840年中国茶出口总量为9万吨,1843年减少到81万吨,以后渐有增加,1860年增加到51万吨,1870年上升为00万吨,1886年更上一层楼,出口41万吨,达到中国20世纪50年代前的最高纪录。之后,由于内受军阀混战和八年抗日战争的影响,政局多变,经济衰退,民难乐业,生产骤降;外受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世界新兴产茶国争夺市场的影响,中国茶叶产销每销每况愈下,一蹶不振,直至50年代以后,才重新得到恢复和发展。我国的茶叶生产和贸易,纵观近150年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40年至1886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兴盛时期。这时期茶园面积的不断扩大,茶叶产量的迅速递增,有力地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而茶叶出口迅猛增长的形势,反过来又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发展。据不完全统计,、1840年全国产茶0万吨,出口9万吨,至1886年全国生产和出口量分别达到0成吨和41万吨,生产量增长4倍,出口量增长06倍,平均每10年增加一倍倍多。茶叶的出口商品率也由0%上升至7%,说明兴盛时期国内人民消费不到一半,生产的茶叶主要供作外销,出口创收约占全国各类商品出口总额的一增,1886年时甚至达到62%,对平衡贸易逆差起到很大作用。第二阶段:1886年至1949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衰落时期。这一时期华茶从发展高峰一落千丈,1949年茶叶产量只1万吨,出口量仅9万吨。究其衰落原因,除上述政治和经济方面的逆境影响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国际市场茶业竞争中失败。当时,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等新兴产茶国家相继崛起,产量突增,输出骤盛,加之机械制茶,品质优异,在国际茶叶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而华茶却固步自封,不求改进,品质下降,成本增加,经营不善,致使英美等红茶市场渐为印、锡等国所夺,绿茶、乌龙茶市场又为日本所挤,外销几濒绝境;而国内处于连年战争,苛捐重税,经济萧条,物价暴涨,茶农生活维艰,茶园成片荒芜,茶业生产岌岌可危。

茶叶文献综述

在世界范围内,茶也算得上是最主要的饮料之一。在中国,茶就更加普遍,以至于成了“文化”,甚至“半药半食”的神话。凉茶、冰茶、红茶、绿茶、奶茶……光是名字就让人眼花缭乱。那些茶的神话,有多少真?又有多少假?有多少仅仅是人们的雾里看花? 凉茶,并不是通常所说的“茶” 一场巨大的灾难,把一个在华南苦苦经营的“凉茶”推向了全国。“清热下火”,满足了许多人的心理需求,一时间风行全国。 但是“凉茶”其实跟其它的茶连“远亲”都算不上——它不含有通常的“茶叶”,实际上是中草药提取液。凉茶宣称的功能是“清热下火”——如果按照国外的标准,这已经算是“药效”了。没有可靠的科学数据支持,是不允许做这样的标示的。虽然我国也有食品饮料不得宣传药效的法规,但是实际执行中“清热下火”“增强免疫力”之类的用语基本上可以随便说。“热”和“火”本身不是现代医学的概念,也无法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来检验。而公众,也不需要现代科学的检验来接受这种概念。所以,不管是生产厂家还是主管部门,就可以仅仅依靠“传统”“使用多年”来作为这些功能宣称合法性的基础。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有许多的症状跟中医所说的“热”“火”类似。而这些症状,有许多是会自己减退的——不管你喝的是凉茶还是白水,一段时间之后它都会减轻;另一方面,在理论上也完全可能有中草药中的某些成分正好对于某些症状有效。所以,有“不少人”喝了凉茶,觉得清了“热”,下了“火”,并不奇怪。这样的一种“有效”,符合大众的思维方式,但凡质疑这些功效的言论招来大量消费者“现身说法”的攻击,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对于食品饮料来说,有没有宣称的“奇效”在我国似乎并不是那么重要。只要“无害”,总有许多人对于“奇效”“宁可信其有”。但是凉茶的安全性也是来自于中国传统特有的思维方式。凉茶的原料,是一些植物成分。这些植物的提取液中,含有目前的分析技术远远不能分析清楚的东西。说它“安全”,是因为没有人因为喝了它而立竿见影地出现不良反应。但是是否有轻微的、慢性的毒副作用,我们的传统思维是“不知道有没有”,就当作“没有”。即使是有现代科学研究发现了某些成分——比如夏枯草,可能产生抑制免疫这样的有害作用,我们依然可以依据几百年前祖先说它“无毒”来接受它。最为难以理解的是,某些大牌的凉茶可以获得主管部门的“特许”而使用它,而其它“非大牌”的加了就犯法。这大概也算得上“中国特色”——一种成分即使被证实有害,只要主管部门认可就“无害”了! 对于凉茶而言,夏枯草或许仅仅是冰山一角。那些形形色色的中草药,基本上都没有经过可靠的、符合现代科学规范的检验。它们的“安全”认定,一是来源于祖先们的故纸堆,二是来源于长期使用“没有发现”有害。已经有许多这样“认为”“纯天然、无毒副作用”的药物被证实靠不住,我们是不是还要继续相信这样的“安全”认定方式呢? 在华南,几百年来出现了几百种不同的“凉茶”。对于非华南地区的人来说,“原生态”的凉茶“既不凉,也不象茶”,很难被广泛接受。风行全国的凉茶是甜的,因为商品标注上没有各种成分的含量,我们不知道里面加了多少糖。但是根据这些成分的排列顺序,白砂糖的含量应该是除水之外最多的。也就是说,所谓的凉茶,就是加了大量白糖的中草药提取液。即便不论那些中草药成分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这其中的大量白砂糖,可能是更不健康的因素。当我们对于含糖软饮料口诛笔伐,指责它们带来肥胖的时候,千万别忘了:这些凉茶中的含糖量,可能并不比它们少! 冰茶,冰的茶 相比较而言,冰茶其实更符合“冰茶”或者“凉茶”在多数人心中的形象——加冰的或者冰镇过的茶。冰茶与凉茶的区别,大概是即使冰茶有一些非“茶叶”的成分,也没有那么多的中草药成分。 在世界范围内,冰茶是很常规的饮料。中国人本来是喜欢喝热茶的,冰茶的兴起大概也没有多少年。冰茶的宣称是“清凉解渴”,这个“功能”符合饮料的身份,没有似是而非的功能。而它的成分比较简单,茶或者其它的非茶成分都很常规,也就没有太多安全性方面的担心。 不过,跟凉茶一样,许多冰茶也是加糖的。其它含糖软饮料的热量问题,它也无法置身事外。 绿茶,抗癌? 在对凉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进一步评论之前,我们先来谈谈另一个著名的茶饮料——“绿茶”。 按照FDA(美国药品食品管理局)提供的统计数字,在所有的茶类饮料中,绿茶所占的比重大概有20%左右。因为绿茶没有经过发酵,人们相信它保留的天然成分比较多。在这些成分中,有许多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所以人们相信绿茶对人体具有许多“保健功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抗癌。 对于绿茶能否抗癌,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研究。2004年1月,美国有个公司向FDA提出申请:在绿茶的销售中,可以宣传“每天饮用40盎司的绿茶可以减轻一些癌症的发生风险。虽然有科学证据支持,但是这些证据还不够完善”。他们提交了在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的220篇文献来支持这样的宣示。 FDA在一年半之后对这份申请做出了答复,并且对决定是如何做出的进行了详细解释。在这份近一万个单词的答复中,他们对223篇(在申请者提交的220篇之外,他们还找到了另外3篇)文献进行了分门别类的评点。首先,有65篇文献综述、2篇摘要和1篇荟萃分析(meta-analysis)不是原始研究论文,被认为缺乏足够的细节来做评估,而被认为不能支持申请;其次,12项动物实验和12项体外研究被认为只能提供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关于绿茶功能的“可能假说”,而不能支持“绿茶对人有抗癌作用”的说法;92项流行病学的调查并不是针对“绿茶”,而是针对泛泛的“茶”,因此证据不直接支持结论而被排除;剩下的39项研究也都是流行病学调查——这种研究方式的可靠程度与临床对照研究相比差了许多。这39项研究分别针对各种癌症,FDA按照所针对的癌症分别进行评估,结论是多数研究都有缺陷——有的样本量小,有的样本不具有代表性……最后,只有针对女性乳腺癌和男性前列腺癌分别有三项和两项研究具有比较高的可靠性,但是其中两项的结果是绿茶没有降低乳腺癌的发生风险,一项是没有降低前列腺癌的风险。对乳腺癌和前列腺癌分别有微弱作用的那两项研究,后来没有任何重复的研究出现,也没有其它相近或者相关的研究发表。所以,FDA最后的结论是:绿茶“相当不可能(highly unlikely)”具有抗癌的作用! 与绿茶相比,凉茶有什么科学证据支持? 223篇发表在正式的学术期刊上的科学研究论文,提供了许多关于绿茶“可能”抗癌的证据。但是当这些研究用现代科学的逻辑去分析的时候,发现它们并不能证明绿茶“真的”能够抗癌。不过,它们也没有证明绿茶“不能”抗癌。所以,科学证据加科学逻辑告诉我们的结论是:绿茶到底能不能抗癌,我们不能肯定也不能否定。美国的管理规定是:如果你不能证明它“能”,那么你就不能把“可能性”拿来促销。 而凉茶的成分是各种中药材,与绿茶相比,对它们的研究几乎可以忽略。不管是“到底有没有效”还是“到底有没有害”,都没有可靠的科学证据。甚至,还有夏枯草这样被发现了有害,而生产者又不能做出合理答辩的情形。某些厂家可以拿到主管部门的“免死金牌”,但是对消费者来说,我们关心的是:什么时候可以看到我们的主管部门,也公布用可学逻辑对科学数据进行的详细解读?

《茶经》

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不客气地说,中国由于难以接受别人的教育思想,国民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的相比都不是一个等级。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21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后来相继消亡的文明。结论是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无一例外,都不是他杀,而是自杀。他们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

  • 索引序列
  • 茶叶出口文献综述
  • 湖南茶叶出口文献综述
  • 茶叶出口文献综述怎么写
  • 中国茶叶出口现状的文献综述
  • 茶叶文献综述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