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官网订阅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官网订阅

发布时间: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官网订阅

1、《柳永功名思想述评》(独立完成),《唐都学刊》1991年第2期。2、《论清真词的“浑厚”之美》(第一作者),《汕头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1992年第8期全文转载。3、《中国古代戏曲漫谈》(独立完成),《唐都学刊》1993年第2期。4、《论元代闺情散曲的审美特征》(第二作者),《人文杂志》1993年第6期。(核心刊物)5、《论元遗山的闺情词》(独立完成),《唐都学刊》1995年第1期。《新华文摘》题录6、《李清照〈论词〉与曹丕〈论文〉》(独立完成),《人文杂志》1995年第4期。(核心刊物)7、《元好问诗学对苏黄的批评与继承》(独立完成),《文史哲》1996年2期(核心刊物)8、《议“振兴中华诗词”》(独立完成),收入《跨世纪的思辨》,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9、《秦观词的结句艺术》(独立完成),《陕西电大学刊》1998年第3期。10、《李清照〈词论〉写作时间再议》(独立完成),《唐都学刊》1998年第4期。11、《〈后汉书〉今注今译》,本人完成《列女传》(3万字),岳麓书社1998年版。12、《汉语言文化与永明诗歌声律论》(第二作者),《江海学刊》1998年第5期。(核心刊物)13、《佛教故事——中国五朝志怪小说的一个叙事源头》(第二作者),《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第1期。(核心刊物)14、《苏轼论士君子人格及其履践》(第一作者),《唐都学刊》2001年第1期。15、《苏轼贬逐心态研究》(第一作者),《苏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核心刊物)16、《苏轼与酒茶文化》(第一作者),《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核心刊物)17、《苏轼的人生智慧》(独立完成),《人文杂志》2001年第5期。(核心刊物)18、《苏轼论为学之道》(独立完成),《唐都学刊》2002年第3期。19、《苏轼论书法艺术》(独立完成),《西北美术》2003年第2期。20、《苏轼文化人格的矛盾与统一》(独立完成),《唐都学刊》2003年第4期。21、《梅、欧与苏轼平淡诗美观诠释》(独立完成),《唐都学刊》2004年第2期。22、《简论苏轼高风绝尘之美的美学内涵》(第二作者),《苏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核心刊物)23、《论柳永词的“赋法”》(独立完成),《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24、《历代诗论全编(宋金元卷)》(参编),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25、《论宋人的“以赋为词”》,《唐宋诗词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10月。26、《苏轼的〈前赤壁赋〉与阮籍的〈达庄论〉》(独立完成),《文史知识》2005年第3期。(中华书局,核心刊物)27、《论苏轼“平淡”诗美观之实质》,《文学理论研究》第二十二辑,2005年1月。28、《论苏轼的〈诗〉学观点》(独立完成),《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0期。29、《朱熹与苏轼出处态度之比较》(独立完成),《福建论坛》2006年第4期。(核心刊物)30、《论朱熹尚“雄健”的审美观》(独立完成),《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第4期。(核心刊物)31、《论朱熹对苏轼的批评与接受》(独立完成),《唐都学刊》2008年第2期。

1.《秦陵铜车马的科学工艺》,(台湾)《科技博物》1998年第1期。2.《泾阳为秦都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1期。3.《论秦西汉都城的面向——兼与杨宽先生商榷》,《秦文化论丛》第六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出版。4.《樗里疾考》,《秦文化论丛》第六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出版。5.《秦立国关中的历史地理考察》,《文博》1998年第5期。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先秦秦汉史》同年第6期全文转载。6.《秦甘泉宫所在位置辨》《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5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7.《秦都城概论》,《洛阳工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8.《秦公帝王陵考论》,《文博》1999年第2期。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先秦秦汉史》同年第4期全文转载。9.《西戎所在地域及与秦的关系论》,《秦文化论丛》第7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出版。 《关于秦都城的一点认识》,《光明日报》1999年8月6号史林版博士论坛。11.《秦都咸阳的地方行政管理》,《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3期。12.《〈秦汉区域文化研究〉评介》,《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4期。13.《秦都咸阳的几个问题》,《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5期。14.《秦都城研究琐议》,《浙江学刊》1999年6期。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中国地理》2000年第2期全文转载。15.《秦离宫别馆述论》,《周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16.《秦都城探索》(台湾)《历史月刊》2000年12期。《秦与春秋战国时期诸国都城比较研究》,《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10 月出版。18.《秦瓦当概论》(台湾)《历史月刊》2001年1期。19.《天水附近秦都城考论》,《周秦汉唐文明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01年6月出版。20.《秦都咸阳与汉都长安的关系》,《秦文化论丛》第8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21.《秦都雍城考论》,《秦汉史论丛》(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编),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22.《秦公帝王陵发展演变的特点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文博》2001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先秦秦汉史》2002年第2期全文转载。23.《军功爵制与秦社会》,《秦汉文化比较研究》,三秦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24.《秦都城研究的现状和前瞻》,《秦文化论丛》(第9辑) 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25.《秦公帝王陵的四大陵区及其形成原因》, 《秦文化论丛》(第9辑) 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26.《秦东陵考论》,《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27.《2001年秦汉史研究概况》,《中国史研究动态》2002年1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先秦秦汉史》2003年2期全文转载)28.《秦法家思想再论》,《秦文化论丛》第10 辑,三秦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29.《秦始皇陵-中国古代最早的帝王陵园》,《秦都咸阳与秦文化的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30.《秦都咸阳城郭制度再研究》,《文博》2003年第6期。31.《秦都雍城与晋都新田的比较研究》,《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32.《秦都城中礼制建筑研究》,《人文杂志》2004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先秦秦汉史》2004年第3期全文转载。33.《秦内史置县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1期。34.《出土文献与秦文化研究》,《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1期。35.《秦文化的尚武倾向》,光明日报2006年11月27日。36.《对秦始皇陵规模的新认识》,《西北大学学报》2007年6期。37.《2005年中国大陆秦汉史研究综述》,《周秦汉唐文化研究》(第五辑),三秦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38.《汉长安城形状形成原因新探》,《福建论坛》2008年1期。39.《2006年中国大陆秦汉史研究综述》,《周秦汉唐文化研究》(第六辑),三秦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40.《汉长安城对秦都咸阳的继承与创新》,《唐都学刊》2009年1期。41.《汉长安城植被研究》,《西北大学学报》(理科版)2009年4期。42.《尉缭子军事思想研究》,《南都学坛》2009年3期。43.《秦帝王陵墓制度研究》,《唐都学刊》2010年1期。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先秦秦汉史》2010年4期全文转载。《汉初“无为而治”政策与和谐社会的形成》,《社会科学阵线》2010年第9期。《西汉巫蛊之祸发生原因及其影响》,《长安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3期。《也谈秦始皇陵石刻雕塑》,《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汉长安城内人口研究》《西北大学学报》(合作)(理科版)2012年3期。《项羽与关中》,《长安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2期。《汉代长城内防原因初探》(合作)《社会科学阵线》2012年第10期。《汉长城研究综述》,(合作)《中国史研究动态》2012年第5期。《商山四皓文化学术讨论会综述》,《史学月刊》2013年11期。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官网订阅服务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官网

白勇用B/S模式构建学校管理信息系统[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03)蔡永昶采用B/S结构的MIS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6,(06)陈冈,陈志基于B/S模式的电力企业指标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和设计[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4,(03)陈玉明,邱桃荣基于C/S与B/S国家高新技术考试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04,(01)冯莉,文远保基于Web的B/S模式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03)侯宗浩集成C/S、B/S结构的物资采供系统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黄朝辉基于C/S和B/S结构的高校图书馆管理系统[J]松辽学刊(自然科学版),2002,(03)李征基于C/S和B/S模式的输电线路管理系统[J]微计算机信息,2006,(24)梁伟卓,鲍鸿基于B/S结构的汽车租赁管理信息系统[J]交通与运输(学术版),2006,(01)梁兴波B/S模式下基于ASP的MIS系统设计与实现[J]科技广场,2006,(04)刘基华,卢延诗基于C/S与B/S的电厂信息管理系统[J]中国测试技术,2003,(01)刘晓静,王蔚基于C/S模式和B/S模式结合的ZZGL系统开发方案[J]现代电子技术,2003,(15)潘瑞芳,朱永玲基于JB和B/S模式OA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5,(04)彭革伟,陈建铎,袁通路基于B/S模式的高校论文管理信息系统[J]福建电脑,2005,(03)邵碧华,王飞MIS软件设计的新思路[J]华南金融电脑,2002,(07)沈中林基于B/S模式的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J]中国民航学院学报,2004,(05)谭敏生,阳小华基于B/S模式的院校招生管理信息系统设计[J]南华大学学报(理工版),2003,(03)王国欣,朱鲁华B/S模式下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模型设计[J]计算机工程,2004,(S1)王军,陈未如C/S结构向B/S结构的移植[J]沈阳化工学院学报,2003,(04)王宇基于B/S模式的高校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J]计算机辅助工程,2003,(03)吴毅杰,张志明C/S与B/S的比较及其数据库访问技术[J]舰船电子工程,2003,(02)谢兰云基于C/S和B/S混合模式的教材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计算机,2005,(11)叶建平,管坚,肖原基于B/S结构的游乐设施检测管理系统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6,(02)易金聪,张秀萍,宁正元基于C/S与B/S模式的的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微型电脑应用,2003,(04)曾纪刚基于B/S结构开发高校就业管理信息系统[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4)张传宏,葛华基于C/S和B/S模式的教务管理系统研究[J]信息技术,2005,(11)张刚毅基于Internet的区域型企业的MIS架构[D]华东师范大学,张华,用ASP开发基于B/S模式的网络考试系统[J]大众科技,2006,(02)郑成增,李思忠,陈志锋WEB数据库B/S结构开发与研究[J]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0,(03)郑飞,李逢玲基于B/S模式的汽车零件销存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电子技术,2006,(09)郑建军,基于B/S模式的设备管理系统设计[J]山东纺织经济,2006,(01)钟秀玉,李英基于B/S模式下的现代MIS的信息安全[J]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1,(02)周晓娟,王法能,毛劲松,基于B/S的WEB数据库技术[J]航空计算技术,2005,(04)

三年的会计学习使我对财务知识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但理论知识与实践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别,为了更好的胜任财务相关工作就需要深入的研究和实习。实习又是对每一位大学毕业生专业知识的一种检验,它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既开阔了视野,又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我们走向工作岗位的第一步。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官网订阅服务中心

1、《柳永功名思想述评》(独立完成),《唐都学刊》1991年第2期。2、《论清真词的“浑厚”之美》(第一作者),《汕头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1992年第8期全文转载。3、《中国古代戏曲漫谈》(独立完成),《唐都学刊》1993年第2期。4、《论元代闺情散曲的审美特征》(第二作者),《人文杂志》1993年第6期。(核心刊物)5、《论元遗山的闺情词》(独立完成),《唐都学刊》1995年第1期。《新华文摘》题录6、《李清照〈论词〉与曹丕〈论文〉》(独立完成),《人文杂志》1995年第4期。(核心刊物)7、《元好问诗学对苏黄的批评与继承》(独立完成),《文史哲》1996年2期(核心刊物)8、《议“振兴中华诗词”》(独立完成),收入《跨世纪的思辨》,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9、《秦观词的结句艺术》(独立完成),《陕西电大学刊》1998年第3期。10、《李清照〈词论〉写作时间再议》(独立完成),《唐都学刊》1998年第4期。11、《〈后汉书〉今注今译》,本人完成《列女传》(3万字),岳麓书社1998年版。12、《汉语言文化与永明诗歌声律论》(第二作者),《江海学刊》1998年第5期。(核心刊物)13、《佛教故事——中国五朝志怪小说的一个叙事源头》(第二作者),《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第1期。(核心刊物)14、《苏轼论士君子人格及其履践》(第一作者),《唐都学刊》2001年第1期。15、《苏轼贬逐心态研究》(第一作者),《苏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核心刊物)16、《苏轼与酒茶文化》(第一作者),《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核心刊物)17、《苏轼的人生智慧》(独立完成),《人文杂志》2001年第5期。(核心刊物)18、《苏轼论为学之道》(独立完成),《唐都学刊》2002年第3期。19、《苏轼论书法艺术》(独立完成),《西北美术》2003年第2期。20、《苏轼文化人格的矛盾与统一》(独立完成),《唐都学刊》2003年第4期。21、《梅、欧与苏轼平淡诗美观诠释》(独立完成),《唐都学刊》2004年第2期。22、《简论苏轼高风绝尘之美的美学内涵》(第二作者),《苏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核心刊物)23、《论柳永词的“赋法”》(独立完成),《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24、《历代诗论全编(宋金元卷)》(参编),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25、《论宋人的“以赋为词”》,《唐宋诗词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10月。26、《苏轼的〈前赤壁赋〉与阮籍的〈达庄论〉》(独立完成),《文史知识》2005年第3期。(中华书局,核心刊物)27、《论苏轼“平淡”诗美观之实质》,《文学理论研究》第二十二辑,2005年1月。28、《论苏轼的〈诗〉学观点》(独立完成),《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0期。29、《朱熹与苏轼出处态度之比较》(独立完成),《福建论坛》2006年第4期。(核心刊物)30、《论朱熹尚“雄健”的审美观》(独立完成),《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第4期。(核心刊物)31、《论朱熹对苏轼的批评与接受》(独立完成),《唐都学刊》2008年第2期。

1.《秦陵铜车马的科学工艺》,(台湾)《科技博物》1998年第1期。2.《泾阳为秦都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1期。3.《论秦西汉都城的面向——兼与杨宽先生商榷》,《秦文化论丛》第六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出版。4.《樗里疾考》,《秦文化论丛》第六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出版。5.《秦立国关中的历史地理考察》,《文博》1998年第5期。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先秦秦汉史》同年第6期全文转载。6.《秦甘泉宫所在位置辨》《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5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7.《秦都城概论》,《洛阳工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8.《秦公帝王陵考论》,《文博》1999年第2期。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先秦秦汉史》同年第4期全文转载。9.《西戎所在地域及与秦的关系论》,《秦文化论丛》第7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出版。 《关于秦都城的一点认识》,《光明日报》1999年8月6号史林版博士论坛。11.《秦都咸阳的地方行政管理》,《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3期。12.《〈秦汉区域文化研究〉评介》,《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4期。13.《秦都咸阳的几个问题》,《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5期。14.《秦都城研究琐议》,《浙江学刊》1999年6期。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中国地理》2000年第2期全文转载。15.《秦离宫别馆述论》,《周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16.《秦都城探索》(台湾)《历史月刊》2000年12期。《秦与春秋战国时期诸国都城比较研究》,《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10 月出版。18.《秦瓦当概论》(台湾)《历史月刊》2001年1期。19.《天水附近秦都城考论》,《周秦汉唐文明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01年6月出版。20.《秦都咸阳与汉都长安的关系》,《秦文化论丛》第8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21.《秦都雍城考论》,《秦汉史论丛》(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编),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22.《秦公帝王陵发展演变的特点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文博》2001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先秦秦汉史》2002年第2期全文转载。23.《军功爵制与秦社会》,《秦汉文化比较研究》,三秦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24.《秦都城研究的现状和前瞻》,《秦文化论丛》(第9辑) 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25.《秦公帝王陵的四大陵区及其形成原因》, 《秦文化论丛》(第9辑) 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26.《秦东陵考论》,《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27.《2001年秦汉史研究概况》,《中国史研究动态》2002年1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先秦秦汉史》2003年2期全文转载)28.《秦法家思想再论》,《秦文化论丛》第10 辑,三秦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29.《秦始皇陵-中国古代最早的帝王陵园》,《秦都咸阳与秦文化的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30.《秦都咸阳城郭制度再研究》,《文博》2003年第6期。31.《秦都雍城与晋都新田的比较研究》,《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32.《秦都城中礼制建筑研究》,《人文杂志》2004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先秦秦汉史》2004年第3期全文转载。33.《秦内史置县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1期。34.《出土文献与秦文化研究》,《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1期。35.《秦文化的尚武倾向》,光明日报2006年11月27日。36.《对秦始皇陵规模的新认识》,《西北大学学报》2007年6期。37.《2005年中国大陆秦汉史研究综述》,《周秦汉唐文化研究》(第五辑),三秦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38.《汉长安城形状形成原因新探》,《福建论坛》2008年1期。39.《2006年中国大陆秦汉史研究综述》,《周秦汉唐文化研究》(第六辑),三秦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40.《汉长安城对秦都咸阳的继承与创新》,《唐都学刊》2009年1期。41.《汉长安城植被研究》,《西北大学学报》(理科版)2009年4期。42.《尉缭子军事思想研究》,《南都学坛》2009年3期。43.《秦帝王陵墓制度研究》,《唐都学刊》2010年1期。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先秦秦汉史》2010年4期全文转载。《汉初“无为而治”政策与和谐社会的形成》,《社会科学阵线》2010年第9期。《西汉巫蛊之祸发生原因及其影响》,《长安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3期。《也谈秦始皇陵石刻雕塑》,《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汉长安城内人口研究》《西北大学学报》(合作)(理科版)2012年3期。《项羽与关中》,《长安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2期。《汉代长城内防原因初探》(合作)《社会科学阵线》2012年第10期。《汉长城研究综述》,(合作)《中国史研究动态》2012年第5期。《商山四皓文化学术讨论会综述》,《史学月刊》2013年11期。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官网订阅

[1]林丽 多媒体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现状的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2]杨雪萍 小学英语教学及其对小学英语教师的素质要求[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4) [3]陈杰 交互性英语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师范大学, [4]王燕 小学低段英语教学的建构主义教学设计[D]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 [5]谢大滔 教学语言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3) [6]彭小燕 任务型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 [7]郭新安 对高专小学英语教育专业英语教学的几点反思[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5) [8]沈萍 运用多媒体做好中学英语教学与小学阶段的衔接[J] 科技信息,2009,(35) [9]汤跃明,宋加荣,岳秀玉 设计型研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PEP小学四年级英语为例[J] 现代教育技术,2010,(1) [10]刘汉德,唐文俐 教学内容“三明治”化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及意义[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5) [11]冯焱 浅谈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4,(3) [12]曹荣平,张文霞 试论小学英语教学自律课堂教学模式[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S1) [13]李庆安 小学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及其完成途径[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14]范雷英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初探[D]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15]张颖 “一环四节”教学方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实施现状的调查与分析[D]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16]祁颂 合作学习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研究[D] 首都师范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 [17]王霞芬 小学英语“探究型课堂”教学研究[D]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 [18]代欣 论交际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与研究[D] 西南大学: 西南大学, [19]梁新惠 小学英语教学中情感教学的探究[D] 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 [20]王实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的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21]闵西鸿 昭通市小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 海外英语,2011,(5) [22]孙卫,陈文怡 陶行知“小先生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之应用初探[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12) [23]徐丽华,袁德润 寓教于美——小学英语教学的灵魂[J] 美育学刊,2011,(1) [24]黄晓苑 语言习得关键期理论指导下的小学英语教学[J] 琼州学院学报,2011,(1) [25]张丽香 小学英语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 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2) [26]张莉 立体化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4) [27]许吉萍 非语言交际及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英文)[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6) [28]孙程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与教材的关系[J] China's Foreign Trade,2011,(10) [29]周玲丽 重庆市小学英语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1) [30]冯冰清 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6) [31]郭英建,冯京琢 对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现状的思考[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0,(3) [32]王虹 小学英语教学设计的特殊性[J]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0,(3) [33]吴近昕,吴本健 新课改在边远地区小学英语教学实施中所面临的问题探究[J]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 [34]尹付 “罗森塔尔效应”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柳州师专学报,2009,(1) [35]李美能 试论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错误分析及纠错策略[J]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5) [36]张爱春 语境化输入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安顺学院学报,2009,(1) [37]张长辉 体验快乐:基于英文原版动画片的小学英语教学[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4) [38]冯焱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课堂提问策略[J] 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5,(2) [39]谢大滔 关于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探讨[J]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3) [40]朱必前 区域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策略研究[J]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 [41]王丽春 尊天性,学语法——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故事价值与应用[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6) [42]苏雪梅 小学英语教学策略的探讨[J]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6) [43]许智坚 龙岩市小学英语教学状况调查报告[J] 龙岩师专学报,2005,(1) [44]王军 谈大、中、小学英语教学“一条龙”的实施[J] 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8) [45]王靖 母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46]陈迎娟 自然拼音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D] 西华大学: 西华大学, [47]雷虹 以故事为主题的小学英语教学研究[D] 西南大学: 西南大学, [48]庄静 图片辅助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D] 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师范大学, [49]杨国华 ARCS动机模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D] 首都师范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 [50]竺春飞 渗透多元智能理论的小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究[D]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微积分的基本思想及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摘要: 微积分局部求近似、极限求精确的基本思想贯穿于整个微积分学体系中,而微积分在各个领域中又有广泛的应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微积分的地位也与日俱增,本文着重研究微分在经济活动中边际分析、弹性分析、最值分析的应用,以及积分在最优化问题、资金流量的现值问题中的应用。 关键词:微分   积分   基本思想   应用微积分是人类智慧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局部求近似、极限求精确的基本思想是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经济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运用微分和积分可以对经济活动中的实际问题进行量化分析,从而为企业经营者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微积分的产生、发展及其作用 微积分思想的萌发出现的比较早,中国战国时代的《庄子·天下》篇中的“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事不竭”就蕴涵了无穷小的思想。经查阅文献《晏能中微积分——数学发展的里程牌》得知:到了十七世纪,欧洲许多数学家也开始运用微积分的思想来写极大值与极小值,以及曲线的长度等等。帕斯卡在求曲边形面积时,用到“无穷小矩形”的思想,并把无穷小概念引入数学,为后来莱布尼兹的微积分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随着数学科学的发展,微积分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欧拉对于微积分的贡献最大,他的《无穷小分析引论》、《微分学》、《积分学》三部著作对微积分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之后,洛必达、达朗贝尔、拉格朗日、拉普拉斯、勒让德、傅立叶等数学家也对微积分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由于这些人的努力,微分方程、级数论得以产生,微积分也正式成为了数学一个重要分支。 微积分的创立改变了整个数学世界。微积分的创立,极大的推动了数学自身的发展,同时又进一步开创了诸多新的数学分支,例如:微分方程、无穷级数、离散数学等等。此外,数学原有的一些分支,例如:函数与几何等等,也进一步发展成为复变函数和解析几何,这些数学分支的建立无一不是运用了微积分的方法。在微积分创设后这三百年中,数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微积分的基本思想———局部求近似、极限求精确 微积分是微分学和积分学的总称,它的基本思想是:局部求近似、极限求精确。以下我们具体阐述微分学与积分学的思想。  1微分学的基本思想 微分学的基本思想在于考虑函数在小范围内是否可能用线性函数或多项式函数来任意近似表示。直观上看来,对于能够用线性函数任意近似表示的函数,其图形上任意微小的一段都近似于一段直线。在这样的曲线上,任何一点处都存在一条惟一确定的直线──该点处的“切线”。它在该点处相当小的范围内,可以与曲线密合得难以区分。这种近似,使对复杂函数的研究在局部上得到简化。2积分学的基本思想 积分学的最基本的概念是关于一元函数的定积分与不定积分。蕴含在定积分概念中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有限逼近无限。因此极限方法就成为建立积分学严格理论的基本方法。微分与积分虽然是微观和宏观两种不同范畴的问题,但它们的研究对象都是“非均匀”变化量,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也是一致的。可归纳为两步:微小局部求近似值;利用极限求精确。微积分的这一基本思想方法贯穿于整个微积分学体系中,并且将指导我们应用微积分知识去解决各种相关的问题。微分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数学理论的完善,数学与经济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应用越来越广泛微积分作为数学知识的基础,介绍微积分与经济学的书也越来越多,然而大部分书或者着重介绍经济学概念或者着重介绍数学理论,很少有主要介绍微积分在经济学中的应用的书本文将通过对一些简单的微积分知识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以使人们意识到理论与实际结合的重要性 2弹性分析 在文献《蔡芷财会数学》中,某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变化的反映程度称为弹性或弹性系数。在经济工作中有多种多样的弹性,这决定于所考察和研究的内容,如果是价格的变化与需求反映之间有关系,那么这个反映就称为需求弹性。由于具体商品本身属性的不同以及消费需求的差异,同样的价格变化给不同商品的需求带来的影响是不同的。有的商品反应灵敏,弹性大,涨价降价会造成剧烈的销售变动;有的商品则反应呆滞,弹性小,价格变化对其没什么影响。积分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积分学是微分学的逆问题,利用积分学来研究经济变量的变化问题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方法,不定积分是求全体原函数,定积分是求和式的极限。由边际函数求原函数,或求一个变上限的定积分,一般都采用不定积分来解决;如果求原函数在某个范围的改变量,则采用定积分来解决。对企业经营者来说,对其经济环节进行定量分析是非常必要的,不但可以给企业经营者提供精确的数值,而且在分析的过程中,还可以给企业经营者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总结:  微积分局部求近似、极限求精确的基本思想方法贯穿于整个微积分学体系中,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微积分的地位也与日俱增,贷款、养老金、医疗保险、企业分配、市场需求等等金融问题越来越多地进入普通人的生活,利用微积分的知识有利于我们去解决各种相关的问题。参考文献:  [1] 祁卫红,罗彩玲微积分学的产生和发展[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02) [2] 晏能中微积分——数学发展的里程牌[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4) [3] 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高等数学(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 [美]托·道林数学在经济中的应用[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5] 蔡芷财会数学[M]上海:知识出版社,1982, [6] 赵树嫄经济应用数学基础(一)微积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 杨学忠微积分[M]中国商业出版社, [8] 向菊敏微积分在经济分析活动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9(26) [9] 髙哲浅谈微积分在经济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博览,2009(7) [10] 王志平高等数学大讲堂[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11] 吴赣昌微积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2] 谭瑞林,刘月芬微积分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浅析[J]商场现代化,2008(4) [13] 张先荣谈微积分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2(4) [14] 明清河数学分析的思想与方法[M]山东大学出版社, [15] Elizabeth George BBall State University An Analysis of Diagram Modification and Construction in Students’Solutions to Applied calculus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2005V36,N3:48- [16]Sandra CCythia Nicol(2006)Challenging Pre-serviceteachers’Mathematical Understanding:The case of Division by S

收的

  • 索引序列
  •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官网订阅
  •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官网订阅服务
  •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官网
  •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官网订阅服务中心
  •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官网订阅
  • 返回顶部